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经济师 > 农业部原总经济师女

农业部原总经济师女

最新回答

天权STAR
摘 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它关系着中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当前,我国面临最大的就业压力并非来自城镇,而在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我国农村妇女占整个妇女人口的70%以上,农村妇女向城镇转移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重视农村妇女的全面发展,克服传统性别偏见和影响农村妇女发展的障碍,提高农村妇女各方面素质,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解决好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在分析我国现阶段农村妇女就业现状的基础上,阐述其存在问题及深层制约因素,并结合相关就业理论,吸取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农村妇女就业的成功经验及教训,提出提高农村妇女就业水平的对策与建议,为部门切实解决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对策

第2章 相关理论介绍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中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我国农村妇女占整个妇女人口的70%以上,解决好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对促进经济发展,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农村妇女就业是一个特殊的范畴,既有地域性又有性别特征,经典作家虽然没有专门论述农村妇女就业,但在其就业理论中涉及到农村妇女就业;西方学者从就业和男女性别差异就业理论中进行了论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范畴
“农村妇女”作为群体涵盖了地域和性别两个属类,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划分,都具有特殊性。分析农村妇女就业问题,需清晰界定就业、农村就业及农村妇女就业的内涵。
一、农村就业
所谓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职业
1。根据国际劳工统计会议规定的通用标准,凡是在规定的年龄之上,具有下列情况的都算就业人员:一是正在工作中的人,指在规定的时期内,正在从事某项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二是有职业但是临时没有工作的人,如:由于疾病、事故、休假、旷工、劳动争议或气候不良,单位因各种原因临时停业的工人;三是雇主和自营业人员。由此可见,只要公民所从事的劳动是相对固定的有报酬或收入的职业,是得到社会承认的合法劳动,都是正式就业。从就业的实质看,它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一种结合,即劳动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对生产资料实现占有和使用。就业在各个国家的界定是不同的,我国的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就业按照地域划分可分为国内就业与国外就业,国内就业又分为城镇就业与农村就业。农村就业包括三类:一是农民在门内部就业,包括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部门;二是农民在农村的非农产业部门就业,包括工业、商业批发和零售、储运、建筑、乡镇企业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是农民去往异地就业,主要是在城市的各非农产业就业。
二、农村妇女就业
依照农民就业的分类,农村妇女就业也同样包括三类,但由于妇女所从事的工作不仅限于单一产业,按上述分类方式难以界定。因此本文从妇女就业地域、就业人员比例来划分其就业类别,将农村妇女就业归为广义就业与狭义就业。广义就业指的是农村妇女留在农村中的各种就业,既包括在农村中从事种植养殖业,也包括在本地乡镇企业的就业;狭义就业指农村妇女进入城市的非农就业。本文主要针对狭义的农村妇女就业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进城就业的农村妇女是指那些在城镇或城市从事非农工种,而身份仍然是农民的进城务工人员。从身份上说,她们来自农村,户籍身份是农民,在农村承包着土地,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从事着农业劳动,并从农业生产中获得一部分收入。从职业上说,她们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城镇、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以此作为她们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走出农村,走出田间,去城市寻找自身的发展。由于传统性别歧视意识、传统身份意识的混合,加之自身素质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妇女在城市的发展空间,基于现阶段国内针对农村妇女各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对农村妇女就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促进农村妇女就业,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促进农村妇女就业,有利于提高农村妇女的经济地位;最后,促进农村妇女就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第二节 相关理论介绍
农民教育和职业培训是大工业的必然要求。教育对工业而言生产出劳动力的商品形式,用以满足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需要。对农民而言还生产出劳动力的资本形式,通过教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更广和更高的层次上就业,以期获得更多的收入。
一、农业劳动力贡献理论
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了农业劳动力贡献理论。2022年,刘易斯发表了一篇题为《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提出了名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发展经济学领域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刘易斯认为,在欠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早期,存在着两个互相又彼此联系的经济部门,一个是市场导向和技术先进的城市现代产业部门,另一个是庞大落后和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经济部门。传统经济部门的劳动力大量过剩,一般以隐蔽性失业的形式存在,可以为现代产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应。由于从传统部门溢出的劳动力存在着有力竞争,因此每个劳动者都得把自己的工资报酬控制到最低限度,即现代产业部门的工人的实际工资只得长期保持一种低水平。这样,节约资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会因成本低而有利可图,从而得以迅速扩展。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扩大,越来越多的过剩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迅速转变为资本,欠发达国家工业化早期资本严重短缺的局面就逐渐得到缓解,经济增长进入良性循环。一旦传统经济部门中的全部过剩劳动力资源被城市产业部门吸纳完毕,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条件便告结束,城市产业部门工人的实际工资就会快速上升,投资者把眼光转向开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工业化过程从此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就业转换阶段论
美籍华人发展经济学家费景汉和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是刘易斯模式的继承者,他们二人在20世纪2022年代合著的《劳动剩余的发展》一书中认为,要使就业转换得以实现,必须保证农业迅速增长到足以满足越来越多非农产业劳动力对产品的消费需求。“费景汉—拉尼斯”就业转换阶段理论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换过程的实现由一种无阻碍过程发展为一种有可能受阻的发展过程,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提供了新的、更复杂的内容。刘易斯模式只描述了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过程,没有描述门的发展。费景汉—拉尼斯模式与刘易斯模式的重大区别就是,前者把工业部门和门之间的发展关系清楚表示出来了。费景汉和拉尼斯认为,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仅为工业部门扩张提供所需的劳动力,而且还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业剩余。如果农业剩余不能满足工业部门扩张对农产品扩大的需求,劳动力转移就受到阻碍。
三、经济发展与劳动力转移理论
经济学家乔根森在刘易斯的二元结构大框架内构建模型,他将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生长点由刘—费—拉模型的现代工业部门转到了农业的发展上,即农业本身的发展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农业产品的剩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型的基础。他将人口和劳动力增长作为内生变量纳入农业生产函数中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降低农村人口增长率与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将促进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多、工业部门的扩张以及增大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规模,从而加速整个经济增长与发展。在这方面,乔根森的结论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历相吻合,对中国也有一定适用性。

