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学考试马哲历年真题

自学考试马哲历年真题

发布时间:

历年自学考试马哲真题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A.人类哲学思维达到了顶峰 B.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理论体系的诞生 D.绝对真理的体现 2.一切唯物论坚持的观点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D.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3.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A.万物皆备于我 B.心外无物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死生由命,富贵在天 4.一元论哲学认为(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精神的 C.世界是运动的 D.世界是统一的 5.在意识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否认意识依赖于物质 B.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 C.否认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D.否认物质决定意识 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 ) A.存在 B.精神 C.实物 D.物质 7.思想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 ) A.是否理论化、系统化 B.是否被群众所接受 C.是否得到一定的传播 D.是否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 8.“机器思维”的实质是( ) A.用机械的、物理的过程完全取代人脑思维 B.人所给予的对人类思维的模拟 C.人的思维的独立实现 D.人的精神活动的物化表现 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减 B.事物场所的变更 C.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D.周而复始的循环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D.肯定和否定辩证统一的观点 11.假象是指( ) A.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主观想象的现象 D.表露于外的现象 12.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 ) A.客观性和主观性 B.普遍性和特殊性 C.平衡性和不平衡性 D.同一性和斗争性 13.质与属性的统一性在于( ) A.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B.质和属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质和属性是直接同一的 D.质是由属性所决定的 1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程度和规模 15.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 A.否认肯定和否定的区别 B.否认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C.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D.否认肯定和否定是辩证的统一 16.对待古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 A.全盘接受 B.全盘否定 C.批判为主继承为辅 D.批判地继承 17.循环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直线性 C.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而否认了特殊性 D.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而否认了间断性 18.感觉、知觉、表象是( )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9.“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实际经验高于书本知识 B.实际经验是可靠的 C.实践出真知 D.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 20.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A.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B.从真理中不断排除谬误的过程 C.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具体真理和抽象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21.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A.实践具有客观性 B.实践具有历史性 C.实践具有主观性 D.实践具有能动性 2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3.恩格斯所讲的“两种生产”是指( ) A.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 B.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精神资料的生产 C.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 D.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 24.在生产力中物的要素是指( ) A.自然环境 B.生产资料 C.劳动资料 D.科学技术 25.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在( ) A.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B.决定经济基础的变更 C.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D.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社会前进 26.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阶级斗争( ) A.已不再存在 B.已不是主要矛盾但在一定范围还会长期存在 C.只存在于人民内部 D.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激化 27.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 ) A.无产阶级革命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党的教育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8.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是( ) A.仅仅是唯物史观的观点 B.唯心史观的观点 C.历史二元论的观点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能接受的观点 29.人生观是人们对( ) A.自然界和社会的总的看法 B.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C.社会某一问题的具体看法 D.人的思维方式的看法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 A.完全按照个人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客观必然性制约 C.摆脱必然性的束缚获得自由 D.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历史形态(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辩证法 C.近代庸俗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E.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下列哪些说法表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 A.时乎时乎不再来 B.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C.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D.失落寸金容易找,失落光阴无处寻 E.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 ) A.理 B.绝对观念 C.感觉 D.心 E.上帝 4.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 ) A.共性大于个性 B.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C.个性中包含了共性 D.共性和个性可以相互转化 E.共性是个性的总和 5.正确地把握度才能( ) A.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B.在实践活动中掌握适度的原则 C.提出指导实践的科学准则 D.在实践活动中避免“过”与“不及” E.避免犯“左”和右的错误 6.“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表明( ) A.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B.人的认识的相对性和不可靠性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D.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 E.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 7.生产工具是( ) A.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B.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C.划分不同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D.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E.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要素 8.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A.是非对抗性的 B.大量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 C.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D.能够通过改革不断加以解决的 E.不断削弱直至最终消失的 9.社会心理是( ) A.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B.以理性形式为特征 C.主要表现为个人意识 D.对社会存在的不系统的、自发的反映 E.具体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等 10.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在于( ) A.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B.消灭了私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 D.消灭了“三大差别”,使人们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 E.全体社会成员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2题每题7分,3、4题每题6分,共26分) 1.实践及其特点是什么 2.两点论和一点论、重点论和均衡论的区别是什么 3.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4.怎样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在第1、2、3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3题无效。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2.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原理说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 3.试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浙江省200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C 2.B 3.D 4.D 5.B 6.C 7.B 8.B 9.C 10.A 11.B 12.D 13.A 14.B 15.C 16.D 17.A 18.C 19.C 20.A 21.B 22.D 23.C 24.B 25.A 26.B 27.D 28.D 29.B 30.D 二、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A D E 2.A B C D E 3.C D 4.B C D 5.A B C D E 6.A C D E 7.A B C E 8.A B C D 9.A D E 10.A B C D E 三、简答题(第1、2小题每题7分,3、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1.(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是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性。 (3)实践是能动的活动,具有能动性。 (4)实践是社会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2.(1)两点论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一点论就是片面地看问题,只看到一个方面而看不到另一个方面。 (2)重点论就是要突出重点,在看到两个方面的时候,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均衡论就是不分主次,把两个方面等量齐观。 (3)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的形而上学观点。 3.(1)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指出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第二,它指出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第三,它指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3)只有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对社会进行精确的研究,才有真正的社会科学。 4.(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3)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因而不存在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 (4)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 (5)抽象地谈论人的本质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 四、论述题(三题任选两题,每题12分,共24分) 1.(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们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有着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表现在: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3)这一原理的意义从理论上说,要反对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两种错误观点,即唯理论和经验论,从实践上说要防止和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相适应是基本的。 (3)但是,在某些环节、方面还有不适应的情况,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加以解决的,不相适应的方面是非基本的。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5)四项基本原则分别属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由于它们基本上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坚持。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才能加快发展生产力,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1)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2)内容和形式既互相区别,又互相统一。其统一表现在:第一,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第二,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第三,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根据内容的发展,适时地改变旧的形式,如依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创造与之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同时,要保持那些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形式的相对稳定性。 (4)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不注重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也要反对抹煞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法国启蒙哲学 D.德国古典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革命的影响 B.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 C.它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D.它能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种( )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庸俗进化论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5.人工智能出现和发展的哲学意义在于(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B.证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否定了电脑与人脑的本质区别 D.证明了电脑在整体上超过人脑 6.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 ) A.世界的统一性 B.世界的运动变化 C.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属于( ) A.高级和低级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简单和复杂的关系 8.“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即只承认事物之间的联系,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这是一种 ( ) A.形而上学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 9.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它( ) A.是不是在新时代产生的 B.是不是具有新的特点 C.是不是得到多数人的承认 D.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10.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11.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 ) A.激变论 B.循环论 C.庸俗进化论 D.庸俗唯物论 12.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关系属于( )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相同观点,其中一个是都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另一个是都主张(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C.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 D.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15.有人认为,一定历史条件下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是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这是一种( )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物辩证法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7.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 A.地理环境 B.生产劳动 C.社会生活 D.