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41

大熊简单明了
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监狱法学真题及答案汇总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最爱银杏飘

已采纳

全国2007年10月犯罪学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个层面旨在332(A)A.抑制犯罪动机B.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C.防止重新犯罪D.矫正心理偏差2.在以下措施中,不属于人民调解“四落实”工作的是(B)342A.制度落实B.场所落实C.工作落实D.报酬落实3.芝加哥犯罪预防计划属于(C)310A.古典犯罪学派的犯罪预防实践B.实证犯罪学派的犯罪预防实践C.犯罪社会学派的犯罪预防实践D.犯罪心理学派的犯罪预防实践4.在下列犯罪预防二元模式的措施中,属于被害后预防措施的是(A)314A.被害援助B.提高大众的被害预防意识C.重视对易被害群体的被害预防D.减少被害因素5.一般预防的对象是(B)A.党政首脑机关B.普通社会成员C.已然犯罪人D.物资仓库6.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得(或者可能受到)侵害和保护的综合心态是()A.社会保障感B.社会安全感C.社会恐惧感D.社会支持感7.犯罪预测是推测未来不确定的犯罪状态和结构的(D)A.观察活动B.认识活动C.调查活动D.思考活动8.犯罪结构体现的是各种犯罪类型间的(B)89A.相互关系B.比例关系C.数量关系D.因素关系9.轻浮型被害人、疏忽型被害人、轻信型被害人的分类是根据被害人(B)A.人生经历的不同B.人格特征的不同C.生理特征的不同D.生活方式的不同10.在下列因素中,不属于掠夺性犯罪所必备之因素的是()A.潜在的犯罪人B.适宜的作案目标C.存在冲突的家庭D.缺乏有保护能力的人11.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标志是(A)A.性格B.情绪C.需要D.动机12.动机由(A)A.需要转化而来B.认识转化而来C.行为转化而来D.心理状态转化而来13.同一时期两种以上文化之间的冲突被称为(B)A.纵向文化冲突B.横向文化冲突C.物质文化冲突D.同质文化冲突14.我国经济增长同犯罪增长之间存在着(B)A.必然联系B.非必然联系C.直接联系D.间接联系15.马克思主义的犯罪原因论是一种多因素的(D)A.生物作用论B.经济决定论C.文化冲突论D综合作用论16.在犯罪原因系统中,各种因素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关系(B)147A.不是平行的B.不是等同的C.不是对应的D.不是相关的17.犯罪行为抑制机制中的主观因素对犯罪行为起(B139)A.助推作用B.阻碍作用C.调节作用D.终止作用18.拟制的犯罪人即(B)A.犯罪团伙B.法人犯罪人C.犯罪集团D.犯罪组织19.在一定时空内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是(C)A.破案率B.立案率C.犯罪率D.报案率20.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刑事犯罪高峰是(A)A.1950年B.1963年C.1969年D.1983年21.女性较少进行的犯罪类型是(A)A.杀人B.抢劫C.投毒D.22.我国走私案件多发于(B)A.西南内陆地区B.东南沿海地区C.西北地区D.东北地区23.通过实际调查获取一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的原始资料进而研究犯罪的方法是(B71)A.实验研究B.调查研究C.文献研究D.统计研究24.犯罪研究应坚持(61C)A.客观性原则B.价值性原则C.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原则D.人性化原则25.古典犯罪学派的犯罪原因观是(B30)A.性恶论B.自然犯罪论C.自由意志论D.天生犯罪人论26.关于犯罪原因的“原罪说”是(C25)A.欧洲奴隶社会的主流观点B.中国奴隶社会的主流观点C.欧洲封建神学时期的主流观点D.中国封建时期的主流观点27.探索促使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是(A)A.社会学研究的任务B.犯罪学研究的任务C.刑法学研究的任务D.政治学研究的任务28.狭义犯罪学又被称为(B)A.犯罪现象学B.犯罪原因学C.犯罪预防学D.犯罪对策学29.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A)A.犯罪学的基本原理B.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C.犯罪学研究的推断依据D.犯罪学研究的哲学基础30.20世纪中期以后,犯罪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D)53A.人类学的研究方法B.心理学的研究方法C.法学的研究方法D.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提出的预防犯罪的措施有(de )A.刑罚个别化B.制定明确而通俗的法律C.使法律的执行机构注意遵守法律而不腐化D.奖励美德E.完善教育32.犯罪现象的属性是()A.悖逆性B.文化性C.社会性D.政治性E.历史性33.犯罪社会原因是决定个体犯罪的(C)B.内部条件C.客观条件D.主观条件E.主客观综合条件34.加罗法洛提出的“自然犯罪”包括( )46.杀人罪B.盗窃罪C.罪D.重婚罪E.交通肇事罪35.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犯罪状况是()A.常规性犯罪增加B.反革命案件增加C.统计上的犯罪数量不高D.事实上的犯罪严重E.成年人犯罪严重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36.犯罪中预防37.社会治安综合治理38.文化39.李斯特40.观察法41.群体性犯罪全国2008年1月 犯罪学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广义犯罪学与狭义犯罪学的区别实质上是两者的(C)A.时代背景不同B.研究方法不同C.研究范围不同D.研究立场不同2.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B )A.社会结构B.犯罪现象C.社会规律D.越轨行为3.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被称为(B)78A.犯罪率B.犯罪现象C.犯罪行为D.犯罪明数4.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C)A.发展经济B.制定法律C.改善教育D.奖励美德5.现代犯罪学关于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A)A.犯罪的社会预防B.犯罪的心理预防C.犯罪的个体预防D.犯罪的法律预防6.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著的作者是( D)A.贝卡利亚B.托皮纳尔C.龙勃罗梭D.加罗法洛7.在现代犯罪学中,犯罪原因论的主流观点是(B)A.单因素论B.综合原因论C.混合因素论D.冲突论8.边沁学说的核心是(A)A.“幸福计算”理论B.性善论C.社会解组论D.刑罚个别化理论9.在关于犯罪因素数量的变化规律方面,菲利提出了著名的(B)A.犯罪饱和法则B.犯罪三原因论C.“自然犯罪”的概念D.社会防卫论10.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克利福德·R·肖和亨利·D·麦凯创立了(D)A.犯罪经济学B.犯罪遗传学C.犯罪心理学D.犯罪生态学11.犯罪学研究方法的显著特征是(C)A.外显性B.客观性C.综合性D.主观性12.犯罪研究中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是(A)A.访谈法B.比较法C.统计法D.相关分析法13.在研究总体中,每隔相等的若干单位,抽取一个样本的犯罪学抽样方法是(C)A.分段抽样B.整群抽样C.等距抽样D.分层抽样14.没有被察觉而实际已经发生的犯罪数是(D)A.发案数B.相对暗数C.恒比数D.绝对暗数15.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当代中国犯罪人的初犯年龄(A)A.正在提高B.正在降低C.没有变化D.变化不定16.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是(C167)A.脑组织损伤说B.自由意志论C.模仿论D.精神分析理论17.犯罪条件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是(144B)A.必然的B.必要的C.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D.非必要的,而是必然的18.19世纪30年代,比利时统计学家科特勒和法国统计官员盖里在进行社会道德统计中提出了(B)A.社会控制论B.社会环境论C.文化冲突论D.亚文化理论19.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性质的制度是(184C)A.社会形态B.宏观社会制度C.中观社会制度D.微观社会制度20.欲望在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中起着(D)A.纽带作用B.辅助作用C.基础作用D.核心作用21.不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纯粹是由于偶然性的不幸事件而遭致被害的人是(C)225A.状态性被害人B.流动型被害人C.机会性被害人D.疏忽型被害人22.当前我国被害人的年龄段集中在(B231)A.18周岁以下B.18~35周岁C.36~55周岁D.55周岁以上23.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为一种顺应状态的特性是(C)A.被害的可猎性B.被害的诱发性C.被害的易感性D.被害的受容性24.世界各国衡量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B)A.