第三章 农村妇女就业的制约因素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妇女的就业机会明显增多,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进入城市从事着各项工作。虽然就业水平较以往有所提高,但传统观念、城乡二元结构、地方保护政策、妇女自身的素质等仍然制约着农村妇女就业。
第一节 传统陈旧观念的制约
几的封建社会,人们形成“男尊女卑”的思想。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倡导“男女平等”思想,但仍存有“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尤其是在文明程度低、知识相对贫乏的农村,妇女地位总体依然低于男性,这使女性失去了许多创业、就业的机会。
由于中国农村的传统习俗和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多农村妇女思想观念陈旧、保守,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自卑心理严重。尤其是进城的农村妇女,她们生活在城市中,惟恐说错话做错事而遭到他人的耻笑,这种紧张的心态使她们害怕和城里人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正因为这种根深蒂固的自卑心理,有些农村妇女不愿意外出打工,有的即使愿意走出去,在务工岗位的选择上,往往愿意选择农民工较聚集的集体劳动的工种,不愿意进城从事诸如家政服务类的工作。
第二节 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
我国城乡结构形成了工人与城市、农民与土地的必然联系,加之农民的社会资本缺乏,进城务工只能靠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自然又形成了市民关系网和农民关系网的城乡二元关系网络,农民很难挤进市民关系网,因此,只能在城里做一些边缘性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选择外出务工,但由于制度性壁垒仍然存在,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土地制度、城市制度等方面,农村妇女真正能够融入城市还是很难实现。目前户籍制度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大中城市的准入条件仍然很高,由此衍生出来的其他一系列制度,如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形成了强大的制度性障碍阻止了农村妇女融入城市。城市所提供的公品和服务还没有覆盖到农民工。有的地方虽然允许农民工子女入托入学,但要额外加收不菲的费用;在政治权利上,进城务工妇女与市民相比没有畅通地表达她们自身意愿的政治渠道,更不用说话语权了;在社会保障方面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村妇女大多从事的是非正规就业,传统上叫“临时工”,她们普遍没有社会保险,与正式职工同工不同酬,不能享受城市市民的各种福利待遇。尽管少数地区已经对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做出了专门的规定,但从总体上看现行的社会保障政策制度,基本将非正规就业人员排除在外。
第三节 地方保护政策的制约
近年来,虽然限制农民向非农领域流动的森严壁垒已经打破,但在许多地方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仍然制定了一些不符合政策的限制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政策,主要表现在对农民工进入城镇就业的总量控制,职业、性别、工种限制,强制性收取费、用工调节费等。这些措施客观上提高了农民进城就业的门槛,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有的地方限制农民进入正规部门工作,有的甚至明确提出不要女工,很多城市只把那些城市居民不愿意做的脏、累、险的工种留给农民工,有的城市以种种理由定期或不定期驱赶进城务工的农民。由于政策上的歧视,进城务工的农村妇女整体上处于社会的底层。她们的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得不到必要的法律和社会保障。其具体表现为:工资报酬达不到法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拖欠、克扣工资情况严重,工时大大超过法定工作时间,而且领不到加班加点费,男女同工不同酬等。劳动和安全卫生条件恶劣,没有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和条件,中毒等事件时有发生,女性权益得不到保护。由于各方面的歧视,进城务工的农村妇女难以得到必要的资金、技术、信息、基础设施等资源,缺乏经营场所,这些都是在大中城市务工的农村妇女面临的普遍问题。同时,对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免费培训和服务,由于一些地方按政策规定应补贴经费难以落实兑现,直接影响了培训机构对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积极性。
第四节 妇女自身素质的制约
文化素质对劳动力就业开拓能力和就业选择能力具有直接影响,不同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决定了就业方式和转移方向的不同。农村妇女素质低是影响转移规模和速度,特别是转移层次的重要因素。农村妇女自身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没有学历的女性比例为3%,比男性4%高出8%;初中学历的女性比例为4%,比男性低5%;高中学历的女性比例为2%,比男性9%低7%;小学学历的男女比例相当,女性比男性低6%。由此可见,农村妇女受教育的机会大大低于男性,女性整体文化层次低下,文盲的比例接近女性总数的一半。
第四章 农村妇女就业的对策建议
妇女地位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村妇女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对推动我国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促进农村妇女就业,必须内外兼顾,既要改善农村妇女自身素质问题,又要协调外部客观条件,为农村妇女就业与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第一节 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
