首页 > 自考本科 > 教育哲学自考真题及答案

教育哲学自考真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

教育哲学自考真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A.人类哲学思维达到了顶峰 B.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理论体系的诞生 D.绝对真理的体现 2.一切唯物论坚持的观点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D.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3.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A.万物皆备于我 B.心外无物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死生由命,富贵在天 4.一元论哲学认为(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精神的 C.世界是运动的 D.世界是统一的 5.在意识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否认意识依赖于物质 B.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 C.否认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D.否认物质决定意识 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 ) A.存在 B.精神 C.实物 D.物质 7.思想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 ) A.是否理论化、系统化 B.是否被群众所接受 C.是否得到一定的传播 D.是否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 8.“机器思维”的实质是( ) A.用机械的、物理的过程完全取代人脑思维 B.人所给予的对人类思维的模拟 C.人的思维的独立实现 D.人的精神活动的物化表现 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减 B.事物场所的变更 C.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D.周而复始的循环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D.肯定和否定辩证统一的观点 11.假象是指( ) A.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主观想象的现象 D.表露于外的现象 12.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 ) A.客观性和主观性 B.普遍性和特殊性 C.平衡性和不平衡性 D.同一性和斗争性 13.质与属性的统一性在于( ) A.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B.质和属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质和属性是直接同一的 D.质是由属性所决定的 1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程度和规模 15.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 A.否认肯定和否定的区别 B.否认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C.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D.否认肯定和否定是辩证的统一 16.对待古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 A.全盘接受 B.全盘否定 C.批判为主继承为辅 D.批判地继承 17.循环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直线性 C.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而否认了特殊性 D.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而否认了间断性 18.感觉、知觉、表象是( )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9.“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实际经验高于书本知识 B.实际经验是可靠的 C.实践出真知 D.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 20.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A.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B.从真理中不断排除谬误的过程 C.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具体真理和抽象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21.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A.实践具有客观性 B.实践具有历史性 C.实践具有主观性 D.实践具有能动性 2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3.恩格斯所讲的“两种生产”是指( ) A.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 B.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精神资料的生产 C.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 D.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 24.在生产力中物的要素是指( ) A.自然环境 B.生产资料 C.劳动资料 D.科学技术 25.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在( ) A.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B.决定经济基础的变更 C.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D.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社会前进 26.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阶级斗争( ) A.已不再存在 B.已不是主要矛盾但在一定范围还会长期存在 C.只存在于人民内部 D.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激化 27.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 ) A.无产阶级革命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党的教育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8.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是( ) A.仅仅是唯物史观的观点 B.唯心史观的观点 C.历史二元论的观点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能接受的观点 29.人生观是人们对( ) A.自然界和社会的总的看法 B.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C.社会某一问题的具体看法 D.人的思维方式的看法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 A.完全按照个人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客观必然性制约 C.摆脱必然性的束缚获得自由 D.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历史形态(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辩证法 C.近代庸俗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E.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下列哪些说法表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 A.时乎时乎不再来 B.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C.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D.失落寸金容易找,失落光阴无处寻 E.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 ) A.理 B.绝对观念 C.感觉 D.心 E.上帝 4.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 ) A.共性大于个性 B.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C.个性中包含了共性 D.共性和个性可以相互转化 E.共性是个性的总和 5.正确地把握度才能( ) A.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B.在实践活动中掌握适度的原则 C.提出指导实践的科学准则 D.在实践活动中避免“过”与“不及” E.避免犯“左”和右的错误 6.“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表明( ) A.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B.人的认识的相对性和不可靠性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D.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 E.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 7.生产工具是( ) A.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B.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C.划分不同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D.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E.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要素 8.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A.是非对抗性的 B.大量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 C.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D.能够通过改革不断加以解决的 E.不断削弱直至最终消失的 9.社会心理是( ) A.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B.以理性形式为特征 C.主要表现为个人意识 D.对社会存在的不系统的、自发的反映 E.具体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等 10.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在于( ) A.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B.消灭了私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 D.消灭了“三大差别”,使人们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 E.全体社会成员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2题每题7分,3、4题每题6分,共26分) 1.实践及其特点是什么 2.两点论和一点论、重点论和均衡论的区别是什么 3.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4.怎样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在第1、2、3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3题无效。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2.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原理说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 3.试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浙江省200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C 2.B 3.D 4.D 5.B 6.C 7.B 8.B 9.C 10.A 11.B 12.D 13.A 14.B 15.C 16.D 17.A 18.C 19.C 20.A 21.B 22.D 23.C 24.B 25.A 26.B 27.D 28.D 29.B 30.D 二、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A D E 2.A B C D E 3.C D 4.B C D 5.A B C D E 6.A C D E 7.A B C E 8.A B C D 9.A D E 10.A B C D E 三、简答题(第1、2小题每题7分,3、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1.(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是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性。 (3)实践是能动的活动,具有能动性。 (4)实践是社会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2.(1)两点论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一点论就是片面地看问题,只看到一个方面而看不到另一个方面。 (2)重点论就是要突出重点,在看到两个方面的时候,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均衡论就是不分主次,把两个方面等量齐观。 (3)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的形而上学观点。 3.(1)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指出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第二,它指出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第三,它指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3)只有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对社会进行精确的研究,才有真正的社会科学。 4.(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3)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因而不存在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 (4)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 (5)抽象地谈论人的本质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 四、论述题(三题任选两题,每题12分,共24分) 1.(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们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有着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表现在: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3)这一原理的意义从理论上说,要反对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两种错误观点,即唯理论和经验论,从实践上说要防止和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相适应是基本的。 (3)但是,在某些环节、方面还有不适应的情况,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加以解决的,不相适应的方面是非基本的。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5)四项基本原则分别属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由于它们基本上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坚持。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才能加快发展生产力,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1)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2)内容和形式既互相区别,又互相统一。其统一表现在:第一,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第二,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第三,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根据内容的发展,适时地改变旧的形式,如依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创造与之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同时,要保持那些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形式的相对稳定性。 (4)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不注重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也要反对抹煞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B.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C.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有限和无限的关系问题 3.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 ) A.由精神和物质两个本原构成的 B.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没有规律的事物的杂乱堆积 D.“绝对精神”或主观意识的产物 4.下列进一步证明时空和物质运动不可分的理论是( ) A.唯能论 B.牛顿力学 C.相对论 D.宇宙热寂说 5.关于意识的本质,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D.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6.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劳动 B.人脑的形成 C.语言的发展 D.环境的作用 7.“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8.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是否( ) A.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 B.承认事物的运动变化 C.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承认事物的多样性 9.下列属于因果联系的现象是( ) A.电闪雷鸣 B.月晕而风 C.水涨船高 D.昼夜交替 10.象消灭“天花”那样消灭癌症,这是( ) A.不可能性 B.抽象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极小的可能性 1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 ) A.矛盾的同一性推动事物发展 B.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12.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会导致( ) A.庸俗进化论 B.庸俗唯物论 C.激变论 D.均衡论 13.把同质事物区别开的依据是( ) A.事物的度 B.事物的量的规定性 C.事物的特殊矛盾 D.事物的属性 14.辩证法同循环论的区别在于( ) A.是否承认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过程 B.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15.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会导致( ) A.先验论和经验论 B.唯理论和经验论 C.直观反映论和庸俗唯物论 D.不可知论和二元论 1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感性和理性的关系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可靠和不可靠的关系 D.源和流的关系 17.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说明( ) A.真理和谬误两者无绝对界线 B.真理和谬误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C.真理和谬误都具有主观性 D.真理和谬误在同一范围相互转化 18.唯心史观通常表现为( ) A.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B.人口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C.直线论和循环论 D.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19.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A.阶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 D.生产关系 20.在生产力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劳动者 B.劳动工具 C.劳动对象 D.劳动资料 21.经济基础是指( ) 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生产力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科学技术的水平 22.最早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是( ) A.马克思和恩格斯 B.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 C.封建阶级思想家 D.德国古典哲学家 23.阶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关系发展的结果 B.使用暴力的结果 C.政治斗争的结果 D.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4.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 A.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 B.道德和艺术 C.自然科学和一部分社会科学如语言学 D.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25.社会意识落后、先进的区分标志是( ) A.它们是否表现为理论体系 B.它们是否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 C.它们是否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 D.它们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6.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 ) A.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 B.劳动群众创造的 C.人民群众创造的 D.全人类创造的 27.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是坚信( ) A.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B.群众运动天然合理 C.群众通晓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群众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 2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 ) A.人的阶级性 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人的自然属性 D.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总和 29.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 ) A.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实体性因素 B.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C.科学和技术都是直接的生产力 D.科学技术作为一般的社会生产力纳入生产过程 30.人类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是( ) A.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发展 B.不断进步,直线上升的发展 C.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D.最终摆脱必然王国的束缚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 A.阶级性 B.系统性 C.先进性 D.实践性 E.有用性 2.下列判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 A.人为自然界立法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心外无物 E.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 A.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B.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C.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 D.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 E.能被人认识的客观实在 4.唯物辩证法是关于( ) A.历史规律的科学 B.普遍联系的科学 C.发展的学说 D.认识规律的学说 E.物质第一性的学说 5.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 ) A.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B.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C.党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 D.革命和建设事业成败的首要前提 E.一切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 6.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是( ) A.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B.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 C.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D.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E.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7.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是( ) A.生产方式 B.国家 C.人民群众 D.地理环境 E.人口因素 8.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 ) A.前进的、上升的过程 B.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C.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过程 D.直线上升、平稳进化的过程 E.在曲折中前进的过程 9.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E.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10.人的解放是指( ) A.摆脱客观规律的支配 B.实现人的绝对自由 C.摆脱自然的奴役 D.摆脱社会关系的束缚 E.摆脱旧思想、旧观念的禁锢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2题每题7分,3、4题每题6分,共26分) 1.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及其关系。 3.简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4.什么是生产力 如何理解生产力系统的构成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在第1、2、3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3题无效。) 1.试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2.试论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以及坚持这一观点和路线的重要意义。 3.试用绝对真理、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应具有的正确态度。 浙江省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D 2.B 3.D 4.C 5.D 6.A 7.A 8.C 9.C 10.B 11.D 12.A 13.B 14.A 15.B 16.D 17.B 18.D 19.D 20.A 21.C 22.B 23.D 24.C 25.D 26.C 27.A 28.B 29.D 30.C 二、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A D 2.A B C D 3.A C D E 4.B C 5.A B C D E 6.A B C D E 7.A D E 8.A B E 9.C D E 10.C D E 三、简答题(第1、2小题每题7分,3、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1.(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的方法——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 2.(1)认识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指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认识主体、客体的关系是:实践关系,即主体改造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即主体反映客体的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是从属于实践关系的,是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3.(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重要的表现。 (2)社会意识反作用从性质方面说,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起阻碍作用。从反作用的量的方面说,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有大小、深浅、久暂之分。 (3)相对于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毕竟是第二位的。 4.(1)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2)生产力是由客观物质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3)生产力系统除上述三项独立要素外还有一些非独立的要素,例如科学技术。 