被害数量B.被害率C.被害死伤率D.被害死亡率25.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最终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是(C270)A.指数修匀法B.时序预测法C.特尔菲法D.对比类推法26.将犯罪预测划分为犯罪主体预测、犯罪对象预测、犯罪形式预测、犯罪手段预测、犯罪结构预测、犯罪率预测等类型所依据的标准是(A)259A.犯罪预测的内容B.犯罪预测的时间C.犯罪预测的条件D.犯罪预测的空间27.采用物质装置用以阻劝犯罪实施的犯罪预防是(C)A.条件预防B.人防C.物防D.技防28.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犯罪预防是(D)292A.惩戒性预防B.控制性预防C.保护性预防D.堵塞性预防29.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中,属于维护社会治安的战略性措施是(A)A.教育B.防范C.打击D.改造30.在犯罪防控系统中,第一个层面的防控措施旨在(A)A.抑制犯罪动机B.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C.限制犯罪工具和手段D.预防重新犯罪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犯罪学的学科作用主要有(5ACDE)A.认识犯罪B.打击犯罪C.为制定和完善刑事政策、刑事法律提供依据D.为预防犯罪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E.为培育犯罪预防的社会基础提供帮助32.犯罪学采用的社会调查的具体方式主要有(20CDE)A.统计法B.心理分析法C.访谈法D.问卷法E.文献法33.34.下列有关犯罪人的表述中,合理的有(119ABDEC)A.犯罪人是犯罪现象构成的核心B.犯罪人是犯罪行为的载体C.犯罪人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D.犯罪人包括不被刑法规范为实施刑罚的未成年犯罪人E.犯罪人包括无刑事责任能力,但实施了符合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行为的精神病人35.犯罪行为运作机制的动作方式具有(138BDE)A.间断性B.连续性C.不规则性D.律动性E.向度性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36.比较分析法37.犯罪后果38.犯罪的起伏律39.人格障碍40.职业型被害人41.因果分析预测法070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C)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C.预防犯罪 D.学科建设2.从研究方法上看,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主要采用(A)A.事实分析法 B.规范分析法C.法律论证法 D.犯罪行为结构解析法3.关于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当今大多数犯罪学学者持(D)A.法学观点 B.心理学观点C.社会学观点 D.独立的综合性学科观点4.“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学者(B)A.孔德 B.托皮纳尔C.塔尔德 D.加罗法洛5.现代犯罪学关于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B)A.犯罪的心理预防 B.犯罪的社会预防C.犯罪的个体预防 D.犯罪的法律预防6.在犯罪分类问题上,贝卡利亚认为犯罪行为的真正衡量标准是(30C)A.法律 B.犯罪人的自由意志C.该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D.刑罚7.以龙勃罗梭为代表的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研究实现了从犯罪行为转向(46D)A.被害人 B.刑罚C.犯罪情境 D.犯罪人8.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在对芝加哥地区的犯罪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A)A.同心圆说 B.犯罪饱和说C.犯罪的生物遗传说 D.模仿论9.依据影响某一结果的一种或几种因素以及它们影响的程度来主观判断抽取样本数的犯罪学抽样方法是(A66)A.配额抽样 B.判断抽样C.等距抽样 D.随机抽样10.犯罪学对事物之间具有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被称为(A)A.解释性分析 B.描述性分析C.横向比较分析 D.纵向比较分析 转贴于:自考_考试大11.一定时空内的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是(D)A.立案率 B.破案率C.人犯率 D.犯罪率12.已经发生并被发现,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已举报而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C)A.发案数 B.相对暗数C.绝对暗数 D.恒比数13.从新中国犯罪发展的过程看,犯罪的大幅度起伏与(D)A.经济快速发展直接联系 B.自然环境的变迁直接联系C.人体的生理变化紧密联系 D.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紧密联系14.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当代中国犯罪人的初犯年龄(B)A.正在提高 B.正在降低C.没有变化 D.变化不定15.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D)A.违法性 B.社会性C.形式多样性 D.社会危害性16.欲望在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中起着(137C)A.纽带作用 B.辅助作用C.核心作用 D.基础作用17.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138C)A.思想体系 B.组织体系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18.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的是(C)A.天生犯罪人论 B.人种论C.亚文化论 D.差异交往论19.在犯罪原因系统中,以对具体犯罪事件为中心,在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内同犯罪发生存在联系的因素组类是()A.犯罪根源 B.犯罪的一般原因C.犯罪的具体原因 D.犯罪情境20.弗洛伊德提出的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观点是(A)A.精神分析理论 B.挫折攻击论C.智能低下理论 D.隔世遗传理论21.经济发展与犯罪的增长之间(C)A.存在着同步增长的规律 B.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C.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D.没有任何关22.无智能缺陷、心理紊乱不定、对自己的缺点毫无察觉、对别人不负责任、自制力差、易盲动等属于()A.精神发育迟滞的表现 B.精神常态的表现C.重性精神病的表现 D.人格障碍的表现23.精神障碍患者易实施(B)A.犯罪 B.暴力犯罪C.经济犯罪 D.有组织犯罪24.犯罪被害人学的奠基者是(A)A.门德尔松 B.亨得利C.科恩 D.边沁25.世界各国衡量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B)A.被害数量 B.被害率C.被害死伤率 D.被害死亡率26.研究被害人的生活方式与被害之间关系的著名理论是(A)A.暴露理论 B.幸福计算理论C.社会解组论 D.社会防卫论27.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犯罪人的诱导,成为犯罪人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性是()A.被害的顺应性 B.被害的诱发性C.被害的易感性 D.被害的受容性28.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易遭受犯罪侵害的主要是( )A.女性成年人 B.男性成年人C.女性未成年人 D.男性未成年人29.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最终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是( )A.指数修匀法 B.时序预测法C.特尔菲法 D.对比类推法30.依据犯罪预防所作用的对象以及地位和重要程度的不同,可将犯罪预防划分为一般预防、特殊预防和( )A.疏导性预防 B.保护性预防C.控制性预防 D.重点预防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31.犯罪学关于犯罪现象的研究具体包括( )A.对犯罪现象属性的研究B.对犯罪现象反映形式及特征的研究C.对犯罪现象发展变化特点及规律的研究D.对犯罪行为构成要件及定罪量刑的研究E.对犯罪行为过程及机制的研究32.实证派犯罪学与古典犯罪学的区别有( )A.时代背景的区别 B.研究对象的区别C.研究方法的区别 D.犯罪原因理论的区别E.犯罪对策理论的区别33.当代中国犯罪现象的特征有( )A.经济领域犯罪严重 B.流动人口犯罪突出C.群体性犯罪增多 D.职业犯罪比重增加E.犯罪类型和手段的地区差异缩小34.社会控制论的主要观点有( )A.遏制论 B.标签论C.中性化说 D.差异交往论E.社会责任说35.按照预测内容的标准,可将犯罪预测类型划分为( )A.犯罪形式预测 B.犯罪形态预测C.宏观犯罪预测 D.微观犯罪预测E.犯罪手段预测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36.狭义犯罪学37.