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有机化学自考题库及答案高中

有机化学自考题库及答案高中

发布时间:

有机化学自考题库及答案高中

1.某烷烃的一氯取代物有4种,这说明在该种烷烃中含有四种不同的氢原子。即叔碳上的氢、甲基上的氢、乙基里面甲基和亚甲基上的氢。所以这里面分子量最小的应该就是异戊烷(CH3)2CHCH2CH3了。 2.在烷烃中,含碳质量分数最大接近于(85.7%) 在烷烃CnH2n+2中,含碳质量分数等于12n/(12n+2n+2)→12/14≈85.7%3.烃A与含氢量最高的烃B属于同系物,在光照条件下,1体积A最多可与6体积氯气完全反应,(同温,同压),烃A的结构简式是(CH3-CH3) 含氢量最高的烃是烷烃。在光照条件下,1体积A最多可与6体积氯气完全反应说明烷烃A的分子中含有6个氢原子,2n+2=6,n=2 所以是乙烷。4.从理论上分析,碳原子在10以内的烷烃分子中,其一氯代物不存在的同分异构体的烷烃分子共有几种(4) 甲烷、乙烷、新戊烷、新辛烷((CH3)3C-C(CH3)3)。5.进行一氯取代反应,只能生成三种沸点不同的产物的烷烃是[(CH3)3CCH2CH3] 三种沸点不同的产物就是这种烷烃的结构里含有三种氢,即甲基上的氢和乙基里面甲基和亚甲基上的氢,如果有叔碳上的氢就是四种了,不是三种。6.120摄氏度时,1体积某烃和4体积02混合,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和压强,体积不边,该烃分子中所含碳原子数不可能是(4) 这道题问的不严谨。应该说该烃分子中所含碳原子数最小不可能是(4)。因为烃只含有碳和氢,一个碳原子消耗一个氧气分子,4个氢原子消耗一个氧气分子。然后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列出来就清楚了。7.将在120摄氏度,1.01*10的5次方Pa的条件下由烷烃A和烯烃B组成的2L混合气体,与足量的氧气混合并点燃使A,B完全燃烧. 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和压强测得生成4L二氧化碳,4.8L水,A的结构简式是(CH3CH3) B的结构简式是 (CH2=CH2) B在A.B混合气体中所占的体积分数是(60%) 一分子二氧化碳含有一原子碳,一分子水含有两原子氢。所以2L混合气体含有4L碳,9.6L氢。(从物质的量的角度去考虑)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式可以写作C2H4.8。(因为是2L混合气体所以要除以2)这样把可能的情况全部列出来,因为每个分子中所含的原子都是整数个,所以只有一种情况符合题设。然后列方程,6(1-x)+4x=4.8 解得 x=0.6=60% 8.取标准状况下CH4与过量02的混合气体840mL,点燃,将点燃后的气体用过量碱石灰吸收,碱石灰增重0.600g.计算: CH4+202=CO2+2H2O 所以1molCH4充分反应生成气体44+2×18=80g所以共有0.600÷80=0.0075 molCH4和0.0075×2=0.015molO2参加反应,共消耗气体(0.0075+0.015)mol × 22.4 L/mol = 0.504 L = 504 mL∴ 碱石灰吸收后所剩气体的体积(标况下) 840mL-504 mL = 336mL 参加反应的甲烷和氧气的体积分别是: 0.0075 mol × 22.4 L/mol = 0.504 L = 168 mL 0.015 mol × 22.4 L/mol = 336mL 原混合气体中CH4跟O2的体积比 = 168/(336+336)= 1:4

有机化学的解释

[organic chemistry]化学的一个分支,主要论述烃类及其 衍生 物的化学 详细解释 化学的一个分科, 研究 有机 化合物的来源、结构、 性质 、变化、制备、用途及其有关理论。

词语分解

有机的解释 含碳的,尤指其中氢原子连接到碳原子上的化合物的有机溶剂 事物的各部分互相关连协调而不可分,就像一个生物体那样有机联系详细解释.原指与生物体有关的或从生物体来的化合物,现指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 化学的解释 研究 物质 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及其转化的学科详细解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 规律 的科学,是 自然 科学中的 基础 学科。.指 赛璐珞 。如:这把梳子是化学的。

1.先氢氧化钾醇溶液消去,再直接加成,马氏规则嘛,直接就有产物。2.用HBr在有过氧化物的条件下加成,然后氢氧化钾水溶液中水解就是。

同一直线上最多有4个原子。肯定在同一平面内,最多有12个原子。可能在同一平面内,最多有17个原子。望采纳。肯定在同一平面内的是苯环及相连的一个碳原子。 可能在同一平面内有苯环 三键 双键周围的原子,只有甲基的氢原子不可以,有17个.刚打错了.就这些了。

有机化学自考题库及答案

同学,做题目是不可以这样的,要自己想一下知道吗!!!

正确答案:1.AC2.B3.D4.A5.C6.BD7.A8.A9.D综合了上面几位的答案之后还是只得了六分,惨痛的经历告诉我。。。。。。。。。。。。。。。。。。。。。。。。。。。。。。。。。。不能偷懒一定要查书!!!!!!