一是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力度。“谁受益、谁投资”是经济学原理的原则,而农村则相反,由于农村教育投资与收益的不对称性,农村教育的受益方是城市经济。通过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力度,让农村基础教育真正的受益方来支付这个投资成本,从而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主体与受益主体的统一,必将有力地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有力地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和城市人力资本的积累,为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积累强大的后劲。由于国家财政分担了许多原本需要农村家庭分担的教育支出,为农村家庭节约大量的生产资金,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直接的收益,这种现实的收益又必将有助于提高家庭对教育的支出,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二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投资。农村的正规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个很大区别就是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投资主体和受益主体能够有机统一,因为农村的职业教育主要是进行各种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或其他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有关的技能培训,而这种技能是可以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如各种养殖技术等。这种教育由于其受益在农村,能够直接增加农村家庭的收入,因此农民也愿意在这方面进行投资。但是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村,并没有提供这样的职业教育机会,或者提供的职业教育不切合实际。发展职业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在另一种意义上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第二节 强化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村妇女的思想素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妇女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自身素质对人的生存发展起决定作用,这一理念越来越被大多数农村妇女认识和重视,学文化、学科技、学致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当前农村妇女的新时尚。但是,农村妇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多种因素影响,自身素质与男性相比、与其他女性群体相比,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思想解放程度与经济发展形势不适应;道德观念与全民道德建设要求不适应;科技文化素质与其担负的责任不适应等。这些都影响了妇女的就业水平。
强化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不懈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帮助农村妇女掌握理论,认清形势,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自觉维护稳定大局,支持改革与发展。鼓励妇女在农闲时节组织起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通过先创优等活动,大力宣传先进人物的事迹,特别是妇女创业的事迹,强化社会氛围。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新人、新事、新风尚,进村入户送温暖,在全社会倡导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总体上提高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三节 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的技术水平
要制定农村妇女教育培训计划,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各类文化科技培训,举办各类使用技术培训班。深入开展“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培养一批科技带头人,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并发挥她们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活动不断深化。鼓励有条件的妇女上农函大、农广校进修。充分发挥农村图书室、阅报栏的作用,使有限的报刊进入农村妇女的视野。新闻媒体要积极关注农村妇女这个特殊群体,在宣传上予以倾斜,在引导她们转变观念、赶超先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重点分区域地培养特色村、致富户,特别要在经济落后村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周边妇女提高素质,参与经济发展。
改善农村妇女的知识结构的“就业型”培训只能解决燃眉之急,只有把妇女素质提高了,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使妇女成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优质人才资源。针对不同层次的群体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组织各类师资上门培训会计电算化、托儿所营养、物业、园艺绿化、动画设计、公共事业等课程。为吸引妇女参加培训,帮助她们克服困难,可推广与企业挂钩的培训,实行就地培训,就地就业,企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
第四节 建立健全农村信息网络,为农村妇女就业搭建平台
国际劳工局对世界就业问题研究报告认为,“要从获得更多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中受益,其前提必须有信息保障”。信息成为农村妇女就业的“耳朵”。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档案,可以为劳动力转移搭建信息平台。建好城乡统一的就业信息网络,是统筹城乡妇女就业的基础工作。应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并研制开发相应的软件,将城市的培训中心、职介招聘信息与登记的妇女劳动资源信息统一登录上网,并将网络覆盖到所连的每个乡镇,同时实行就业政策、招聘信息自助查询免费服务。建好城乡统一的就业信息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成立中介机构,为农村妇女提供免费信息服务。应积极鼓励民办职业中介组织的发展。促进劳务派遣公司等劳动服务组织,做好农村妇女劳动的输出和接收工作,尤其要针对农村妇女以非正规就业为主的特点,把这些妇女组织起来,由这些单位与农村妇女签订劳动合同、支付报酬并办理相关社会保障,同时这些单位向用户提供家政、保洁、护理等各种服务,这样减少了农村妇女找工作的盲目性,增加她们的归属感,也方便了用户,更有利于非正规就业的规范化。

