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现代汉语自学考试大纲在哪里找

现代汉语自学考试大纲在哪里找

发布时间:

现代汉语自学考试大纲在哪里找

只找到这些,希望有帮助《摄影构图》自学考试大纲下载《影视摄影技术》自学考试大纲下载《视觉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下载数字图像处理考试大纲《中外摄影史》(课程代码01196)自考大纲

自考如果自学能力不是很强,建议到正规的学校报班,比如我们,是5星级学校,是北京唯一一家由教材编者授课的学校,会有老师的直播课,考试前老师也会重点辅导,考好没任何的问题,希望回答能帮助到你。

一般网上是没有自考各个课程的考试大纲,不过在广东省自考网上看见过,建议你去广东省教育考试院自考板块去找应该是能找到。

自学考试的考试大纲在网上就可以找到,登录当地的教育考试网或自考网,上面有考试大纲和历年的试卷。自考的复习方法:1、网上下载历年试卷和考试大纲,把答案在教材书上找出来。因为自考试题是从题库中出来的,往往会反复考到,只要把这些题目都背下来,一般及格没有问题。2、根据大纲复习,要求识记和掌握的重点背下来,就可以有好的成绩。3、考试时,要把名词解释当简答题回答,凡是能记住的内容只要卷面允许,都写上去。4、自考的题目范围广,但难度不大,所以要记住的内容比较多。

现代汉语自学考试大纲在哪里找到

自学考试课程大纲是考生自学、社会助学的依据,也是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自学考试课程大纲明确规定了课程自学和考试的内容、范围及有关要求,使考试标准具体化,同时一般附有考试试题题型。应考者在使用大纲时,一定要根据大纲提出的要求,结合教材,全面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使其融会贯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国统考课程教材书后附有该自学考试课程大纲。省考委编写或指定教材的自学考试课程大纲,考生可以登录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网站()自学考试页面中的“教材大纲”栏目下载。 自考不建议一次性买齐全部的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自考专业一般13-15门课程,每门课程都有自己对应的教材。一般考完所有自考科目需要2年多的时间,有的同学可能会更久。而在这期间,你所报专业的教材可能会改版。一旦改版,那你的书就白买了。 2、一次性买齐全部教材,堆在小课桌上,无形中会为你增添压力,看完一本买一本,会更有成就感。 3、不少自考生考了一半后觉得毕业遥遥无期或者自己能力不足弃考了,还有的考生中途觉得自己更适合另一个福建自考专业要换专业,那么此前购买的全套教材也就浪费掉了。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免费定制个人学历提升方案和复习资料: 】江苏自考生在哪里能查询到自考考试大纲?答:全国统考课程教材书后附有该自学考试课程大纲。省考委编写或指定教材的自学考试课程大纲,考生可以登录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网站 ()自学考试页面中的“教材大纲”栏目下载。自考考试大纲下方免费学历提升方案介绍: 2016年10月自考02614控制电机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229.97KB 2014年10月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356.34KB自考/成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现代汉语自学考试大纲在哪里找的

