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学考试哲学真题

自学考试哲学真题

发布时间:

哲学自学考试真题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A.人类哲学思维达到了顶峰 B.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理论体系的诞生 D.绝对真理的体现 2.一切唯物论坚持的观点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D.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3.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A.万物皆备于我 B.心外无物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死生由命,富贵在天 4.一元论哲学认为(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精神的 C.世界是运动的 D.世界是统一的 5.在意识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否认意识依赖于物质 B.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 C.否认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D.否认物质决定意识 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 ) A.存在 B.精神 C.实物 D.物质 7.思想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 ) A.是否理论化、系统化 B.是否被群众所接受 C.是否得到一定的传播 D.是否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 8.“机器思维”的实质是( ) A.用机械的、物理的过程完全取代人脑思维 B.人所给予的对人类思维的模拟 C.人的思维的独立实现 D.人的精神活动的物化表现 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减 B.事物场所的变更 C.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D.周而复始的循环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D.肯定和否定辩证统一的观点 11.假象是指( ) A.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主观想象的现象 D.表露于外的现象 12.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 ) A.客观性和主观性 B.普遍性和特殊性 C.平衡性和不平衡性 D.同一性和斗争性 13.质与属性的统一性在于( ) A.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B.质和属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质和属性是直接同一的 D.质是由属性所决定的 1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程度和规模 15.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 A.否认肯定和否定的区别 B.否认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C.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D.否认肯定和否定是辩证的统一 16.对待古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 A.全盘接受 B.全盘否定 C.批判为主继承为辅 D.批判地继承 17.循环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直线性 C.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而否认了特殊性 D.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而否认了间断性 18.感觉、知觉、表象是( )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9.“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实际经验高于书本知识 B.实际经验是可靠的 C.实践出真知 D.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 20.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A.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B.从真理中不断排除谬误的过程 C.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具体真理和抽象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21.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A.实践具有客观性 B.实践具有历史性 C.实践具有主观性 D.实践具有能动性 2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3.恩格斯所讲的“两种生产”是指( ) A.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 B.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精神资料的生产 C.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 D.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 24.在生产力中物的要素是指( ) A.自然环境 B.生产资料 C.劳动资料 D.科学技术 25.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在( ) A.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B.决定经济基础的变更 C.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D.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社会前进 26.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阶级斗争( ) A.已不再存在 B.已不是主要矛盾但在一定范围还会长期存在 C.只存在于人民内部 D.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激化 27.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 ) A.无产阶级革命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党的教育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8.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是( ) A.仅仅是唯物史观的观点 B.唯心史观的观点 C.历史二元论的观点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能接受的观点 29.人生观是人们对( ) A.自然界和社会的总的看法 B.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C.社会某一问题的具体看法 D.人的思维方式的看法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 A.完全按照个人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客观必然性制约 C.摆脱必然性的束缚获得自由 D.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历史形态(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辩证法 C.近代庸俗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E.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下列哪些说法表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 A.时乎时乎不再来 B.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C.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D.失落寸金容易找,失落光阴无处寻 E.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 ) A.理 B.绝对观念 C.感觉 D.心 E.上帝 4.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 ) A.共性大于个性 B.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C.个性中包含了共性 D.共性和个性可以相互转化 E.共性是个性的总和 5.正确地把握度才能( ) A.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B.在实践活动中掌握适度的原则 C.提出指导实践的科学准则 D.在实践活动中避免“过”与“不及” E.避免犯“左”和右的错误 6.“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表明( ) A.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B.人的认识的相对性和不可靠性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D.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 E.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 7.生产工具是( ) A.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B.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C.划分不同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D.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E.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要素 8.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A.是非对抗性的 B.大量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 C.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D.能够通过改革不断加以解决的 E.不断削弱直至最终消失的 9.社会心理是( ) A.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B.以理性形式为特征 C.主要表现为个人意识 D.对社会存在的不系统的、自发的反映 E.具体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等 10.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在于( ) A.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B.消灭了私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 D.消灭了“三大差别”,使人们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 E.全体社会成员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2题每题7分,3、4题每题6分,共26分) 1.实践及其特点是什么 2.两点论和一点论、重点论和均衡论的区别是什么 3.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4.怎样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在第1、2、3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3题无效。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2.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原理说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 3.试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浙江省200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C 2.B 3.D 4.D 5.B 6.C 7.B 8.B 9.C 10.A 11.B 12.D 13.A 14.B 15.C 16.D 17.A 18.C 19.C 20.A 21.B 22.D 23.C 24.B 25.A 26.B 27.D 28.D 29.B 30.D 二、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A D E 2.A B C D E 3.C D 4.B C D 5.A B C D E 6.A C D E 7.A B C E 8.A B C D 9.A D E 10.A B C D E 三、简答题(第1、2小题每题7分,3、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1.(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是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性。 (3)实践是能动的活动,具有能动性。 (4)实践是社会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2.(1)两点论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一点论就是片面地看问题,只看到一个方面而看不到另一个方面。 (2)重点论就是要突出重点,在看到两个方面的时候,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均衡论就是不分主次,把两个方面等量齐观。 (3)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的形而上学观点。 3.(1)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指出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第二,它指出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第三,它指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3)只有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对社会进行精确的研究,才有真正的社会科学。 4.(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3)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因而不存在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 (4)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 (5)抽象地谈论人的本质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 四、论述题(三题任选两题,每题12分,共24分) 1.(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们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有着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表现在: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3)这一原理的意义从理论上说,要反对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两种错误观点,即唯理论和经验论,从实践上说要防止和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相适应是基本的。 (3)但是,在某些环节、方面还有不适应的情况,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加以解决的,不相适应的方面是非基本的。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5)四项基本原则分别属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由于它们基本上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坚持。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才能加快发展生产力,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1)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2)内容和形式既互相区别,又互相统一。其统一表现在:第一,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第二,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第三,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根据内容的发展,适时地改变旧的形式,如依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创造与之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同时,要保持那些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形式的相对稳定性。 (4)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不注重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也要反对抹煞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B.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C.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有限和无限的关系问题 3.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 ) A.由精神和物质两个本原构成的 B.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没有规律的事物的杂乱堆积 D.“绝对精神”或主观意识的产物 4.下列进一步证明时空和物质运动不可分的理论是( ) A.唯能论 B.牛顿力学 C.相对论 D.宇宙热寂说 5.关于意识的本质,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D.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6.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劳动 B.人脑的形成 C.语言的发展 D.环境的作用 7.“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8.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是否( ) A.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 B.承认事物的运动变化 C.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承认事物的多样性 9.下列属于因果联系的现象是( ) A.电闪雷鸣 B.月晕而风 C.水涨船高 D.昼夜交替 10.象消灭“天花”那样消灭癌症,这是( ) A.不可能性 B.