结 论
解决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既是民生问题,又是农村妇女自身发展问题,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国家和各级为农村妇女就业提供保障和便利条件,既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环节。
本文尽管提出了解决农村妇女就业的对策建议,但真正付诸实施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特别是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妇女的自身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进而提高农村妇女的整体就业水平。这是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栾林悦;刘晓冬;国外妇女与就业理论研究概况[J]中国劳动保障2022年10期
[2]何新芳;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J]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22年04期
[3]宁光杰;简析的就业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22年03期
[4]蒋永萍;关注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平等——“中国妇女就业论坛”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22年02期
[5]冯媛;第二届农村妇女发展与对策研讨会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22年02期
[6]高小贤;农村妇女研究综述1991—2022年[J]妇女研究论丛2022年02期
[7]刑新民;这边风景还好─-个体私营经济:劳动者就业的重要领域[J]光彩2022年05期
[8]吴勉;卿卫东;黄伟均;刘勤;加拿大农业及农村信息服务——赴加拿大考察侧记[J]广西农学报2022年01期
[9]杜继淑;余新;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妇女教育[J]经济师2022年08期
[10]朱方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评说[J]经济学家2022年04期
靓掣魅影
摘 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它关系着中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当前,我国面临最大的就业压力并非来自城镇,而在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我国农村妇女占整个妇女人口的70%以上,农村妇女向城镇转移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重视农村妇女的全面发展,克服传统性别偏见和影响农村妇女发展的障碍,提高农村妇女各方面素质,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解决好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在分析我国现阶段农村妇女就业现状的基础上,阐述其存在问题及深层制约因素,并结合相关就业理论,吸取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农村妇女就业的成功经验及教训,提出提高农村妇女就业水平的对策与建议,为部门切实解决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对策 第2章 相关理论介绍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中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我国农村妇女占整个妇女人口的70%以上,解决好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对促进经济发展,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农村妇女就业是一个特殊的范畴,既有地域性又有性别特征,经典作家虽然没有专门论述农村妇女就业,但在其就业理论中涉及到农村妇女就业;西方学者从就业和男女性别差异就业理论中进行了论述。第一节 基本概念范畴 “农村妇女”作为群体涵盖了地域和性别两个属类,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划分,都具有特殊性。分析农村妇女就业问题,需清晰界定就业、农村就业及农村妇女就业的内涵。一、农村就业所谓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职业 1。根据国际劳工统计会议规定的通用标准,凡是在规定的年龄之上,具有下列情况的都算就业人员:一是正在工作中的人,指在规定的时期内,正在从事某项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二是有职业但是临时没有工作的人,如:由于疾病、事故、休假、旷工、劳动争议或气候不良,单位因各种原因临时停业的工人;三是雇主和自营业人员。由此可见,只要公民所从事的劳动是相对固定的有报酬或收入的职业,是得到社会承认的合法劳动,都是正式就业。从就业的实质看,它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一种结合,即劳动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对生产资料实现占有和使用。就业在各个国家的界定是不同的,我国的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就业按照地域划分可分为国内就业与国外就业,国内就业又分为城镇就业与农村就业。农村就业包括三类:一是农民在门内部就业,包括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部门;二是农民在农村的非农产业部门就业,包括工业、商业批发和零售、储运、建筑、乡镇企业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是农民去往异地就业,主要是在城市的各非农产业就业。二、农村妇女就业依照农民就业的分类,农村妇女就业也同样包括三类,但由于妇女所从事的工作不仅限于单一产业,按上述分类方式难以界定。因此本文从妇女就业地域、就业人员比例来划分其就业类别,将农村妇女就业归为广义就业与狭义就业。广义就业指的是农村妇女留在农村中的各种就业,既包括在农村中从事种植养殖业,也包括在本地乡镇企业的就业;狭义就业指农村妇女进入城市的非农就业。本文主要针对狭义的农村妇女就业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进城就业的农村妇女是指那些在城镇或城市从事非农工种,而身份仍然是农民的进城务工人员。从身份上说,她们来自农村,户籍身份是农民,在农村承包着土地,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从事着农业劳动,并从农业生产中获得一部分收入。从职业上说,她们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城镇、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以此作为她们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走出农村,走出田间,去城市寻找自身的发展。由于传统性别歧视意识、传统身份意识的混合,加之自身素质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妇女在城市的发展空间,基于现阶段国内针对农村妇女各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对农村妇女就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促进农村妇女就业,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促进农村妇女就业,有利于提高农村妇女的经济地位;最后,促进农村妇女就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第二节 相关理论介绍农民教育和职业培训是大工业的必然要求。教育对工业而言生产出劳动力的商品形式,用以满足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需要。对农民而言还生产出劳动力的资本形式,通过教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更广和更高的层次上就业,以期获得更多的收入。一、农业劳动力贡献理论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了农业劳动力贡献理论。2022年,刘易斯发表了一篇题为《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提出了名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发展经济学领域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刘易斯认为,在欠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早期,存在着两个互相又彼此联系的经济部门,一个是市场导向和技术先进的城市现代产业部门,另一个是庞大落后和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经济部门。传统经济部门的劳动力大量过剩,一般以隐蔽性失业的形式存在,可以为现代产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应。由于从传统部门溢出的劳动力存在着有力竞争,因此每个劳动者都得把自己的工资报酬控制到最低限度,即现代产业部门的工人的实际工资只得长期保持一种低水平。这样,节约资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会因成本低而有利可图,从而得以迅速扩展。