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教育管理原理自考笔记百度云

教育管理原理自考笔记百度云

发布时间:

教育管理原理自考笔记百度云

自考教育管理本科课程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中国教育管理史、外国教育管理史、教育管理原理、教育管理心理学、教育统计与测量、中小学教育管理、教育科学方法论(一)、教育法学、教育评估与督导、英语(二)、教育经济学、教育预测与规划、毕业论文。自考教育管理专科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英语(一),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教育学(二),心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教育政策学,现代管理学,法学概论,教育行政学,现代教育管理技术,学校管理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自考/专升本有疑问、不知道自考/专升本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专升本考试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广西师范大学自考教育管理本科专业一共需要考13门课程(含选修课),分别为: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英语(二)、教育管理原理、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管理心理学、中外教育管理史、教育评估和督导、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预测与规划、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中小学教育管理。

免费领取自考学习资料、知识地图:

自考科目核对科目的同时还要核对科目代码:

中小学教育管理是小学教育里面的科目(00458)

教育管理原理是教育管理专业里面的科目(00449)

这两个课程不一样哟。

教育管理原理自考笔记百度云下载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管理学原理自考教材笔记,管理学原理重点笔记大一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专升本的考试的管理学原理有不有重点!专升本的考试的管理学原理有重点,介绍如下:本考试要求考生具备识记、领会和应用能力。识记指识别和记忆管理学原理考试大纲和指定教材中规定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领会指正确领会管理活动的内在规律,把握管理职能对各种组织的重要作用,具体理解管理的原理、概念、目的、性质、内容和方法。应用指运用全面的、发展的、系统的观点以及所学的管理理论,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的管理问题,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四、考试内容第一章管理概述一、考核知识点管理概念与意义管理的性质管理者角色与技能管理职能二、考核要求管理概念与意义1、识记:管理的概念。2、领会:管理概念的多种表述。研究管理的意义。3、应用:联系实际说明管理的重要性。管理的性质1、识记:管理二重性的含义。2、领会:掌握管理二重性质的现实意义。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管理角色与技能1、识记:管理者的主要角色类型。管理者应掌握的基本技能。2、领会:不同层次管理者应重点掌握的技能。管理职能1、识记:管理的基本职能。第二章管理思想的演进一、考核知识点中国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形成西方的古典管理理论西方的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思想的新发展二、考核要求中国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领会: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及评价。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形成1、识记:早期有代表性的管理思想家。西方的古典管理理论1、识记:例外原则。2、领会: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要点。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要点。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要点。3、应用:古典管理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西方的行为科学理论1、识记:经济人与社会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2、领会:梅奥及霍桑试验。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3、应用:行为科学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现代管理思想的新发展1、领会:Z理论、企业文化理论、企业再造、学习型组织。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第三章管理原理一、考核知识点原理与管理原理权变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效益原理可持续发展原理二、考核要求原理与管理原理1、识记:管理原理概念。权变原理1、识记:权变原理的含义2、领会:权变原理的运用。系统原理1、识记:系统概念、特征。2、领会:系统原理的内涵。人本原理1、识记:人本原理的含义。2、领会:人本原理的应用。效益原理1、识记:效益概念。2、领会:效益原理的应用。可持续发展原理1、识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领会:可持续发展原理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四章计划工作一、考核知识点计划的内涵计划的类型计划编制程序计划的实施二、考核要求计划的内涵1、识记:计划的概念。计划工作的概念。2、领会:计划工作的特征。计划工作的任务。计划工作的要求。计划的类型1、识记:计划的类型。计划编制程序1、识记:计划编制程序。计划的实施1、识记:目标管理的概念与特点。2、领会:目标管理过程及其局限性。滚动计划法基本思想。第五章决策一、考核知识点决策的内涵与类型决策的原则与影响因素决策的过程决策的方法二、考核要求决策的内涵与类型1、识记:决策的概念。决策的类型。决策的原则与影响因素1、识记:决策的原则。决策的影响因素。决策的过程1、识记:决策的过程。决策的方法1、领会:集体决策方法。第六章组织设计一、考核知识点组织与组织工作组织设计的任务与原则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管理宽度与组织层次集权与分权直线与参谋组织结构类型与选择二、考核要求组织与组织工作1、识记:(1)组织的含义。(2)组织工作的含义。组织设计的任务与原则1、领会:组织设计的任务与原则。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1、领会: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管理宽度与组织层次1、识记:管理宽度、组织层次的概念。2、领会:层次产生的原因。影响管理宽度的因素。集权与分权1、识记:(1)职权、集权、分权的含义。2、领会:(1)影响集权与分权的主要因素。(2)过分集权的弊端。(3)分权的实现途径。直线与参谋1、识记:直线职权、参谋职权含义。参谋职权的类别。2、领会:直线与参谋的矛盾。正确发挥参谋作用的注意事项。组织结构类型与选择1、识记:组织结构的各种类型。2、领会:各种组织结构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组织结构发展的趋势。3、应用:分析组织的组织结构形式。能对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结构的运行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这些结构形式的适用条件。第七章人员配备一、考核知识点人员配备的任务与原则(二)人员的选聘(三)人员的考评(四)人员的培训二、考核要求人员配备的任务与原则1、识记:人员配备的含义。2、领会:人员配备的任务。人员配备的原则。(二)人员的选聘1、识记:(1)选聘要求。(2)选聘方法。(3)选聘程序。2、领会:外部招聘和内部提升的优缺点。3、应用:分析组织人员选聘情况。(三)人员的考评1、识记:(1)考评的定义和作用。(2)考评的要求。(3)考评的方法。(4)考评的程序。2、应用:分析组织人员考评情况。(四)人员的培训1、识记:(1)培训的目的与作用。(2)培训的内容。(3)培训的方法。(4)培训的程序。2、应用:分析组织人员培训情况。求湖北自考工商企业管理本科最新的管理学原理和财务管理学这两科笔记,万分感激! 求湖北自考工商企业管你是报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吧,这个专业很简单的。自考管理学原理难么50关于自考机构那个好,根据经验培训机构都差不多,机构都是集中上课,做题,划考点。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学习。端正心态。自考不难考试。本回答由网友推荐哪位兄弟有管理学笔记?周三多的管理学原理笔记或习题你最好找在开这门课的熟人或者同学,嘿嘿 我也想要这门课的笔记!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简述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