这门配套的辅导教材是没有的,网上有历年试卷可作练习之用。考试大纲在浙江教育考试院网上有。 [07409] 《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2010年12月自学用书:《唐宋词通论》,吴熊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版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宋词研究》是对中国文学史进行断代分体专题研究的课程,现被列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自学考试的选修课之一。宋词与唐诗、元曲并称。它继唐诗之后代表了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宋代文学的一个杰出成就。千余年来,词与诗并行发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主要体式。词学也从宋至清,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专门之学。本课程涵盖从晚唐、五代至南宋末年的词史发展,而以宋词为主要对象,同时也旁及词学研究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自学应考者以现代意识观照历史文化,熟悉词体特征及其发展,掌握唐宋词流变的基本脉络,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状况和目前进展为,以丰富知识,拓阔视野,提高艺术素养与研究能力。学习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了解与掌握词的体制以及小令、长调等词调类别;领会词的艺术特质,探讨词与诗在内容风格以及艺术手法上的若干重要差异;了解唐宋词的发展过程和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阅读与熟悉宋词中的一些名家名作,并能够进行分析与鉴赏。本课程以吴熊和著《唐宋词通论》为主要教材。具体作品可阅读有关宋词选集,如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唐宋词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可择便任选一种。 二、考核目标第一章 词源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词体与词乐的关系,对词体的起源有正确的认识。 考核知识点:词在唐五代时称为曲子或曲子词。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它的本义就是配合燕乐乐曲用以歌唱的歌词。词是随着隋唐燕乐(宴乐)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文艺。燕乐是唐代各种俗乐的总称,是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域胡乐与中原本土的俗乐融汇而成的一种新乐。它继先秦雅乐、汉魏六朝清乐之后,开辟了一个新的音乐时代。由于燕乐兼容胡汉,在乐律、乐器、乐曲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风行于唐代宫廷及南北各大都市。公私宴会与娱乐场所,大都有燕乐乐曲的演奏。唐崔令钦《教坊记》有一张《曲名表》,记载了开元、天宝间唐玄宗建立教坊后所演奏的乐曲,有大曲与杂曲共324曲。这些教坊曲后来有很多被配上歌词传唱开来。它们就成了有声有辞、声辞相配的最早一部分词调。唐教坊曲和中晚唐的民间俗曲,都是词调的重要来源。有乐始有曲,有曲始有词。因此,要谈论词的起源,必须从词与燕乐的关系入手。不从词乐说起,词的起源以及词的体制、律调、作法等问题,将无从得到确切说明。但是词作为一种音乐文艺,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词的产生不但需要燕乐风行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环境,它同时还关涉到当时的社会风习,人们的社交方式,以歌舞伴酒的歌伎制度,以及文人同乐工歌伎交往中的特殊心态等一系列问题。词的社交功能与娱乐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同它的抒情功能相伴而行的。不妨说,词是在综合这些复杂因素在内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文化现象。应该广泛地从文学的、音乐的、文化的各种角度,观照词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关于词起于何时,从宋代起,就有三种不同说法:一是起于隋唐之际。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张炎《词源序》谓:“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一是起于盛唐。李清照《词论》:“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她就以开元、天宝年间李衮“歌擅天下”说起,历数自唐至宋的词坛流变。一是起于中唐。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说:“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此格虽云自王涯始,然贞元、元和之间,为之者已多。亦有在涯之前者。”这三种说法当然各有所据,然亦不免各有所偏。根据现有资料,这三种说法其实可以统一起来,它们实际指的是词依燕乐而兴的三个阶段。隋唐之际为燕乐的传入和兴起之始;盛唐曲调繁衍,流变日烦,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乐曲条件;中唐则文人填词的风气渐开,“依曲拍为句”的填词方式至此方始确立。9世纪初白居易、刘禹锡依曲拍为句作《忆江南》词,可以作为词体确立的一个标志。其特点是以乐定词,由齐言转向杂言。此后就在按谱填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整套词的体制与格律。旧说李白曾作《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两首词,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推为“百代词曲之祖”。但这两首词是否李白所作,明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成为词史研究中的一个悬案。从现有资料来看,怀疑的理由比较充分,足以论定它们为李白所作的证据则颇感薄弱。词起于中唐之说,较之认为词起于盛唐,似乎更符合历史事实。考核要求:探讨词的起源须从它所依附的音乐背景入手(了解)第一节 燕乐与词——我国诗、乐结合的新传统先秦以来诗、乐结合的三个阶段(一般掌握)燕乐的形成、特点与运用(重点掌握)燕乐定律的依据(一般掌握)第二节 唐教坊曲——唐五代词调的渊薮唐代教坊曲的兴起与《教坊记》(重点掌握)唐代教坊曲与唐五代词兴起之间的关系(重点掌握)第三节 从选词以配乐到由乐以定词——词体的形成过程声诗与曲子词的异同(重点掌握)《唐声诗》(一般掌握)声诗入乐带来的矛盾(重点掌握)宋人关于声诗演变为曲子词的几种不同解释(一般掌握)词体确立的标志与大致的时间(重点掌握)相传为李白二词(《菩萨蛮》、《忆秦娥》)的真伪问题(一般掌握)思考题1、什么叫燕乐?词的产生与燕乐有什么关系?研究词的起源,为什么必须从词乐入手?2、为什么说词起于中唐,其根据是什么?3、围绕托名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两首词,有过哪些争论?4、唐曲子与宋词的关系如何?第二章 词体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词体在形式体制上的基本特征,理解词与曲的关系。考核知识点:词在形式体制上的特点,源于它同燕乐之间“诗乐相生”的亲缘关系,由它作为燕乐曲辞的性质所决定。词曲相依,其方式就是由乐以定词,依曲以定体。曲调是一首歌曲的音乐形式,词调则是符合某一曲调的歌词形式。词调的长短、分段、韵位、句法以及字声,主要取决于曲调。这是词调对曲调的依从性。但词调一经成体,它就可以脱离曲调,作为一种新的格律诗体而被运用。这是词调对曲调的独立性。唐宋词人,在依曲定体的基础上,借鉴前代诗歌主要是唐代近体诗的声律,创制了千百个词调,使这种独具风度声响、有着严整而完备格律的词体得到了充分发展。词与诗在形式体制上的区别,主要有下列五点:一、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调名。调名本是曲名,除了表明其音乐内容,有时还表示曲调的性质和令、引、近、慢等乐曲类别。词调就依曲为名,不而另外据词意立题。二、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居多。唐宋曲调的结构,大都分为两段,即由两个乐段组成一曲。初期的短词小令,乐止一段,少数长调慢曲,则多至三段、四段。词调的分片,就是依照乐曲的分段而来。片又称为“遍”或“阕”。词仅一片的为“单调”,两片的为“双调”,三片、四片的则称为“三叠”、“四叠”。三、词的押韵位置各调不同。乐曲有“均”,一均就是一个乐句。若干乐句组成一个乐段,若干乐段组成一个乐曲。词中一韵,就是乐曲中的一个乐句,若干乐段组成一个乐曲。词中一韵,就是乐曲中的一个乐句。词调《八声甘州》,即由八韵组成一曲。元夏庭芝《青楼集》记歌妓李定奴于勾阑中曾唱《八声甘州》,喝彩八声。四、词采用长短句,句法参差多变。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词的分句,则与曲拍有关。句之长短,字之多寡,就依曲调的节拍而定。词有了长短错综的句式与和谐的声调,即使不付之歌唱,吟诵起来也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五、词的字声配合更为严密。词的字声组合基本上和诗律相似,但变化甚多。有些词调除了分平仄,还要严辨四声阴阳。作词有“审音用字”之说,以文字声调与乐曲的音调相谐合。象周邦彦、姜夔等号称“知音”的词人,审音用字则更为讲究。了解词体的特点,词对曲的依从性,不能不首先予以注意。无视这一点,将无从说明词体的由来。但不能由此而把词看作曲的附属物,抹煞唐宋词人在创建这种新诗体方面的重要创造,词与燕乐既有“诗乐相生”的一面,同时又有“诗乐相妨”的一面。在唐宋词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词、乐相合与词、乐相离,这两种倾向就始终存在,互为消长。后面一种倾向后来逐渐上升至主导地位,摆脱了词对曲的依从,词才取得了独立的文学生命,充分发挥其抒情功能。词与音乐这种始合而终离的关系,是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的。考核要求:词的性质与多种异名(一般掌握)第一节 词的创作——按谱填词按谱填词及其两种形式:音谱与词谱(重点掌握)唐宋曲谱的基本状况:官谱、自度曲谱与通俗曲谱(一般掌握)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保存了曲调最多而又最完整的宋词乐谱(一般掌握)唐宋词在声、辞配合形式上,为何不可能是一字配一音?(一般掌握)词谱取代音谱的原因(重点掌握)宋代名家词起代词谱的作用(重点掌握)词谱取代音谱后,按谱填词的含义有何变化?(一般掌握)词谱的代表性著作(一般掌握)按谱填词的双重影响(重点掌握)第二节 词体的形成——依曲定体词调与曲调的双重关系:依从性与独立性(一般掌握)词调与近体诗的主要区别(重点掌握)词依曲定体的主要表现(重点掌握)片的含义(一般掌握)词调的分段(一般掌握)单调(一般掌握)双调及相关的名词,如阕、重头曲、大头曲、换头、过遍(重点掌握)三叠及相关的名词,如双拽头(重点掌握)四叠(一般掌握)词的依腔押韵(一般掌握)词押韵与近体诗押韵有什么区别?(一般掌握)唐宋人关于“依曲拍为句”的不同理解(一般掌握)词的一调多体现象(一般掌握)词律对近体诗声律的继承与发展(一般掌握)词协律的一般原则(一般掌握)词中重视去声字(一般掌握)词律发展的趋势(一般掌握)词律中为何重视去声字的运用(一般掌握)宋词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倾向:乐律化与诗化(一般掌握)思考题1、为什么诗词的形式体制主要是由它作为燕乐歌辞的性质决定的?2、词在形式体制上有哪些特点?3、举宋词数首加以标点、分片和标明韵位。 第三章 词调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词调的来源、分类及其发展沿革的趋势。考核知识点:词调大都是从曲调转化而来的。唐宋词调,据清代万树《词律》、王奕清等《词谱》著录,总数在1000以上,其组成情况相当复杂。就它们的来源与作者说,有来自民间的,有创自唐教坊、宋大晟府等音乐机构的,也有一些是词人的自度曲。就它们的音乐成分说,有接近传统的清乐的,有属于来自西域的胡部诸乐的;出于燕乐系统的,唐代燕乐与宋代燕乐也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部分是金元音乐。就它们的句式说,固然以长短句为主(宋人所创词调全是长短句),但也有部分词调保持五言、六言、七言等整齐句式。就它们的运用方式说,词调绝大多数是单独运用、单谱单唱的,但它同时还用于歌舞、说唱、杂剧等其他艺术形式,其运用方式也多种多样。