信息交流 1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 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9.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20.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 A.管理社会各项公共事务 B.为全体社会成员谋福利 C.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D.保护国家领土主权不受外来势力侵犯 21.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 A.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它具有系统性、理论性 C.它继承了人类的先进文化 D.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22.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所依据的标准是( ) 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B.国家政权的不同性质 C.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 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2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社会形态的发展( ) A.与自然界事物的发展完全相同 B.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不受人的自觉活动的影响 D.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2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 B.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C.先进社会意识与落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5.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A.根本动力 B.直接动力 C.最终动力 D.动力 26.社会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 ) A.先进的政治思想代替落后的政治思想 B.高效率的政治体制代替低效率的政治体制 C.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 D.合理的经济体制代替不合理的经济体制 27.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A.杰出的个人在历的重大作用 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C.人们的思想动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D.剥削阶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8.下列关于人性的看法,属于正确观点的是( )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之初,性本恶 C.人性无善无恶 D.人性是在社会中形成的 29.在价值关系中,人与物的区别在于,人( ) A.只能是价值主体 B.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主客体关系的中介 D.只能是价值客体 30.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个人是什么样的,主要取决于( ) A.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B.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 C.他们的个人意志 D.他们的天赋条件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涂黑,每小题1分,共30分) 1.哲学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2.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事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 A、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 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4.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_____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5.科学证明,人脑是_____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6.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______ A、否认物质的运动的 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_____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8.“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____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9.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____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 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10.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_____ A、昼夜交替 B、寒来暑往 C、磨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1.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_____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12.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___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量的变化是不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D、事物的变化是不顺利和显著 13.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____ A、主本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14.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____ A、类似唯心主义验论的错误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15.“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____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16.“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quot;。这表明____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7.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_____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8.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它是______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B、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C、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过程 D、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 1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______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20.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____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21.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____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D、上层建筑的性质 22.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_____ A、必然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必然导致机械论和宿命论 C、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理论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 2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_____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24.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___ A、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25.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______ A、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B、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 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D、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 26.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____ A、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 B、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 C、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D、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精神产品 27.在人的依赖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_____ A、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进行的 B、是在完全自由平等的社会关系中独立进行的 C、是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D、是在人与人的普遍联系中进行的 28.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____ A、标准 B、标准 C、必要标准 D、价值标准 29.人生观是指个人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信念。它包括____ A、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人生体验 B、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意义、生活情趣 C、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意义、职业选择 D、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人生意义 30.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_____ A、两种不同的道路 B、两种不同的状态 C、两种不同的方式 D、两种不同的结果 二、多面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涂黑,多涂、少涂、错涂均无分。第小题2分,共20分) 3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正确态度的有 A、全盘否定,划清界限 B、基本肯定,积极继续 C、认清其本质,揭露其错误 D、剖析其根源,指出其危害 E、具体分析,批判继承 3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具体表现的有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影响作用 D、意识活动具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的作用 E、意识活动能够改变社会运动的规律 33.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A、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 D、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E、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34.下列命题中属于提示事物本质的有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国家是阶段压迫的工具 35.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36.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A、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37.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暴力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 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38.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38.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39.下列各项属于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作用表现的有 A、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 B、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 C、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 D、科学技术的作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E、科学技术把生产力各要素组合成现实生产力的功能明显加强 40.下列表述中,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观点的有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C、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 D、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 E、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0分) 三、简答题(将答案写在答卷纸的相应位置。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基本形式。(7分) 42.简述内容和形式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7分) 43.简述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6分) 44.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6分) 四、论述题(将答案写在答卷纸的相应位置。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及重要意义。(12分) 46.应用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原理,说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12分) 47.运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关系的原理,说明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12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0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B 2.A 3.C 4.A 5.C 6.D 7.C 8.D 9.B 10.C 11.C 12.B 13.A 14.D 15.B 16.D 17.D 18.A 19.C 20.C 21.B 22.D 23.D 24.C 25.C 26.B 27.A 28.A 29.D 30.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CDE 32.ABCD 33.ABDE 34.CDE 35.ABCDE 36.CDE 37.ABE 38.BCD 39.ABCD 40.ABCD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4分)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分) 42. (1)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2分) (2)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分) (3)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1分) 43. (1)人类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获取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动物只能获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2分) (2)人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动物的活动没有社会性。(2分) (3)人类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动物则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1分) (4)人类社会发展的继承方式与动物界发展的继承方式不同。(1分) 44. (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包括以下四个内容:第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4分) (2)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其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 45.(1)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1分) (2)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5分) (3)我国的社会发展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4分) (4)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我们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以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2分) 46.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6分) (2)这一原理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用先进的社会意识,特别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人民,抵制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为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4分) 47. (1)直接经验是指个人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前人、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2分) (2)直接经验和间接知识的“源”和“流”的关系。从源泉上说,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都是人们亲自实践获得的。间接经验虽然不自己亲自实践获得的,但它归根到底也是源于别人的实践。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对自己来说是直接经验,对他人来说则是间接经验。(4分) (3)一个人的知识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个人都不可能事事亲自实践,大量的知识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获得的。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理解和运用书本知识;学习书本知识,有利于在实践中获取新的知识。我们既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结合起来。(6分)