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扩大,越来越多的过剩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迅速转变为资本,欠发达国家工业化早期资本严重短缺的局面就逐渐得到缓解,经济增长进入良性循环。一旦传统经济部门中的全部过剩劳动力资源被城市产业部门吸纳完毕,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条件便告结束,城市产业部门工人的实际工资就会快速上升,投资者把眼光转向开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工业化过程从此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二、就业转换阶段论美籍华人发展经济学家费景汉和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是刘易斯模式的继承者,他们二人在20世纪2022年代合著的《劳动剩余的发展》一书中认为,要使就业转换得以实现,必须保证农业迅速增长到足以满足越来越多非农产业劳动力对产品的消费需求。“费景汉—拉尼斯”就业转换阶段理论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换过程的实现由一种无阻碍过程发展为一种有可能受阻的发展过程,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提供了新的、更复杂的内容。刘易斯模式只描述了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过程,没有描述门的发展。费景汉—拉尼斯模式与刘易斯模式的重大区别就是,前者把工业部门和门之间的发展关系清楚表示出来了。费景汉和拉尼斯认为,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仅为工业部门扩张提供所需的劳动力,而且还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业剩余。如果农业剩余不能满足工业部门扩张对农产品扩大的需求,劳动力转移就受到阻碍。三、经济发展与劳动力转移理论经济学家乔根森在刘易斯的二元结构大框架内构建模型,他将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生长点由刘—费—拉模型的现代工业部门转到了农业的发展上,即农业本身的发展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农业产品的剩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型的基础。他将人口和劳动力增长作为内生变量纳入农业生产函数中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降低农村人口增长率与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将促进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多、工业部门的扩张以及增大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规模,从而加速整个经济增长与发展。在这方面,乔根森的结论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历相吻合,对中国也有一定适用性。 第三章 农村妇女就业的制约因素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妇女的就业机会明显增多,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进入城市从事着各项工作。虽然就业水平较以往有所提高,但传统观念、城乡二元结构、地方保护政策、妇女自身的素质等仍然制约着农村妇女就业。第一节 传统陈旧观念的制约几的封建社会,人们形成“男尊女卑”的思想。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倡导“男女平等”思想,但仍存有“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尤其是在文明程度低、知识相对贫乏的农村,妇女地位总体依然低于男性,这使女性失去了许多创业、就业的机会。由于中国农村的传统习俗和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多农村妇女思想观念陈旧、保守,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自卑心理严重。尤其是进城的农村妇女,她们生活在城市中,惟恐说错话做错事而遭到他人的耻笑,这种紧张的心态使她们害怕和城里人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正因为这种根深蒂固的自卑心理,有些农村妇女不愿意外出打工,有的即使愿意走出去,在务工岗位的选择上,往往愿意选择农民工较聚集的集体劳动的工种,不愿意进城从事诸如家政服务类的工作。第二节 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我国城乡结构形成了工人与城市、农民与土地的必然联系,加之农民的社会资本缺乏,进城务工只能靠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自然又形成了市民关系网和农民关系网的城乡二元关系网络,农民很难挤进市民关系网,因此,只能在城里做一些边缘性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选择外出务工,但由于制度性壁垒仍然存在,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土地制度、城市制度等方面,农村妇女真正能够融入城市还是很难实现。目前户籍制度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大中城市的准入条件仍然很高,由此衍生出来的其他一系列制度,如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形成了强大的制度性障碍阻止了农村妇女融入城市。城市所提供的公品和服务还没有覆盖到农民工。有的地方虽然允许农民工子女入托入学,但要额外加收不菲的费用;在政治权利上,进城务工妇女与市民相比没有畅通地表达她们自身意愿的政治渠道,更不用说话语权了;在社会保障方面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村妇女大多从事的是非正规就业,传统上叫“临时工”,她们普遍没有社会保险,与正式职工同工不同酬,不能享受城市市民的各种福利待遇。尽管少数地区已经对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做出了专门的规定,但从总体上看现行的社会保障政策制度,基本将非正规就业人员排除在外。第三节 地方保护政策的制约近年来,虽然限制农民向非农领域流动的森严壁垒已经打破,但在许多地方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仍然制定了一些不符合政策的限制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政策,主要表现在对农民工进入城镇就业的总量控制,职业、性别、工种限制,强制性收取费、用工调节费等。这些措施客观上提高了农民进城就业的门槛,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有的地方限制农民进入正规部门工作,有的甚至明确提出不要女工,很多城市只把那些城市居民不愿意做的脏、累、险的工种留给农民工,有的城市以种种理由定期或不定期驱赶进城务工的农民。由于政策上的歧视,进城务工的农村妇女整体上处于社会的底层。她们的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得不到必要的法律和社会保障。其具体表现为:工资报酬达不到法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拖欠、克扣工资情况严重,工时大大超过法定工作时间,而且领不到加班加点费,男女同工不同酬等。劳动和安全卫生条件恶劣,没有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和条件,中毒等事件时有发生,女性权益得不到保护。由于各方面的歧视,进城务工的农村妇女难以得到必要的资金、技术、信息、基础设施等资源,缺乏经营场所,这些都是在大中城市务工的农村妇女面临的普遍问题。同时,对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免费培训和服务,由于一些地方按政策规定应补贴经费难以落实兑现,直接影响了培训机构对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积极性。第四节 妇女自身素质的制约文化素质对劳动力就业开拓能力和就业选择能力具有直接影响,不同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决定了就业方式和转移方向的不同。农村妇女素质低是影响转移规模和速度,特别是转移层次的重要因素。农村妇女自身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没有学历的女性比例为3%,比男性4%高出8%;初中学历的女性比例为4%,比男性低5%;高中学历的女性比例为2%,比男性9%低7%;小学学历的男女比例相当,女性比男性低6%。由此可见,农村妇女受教育的机会大大低于男性,女性整体文化层次低下,文盲的比例接近女性总数的一半。第四章 农村妇女就业的对策建议妇女地位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村妇女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对推动我国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促进农村妇女就业,必须内外兼顾,既要改善农村妇女自身素质问题,又要协调外部客观条件,为农村妇女就业与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第一节 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一是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力度。“谁受益、谁投资”是经济学原理的原则,而农村则相反,由于农村教育投资与收益的不对称性,农村教育的受益方是城市经济。