如用于转踏、鼓子词的,是同一曲调的联章;用于大曲、法曲的,是同一宫调的多种曲调的联套;用于诸宫调的,则是不同宫调的多种曲调的联套等等。唐宋词调,主要有大曲、杂曲两类。大曲是唐宋时代的大型歌舞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奏成,一套大曲往往多至十余段甚至三十余段,全部演奏不易。通常是采用其中美听而能独立流传的一遍用作词调,称为“摘遍”。杂曲有令、引、近、慢诸体。令又称为小令、歌令、令曲、令章。词曲称令,盖出于唐人宴席间所行的酒令。歌令一般调短字少,因此凡小调曲也可概称为令。引又称为引子,常用作一套乐曲中的序曲。近又称为引拍。引与近两类词调,其长短、字数大都介于小令与慢词之间,后来被视为中调。慢是慢曲子的简称,与急曲子相对而言,一般字多调长,以一曲8韵的居多。令、引、近、慢各有其不同的节奏与唱法,在作法上也有所不同。乐曲有其时代性与地域性。唐宋两代乐曲的变动很大,词调的演变也就反映着乐曲的因革与兴衰。大体说来,唐五代词调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大盛。柳永、苏轼、周邦彦等在慢词的创制与运用上分别作出重要贡献。南宋时除姜夔、吴文英等词人自度曲外,词调发展呈现停滞状态,最后趋于衰落。音乐文艺的重心遂由词而转向金元曲子与南戏。考核要求:第一节 词调的来源词调多种形式的来源与作者(重点掌握)第二节 曲类与词调大曲、法曲、曲破(重点掌握法曲)令、引、近、慢的含义与特点(重点掌握)令、引、近、慢的均拍(重点掌握)词调分小令、中调、长调的来源、依据与缺陷(一般掌握)唐宋其他曲体形式:品、中腔、踏歌、三台、促拍、序破子、木笪、诸宫调(一般掌握)第三节 词调的异体变格——乐曲移调变奏转调的含义与多种形式(重点掌握)犯调的含义、宫调相犯与词调相犯、柳永与周邦彦等人的犯调之作(重点掌握)偷声、减字的含义与常见词调(重点掌握)添声、添字、摊声、摊破的含义与常见词调(重点掌握)叠韵、改韵(重点掌握)第四节 选声择调择声情的含义(重点掌握)常见词调的声情特点(一般掌握)柳永、苏轼、辛弃疾等人选声择调的差异(重点掌握)择新声的含义与原因(重点掌握)新声与词的流传之间的关系(一般掌握)唐宋词人(如温庭筠、晏殊、辛弃疾、陈人杰等)择调的偏好(一般掌握)择曲名的含义(重点掌握)择调时须注意调名的常见几种类型(一般掌握)词与调名的由合到分(一般掌握)择调须咏调名本意的几种类型(一般掌握)第五节 词调的演变词调不断演变的原因(一般掌握)唐五代词调的特征(重点掌握)北宋词调的特征(重点掌握)南宋词调的特征(重点掌握)思考题:1、何谓令、引、近、慢?2、柳永、苏轼、周邦彦对丰富与发展北宋词调有过什么贡献?3、什么叫自度曲?姜夔十七首自度曲的价值何在?第四章 词派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宋代若干重要词派的特征,理解宋词发展流变的过程。 考核知识点:宋词承唐五代曲子词发展而来。结集于西蜀的《花间集》和李煜、冯延巳代表的南唐词,对两宋词坛有着重大影响。宋初西蜀欧阳炯、荆南孙光宪、南唐李煜先后入宋,为易代之际传递词风脉络。北宋前期词人,大都出于江南,主要继承了南唐词风。来自江西的晏殊和欧阳修,就使南唐词风入宋后又复炽转盛。清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中说:“(欧阳)文忠家庐陵,而(晏)元献家临川,词家遂有西江一派。其词与元献同出南唐,而深致则过之”。晏殊之子晏几道,他的《小山词》自序,亦自谓“续南部诸贤绪馀”,即承继南唐词风。不过晏几道又渐染花间的秾丽,与晏、欧的疏隽闲雅,又有不同。花间词、南唐词所用的体调,概为小令。敦煌词与《尊前集》虽有长调慢曲,但不过偶见,未成风气。自中唐词之初起,下及北宋的2个多世纪中,以短章小词配合令曲的局面,基本上相沿未改,这个局面要直到柳永词的推开,始得改观。柳永以仁宗时代都市流行的新声慢曲,填词传唱,从而取代了唐五代旧有的小令,形成了长调为主、小令为辅的宋词格局。柳永的《乐章集》中,慢词长调多达100余首,使词调获得了新的重要来源。两宋慢词的兴盛,就是柳永开始的。柳永的歌词还远传到宋以外的西夏,据说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西北游牧地区也唱开了以汴梁的“京乐”为主的声调谐美的柳永词。柳永词从词调到作法,都代表了宋词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他除了发展慢词,还采用了适合慢词的赋体的作法,善于铺叙,形容北宋承平气象和羁旅行役。柳永词的另一特色,就是近于俚俗,因此盛行于市井巷陌。但他的一些名作,俗中有雅,不乏风致。柳永词还下开金元曲子,在敦煌曲与金元曲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苏轼鉴于柳永等耽于风情、有失雅正的弊病,对宋词进行了全面改革。苏轼对词的全面革新,集中到一点,就是陈师道《后山诗话》所说的“以诗入词。”苏轼在唐宋词史上的作用,在于提高词品,扩大词境,改变词风,推进词律。这几个方面的成就,都与他的“以诗入词”有关。不过“以诗入词”也是有限度的,决不等于诗词混一或诗词合流,苏诗与苏词,不仅体调不同,而且风味、情趣也各有所擅。苏轼一面大胆革新词风,一面又悉心尊重和维护词体的特点。他十分注意发挥词体音律谐美、句式参差、用韵错落等优长,创造了其古、近体诗所未能达到的独特的词的境界。因此,苏轼既“以诗入词”,正其本原;又“以词还词”,完其本色。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苏轼对词的革新才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明张綖《诗余图谱》提出词有二体:“一体婉约,一体豪放。”清王士祯《花草蒙拾》就把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二派。苏轼的词,被认为是开了豪放一派。在苏轼之前,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写边塞秋思,王安石《桂枝香》(登临纵目)写金陵怀古,可算是豪放派的先声。不过分宋词为婉约、豪放两派,并不全合宋词实际,已招致众多的异议。秦观的词,过去被尊为婉约派的正宗。李清照《词论》说秦观词的特点是“专主情致”。他是李煜之后最为本色的抒情词人。他的小令,兼有李煜的淡雅深婉和晏几道的妍丽俊逸,使南唐以来的抒情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周邦彦是北宋末的大词人。他精于乐律,知音识曲。对审定古调尤其是创制新调有重要贡献。周邦彦的词融化唐诗如己出,多取李贺、李商隐、温庭筠、杜牧等清辞丽句入词,所以缜密典丽,富艳精工。他的词精研词法,讲究布局结构,可以示人以作词门径。周邦彦的《片玉集》在南宋被奉为典范。南宋后期,“远祧清真,近师白石”,几乎成了一般词人的共趋的风尚。北宋著名词人,还有张先、贺铸等。张先与柳永大体同时,小令、长调俱工。他仍以小令的作法作长调,词风介乎晏、欧与柳永之间,正处于这两种词风的中间状态。贺铸曾任武职,刚直有侠气。他以《青玉案》(凌波不过)一词著名。但除了这些哀怨之音,值得称道的还有《六州歌头》等慷慨豪迈之作,在北宋词中别创一格。赵鼎作于建炎元年(1127)的《满江红》(丁末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是现今可考的第一首南渡词。北宋沦亡之痛冲刷了原先弥漫词坛的笙萧细响,使一向远离政治的词,在这次空前的民族灾难中获得新的机运。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收有赵鼎、李光、李纲、胡铨四人的《南宋四名臣词》一卷,加上岳飞的《小重山》诸词,表明南宋词有个很好的开端。老词人张元干南渡时已60岁,他一变原来婉丽妩秀之体,他的《芦川词》以《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新州”、“寄李伯纪丞相”二词压卷,慷慨悲凉,郁塞不平,更为日后的辛弃疾爱国词派导夫先路。李清照对两宋词的发展有其特殊贡献。南宋以来的抒情词,经过二晏、欧阳修到秦观,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但有时不免令人感到缺乏时代气息。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宋之际的沧桑巨变,她的前期词以空灵飞动的女性笔触自写闺阁心情,为传统的抒情词吹进了清新的空气;她的后期词则突出抒写苦难的时代中一个饱经忧患者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这些词就深深地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在李清照的词中,时代悲剧和她个人的独特感受与艺术独创性完全融合在一起,使传统抒情词又一次得到充实和改造。在南宋时期,有继承大晟乐、专门作词应制的康与之、曹勋、曾觌等一派,有潇洒飘逸又颓唐自放的朱敦儒一派,但代表民族正气的辛弃疾爱国词派是这时期的主流。辛弃疾爱国词派,阵容甚壮,贯穿于整个南宋时期。它上承苏轼,南渡初一些“中兴名臣”为之前驱,陆游、陈亮等爱国志士为之羽翼,之后犹不乏有力的后继者,如刘过,刘克庄,黄机等。它的余波,直至宋末元初的刘辰翁等人。有了辛弃疾词派,南宋词坛才出现了雄视一世的“虎虎有生气”的局面。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有620首,是宋代词人中创作数量传世最多的。辛弃疾以炽热的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斗争精神倾注于词,使词里跳动着国家民族的脉搏。词的艺术容量和抒情功能在他手中达到了新的高度。辛弃疾的词显然受到苏轼的影响,但辛词的风格主要来源于他的时代和他的思想性格。苏、辛并称,二家词风实有同有异。认真说来,他们的不同之处,也许并不小于他们的相同之处。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就注意到苏、辛之间的重要区别。稼轩词的风格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化,在两宋词人中也较为突出。张孝祥亦是南渡大家。他仰慕苏轼,“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他的《于湖词》220余首,词风即介乎苏、辛之间。姜夔与辛弃疾的创作年代相若,他于稼轩词酣畅淋漓之外,另立一宗,向风慕义者,一时蜂起,形成了南宋中后期左右词坛的一个重要派别,其影响还一直下及于清初的浙派词。他的《白石道人歌曲》84首,辞语尔雅,韵度高绝,为宋词带来了新的意境和格调。清空和骚雅,便是姜夔词的主要特点,也是这一派词人追求的主要目标。姜夔词中有《扬州慢》等17首自度曲,都旁注音谱,是现存宋人词集中仅有的完整的宋词乐谱,是研究南宋词乐的珍贵艺术文献。吴文英词,其源流承自周邦彦。不少人说吴文英的词象七宝楼台一样眩人耳目,但终不免晦涩。其实他于周邦彦的“明秀”之外,另创一种“隐秀”的风格。他的《梦窗词》330余首,即以绵密研炼见称。宋末词人大都近于江湖派人物,但宋亡之后,志士词和遗民词又有不少佳作。文天祥、刘辰翁等发扬苏、辛词风,周密、王沂孙、张炎、蒋捷等谨持周、姜衣钵,宋元之际词坛,主要就是这样两派。前者悲歌慷慨,后者凄断苦咽,这两种音色,虽有高低强弱的不同,但起协奏了宋词的尾声。考核要求:第一节 唐宋词分派的由来宋代词论中析派、辨体之说的萌芽(一般掌握)明清词论家以婉约、豪放(二分法)论词的得与失(重点掌握)清人论唐宋词派的多元化趋势(一般掌握)第二节 倚声椎轮大辂——敦煌曲子词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与整理(一般掌握)《云谣集杂曲子》(重点掌握)敦煌曲子词的作者与题材(一般掌握)敦煌曲子词的特点(重点掌握)第三节 齐梁诗风下的《花间集》《花间集》的编者(一般掌握)《花间集》的性质——“诗客曲子词”(一般掌握)《花间集》的作者与选量(一般掌握)温庭筠在花间词人中的地位与贡献(重点掌握)温庭筠词的特点(重点掌握)温庭筠词的代表作(《菩萨蛮》)(重点掌握)韦庄为何与温庭筠并称(重点掌握)韦词与温词的差别(重点掌握)《花间集》中的风土之作(一般掌握)第四节 南唐君臣与宋初词坛五代词的两个创作中心(一般掌握)冯延巳在词史上的特殊地位(重点掌握)冯延巳《阳春集》所收作品的真伪问题(一般掌握)冯延巳词中的“寄托”问题(一般掌握)冯延巳词的特点(重点掌握)南唐君臣与西蜀君臣艺术修养及词风的差异(重点掌握)李璟的创作(一般掌握)李煜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重点掌握)李煜词的分期、变化与代表作(重点掌握)南唐词风对宋初词人(晏殊、欧阳修等人)的影响(重点掌握)第五节 有井水处皆歌柳词柳永的生平与柳词的创作时代(一般掌握)柳词的分期与变化(一般掌握)柳永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重点掌握)柳词的创调之功(重点掌握)柳词多用赋体(创法之功)(重点掌握)柳词雅俗并存(俗不伤雅,雅不避俗)的特色(重点掌握)柳词的代表作(重点掌握)柳词的影响(重点掌握)第六节 苏轼指出向上一路,全面改革词风苏轼“以诗为词”的含义(重点掌握)苏轼革新宋词所取得的主要成果(重点掌握)苏轼词风的特点(重点掌握)苏词的代表作(重点掌握)苏词的影响(重点掌握)第七节 从秦观到周邦彦元祐词坛的主要作家(重点掌握)秦观词的贡献与特点(重点掌握)秦观词的代表作(重点掌握)秦观词的影响(重点掌握)贺铸词的特点(一般掌握)贺铸词的代表作(一般掌握)周邦彦词的逐渐流行及其原因(一般掌握)周邦彦词的地位、特点与贡献(重点掌握)周邦彦词的代表作(重点掌握)周邦彦词的影响(重点掌握)(这里字数不够帖了)