自学考试马哲历年真题

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全国2014年4月自考真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文章,供广大考生查阅!!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O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是 A.唯物论和辩证法学说 B.唯物论和劳动价值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 2.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 A.一元论 B.二元论 C.唯物论 D.唯心论 3.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客观实在性是 A.生命物质的共性 B.自然物质的共性 C.有形物质的共性 D.一切物质的共性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5.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 A.逻辑分析法 B.阶级分析法 C.矛盾分析法 D.精神分析法 6.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态度依据的是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B.辩证否定的原理 C.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 D.对立统一的原理 7.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B.相互依存的关系 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8.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分析、归纳、综合 D.识记、联想、假说 9.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 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 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 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lO.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 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 C.对个体生理结构的影响实现 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 1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A.经济关系 B.政治关系 C.思想关系 D.血缘关系 13.在上层建筑的各种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 A.艺术 B.宗教 C.政治 D.哲学 14.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人的价值追求 B.人的政治立场 C.人的情感态度 D.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5.具体劳动 A.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C.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D.创造剩余价值 16.价值规律是 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 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C.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 D.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 17.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A.它由剩余价值决定 B.它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C.它由自身的使用价值决定 D.它包括历史和道德因素 18.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19.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是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20.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A.生产相对过剩 B.需求绝对减少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21.年利润率的计算公式是 A.年利润量/年预付可变资本 B.年利润量/年预付不变资本 C.年剩余价值量/年预付可变资本 D.年剩余价值量/年预付总资本 22.下列资本形式中不属于职能资本的是 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 C.借贷资本 D.农业资本 23.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权力机构、经营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三部分,与之相 应的具体组织形式是 A.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 B.董事会、理事会、职代会 C.股东会、理事会、监事会 D.董事会、监事会、职代会 24.政治经济学中的金融资本指的是 A.超大型、垄断性的银行资本 B.在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等金融领域活动的资本 C.垄断的工业资本与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形成的资本 D.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资本的总和 25.“过剩资本”的出现是 A.资本积累的前提条件 B.资本循环的物质基础 C.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 D.引进资本的必然结果 2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到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B.垄断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C.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7.下列属于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 A.黑格尔 B.圣西门 C.费尔巴哈 D.李嘉图 28.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纲领和奋斗目标是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C.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D.实现共产主义 29.劳动不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同时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的社会是 A.社会主义社会 B.共产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信息社会 30.当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C.消灭等级制度和阶级差别 D.促使国家自行消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O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正确的有 A.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B.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C.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D.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32.除了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还有 A.质量互变规律 B.内容决定形式的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现象表现本质的规律 33.下列各项属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有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34.“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在真理观上的错误在于否认了 A.真理和谬误的严格界限 B.真理的相对性 C.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D.真理的绝对性 35.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有 A.渔猎社会 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信息社会 36.简单商品经济中包含的各种矛盾有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B.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37.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受到生产资本构成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来自 A.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 B.生产资本中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 C.固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周转速度 D.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38.级差地租I形成的条件有 A.不同地块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 B.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 C.同一地块连续追加投资的多少 D.同一地块连续追加投资的效率 39.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的方式主要有 A.国家购买一部分私人企业的股票 B.原国有企业出卖一部分股票给私人 C.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兴建新的企业 D.原国有企业全部私有化 40.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灭的“三大差别”包括 A.工农差别 B.城乡差别 C.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 D.干部和群众的差别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错误。 42.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 43.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主要特征。 44.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 45.简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O分,共20分) 46.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47.什么是绝对地租?它产生的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B.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C.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有限和无限的关系问题 3.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 ) A.由精神和物质两个本原构成的 B.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没有规律的事物的杂乱堆积 D.“绝对精神”或主观意识的产物 4.下列进一步证明时空和物质运动不可分的理论是( ) A.唯能论 B.牛顿力学 C.相对论 D.宇宙热寂说 5.关于意识的本质,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D.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6.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劳动 B.人脑的形成 C.语言的发展 D.环境的作用 7.“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8.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是否( ) A.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 B.承认事物的运动变化 C.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承认事物的多样性 9.下列属于因果联系的现象是( ) A.电闪雷鸣 B.月晕而风 C.水涨船高 D.昼夜交替 10.象消灭“天花”那样消灭癌症,这是( ) A.不可能性 B.抽象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极小的可能性 1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 ) A.矛盾的同一性推动事物发展 B.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12.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会导致( ) A.庸俗进化论 B.庸俗唯物论 C.激变论 D.均衡论 13.把同质事物区别开的依据是( ) A.事物的度 B.事物的量的规定性 C.事物的特殊矛盾 D.事物的属性 14.辩证法同循环论的区别在于( ) A.是否承认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过程 B.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15.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会导致( ) A.先验论和经验论 B.唯理论和经验论 C.直观反映论和庸俗唯物论 D.不可知论和二元论 1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感性和理性的关系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可靠和不可靠的关系 D.源和流的关系 17.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说明( ) A.真理和谬误两者无绝对界线 B.真理和谬误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C.真理和谬误都具有主观性 D.真理和谬误在同一范围相互转化 18.唯心史观通常表现为( ) A.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B.人口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C.直线论和循环论 D.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19.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A.阶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 D.生产关系 20.在生产力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劳动者 B.劳动工具 C.劳动对象 D.劳动资料 21.经济基础是指( ) 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生产力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科学技术的水平 22.最早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是( ) A.马克思和恩格斯 B.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 C.封建阶级思想家 D.德国古典哲学家 23.阶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关系发展的结果 B.使用暴力的结果 C.政治斗争的结果 D.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4.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 A.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 B.道德和艺术 C.自然科学和一部分社会科学如语言学 D.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25.社会意识落后、先进的区分标志是( ) A.它们是否表现为理论体系 B.它们是否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 C.它们是否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 D.它们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6.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 ) A.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 B.劳动群众创造的 C.人民群众创造的 D.全人类创造的 27.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是坚信( ) A.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B.群众运动天然合理 C.群众通晓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群众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 2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 ) A.人的阶级性 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人的自然属性 D.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总和 29.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 ) A.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实体性因素 B.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C.科学和技术都是直接的生产力 D.科学技术作为一般的社会生产力纳入生产过程 30.人类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是( ) A.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发展 B.不断进步,直线上升的发展 C.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D.最终摆脱必然王国的束缚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 A.阶级性 B.系统性 C.先进性 D.实践性 E.有用性 2.下列判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 A.人为自然界立法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心外无物 E.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 A.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B.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C.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 D.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 E.能被人认识的客观实在 4.唯物辩证法是关于( ) A.历史规律的科学 B.普遍联系的科学 C.发展的学说 D.认识规律的学说 E.物质第一性的学说 5.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 ) A.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B.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C.党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 D.革命和建设事业成败的首要前提 E.一切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 6.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是( ) A.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B.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 C.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D.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E.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7.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是( ) A.生产方式 B.国家 C.人民群众 D.地理环境 E.人口因素 8.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 ) A.前进的、上升的过程 B.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C.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过程 D.直线上升、平稳进化的过程 E.在曲折中前进的过程 9.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E.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10.人的解放是指( ) A.摆脱客观规律的支配 B.实现人的绝对自由 C.摆脱自然的奴役 D.摆脱社会关系的束缚 E.摆脱旧思想、旧观念的禁锢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2题每题7分,3、4题每题6分,共26分) 1.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及其关系。 3.简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4.什么是生产力 如何理解生产力系统的构成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在第1、2、3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3题无效。) 1.试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2.试论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以及坚持这一观点和路线的重要意义。 3.试用绝对真理、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应具有的正确态度。 浙江省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D 2.B 3.D 4.C 5.D 6.A 7.A 8.C 9.C 10.B 11.D 12.A 13.B 14.A 15.B 16.D 17.B 18.D 19.D 20.A 21.C 22.B 23.D 24.C 25.D 26.C 27.A 28.B 29.D 30.C 二、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A D 2.A B C D 3.A C D E 4.B C 5.A B C D E 6.A B C D E 7.A D E 8.A B E 9.C D E 10.C D E 三、简答题(第1、2小题每题7分,3、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1.(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的方法——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 2.(1)认识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指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认识主体、客体的关系是:实践关系,即主体改造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即主体反映客体的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是从属于实践关系的,是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3.(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重要的表现。 (2)社会意识反作用从性质方面说,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起阻碍作用。从反作用的量的方面说,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有大小、深浅、久暂之分。 (3)相对于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毕竟是第二位的。 4.(1)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2)生产力是由客观物质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3)生产力系统除上述三项独立要素外还有一些非独立的要素,例如科学技术。 四、论述题(三题任选两题作题,每题12分,共24分) 1.(1)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如实反映客观情况,不能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实际。 (3)客观世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物质世界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 (5)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前我国的实际。我们强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这是我们一切工作取得胜利的可靠的思想保证。 2.(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其主要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已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它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是它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各种腐败现象,才会获得人民群众的真正拥护,从胜利走向胜利。 3.(1)二者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是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主体对它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来说的两个不同方面,所以是相互区别的,不能混淆。 (2)二者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另一方面相对真理具有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趋向。 (3)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求我们以辩证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经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具有绝对性。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没有穷尽真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扩展、深化和完善,具有相对性。 (4)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既坚持又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要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A.人类哲学思维达到了顶峰 B.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理论体系的诞生 D.绝对真理的体现 2.一切唯物论坚持的观点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D.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3.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A.万物皆备于我 B.心外无物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死生由命,富贵在天 4.一元论哲学认为(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精神的 C.世界是运动的 D.世界是统一的 5.在意识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否认意识依赖于物质 B.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 C.否认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D.否认物质决定意识 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 ) A.存在 B.精神 C.实物 D.物质 7.思想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 ) A.是否理论化、系统化 B.是否被群众所接受 C.是否得到一定的传播 D.是否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 8.“机器思维”的实质是( ) A.用机械的、物理的过程完全取代人脑思维 B.人所给予的对人类思维的模拟 C.人的思维的独立实现 D.人的精神活动的物化表现 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减 B.事物场所的变更 C.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D.周而复始的循环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D.肯定和否定辩证统一的观点 11.假象是指( ) A.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主观想象的现象 D.表露于外的现象 12.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 ) A.客观性和主观性 B.普遍性和特殊性 C.平衡性和不平衡性 D.同一性和斗争性 13.质与属性的统一性在于( ) A.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B.质和属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质和属性是直接同一的 D.质是由属性所决定的 1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程度和规模 15.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 A.否认肯定和否定的区别 B.否认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C.