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学考试文学概论知识点

自学考试文学概论知识点

发布时间:

自学考试文学概论知识点

【免费定制个人学历提升方案和复习资料: 】大专自考汉语言文学学习写作(一)、文学概论(一)、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普通逻辑、心理学、教育学(一)等课程。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汉语言文学自考汉语言文学专科应该怎么学自考汉语言文学考试计划自考汉语言文学考试科目下方免费学历提升方案介绍: 2019年10月自考0046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271.45KB 2014年04月自考00603英语写作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149.32KB自考/成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呵呵,我也考,找到一点点。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年9月份毕业综合考试题(高师 本科)考试说明:1、考试范围分为五大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2、开卷,可带相关的教材和资料。3、试卷题目共五道,即每部分一个大题,每题分值20分,满分100分。4、下面五道题前三道题每题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一、以柳宗元《江雪》为例,试谈文学意境的特征。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二、试论《史记》的写人艺术。三、结合“狂人”、吕纬甫、魏连殳,谈鲁迅对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所处的环境和命运的思考。四、现代汉语题,试卷给出4个带有语病的句子,修改句子毛病并说明理由。内容略。五、将下面一段古文加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上 谓 黄 门 侍 郎 王 珪 曰 国 家 本 置 中 书 门 下 以 相检察 中 书 诏 敕 或 有 差 失 则 门 下 当 行 驳 正 人 心 所 见 互 有 不 同 苟 论 难 往 来 务 求 至当舍己从 人 亦 复 何 伤 比 来 或 护 己 之 短 遂 成 怨 隙 或 苟 避 私 怨 知 非 不 正 顺 一 人 颜 情为兆民 之深 患 此 乃 亡 国 之 政 也 炀 帝 之 世 内 外 庶 官 务 相 顺 从 当 是 之 时 皆 自 谓 有 智祸不及 身 及天 下 大 乱 家 国 两 亡 虽 其 间 万 一 有 得 免 者 亦 为 时 论 所 贬 终 古 不 磨 卿 曹各当徇 公 忘 私勿 雷 同 也 上 谓 侍 臣 曰 吾 闻 西 域 贾 胡 得 美 珠 剖 身 以 藏 之 有 诸 侍 臣 曰 有之上曰人 皆 知 彼 之 爱 珠 而 不 爱 其 身 也 吏 受 贿 抵法 与 帝 王 徇 奢 欲 而 亡 国 者 何 以 异 於彼 胡 之 可 笑 邪(此文出自《资治通鉴》 第192卷 卷第一百九十二)(试卷上的段落没有标明出处。以下为正确答案)上谓黄门侍郎王珪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炀帝之世,内外庶官,务相顺从,当是之时,皆自谓有智,祸不及身。及天下大乱,家国两亡,虽其间万一有得免者,亦为时论所贬,终古不磨。卿曹各当徇公忘私,勿雷同也!”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贿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与彼胡之可笑邪!”译文:略。

1、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2、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3、文学形象的概括性:文学形象能够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 4、典型环境: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5、虚实相生: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与实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应用于意境理论中,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6、象征意象化:营构文学象征意象的原则和方法叫象征意象化。它是象征意象创造的必经之途,即在抽象思维的指导下追求意象应合,不惜以荒诞的幻象求得意念的真实。 7、荒诞性: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指艺术家有意创造出不合常理、不合常形的形象以达到揭示某种哲理或观念的目的。 8、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9、典型: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10、特征化:在写实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 11、意境: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12、象征意象:文学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观念或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表现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13、叙事:就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14、故事时间: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也就是故事中所虚构的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过程,这个时间的顺序和长短是由所讲述的故事内容给出的。 15、文本时间:是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排列的前后顺序,或者说是读者阅读文本所依照的顺序;这个时间实际上是叙述语言本身的前后顺序和长短。 16、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解的特定角度。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主要有四种: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及人称或视角变换叙述。 17、叙述标记:是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记作用的叙述手段。 18、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组成故事的要素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由这些事件组织成的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发生这些事件的具体场景这三个主要方面。 19、结构:是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叙事作品中结构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表层结构,即叙事文本自身的结构;另一层是深层结构,即超出叙事文本的文化结构。 20、叙述功能:是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对叙述功能的研究问题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普洛普在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形态研究中提出的。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点