四、论述题(三题任选两题作题,每题12分,共24分) 1.(1)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如实反映客观情况,不能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实际。 (3)客观世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物质世界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 (5)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前我国的实际。我们强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这是我们一切工作取得胜利的可靠的思想保证。 2.(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其主要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已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它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是它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各种腐败现象,才会获得人民群众的真正拥护,从胜利走向胜利。 3.(1)二者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是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主体对它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来说的两个不同方面,所以是相互区别的,不能混淆。 (2)二者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另一方面相对真理具有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趋向。 (3)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求我们以辩证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经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具有绝对性。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没有穷尽真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扩展、深化和完善,具有相对性。 (4)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既坚持又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要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程代码:00001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 A.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可知论 D.认识论 2.“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 )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 )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在于它的( ) A.发展变化性 B.矛盾普遍性 C.相对稳定性 D.客观实在性 5.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6.在意识内容问题上,唯心主义否认意识是( ) A.社会的产物 B.人脑的机能 C.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 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 )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 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8.观察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这属于( ) A.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C.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D.用唯心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9.“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 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 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10.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11.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 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 D.激变论的错误 12.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 A.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B.夜去昼来,昼尽夜至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3.中国明代的王守仁认为“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这是一种( ) A.主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B.客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C.旧唯物主义实践观 D.庸俗唯物主义实践观 1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 ) A.一切有生命的人 B.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 C.一切生存于社会中的人 D.一切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1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16.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17.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18.对于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根本原因,应当到( ) A.地理环境中去寻找 B.人口因素中去寻找 C.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中去寻找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去寻找 19.社会结构是指( ) A.人类社会各种要素和关系的汇集 B.人类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结合 C.人类社会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的统一 D.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及其联系和关系 20.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 ) A.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能力的范畴 C.人类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的范畴 D.人类进行生产斗争、政治斗争和科学实验的能力的范畴 21.从起源上说,国家是( ) A.人们通过订立契约形成的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C.一个民族压迫另一个民族的产物 D.不同民族进行掠夺战争的结果 22.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清楚明白、通俗易懂 C.它能被多数人所接受 D.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 B.个人和社会、自然界和社会之间的矛盾 C.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4.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这说明改革( ) A.具有社会性 B.具有普遍性 C.具有人民性 D.具有阶级性 2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 ) A.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不是历史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D.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26.科学是( ) A.人类的一切知识 B.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 C.知识的理论体系 D.正确的思维方法 27.交往形式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交往形式是( ) A.科学交往和技术交往 B.国家交往和民族交往 C.积极交往和消极交往 D.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28.从历史观上看,人类解放就是( ) A.实现绝对自由 B.不受任何束缚 C.摆脱规律的制约 D.摆脱盲目必然性的奴役 29.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人生意义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 )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 B.贡献和索取的关系 C.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30.中国战国时期的邹衍认为,历史朝代的更替和变迁是按照土德、金德、火德、水德、木德的顺序进行的,史称“五德终始说”。这种观点属于( ) A.历史进步论 B.历史倒退论 C.历史循环论 D.历史唯物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有( ) A.牛顿力学 B.细胞学说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32.下列各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相对静止的有( ) A.事物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B.物质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C.事物运动处于某种特殊状态 D.事物没有发生根本质变 E.事物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33.下列命题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 )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C.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E.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34.“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这句话的含义有( ) A.现象就是本质 B.本质是现象的根据 C.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D.本质和现象是不可分离的 E.本质第一性,现象第二性 35.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 ) A.受到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C.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 D.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达到终极真理 E.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36.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是因为( ) A.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口增长过快会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速度 C.人口增长过快会影响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D.人口增长过快会增加劳动力就业的困难 E.人口增长必须与生产的发展相适应 37.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 A.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38.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各有其特殊性,其表现有( ) A.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有各自的特点 B.各个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C.有些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D.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更替的形式和道路各有特点 E.社会制度性质相同的国家可能采取不同的经济、政治体制 39.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阶段和阶级斗争学说内容的有( ) A.阶级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阶级斗争是由于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 C.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形成的基础 D.阶级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前提 E.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0.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在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上的看法的错误在于( ) A.把人性和人的本质看成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 B.把人性和人的本质看作是不变的,而不是变化的 C.把人性和人的本质看成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 D.把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阶级性,看作是人的共同本质 E.把人性和人的本质看作是神赐的,而不是人自身形成的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唯物主义的含义及其发展的历史形态。(7分) 42.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7分) 43.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6分) 44.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及真理的谬误的关系。(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 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12分) 46.说明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的作用。(12分) 47.试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12分)