比较分析法38.犯罪类型结构39.犯罪的辐射律40.犯罪原因结构41.精神障碍061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犯罪学研究的核心是(B)A.犯罪学史研究 B.犯罪原因研究C.犯罪现象研究 D.犯罪对策研究2.犯罪学将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的方法称为()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C.个案调查 D.典型调查3.功利主义理论,或称“幸福计算”理论是( )A.贝卡利亚学说的核心 B.边沁学说的核心C.龙勃罗梭学说的核心 D.菲利学说的核心4.20世纪中叶以后,在犯罪原因理论研究中( )A.单因论成为主流 B.二元原因论成为主流C.多因论成为主流 D.综合原因论成为主流5.实验研究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模拟实验法和( )A.生理实验法 B.心理实验法C.现场实验法 D.追溯实验法6非随机抽样包括偶遇抽样、判断抽样、滚雪球抽样和( )A.配额抽样 B.整群抽样C.等距抽样 D.分类抽样7.犯罪现象具有( )A.质的属性 B.量的属性C.质与量的属性 D.价值的属性8.一个国家内的犯罪区域分布是( )A.个体因素作用的结果 B.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C.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 D.社会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9.世界各国的犯罪统计均以(C)A.检察院统计为主 B.法院统计为主C.警方统计为主 D.监狱统计为主10.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人员的特点为初犯年龄降低,流动人口犯罪突出和( )A.女性犯罪比重下降 B.农村犯罪人员比重下降C.青年人犯罪比重下降 D.职业犯罪比重上升11.从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犯罪现象的演变可以看出,犯罪的发生、发展具有如下规律:起伏律、消长律和( )A.随机律 B.辐射律C.模仿律 D.平衡律12.行为是犯罪现象的( )A.基本表现 B.唯一表现C.个别表现 D.异常表现13.正是形形色色的犯罪行为与犯罪事实,才构成了犯罪( )A.现象 B.本质C.对象 D.原因14.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A.思想体系 B.组织体系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15.犯罪原因系统是指由引起犯罪发生的、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多种因素构成的( )A.有序静态体系 B.有序动态体系C.无序静态体系 D.无序动态体系16.犯罪原因在具体犯罪行为的实施中起( )A.辅助作用 B.帮助作用C.次要作用 D.决定作用17.家庭对犯罪的影响表现在对个体( )A.体质发育的影响 B.人格形成的影响C.生理异常的影响 D.脑组织损伤的影响18.犯罪与微观社会环境( )A.毫不相干 B.紧密相连C.联系不大 D.无直接联系19.个人对自身及个人对自己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认知程度及评价被称为( )A.世界观 B.人生观C.规范意识 D.自我意识20.语言表达差、理解力低、学习困难、不辨方向等是( )A.智力障碍的表现 B.人格障碍的表现C.重性精神病的表现 D.精神正常的表现21.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没有任何法律或道义责任的被害人是( )A.状态性被害人 B.既然被害人C.典型性被害人 D.疏忽型被害人22.下列理论中,研究生活方式与被害之间的关系的理论是()A.社会环境论 B.文化冲突论C.中性化论 D.日常活动论23.平均法是一种简便的(C272)A.指数平滑预测法 B.特尔菲预测法C.时序预测法 D.因果分析预测法24.相关推断法推断预测目标发展趋势是根据( )A.可知性原理 B.可控性原理C.因果性原理 D.矛盾可转化原理25.将犯罪预防分为人防、物防、技防的依据是( )A.犯罪发生和犯罪预防切入的阶段 B.犯罪预防所保护和所针对的对象C.犯罪预防所凭借的力量和媒介 D.犯罪预防的方法和功能26.在构建犯罪预防实践体系时,应树立的观念有()A.产业化观念 B.专门化观念C.打击性观念 D.分散性观念27.纽约警察局认为修复“破窗”的最好策略就是(A)A.零容忍 B.适度容忍C.全容忍 D.严厉打击28.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是(A)A.防范 B.管理C.建设 D.打击29.宏观预防与微观预防相结合化解矛盾的机构是(A)A.人民调解委员会 B.法律援助中心C.社区警务站 D.基层法院30.构建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二个层面旨在( )A.抑制犯罪动机 B.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C.防止重新犯罪 D.积极开展微观预防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31.早期犯罪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A.龙勃罗梭 B.菲利C.加罗法洛 D.李斯特E.塞林 32.建国初期的犯罪特征是( )A.青少年犯罪突出 B.暴力犯罪突出C.反革命破坏案件突出 D.女性犯罪突出E.惯犯、累犯多33.犯罪原因的研究历程包括( )A.思辩研究阶段 B.实证研究阶段C.经验研究阶段 D.辩证研究阶段E.形而上学研究阶段34.开展犯罪预防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A.法制原则 B.人治原则C.讲究效益原则 D.可操作性原则E.分散原则35.下列措施中属于犯罪防控系统第二道防线的是( )A.加强社会整合 B.技防C.贵重物品标刻 D.被害预防E.进行出监教育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36.被害率37.犯罪的起伏律38.犯罪动力39.犯罪高峰年龄40.指数平滑法41.犯罪预防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42.简述犯罪学的作用。43.简述人类犯罪现象的发展演变特征。44.简述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行为与刑法学意义上的犯罪行为的区别及其原因。45.简答犯罪被害人的概念。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分,第47小题12分,共22分)46.试论商品经济对犯罪的消极影响。47.试阐述实证派犯罪学思想及其与古典犯罪学的区别。0710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简述犯罪学与刑事侦查学的区别。R1143.简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关系。书6144.简述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关于违法犯罪少年的家庭特点。45.简述构建犯罪预防实践体系应注重的问题。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第47小题12分,共22分)46.试论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转换。47.根据“相互作用是事物真正的终极原因”的原理,从理论上试析犯罪原因。0801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简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刑罚个别化原则。简述经济发展与犯罪增长的关系。45.简述“三抓三促”防控工作的要点。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分,第47小题12分,共22分46.试论述私有经济对犯罪的消极作用。47.试论述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42.简述我国犯罪学研究的主要特点。43.简述犯罪统计研究的主要内容。44.简述犯罪方式的特征。45.简述关于犯罪人研究的意义。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分,第47小题12分,共22分)46.试论述犯罪学关于犯罪原因的研究历程。47.试论述三级犯罪预防论及其预防模式。来转贴于:0710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42.简述犯罪学与刑事侦查学的区别。43.简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关系。44.简述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关于违法犯罪少年的家庭特点。45.简述构建犯罪预防实践体系应注重的问题。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第47小题12分,共22分)46.试论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转换。47.根据“相互作用是事物真正的终极原因”的原理,从理论上试析犯罪原因。0801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42.简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43.简述刑罚个别化原则。44.简述经济发展与犯罪增长的关系。45.简述“三抓三促”防控工作的要点。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分,第47小题12分,共22分46.试论述私有经济对犯罪的消极作用。47.试论述自考_考试大

