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统计学第一章自学考试

统计学第一章自学考试

发布时间:

统计学第一章自学考试

第一章 绪论一、判断题: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 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3、 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各个单位在所有标志上都相同。 (×)4、个人的工资水平和全部职工的工资水平,都可以称为统计指标。(×)5、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6、某一职工的文化程度在标志的分类上属于品质标志,职工的平均工资在指标的分类上属于质量指标。( √)7、总体和总体单位是固定不变的。 (×)8、质量指标是反映总体质的特征,因此可以用文字来表述。 (×)9、指标与标志一样,都是由名称和数值两部分组成的。 (×)10、数量指标由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质量指标由品质标志值汇总而来。(× )11、一个统计总体可以有多个指标。 (√ )二、单选题:1、属于统计总体的是(B ) A、某县的粮食总产量 B、某地区的全部企业 C、某商店的全部商品销售额 D、某单位的全部职工人数 2、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D)。 A、调查单位 B、标志值 C、品质标志 D、总体单位3、对某城市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进行普查,总体单位是(B )。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 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 D、每一个工业企业4、工业企业的设备台数、产品产值是(D )。 A、连续变量 B、离散变量 C.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 D、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5、在全国人口普查中(B )。 A、男性是品质标志 B、人的年龄是变量 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 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6、总体的变异性是指(B )。 A.总体之间有差异 B、总体单位之间在某一标志表现上有差异 C.总体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D、总体单位之间有差异7、几位学生的某门课成绩分别是67分、78分、88分、89分、96分,“学生成绩”是(B )。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标志值 D、数量指标8、某年级学生四门功课的最高考分分别是98分、86分、88分和95,这四个数字是( D ) A.指标 B.标志 C.变量 D.标志值9、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是(B )。 A、社会总产值 B、产品合格率 C、产品总成本 D、人口总数10、下列属于质量指标的是( D ) A.产品的产量 B.产品的出口额 C.产品的合格品数量 D.产品的评价11、下列属于离散型变量的是( D ) A.职工的工资 B.商品的价格 C.粮食的亩产量 D.汽车的产量12、标志的具体表现是指( A ) A.标志名称之后所列示的属性或数值 B.如性别 C.标志名称之后所列示的属性 D.标志名称之后所列示的数值三、多选题:1、统计一词的含义是( CDE ) A.统计设计 B.统计调查 C.统计工作 D.统计学 E.统计资料2、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 ACDE ) A.大量观察法 B.重点调查法 C.统计分组法 D.归纳推断法 E.综合指标法3、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的区别是( AD ) A.数量标志可以用数值表示 B.品质标志可以用数值表示 C.数量标志不可以用数值表示 D.品质标志不可以用数值表示 E.两者都可以用数值来表示 4、在全国人口普查中(BCE ) A、全国人口总数是统计总体 B、男性是品质标志表现 C、人的年龄是变量 D、每一户是总体单位 E、人口的平均年龄是统计指标5、在工业普查中( BCE) A、工业企业总数是统计总体 B、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C、固定资产总额是统计指标 D、机器台数是连续变量 E、职工人数是离散变量6、下列属于数量标志的有( CE ) A.性别 B.所有制形式 C.收入 D.民族 E.工龄7、下列统计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BDE ) A、工资总额 B、单位产品成本 C、出勤人数 D、人口密度 E、合格品率第二章 统计数据搜集一、判断题:1、对某市下岗职工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要求在一个月内报送调查结果。所规定的一个月时间是调查时间。(×)2、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 √)3、我国人口普查的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人,而填报单位是户。(√ )4、采用重点调查搜集资料时,选择的调查单位是标志值较大的单位。( ×)5、对调查资料进行准确性检查,既要检查调查资料的登记性误差,也要检查资料的代表性误差。(× ) 6、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样本进行的一种全面调查。 (√ )7、多种调查方式结合运用,会造成重复劳动,不应该提倡。 (×)8、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是以调查组织规模的大小来划分的。 ( ×)9、在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有时是不一致的。 ( √)二、单选题:1、调查几个重要铁路枢纽,就可以了解我国铁路货运量的基本情况和问题,这种调查属于( B)。 A、普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2、某市工业企业2010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11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 B)。 A、一日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3、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D )。 A、企业设备调查 B、人口普查 C、农村耕地调查 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4、对一批商品进行质量检验,最适宜采用的方法是(B )。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重点调查5、调查时间是指(A )。 A、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B、进行调查的时间 C、调查工作的期限 D、调查资料报送的时间6、有意识地选择三个农村点调查农民收入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A)。 A、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7、通过调查大庆、胜利、辽河等几大油田,了解我国石油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是( B )。A.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8、人口普查是( C )。A.重点调查 B.典型调查 C.一次性调查 D.经常性调查9、人口普查规定标准时间是为了( C )。A.确定调查时限 B.确定调查单位 C.避免登记重复和遗漏 D.确定调查对象10、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是指( A )。A.标志值在总体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单位 B.具有典型意义或代表性的单位C.那些具有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的单位 D.能用以推算总体标志总量的单位三、多选题:1、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的共同点是(AB ) A、两者都是非全面调查 B、两者选取单位都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C、两者都按随机原则选取单位 D、两者都按非随机原则选取单位 E、两者都可以用来推断总体指标2、普查是一种( ABE) A、专门组织的调查 B、一次性调查 C、经常性调查 D、非全面调查 E、全面调查3、在工业企业设备普查中(BDE ) A、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 B、工业企业的全部设备是调查对象 C、每台设备是填报单位 D、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 E、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4、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1990年7月1日零时, 下列情况应统计人口数的有 (BDE ) A、1990年7月2日出生的婴儿 B、1990年6月29日出生的婴儿 C、1990年6月29日晚死亡的人 D、1990年7月1日1时死亡的人 E、1990年6月26出生,7月1日6时死亡的的婴儿5、下列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的有( BCD) A.普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E.统计报表6、对某地区高校进行办学质量评估,则该地区每一所高校属于(BC) A.调查对象 B.调查单位 C.填报单位 D.典型单位 E.重点单位第三章 数据整理和描述数据整理一、判断题:1、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距和组数。(× )2、某企业职工按文化程度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是一个单项式分布数列。( ×)3、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变量在进行组距式分组时,均可采用相邻组组距重叠的方法确定组限。(√ )4、对资料进行组距式分组,是假定变量值在各组内部的分布是均匀的,所以这种分组会使资料的真实性受到损害。(√ )5、统计分组以后,掩盖了各组内部各单位的差异,而突出了各组之间单位的差异。(√ )6、离散型变量既可以编制单项变量数列,也可以编制组距变量数列;连续型变量只能编制组距变量数列,且相邻组的组限必须重叠。( √)7、按品质标志分组所形成的次数分布数列就是变量数列。( ×)二、单选题:1、在组距分组时,对于连续型变量,相邻两组的组限( A)。 A、必须是重叠的 B、必须是间断的 C、可以是重叠的,也可以是间断的D、必须取整数2、有一个学生考试成绩为70分,在统计分组中,这个变量值应归入( B)。 A、60---70分这一组 B、70---80分这一组 C、60-70或70-80两组都可以 D、作为上限的那一组3、 某主管局将下属企业先按轻、重工业分类,再按企业规模分组,这样的分组属于(B )。 A、简单分组 B、复合分组 C、分析分组 D、结构分组4、 划分连续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必须(A )。 A、重叠 B、相近 C、不等 D、间断5、在等距数列中,组距的大小与组数的多少成(C )。A、正比 B、等比 C、反比 D、不成比例6、有12名工人分别看管机器台数资料如下:2、5、4、4、3、4、3、4、4、2、2、4,按以上资料编制变量数列,应采用( A)。A、单项式分组 B、等距分组 C、不等距分组 D、以上几种分组均可三、多选题:1.统计分组( ACD)。A、是一种统计方法 B、对总体而言是“合” C、对总体而言是“分”D、对个体而言是“合” E、对个体而言是“分”2、在组距数列中,组中值(ABE ) A、上限和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 B、用来代表各组标志值的平均水平 C、在开放式分组中无法确定 D、就是组平均数 E、在开放式分组中,可以参照相邻组的组距来确定3、分布数列的两个组成要素为(CD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各组名称 D、次数 E、分组标志。4、根据分组标志性质不同,分布数列可分为(CD )。A、等距数列 B、异距数列 C、品质数列 D、变量数列 E、次数与频率。5、下列数列属于(BCDE )按生产计划完成程度分组(%) 企业数(个)80─90 1590─100 30100─110 5合计 50A、品质分布数列 B、变量分布数列 C、组距式变量分布数列 D、等距变量分布数列 E、次数分布数列数据描述——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一、判断题:1、统计资料显示,× ×年全国净增加人口1320万人,这是时点指标。( × )2、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的7%,养活占世界人口总数22%的人口,这两个指标都是结构相对指标。(√ )3、全国粮食总产量与全国人口对比计算的人均粮食产量是平均指标。( ×)4、某年甲、乙两地社会商品零售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例相对指标。( ×)5、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单位成本,计划在上年的基础上降低2%,实际降低了3%,则该企业差一个百分点,没有完成计划任务。(× )6、同一总体的一部分数值与另一部分数值对比得到的相对指标是比较相对指标。(× )二、单选题:1、一工厂2004年10月份产值30万元,10月底半成品库存额25万元,这两个指标( C)。 A、均为时期指标 B、均为时点指标 C、前者为时期指标,后者为时点指标 D、前者为时点指标,后者为时期指标2、某厂1996年完成产值2000万元,1997年计划增长10%,实际完成2310万元,超额完成计划(B )。 A、5.5% B、5% C、115.5% D、15.5%3、反映不同总体中同类指标对比的相对指标是(B )。 A、结构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强度相对指标 D、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4、下列相对数中,属于不同时期对比的指标有( B)。 A、结构相对数 B、动态相对数 C、比较相对数 D、强度相对数5、总量指标按照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分为(A )A.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B.