你可以咨询下你们导师。真的

很多的自考考生们在复习的时候比较大的困惑就是在哪里找复习资料?怎么获得复习资料?该买什么样的复习资料?01复习资料哪里看?考生们如果不知道自己应该买什么参考教材和复习资料,可以查看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自考考试大纲,看看自己的考试科目的考试大纲是什么?要求的参考书目和复习资料是什么版本的?这样考生们才能更准确地获得备考资料,更好地开始复习。02复习资料怎么获得?自学考试的学习资料,主要为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以及指定学习教材等。全国统一命题课程,由国家统一组织制订自学考试大纲、编写指定教材;省级命题课程,由各省自行组织制订自学考试大纲、编写或选用指定教材。各省教育考试机构每年定期面向社会公布本地开考课程考试时间安排以及课程使用的大纲及教材目录,包括大纲及教材的名称、版次、作者、出版社等信息,考生可在当地指定的图书机构、新华书店、出版社官方书店购买,也可以通过网上书店购买,建议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仔细鉴别避免错买错用。

现代汉语自学考试大纲在哪里看

这门配套的辅导教材是没有的,网上有历年试卷可作练习之用。考试大纲在浙江教育考试院网上有。 [07409] 《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2010年12月自学用书:《唐宋词通论》,吴熊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版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宋词研究》是对中国文学史进行断代分体专题研究的课程,现被列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自学考试的选修课之一。宋词与唐诗、元曲并称。它继唐诗之后代表了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宋代文学的一个杰出成就。千余年来,词与诗并行发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主要体式。词学也从宋至清,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专门之学。本课程涵盖从晚唐、五代至南宋末年的词史发展,而以宋词为主要对象,同时也旁及词学研究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自学应考者以现代意识观照历史文化,熟悉词体特征及其发展,掌握唐宋词流变的基本脉络,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状况和目前进展为,以丰富知识,拓阔视野,提高艺术素养与研究能力。学习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了解与掌握词的体制以及小令、长调等词调类别;领会词的艺术特质,探讨词与诗在内容风格以及艺术手法上的若干重要差异;了解唐宋词的发展过程和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阅读与熟悉宋词中的一些名家名作,并能够进行分析与鉴赏。本课程以吴熊和著《唐宋词通论》为主要教材。具体作品可阅读有关宋词选集,如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唐宋词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可择便任选一种。 二、考核目标第一章 词源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词体与词乐的关系,对词体的起源有正确的认识。 考核知识点:词在唐五代时称为曲子或曲子词。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它的本义就是配合燕乐乐曲用以歌唱的歌词。词是随着隋唐燕乐(宴乐)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文艺。燕乐是唐代各种俗乐的总称,是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域胡乐与中原本土的俗乐融汇而成的一种新乐。它继先秦雅乐、汉魏六朝清乐之后,开辟了一个新的音乐时代。由于燕乐兼容胡汉,在乐律、乐器、乐曲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风行于唐代宫廷及南北各大都市。公私宴会与娱乐场所,大都有燕乐乐曲的演奏。唐崔令钦《教坊记》有一张《曲名表》,记载了开元、天宝间唐玄宗建立教坊后所演奏的乐曲,有大曲与杂曲共324曲。这些教坊曲后来有很多被配上歌词传唱开来。它们就成了有声有辞、声辞相配的最早一部分词调。唐教坊曲和中晚唐的民间俗曲,都是词调的重要来源。有乐始有曲,有曲始有词。因此,要谈论词的起源,必须从词与燕乐的关系入手。不从词乐说起,词的起源以及词的体制、律调、作法等问题,将无从得到确切说明。但是词作为一种音乐文艺,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词的产生不但需要燕乐风行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环境,它同时还关涉到当时的社会风习,人们的社交方式,以歌舞伴酒的歌伎制度,以及文人同乐工歌伎交往中的特殊心态等一系列问题。词的社交功能与娱乐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同它的抒情功能相伴而行的。不妨说,词是在综合这些复杂因素在内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文化现象。应该广泛地从文学的、音乐的、文化的各种角度,观照词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关于词起于何时,从宋代起,就有三种不同说法:一是起于隋唐之际。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张炎《词源序》谓:“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一是起于盛唐。李清照《词论》:“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她就以开元、天宝年间李衮“歌擅天下”说起,历数自唐至宋的词坛流变。一是起于中唐。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说:“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此格虽云自王涯始,然贞元、元和之间,为之者已多。亦有在涯之前者。”这三种说法当然各有所据,然亦不免各有所偏。根据现有资料,这三种说法其实可以统一起来,它们实际指的是词依燕乐而兴的三个阶段。隋唐之际为燕乐的传入和兴起之始;盛唐曲调繁衍,流变日烦,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乐曲条件;中唐则文人填词的风气渐开,“依曲拍为句”的填词方式至此方始确立。9世纪初白居易、刘禹锡依曲拍为句作《忆江南》词,可以作为词体确立的一个标志。其特点是以乐定词,由齐言转向杂言。此后就在按谱填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整套词的体制与格律。旧说李白曾作《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两首词,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推为“百代词曲之祖”。但这两首词是否李白所作,明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成为词史研究中的一个悬案。从现有资料来看,怀疑的理由比较充分,足以论定它们为李白所作的证据则颇感薄弱。词起于中唐之说,较之认为词起于盛唐,似乎更符合历史事实。考核要求:探讨词的起源须从它所依附的音乐背景入手(了解)第一节 燕乐与词——我国诗、乐结合的新传统先秦以来诗、乐结合的三个阶段(一般掌握)燕乐的形成、特点与运用(重点掌握)燕乐定律的依据(一般掌握)第二节 唐教坊曲——唐五代词调的渊薮唐代教坊曲的兴起与《教坊记》(重点掌握)唐代教坊曲与唐五代词兴起之间的关系(重点掌握)第三节 从选词以配乐到由乐以定词——词体的形成过程声诗与曲子词的异同(重点掌握)《唐声诗》(一般掌握)声诗入乐带来的矛盾(重点掌握)宋人关于声诗演变为曲子词的几种不同解释(一般掌握)词体确立的标志与大致的时间(重点掌握)相传为李白二词(《菩萨蛮》、《忆秦娥》)的真伪问题(一般掌握)思考题1、什么叫燕乐?词的产生与燕乐有什么关系?研究词的起源,为什么必须从词乐入手?2、为什么说词起于中唐,其根据是什么?3、围绕托名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两首词,有过哪些争论?4、唐曲子与宋词的关系如何?第二章 词体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词体在形式体制上的基本特征,理解词与曲的关系。考核知识点:词在形式体制上的特点,源于它同燕乐之间“诗乐相生”的亲缘关系,由它作为燕乐曲辞的性质所决定。