112 评论

蓝冰儿雪莲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二)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三)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道德品行;(四)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五)具备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学历并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非法学类本科及以上学历,并获得法律硕士、法学硕士及以上学位;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非法学类本科及以上学历并获得相应学位且从事法律工作满三年。 [15]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法学类”本科专业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法学门类下的“法学类”,其学科代码为0301,具体包括:法学、知识产权、监狱学、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国际经贸规则、司法警察学、社区矫正7个专业。此外,对于具有非法学类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的人员,如获得法学类第二学士学位、法律硕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或者从事法律工作满三年,可以报考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19] 对于取得法学类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或者取得辅修法学类专业双学位的:一是取得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非法学类专业本科学历及学位后,再取得法学类专业第二学士学历学位的,取得的法学类专业第二学士学历学位能在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网站(学信网)进行查询并进行学历认证,符合“法学类”专业的报考要求。二是取得法学双学位的,对于法学类专业为主修专业的,取得法学类专业本科学历及学士学位,符合“法学类”专业的报考要求;对法学类专业为辅修专业的,其辅修的法学类专业学历学位不能在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网站(学信网)查询或认证,不符合“法学类”专业的报考要求。

279 评论

mfiongfiong

《监狱法》是新中国第一部能够强化人民民主专政职能、推进监狱工作的法典,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刑罚执行的进步性,改造手段的科学性,保障罪犯合法权利的广泛性,人民警察依法治监的严肃性。《监狱法》的颁布实施,对于我国的法制建设,刑罚执行和监狱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为完善我国刑事法律体系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建立监狱法律体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笔者现从《监狱法》调整的法律关系入手,就其法律地位和法律价值发表一些浅见,以求教于大家。 一、《监狱法》调整的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人们根据法律规定而结成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其构成要素包括三个方面:主体、内容、客体。这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个要素,都构成不了具体的法律关系。 在《监狱法》调整的法律关系中,监狱作为刑罚执行机关与服刑的罪犯是构成这一法律关系的主体。刑罚执行机关作为监狱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是按照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从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利益出发而依法设置的专门机关。而服刑罪犯则是违背人民的意志,触犯我国刑律,给社会造成一定危害,依法承受刑罚制裁的人。刑罚执行机关与服刑罪犯之间是执行刑罚、实施惩罚、改造与接受刑罚处罚、服从惩罚、被改造的关系。 刑罚执行机关与服刑罪犯之间所以是一种法律关系,还在于他们之间完全是一种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授予法律关系参与者以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特有的方式。根据《监狱法》的有关规定,我国刑罚执行机关的基本任务是:正确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罪犯,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全体监狱民警都负有维护《监狱法》的尊严,保证《监狱法》实施的职责。为了有效执行公务,刑罚执行机关在执行刑罚方面依法享有收监、监管、警戒、奖惩、处理罪犯的申诉、控告、检举;向有关部门申报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监外执行;协助有关部门作好罪犯的案件复查、服刑期间的犯罪、处理罪犯死亡以及刑满释放等权力。刑罚执行机关还依法享有组织罪犯从事生产劳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政治教育、文化教育、技术教育等权力。这些权力对于服刑的罪犯来说,都是他们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和履行的法定义务。诸如,遵守宪法、法律、监狱法规和监规纪律,服从监管、参加劳动,接受教育等等,履行这些法定义务是对服刑罪犯最起码的要求,《监狱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罪犯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监规纪律,服从管理,接受教育,参加劳动。”同时,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罪犯中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或停止行使其他权利的以外,所有服刑罪犯仍然依法享有其他应当享有的公民权利。《监狱法》第七条第一款所规定的“罪犯的人格不受侮辱,其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这些权利不仅为罪犯依法享有,受到法律保护,刑罚执行机关有为其提供行使权利条件的法定义务。此外,为确保刑罚的依法执行和使罪犯真正得到改造,刑罚执行机关还负有保证罪犯身体健康、人身安全、改善服刑环境、提供改造条件等多方面的义务。以上说明,刑罚执行机关与罪犯这两个主体各方既是权利享有者,又是义务承担者,权利、义务是相统一的。 法律关系形成还必须同时具备客体。客体即是法律关系权利和义务指向的对象。在监狱法律关系中,刑罚执行机关与罪犯间权利义务指向对象是双方的法律行为,即主体为实现监狱法律关系所确定的权利、义务所履行的职责和付出的行为。刑罚执行机关主要表现为履行职责的执法行为,即在惩罚与改造罪犯过程中,刑罚执行机关和监狱民警依法办事的各项执法行为。服刑罪犯则表现为接受刑罚、服从监管及教育和改造的守法行为,即在整个服刑过程中,罪犯的一切行为都要符合法律要求,不能违规违纪,更不能违法犯罪。无论是刑罚执行机关的执法行为,还是服刑罪犯守法行为都是按照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要求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