00107 现代管理学笔记依据教材《现代管理学》[2007年版]刘熙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笔记依据目录第一编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二章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第二编管理职能第三章决策第四章组织第五章人事第六章领导第七章激励第八章协调第九章控制第三编管理方法与技术第十章系统分析与网络技术第十一章目标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第十二章决策方法第十三章控制的方法与技术第十四章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一、单项选择题1.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它起源于A.私有制的出现B.国家的产生C.人类的共同劳动D.公有制的出现【C】1.2.在我国古代,“管”、“理”二字连用,表示在权力的范围内,对事或物的过程。A.管束B.整治c.处理D.管束和处理【D】1.3.管理是“由心智所驱使的惟一的无处不在的人类活动”的论述是把管理看作是A.组织的某一专业职能或综合职能B.对组织资源或要素进行协调以达到目的的活动C.一个活动系列,连续的动态过程,能发挥多种作用,具有一定特征D.一门艺术【B】欲获取完整版请——QQ:67460666 TEL索取1.4.“管理是一个决策、控制和创造自组织学习的过程”的论述是把管理看作是现为一种社会管理职能。A.对组织资源或要素进行协调以达到目的的活动B.组织的某一专业职能或综合职能C.一个活动系列,连续的动态过程,能发挥多种作用,具有一定特征D.一门艺术【C】1.5.主要依赖于传统习俗来实现公共事务管理的社会是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A】1.6.在部落社会组织中,充当管理部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关是A.部落成员大会B.部落议事会C.部落首领D.部落联盟议事会【B】1.7.在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的时代,部落联盟首领的更替与继承采用的惯例是A.部落议会选举制B.军事民主制C.民主推举制D.家族继承制【B】1.8.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分工的出现是在A.史前社会B.原始社会C.阶级和国家产生之后D.资本主义社会【C】1.9.前资本主义的国家管理表现为A.经验管理B.科学管理c.分权管理D.法制管理【A】1.10.在现代管理活动中,管理活动的主体是A.管理制度B.人C.管理技术D.组织【B】1.11.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对A.生产力的作用上B.生产关系的作用上C.经济基础的作用上D.上层建筑的作用上【A】1.12。管理学在很多时候只能进行定性分析是因为A.人们不能广泛地运用数学知识B.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C.管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D.管理学所涉及的众多因素中有许多不能量化的东西【D】1.13.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属性和——相统一的学科。A.阶级属性B.综合属性C.时代属性D.自然属性【D】1.14.标志着管理科学在当代发生了质的飞跃,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特点是A.变革性B.开放性C.严密性D.实用性【C】1.15.通过对不同管理理论或管理方法异同点的研究,总结其优劣以借鉴或归纳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规律的方法是A.比较研究法B.定量分析法C.历史研究法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A】1.16.运用的结果形成了人类管理思想产生与发展的方法是A.比较研究法B.定量分析法C.案例研究法D.历史研究法【D】2.1.万里长城本身就告诉我们,当时的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具备且运用了A.用人思想B.经济管理思想C.朴素的系统管理思想D.原始的组织思想【C】2.2.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商鞅和韩非子提出的经济管理思想是A.以农为本、上下俱富B.以农为本、专制管理C.以农为本、集富于国D.以农为本、统筹兼顾【C】欲获取完整版请——QQ:67460666 TEL索取… … 14.14.下列不属于二次文献的是A.索引B.目录C.年鉴D.文摘【C】14.15.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文献查找方法是A.检索工具查找法B.参考文献查找法C.循环查找法D.综合查找法【C】14.16.“假如政府政策允许人才流动,您是否考虑重新择业”是属于A.接触性问题B.试探性问题C.观念性问题D.观察和印证性问题【B】二、多项选择题1.1.下列定义中,把管理看作是组织的某一专业职能或综合职能的有A.管理就是决策B.管理是一门艺术C.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D.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E.管理是一定的组织、经济、技术及工具的职能的总和【ACDE】1.2.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可概括为A.简单的管理机构B.人格化的管理权力C.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D.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E.习惯化的管理方式【ABCDE】1.3.下列中西方古代文献中,讨论管理问题的有A.柏拉图的《国家篇》B.孔子的《论语》C.司马迁的《史记》D.孙武的《孙子兵法》E.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ABCDE】1.4.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权管理,就是把国家权力分为A.议事权B.行政权C.监督权D.立法权E.司法权【BDE】1.5.系统化管理的基本要求有A.管理主体具有全局观念B.管理主体注重管理组织整体功能的发挥C.管理主体强调发挥人的主体作用D.管理主体重视结构在整体系统中的作用E.管理主体能正确处理管理系统的整体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ABDE】… … 14.19.访谈法的最大特点在于A.整个访谈过程是访问者与被访问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B.整个访谈过程是一个单向的过程C.比问卷法获得信息更全面、更直接D.是一种难度比较大的调查方法E.比问卷法的成本低【ACD】14.20.访谈法的类型有A.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B.结构化访谈和非结构化访谈C.正式访谈和非正式访谈D.标准化访谈和非标准化访谈E.一般访谈和深度访谈【ADE】14.21.属于接触性问题的有A.您的家庭支出情况如何?B.近来工作忙吗?C.近来压力大吗?D.您对目前的工作和收入是否满意?E.您所住的小区离单位近吗?【BCE】三、判断说明题1.1.在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中,管理的内容趋于复杂,管理的权力开始集中。【】1.2.私人管理的权威部分来源于国家的强制力。【】1.3.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当它利用了数学的时候。它才达到了完善的程度”。【】1.4.定量研究将使现代管理学理论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1.1.×说明:伴随管理阶段的兴趣,前资本主义的国家管理在内容上与史前的公共事务管理相比趋于复杂,管理权力也开始分化。一方面,国家管理出现了纵向层次的划分,即从中央到地方不同级别管理机构和官职的设置。另一方面,阶级社会产生以后,原来统一的公共事务管理权发生了分化,产生了政权、军权、教权等。1.2.×说明:私人管理中的权威非政治性权威,可称之为市场权威或经济权威。这种权威并非法制规范所授,而是源于经济力量、市场力量,即私人管理的权威取决于经济实力,取决于市场竞争力,与国家的强制力没有关系。1.3.√说明:马克思预言,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当它利用了数学的时候,它才达到了完善的程度”。1.4.√,说明:在管理学中,研究方法上在强调定性研究的同时,充分的肯定了定量研究的必要性,并不断运用当代科学技术成果,尤其是自然科学成果,加大定量研究的力度,使得现代管理学理论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欲获取完整版请——QQ:67460666 TEL索取… … 四、简答题目录1.1.简述管理的定义。1.2.简述前资本主义各社会阶段的国家管理的特点。欲获取完整版请——QQ:67460666 TEL索取1.3.简述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2.1.简述管理思想的萌芽。2.2.简述古代管理思想的局限性。2.3.简述亚当•斯密对管理理论的贡献。2.4.简述行为科学的定义。2.5.简述布莱克和穆顿管理方格理论的基本内容。2.6•简述现代管理理论中经验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2.7.简述现代管理理论中系统管理学派的基本观点。2.8.简述Z型管理模式的特点。3.1.简述渐进决策模式的优缺点。3.2.发现问题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3.3.简述确立决策目标应注意的问题。3.4.简述全体一致规则。4.1.简述科层组织的特征。4.2.简述建立共同愿景的要求。4.3.简述组织治理结构的共同特征。4.4.简述直线职能制的特点。4.5.简述大部制的基本含义。4.6.简述管理职位设计的原则。4.7.简述任职者素质设计的含义及其存在的问题。5.1.简述人力资源的含义与特点。5.2.简述早期人事理论的基本观点。5.3.简述人力资源管理兴起的原因。5.4.简述职位分类的含义。5.5.简述职位分类在人事管理中的作用。5.6.简述品位分类的含义。5.7.简述品位分类与职位分类的区别。5.8.简述人事考评的要求。6.1.简述领导的含义。6.2.简述领导群体结构素质包含的内容。6.3.简述社会人假设的内容。6.4.简述复杂人假设的内容。6.5.简述早期特质理论的内容。6.6.简述领导方式类型中,强制命令方式的优势与局限性。6.7.简述领导方式及其类型。7.1.简述尊重需要的主要内容。7.2.简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局限性。7.3.简述赫茨伯格提出的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含义和构成。7.4.简述归因理论研究的内容。8.1.简述实现目标协调的条件。8.2.如何认识利益协调在整个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8.3.简述造成组织成员思想认识不统一的原因。8.4.简述在体制建设中,权责划分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8.5.简述在体制建设中,机构设置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9.1.简述控制的含义。9.2.为什么说管理的控制职能与计划职能是联系在一起的?9.3.管理者如何实现对人员的控制?9.4.为什么说反馈控制不是最好的控制,但却是最为普遍的控制?10.1.简述系统分析的定义。10.2.简述根据系统分析的基本要求和流程进行的系统分析的内容。10.3.简述系统分析的定量方法中会出现的问题。10.4.简述网络计划方法的含义。11.1.简述目标管理中各目标之间的关系。11.2.简述目标与目标管理的含义。11.3.简述目标管理的作用。11.4.简述目标制定中有效目标的标准。11.5。简述目标制定过程中,提出基本假设的步骤。11.6.简述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11.7.简述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程序。12.1.简述决策方法的含义。12.2.根据理性因素在决策中的地位,可以把决策方法分为哪几类?12.3.简述实施头脑风暴法的原则。12.4.简述模拟决策法的基本概念及意义。12.5.简述好中求好决策方法的步骤。12.6.简述数学分析法的优点及局限性。13.1.简述人员管理控制法实施的步骤。13.2.简述预算编制的基本步骤。13.3.简述损益控制法存在的局限性。13.4.简述保证管理审计的注意事项。13.5.简述实施预防性控制方法的原因。13.6.简述实施预防性控制方法的优点。13.7.简述实施预防性控制法的前提和途径。14.1.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含义。14.2.简述变量类型划分的两种方法。14.3.简述抽样调查的含义。14.4.简述问卷法的优缺点。14.5.简述封闭式问题答案设计的种类。14.6.简述观察法的基本类型。14.7.简述观察法的优点和缺陷。14.8.简述文献调查方法的特点。14.9.简述循环查找法的定义。简答题答案1.1.简述管理的定义。答:管理指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1.2.简述前资本主义各社会阶段的国家管理的特点。