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新闻评论与写作自考简答题汇总

新闻评论与写作自考简答题汇总

发布时间:

新闻评论与写作自考简答题汇总

其实评论很简单的,自考都很简单,前面的主观题都是课本上,书本后面有一个考试大纲,凡是上面要求识记的,可能会出选择,领会的会出简答。凡是大纲涉及的知识点,你多背背,掌握住,就没多大问题。自考每一门课都是这样,出题是不会超出大纲范围的。 至于评论,也很简单,思路清晰,有鲜明论点,多看看议论文的范文之类的,字数要求也不多,一般情况下不跑大题,不写成记叙或其他的,都不会扣太多分的。 多用些排比啊,修辞对比之类的论证手法,使你的论据看上去气势强烈点,富有文采点,试着自己写两篇。关键是要有鲜明论点,且论据条理清晰。就不会失多少分的。 我就是自考新闻的,这门课用了两个多星期就考过了。别把写作看的那么难,小论文对我们来说太小意思了。评分时很宽松的,放心。 要多看书,其他资料基本用不着。临考前做几套模拟卷子练练手就行了。 祝你考试顺利!补充:多看看报纸上和网站上的评论,了解一下评论怎么写。按我前面给你说的,大致评个观点,就是说说对某件事情你的看法是什么,或者这件事揭示了什么样的问题。然后举些例子证明下你观点,让你的观点更有说服力,这样就可以。不是失很多分拉你的后退的。

你把参考书和书看上2-3遍肯定没问题!

个人建议:如果自己没有写作的经验还不如找家新闻传播机构代笔,就像“ 文芳阁传媒 ”这样的网络公关公司,是按字数收费的,500字50元、1000字100元,写好后还可以付点费用让他们把你的软文广告发布在各大媒体上呢。

