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本科自考近代史知识点

本科自考近代史知识点

发布时间:

自考近代史知识点

呵呵,没有必要死记硬背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只需要理解,而且考试的时候考的很活,也不是那么死板的。一般多做一点练习题,一般都能过。还有就是最好买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那么考试肯定能过的;祝你好运。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勒索白银2亿两,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中俄《爱晖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定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等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12处”留兵驻守“,勒索到4.5亿两白银,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它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中美《望厦条约》取得并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这些条约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使资本帝国主义渗透入中国社会,使中国社会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意义:(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2)它建立了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分配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措施;《资政新篇》主张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3)太平天国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也是前所未有的。(4)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局限:(1)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2)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3)太平天国领导者不团结导致自相残杀,以及腐朽昏庸、鼠目寸光使起义军在起义过程中四面树敌。(4)太平天国起义的理论基础是破碎的神学理论,并不代表时代潮流。(5)太平天国对知识分子大加排斥,使其缺乏知识分子为其出谋划策、制定纲领。(6)这场农民起义事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江南由于地处风暴中心,更是一派劫灰,生灵涂炭。甚至在狂飙过去许多年之后,依然满目疮痍,遍地瓦砾。(7)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8)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表明,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虽有巨大的革命潜力,但注定不能成为近代革命的领导阶级,单纯的农民战争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5.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意义:(1)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开始了中国近代教育。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2)冲击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使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人们开始学习和模仿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局限:(1)具有封建性。指导思想是在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条件下发展新的生产力,注定了失败的结局。(2)对外国具有依赖性。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这根本不可能办到。(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创办的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下,无法维持企业的运行。6.戊戌维新的意义和局限意义: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也为我们揭示了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腐朽的社会制度,促进了后来者走上革命道路。局限:(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不敢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不敢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无法摆脱封建思想。(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虽然反对帝国主义,但幻想帝国主义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而这是不可能实现的。(3)惧怕人民群众。维新运动局限于具有资产阶级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里,维新派脱离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而未能获得深厚的阶级基础,使自身得阶级相当软弱。内容: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经济上,它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文化思想上,它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上,它主张自由往来、平等互利。幻想通过这套方案来建设一个“新天、新地、新世界”。影响:思想先进、超前,是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或者说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纲领;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政新篇》的核心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是当时亚洲最早的近代化方案,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是比较先进的。但太平天国后期严峻的军事形势,内部的腐化堕落、民心丧失,洪秀全对他的不信任等一系列因素导致《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施,使得影响相当有限。7.辛亥革命的纲领、意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纲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民权主义:“建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通过平均地权的办法,避免贫富悬殊,预防将来的社会革命。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意义: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第三、辛亥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失败的原因:1、客观上,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用各种手段破坏、干涉中国革命,与国内的反革命派勾结,绞杀了这场革命。2、主观上,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1、中国近代史:184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目的: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四个选择)

3、中国封建社会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延续了两千多年。

4、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特点: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特点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5. 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扩展资料: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国历史。历经清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 ,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1842年,鸦片战争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98年6月,戊戌变法开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9月,秋收起义 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事件1928年,井冈山会师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0月,长征结束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 9月,平型关大捷 12月,南京沦陷,日军南京大屠杀开始1938年,台儿庄战役1940年,百团大战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

近代史自考知识点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

1、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3、洋务派部分成员: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恭亲王奕欣是清朝统治集团中倡导洋务的首领。

4、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5、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6、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以年代为线索,将重要的事件按照发生的前后顺序进行排列,就像大树一样,先长出树干,再就一些重要的事件进行扩展(从其起因,经过,其历史意义等方面展开。)

近代史纲要自考重点是什么? 重点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重点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重点3: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诞生 重点4: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重点5: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报考自学考试考生怎样复习考试科目? 1、规划学习目标 自考备考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很多人耐不住学习的枯燥,没有计划,结果就没考过或者中途放弃。考生应该根据自身的工作情况,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学习计划,然后按计划走,可以设置适当的阶段性奖励,自然更加容易完成学习计划。 2、结合大纲抓住重点复习 通常报考自学考试的人都是在职工作人员,平常上班加班应酬等都要花费很多时间,学习的时间本来就不多,所以不可能把教材全部都仔细看一遍。考生可以参考考试大纲,抓住重点知识加强学习,因为自考的答案大部分都来自考试大纲,可谓“官方攻略”。 3、多刷历年真题 只看不练效果不大,一边复习一边刷题可以帮助考生巩固记忆考点,熟悉考试题型。有的考生不喜欢题海战术,但是自考的题目、考点很多都会重复考,刷题可以说对于时间不多的考生来说不失为一种查漏补缺的好方法。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勒索白银2亿两,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中俄《爱晖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定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等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12处”留兵驻守“,勒索到4.5亿两白银,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它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中美《望厦条约》取得并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这些条约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使资本帝国主义渗透入中国社会,使中国社会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意义:(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2)它建立了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分配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措施;《资政新篇》主张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3)太平天国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也是前所未有的。(4)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局限:(1)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2)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3)太平天国领导者不团结导致自相残杀,以及腐朽昏庸、鼠目寸光使起义军在起义过程中四面树敌。(4)太平天国起义的理论基础是破碎的神学理论,并不代表时代潮流。(5)太平天国对知识分子大加排斥,使其缺乏知识分子为其出谋划策、制定纲领。(6)这场农民起义事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江南由于地处风暴中心,更是一派劫灰,生灵涂炭。甚至在狂飙过去许多年之后,依然满目疮痍,遍地瓦砾。(7)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8)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表明,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虽有巨大的革命潜力,但注定不能成为近代革命的领导阶级,单纯的农民战争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5.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意义:(1)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开始了中国近代教育。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2)冲击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使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人们开始学习和模仿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局限:(1)具有封建性。指导思想是在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条件下发展新的生产力,注定了失败的结局。(2)对外国具有依赖性。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这根本不可能办到。(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创办的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下,无法维持企业的运行。6.戊戌维新的意义和局限意义: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也为我们揭示了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腐朽的社会制度,促进了后来者走上革命道路。局限:(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不敢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不敢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无法摆脱封建思想。(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虽然反对帝国主义,但幻想帝国主义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而这是不可能实现的。(3)惧怕人民群众。维新运动局限于具有资产阶级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里,维新派脱离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而未能获得深厚的阶级基础,使自身得阶级相当软弱。内容: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经济上,它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文化思想上,它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上,它主张自由往来、平等互利。幻想通过这套方案来建设一个“新天、新地、新世界”。影响:思想先进、超前,是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或者说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纲领;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政新篇》的核心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是当时亚洲最早的近代化方案,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是比较先进的。但太平天国后期严峻的军事形势,内部的腐化堕落、民心丧失,洪秀全对他的不信任等一系列因素导致《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施,使得影响相当有限。7.辛亥革命的纲领、意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纲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民权主义:“建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通过平均地权的办法,避免贫富悬殊,预防将来的社会革命。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意义: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第三、辛亥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失败的原因:1、客观上,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用各种手段破坏、干涉中国革命,与国内的反革命派勾结,绞杀了这场革命。2、主观上,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本科自考近代史知识点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

1、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3、洋务派部分成员: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恭亲王奕欣是清朝统治集团中倡导洋务的首领。

