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教育评价与测量自考重点难点

教育评价与测量自考重点难点

发布时间:

教育评价与测量自考重点难点

关于教学评价的知识点,是我们教师招聘的考试过程中的高频知识点。主要的考试题型多以单选题、多选题以例子反选的形式出现较多。这部分知识看似简单,但是如果仅从字面意思理解,在实际做题中还是会有很多混淆的知识点。因此我们在做题的时候需要区分教学评价的分类标准和功能。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今天,就我们就对教学评价的两个重要的评价分类进行全面的分析: (一)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功能:①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②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③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例如:在教学活动开始前识别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从而对学生教育背景、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作出诊断的评价。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功能:①改进学生的学习;②为学生的学习定步;③强化学生的学习;④给教师提供反馈。 例如:随堂测验、提问。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 功能:①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②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到教学目标的 例如:期中、期末考试。 (二)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1)相对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相对性评价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它的缺点是不能明确表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学业上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对于个人的努力状况和进步的程度也不够重视。 例如:招聘考试、比赛排名、高考等。 (2)绝对性评价 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 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具体作法: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达到程度。 绝对性评价可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它关心的是学生掌握了什么、能做什么或没掌握什么、不能做什么,宜用于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它的缺点是不适用于甄选人才。 例如:教师资格考试和驾照考试等。 (3)个体内差异评价 这种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例如:小红这次语文考试比上次考试多了10分。 接下来,我们做两道练习题进行实战练习。 【练习题】以全班学生的平均分为基准来评价某个学生的成绩的优劣,这样的评价是( )。 A.相对性评价 B.个体内差异评价前摄抑制 C.绝对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答案】A。解析: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题干中以平均分为基准评价学生的优劣属于内部参照标准,因此本题选A。 【练习题】小红在考完试之后,比较了自己的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发现长期以来语文成绩明显高于数学成绩,他意识到自己存在偏科的问题,这属于( )。 A.相对性评价 B.个体内差异评价前摄抑制 C.绝对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答案】B。解析:在题干中,小红在考试之后将自己的不同方面,长期以来的数学成绩与语文成绩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自己偏科的问题,属于是被评价者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了比较。故选B个体内差异评价。更多 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 信息 天津教师资格

一、概念测量——根据法则给事物赋予数量(史蒂文斯)。教育测量,研究的是考试与测验中涉及到的一些数理统计等知识。评价——包含社会评价、价值评价等,它是一种认识过程。教育评价是评价者对教育活动或行为主客体价值关系、价值实现过程、结果及其意义的一种认识活动过程,其核心内容是揭示教育活动或行为中的客体对主体的需要、目标的价值意义。二、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关系联系:教育测量就是指根据一定的理论、规则,运用一定的测量工具对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描述的过程。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现象状态和价值的判断,这一判断是以对评价对象的客观描述为前提的,没有对评价对象的客观描述,就不会有对评价对象价值的客观判断 123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教育评价要在教育测量所获得的客观信息的基础上进行 ,同时,教育测量的结果要通过评价才能获得实际意义。区别:1、测量是对事物数量特征的获得,纯属于对事物客观存在真理性的认识。而教育评价则是对教育现象客体的价值进行判断,是对教育现象的价值关系的认识 。2、教育测量是一种纯客观的过程,其突出特点是客观性。而教育评价则具有两种属性,即客观性和主观性 。3、测量的任务是对事物的量的认识 ,而评价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是人的意识对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的综合反映,它反映的是活动的过程和终点,又是新的实践活动的起点。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15、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35、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36、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8、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42、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43、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45、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46、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50、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5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5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自考教育测量与评价重点

按测量与评价在教学中运用的时机分类:形成性;诊断性;终结性。

诊断性评价的功能有: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形成性评价的功能有:改进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定步;强化学生的学习;给教师提供反馈。

总结性评价的功能有: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预言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为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其试题难度和评价重点:

诊断性评价常采用特殊编制测验、学籍档案饿观察记录分析的手段来进行评价;在试题难度上较低。

形成性评价常采用形成性测验、作业和日常观察的手段来评价;试题难度依目标而定。

总结性评价常采用考试的形式来评价;试题难度中等。

教育测量与评价有哪些主要类型? 1.按测量与评价在教学中运用的时机分类 (1)形成性 (2)诊断性 (3)终结性 2.按解释测量结果或测量时的参照点分类 (1)常模参照 (2)标准参照 (3)潜力参照 3.按测量与评价被试行为表现的性质分类 (1)最佳行为 (2)典型行为 4.按测量与评价的内容分类 (1)智力 (2)能力倾向 (3)成就 (4)人格 5.其他 (1)个别 (2)团体