答:(1)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2)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3)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4)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1.3.简述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答:(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2)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3)关于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基本问题。2.1.简述管理思想的萌芽。答:(1)原始社会是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主要内容有:按人的自然属性和各成员的特殊兴趣与能力进行分工,即简单的自然劳动分工思想;在采集食物、狩猎、防御敌害等活动中互相协作,即朴素的劳动协作思想;为了更好地在原始氏族成员间进行收获物的分配而建立起原始氏族组织,即原始的组织思想。(2)特点有:原始社会条件下的管理思想极其朴素,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它往往与从事管理活动的个人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偶然出现的现象,随着这种思想主体的消失而消失。因为这些思想不是自觉的、经过学习获得的,所以缺乏连续性。… … 14.9.简述循环查找法的定义。答:循环查找法也称分段查找法,即将检索工具查找法和参考文献查找法结合起来,交替使用,循环不已。循环查找法,可以先采用检索工具查找法,查找出有用的文献资料,然后再根据文献中所开列或提到的参考文献名目,去查找更早一些的文献;也可以先采用参考文献查找法,查找出更早一些的文献,然后再采用检索工具查找法,去扩大查找文献的线索,如此分阶段地交替使用两种查找文献的方法,直到查找出自己所需要的文献为止。五、论述题目录1.1.试述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的差别。2.1.试述蓝海战略理论的内容。3.1.论述渐进决策模式的主要内容。3.2.论述精英决策模式。3.3.论述多数裁定规则的主要内容。4.1.论述组织平衡理论。4.2.论述行政体制设计的基本问题。4.3.论述事业部制。4.4.论述组织扁平化发展趋势。4.5.论述运行机制设计的基本内容。5.1.论述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5.2.如何克服偏差,确保人事考评的公正性?6.1.论述麦格雷戈的X理论一Y理论。6.2.论述经济人假设。6.3.论述特质理论的新发展。6.4.论述利克特的领导方式理论。6.5.论述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6.6.论述路径一目标理论的内容。7.1.试述小克劳德•乔治的激励原则。7.2.试述波特一劳勒模式的基本观点。8.1.试述沟通在协调中的作用。8.2.论述坚持协调的原则。9.1.试述控制的过程。9.2。试分析控制三个步骤的功能。10.1.论述系统分析的作用。10.2.论述系统分析的过程。10.3.论述系统分析的方法论。10.4.论述网络计划方法的优点和作用。10.5.论述绘制网络图的步骤。11.1.论述目标制定的过程。11.2.论述目标管理中的SWOT分析。11.3.论述质量改进的步骤。12.1.论述质疑头脑风暴法12.2.论述模拟决策法的优缺点。12.3.论述方案前提分析法。13.1.论述程序控制应遵循的原则。13.2。如何实现有效的预算控制?13.3.论述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14.1.论述等距抽样。14.2.论述问卷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方法。欲获取完整版请——QQ:67460666 TEL索取五、论述题答案1.1.试述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的差别。答:现代管理分“公共的”、“私人的”,即公共菅理和私人管理两大领域。前者指各类公共组织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比如公共行政管理、非政府公共组织管理;后者指社会成员对个人事务、私人领域的自主性、自治性管理,比如家庭管理、私人企业管理、私人事务管理等。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是两种不同的管理,它们在管理宗旨、主体、依据、对象、过程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别。(1)管理宗旨。公共管理的对象是公共事务,任何公共事务的背后都体现和反映着一定的公共利益,因此,维护、分配和增进公共利益便成为公共管理的宗旨。公共管理主体必须以公共需求为导向,以公共需求的实际满足度为绩效衡量标准,切实履行公共责任,这既是公共管理“公共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公共管理合法性的基石。私人管理以盈利为目的,以利润为导向,私人部门或组织只有依靠获取利润而生存和发展。私人管理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保证利润是私人管理的底线。(2)管理主体。公共管理主体广泛,且成扩展趋势,它不仅包括据于核心地位的政府,还包括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私人管理的主体简单而清晰,或个人(厂长、经理、董事长)或从属于私人的组织机构(公司、企业)。(3)管理依据。公共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法制规范和依法制规范授予的公共权力、委托权力。在国家法律制度许可的范围内,私人管理依据的是私人权力和市场权威。(4)管理对象。公共管理以公共领域为对象。私人管理以私人领域为对象。(5)管理过程。现代公共管理的过程充满政治气氛,受制于周密的政治安排,比如依法行政、民主权利行使、加强监督、阳光政府、回应性政府等。私人管理享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权、自治权,是相对封闭的管理,比如“商业机密”、“技术安全”等。其管理过程虽然也受到外在各种权威的影响,受到政治环境的制约,但这种影响和制约与公共管理无可比拟。欲获取完整版请——QQ:67460666 TEL索取… … 14.2.论述问卷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方法。答:(1)概念过于抽象的问题。有些问卷设计的问题是概念过于抽象,一般人很难理解和回答。解决办法是采用更明确的问法。(2)诱导性问题。使问题产生诱导性的原因,往往是调查问卷中引用了权威的话。应采用中立的态度。(3)问题与答案不协调。解决的办法是去掉经常看、很少看、从不看等选项。(4)敏感性问题。敏感性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看法、理解存在比较大差异,出于各种考虑,人们一般不愿意直接回答或不愿意让调查者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对于敏感性问题,为了解除回答者的顾虑,通常在问卷中采取一些特殊处理办法。一是释疑法。即在问题前面写一段消除疑虑的功能性文字。二是假定法。即用一个假定判断作为问题的前提,然后再询问被调查者的看法。三是转移法。即把直接回答问题的人转移到别人身上,然后再请被调查者对他人的回答作出评价。四是间接法。如个人收入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许多人不愿作出具体回答。欲获取完整版请——QQ:67460666 TEL索取六、案例分析题4.1.英国钢铁公司成立于1967年,由14个国有化钢铁生产商组成。在此之前的几十年内,公司尝试过多种组织形式——按地区或者按产品构造,但为了整合其凌乱的业务,一直在加强中央的控制。到1983年,英国钢铁公司拥有了“事业部”,但权力仍牢固地保留在总部,贸易、购买和工业关系职能都是集中化的。在事业部缺乏对投入或产出政策控制的情况下,英国钢铁公司实际是以职能模式组织的。1988年,公司进行了私有化,因而转向一种更注重盈利的组织形式。1990年该公司收购了英国主要的钢铁批发商walkerGroup.随之组成了批发事业部。1992年英国钢铁公司发动了名为“组织、深度变革、风格”的重组。该计划旨在大幅度地消减总部职能和成本,并将管理责任分散到12个业务单位。其中关键的一条是业务领导不再在董事会任职,而是向相对独立的执委会成员报告。问:(1)职能制结构组织的特点是什么?(2)英国钢铁公司实行多分部专业化的优势有哪些?4.1.答:职能制的特点是实现了管理专业化,可以充分发挥职能机构和职能管理人员的作用,减轻了领导者的负担。但由于实现多头领导,政出多门,常常使下级业务机构无所适从,破坏了统一领导的原则。(2)英国钢铁公司实行多分布专业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①有利于企业最高管理层摆脱日常行政事务,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②有利于增强业务单位领导的责任心,发挥其搞好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有利于促使各个业务单位开托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增强市场适应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④有利于培养和考核干部.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欲获取完整版请——QQ:67460666 TEL索取… … 七、重难点分析目录1.一、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欲获取完整版请——QQ:67460666 TEL索取1.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1.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1.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1.4、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2.一、一般管理理论2.1.区分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并论述了人员能力的相对重要性2.2.概括并分析了管理的五项职能2.3.阐述了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2.4.提出了管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14项原则2.二、企业再造理论2.1.企业再造的内涵2.2.企业再造的特点2.3.企业再造的程序与要求3.一、决策理论学派3.1.决策理论学派的产生3.2.决策理论学派的观点4.一、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4.1.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4.2.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4.3.非正式组织的管理4.二、管理层次划分4.1.管理机构层次划分问题4.2.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5.一、人事培训5.1.人事培训的含义与特点5.2.人事培训的方法与类型6.一、领导四分图理论和管理方格理论6.1.领导四分图理论6.2.管理方格理论6.二、领导权变模型理论7.一、成就需要理论7.1.人的社会性需要并非与生俱来7.2.人类社会性需要的内容7.3.有效管理者的需要结构7.二、期望理论7.1.个人努力与绩效的关系7.2.绩效与奖励的关系7.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8.一、实现有效沟通8.1.选择沟通方式8.2.克服沟通障碍9.一、控制系统设计9.1.计划的要求9.2.组织结构9.3.关键控制点9.4.未来趋势9.5.主管人员的个性10.一、系统分析的定性方法10.1.超理性分析10.2.社会文化分析10.3.未来分析11.一、目标成果评价11.1.成果评价的含义和原则11.2.成果评价的内容11.3.成果评价的步骤12.一、德尔菲法12.1.德尔菲法的特征12.2.使用德尔菲法要注意的问题12.3.德尔菲法的应用程度12.4.德尔菲法的局限性12.二、决策树法12.1.决策树的构成要素和绘制12.2.运用决策树法的步骤12.3.决策树分析12.4.决策树法的优点13.一、两种有效的预算控制方法13.1.零基预算法13.2.项目预算法14.一、访谈的方法及技巧14.1.明确访谈中所提的问题14.2.要接近被访问者14.3.注意提问的方式和方法14.4.掌握倾听的技巧14.5.要注意克服访谈中的各种障碍重难点分析答案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1.一、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现代条件下,管理的功能不断发展和完善,管理的社会作用得到了充分展现,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一切领域,都可以看到管理的积极作用。欲获取完整版请——QQ:67460666 TEL索取1.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人类一切有组织的社会生活都离不开管理。有组织就有管理,因为组织的存在需要协调内部成员的活动,决定成员共同遵守的纪律并处理违纪成员。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交往的增加,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管理也就越来越重要了。还有很多 给个邮件吧 多给分呀哈哈