4、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5、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6、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近代史纲要自考重点是什么? 重点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重点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重点3: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诞生 重点4: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重点5: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报考自学考试考生怎样复习考试科目? 1、规划学习目标 自考备考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很多人耐不住学习的枯燥,没有计划,结果就没考过或者中途放弃。考生应该根据自身的工作情况,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学习计划,然后按计划走,可以设置适当的阶段性奖励,自然更加容易完成学习计划。 2、结合大纲抓住重点复习 通常报考自学考试的人都是在职工作人员,平常上班加班应酬等都要花费很多时间,学习的时间本来就不多,所以不可能把教材全部都仔细看一遍。考生可以参考考试大纲,抓住重点知识加强学习,因为自考的答案大部分都来自考试大纲,可谓“官方攻略”。 3、多刷历年真题 只看不练效果不大,一边复习一边刷题可以帮助考生巩固记忆考点,熟悉考试题型。有的考生不喜欢题海战术,但是自考的题目、考点很多都会重复考,刷题可以说对于时间不多的考生来说不失为一种查漏补缺的好方法。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1、中国近代史:184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目的: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四个选择)

3、中国封建社会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延续了两千多年。

4、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特点: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特点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5. 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扩展资料: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国历史。历经清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 ,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自考本科近代史知识点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和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2、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社会阶级关系变动。旧阶级的变化;新阶级的产生(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双面性,即革命性和动摇性)。

4、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民族矛盾,最主要的矛盾);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阶级矛盾)。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5、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武装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

6、瓜分危机: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

7、瓜分图谋破产原因: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重要原因);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根本原因)。义和团运动在粉碎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历史作用。

8、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重要原因)。

9、民族意识的觉醒: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成《四洲志》,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创了中国近代想西方学习的新风。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严复写了《救亡决论》,喊出了“救亡”口号,翻译了《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振聋发聩的警世钟。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中国近现代史自考考试重点是什么?1、鸦片战争(道光帝时)时间:1840-1842年背景:鸦片输入目的――英为了改变中英贸易中的不利地位禁烟运动――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虎门销烟结果: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岛,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帝时)时间:1856-1860年罪行: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结果: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3、甲午中日战争(光绪帝时)时间:1894-1895年背景:1894年日本出兵占领汉城经过:1894年在朝鲜开战,邓世昌在黄海之战中牺牲罪行: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1895年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结果: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台湾爱国志士徐骧、刘永福打击日军,反对割台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光绪帝时)时间:1900-1901年背景: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威胁帝国主义在华权益经过:1900年英俄德美日法意奥八国联军从天津攻入北京结果:1901年清与英俄德美日法意奥、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国签订《辛丑条约》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在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考/成人高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自考/成考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答:1/自学考试是国家认可的文凭,报考自考考试科目众多,下面小编为自学考试中国近代史纲要考点1.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①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②主张:学习西方,进行变法,以挽救民族危机。③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变法失败)。④失败原因:脱离群众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⑤意义与启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2.长征的的胜利及其伟大意义:(1)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2)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长征结束后,随着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开始了。(3)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这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2.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世界: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2.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对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3.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益于十月革命的影响.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还提倡白话文、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旧文学,主张文学革命)自学考试近代史纲要难不难背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虽然以理解、记忆为主,但是如能合理规划复习步骤的话,相信是能事半功倍的。首先,考生可以先找来历年真题,查看考试题型,总结出复习方向。然后,制定出一个科学的复习计划,做好详细的时间安排表并严格执行。 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以教材为主,其他资料为辅。很多考生之所以觉得中国近现代史纲科目很难,是因为不能理清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会经常将这些时间混淆。所以,考生如出现这种情况的话,要先梳理好时间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将事件包含的人物记下来。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不能单纯的靠死记硬背,主要还是理解为好。单纯考背下来的话,只适应考前临时抱佛脚的

以年代为线索,将重要的事件按照发生的前后顺序进行排列,就像大树一样,先长出树干,再就一些重要的事件进行扩展(从其起因,经过,其历史意义等方面展开。)