我来回答您的第四、五个问题吧! 答案是“稳定” 首先告诉您一句话:在化学热力学中: 能量越低越稳定 每一种物质都有尽一切可能将自身的能量降低的趋势 1,3—环己二烯在脱去两个氢原子以后 由于共价键的断裂 而将储藏在两原子间的巨大的能量以“热”的形式释放出来 从而使其能量降低故更加稳定 我以为 能量越低越稳定是一种理解能量问题的思考方法 您以后可以尝试一下~对于A.{不可以解释} 苯使溴水褪色的问题 严格地说是可以的 因为从物理上来讲的话 苯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可以将溴从水溶剂中萃取出来 溴在苯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不过您这道题应该是从化学反应角度来看的如果用凯库勒式的话是可以解释的 因为他的思想还是延续老的价键理论 按照他的意思 苯有双键 就可以为溴所加成 B.{可以解释}同样按照 苯有双键 故可以为 氢气所加成(只要有合适的催化剂和反应温度)C.{可以解释} 因为您可以画一画凯库勒式 然后再苯环的六个顶点上安放溴原子 的确只有一种结构D.{不可以解释} 因为同样 将 两个溴原子安放杂凯库勒式上时 会有两种结构的

1,(第二个CH上缺东西)2. 3-甲基,1-丁酸3. 2,4-二甲基戊烷4. 1-丁烯5,3-甲基,1-丁醛6. 3-甲基,1-戊酸1>甲苯加入KMnO4 -→ 苯甲酸2>CH3-CH2-CH=CH2 + HBr -→ 主要产物:CH3-CH2-CHBr-CH3(马氏加成)3>HC≡CH +2Ag[(NH3)2]NO3 -→ 不太会,可能生成烯烃、银单质、氨气、二氧化氮(猜的)1.A(因为苯酚遇FeCl3显紫色)2、C(醛糖被弱氧化剂氧化)3、C4、A 5、B

有机化学自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虽然我还没学有机……不过依稀记得一点……第一道题。应该是考虑一些电子效应吧,比如乙酰苯胺有羰基碳(sp2)电子与N的电子共轭,比较稳定,但是N上电子密度应该会降低,碱性降低;邻苯二甲酰亚胺更恐怖了,两个羰基共轭……然后是N-甲基苯胺,甲基应该是推电子基,所以亚氨基的碱性增强…………不能保证完全正确啊,而且我手头没有课本可查,照这个办法推,碱性由强到弱是 d, a, b, c。第二道题。这个真不太明白……从电子的角度看,还是考虑不饱和键的碳原子上连的取代基吧,如果有给电子的效应,那么不饱和键比较稳定(原来听过一位老师讲,电子就像胶水……),反之则容易裂解……大概是这样。第三道题。最少要缩合之后形成五元环吧,不然张力太大。第四道题。凡是结构式为R'CH2-CO-R的醛或酮(R也可为芳基),可发生卤仿反应。同时乙醇和甲基二级醇在这一反应条件下被氧化成羰基化合物,因而也能发生卤仿反应。见第五道题。我只知道无水氯化钙会与乙醇形成配合物,好像是CaCl2·2C2H5OH,其他的低级醇应该是一个道理。一时兴起写了这么些,希望能帮到你…………不过疏漏是肯定有的,见谅见谅~~

1. dabc ab2.对称性越好越稳定 碳数高稳定3.克莱森酯缩合4.甲基-羰基化合物 a-氢被完全取代5.无水氯化物 硫酸都不能干燥低级醇 前者生成配合物如CaCl2·4CH3CH2OH 后者生成yang盐

2B3D6A7D8B9B三2.2-氯-2,3-二甲基丁烷

答案见照片。讲解如下。SN2反应影响因素主要是空间位阻,位阻小,反应速率快,反应更易进行。因此反应速率一级碳大于二级碳大于三级碳。但当卤素直接连接于双键时,由于卤素的n电子与双键共轭,电子均匀化,使卤素的n电子离域,碳卤键具有部分双键性质,不易发生反应。SN1反应是单分子反应,决速步是生成碳正离子步骤,影响因素主要有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反应速率三级碳大于二级碳大于一级碳。有疑问请追问。

有机化学自考题库及答案详解

1、将溴水与苯混合振荡----相当于萃取静置后分液分离.将分出的苯层置于一只试管中----此时得到的是苯与溴的混合物加入某种物质可发生白雾,这种物质是 A.亚硫酸钠 B.溴化铁 C.锌粉 D.铁粉 选D,因为在Fe的催化下,苯与溴发生反应,生成的溴苯溶解于苯,但生成的HBr不溶于苯而挥发,易结合空气中的水分而形成白雾,即酸雾2、实验室用溴和苯反应制取溴苯,得到粗溴苯后,要用如下操作精制:①蒸馏②水洗③用干燥剂干燥④10%NaOH溶液洗⑤水洗.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12345 B.24531 C.42315 D.24153 粗溴苯精制的目的是除去其中含有的过量的溴单质、苯及少量的HBr,看选项的意思是每一步都要出现,所以选24531,即B2是为了溶解除去HBr,4是为了反应除去溴单质,5是为了除去上几步留下来的物质,3是为了干燥去水,1是利用苯与溴苯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3、已知苯与一卤代烷在催化剂作用下可生成苯的同系物.C6H6+CH3X→(催化剂)得到甲苯+HX,在催化剂存在下,由苯和下列各组物质合成乙苯最好应选用的是 A.CH3-CH3和CL2 B.CH2=CH2和CL2 C.CH2=CH2和HCL D.CH3-CH3和HCL 由信息得,应该是苯与CH3CH2Cl反应生成乙苯所以得到CH3CH2Cl的较好的组合是选项CA的取代反应不会只停留在第一步,很难控制B生成的是ClCH2CH2Cl,不符合要求D,两者不会反应4、烷烃中脱去2mol氢原子形成1mol双键要吸热,但1,3-环已二烯脱去2mol氢原子变成苯却放热,可推断苯比1,3-环已二烯__________(“稳定”或“不稳定”) 苯比1,3-环已二烯更稳定 能量越低,越稳定。5、凯库勒提出苯的单、双键交替的正六边形平面结构,它不能解释A 苯不能使溴水褪色。 B 苯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 C 溴苯没有同分异构体 D 邻二溴苯只有一种 不能解释的是AD解释,上面解释的不错,注意如果是单双键交替,邻二溴苯有2种结构,1个是相邻在单键上,1个是相邻在双键上,但现在只有1种结构,说明这2种情况是一样的,即没有单纯的单双键,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独特的化学键

