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湖北考研 >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专业研究生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专业研究生

最新回答

猫与老虎

中心目前包括:国家卫星定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研究部、“卫星导航与定位”重点实验室(B类)、“导航与位置服务”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及“卫星导航联合研究中心――技术分中心”和“中国大陆态构造环境监测网络联合研究中心――数据分中心”等研究基地,拥有国内一流的卫星导航软件、硬件研发平台。
中心目前主持和参加国家863项目7项,973项目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项,欧盟FP6等国际合作计划多项,主持国家、、科技部、、湖北省等科研项目30余项,承担各类工程项目200余项,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0余项。
机构设置包括软件研究室、硬件研究室、卫星定位工程、 地壳形变监测、车载导航研究室、国际SS卫星基准站及从事成果产业化的武汉泰通卫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天任勘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北普赛高新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lunaseayoyo
摘要 导航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导航学,最优估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卫星导航原理,信号与,模拟与数字电路,卫星导航数据处理方法,组合导航,惯性导航原理,嵌入式与程序设计,SS接收机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导航电子地图,天文导航,室内定位技术,S技术与应用等。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2-11-15 武汉大学导航工程毕业的学生能到什么地方工作 导航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导航学,最优估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卫星导航原理,信号与,模拟与数字电路,卫星导航数据处理方法,组合导航,惯性导航原理,嵌入式与程序设计,SS接收机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导航电子地图,天文导航,室内定位技术,S技术与应用等。 毕业生可在航空、航天、交通、军事、电子、信息及通讯产业等部门工作,也可以在部门、教学和科研单位从事研发、管理、教学及应用等工作,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希望能帮到你亲^3^ 祝您生活愉快天天开心^_^ 比心比心❤️❤️
小宝151205

刘经南,男,汉族,湖南沙市人,2022年7月1日出生,长沙明德中学毕业后,考入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专业,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2022年7月参加工作,后回校攻读硕士学位,2022年获工学硕士学位,2022年3月加入中国党,2022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导。曾任武汉大学校长,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2022年9月至今任昆山杜克大学校长。
姓名 : 刘经南
任教专业 : 工学-测绘类
在职情况 : 在
性别 : 男
所在院系 : 测绘学院,国家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所教课程 : 测绘学概论
研究方向 : 卫星大地测量
刘经南院士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理论及应用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卫星定位应用、软件开发和重大工程应用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特别是在SS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成就显著。