自考近代文学史知识点

名词解释 1, 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云雨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他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 2, 革命文学运动: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于1928年初正式发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宣传的武器,要为革命斗争服务,要实现大众化,革命作家要努力改造世界观,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为千千万万劳动群众服务。从文学革命都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3, 抗战文艺运动:抗战的爆发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全馆范围的抗战文艺运动充分表明了中共现代文学始终与时代社会相辅相成,同步共进的根本特征。抗战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出现了大量充满热情,易于宣传和富有鼓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街头诗,街头剧,多人合作的大型戏剧和报告文学等;出现了众多的文学中心 4, 解放区文艺运动: 5, 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开。毛主席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根本上阐述了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即文艺的方向)和“如何为”(即实现文艺方向的途径)的问题。《讲话》从生活,思想,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创造人民文艺的必须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深刻总结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经验教训,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我死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新文学发展进程中有一次深刻的变动。 6, 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中国早期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与中国诗坛的。象征派诗人舵手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特点是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此为,后期创作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作者。 7, 九叶诗派:九叶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末期产生的诗歌流派,他们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有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的灾难。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这是特别注重是个本身价值的一群,如其代表诗人辛迪所说“我的是宁愿让一个读者读一千遍,也不愿让一千个读者只读一遍”他们要求坚持文学的本身价值和独立传统,在艺术和现实之间求得平衡;他们还追求个人与时代的融合,主张必须以血肉的感情书写思想的探索,首先是思想自己,思想希冀与一切社会历史生活的严肃关联,既要有凝聚的沉潜德育深切的个人投掷,又要有全局的把握和超人的目光。 8, 街头诗运动:1938年夏,田间来到延安,于是认柯仲平一起,积极提倡街头诗运动。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它是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这种诗歌形式出现后,受到群众的欢迎,起到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田间的街头诗最为突出,汹涌着诗人从心底流出来的政治热情,有昂扬激荡的节奏感,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2003年北师大现代文学史串讲资料(简答与论述部分) 三、简答与论述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2、简单理解五四新文学初期,在各种文体的发展中,为什么散文的成就最大? 其一,传统文学,传统观念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学,以文为本,文章是正宗,这样一种文学主张,对五四散文的发展依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无形地在思想中影响着人们。其二,散文创作具有无形庞大的作者队伍,这是其他几种文体不能比的,诗人不一定写小说,剧作家不一定写诗,但所有人都写散文,造成了队伍无形壮大,带来作品数量的优势,成就相对来讲就高一点。其三,五四时间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思想空前自由,而散文最能适应当时时代特点,可严肃、可放松,可大可小,这几个方面,决定了散文成就更大。 3、在鲁迅、老舍、张天翼钱钟书等人的笔下,现代小说讽刺幽默的特色各呈现出什么样的形态? 这四个人都在其作品中以不同的方式与技巧表现出其讽刺幽默的风格。1)鲁迅讽刺幽默是一种思想结果,来自一种敏锐的思考,对本质问题的深刻揭示,来自于思想的深刻性,来自一种逻辑的思辩的色彩。以及鲁迅刻画人物的特别,擅长人物的典型性、类型化的刻画,以至达到特殊的讽刺幽默效果。2)老舍的讽刺幽默来自一种宽厚,来自一种从容,温文尔雅。北京语言的娴熟的运用,作品中显示的讽刺幽默是比较温和的,即使是挖苦人,也不那么锐利,那么尖刻。3)张天翼的讽刺幽默来自一种辛辣、尖刻,冷峻的,更多的带有一种冷面的幽默,其小说的讽刺幽默是充满泪水的,是来自于沉重和轻松之间的对比,文学史上称为“冷面幽默”。4)钱钟书以其渊博学识,较丰富的人生阅历,古今知识的厚重,在其作品中表现出的讽刺幽默更多的来自于的一种学者式的智慧,有一种独特的语言魅力,是妙笔生花的。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是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孙’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深的深度,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张爱玲表现的是大都市中的人际关系,描写的是人与金钱的关系,金钱对人性的巨大的腐蚀和诱惑,看到人性在金钱面前的变异,本质上的变化是挡不住的,张爱玲在后者抓得更深刻更准确。二人都能对各自描写对象的准确的把握,如《倾城三月》《金锁记》。 6、简单对比冰心和萧红的创作,各自显示了什么样的审美追求? 她们都基于对社会本质的认识和了解,但她们所表现的所有不同,一个表现爱,一个表现恨,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和追求。‘冰心’最大的追求是欧歌人类之爱,颂扬人性的美好,有了爱就有一切,爱能融化一切,复苏一切,爱是拯救一切的神奇力量,代表作《超人》,是冰心这种爱的象征,冰心是充满理想化的作家,有一种浪漫的情调,但冰心并不肤浅,并不认为这个世界已经都充满了爱,而是缺乏爱所以她要追求、颂扬爱。‘萧红’审美追求与冰心相反,表现出对人生的痛苦、失望和悲伤,坞地揭露了人世间的丑恶、残忍和冷漠。她更多看到是饥饿、孤独和凄凉等景象。直接来源于她于生活的本质的表现。通过这种血淋淋的表现来显示社会的本质。如《小城三月》是对人生悲凉的象征。 7、老舍和丁玲小说创作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作与特色是什么? 老舍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三部长篇小《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早期的三个长篇基本上显示了老舍创作的基本风格,对市民命运的密切关注,幽默讥讽的笔法特色初步显示出来。中期:小说创作的成熟期《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芽》。代表作《骆驼祥子》。《离婚》标志幽默讥讽的特色开始成熟了,《猫城》是长篇,有政治色彩和寓言故事。这个阶段对市民形象的塑造达到了典型化的程度,幽默风格达到了圆润的境地,是老舍高峰和成熟期的创作。后期:显示了风格的发展和变化,以《四世同堂》为突出特点,老舍对市民形象的描写,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特的体系,构成了老舍的市民世界,幽默讽刺进一步深入转化为批判和揭露。纵观老舍整个的创作,除了上述特点以外,还有一个独特的风格,即是他的语言特色,老舍的作品显出鲜明的浓厚的京味文化。 丁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20年代,发表以个性解放,妇女解放为主题的作品,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基本显示了她的创作特点,显示出一种深刻敏锐的政治见解和政治眼光。中期,30年代(即30年代到解放区前后的创作),一部分继续表现知识分子、农民命运的作品,另一部分是来解放区以后表现农民、女性,这个时期创作的过度体现了丁玲思想发展的变化。后期,40年代,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农民地位命运的变化,显示了丁玲思想、艺术上的高峰。这三个阶段共同体现了丁创作的总体特点,不同时代最重要的、最敏锐的问题,以一个女性特有的敏锐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始终感应、追随着时代的步伐,在积极的思考。2003年北师大现代文学史串讲资料(基本知识和名词解释) 8、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有什么独特的贡献? 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的独特的贡献是大规模,全景性地反映描写时代社会生活,《子夜》让我们看到整个时代长篇小说的成熟和成功。a.《子夜》显示了一种开朗视野,宏大严谨的结构,线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各种矛盾,始终围绕一个交点,一条主线,一个中心人物,以吴逊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b.塑造吴逊甫这样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善于把人物放在广阔时代背景中描写,善于提示人物性格和命运在时代社会发展中变化,以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又以人物带动情节的发展写人,写物融为一体,合二为一。c.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最主要的手法是典型人物和环境的塑造,即人物和生活背景的关系,运用细节描写手法(用细节描写很深的具有时间跨度的东西),吴太太与雷参谋(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一朵枯萎的玫瑰花。