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D.否认肯定和否定是辩证的统一 16.对待古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 A.全盘接受 B.全盘否定 C.批判为主继承为辅 D.批判地继承 17.循环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直线性 C.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而否认了特殊性 D.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而否认了间断性 18.感觉、知觉、表象是( )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9.“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实际经验高于书本知识 B.实际经验是可靠的 C.实践出真知 D.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 20.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A.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B.从真理中不断排除谬误的过程 C.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具体真理和抽象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21.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A.实践具有客观性 B.实践具有历史性 C.实践具有主观性 D.实践具有能动性 2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3.恩格斯所讲的“两种生产”是指( ) A.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 B.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精神资料的生产 C.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 D.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 24.在生产力中物的要素是指( ) A.自然环境 B.生产资料 C.劳动资料 D.科学技术 25.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在( ) A.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B.决定经济基础的变更 C.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D.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社会前进 26.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阶级斗争( ) A.已不再存在 B.已不是主要矛盾但在一定范围还会长期存在 C.只存在于人民内部 D.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激化 27.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 ) A.无产阶级革命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党的教育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8.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是( ) A.仅仅是唯物史观的观点 B.唯心史观的观点 C.历史二元论的观点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能接受的观点 29.人生观是人们对( ) A.自然界和社会的总的看法 B.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C.社会某一问题的具体看法 D.人的思维方式的看法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 A.完全按照个人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客观必然性制约 C.摆脱必然性的束缚获得自由 D.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历史形态(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辩证法 C.近代庸俗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E.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下列哪些说法表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 A.时乎时乎不再来 B.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C.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D.失落寸金容易找,失落光阴无处寻 E.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 ) A.理 B.绝对观念 C.感觉 D.心 E.上帝 4.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 ) A.共性大于个性 B.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C.个性中包含了共性 D.共性和个性可以相互转化 E.共性是个性的总和 5.正确地把握度才能( ) A.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B.在实践活动中掌握适度的原则 C.提出指导实践的科学准则 D.在实践活动中避免“过”与“不及” E.避免犯“左”和右的错误 6.“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表明( ) A.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B.人的认识的相对性和不可靠性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D.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 E.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 7.生产工具是( ) A.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B.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C.划分不同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D.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E.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要素 8.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A.是非对抗性的 B.大量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 C.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D.能够通过改革不断加以解决的 E.不断削弱直至最终消失的 9.社会心理是( ) A.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B.以理性形式为特征 C.主要表现为个人意识 D.对社会存在的不系统的、自发的反映 E.具体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等 10.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在于( ) A.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B.消灭了私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 D.消灭了“三大差别”,使人们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 E.全体社会成员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2题每题7分,3、4题每题6分,共26分) 1.实践及其特点是什么 2.两点论和一点论、重点论和均衡论的区别是什么 3.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4.怎样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在第1、2、3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3题无效。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2.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原理说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 3.试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浙江省200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C 2.B 3.D 4.D 5.B 6.C 7.B 8.B 9.C 10.A 11.B 12.D 13.A 14.B 15.C 16.D 17.A 18.C 19.C 20.A 21.B 22.D 23.C 24.B 25.A 26.B 27.D 28.D 29.B 30.D 二、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A D E 2.A B C D E 3.C D 4.B C D 5.A B C D E 6.A C D E 7.A B C E 8.A B C D 9.A D E 10.A B C D E 三、简答题(第1、2小题每题7分,3、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1.(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是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性。 (3)实践是能动的活动,具有能动性。 (4)实践是社会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2.(1)两点论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一点论就是片面地看问题,只看到一个方面而看不到另一个方面。 (2)重点论就是要突出重点,在看到两个方面的时候,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均衡论就是不分主次,把两个方面等量齐观。 (3)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的形而上学观点。 3.(1)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指出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第二,它指出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第三,它指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3)只有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对社会进行精确的研究,才有真正的社会科学。 4.(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3)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因而不存在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 (4)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 (5)抽象地谈论人的本质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 四、论述题(三题任选两题,每题12分,共24分) 1.(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们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有着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表现在: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3)这一原理的意义从理论上说,要反对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两种错误观点,即唯理论和经验论,从实践上说要防止和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相适应是基本的。 (3)但是,在某些环节、方面还有不适应的情况,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加以解决的,不相适应的方面是非基本的。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5)四项基本原则分别属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由于它们基本上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坚持。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才能加快发展生产力,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1)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2)内容和形式既互相区别,又互相统一。其统一表现在:第一,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第二,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第三,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根据内容的发展,适时地改变旧的形式,如依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创造与之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同时,要保持那些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形式的相对稳定性。 (4)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不注重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也要反对抹煞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马哲自学考试历年真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 )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 ( ) A、物质的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血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 A、较差的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 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 ) A、伟人之言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7、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 ) 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 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 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 1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 )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19、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集资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 )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20、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 ( ) A、暴力掠夺的产物 B、社会契约的产物 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1、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 ) A、非决定论 B、辩证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决定论 22、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 ( ) A、形式 B、基本形式 C、辅助形式 D、特殊形式 23、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 )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24、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指的是 ( ) A、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 B、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C、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 D、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形式 2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27、从根本上说,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 ( ) A、继承前人创造的知识 B、继承他人创造的知识 C、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D、科学家之间的合理分工 28、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 ( )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C、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D、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2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 A、人的社会属性 B、人的生理结构 C、人的心理状况 D、人的自然属性 30、人生观的核心是 ( ) A、关于人生目的的观点 B、关于人生理想的观点 C、关于人生态度的观点 D、关于人生意义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材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 ( )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世界观和方法论和统一 C、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E、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32、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 ( )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制约 3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 ) A、是否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 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是否承认世界是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是否承认世界是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 ) A、磨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E、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 )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36、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相比较具有的显著特征有 ( ) A、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B、按地区划分居民 C、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D、拥有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 E、拥有特殊的武装队伍 37、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 ) A、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它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38、下列选项中属于科学的社会功能的有 ( ) A、科学可以使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B、科学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C、科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管理社会 D、科学可以推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E、科学可以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 39、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进步内容的有 ( ) A、物质文明的进步 B、精神文明的进步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生产力的发展 E、道德水平的提高 4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 ) A、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 B、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C、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D、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 E、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每题7分,43、4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4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7分)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7分) 43、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6分) 44、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46、以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为指导,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47、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二000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B 2、A 3、B 4、D 5、C 6、C 7、D 8、B 9、C 10、A 11、D 12、D 13、C 14、C 15、D 16、C 17、B 18、D 19、C 20、D 21、C 22、B 23、D 24、B 25、C 26、A 27、C 28、A 29、A 30、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评分标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 31、AC 32、ABCDE 33、CDE 34、ADE 35、ABCD 36、BE 37、ACDE 38、ABCDE 39、ABCDE 40、ABC 三、简答题(共26分) 41、[参考答案]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分)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2分) (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2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分) 42、[参考答案] (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2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1分) 43、[参考答案]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1分) (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3分) (3)这三项内容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2分) 44、[参考答案]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2分)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性质;其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原改变。(2分)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 [评分标准] (1)论述题的第45、46、47题三题中,考生任选其中二题作答。如果三题全部作答,第47题的答卷无效。 (2)要求答卷政治观点正确,政治观点错误的,该题为0分。 (3)要求答案观点全面,表述清楚。观点不全面,表述不清楚,酌情扣分。 (4)如果答卷表述与参考答案不完全一致,但意思相近,也要给分。 (5)如果答卷在某些方面阐述深入,有创见,可以多给分,但全部得分不得超过该题总分。 45、[参考答案] (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分)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1分)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3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2分)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2分) (4)同时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反对墨守成规。(2分) 46、[参考答案] (1)人中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2分)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2分)第二,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续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3分) (2)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惩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2分) (3)必须采取适当措施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一是要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生产实行调节和控制,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二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3分) 47、[参考答案]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3分)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2分) (4)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们,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4分)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A.人类哲学思维达到了顶峰 B.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理论体系的诞生 D.绝对真理的体现 2.一切唯物论坚持的观点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D.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3.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A.万物皆备于我 B.心外无物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死生由命,富贵在天 4.一元论哲学认为(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精神的 C.世界是运动的 D.世界是统一的 5.在意识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否认意识依赖于物质 B.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 C.否认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D.否认物质决定意识 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 ) A.存在 B.精神 C.实物 D.物质 7.思想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 ) A.是否理论化、系统化 B.是否被群众所接受 C.是否得到一定的传播 D.是否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 8.“机器思维”的实质是( ) A.用机械的、物理的过程完全取代人脑思维 B.人所给予的对人类思维的模拟 C.人的思维的独立实现 D.人的精神活动的物化表现 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减 B.事物场所的变更 C.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D.周而复始的循环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D.肯定和否定辩证统一的观点 11.假象是指( ) A.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主观想象的现象 D.表露于外的现象 12.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 ) A.客观性和主观性 B.普遍性和特殊性 C.平衡性和不平衡性 D.同一性和斗争性 13.质与属性的统一性在于( ) A.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B.质和属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质和属性是直接同一的 D.质是由属性所决定的 1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程度和规模 15.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 A.否认肯定和否定的区别 B.否认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C.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D.否认肯定和否定是辩证的统一 16.对待古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 A.