教育哲学自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怎么没有问题啊?我怎么回答啊

统考还分什么学校啊?统考都是一样的。不过太多了,这里先给你发一个2007年年内的吧,剩余的你去看一下这个链接吧。这个是2008年的这是1996——2006年北师大教育学考研试题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一般被概括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 )。A.教师中心 B.学校中心 C.学生中心 D.活动中心2.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分科教学的是( )。A.经验主义课程论 B.学科中心课程论C.存在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3.只要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依据这种思想建构的教学模式是( )。A.程序教学模式 B.发现教学模式C.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4.下列文件中,最早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是(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D.《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5.按照柯尔伯格的理论,以人际关系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准习俗水平6.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7.泰勒认为,课程评价是为了找出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反馈信息作为修订课程计划的依据。据此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标游离评价模式C.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模式 D.差距评价模式8.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定义的分类,作者自己创制的、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定义属于( )。A.描述性定义 B.纲领性定义C.解释性定义 D.规定性定义9.“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个体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社会性和历史性C.相似性和差异性 D.现实性和潜在性l0.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条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11.“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观点的提出者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12.书院教学的基本精神是( )。A.分斋教学 B.自由讲学 C.注重考试 D.藏书读书13.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其中“小学”以( )。A.识字为主 B.读书为主 C.学事为主 D.穷理为主14.近代中国第一所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官办新式学堂是( )。A.京师同文馆 B.湖南时务学堂C.福建船政学堂 D.上海广方言馆15.在教育宗旨问题上,梁启超主张通过教育培养( )。A.政治家 B.学术人才 C.新国民 D.实业人才16.近代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法定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17.“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这体现了蔡元培主张( )。A.教育独立 B.教授治校 C.思想自由 D.文理沟通18.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的教育工作政策是( )。A.国民教育第一 B.群众教育第一C.干部教育第一 D.儿童教育第一19.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一些著名大学西迁并进行合并。组成西南联合大学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 )。A.浙江大学 B.复旦大学 C.天津大学 D.南开大学20.集中体现我国新文化运动民主追求的教育思潮是( )。A.平民教育思潮 B.国家主义教育思潮C.科学教育思潮 D.职业教育思潮21.在西方教育史上,古希腊智者派所确立的“三艺”是( )。A.音乐、修辞学、几何学 B.文法、辩证法、几何学C.文法、修辞学、天文学 D.文法、修辞学、辩证法22.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教会教育23.贯穿在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指导性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 B.教育性教学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 D.教育适应自然原则24.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所提出的个别教学制度被称为( )。A.道尔顿制 B.葛雷制C.昆西制度 D.文纳特卡制25.裴斯泰洛齐认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要素是( )。A.儿童对母亲的爱 B.儿童对父亲的爱C.儿童对全人类的爱 D.儿童对上帝的爱26.20世纪20年代,苏联普通学校“综合教学大纲”取消了学科界限,将全部知识按综合形式加以排列,其中心是( )。A.活动 B.自然 C.社会 D.劳动27.1810年,洪堡创办的对德国高等教育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学是( )。A.哈勒大学 B.柏林大学C.哥廷根大学 D.慕尼黑大学28.在法国教育史上,有“技术教育的宪章”之称的法案是( )。A.《阿斯蒂埃法案》 B.《费里法案》C.《富尔法案》 D.《教育改革法》29.在美国公立学校发展史上做出杰出贡献,并被誉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的教育家是( )。A.约翰•杜威 B.本杰明•富兰克林C.贺拉斯•曼 D.亨利•巴纳德30.现代欧美教育史上,主张古典学科在学校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是( )。A.永恒主义教育 B.改造主义教育C.存在主义教育 D.结构主义教育31.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A.1877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B.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C.1899年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D.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32.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小学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A.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意志的实现B.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C.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D.获得同一感,克服混乱感,体验忠诚的实现33.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开始获得守恒概念的个体,其思维发展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34.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的基本观点是( )。A.教学跟随发展 B.教学与发晨并行C.教学促进发展 D.教学等同于发展35.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作出不同的反应,这种学习是( )。A.连锁学习 B.辨别学习 C.概念学习 D.规则学习36.某小学生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而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其行为背后的作用机制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37.体现“身教重于言教”思想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A.社会学习理论 B.操作条件反射理论C.认知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38.“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学习理论基础是( )。A.认知发现理论 B. 认知接受理论C.认知目的理论 D.认知建构理论3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论述强调的学习动机类型是(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C.社会交往动机 D.自我提高动机40.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的知识属于( )。A.描述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C.程序性知识 D.条件性知识41.学生一旦在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之间建立了逻辑联系,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背景知 识对新信息作出进一步的推理和预期,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生成更丰富的理解。这一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是(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重组42.阅读、写作、运算等技能主要是( )。A.运动技能 B.动作技能 C.策略技能 D.心智技能43.在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视觉控制,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差,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现象的阶段是(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44.学生用“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主义呜呜地哭”来记忆马克思是“1818年5月5日”出生的这一历史事实,其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属于( )。A.注意策略 B.复述策略C.编码组织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45.在社会规范学习与道德品质发展的研究中,班杜拉(A.Bandura)等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l0分,共30分。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46.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47.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48.思维定势总是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三、简答题:49~54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49.简述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主要因素。50.简述课程目标制定的主要依据。51.简述孔子的教师观。52.简述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颁布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53.教育文献综述报告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54.列举影响教育实验内在效度的主要因素(不少于5个)。四、分析论述题:55~57小题。每小题30,共90分。请将答案写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55.试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本内涵,并比较其异同。56.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其中蕴涵的教育思想,并围绕这种思想论述教育应如何主动回应现代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需求的挑战。仅从数量上满足对教育的那种无止境的需求(不断地加重课业负担)既不可能也不合适。每个人在人生之初积累知识,尔后就可无限期地加以利用,这实际上已经不够了。他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争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57.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I.试述维纳(B.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并阐述如何根据这一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Ⅱ.如要确认某地区是否存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可能有以下三种研究思路:(1)称书包;(2)课堂观察;(3)问卷调查。试分析这三种研究思路的优劣,并提出你自己的研究设想。