词曲相依,其方式就是由乐以定词,依曲以定体。曲调是一首歌曲的音乐形式,词调则是符合某一曲调的歌词形式。词调的长短、分段、韵位、句法以及字声,主要取决于曲调。这是词调对曲调的依从性。但词调一经成体,它就可以脱离曲调,作为一种新的格律诗体而被运用。这是词调对曲调的独立性。唐宋词人,在依曲定体的基础上,借鉴前代诗歌主要是唐代近体诗的声律,创制了千百个词调,使这种独具风度声响、有着严整而完备格律的词体得到了充分发展。词与诗在形式体制上的区别,主要有下列五点:一、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调名。调名本是曲名,除了表明其音乐内容,有时还表示曲调的性质和令、引、近、慢等乐曲类别。词调就依曲为名,不而另外据词意立题。二、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居多。唐宋曲调的结构,大都分为两段,即由两个乐段组成一曲。初期的短词小令,乐止一段,少数长调慢曲,则多至三段、四段。词调的分片,就是依照乐曲的分段而来。片又称为“遍”或“阕”。词仅一片的为“单调”,两片的为“双调”,三片、四片的则称为“三叠”、“四叠”。三、词的押韵位置各调不同。乐曲有“均”,一均就是一个乐句。若干乐句组成一个乐段,若干乐段组成一个乐曲。词中一韵,就是乐曲中的一个乐句,若干乐段组成一个乐曲。词中一韵,就是乐曲中的一个乐句。词调《八声甘州》,即由八韵组成一曲。元夏庭芝《青楼集》记歌妓李定奴于勾阑中曾唱《八声甘州》,喝彩八声。四、词采用长短句,句法参差多变。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词的分句,则与曲拍有关。句之长短,字之多寡,就依曲调的节拍而定。词有了长短错综的句式与和谐的声调,即使不付之歌唱,吟诵起来也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五、词的字声配合更为严密。词的字声组合基本上和诗律相似,但变化甚多。有些词调除了分平仄,还要严辨四声阴阳。作词有“审音用字”之说,以文字声调与乐曲的音调相谐合。象周邦彦、姜夔等号称“知音”的词人,审音用字则更为讲究。了解词体的特点,词对曲的依从性,不能不首先予以注意。无视这一点,将无从说明词体的由来。但不能由此而把词看作曲的附属物,抹煞唐宋词人在创建这种新诗体方面的重要创造,词与燕乐既有“诗乐相生”的一面,同时又有“诗乐相妨”的一面。在唐宋词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词、乐相合与词、乐相离,这两种倾向就始终存在,互为消长。后面一种倾向后来逐渐上升至主导地位,摆脱了词对曲的依从,词才取得了独立的文学生命,充分发挥其抒情功能。词与音乐这种始合而终离的关系,是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的。考核要求:词的性质与多种异名(一般掌握)第一节 词的创作——按谱填词按谱填词及其两种形式:音谱与词谱(重点掌握)唐宋曲谱的基本状况:官谱、自度曲谱与通俗曲谱(一般掌握)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保存了曲调最多而又最完整的宋词乐谱(一般掌握)唐宋词在声、辞配合形式上,为何不可能是一字配一音?(一般掌握)词谱取代音谱的原因(重点掌握)宋代名家词起代词谱的作用(重点掌握)词谱取代音谱后,按谱填词的含义有何变化?(一般掌握)词谱的代表性著作(一般掌握)按谱填词的双重影响(重点掌握)第二节 词体的形成——依曲定体词调与曲调的双重关系:依从性与独立性(一般掌握)词调与近体诗的主要区别(重点掌握)词依曲定体的主要表现(重点掌握)片的含义(一般掌握)词调的分段(一般掌握)单调(一般掌握)双调及相关的名词,如阕、重头曲、大头曲、换头、过遍(重点掌握)三叠及相关的名词,如双拽头(重点掌握)四叠(一般掌握)词的依腔押韵(一般掌握)词押韵与近体诗押韵有什么区别?(一般掌握)唐宋人关于“依曲拍为句”的不同理解(一般掌握)词的一调多体现象(一般掌握)词律对近体诗声律的继承与发展(一般掌握)词协律的一般原则(一般掌握)词中重视去声字(一般掌握)词律发展的趋势(一般掌握)词律中为何重视去声字的运用(一般掌握)宋词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倾向:乐律化与诗化(一般掌握)思考题1、为什么诗词的形式体制主要是由它作为燕乐歌辞的性质决定的?2、词在形式体制上有哪些特点?3、举宋词数首加以标点、分片和标明韵位。 第三章 词调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词调的来源、分类及其发展沿革的趋势。考核知识点:词调大都是从曲调转化而来的。唐宋词调,据清代万树《词律》、王奕清等《词谱》著录,总数在1000以上,其组成情况相当复杂。就它们的来源与作者说,有来自民间的,有创自唐教坊、宋大晟府等音乐机构的,也有一些是词人的自度曲。就它们的音乐成分说,有接近传统的清乐的,有属于来自西域的胡部诸乐的;出于燕乐系统的,唐代燕乐与宋代燕乐也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部分是金元音乐。就它们的句式说,固然以长短句为主(宋人所创词调全是长短句),但也有部分词调保持五言、六言、七言等整齐句式。就它们的运用方式说,词调绝大多数是单独运用、单谱单唱的,但它同时还用于歌舞、说唱、杂剧等其他艺术形式,其运用方式也多种多样。如用于转踏、鼓子词的,是同一曲调的联章;用于大曲、法曲的,是同一宫调的多种曲调的联套;用于诸宫调的,则是不同宫调的多种曲调的联套等等。唐宋词调,主要有大曲、杂曲两类。大曲是唐宋时代的大型歌舞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奏成,一套大曲往往多至十余段甚至三十余段,全部演奏不易。通常是采用其中美听而能独立流传的一遍用作词调,称为“摘遍”。杂曲有令、引、近、慢诸体。令又称为小令、歌令、令曲、令章。词曲称令,盖出于唐人宴席间所行的酒令。歌令一般调短字少,因此凡小调曲也可概称为令。引又称为引子,常用作一套乐曲中的序曲。近又称为引拍。引与近两类词调,其长短、字数大都介于小令与慢词之间,后来被视为中调。慢是慢曲子的简称,与急曲子相对而言,一般字多调长,以一曲8韵的居多。令、引、近、慢各有其不同的节奏与唱法,在作法上也有所不同。乐曲有其时代性与地域性。唐宋两代乐曲的变动很大,词调的演变也就反映着乐曲的因革与兴衰。大体说来,唐五代词调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大盛。柳永、苏轼、周邦彦等在慢词的创制与运用上分别作出重要贡献。南宋时除姜夔、吴文英等词人自度曲外,词调发展呈现停滞状态,最后趋于衰落。音乐文艺的重心遂由词而转向金元曲子与南戏。考核要求:第一节 词调的来源词调多种形式的来源与作者(重点掌握)第二节 曲类与词调大曲、法曲、曲破(重点掌握法曲)令、引、近、慢的含义与特点(重点掌握)令、引、近、慢的均拍(重点掌握)词调分小令、中调、长调的来源、依据与缺陷(一般掌握)唐宋其他曲体形式:品、中腔、踏歌、三台、促拍、序破子、木笪、诸宫调(一般掌握)第三节 词调的异体变格——乐曲移调变奏转调的含义与多种形式(重点掌握)犯调的含义、宫调相犯与词调相犯、柳永与周邦彦等人的犯调之作(重点掌握)偷声、减字的含义与常见词调(重点掌握)添声、添字、摊声、摊破的含义与常见词调(重点掌握)叠韵、改韵(重点掌握)第四节 选声择调择声情的含义(重点掌握)常见词调的声情特点(一般掌握)柳永、苏轼、辛弃疾等人选声择调的差异(重点掌握)择新声的含义与原因(重点掌握)新声与词的流传之间的关系(一般掌握)唐宋词人(如温庭筠、晏殊、辛弃疾、陈人杰等)择调的偏好(一般掌握)择曲名的含义(重点掌握)择调时须注意调名的常见几种类型(一般掌握)词与调名的由合到分(一般掌握)择调须咏调名本意的几种类型(一般掌握)第五节 词调的演变词调不断演变的原因(一般掌握)唐五代词调的特征(重点掌握)北宋词调的特征(重点掌握)南宋词调的特征(重点掌握)思考题:1、何谓令、引、近、慢?2、柳永、苏轼、周邦彦对丰富与发展北宋词调有过什么贡献?3、什么叫自度曲?姜夔十七首自度曲的价值何在?第四章 词派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宋代若干重要词派的特征,理解宋词发展流变的过程。 考核知识点:宋词承唐五代曲子词发展而来。结集于西蜀的《花间集》和李煜、冯延巳代表的南唐词,对两宋词坛有着重大影响。宋初西蜀欧阳炯、荆南孙光宪、南唐李煜先后入宋,为易代之际传递词风脉络。北宋前期词人,大都出于江南,主要继承了南唐词风。来自江西的晏殊和欧阳修,就使南唐词风入宋后又复炽转盛。清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中说:“(欧阳)文忠家庐陵,而(晏)元献家临川,词家遂有西江一派。其词与元献同出南唐,而深致则过之”。晏殊之子晏几道,他的《小山词》自序,亦自谓“续南部诸贤绪馀”,即承继南唐词风。不过晏几道又渐染花间的秾丽,与晏、欧的疏隽闲雅,又有不同。花间词、南唐词所用的体调,概为小令。敦煌词与《尊前集》虽有长调慢曲,但不过偶见,未成风气。自中唐词之初起,下及北宋的2个多世纪中,以短章小词配合令曲的局面,基本上相沿未改,这个局面要直到柳永词的推开,始得改观。柳永以仁宗时代都市流行的新声慢曲,填词传唱,从而取代了唐五代旧有的小令,形成了长调为主、小令为辅的宋词格局。柳永的《乐章集》中,慢词长调多达100余首,使词调获得了新的重要来源。两宋慢词的兴盛,就是柳永开始的。柳永的歌词还远传到宋以外的西夏,据说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西北游牧地区也唱开了以汴梁的“京乐”为主的声调谐美的柳永词。