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C.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量指标 D.平均指标和相对指标6、下列指标中,属于相对数的是(C )A.某企业的工人劳动生产率 B.某种商品的平均价格C.某地区的人均粮食产量 D.某公司职工的平均工资三、多选题:1、下列统计指标属于时点指标的有( ACE) A、某地区人口数 B、某地区人口死亡数 C、某城市在校学生数 D、某农场每年拖拉机台数 E、某工厂月末在册职工人数2、下列属于时期指标的有(BCD ) A.职工人数 B.大学生毕业人数 C.婴儿出生数 D.固定资产折旧额3、相对指标中,分子和分母有可能互换的有(BCE ) A.计划完成百分比 B.比例相对数 C.强度相对数 D.比较相对数4、下列指标中的结构相对指标是(ACD ) A、国有制企业职工占总数的比重 B、某工业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的百分比 C、大学生占全部学生的比重 D、中间投入占总产出的比重 E、某年人均消费额5、下列指标属于相对指标的是( BDE) A、某地区平均每人生活费245元 B、某地区人口出生率14.3% C、某地区粮食总产量4000万吨 D、某产品产量计划完成程度为113% E、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11.5‰数据描述——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一、单选题:1、某公司下属五个企业,共有2000名工人。已知每个企业某月产值计划完成百分比和实际产值,要计算该公司月平均产值计划完成程度,采用加权调和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其权数是(B )。 A、计划产值 B、实际产值 C、工人数 D、企业数 2、 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公式 的权数是(C )。 A、f B、∑f C、f/∑f D、X3、权数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实质上取决于(A )。 A、作为权数的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比重的大小 B、各组标志值占总体标志总量比重的大小 C、标志值本身的大小 D、标志值数量的多少4、比较两个不同水平数列总体标志的变异程度,必须利用(B )。 A、标准差 B、标志变动系数 C、平均差 D、全距5、用标准差比较分析两个同类总体平均指标的代表性的前提条件是(B )。 A、两个总体的标准差应相等 B、两个总体的平均数应相等 C、两个总体的单位数应相等 D、两个总体的离差之和应相等6、甲、乙两数列的平均数分别为100和14.5,它们的标准差为12.8和3.7,则(A )。 A、甲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乙数列 B、乙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甲数列 A、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相同 B、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无法比较7、若某一变量数列中,有变量值为零,则不适宜计算的平均指标是(B) A.算数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中位数 D.众数二、多选题:1、平均数的种类有(ABCDE )A、算术平均数 B、众数 C、中位数D、调和平均数 E、几何平均数2、影响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因素有( AB) A、各组频率或频数 B、各组标志值的大小 C、各组组距的大小 D、各组组数的多少 E、各组组限的大小 3、在下列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ADE) A、各组次数相等 B、各组变量值不等 C、变量数列为组距数列 D、各组次数都为1 E、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相等4、可以衡量变量离散程度的指标有( ABCD) A.全距 B.平均差 C.标准差 D.标准差系数5、位置平均数有(CD ) A.算数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中位数 D.众数6、受极端值影响较大的平均指标有(ABC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众数第五至七章 抽样推断一、判断题:1、抽样推断是利用样本资料对总体的数量特征进行估计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这种误差的大小是不能进行控制的。(×)2、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组成样本,只可能组成一个样本。(×)3、在抽样推断中,作为推断的总体和作为观察对象的样本都是确定的、唯一的。(×)4、抽样估计置信度就是表明抽样指标和总体指标的误差不超过一定范围的概率保证程度。(√)5、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抽样估计的可靠程度,可以提高抽样估计的精确度。(×)6、抽样平均误差反映抽样的可能误差范围,实际上每次的抽样误差可能大于抽样平均误差,也可能小于抽样平均误差。(×)二、单选题:1、抽样误差是指( C)。A.在调查过程中由于观察、测量等差错所引起的误差B.在调查中违反随机原则出现的系统误差C.随机抽样而产生的代表性误差D.人为原因所造成的误差2、在一定的抽样平均误差条件下( A )。A.扩大极限误差范围,可以提高推断的可靠程度B.扩大极限误差范围,会降低推断的可靠程度C.缩小极限误差范围,可以提高推断的可靠程度D.缩小极限误差范围,不改变推断的可靠程度3、反映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平均误差程度的指标是(C )。A.抽样误差系数 B.概率度C.抽样平均误差 D.抽样极限误差4、抽样平均误差是( C )。A.全及总体的标准差 B.样本的标准差C.抽样指标的标准差 D.抽样误差的平均差5、抽样平均误差说明抽样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 B )。A.实际误差 B.平均误差 C.实际误差的平方 D.允许误差6、总体均值和样本均值之间的关系是( A )。A.总体均值是确定值,样本均值是随机变量 B.总体均值是随机变量,样本均值是确定值C.两者都是随机变量 D.两者都是确定值7、所谓大样本是指样本单位数( B )。A.30个 B.大于等于30个C.大于等于50个 D.50个8、样本容量是指( B )。A.样本的个数 B.样本中所包含的单位数C.样本的大小 D.总体单位数第八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一、判断题:1、正相关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方向都是上升的趋势,而负相关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方向都是下降的趋势。(×)2、函数关系是一种完全的相关关系。(√) 3、已知两变量直线回归方程为:Y^=-45.25+1.61x,则可断定这两个变量之间一定存在正相关关系。(√)4、相关系数的数值越大,说明相关程度越高;同理,相关系数的数值越小,说明相关程度越低。(×)5、不具有因果关系的两个变量之间,一定不存在相关关系。(×)二、单选题:1、当相关系数r=O时,说明(C )。 A、现象之间相关程度较小B、现象之间完全相关C、现象之间无直线相关D、现象之间完全无关2、 若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是高的,则计算出的相关系数应接近( C )A、 0 B、 0.5C、 -1或+1D、 25、下列各组列出为同一个问题的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哪一组肯定是错误的(C)A、y=50+0.3x,r=0.8;B、y=-75+13x, r=0.91;C、y=5-2.6x, r=0.78;D、y=-130+3.5x, r=0.966、下列现象中,相关密切程度高的是(D )A、 商品销售量与商品销售额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0B、商品销售额与商业利润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0C、商品销售额与流通费用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5D、商业利润率与流通费用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57、回归方程 ^Y=a+bx 中的回归系数 b 说明自变量变动一个单位时,因变量( B) A、变动b个单位 B、平均变动b个单位C、变动a+b个单位 D、变动1/b个单位第九章 时间序列分析一、判断题:1、发展水平就是动态数列中的每一项具体指标数值,它只能表现为绝对数。(×)2、若将1990-1995年末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此种动态数列称为时点数列。(√)3、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所以定基增长速度也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4、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5、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是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之积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6、平均增长速度不是根据各个增长速度直接来求得,而是根据平均发展速度计算的。(√)二、单选题:3、某企业的职工工资水平比上年提高5%,职工人数增加2%,则企业工资总额增长(B )。A. 10% B. 7.1% C. 7% D. 11%解释:工资总额指数=工资水平指数*职工人数指数 所以,工资总额指数=(1+5%)*(1+2%)=107.1%4、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D )。A.几何平均法 B.加权算术平均法 C.简单算术平均法 D.首末折半法5、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是( A )。A.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之商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B.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之差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C.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之和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D.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之积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6、下列数列中哪一个属于动态数列(D )。A.学生按学习成绩分组形成的数列B.工业企业按地区分组形成的数列C.职工按工资水平高低排列形成的数列D.出口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形成的数列7、说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发展的总速度的指标是( C )。A.环比发展速度 B.平均发展速度 C.定基发展速度 D.定基增长速度8、已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2%、5%、8%和7%,则相应的定基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为( A )。A.(102%×105%×108%×107%)-100%B. 102%×105%×108%×107%C. 2%×5%×8%×7%D.(2%×5%×8%×7%)-100%9、平均发展速度是( C )。A.定基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B.环比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C.环比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 D.增长速度加上100%10、以1960年为基期,1993年为报告期,计算某现象的平均发展速度应开(A )。A. 33次方 B. 32次方 C. 31次方 D. 30次方11、假定某产品产量2009年比2001年增加28%,那2001年-2009年的平均发展速度为(D )。A. B. C. D. 三、多选题:4、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是( ABD )。A.两者都属于速度指标B.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C.定基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环比发展速度D.相邻两个定基发展速度之商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E.相邻两个环比发展速度之商等于相应的定基发展速度5、累积增长量与逐期增长量( ABD )。A.前者基期水平不变,后者基期水平总在变动B.二者存在关系式:逐期增长量之和=累积增长量C.相邻的两个逐期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的累积增长量D.根据这两个增长量都可以计算较长时期内的平均每期增长量E.这两个增长量都属于速度分析指标6、下列哪些属于序时平均数( ABDE )。A.一季度平均每月的职工人数B.某产品产量某年各月的平均增长量C某企业职工第四季度人均产值D.某商场职工某年月平均人均销售额E.某地区进几年出口商品贸易额平均增长速度第十章 统计指数一、单选题:2、销售价格综合指数 表示( C )。A.综合反映多种商品销售量变动程度 B.综合反映多种商品销售额变动程度C.报告期销售的商品,其价格综合变动的程度D.基期销售的商品,其价格综合变动程度3、编制数量指标指数,用(C)作为同度量因素。A.基期的数量指标 B.报告期的数量指标C.基期的质量指标 D.报告期的质量指标二、多选题:1、下列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是( CDE )。 A.商品零售量指数 B.商品零售额指数 C.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D.职工劳动生产率指数 E.销售商品计划完成程度指数2、下列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 ACD )。 A.工业总产值指数 B.劳动生产率指数 C.职工人数指数 D.产品总成本指数 E.产品单位成本指数