场景(环境),交易场所,农村、纱厂等,刻意的场景描写来提示人物本质,赵伯韬用场面显示基本质,心理描写手法,杜竹斋以复杂深刻的内心矛盾,其他从农村来的资本家的内心矛盾语言艺术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作家个性化的叙述语言。叙述语言是客观,准确,冷静,没有抒情和议论,主要是作家的描写(生活材料,堆积多,艺术消化不够),人物语言是鲜活的,个性化的,语言符合其身份和地位,赵伯韬凌驾一切,吴逊甫,多面(恳切,刚腹自用),人物语言,越鲜活,个性化,茅盾的叙述语言越客观,越准冷静。 9、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农村题材的作品中,开拓出哪些崭新的时代意义?对农民命运的描写有什么根本性的突破? 赵是解放区作家中,最直接最全面最深刻的关注农民命运的作家,这种关注的视角很独特,以《小二黑结婚》为例。首先,赵的小说有高度的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时代责任感,认识到一些人们不以为然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从农村中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敏锐地感受到解放区的时代变化了,政权改变了,但人们的思想变化还远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赵的作品告诉我们,以鲁迅开始对农民的思想启蒙和改造,这样的思考仍然是解放区作家的重要任务,并不因为政权变化了,农民落后的思想就一扫而光了,《小二黑结婚》是从解放区依然存在的包办婚姻的角度来写的。更沉重的告诉我们,封建意识还是很顽固的,作家从敏锐的政治视角来写。其次,赵的作品特别准确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在作品中描写各种各样的农民,在当时的农村里,残存的封建势力在人民政权下不成气候,象二黑、小芹这样有先进意识的农民还是不多的,在农民中更普遍的是像三仙姑这些农民是绝大多数,还根不上时代的步伐方向,他们也在跟着时代的主潮,只是跟不上,他们已经在转变之中了,而这些是中国发展前途的基础,作者这些人给予热情的期待,是善意的扶持,这个描写体现了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变化,赵抓住了时代的本质。对农民命运的描写在赵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中国农民的发展变化,并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在理解、同情中对农民的命运充满了期待,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至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根本变化,在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中,显示了自己独特的追求。 10、30年代初中期曹禺《雷雨》《日出》等作品,真正显示了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结合现代话剧的发生、发展来论述曹禺是真正意义上的话剧奠基人? 中国的话剧从世纪之初的引进,一直到曹禺《雷雨》《日出》问世,人们才领略到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的魅力。是种高雅艺术,曹禺在某种意义上讲,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最卓越的开拓者,是中国的话剧的奠基人,是他奠定了中国话剧由引入发展到走向成熟的基业。现代的话剧作为一种移植的艺术品种,在新文学中起步并不晚,经过胡适、田汉、洪深、欧阳予倩这四位奠基人的积极努力,一直在推动着话剧的发展;现代话剧的发展,一直没有得到高度的认同,一直没有真正感受到话剧的真正魅力。曹的出现,《雷雨》《日出》的问世,中国的读者和观众才真正为话剧所震撼,所倾倒,中国现代话剧真正走向成熟,严格地讲是从曹禺的剧作问世后才开始的。两部作品一举奠定了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曹禺的话剧创作从艺术结构、人物形象、语言形式,从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显示了中国现代话剧的价值。是最中国的,也是最不中国的,他懂得中国传统戏剧的表演方法,他表现的是中国典型的传统的,中国式的情节,这就是最中国的。因为他懂得话剧的是外国的剧种,有其特点要了解,以语言为主,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情节,又是最不中国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把中国的话剧引入中国戏剧,曹是第一人。充分显示悲剧的力量,在舞台和理论两个方面来成就中国戏剧,他一出现就是高峰,他的存在是为话剧而存在的。 结构上的,生活戏剧化,冲突,善于运用偶然、巧合来构造激烈的戏剧冲突,在偶然中寓示着必然,在巧合中蓄含着必须,力图把握命运和命运的难以把握。(这段话我没有记全,要听一下录音)。【话剧的发展脉络(中国现代话剧史的发展);话剧发展中哪些人做出什么贡献;曹禺对话剧的贡献。】 11、为什么说鲁迅的一出现就是一个高峰(为什么鲁迅的作品一出现就这么成熟、深刻)? 这要从几个方面来论述,鲁迅的生活经历,思想基础,审美追求,决定的,也是由时代历史和文学自身的发展所决定的。生活方面:在人生经历中对国民的劣根性有深刻的认识,所以鲁迅的作品一出现就是成熟的,在新文学以前,他就虑过‘立人’的思想,在确立要用文学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职业,以此作为起点,用文学来拯救民主命运,用文学来改变民族的劣根性,所以鲁迅创作的生活与思想基础是非常深厚的。审美方面:鲁迅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切体会,打下了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在南京求学和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大量的阅读了西方古典美学著作,接触了最新思潮的报刊,这些为他后来从事文艺学术事业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构成了鲁迅一出现就是一个高峰,也是为什么鲁迅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要再听一次录音,29页第二题说要结合鲁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道路来回答这个问题) 12、从胡适到穆旦中国新诗大至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并指出各个阶段的主要代表诗人、流派在现代文学史上独特(重要)贡献? ⑴胡适、郭沫若对传统的旧诗格式的打破,对现代新诗格局的开创,即破旧立新,开创了一代诗风。⑵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提倡新诗格律化,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看,他们也是对中国古典诗歌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出新,即新中有旧。⑶戴望舒所代表的20年代末期,30年代初期的现代派诗歌的出现,贡献在于及时的感应着世界文学思潮的发展和流变,吸取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表现手法,并表达了现代人生的一些独特的情绪,代表作《雨巷》,同时,30年代现代派诗人比较注重旧诗歌中的情韵,含蓄的长外,因此,30年代的诗人丰富了现代新诗的格局,提高了新诗的表现艺术,扩大了新诗创作的视野,特别是在探索中西诗歌审美追求的契合点上,开辟了一条现代新诗的发展道路。⑷艾青,抗战前期,40年代初中期的诗人,是胡、郭以来现代诗歌的第二个高峰,是新的聚合和新的开创。他把胡、郭等人开创的现代自由诗的开放洒脱与新月诗人特别注重格律的规范化追求融合起来,加以重新的整合,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散文美、散体化的诗歌。⑸以穆旦等人为代表的九叶诗派,40年代中后期。贡献在新的时代社会条件下,及时的感受着时代发展的信息,同时又更加充分的吸取外国现代派诗歌的营养,因此,他们追求诗歌的纯粹的艺术性、实用性,注重诗歌本身价值,他们还追求个人与整个时代的融合,他们诗的诗情诗意、形式和语言都与传统的诗不同了,他们用新鲜的感觉与新颖的看法来写诗,是反传统的,是有创新的。(再听录音) (注:⑴+⑵也是一道题“结合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历程,阐述新月诗派新格律诗的理论和实践所显示出的意义”。⑴+⑵+⑶+⑷也是一道题“为什么说艾青是郭沫若等人以来的现代新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 13、郭沫若的新诗创作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是什么? 就郭沫若的新诗创作本身而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都并不是最杰出的。但是郭沫若的最大贡献在于,他首先彻底打破了中国传统旧诗的格式,以真正的崭新的现代诗歌的形式取而代之。郭沫若的诗让人们看过以后知道了什么是现代新诗,让人们看过以后知道了现代新诗原来是可以这样写的。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新诗真正意义上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4、《四世同堂》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1)思想的丰富性。它既是一部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恶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抗争侵略者的觉醒史和斗争史,作品具有广阔的史诗意味。2)思想的深刻性。它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抗战时期,论陷了的北平),深刻展现了我们民族性格的种种情状,深刻反省了民族性格的变化与升华(好的变坏,坏的变好,好的更好,坏的更坏)。作品具有深刻的反思意味。 15、《四世同堂》比老舍以往创作的突破: 1)在人物塑造上,《四》集老舍平民世界之大成,终于完整地、系统地塑造刻画了市民形象的群体,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构成了完整的市民形象的体系。2)在艺术结构上,《四》打破了老舍以往主人公命运单线索发展的结构模式,而是众多人物命运,众多的情节线索,纵横交叉,构成了一网状的结构方式,极大拓展了作品的生活分量和容纳的空间。3)在语言特色上,《四》把老舍一以贯之的北京方言口语推向更为纯熟,更为丰富,更为生动准确地境地,该作可以称为老舍的‘语言库’。 16、《边城》所体现的沈从文小说的风格特色: 1)《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人生颂歌,青年男女的情爱,祖孙父子的亲爱,人们之间的友爱,湘西风俗风景的可爱,以及这些爱中蕴蓄的美,融合在整个故事和人物之中,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美感。2=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看重作品的写意性与抒情性,独创出一种诗化的境地。《边城》全书21节,每一节都是诗,也都像梦,然而又是现实,是梦与现实的协调一致。3=结构疏放,色味清淡,意境超逸。这类小说发韧于‘五四’时期的现代抒情小说,并将其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作者。