全盘接受 B.全盘否定 C.批判为主继承为辅 D.批判地继承 17.循环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直线性 C.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而否认了特殊性 D.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而否认了间断性 18.感觉、知觉、表象是( )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9.“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实际经验高于书本知识 B.实际经验是可靠的 C.实践出真知 D.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 20.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A.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B.从真理中不断排除谬误的过程 C.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具体真理和抽象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21.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A.实践具有客观性 B.实践具有历史性 C.实践具有主观性 D.实践具有能动性 2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3.恩格斯所讲的“两种生产”是指( ) A.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 B.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精神资料的生产 C.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 D.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 24.在生产力中物的要素是指( ) A.自然环境 B.生产资料 C.劳动资料 D.科学技术 25.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在( ) A.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B.决定经济基础的变更 C.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D.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社会前进 26.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阶级斗争( ) A.已不再存在 B.已不是主要矛盾但在一定范围还会长期存在 C.只存在于人民内部 D.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激化 27.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 ) A.无产阶级革命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党的教育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8.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是( ) A.仅仅是唯物史观的观点 B.唯心史观的观点 C.历史二元论的观点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能接受的观点 29.人生观是人们对( ) A.自然界和社会的总的看法 B.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C.社会某一问题的具体看法 D.人的思维方式的看法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 A.完全按照个人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客观必然性制约 C.摆脱必然性的束缚获得自由 D.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历史形态(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辩证法 C.近代庸俗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E.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下列哪些说法表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 A.时乎时乎不再来 B.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C.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D.失落寸金容易找,失落光阴无处寻 E.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 ) A.理 B.绝对观念 C.感觉 D.心 E.上帝 4.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 ) A.共性大于个性 B.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C.个性中包含了共性 D.共性和个性可以相互转化 E.共性是个性的总和 5.正确地把握度才能( ) A.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B.在实践活动中掌握适度的原则 C.提出指导实践的科学准则 D.在实践活动中避免“过”与“不及” E.避免犯“左”和右的错误 6.“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表明( ) A.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B.人的认识的相对性和不可靠性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D.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 E.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 7.生产工具是( ) A.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B.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C.划分不同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D.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E.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要素 8.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A.是非对抗性的 B.大量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 C.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D.能够通过改革不断加以解决的 E.不断削弱直至最终消失的 9.社会心理是( ) A.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B.以理性形式为特征 C.主要表现为个人意识 D.对社会存在的不系统的、自发的反映 E.具体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等 10.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在于( ) A.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B.消灭了私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 D.消灭了“三大差别”,使人们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 E.全体社会成员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2题每题7分,3、4题每题6分,共26分) 1.实践及其特点是什么 2.两点论和一点论、重点论和均衡论的区别是什么 3.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4.怎样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在第1、2、3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3题无效。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2.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原理说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 3.试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浙江省200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C 2.B 3.D 4.D 5.B 6.C 7.B 8.B 9.C 10.A 11.B 12.D 13.A 14.B 15.C 16.D 17.A 18.C 19.C 20.A 21.B 22.D 23.C 24.B 25.A 26.B 27.D 28.D 29.B 30.D 二、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A D E 2.A B C D E 3.C D 4.B C D 5.A B C D E 6.A C D E 7.A B C E 8.A B C D 9.A D E 10.A B C D E 三、简答题(第1、2小题每题7分,3、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1.(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是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性。 (3)实践是能动的活动,具有能动性。 (4)实践是社会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2.(1)两点论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一点论就是片面地看问题,只看到一个方面而看不到另一个方面。 (2)重点论就是要突出重点,在看到两个方面的时候,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均衡论就是不分主次,把两个方面等量齐观。 (3)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的形而上学观点。 3.(1)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指出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第二,它指出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第三,它指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3)只有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对社会进行精确的研究,才有真正的社会科学。 4.(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3)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因而不存在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 (4)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 (5)抽象地谈论人的本质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 四、论述题(三题任选两题,每题12分,共24分) 1.(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们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有着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表现在: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3)这一原理的意义从理论上说,要反对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两种错误观点,即唯理论和经验论,从实践上说要防止和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相适应是基本的。 (3)但是,在某些环节、方面还有不适应的情况,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加以解决的,不相适应的方面是非基本的。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5)四项基本原则分别属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由于它们基本上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坚持。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才能加快发展生产力,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1)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2)内容和形式既互相区别,又互相统一。其统一表现在:第一,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第二,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第三,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根据内容的发展,适时地改变旧的形式,如依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创造与之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同时,要保持那些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形式的相对稳定性。 (4)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不注重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也要反对抹煞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涂黑,每小题1分,共30分) 1.哲学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2.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事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 A、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 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4.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_____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5.科学证明,人脑是_____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6.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______ A、否认物质的运动的 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_____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8.“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____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9.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____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 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10.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_____ A、昼夜交替 B、寒来暑往 C、磨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1.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_____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12.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___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量的变化是不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D、事物的变化是不顺利和显著 13.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____ A、主本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14.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____ A、类似唯心主义验论的错误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15.“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____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16.“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quot;。这表明____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7.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_____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8.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它是______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B、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C、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过程 D、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 1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______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20.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____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21.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____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D、上层建筑的性质 22.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_____ A、必然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必然导致机械论和宿命论 C、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理论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 2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_____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24.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___ A、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25.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______ A、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B、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 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D、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 26.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____ A、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 B、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 C、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D、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精神产品 27.在人的依赖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_____ A、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进行的 B、是在完全自由平等的社会关系中独立进行的 C、是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D、是在人与人的普遍联系中进行的 28.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____ A、标准 B、标准 C、必要标准 D、价值标准 29.人生观是指个人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信念。它包括____ A、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人生体验 B、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意义、生活情趣 C、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意义、职业选择 D、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人生意义 30.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_____ A、两种不同的道路 B、两种不同的状态 C、两种不同的方式 D、两种不同的结果 二、多面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涂黑,多涂、少涂、错涂均无分。第小题2分,共20分) 3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正确态度的有 A、全盘否定,划清界限 B、基本肯定,积极继续 C、认清其本质,揭露其错误 D、剖析其根源,指出其危害 E、具体分析,批判继承 3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具体表现的有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影响作用 D、意识活动具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的作用 E、意识活动能够改变社会运动的规律 33.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A、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 D、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E、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34.下列命题中属于提示事物本质的有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国家是阶段压迫的工具 35.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36.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A、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37.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暴力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 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38.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38.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39.下列各项属于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作用表现的有 A、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 B、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 C、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 D、科学技术的作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E、科学技术把生产力各要素组合成现实生产力的功能明显加强 40.下列表述中,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观点的有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C、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 D、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 E、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0分) 三、简答题(将答案写在答卷纸的相应位置。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基本形式。(7分) 42.简述内容和形式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7分) 43.简述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6分) 44.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6分) 四、论述题(将答案写在答卷纸的相应位置。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及重要意义。(12分) 46.应用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原理,说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12分) 47.运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关系的原理,说明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12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0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B 2.A 3.C 4.A 5.C 6.D 7.C 8.D 9.B 10.C 11.C 12.B 13.A 14.D 15.B 16.D 17.D 18.A 19.C 20.C 21.B 22.D 23.D 24.C 25.C 26.B 27.A 28.A 29.D 30.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CDE 32.ABCD 33.ABDE 34.CDE 35.ABCDE 36.CDE 37.ABE 38.BCD 39.ABCD 40.ABCD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4分)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分) 42. (1)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2分) (2)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分) (3)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1分) 43. (1)人类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获取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动物只能获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2分) (2)人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动物的活动没有社会性。(2分) (3)人类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动物则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1分) (4)人类社会发展的继承方式与动物界发展的继承方式不同。(1分) 44. (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包括以下四个内容:第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4分) (2)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其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 45.(1)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1分) (2)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5分) (3)我国的社会发展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4分) (4)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我们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以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2分) 46.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6分) (2)这一原理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用先进的社会意识,特别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人民,抵制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为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4分) 47. (1)直接经验是指个人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前人、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2分) (2)直接经验和间接知识的“源”和“流”的关系。从源泉上说,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都是人们亲自实践获得的。间接经验虽然不自己亲自实践获得的,但它归根到底也是源于别人的实践。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对自己来说是直接经验,对他人来说则是间接经验。(4分) (3)一个人的知识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个人都不可能事事亲自实践,大量的知识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获得的。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理解和运用书本知识;学习书本知识,有利于在实践中获取新的知识。我们既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结合起来。(6分)