您好,根据您的问题您可以在网上购买一套历年教育学的考研真题网上有很多的,会很全。

在中国教育界,开始研究和讲授教育哲学是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杜威来中国讲学,讲授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对中国教育界的影响较大,从此中国也有人开始研究和讲授教育哲学。当时在高等学校首先开设教育哲学一科的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来逐渐推及全国的高等师范院校和一般大学的教育系,有的中等师范学校也作为选修课开设。那时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不但翻译出版了杜威在华的全部讲演稿和他的主要论著,并对西方当时流行的教育哲学流派作了详略不同的介绍。在20~40年代出版了十几本中国教育理论工作者自编的教育哲学论著,其中主要的有:范寿康的《教育哲学大纲》吴俊升的《教育哲学大纲》、姜琦的《教育哲学》、范琦的《教育哲学》、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林砺儒的《教育哲学》。张栗原的《教育哲学》等。在这些教育哲学论著及其他有关的文章中,虽然都有各自的体系和见解,但也不可避免地带上那个时代的特点,主要是或多或少地受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也有少数的是出自德国的古典唯心主义或宗教哲学的。其中,曾有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者,在他们的论著中试图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教育哲学,如林砺儒、钱亦石、张栗原的论著。虽然这些论著还不能说已臻完善,而且有的问题还脱不出实用主义的影响,但他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方法上,已较过去大为不同,书中所提出的问题,有的至今尚有研究价值。

教育哲学自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怎么没有问题啊?我怎么回答啊

4.BCD【解析】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是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5.ABC【解析】社会活动与生产劳动属于环境的范畴。

6.ABC【解析】杜威倡导学生中心、生活中心和活动中心的“三中心”理论。

7.ABCDE【解析】学生集体的培养有许多种方式,只要是有利于学生集体的成长和发展的方式都可看作培养的策略。

8.ABCDE【解析】运用语言进行说服和运用事实进行说服都属于说服法。

9.ABDE【解析】制定者的哲学理念和理想人格是教育目的制定的主观依据。

10.ACE【解析】BD两项对正常秩序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属于正常秩序的内容。

11.ABCE【解析】一个班的学生群体还称不上是班集体。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是: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有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和集体成员间平等的、心理相容的氛围。

12.ABCE【解析】多样性不是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3.CD【解析】学校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的两种形式。

14.ABCE【解析】儿童与青年是不同的年龄阶段,属于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5.BC【解析】后两项是近代学制产生以后才出现的,A项是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

三、判断题

1.F【解析】教育虽然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T【解析】一节课内完成两项以上任务的课就是综合课。

3.F【解析】考试是为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准确的反馈信息,同时也是使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情况的有效手段,如果像题干所述,就得不到学生的真实信息。

4.F【解析】虽然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反映了人们的哲学观点,但它也是对社会历史条件的反映,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