可以去道客巴巴和豆丁上看啊亲 都是分享的知识考点

新闻评论与写作自考简答题汇总题

可以去道客巴巴和豆丁上看啊亲 都是分享的知识考点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2分) 1.近代的政治家( )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舆论与舆论之仆》,很好地说明了新闻评论与社会舆论的关系。 A.梁启超B.王韬C.于佑任D.张季鸾 2.( )是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它首创社论。 A.上海新报B.申报C.新闻报D.字林沪报 3.《新青年》与( )报把我国报刊评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当时负有盛名的革命民主主义阵地和论坛。 A.治言B.晨报C.时事新报D.每周评论 4.被誉为报界宗师的政论家( )的社评《蒋介石之人生观》(1927年12月2日)曾经是当时脍灸人口的佳作。 A.张季鸾B.范长江C.王芸生D.邹韬奋 5.新闻评论的群众性,首先要求的是它的( )上的群众性。 A.内容B.读者面C.写作形式D.评论作者的广泛性 6.我们平常所说的有的放矢,指的是新闻评论的( )问题。 A.理论性B.针对性C.新鲜性D.准确性 7.( )是新闻评论立论的一个较高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论作品的一个鲜明的特色。 A.有的放矢B.寓有新意C.准确无误D.高瞻远瞩 8.孔子曾经批评他的学生子路、冉有说: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凹儿.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这里孔子所用的论证方法是( )。 A.类比B.喻证C.反证D.例证 9.在新闻评论的结构中,结论的作用在于( )。 A.提出问题B.分析问题C.解决问题D.深化主题 10.辞达而已指的是行文( )。 A.浅显易懂B.生动引人C.深入浅出D.深刻准确 11.朴素精炼是新闻评论行文的要求之一,它是指( )。 A.行文简洁B.文章短小 C.文字朴实D.以尽量短小的篇幅容纳尽可能多的内容 12.当今报纸上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趋势是( )。 A.社论增多,评论员文章增多 B.社论减少,评论员文章增多 C.社论减少,评论员文章减少 D.社论增多,评论员文章减少 13.我国报刊独创了下列的哪一种文体形式( )。 A.社论B.评论员文章C.观察家评论D.我部文章 14.最能体现新闻评论群众性的评论体裁是( )。 A.社论B.评论员文章C.专栏评论D.余论 15.在我国,广播评论成为新闻广播的有机部分,成为其基本体裁之一,是在20世纪( )年代末的事情。 A.20 B.30 C.40 D.70 16.恽逸群同志认为广播评论的风格特点是短、浅、软,其中软是从( )方面来说的。 A.内容B.思想C.长短D.表现形式 17.《新青年》随感录,《向导》的寸铁都是( )专栏。 A.副刊B.通讯C.新闻D.杂文 18.杂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是在( )之后伴随着民主革命的需要而成长发展起来的。 A.五四运动B.辛亥革命 C.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D.抗日战争 19.幽默、讽刺等等表现手法常常为( )所用。 A.杂文B.社论C.短评D.余论 20.新闻评论文章( )是第一位的。 A.笔法B.说理C.见解D.修辞 21.新闻评论标题的基本要求是( )。 A.具体、鲜明、精当、引人B.具体、鲜明、短小、生动 C.深入、鲜明、精炼、引人D.深入、鲜明、短小、生动 22.新闻评论要讲究结构安排,即( )。 A.言之有物B.言之有理C.言之有序D.言之有文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23.新闻评论对社会舆论的作用表现在( )三个方面。 A.反映B.维护C.监督D.制造 24.新闻评论的特点主要是( )。 A.新闻性B.政治性C.群众性D.文艺性 25.新闻评论的作用是( )。 A.解释新闻B.揭示新闻本质 C.对新闻事实作出判断D.深化新闻报道的主题 26.新闻评论立论的要求有( )。 A.有的放矢B.寓有新意C.准确无误D.高瞻远瞩 27.在新闻评论中,虚与实是矛盾的统一,从论述的角度看,两者相结合的具体方法有( )。 A.就实务虚B.以虚带实C.寓虚于实D.借题发挥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28.选题 29.论证 30.具体分析 31.社论 32.编者按语 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作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33.简述新闻评论的作用。 34.新闻评论选题的根据是什么? 35.新闻评论写作如何使论点论据统一? 36.新闻评论写作应怎样进行批驳? 五、文章评析(仔细阅读下文,依照文后要求,对该文进行评析,第37、第38小题各5分,第39小题6分,共16分) 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 郝斌生 彭市长,你别往正门走,有一群上访的人正堵在那里。那我从哪儿走?后门。后门要是也堵了呢?工作人员被武安市市长彭学增问得哑口无言。他来到上访群众中,提高嗓门喊道:我是彭学增,大家要反映什么问题,请说吧!如果时间短,我就地答复;如果时间长,请大家先回去,留下几个代表到我办公室来。上访群众听了市长这番话语,憋在心里的气消了一半,围得水泄不通的大门顷刻畅通无阻,尔后大家心平气和地酝酿代表人选。 刘县长,你们快改道吧,有几个村民要截车。易县县长刘建军从呼机上读完这条十万火急的信息后,命令司机加速,把车开到村民要设卡的凌云册乡路口等候群众。过了一会,远远地走来一个村民,问清刘县长是在等他们之后,急忙招呼后面的人,呼啦一下,涌来一大帮。大家听说刘县长已在此等候他们多时,深受感动,一再催促县长快赶路程,他们的事回乡里找乡长说去。 这是我省农村工作中的两组特写镜头,情节不复杂,但发人深思。 为什么看似马上会激化的干群矛盾会瞬间平息?道理并不深奥,领导干部只要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矛盾就能降温,对立就会变为对话,即使尖锐化了的矛盾也是可以妥善解决的。人民公仆不能怕群众、躲群众,不能支应群众。为什么有些地方原本不大的矛盾竟闹得不可收拾?恐怕与那里的不懂得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有很大关系。看来,处理干群矛盾的方法,已不再是一般的工作方法问题,而是关乎大局、关乎党的原则的大问题。群众直接找反映问题,这是很正常的,是群众相信我们、依靠我们的表现;如果有了问题却不找我们,那才是不正常的、危险的。所以,群众来了并不可怕,哪怕是民告官,也不可怕。这往往正是给提供了调查研究的好机会,提供了开展群众工作的好机会。工作做好了,干群关系中的摩擦、冲撞,还能成为建立干群鱼水关系的契机。所以,哪里有老百姓我们就到哪里去,哪里老百姓问题多、意见大、困难重,我们尤其要注意到哪里去。现在,有些干部把躲避老百姓视为一种聪明或领导艺术.群众要求直接见张书记,张书记却把李书记推到前沿;群众要求李县长来答复,李县长却让秘书去和群众捉迷藏。如此拉锯、推诿、踢皮球,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加剧矛盾冲突。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是人民公仆,每一个党的干部,都应该以深厚的感情来对待群众反映的各种实际问题,并努力帮助解决,为之排忧解难,切不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不在焉,敷衍塞责,漠然处之。更不能居高临下,动辄训人,把反映问题的群众视为刁民.对待群众的态度,应当成为新时期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一块试金石。 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决不是说可以不讲原则,决不是提倡违法上访、集体上访。相反,我们干部以积极的姿态到群众中去,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引导群众摆正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从而使我们成为群众利益的真正代表。近闻涉县县委在旧城改造中,面对群众上访事件,县委书记杨志科没有回避矛盾,而是主动来到告状者中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组织告状群众代表到外地参观。告状的群众大都是一辈子没有出过太行山的人,他们到市里、省会和京城走了一遭后,观点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他们说,我们涉县这儿哪像个县城,不动大手术,连马车都过不去,怎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在这里变成了一堂最切实、最生动的思想政治工作课。 河北日报(燕赵论坛专栏1998.11) 37.分析本文所针对的社会现实。 38.概述本文的立论思想。 39.从写作的角度,指出本文的一个亮点,并加以评析。 六、作文题(为下面一则消息配写一篇短评,字数在600~1000间。30分) 突然袭击查水分 本报记者李杰 2001年12月20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县委书记范涛向市委书记秦玉海汇报了该县的养牛工作,并呈上一张当月16日制作的全县养牛存栏数统计表。范涛走后,秦玉海看着报表上武陟县现有的23430头牛的存栏总数思忖:这个数字由各村上报到各乡镇,再由各乡镇上报到县里,又由县里汇总上报到市里,这一级一级累计完成的数字究竟是一种数字游戏,还是不搀水分的真实材料? 想到这里,秦玉海又想到了上年焦作市建设3万亩三毛杨基地的事。武陟县的任务是1万亩,年底上报完成1万亩。那次他组织市林业局和其他干部48人,到武陟县检查了7天,逐棵落实,实际上只种了3600亩。林业局和该县的领导因此受了处分。2001年,全市都在贯彻落实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秦玉海想知道这个数字实不实?作风转变了没有?于是,他在报表上批示:请市农业局牵头,由市委组织部,市纪委配合,对武陟县养牛情况进行全面核查,务求一天之内全面完成核查任务。 市委书记的突然袭击,不仅是对武陟县各级干部作风的检验,同时也是对市直机关干部作风整顿效果的一次检验。 第二天清晨7时20分,市委组织部、市纪委和市农业局机关105名核查人员已在市委大院集合,分成35个小组,当即开赴武陟县。核查人员出发前强调,一定要求真务实,逐村逐户逐牛核查,确保不漏村、不漏户、不瞒报、不虚报。为了确保不出现虚假数字,要求不管多晚也要当日完成核查任务。 上午8时30分左右,35个核查组已在武陟全县境内展开拉网式检查。嘉应观、詹店等乡镇的很多养牛户扎营在黄河滩区,核查工作非常艰苦。分在嘉应观乡的核查三组人员仝太旭、许全军、张鲁洲3位同志一天时间查了193个养牛户,直到晚上9时多才完成核查任务。阳城乡核查一组的李玉琦、杨天军、宋胜利查到晚上6时多,还剩最后一个村。乡里干部说,那个村只有一个养牛户,家里也只养着一头牛,不用去查了。但核查组的3位同志说,我们要眼见为实。他们跑了20多分钟赶到那个村一打听,仅有的一头牛当天刚卖掉。但核查组的人说,这是个真实情况,我们的心里踏实了。 书记较真,干部较劲。这一天,核查组遍查武陟县的300多个村,走访了几千个养牛户。经查,武陟县现有存栏23113头牛,是16日该县报表23430头的98.65%.核查人员经客观分析认为,从16日到21日的5天时间,考虑到个别养牛户的买进与卖出因素,武陟县的报表应该是真实的。