教育管理原理自考笔记百度云网盘

《管理学原理》(李晓光 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管理学原理

作者:李晓光 编

豆瓣评分:6.6

出版年份:2009-2

页数:511

内容简介:

《管理学原理》主要讲述了: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自学考试,其职责就是在高等教育这个水平上倡导自学、鼓励自学、帮助自学、推动自学,为每一个自学者铺就成才之路。组织编写供读者学习的教材就是履行这个职责的重要环节。毫无疑问,这种教材应当适合自学,应当有利于学习者掌握、了解新知识、新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形成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习者学以致用、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一、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 从管理理论的发展来看,经历了科学管理理论、科层管理理论行为主义管理、系统管理理论等理论的发展过程。科学管理的代表泰勒和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对人的控制过程,强调标准化的管理和严格的管理目的及管理制度.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标。这种思想引起了,人们对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关注,促进了教育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定量化、程序化和高效化。但这种管理思想,强调管理的指挥作用,和管理的管理权威,忽视被管理者的能动性和内心精神世界的激励。而德国学者马克思.韦伯提出的科层管理理论则认为,管理是一种科层结构式权力关系。科层体制是指以权力为中心,理性为基础,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强调职位等级、权力分层、资格法定、规章制度、各负其责、理性化、固定薪金。这一理论促进了学校领导阶层的管理权威,和管理的制度化,如校长负责制、结构工资制、岗位责任制等改革。然而,这些管理思想由于排斥了人的主体性,最终没有取得成功。在这种情况下,管理理论出现了新发展,产生了人际关系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这些理论批判传统管理理论忽视人的管理倾向,开始注重人的价值,如西方管理学家洛蒂认为:“教师是相当自发地发挥作用的。虽然行政人员努力通过评估,修正授课安排和制订管理计划控制教师的教育实践,但教师们几乎不受这些努力的影响。而且教师是通过个别学生的积极反馈而不是通过组织提供的补偿得到奖励的.行为科学理论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前身是人际关系理论该理论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强调激励因素、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等方面的协调关系,促进了学校的民主化管理,提高了教师管理主体地位,协调了学校内外的人际关系,增强了学校组织的群体意识和凝聚力。 现代管理还出现了更大的发展,如系统管理理论就是其中的重要表现。巴纳德于20世纪上半叶首创的社会系统管理学派,他将社会的各级组织看成是一个由物质的、生物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几方面要素组成的一个协作系统,组织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这几方面要素的协调。在系统管理理论影响下,管理者更倾向于将教育组织视为置身于社会之中的整体,更注重教育组织整体的协调性、结构的合理性、运行的有序性和环境的适应性。此外,当代教育管理还出现了开放式管理、混沌无序理论和松散结构系统理论,等等,管理理论越来越个人化和富于创造性。强调管理过程,非正式组织、个人自主性、不确定性和无序中求有序的的组织管理思想。管理的个人主义思想强调学校组织中的“气氛”的形成和管理意义,管理学家霍伊和米斯克尔认为学校集体就在于“努力使社会系统的组织问题和个人问题达到平衡,气氛是学校集体的最后结果。”同时强调非正式组织中的那种同情和关爱所产生的积极效应②。开放理论把学校教育组织看作一个开放性的集体,希望“那些来自环境的资源能通过开放而能自我维持”,把环境的不确定性作为管理的要素看待,“开放系统模式承认环境是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管理学家卡尔森批评传统管理忽视学校组织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对教育管理的影响,因此,他认为教育管理必须向环境开放。混沌无序理论,强调教育管理的流动性和模糊性,反对管理决策的预设化和规范化,强调在行动中不断变化,以及适应和随机应变的重要性②。二、教育管理的类型与模式英国管理学家托尼布什在《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一书中探讨了教育管理模式问题。在他看来,研究教育管理模式对于批判经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他尖锐批评那种单纯靠经验进行管理的逻辑,理由是“依据经验来解释现象并根据经验来作出决策,这样的决策依据具有很大的狭隘性,因为它无视他人的经验。”③。为了超越于个人经验,布什认为必须借助于管理模式的实践指导,“学校和学院生活的复杂性使得管理实践者无法仅仅根据事情本身作出决策,而需要一个参照框架来洞悉重要的管理事务。”他借用另外两位管理学研究者鲍尔曼和迪尔的话说‘‘我们必须建立模式和框架,从而使我们复杂的日常管理活动具有意义。”⑤教育管理模式是对管理理论的分类,也是进行管理思维的框架性基础。然而给管理模式作确定的解释又是件困难的事情,布什在自己著作的首篇“什么是教育管理”中就抱怨很难理清教育管理的分类问题。他写道:“教育管理是涉及学校日常运转的实践活动,问前,同时教育管理也是一门学科。 这一学科至尚无人们能普遍接受的定义。”而另一位学者瑞斯. 杰肯斯则说“我们是在寻求一个介于不同学科之间具有很大灵活性的管理学研究领域。”②可见,要想获得确定的教育管理的类型和模式是困难的,在理论上,只能寻求某种视角的划分,而不能作最终的结论。 布什在书里向我们提供了六种教育管理的基本模式,对于我们认识教育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极为重要的,也是我们学习和掌握教育管理理论可资借鉴的资源。他的六种模式是正规模式学院模式、政治模式、主观模式、模糊模式和文化模式。他首先向我们介绍的是正规模式,这一管理模式强调管理的目标性,突出用目标的管理作用实现教育管理的效率。布什把传统管理的结构理论、系统管理、官僚化风格、理性思想和等级化模式,等等,都划归正规模式的类型,突出教育管理中强化管理目标制定、管理权威的执行管理计划的预定等规范管理的作用和意义。正规模式也不是人们想像的封闭压抑的管理风格,许多学者一方面强调管理规范在提高管理效率方面的意义,另一方面 也倡导管理权威开放性和目标的自由性,如管理学专家哈林认为:“纯粹的正规模式对组织管理来说是不够的,但是它的存在还是很有必要的。”①其次是学院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注重权力的分享性,专业权威在学院模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参与和首创精神是学院模式的理想,然而“学院模式更多的是个理想化的模式而不是种牢固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模式。”②但是学院模式对于我们改善当今学校管理的专权传统和封闭式特征是有现实意义的。比如,对于美国的基础教育,教育当局对学校没有人事权和直接决策权,学校基本上是自律的管理主体,甚至可以拒绝教育当局的行政指令,教育当局只是一个协调组织,这对于发挥学校自己的能动意识肯定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与显示集权管理的政治模式相比,无疑是极为不同的,其中的利弊也各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必要-一一介绍不同的管理模式,但在理解教育管理模式时,一定要懂得不同管理模式可能适应于不同的管理场域,如正规模式适应于那种初始阶段组织成员比较缺乏自律性,或者那些不强调创造性,只关心工作效率的教育机构;而学院模式和突出个人意志的主观模式可能适应于自律性较高的教育机构;政治模式所关心的社会政策和国家意志,可能在宏观教育管理和学校的大政方针方面发挥作用,尤其是对于集权制的国家来说,政治模式可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选择;模糊模式尊重和相信管理中不确定性因素所要求的不可预测的管理思想,它反对确定的管理目标和管理中的等级层次和控制关系,它对松散和混沌的偏好,对于随机和变动的组织关系的理解,关注短期计划的管理特点,可能会帮助适应对付复杂情境下的管理问题,增强学校应对可能随时出现的教有问题的曲力。

2021【管理类联考】

链接:   提取码: wbh5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管理课程等多个文件免费下载

链接:

管理 课程等多个文件|管理 课程|S 商务管理 专业|C039-《11749-商务管理综合应用.27课时》(考证保障班)|11748 商务运营管理等多个文件|11747 管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文件|11746 国际商务与国际营销等多个文件|C048-《11746-国际商务与国际营销.43课时》(考证保障班)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百度云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ppt课件合集》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2019考研教育学311VIP特训班》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2019考研教育学311VIP特训班|文都2019|凯程2019|2019新DF|中国教育史:胡国华 完|外国教育史:胡国华 完|教育研究方法:刘君仪 完|教育学原理:王霞 完|教育心理学:徐娟 完|讲义|02、2019lucky学姐笔记|提示:以老师讲课为主,luck笔记参考用。|第一部分.pdf|第四部分.pdf|第三部分.pdf

Educational Comprehensive Notes: The First Principle of Pedagogy Chapter I An Overview of Pedagogy Section 1 Objects and Tasks of Education Pedagogy is a subject which takes educational phenomena and problems as its research object. 1. Education is a regular activity system. The law of education is the essential connection between various factors within educa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other things, and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education. 2. The task of pedagogy is to reveal all kinds of verifiable and logical factual laws of education (including macro and micro ones)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al level of education, and on the basis of revealing the laws of education, to clarify the research of the principles, methods and organizational forms of education work, so as to reveal a science of the laws of education. 。 3. Education is also an activity system with value orientation. When people construct and participate i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hey will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take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attitude towards life and their choice and pursuit of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social ideals as starting points, form educational values, guide and standardize human development and human education. Therefore, pedagogy with education as its object of study is a subject that explores educational values or the state of education as it ought to be. Many schools of pedagogy flourish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methodological standpoints and educational values. 4. The focu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often lies in discussing the concrete unity of various possibilities and value choices of educational activity system, reality and ought, objective observation and human's subjective initiative in creating history. 5. Education is an art. Educators have their own energy, experience, life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style. Educated people are also living people in society. They not only have their demonstration basis, subjective will and current mentality i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but also need their self-construction and self-effort to grow up. In this way,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re full of spirituality, emotion and free creation. In this sense, education can also be said to be an art. To sum up, there are many choices in the object and task of education. They can be educational laws or educational values or educational arts respectively. They can also include educational laws, educational values, educational arts and their unification. 第一篇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1、教育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系统。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结构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可验证的合逻辑的事实性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理、方法和组织形式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教育也是一种有价值取向的活动系统。人们在构建和参与教育活动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和对人生意义与社会理想的选择与追求作为出发点,形成教育价值观念,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因此,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又是一门探讨教育价值观念或教育应然状态的学科。诸多教育学流派的林立,是由于所持方法论立场和教育价值观念的不同所致。 4、教育研究的重点往往在于讨论教育活动系统的多种可能与价值选择、实然与应然、客观观察与人的主观能动地创造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5、教育是一种艺术。教育者有自己的精力、经验、人生体验、教育风格,受教育者也是社会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有他们的显示基础和主观意愿、当下心态,而且他们的成长还要经过他们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努力。这样,教育活动是充满灵性、情感、自由创造的活动。在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教育是一种艺术。 综上所述,教育的对象和任务有多种选择,可以分别是教育规律或教育价值观念或教育艺术,也可以兼及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及其统一。 距离上次提交作业很快一周时间就过去了,就趁在的机会,放一些摘抄做笔记吧,看到那么多人都能够完美输出,自己实在是差距太大,还不能做到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语言。希望自己能够坚持下去,做不到日更至少要做到周更,感恩遇见。