你没买课本吗?后面都附有大纲啊,里面有分值分布,每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按上面学习教材,会事半功倍的.

自考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主要靠前面四章概率论的基础知识,分值应该在70分以上,后面几章涉及到大数定律和统计部分的内容,主要考几个知识点和公式,比如中心极限定理的公式和运用,统计部分,会考到计算题的应该是矩估计和极大似然估计,置信区间,假设检验,这部分内容主要将书本上对应的例题看懂,考试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主要还是前面四章,前面四章,如果你有教材,应该把课后练习好好做一下,做完之后,自考就没什么问题了。祝你早日通过。

自考统计学原理不难。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自考统计学原理不难,主要是因为它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大部分考生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抽样分析和基本的统计量计算来完成。另外,自考统计学原理的考试要求也比较低,不需要太多的理论知识,只需要考生能够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自考统计学原理的基本概念、技巧就可以了。

基础会计学自学考试第一章

翁一的就不错,网上的资料应该也很多的 搜搜吧

本章阐述账户的分类,重点说明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学习本章,要求理解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的目的,了解各大类账户中包括的一些常见账户;深刻理解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的目的、每类账户的用途及其结构特点,了解各大类账户中所包括的一些常见账户;了解按经济内容与按用途和结构两种账户分类之间的联系;理解账户按提供指标详细程度的分类。通过本章学习,加深对各类账户的理解,学会运用账户提供所需要的数据资料。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 (一)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的目的 账户经济内容的涵义;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的目的。 (二)账户按经济内容的具体分类 1.资产类账户 反映流动资产的账户;反映非流动资产的账户。 2.负债类账户 反映流动负债的账户;反映非流动负债的账户。 3.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反映所有者投入资本的账户;反映由利润转化而形成的所有者权益账户。 4.成本类账户 反映供应过程的成本账户;反映生产过程的成本账户。 5.损益类账户 反映营业性损益的账户;反映非营业性损益的账户;反映所得税费用的账户。 第二节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 (一)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的目的 账户用途和账户结构的涵义。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的目的。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和按用途及结构分类的关系。 (二)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具体分类 1.盘存账户 盘存账户的用途、结构特点以及该类账户的特点。 2.结算账户 债权结算账户的结构特点;债务结算账户的结构特点;债权债务结算账户的结构特点。 3.资本账户 资本账户的用途和结构特点。 4.集合分配账户 集合分配账户的用途和结构特点。 5.成本计算账户 成本计算账户的用途和结构特点。 6.期间账户 期间账户的用途;期间收入账户的结构特点;期间费用账户的结构特点。 7.财务成果账户 财务成果账户的用途、结构特点以及该类账户的特点。 8.计价对比账户 计价对比账户的用途和结构特点。 9.调整账户 调整账户的用途。设置调整账户的原因;备抵账户的结构特点;附加账户的结构特点;备抵附加账户的结构特点;调整账户的特点。 按经济内容与按用途和结构两种账户分类之间的联系。 第三节账户按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分类 (一)总分类账户 总分类账户的涵义。 (二)明细分类账户 明细分类账户和二级账户的涵义。 账户按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分类的目的。 三、考核知识点 (一)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 (二)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 (三)账户按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分类 四、考核要求 (一)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 1.识记:(1)账户经济内容的涵义;(2)账户按经济内容划分的类别;(3)各大类中包括的常见账户的名称。 2.领会: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的目的。 (二)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 1.识记:(1)账户用途的涵义;(2)账户结构的涵义;(3)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划分的类别;(4)每类所包括的常见账户的名称。 2.领会:(1)盘存账户的用途、结构特点以及该类账户特点;(2)结算账户的用途、债权结算账户、债务结算账户和债权债务结算账户的结构特点;(3)资本账户的用途和结构特点;(4)集合分配账户的用途和结构特点;(5)成本计算账户的用途和结构特点;(6)期间账户的用途、期间收入账户和期间费用账户的结构特点;(7)财务成果账户的用途、结构特点以及该类账户的特点;(8)计价对比账户的用途和结构特点;(9)调整账户的用途、设置原因和特点;备抵账户、附加账户和备抵附加账户的结构特点。 (三)账户按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分类 1识记:(1)总分类账户的涵义;(2)明细分类账户和二级账户的涵义。 2领会:(1)账户按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分类的目的;(2)总分类账户提供的核算指标;(3)明细分类账户提供的核算指标。

第一章 总论 本章的重点内容有: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十三条基本原则;会计核算的七种专门方法的整体把握。本章的难点是: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会计核算的十三条基本原则。尤其需要说明的是2004版新教材在会计核算的十三条基本原则中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这个新的原则,而且对旧教材原有的会计核算的十三条基本原则的分类方法也重新调整,在应试前应给予必要的重视。第二章 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本章的重点内容有:资产的概念、确认资产的条件以及资产按其流动性的分类;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概念和内容;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含义;会计等式以及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和原则;账户的基本结构。本章的难点是:六大会计要素的识别;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2004版新教材根据企业会计制度重新对六大会计要素进行了定义,需要准确地理解,比如对收入的定义就侧重于从“营业收入”的角度去把握。 第三章 复式记账 本章的重点内容有:复式记账的优点;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借贷记账法的会计分录三要素;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本章的难点是:借贷记账法下的资产、成本、费用账户的基本结构;借贷记账法下的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账户的基本结构;“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及会计分录编制的基本要领。2004版新教材在第43页增加了一个新内容,就是为什么我国各单位采用的记账方法都是借贷记账法,作为一个非常好的简答题目考点,请参考该页最后一个自然段。 第四章 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的应用 本章的重点内容有:实收资本的核算;银行借款的核算;固定资产购入业务的核算;材料采购业务的核算;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产品销售收入的核算;产品销售成本、税金及附加的核算;利润实现的核算;利润分配的核算。本章的难点是: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借入、归还以及利息的核算;材料采购成本的计算、分摊以及核算、固定资产的成本构成与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的核算、产品生产成本的项目构成以及成本计算;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的结算、发放、支用的核算;利润的计算与结算(甚至可以结合利润表);所得税核算的三个核心分录(计算、结转、交纳)。近年来,基础会计学的业务计算命题方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就是由过去针对单笔业务考核会计分录,改为针对一类业务进行必要的计算考核组合式多个会计分录,希望广大考生在这个方面多下工夫。而且,虽然命题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本章的重要地位没有丝毫改变,可以不客气地说,如果本章没有扎实掌握,就没有必要走进考场。本章在实际试卷中会占据30到40分的地位,而且与其他章节联系紧密,是顺利通过基础会计学考试的关键。 第五章 账户的分类 本章的重点内容有: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的识别;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的识别。本章的难点是:结算账户;跨期摊提账户、调整账户(特别是备抵账户)。本章业务计算题目可以结合第四章进行考核。 第六章 填制和审核凭证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有:会计凭证的种类(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各自的含义和分类);原始凭证的基本要素;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可以结合第四章的会计分录进行考核,设置可以在试卷上给出记账凭证的印刷文本,要求直接将有关业务填制在凭证内);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与审核;会计凭证的保管。 第七章 登记账簿 本章的重点内容有:账簿的意义和设置原则;账簿按照用途和外表形式的分类;日记账的设置与登记;总账的设置与登记;明细账的设置与登记;总账与明细账的平行登记;红色墨水在账簿中的使用;错账的更正方法;结账和对账。本章的难点是:明细账的设置与登记;总账与明细账的平行登记;更正错账的三种方法,这些难点都可以作为业务计算题目进行考核。 第八章 财产清查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有:银行对账以及未达账项的调节;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包括盘盈和盘亏在批准前与批准后的两步处理,认真体会“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的运用,在考试时要尽可能写出其明细账户。针对本次考试,希望广大考生特别关注该类业务处理的会计分录以及“实存账存对比表的填写”。 第九章 编制会计报表 本章的重点内容有:会计报表的含义和作用;会计报表的前三种分类及其内容;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总账的设置与登记;明细账的设置与登记;总账与明细账的平行登记;红色墨水在账簿中的使用;资产负债表的作用和编制方法;利润表的作用和编制方法;利润分配表的作用和编制方法。本章的难点是:资产负债表的作用和编制方法,尤其是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待摊费用、预提费用、未分配利润项目的填写,有作为业务计算题目进行考核的可能。 第十章 会计核算形式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有: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以及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注意其“三点一范围”,即特点、优点、缺点和适用范围。 第十一章 会计工作的组织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有:会计工作的组织方式、会计人员的职责、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热点)、会计法规制度的三个层次、会计档案的管理。