包子baozi2015

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组委会专家介绍
孙家栋,男,2022年生,辽宁省瓦房店市人,中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天研究院院长。2022年毕业于苏联茹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历任五院一分院火箭总体设计部研究室主任、七机部五院院长、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主任等职。现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国家航天局特别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2022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2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在中国的航天史上,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刘经南,男,2022年7月生于重庆,汉族,湖南长沙人,研究生学历,2022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第十一届全国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武汉大学校长。主要研究卫星定位理论与应用、数据处理及相关软件开发。
刘经南院士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理论及应用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软件开发和重大工程应用方面成就显著,特别是在S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有卓有建树。九十年代以来,、前苏联等国家的全球定位技术发展以后,他全心致力于全球定位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应用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深入钻研S技术与思想,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独特见解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广泛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隋起胜,男,2022年出生,2022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现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总指挥。在“神舟”四号发时,担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神舟”六号七号连任着陆场总指挥。
沈荣骏,高级工程师。安徽合肥人。2022年加入中国党。2022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历任国防科委基地助理员、组织计划处副处长,国防科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究所所长、学校校长,副主任。是第七届全国代表。2022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22年晋升为中将。参加了、卫星发试验的技术计划工作。 航天工程管理与测控技术专家。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2022年毕业于测绘学院。曾任副主任,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顾问,国防科技大学和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李祖洪,男,2022年生,莆田莆田涵西街道青年街人。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科学委员会副、北斗卫星导航北斗卫星导航工程副总设计师。
2022年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七机部(即航天部)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从事技术研究。从此,他在中国航天事业工作近2022年,其间于2022年任所书记、第一副所长。2022年,调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会长。2022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享受专家津贴。李祖洪主管中国几个型号卫星的研制、生产、发、在轨运行,并担任国家重要、重点卫星型号发总指导与调度。近年,由他主管发的3个型号4颗卫星都发成功并运行正常,其中为世人所熟悉的有中星22号、资源2号、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等;他还指挥并参与发神舟二号无人飞船。
杨元喜,男,2022年生,江苏泰县人。大地测量专家。202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2年入郑州测绘学院,2022年获该校大地测量硕士学位,2022年在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历任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第四委员会秘书,中国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测绘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常务副主编等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德国洪堡奖学金获得者。主持完成了“2022国家S大地控制网数据处理工程”和“全国天文大地网与空间网联合平差工程”,使我国国家大地网控制网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出版学术专著2部,合著3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30篇(23篇为第一作者),曾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济生是我国第一代航天测控科技工作者,主要从事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研究工作。202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此后,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工作,曾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总工程师。李济生曾获国家级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多项,编著有《人造卫星精密轨道确定》和《航天器轨道确定》等著作与教材。202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22年获首届中国航天基金奖,202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2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
谭述森,男,2022年生于重庆开县。2022年9月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雷达系学习,2022年9月参加,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北斗试验工程地面应用副总设计师、北斗工程副总设计师。从事卫星导航及应用研究20余年,主持完成了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北斗卫星导航地面应用和中国卫星导航增强的研制建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多项。发表专著有《卫星导航定位工程》、《广义RDSS全球定位报告》。
樊士伟,男,中国卫星导航工程中心主任,研究员。2022年出生,2022年获郑州测绘学院学士学位,2022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22年获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航天工程的总体论证和项目管理工作,参与多项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重大专项论证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屠善澄,自动控制技术专家。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2022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卫星、载人飞船控制的研究、设计工作。为《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研制与发试验做了突出的贡献。为促进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做出了重要贡献。长期担任兼职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培养了许多自动控制科技人才。
梁思礼,梁启超之第五子,控制专家。广东新会人。2022年毕业于普渡大学,获学士学位。2022年获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2022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202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顾问。历任第五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副所长、七机部总工程师、通用测试设备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际宇航联合会副等职。
戚发轫,男,2022年生,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总设计师。辽宁省瓦房店市人。2022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2022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星和飞船的研制,曾任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同时担任过多个卫星型号和飞船的总设计师。2022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第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夏国洪,2022年10月生,江苏金坛人。中国党党员。2022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后,任七机部二院26所技术员、工程师。2022年赴纽约州立大学任访问学者,后为加州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博士研究生。2022年后任航天部二院二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2022年任航天部、航空航天部二院25所所长。2022年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局)副总经理、党组成员。2022年后历任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兼科技委主任。兼任全国自动化学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全国企业家协会执行理事,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北航、华中、东南等大学兼职教授。第十届全国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
范本尧,男,2022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原籍上海市人,卫星总体技术专家。202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通信卫星总设计师、中国宇航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22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导航卫星领域首席专家、导航卫星总设计师。
负责研制成功卫星再入防热结构,突破了卫星返回时的复杂防热技术。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通信卫星,在卫星总体技术、结构优化设计和抗空间电磁干扰等方面作出了成绩。主持研制了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制定了全新的卫星方案,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先进水平。主持研制成功我国新一代导航定位卫星,制定了利用两颗静止轨道卫星实现区域导航定位的卫星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和自主创新。并首次实现了“双星共位”运行。三十多年来主持研制了十多颗应用卫星,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为我国卫星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6项。
陈俊勇,浙江宁波人,2022年5月生于上海,202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22年考入天津大学土木系,后调归武汉测绘学院,2022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专业,2022年被录取为该校的研究生;2022年完成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卫星大地测量专业的学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测绘界的第一位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科技委员会主任。
陈俊勇同志在几何大地测量、卫星大地测量、地球重力场参数计算及地球动力学等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就和贡献。推导出大地测量中许多重要公式。他首次利用卫星大地测量资料对我国参考椭球定位进行详尽研究,为后来形成的我国“1980西安坐标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担任2022年我国珠峰高程计算组组长;主持推算和提供我国首次民用地心坐标转换参数并在全国采用;推导的世界“2022年大地参考系”全套参数计算公式被国际组织IUGG于2022年通过并采用至今,这是中国人首次为全球测量基准提供数学基础。他在建立、完善我国测绘基准、大地测量科技发展、完成国家重大测绘任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工作。
张履谦,雷达及航天电子技术专家,2022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早年研究雷达抗干扰为抗美援朝作出了贡献,并为中国电子对抗事业作了开创性工作。2022年从事航天技术工作,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代地空制导雷达装备了部队,并领导完成了其改进型号的方案设计,是2022年代国防科研科技标兵。任总设计师研制了微波统一测控和超远程雷达,成功地用于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测控。他参与中国多种卫星和航天型号的技术方案制订和关键技术攻关以及航天电子领域的工作,为中国雷达技术进步与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22年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7 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
张锡祥,2022年5月19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雷达对抗专家。2022年毕业于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系。现任第29所高级工程师、所长顾问。2022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雷达有源干扰领域的带头人,先后两次参加了对我国不明空情的分析,找出了原因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曾获得2022年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2022年一等奖、2022年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两项。发表论文50多篇,专著两部。整理内部资料约400万字,培养博士、硕士生数名及一批科研技术骨干队伍。曾获成都市、四川省、全国电子行业劳模和成都市优秀党员称号。
闵桂荣,工程热物理学及空间技术专家。福建莆田人。2022年毕业于南京工院。2022年获苏联科学院动力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22年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4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2022年代起,长期从事空间技术工作。开创了空间热物理分支学科,解决了中国各类人造卫星的热控制等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创造性地完成各次飞行任务。2022年代,领导和主持了中国摄影定位卫星总体的研究和发展工作,以及返回式卫星微重力搭载试验的总体工作,完成空间飞行任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22年代,主持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工作,完成了大量创新科研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工程热物理与空间技术专家,中国航天器热控制技术学科创建人之一。
许厚泽,2022年5月4日出生于安徽歙县,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202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2022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理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许厚泽原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近代外部重力场逼近理论研究。模型逼近方面,发展带约束条件的高逼近级高异常与垂线偏差统一逼近理论和截断误差估算;算子逼近方面,提出虚拟单层密度表示的概念。在中国开拓固体地球潮汐形变研究,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重力潮汐基准,发展顾及侧向不均匀性、椭圆、滞弹性、自转地球的潮汐理论,为在国际和中国建立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交叉新领域——动力大地测量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许其凤,2022年1月出生,是我国著名卫星导航定位专家,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22年从解放军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专业毕业留校执教至今。先后担任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天文学会卫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庄钊文,男,2022年6月生,福建省南安市洪梅人,国防科大77级学员,本科毕业后继续在国防科大读硕士研究生,2022年8月毕业后在国防科大电子技术系任教,年在北京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长期从事目标识别、卫星导航定位等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科研任务,多项成果已直接应用于武器装备中,为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全军及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二等奖5项,全军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奖和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22年胡签署命令给庄钊文少将记一等功。已培养博士33人、硕士61人,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4人获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
叶叔华,女,著名天文学家。原籍广东顺德,生于广东广州。202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1981-2022年任台长。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第五届副(现是荣誉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第七届荣誉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志愿者协会。第三届中国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委员。1998—2022年任上海市会副主任。第十届中国会。
主要从事综合世界时的精确测定和地球自转等方面的观测研究。50-2022年代建立并发展了中国的综合世界时,在各天文单位的合作下该精度从2022年起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2022年以来组织中国各天文台参加国际地球自转联测并推进有关新技术在中国的建立,负责中国甚长基线电干涉网的建设。2022年代开拓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负责“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重大攀登项目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发起和创建“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国际合作项目,2022年担任首届,202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外籍会员。1988-2022年当选为国际天文合会副。
艾国祥,2022年生,202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中员。历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台长,北京天文台太理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怀柔站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202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任1997-2022年度国际天文合会第十委员会。
发明并主持研制的太阳磁场望远镜,获202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太阳磁场与速度场研究,其研究成果被评为202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发明以双折滤光器为基础的两维同时光谱仪,将太阳磁场测量方法连续推进了三代。主持研制的太阳多通道望远镜,获得202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22年获何梁何利奖。
王礼恒,2022年生, 动力技术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江苏省镇江市人。202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副部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副主任。
魏子卿,2022年4月15日生,河南省睢县人。西安测绘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测绘学会大地专业委员会委员。2022年毕业于郑州测绘学院,1981任副研究员,1984-2022年在俄州大学进修卫星大地测量,2022年晋升为研究员。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的重大课题攻关,是我国卫星大地测量学科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2022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童志鹏,2022年8月12日出生,宁波慈溪(今属江北)人,电子信息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2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2022年获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2022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电子工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是中事电子高新技术开拓者、奠基者与带头人之一。