马哲自考历年真题

这是什么?今年10月马哲的考题吗?这是真的吗?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A.人类哲学思维达到了顶峰 B.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理论体系的诞生 D.绝对真理的体现 2.一切唯物论坚持的观点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D.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3.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A.万物皆备于我 B.心外无物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死生由命,富贵在天 4.一元论哲学认为(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精神的 C.世界是运动的 D.世界是统一的 5.在意识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否认意识依赖于物质 B.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 C.否认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D.否认物质决定意识 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 ) A.存在 B.精神 C.实物 D.物质 7.思想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 ) A.是否理论化、系统化 B.是否被群众所接受 C.是否得到一定的传播 D.是否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 8.“机器思维”的实质是( ) A.用机械的、物理的过程完全取代人脑思维 B.人所给予的对人类思维的模拟 C.人的思维的独立实现 D.人的精神活动的物化表现 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减 B.事物场所的变更 C.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D.周而复始的循环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D.肯定和否定辩证统一的观点 11.假象是指( ) A.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主观想象的现象 D.表露于外的现象 12.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 ) A.客观性和主观性 B.普遍性和特殊性 C.平衡性和不平衡性 D.同一性和斗争性 13.质与属性的统一性在于( ) A.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B.质和属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质和属性是直接同一的 D.质是由属性所决定的 1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程度和规模 15.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 A.否认肯定和否定的区别 B.否认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C.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D.否认肯定和否定是辩证的统一 16.对待古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 A.全盘接受 B.全盘否定 C.批判为主继承为辅 D.批判地继承 17.循环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直线性 C.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而否认了特殊性 D.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而否认了间断性 18.感觉、知觉、表象是( )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9.“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实际经验高于书本知识 B.实际经验是可靠的 C.实践出真知 D.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 20.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A.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B.从真理中不断排除谬误的过程 C.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具体真理和抽象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21.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A.实践具有客观性 B.实践具有历史性 C.实践具有主观性 D.实践具有能动性 2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3.恩格斯所讲的“两种生产”是指( ) A.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 B.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精神资料的生产 C.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 D.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 24.在生产力中物的要素是指( ) A.自然环境 B.生产资料 C.劳动资料 D.科学技术 25.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在( ) A.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B.决定经济基础的变更 C.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D.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社会前进 26.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阶级斗争( ) A.已不再存在 B.已不是主要矛盾但在一定范围还会长期存在 C.只存在于人民内部 D.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激化 27.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 ) A.无产阶级革命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党的教育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8.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是( ) A.仅仅是唯物史观的观点 B.唯心史观的观点 C.历史二元论的观点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能接受的观点 29.人生观是人们对( ) A.自然界和社会的总的看法 B.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C.社会某一问题的具体看法 D.人的思维方式的看法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 A.完全按照个人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客观必然性制约 C.摆脱必然性的束缚获得自由 D.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历史形态(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辩证法 C.近代庸俗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E.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下列哪些说法表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 A.时乎时乎不再来 B.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C.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D.失落寸金容易找,失落光阴无处寻 E.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 ) A.理 B.绝对观念 C.感觉 D.心 E.上帝 4.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 ) A.共性大于个性 B.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C.个性中包含了共性 D.共性和个性可以相互转化 E.共性是个性的总和 5.正确地把握度才能( ) A.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B.在实践活动中掌握适度的原则 C.提出指导实践的科学准则 D.在实践活动中避免“过”与“不及” E.避免犯“左”和右的错误 6.“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表明( ) A.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B.人的认识的相对性和不可靠性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D.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 E.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 7.生产工具是( ) A.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B.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C.划分不同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D.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E.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要素 8.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A.是非对抗性的 B.大量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 C.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D.能够通过改革不断加以解决的 E.不断削弱直至最终消失的 9.社会心理是( ) A.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B.以理性形式为特征 C.主要表现为个人意识 D.对社会存在的不系统的、自发的反映 E.具体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等 10.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在于( ) A.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B.消灭了私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 D.消灭了“三大差别”,使人们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 E.全体社会成员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2题每题7分,3、4题每题6分,共26分) 1.实践及其特点是什么 2.两点论和一点论、重点论和均衡论的区别是什么 3.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4.怎样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在第1、2、3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3题无效。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2.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原理说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 3.试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浙江省200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C 2.B 3.D 4.D 5.B 6.C 7.B 8.B 9.C 10.A 11.B 12.D 13.A 14.B 15.C 16.D 17.A 18.C 19.C 20.A 21.B 22.D 23.C 24.B 25.A 26.B 27.D 28.D 29.B 30.D 二、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A D E 2.A B C D E 3.C D 4.B C D 5.A B C D E 6.A C D E 7.A B C E 8.A B C D 9.A D E 10.A B C D E 三、简答题(第1、2小题每题7分,3、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1.(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是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性。 (3)实践是能动的活动,具有能动性。 (4)实践是社会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2.(1)两点论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一点论就是片面地看问题,只看到一个方面而看不到另一个方面。 (2)重点论就是要突出重点,在看到两个方面的时候,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均衡论就是不分主次,把两个方面等量齐观。 (3)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的形而上学观点。 3.(1)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指出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第二,它指出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第三,它指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3)只有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对社会进行精确的研究,才有真正的社会科学。 4.(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3)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因而不存在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 (4)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 (5)抽象地谈论人的本质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 四、论述题(三题任选两题,每题12分,共24分) 1.(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们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有着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表现在: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3)这一原理的意义从理论上说,要反对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两种错误观点,即唯理论和经验论,从实践上说要防止和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相适应是基本的。 (3)但是,在某些环节、方面还有不适应的情况,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加以解决的,不相适应的方面是非基本的。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5)四项基本原则分别属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由于它们基本上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坚持。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才能加快发展生产力,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1)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2)内容和形式既互相区别,又互相统一。其统一表现在:第一,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第二,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第三,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根据内容的发展,适时地改变旧的形式,如依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创造与之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同时,要保持那些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形式的相对稳定性。 (4)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不注重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也要反对抹煞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现代西方哲学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 ) A.人本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相对主义诡辩论 E.科学主义 32.以下选项中正确表达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内容的有,时间和空间( ) A.是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B.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D.是不可分割的 E.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3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 ) A.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B.它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 A.2005年11月松花江水污染造成哈尔滨市供水危机 B.植被的破坏造成沙尘暴频发 C.彗星的出现造成地球上爆发战争 D.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E.对森林的大量砍伐使生物物种减少 3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E.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36.下列各项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有( ) A.文学艺术等知识因素 B.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C.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D.渗透性因素 E.准备性因素 37.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有( ) A.渔猎社会 B.农业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38.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下列各项属于新的社会阶层的有 ( ) 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C.个体户、私营企业主 D.自由职业人员 E.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39.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对地理环境依赖关系的有( ) A.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决定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 B.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自然资源 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场所 E.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40.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 ) A.人的本质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 B.人的本质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C.人的本质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 D.人的本质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E.人的本质在阶级社会是有阶级性的,不是超阶级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7分) 42.简要说明由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是历史的进步。(7分) 43.简述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6分) 44.简述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2分,共24分) 45.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12分) 46.试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12分) 47.试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2分)

自考本科马哲历年真题

其实4月的考试跟1月的考试一点关系也没有,不要指望4月考试会有1月考试的题目.所以1月的试题你做不做都行.

网上永远查不到,现在成绩没出来哪儿都查不到

哈~兄弟我看这个问题还是你的思想问题啊~端正态度吧~象楼上说的背书才是最实际的啊!

前些年,美国有一部风靡一时的电影-《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在这部电影里,卡通人物和“大活人”同时出演。你说它是什么电影呢?是卡通片还是传统的电影?似乎很难界定。但这种拍摄手法的效果特别好,观众很喜欢,于是,从那时起,卡通穿插真人成了一种很时尚的电影拍摄手法。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在创新产生之前,人们认为旧的东西乃是天经地义;一旦捅破了那层窗户纸,人们会发现:新东西是如此简单和美丽。 这种“嫁接式”的创新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我听过某相声演员模仿单田芳说评书的风格播天气预报,也挺生动新颖的。当他绘声绘色地说到:“呜……,从西伯利亚刮过来一股,寒流!”的时候,那效果就是比四平八稳的天气预报播音员要来得好。 我以前在学校里上经济学课的时候,当遇到那些味同嚼蜡的单元时,也曾经异想天开:要是用漫画或者寓言来讲述经济学的道理,那该多好啊!后来,还真的见过一些不错的经济学科普读物。比如,记得在1985年时,看过张五常的《卖桔者言》。张老师(又一个张老师,哈哈!)用大马哈鱼的例子,来说明科斯定理。还有,在詹小洪主编的《经济学家茶座》里,也经常可以见到通俗易懂的好文章。 可惜,大部分教科书以及经济学的文章著述,都习惯于“端著”。这似乎是为了印证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一个普遍的误区是:谁要是把科学弄得让群众喜闻乐见一点儿,谁让通往科学的道路稍微能够走得顺一点,谁就不能称之为科学。我们现在学的经济学、或者叫西方经济学(巨集观和微观),其理论框架早在100年前甚至更早,就已经搭建完成了。后来的发展和创新,也是在原有的脉络上做出一些延展。因此,现在再来讲西方经济学,基本的工作就是介绍和诠释已有的理论成果而非做出什么新贡献。既然这样,何不把诠释的工作做得更人性化一点呢?在这方面,张世贤老师就做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他自己是经济学博士,按照小人之心(比如我自己)来度君子之腹,越把经济学弄得高深莫测,才越能显得经济学博士的不一般,张老师显然不这么想。他用幽默的文笔、巧妙的比喻来告诉读者:经济学其实就是那么回事,并不神秘,而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非常实用的理论。 值得一提的是,张世贤老师的《经济学演义》,用了大量的三国的典故,这就使这本科普性质的读物,增加了很强的趣味性。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可能是中国传播最广的文学作品了。即使是贩夫走卒,也都津津乐道。所以,张老师选择三国演义作为虚拟人物和事件的来源,可谓独具匠心。使人们读起来更加产生“无厘头”式的幽默效果,也就拉近了经济学理论和普罗大众的距离。比如,同样是阐述科斯定理,张五常用的例子是北美哈德逊河的大马哈鱼来说明,而张世贤老师则拿司马懿和诸葛亮共用汉江来“说事儿”,后者无疑离我们中国的读者更近。 如果你想轻松地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建议你读张世贤老师的这本《经济学演义》。你大可不必正襟危坐、煞有介事,只需在茶余饭后想起来时随手翻阅,就可以教会你很多有用的知识,使你产生很多感悟