通过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力度,让农村基础教育真正的受益方来支付这个投资成本,从而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主体与受益主体的统一,必将有力地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有力地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和城市人力资本的积累,为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积累强大的后劲。由于国家财政分担了许多原本需要农村家庭分担的教育支出,为农村家庭节约大量的生产资金,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直接的收益,这种现实的收益又必将有助于提高家庭对教育的支出,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二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投资。农村的正规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个很大区别就是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投资主体和受益主体能够有机统一,因为农村的职业教育主要是进行各种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或其他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有关的技能培训,而这种技能是可以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如各种养殖技术等。这种教育由于其受益在农村,能够直接增加农村家庭的收入,因此农民也愿意在这方面进行投资。但是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村,并没有提供这样的职业教育机会,或者提供的职业教育不切合实际。发展职业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在另一种意义上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第二节 强化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村妇女的思想素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妇女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自身素质对人的生存发展起决定作用,这一理念越来越被大多数农村妇女认识和重视,学文化、学科技、学致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当前农村妇女的新时尚。但是,农村妇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多种因素影响,自身素质与男性相比、与其他女性群体相比,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思想解放程度与经济发展形势不适应;道德观念与全民道德建设要求不适应;科技文化素质与其担负的责任不适应等。这些都影响了妇女的就业水平。强化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不懈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帮助农村妇女掌握理论,认清形势,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自觉维护稳定大局,支持改革与发展。鼓励妇女在农闲时节组织起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通过先创优等活动,大力宣传先进人物的事迹,特别是妇女创业的事迹,强化社会氛围。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新人、新事、新风尚,进村入户送温暖,在全社会倡导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总体上提高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三节 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的技术水平要制定农村妇女教育培训计划,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各类文化科技培训,举办各类使用技术培训班。深入开展“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培养一批科技带头人,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并发挥她们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活动不断深化。鼓励有条件的妇女上农函大、农广校进修。充分发挥农村图书室、阅报栏的作用,使有限的报刊进入农村妇女的视野。新闻媒体要积极关注农村妇女这个特殊群体,在宣传上予以倾斜,在引导她们转变观念、赶超先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重点分区域地培养特色村、致富户,特别要在经济落后村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周边妇女提高素质,参与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妇女的知识结构的“就业型”培训只能解决燃眉之急,只有把妇女素质提高了,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使妇女成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优质人才资源。针对不同层次的群体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组织各类师资上门培训会计电算化、托儿所营养、物业、园艺绿化、动画设计、公共事业等课程。为吸引妇女参加培训,帮助她们克服困难,可推广与企业挂钩的培训,实行就地培训,就地就业,企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第四节 建立健全农村信息网络,为农村妇女就业搭建平台国际劳工局对世界就业问题研究报告认为,“要从获得更多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中受益,其前提必须有信息保障”。信息成为农村妇女就业的“耳朵”。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档案,可以为劳动力转移搭建信息平台。建好城乡统一的就业信息网络,是统筹城乡妇女就业的基础工作。应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并研制开发相应的软件,将城市的培训中心、职介招聘信息与登记的妇女劳动资源信息统一登录上网,并将网络覆盖到所连的每个乡镇,同时实行就业政策、招聘信息自助查询免费服务。建好城乡统一的就业信息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成立中介机构,为农村妇女提供免费信息服务。应积极鼓励民办职业中介组织的发展。促进劳务派遣公司等劳动服务组织,做好农村妇女劳动的输出和接收工作,尤其要针对农村妇女以非正规就业为主的特点,把这些妇女组织起来,由这些单位与农村妇女签订劳动合同、支付报酬并办理相关社会保障,同时这些单位向用户提供家政、保洁、护理等各种服务,这样减少了农村妇女找工作的盲目性,增加她们的归属感,也方便了用户,更有利于非正规就业的规范化。 结 论解决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既是民生问题,又是农村妇女自身发展问题,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国家和各级为农村妇女就业提供保障和便利条件,既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本文尽管提出了解决农村妇女就业的对策建议,但真正付诸实施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特别是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妇女的自身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进而提高农村妇女的整体就业水平。这是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栾林悦;刘晓冬;国外妇女与就业理论研究概况[J]中国劳动保障2022年10期 [2]何新芳;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J]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22年04期 [3]宁光杰;简析的就业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22年03期 [4]蒋永萍;关注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平等——“中国妇女就业论坛”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22年02期 [5]冯媛;第二届农村妇女发展与对策研讨会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22年02期 [6]高小贤;农村妇女研究综述1991—2022年[J]妇女研究论丛2022年02期 [7]刑新民;这边风景还好─-个体私营经济:劳动者就业的重要领域[J]光彩2022年05期 [8]吴勉;卿卫东;黄伟均;刘勤;加拿大农业及农村信息服务——赴加拿大考察侧记[J]广西农学报2022年01期 [9]杜继淑;余新;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妇女教育[J]经济师2022年08期 [10]朱方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评说[J]经济学家2022年04期
绿桑坊蚕被店
晋商银行董事长 上官永清