抽象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极小的可能性 1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 ) A.矛盾的同一性推动事物发展 B.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12.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会导致( ) A.庸俗进化论 B.庸俗唯物论 C.激变论 D.均衡论 13.把同质事物区别开的依据是( ) A.事物的度 B.事物的量的规定性 C.事物的特殊矛盾 D.事物的属性 14.辩证法同循环论的区别在于( ) A.是否承认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过程 B.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15.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会导致( ) A.先验论和经验论 B.唯理论和经验论 C.直观反映论和庸俗唯物论 D.不可知论和二元论 1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感性和理性的关系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可靠和不可靠的关系 D.源和流的关系 17.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说明( ) A.真理和谬误两者无绝对界线 B.真理和谬误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C.真理和谬误都具有主观性 D.真理和谬误在同一范围相互转化 18.唯心史观通常表现为( ) A.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B.人口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C.直线论和循环论 D.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19.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A.阶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 D.生产关系 20.在生产力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劳动者 B.劳动工具 C.劳动对象 D.劳动资料 21.经济基础是指( ) 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生产力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科学技术的水平 22.最早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是( ) A.马克思和恩格斯 B.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 C.封建阶级思想家 D.德国古典哲学家 23.阶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关系发展的结果 B.使用暴力的结果 C.政治斗争的结果 D.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4.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 A.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 B.道德和艺术 C.自然科学和一部分社会科学如语言学 D.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25.社会意识落后、先进的区分标志是( ) A.它们是否表现为理论体系 B.它们是否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 C.它们是否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 D.它们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6.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 ) A.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 B.劳动群众创造的 C.人民群众创造的 D.全人类创造的 27.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是坚信( ) A.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B.群众运动天然合理 C.群众通晓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群众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 2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 ) A.人的阶级性 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人的自然属性 D.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总和 29.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 ) A.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实体性因素 B.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C.科学和技术都是直接的生产力 D.科学技术作为一般的社会生产力纳入生产过程 30.人类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是( ) A.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发展 B.不断进步,直线上升的发展 C.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D.最终摆脱必然王国的束缚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 A.阶级性 B.系统性 C.先进性 D.实践性 E.有用性 2.下列判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 A.人为自然界立法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心外无物 E.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 A.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B.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C.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 D.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 E.能被人认识的客观实在 4.唯物辩证法是关于( ) A.历史规律的科学 B.普遍联系的科学 C.发展的学说 D.认识规律的学说 E.物质第一性的学说 5.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 ) A.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B.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C.党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 D.革命和建设事业成败的首要前提 E.一切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 6.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是( ) A.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B.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 C.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D.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E.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7.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是( ) A.生产方式 B.国家 C.人民群众 D.地理环境 E.人口因素 8.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 ) A.前进的、上升的过程 B.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C.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过程 D.直线上升、平稳进化的过程 E.在曲折中前进的过程 9.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E.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10.人的解放是指( ) A.摆脱客观规律的支配 B.实现人的绝对自由 C.摆脱自然的奴役 D.摆脱社会关系的束缚 E.摆脱旧思想、旧观念的禁锢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2题每题7分,3、4题每题6分,共26分) 1.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及其关系。 3.简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4.什么是生产力 如何理解生产力系统的构成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在第1、2、3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3题无效。) 1.试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2.试论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以及坚持这一观点和路线的重要意义。 3.试用绝对真理、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应具有的正确态度。 浙江省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D 2.B 3.D 4.C 5.D 6.A 7.A 8.C 9.C 10.B 11.D 12.A 13.B 14.A 15.B 16.D 17.B 18.D 19.D 20.A 21.C 22.B 23.D 24.C 25.D 26.C 27.A 28.B 29.D 30.C 二、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A D 2.A B C D 3.A C D E 4.B C 5.A B C D E 6.A B C D E 7.A D E 8.A B E 9.C D E 10.C D E 三、简答题(第1、2小题每题7分,3、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1.(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的方法——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 2.(1)认识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指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认识主体、客体的关系是:实践关系,即主体改造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即主体反映客体的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是从属于实践关系的,是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3.(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重要的表现。 (2)社会意识反作用从性质方面说,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起阻碍作用。从反作用的量的方面说,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有大小、深浅、久暂之分。 (3)相对于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毕竟是第二位的。 4.(1)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2)生产力是由客观物质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3)生产力系统除上述三项独立要素外还有一些非独立的要素,例如科学技术。 四、论述题(三题任选两题作题,每题12分,共24分) 1.(1)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如实反映客观情况,不能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实际。 (3)客观世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物质世界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 (5)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前我国的实际。我们强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这是我们一切工作取得胜利的可靠的思想保证。 2.(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其主要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已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它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是它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各种腐败现象,才会获得人民群众的真正拥护,从胜利走向胜利。 3.(1)二者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是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主体对它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来说的两个不同方面,所以是相互区别的,不能混淆。 (2)二者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另一方面相对真理具有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趋向。 (3)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求我们以辩证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经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具有绝对性。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没有穷尽真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扩展、深化和完善,具有相对性。 (4)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既坚持又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要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 A.客观性 B.实践性 C.历史性 D.社会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指( )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B.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C.物质运动的永恒性 D.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A.涨潮和退潮 B.日蚀和月蚀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体育竞赛的程序和规则 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 A.运动的 B.发展的 C.实践的 D.矛盾的 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 A.人们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政治思想工作的加强 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普通联系规律 C.永恒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9.科学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活动,它的生命力在于( ) A.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B.认真学习前人创造的知识 C.善于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 D.科学家之间合理的分工协作 10.下列说法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 A.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B.掌握火候,适可而止 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1."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D.激变论的观点 12.私人购车的增多,带动了中国汽车制造业、钢铁工业、石油工业、修车业、洗车业等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 A.一果多因 B.一因多果 C.同因异果 D.同果异因 13.有人认为,地球上产生生命是纯粹偶然的,没有任何必然性,就像一个人偶然得到一笔巨款成为百万富翁一样。从哲学上看,这是一种( ) A.宿命论观点 B.非决定论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庸俗进化论观点 14.在人类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是( ) A.日常消费生活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生产实践 1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16.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18.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是否具有情感意志 C.是否具有血缘关系 D.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19.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社会形式是指( )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B.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C.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合方式 D.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 20.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 A.仓储设备 B.生产工具 C.劳动对象的容器 D.能源和信息系统 2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 A.管理社会各项公共事务的机关 B.调节社会各种民事纠纷的机关 C.统治阶段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D.保卫国家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组织 2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意在说明( ) A.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相同的 B.社会发展是一种受盲目力量支配的自发过程 C.社会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D.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的进程不起作用 2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管理学、语言学 C.哲学、艺术、环境科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2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另一对是( ) A.开拓进取与保守落后之间的矛盾 B.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 C.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5.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 ) A.直接动力 B.根本动力 C.最终动力