理解,主要是会做分录

自学考试审计学第五章

同命人呀,我在复习的过程中发现第一章最基础,考得题也都是选择题,像审计的定义,要素,分类,发展历程,职能、作用等,考点分布均匀,第二章注册会计师的基本原则,威胁独立性的情形及防范措施,特定情况下对独立性原则的应用(选择题),保密,可以披露的三种情况。第三章中执业准则体系的框架结构及鉴证业务(审计业务、审阅业务、其他鉴证业务)及相关服务的内容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成因及防范措施。个人感觉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里面的内部控制及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总体应对措施等要后面几章的基础是要全面掌握的,控制性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也很重要,前面的这里理解不了,后面的做题时就有些困难了。七至十一章是对前面的应用,各个环节主要帐户的审计,内部控制、控制测试等都有相同的地方,要融会贯通,对实质性程序可根据《会计制度设计》和《财务报表分析》等进行理解了掌握的。十二章占的比例小,但是简单,还是不能放弃的,审计报告的种类及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出具的条件因为审计学是今年刚换的书,每章都有考点,分布较均匀,前六章都可以说是基础,后面的是应用,在前面理解清楚的前提下,后面应用起来就有些把握了。还有十五天就要考试了,我们都要加油,希望这些对你有用……

自考审计学里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里面的内部控制及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总体应对措施等是重点章节,需要考生全面掌握的。

此外,第七章控制性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也很重要,前面的这里理解不了,后面的做题时就有些困难了。

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制度之一,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制度;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

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后,通过毕业论文的答辩、学位英语的考核达到规定成绩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可申请授予学士学位、参加研究生考试,并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待遇与高考统招生相同。

自学考试的特点是:学费低、教考分离、毕业生质量高、宽进严出、课程的社会适应性强、单科结业、不限补考次数、各科成绩合格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是一种学习形式开放灵活的、毕业证含金量相对比较高的新型高等教育。