跪求《教育原理》(陈桂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读书心得 《教育原理》读书笔记一、 出版信息陈桂生:《教育原理(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二、 读书笔记第一版序 “教育原理”,顾名思义,是探求教育事理的学科。 ……其理论框架应与偏重于应用的“教育学”有别。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很长时间里,……“教育学”既探讨理论问题,又涉及具体问题。 教育学背上了沉重的翅膀,产生理论体系上的难题。干脆说,致使教育学形成不成严密的理论体系。 近十年见,教育学研究领域呈现中兴的态势。到1991年7月,……新编各种名目的《教育学》为数已达165种。然而,舆论界……有“雷同”之叹。 教育原理,可算是理论教育学。 理论的基本要素,按照一种分析,包括:(1)概念,(2)变量(指明现象程度差异的概念),(3)陈述(概念之间的联结构成理论陈述),(4)格式(由理论陈述的组合所构成),即通常所谓“理论框架”。 ◇概念,……通常以定义揭示概念的内涵……以往在界说各种教育基本概念时,往往夹杂许多涉及价值取向的规定,导致概念的内涵失之过深,概念的外延过于狭窄,遂使一般概念失去一般性,而这似乎又未妨碍人们用已经赋予特定含义的概念指称与其外延不相称的事物。 ◇已往教育学中也不免包含许多指明教育现象程度差异的概念,惟对于变量的意义估计不足、分析不够。 ◇已往教育学的陈述,似存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混淆,特别是以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的现象……罗列事实而缺乏逻辑论证、陈述当然的规范而不顾可行性之类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这里关于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分析,将尽可能地把客观存在的事实、逻辑上可能存在的事实、应有的事态(价值取向)与可行的抉择这样四个层面分清,并兼顾这四个层面。 ◇(关于格式)……这里的尝试……可谓由内而外、由小到大,也算是由此及彼、从具体到抽象。 因为“内”与“小”是教育自身的历史的与逻辑的起点。由此出发展开的论证,最终求得关于教育的系统认识。 基于这种构想的教育原理框架是:从教育要素到教育过程(微观),从简单教育过程到复杂教育过程,从教育过程到教育实体(中观),从教育实体到教育系统(宏观)(第Ⅰ编);从教育的内部联系到教育的外部联系,从教育的外部联系对教育内部联系的影响到教育系统自身的特性(第Ⅱ编);由教育的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所决定的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的构成、学校职能以及家庭的教育职能(第Ⅲ编);从一般教育原理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第Ⅳ编)。 从古至今,人类教育的组织形态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如何揭示教育组织演变的内在逻辑? 这里的尝试是: ◇从分解直接教育过程的要素入手,揭示教育形态发生、教育过程从简单到复杂演变的根据。 ◇把复杂的教育组织体系分解为三级(三个层面),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直接教育过程”;以各种各样直接教育过程为基础的“教育实体”;由各级各类教育实体构成的“教育系统”。 ◇揭示“直接教育过程”、“教育实体”与“教育系统”发生与演变的过程,也就是从偶然发生的无组织的教育现象,到教育组织形态的出现,这是教育“形式化”的过程;形式化教育从不定型到定型,这是教育“实体化”的过程;教育实体从简单到复杂,从游离状态到形成系统,这是教育的“制度化”的过程。 ——第1-4页教育的简单要素 把一定客体作为系统加以分解,直到分析出构成该系统的简单要素(元素),然后再对各个简单要素分别考察的基础上加以综合,从而建立较严密的理论体系;现代系统论对所分析的客体的诸要素的描述,不是从这些要素本身入手,而从这些要素“在整体中的地位”入手,更丰富了人们的认识,使理论研究方法更加完善。 ……这里首先要研究的是,教育的“细胞”由哪些要素构成。 ……作为教育活动的必要成分的要素,称为“教育的简单要素”。1 前人考察“教育简单要素”的尝试 梳理卢梭(法,近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18世纪)、赫尔巴特(德,教育学家,19世纪初)、格雷戈里(美,教育学家,19世纪80年代)、涂尔干(法,教育社会学奠基者,20世纪初)、德国文化教育学派(20世纪初)、《中国教育辞典》(1928年)等关于教育简单要素的分析。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即劳动,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从整个劳动过程的结果来看,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而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①这是“简单劳动过程”的含义。 如果把教育过程同劳动过程类比,其简单要素当包括:教育者的有目的的活动、教育对象(受教育者)、作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联系中介的“教育资料”(相当于“劳动资料”,不相当于“生产资料”)(按:以“教育资料”代替“教育材料”,可避免与“教材”混同,亦可把教育方式方法等成分包括在内) ①: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5页。 (宽容按:将教育过程类比劳动过程,或作为劳动过程的一个所属,。 教育学考研专业课报哪个班好呢? 教育学考研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1、 第一类教育学最基础的二级学科,即教育学原理、教育史和比较教育学。 这些专业适用面广,而且是几乎所有开设教育学专业的师范院校都有的.在这三个专业当中,希望继续在教育学领域深入研究的同学可以选择教育学原理,而这个专业也是各个学校录取分数比较高的;比较教育学这个专业的优势是出国机会比较多。 2、 第二类就是针对某个特定的教育领域或受教育群体进行研究,例如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小学教育、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以及一些相对冷门的二级学科。 3、 第三类是最为实用的二级学科即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归属于各个学科学院下的,比如物理学院下的物理课教论、文学院下的语文课教论、数学院下的数学课教论等等,第二类是归属于教育学院下,主要研究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校本改革、学业评价等等。这个学科最符合一些“考教育学研究生是想去教书”想法的同学。 向TA提问官方电话。 谁知道教师招聘考试怎样复习更有效? (一)论述题题型特点理论性强,是论述题最突出的特点。 理论要有深度,是论述题主要的质量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是论述题最显著的特色。 (二)论述题解题技巧论述题要求对所学过的理论(要把握住基本要点)展开论述。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要结合本人或学校、学区工作实践、经验,把它们做为阐述观点的材料。 观点和材料要统一,语言要精炼。1、论述题涉及的都是主要理论,其中一些问题,需要全方位论述,因此,开阔视野,多角度看问题,这是解答论述题的首要策略,当然这就要求能对基本的教育学理论有扎实的基本功,能较好的理解必须要多读,多看,多学,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以不变应万变。 一般教育理论中出论述概率较高的知识块在于教育与人的发展(如请用教育学原理论述“有志者事竟成”),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素养,师生关系,教学,德育,班主任工作等,新课程改革,当然地区不同侧重不一样。2、能用教育学理论指导实践,是论述题考察学生知识程度的又一个方面。 这一点对于在职教师是一个优势,但对于新毕业的学生,难度就较大。但毕业生不要灰心,任何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我们新毕业的同学有个很大优势就是记忆能力较好,识记与掌握理论知识速度快。 而且,我们有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与老师的接触,这可为解答这类论述题提供一些素材。必要时,还可以把阅读得来的实例(甚至是虚构的,有说服力的)写出来,增强自己在论述中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去打动阅卷老师的心。 当然,所有这些必须符合现实,符合理论要求。具体来说,论述题可以采取以下步骤:1、首看题目,迅速搜索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所以理论的识记很有必要,大家一定不要怕为难,尤其前文讲到的那几块知识,一定要记,否则就是理到用时方恨少)。 对核心概念解释。把题目中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尤其是含有材料的论述),把题目中核心概念进行解释,这一点类似于名词解释,这一点有时非常必要和重要,而又是不少同学容易忽视的地方,所以复习的时候对于重要的名词要记住里面的关键词,即使你记不得原话,也可以达到点子上。 2、对号入座,具体分析,理论+例子。论点要分开写(如1、2、3等)。 一般,每个论点的开头第一句话写理论上关于问题的解释或者思想,然后简单阐述,后面加入简明例子:可以是题中原话,可以是自己概括总结,可以是自己积累的实际事例。3、总结,能简明的回顾这个题目。 例:《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 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行为作分析论述。 一、带着题目要求“现代教育理论”去读题干,搜索出理论范围:新课改下教育观,学生观,师生观,核心概念解释:(1)教育观:新课改要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2)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的,独特的,发展的人。 是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 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3)师生要平等相待。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二、对号入座,具体分析,理论加实际:(1)“听蚂蚁唱歌呢。” 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 “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 (师生要平等相待,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4) 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教师缺乏民主意识,要和学生实行等距离教学,“请你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请你走下高高的讲坛”)三、总结回顾:教师只有树立起符合素质教育、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学观和师生观,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考研专业课要做笔记吗 一、框架很重要不论你多么理解你的知识,整体的框架性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在备考的最后2周,尤其是最后一周,你需要几小时回忆出一门课的内容,那么,框架极其重要。 下面以【中国教育史】-古代史为例,展示我当时准备的框架框架能解决的问题:1.看过书后,不知道都说了些什么2.背诵的时候,记了前面忘后面,不成体系3.为什么别人背书越背越快,而我总是停滞不前4.看到题目的时候 ,如何提取知识点,我怎么知道它要考我什么5.对于自主命题的院校,我如何能将题目答的深入有逻辑,且思维角度新颖众多彼此联系二、难以理解的问题如何处理——画图下面以赫尔巴特的“统觉”为例在课本中,你看到的统觉的解释是这样的:统觉理论的基本含义是:⑴当新的 *** 发生作用时,表象就会通过感观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阀中;⑵①如果它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够唤醒意识阀下已有的相似观念的活动,并与之结合,②那么,由此获得的力量就将驱逐此前在意识中在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③新的感觉表现与已有观念的结合,形成统觉团。(即认识活动的结果)(类似于顺应,就是改组了原来的图式)⑶如果与新的表象相似的观念已经在意识阀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地位。 此刻,你应该离崩溃不远了,那么,如果用图像的形式表示出来,一目了然三、表格是万能的,多用多受益教育学背诵的东西繁多,如果没有表格的梳理,归类、再进行记忆,那么,是十分困难的,况且,对于自主命题的院校,记忆是你的基本功,如何答好题,才是真正的得分利器下面以部分科难背的内容为例1.教育学原理:课程部分:课程流派教学中要处理好的五对关系德育模式2.中国教育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及其思想3.外国教育史19世纪的教育思潮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论4.教育研究方法教育观察研究&教育调查研究四、背诵时逻辑尽量简单背诵的时候,不要一个部分用一个逻辑去记,你会疯掉。大逻辑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具体到各科,尽量几章或者至少一章只用一个逻辑去记。 因涉及内容砸碎且多,需要的可以提问五、三遍都没记住,请及时返回书本在我自己背诵的时候,如果背了三遍,我依然记不住,(三遍的时间域是一周内),我就会放弃因为,不是自己记忆力出了问题,是理解出了问题!然后,请你回到书本进行理解,一本书理解不了,两本,两本不行三本,超过三本以上,请请教身边的同学或者老师以上是我备考的时候, 浏览过的书,并没有都看,我会一个科目以一本书为主,然后碰到实在无法理解的,才会再看第二本。所以,实际上,很多书,我只看了部分内容,并没有全看。 ps.考教师教育学院的同学,如果时间充裕, 同样建议你们去看教育看教育科学学院推荐的书目。