211 评论

碎碎便便

全国2007年10月犯罪学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个层面旨在332(A)A.抑制犯罪动机B.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C.防止重新犯罪D.矫正心理偏差2.在以下措施中,不属于人民调解“四落实”工作的是(B)342A.制度落实B.场所落实C.工作落实D.报酬落实3.芝加哥犯罪预防计划属于(C)310A.古典犯罪学派的犯罪预防实践B.实证犯罪学派的犯罪预防实践C.犯罪社会学派的犯罪预防实践D.犯罪心理学派的犯罪预防实践4.在下列犯罪预防二元模式的措施中,属于被害后预防措施的是(A)314A.被害援助B.提高大众的被害预防意识C.重视对易被害群体的被害预防D.减少被害因素5.一般预防的对象是(B)A.党政首脑机关B.普通社会成员C.已然犯罪人D.物资仓库6.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得(或者可能受到)侵害和保护的综合心态是()A.社会保障感B.社会安全感C.社会恐惧感D.社会支持感7.犯罪预测是推测未来不确定的犯罪状态和结构的(D)A.观察活动B.认识活动C.调查活动D.思考活动8.犯罪结构体现的是各种犯罪类型间的(B)89A.相互关系B.比例关系C.数量关系D.因素关系9.轻浮型被害人、疏忽型被害人、轻信型被害人的分类是根据被害人(B)A.人生经历的不同B.人格特征的不同C.生理特征的不同D.生活方式的不同10.在下列因素中,不属于掠夺性犯罪所必备之因素的是()A.潜在的犯罪人B.适宜的作案目标C.存在冲突的家庭D.缺乏有保护能力的人11.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标志是(A)A.性格B.情绪C.需要D.动机12.动机由(A)A.需要转化而来B.认识转化而来C.行为转化而来D.心理状态转化而来13.同一时期两种以上文化之间的冲突被称为(B)A.纵向文化冲突B.横向文化冲突C.物质文化冲突D.同质文化冲突14.我国经济增长同犯罪增长之间存在着(B)A.必然联系B.非必然联系C.直接联系D.间接联系15.马克思主义的犯罪原因论是一种多因素的(D)A.生物作用论B.经济决定论C.文化冲突论D综合作用论16.在犯罪原因系统中,各种因素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关系(B)147A.不是平行的B.不是等同的C.不是对应的D.不是相关的17.犯罪行为抑制机制中的主观因素对犯罪行为起(B139)A.助推作用B.阻碍作用C.调节作用D.终止作用18.拟制的犯罪人即(B)A.犯罪团伙B.法人犯罪人C.犯罪集团D.犯罪组织19.在一定时空内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是(C)A.破案率B.立案率C.犯罪率D.报案率20.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刑事犯罪高峰是(A)A.1950年B.1963年C.1969年D.1983年21.女性较少进行的犯罪类型是(A)A.杀人B.抢劫C.投毒D.22.我国走私案件多发于(B)A.西南内陆地区B.东南沿海地区C.西北地区D.东北地区23.通过实际调查获取一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的原始资料进而研究犯罪的方法是(B71)A.实验研究B.调查研究C.文献研究D.统计研究24.犯罪研究应坚持(61C)A.客观性原则B.价值性原则C.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原则D.人性化原则25.古典犯罪学派的犯罪原因观是(B30)A.性恶论B.自然犯罪论C.自由意志论D.天生犯罪人论26.关于犯罪原因的“原罪说”是(C25)A.欧洲奴隶社会的主流观点B.中国奴隶社会的主流观点C.欧洲封建神学时期的主流观点D.中国封建时期的主流观点27.探索促使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是(A)A.社会学研究的任务B.犯罪学研究的任务C.刑法学研究的任务D.政治学研究的任务28.狭义犯罪学又被称为(B)A.犯罪现象学B.犯罪原因学C.犯罪预防学D.犯罪对策学29.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A)A.犯罪学的基本原理B.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C.犯罪学研究的推断依据D.犯罪学研究的哲学基础30.20世纪中期以后,犯罪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D)53A.人类学的研究方法B.心理学的研究方法C.法学的研究方法D.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提出的预防犯罪的措施有(de )A.刑罚个别化B.制定明确而通俗的法律C.使法律的执行机构注意遵守法律而不腐化D.奖励美德E.完善教育32.犯罪现象的属性是()A.悖逆性B.文化性C.社会性D.政治性E.历史性33.犯罪社会原因是决定个体犯罪的(C)B.内部条件C.客观条件D.主观条件E.主客观综合条件34.加罗法洛提出的“自然犯罪”包括( )46.杀人罪B.盗窃罪C.罪D.重婚罪E.交通肇事罪35.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犯罪状况是()A.常规性犯罪增加B.反革命案件增加C.统计上的犯罪数量不高D.事实上的犯罪严重E.成年人犯罪严重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36.犯罪中预防37.社会治安综合治理38.文化39.李斯特40.观察法41.群体性犯罪全国2008年1月 犯罪学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广义犯罪学与狭义犯罪学的区别实质上是两者的(C)A.时代背景不同B.研究方法不同C.研究范围不同D.研究立场不同2.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B )A.社会结构B.犯罪现象C.社会规律D.越轨行为3.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被称为(B)78A.犯罪率B.犯罪现象C.犯罪行为D.犯罪明数4.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C)A.发展经济B.制定法律C.改善教育D.奖励美德5.现代犯罪学关于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A)A.犯罪的社会预防B.犯罪的心理预防C.犯罪的个体预防D.犯罪的法律预防6.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著的作者是( D)A.贝卡利亚B.托皮纳尔C.龙勃罗梭D.加罗法洛7.在现代犯罪学中,犯罪原因论的主流观点是(B)A.单因素论B.综合原因论C.混合因素论D.冲突论8.边沁学说的核心是(A)A.“幸福计算”理论B.性善论C.社会解组论D.刑罚个别化理论9.在关于犯罪因素数量的变化规律方面,菲利提出了著名的(B)A.犯罪饱和法则B.犯罪三原因论C.“自然犯罪”的概念D.社会防卫论10.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克利福德·R·肖和亨利·D·麦凯创立了(D)A.犯罪经济学B.犯罪遗传学C.犯罪心理学D.犯罪生态学11.犯罪学研究方法的显著特征是(C)A.外显性B.客观性C.综合性D.主观性12.犯罪研究中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是(A)A.访谈法B.比较法C.统计法D.相关分析法13.在研究总体中,每隔相等的若干单位,抽取一个样本的犯罪学抽样方法是(C)A.分段抽样B.整群抽样C.等距抽样D.分层抽样14.没有被察觉而实际已经发生的犯罪数是(D)A.发案数B.相对暗数C.恒比数D.绝对暗数15.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当代中国犯罪人的初犯年龄(A)A.正在提高B.正在降低C.没有变化D.变化不定16.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是(C167)A.脑组织损伤说B.自由意志论C.模仿论D.精神分析理论17.犯罪条件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是(144B)A.必然的B.必要的C.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D.非必要的,而是必然的18.19世纪30年代,比利时统计学家科特勒和法国统计官员盖里在进行社会道德统计中提出了(B)A.社会控制论B.社会环境论C.文化冲突论D.亚文化理论19.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性质的制度是(184C)A.社会形态B.宏观社会制度C.中观社会制度D.微观社会制度20.欲望在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中起着(D)A.纽带作用B.辅助作用C.基础作用D.核心作用21.不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纯粹是由于偶然性的不幸事件而遭致被害的人是(C)225A.状态性被害人B.流动型被害人C.机会性被害人D.疏忽型被害人22.当前我国被害人的年龄段集中在(B231)A.18周岁以下B.18~35周岁C.36~55周岁D.55周岁以上23.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为一种顺应状态的特性是(C)A.被害的可猎性B.被害的诱发性C.被害的易感性D.被害的受容性24.世界各国衡量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B)A.被害数量B.被害率C.被害死伤率D.被害死亡率25.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最终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是(C270)A.