远播网高考频道为广大外贸报关员学习者提供最便捷的服务,其中有海量资料、历年真题题库、模拟试卷、考试线上系统测试、远端教育直播现场、完善的资讯类等所有比较全面的资讯,尽请您到“远播网报关员”频道去看看,经常关注此网站你会受益匪浅。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你要看学校的安排。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法学 与政治经济学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本关系

你可以买一本新的辅导书,后面都有再说也不考这一科了

经济学的话要考数三

全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都不是开卷考的,这个具体可以咨询你所报考的学校和教育部门。

1)资本主义工资及其本质: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工人的劳动,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者价格。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现象方面,工资却表现为劳动的的价值或价格,因此,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者价格的转化形式,其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价值一旦采取工资的形式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似乎工人工人的全部劳动都有报酬。 2)资本主义工资基本形式: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 3)工资水平: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是工人出卖劳动力 所得的货币额,即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能实际买到的生活资 料和服务的数量。它能确切地反映工人的实际生活状况。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既有联络,又有区别。在物价及其它有关条件不变的情 况下,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动是一致的。 但是, 由于受物价水平、 服务费用、 税收负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者的变动又往往是不一致的。

可以网上搜索历年真题及答案多做多背一定能考好希望回答能够帮助你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马克思教材章节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主要考哪些章节马原分为马哲和政治经济学两部分要考察。你说的马哲主要考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两章对立统一规律、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是必考的重点中的重点。抱歉,马哲内容精要,没有非重点。重在理解,背不完的,只能是尽量熟悉,可以应付选择题。但分析题你想靠背书来做,那太难了,背熟几十句常用的原理性概括,把对应原理先写上,再联系材料一顿写满。自考《马克思主原理》习题与解析1. 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重要意义?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从过程上看,它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过程循环往复、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2.如何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重要意义?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水平。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3.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生产力标准,坚持邓小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三个代表”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4. 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关系?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人们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关系: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实践活动的幅度、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历史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更替的规律,归根结底会通过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选择表现出来。4.如何理解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第一,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第二,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第三,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改革是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既有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改革也是一场革命。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科学技术的应用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当然,如果问题是由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统治这种科学技术的社会形式。6.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一)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党要教育群众又要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二)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充分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坚持的科学发展观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的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个人,也不是少数既得利益集团,而广大的人民群众。群众利益无小事。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结合实际,当代大学生应该作为“以人为本”的忠实实践者和表率。自考会计有哪些教材?你可以上你所在省的自考网上看一下上面都有介绍哪个学校开考该专业,考该专业要考哪些具体课程的详细介绍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自考大讲堂我向你推荐华夏大地自考网。我在它上面听的政治经济学的串讲,今年四月份考了80多分。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全国2005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课程代码:0000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标志是( )A.劳动产品 B.生产工具C.劳动技能 D.劳动对象2.下列关于政治经济学阶级性和科学性的正确论断是( )A.阶级性和科学性是对立的,两者不可能统一B.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两者不可能对立C.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治经济学能做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D.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经济学能做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3.在1只绵羊=2把石斧的公式中,绵羊处于( )A.简单价值形式地位 B.相对价值形式地位C.等价形式地位 D.一般价值形式地位4.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 )A.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B.复杂劳动为尺度的C.平均劳动为尺度的 D.熟练劳动为尺度的5.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更多盈利,必须使其商品的( )A.个别价值等同于社会价值 B.社会价值提升为个别价值C.个别价值降到社会价值之下 D.个别价值提升到社会价值之上6.市场机制的内容不包括( )A.价格机制 B.竞争机制C.供求机制 D.保障机制7.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首先表现在( )A.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区别上B.资本流通和商品流通的区别上C.资本流通公式和简单商品流通公式的区别上D.资本流通公式和货币流通量公式的区别上8.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具体劳动转移的是( )A.不变资本价值cB.可变资本价值vC.剩余价值mD.不变资本价值c与可变资本价值v之和9.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工人的( )A.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实现的B.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缩短工作日实现的C.工作日不变,延长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D.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10.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 )A.进行资本积累的简单再生产 B.不进行资本积累的简单再生产C.进行资本积累的扩大再生产 D.不进行资本积累的扩大再生产11.公式W'-G'•G-W…P…W'表示的是( )A.货币资本的循环 B.生产资本的循环C.商品资本的循环 D.商业资本的循环12.固定资本更新是( )A.资本主义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B.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根本原因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D.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1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I (v+m)=IIcB.I (v+m)>IIcC.I (c+v+m)=Ic+IIcD.II (c+v+m)=I(v+m)+II(v+m)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急剧下降 B.大批企业倒闭C.大量工人失业 D.生产相对过剩15.资本主义生产成本的计算依据是( )A.活劳动耗费 B.物化劳动耗费C.全部劳动耗费 D.资本耗费16.平均利润形成后,在各生产部门内部( )A.一切企业都只能得到平均利润B.所有企业都不能得到超额利润C.所有企业都能得到超额利润D.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仍能获得超额利润17.平均利润的形成说明( )A.等量资本可以获得等量利润 B.等量资本可以获得等量剩余价值C.等量资本不能获得等量剩余价值 D.资本与利润没有任何关系18.在一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和借贷资本供求平衡时,决定利息率的实际是( )A.历史和道德因素 B.习惯和法律传统C.国家的政策法令 D.市场的自发作用19.资本主义银行是专门经营( )A.货币资本的企业 B.生产资本的企业C.商品资本的企业 D.职能资本的企业20.决定股票价格的基本因素是( )A.股息和贷款利息率 B.股息和存款利息率C.股息和股票的供求关系 D.股息和政府的货币金融政策21.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 )A.农业中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B.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C.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 D.土地的等级差别和数量限制22.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来自( )A.垄断企业工人所创造的全部价值B.垄断企业工人所创造的劳动力价值C.非垄断企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D.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23.垄断价格的出现表明( )A.垄断能创造价值 B.垄断能增加价值总量C.价值规律作用内容发生了变化 D.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24.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归根结底起因于(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化C.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 D.国家经济职能的变化25.从资本形态上看,资本输出的基本形式是( )A.货币资本输出和商品资本输出 B.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资本输出C.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D.生产资本输出和流通资本输出26.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表现为( )A.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B.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到商品资本的国际化C.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到借贷资本的国际化D.从私人资本、国家资本到社会资本的国际化27.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是( )A.生产力水平低 B.科技教育落后C.经济结构的二元性 D.经济发展的依附性28.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社会经济基础,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 )A.生产全球化 B.贸易全球化C.货币全球化 D.资本社会化29.按劳分配的对象是( )A.生产资料 B.消费资料C.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D.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和发展资料3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中,注重公平主要体现在( )A.初次分配中 B.再分配中C.按劳分配中 D.按要素分配中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31.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简单要素是(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C.劳动产品 D.生产者的劳动E.生产者的生活消费32.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处于等价形式地位商品的特点是( )A.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B.价值成为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C.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D.复杂劳动成为简单劳动的表现形式E.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33.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 )A.名义工资不断提高,实际工资不断下降B.名义工资一般呈上升趋势C.实际工资不断提高,名义工资不断下降D.从长期看,名义工资呈上升趋势,实际工资也呈上升趋势E.从长期看,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按相同比例上升34.下列各项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有( )A.以机器、厂房等形式存在的资本 B.以原材料形式存在的资本C.以设备、工具等形式存在的资本 D.以燃料、辅助材料形式存在的资本E.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35.从本质上分析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需要作几点假设,包括( )A.纯粹的资本主义经济B.没有对外经济关系C.