黑犬黑犬97
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授予23人,主要授予三个方面的人员,航空航天、核武开发、国防科技中有重特大贡献的人。
截至2022年12月,健在的两弹一星元勋有7人:程开甲、王希季、于敏、孙家栋、任新民、陈能宽。
名单:
于敏(1926~ )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2022年底开始从事理论研究,在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物理中一系列关键问题。2022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王大珩(26~21)光学专家,生于江苏吴县。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 导者。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
王希季(1921~ )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生于昆明,白族。在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朱光亚(25~ 27)核物理学家,湖北武汉人。2022年后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2022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长。
孙家栋(1929~ )辽宁复县人,长期领导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上世纪2022年代,孙家栋受命为卫星计划技术总负责人。
任新民(05~ )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安徽宁国人,中国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吴自良(25~24)材料学家,生于浙江浦江县。2022年获卡内基理工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分离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陈芳允(03~29)无线电电子学家,浙江黄岩人。2022年至2022年,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测试仪器,并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
陈能宽(1923~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生于湖南慈利县。2022年以后从事、及的发展研制。
杨嘉墀(07~11江苏省吴江县人,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 基者。领导和参加了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研制。
周光召(15~ )湖南长沙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上世纪2022年代初开始的理论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钱学森(11~ 31)浙江杭州人,汉族,2022年8月加入中国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之父”,“中国火箭之父”,“之王”,2022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屠守锷(05~15)浙江湖州人,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曾任地空型号的副总设计师,远程洲际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黄纬禄(18~ 23)安徽省芜湖人,自动控制和技术专家,中国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国液体战略控制的总设计师。
程开甲(03~ )江苏吴江人,技术专家。中国第一颗研制的开拓者之一、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
彭桓武(06~28)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吉林长春。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的、的研制计划。
王淦昌(28~10)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是中国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
邓稼先(25~29)安徽怀宁人,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在、研究中,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
赵九章(15~26)浙江吴兴人,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是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 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
姚桐斌(03~08)江苏省无锡人,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领导者。
钱骥(1917~28)江苏金坛人。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钱三强(16~28)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郭永怀(04~05)空气动力学家,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卓越贡献