简答题会难一些多看书多做真题希望回答能够帮助你你也可以追问

在第一章。劳动说是关于文学的起源,文学概论开篇就要介绍文学的起源

文学概论的劳动说在第二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文艺学文学文本模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劳动说。这样就可以得出所以的结论文学概论的劳动说再第二张。

华夏大地教育网为您解答: 您好,文学概论属于记忆性的课程,您可以结合教材后面所附大纲进行学习,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步骤: 1、通读教材。 2、对照大纲,划出重点。 3、结合勾画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4、对重点内容强化记忆。 5、再次通读教材。 6、适当进行必要的真题练习及模拟试题练习。 经过以上几个步骤的复习,一般可以顺利以高分通过考试,自考唯一的捷径是扎实复习,预祝学友考试顺利。

中国文学概论自考知识点

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比较简单好考的专业,报考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考生可以从事教师,文案等工作,当然,对于考公务员也是比较受欢迎的。

自考汉语言文学专科需要考的科目有:

课程设置:必考课12门68学分,加考课2门10学分。

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需要考的科目有:

课程设置:必考课11门52学分,选考课4门26学分,加考课4门24学分。

以上专业课程仅供参考,各院校略有不同,每年也都会有所调整,具体以官方院校为准。

准备参加自考,对于自考还有不同的可以关注微博:深大优课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各大企业、事业单位、新闻文艺出版部门等从事相关文学方面的职位。

毕业生从事的工作有:汉语言文学研究与教学、新闻编辑、新媒体、文案、文学评论、文化宣传等。

要是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有望成为汉语言文学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

第一步:看网课+思维导图对着思维导图看网课,可以最快的了解书内整体脉络,我在学习的时候是对着网课跟课本自己整理了思维导图,几乎涵盖了书上所有知识点,现在可以直接分享给大家(网课与思维导图的资料获取方法看评论哦~)第二步:简单看书这一步主要是要看细节,思维导图已经涵盖的内容只需要眼睛带着过一遍,主要看作家+作品,以及所有带书名号的文字以及它的前缀,选择题里很容易考某个冷门作家的热门作品或者某个热门作家的冷门作品让你去选择,一定要熟悉所有作家的所有作品,不用熟记但一定要混个眼熟!!例如下面这道真题21年4月真题20年8月真题第三步:看文字题这一部分就按照书内教纲来背文字题,文字题分为名词解释、简答跟论述,一般名词解释主要在大纲的识记跟领会部分,简答跟论述主要在领会跟综合运用部分。当然这些我也已经全部整理好啦,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直接拿哈。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美学 外国文学史 红楼梦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语言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鲁迅研究英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英语(二) 唐诗研究 莎士比亚研究 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学作文教学美学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汉语言文学教育毕业论文 14门请采纳意见,谢谢。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点归纳

联系文学史实际谈谈文学思潮的产生

文学思潮的发生往往在社会、文化、教育发生变动的时代。这时的思想活跃,观念蜂起。文学思潮与社会、文化思潮密切相关,因而它往往在此背景下酝酿兴起。如浪漫主义思潮与法国*,中国新文学思潮与新文化运动。文学思潮的发生,在外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之外,也具有内在的轨迹与原因。如浪漫主义反对古典主义,后者严格的形式规程对创作造成束缚就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五四新文学也有近代文学逐渐变化的根源。文学思潮的发生在近代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也会由传播移植而来。如浪漫主义在德、英、法三国就有交流、汇合的情况,尤其法国的浪漫主义受国外思潮移入的影响,而中国新文学更是文学思潮移植的好例子。

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同样也离不开革新。继承与革新是辨证统一的。继承是革新的基础和前提,革新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继承是一个有批判、有吸收的扬弃过程,它需要充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革新反映了时代和现实生活的需求,它必须有借鉴、有创造。真正的继承已经包含着部分的革新因素。而革新在摆脱文学传统的束缚时,在一定程度上又总是与传统保持着血的继承关系。文学的继承与革新就是这样既联系又互相区别,共同推进着文学的发展。