5.T【解析】关键期就是根据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来的。

6.F【解析】教育目的无论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向作用。

7.F【解析】教学方法不只是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

8.F【解析】前提是必须在生产力许可的范围内。

9.F【解析】一个班级的学生群体还不是班集体,班集体必须具备共同的目标和生活准则、一定的组织结构以及成员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10.F【解析】教师职业是专门职业,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11.T【解析】课程目标是依据培养目标确定的,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12.F【解析】教学同时还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是促进教师发展的过程。

13.F【解析】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也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教育理论知识。

14.F【解析】题干所指的是研究型课程。

15.F【解析】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和身心健康权不容侵犯。

16.F【解析】西周以后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17.F【解析】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无论有多大都不能超越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而发挥作用,题干所指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18.T【解析】赞科夫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的思想。

19.T【解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20.F【解析】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康德。

四、材料分析题

1.AB2.B3.BD4.A5.AD6.ABC

7.BCD8.AC9.AB10.ABC

【答案】:2017年4月自考于4月15-16日考试结束,上学吧找答案将第一时间发布2017年4月自考教育学试题及答案,请广大考生密切关注上学吧找答案网。

教育哲学自考真题及答案详解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19世纪中叶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近代心理学、生理学的发展,为科学化教育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实践的广泛性、丰富性,更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教育的一般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如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生产、经济、文化、人口之间的关系,教育活动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内部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之间的关系,中学教育中教育目标与教学、课外教育之间的关系,教育、教学活动中智育与德、体、美、劳诸育之间的关系,智育中教育者的施教与受教育者的受教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存在着规律性联系。教育学的任务就是要探讨、揭示种种教育的规律,阐明各种教育问题,建立教育学理论体系。

去自考365,上边有历年试题,有些附答案.

14.A【解析】教育目的受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因此它集中反映了教育的性质。

15.B【解析】目标管理的理论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管理方式转变为自控式管理方式,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

16.D【解析】前三种是我国教育史上隋以前出现过的选士制度,隋代实行科举以来一直沿用到清末。

17.B【解析】卢梭认为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认为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是越好的教育。

18.C【解析】人的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过程,有时快有时慢,不平衡。

19.D【解析】教育目的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要求。

20.A【解析】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的认识能力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教师认识水平的过程。因此,教学是一种认识过程。

21.C【解析】心理学家根据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22.C【解析】题干是对民主管理模式的解释。

23.C【解析】“学为文士”是古埃及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所以古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24.B【解析】沟通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占有中心地位,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25.B【解析】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26.B【解析】通过检查复习既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又可督促学生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27.A【解析】有利于教育是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

28.A【解析】早在夏代,我国就出现了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孟子》里载有夏、商、周“设 庠 序学校以教之, 庠 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 庠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29.D【解析】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因此其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30.B【解析】目标评价模式的步骤都是围绕目标展开的,所以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步骤。

31.A【解析】道家学派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一切顺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32.B【解析】科技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必然会引起他们的教育价值观念的改变。

33.A【解析】题干是宗教神学的教育目的观的核心论点。

34.A【解析】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35.B【解析】奴隶社会由于剩余产品的出现,产生了学校,也开始有了教师。

36.D【解析】克伯屈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对杜威的教育哲学进行解释,使普通教师都能接受进步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他具体阐述了进步教育的学习理论,提出了“设计教学法”。

37.D【解析】题干是对说服法的具体解释。

38.C【解析】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39.D【解析】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学原则与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相一致,均强调引导性和启发性。A属于循序渐进原则,B属于因材施教原则,C属于巩固性原则。

40.C【解析】人的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过程,有时快有时慢,不平衡。

41.C【解析】直线职能式是一种以直线制结构为基础,在领导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实行领导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班集体是按一定的组织机构形成的,并且有相应的组织形式。

42.A【解析】题干是人文主义课程观的主要观点。

43.C【解析】当今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的内容正符合非制度化教育的理想。答案选C。

44.A【解析】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就要先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和熟悉学生的情况,才能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45.A【解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46.A【解析】权益是指应该享受的不容侵犯的权利。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保护教师权益法律制度。

47.B【解析】学生文化补充和完善了学校文化,使其变得丰富多彩。

48.B【解析】17、18世纪,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推进了科学的体制化。

49.D【解析】这是韩愈《师说》中对教师作用的阐述。

50.B【解析】人身自由权是指未成年学生有支配自己人身和行动自由的权利。

51.B【解析】每个人身心的发展都与别人不同,教育也不应完全相同。

52.B【解析】少年期是身心剧烈变化的时期,少年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但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很低,所以是“危险期”。

53.A【解析】孔子提倡启发式教学,题干反映的正是这一思想。

54.B【解析】题干是对榜样法概念的解释。

55.D【解析】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对培养的人的规格要求也不同,因此,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决定教育目的。

56.C【解析】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工作的目的和使命。

57.A【解析】班级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58.C【解析】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包括知识传授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等。

59.D【解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培养人才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反映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60.B【解析】上课开始时为使学生做好各种准备而进行的工作就是组织教学。