0160 - 审计学笔记依据教材《审计学》 丁瑞玲主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笔记依据目录第一章 审计概论第一节 审计的定义和特征第二节 审计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 审计的分类和审计方法第四节 审计的职能和作用第二章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第一节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及其基本原则第二节 独立性第三节 专业胜任能力与保密第四节 收费、佣金及业务招揽第五节 其他职业道德第三章 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与法律责任第一节 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第二节 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第三节 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第四节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第四章 审计目标与计划审计工作第一节 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实现第二节 审计业务约定书第三节 审计重要性第四节 计划审计工作第五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第一节 审计证据第二节 审计工作底稿第六章 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与应对第一节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第二节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第三节 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措施第七章 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第一节 销售与收款循环的特性第二节 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测试第三节 销售与收款循环主要帐户的审计第四节 销售与收款循环其他相关帐户的审计第八章 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第一节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特性第二节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测试第三节 采购与付款循环主要帐户的审计第四节 采购与付款循环其他相关帐户的审计第九章 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第一节 生产与存货循环的特性第二节 生产与存货循环内部控制测试第三节 生产与存货循环主要帐户的审计第四节 生产与存货循环其他相关帐户的审计第十章 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第一节 筹资与投资循环的特性第二节 筹资与投资循环内部控制测试第三节 筹资与投资循环主要帐户的审计第四节 筹资与投资循环其他相关帐户的审计第十一章 货币资金审计第一节 货币资金审计概述第二节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测试第三节 货币资金的实质性程序第十二章 审计报告第一节 审计报告概述第二节 审计报告的基本要素第三节 标准审计报告第四节 非标准审计报告单项选择题1.1.审计对象包括A.被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及其有关经济资料B.被审单位的财政收支及其有关经济资料C.被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资料D.A、B、C都是【D】1.2.审计机构或人员独立于被审计者的身份进行工作,在审计的过程中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根据一定的准则、原则、程序进行。这体现了审计报告的A.公正性B.权威性C.客观性D.独立性【B】1.3.“上计制度”的实质是A.定期报表的审核制度B.抑制贪污审计制度C.审计监督制度D.财政监督制度【A】1.4.我国明确规定建立审计机构,恢复审计工作的时间是A.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B.1956年公私合营后C.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D.1982年第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后【D】1.5.为政府审计的振兴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的是A.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B.1988年11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C.1912年颁布了《审计法》D.1985年8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A】1.6.在西方国家,发展较早的审计组织形式是A.民间审计B.官厅审计C.内部审计D.经济效益审计【B】1.7.下列属于财政部领导的国家审计机关的是A.加拿大的审计总署B.瑞典的国家审计局C.菲律宾的审计委员会D.西班牙的审计法院【B】1.8.最早建立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国家是A.英国B.美国C.德国D.日本【B】1.9.我国的社会审计起源于年。A.1918;B.1919;C.1949;D.1982【A】1.10.世界上第一个职业会计师的专业团体是A.爱丁堡会计师协会B.国际会计师联合会C.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D.英格兰•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A】1.11.详细审计又被称为A.美国式审计B.英国式审计C.英格兰式审计D.爱丁堡式审计【B】1.12.被称为美国式审计的是A.详细审计B.会计报表审计C.资产负债表审计D.现代审计【C】1.13.--是受国家机关或其他单位的委托而实施的审计。A.经济效益审计B.社会审计C.国家审计D.内部审计【B】1.14.审计对象可以是组织机构、计算机系统和市场营销的审计是A.内部审计B.事中审计C.现代审计D.经营审计【D】1.15.是以考核被审计单位全部经济活动为对象的。A.合规性审计B.报送审计C.经营审计D.财务报表审计【C】1.16.对被审计单位的年终财务报告和工程决算报告所进行的审计属于A.事中审计B.事前审计C.事后审计D.突击审计【C】多项选择题1.1.审计的专职机构主要包括A.国家审计机关B.国家审计部门C.单位内部审计机构D.社会审计组织E.国外审计协会【ABCD】1.2.审计依据主要包括A.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B.会计制度C.企业会计准则D.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E.企业内部的预算、计划、经济合同【ABCDE】1.3.审计的目标就是指审查和评价审计对象的A.独立性B.客观性C.公允性D.合法性E.效益性【CD】1.4.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审计确立阶段的表现的是A.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审计模式B.“上计”制度的建立C.“上计”制度日趋完善D.审计地位提高、职权扩大E.越来越重视审计的职能作用【ACD】1.5.世界各国的国家审计机关按其设置和隶属关系,大致可以分为A.属于议会领导的国家审计机关B.属于注册会计师协会领导的国家审计机关C.属于政府领导的国家审计机关D.属于国务院领导的国家审计机关E.属于财政部领导的国家审计机关【ACE】1.6.国际上常采用的内部审计机构模式有A.隶属于董事会B.隶属于监事会C.隶属于总经理D.隶属于财会部门E.隶属于财务总监【ABCD】1.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开始恢复B.1986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条例》C.1995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D.1996年10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加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E.2006年,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ABCE】1.8.国外社会审计经过阶段为A.详细审计阶段B.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C.会计报表审计阶段D.现代审计阶段E.以上均正确【ABCDE】1.9.“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是指A.布亚瑞格会计师事务所B.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C.安永会计师事务所D.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E.德勒会计师事务所【BCDE】1.10.现代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有A.审计组织机构不断地发展壮大B.开始呈现出集中化的趋势C.审计技术不断完善D.风险导向审计法得到推广E.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审计中已被广泛采用【ABCDE】名词解释题目录1.1.审计1.2.国家审计1.3.内部审计1.4.注册会计师审计1.5.事前审计1.6.事中审计1.7.事后审计1.8.就地审计1.9.顺查法1.10.逆查法1.11.审阅法1.12.分析法1.13.复算法1.14.监盘2.1.实质上的独立2.2.形式上的独立2.3.独立性2.4.业务期问2.5.或有收费2.6.前任注册会计师2.7.后任注册会计师3.1.政府审计准则3.2.内部审计准则3.3.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3.4.其他鉴证业务准则3.5.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3.6.鉴证业务3.7.合理保证3.8.有限保证3.9.审计质量3.10.审计质量控制3.11.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3.12.经营失败3.13.普通过失3.14.重大过失3.15.共同过失4.1.审计目标4.2.“公允性”4.3.认定4.4.审计业务约定书4.5.计划审计工作4.6.总体审计策略4.7.具体审计计划4.8.审计流程4.9.重要性5.1.审计证据5.2.认定5.3.审计证据的适当性5.4.审计工作底稿6.1.分析程序6.2.内部控制6.3.特别风险6.4.进一步审计程序6.5.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6.6.实质性程序6.7.实质性分析程序7.1.贷项通知单7.2.函证7.3.肯定式函证8.1.付款凭单8.2.应付账款9.1.生产指令9.2.成本费用管理控制9.3.成本费用会计控制9.4.制造费用9.5.管理费用10.1.银行借款10.2.资本公积10.3.盈余公积10.4.未分配利润11.1.货币资金审计11.2.货币资金的审计范围12.1.审计报告12.2.合法性12.3.财务报表的公允性12.4.标准审计报告12.5.非标准审计报告12.6.无法表示意见名词解释题答案1.1.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1.2.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依法所进行的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代表政府依法对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等的财政和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在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过程中,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1.3.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专职审计机构或人员实施的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1.4.注册会计师审计又称民间审计、社会审计,是指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核批准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计。1.5.事前审计是指审计机构的专职人员在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及其他经济活动发生之前所进行的审计。1.6.事中审计是指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执行过程中进行的审计。通常是指对工期较长的基建项目和承包合同期中执行情况等进行的审计。1.7.事后审计是指在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完成以后所进行的审计。1.8.就地审计又称现场审计,是审计机构派出审计小组和专职人员到被审计单位现场进行的审计。1.9.顺查法是按照会计核算的处理顺序依次进行检查核对的一种方法。1.10.逆查法又称倒查法,是指按照与会计核算程序相反的顺序依次进行审计的方法。简答题目录1.1.审计的定义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理解?1.2.简述审计的独立性体现在哪些方面?1.3.简述详细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1.4.简述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1.5.简述会计报表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1.6.简述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一个单位时必须考虑利用其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原因。1.7.审计按内容分类可分为哪几类?各自的目的是什么?1.8.简述审计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使用的技术分类。1.9.什么是审计方法?审计方法体系包括哪些内容?1.10.简述详查法和抽查法的概念、特点。1.11.简述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1.12.简述审计人员选择审计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1.13.审计具有哪些职能?1.14.简述审计职能的实现应具备的条件。1.15.审计能发挥哪些作用?1.16.简述审计制约作用和促进作用的具体表现。1.17.国家审计监督体系,一般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部门和社会审计组织三种审计机构组成,试述我国审计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2.1.简述《职业会计师道德守则》的内容。2.2.简述在确定哪些情况和业务尤其需要遵循客观性时需要考虑的因素。2.3.简述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关注的内容。2.4.根据《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开展审计活动和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同行承担什么责任?2.5.简述经济利益对独立性威胁的情形。2.6.简述自我评价方面对独立性威胁的情形。2.7.简述外界压力对独立性威胁的情形。2.8.简述独立性威胁的防范措施。2.9.简述在审计业务期间降低非审计业务威胁性的措施。2.10.简述向由非上市公司转为上市公司的单位提供非鉴证服务而不会损害独立性应具备的要求。2.11.对高级职员与鉴证客户之间长期关系所采取的防范措施有哪些?2.12.简述可能产生重大经济利益或自我评价威胁的活动。2.13.简述专业胜任能力的两个阶段。2.14.简述注册会计师发现客户的违法行为或可能存在的违法行为应当采取的措施。2.15.简述注册会计师可以披露客户的有关信息情形及应考虑的因素。2.16.简述审计收费需考虑的因素。2.17.简述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不得刊登广告的原因。2.18.简述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招揽业务时所不允许的行为。2.19.简述接受委托前的沟通内容。3.1.简述我国制定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应该达到的目标。3.2.简述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作用。3.3.简述执业准则体系的框架结构。3.4.简述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的内容。3.5.简述三方关系的内容。3.6.简述鉴证业务的基本分类内容。3.7.简述审计业务的特点。3.8.简述其他鉴证业务的特点。3.9.简述相关服务的内容。3.10.简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质量控制的目的。3.11.简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措施。3.12.简述会计师事务所针对顾客诚信方面应当考虑的事项。3.13.简述会汁师事务所在确定是否接受新业务时需考虑的事项。3.14.简述会计师事务所在考虑解除业务约定或同时解除业务约定及其客户关系时制定的政策和程序要求。3.15.简述确定复核人员的原则。3.16.简述咨询的具体要求。3.17.简述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定义及其政策和程序的制定要求。3.18.会计师事务所针对业务工作底稿设计和实施适当的控制的目的是什么?3.19.会计师事务所应从哪些方面对质量控制制度进行持续考虑和评价?3.20.简述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防范措施。4.1.简述评价财务报表的合法性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的内容。4.2.简述注册会计师对所审计期间的各类交易和事项运用的认定包含哪些类别。4.3.简述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4.4.当拟承接的业务具备哪些特征时,注册会计师才能将其作为审计业务予以承接。4.5.简述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目的。4.6.简述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4.7.简述注册会计师开展初步业务活动有助于确保在计划审计工作时达到的要求。4.8.简述总体审计策略中包括的内容。4.9.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为什么即使被审计单位经符合性测试被认定拥有非常健全的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仍不能完全省略实质性测试程序?5.1.在确定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哪些因素?5.2.在评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时,应对哪些事项予以特殊考虑?5.3.简述实施控制测试的目的并说明在什么情形下控制测试是必要的。5.4.按获取手段的不同可以将审计程序分为哪几类?5.5.简述注册会计师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目的。5.6.会计师事务所为什么要按照相关规定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适当的控制程序?5.7.简述会计师事务所针对审计工作底稿设计和实施适当控制的目的。5.8.简述编制审计T作底稿的总体要求。5.9.简述确定审计工作底稿的格式、内容和范围时应考虑的因素。5.10.简述重大事项可能包括的内容。5.11.审计报告归档之后,什么情形下注册会计师可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修改或增加?6.1.简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目的。6.2.简述内部控制的要素。6.3.可以从哪八个方面来理解内部控制?6.4.试简述在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哪些审计程序?6.5.哪些情况表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6.6.简述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为提高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而采取的方式。6.7.简述注册会计师在期中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存在的局限。6.8.简述在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的因素。6.9.简述注册会计师在确定某项控制的测试范围时应考虑的因素。6.10.简述实质性程序和控制测试在时间选择上的异同点。6.11.简述如何理解实质性分析程序的范围。6.12.简述在评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的因素。6.13.注册会计师应就哪些内容形成审计工作记录?7.1.简述销售与收款循环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7.2.简述向顾客开具账单这项功能所针对的主要问题。7.3.简述销售与收款循环涉及的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7.4.简述营业收入审计的实质性程序。7.5.简述销售折扣与折让的实质性程序。7.6.简述应收账款的实质性程序。7.7.简述注册会计师应选作函证对象的项目。7.8.简述函证实施过程控制的措施。7.9.简述坏账准备审计的实质性程序。7.10.简述应收票据的实质性程序。7.11.简述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审计目标。7.12.简述营业税金及附加审计的实质性程序。8.1.简述采购与付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8.2.简述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内容。8.3.简述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测试的内容。8.4.简述应付账款的审计目标。8.5.简述应付账款的实质性程序。8.6.简述应付账款的分析程序。8.7.简述固定资产的实质性程序。8.8.简述累计折旧的审计目标。8.9.简述预付账款的审计目标。8.10.简述预付账款的实质性程序。8.11.简述在建工程的审计目标。8.12.简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实质性程序。8.13.简述在建工程的实质性程序。8.14.简述固定资产清理的审计目标。8.15.简述固定资产清理的实质性程序。9.1.简述生产与存货循环涉及的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9.2.简述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内部控制的三大系统。9.3.简述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9.4.简述实施简易抽查的主要内容。9.5.简述工薪的内部控制测试的步骤。9.6.简述计时工资制下直接人工成本的内部控制测试内容。9.7.简述制造费用的内部控制测试的主要内容。9.8.简述存货的审计目标。9.9.简述存货余额的实质性程序。9.10.简述制定存货监盘计划应实施的工作。9.11.简述对期末存货进行截止测试时应当关注的事项。9.12.简述营业成本审计的概念及营业成本的审计目标。9.13.简述“应付职工薪酬”的内容及审计目标。9.14.简述应付职工薪酬的实质性程序。9.15.简述管理费用的实质性程序。10.1.简述筹资活动涉及的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10.2.简述投资活动涉及的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10.3.简述筹资业务内部控制的内容。10.4.简述筹资业务的内部控制测试的内容。10.5.简述投资业务的内部控制测试的内容。10.6.简述筹资业务的审计目标。10.7.简述银行借款的实质性程序。10.8.简述应付债券的实质性程序。10.9.简述盈余公积的实质性程序。10.10.简述未分配利润的实质性程序。10.11.简述投资业务的审计目标。10.12.简述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实质性程序。10.13.简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实质性程序。10.14.简述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实质性程序。10.15.简述长期股权投资的实质性程序。10.16.简述投资收益的实质性程序。10.17.简述其他应收款的审计目标。10.18.简述其他应付款的审计目标。10.19.简述长期应付款的审计目标。10.20.简述所得税费用的审计目标。10.21.简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审计目标。10.22.简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实质性程序。10.23.简述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审计目标。10.24.简述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实质性程序。10.25.简述资产减值损失的审计目标。10.26.简述资产减值损失的实质性程序。10.27.简述营业外收入的审计目标。10.28.简述营业外支出的审计目标。10.29.简述营业外支出的实质性程序。11.1.简述货币资金与各业务循环的关系。11.2.简述有关货币资金的内控制度。11.3.简述库存现金的审计目标。11.4.简述库存现金盘点的程序。11.5.简述银行存款的审计目标。11.6.简述银行存款的实质性程序。11.7.简述其他货币资金的审计目标。11.8.简述其他货币的实质性程序。12.1.简述管理层埘财务报表责任段应包括的内容。12.2.简述注册会汁师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条件。12.3.简述注册会汁师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情况。12.4.简述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总体条件。12.5.简述保留意见的涵义及注册会汁师应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情形。简答题答案1.1.审计的定义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理解?答:(1)审计的主体,就是审计的执行者,即审计的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2)审计的授权者(或委托者),泛指国家审计机关、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授权,单位主管机构和相关领导的授权,它是针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而言的。(3)审计的客体(对象),是被审计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用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表现的全部或一部分经济活动。(4)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用来评价和判断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据以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客观标准。(5)审计的目的,就是审计工作预期要达到的目标。(6)审计的本质.概括为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鉴证活动。1.2.简述审计的独立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答:(1)机构独立。机构独立是指审计机构不能受制于其他部门和单位,尤其是不能成为国家财政部门和各机构财务部门的下属机构,否则,对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就失去了意义。机构独立还表现在审计机构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之外,与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组织上的行政隶属关系。机构独立是保证审计工作独立性的关键。(2)业务工作独立。业务工作独立首先是指审计工作不能受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的干涉,应独立地对被审查的事项作出评价和鉴定;其次又指审计人员要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自觉抵制干扰,对审计事项作出客观公正的结论。(3)经济独立。经济独立是保证机构独立和业务工作独立的物质基础。如果审计机构没有一定的经费或收入,其业务活动就无法开展;如果其经费或收入受制于被审计单位或与其相关的其他单位,审计的独立性就无法保证。1.3.简述详细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答:(1)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地位得到了法律确认;(2)审计的目的主要是查错防弊,保证企业资产的完全完整;(3)审计报告的使用人主要为企业股东;(4)审计的方法是对会计账目进行详细审计,即对有关的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资料进行周密、详尽地逐笔审查与稽核。1.4.简述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答:(1)审计对象从会计账目扩大到资产负债表;(2)审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数据的检查,判断企业信用状况;(3)审计方法从详细审计初步转向抽样审计;(4)审计报告使用人除企业股东外,扩大到了债权人。1.5.简述会计报表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答:(1)审计对象转为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为中心的全部财务报表及相关财务资料;(2)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以确定财务报表的可信性,查错防弊转为次要目的;(3)审计的范围已扩大到测试相关的内部控制,并以控制测试为基础进行抽样审计;(4)审计报告的使用人扩大到股东、债权人、证券交易机构、税务、金融机构及潜在投资者;(5)审计准则开始拟定,审计工作向标准化、规范化过渡;(6)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广泛推行,注册会计师专业素质普遍提高。1.6.简述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一个单位时必须考虑利用其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原因。答:(1)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部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时,要对内控制度进行测评,就须了解其内部审计的设置和工作情况。(2)内部审计在审计内容、审计依据、审计方法等方面都和外部审计有一致之处。(3)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费用。分析业务题