文学与科学文化教育的关系

文学(包括艺术)与科学文化教育(我们这里指的自然科学)是不同的,文学的中心问题首先是人,人的感受、情感、愿望和理想,科学的中心问题则主要是自然世界,科学也研究人自身,但在科学中,人主要作为一种自然而进放科学的视野。文学和科学都要揭示世界的奥秘。文学与科学都追求真美,但文学追求的真是人的情感的真,科学则追求规律的真,科学在必须选择时,它选择真而牺牲美,文学则在真与美二者中永不可作单一的选择。但是,文学与科学文化中,科学文化以它的理性智慧的知识性和深刻性塑造了文学家,进而促进了艺术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从某些方面启示艺术文化的开展。反之,艺术文化以它的情感智慧,影响科学家的精神世界,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动力、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文学与科学永远是关联在一起的,文学与科学一样参与了开发世界的统一过程。

文学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这是应该加以区分的,所谓“文之与史,较然异辙”。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无论历史还是文学。都可以达到对事物的普遍性的揭示。就历史而言,辩证表明:历史路径是螺旋型上升的,每一种社会形态(如历史人物、历史行为等)都可能在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重复若干次,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出现的相似点,就是沟通历史和现实的桥梁,从而具有普遍性。就文学而言,并不因其虚构性而丧失真实性和普遍性。就文学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层面说,它能深入到现实的底层,达到对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的揭示。

文学观念为什么是发展变化的

文学观念是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它永远是发展变化的。其原因是:

(1)时代的原因。不同的时代由于社会的需要不同,会产生不同性质的文学。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系乎时序,世情,时序的变化推动了文学的变化。文学变化发展了,文学观念也跟着变化发展。

(2)文学自身的变化。根据考察,文学与其他艺术一样,有自身的变化运动,这就是由再现到表现,再由表现到装饰,一般总是这样螺旋式发展,它是文学自身的运动。

(3)不同群体不同地位的人,观点不同,对文学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以上三点是文学观念不断发展变化的原因。

1、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2、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3、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4、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

5、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6、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7、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8、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9、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10、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11、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12、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

13、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给人压迫感、紧张感。

14、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15、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16、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

17、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艺术想象的一种。

18、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9、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20、艺术理解: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

1、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这是格雷马斯提出的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2、隐含的作者: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3、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4、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5、抒情原则:在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6、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这是格雷马斯提出的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7、隐含的作者: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8、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9、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10、抒情原则:在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11、抒情策略:在创作作品时,作者总是在语法或修辞上采取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的效果,这样的方法和手段谓之抒情策略。

12、抒情的语法策略: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成熟、杰出的抒情作家都深谙此道。比如,诗人有所谓的“诗家语”,它指的是与通常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常常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追求某种特殊的语言效果。

13、抒情的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从文学史和修辞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辞策略有许多,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四种。

14、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15、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16、抒情小品文:是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在中国,“小品”一词最早出现于《世说新语》,意为篇幅短小之文;西方的小品文起源于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紧随其后。西方抒情小品文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一,它注重描写个人的经历、境遇,抒发个人的情感、情绪;第二,它具有坦荡开阔的心胸和闲适恳切的调格。

17、抒情作品:专门用来抒情达意,它是与叙事作品相对而言的另一类文学作品;具体地说,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18、韵律:抒情作品中由字音的有序结合和变化而造成的和谐音调,谓之“韵律”。在西方,韵律是一个统称,它可以分为韵与律两个方面。把同一个音或类似的音予以有规则的反复排列,称为韵。按照某种规律使语音的长短、高低、强弱予以重复变化,称为律。

19、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

20、文学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1、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2、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3、文学形象的概括性:文学形象能够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 4、典型环境: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5、虚实相生: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与实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应用于意境理论中,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6、象征意象化:营构文学象征意象的原则和方法叫象征意象化。它是象征意象创造的必经之途,即在抽象思维的指导下追求意象应合,不惜以荒诞的幻象求得意念的真实。 7、荒诞性: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指艺术家有意创造出不合常理、不合常形的形象以达到揭示某种哲理或观念的目的。 8、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9、典型: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10、特征化:在写实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 11、意境: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12、象征意象:文学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观念或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表现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13、叙事:就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14、故事时间: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也就是故事中所虚构的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过程,这个时间的顺序和长短是由所讲述的故事内容给出的。 15、文本时间:是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排列的前后顺序,或者说是读者阅读文本所依照的顺序;这个时间实际上是叙述语言本身的前后顺序和长短。 16、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解的特定角度。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主要有四种: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及人称或视角变换叙述。 17、叙述标记:是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记作用的叙述手段。 18、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组成故事的要素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由这些事件组织成的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发生这些事件的具体场景这三个主要方面。 19、结构:是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叙事作品中结构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表层结构,即叙事文本自身的结构;另一层是深层结构,即超出叙事文本的文化结构。 20、叙述功能:是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对叙述功能的研究问题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普洛普在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形态研究中提出的。