自学考试哲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是( ) A.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B.意识对物质有无反作用的问题 C.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唯物主义最初的历史形态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自然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条件是( ) A.被剥削阶级同剥削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B.被统治阶级奋起反抗统治阶级 C.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资产阶级由进步阶级变为反动阶段 4.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 A.客观实在性 B.普遍联系性 C.永恒发展性 D.直接现实性 5.某种思想是否正确,在于它( ) A.是否符合领导的意图 B.是否符合多数人的意见 C.是否符合人们的主观愿望 D.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6.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人制定的 B.自然规律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要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可以认识,社会规律不能认识 7.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 A.物质的 B.实践的 C.相互联系的 D.发展变化的 8.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9.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属于( )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10.事物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 ) A.事物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B.事物的各个部分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C.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D.事物的整体变化和局部变化不同步性的表现 11.*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 A.*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C.*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 D.*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辩证否定的观点 C.质量互变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医生给病人看病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耕种土地 D.演员演唱歌曲 14.人们通过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上升到理性认识,这说明人的认识不仅具有摹写性,而且具有( ) A.社会性 B.创造性 C.客观性 D.历史性 15.感性认识不同于理性认识的特点在于,它具有( ) A.直接性和形象性 B.间接性和抽象性 C.社会性和历史性 D.主观性和能动性 16.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等于承认( )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1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因为( ) A.实践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 C.实践具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D.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8.对生态平衡影响的因素是( ) A.动物的活动 B.植物的变化 C.人类的活动 D.微生物的繁殖 19.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C.劳动资料与劳动者的统一 D.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 20.在生产力系统各要素中,最直接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 A.劳动者 B.劳动工具 C.劳动对象 D.教育发展程度 21.在生产关系的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产品交换方式 B.产品分配方式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22.国家的本质在于它是( ) A.管理社会各项事业的机关 B.维护社会稳定的力量 C.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力量 D.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 23.在欧洲历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18世纪的法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落后于英国,但在哲学方面却于英国;19世纪中叶的德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落后于当时的英国和法国,但在哲学上却高于英国和法国。这说明( ) A.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必然联系 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没有普遍性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 24.社会革命的爆发取决于多种原因,其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 A.进步势力和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B.革命家的出现和革命思想的形成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B.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C.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有限和无限的关系问题 3.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 ) A.由精神和物质两个本原构成的 B.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没有规律的事物的杂乱堆积 D.“绝对精神”或主观意识的产物 4.下列进一步证明时空和物质运动不可分的理论是( ) A.唯能论 B.牛顿力学 C.相对论 D.宇宙热寂说 5.关于意识的本质,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D.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6.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劳动 B.人脑的形成 C.语言的发展 D.环境的作用 7.“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8.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是否( ) A.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 B.承认事物的运动变化 C.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承认事物的多样性 9.下列属于因果联系的现象是( ) A.电闪雷鸣 B.月晕而风 C.水涨船高 D.昼夜交替 10.象消灭“天花”那样消灭癌症,这是( ) A.不可能性 B.抽象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极小的可能性 1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 ) A.矛盾的同一性推动事物发展 B.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12.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会导致( ) A.庸俗进化论 B.庸俗唯物论 C.激变论 D.均衡论 13.把同质事物区别开的依据是( ) A.事物的度 B.事物的量的规定性 C.事物的特殊矛盾 D.事物的属性 14.辩证法同循环论的区别在于( ) A.是否承认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过程 B.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15.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会导致( ) A.先验论和经验论 B.唯理论和经验论 C.直观反映论和庸俗唯物论 D.不可知论和二元论 1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感性和理性的关系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可靠和不可靠的关系 D.源和流的关系 17.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说明( ) A.真理和谬误两者无绝对界线 B.真理和谬误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C.真理和谬误都具有主观性 D.真理和谬误在同一范围相互转化 18.唯心史观通常表现为( ) A.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B.人口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C.直线论和循环论 D.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19.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A.阶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 D.生产关系 20.在生产力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劳动者 B.劳动工具 C.劳动对象 D.劳动资料 21.经济基础是指( ) 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生产力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科学技术的水平 22.最早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是( ) A.马克思和恩格斯 B.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 C.封建阶级思想家 D.德国古典哲学家 23.阶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关系发展的结果 B.使用暴力的结果 C.政治斗争的结果 D.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4.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 A.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 B.道德和艺术 C.自然科学和一部分社会科学如语言学 D.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25.社会意识落后、先进的区分标志是( ) A.它们是否表现为理论体系 B.它们是否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 C.它们是否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 D.它们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6.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 ) A.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 B.劳动群众创造的 C.人民群众创造的 D.全人类创造的 27.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是坚信( ) A.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B.群众运动天然合理 C.群众通晓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群众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 2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 ) A.人的阶级性 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人的自然属性 D.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总和 29.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 ) A.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实体性因素 B.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C.科学和技术都是直接的生产力 D.科学技术作为一般的社会生产力纳入生产过程 30.人类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是( ) A.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发展 B.不断进步,直线上升的发展 C.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D.最终摆脱必然王国的束缚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 A.阶级性 B.系统性 C.先进性 D.实践性 E.有用性 2.下列判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 A.人为自然界立法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心外无物 E.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 A.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B.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C.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 D.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 E.能被人认识的客观实在 4.唯物辩证法是关于( ) A.历史规律的科学 B.普遍联系的科学 C.发展的学说 D.认识规律的学说 E.物质第一性的学说 5.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 ) A.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B.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C.党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 D.革命和建设事业成败的首要前提 E.一切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 6.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是( ) A.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B.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 C.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D.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E.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7.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是( ) A.生产方式 B.国家 C.人民群众 D.地理环境 E.人口因素 8.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 ) A.前进的、上升的过程 B.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C.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过程 D.直线上升、平稳进化的过程 E.在曲折中前进的过程 9.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E.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10.人的解放是指( ) A.摆脱客观规律的支配 B.实现人的绝对自由 C.摆脱自然的奴役 D.摆脱社会关系的束缚 E.摆脱旧思想、旧观念的禁锢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2题每题7分,3、4题每题6分,共26分) 1.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及其关系。 3.简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4.什么是生产力 如何理解生产力系统的构成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在第1、2、3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3题无效。) 1.试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2.试论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以及坚持这一观点和路线的重要意义。 3.试用绝对真理、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应具有的正确态度。 