《审计学》第五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作业的答案:

1、会计报表的合法性是指符合(C)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

A、企业法B、会计法C、企业会计准则D、中央与地方的财务规定。

2、如果资产负债表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为50万元,而损益表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为100万元,则报表层的重要性水平应为(A)万元A、50B、100C、150D、753、独立审计是按照(B)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的。

A、注册会计师法B、独立审计准则C、财务会计法规D、合同协议。

4、与“存在或发生”认定相对应的一般审计目标是(A)

A、真实性B、完整性C、所有权D、估价。

5、函证应付账款时,下列对象中最不应该考虑的是(C)

A、较大金额的债权人B、企业重要供货人C、较小金额的债权人D、上年度的债权人及不送对账单的债权人。

6、某项专利技术法律保护期12年,可受益8年,在10年内领先市场,其摊销年限(D)

A、12年B、10年C、8年D、不超过8年。

7、无法支付或无需支付的应付帐款应记入(C)

A、管理费用B、资本公积C、营业外收入D、其它业务收入。

8、“存在与发生”、“完整性”的认定,分别与以下哪项财务报表要素有关(B)

A、低估和高估B、高估和低估C、低估和低估D、高估和高估。

9、从编号001—200的凭证中抽取20张进行审计,假定以017号为随机起点,采用系统抽样法,顺序抽取的第4个样本号为(A)

A、047B、097C、087D、057。

10、下列何种情况下,折旧费可能计提不足(C)

A、固定资产投保的价值大大超过其帐面价值B、有大量已提完折旧的固定资产C、固定资产报废时常常伴有较大余额的损失D、不断地购进相关的新的固定资产。

11、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应收项目的函证对象时,下列各项中首先考虑的是(B)

A、应收票据的承兑人B、应收控股大股东的巨额货款C、存款余额为零的开户银行D、应收A公司近期形成的3000元货款。

12、为实现“真实性”审计目标,正确的审计路线是(A)

A、从明细账审查至原始凭证B、从原始凭证审查至明细账C、以上二种方法均可D、CPA可依经验判断,选取适当的方法

13、“完整性”的认定,与会计报表驵成要素的(B)

有关A、高估B、低估C、精确性D、以上答案都对。

14、“存在与发生”的认定,与会计报表驵成要素的(A)

有关A、高估B、低估C、精确性D、以上答案都对。

15、下列项目中,属于间接或有负债的是(C)

A、税务纠纷B、未决索赔C、应收账款抵押借款D、未决诉讼。

16、函证银行存款不能证明的是(A)

A、确定被审计单位银行存款使用的合法性B、了解银行存款的存在C、了解被审单位欠银行的债务C、发现被审单位未登记的银行存款。

扩展资料:

考试内容:

审计学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还具有实践性和技术性。其理论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学探讨和研究了审计活动规律及其应用,对审计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

其实践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学可以应用于审计实践之中,指导审计工作,并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其技术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学吸纳了各种科学成果,为审计活动提供了各种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