简答题知识点第一章 传播概述工业文化(2016年4月真题)阿多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以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的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他们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化,标准化和大众化等特征。 拉斯韦尔模式存在哪些问题?(1)把传播过程视为一种单向传送信息过程,忽视了反馈 (2)忽视了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 (3)没有指出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 (4)没有指出传播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 反馈 传播过程中接收信息者对接收的信息做出的反应。 传播学基本模式 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其中线性模式包括拉斯韦尔的5W模式,布雷多克的7W模式和申农·韦弗的通讯模式;控制论模式包括德弗勒模式,丹斯模式和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传播从功能角度,可分为哪些类型?(1)工具性传播(或实用性传播)代表学者E·托尔曼(2)消遣性传播(或娱乐性传播)代表学者 斯蒂芬森 第二章传播学简史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格伯纳——培养理论勒温——把关人理论麦考姆斯和肖——设置议程理论 霍尔的受众解码形式: 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 二是妥协式解读 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 李普曼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提出了如今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还提出了“虚拟环境”和“刻板形象”两个概念。 西梅尔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社会的人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社会就好比是一张巨大的传播网络 传播学经验学派形成以来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包括(1)霍夫兰的说服研究(2)拉斯韦尔的宣传研究 霍尔的受众解码形式:(1)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即完全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解读讯息;(2)妥协式的解读,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身社背景来理解讯息(3)反向解读或者对抗式解读,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作完全相反的理解。 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地球村概念的提出者:麦克卢汉新媒体:相对于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它们建立再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以对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方式,体现出充分的交互性,个性化和共享性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 人类传播革命有哪些规律:从人类传播经历的五次革命看,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呈加速状态发展,新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传播符号,传播科技呈叠加状态发展;各种传播手段呈整合状态发展;信息复制和传送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和知识的增加和积累呈金字塔状发展。 第四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上)19世纪中期系统总结自由主义理论的著作《论自由》,作者是约翰·密尔水门事件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客观性和公共利益至上社会责任理论对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作了哪些修正:(1)明确否认了绝对的自由,只承认相对的,有条件的自由;(2)大众自由和大众传媒自由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3)大众传媒必须为公众和社会利益服务,对社会负责(4)政府有约束责任,如果大众传媒侵害公众和社会利益,政府应出面管束媒介行为《新闻工作者守则》是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办人,沃尔特·威廉斯提出指定。 第五章 传播制度的建构(下)大众传播对文化的消极作用:降低大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湮灭文化的独创性和个性,助长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为什么是说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1)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传播技术水平的提高,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离不开经济和技术的支持,通讯技术和交通的进步也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也相应提高,为媒介消费提供了广阔空间。(3)经济发展为大众传播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霸权:意大利葛兰西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统治者通过教育,宗教和大众传播等方式实现对文化和思想领域的控制,使被统治阶层产生对现有政权的认同。第六章 传播活动的实践表达自由:人们发表意见的自由,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对于实现其他的自由具有特别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相比传统的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的受众不再被动的接收信息,相反他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发出信息;传者既有组织,更有个人;传播手段兼容并包;传播速度更快。人际传播的特点: 社会性, 互动性,灵活性,个体性。第七章 传播主体的互动传者的特性:代表性,专业性,自主性,机构性传者的权利:采访权,批评权,编辑权,秘匿权,报道权,安全保护权传者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人民利益; 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原则;尊重采访对象个人隐私义务;不以权谋私,不行贿索贿的义务;与职业相关的契约义务受者的权利:传布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隐私权 第八章 传播效果的探索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传播效果是指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对受众的思想与行为所产生的影响。阶段:(1)早期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直接来源于大众社会的概念,认为大众传媒是对每一个人都具有强效果,而且效果是一样的。(2)随后的研究,逐渐对这一思想提出疑问,新的理论假设大众传播效果具有选择性,是有限的(3)随着研究的深入,着重短期,直接的效果研究也遭到怀疑,不得不又一次修改,转向研究媒介间接,长期的效果。“火星人入侵”的研究,挑战了“魔弹论”,为“选择性理解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道路沉默的螺旋:人的社会性导致人们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以免陷入孤立状态;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第十二章述评 述评的含义 述评又称记者述评或新闻述评。它融新闻和评论为一体,兼有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 新闻领域中的边缘体裁 述评可以说是一种边缘体裁。它介乎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之间,兼有两者的优势。它既报道事实,又对新闻事实作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有述有评,评述结合。从述评的篇幅看,往往述多于评,但它的重点是评,目的是为了评,述是为评服务的。 述评同新闻综合综述的区别 述评和常见的新闻综述不同,新闻综述虽然在形式上接近于述评,但它是以向受众告知新闻事实为目的,主要特点是对某些重要事件、重点工作或一个时期的形势进行综合性的叙述。它客观地报道事实,一般不进行议论。有时通过提供信息的方式,转述有关人士的见解和看法,也是以客观报道的形式出现。在叙述事实的过程中,有时有一些说明或议论的文字,也是为综合性的叙述服务的。述评属于新闻评论的范畴,它主要是通过评述结合的方式,分析和评价事实,直接表明作者的立场和主张,从而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 述评在评论体裁中的地位和优势 述评一般就当前重要的新闻事实进行评述,所以也称为新闻述评。述评大多出自记者的手笔,往往是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对所见所闻的新闻事实或问题,有所感而发,既有述,又有评,所以也称记者述评。这也正是述评的优势所在。述评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职能于一身,既及时报道新闻事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又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和意义,指明事物的发展趋势,新闻报道贵在客观和真实,主要是报道事实,让读者从客观事实中得出结论;述评则是叙事和说理兼而有之,使读者既可以得到必要的信息,又可以了解作者对这些新闻事实所具有的意义的分析和探讨。新闻评论要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和重要问题发表议论,但新闻评论一般不对事实作详细的介绍。它有时配合新闻报道,根据报道中提供的新闻事实立论,有时在评论中用典型的新闻事实作为由头或论据,引发议论。述评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新闻评论体裁,一般都要对新闻事实进行比较全面的,有时是多方面的介绍,包括典型的新闻事实、概括的情况以及必要的背景材料等,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进行议论。当然,这咱比较只是为说明述评这咱评论体裁的地位和优势,为了便于掌握和运用这种体裁。 述评发展的趋势 述评也是一种传统的评论形式。我国报刊在“五四”运动前后已经有了这样的栏目。 新中国成立后,述评这种评论形式也时有报见,但不很普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闻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以及形势的需要,述评这种评论形式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运用。现在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述评,一般都有栏目和标题,有作者署名。也有的述评不加栏目,标题也没有“述评”字样,或在副题中说明是关于什么问题的评述。有些报纸上发表的“调查与思考”、“采访札记”、“采访随想”等,在写法上也是有述有评,接近于我们所说的述评。由于述评这种体裁兼有新闻和评论的优势,评述结合,在一般情况下更符合人们阅读和视听的需要。因此,它不仅被新闻媒体广泛运用,而且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特别是在电视新闻宣传中,一改过去没有评论或评论很少的局面,出现了不少具有电视新闻特色的述评性栏目。如《观察与思考》《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今日话题》等。 融新闻和评论为一体的边缘体裁 【述评的基本特点:1、评述结合,以评为本;2、述中有评,评中有述;3、由述而评,以评驭述。】 下述特点的基本内容:评述结合,以评为本;述中有评,评中有述;由述而评,以评驭述。 一、评述结合,以评为本 述是评的基础,评是述的目的,两者是有机的结合。述评中对新闻事实的叙述,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述多于评,有时评多于述。叙述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是报道最新发生的事实,也有的是对一段时间内的事实的叙述;有的是具体的描述,也有的是概括的叙述;有的只报道一两个典型的新闻事实,也有的是概述面上的情况,等等。有时在叙述新闻事实的过程中,已经包括了作者的倾向和分析,只要再加以画龙点睛的议论,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二、述中有评,评中有述 述评以新闻事实为基础。这些事实来自实际生活,反映实际生活。述评的评,或者说它所讲的道理,主要是来自对述评所提供的新闻事实的分析。因此,评和述的结合,可以体现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容易被人们所理解。述就是摆事实,评就是讲道理。述评中的事实不是随意选用的,因为它是评的依据,有些事实的选用就是有针对性的。评的目的是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本质,阐明新闻事实所包含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新经验、新问题,而不能就事论事。许多述评采取夹叙夹议、边叙边议的方式,述中有评,评中有述,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事物之间的共同规律的高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由述而评,以评驭述 述评所讲的道理,是作者通过对大量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这也是述评区别于某些推理性评论的主要之点。因此,述评更注重材料和观点的统一。述评所选用的事实,都是服务于评, 为了说明观点,或者说要受观点的统率。在一般的情况下,述评的述多于评,但并不是说事实越多越好。在述评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记者所掌握的事实都罗列出来,选择哪些新闻事实,哪些情况作概括的介绍,哪些情况用具体、典型的事实加以说明,都要服从于评,服从于作者阐明观点的需要。 【述评的类型:工作述评、形势述评、事件述评、思想述评】 工作述评、形势述评、事件述评、思想述评。 1、工作述评 顾名思义是针对实际工作中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进行评述的。 2、形势述评 是对国内外形势,包括政治形势、经济形势以及其他领域的形势的述评。 3、事件述评 对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或某些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进行评述。(被评述的事件有时是关系全局,有时是某个地区或某一方面工作中发生的影响较大的问题。) 4、思想述评 是评述当前思想领域中的事件和问题的,侧重于对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思想状况的分析。 工作述评、形势述评、事件述评、思想述评的特点 一、工作述评涉及经济领域的内容比较多,这是很自然的。一般都比较注意点和面的结合,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局,这样的评述可以避免就事论事,做到虚实结合,具有普遍意义。 二、形势述评的内容所及,可以是全局的形势,也可以是某个特定地区或某条战线在一个时期、一个方面的形势。这类述评的特点是着眼于形势的变化和转折,着眼于群众普遍关心或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问题和动向,概括全貌,指明发展趋势,帮助人们提高认识,开阔眼界。形势述评的分析更要注意全面和重点的结合,立足局部,放眼全局,论断要掌握分寸,留有余地。 三、事件述评的特点,主要是根据记者直接调查和掌握的材料,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者通过具体事件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 思想述评对于带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情况和问题,特别是对那些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带有倾向性的不良现象,结合具体事实,做出明确的、实事求是的评述,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新闻评论的一种形式,述评在思想政治领域同样应当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要通过自己的评述,引导人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述评写作的基本要求:论题新颖,选材精当;即事明理,注重分析;夹叙夹议,事理交融。】 论题新颖,选材精当;即事明理,注重分析;夹叙夹议,事理交融。 “论题新颖,选材精当;即事明理,注重分析;夹叙夹议,事理交融”的具体内容 一、论题新颖,选材精当 述评的论题和选材的要求,是新闻性在述评写作中的体现。它的论题即所评述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生活中的新事物、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这样的述评,立论也才会有新意,使受众有新鲜感。一篇述评如果人云亦云、拾人牙慧,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述评所选择的新闻事实首先要充分,就是说要足以说明问题,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不必要的事实,反而会淹没有了述评所提出的问题和作者的观点。新闻通讯主要用事实说话,有时要说明事实的来龙去脉,写得比较详细。述评的事实是为说明问题,揭示矛盾,一般比较简明扼要,所以选择事实也要有的放矢。其次,述评的事实要典型,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反映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述评中的事实可以是点上的具体事实,也可以是面上的经过概括的情况,这要看述评的内容而定。点面结合的新闻事实更能说明问题。 二、即事明理,注重分析 述评要摆事实讲道理,新闻事实是述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依据。述评既不能堆砌事实,也不能脱离事实而空泛议论。人们总是宁愿相信事实,而厌恶空洞的说教。述评以评为本,当然要讲道理,但这个道理应当是缘事而发,即事明理,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这种分析应当是切合实际的、入情入理的分析,这样才能以理服人。受众是会思考的,述评的作者不能把自己的观点简单地塞给受众,更不能强加于人,而是要通过对事实的分析,给受众以启迪,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夹叙夹议,事理交融 夹叙夹议的评述是述评写作的一个重要特色和要求。夹叙夹议就是把叙述和议论,把具体的事实和抽象的议论,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阐明一定的道理。这样的表述方法,可以使观点和材料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这也是议论文的一种传统的表述方法。我国古代的议论文,很多都是用这种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述评的这种表述方法比较灵活。根据内容的需要,可以先述后评,也可以先评后述,关键是要处理好述和评的关系,评中有述,述中有评,两者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有些情况下,述评在叙述事实时就带有倾向性和感情色彩,包含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态度。这样既节省了议论的笔墨,又使叙述和议论能较好地结合起来。还有的述评在叙述事实的时候采取纵横比较的方法,通过不同事物这间的比较,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情况的比较,这样的比较本身,同时也就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和见解。夹叙夹议的述评,还可以叙和议穿插进行,有述有评,边叙边议,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应用:选择报纸上的一篇述评,根据上述基本要求分析其写作特色。