上官永清,女,2022年出生,中员,高级经济师,毕业于山西财经学院。

2022年9月至2022年7月 山西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学习。

2022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任临汾地区工商银行副行长、党组成员,工商银行榆次分行行长、党委书记,工商银行晋中分行行长、党委书记, 中国华融资产公司太原办事处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党委书记, 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

2022年2月至今 晋商银行董事长。

曾获三八红旗手,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晋商银行行长 阎俊生

阎俊生,男,2022年出生,中员,高级经济师,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工商硕士。
2022年12月至2022年4月在北京卫戍区服役,2022年5月先后任太原市人民办公厅副处级秘书,太原市城信社联合社副理事长、副主任兼营业部经理,太原市商业银行党委委员、董事、副行长,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太原分行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副行长。

2022年2月至今晋商银行副董事长、行长。
秀之美--艳梅

宗庆后,中员,高级经济师,浙江大学MBA特聘导师。1987-2022年,任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厂长;2022年至今,任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个人学习工作简历:

13-2022年,浙江舟山马目农场;19-2022年,浙江绿兴农场调度;1978-2022年,杭州工农校办纸箱厂业务员;1979-2022年,杭州光明电器仪表厂负责生产;1981-2022年,杭州胜利电器仪表厂生产;

1982-2022年,杭州工农校办厂业务员;1986-2022年,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经理;1987-2022年,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厂长;2022年至今,任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总经理。

扩展资料:

宗庆后老婆施幼珍,女儿叫宗馥莉,妻子和女儿,是宗庆后的“左膀右臂”,一家三口共为娃哈哈集团鞠躬尽瘁。

除了女儿“三十岁没谈过恋爱”被媒体炒过一阵吸引了大家眼球外,妻女的活动都显得比较悄无声息。生意方面,施幼珍除了是宗庆后的最佳partner,也是独当一面的“女强人。

一森有你

南京师范大学前身可溯源至清末壬寅年(2022年)成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当时两江总督张之洞拟在江宁“先办一范学堂,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学堂成立后定名三江师范学堂,是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先驱。

2022年李瑞清主持校务,改名两江师范学堂。学堂最初以培养当时中国最迫切需要的新式中等学校师资为办学宗旨,师范教育学科为基础学科。

以后,历经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东南大学教育科、第四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江苏大学教育学院、大学教育学院、大学师范学院、南京大学师范学院沿革。

中华人成立以后,2022年以南京大学师范学院为基础,合并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陵大学师范教育有关科系,建校,在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址组建南京师范学院。