不同大学有不同试题!1、发酵液中钙离子的去除,通常使用 D 。A、硫酸 B、盐酸 C、氢氧化钠 D、草酸2、与盐析法相比,有机溶剂沉淀法的分辨能力比盐析法 A 。A、高 B、低 C、差不多 D、不一定3、根据 C 的不同可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色谱、亲和色谱等A、流动相相态 B、操作压力 C、分离机理 D、固定相形态4、氧化铝和硅胶薄层色谱使用的展开剂一般以 B 溶剂为主,加一定比例的极性有机溶剂。A、极性 B、亲脂性 C、亲水性 D、无机5、氧化铝和硅胶薄层色谱在分离酸性或碱性化合物时,常需要加入少量 D 以防止拖尾现象产生。A、酸 B、碱 C、盐 D、酸或碱6、对于弱酸、弱碱型树脂,溶液的pH值对树脂的解离度和吸附能力影响较大;对于弱酸性树脂,只有在 D 条件下才能起交换作用;对于弱碱性树脂只能在 条件下才能起交换作用。A、碱性 中性 B、酸性 碱性C、中性 酸性 D、碱性 酸性7、通常离子的水化半径愈小,离子与树脂活性基团的亲和力愈 A ,愈 被树脂吸附。A、大 易 B、小 易 C、小 难 D、大 难8、树脂的交联度 D ,结构蓬松,膨胀度 ,交换速率 ,但交换的选择性差。A、大 小 慢 B、小 大 慢C、大 小 快 D、小 大 快9、物理萃取时,弱酸性电解质的分配系数随pH降低而 B 。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变化不一定10、萃取中,无机盐的存在能 A 溶质在水相中的溶解度,有利于溶质向有机相中分配。A、降低 B、增加 C、维持 D、影响11、细胞破碎后,大量带电荷的内含物被释放到水相,导电率 B 。A、下降 B、上升 C、不变 D、不一定12、离子交换色谱中, C 决定树脂交换基团及交换离子的解离程度,从而影响交换容量和交换选择性。A、温度 B、流速 C、溶液的pH值 D、树脂交联度13、细胞壁的强度除取决于网状高聚物结构的交联程度外,还取决于构成壁的聚合物种类和壁的厚度,在选用高压匀浆法时,下列细胞中 A 比较容易破碎。A、细菌 B、酵母 C、真菌 D、植物细胞14、在悬浮液中,颗粒越 A ,比表面积越 ,固-液间的表面效应就越显著,越 分离。A、小 大 难 B、大 小 难C、小 大 易 D、大 小 易15、离子交换色谱中,pH值是最重要的操作条件。选择时应考虑,在目标物稳定的pH值范围内;使 C 。A、目标物能离子化 B、树脂能离子化C、目标物能离子化;树脂也能离子化 D、溶剂能离子化

设分解率x ,原来一体积乙完 则分解后成为(1-X+2X)=(1+X)体积 一体积乙烷生成2体积CO2 所以 2/(1+X)=1.6 得X=0.25 楼上答案有问题的 分解完了 C还是不变的 假设1体积乙烷 不论分解率多少 都会产生两体积的CO2 题中产生1.6体积 是和分解后的体积即(1+X)相比较后得到的 因此方程如上 得到答案

40% 乙烷不分解1体积可生成2体积二氧化碳 乙烷分解后产生1体积乙烯和一体积氢气相当于1体积乙烯和氢气(1:1)产生1体积二氧化碳 由十字相交法即可得

生化分离工程自考题库及答案高中

高一必修一的知识点你都掌握了多少?做做题检验一下吧。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试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哪项不属于生命系统

A.一只青蛙B.青蛙的表皮细胞

C.表皮细胞中的蛋白质分子

D.池塘中的水、阳光等环境因素以及生活在池塘中的各种生物

2下列有关原核细胞的描述,错误的是

A没有核膜,遗传物质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

BDNA为裸露的分子

C原核生物中既有自养生物,又有异养生物

D蓝藻是自养生物,因为其含有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

3下列有关显微镜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标本染色较深,观察时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大光圈

B.将位于视野右上方的物像移向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C.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需要先升镜筒,以免镜头破坏玻片标本

D.转换高倍物镜之前,应先将所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

4.下列关于元素与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根尖从土壤溶液中吸收的N可以用于合成蛋白质、脂肪和核酸