相关问答

武汉卫星导航研究生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也称为国家卫星定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发展部,始建于2022年1月,原名叫武汉大学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2年5月10日更名为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姜卫平,2022年6月出生,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卫星大地测量学的理论……

潘潘大小J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考研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也称为国家卫星定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发展部,始建于2022年1月,原名叫武汉大学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2年5月10日更名为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中心目前包括:国家卫星定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研究部、“卫星导航与定位”重点实验室(B类)、“导航与位置服……

小狸露宝1234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研究生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也称为国家卫星定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发展部,始建于2022年1月,原名叫武汉大学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2年5月10日更名为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姜卫平,2022年6月出生,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卫星大地测量学的理论……

崎岛莫奈子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专业研究生

武大学生自研微纳卫星成功发,该卫星有何功能和作用?2022年2月27日11时06分,中国文昌航天发场,随着长征八号遥二火箭出征,满载着珞珈学子航天梦的“启明星一号”微纳卫星顺利起航!据卫星发场反馈,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14点11分收到卫星测控信号,卫星工作正常,后期将为空天信息领域人才培养提供实验……

evenmaosir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中心研究生

姜卫平,2022年6月出生,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卫星大地测量学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2022年就读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2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并获工学博士学位,2022至2022年在北欧火山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22年被聘为教授,2022年3月至12月赴德国斯……

小红粉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