新闻评论与写作自考简答题

你把参考书和书看上2-3遍肯定没问题!

其实评论很简单的,自考都很简单,前面的主观题都是课本上,书本后面有一个考试大纲,凡是上面要求识记的,可能会出选择,领会的会出简答。凡是大纲涉及的知识点,你多背背,掌握住,就没多大问题。自考每一门课都是这样,出题是不会超出大纲范围的。 至于评论,也很简单,思路清晰,有鲜明论点,多看看议论文的范文之类的,字数要求也不多,一般情况下不跑大题,不写成记叙或其他的,都不会扣太多分的。 多用些排比啊,修辞对比之类的论证手法,使你的论据看上去气势强烈点,富有文采点,试着自己写两篇。关键是要有鲜明论点,且论据条理清晰。就不会失多少分的。 我就是自考新闻的,这门课用了两个多星期就考过了。别把写作看的那么难,小论文对我们来说太小意思了。评分时很宽松的,放心。 要多看书,其他资料基本用不着。临考前做几套模拟卷子练练手就行了。 祝你考试顺利!补充:多看看报纸上和网站上的评论,了解一下评论怎么写。按我前面给你说的,大致评个观点,就是说说对某件事情你的看法是什么,或者这件事揭示了什么样的问题。然后举些例子证明下你观点,让你的观点更有说服力,这样就可以。不是失很多分拉你的后退的。