第一章 歌谣神话与中国文学的起源歌谣 1.概念:从字义上看,“歌”与“谣” 曾是两种说唱形式 《诗经·魏风·园有桃》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汉《毛诗诂训传》) 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汉《韩诗章句》) 2.性质:歌谣属于民间文学,等同于民歌。 3.特点:话语的通俗性;内容的叙事性;传播的娱乐性。 4.意义:文学发生学看,文学创作源于民间、歌谣是文学最初始的形式。 5.歌谣的实存形式:最早《吕氏春秋》,还有《礼记》《山海经》《海南子》神话1.来源:“神话”一词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英语myth 一词,来源于古希腊, 古希腊人叫mythos,意思是叙述诸神的故事。 2.西方“神话”的三个特点:初始性;神性;真理性 3.中国通行的神话定义: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近现代的学者,把西方的myth概念拿过来,用“神”字与“话”字结合,把 中国的历史传说、神仙故事、志怪故事等等叫做“神话”。 4.深化实存形式:不是早期的文学形式到战国中后期才产生。 5.故事:伏羲女娲、盘古。主要保存于《山海经》《山海经》(作者 年代 内容 意义) 1、年代:约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 2、评价:《山海经》在清代以前被认为是一部充满奇异故事的地理著作。在“五四” 以后,被当作是中国神话的经典作品。《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怎样看待中国上古神话的散失演化(不发达论、低级论)˙神话历史化(删削与改造):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把天神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他的发展谱系。(黄帝四面、黄帝三百年)˙神话伦理化:神话在儒家手中被修改成合乎伦理的说教。神化人物失去其本来面 目。(黄帝和蚩尤、蚩尤旗)˙神话仙话化(宗教化)(西王母的仙化)˙中国“神”的抽象性:中国的神是“无位格神”,西方人的神是“位格神”˙中国人生的世俗性:胡适和鲁迅观点第二章 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自然分期 殷、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五代、两宋、元、明、清三古说(袁行霈) ˙依据: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诗经(上古文学的经典) 1.《诗经》不仅是“诗”,且是“经”(永恒性和真理性)。2.影响:中国历代的诗人都从《诗经》那里获得观念的启蒙和诗歌的灵感,并运用《诗 经》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表达自己。3.六义(或称“六诗”):《周礼》把“风、雅、颂、赋、比、兴”称为“六诗”4.雅颂体诗: ˙从形式上讲,“颂”是在宗庙祭祀等重大仪式上演奏的乐歌。 “颂”字的本义是祭祀的仪式,所以“颂”通“容”也就是祭祀的样子。 颂体诗是祭祀时歌颂先王丰功伟绩以赞美当朝统治者的赞美诗。 ˙从形式上说:“雅”是在中央和地方各种政治活动仪式上演奏的乐歌。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以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 焉。” 雅诗是道德教化之用。 ˙“雅颂体”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体,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自古至今都是文人创 作的核心,是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主体。5.风体诗˙什么是风:“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风的物化之功就是“风化”。 ˙“风体诗”的价值:“化下”; “刺上”。 ˙反映感情“温柔敦厚”“温柔敦厚”就是思想情感中正,不偏不倚。 ˙性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文学界普遍认为风体诗是民歌。 ˙语言:句式整齐,用词典雅。 风的性质是名歌还是贵族文学? 风体诗是反映统治阶层贵族生活和思想情感的诗,是周代政府官员通过搜集或创作献给天子的诗,以让天子了解各诸侯国的风气、风尚,并通过风气、风尚了解各诸侯国的治理情况,其作用在于劝谏天子,补察时政。从文学的价值追求上说,风体诗奠定了中国文学“言志载道”的文学创作理念。 风体诗队中国文学的影响:˙从表达方式上说,风体诗奠定了中国文学“比兴”的审美价值。˙从文学的价值追求上说,风体诗奠定了中国文学“言志载道”的文学创作理念˙风体诗影响了中国文学的主要特征——现实(现世) 性。˙中国文化的生命价值观,导致中国作家对社会现世生活的关注,对人生现世价值的赞 美。诗人们强烈关注社会事件和日常生活。中国文学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具有一种 现实感悟的深刻性。 6.《周南·关雎》——风之始(《诗经》第一首作用:中国古人认为这是一首教化人情感中正的诗 。孔子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毛诗序》“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宛, 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词 1.定义: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即有音乐的歌词。 2.特点:传统词“以富为美”、“以艳为美”、“以柔为美”,是“艳科”、“小道”。3.李煜 王国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人间词话》)(士大夫之词)元杂剧˙体制特点:“四折一楔子”˙关汉卿《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王实甫《西厢记》张生与崔莺莺间波折的爱情故事 白朴《梧桐雨》描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马致远《汉宫秋》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清传奇:“南洪北孔”,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明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西厢系列(中古文学的经典) 西厢三幻 1.“一幻”——唐传奇《莺莺传》(《会真记》)梗概:大家闺秀与士子的爱情悲剧(悲剧根源:唐代门阀制度、科举制度、婚姻制度) 2.“二幻”——董解元《西厢记》(《西厢记诸宫调》) 是说唱文学 张生:专情、软弱; 莺莺:“临危惟是哭泣而已”3.三幻——王实甫《西厢记》 王实甫借鉴了《西厢记诸宫调》改负心人张生为痴情种的写法,将崔、张故事由一个始乱终弃的悲剧改为青年男女的自主婚姻战胜封建礼教的喜剧,成为爱情的经典。 西厢故事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结合朝代)?˙科举——中国文人的爱与恨˙男女之情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愫,也是人之本性的一种体现。˙儒家文化中的爱情:“发乎情,止乎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饿死事极小,失 节事极大”。˙《莺莺传》——始乱终弃 体现了唐代文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他们对于情爱、婚姻和功名的矛 盾心理。 (重功名轻爱情的真实写照)˙《董西厢》——“从古到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 这既是市民文人的情爱理想,其实也是人类普遍的爱情婚姻愿望,体现了金代新 兴文士阶层对传统门阀婚姻观念的否定,对新的门户观念和美满婚姻标准的肯定。˙《王西厢》——“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以情反礼”,体现了元代文人在特定处境下重爱情轻功名的心态。体现了市井阶 层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对“情”、“欲”的高度赞美。˙西厢系列故事经历了唐——宋——金——元的变化,涵盖了小说、说唱、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体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人对于功名、爱情的不同态度以及情与理的矛盾,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小说 1.概念:“小说”一词的最早出处: 《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县”通“悬”, “令”通“名”,“县令”,即“高名”。全句意谓:粉饰浅识小语来求取高名,那就与通晓大道理者相差太远了。 首次在文体意义上运用“小说”这个词:东汉初年 2.古代小说特殊性:琐屑,短小的“短书”、补史、实录; 小说在中国文化中被轻 视 ,一直延续到清末;维新人士把小说作为政治工具。晚明思潮(近古文学之基础) 1.时间:通常指的是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四代。 2.主张:正当欧洲进行文艺复兴之际,随着明王朝统治的松弛,新的社会经济因素的萌动,程朱理学逐渐失去了控制力,中国也渐渐地兴起了一股重个体、崇自我的社会思潮。它弘扬主体意识,追求个性解放,主张人的自由,强调人的尊严,肯定人的欲望。人们习惯把这一时代出现的心学思潮及在这种思潮影响下形成的重个体、崇自我的文学思潮统称为晚明思潮。 3.代表人物:“天生我大胆”——李贽(“童心说”)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性灵说”) 徐渭 张岱 冯梦龙4.代表作品:《金瓶梅》(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小说)、《牡丹亭》、 《长生殿》、《桃花扇》、《红楼梦》、《镜花缘》、《儒林外史》……《红楼梦》(近古文学的经典) 1.背景:《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作者为曹雪芹。但《红楼梦》中的贾府不能等同于曹 家,贾宝玉也不能等同于曹雪芹。 2.评价:《红楼梦》不是某一家族的历史传记,也不是隐藏某一迷案的谜语大全。它是 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世情小说,其中既有作者家族历史与个人遭际的影子(或 许其他家族),也有艺术的虚构。是一部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的文学作品。 3.悲剧:《红楼梦》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大悲剧。其悲剧的内涵,延伸到了人生的方方面 面。大体而言,包涵了女儿悲剧(情的悲剧)和家族悲剧。二重悲剧结合,形 成囊括一切的人生悲剧。《红楼梦》人生悲剧的哲理意蕴:人生如梦;人生皆 苦;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宝黛的爱情悲剧、婚姻悲剧,贾、史、王、薛“好 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人生悲剧的哲理意蕴:人生如梦,人生若苦,空即是色,色即是空。4对上古、中古文学的继承与超越:˙文备众体: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文言文体与叙事白话文体,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融合。 《红楼梦》的诗史结合,主人公形象的诗性气质,情节内容的诗性氛围, 环境景物的诗性特征(大观园)。˙古典小说顶峰(题材、人物、结构、主题)˙美学突破:化中和之美为彻头彻尾的悲剧之美˙思想启蒙:男尊女卑、二元对立的道德评判、传统人生价值观、对爱情婚姻的追求……˙王国维:《红楼梦》可谓悲剧之中的悲剧也。怎样理解《红楼梦》是作为一部小说的?第三章中国文学的母题母题1.定义:母题既指在神话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种人类精神现象,也指从故事情节中 简化抽离出来的、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的、甚至只剩下一个基本动作或一个 基本名词,它必须带有普遍存在并且广泛推广意义的文本中的最小元素。2.特点:母题是不变的、有限的,但通过母题却可以创造出干变万化、无比丰富的艺 术世界。在一般文学类型中,一部分作品的构成不是一个母题可以做到的, 它 往往需要很多个母题,相互作用而成。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 持 续在传统中的成分。要如此它 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3.叙事文学母题:战争、复仇、忠诚等,甚至是某些人物,情节单元,动作或魔术器物等。4.抒情文学母题:更多地表现为具有一定象征意味的“意象”,如“落花”、“明月”、“逝水”等。5.中国文学的主要母体故事:霸王别姬,孟姜女,赵贞女型,人妖相恋,才子佳人, “三顾茅庐”,动物报恩等6.中国文学的主要人类精神母体:伤逝,怀古,不遇,伤春,悲秋,漂泊,隐逸,复仇。主题˙定义:主题是从作品的题材结构中抽象出来的带有作者主观情感色彩的观点、倾向。原型˙定义:原型是一种 “原始意象”,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一种本原的模型,其他相似的存在皆根据这种本原模型而成形。《霸王别姬》母题˙项羽——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英雄气概,儿女柔情。˙意义:1.英雄与美人(失败的英雄、多情的英雄) 2.爱与死亡 3.补白与重说的故事空间复仇母题˙存在形式:1.血亲复仇:伍子胥复仇、项羽等 2.侠义复仇:聂政毁容、荆轲刺秦等 3.痴心女子复仇:美迪亚 4.鬼神复仇:《霍小玉传》、《聊斋志异》中的《窦氏》等 5.