指数修匀法B.时序预测法C.特尔菲法D.对比类推法26.将犯罪预测划分为犯罪主体预测、犯罪对象预测、犯罪形式预测、犯罪手段预测、犯罪结构预测、犯罪率预测等类型所依据的标准是(A)259A.犯罪预测的内容B.犯罪预测的时间C.犯罪预测的条件D.犯罪预测的空间27.采用物质装置用以阻劝犯罪实施的犯罪预防是(C)A.条件预防B.人防C.物防D.技防28.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犯罪预防是(D)292A.惩戒性预防B.控制性预防C.保护性预防D.堵塞性预防29.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中,属于维护社会治安的战略性措施是(A)A.教育B.防范C.打击D.改造30.在犯罪防控系统中,第一个层面的防控措施旨在(A)A.抑制犯罪动机B.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C.限制犯罪工具和手段D.预防重新犯罪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犯罪学的学科作用主要有(5ACDE)A.认识犯罪B.打击犯罪C.为制定和完善刑事政策、刑事法律提供依据D.为预防犯罪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E.为培育犯罪预防的社会基础提供帮助32.犯罪学采用的社会调查的具体方式主要有(20CDE)A.统计法B.心理分析法C.访谈法D.问卷法E.文献法33.34.下列有关犯罪人的表述中,合理的有(119ABDEC)A.犯罪人是犯罪现象构成的核心B.犯罪人是犯罪行为的载体C.犯罪人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D.犯罪人包括不被刑法规范为实施刑罚的未成年犯罪人E.犯罪人包括无刑事责任能力,但实施了符合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行为的精神病人35.犯罪行为运作机制的动作方式具有(138BDE)A.间断性B.连续性C.不规则性D.律动性E.向度性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36.比较分析法37.犯罪后果38.犯罪的起伏律39.人格障碍40.职业型被害人41.因果分析预测法070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C)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C.预防犯罪 D.学科建设2.从研究方法上看,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主要采用(A)A.事实分析法 B.规范分析法C.法律论证法 D.犯罪行为结构解析法3.关于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当今大多数犯罪学学者持(D)A.法学观点 B.心理学观点C.社会学观点 D.独立的综合性学科观点4.“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学者(B)A.孔德 B.托皮纳尔C.塔尔德 D.加罗法洛5.现代犯罪学关于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B)A.犯罪的心理预防 B.犯罪的社会预防C.犯罪的个体预防 D.犯罪的法律预防6.在犯罪分类问题上,贝卡利亚认为犯罪行为的真正衡量标准是(30C)A.法律 B.犯罪人的自由意志C.该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D.刑罚7.以龙勃罗梭为代表的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研究实现了从犯罪行为转向(46D)A.被害人 B.刑罚C.犯罪情境 D.犯罪人8.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在对芝加哥地区的犯罪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A)A.同心圆说 B.犯罪饱和说C.犯罪的生物遗传说 D.模仿论9.依据影响某一结果的一种或几种因素以及它们影响的程度来主观判断抽取样本数的犯罪学抽样方法是(A66)A.配额抽样 B.判断抽样C.等距抽样 D.随机抽样10.犯罪学对事物之间具有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被称为(A)A.解释性分析 B.描述性分析C.横向比较分析 D.纵向比较分析 转贴于:自考_考试大11.一定时空内的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是(D)A.立案率 B.破案率C.人犯率 D.犯罪率12.已经发生并被发现,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已举报而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C)A.发案数 B.相对暗数C.绝对暗数 D.恒比数13.从新中国犯罪发展的过程看,犯罪的大幅度起伏与(D)A.经济快速发展直接联系 B.自然环境的变迁直接联系C.人体的生理变化紧密联系 D.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紧密联系14.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当代中国犯罪人的初犯年龄(B)A.正在提高 B.正在降低C.没有变化 D.变化不定15.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D)A.违法性 B.社会性C.形式多样性 D.社会危害性16.欲望在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中起着(137C)A.纽带作用 B.辅助作用C.核心作用 D.基础作用17.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138C)A.思想体系 B.组织体系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18.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的是(C)A.天生犯罪人论 B.人种论C.亚文化论 D.差异交往论19.在犯罪原因系统中,以对具体犯罪事件为中心,在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内同犯罪发生存在联系的因素组类是()A.犯罪根源 B.犯罪的一般原因C.犯罪的具体原因 D.犯罪情境20.弗洛伊德提出的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观点是(A)A.精神分析理论 B.挫折攻击论C.智能低下理论 D.隔世遗传理论21.经济发展与犯罪的增长之间(C)A.存在着同步增长的规律 B.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C.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D.没有任何关22.无智能缺陷、心理紊乱不定、对自己的缺点毫无察觉、对别人不负责任、自制力差、易盲动等属于()A.精神发育迟滞的表现 B.精神常态的表现C.重性精神病的表现 D.人格障碍的表现23.精神障碍患者易实施(B)A.犯罪 B.暴力犯罪C.经济犯罪 D.有组织犯罪24.犯罪被害人学的奠基者是(A)A.门德尔松 B.亨得利C.科恩 D.边沁25.世界各国衡量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B)A.被害数量 B.被害率C.被害死伤率 D.被害死亡率26.研究被害人的生活方式与被害之间关系的著名理论是(A)A.暴露理论 B.幸福计算理论C.社会解组论 D.社会防卫论27.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犯罪人的诱导,成为犯罪人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性是()A.被害的顺应性 B.被害的诱发性C.被害的易感性 D.被害的受容性28.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易遭受犯罪侵害的主要是( )A.女性成年人 B.男性成年人C.女性未成年人 D.男性未成年人29.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最终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是( )A.指数修匀法 B.时序预测法C.特尔菲法 D.对比类推法30.依据犯罪预防所作用的对象以及地位和重要程度的不同,可将犯罪预防划分为一般预防、特殊预防和( )A.疏导性预防 B.保护性预防C.控制性预防 D.重点预防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31.犯罪学关于犯罪现象的研究具体包括( )A.对犯罪现象属性的研究B.对犯罪现象反映形式及特征的研究C.对犯罪现象发展变化特点及规律的研究D.对犯罪行为构成要件及定罪量刑的研究E.对犯罪行为过程及机制的研究32.实证派犯罪学与古典犯罪学的区别有( )A.时代背景的区别 B.研究对象的区别C.研究方法的区别 D.犯罪原因理论的区别E.犯罪对策理论的区别33.当代中国犯罪现象的特征有( )A.经济领域犯罪严重 B.流动人口犯罪突出C.群体性犯罪增多 D.职业犯罪比重增加E.犯罪类型和手段的地区差异缩小34.社会控制论的主要观点有( )A.遏制论 B.标签论C.中性化说 D.差异交往论E.社会责任说35.按照预测内容的标准,可将犯罪预测类型划分为( )A.犯罪形式预测 B.犯罪形态预测C.宏观犯罪预测 D.微观犯罪预测E.犯罪手段预测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36.狭义犯罪学37.比较分析法38.犯罪类型结构39.犯罪的辐射律40.犯罪原因结构41.精神障碍061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对犯罪的消极作用。47.试论述自考_考试大