柳永词从词调到作法,都代表了宋词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他除了发展慢词,还采用了适合慢词的赋体的作法,善于铺叙,形容北宋承平气象和羁旅行役。柳永词的另一特色,就是近于俚俗,因此盛行于市井巷陌。但他的一些名作,俗中有雅,不乏风致。柳永词还下开金元曲子,在敦煌曲与金元曲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苏轼鉴于柳永等耽于风情、有失雅正的弊病,对宋词进行了全面改革。苏轼对词的全面革新,集中到一点,就是陈师道《后山诗话》所说的“以诗入词。”苏轼在唐宋词史上的作用,在于提高词品,扩大词境,改变词风,推进词律。这几个方面的成就,都与他的“以诗入词”有关。不过“以诗入词”也是有限度的,决不等于诗词混一或诗词合流,苏诗与苏词,不仅体调不同,而且风味、情趣也各有所擅。苏轼一面大胆革新词风,一面又悉心尊重和维护词体的特点。他十分注意发挥词体音律谐美、句式参差、用韵错落等优长,创造了其古、近体诗所未能达到的独特的词的境界。因此,苏轼既“以诗入词”,正其本原;又“以词还词”,完其本色。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苏轼对词的革新才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明张綖《诗余图谱》提出词有二体:“一体婉约,一体豪放。”清王士祯《花草蒙拾》就把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二派。苏轼的词,被认为是开了豪放一派。在苏轼之前,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写边塞秋思,王安石《桂枝香》(登临纵目)写金陵怀古,可算是豪放派的先声。不过分宋词为婉约、豪放两派,并不全合宋词实际,已招致众多的异议。秦观的词,过去被尊为婉约派的正宗。李清照《词论》说秦观词的特点是“专主情致”。他是李煜之后最为本色的抒情词人。他的小令,兼有李煜的淡雅深婉和晏几道的妍丽俊逸,使南唐以来的抒情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周邦彦是北宋末的大词人。他精于乐律,知音识曲。对审定古调尤其是创制新调有重要贡献。周邦彦的词融化唐诗如己出,多取李贺、李商隐、温庭筠、杜牧等清辞丽句入词,所以缜密典丽,富艳精工。他的词精研词法,讲究布局结构,可以示人以作词门径。周邦彦的《片玉集》在南宋被奉为典范。南宋后期,“远祧清真,近师白石”,几乎成了一般词人的共趋的风尚。北宋著名词人,还有张先、贺铸等。张先与柳永大体同时,小令、长调俱工。他仍以小令的作法作长调,词风介乎晏、欧与柳永之间,正处于这两种词风的中间状态。贺铸曾任武职,刚直有侠气。他以《青玉案》(凌波不过)一词著名。但除了这些哀怨之音,值得称道的还有《六州歌头》等慷慨豪迈之作,在北宋词中别创一格。赵鼎作于建炎元年(1127)的《满江红》(丁末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是现今可考的第一首南渡词。北宋沦亡之痛冲刷了原先弥漫词坛的笙萧细响,使一向远离政治的词,在这次空前的民族灾难中获得新的机运。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收有赵鼎、李光、李纲、胡铨四人的《南宋四名臣词》一卷,加上岳飞的《小重山》诸词,表明南宋词有个很好的开端。老词人张元干南渡时已60岁,他一变原来婉丽妩秀之体,他的《芦川词》以《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新州”、“寄李伯纪丞相”二词压卷,慷慨悲凉,郁塞不平,更为日后的辛弃疾爱国词派导夫先路。李清照对两宋词的发展有其特殊贡献。南宋以来的抒情词,经过二晏、欧阳修到秦观,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但有时不免令人感到缺乏时代气息。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宋之际的沧桑巨变,她的前期词以空灵飞动的女性笔触自写闺阁心情,为传统的抒情词吹进了清新的空气;她的后期词则突出抒写苦难的时代中一个饱经忧患者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这些词就深深地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在李清照的词中,时代悲剧和她个人的独特感受与艺术独创性完全融合在一起,使传统抒情词又一次得到充实和改造。在南宋时期,有继承大晟乐、专门作词应制的康与之、曹勋、曾觌等一派,有潇洒飘逸又颓唐自放的朱敦儒一派,但代表民族正气的辛弃疾爱国词派是这时期的主流。辛弃疾爱国词派,阵容甚壮,贯穿于整个南宋时期。它上承苏轼,南渡初一些“中兴名臣”为之前驱,陆游、陈亮等爱国志士为之羽翼,之后犹不乏有力的后继者,如刘过,刘克庄,黄机等。它的余波,直至宋末元初的刘辰翁等人。有了辛弃疾词派,南宋词坛才出现了雄视一世的“虎虎有生气”的局面。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有620首,是宋代词人中创作数量传世最多的。辛弃疾以炽热的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斗争精神倾注于词,使词里跳动着国家民族的脉搏。词的艺术容量和抒情功能在他手中达到了新的高度。辛弃疾的词显然受到苏轼的影响,但辛词的风格主要来源于他的时代和他的思想性格。苏、辛并称,二家词风实有同有异。认真说来,他们的不同之处,也许并不小于他们的相同之处。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就注意到苏、辛之间的重要区别。稼轩词的风格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化,在两宋词人中也较为突出。张孝祥亦是南渡大家。他仰慕苏轼,“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他的《于湖词》220余首,词风即介乎苏、辛之间。姜夔与辛弃疾的创作年代相若,他于稼轩词酣畅淋漓之外,另立一宗,向风慕义者,一时蜂起,形成了南宋中后期左右词坛的一个重要派别,其影响还一直下及于清初的浙派词。他的《白石道人歌曲》84首,辞语尔雅,韵度高绝,为宋词带来了新的意境和格调。清空和骚雅,便是姜夔词的主要特点,也是这一派词人追求的主要目标。姜夔词中有《扬州慢》等17首自度曲,都旁注音谱,是现存宋人词集中仅有的完整的宋词乐谱,是研究南宋词乐的珍贵艺术文献。吴文英词,其源流承自周邦彦。不少人说吴文英的词象七宝楼台一样眩人耳目,但终不免晦涩。其实他于周邦彦的“明秀”之外,另创一种“隐秀”的风格。他的《梦窗词》330余首,即以绵密研炼见称。宋末词人大都近于江湖派人物,但宋亡之后,志士词和遗民词又有不少佳作。文天祥、刘辰翁等发扬苏、辛词风,周密、王沂孙、张炎、蒋捷等谨持周、姜衣钵,宋元之际词坛,主要就是这样两派。前者悲歌慷慨,后者凄断苦咽,这两种音色,虽有高低强弱的不同,但起协奏了宋词的尾声。考核要求:第一节 唐宋词分派的由来宋代词论中析派、辨体之说的萌芽(一般掌握)明清词论家以婉约、豪放(二分法)论词的得与失(重点掌握)清人论唐宋词派的多元化趋势(一般掌握)第二节 倚声椎轮大辂——敦煌曲子词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与整理(一般掌握)《云谣集杂曲子》(重点掌握)敦煌曲子词的作者与题材(一般掌握)敦煌曲子词的特点(重点掌握)第三节 齐梁诗风下的《花间集》《花间集》的编者(一般掌握)《花间集》的性质——“诗客曲子词”(一般掌握)《花间集》的作者与选量(一般掌握)温庭筠在花间词人中的地位与贡献(重点掌握)温庭筠词的特点(重点掌握)温庭筠词的代表作(《菩萨蛮》)(重点掌握)韦庄为何与温庭筠并称(重点掌握)韦词与温词的差别(重点掌握)《花间集》中的风土之作(一般掌握)第四节 南唐君臣与宋初词坛五代词的两个创作中心(一般掌握)冯延巳在词史上的特殊地位(重点掌握)冯延巳《阳春集》所收作品的真伪问题(一般掌握)冯延巳词中的“寄托”问题(一般掌握)冯延巳词的特点(重点掌握)南唐君臣与西蜀君臣艺术修养及词风的差异(重点掌握)李璟的创作(一般掌握)李煜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重点掌握)李煜词的分期、变化与代表作(重点掌握)南唐词风对宋初词人(晏殊、欧阳修等人)的影响(重点掌握)第五节 有井水处皆歌柳词柳永的生平与柳词的创作时代(一般掌握)柳词的分期与变化(一般掌握)柳永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重点掌握)柳词的创调之功(重点掌握)柳词多用赋体(创法之功)(重点掌握)柳词雅俗并存(俗不伤雅,雅不避俗)的特色(重点掌握)柳词的代表作(重点掌握)柳词的影响(重点掌握)第六节 苏轼指出向上一路,全面改革词风苏轼“以诗为词”的含义(重点掌握)苏轼革新宋词所取得的主要成果(重点掌握)苏轼词风的特点(重点掌握)苏词的代表作(重点掌握)苏词的影响(重点掌握)第七节 从秦观到周邦彦元祐词坛的主要作家(重点掌握)秦观词的贡献与特点(重点掌握)秦观词的代表作(重点掌握)秦观词的影响(重点掌握)贺铸词的特点(一般掌握)贺铸词的代表作(一般掌握)周邦彦词的逐渐流行及其原因(一般掌握)周邦彦词的地位、特点与贡献(重点掌握)周邦彦词的代表作(重点掌握)周邦彦词的影响(重点掌握)(这里字数不够帖了)