家族与阶级复仇:《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文化内涵:复仇是一种原始的文化现象,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中。中国先秦时期原始的复仇天性经过儒家伦理的系统加工,逐渐定型化、稳固化,并成为个体对于家庭、家族的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伦理使命。复仇在中国古代社会既是一种需要法律打击的犯罪行为,同时又是一种为道德所推崇的高尚行为。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赞许复仇行为,复仇现象在各个朝代一直延续了下来。中国文学中的复仇母题往往以忠孝人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常)为旨归,又与善恶对立的道德模式结合起来,因此普遍受到推重。复仇母题成为文学家偏爱的一大素材,广泛存在于古今文学、影视剧中。西方文学的复仇则主要为了维护自我之尊严。怀古母题˙ 定义:怀古往往指诗人追忆历史人物的某种悲剧性遭遇与悲剧性结局时引发出的感伤悲哀的情感体验。˙存在形式:1、怀古诗 2、历史剧 3、讲史平话与历史小说˙代码:地域代码(金陵,长安,咸阳,赤壁……) 朝代代码(春秋吴国,六朝,安史之乱)人物代码(夏桀商纣,陈后主李后主,西施王昭君,杨贵妃,诸葛亮)˙怀古母题的文化内涵:1、历史的感伤:中国的历史是王朝更迭的“周期律”循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兴亡,盛衰,留给文人(特别是身处易代之际的文人)太多感慨与思考。怀古母题就是这一历史印记在文学中的遗留。2、强烈的史学意识与政治意识:中国古代特有的史官文化,孕育了中国古代强烈的史学意识。 史学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神圣的地位,写史不仅是不忘本,还有资治、劝惩、借古鉴今等作用。˙中国文学中的怀古母题不是单纯记载历史,而是借历史事实表达历史兴亡、王朝盛衰、物是人非等沧桑感慨,以表达其政治意识与人生感慨。第四章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中国文学的本原˙“本”:《说文》“本,木下也。”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 “本”或“本根”的性质决定了“末”的性质。 荀子:“本末相顺,始终相应。”(《荀子·礼论》)˙“原”:《说文》: 原,水泉本也。“原”是“源”的决定因素。˙中国古人把“本原”二字连用,表示一个事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据,一个事物之所以为一个事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文学的本原是“礼乐文化”中的“乐”。˙中国文学的最初形式——诗是乐语的一种形式。礼乐文化˙在周代以前,“礼乐”是一个带有鲜明原始宗教色彩的概念。˙礼:“礼”(“礼”)是祭神用的器具。 商代礼乐文化既具有原始宗教的神圣性,又具有王权垄断的世俗性,也就是政教合一。周朝统治者借用了“礼”的神圣性和世俗性,制定了一系列社会制度和人伦规范,弱化神权,强化王权,这就是“周礼”。˙“礼”就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度和人的等级规范。是对社会和人生的一种强制。˙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等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或者叫根本属性。周公制定的“礼”,就是对人的等级的区别。因此必须制定“礼”来规定人的行为规范,建立是非标准。乐˙中国文学的本原是“乐”˙通过“乐”来教化人的心灵,使强制性的“礼”,变成人的道德要求,从内心里确认“礼”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从形式上讲,周乐是边唱边舞的一种形式。˙从意义上讲,“乐”是教化人心的一种方式。˙因为“乐”可以与政通,与伦理通。 通过“乐”,可以察知人的内心思想和情感,可以知道一个人道德境界的高低,一个社会治理的好坏。˙“乐”的作用:通过“乐”诉诸内心,诉诸情感的教化作用,强制性的“礼”,就变成了内在的“义”。人们对“礼”的遵从就变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要求,整个社会就达到了真正的和谐。 “六诗”的本义进一步说明:中国文学在本原上,就是一种进行政治和道德教化的文本。中国的诗是用来表达严肃庄重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是进行政治和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文学主体精神˙概念:文学精神就是以文学为载体,从中抽绎出来的有关文学的观念、思想意蕴、审美理想、人文精神、价值取向、文体风范,以及创造主体所体现的人生态度、人生追求、人格力量和艺术创造力。˙中国是实用主义的文学观。中国文学的本原决定中国文学之观念,文学观念决定文学之精神。˙周作人将中国文学划分为“言志”和“载道”言志1.内涵:《说文解字》“志,意也,从心之声。”“心有所之为志。”2.内容:诗人之志、民族价值理想之志(传统儒家伦理之志 )建功立业之志,驰骋沙场之志,救国济民之志,忠君报国之志,忧愤伤生之志,归隐田园之志,精神清洁之志,逸情之志(出世之志)等等。˙就个人承担的民族国家责任而言,诗言志,就是要言为民请命之志或建功立业之志。˙就个体生命意义而言,诗言志就是要言个人的生命情志,追求个体的生命自由。˙边塞诗——建功立业、拯时济世的进取精神˙田园诗——宁静悠远的隐逸情怀3.李白—诗仙 儒生 仙翁 侠客 李白集天才的诗人、游侠、隐士、道人、策士等于一身,兼有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 入世之志:“济苍生,安社稷”政治理想;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以姜子牙、诸葛亮、谢安自许。 出世之志:人生如梦,及时行乐。(对自由人生、独立人格的向往)4.杜甫 奉儒守官的家学、抒忠君忧国之志、悯时爱民之志、个人情性之志。载道1.发展沿革 ˙孔门师教 孔子谈诗(政治与伦理教化作用) 董仲舒(在汉代,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被看成文学的惟一功能与最高旨趣。) 孔门诗教观的集中体现——《毛诗序》˙唐宋古文运动 唐韩愈“文以明道”(道的核心是“仁义”) 以儒家思想作文学的人格修养。宋代理学家力求使文学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2.“道”本指天道,后来主要指儒家政治教化思想、伦理道德。˙文以载道主要两点:一是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即所谓兴礼义、察民情、振王道; 二是文学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即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中国是宗法人伦社会,其结构模式是家国同构,因此,政治与伦理道德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在文学精神上,虽然唐以前更重视政治,唐以后更重视道德,但政治道德往往合二为一。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琵琶记》、《赵氏孤儿》……˙《琵琶记》(高明)——传奇之祖 《琵琶记》的教化观——“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赵氏孤儿》体现的政治道德主题——体现了传统的忠奸斗争的政治悲剧,舍生取义 的伦理精神以及善恶有报的道德观念。舍身取义的伦理精神——赵氏家族被尊为“报主的忠良”,“忠孝的公卿”;而屠贾则被定位为“蠹国的奸臣”,“损害忠 良”,“挠乱朝纲”的“奸贼”。赵武的复仇具有为民除奸的意义。4.载道观之评价:“载道” 是中外优秀文学艺术创作的共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促进 了文学的发展。(《三国演义》的“拥刘贬曹”《水浒传》的“忠义”)˙西方文学也关注文学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价值。˙中国文学将政治和道德教化作用视为文学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的,这在某种程度上确实限制了文学的发展。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考生们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背诵和记忆。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复习重点及笔记总结,供参考。中国当代文学史自考本科知识点归纳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五四新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不彻底,未从根本上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社会思想领域为配合袁世凯称帝掀起复古逆流;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两大口号:民主(Democratic)与科学(Science)(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主要发起者:陈独秀(1879-1942)、胡适(1891-1962)、李大钊(1889-1927)、钱玄同、 刘半农、周作人等主要阵地:《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新青年》编委会成员: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胡适等《新青年》:《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发表于《新青年》文学革命重要文献:(1)1916年10月《新青年》二卷二期(通信栏)胡适率 先提出“文学革命需从八事入手”;(2)1917年1月《新青年》二卷5期,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将“八事”概括为“八不主义”,提出“文言统一”的主张,打出白话文和施、曹、吴现实主义作品是中国文学之正宗,正式揭开文学革命序幕;(3)1917年2 月《新青年》二卷六期《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阿谀的、雕琢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4)1918年12月《新青年》五卷六期,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倡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文学,对胡、陈的文学革命理论具体化和深刻化;(5)1919年1月《每周评论》第五号,周作人发表《平民文学》,提出人的文学应该以广大平民为主要描写对象;(6)1919年《新青年》六卷五号为“马克思主义专号”,由李大钊主编,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二、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理论及文学译著: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严复译史妥夫人《黑奴吁天录》、《一磅肉》(莎剧); 林纾译小仲马《茶花女遗事》;鲁迅、周作人译《域外小说集》……外国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1)引起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2)对创作方法的明确意识和自觉运用;(3)文学题材和主体方面的新突破;(4)促进了文学题材的创新和创立;(5)极大地丰富了和提高了艺术描写手段。三、新文学社团与流派1、主要社团:(1)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2)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彩。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3)新月社—— 1929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多为英美留学生。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1926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新月社至1932年停止活动。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4)语丝社—— 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5)其他社团—— 未名社、南国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等。四、五四文学创作实绩及其特点1、实绩:小说方面—鲁迅《狂人日记》(1918/5《新青年》)《孔乙己》(1918/12)《药》(1919/5)…… 黄庐隐《海滨故人》(1917)新诗方面—郭沫若《女神》(1921/8)胡适《尝试集》(1920/3) 沈尹默《人力车夫》《三弦》、刘大白《卖布谣》《田主来》、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1920)《相隔一层纸》《滑稽歌》《学徒苦》、汪静之《蕙的风》、周作人《小河》,以及朱自清、鲁迅(唐俟)、冯雪峰、康白情等人的诗作散文方面——最早五四散文由于文学论战需要,多为议论文,1920年周作人的《美文》是白话散文由议论文向抒情文演进的转折点。抒情文(美文)代表作家——朱自清、俞平伯、冰心、周作人等;议论文(随感录)代表作家——鲁迅、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剧本方面——胡适独幕剧《终身大事》(1919/3)、汪仲贤《好儿子》(1921)一、生平与思想发展道路1、寻求救国真理的爱国志士(1)家庭与童年(1881-1898)1881.9.25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周福清(字介孚),父亲周凤仪(字伯宜),外祖父鲁晴轩,母亲鲁瑞。