具体,请手动登录到南京师范大学的招生简章中,里面有具体的书目,请自行购买与参考。 六、如何答的有新意得高分毋庸置疑,自主命题,题目不一定出的很偏,但需要在答题的时候更加深入,那么如何做到深入呢?需要你多思考。那如何思考呢?下面以几个教育学原理中常常出现的题目作为例子,供大家参考,当然,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 例1:师生观师生观的整个的答题思路一、师生观历史的嬗变 (4)是受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1.以教师为中心。①知识;②学生从属、统治、服从;③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均丧失。 2.以学生为中心。①学生;②教师从属;③从一种不平等滑向另一种不平等。 3.教师主导学生主体。①what;②没有跳出“主体与客体”的思维模式。 4.双主体。①教师是“教”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 ②都以完整的人格参与到教学互动中从而实现教育意义的共享共创。总之,师生观,由过去的“我与他”的关系,向“我与你”的关系转变,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具体来说一学生观二教师观(教师的职业特点:5)三师生观良好师生观的关键就是——民主、平等、自由、尊重、信任、公正、宽容、友善、鼓励、帮助的关系。1.特点 ⑴在人格上:平等 ⑵在教学上: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主体。 ⑶在社会层面上:相互影响2.标准 ⑴社会关系: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基本要求 ⑵人际关系: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⑶教育关系:教学相长、共享共创; ⑷心理关系:宽容理解。3.途径方法:(3)包括了课堂、课外、校外活动 ⑴转变观念(转变传统的角色心理):①正确的学生观;②平等的师生观;③正确的人才观。 ⑵尊重与理解是创新性师生关系的关键 ①主动接近学生,研究学生;②尊重和理解学生,主动沟通学生,做到“移情体验”;③充分了解学生;④民主公正地对待学生;⑤以自身形象影响学生。⑶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4.意义:建立新型师生观,对于当今的教学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不可忽视的意义。 ⑴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⑵教师作为教育要素中的施教者,承担着多种社会作用和教育作用。 ⑶只有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素质的人,才能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总之,新型的师生观,就是要去建立一种民主、。 教育学综合研究生考试如何复习 我 教育学综合239分,自己的经验是买本大纲解析,然后再买到相关书,以大纲解析为重点,对照着课本看。 因为文科的东西信息量大,但是信息量大的好处就是好记。同一个知识点,如果只看大纲解析那么简短的两句话,肯定是难以理解,因为感性材料不够,导致对大脑的 *** 不够深刻,记忆不牢固。 而书上对于该知识点的诠释却是全面的,有很多实例支撑,看过一遍是很有效的。书的作用除了丰富知识点,加深记忆以外,就是捡到一些冷僻的知识点。 因为现在教育学综合的出题范围虽然是以大纲解析为核心,但是考试的规律就是越考越偏,因为练习题太多了,猜题押题太多,为了体现出区分度,选拔出一定量的考生,必然导致出题老师出一些冷僻的知识点,所以看书的时候可以捡到一些知识点,这对于90分的选择题来说是非常有用的。总之以大纲解析为依据,结合书本反复看,大纲解析是指路标,书本就是基石,不要急,慢慢看。 急着看完如果没印象就是浪费时间,所以一步一个脚印,做笔记是好方法,但是我当时只做了3本书的笔记,这个因人而异吧,你可以试试,如果感觉不好就停下来。 习题都是看完一本书后再做的,做题是为了巩固知识到时候推荐做所有的真题,以及一些模拟题。 教育学统考的参考书要全看吗 从2007年起,教育学专业课实行全国统考《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 教育学基础综合考试科目为: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 以下推荐几本教材,教育学原理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柳海民:《教育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三版。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外教育史: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 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教育研究方法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针对你的情况,提供几点复习建议:一、从现在开始着手了解教育学的四部分内容,熟读教材,对这几部分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二、考纲出来后,结合考纲重点看教材,标重点,加强记忆,做好读书笔记。 基本概念和原理,在这个阶段记忆和理解。另外关注教育的热点问题,阅读一些论文著述。 三、突出重点,强化记忆重要的概念和原理,并结合历年真题,补充遗漏的知识点。这个阶段复习后,应该清楚认识教育学的整个知识框架体系。 四、最后阶段复习,主要是对以前的笔记、标记的重点等再次理解和记忆,并配合习题。 303教育学考试重点 绪论1.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活动,解释教育规律的科学2.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什么?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应算中国的《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当推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担它们尚不具备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3、教育学的地 位、作用; 地位:教育学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基础学科和必修学科之一。作用:①、是学习者掌握教育基本理论,知道教育实践 ②、使学习者树立真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 ③、使学习者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4、怎样学习教育学?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②、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③、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④、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第一章1.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2)心里起源说3)劳动起源说。 2、教育的概念:概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凡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从狭义而言,专指学校教育【指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全面发展】。 3、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1)生产性(体现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民主性(体现在世俗化、普及性和公平性上) 3)科学性(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方法)4)革新性(不断创新推动者教育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4、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 1)贯彻“三个面向” 2)实施科教兴国 3)推进素质教育 第二章1.学校及学制的产生学校的产生: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不需要幼年个体进行产品的生产),体脑分工(需要有些人做领导工作)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2、政治上,氏族首领的民主推选转变为世袭,提出了进行贵族教育的必要性。(进行经验和观念的传递) 3、文化上,文化的发展(文艺作品的产生),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制的产生: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饮锭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但并未全面实行。1904年1月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通常称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 2.学校的公益性特点1]学校与企业的区别【设置目的的不同、调节手段不同、与 *** 关系不同、产出不同】2}学校公益性的两个具体表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盈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3、 什么是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它的存在时学校的所有成员,尤其是学生受到规范及影响4.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途径和方法内容:①、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②、教务行政管理 ③、总务工作管理 ④、教学工作管理 途径:①、沟通的内涵 ②、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③、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 ④、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三类障碍 ⑤、客服沟通障碍的方法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2)法律方法 (3)思想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5.教育活动中如何做好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配合?(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 (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第三章1.儿童发展的内涵、特点内涵: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特点: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2: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1)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 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4)尊重和发展儿童的主体性。 影响:1)使课程内容8变得简化和简单,贴近生活而且新颖有趣 2)强调了学校学习与学生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的原则 3)提倡学生的主动参与、勤于探索、敢于想象与创造的实践性学习和发展过程第四章1.教师的劳动特点;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特点: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创造性 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素质,职业道德素质2.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1)民主平等 2)尊师爱生 3)心理相容 4)教学相长3.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结合起来2)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基础3)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第五章1.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功能含义: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2.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1)、主观依据①、从客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②、收到思想家们或制度教育目的者的任性假设的影响③、收到主体有关理想人格之观念的影响2)客观依据: ①、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②、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③、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④、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3.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1)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客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百度云盘