自学考试审计学第六章

本大纲对应教材版本为:(1)《财政审计学》,裴育、欧阳华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2)《财政审计案例实训教程》,裴育、欧阳华生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高纲1811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6073 财政审计南京审计大学编(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财政审计》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审计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地学习财政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具体实务;具体了解和掌握财政审计的概念、对象、范围和主要内容,财政审计的地位、作用和形式;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财政决算审计、税收审计、专项基金审计和预算外资金审计的对象、范围、内容和方法。同时还学习财政审计的案例,以帮助应考者掌握学习内容。为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培养专门的审计专业人才。(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共分为八章。在对财政审计意义、概念、职能和作用、任务和范围、审计依据、审计方式和方法、审计程序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如何开展财政部门组织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税收征管审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政策跟踪审计、财政项目资金绩效审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对财政审计基本理论和操作实务有一个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财政审计的意义、概念、职能和作用、任务和范围;2.理解财政审计的依据、方式、方法、内容;3.掌握财政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的实际应用。(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财政审计是审计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也是政府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较为广泛,本课程的前修课程包括《审计学》《财政学》《公共预算》《预算会计》《中国税制》等,只有学好这些课程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财政审计基本理论和操作实务。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 绪论(一)课程内容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财政审计史,我国现行审计机构设置,财政审计的含义、特征、作用、法律依据、目标、对象与内容、审计方式与方法。(二)学习要求了解并掌握财政审计的基本理论。(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财政审计史,财政审计目标。2.掌握:我国现行审计机构设置,财政审计的含义、对象、特征、作用、法律依据。3.熟练掌握:财政审计的内容、审计方式与方法。(四)本章对应教材章节1.《财政审计学》导论、第一章、第三章第二章财政部门组织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财政部门组织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含义、目标、思路、主要内容及审计中常见的典型问题。(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熟悉财政部门组织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总目标,掌握预算管理制度的定义、本级预算执行的定义、财政部门组织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定义,熟练掌握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审计思路、主要内容和审计中常见的典型问题,能够结合实际剖析审计典型问题产生的机制体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财政部门组织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总目标;2.掌握:预算管理制度的定义、本级预算执行的定义、财政部门组织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定义;3.熟练掌握:财政部门组织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审计思路、主要内容和审计中常见的典型问题。(四)本章对应教材章节1.《财政审计学》第四章2.《财政审计案例实训教程》第五章第三章税收征管审计(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阐述了我国的税收征管体制、税收征管审计的含义、目标、方法、主要内容和典型问题。(二)学习要求了解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发展演变,掌握我国的税收征管体制,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税收征管审计的含义、目标,熟练掌握税收征管审计的整体审计思路、主要内容、典型问题。(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发展演变。2、掌握:掌握我国的税收征管体制,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税收征管审计的含义、目标。3、熟练掌握:税收征管整体审计思路,税收征管审计的主要内容、典型问题。(四)本章对应教材章节1.《财政审计学》第五章2.《财政审计案例实训教程》第一章第四章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一)课程内容本章介绍了财政专项资金的特点及分类、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主要政策法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概念、目标、思路、主要内容和典型问题。(二)学习要求了解财政专项资金的分类,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主要政策法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概念、思路;掌握财政专项资金的特点、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目标;熟练掌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主要内容和典型问题。(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财政专项资金的分类,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主要政策法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概念。2.掌握:财政专项资金的特点、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目标。3.熟练掌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主要思路、主要内容和典型问题。(四)本章对应教材章节1.《财政审计学》第六章2.《财政审计案例实训教程》第七、八章第五章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阐述了部门预算的含义、主要内容及编报程序,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含义、目标、思路、主要内容和典型问题。(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含义;掌握部门预算的含义、主要内容及编报程序,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目标、思路;熟练掌握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主要内容和典型问题。(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部门预算的含义。2.掌握:部门预算的主要内容及编报程序,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含义、目标、思路。3.熟练掌握: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主要内容和典型问题。(四)本章对应教材章节1.《财政审计学》第七章2.《财政审计案例实训教程》第六章第六章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阐述了政府投资的基础理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概念、内涵特征、意义、范围、依据、方法、主要内容和典型问题,政府投资项目预算(概算)执行审计的主要内容,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结)算审计的主要内容。(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意义、依据、方法;掌握政府投资的基础理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概念、内涵特征、范围;熟练掌握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主要内容和典型问题,政府投资项目预算(概算)执行审计的主要内容,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结)算审计的主要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意义、依据、方法。2.掌握:政府投资的基础理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概念、内涵特征、范围。3.熟练掌握: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主要内容和典型问题,政府投资项目预算(概算)执行审计的主要内容,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结)算审计的主要内容。(四)本章对应教材章节1.《财政审计学》第八章2.《财政审计案例实训教程》第三章第七章政策跟踪审计(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阐述了政策跟踪审计的概念、目标、特点、各国的发展、思路、主要内容和典型问题。(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策跟踪审计的概念、目标;掌握政策跟踪审计的特点、各国的发展、思路;熟练掌握政策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和典型问题。(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政策跟踪审计的目标。2.掌握:跟踪审计的概念,政策跟踪审计的特点、各国的发展、思路。3.熟练掌握:政策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和典型问题。(四)本章对应教材章节1.《财政审计学》第九章2.《财政审计案例实训教程》第十二章第八章 财政项目资金绩效审计(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阐述了绩效的含义,财政项目资金绩效审计的含义、特征、与财务审计的区别与联系、目标、依据、程序、内容、方法。(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财政项目资金绩效审计的含义、特征、与财务审计的区别与联系、方法;掌握绩效的含义,财政项目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依据、程序、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财政项目资金绩效审计的含义、特征、方法。2.掌握:绩效的含义,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与联系,财政项目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依据、程序、内容。(四)本章对应教材章节1.《财政审计学》第十章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在大纲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领会”、“掌握”、“熟练掌握”等三个能力层次的要求,它们的含义是:1.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记忆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林归和理解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作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阐述。2.掌握:要求应考者掌握有关的知识点,正确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的原理、方法步骤等。3.熟练掌握:要求应考者必须掌握的课程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知识点。(二)自学教材本课程使用教材为:(1)《财政审计学》,裴育、欧阳华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2)《财政审计案例实训教程》,裴育、欧阳华生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三)自学方法的指导本课程作为一门的专业课程,综合性强、内容多、难度大,应考者在自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学习前,应仔细阅读课程大纲的第一部分,了解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熟悉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及本课程与有关课程的联系,使以后的学习紧紧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2、在阅读某一章教材内容前,应先认真阅读大纲中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3、阅读教材时,应根据大纲要求,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须牢固掌握,在阅读中遇到个别细节问题不清楚,在不影响继续学习的前提下,可暂时搁置。4、学完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后,应认真完成教材中的习题和思考题,这一过程可有效地帮助自学者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所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层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3、对应考者进行辅导时,应以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一面与考试大纲脱节。4、辅导时应对应考者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应考者“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提出问题,依靠自己学懂”的学习方法。5、辅导时要注意基础、突出重点,要帮助应考者对课程内容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对应考者提出的问题,应以启发引导为主。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应考者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判断和解决问题。7、要使应考者了解试题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五)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条细目都是考试的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2、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领会”20%,“掌握”40%,“熟练掌握”为40%。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各份试卷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3:3:2。4、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改错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类型(见附录题型示例)。5、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附录 题型示例一、单项选择题如:我国地方审计机关无权审计的税种是()A.营业税B.消费税C.房产税D.契税二、判断改错题如: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由中央和地方各级审计机关负责审计。()三、名词解释题如:审阅法四、简答题如:简述政府性基金征管审计的重点。五、论述题如:试论税收征管审计的主要内容。六、案例分析题如:某市审计局在对下辖某县财政审计时发现该县财政局于2006财政年度为解决县党政机关办公经费不足问题,经县政府批准,追加预算经费36万元。问:这种追加预算经费的做法是否符合有关规定?为什么?并结合此问题谈谈对财政部门预算调整审计的主要内容。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1)审计的主体,就是审计的执行者,即审计的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2)审计的授权者(或委托者),泛指国家审计机关、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授权,单位主管机构和相关领导的授权,它是针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而言的。(3)审计的客体(对象),是被审计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用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表现的全部或一部分经济活动。(4)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用来评价和判断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据以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客观标准。(5)审计的目的,就是审计工作预期要达到的目标。(6)审计的本质.概括为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鉴证活动。1.2.简述审计的独立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答:(1)机构独立。机构独立是指审计机构不能受制于其他部门和单位,尤其是不能成为国家财政部门和各机构财务部门的下属机构,否则,对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就失去了意义。机构独立还表现在审计机构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之外,与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组织上的行政隶属关系。机构独立是保证审计工作独立性的关键。(2)业务工作独立。业务工作独立首先是指审计工作不能受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的干涉,应独立地对被审查的事项作出评价和鉴定;其次又指审计人员要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自觉抵制干扰,对审计事项作出客观公正的结论。(3)经济独立。经济独立是保证机构独立和业务工作独立的物质基础。如果审计机构没有一定的经费或收入,其业务活动就无法开展;如果其经费或收入受制于被审计单位或与其相关的其他单位,审计的独立性就无法保证。1.3.简述详细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答:(1)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地位得到了法律确认;(2)审计的目的主要是查错防弊,保证企业资产的完全完整;(3)审计报告的使用人主要为企业股东;(4)审计的方法是对会计账目进行详细审计,即对有关的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资料进行周密、详尽地逐笔审查与稽核。1.4.简述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答:(1)审计对象从会计账目扩大到资产负债表;(2)审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数据的检查,判断企业信用状况;(3)审计方法从详细审计初步转向抽样审计;(4)审计报告使用人除企业股东外,扩大到了债权人。1.5.简述会计报表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答:(1)审计对象转为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为中心的全部财务报表及相关财务资料;(2)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以确定财务报表的可信性,查错防弊转为次要目的;(3)审计的范围已扩大到测试相关的内部控制,并以控制测试为基础进行抽样审计;(4)审计报告的使用人扩大到股东、债权人、证券交易机构、税务、金融机构及潜在投资者;(5)审计准则开始拟定,审计工作向标准化、规范化过渡;(6)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广泛推行,注册会计师专业素质普遍提高。1.6.简述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一个单位时必须考虑利用其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原因。答:(1)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部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时,要对内控制度进行测评,就须了解其内部审计的设置和工作情况。(2)内部审计在审计内容、审计依据、审计方法等方面都和外部审计有一致之处。(3)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费用。分析业务题审计学自考书第265页业务题第二题答案中“企业记账差错额1700”怎么算出来的 知道的帮忙回答下 谢谢啦根据未达的4笔单据,企业帐应调增/调减,调整后余额=67875+7250+=67875-1675=66200。经过此番调节,企业帐余额应该与银行对账单余额一致,但现在仍有66200-64500=1700的差异。题中已假设对账单余额准确,则企业记账差错额应为1700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每章都有考点,分布较均匀,前六章都可以说是基础,后面的是应用,在前面理解清楚的前提下,后面应用起来就有些把握了。 各章节考点分析 第一章最基础,考得题也都是选择题,像审计的定义,要素,分类,发展历程,职能、作用等,考点分布均匀, 第二章注册会计师的基本原则,威胁独立性的情形及防范措施,特定情况下对独立性原则的应用(选择题),保密,可以披露的三种情况。 第三章中执业准则体系的框架结构及鉴证业务(审计业务、审阅业务、其他鉴证业务)及相关服务的内容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个人感觉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里面的内部控制及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总体应对措施等要后面几章的基础是要全面掌握的,控制性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也很重要,前面的这里理解不了,后面的做题时就有些困难了。 七至十一章是对前面的应用,各个环节主要帐户的审计,内部控制、控制测试等都有相同的地方,要融会贯通,对实质性程序可根据《会计制度设计》和《财务报表分析》等进行理解了掌握的。 十二章占的比例小,但是简单,还是不能放弃的,审计报告的种类及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出具的条件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考审计学里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里面的内部控制及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总体应对措施等是重点章节,需要考生全面掌握的。