周树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笔名鲁迅),二弟周作人(魁寿),三弟周建人(松寿),四弟周椿寿(早夭)(2)南京求学和接受进化论思想(1898-1902)1898年鲁迅来到古都南京,进入南京水师学堂管轮班(机关科)学习;次年初,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属矿物铁路学堂,学习矿业科,1901年底以优异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1902年春,考取官费留学资格,赴日本留学。南京的学习生活不仅使鲁迅走出故乡,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使他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哲学等社会科学著作及其文学作品,接触了后来对其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进化论”(赫胥黎著、严复翻译《天演论》)从此进化论的思想成为他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武器。关于“进化论”:《天演论》又名《进化论与伦理学》,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宣传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学说的重要著作。比赫胥黎早几十年的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论》,其学术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自然淘汰”(物种强盛和生态平衡的规律),阐明了生存竞争是生物进化的基本法则,这一学说给教会的“神创论”以及物种不变的唯心主义自然观以致命的打击,被列宁称为“第一次把生物学置于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研究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赫胥黎借用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观点来观察人类社会,则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因为赫胥黎只生物的人,而非“社会的人”。《进化论与伦理学》前半部分阐述自然进化的理论是科学的,后半部分用进化论解释人类社会现象,是唯心的、不科学的。《天演论》宣传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认为世界万物处在不断的、激烈的发展变化之中,新形态的出现和旧形态的消亡是自然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赫胥黎学说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鲁迅所接受的部分。鲁迅从憎恶和反对旧的封建制度的要求出发接受了进化论思想,这种反封建的愿望和要求促使他吸取了进化论中的积极因素。从进化论中,他得出了“将来必胜过去,青年必胜老年”的观点。其论文《我们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都是从生物学的观点看问题的。因此,鲁迅进化论的特点: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尚不能认识到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实质。(3)日本留学与弃医从文(1902-1912)1902年春—1909年夏,鲁迅在日本留学。其间经历了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仙台学医、东京从文三个阶段。弘文期间:鲁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跑书店,听演讲,往集会,追求新知识和真理。赴日不久和同学许寿裳一起剪掉了辫子。1903年写下著名的《自题小像》,体现了强烈的爱国反封建思想。撰写文言小说《斯巴达克之魂》,宣扬战斗到底的斗争精神。仙台学医:1904年鲁迅耻于与清国留学生为伍,来到偏僻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希望通过医学救国。1905年下半年因课间观看《日俄战争》幻灯片,认识到“第一要著是救治国人的灵魂”,遂于1905年底决定弃医从文。1906年回到东京。东京从文:回东京后,鲁迅主要从事文艺活动,评介外国优秀文艺作品,编译了《域外小说集》,积极推介外国被压迫民族文学。并开始撰写政治论文,对近代以来的旧思想旧文化进行抨击。1907年撰写了长篇论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站在民主革命立场,批判复古派和洋务派,提出改造中国道路——启发民智,改造革命,所谓“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1909年下半年,鲁迅离日回国。(4)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1912-1916)1909年8月鲁迅回国,先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担任生理学、化学科教员。次年8月应蔡元培邀请回到绍兴府中学堂任教,教授生理卫生课并担任监学。同年十月辛亥革命爆发。王金发成立绍兴府军政分府,并自任都督。鲁迅被革命政府任命为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2月,应蔡元培邀请到南京担任。5月,迁到北京,鲁迅随部去京,任教育司第二科科长,8月被任命为检事,主管文化教育,至1926年离任。残酷的现实,使鲁迅对革命从希望变为失望、颓唐,此间占思想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进化论和个性主义。2、从革命呐喊到文学革命的旗手(1)遵命文学(1917-1923)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发起文学革命,连续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胡适提出了“八不主义”,陈独秀提出了“三大主张”,文学理论上的探讨得到初步的展开,但是理论的探讨需要向纵深发展,新文化、文学的革命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迫切需要以创作的实绩来促使革命运动向纵深发展。鲁迅本着“遵从文学革命”、与革命先驱取“统一步调”的原则,做出积极呼应。经钱玄同的“劝驾”,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写下《孔乙己》《药》《故乡》等小说、新诗《梦》《爱之神》《桃花》《人与时》和社会论文《我之节烈观》《我们怎样做父亲》。鲁迅将自己的小说集命名为《呐喊》,意为“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殚于前趋。”又因为《新青年》不喜欢太***、阴冷,所以鲁迅在小说《药》里设置了光明的尾巴,目的在于“删削些***,装点些欢容。”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有了重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论因素,已经开始了量的积累。(2)彷徨与探索(1923-1926)此间,鲁迅一边自由撰稿,同时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职讲师,同学生一起积极参加民主革命运动,亲历了“三、一八”惨案。1926年8月,鲁迅接受林语堂邀请,赴厦门大学任教,很快因不满于厦大庸俗污浊的空气愤而离职,年底接受广州中山大学邀请,前往赴职。1927年,鲁迅在广州经历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大革命以来,鲁迅目睹中国革命的高潮与低谷(从王金发——刘和珍——毕磊),特别是目睹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大屠杀,使他开始认识到进化论的思想武器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尖锐复杂的斗争的需要,开始了“从怀疑到扬弃”这一极为艰苦而复杂的思想转变过程。1927年鲁迅写下《答有恒先生》借题发挥,公开宣布了自己进化论思想体系的破灭。(3)从厦门到广州(1927)1926.8,鲁迅应林语堂邀请,离京赴闽,到厦门大学任教,至12月底辞职。1927.1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文学系主任,教授。“4.12”蒋介石发动反革命***,之后,广州发生了“4.15”***,许多进步学生被抓,鲁迅多方奔走营救无效,三次提出辞呈表示抗议。革命的多次失败、历史的惨痛教训和残酷的现实,使鲁迅思想上又一次陷入苦闷,4.26他写下《野草·题辞》,反映了希望烧毁旧世界、新的革命到来的愿望 。2、从革命呐喊到文学革命的旗手(1)遵命文学(1917-1923)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发起文学革命,连续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胡适提出了“八不主义”,陈独秀提出了“三大主张”,文学理论上的探讨得到初步的展开,但是理论的探讨需要向纵深发展,新文化、文学的革命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迫切需要以创作的实绩来促使革命运动向纵深发展。鲁迅本着“遵从文学革命”、与革命先驱取“统一步调”的原则,做出积极呼应。经钱玄同的“劝驾”,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写下《孔乙己》《药》《故乡》等小说、新诗《梦》《爱之神》《桃花》《人与时》和社会论文《我之节烈观》《我们怎样做父亲》。鲁迅将自己的小说集命名为《呐喊》,意为“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殚于前趋。”又因为《新青年》不喜欢太***、阴冷,所以鲁迅在小说《药》里设置了光明的尾巴,目的在于“删削些***,装点些欢容。”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有了重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论因素,已经开始了量的积累。(2)彷徨与探索(1923-1926)此间,鲁迅一边自由撰稿,同时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职讲师,同学生一起积极参加民主革命运动,亲历了“三、一八”惨案。1926年8月,鲁迅接受林语堂邀请,赴厦门大学任教,很快因不满于厦大庸俗污浊的空气愤而离职,年底接受广州中山大学邀请,前往赴职。1927年,鲁迅在广州经历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大革命以来,鲁迅目睹中国革命的高潮与低谷(从王金发——刘和珍——毕磊),特别是目睹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大屠杀,使他开始认识到进化论的思想武器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尖锐复杂的斗争的需要,开始了“从怀疑到扬弃”这一极为艰苦而复杂的思想转变过程。1927年鲁迅写下《答有恒先生》借题发挥,公开宣布了自己进化论思想体系的破灭。(3)从厦门到广州(1927)1926.8,鲁迅应林语堂邀请,离京赴闽,到厦门大学任教,至12月底辞职。1927.1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文学系主任,教授。“4.12”蒋介石发动反革命***,之后,广州发生了“4.15”***,许多进步学生被抓,鲁迅多方奔走营救无效,三次提出辞呈表示抗议。革命的多次失败、历史的惨痛教训和残酷的现实,使鲁迅思想上又一次陷入苦闷,4.26他写下《野草·题辞》,反映了希望烧毁旧世界、新的革命到来的愿望 。3、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1)鲁迅的最后十年(1927-1936)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抵达上海。到上海不久,鲁迅和太阳社、创造社发生了关于“革命文学”问题的论争,斗争中开始系统地接触马克思主义,纠正了只信“进化论”的偏颇,思想上从进化论者转变为阶级论者,完成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瞿秋白概括鲁迅思想转变的三个原因:A、严酷的、长期的阶级斗争的锻炼;B、自觉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C、***人的影响;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鲁迅积极参与革命运动,培养了柔石、殷夫、萧军、萧红、沙汀、艾芜、冯雪峰等大批文学青年,写下《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大量杂文。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在上海寓所逝世,终年56岁。鲁迅著作一览小说集:《呐喊》《彷徨》;新编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35万字)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共700多篇,约135万字)辑录、校勘的学术著作:《稽录集》《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约80万字)翻译著作和作品:中长篇小说、童话9本,短篇小说78篇,戏剧2本,文艺论著8本,短篇论文50篇(共约310万字)书信:《两地书》(1350封)《鲁迅书信集》二册(1200封)(共约200万字)日记:二本(1916.5.5—1936.10.17)(约82万字)另有70万字佚文、佚诗。报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报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联系文学史实际谈谈文学思潮的产生