跪求《教育原理》(陈桂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读书心得 《教育原理》读书笔记一、 出版信息陈桂生:《教育原理(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二、 读书笔记第一版序 “教育原理”,顾名思义,是探求教育事理的学科。 ……其理论框架应与偏重于应用的“教育学”有别。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很长时间里,……“教育学”既探讨理论问题,又涉及具体问题。 教育学背上了沉重的翅膀,产生理论体系上的难题。干脆说,致使教育学形成不成严密的理论体系。 近十年见,教育学研究领域呈现中兴的态势。到1991年7月,……新编各种名目的《教育学》为数已达165种。然而,舆论界……有“雷同”之叹。 教育原理,可算是理论教育学。 理论的基本要素,按照一种分析,包括:(1)概念,(2)变量(指明现象程度差异的概念),(3)陈述(概念之间的联结构成理论陈述),(4)格式(由理论陈述的组合所构成),即通常所谓“理论框架”。 ◇概念,……通常以定义揭示概念的内涵……以往在界说各种教育基本概念时,往往夹杂许多涉及价值取向的规定,导致概念的内涵失之过深,概念的外延过于狭窄,遂使一般概念失去一般性,而这似乎又未妨碍人们用已经赋予特定含义的概念指称与其外延不相称的事物。 ◇已往教育学中也不免包含许多指明教育现象程度差异的概念,惟对于变量的意义估计不足、分析不够。 ◇已往教育学的陈述,似存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混淆,特别是以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的现象……罗列事实而缺乏逻辑论证、陈述当然的规范而不顾可行性之类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这里关于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分析,将尽可能地把客观存在的事实、逻辑上可能存在的事实、应有的事态(价值取向)与可行的抉择这样四个层面分清,并兼顾这四个层面。 ◇(关于格式)……这里的尝试……可谓由内而外、由小到大,也算是由此及彼、从具体到抽象。 因为“内”与“小”是教育自身的历史的与逻辑的起点。由此出发展开的论证,最终求得关于教育的系统认识。 基于这种构想的教育原理框架是:从教育要素到教育过程(微观),从简单教育过程到复杂教育过程,从教育过程到教育实体(中观),从教育实体到教育系统(宏观)(第Ⅰ编);从教育的内部联系到教育的外部联系,从教育的外部联系对教育内部联系的影响到教育系统自身的特性(第Ⅱ编);由教育的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所决定的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的构成、学校职能以及家庭的教育职能(第Ⅲ编);从一般教育原理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第Ⅳ编)。 从古至今,人类教育的组织形态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如何揭示教育组织演变的内在逻辑? 这里的尝试是: ◇从分解直接教育过程的要素入手,揭示教育形态发生、教育过程从简单到复杂演变的根据。 ◇把复杂的教育组织体系分解为三级(三个层面),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直接教育过程”;以各种各样直接教育过程为基础的“教育实体”;由各级各类教育实体构成的“教育系统”。 ◇揭示“直接教育过程”、“教育实体”与“教育系统”发生与演变的过程,也就是从偶然发生的无组织的教育现象,到教育组织形态的出现,这是教育“形式化”的过程;形式化教育从不定型到定型,这是教育“实体化”的过程;教育实体从简单到复杂,从游离状态到形成系统,这是教育的“制度化”的过程。 ——第1-4页教育的简单要素 把一定客体作为系统加以分解,直到分析出构成该系统的简单要素(元素),然后再对各个简单要素分别考察的基础上加以综合,从而建立较严密的理论体系;现代系统论对所分析的客体的诸要素的描述,不是从这些要素本身入手,而从这些要素“在整体中的地位”入手,更丰富了人们的认识,使理论研究方法更加完善。 ……这里首先要研究的是,教育的“细胞”由哪些要素构成。 ……作为教育活动的必要成分的要素,称为“教育的简单要素”。1 前人考察“教育简单要素”的尝试 梳理卢梭(法,近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18世纪)、赫尔巴特(德,教育学家,19世纪初)、格雷戈里(美,教育学家,19世纪80年代)、涂尔干(法,教育社会学奠基者,20世纪初)、德国文化教育学派(20世纪初)、《中国教育辞典》(1928年)等关于教育简单要素的分析。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即劳动,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从整个劳动过程的结果来看,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而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①这是“简单劳动过程”的含义。 如果把教育过程同劳动过程类比,其简单要素当包括:教育者的有目的的活动、教育对象(受教育者)、作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联系中介的“教育资料”(相当于“劳动资料”,不相当于“生产资料”)(按:以“教育资料”代替“教育材料”,可避免与“教材”混同,亦可把教育方式方法等成分包括在内) ①: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5页。 (宽容按:将教育过程类比劳动过程,或作为劳动过程的一个所属,。 教育学考研专业课报哪个班好呢? 教育学考研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1、 第一类教育学最基础的二级学科,即教育学原理、教育史和比较教育学。 这些专业适用面广,而且是几乎所有开设教育学专业的师范院校都有的.在这三个专业当中,希望继续在教育学领域深入研究的同学可以选择教育学原理,而这个专业也是各个学校录取分数比较高的;比较教育学这个专业的优势是出国机会比较多。 2、 第二类就是针对某个特定的教育领域或受教育群体进行研究,例如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小学教育、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以及一些相对冷门的二级学科。 3、 第三类是最为实用的二级学科即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归属于各个学科学院下的,比如物理学院下的物理课教论、文学院下的语文课教论、数学院下的数学课教论等等,第二类是归属于教育学院下,主要研究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校本改革、学业评价等等。这个学科最符合一些“考教育学研究生是想去教书”想法的同学。 向TA提问官方电话。 谁知道教师招聘考试怎样复习更有效? (一)论述题题型特点理论性强,是论述题最突出的特点。 理论要有深度,是论述题主要的质量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是论述题最显著的特色。 (二)论述题解题技巧论述题要求对所学过的理论(要把握住基本要点)展开论述。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要结合本人或学校、学区工作实践、经验,把它们做为阐述观点的材料。 观点和材料要统一,语言要精炼。1、论述题涉及的都是主要理论,其中一些问题,需要全方位论述,因此,开阔视野,多角度看问题,这是解答论述题的首要策略,当然这就要求能对基本的教育学理论有扎实的基本功,能较好的理解必须要多读,多看,多学,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以不变应万变。 一般教育理论中出论述概率较高的知识块在于教育与人的发展(如请用教育学原理论述“有志者事竟成”),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素养,师生关系,教学,德育,班主任工作等,新课程改革,当然地区不同侧重不一样。2、能用教育学理论指导实践,是论述题考察学生知识程度的又一个方面。 这一点对于在职教师是一个优势,但对于新毕业的学生,难度就较大。但毕业生不要灰心,任何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我们新毕业的同学有个很大优势就是记忆能力较好,识记与掌握理论知识速度快。 而且,我们有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与老师的接触,这可为解答这类论述题提供一些素材。必要时,还可以把阅读得来的实例(甚至是虚构的,有说服力的)写出来,增强自己在论述中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去打动阅卷老师的心。 当然,所有这些必须符合现实,符合理论要求。具体来说,论述题可以采取以下步骤:1、首看题目,迅速搜索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所以理论的识记很有必要,大家一定不要怕为难,尤其前文讲到的那几块知识,一定要记,否则就是理到用时方恨少)。 对核心概念解释。把题目中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尤其是含有材料的论述),把题目中核心概念进行解释,这一点类似于名词解释,这一点有时非常必要和重要,而又是不少同学容易忽视的地方,所以复习的时候对于重要的名词要记住里面的关键词,即使你记不得原话,也可以达到点子上。 2、对号入座,具体分析,理论+例子。论点要分开写(如1、2、3等)。 一般,每个论点的开头第一句话写理论上关于问题的解释或者思想,然后简单阐述,后面加入简明例子:可以是题中原话,可以是自己概括总结,可以是自己积累的实际事例。3、总结,能简明的回顾这个题目。 例:《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 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行为作分析论述。 一、带着题目要求“现代教育理论”去读题干,搜索出理论范围:新课改下教育观,学生观,师生观,核心概念解释:(1)教育观:新课改要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2)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的,独特的,发展的人。 是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 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3)师生要平等相待。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二、对号入座,具体分析,理论加实际:(1)“听蚂蚁唱歌呢。” 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 “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 (师生要平等相待,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4) 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教师缺乏民主意识,要和学生实行等距离教学,“请你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请你走下高高的讲坛”)三、总结回顾:教师只有树立起符合素质教育、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学观和师生观,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考研专业课要做笔记吗 一、框架很重要不论你多么理解你的知识,整体的框架性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在备考的最后2周,尤其是最后一周,你需要几小时回忆出一门课的内容,那么,框架极其重要。 下面以【中国教育史】-古代史为例,展示我当时准备的框架框架能解决的问题:1.看过书后,不知道都说了些什么2.背诵的时候,记了前面忘后面,不成体系3.为什么别人背书越背越快,而我总是停滞不前4.看到题目的时候 ,如何提取知识点,我怎么知道它要考我什么5.对于自主命题的院校,我如何能将题目答的深入有逻辑,且思维角度新颖众多彼此联系二、难以理解的问题如何处理——画图下面以赫尔巴特的“统觉”为例在课本中,你看到的统觉的解释是这样的:统觉理论的基本含义是:⑴当新的 *** 发生作用时,表象就会通过感观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阀中;⑵①如果它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够唤醒意识阀下已有的相似观念的活动,并与之结合,②那么,由此获得的力量就将驱逐此前在意识中在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③新的感觉表现与已有观念的结合,形成统觉团。(即认识活动的结果)(类似于顺应,就是改组了原来的图式)⑶如果与新的表象相似的观念已经在意识阀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地位。 此刻,你应该离崩溃不远了,那么,如果用图像的形式表示出来,一目了然三、表格是万能的,多用多受益教育学背诵的东西繁多,如果没有表格的梳理,归类、再进行记忆,那么,是十分困难的,况且,对于自主命题的院校,记忆是你的基本功,如何答好题,才是真正的得分利器下面以部分科难背的内容为例1.教育学原理:课程部分:课程流派教学中要处理好的五对关系德育模式2.中国教育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及其思想3.外国教育史19世纪的教育思潮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论4.教育研究方法教育观察研究&教育调查研究四、背诵时逻辑尽量简单背诵的时候,不要一个部分用一个逻辑去记,你会疯掉。大逻辑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具体到各科,尽量几章或者至少一章只用一个逻辑去记。 因涉及内容砸碎且多,需要的可以提问五、三遍都没记住,请及时返回书本在我自己背诵的时候,如果背了三遍,我依然记不住,(三遍的时间域是一周内),我就会放弃因为,不是自己记忆力出了问题,是理解出了问题!然后,请你回到书本进行理解,一本书理解不了,两本,两本不行三本,超过三本以上,请请教身边的同学或者老师以上是我备考的时候, 浏览过的书,并没有都看,我会一个科目以一本书为主,然后碰到实在无法理解的,才会再看第二本。所以,实际上,很多书,我只看了部分内容,并没有全看。 ps.考教师教育学院的同学,如果时间充裕, 同样建议你们去看教育看教育科学学院推荐的书目。具体,请手动登录到南京师范大学的招生简章中,里面有具体的书目,请自行购买与参考。 六、如何答的有新意得高分毋庸置疑,自主命题,题目不一定出的很偏,但需要在答题的时候更加深入,那么如何做到深入呢?需要你多思考。那如何思考呢?