B.相同的元素在生物体内组成相同的化合物

C.不论鲜重还是干重,组成细胞的元素中C、H、O、N的含量最多

D.C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C也是组成每种化合物的必需元素

5.在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错误的是

A.甘蔗的茎杆中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可用于进行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B.花生种子富含脂肪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好材料

C.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

D.鸡蛋清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实验材料

6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物的遗传信息只存在于DNA分子中

B.组成核酸的五碳糖都是葡萄糖

C.豌豆叶肉细胞中的核酸,含有的碱基种类有5种D.核酸都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

7下列能够与相应叙述中糖类物质完全对应的组合是

①存在于动物细胞而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的二糖

②存在于RNA中而不存在于DNA中的糖类

③存在于植物细胞而不存在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糖类

A.糖原、脱氧核糖、淀粉B.乳糖、核糖、纤维素

C.乳糖、核糖、淀粉D.半乳糖、核糖、淀粉

8.下列关于脂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B.在人和动物皮下含量丰富的储能物质是脂肪

C磷脂既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核糖体等细胞器的重要成分

D等量的脂肪和糖类完全氧化分解,脂肪释放的能量多

9下列哪一项不是无机盐在细胞和生物体内的功能

A.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B.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C.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D.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10.科学家常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这是因为

A.哺乳动物红细胞容易得到

B.哺乳动物红细胞在水中容易涨破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膜等其他膜结构

D.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到

11下列各项中,对生物膜化学成分的表述最全面的是

A.蛋白质、糖类、脂肪 B.糖蛋白、类脂

C.蛋白质、糖类、脂质 D.脂质、蛋白质

12有关下列四种细胞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高尔基体②中心体③内质网④核糖体

A具有单层膜的是①②③B.④是脂质的合成场所

C氨基酸形成肽链的场所是③D.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②有关

13细胞膜本身的作用不包括

A.物质运输B.信息传递C.细胞间的识别D.蛋白质加工

14右图是植物细胞部分膜结构示意图,它们分别属于哪一部分?按①②③④的顺序依次是

A.细胞膜、高尔基体膜、线粒体膜、核膜

B.细胞膜、叶绿体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

C.线粒体膜、核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

D.叶绿体膜、细胞膜、线粒体膜、核膜

15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B不同细胞内,核仁的大小和数量都是一定的

C核仁是遗传物质储存的场所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D只有等到细胞停止分裂后才能观察到染色体

16表中关于生物膜的探索历程的对应关系,不确切的是

实例(实验) 结论(假说) A 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红细胞膜中脂质铺展成单分子层后,其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细胞膜中的脂质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 电镜下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肪—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D 人鼠细胞杂交实验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17.下面能发生质壁分离的一组细胞是

①食用的糖醋蒜细胞②蚕豆叶的表皮细胞③植物的根毛细胞

④人的口腔上皮细胞⑤用盐酸解离的洋葱根尖细胞⑥根尖分生区细胞

A.①⑤ B.②③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②③

18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和液泡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B.小分子物质都能通过细胞膜,大分子物质则不能

C.水分子进出细胞,取决于细胞内外液体的浓度差

D.当植物细胞液浓度低于细胞外界溶液浓度时会发生质壁分离

19下列哪项不属于生物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A.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B.蛋白质以不同的方式镶在、嵌入、横跨磷脂双分子层

C.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可以运动

D.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静止的

20将刚萎蔫的菜叶放入清水中,菜叶细胞中的水分能够得到恢复,水分进出的方式是

A.主动吸水 B.主动运输

C.自由扩散 D.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

21酶催化活性随温度变化的图像是(注:V为反应速度,t为反应温度)

22下列有关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是活细胞产生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

B.三磷酸腺苷的分子简式是AP—P~P

C.酶通过提供能量或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反应速率

D.ATP的水解实际上是指ATP分子中高能磷酸键的水解

23.下列物质中,可以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被消耗的有

A.水、二氧化碳、ATP B.氧气、水、ATP

C.水、ADP、Pi D.ADP、C3、水

24.在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对相关试剂的用情况如下表所示(“+”表示使用,“-”表示未使用),其余操作均正常,他们所得的实验结果依次应为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④②③①D.③②①④

25右图表示植物光合作用部分过程的图解,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的A表示水,来自于根系从土壤中吸收

B.图中ATP形成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光能

C.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14CO2,则14C最初出现在C5中

D.图中所示过程需要在光下才能进行

26.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的洋葱根尖细胞,都不可能看到的一组结构是

A.染色体、中心体、纺锤体 B.核膜、叶绿体、赤道板

C.细胞板、染色体、核仁 D.染色体、细胞壁、纺锤体

27.下列几种细胞分裂时,始终观察不到染色体的是

①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②变形虫细胞③大肠杆菌细胞④蛙的红细胞⑤马蛔虫受精卵⑥人的造血干细胞

A.③⑥B.③④C.①⑤D.②④

28.菠菜根的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使根向远处生长,在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的是 A.细胞分裂间期,中心体的两个中心粒各自产生一个新的中心粒

B.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较固定、数目较清晰

C.细胞分裂前期,核膜和核仁逐渐消失

D.细胞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的形成

29细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分化不会使细胞数目增加

B.细胞分化的方向在胚胎发育早期就已经决定,不能逆转

C.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具有全能性

D.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一般不会改变

30关于细胞衰老、凋亡与癌变,下面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A.衰老的生物体中,细胞都处于衰老状态

B.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生物体异常的生命活动

C.原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D.细胞凋亡是由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31在下列物质中,有的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的不是,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能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有_______,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是_____________。