138 评论

瞳言無忌

中国法律思想史习题阿拉善电大———纳生乌日图 第一章 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第一节 夏、商奴隶主的“天命”、“天罚”思想1、指出“天命”、“天罚”思想的实质(5)。2、指出神权法思想在商代的发展情况(6、7)。第二节 西周“以德配天”的君权神受说1、神权法思想在西周有什么变化(8)? 2、说明“以德配天”的意义(8、9)。第二章 维护宗法等级制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第一节 以“亲亲”、“尊尊”为原则的礼治1、 礼治的基本原则是(12、12)? 2、指出礼治的基本特征(13)。第二节 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1、 说明周公“明德慎罚”思想的主要内容(14)? 2、指出区别对待,罪止一身的意思(15)?第三章 春秋时期革新家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 管仲的改良旧礼和以法统政思想: 1、说明管仲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20—26)?第二节 子产的立法救世思想: 1、指出子产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29—36)?第三节 邓析的“不是礼义”思想:1、指出邓析法律思想的内容(39—42)? 第四章 儒家的法律思想第一节 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及其演变1、 指出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43)? 2、指出儒家法律思想的演变过程(43—)?第二节 孔丘以仁、礼为核心的法律思想:1、指出孔子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56——)?第三节 孟轲以“仁政”为中心的法律思想:1、指出“认证”法律思想的表现形式(69——)?2、“仁政”在法律思想上的主要表现有哪些(72—74)?第四节 荀况的礼法统一观:1、指出礼法统一的主要表现(81—88)? 2、指出“有治人、无治法”的人治思想的只要内容(88—90)?第五章 墨家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 墨家以“兼爱”为核心的法律观:1、指出“兼爱”法律观的主要表现(100—)?第二节 墨家的立法和司法思想:1、指出墨家的立法思想(104—)? 2、说明司法思想(104—112)?第六章 道家的法律思想第一节 《老子》的法律哲学: 1、指出老子法律简约表现(117—119)? 2、“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119—123)?第三节 《庄子》的法律虚无主义思想 :1、指出庄子的法律思想(129—135)?第七章 法家的法律思想第一节 法家的法律观和“法治”学说(一):1、法家对“法”有何解释(143、144)? 2、对“法”的性质有何解释(144)、146)? 3、“法”的作用有何解释(147—149)?第二节 法家的法律观和“法治”学说(二):1、指出“法治”的内容和在实质(151—152)?2、指出发家推行“法治”的方法(154—161)?第三节 商鞅的“变法”和“法治”思想 :1、指出商鞅的变法思想(166—168)? 2、指出商鞅的法治思想(168—176)?第四节 慎到的尚法和重势思想 :1、指出慎到的“立公弃私”思想(180—182)?2、指出慎到的重势法律思想(182—185)?第五节 韩非的“法治”思想 : 1、指出韩非“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187—196)? 2、指出韩非“法、势、术”结合的措施(197—200)?第八章 秦汉时期…第一节 秦朝“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 :1、指出秦朝的法律思想(208—214)? 2、指出“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的内容(210—211)?第二节 汉初黄老学派的法律思想 :1、说明黄老学派的来历(218—219)? 2、指出黄老学派法律思想的主要表现(219—228)?第三节 《淮南子》中的法律思想 :1、何谓淮南子(231—)? 2、指出《淮南子》的法律观(232—238)?第四节 贾谊礼法结合的法律思想 : 1、指出贾谊礼法结合的法律思想的表现(242—250)?第五节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1、指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257——261)?第六节 董仲舒“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 : 1、法律思想中如何维护皇权的(262—266)? 2、“三纲五常”论的内容(266—269)?3、简述董仲的政治法律思想(272—)?第七节 王充、仲长统反神学的法律思想 : 1、指出王充法律思想的特点(277—281)? 2、仲长统主张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82—286)?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思想第一节 晋代律学和刘颂的法律思想 :1、指出晋代律学的发展情况(293)? 2、指出杜预的法律观(293—296)? 3、指出张斐的法律观(296—300)? 4、指出刘颂重法主张的主要内容(301—)?第二节 魏晋玄学的法哲学思想和鲍敬言的无君论 : 1、何谓“名教”(308)? 2、何谓“玄学”(309)? 3、指出王弼的法哲学观(310—312)? 4、指出嵇康法哲学观的内容(313—315)? 5、指出阮籍思想的发展过程(315—316)? 6、指出鲍敬言“无君论”思想的内容(317318)?第三节 拓跋宏政治改革中的法律思想 :1、指出孝文帝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321—)?第十章 隋唐时期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第一节 杨坚除削烦苛的立法和司法主张 :1、指出隋文帝前期的法制思想(330—332)? 2、指出隋文帝立法、司法思想的内容(332—333)?第二节 李世民及其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 : 1、指出唐朝统治者的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338—)?第三节 《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 1、指出《唐律疏议》形成过程(349)? 2、指出《唐律疏议》中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350—355)?3、说明维护等级特权立法思想(353—355)?第四节 韩愈的“道统论”及其在法律思想上的反映 :1、指出韩愈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357—)?第五节 柳宗元的法律起源于“势”的赏罚及时说 :1、指出柳宗元参与改革的主要内容(365—366)? 2、指出赏罚及时说的内容(366—368)? 3、说明法律起源于“势”的意思(368—)?第六节 白居易的崇礼重法论:1、指出白居易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372—)?2、指出白居易的司法主张(374—)?第十一章 理学的兴起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第一节 理学的兴起及其对封建法律思想的影响:1、简述理学的兴起(所涉及的学派、人物)(384—385)?2、指出理学对封建法律思想的影响情况(385—388)?第二节 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法律思想 ;1、概述朱熹因事制宜的变法理论和改革主张(389—391)? 