致自考生:每次撑不下去的时候,就来读一下这篇文章!这些「真诚」的建议送给自考考生202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科学•技术•社会试卷(课程代码0039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把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范畴的第一人是( A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培根2.STS的复合三元模式具体包括( B )A.STS史、理论STS、STS哲学 B.STS史、理论STS、应用STSC.STS史、STS哲学、应用STS D.理论STS、STS哲学、应用STS3.STS创立于( A )A.美国和英国 B.美国和德国 C.德国和法国 D.苏联和日本4.20世纪90年代,影响波及多国、范围极其广范的科学与人文的论战“科学大战”发端于( B )A.法国 B.美国 C.英国 D.日本5.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做了物质技术上的准备的是( D )A.古希腊的科学 B.古罗马的科学C.古阿拉伯的科学技术 D.中国的四大发明6.第一次科学革命的高潮是( D )A.天文学革命 B.微积分创立C.达尔文的进化论诞生 D.牛顿力学理论体系建立7.在知识发展的模式中,邦格主张( B )A.渐进模式 B.进化模式 C.革命模式 D.量变模式8.科学共同体所拥有的不同于其他的社会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 C )A.科学理性 B.科学奖励 C.学术规范 D.身份地位9.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核心标志是( B )A.电子技术 B.电力技术 C.蒸汽机的发明 D.信息技术10.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 B )A.文化关系 B.经济关系 C.政治关系 D.人际关系11.受飞机研制所推动,产生和发展了(C)A.弹性力学 B.多相流体力学C.气体动力学 D.环境空气动力学12.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C )A.科学实验 B.社会实践 C.社会需求 D.物质条件13.20世纪90年代《数字化生存》-书中描述了重建世界的信息DNA,这本书的作者是( D )A.利奥塔 B.雷切尔卡逊 C.马尔库赛 D.尼葛洛庞蒂14.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工程实践领域不断扩展,工程活动已经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提供各类理论知识的“精神创造工程"的是( D )A.自然工程 B.生物工程 C.社会工程 D.知识工程15.导致三峡水利工程成为问题工程的原因主要在于( A )A.工程决策环节 B.工程设计环节 C.工程建设环节 D.工程使用环节16.工程共同体成员要学会识别可为行为和不可为行为,以有效约束个人职业行为规范,这体现了工程主体的(C )A.责任意识 B.敬业意识 C.伦理观念 D.安全观念17.生态文明的核心是( C )A.环境与人和谐 B.气候与人和谐 C.人与自然和谐 D.人与社会和谐18.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课程组织方式,一种是以概念为核心,另一种是(A )A.以科学为主体 B.以知识为核心 C.生活为核心 D.以能力为核心19.对于小学生而言,科学课程的主要研究方式是( C )A.测验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调查法20.在技术课程中,提高技术设计能力的最好办法是( A )A.动手操作 B.细心观察 C.寻求指导 D.理论学习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21.从社会条件的角度看,STS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土壤有( BCE)A.体育运动 B.环境运动 C.人权运动 D.妇女解放运动 E.和平运动22.现代生物工程包括(ABCD )A.基因工程 B.细胞工程 C.酶工程 D.发酵工程 E.生物能源工程23.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模式主要包括( ABCD )A.科学技术的社会化 B.社会的科学技术化 C.技术的科学化D.科学的技术化 E.科学的技术社会化24.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包括( ACD )A.劳动者 B.生产者 C.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 E.劳动过程25.影响工程安全的因素主要有( ABCDE )A.科学认知因素 B.技术自身因素 C.经济因素 D.政治因素 E.文化因素26.以属于冷战时期美国政府制定的计划有( BC )A.“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B.“阿波罗”计划 C.“星球大战”计划D.人类基因组计划 E.生命基因组计划27.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所倡导的新的教育理念包括( ACD )A.整体教育观 B.自然教育观 C.社会教育观D.人本教育观 E.和谐教育观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28.1893年,( 康有为 )在翻译介绍日本的书目时首先使用了“科学”一词。29.STS方法由于其视用的不同可以分为方法交叉、理论借鉴、问题拉动和( 文化交融)四个大的层次。30.1955年,罗索和(爱因斯坦 )联合发表了反对战争、反对军备竞赛,号召用和平方法解决世界争端的宣言。31.16世纪以来,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主要发生了( 三(或3))次技术革命。32.波普尔从证伪主义出发提出的科学发展模式是( P1-TT-EE-P2 )模式。33.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和( 社会属性 )这双重属性。34.科学和技术对( 管理)的影响开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35.当代最热门]的生物工程技术的核心是( 基因技术 )36.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互动,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 工程活动)这一媒介发生的。37.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正式发布于( 2007)年。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8.科学:是关于外部世界发展和人的精神活动规律的知识体系,也是人类追求世界客观规律的精神活动及其智力结果的体现形式。39.(广义的)技术革命:是指改变社会生产技术基础的整个技术体系的根本性变革。40.社会管理的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成果,使社会生产和社会组织程度越来越有序化的过程。41.人类中心主义:从西方世界中人与自然冲突的文化传统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世界观、文化观、价值观和实践观。它的核心内容就是一切以人类的利益和价值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42.人本教育观:“以人为本”是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的核心思想,它要求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培养他们运用科学的习惯,形成谨慎处理科学与社会关系的态度。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43.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三大基本导向是什么?答:(1)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导向。(2)科学技术研究导向。(3)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导向。44.古代中国主要在哪些技术和科学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答:(1)技术:陶瓷技术、丝织技术、建筑技术和四大发明。(2)科学:农学、中医药学、天文学、数学。45.“科学研究纲领”模式与其他科学发展模式相比,不同之处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答:(1)该模式坚持了科学理论的坚韧性与整体性。(2)该模式坚持了科学理论发展中理论的继承性和必然进步性。(3)该模式的“助发现法”所阐述的“方法论原则”,发展了与亚里士多德动力学完全不同的新动力学。46.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义。答:(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2)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47.哲学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哲学能够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2)哲学思考能够为科学技术研究者提供具有启发意义的理论推测。(3)探讨哲学问题有助于解决科学问题。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8小题10分,第49小题11分,共21分。48.结合各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战略的实例,说明其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启示。答:(1)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特点:政府注重科技政策的宏观调控,重视资源的整合与合作研究。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抢占战略制高点。充分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关键是人才,积极培养和吸收科技人才。优先支持战略重点领域。日益重视基础科学研究。(2)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启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长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国家创新型战略。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摆脱发展模仿型高新技术产业模式,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新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49.请阐释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新理念。答:(1)新的科学观:STS采用整体论的科学观,强调联系和综合,把人类、自然和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统一体,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从而实现了目前最大的跨学科性质的综合研究。(2)新的价值观:STS认为科学技术是隐含着价值的”社会过程”和“社会事业”,追求自然-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以及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并试图建立人在其中能获得全面发展的、幸福向.上的自然与社会环境。(3)新的发展观:STS更重视发展的质特别是环境质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其目的是在保护人类生存条件的基础上,建立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社会,这是一个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4)新的教育观:STS的宗旨是培养具有综合科学技术素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型知识公民。往期推荐致自考生:每次撑不下去的时候,就来读一下这篇文章!这些「真诚」的建议送给自考考生2021年10月自考03005护理教育导论试题及答案2021年10月自考03006护理管理学试题及答案2021年10月自考03008护理学研究试题及答案2021年10月自考01848公务员制度试题及答案&模拟题2021年10月自考00910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试题及答案2021年10月自考02996护理伦理学试题及答案2022年4月(22.1次)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通告2021年10月自考00658新闻评论写作试题及答案2021年10月自考00896电子商务概论试题及答案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第十二章述评 述评的含义 述评又称记者述评或新闻述评。