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湖北考研 > 人才引进武汉研究生

人才引进武汉研究生

最新回答

闪电小白猫
你这不是都自己回答了吗?
1.有钱买房就转吧
再转到你姐姐家啊,武汉户口就有了
考个武汉的大学的研究生吧,读研期间户口是在学校的
你也算符合武汉引进人才的条件,都自主创业了,可以转的哦
全能小吃货

上门去招人、租房有补贴、落户开绿灯、创业有支持,随着新年和求职旺季的到来,各个城市纷纷推出诱惑力十足的招才计划,“抢才大战”渐入白热化。

很多城市能够在招才的同时,做好人才规划和配套工作,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软环境,但仍有个别省份因规划难以落实、工作力度不够,陷入了“招不来留不住”的尴尬境地。

招才

点赞:设招才局、做专项计划,多地抢才构筑金字塔

反思:体制不活、批手续拖半年,个别地区引才不力

“2022年前三个季度,留汉大学生人数已经超过5万人,是去年的两倍;落户人数13万人,较2022年增长了6倍!”拿到统计数据,湖北武汉市招才局协调推进部部长石柏林长舒了一口气,去年18万大学生留汉的目标提前超额完成。

大学生留汉是武汉人才战略的一部分。2022年4月,武汉成立招才局,实行“虚拟机构、实体运行”,与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将招才引智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创造性地提出“大学+”发展模式,强势加入全国各大城市的“抢才大战”。“我们把全市的人才项目、人才资金、人才政策都整合在一起,打造了一个真正的人才之家。”武汉市招才局招才引智工作部部长王凤介绍。

在武汉构筑的人才“金字塔”中,百万大学生是“塔基”部分,同属“塔基”的还有分布在各个行业的工匠。三项资智聚汉工程则强化“塔身”,力争每年引进2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举办各个高校校友资智回汉专场会。为做高做精“塔尖”,武汉推出“城市合伙人”计划,力争每年至少引进两名诺贝尔奖得主、20名外籍外地院士和一批商界领袖。

福建厦门市也推出重磅纳贤计划。近年来,先后实施“双百计划”“海纳百川”人才政策体系等政策,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各产业急需紧缺人才超过6000人。“人才 金字塔 的顶端领军型人才有了,我们更加重视底部支撑人才。”厦门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副局长卢寿荣介绍。2022年下半年以来,厦门市组织、人社等部门分别组织生物医药、软件信息、集成电路等企业前往北京、上海等高校云集城市“招贤纳士”,累计达成就业意向近2022人次。

与东部和中部不同,日前,记者从西北某省一次会议上获悉,当地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7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十年流出的高级职称人才超千人,而引进却不足百人。据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体制机制不活和流动不畅阻碍了人才的引进,有的主管部门下个计划、批个手续一拖就是半年,用人单位选好的人因为“拖不起”“等不及”“耗不住”而没有引进来。

用才

点赞:吸引智力、资本等要素集聚,优化创新创业软环境

反思:优惠政策“只接天线、不接地气”,落实不力

自2022年初武汉提出“校友经济”以来,已有5000多名校友重回武汉,带来巨量投资。“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培育了300多万大学毕业生,他们是武汉发展的 金矿 。”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说。2022年7月,武汉成立了科技成果局,邀请首批12名院士组成专家顾问团,助力在汉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

“让院士成为地方党委的 顾问团 ,把院士 才富 变成武汉财富,把院士科技成果变成武汉发展成果。”陈一新提出,今后两到三年内,武汉要力争汇集创投基金5000亿元以上,实现80%的在汉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就地。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看来,目前武汉集聚了人才、资本、智力、管理等各种优势要素,都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

“厦门对于我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刚到那会曾经犹豫过。”而经过实地考察、体验后,厦门生物医药港艾德生物公司的冯凡逐渐打消了顾虑,“公司的发展平台和企业文化,厦门对人才的重视,让我最终下定决心扎根下来。”该企业所在的厦门生物医药港是厦门市重点打造的人才聚集示范区,短短几年汇聚了3000余名生物医药类人才,去年获批的国家3类医疗器械产品占全国新获批总数的93%。

光有好政策也不行,衔接不够、落实不力都会成为发展的掣肘。2022年以来,西北某省下发相关文件近20个,省直部门文件30多个,一些政策措施由于“只接天线,不接地气”,缺乏操作性甚至相互掣肘。受“条条管理”影响,还出现了部门制定的政策有人督促落实、个别省上出台的政策反而落不实的情况。一些企事业单位反映,被称为“黄金三十条”的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意见落实得很不好,还不如“生铁一块”。