下面以几个教育学原理中常常出现的题目作为例子,供大家参考,当然,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 例1:师生观师生观的整个的答题思路一、师生观历史的嬗变 (4)是受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1.以教师为中心。①知识;②学生从属、统治、服从;③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均丧失。 2.以学生为中心。①学生;②教师从属;③从一种不平等滑向另一种不平等。 3.教师主导学生主体。①what;②没有跳出“主体与客体”的思维模式。 4.双主体。①教师是“教”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 ②都以完整的人格参与到教学互动中从而实现教育意义的共享共创。总之,师生观,由过去的“我与他”的关系,向“我与你”的关系转变,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具体来说一学生观二教师观(教师的职业特点:5)三师生观良好师生观的关键就是——民主、平等、自由、尊重、信任、公正、宽容、友善、鼓励、帮助的关系。1.特点 ⑴在人格上:平等 ⑵在教学上: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主体。 ⑶在社会层面上:相互影响2.标准 ⑴社会关系: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基本要求 ⑵人际关系: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⑶教育关系:教学相长、共享共创; ⑷心理关系:宽容理解。3.途径方法:(3)包括了课堂、课外、校外活动 ⑴转变观念(转变传统的角色心理):①正确的学生观;②平等的师生观;③正确的人才观。 ⑵尊重与理解是创新性师生关系的关键 ①主动接近学生,研究学生;②尊重和理解学生,主动沟通学生,做到“移情体验”;③充分了解学生;④民主公正地对待学生;⑤以自身形象影响学生。⑶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4.意义:建立新型师生观,对于当今的教学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不可忽视的意义。 ⑴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⑵教师作为教育要素中的施教者,承担着多种社会作用和教育作用。 ⑶只有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素质的人,才能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总之,新型的师生观,就是要去建立一种民主、。 教育学综合研究生考试如何复习 我 教育学综合239分,自己的经验是买本大纲解析,然后再买到相关书,以大纲解析为重点,对照着课本看。 因为文科的东西信息量大,但是信息量大的好处就是好记。同一个知识点,如果只看大纲解析那么简短的两句话,肯定是难以理解,因为感性材料不够,导致对大脑的 *** 不够深刻,记忆不牢固。 而书上对于该知识点的诠释却是全面的,有很多实例支撑,看过一遍是很有效的。书的作用除了丰富知识点,加深记忆以外,就是捡到一些冷僻的知识点。 因为现在教育学综合的出题范围虽然是以大纲解析为核心,但是考试的规律就是越考越偏,因为练习题太多了,猜题押题太多,为了体现出区分度,选拔出一定量的考生,必然导致出题老师出一些冷僻的知识点,所以看书的时候可以捡到一些知识点,这对于90分的选择题来说是非常有用的。总之以大纲解析为依据,结合书本反复看,大纲解析是指路标,书本就是基石,不要急,慢慢看。 急着看完如果没印象就是浪费时间,所以一步一个脚印,做笔记是好方法,但是我当时只做了3本书的笔记,这个因人而异吧,你可以试试,如果感觉不好就停下来。 习题都是看完一本书后再做的,做题是为了巩固知识到时候推荐做所有的真题,以及一些模拟题。 教育学统考的参考书要全看吗 从2007年起,教育学专业课实行全国统考《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 教育学基础综合考试科目为: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 以下推荐几本教材,教育学原理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柳海民:《教育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三版。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外教育史: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 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教育研究方法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针对你的情况,提供几点复习建议:一、从现在开始着手了解教育学的四部分内容,熟读教材,对这几部分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二、考纲出来后,结合考纲重点看教材,标重点,加强记忆,做好读书笔记。 基本概念和原理,在这个阶段记忆和理解。另外关注教育的热点问题,阅读一些论文著述。 三、突出重点,强化记忆重要的概念和原理,并结合历年真题,补充遗漏的知识点。这个阶段复习后,应该清楚认识教育学的整个知识框架体系。 四、最后阶段复习,主要是对以前的笔记、标记的重点等再次理解和记忆,并配合习题。 303教育学考试重点 绪论1.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活动,解释教育规律的科学2.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什么?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应算中国的《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当推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担它们尚不具备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3、教育学的地 位、作用; 地位:教育学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基础学科和必修学科之一。作用:①、是学习者掌握教育基本理论,知道教育实践 ②、使学习者树立真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 ③、使学习者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4、怎样学习教育学?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②、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③、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④、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第一章1.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2)心里起源说3)劳动起源说。 2、教育的概念:概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凡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从狭义而言,专指学校教育【指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全面发展】。 3、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1)生产性(体现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民主性(体现在世俗化、普及性和公平性上) 3)科学性(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方法)4)革新性(不断创新推动者教育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4、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 1)贯彻“三个面向” 2)实施科教兴国 3)推进素质教育 第二章1.学校及学制的产生学校的产生: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不需要幼年个体进行产品的生产),体脑分工(需要有些人做领导工作)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2、政治上,氏族首领的民主推选转变为世袭,提出了进行贵族教育的必要性。(进行经验和观念的传递) 3、文化上,文化的发展(文艺作品的产生),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制的产生: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饮锭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但并未全面实行。1904年1月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通常称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 2.学校的公益性特点1]学校与企业的区别【设置目的的不同、调节手段不同、与 *** 关系不同、产出不同】2}学校公益性的两个具体表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盈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3、 什么是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它的存在时学校的所有成员,尤其是学生受到规范及影响4.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途径和方法内容:①、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②、教务行政管理 ③、总务工作管理 ④、教学工作管理 途径:①、沟通的内涵 ②、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③、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 ④、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三类障碍 ⑤、客服沟通障碍的方法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2)法律方法 (3)思想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5.教育活动中如何做好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配合?(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 (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第三章1.儿童发展的内涵、特点内涵: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特点: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2: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1)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 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4)尊重和发展儿童的主体性。 影响:1)使课程内容8变得简化和简单,贴近生活而且新颖有趣 2)强调了学校学习与学生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的原则 3)提倡学生的主动参与、勤于探索、敢于想象与创造的实践性学习和发展过程第四章1.教师的劳动特点;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特点: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创造性 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素质,职业道德素质2.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1)民主平等 2)尊师爱生 3)心理相容 4)教学相长3.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结合起来2)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基础3)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第五章1.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功能含义: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2.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1)、主观依据①、从客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②、收到思想家们或制度教育目的者的任性假设的影响③、收到主体有关理想人格之观念的影响2)客观依据: ①、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②、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③、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④、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3.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1)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客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 索引序列
  • 教育管理原理自考笔记百度云
  • 教育管理原理自考笔记百度云下载
  • 教育管理原理自考笔记百度云网盘
  •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百度云
  •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百度云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