浙江省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D 2.B 3.D 4.C 5.D 6.A 7.A 8.C 9.C 10.B 11.D 12.A 13.B 14.A 15.B 16.D 17.B 18.D 19.D 20.A 21.C 22.B 23.D 24.C 25.D 26.C 27.A 28.B 29.D 30.C 二、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A D 2.A B C D 3.A C D E 4.B C 5.A B C D E 6.A B C D E 7.A D E 8.A B E 9.C D E 10.C D E 三、简答题(第1、2小题每题7分,3、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1.(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的方法——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 2.(1)认识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指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认识主体、客体的关系是:实践关系,即主体改造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即主体反映客体的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是从属于实践关系的,是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3.(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重要的表现。 (2)社会意识反作用从性质方面说,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起阻碍作用。从反作用的量的方面说,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有大小、深浅、久暂之分。 (3)相对于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毕竟是第二位的。 4.(1)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2)生产力是由客观物质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3)生产力系统除上述三项独立要素外还有一些非独立的要素,例如科学技术。 四、论述题(三题任选两题作题,每题12分,共24分) 1.(1)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如实反映客观情况,不能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实际。 (3)客观世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物质世界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 (5)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前我国的实际。我们强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这是我们一切工作取得胜利的可靠的思想保证。 2.(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其主要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已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它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是它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各种腐败现象,才会获得人民群众的真正拥护,从胜利走向胜利。 3.(1)二者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是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主体对它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来说的两个不同方面,所以是相互区别的,不能混淆。 (2)二者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另一方面相对真理具有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趋向。 (3)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求我们以辩证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经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具有绝对性。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没有穷尽真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扩展、深化和完善,具有相对性。 (4)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既坚持又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要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现代西方哲学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 ) A.人本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相对主义诡辩论 E.科学主义 32.以下选项中正确表达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内容的有,时间和空间( ) A.是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B.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D.是不可分割的 E.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3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 ) A.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B.它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 A.2005年11月松花江水污染造成哈尔滨市供水危机 B.植被的破坏造成沙尘暴频发 C.彗星的出现造成地球上爆发战争 D.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E.对森林的大量砍伐使生物物种减少 3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E.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36.下列各项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有( ) A.文学艺术等知识因素 B.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C.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D.渗透性因素 E.准备性因素 37.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有( ) A.渔猎社会 B.农业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38.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下列各项属于新的社会阶层的有 ( ) 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C.个体户、私营企业主 D.自由职业人员 E.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39.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对地理环境依赖关系的有( ) A.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决定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 B.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自然资源 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场所 E.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40.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 ) A.人的本质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 B.人的本质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C.人的本质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 D.人的本质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E.人的本质在阶级社会是有阶级性的,不是超阶级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7分) 42.简要说明由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是历史的进步。(7分) 43.简述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6分) 44.简述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2分,共24分) 45.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12分) 46.试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12分) 47.试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2分)

自学考试马哲真题

2009年4月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单项选择题第1题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决定论思想

正确答案: B

校名师权威解析: 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A.人类哲学思维达到了顶峰 B.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理论体系的诞生 D.绝对真理的体现 2.一切唯物论坚持的观点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D.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3.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A.万物皆备于我 B.心外无物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死生由命,富贵在天 4.一元论哲学认为(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精神的 C.世界是运动的 D.世界是统一的 5.在意识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否认意识依赖于物质 B.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 C.否认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D.否认物质决定意识 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 ) A.存在 B.精神 C.实物 D.物质 7.思想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 ) A.是否理论化、系统化 B.是否被群众所接受 C.是否得到一定的传播 D.是否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 8.“机器思维”的实质是( ) A.用机械的、物理的过程完全取代人脑思维 B.人所给予的对人类思维的模拟 C.人的思维的独立实现 D.人的精神活动的物化表现 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减 B.事物场所的变更 C.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D.周而复始的循环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D.肯定和否定辩证统一的观点 11.假象是指( ) A.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主观想象的现象 D.表露于外的现象 12.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 ) A.客观性和主观性 B.普遍性和特殊性 C.平衡性和不平衡性 D.同一性和斗争性 13.质与属性的统一性在于( ) A.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B.质和属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质和属性是直接同一的 D.质是由属性所决定的 1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程度和规模 15.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 A.否认肯定和否定的区别 B.否认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C.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D.否认肯定和否定是辩证的统一 16.对待古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 A.全盘接受 B.全盘否定 C.批判为主继承为辅 D.批判地继承 17.循环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直线性 C.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而否认了特殊性 D.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而否认了间断性 18.感觉、知觉、表象是( )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9.“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实际经验高于书本知识 B.实际经验是可靠的 C.实践出真知 D.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 20.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A.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B.从真理中不断排除谬误的过程 C.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具体真理和抽象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21.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A.实践具有客观性 B.实践具有历史性 C.实践具有主观性 D.实践具有能动性 2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3.恩格斯所讲的“两种生产”是指( ) A.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 B.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精神资料的生产 C.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 D.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 24.在生产力中物的要素是指( ) A.自然环境 B.生产资料 C.劳动资料 D.科学技术 25.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在( ) A.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B.决定经济基础的变更 C.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D.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社会前进 26.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阶级斗争( ) A.已不再存在 B.已不是主要矛盾但在一定范围还会长期存在 C.只存在于人民内部 D.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激化 27.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 ) A.无产阶级革命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党的教育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8.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是( ) A.仅仅是唯物史观的观点 B.唯心史观的观点 C.历史二元论的观点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能接受的观点 29.人生观是人们对( ) A.自然界和社会的总的看法 B.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C.社会某一问题的具体看法 D.人的思维方式的看法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 A.完全按照个人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客观必然性制约 C.摆脱必然性的束缚获得自由 D.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历史形态(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辩证法 C.近代庸俗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E.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下列哪些说法表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 A.时乎时乎不再来 B.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C.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D.失落寸金容易找,失落光阴无处寻 E.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 ) A.理 B.绝对观念 C.感觉 D.心 E.上帝 4.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 ) A.共性大于个性 B.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C.个性中包含了共性 D.共性和个性可以相互转化 E.共性是个性的总和 5.正确地把握度才能( ) A.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B.在实践活动中掌握适度的原则 C.提出指导实践的科学准则 D.在实践活动中避免“过”与“不及” E.避免犯“左”和右的错误 6.“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表明( ) A.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B.人的认识的相对性和不可靠性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D.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 E.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 7.