它融新闻和评论为一体,兼有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 新闻领域中的边缘体裁 述评可以说是一种边缘体裁。它介乎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之间,兼有两者的优势。它既报道事实,又对新闻事实作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有述有评,评述结合。从述评的篇幅看,往往述多于评,但它的重点是评,目的是为了评,述是为评服务的。 述评同新闻综合综述的区别 述评和常见的新闻综述不同,新闻综述虽然在形式上接近于述评,但它是以向受众告知新闻事实为目的,主要特点是对某些重要事件、重点工作或一个时期的形势进行综合性的叙述。它客观地报道事实,一般不进行议论。有时通过提供信息的方式,转述有关人士的见解和看法,也是以客观报道的形式出现。在叙述事实的过程中,有时有一些说明或议论的文字,也是为综合性的叙述服务的。述评属于新闻评论的范畴,它主要是通过评述结合的方式,分析和评价事实,直接表明作者的立场和主张,从而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 述评在评论体裁中的地位和优势 述评一般就当前重要的新闻事实进行评述,所以也称为新闻述评。述评大多出自记者的手笔,往往是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对所见所闻的新闻事实或问题,有所感而发,既有述,又有评,所以也称记者述评。这也正是述评的优势所在。述评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职能于一身,既及时报道新闻事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又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和意义,指明事物的发展趋势,新闻报道贵在客观和真实,主要是报道事实,让读者从客观事实中得出结论;述评则是叙事和说理兼而有之,使读者既可以得到必要的信息,又可以了解作者对这些新闻事实所具有的意义的分析和探讨。新闻评论要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和重要问题发表议论,但新闻评论一般不对事实作详细的介绍。它有时配合新闻报道,根据报道中提供的新闻事实立论,有时在评论中用典型的新闻事实作为由头或论据,引发议论。述评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新闻评论体裁,一般都要对新闻事实进行比较全面的,有时是多方面的介绍,包括典型的新闻事实、概括的情况以及必要的背景材料等,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进行议论。当然,这咱比较只是为说明述评这咱评论体裁的地位和优势,为了便于掌握和运用这种体裁。 述评发展的趋势 述评也是一种传统的评论形式。我国报刊在“五四”运动前后已经有了这样的栏目。 新中国成立后,述评这种评论形式也时有报见,但不很普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闻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以及形势的需要,述评这种评论形式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运用。现在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述评,一般都有栏目和标题,有作者署名。也有的述评不加栏目,标题也没有“述评”字样,或在副题中说明是关于什么问题的评述。有些报纸上发表的“调查与思考”、“采访札记”、“采访随想”等,在写法上也是有述有评,接近于我们所说的述评。由于述评这种体裁兼有新闻和评论的优势,评述结合,在一般情况下更符合人们阅读和视听的需要。因此,它不仅被新闻媒体广泛运用,而且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特别是在电视新闻宣传中,一改过去没有评论或评论很少的局面,出现了不少具有电视新闻特色的述评性栏目。如《观察与思考》《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今日话题》等。 融新闻和评论为一体的边缘体裁 【述评的基本特点:1、评述结合,以评为本;2、述中有评,评中有述;3、由述而评,以评驭述。】 下述特点的基本内容:评述结合,以评为本;述中有评,评中有述;由述而评,以评驭述。 一、评述结合,以评为本 述是评的基础,评是述的目的,两者是有机的结合。述评中对新闻事实的叙述,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述多于评,有时评多于述。叙述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是报道最新发生的事实,也有的是对一段时间内的事实的叙述;有的是具体的描述,也有的是概括的叙述;有的只报道一两个典型的新闻事实,也有的是概述面上的情况,等等。有时在叙述新闻事实的过程中,已经包括了作者的倾向和分析,只要再加以画龙点睛的议论,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二、述中有评,评中有述 述评以新闻事实为基础。这些事实来自实际生活,反映实际生活。述评的评,或者说它所讲的道理,主要是来自对述评所提供的新闻事实的分析。因此,评和述的结合,可以体现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容易被人们所理解。述就是摆事实,评就是讲道理。述评中的事实不是随意选用的,因为它是评的依据,有些事实的选用就是有针对性的。评的目的是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本质,阐明新闻事实所包含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新经验、新问题,而不能就事论事。许多述评采取夹叙夹议、边叙边议的方式,述中有评,评中有述,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事物之间的共同规律的高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由述而评,以评驭述 述评所讲的道理,是作者通过对大量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这也是述评区别于某些推理性评论的主要之点。因此,述评更注重材料和观点的统一。述评所选用的事实,都是服务于评, 为了说明观点,或者说要受观点的统率。在一般的情况下,述评的述多于评,但并不是说事实越多越好。在述评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记者所掌握的事实都罗列出来,选择哪些新闻事实,哪些情况作概括的介绍,哪些情况用具体、典型的事实加以说明,都要服从于评,服从于作者阐明观点的需要。 【述评的类型:工作述评、形势述评、事件述评、思想述评】 工作述评、形势述评、事件述评、思想述评。 1、工作述评 顾名思义是针对实际工作中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进行评述的。 2、形势述评 是对国内外形势,包括政治形势、经济形势以及其他领域的形势的述评。 3、事件述评 对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或某些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进行评述。(被评述的事件有时是关系全局,有时是某个地区或某一方面工作中发生的影响较大的问题。) 4、思想述评 是评述当前思想领域中的事件和问题的,侧重于对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思想状况的分析。 工作述评、形势述评、事件述评、思想述评的特点 一、工作述评涉及经济领域的内容比较多,这是很自然的。一般都比较注意点和面的结合,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局,这样的评述可以避免就事论事,做到虚实结合,具有普遍意义。 二、形势述评的内容所及,可以是全局的形势,也可以是某个特定地区或某条战线在一个时期、一个方面的形势。这类述评的特点是着眼于形势的变化和转折,着眼于群众普遍关心或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问题和动向,概括全貌,指明发展趋势,帮助人们提高认识,开阔眼界。形势述评的分析更要注意全面和重点的结合,立足局部,放眼全局,论断要掌握分寸,留有余地。 三、事件述评的特点,主要是根据记者直接调查和掌握的材料,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者通过具体事件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 思想述评对于带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情况和问题,特别是对那些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带有倾向性的不良现象,结合具体事实,做出明确的、实事求是的评述,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新闻评论的一种形式,述评在思想政治领域同样应当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要通过自己的评述,引导人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述评写作的基本要求:论题新颖,选材精当;即事明理,注重分析;夹叙夹议,事理交融。】 论题新颖,选材精当;即事明理,注重分析;夹叙夹议,事理交融。 “论题新颖,选材精当;即事明理,注重分析;夹叙夹议,事理交融”的具体内容 一、论题新颖,选材精当 述评的论题和选材的要求,是新闻性在述评写作中的体现。它的论题即所评述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生活中的新事物、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这样的述评,立论也才会有新意,使受众有新鲜感。一篇述评如果人云亦云、拾人牙慧,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述评所选择的新闻事实首先要充分,就是说要足以说明问题,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不必要的事实,反而会淹没有了述评所提出的问题和作者的观点。新闻通讯主要用事实说话,有时要说明事实的来龙去脉,写得比较详细。述评的事实是为说明问题,揭示矛盾,一般比较简明扼要,所以选择事实也要有的放矢。其次,述评的事实要典型,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反映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述评中的事实可以是点上的具体事实,也可以是面上的经过概括的情况,这要看述评的内容而定。点面结合的新闻事实更能说明问题。 二、即事明理,注重分析 述评要摆事实讲道理,新闻事实是述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依据。述评既不能堆砌事实,也不能脱离事实而空泛议论。人们总是宁愿相信事实,而厌恶空洞的说教。述评以评为本,当然要讲道理,但这个道理应当是缘事而发,即事明理,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这种分析应当是切合实际的、入情入理的分析,这样才能以理服人。受众是会思考的,述评的作者不能把自己的观点简单地塞给受众,更不能强加于人,而是要通过对事实的分析,给受众以启迪,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夹叙夹议,事理交融 夹叙夹议的评述是述评写作的一个重要特色和要求。夹叙夹议就是把叙述和议论,把具体的事实和抽象的议论,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阐明一定的道理。这样的表述方法,可以使观点和材料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这也是议论文的一种传统的表述方法。我国古代的议论文,很多都是用这种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述评的这种表述方法比较灵活。根据内容的需要,可以先述后评,也可以先评后述,关键是要处理好述和评的关系,评中有述,述中有评,两者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有些情况下,述评在叙述事实时就带有倾向性和感情色彩,包含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态度。这样既节省了议论的笔墨,又使叙述和议论能较好地结合起来。还有的述评在叙述事实的时候采取纵横比较的方法,通过不同事物这间的比较,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情况的比较,这样的比较本身,同时也就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和见解。夹叙夹议的述评,还可以叙和议穿插进行,有述有评,边叙边议,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应用:选择报纸上的一篇述评,根据上述基本要求分析其写作特色。