自学考试的教材主要由组编前言、考试大纲、后记、正文内容这几大块组成。自学考试大纲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目标表述用语的说明、命题考试规定、题型举例这四大块组成。1、课程内容简要的说明了这一课要学什么。2、考核目标简要的说明学到什么地步,掌握到什么程度3、考核要求这个是关键,一般分为“识记”“理解”“领会”“应用”由简到难四个层次,而真题考试内容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识记和理解“一般出选择填空题;“领会和应用”多出主观题大题,拉分的题目。4、命题考试规定这个就是简要的说明试卷会以什么形式出题,选择题,单选题,主观题,判断题;有的专业教材还有一期完整的试卷作为参考。自考/专升本有疑问、不知道自考/专升本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专升本考试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自考考试大纲怎么看?

自考教材就是自考课程的考试大纲。

在本次自学考试开始之前,省自考办会在省教育考试院的自考栏目公布本次自学考试使用的教材。

自考考生们可以找到报考省份的省教育考试院的自考栏目,里面会有本次自学考试使用教材的通知。

自考考生们要看清楚教材代码和专业名称,然后自行购买教材进行学习。

当然,自考生们也可以自行购买课程视频或学习资料,上面会有一些总结性的自考课程知识,帮助自考考生们学习备考。

那么自考教材去哪里买呢?

1、去线下书店购买:去当地综合类书店或考试专用书店进行购买。

2、在网上购买:根据所报课程的代码或者课程名称去搜索购买。

自考教材要一次性购买全部吗?

不建议大家这么做,因为如果你遇到以下几种情况,书就白买了。

1、自考考试时间跨度很长,一般都是好几年,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教材可能会改版,如果现在全部买了,过几年教材改版了,旧版不能适用了,就耽误学习,也浪费钱。

2、每个自考专业都要考十门课以上,买太多书籍堆在桌子上,容易带来压力,不适合备考。

3、有的考生可能考到一半就不想考了,或者想换专业自考了,那这个时候教材就浪费了。

建议考什么买什么,一个考期买一次,不要盲目购买。

买错教材了怎么办?

买错教材就要去购买的门店问问能不能退换了,如果不能的话就只能浪费了。

有的同学经常会出现买错教材的情况,所以再买自考教材之前,一定要看清楚教材代码和专业名称!

免费领取自考学习资料、知识地图:

古代汉语自学考试大纲在哪里找

《汉字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和试题结构,真题你到 上找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汉字学也称为文字学,是汉语言文字学的分支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 本课程的考试要求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汉字学概论》课程本科的结业水平。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文字之一。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必须掌握汉字的日常运用,而且有必要具备一定的有关汉字学的理论和知识。这不仅有助于正确运用汉字,而且有助于提高汉语古文献的阅读能力,了解汉字的历史以及有关的历史文化,提高语言文字修养。二、学习方法与要求 要求考生在阅读一定数量古代汉语文献的基础上,认真阅读指定的必读书,以了解有关汉字的常识和理论,识记一定数量的相关字例,并通过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汉语(主要是古代汉语)文献中的一般用字现象。 指定的必读书和参考书,凡内容范围与本大纲有出入的,应以本大纲为准。对于具体问题的阐述,凡参考书跟指定必读书不一致的,原则上以必读书为准;如果面授时的讲解有修正的,原则上以面授讲解为准,但答题可以按指定必读书的说法。 学习汉字学理论,必须密切结合文献用字及语言学相关理论,不宜脱离具体的文献语言而把汉字作为孤立的现象来对待。必须把常识、理论、例证及应用能力四者相结合,避免顾此失彼。 本大纲是本课程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本课程自学和助学的依据。三、汉语文字学的内容和思考题 一、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一)汉字的起源 1.文字与图画的本质区别 2.对有关汉字起源的传说的认识 3.对出土原始陶器符号的性质的认识 4.从历史文献的产生看汉字起源的时代 (二)汉字的演变 1.商代文字—甲骨文、一般金文和族徽文,商代文字的特点 2.西周文字—西周金文,西周文字的特点 3.春秋文字—春秋金文,鸟虫书 4.战国六国文字—出土文字、《说文》“古文”,战国文字的特点 5.秦系文字—出土秦文字、石鼓文、诅楚文、秦始皇东巡刻石、《说文》“篆文”和“籀文” 6.隶书文字—古隶、东汉隶书,隶变 7.草书文字—章草、今草 8.楷书文字—东汉魏晋行书、六朝楷书【本章思考题】 1.文字与图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仰韶文化陶器刻符及大汶口文化陶器刻符是什么性质的符号? 3.为什么说用于记载历史的文字大约在夏代初期已经出现了? 4.甲骨文与商代一般金文的区别主要有哪些?何者更接近原始面貌? 5.西周金文与商代金文相比,主要的变化有哪些? 6.谈谈春秋文字的美术化倾向。 7.战国时代六国文字与秦系文字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8.《说文》的“古文”和“籀文”是什么性质的文字? 9.什么是“小篆”和“大篆”?小篆是怎样产生的?它与战国秦文字的关系如何? 10.谈谈古隶产生的时代、来源和原因。 11.成熟的隶书大约出现于什么时期? 12.谈谈隶变对汉字结构所产生的影响。 13.谈谈章草与今草产生的时代、来源及其区别。14.谈谈楷书产生的时代。二、汉字的结构 (一)许慎的“六书”理论 1.许慎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理解 2.转注和假借的性质 (二)新六书理论 1.象形字、指示字、象事字 (1)象形字、指示字、象事字的定义及其字例 (2)象形字、指示字、象事字的辨析 2.会意字 (1)会意字的定义 (2)以形会意和以义会意的定义及其字例 (3)会意字与象形字、指示字、象事字的辨析 3.形声字 (1)形声字的形成(即深层结构) ①表意字附加表音符号 ②会意字意符声化 ③表音性文字附加表音符号 ④己有文字附加类化符号 ⑤改换己有形声字形符 (2)形声字的结构(即表层结构) ①形声字形符与声符的位置关系 ②形声字的结构层次 ③通过形声字形符和声符的功能辨析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 ④形声字造字结构与自然结构的区别 ⑤形声字的讹变 ⑥形声字的省形和省声 (3)形声字与会意字的辨析 4.变体字 (1)变体字的定义 (2)取形变体字、取义变体字、取音变体字【本章思考题】 1.识记许慎有关六书的界说及字例,了解许慎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的理解。 2.谈谈象事字与象形字、会意字与象形字、会意字与象事字的区别。 3.谈谈意符兼表音的会意字与声符兼表意的形声字的区别。 4.谈谈形声字产生的几种途径。 5.什么叫类化符号?谈谈类化符号对形声字产生的作用。 6.掌握形声字的结构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术语,能够分析一般形声字及部分结构较特殊的形声字。 7.识记形符或声符讹变的形声字的结构。 8.识记省形和省声的形声字的结构。 9.注意某些本来声符不同而隶变后形体混同的形声字。 10.注意形声字声符的表意现象。 三、汉字的字义 (一)汉字与词汇 1.汉语词汇的载体 2.一般了解词汇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性与继承性 3.词汇系统及相应的字义系统 (二)汉字的义项 1.本义、基本义、语源义的定义及其区别 2.引申义、引申义系统、词义引申方式,及词的同一性问题 3.假借义 (1)假借义与假借字 (2)假借义与本义之间的关系【本章思考题】 1.什么叫词汇系统?它是怎样形成的? 2.谈谈汉语书面语中字与词的关系。 3.单音节词与词之间的词义关系有哪些?如何理解汉字的字义在词汇系统中的地位。 4.什么叫“本义”和“基本义”? 5.为什么说造字本义本必是词的最早意义? 6.谈谈词义引申的几种方式。 7.文字的假借义与该字本义之间一定没有意义联系吗?请举例说明。 四、文献中的用字 (一)同源字 1.同源字概念 2.同源字之间的音义联系 (二)假借字 1.本字与借字、本义与借义 2.无本字的假借、有本字的假借、本字后起的假借 3.专职假借字与兼职假借字 (三)古今字 1.古今字概念及其与假借字的区别 2.古今字的形成原因 3.古今字的用法分工 (四)异体字 1.异体字之间的形体关系 2.异体字与假借字、古今字的辨析 (五)同形字 1.理解同形字概念 2.同形字形成的原因 (六)繁简字 1.简化字的形体来源 2.简化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对应关系【本章思考题】 1.认识下列概念:同源字、本字与借字、本义与借义、假借与通假、古字与今字、广义异体字与狭义异体字、同形字、繁体字与简化字、同音替代字。注意同源字、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这几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2.同源字之间在字义方面有什么关系? 3.无本字的假借和有本字的假借,两者是否具有本质的区别?为什么? 4.古今字是怎样形成的?今字与古字之间在形体上有什么关系? 5.异体字之间在形体上有什么关系? 6.同形字是怎样形成的? 7.认识常用繁体字(参照《古代汉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中的文选常用字) 8.识记因汉字简化造成的常见同形字、汉字简化中的同音替代字、多字简化为同一形体的繁简字的字例。 五、较重要的文献和古文字资料 1.许慎《说文解字》(参见指定必读书第109页)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8页) 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第19页) 4.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甲骨文合集》(第56页) 5.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第57页) 6.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第68页) 7.孙海波《甲骨文编》(第16、56页) 8.容庚《金文编》(第16、68页) 9.甲骨文(第53页) 10.金文(第56页) 11.石鼓文(第101页) 12.侯马盟书(第79页) 13.睡虎地秦墓竹简(第109页) 14.居延汉简(第117页) 15.银雀山汉墓竹简(第126页)16.马王堆汉墓竹简帛书(第127页)四、必读书和参考书【必读书】 《汉字说略》,詹郭鑫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参考书】 《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商务印书馆,1988年。 《文字学》,杨伍铭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古代汉语》教材,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81年;参阅该书第一册通论(四)、(五)、(六),第二册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 《古代汉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编教材),郭锡良、李玲噗主编,语文出版社,1992年修订版;参阅该书与文字学有关的通论内容。五、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关于自学和助学者使用本大纲的说明 1.文字学的学习虽然有其一定的独立性,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本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2.本大钢有关汉字结构、汉字字义和文献用字的三个部分为本课程的重点。 3.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应结合汉字的具体使用加以理解,并能通过本课程所学习的知识来分析理解常见汉字或书面义献(主要是古书)中的一般用字现象。 4.指定必读书对各种问题的举例有限,应能举一反三。 5.助学者应在系统掌握汉字学有关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辅导。 二、关于考试命题者使用本大纲的说明 1.本大纲各部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和知识点都是考试内容。考试命题要覆盖到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大纲各部分所列的思考题是各章重点问题的提示,不代表具体的考试题目。 2.指定必读书不是作为教材而编写的,举例中若涉及较有争议的问题,应尽量在试题中回避。 3.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是:识记占20%,理解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4.要合理安排试卷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种。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必须注意,试题的难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 5.由于学科的特点,适合本课程考核的试题类型也具有相应的特点。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看下文的举例。 6.本课程采用闭卷书面考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六、适合本课程考试的试题类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下列各组繁简字中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1)后后 (2)万万 (3)徵征 (4)余余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无分。下列各字中属于形声字的是………………………………………( )(1)切 (2)到 (3)则 (4)利 (5)副三、填空题(l)古隶书的出现时代是 晚期,隶书的成熟大约在 晚期。四、填空题(2)分析下列形声字的结构形声字 釜 阶 布 修 辩 胜 条 祁 袤 表意符号 金 邑 巾 表音符号 父 皆 父 备注 省形 形符讹变 声符讹变五、填空题(3)指出下列各字的结构类型(采用新六书分类法)字例 牢 乒 大 亦 企 橐 结构类型 象形 六、填空题(4)按所示古文字分析下列会意字的结构,并说明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古文字 隶定 今字 偏旁分析 字形所表示的意义 会意字的本义 示例 臭 嗅 从犬从自,自表示鼻子 象狗以鼻子闻嗅 闻嗅气味 1. 只 2. 毓 七、填空题(5)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括号中的字都具有某种关系,请指出它们的关系属于:A.假借字、B.古今字、C.异体字,将答案的代号字母填入下面的表格中。题次1 1 2 3 对应字 敺 驱 畮 亩 与 欤 辩 变 关系 C 1.今敺(驱)民而归之农,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亩),则蓄积只而人乐其所矣。《论积贮疏》2.唯求则非邦也与(欤)?(《论语》)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 八、简答题 什么是本字后起的假借,试举例说明。 九、论述题 为什么说造字本义未必是词的最早意义