此外,第七章控制性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也很重要,前面的这里理解不了,后面的做题时就有些困难了。

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制度之一,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制度;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

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后,通过毕业论文的答辩、学位英语的考核达到规定成绩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可申请授予学士学位、参加研究生考试,并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待遇与高考统招生相同。

自学考试的特点是:学费低、教考分离、毕业生质量高、宽进严出、课程的社会适应性强、单科结业、不限补考次数、各科成绩合格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是一种学习形式开放灵活的、毕业证含金量相对比较高的新型高等教育。

毛概自学考试第一章

第一章,总体上介绍《毛泽东思想概论》的,这一章在每年的考试中解答和论述题里面,几乎每一年每一次考试都有,应该说也是出题比较多的这么一章内容,在这一章里面,我觉得我们应该重点把握的大概有这么几个问题:一个是怎样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一个点;再一个就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历史条件,这应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点;另外一个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这几个知识点大家重点可以看一下,这是第一章大体是这样子。 第二章主要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这一章结合以前考试的情况,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讲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近代中国以来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这也是一个最基本的内容,也是经常要考试的内容。还有一个是毛泽东指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第三个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这是第二章的内容。 第三章是讲武装斗争和人民军队建设的,这一章里面有这么几个点我觉得比较重要,一个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改革中必须注意的基本原则;第二个讲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歌剧”思想的辨证关系是什么?还有一个是为什么说武装斗争和非武装斗争要相互配合,这是第三章的内容。 第四章相对解答和论述这几年出的题比较少一些,有这么几个题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的重要条件是什么?怎样理解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统一战线中怎样正确处理劳动者联盟与非劳动者联盟的关系,也就是说两个联盟的关系问题;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可能性;这是第四章的内容。 第五章是讲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章在历年考试解答和论述题里面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大概有这么几个点大家可以注意,第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是什么;第二个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是什么;我国实行民主区域自治的优越性是什么;这是第五章的内容。 第六章讲社会主义改造,这一章大概有这么几个点,一个共产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关于有新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最初设想是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份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就是那五种成份;还有一个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和教训是什么。 第七章讲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关于毛泽东对建设社会主义探索的问题,这一章在05、06两年考试题目中频繁出现,大概有这么几个重点,一个是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社会矛盾学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国情的认识和论断是什么;毛泽东强调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八章是关于党的建设的问题,党的建设的问题大概有几个点,一个是要搞清楚怎样认识着重从思想上介绍的,第二个怎么理解中国的共产党建设有一个好的阶级基础,第三个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是什么,这是第八章的内容。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 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二章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 (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P52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和丰富。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3、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以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是由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从理论结构上看,这四个基本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补充的统一整体,但它又不是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相统一的概括,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等内容,因而是其它三个基本点的核心,但它并不能代替其他三个基本点。4、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4)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5)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第三章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揭示了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都是错误的。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60 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1)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2)由于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必须由无产阶级充当领导者。 3)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第四章1、我国是如何社会主义改造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包括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使剥削者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2、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第四,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第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3、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新民主社会中,存在5种经济成分 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中基本的阶级力量;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第五章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2、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A、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B、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3、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第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 第五,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第六章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理论意义? 答:A: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B理论意义: 1) 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对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是党制定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在实践中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的有力思想武器。2、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了那些要求? a) 增加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b)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c)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d)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e)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3、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3)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2、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3、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

1.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什么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3.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主要是指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则指的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邓小平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大理论:一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三是改革开放理论。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5. 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基本内容: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意义:第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第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制定并贯彻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第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6. 如何正确理解不断推进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事求是精髓的理论意义就在于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如何进行理论创新?第一,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第二,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第三,创新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坚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弘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必须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7.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8. 中国无产阶级具有哪些自身的特点和优点?一是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见的,这就形成了中国无产阶级坚强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二是它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三是它大部分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使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9.简述社会主义本质论及其意义三个层面: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手段和基础。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第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从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和根本目标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运动的结果。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10.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第一,“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对我国现代化事业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概括,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第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集中概括了党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和总政策,是这条基本路线的最主要的内容。第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实现根本任务的政治保证与动力。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集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是我们完成现代化任务的立足之点。第五,“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12.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简明的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3. 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什么?(三个有利于)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要以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2,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14. 我国的对外开放有何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基本内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从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方面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是世界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性特征有五个方面:第一,独立的市场主体;第二,开放的市场体系;第三,有效的宏观调控;第四,健全的社会保障;第五,完备的经济法规。二是从市场经济体制的个性方面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制。具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基础之上。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有序运行。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基本原则和最终目标。16. 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目标是: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增加就业。第三,稳定物价。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第五,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和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六,优化经济结构。基本目标是:保障经济总量平衡。17,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法律,行政手段。18. 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原因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其次,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19.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方面。即控制经济的发展方向,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和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20. 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21.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第二,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三,外资企业的进入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而积极利用外资,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是提高我国公有制企业的产业水准和增强技术进步能力的重要途径。2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有何内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3. 在我国。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第一,在全社会范围内,按劳分配在所有的分配方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第二,在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收入中,按劳分配占有较大比重。 第三,公有制企业劳动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形式下的劳动者以及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取收入的参照标准。24. 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25. 为什么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第一,是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第二,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大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难以为继;第三,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第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26. 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第一。,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的指导方针第二.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第三。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第四。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使各方面人才大量涌现。27. 现阶段如何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者、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28. “三农问题”是指什么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29. .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什么关系?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总之,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30.我国现阶段的选举制度有何特点第一、选举权的普遍性和平等性;第二、直接和间接选举并用;第三、选觉得法律保障和物质保障;第四、实行差额选举,同票同权。第五,无记名投票。31.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是否正确,关键看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3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指什么? 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33.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什么?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34. 我国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各民族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者国家事务所的管理,参与者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者国家方针 、政策 、法律、 法规的制定 执行。35.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36.政治体制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任务)是什么? 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 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37. 如何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作用,意义)?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38.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哪些内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3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基本方针是什么?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40,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4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格局是什么?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42. 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问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上述六条重要的原则,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43. 两岸关系 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的什么 ?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44、如何理解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理作用的结果。 ⑴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了沉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⑵世界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级化进程是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强,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⑶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⑷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力量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45. 毛泽东认为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最根本的依据是 认清国情46. 我国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各民族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者国家事务所的管理,参与者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者国家方针 、政策 、法律、 法规的制定 执行。

  • 索引序列
  • 统计学第一章自学考试
  • 基础会计学自学考试第一章
  • 自学考试审计学第五章
  • 自学考试审计学第六章
  • 毛概自学考试第一章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