文学思潮的发生往往在社会、文化、教育发生变动的时代。这时的思想活跃,观念蜂起。文学思潮与社会、文化思潮密切相关,因而它往往在此背景下酝酿兴起。如浪漫主义思潮与法国*,中国新文学思潮与新文化运动。文学思潮的发生,在外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之外,也具有内在的轨迹与原因。如浪漫主义反对古典主义,后者严格的形式规程对创作造成束缚就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五四新文学也有近代文学逐渐变化的根源。文学思潮的发生在近代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也会由传播移植而来。如浪漫主义在德、英、法三国就有交流、汇合的情况,尤其法国的浪漫主义受国外思潮移入的影响,而中国新文学更是文学思潮移植的好例子。

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同样也离不开革新。继承与革新是辨证统一的。继承是革新的基础和前提,革新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继承是一个有批判、有吸收的扬弃过程,它需要充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革新反映了时代和现实生活的需求,它必须有借鉴、有创造。真正的继承已经包含着部分的革新因素。而革新在摆脱文学传统的束缚时,在一定程度上又总是与传统保持着血的继承关系。文学的继承与革新就是这样既联系又互相区别,共同推进着文学的发展。

文学与科学文化教育的关系

文学(包括艺术)与科学文化教育(我们这里指的自然科学)是不同的,文学的中心问题首先是人,人的感受、情感、愿望和理想,科学的中心问题则主要是自然世界,科学也研究人自身,但在科学中,人主要作为一种自然而进放科学的视野。文学和科学都要揭示世界的奥秘。文学与科学都追求真美,但文学追求的真是人的情感的真,科学则追求规律的真,科学在必须选择时,它选择真而牺牲美,文学则在真与美二者中永不可作单一的选择。但是,文学与科学文化中,科学文化以它的理性智慧的知识性和深刻性塑造了文学家,进而促进了艺术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从某些方面启示艺术文化的开展。反之,艺术文化以它的情感智慧,影响科学家的精神世界,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动力、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文学与科学永远是关联在一起的,文学与科学一样参与了开发世界的统一过程。

文学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这是应该加以区分的,所谓“文之与史,较然异辙”。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无论历史还是文学。都可以达到对事物的普遍性的揭示。就历史而言,辩证表明:历史路径是螺旋型上升的,每一种社会形态(如历史人物、历史行为等)都可能在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重复若干次,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出现的相似点,就是沟通历史和现实的桥梁,从而具有普遍性。就文学而言,并不因其虚构性而丧失真实性和普遍性。就文学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层面说,它能深入到现实的底层,达到对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的揭示。

文学观念为什么是发展变化的

文学观念是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它永远是发展变化的。其原因是:

(1)时代的原因。不同的时代由于社会的需要不同,会产生不同性质的文学。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系乎时序,世情,时序的变化推动了文学的变化。文学变化发展了,文学观念也跟着变化发展。

(2)文学自身的变化。根据考察,文学与其他艺术一样,有自身的变化运动,这就是由再现到表现,再由表现到装饰,一般总是这样螺旋式发展,它是文学自身的运动。

(3)不同群体不同地位的人,观点不同,对文学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以上三点是文学观念不断发展变化的原因。

  • 索引序列
  • 自考近代史知识点
  • 近代史自考知识点
  • 本科自考近代史知识点
  • 自考本科近代史知识点
  • 自考近代文学史知识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