留才

点赞:住房、落户等多项优惠政策,减少人才后顾之忧

反思:高层次人才频频被挖,个别领导却不当回事

坐拥89所高校、95家科研院所,近106万在校大学生,武汉是全国三大智力资源密集区之一。然而近年来“孔雀东南飞”成为武汉的心病,每年30多万大学毕业生中,超过2/3流向外地。据武汉市人社局的统计,同是教育大省的广东和浙江,2022年毕业生留在本省的比例分别高达85%和80%;而武汉还不足五成。

去年10月,武汉市放开大学生落户限制,提出大学毕业生年龄不满40周岁,凭毕业证即可申请登记武汉市常住户口,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随后,武汉又出台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提出未来五年将建设和筹集250万平方米以上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争取让更多留汉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买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租到租赁房。

统计显示,党的十九大以来,平均每天有2022多名大学毕业生落户武汉。“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是人才战略,更是人口战略。陈一新说:“100万是什么概念?武汉目前人口1076万,也就是说,武汉五年内人口优化10%。”

人才不仅要引得进,还要留得住。为此,厦门市围绕落户、生活补贴、人才公寓等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去年7月,厦门市出台人才新政45条,针对新引进落户的毕业生,按硕士每人3万元、博士每人5万元给予生活补贴,目前已全面接受受理,全程网办,直接发至个人账户。

出台政策并不难,难的是落实到位。西北某省早在2022年就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在领导班子和考核中,要加大人才工作考核权重”。但没有后续保障机制,难以付诸实施。据介绍,当地某知名大学一名副校长被东部高校挖走后,省委组织部同志打电话询问原因,没想到人家直言不讳地说“很愿意走”;其原单位领导不仅不惋惜,还很高兴终于“挤走”了一个人。当地一位专家建议,要真正落实人才政策,必须提高各类人才待遇,做好各项服务,让人才感到生活待遇放心、工作环境舒心、干事平台顺心。

青笋丝爱吃榴莲

西安市局宣布,全国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在线落户。就在新政宣布当天,西安迁入8000多人。至此,武汉、成都、西安、郑州、长沙等区域中心城市的人才争夺战,进入“白热化”阶段。

有媒体发现,各地为吸引人才出台的优惠政策效果立竿见影。

根据西安市局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西安市外迁入共244978人。其中博士以上392人,硕士研究生6689人,本科74960人,大专50233人,中专、技校17796人;人才引进9851人。对比2022年一季度,西安市外迁入仅26130人,2022年一季度西安的落户人口数增长了近10倍。

郑州市人才办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初,各类人才落户5264人,接近去年人才落户总量半数。在武汉,2022年武汉实现大学毕业生留下创业就业30.1万人,新落户14.2万人,均创历史新高。今年要确保留汉大学生达25万人以上,一季度,大学毕业生留汉创业就业已近10万。

在这场“抢战”中,各地引才政策主要是“抡出”户口、住房、创业等方面优惠条件的“三大实招”。

( 来源: 新华网)

爱上大碴粥

人才代表着未来。去年以来,一场二线城市之间的“抢战”爆发,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然而,经梳理发现,在花样繁多的各种抢人政策中,最耀眼的是“房子”这张牌。

大规模引进年轻人这一主力购房群体落户,让外界产生“曲线救国”放松房地产调控的揣测。

 引才政策千千万,还是房子最耀眼

2022年底,刚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半年、在武汉基层当选调生的李婉终于在武汉有了属于自己的“小窝”:这套一居室的公寓房地处轻轨站旁,精装修,每月租金1599元。“我入住后,就装了个窗帘。”这一切让刚走出校门的李婉很满意,“武汉的人才租赁房让我在异乡找到家的感觉”。

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10月以来短短3个月,全国就有近20个城市与地区发布了人才引进新政。其中,大部分城市的新政中都有关于购房、租房的优惠措施。

• 郑州针对新引进落户、郑州户籍未迁出户口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5岁以下的硕士研究生、“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出台在郑州购买首套自住商品住宅,可免予提供社保或个税证明的政策。

• 六朝古都南京直接提出高层次人才在南京购首套房不受户籍限制。

• 长沙则将人才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凡是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人才,首套房不受户籍、社保缴存的限制。

天津、青岛、西安……各地都用不同的安居梦作为吸引人才落户的重要砝码。

 广纳贤才or曲线救市?