(2)能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合物叫_____肽,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_______分子的水,形成了_______个肽键。形成的化合物中有_____个游离的氨基,有_______个游离的羧基。

32下图为真核细胞中的两种膜结构,以及发生的生化反应。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甲所示的生物膜存在于________(填细胞器)中,通常情况下含有______种色素分子。在植物细胞中除了该细胞器外 ,还含有色素分子的细胞器是_________。

(2)图乙所示生物膜的名称是__________。

(3)甲、乙两种生物膜除产生上述物质外,还均可产生 。

(4)植物叶肉细胞中含有_______(从“甲” “乙”中选填)膜所示的细胞器,人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从“甲” “乙”中选填)膜所示的细胞器

33根据图示进一步确定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影响因素

(1)填写以下有关跨膜运输方式及结构的名称:

甲:_________;乙:_________;丙:________;a:_________。

(2)填写以下有关跨膜运输方式的影响因素:

甲图:____________; 乙图:___________; 丙图:____________。

(3)氧气进入红细胞的运输方式是图_____, 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是图____。34.下图表示生物体内细胞呼吸的过程,图中a-d表示某种物质,①—⑤表示相关生理过程,据图回答:

(1)①—⑤过程,属于有氧呼吸过程的是 ,其中在线粒体中进行的是 ,释放能量最多的是 。

(2)写出有氧呼吸的化学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a物质表示 ,将一只实验小鼠放入含有放射性18O2气体的容器内,18O2进入细胞后,最先出现的放射性化合物是[ ] 。

(4)粮食贮藏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粮堆湿度增大现象,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农业生产上,为了防止发生图中的生理过程 (在“①~⑤”中选填),需要对稻田定期排水,否则水稻幼根因缺氧而变黑、腐烂。

35.下图所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请根据图形回答

(1)细胞分裂时间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图形是_________。从分子水平看,间期细胞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

(3)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的时期是____图,此图中有______条染色体,______条染色单体,________个DNA分子。

(4)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视野内看到数目最多的细胞是______图所示细胞。