不变资本价值在一年内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之中D.商品按价值出售,价格与价值一致E.剩余价值率为100%36.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生产价格、市场价格的关系是( )A.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B.个别部门的生产价格与价值在量上可能不一致C.全社会的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相等D.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着商品价值上下波动E.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37.下列有关商业利润的说法正确的有( )A.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B.获得途径是商品的销售价格高于其购买价格的差额C.来源于流通领域中的单纯商品买卖活动D.来源于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E.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38.资本主义地租的基本形式有( )A.绝对地租 B.垄断地租C.级差地租 D.矿山地租E.租金39.资本主义国家中垄断组织的形式有( )A.卡特尔 B.辛迪加C.托拉斯 D.康采恩E.混合联合公司40.19世纪后期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局部调整表现在( )A.股份公司的出现和股份资本的发展B.垄断的产生和发展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D.国际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同盟的发展E.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运用商品二因素理论,分析“没有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使用价值”这句话。42.简述剩余价值率与年剩余价值率的区别。43.简述商业流通费用及其分类。44.为什么说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45.简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0分,共20分)4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47.试分析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48.马克思运用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分析和说明了哪些主要的经济理论或经济问题?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课程代码:0000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奶牛和肉牛在畜牧场劳动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是( )A.二者都是劳动对象B.二者都是劳动资料C.奶牛是劳动资料,肉牛是劳动对象D.肉牛是劳动资料,奶牛是劳动对象2.下列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论述中,不正确的观点是( )A.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状况B.生产力自身具有内在发展的根本动力C.生产力的发展完全依靠新生产关系的推动D.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或最重要的社会条件3.在一切社会里,构成社会财富物质内容的是( )A.价值 B.使用价值C.货币 D.变换价值4.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相互关系是( )A.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正比B.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C.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提高D.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5.下述关于劳动二重性的论述中不正确的观点是( )A.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或两次劳动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D.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实体6.甲国购买乙国的先进技术用黄金支付,这里黄金执行的是( )A.流通手段职能 B.价格标准职能C.世界货币职能 D.价值尺度职能7.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的三种不同的经济形式依次是( )A.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B.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C.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D.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8.在货币和资本的关系上,正确的论断是( )A.货币本身就是资本B.任何数量的货币都能成为资本C.凡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都是资本D.只有增殖自身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9.资本主义生产出来的商品价值是由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和( )A.剩余价值构成的B.劳动力价值构成的C.劳动力价值与剩余价值构成的D.创造出来的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构成的10.利用工作日变化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时,工作日( )A.延长不受任何限制 B.只有最低限,没有最高限C.只有最高限,没有最低限 D.既有最低限,又有最高限11.P…W′— G′•G—W…P表示的是( )A.商业资本的循环 B.货币资本的循环C.生产资本的循环 D.商品资本的循环12.按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作用的不同,可以把全部资本划分为(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C.流动资本和流通资本 D.所费资本和垫付资本13.固定资本更新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前提,是因为它能够( )A.推动生产资料部门的恢复和发展,增加社会需求B.带动消费资料生产的回升,刺激生产发展C.降低人们的消费水平,缓解供给和需求的矛盾D.促进生产力急剧增长,会加剧生产扩大与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14.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中,通过第一部类的内部交换可以使( )A.I (c+v+m)的价值补偿得以实现B.I (c+v+m)的实物替换得以实现C.I (c+△c)的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得以实现D.I (c+△c)+ Ⅱ (c+△c)的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得以实现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严重不足 B.消费严重不足C.生产相对过剩 D.消费严重超前16.资本主义企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可表示为( )A.c+m B.c+vC.v+m D.c+v+m17.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商品价值构成公式变成了( )A.w=c+v+m B.w=k+mC.w=k+P D.w=k+ 18.平均利润形成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 )A.大于平均利润 B.小于平均利润C.等于平均利润 D.等于垄断利润19.商业利润是( )A.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B.商业资本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C.产业资本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D.产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20.资本主义借贷资本的本质是( )A.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B.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相融合的金融资本C.为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服务的职能资本D.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21.银行资本家所获得的银行利润是银行雇员在( )A.必要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B.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C.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D.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22.资本主义农业中的租金是指( )A.完全由土地的使用所引起的费用B.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C.农业资本家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超额利润D.农业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全部货币额23.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B.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C.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24.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化属于( )A.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B.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C.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全面、自觉的调节D.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有经济进行的计划管理25.以下不属于财政收入政策手段的是( )A.设置税种 B.调节税率C.发行国债 D.政府采购26.二战后,资本流向的突出变化是( )A.发达国家向经济落后国家输出资本B.经济落后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资本C.发达国家相互间投资的大幅度增加D.落后国家相互间投资的大幅度增加27.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是( )A.生产、资本、贸易的全球化B.生产、交换、消费的全球化C.资源、要素、资金的全球化D.资金、技术、人才的全球化28.当代的欧洲联盟已发展成为( )A.自由贸易区 B.关税同盟C.经济联盟 D.经济政治联合体29.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持有少量企业股票( )A.意味着工人掌握了生产资料所有权B.意味着工人改变了雇佣劳动者地位C.从根本上解决了劳资矛盾D.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劳资双方的经济关系3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中注重效率主要是在( )A.初次分配中 B.再分配中C.按劳分配中 D.按要素分配中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31.下列有关社会生产力的表述正确的有( )A.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标志着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水平B.构成中既有人和物的因素,也有管理等因素C.反映其发展水平与状况的最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D.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E.它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32.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 )A.具有使用价值B.是以市场交换的形式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C.是能满足他人或社会消费需要的劳动产品D.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物品E.具有交换的价值33.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 )A.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B.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C.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D.所使用的资本和所耗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E.预付资本量的大小34.资本家减少非劳动时间以加快资本周转的主要途径包括( )A.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性库存B.尽可能缩短劳动对象受自然力作用的时间C.尽力减少停工时间,提高劳动资料的利用率D.尽量缩短商品的销售时间E.尽量缩短商品的运输时间35.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包括( )A.I (v+m)=ⅡcB.I (c+v+m)=ⅡcC.I (c+v+m)= Ic+Ⅱc D.Ⅱ (c+m)= I(v+m)+Ⅱ(v+m)E.Ⅱ (c+m)= Ic+Ⅱc36.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 )A.各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化B.各部门内部各个企业的利润率完全相等C.各部门商品的价值和它们的生产价格完全一致D.各部门的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不一定完全一致E.各部门投入的等量资本会获得等量利润37.资本主义银行的利润率( )A.是银行利润与银行全部资本的比率B.是银行利润与银行借入资本的比率C.是银行利润与银行自有资本的比率D.是通过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间的转移实现的E.一般相当于平均利润率38.级差地租的形成条件包括( )A.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 B.土地地理位置的差别C.土地的经营垄断 D.土地的私人所有权E.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39.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方式包括( )A.国家与私人共同投资建立企业B.国家收购私人企业,即国有化C.国家向私人企业注入一定资本D.国有企业吸收一定私人资本入股E.国有企业改制为私人企业40.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存在经济迅速发展趋势的原因是( )A.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的作用 B.国内竞争的存在与发展C.国际竞争的存在与发展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E.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彻底改变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为什么研究生产关系必须重视生产力的状况?42.什么是商品经济?它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43.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什么?这种变动是否说明工人受剥削程度减轻了?44.什么是利润率?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45.简述商业资本的作用。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0分,共20分)46.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47.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主要手段是什么?48.试述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 索引序列
  • 历年自学考试马哲真题
  • 自学考试马哲历年真题
  • 马哲自学考试历年真题
  • 马哲自考历年真题
  • 自考本科马哲历年真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