过去拼GDP、拼招商引资的二线城市,为何突然拼起了人才吸引力?业内人士分析,这反映出二线城市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压力等方面存在诸多现实需求。

武汉市招才局相关负责人说,武汉市共有89所高校,出台一系列招才引智举措的最终目的,还是为留住大学生,留下城市未来发展的潜力与希望。

与此同时,武汉市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也是迫使武汉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的重要因素。武汉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占全市人口比2022年首度超过20%。

不过,这场火热的“抢战”背后,也有分析质疑,热衷于这波人才争夺战的二线城市恰好也是去年以来国内房地产调控的热点城市,这些人才政策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吸引人才,而是为吸引购房者,给楼市限购曲线松绑,是变相的房市调控政策。

数据显示,2022年1万名大学毕业生留在武汉创业就业,全年新增落户大学生2万人,是2022年的7倍多。而日均约390名新增大学生落户的人口流入量,也带火了武汉“楼市”。

武汉市一位房产中介从业者表示,现在留在武汉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本身就是购房刚需。尽管根据国家数据,武汉2022年11月新房价格环比10月份持平,与2022年同期相比,仅上涨1%,但武汉楼市依旧火爆。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教授马智利认为,当下二线城市的人才引进策略确实可能实现一箭双雕的目的:“一方面能解决城市产业升级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扩大购房人群,有利于补充因限购导致的市场需求急剧萎缩,避免引起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

 警惕:勿伤人才心,沦为“接盘侠”

以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人才大军对今后长远发展抱有更高期望,而不仅仅满足于眼下的短期政策。

中部某省督查组在去年一次暗访中发现,一个准备来该省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反映,申请律师执业证时有关部门称需要提供居住证,而居住证办理条件必须在当地居住半年以上,刚来外地学生很难符合以上要求。

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市场总监李国政认为,吸引大学毕业生落户,制定购房、租房等优惠居住政策只是辅助手段,也是切实解决刚毕业不久大学生收入有限、购房困难等实际困难的必要手段,但切勿因果倒置,主次混淆。

马智利也认为,要吸引人才,但更要留得住人才。

一方面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将当地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做大做强产业链,为人才创造更多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则要创造良好的教育、医疗、营商环境及城市环境、居住条件等,让人才能够在这些城市扎根。

在部分地方楼市库存上升、土地出让金收入下滑明显等大背景下,不排除一些地方利用吸引大学生落户等政策,达到扩大购房群体数量、变相刺激楼市的情况,对这一现象需要予以高度警惕。

一口好锅
即使是不在事业单位,你是研究生,就会有人才引进的政策,只要你提要求,单位肯定会给你解决户口问题的,这不难,我是在武汉读的书,才毕业的,所以清楚这一点

相关问答

研究生人才引进湖北

湖北宜昌人才引进非全日制研究生可以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是平等的,所以可以人才引进。研究生是国民教育的一种学历,一般由拥有硕士点、博士点的普通高等学校开展,研究生毕业后,也可称研究生,含义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普通高等教育统招研究生包含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是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统……

牛头梗小城堡

武汉人才引进研究生

截止2022年4月,武汉市常住人口有29万,全市户籍人口65万人。2022年4月2日,武汉市和国家武汉调查队联合发布2022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武汉常住人口比上年增加67万人,户籍人口比上年末增加8万人。公报显示,全市常住人口29万人,全市户籍人口65万人。除了人口指标外,……

小帅cgnn

人才引进武汉研究生

从万州区人力社保局获悉,2022年,万州区实施事业单位“优秀青年人才引进计划”,拿出179名事业编制,引进紧缺人才。据悉,今年万州将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涵盖教育、卫生、农业、环境保护、信息、规划、城市建设、大数据领域。并将于今年下半年,赴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成都、西安、长春等地,引进博士研究生、……

你跑这么慢

湖北省人才引进研究生

湖北大学不属于211,也不属于985。湖北大学教师15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960余人,博士生导师196人,硕士生导师894人。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355人(次),其中国家级人才68人(次)、省市级人才287人(次)。学校建有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物高通量筛选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

索邦大学

研究生毕业人才引进武汉

摘要不可以,根据武汉市人才引进落户政策规定:凡毕业超过两年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或者留学回国人员,在武汉就业创业的,只要具备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年龄在35周岁以内)、研究生学历(年龄在40周岁以内)的,只需提供1年社保缴纳证明及住所证明,就可在武汉市落户。所以,需要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才可以。咨……

钟玉婷是好孩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