新闻评论与写作自考简答题答案

(三)新闻评论的地位与功能:1、识记:(1)新闻评论的地位。(2)消息性新闻报道中的竞争策略。(3)独家报道的三种情形。2、领会:(1)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在竞争中致胜的两大法宝之一。(2)新闻评论是大众传播媒体的旗帜、灵魂和眼睛。新闻评论对公众的影响。(3)新闻报道影响着人们想什么,新闻评论则影响着人们怎么想。(4)新闻评论的舆论导向作用与民众参政议政之间的关系。(四)社会主义新闻评论的任务:识记:(1)社会主义新闻评论的三大任务。(2)六个坚持五个有利于。

个人建议:如果自己没有写作的经验还不如找家新闻传播机构代笔,就像“ 文芳阁传媒 ”这样的网络公关公司,是按字数收费的,500字50元、1000字100元,写好后还可以付点费用让他们把你的软文广告发布在各大媒体上呢。

看历年考试的题型和写作模式,按照那样去写.

其实评论很简单的,自考都很简单,前面的主观题都是课本上,书本后面有一个考试大纲,凡是上面要求识记的,可能会出选择,领会的会出简答。凡是大纲涉及的知识点,你多背背,掌握住,就没多大问题。自考每一门课都是这样,出题是不会超出大纲范围的。 至于评论,也很简单,思路清晰,有鲜明论点,多看看议论文的范文之类的,字数要求也不多,一般情况下不跑大题,不写成记叙或其他的,都不会扣太多分的。 多用些排比啊,修辞对比之类的论证手法,使你的论据看上去气势强烈点,富有文采点,试着自己写两篇。关键是要有鲜明论点,且论据条理清晰。就不会失多少分的。 我就是自考新闻的,这门课用了两个多星期就考过了。别把写作看的那么难,小论文对我们来说太小意思了。评分时很宽松的,放心。 要多看书,其他资料基本用不着。临考前做几套模拟卷子练练手就行了。 祝你考试顺利!补充:多看看报纸上和网站上的评论,了解一下评论怎么写。按我前面给你说的,大致评个观点,就是说说对某件事情你的看法是什么,或者这件事揭示了什么样的问题。然后举些例子证明下你观点,让你的观点更有说服力,这样就可以。不是失很多分拉你的后退的。