第一章 绪论 P8思考题:1、5、6 1、 生物分离工程:是指从发酵液、酶反应液或动植物细胞培养液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P1 2、 生物分离纯化过程的一般流程可分为几大部分?分别包括哪些单元操作?P4 答:一、发酵液的预处理(固液分离):单元操作:过滤和离心; 二、产物的提取(初纯化):单元操作:沉淀、吸附、萃取、超滤; 三、产物的精制(高度纯化):单元操作:层析(包括柱层析和薄层层析)、离子交换、亲和色谱、吸附色谱、电色谱; 四、成品的加工处理:单元操作:浓缩、结晶和干燥; 3、 生物分离工程的特点有哪些?P6 答:①原料液体系非常复杂,杂质含量高,难于分离;②原料液一般为产物浓度很低的水溶液;③原料液抗环境变化能力差,容易变性失活;④分离过程必须保持目标物的生物活性;⑤分离粗产物纯度低,最终产品纯度要求极高,而对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生物产物的质量要求必须达到国家相关标准;⑥常无固定操作方法可循;⑦分离操作步骤多,不易获得高收率;⑧对于基因工程产品,一般要求在密封环境下操作;⑨分离纯化过程代价昂贵,产品回收率低。 第二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1、 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P11 按预处理的目的分为:提高过滤速度的方法、改变发酵液性质的方法和杂质去除的方法 具体的方法有:凝集和絮凝、加热法、调节PH法、加水稀释法、加入助滤剂法、加吸附剂法或加盐法、高价态无机离子去除的方法、可溶性杂蛋白质去除的方法、色素及其他杂质去除的方法。 2、 凝集:指在投加的化学物质(如水解的凝集剂、铝、铁的盐类或石灰等)作用下,发酵液中的胶体脱稳并使粒子相互凝集成为1mm大小块状絮凝体的过程。P11 3、 絮凝:指某些高分子絮凝剂能在悬浮粒子之间产生桥梁作用,使胶粒形成粗大絮凝团的过程。P12 4、 具体方法中常采用的物质试剂:P14~15 调节PH法:一般采用草酸等有机酸或某些无机的酸碱; 高价态无机离子去除的方法: ①、 Ca2+的去除:常采用的酸化剂为草酸; ②、 Mg2+的去除:采用加入磷酸盐,是Mg+生成磷酸镁沉淀的方法; ③、 Fe3+的去除:采用加入黄血盐,生成普鲁士蓝沉淀的方法。 5、 影响发酵液过滤的因素:P17 一、 菌种:决定发酵液中各种悬浮粒子的大小和形状; 二、 发酵液黏度:通常发酵液黏度越大,分离速度越慢 影响其因素有:①发酵条件、②放罐时间、③发酵染菌、④发酵液的PH、温度 6、 错流过滤:料液流动方向与过滤介质平行的过滤,常用的过滤介质为微孔滤膜或超滤膜,主要适用于悬浮粒子细小的发酵液,如细菌发酵液的过滤。P18 7、 发酵液的过滤设备: 按过滤的推动力分为:重力式过滤器、压力式过滤器、真空式过滤器和离心式过滤器四种。P23 第三章 细胞分离技术 1、 细胞破碎的方法:P34 根据破碎机理不同,可分为: ⑴机械破碎法:珠磨法、高压匀浆法、超声波破碎法和其他类型的机械破碎法; ⑵物理破碎法:冻融法、低温玻璃化法; ⑶化学渗透法:酸碱法、盐法、表面活性剂处理、有机溶剂法、变性剂法、温和化学渗透剂处理; ⑷酶溶法:降解细胞壁。 2、 变性剂的作用:变性剂(如盐酸胍和脲)的加入,可削弱氢键的作用,使胞内产物相互之间的作用力减弱,从而易于释放。P38 3、 包含体:是聚集蛋白质形成的浓密颗粒(密度达1.3mg/ml),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直径可达μm级,呈无定形或类晶体。 4、 蛋白质复性:又称再折叠,是指变性蛋白质在变性剂去除或浓度降低后,就会自发地从变性的热不稳定状态向热稳定状态转变,形成具有生物学功能的天然结构。P42 复性方法:①稀释与透析复性法、②色谱复性技术、反胶束萃取复性法。 第四章 沉淀技术 1、 沉淀:又称为沉析,是指在溶液中加入沉淀剂使溶质溶解度降低,生成无定形固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P48 2、 蛋白质沉淀方法:P51 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等电点沉淀法、非离子多聚物沉淀法、生成盐复合物法、选择性的变性沉淀、亲和沉淀及SIS聚合物与亲和沉淀等。 3、 盐析:蛋白质在高离子强度溶液中溶解度降低,以致从溶液里沉淀出来的现象。P51 4、 盐析原理: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大量中性盐后,破坏蛋白质分子上的亲水基团与水分子作用形成的水化层,夺走水分子,破坏水膜,暴露出疏水区域,同时中和电荷,使颗粒间的相互斥力丧失,布朗运动加剧,导致蛋白质分子相互结合成聚集物而沉淀析出。P51 5、 影响盐析的因素:P52 ① 蛋白质种类、②离子类型、③温度和PH、④盐的加入方式、⑤蛋白质的原始浓度。 6、脱盐处理的方法:透析法、超滤及凝胶过滤法。P55 7、有机溶剂沉淀法的原理:P56 一传统观点: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丙酮或乙醇等有机溶剂,水的活度降低,水对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水化程度降低,即破坏了蛋白质表面的水化层;另外,溶液的介电常数下降,蛋白质分子间的静电引力增大,从而聚集和沉淀。 二新观点:有机溶剂可能破坏蛋白质的某种键,使其空间结构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致使一些原来包在内部的疏水基团暴露于表面并与有机溶剂的疏水基团结合形成疏水层,从而使蛋白质沉淀,而当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形超过一定程度时,便会导致完全的变性。 第五章 萃取技术 1、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原料)中提取出来的方法。P64 2、分配定律:在恒温恒压条件下,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中分配时,达到分配平衡后,如果其在两相中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则其在两相中的平衡浓度之比为一常数,此常数称为分配常数A,A=c1/c2 P64 3、分配常数在使用时,必须注意满足3个条件:P65 ①必须是稀溶液;②溶质对溶剂的互溶度没有影响;③溶质在两相中必须是同一分类型,不发生缔合伙离解。 4、工业上液液萃取的基本过程包括几个步骤:P67 ①混合:料液与萃取剂充分混合并形成乳浊液的过程,设备:混合器; ②分离:将乳浊液分开形成萃取相和萃余相的过程,设备:分离器; ③溶剂回收:从萃取相或萃余相中回收萃取剂的过程,设备:回收器。 