二、多项选择题

1.ACE【解析】BD两项与题意不符。

2.BCE【解析】此三点是我国教育目的区别于其他国家教育目的的本质所在。

3.ABE【解析】课程目标的确定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对学生、社会、学科的研究。

教育哲学自考真题答案

怎么没有问题啊?我怎么回答啊

您好,根据您的问题您可以在网上购买一套历年教育学的考研真题网上有很多的,会很全。

统考还分什么学校啊?统考都是一样的。不过太多了,这里先给你发一个2007年年内的吧,剩余的你去看一下这个链接吧。这个是2008年的这是1996——2006年北师大教育学考研试题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一般被概括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 )。A.教师中心 B.学校中心 C.学生中心 D.活动中心2.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分科教学的是( )。A.经验主义课程论 B.学科中心课程论C.存在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3.只要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依据这种思想建构的教学模式是( )。A.程序教学模式 B.发现教学模式C.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4.下列文件中,最早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是(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D.《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5.按照柯尔伯格的理论,以人际关系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准习俗水平6.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7.泰勒认为,课程评价是为了找出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反馈信息作为修订课程计划的依据。据此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标游离评价模式C.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模式 D.差距评价模式8.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定义的分类,作者自己创制的、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定义属于( )。A.描述性定义 B.纲领性定义C.解释性定义 D.规定性定义9.“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个体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社会性和历史性C.相似性和差异性 D.现实性和潜在性l0.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条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11.“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观点的提出者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12.书院教学的基本精神是( )。A.分斋教学 B.自由讲学 C.注重考试 D.藏书读书13.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其中“小学”以( )。A.识字为主 B.读书为主 C.学事为主 D.穷理为主14.近代中国第一所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官办新式学堂是( )。A.京师同文馆 B.湖南时务学堂C.福建船政学堂 D.上海广方言馆15.在教育宗旨问题上,梁启超主张通过教育培养( )。A.政治家 B.学术人才 C.新国民 D.实业人才16.近代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法定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17.“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这体现了蔡元培主张( )。A.教育独立 B.教授治校 C.思想自由 D.文理沟通18.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的教育工作政策是( )。A.国民教育第一 B.群众教育第一C.干部教育第一 D.儿童教育第一19.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一些著名大学西迁并进行合并。组成西南联合大学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 )。A.浙江大学 B.复旦大学 C.天津大学 D.南开大学20.集中体现我国新文化运动民主追求的教育思潮是( )。A.平民教育思潮 B.国家主义教育思潮C.科学教育思潮 D.职业教育思潮21.在西方教育史上,古希腊智者派所确立的“三艺”是( )。A.音乐、修辞学、几何学 B.文法、辩证法、几何学C.文法、修辞学、天文学 D.文法、修辞学、辩证法22.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教会教育23.贯穿在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指导性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 B.教育性教学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 D.教育适应自然原则24.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所提出的个别教学制度被称为( )。A.道尔顿制 B.葛雷制C.昆西制度 D.文纳特卡制25.裴斯泰洛齐认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要素是( )。A.儿童对母亲的爱 B.儿童对父亲的爱C.儿童对全人类的爱 D.儿童对上帝的爱26.20世纪20年代,苏联普通学校“综合教学大纲”取消了学科界限,将全部知识按综合形式加以排列,其中心是( )。A.活动 B.自然 C.社会 D.劳动27.1810年,洪堡创办的对德国高等教育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学是( )。A.哈勒大学 B.柏林大学C.哥廷根大学 D.慕尼黑大学28.在法国教育史上,有“技术教育的宪章”之称的法案是( )。A.《阿斯蒂埃法案》 B.《费里法案》C.《富尔法案》 D.《教育改革法》29.在美国公立学校发展史上做出杰出贡献,并被誉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的教育家是( )。A.约翰•杜威 B.本杰明•富兰克林C.贺拉斯•曼 D.亨利•巴纳德30.现代欧美教育史上,主张古典学科在学校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是( )。A.永恒主义教育 B.改造主义教育C.存在主义教育 D.结构主义教育31.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A.1877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B.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C.1899年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D.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32.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小学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A.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意志的实现B.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C.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D.获得同一感,克服混乱感,体验忠诚的实现33.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开始获得守恒概念的个体,其思维发展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34.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的基本观点是( )。A.教学跟随发展 B.教学与发晨并行C.教学促进发展 D.教学等同于发展35.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作出不同的反应,这种学习是( )。A.连锁学习 B.辨别学习 C.概念学习 D.规则学习36.某小学生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而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其行为背后的作用机制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37.体现“身教重于言教”思想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A.社会学习理论 B.操作条件反射理论C.认知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38.“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学习理论基础是( )。A.认知发现理论 B. 认知接受理论C.认知目的理论 D.认知建构理论3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论述强调的学习动机类型是(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C.社会交往动机 D.自我提高动机40.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的知识属于( )。A.描述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C.程序性知识 D.条件性知识41.学生一旦在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之间建立了逻辑联系,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背景知 识对新信息作出进一步的推理和预期,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生成更丰富的理解。这一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是(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重组42.阅读、写作、运算等技能主要是( )。A.运动技能 B.动作技能 C.策略技能 D.心智技能43.在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视觉控制,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差,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现象的阶段是(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44.学生用“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主义呜呜地哭”来记忆马克思是“1818年5月5日”出生的这一历史事实,其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属于( )。A.注意策略 B.复述策略C.编码组织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45.在社会规范学习与道德品质发展的研究中,班杜拉(A.Bandura)等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l0分,共30分。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46.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47.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48.思维定势总是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三、简答题:49~54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49.简述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主要因素。50.简述课程目标制定的主要依据。51.简述孔子的教师观。52.简述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颁布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53.教育文献综述报告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54.列举影响教育实验内在效度的主要因素(不少于5个)。四、分析论述题:55~57小题。每小题30,共90分。请将答案写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55.试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本内涵,并比较其异同。56.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其中蕴涵的教育思想,并围绕这种思想论述教育应如何主动回应现代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需求的挑战。仅从数量上满足对教育的那种无止境的需求(不断地加重课业负担)既不可能也不合适。每个人在人生之初积累知识,尔后就可无限期地加以利用,这实际上已经不够了。他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争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57.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I.试述维纳(B.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并阐述如何根据这一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Ⅱ.如要确认某地区是否存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可能有以下三种研究思路:(1)称书包;(2)课堂观察;(3)问卷调查。试分析这三种研究思路的优劣,并提出你自己的研究设想。