生产工具是( ) A.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B.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C.划分不同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D.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E.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要素 8.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A.是非对抗性的 B.大量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 C.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D.能够通过改革不断加以解决的 E.不断削弱直至最终消失的 9.社会心理是( ) A.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B.以理性形式为特征 C.主要表现为个人意识 D.对社会存在的不系统的、自发的反映 E.具体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等 10.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在于( ) A.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B.消灭了私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 D.消灭了“三大差别”,使人们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 E.全体社会成员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2题每题7分,3、4题每题6分,共26分) 1.实践及其特点是什么 2.两点论和一点论、重点论和均衡论的区别是什么 3.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4.怎样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在第1、2、3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3题无效。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2.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原理说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 3.试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浙江省200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C 2.B 3.D 4.D 5.B 6.C 7.B 8.B 9.C 10.A 11.B 12.D 13.A 14.B 15.C 16.D 17.A 18.C 19.C 20.A 21.B 22.D 23.C 24.B 25.A 26.B 27.D 28.D 29.B 30.D 二、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A D E 2.A B C D E 3.C D 4.B C D 5.A B C D E 6.A C D E 7.A B C E 8.A B C D 9.A D E 10.A B C D E 三、简答题(第1、2小题每题7分,3、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1.(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是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性。 (3)实践是能动的活动,具有能动性。 (4)实践是社会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2.(1)两点论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一点论就是片面地看问题,只看到一个方面而看不到另一个方面。 (2)重点论就是要突出重点,在看到两个方面的时候,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均衡论就是不分主次,把两个方面等量齐观。 (3)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的形而上学观点。 3.(1)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指出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第二,它指出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第三,它指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3)只有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对社会进行精确的研究,才有真正的社会科学。 4.(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3)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因而不存在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 (4)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 (5)抽象地谈论人的本质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 四、论述题(三题任选两题,每题12分,共24分) 1.(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们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有着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表现在: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3)这一原理的意义从理论上说,要反对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两种错误观点,即唯理论和经验论,从实践上说要防止和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相适应是基本的。 (3)但是,在某些环节、方面还有不适应的情况,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加以解决的,不相适应的方面是非基本的。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5)四项基本原则分别属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由于它们基本上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坚持。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才能加快发展生产力,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1)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2)内容和形式既互相区别,又互相统一。其统一表现在:第一,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第二,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第三,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根据内容的发展,适时地改变旧的形式,如依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创造与之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同时,要保持那些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形式的相对稳定性。 (4)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不注重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也要反对抹煞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自学考试哲学真题试卷

课程代码:0000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B.辩证法 C.可知论D.认识论 2.“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在于它的() A.发展变化性B.矛盾普遍性 C.相对稳定性D.客观实在性 5.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 C.二元论D.不可知论 6.在意识内容问题上,唯心主义否认意识是() A.社会的产物B.人脑的机能 C.对客观世界的反映D.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 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8.观察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这属于() A.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B.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C.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D.用唯心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9.“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10.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11.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 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D.激变论的错误 12.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冬去春来,夏尽秋至B.夜去昼来,昼尽夜至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3.中国明代的王守仁认为“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实践观B.客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C.旧唯物主义实践观D.庸俗唯物主义实践观 1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 A.一切有生命的人 B.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 C.一切生存于社会中的人 D.一切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1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16.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17.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 18.对于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根本原因,应当到() A.地理环境中去寻找B.人口因素中去寻找 C.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中去寻找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去寻找 19.社会结构是指() A.人类社会各种要素和关系的汇集 B.人类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结合 C.人类社会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的统一 D.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及其联系和关系 20.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 A.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能力的范畴 C.人类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的范畴 D.人类进行生产斗争、政治斗争和科学实验的能力的范畴 21.从起源上说,国家是() A.人们通过订立契约形成的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C.一个民族压迫另一个民族的产物 D.不同民族进行掠夺战争的结果 22.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清楚明白、通俗易懂 C.它能被多数人所接受D.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 B.个人和社会、自然界和社会之间的矛盾 C.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4.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这说明改革() A.具有社会性B.具有普遍性 C.具有人民性D.具有阶级性 2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 A.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不是历史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D.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26.科学是() A.人类的一切知识B.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 C.知识的理论体系D.正确的思维方法 27.交往形式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交往形式是() A.科学交往和技术交往B.国家交往和民族交往 C.积极交往和消极交往D.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28.从历史观上看,人类解放就是() A.实现绝对自由B.不受任何束缚 C.摆脱规律的制约D.摆脱盲目必然性的奴役 29.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人生意义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B.贡献和索取的关系 C.理想和现实的关系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30.中国战国时期的邹衍认为,历史朝代的更替和变迁是按照土德、金德、火德、水德、木德的顺序进行的,史称“五德终始说”。这种观点属于() A.历史进步论B.历史倒退论 C.历史循环论D.历史唯物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有() A.牛顿力学B.细胞学说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32.下列各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相对静止的有() A.事物没有发生任何变化B.物质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C.事物运动处于某种特殊状态D.事物没有发生根本质变 E.事物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33.下列命题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C.矛盾双方相互贯通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E.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34.“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这句话的含义有() A.现象就是本质B.本质是现象的根据 C.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D.本质和现象是不可分离的 E.本质第一性,现象第二性 35.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 A.受到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C.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 D.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达到终极真理 E.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36.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是因为() A.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口增长过快会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速度 C.人口增长过快会影响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D.人口增长过快会增加劳动力就业的困难 E.人口增长必须与生产的发展相适应 37.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38.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各有其特殊性,其表现有() A.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有各自的特点 B.各个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C.有些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D.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更替的形式和道路各有特点 E.社会制度性质相同的国家可能采取不同的经济、政治体制 39.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阶段和阶级斗争学说内容的有() A.阶级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阶级斗争是由于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 C.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形成的基础 D.阶级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前提 E.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0.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在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上的看法的错误在于() A.把人性和人的本质看成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 B.把人性和人的本质看作是不变的,而不是变化的 C.把人性和人的本质看成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 D.把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阶级性,看作是人的共同本质 E.把人性和人的本质看作是神赐的,而不是人自身形成的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唯物主义的含义及其发展的历史形态。(7分) 42.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7分) 43.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6分) 44.