5、按操作流程划分,液液萃取可分为:P67 ①单级萃取,②多级萃取:多级错流萃取和多级逆流萃取。 6、影响有机溶剂萃取的因素:P73 一水相条件的影响:影响萃取操作的因素:主要有PH、温度、无机盐等 ①PH ②温度 ③盐析 ④带溶剂 二有机溶剂的选择 三乳化现象:乳化是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不相混合的液体的现象。P75 7、去乳化剂有两种: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溴代十五烷基吡啶,适用于破坏W/O型乳浊液; ②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易溶于水,微溶于有机溶剂,适用于破坏W/O型乳浊液。P75 8、 聚合物的不相溶性:两种聚合物分子间如存在相互排斥作用,即某种分子的周围将聚集同种分子而非异种分子,达到平衡时,就有可能分成两相,而两种聚合物分别进入一相中的现象。P80 9、在生化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双水相体系主要是:聚乙二醇-葡聚糖体系和聚乙二醇-无机盐系统。P80 10、液膜分离系统的膜相组成:通常有膜溶剂、表面活性剂、流动载体、膜增强剂构成。P87 11、液膜分类:根据其结构可分为3种 P87 ①乳状液膜,②支撑液膜,③流动液膜 12、液膜萃取机理:根据待分离溶质种类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P89 一单纯迁移: 二促进迁移: 三载体输送: 13、流动载体的选择原则:①溶解性,②络合性,③稳定性。 P92 14、溶胀:是指外相水透过膜进入了液膜内相,从而使液膜体积增大的现象。P94 15、反胶团:若将表面活性剂溶于非极性的有机溶剂中,并使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便会在有机溶剂内形成聚集体,这种聚集体称为反胶团。P99 16、反胶团的优点:P99 ⑴极性“水核”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 ⑵生物大分子由于具有较强的极性,可溶解于极性水核中,防止与外界有机溶剂接触,减少变性作用; ⑶由于“水核”的尺度效应,可以稳定蛋白质的立体结构,增加其结构的刚性,提高其反应性能。 17、反胶团萃取蛋白质的推动力:萃取过程是静电力、疏水力、空间力、亲和力或几种力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蛋白质与表面活性剂性头间的静电相互作用是主要推动力。P100 18、液固萃取的过程:包括润湿、溶解、扩散、和置换,其中置换中浸取的关键在于保持最大的浓度梯度。P103 19、超临界流体特点:P107 ⑴在临界点的附近,密度线聚集于临界点周围,压力或温度的小范围变化,就会引起流体密度的大幅度变化; ⑵超临界流体的密度和溶剂化能力接近液体,黏度和扩散系数接近气体,在临界点附近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极其敏感,在不改变化学组成的条件下,即可通过压力调节流体的性质; ⑶在临界点附近,会出现流体的密度、黏度、溶解度、热容量、介电常数等所有流体的物性发生急剧变化的现象。 20、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原理:P107 它是利用超临界流体(SCF),即温度和压力略超过或靠近临界温度(Tc)和临界压力(Pc)、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流体,作为萃取剂,从固体或液体中萃取出某种高沸点或热敏性成分,以达到分离和纯化的目的。 21、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典型流程有:等温法、等压法和吸附法。P113 第六章 膜分离过程 1、膜分离过程:是用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天然或合成薄膜为分离介质,在膜两侧的推动力(如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温度差等)作用下,原料液体混合物或气体混合物中的某个或某些组分选择地透过膜,使混合物达到分离、分级、提纯、富集和浓缩的过程。P120 2、膜的功能:①物质的识别与透过;②相界面;③反应场。 3、浓差极化:较高的压力和料液浓度以及缓慢的膜面流速可造成膜表面溶质浓度高于主体浓度,形成高浓度边界层,使料液侧膜面的渗透压升高,有效压差减小的现象。P127 4、凝胶极化:是指在膜分离的过程中,由于溶质受到膜的截留作用,不能完全通过膜,溶质在膜表面附近浓度升高,导致膜两侧的有效压差减少,膜的通透量降低,当膜表面附近的浓度超过溶质的溶解度时,溶质析出,并在膜的表面形成凝胶层的过程。 5、超滤和微滤:是以膜两侧压力差为推动力,以微孔膜为过滤介质,当溶液流过膜表面时,主要利用筛分原理将溶液中的悬浮粒子或大分子物质截留,而使溶剂和小分子物质透过膜,以实现净化、分离与浓缩的膜分离过程。P132 微滤膜:一般为均质膜,膜阻力由总的膜厚度决定,微滤膜相比超滤膜来说孔径较大且孔径分布较均匀,膜孔径为0.05~10µm,截留对象是细菌、胶体以及气溶胶等悬浮粒子;超滤膜:一般为不对称结构,膜的传质阻力主要在表皮层,其厚度仅为1µm或更小,孔径大多在0.005~0.05µm,截留对象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0³~10^6的溶质。 6、影响截留率的因素: ⑴溶质的分子量; ⑵分子特性:①球形>带支链>线性分子; ②对于荷电膜与膜相反电荷分子截留率低,若膜对溶质有吸附作用,截留率高; ③其他高分子溶质存在,使截留率增大; ④操作条件:当PH=PI时,蛋白质截留率Ro高;温度升高,Ro降低。 7、电渗析的基本原理:P139 注:自己看书结合图示总结 第七章 吸附与离子交换 1、吸附:是指溶质从液相或气相转移到固相的现象。P154 2、活性炭:是一种非极性吸附剂,在水中的吸附能力大于在有机溶剂中的吸附能力。针对不同类型的物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①对极性基团多的化合物的吸附力大于极性基团少的化合物;②对芳香族化合物的吸附能力大于脂肪族化合物;③对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化合物的吸附能力大于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化合物。P156 3、大孔网状吸附剂:是一种非离子型共聚物,是借助于范德华力从溶液中吸附各种有机化物质。具有选择性好、解析容易、机械强度高、使用寿命长、流体阻力较小、吸附质容易脱附、吸附速度快等优点。