2、概括朱熹的法律思想(389—399)?第三节 丘浚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总结和发挥:1、概括丘浚的正统法律思想(401—)? 第十二章 宋明时期改革家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 范仲淹“革故鼎新”的法律思想 :1、指出范仲淹改革管制,“革故鼎新”主张的主要内容(415—417)。 2、范仲淹,限制君权,“君臣公理天下”措施有哪几个方面(418—)? 3、指出范仲淹的司法思想(419—421)。第二节 王安石“大明法度,众建贤才”的法律思想:1、指出王安石“三不足”变法理论的内容(424—426)。 2、指出王安石“大明法度,众建贤才”的方法(427—428)。 3、指出王安石的司法思想(429—)。第三节 张居正“信赏罚、一号令”的法律思想 :1、概括张居正的法律思想(432—)。 第十三章 辽、金、元各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第一节 完颜雍严格治吏的法律思想 :1、概括完颜雍严格治吏的法律思想内容(438—)。1、指出慎行“议亲”、“议贤”思想的主要内容(438—439)。 3、指出“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的方法(441—)。第二节 耶律楚材的法律思想及其实践:1、指出耶律楚材以封建法制取代落后法的主张(446—448)。2、概括耶律楚材的法律思想9445—451)。 第十四章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第一节 黄宗羲的启蒙法律思想 :1、黄宗羲从哪几个发面批判了封建君主的“一家之法”的(455—457)?2、黄宗羲的民主因素“法治”理论包括哪几个方面(458—)?第二节 王夫之“趋时更新”的封建法律思想 :1、概括王夫之“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观的内容(466—468)。 2、王夫之的立法思想从哪几个方面体现了民主因素(470—472)? 3、指出王夫之的司法主张(472—)。 第十五章 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法律思想第一节 龚自珍的“更发改图”思想 :1、指出龚自珍从哪几个方面批判了封建法律制度的?“更法改图”的主张是什么(483—486)? 2、指出龚自珍禁绝鸦片的措施(488—)?3、概括龚自珍的改革主张(482—489)。第二节 魏源的“因势变法”理论 :1、魏源是怎样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赞赏西方政治法律制度的(493—495)?2、指出魏源“变古愈尽,便民愈甚”思想的主要内容(496)?3、概括魏源的“因势变法”理论(492—499)。 第十六章 太平天国的法律思想第一节 洪秀全反对封建专制的法律思想 : 1、概括洪秀全的法律思想(503—508)。第二节 洪仁干及其《资政新篇》的法律思想 :1、指出《资政新篇》中的法律思想包括哪几个方面(510—)?第十七章 洋务派的法律思想第一节 曾国藩“一秉于礼”的法律思想 : 1、概括曾国藩“一秉于礼”的法律思想(517—)。第二节 张之洞以“中体西用”为核心的法律思想:1、概括说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内容(522—523)。2、指出张之洞整顿中法,采用西法主张的主要内容(523—524)。3、概括张之洞的法律思想(521—527)。 第十八章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第一节 康有为的“变化维新”论:1、概括康有为“时移法亦移”,倡“变法维新”思想内容(529—531)。2、说明康有为“变法全在定典章宪法”,实行“君主立宪”主张包括哪几个方面(531—533)?3、指出康有为的司法思想(534—)。第二节 梁启超的变法图存思想:1、概括梁启超的法律思想内容(537—)。2、分析梁启超“救亡图存”的主要主张(538—539)。3、说明梁启超三权分立说的内容(539—540)。4、概括法治、人治并重,法律、道德“相须为用”的主张(541—)。第三节 谭嗣同“冲决一切封建网络”的法律思想:1、谭嗣同如何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的(544—543)?2、指出谭嗣同“尽学西法”主张的主要内容(547—)。 第十九章 清末礼、法两派在法律思想上的斗争第一节 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1、指出礼、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观点(550—554)。第二节 沈家本“会通中外”的法律思想:1、指出沈家本实行资产阶级法治主义的主要观点(557—560)。2、指出沈家本的司法思想(560—564)。 第二十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第一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学说:1、指出孙中山三民主义立法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571—575)。2、分析孙中山“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律观(575—578)。3、指出五权宪法的内容(578—)。第二节 章太炎的法律思想:1、指出章太炎建立总统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主要内容(584—587)。2、章太炎维护人民权力平等的法律观的主要主张(587—591)。3、指出章太炎的道德要求有哪几个方面(592)? 如果这么一点不行,你到自考书店去买就行了,那里的服务员会告诉你的.你最好买一本辅导书,看一章练一章.到考前一个月再买一本模拟试卷做,要多做两遍.自考本身不难,最关键看你有没有毅力和耐力.基本上考的都是书上的,你得下功夫去背.自考真给的压力很大,尤其是在没有 参加任何辅导班的情况下.一切都要靠自已.你最主要的一定要相信自己!

294 评论

相关问答

  • 初中升高中自考条件

    教务老师,听见很多自考的同学在问中考可以自考吗(高中考大专自考要多少钱)相关问题,那么今天教务老师来告诉同学们这些问题的解答!初中,中专可以自考本科吗?需要准备

    最爱黄冕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初中升高中自考条件是什么

    如果是初中还没毕业,参加中考就可以了。如果是初中毕业想去学校学习,可以去原初中校读初三,有自己的学籍,然后再参加中考。考上去就可以了。如果是初中毕业已经出社会多

    wangmiao1211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初中升高中自考条件是什么专业

    《初中文凭怎么自考大专有哪些专业》今天我们的教务老师给同学来讲讲以下这些问题,如果你觉得还不错,可以收藏我们网站哦,我们专注于自学考试教材购买服务网哦,接下来一

    夏初哥哥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初中升高中自考条件是什么学历

    初中生如果想要考高中,只要参加统招考试,达到分数线就可以上了,没有额外条件限制。 自考目前只有两种报考层次,分别是专科和本科,考生不受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均可报名

    向上七季 6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初中升高中自考条件是什么意思

    初中自学考试报名条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均可按省教育考试院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报名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已公

    cupid8698小博士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