本科毕业:在本专业专科毕业的基础上,凡取得本计划所规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19门课程合格成绩,累计达64学分,毕业论文经答辩合格,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者,发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证书。 � 学位授予:凡外语成绩合格的本科毕业生,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由国务院已授权的主考高校授予学士学位。 � 基础科段(专科)和本科段,既是相对独立的两个层次,又有连续性,互相衔接。 � (四)考试课程与学分层 (1)基础科段:考试课程不得少于12门,总学分不得少于70学分。 必设课程及学分:公共政治课2门(8)、文学概论(7)、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6)、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5)、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6)、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6)、外国文学作品选(6)、现代汉语(7)、古代汉语(8)、写作(7)。 推荐选设课程及学分:英语(7)。 (2)本科段:考试课程不得少于10门,总学分不得少于64学分。 必设课程及学分:公共政治课(4)、外语(14)、美学(6)、中国现代文学史(6)、中国古代文学史(一)(7)、中国古代文学史(二)(7)、外国文学史(6)、语言学概论(6)。 说明: (1)各门课程的学分数不得更动。� (2)本专业考试计划中的必考课程,由全国考委统一组织编写大纲和教材。本专业设置的选考课程,其大纲和教材可由各地自行确定。� (3)凡取得教育部认可、属国民教育序列的各类高等学校(含自学考试)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文凭的、参加本专业本科段的应考者,均须加考本专业基础科段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古代汉语三门课程。� (4)年龄在40岁以上的应考者,可以申请免考本科段的外语课程,但是必须加考三门选考课,并且不授予学位。 (5)在计划实行以前,凡考试成绩合格,通过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者,可免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两门课程;通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者,可免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两门课程;通过外国文学课程者,可免考外国文学作品选课程;通过中国通史课程者,可顶替一门选考课。 (五)考试方式和时间 (1)各门课程一般均采用闭卷笔试的方法,按百分制计分,60分为合格。考试答卷时间均为150分钟。 (2)在本科段的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后进行毕业考核。毕业考核有综合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两种方式,采用何种方式由各地自行规定。 (3)综合考试分语言课、文学课两类,由应考者自选一类。综合考试应注重考核应考者应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考课程考试原则上每年安排一次,考试时间安排保持相对稳定。 (4)毕业论文的题目由主考高校公布,应考者任选一题撰写。亦可由应考者自选论题,但须经主考高校的同意。论文以一万字左右为宜,要求主题鲜明,观点正确,联系实际,层次清楚,语言流畅,字迹工整。论文须经审查答辩后评定成绩。评定成绩采用五级评定制方法,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凡经发现毕业论文为抄袭或他人代写者,应取消其获得本科学历资格。毕业论文考核不及格者不能获得本科学历。 (六)主要课程说明及使用大纲教材� 1.哲学(略) 2.中国革命史(略) 3.政治经济学(略) 4.外语(略) 5.文学概论 (1)课程说明:学习的主要目的,是系统地掌握文学的基本原理,培养欣赏、分析、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理论修养;为学习其他文学课程打下初步的理论基础。 (2)《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全国考委制定。� (3)学习教材:《文学概论》(全国考办组编)童庆炳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6.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1)课程说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内容包括"五四"文学革命以来到建国以前的优秀作品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分析和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修养,并为学习现代文学史打下良好基础。� (2)《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学考试大纲》全国考委制定 (3)学习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全国考办组编) 1998年版 钱谷融、吴宏聪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7.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1)课程的内容包括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优秀作品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当代文学的发展线索及其基本特征,培养分析、鉴赏和评论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修养。� (2)《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自学考试大纲》全国考委制定 (3)学习教材:《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全国考办组编) 1998年版 钱谷融、吴宏聪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8.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9.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1)课程说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学习先秦至唐、五代的文学作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学习宋代至近代的文学作品。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特征,培养阅读、鉴赏、分析、评价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并为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打下良好基础。�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自学考试大纲》全国考委制定。 (3)学习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全国考办组编)1998年版徐中玉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10.外国文学作品选 (1)课程说明: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优秀的和有代表性的外国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征,培养鉴赏、分析、评价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并为学习外国文学史打下良好基础。� (2)《外国文学作品选自学考试大纲》全国考委制定。 (3)学习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全国考办组编)刘建军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11.现代汉语 (1)课程说明: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学、修辞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 (2)《现代汉语自学考试大纲》全国考委制定。� (3)学习教材:《现代汉语》(全国考办组编)林祥楣主编,语文出版社出版。 � 12.古代汉语� (1)课程说明:重在应用能力的培养,要结合一定数量的文言文,通过文字、训诂、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培养自学者初步具备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古代汉语自学考试大纲》全国考委制定。� (3)学习教材:《古代汉语》(全国考办组编)王宁主编,语文出版社出版。 � 13.写作� (1)课程说明: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各种常用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写作自学考试大纲》全国考委制定。� (3)学习教材:《写作》(全国考办组编》王光祖、杨荫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 14.美学� (1)课程说明:要求学习、掌握艺术和审美活动的性质、规律、特征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良好审美素质和能力。� (2)《美学自学考试大纲》全国考委制定。� (3)学习教材:《美学》(全国考办组编)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 15.中国现代文学史� (1)课程说明: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文艺运动、文艺思潮和文艺发展的基本轮廓与线索,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历史地、全面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 (2)《中国现代文学史自学考试大纲》全国考委制定。� (3)学习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全国考办组编)吴宏聪、范伯群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 16.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 17.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 (1)课程说明:主要目的是为获得较系统的文学史知识,了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理解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进一步提高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2)《中国古代文学史自学考试大纲》(一)(二)全国考委制定。� (3)学习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全国考办组编)陈洪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 18.外国文学史� (1)课程说明: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欧美文学的发展线索,正确评价欧美文学主要发展阶段的代表性思潮、流派、作家作品,同时要了解亚非拉美文学的概况。� (2)《外国文学史自学考试大纲》全国考委制定。� (3)学习教材:《外国文学史》(全国考办组编)夏仲翼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 19.语言学概论� (1)课程说明: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树立科学的语言观,并且初步具备运用语言学的理论与科学方法分析一定语言现象的能力。� (2)《语言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全国考委制定。� (3)学习教材:《语言学概论》(全国考办组编)邢公畹主编,语文出版社出版。

自考本科的复习资料还是买实体书比较好吧?

请问你已经考过了么?我也遇到和你一样的问题哈!求解答啊

  • 索引序列
  • 现代汉语自学考试大纲在哪里找
  • 现代汉语自学考试大纲在哪里找到
  • 现代汉语自学考试大纲在哪里找的
  • 现代汉语自学考试大纲在哪里看
  • 古代汉语自学考试大纲在哪里找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