P157 4、离子交换剂的构成:网络骨架(具有三维空间立体结构)、活性基团和可交换的离子(与网络骨架带相反电荷)构成。P158 5、交换容量:是表征离子交换剂交换能力的主要的参数,是单位质量的干燥离子交换剂或单位体积的湿离子交换剂所能吸附的一价离子的毫摩尔数(mmol)。P158 6、影响交换速度的因素:P164 ⑴颗粒大小:颗粒减小无论对内部扩散控制或外部扩散控制的场合,都有利于交换速度的提高; ⑵交联度:交联度越低树脂越易膨胀,在树脂内部扩散越容易,当内扩散控制时,降低树脂交联度,能提高交换速度。树脂交联度大,树脂孔径小,离子运动阻力大,交换速度慢; ⑶温度:溶液温度提高,扩散速度加快,交换速度也增加; ⑷离子的化合价:离子化合价越高,离子和树脂骨架间的库仑力越大,扩散速度越小; ⑸离子的大小:小离子的交换速度比较快; ⑹搅拌速度:当液膜控制时,增加搅拌速度会使交换速度增加,但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再继续增加转速,影响就比较小; ⑺溶液浓度:当溶液浓度为0.001mol/L时,一般为外扩散控制,当溶液浓度增加时,交换速度也按比例增加。当浓度达到0.01mol/L左右时,浓度再增加,交换速度增加的较慢。此时内扩散和外扩散同时起作用,当浓度继续增加,交换速度达到极限值后就不再增大,此时已转变为内扩散控制。 7、影响离子交换选择性的因素:P165 ⑴水合离子半径:半径越小,亲和力越大; ⑵离子化合价:高价离子易于被吸附; ⑶溶液PH:影响交换基团和交换离子的解离程度,但不影响交换容量; ⑷离子强度:越低越好; ⑸有机溶剂:不利于吸附; ⑹交联度、膨胀度、分子筛:交联度大,膨胀度小,筛分能力增大;交联度小,膨胀度大,吸附量减少; ⑺树脂与粒子间的辅助力:除静电力以外,还有氢键和范德华力等辅助力。 第八章 色谱分离技术 1、阻滞因素:又称迁移率,是指一定条件下,在相同的时间内某一组分在固定相移动的距离与流动相本身移动的距离之比值,常用Rf(Rf≤1)表示。P177 2、正向色谱:是指固定相的极性高于流动相的极性,在这种色谱过程中,非极性分子或极性小的分子比极性大的分子移动速度快,先从柱中流出来; 反向色谱:是指固定相的极性低于流动相的极性,在这种色谱过程中,极性大的分子比极性小的分子移动的速度快,而先从柱中流出。P179 3、色谱法的分类:根据分离原理的不同分类 P181 可以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过滤色谱、亲和色谱等。 4、显色的方法:P189 ⑴碘蒸气显色;⑵紫外线显色;⑶喷雾显色。 5根据载体多糖种类的不同,多糖基离子交换剂可分为:P197 ①离子交换纤维素;②离子交换葡聚糖;③离子交换琼脂糖。 6、亲和色谱原理:P206 将一对能可逆结合和解离生物分子的一方作为配基(配体),与具有大孔径、亲水性的固相载体相偶联、制成专一的亲和吸附剂,再用此亲和吸附剂填充色谱柱,当含有被分离物质的混合物随着流动相流经色谱柱时,亲和吸附剂上的配基就有选择地吸附能与其结合的物质,而其他的蛋白质及杂质不被吸附,从色谱柱中流出,使用适当的缓冲液使被分离物质及配基解吸附,即可获得纯化的目的产物。 7、蛋白质A来源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质G分离自G群链球菌。P208 8、辅酶和磷酸腺苷:某些酶(如脱氢酶和激酶)需要在辅酶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表现出催化活性,即辅酶能与脱氢酶和激酶之间通过亲和作用相互结合,因此这些辅酶可用作脱氢酶和激酶的亲和配基。P208 9、活化:载体上的化学基团是不活泼的,不能与配基直接偶联,通过化学反应使介质上化学基团处于活化状态。P211 10、洗脱方法:⑴特异性洗脱;⑵非特异性洗脱。P219 第九章 离心技术 1、离心机的转子的类型:有甩出式水平转子、角转子、垂直转子、(区带转子、细胞洗脱转子、分析转子)等。P237 2、计算: ①悬浮微粒在重力场中重力沉淀速度Vg的计算公式:P233 9-4 ②例题9-1 ③料流量Q的计算公式:P244 9-19 ④例题9-3 ⑤注:ω=2πn/60 第十章 浓缩、结晶与干燥 1、蒸发浓缩:是利用加热的方法使溶液中的一部分溶剂(通常为水)汽化后除去,得到含较高浓度溶质的一种操作过程。P267 2、结晶:是溶液中的溶质在一定条件下因分子有规则的排列而结合成晶体的过程,它是溶质提纯和得到固体颗粒的一种方法。P281 3、结晶的一般步骤: ⑴过饱和溶液的形成;⑵晶核产生;⑶晶体生长。 4、二次成核:已被认为是晶核的主要来源,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两种机理为:液体剪应力成核和接触成核。P283 5、喷雾干燥:是利用雾化器将料液(含水50%以上的溶液、悬浮液、浆状液等)喷成雾滴分散于热气流中,使水分迅速蒸发而成为粉粒状干燥制品的一种干燥方式。P302 6、冷冻干燥:又称升华干燥,是指将待干燥物快速冻结后,再在高真空条件下将其中的冰升华为水蒸气而去除的干燥方法。由于冰的升华带走热量使冻干整个过程保持低温冻结状态,有利于保留一些生物样品(如蛋白质)的活性。

【答案】: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连线题:1─B,2─C,3─E,4─D,5─F,6─A。 判断题:1.×。2.√。3.√。4.√。 画概念图 二、知识迁移 提示:此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答案从略。 三、技能应用 提示:这是一幅具有讽刺意味的卡通图。画面中两位研究人员在培养室 中面对人工栽培的人形大头菜,说道:“看来我们把太多的人基因转移到大头菜里了。”暗示他们已能够运用基因工程技术随心所欲地把人的基因转入蔬菜中生产出“人形”大头菜。本题属于开放型题目,手法夸张,教师应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运用本章所学知识对此作出评价,并且认识到理智地运用科学技术成果的必要性。 四、思维拓展 提示:很多生物的基因组目前并不清楚,因此,寻找目的基因仍是十分艰巨的工作。此外,基因的提取、分离和转移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而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作为常规育种方法,操作简便易行,是基因工程技术所不能取代的。

  • 索引序列
  • 有机化学自考题库及答案高中
  • 有机化学自考题库及答案
  • 有机化学自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有机化学自考题库及答案详解
  • 生化分离工程自考题库及答案高中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