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 )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 ( ) A、物质的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血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 A、较差的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 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 ) A、伟人之言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7、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 ) 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 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 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 1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 )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19、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集资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 )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20、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 ( ) A、暴力掠夺的产物 B、社会契约的产物 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1、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 ) A、非决定论 B、辩证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决定论 22、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 ( ) A、形式 B、基本形式 C、辅助形式 D、特殊形式 23、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 )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24、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指的是 ( ) A、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 B、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C、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 D、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形式 2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27、从根本上说,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 ( ) A、继承前人创造的知识 B、继承他人创造的知识 C、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D、科学家之间的合理分工 28、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 ( )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C、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D、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2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 A、人的社会属性 B、人的生理结构 C、人的心理状况 D、人的自然属性 30、人生观的核心是 ( ) A、关于人生目的的观点 B、关于人生理想的观点 C、关于人生态度的观点 D、关于人生意义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材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 ( )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世界观和方法论和统一 C、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E、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32、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 ( )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制约 3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 ) A、是否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 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是否承认世界是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是否承认世界是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 ) A、磨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E、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 )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36、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相比较具有的显著特征有 ( ) A、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B、按地区划分居民 C、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D、拥有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 E、拥有特殊的武装队伍 37、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 ) A、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它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38、下列选项中属于科学的社会功能的有 ( ) A、科学可以使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B、科学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C、科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管理社会 D、科学可以推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E、科学可以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 39、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进步内容的有 ( ) A、物质文明的进步 B、精神文明的进步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生产力的发展 E、道德水平的提高 4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 ) A、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 B、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C、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D、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 E、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每题7分,43、4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4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7分)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7分) 43、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6分) 44、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46、以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为指导,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47、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二000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B 2、A 3、B 4、D 5、C 6、C 7、D 8、B 9、C 10、A 11、D 12、D 13、C 14、C 15、D 16、C 17、B 18、D 19、C 20、D 21、C 22、B 23、D 24、B 25、C 26、A 27、C 28、A 29、A 30、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评分标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 31、AC 32、ABCDE 33、CDE 34、ADE 35、ABCD 36、BE 37、ACDE 38、ABCDE 39、ABCDE 40、ABC 三、简答题(共26分) 41、[参考答案]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分)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2分) (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2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分) 42、[参考答案] (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2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1分) 43、[参考答案]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1分) (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3分) (3)这三项内容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2分) 44、[参考答案]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2分)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性质;其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原改变。(2分)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 [评分标准] (1)论述题的第45、46、47题三题中,考生任选其中二题作答。如果三题全部作答,第47题的答卷无效。 (2)要求答卷政治观点正确,政治观点错误的,该题为0分。 (3)要求答案观点全面,表述清楚。观点不全面,表述不清楚,酌情扣分。 (4)如果答卷表述与参考答案不完全一致,但意思相近,也要给分。 (5)如果答卷在某些方面阐述深入,有创见,可以多给分,但全部得分不得超过该题总分。 45、[参考答案] (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分)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1分)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3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2分)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2分) (4)同时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反对墨守成规。(2分) 46、[参考答案] (1)人中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2分)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2分)第二,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续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3分) (2)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惩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2分) (3)必须采取适当措施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一是要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生产实行调节和控制,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二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3分) 47、[参考答案]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3分)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2分) (4)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们,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4分)

  • 索引序列
  • 教育哲学自考真题及答案
  • 教育哲学自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 教育哲学自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 教育哲学自考真题及答案详解
  • 教育哲学自考真题答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