那么厚的一本书,平时又忙,的确不便记忆,就我个人来说,完整地把教材阅读完成,其次对照每个知识点及下面的材料理解记忆,第三抓重点内容和章节进行强化,过关应该没问题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1、游戏说:认为艺术与游戏一样,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纯粹审美的生命活动,艺术起源于人类摆脱物质与精神束缚、追求自由天地的游戏本能。代表人物是席勒与斯宾塞。 2、劳动说:即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认为原始艺术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倡导者是俄国的普列汉诺夫。 3、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一种高度凝练、充满情感与想象、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之美的文学体裁。 4、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和特殊境遇,语言具有审美性的一种文学体裁。 5、剧本:指供演出或拍摄用的戏剧、电影、电视的文学底本,是一种以人物台词为主要手段、事件与场景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戏剧冲突的文学体裁。 6、现实主义:19世纪盛行于欧美的文学思潮。它的兴起是在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英法风行。三四十年代,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萨克雷是其杰出的代表,现实主义是面对现实生活的,它要求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刻画、描写,其态度是客观的`。现实主义并非对生活照相式的复写,而是要提炼、塑造出典型。 7、浪漫主义: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欧洲盛行的文学思潮。它是对古典主义的一种反叛。浪漫主义侧重表现的是理想境界,注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其次在艺术形象的构思上,按照作家主观的情感逻辑而不是生活本身的逻辑,去想象和创造形象和理想境界。最后它往往着力于寄寓了主观理想的大自然的抒写。 8、现代主义:19世纪后斯到20世纪初期蔓延西方及全世界的文学思潮。它的主要派别有象征主义,它的崛起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法国的波德莱尔为代表。20世纪初,出现了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主义、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以英美为中心的意识流,以法国为中心的超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主张表现论,反对再现论,强调主观性、自我表现。其次,现代主义作家重视艺术想象,强调艺术直觉,提出心理现实主义的理论,把内在的想象高置于客观现实之上。第三,现代主义文学注重形式的创新,在语言形式、叙述方法、结构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

1、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2、审美心理结构: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3、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4、文学传播:这也是文学活动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文学传播就是人类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文学信息、观念与情感的交流。 5、接受心境:是指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 6、期待视野:这是关于文学接受过程的一个概念,是德国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首先提出的。是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解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 7、预备情绪:是波兰美学家英加登首先提出的。预备情绪是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过程跃进的中间环节,是读者受作品基本特质的激发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情绪。 8、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这是审美心理结构对作品采取的两种主要应对方式之一,而且一般是首先采用的反应方式。同化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总是把具体文学作品整合到他原先就存在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当作品的信息与结构一致时,审美心理结构就得到强化与巩固。 9、审美心理结构的顺应: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与具体文学作品中的新因素发生严重的不一致,结构无法同化作品,只能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的新情况,作品对原有审美心理结构起改变与更新的作用。 10、作品的召唤结构: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首先提出的。是指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文学作品本身。 11、作品的具体化:是指接受者在阅读中完成作品、实现作品的创造性的接受过程。 12、审美效果:是指接受者在审美体验的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 13、心灵共鸣:是指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与作家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的情感沟通,也指不同的接受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的大致相同的激动、兴奋的审美体验。 14、文化认同:是指通过文化接受而产生的作家与接受者,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对某种文化价值的相同或相近的评价。 15、文学的社会交往:是指通过文学接受而形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 16、古典主义: 17世纪始于法国的文学思潮,蔓延达两百年之久,它因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以古希腊、古罗马为典范,而得名‘古典主义’。古典主义在17世纪法国的戏剧创作中达到高峰,以悲剧家高乃依、拉辛、喜剧家莫里哀、理论家布瓦洛为代表。古典主义是文学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的文学理论依据,崇尚理性,在戏剧等文学作品中以理性战胜感情为上;它尊奉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传统,高乃依的悲剧多取材于古罗马的历史,而拉辛的《安德洛玛克》和《费得尔》的故事情节都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它力求形式的完善,结构严谨,语言明晰,体现出高雅的趣味。后来的古典主义由于形式的严格刻板,人物形象的类型化、概念化而受到浪漫主义的猛烈抨击,失去主宰地位而哀败。 17、巫术说:主张原始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包含着巫术的意义,都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因为巫术的思维法则的推动才促成了艺术的诞生。 18、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社会生活环境的具有虚构性质的文学体裁。 19、摹仿说: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它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善于摹仿,艺术即起源于人类的摹仿本能,艺术是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斯多德。前者摹仿自然、后者摹仿社会人生。 20、巫术说:主张原始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包含着巫术的意义,都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因为巫术的思维法则的推动才促成了艺术的诞生。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泰勤与弗雷泽。