自考新闻采访与写作简答题汇总

新闻采访学2023章节测试答案_新闻采访学超星尔雅答案不知如何解决,为此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新闻采访学2023章节测试答案_新闻采访学超星尔雅答案解决办法,感兴趣的快来看看吧。新闻采访学2023章节测试答案_新闻采访学超星尔雅答案1.1新闻采访的历史与概念1、【单选题】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运用各种新闻采访方法对新闻人物和事物进行调查研究活动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新闻信息的( )。A、大众传播B、人际传播C、自我传播D、跨国传播我的答案:A1.2新闻采访的地位1、【单选题】在报社中,一般来说,一篇新闻稿件开始于哪个工作环节?A、编辑B、写作C、采访D、印刷我的答案:C2、【单选题】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活动一般开始于( )。A、实地采访B、写作成稿C、发现新闻线索D、采访策划我的答案:C1.3新闻采访的特点1、【判断题】新闻采访的时效性要求并不强。我的答案:X2、【判断题】保证新闻真实性首要环节在于新闻写作。我的答案:X3、【判断题】在整个新闻流程中是新闻采访决定了新闻的写作。我的答案:4、【判断题】新闻采访活动的主体是采访对象。我的答案:X5、【简答题】新闻采访活动具备哪些特点?我的答案:(1)新闻采访搜集和获取的是新闻信息(2)采访活动的主体是新闻工作者(3)新闻采访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新闻的大众传播(4)新闻采访具有较强的时效性2.1新闻记者的工作作风1、【单选题】在新闻记者的知识架构中,居于最核心地位的是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和( )。A、外语知识B、和采访任务相关的知识C、法律法规知识D、日常生活的知识和百科常识我的答案:B2、【填空题】新闻工作者首先应该有广博的知识,作一个( )。我的答案:杂家3、【判断题】新闻工作者在了解到传染病疫情的新闻线索后应该立刻采访报道。我的答案:X4、【判断题】新闻工作者的采前准备主要是了解新闻传播的专业知识。我的答案:X2.2新闻记者的素质要求1、【单选题】( )是新闻记者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一种能力。A、观察力B、洞察力C、判断力D、决策力我的答案:B2、【填空题】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具备的素质就是( )。我的答案:新闻敏感3、【判断题】政治敏感就是新闻敏感。我的答案:2.3新闻记者的知识架构1、【单选题】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首要素质是( )。A、阅历B、知识C、政治敏感D、新闻敏感我的答案:D2、【判断题】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时可以接受被采访单位赠送的纪念品。我的答案:X3、【简答题】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作风?我的答案:(1)密切联系群众(2)廉洁自律(3)严谨快捷(4)道义担当3.1寻找新闻线索的渠道(上)1、【单选题】新闻工作者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现的新闻线索主要通过( )。A、观察B、访问C、体验感受D、资料搜集

简答题知识点第一章 传播概述工业文化(2016年4月真题)阿多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以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的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他们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化,标准化和大众化等特征。 拉斯韦尔模式存在哪些问题?(1)把传播过程视为一种单向传送信息过程,忽视了反馈 (2)忽视了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 (3)没有指出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 (4)没有指出传播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 反馈 传播过程中接收信息者对接收的信息做出的反应。 传播学基本模式 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其中线性模式包括拉斯韦尔的5W模式,布雷多克的7W模式和申农·韦弗的通讯模式;控制论模式包括德弗勒模式,丹斯模式和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传播从功能角度,可分为哪些类型?(1)工具性传播(或实用性传播)代表学者E·托尔曼(2)消遣性传播(或娱乐性传播)代表学者 斯蒂芬森 第二章传播学简史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格伯纳——培养理论勒温——把关人理论麦考姆斯和肖——设置议程理论 霍尔的受众解码形式: 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 二是妥协式解读 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 李普曼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提出了如今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还提出了“虚拟环境”和“刻板形象”两个概念。 西梅尔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社会的人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社会就好比是一张巨大的传播网络 传播学经验学派形成以来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包括(1)霍夫兰的说服研究(2)拉斯韦尔的宣传研究 霍尔的受众解码形式:(1)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即完全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解读讯息;(2)妥协式的解读,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身社背景来理解讯息(3)反向解读或者对抗式解读,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作完全相反的理解。 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地球村概念的提出者:麦克卢汉新媒体:相对于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它们建立再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以对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方式,体现出充分的交互性,个性化和共享性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 人类传播革命有哪些规律:从人类传播经历的五次革命看,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呈加速状态发展,新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传播符号,传播科技呈叠加状态发展;各种传播手段呈整合状态发展;信息复制和传送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和知识的增加和积累呈金字塔状发展。 第四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上)19世纪中期系统总结自由主义理论的著作《论自由》,作者是约翰·密尔水门事件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客观性和公共利益至上社会责任理论对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作了哪些修正:(1)明确否认了绝对的自由,只承认相对的,有条件的自由;(2)大众自由和大众传媒自由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3)大众传媒必须为公众和社会利益服务,对社会负责(4)政府有约束责任,如果大众传媒侵害公众和社会利益,政府应出面管束媒介行为《新闻工作者守则》是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办人,沃尔特·威廉斯提出指定。 第五章 传播制度的建构(下)大众传播对文化的消极作用:降低大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湮灭文化的独创性和个性,助长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为什么是说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1)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传播技术水平的提高,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离不开经济和技术的支持,通讯技术和交通的进步也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也相应提高,为媒介消费提供了广阔空间。(3)经济发展为大众传播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霸权:意大利葛兰西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统治者通过教育,宗教和大众传播等方式实现对文化和思想领域的控制,使被统治阶层产生对现有政权的认同。第六章 传播活动的实践表达自由:人们发表意见的自由,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对于实现其他的自由具有特别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相比传统的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的受众不再被动的接收信息,相反他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发出信息;传者既有组织,更有个人;传播手段兼容并包;传播速度更快。人际传播的特点: 社会性, 互动性,灵活性,个体性。第七章 传播主体的互动传者的特性:代表性,专业性,自主性,机构性传者的权利:采访权,批评权,编辑权,秘匿权,报道权,安全保护权传者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人民利益; 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原则;尊重采访对象个人隐私义务;不以权谋私,不行贿索贿的义务;与职业相关的契约义务受者的权利:传布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隐私权 第八章 传播效果的探索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传播效果是指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对受众的思想与行为所产生的影响。阶段:(1)早期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直接来源于大众社会的概念,认为大众传媒是对每一个人都具有强效果,而且效果是一样的。(2)随后的研究,逐渐对这一思想提出疑问,新的理论假设大众传播效果具有选择性,是有限的(3)随着研究的深入,着重短期,直接的效果研究也遭到怀疑,不得不又一次修改,转向研究媒介间接,长期的效果。“火星人入侵”的研究,挑战了“魔弹论”,为“选择性理解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道路沉默的螺旋:人的社会性导致人们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以免陷入孤立状态;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可以去道客巴巴和豆丁上看啊亲 都是分享的知识考点

个人建议:如果自己没有写作的经验还不如找家新闻传播机构代笔,就像“ 文芳阁传媒 ”这样的网络公关公司,是按字数收费的,500字50元、1000字100元,写好后还可以付点费用让他们把你的软文广告发布在各大媒体上呢。

  • 索引序列
  • 新闻评论与写作自考简答题汇总
  • 新闻评论与写作自考简答题汇总题
  • 新闻评论与写作自考简答题
  • 新闻评论与写作自考简答题答案
  • 自考新闻采访与写作简答题汇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