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及真理的谬误的关系。(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 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12分) 46.说明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的作用。(12分) 47.试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12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法国启蒙哲学 D.德国古典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革命的影响 B.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 C.它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D.它能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种( )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庸俗进化论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5.人工智能出现和发展的哲学意义在于(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B.证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否定了电脑与人脑的本质区别 D.证明了电脑在整体上超过人脑 6.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 ) A.世界的统一性 B.世界的运动变化 C.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属于( ) A.高级和低级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简单和复杂的关系 8.“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即只承认事物之间的联系,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这是一种 ( ) A.形而上学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 9.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它( ) A.是不是在新时代产生的 B.是不是具有新的特点 C.是不是得到多数人的承认 D.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10.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11.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 ) A.激变论 B.循环论 C.庸俗进化论 D.庸俗唯物论 12.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关系属于( )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相同观点,其中一个是都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另一个是都主张(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C.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 D.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15.有人认为,一定历史条件下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是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这是一种( )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物辩证法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7.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 A.地理环境 B.生产劳动 C.社会生活 D.信息交流 1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 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9.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20.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 A.管理社会各项公共事务 B.为全体社会成员谋福利 C.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D.保护国家领土主权不受外来势力侵犯 21.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 A.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它具有系统性、理论性 C.它继承了人类的先进文化 D.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22.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所依据的标准是( ) 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B.国家政权的不同性质 C.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 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2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社会形态的发展( ) A.与自然界事物的发展完全相同 B.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不受人的自觉活动的影响 D.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2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 B.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C.先进社会意识与落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5.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A.根本动力 B.直接动力 C.最终动力 D.动力 26.社会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 ) A.先进的政治思想代替落后的政治思想 B.高效率的政治体制代替低效率的政治体制 C.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 D.合理的经济体制代替不合理的经济体制 27.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A.杰出的个人在历的重大作用 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C.人们的思想动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D.剥削阶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8.下列关于人性的看法,属于正确观点的是( )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之初,性本恶 C.人性无善无恶 D.人性是在社会中形成的 29.在价值关系中,人与物的区别在于,人( ) A.只能是价值主体 B.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主客体关系的中介 D.只能是价值客体 30.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个人是什么样的,主要取决于( ) A.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B.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 C.他们的个人意志 D.他们的天赋条件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 A.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 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 A.批判其错误观点 B.吸收其合理思想 C.把二者结合起来 D.批判地继承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 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5.空间是指( )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6.规律是指( )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 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 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7.二无论的根本错误是( )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 ) A.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 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C.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 D.因果观上的相对主义观点 12.*与假象的区别在于( ) A.*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 C.*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D.*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 A.实事求是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8.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是否具有自然属性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D.是否具有宗教信仰 19.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 A.地理环境 B.风俗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 20.“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21.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2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24.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 A.政治标准 B.经济标准 C.道德标准 D.社会标准 2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7.科学的发展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 A.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B.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 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D.意识形态的先进或落后 28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 29.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A.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C.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D.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 ) 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问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 E.运动是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问题 3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 )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E.批判孤立静止的错误观点 3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演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联系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E.因果作用规律 3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6.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原因在于( ) A.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不能影响生产的发展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方式制约 E.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 37.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称为技术社会形态,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杜会形态的有( ) A.原始社会 B.渔猎社会 C.农业社会 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38.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E.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39.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 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B.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 C.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必然联系 D.人生观对世界观有重大影响 E.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40.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标准的 有( ) A.先进的社会意识代替腐朽的社会意识 B.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C.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 D.进步的政治制度代替反动的政治制度 E.良好的道德风尚代替腐朽的道德风尚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3小题每题7分,42、4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7分) 42.简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6分) 43.什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7分) 44.简述国体和政体的含义及二者的相互联系。(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46.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47.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哲学自学考试真题下载

课程代码:0000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B.辩证法 C.可知论D.认识论 2.“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在于它的() A.发展变化性B.矛盾普遍性 C.相对稳定性D.客观实在性 5.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 C.二元论D.不可知论 6.在意识内容问题上,唯心主义否认意识是() A.社会的产物B.人脑的机能 C.对客观世界的反映D.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 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8.观察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这属于() A.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B.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C.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D.用唯心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9.“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10.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11.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 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D.激变论的错误 12.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冬去春来,夏尽秋至B.夜去昼来,昼尽夜至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3.中国明代的王守仁认为“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实践观B.客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C.旧唯物主义实践观D.庸俗唯物主义实践观 1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 A.一切有生命的人 B.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 C.一切生存于社会中的人 D.一切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1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16.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17.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 18.对于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根本原因,应当到() A.地理环境中去寻找B.人口因素中去寻找 C.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中去寻找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去寻找 19.社会结构是指() A.人类社会各种要素和关系的汇集 B.人类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结合 C.人类社会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的统一 D.