联系文学史实际谈谈文学思潮的产生

文学思潮的发生往往在社会、文化、教育发生变动的时代。这时的思想活跃,观念蜂起。文学思潮与社会、文化思潮密切相关,因而它往往在此背景下酝酿兴起。如浪漫主义思潮与法国*,中国新文学思潮与新文化运动。文学思潮的发生,在外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之外,也具有内在的轨迹与原因。如浪漫主义反对古典主义,后者严格的形式规程对创作造成束缚就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五四新文学也有近代文学逐渐变化的根源。文学思潮的发生在近代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也会由传播移植而来。如浪漫主义在德、英、法三国就有交流、汇合的情况,尤其法国的浪漫主义受国外思潮移入的影响,而中国新文学更是文学思潮移植的好例子。

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同样也离不开革新。继承与革新是辨证统一的。继承是革新的基础和前提,革新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继承是一个有批判、有吸收的扬弃过程,它需要充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革新反映了时代和现实生活的需求,它必须有借鉴、有创造。真正的继承已经包含着部分的革新因素。而革新在摆脱文学传统的束缚时,在一定程度上又总是与传统保持着血的继承关系。文学的继承与革新就是这样既联系又互相区别,共同推进着文学的发展。

文学与科学文化教育的关系

文学(包括艺术)与科学文化教育(我们这里指的自然科学)是不同的,文学的中心问题首先是人,人的感受、情感、愿望和理想,科学的中心问题则主要是自然世界,科学也研究人自身,但在科学中,人主要作为一种自然而进放科学的视野。文学和科学都要揭示世界的奥秘。文学与科学都追求真美,但文学追求的真是人的情感的真,科学则追求规律的真,科学在必须选择时,它选择真而牺牲美,文学则在真与美二者中永不可作单一的选择。但是,文学与科学文化中,科学文化以它的理性智慧的知识性和深刻性塑造了文学家,进而促进了艺术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从某些方面启示艺术文化的开展。反之,艺术文化以它的情感智慧,影响科学家的精神世界,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动力、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文学与科学永远是关联在一起的,文学与科学一样参与了开发世界的统一过程。

文学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这是应该加以区分的,所谓“文之与史,较然异辙”。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无论历史还是文学。都可以达到对事物的普遍性的揭示。就历史而言,辩证表明:历史路径是螺旋型上升的,每一种社会形态(如历史人物、历史行为等)都可能在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重复若干次,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出现的相似点,就是沟通历史和现实的桥梁,从而具有普遍性。就文学而言,并不因其虚构性而丧失真实性和普遍性。就文学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层面说,它能深入到现实的底层,达到对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的揭示。

文学观念为什么是发展变化的

文学观念是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它永远是发展变化的。其原因是:

(1)时代的原因。不同的时代由于社会的需要不同,会产生不同性质的文学。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系乎时序,世情,时序的变化推动了文学的变化。文学变化发展了,文学观念也跟着变化发展。

(2)文学自身的变化。根据考察,文学与其他艺术一样,有自身的变化运动,这就是由再现到表现,再由表现到装饰,一般总是这样螺旋式发展,它是文学自身的运动。

(3)不同群体不同地位的人,观点不同,对文学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以上三点是文学观念不断发展变化的原因。

  • 索引序列
  • 自学考试文学概论知识点
  •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点
  • 中国文学概论自考知识点
  •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点归纳
  •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