《教育统计与测量》是教育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在《教育统计学》与《教育测量与评价》两门课程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课程,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当今世界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课程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了解教育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及主要任务;能对搜集得来的数据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初步整理;能用集中量、差异量、相关量等量数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在此基础上,借助概率理论,对数据进行推断统计;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与功能;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质量特性,并能够熟练应用;掌握编制教育测验的一般原理与方法;能够对学生课业发展进行恰当的测量与评价。重点学习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方差与标准差、积差相关的意义与应用;正态分布的特点,正态分布的应用;抽样分布;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相关样本和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概念;估计信度的方法;难度系数的计算方法;效度的估计方法;区分度的估计方法等。在教育学领域,经常要涉及大量的调查、实验数据。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搜集、整理与分析,并经过科学推论得出客观规律,是本课程要解决的问题。本课程提供了从数量的角度观察、分析客观现象的科学方法和途径,并且努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形成和发展,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树立科学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念,初步具备开展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能力。

教育测量与评价自考重点

《教育统计与测量》是教育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在《教育统计学》与《教育测量与评价》两门课程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课程,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当今世界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课程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了解教育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及主要任务;能对搜集得来的数据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初步整理;能用集中量、差异量、相关量等量数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在此基础上,借助概率理论,对数据进行推断统计;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与功能;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质量特性,并能够熟练应用;掌握编制教育测验的一般原理与方法;能够对学生课业发展进行恰当的测量与评价。重点学习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方差与标准差、积差相关的意义与应用;正态分布的特点,正态分布的应用;抽样分布;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相关样本和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概念;估计信度的方法;难度系数的计算方法;效度的估计方法;区分度的估计方法等。在教育学领域,经常要涉及大量的调查、实验数据。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搜集、整理与分析,并经过科学推论得出客观规律,是本课程要解决的问题。本课程提供了从数量的角度观察、分析客观现象的科学方法和途径,并且努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形成和发展,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树立科学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念,初步具备开展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能力。

1、经典测验理论的优点和局限性;

2、掌握现代测验理论的要点;

3、了解项目反应理论的优点和局限性;

4、了解现代测量与评价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经典测验理论

一、经典测验理论的特点

实用。也称作“经典信度理论”,企图估计实得分数和真实分数之间的关联程度;

理论基础是真分数模型,以弱假设为基础,是比较容易达到的。计算公式简单明了。

(一)经典测验理论的主要优点:

1、弱假设为基础,条件易满足,应用具有广泛性;

2、经过发展,形成了较完善的方法,意义直观,方法简单,应用具有普遍性;

3、我国发展出一套适应国情的方法和原则;

(二)经典测验理论的不足

1、各项指标依赖于被试样本,能力不同的样本组得出的参数也是不同的;

2、两个重要的假设条件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做到;

3、信度值是低限估计;

第二节     现代测验理论

一、现代测验理论

应用最广泛的模式是题目反应理论。

假设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能力是由人潜在的能力控制的。所以能够根据他现在表现出的行为预测将来的行为反应。

(一)题目反应理论的特点

1、找到了一条题目特征曲线;

2、假设建立的基础:考生的试验结果取决于一种潜在的能力特质,其他的能力的影响被忽略;局部独立;可以建立适合的数学模型;

(二)题目反应理论的优点:

1、题目难易度的估计不因样本不同而不同;

2、考生能力的估计不因测验的改变而改变;

3、测量误差的估计因考生程度不同而不同;

4、为多种形式测验的实施提供完善的理论和方法;

(三)题目反应理论的局限性

1、对数学模型和实测数据的拟合要求比较高;

2、题目反应理论是一维性假设,目前没有验证一维性假设的方法;

二、对经典测验理论和现代测验理论的比较

1、参数的稳定性;

2、能力的比较;

3、测验的标准物;

4、测验的设计等方面;

第三节     现代测量与评价的发展趋势

一、测验理论的发展史

20世纪50年代之前,经典测验理论时期;

20世纪50年代之后,题目反应理论等多种测验理论并存阶段;

二、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趋势

(一)政治性得到加强;

(二)教育功能得到强化;

(三)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的研究得到了突破性进展:测验理论更加深入化、多元化,测验编制趋向精密化和个别化,测验与教学的结合;

庄明桢教授提出美国的教育测验与评价有七个重点:

1、测验使用强调促进教与学的功能;