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及其联系和关系 20.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 A.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能力的范畴 C.人类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的范畴 D.人类进行生产斗争、政治斗争和科学实验的能力的范畴 21.从起源上说,国家是() A.人们通过订立契约形成的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C.一个民族压迫另一个民族的产物 D.不同民族进行掠夺战争的结果 22.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清楚明白、通俗易懂 C.它能被多数人所接受D.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 B.个人和社会、自然界和社会之间的矛盾 C.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4.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这说明改革() A.具有社会性B.具有普遍性 C.具有人民性D.具有阶级性 2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 A.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不是历史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D.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26.科学是() A.人类的一切知识B.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 C.知识的理论体系D.正确的思维方法 27.交往形式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交往形式是() A.科学交往和技术交往B.国家交往和民族交往 C.积极交往和消极交往D.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28.从历史观上看,人类解放就是() A.实现绝对自由B.不受任何束缚 C.摆脱规律的制约D.摆脱盲目必然性的奴役 29.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人生意义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B.贡献和索取的关系 C.理想和现实的关系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30.中国战国时期的邹衍认为,历史朝代的更替和变迁是按照土德、金德、火德、水德、木德的顺序进行的,史称“五德终始说”。这种观点属于() A.历史进步论B.历史倒退论 C.历史循环论D.历史唯物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有() A.牛顿力学B.细胞学说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32.下列各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相对静止的有() A.事物没有发生任何变化B.物质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C.事物运动处于某种特殊状态D.事物没有发生根本质变 E.事物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33.下列命题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C.矛盾双方相互贯通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E.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34.“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这句话的含义有() A.现象就是本质B.本质是现象的根据 C.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D.本质和现象是不可分离的 E.本质第一性,现象第二性 35.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 A.受到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C.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 D.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达到终极真理 E.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36.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是因为() A.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口增长过快会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速度 C.人口增长过快会影响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D.人口增长过快会增加劳动力就业的困难 E.人口增长必须与生产的发展相适应 37.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38.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各有其特殊性,其表现有() A.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有各自的特点 B.各个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C.有些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D.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更替的形式和道路各有特点 E.社会制度性质相同的国家可能采取不同的经济、政治体制 39.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阶段和阶级斗争学说内容的有() A.阶级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阶级斗争是由于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 C.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形成的基础 D.阶级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前提 E.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0.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在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上的看法的错误在于() A.把人性和人的本质看成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 B.把人性和人的本质看作是不变的,而不是变化的 C.把人性和人的本质看成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 D.把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阶级性,看作是人的共同本质 E.把人性和人的本质看作是神赐的,而不是人自身形成的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唯物主义的含义及其发展的历史形态。(7分) 42.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7分) 43.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6分) 44.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及真理的谬误的关系。(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 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12分) 46.说明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的作用。(12分) 47.试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12分)

全国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00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 ) A.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B.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朴素性 C.机械性、庸俗性、形而上学性 D.形而上学性、主观性、不彻底性 3.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 ) A.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这是一种(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5.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前提是(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群众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 A.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7.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 A.手脚分工 B.劳动 C.语言的产生 D.社会分工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有两个,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 ) A.永恒发展的观点 B.辩证否定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质变相互转化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客观性和普遍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同一性和斗争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杀盗非杀人”,“白马非马”,这两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 ) A.部分与整体的联系 B.个性与共性的联系 C.现象与本质的联系 D.形式与内容的联系 11.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12.有人提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主张进行科学研究必须完全排除偶然性。从哲学上看,这是(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机械决定论观点 13.有人提出:“一念之发动处,便是行了”。就是说一种念头一产生就是行动了。这是一种( ) A.客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B.主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实践观 D.庸俗唯物主义实践观 1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含义的是( ) A.认识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认识客体是外部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D.认识客体是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 15.概念、判断、推理是( ) A.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 B.思想体系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6.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态度的理论依据是(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C.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 17.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 A.食肉动物 B.食草动物 C.微生物 D.绿色植物 18.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A.血缘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19.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 A.能源系统 B.生产工具 C.仓储设备 D.信息传递系统 20.下列各项对社会意识的理解中,属于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 A.社会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错误的社会意识是纯粹的主观臆造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2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 A.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 B.维持社会稳定的机构 C.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矛盾的机构 D.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构 2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种(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23.社会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另一对是( ) A.生产力和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C.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先进生产关系和落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2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是( ) A.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C.按人们占有生产资料多少进行分配 D.按个人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的多少进行分配 25.改革在人类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是( ) A.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的一种形式 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C.对社会经济制度进行根本改造和变革 D.对社会政治制度进行根本改造和变革 26.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A.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个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7.就其本质来说,科学既是知识的理论体系,又是( ) A.技术专家的技术发明活动 B.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育活动 C.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 D.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活动 28.衡量历史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 29.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途径是( ) A.学习他人先进经验 B.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C.寻求合适的发展机遇 D.利用良好的社会环境 30.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 ) A.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人们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人们不受任何限制的自主活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的革命变革表现在,它把(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起来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 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统一起来 D.感性认识和理性知识统一起来 E.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统一起来 3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社会的物质性的有( )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C.物质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D.社会生活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关系 E.社会的物质活动决定社会的精神活动 33.在社会生活中,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这是因为( ) A.新事物在时间上是新出现的 B.新事物具有新的形式和特点 C.新事物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D.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E.新事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34.下列选项中,比喻量变的积累会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 )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C.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有( ) A.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B.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生动具体 C.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36.下列各项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 A.地理环境 B.科学技术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E.国家机构 37.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的有(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非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8.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有( ) A.古代社会 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信息社会 E.现代社会 39.下列各项属于交往的社会作用的有( ) A.交往是社会制度改变的根本原因 B.交往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交往可以推动社会关系的变更和改善 D.交往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E.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40.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具有多方面的基本特征,其中有( ) A.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B.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C.消灭了旧式分工,个人得到全面发展 D.人们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极大提高,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E.国家完全消亡,代之以社会管理机关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实践的含义以及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7分) 42.简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7分) 4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6分) 44.简述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2分,共24分) 45.试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并说明内因外因关系的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46.说明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47.论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及这种反作用与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关系。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B.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C.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有限和无限的关系问题 3.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 ) A.由精神和物质两个本原构成的 B.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没有规律的事物的杂乱堆积 D.“绝对精神”或主观意识的产物 4.下列进一步证明时空和物质运动不可分的理论是( ) A.唯能论 B.牛顿力学 C.相对论 D.宇宙热寂说 5.关于意识的本质,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D.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6.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劳动 B.人脑的形成 C.语言的发展 D.环境的作用 7.“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8.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是否( ) A.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 B.承认事物的运动变化 C.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承认事物的多样性 9.下列属于因果联系的现象是( ) A.电闪雷鸣 B.月晕而风 C.水涨船高 D.昼夜交替 10.象消灭“天花”那样消灭癌症,这是( ) A.不可能性 B.抽象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极小的可能性 1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 ) A.矛盾的同一性推动事物发展 B.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12.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会导致( ) A.庸俗进化论 B.庸俗唯物论 C.激变论 D.均衡论 13.把同质事物区别开的依据是( ) A.事物的度 B.事物的量的规定性 C.事物的特殊矛盾 D.事物的属性 14.辩证法同循环论的区别在于( ) A.是否承认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过程 B.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15.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会导致( ) A.先验论和经验论 B.唯理论和经验论 C.直观反映论和庸俗唯物论 D.不可知论和二元论 1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感性和理性的关系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可靠和不可靠的关系 D.源和流的关系 17.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说明( ) A.真理和谬误两者无绝对界线 B.真理和谬误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C.真理和谬误都具有主观性 D.真理和谬误在同一范围相互转化 18.唯心史观通常表现为( ) A.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B.人口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C.直线论和循环论 D.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19.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A.阶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 D.生产关系 20.在生产力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劳动者 B.劳动工具 C.劳动对象 D.劳动资料 21.经济基础是指( ) 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生产力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科学技术的水平 22.最早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是( ) A.马克思和恩格斯 B.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 C.封建阶级思想家 D.德国古典哲学家 23.阶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关系发展的结果 B.使用暴力的结果 C.政治斗争的结果 D.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4.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 A.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 B.道德和艺术 C.自然科学和一部分社会科学如语言学 D.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25.社会意识落后、先进的区分标志是( ) A.它们是否表现为理论体系 B.它们是否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 C.它们是否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 D.它们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6.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 ) A.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 B.劳动群众创造的 C.人民群众创造的 D.全人类创造的 27.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是坚信( ) A.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B.群众运动天然合理 C.群众通晓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群众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 2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 ) A.人的阶级性 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人的自然属性 D.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总和 29.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 ) A.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实体性因素 B.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C.科学和技术都是直接的生产力 D.科学技术作为一般的社会生产力纳入生产过程 30.人类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是( ) A.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发展 B.不断进步,直线上升的发展 C.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D.最终摆脱必然王国的束缚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 A.阶级性 B.系统性 C.先进性 D.实践性 E.有用性 2.下列判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 A.人为自然界立法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心外无物 E.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 A.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B.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C.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 D.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 E.能被人认识的客观实在 4.唯物辩证法是关于( ) A.历史规律的科学 B.普遍联系的科学 C.发展的学说 D.认识规律的学说 E.物质第一性的学说 5.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 ) A.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B.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C.党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 D.革命和建设事业成败的首要前提 E.一切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 6.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是( ) A.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B.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 C.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D.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E.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7.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是( ) A.生产方式 B.国家 C.人民群众 D.地理环境 E.人口因素 8.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 ) A.前进的、上升的过程 B.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C.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过程 D.直线上升、平稳进化的过程 E.在曲折中前进的过程 9.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E.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10.人的解放是指( ) A.摆脱客观规律的支配 B.实现人的绝对自由 C.摆脱自然的奴役 D.摆脱社会关系的束缚 E.摆脱旧思想、旧观念的禁锢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2题每题7分,3、4题每题6分,共26分) 1.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及其关系。 3.简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4.什么是生产力 如何理解生产力系统的构成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在第1、2、3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3题无效。) 1.试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2.试论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以及坚持这一观点和路线的重要意义。 3.试用绝对真理、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应具有的正确态度。 浙江省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D 2.B 3.D 4.C 5.D 6.A 7.A 8.C 9.C 10.B 11.D 12.A 13.B 14.A 15.B 16.D 17.B 18.D 19.D 20.A 21.C 22.B 23.D 24.C 25.D 26.C 27.A 28.B 29.D 30.C 二、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A D 2.A B C D 3.A C D E 4.B C 5.A B C D E 6.A B C D E 7.A D E 8.A B E 9.C D E 10.C D E 三、简答题(第1、2小题每题7分,3、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1.(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的方法——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 2.(1)认识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指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认识主体、客体的关系是:实践关系,即主体改造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即主体反映客体的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是从属于实践关系的,是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3.(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重要的表现。 (2)社会意识反作用从性质方面说,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起阻碍作用。从反作用的量的方面说,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有大小、深浅、久暂之分。 (3)相对于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毕竟是第二位的。 4.(1)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2)生产力是由客观物质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3)生产力系统除上述三项独立要素外还有一些非独立的要素,例如科学技术。 四、论述题(三题任选两题作题,每题12分,共24分) 1.(1)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如实反映客观情况,不能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实际。 (3)客观世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物质世界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 (5)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前我国的实际。我们强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这是我们一切工作取得胜利的可靠的思想保证。 2.(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其主要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已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它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是它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各种腐败现象,才会获得人民群众的真正拥护,从胜利走向胜利。 3.(1)二者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是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主体对它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来说的两个不同方面,所以是相互区别的,不能混淆。 (2)二者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另一方面相对真理具有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趋向。 (3)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求我们以辩证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经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具有绝对性。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没有穷尽真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扩展、深化和完善,具有相对性。 (4)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既坚持又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要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 索引序列
  • 哲学自学考试真题
  • 自学考试哲学真题
  • 自学考试马哲真题
  • 自学考试哲学真题试卷
  • 哲学自学考试真题下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