2、鼓励教师使用标准参照测验;

3、性向测验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

4、实施多元化评量与变通性评量;

5、从个别评量转变为团体评量;

6、提倡领域参照测验的编制方法;

7、大众对使用测验的关心程度得到了提高;

李坤崇教授提出台湾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教学与评估统合化、评量人员的多元化、评量方式的多样化、结果解释人性化、评量避免误用、评量电脑化、社会大众关心等等十一个方面。

(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了测验的效率;

三、世界各国教育评价改革的趋势

(一)与质性评定统整取代量化评定;

(二)评价功能从侧重甄别到侧重发展;

(三)强调参与性评价;

(四)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和情景性;

(五)评定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更重视形成结论的过程;

(六)质性评定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

学习这门课程要达到的目的

观念上的转变;

重视测量与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教育评价与测量自考重点

《教育统计与测量》是教育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在《教育统计学》与《教育测量与评价》两门课程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课程,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当今世界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课程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了解教育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及主要任务;能对搜集得来的数据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初步整理;能用集中量、差异量、相关量等量数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在此基础上,借助概率理论,对数据进行推断统计;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与功能;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质量特性,并能够熟练应用;掌握编制教育测验的一般原理与方法;能够对学生课业发展进行恰当的测量与评价。重点学习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方差与标准差、积差相关的意义与应用;正态分布的特点,正态分布的应用;抽样分布;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相关样本和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概念;估计信度的方法;难度系数的计算方法;效度的估计方法;区分度的估计方法等。在教育学领域,经常要涉及大量的调查、实验数据。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搜集、整理与分析,并经过科学推论得出客观规律,是本课程要解决的问题。本课程提供了从数量的角度观察、分析客观现象的科学方法和途径,并且努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形成和发展,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树立科学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念,初步具备开展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能力。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15、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35、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36、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8、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42、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43、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45、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46、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50、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5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5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教育测量与评价自考重点知识点

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英语,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简史,中小学教育管理,比较教育,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学,德育原理,学校管理心理学 我也是报的长线小学教育本科, 我到上学吧在线考试中心题库中去做试题巩固复习,我认为你也可以去上学吧里面做一些习题。祝你考试顺利。

小学教育自考科目编号

《教育统计与测量》是教育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在《教育统计学》与《教育测量与评价》两门课程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课程,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当今世界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课程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了解教育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及主要任务;能对搜集得来的数据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初步整理;能用集中量、差异量、相关量等量数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在此基础上,借助概率理论,对数据进行推断统计;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与功能;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质量特性,并能够熟练应用;掌握编制教育测验的一般原理与方法;能够对学生课业发展进行恰当的测量与评价。重点学习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方差与标准差、积差相关的意义与应用;正态分布的特点,正态分布的应用;抽样分布;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相关样本和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概念;估计信度的方法;难度系数的计算方法;效度的估计方法;区分度的估计方法等。在教育学领域,经常要涉及大量的调查、实验数据。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搜集、整理与分析,并经过科学推论得出客观规律,是本课程要解决的问题。本课程提供了从数量的角度观察、分析客观现象的科学方法和途径,并且努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形成和发展,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树立科学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念,初步具备开展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能力。

小学艺术教育自考重点是什么? 小学教育自考专科科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语文、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原理、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科学教育、小学班主任、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美育基础、现代教育技术、汉语基础、高等数学基础数论初步、教育实习等。 小学教育自考本科科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英语(二)、教育学(二)、教育政策与法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初等教育学、教育评价与测量、学校管理方法、学习困难儿童教育、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社会学、小学卫生学、小学生心理学等,本科考生还需要通过实践课程和毕业论文答辩。 自考小学教育难吗 不是很难,小学教育属于自考文科类专业,既可以不用考难度高大家都比较害怕的高数,也可以通过加考其他科目来避考英语,科目数量少,需要记忆的内容偏多,因此考试较为容易。 自考小学教育专业分文科、理科还有英语三个方向。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实际工作能力(语、数、英)小学教师及教育科研、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自考复习方法 1、多做题:考生要多刷题,这将有助于快速完成复习,也可以了解更多的题型。 2、多提问、多讨论:可以多和同学讨论和提问,增加记忆 3、重复学习:当感到知识已经掌握得差不多的时候,再重复学一次。这一次也许会获得更深的印象和更多的体会。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 索引序列
  • 教育评价与测量自考重点难点
  • 自考教育测量与评价重点
  • 教育测量与评价自考重点
  • 教育评价与测量自考重点
  • 教育测量与评价自考重点知识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