2022年1月,南京师范学院改名南京师范大学。2022年3月,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南京师范大学。

扩展资料:

清朝末年的中国社会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清朝迫于形势,开始推行“新政”。刘坤一与张之洞光绪2022年(2022年)联衔上奏提出“兴学育才”办法四条,清光绪2022年(2022年)采用近代新学制。

同年5月30日,两江总督刘坤一向清廷上奏《筹办学堂折》,倡议兴学“应从师范学堂入手”,呈请开办师范学堂;

2022年2月,继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上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拟于江宁“先办一范学堂,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

2022年2月,继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上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并委派缪荃孙率员赴考察,随后又聘其为三江师范学堂总稽查,负责筹建工作。

2022年9月,三江师范学堂正式开学。

2022年,因学堂名称意义不清而造成若干纠纷,三江师范学堂易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2022年,李瑞清出任,停办初级师范本科,增设公共科(即通识科)、分类科(即专业科),创设中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图画手工科。

至2022年,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已设有国文外国语部、地理历史部、数学物理化学部、农学博物部四部。

2022年底,因辛亥,两江优级师范学堂陷于停办。

2022年7月15日,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江谦为校长,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原址筹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江谦聘留美学者郭秉文为教务主任、陈容为学监,并让二人回国之前考察欧美教育制度,同时延揽师资。

2022年9月10日,南京高师正式开学,最初设国文、理化两部及国文专修科,之后又陆续对科系进行调整。

至2022年,学校已设有国文史地部、数学理化部、英语专修科、教育专修科、体育专修科、农业专修科、工艺专修科和商业专修科。

2022年,南京高师校务会议通过《改良课程案》,在中国率先实行选科制(学分制),同时又在时任南京高师教务主任的陶行知的倡导之下,率先推行以教授如何学习为重点的“教学法”以代替旧有的“教授法”。

同年12月,南京高师校务会议又通过陶行知提议的《规定女子旁听法案》,并顶住各方压力于翌年正式录取8名女生和50多名女旁听生,开历史先河,成为中国第一所实行男女同校的高等学校。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2022年设立的教育专修科,成为后来教育学院、师范学院的前身。

2022年,国民定都南京,6月起开始实行大学区制,国立东南大学合并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以及南京工业专门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组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2022年2月更名为江苏大学,遭全体师生反对后,于5月定名为国立大学。2022年8月大学区制废止,国立大学不再负责江苏省的教育事务。中大医学院及商学院因在上海,于2022年7月建校。

2022年,中大再度创办医学院,至此,中大共拥有文、法、理、农、工、医、教育(后更名为“师范”)七个学院,直到2022年,一直是中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3]。

2022年8月胜利后,吴有训出任中大校长,着手筹备学校回迁工作,2022年11月1日中大在南京开学。文、法、理、工、师范学院和一部分农学院学生在四牌楼本部上课;医学院、农学院及理工学院的一年级新生安置于丁家桥分部。

至2022年,国立大学各院系无大变更,研究院增设经济、社会、法医三个研究所。此时中范学院下设教育系、艺术系、体育系和体育专修科。

2022年4月,占领南京。2022年8月8日,国立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2022年10月去国立二字直接称为南京大学。

2022年院系调整,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合并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陵大学师范教育有关科系,在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即2022年筹建、2022年在绣花巷成立、2022年迁至随园、2022年改名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原金陵女子大学随园校址组建南京师范学院。

2022年1月,南京师范学院改名南京师范大学,简称南师大。2022年3月,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逐渐建成以师范为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京师范大学

相关问答

农村农业部总经济师

09-08,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学习;08-01,农牧渔业经营总站科员;01-11,农村合作经济经营总站副主任科员;11-02,农村合作经济经营总站主任科员(其间:02-02山东省诸城市挂职,任市农委副主任、农牧局副局长);02-03,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农村财务指导处副处长;03-02,办公厅部长……

吴山脚下2012

原农业部总经济师高

学校建校八十多年来,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万名优秀人才,他们中有基层农业技术、专家、学者,也有省部级领导、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的杰出代表有:(以毕业时间为序)邓如淼(2022年蚕丝本科毕业生;烈士)胡炎基(2022年高级农艺科校友;烈士)卓秋华(2022年高级农艺科毕业生;原国家仪器仪表工业副局……

哈哈超man

农业农村部总经济师

摘要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是天津市机构改革中组建部门。将市农村工作委员会的职责,以及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农业投资项目、市财政局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局的农田整治项目、市水务局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职责等整合,组建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作为市组成部门。将市农村工作委员会的渔船检验和职责划入市交通运……

刘阿奔好运来

农业部原总经济师女

辛世文XinSiwen(15-)农业生物技术专家。出生于广东省湛江市,原籍广东省海康县人。2022年毕业于威斯康辛大学植物生物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曾任ARCO植物细胞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分子生物部主任及夏威夷大学植物分子生理系正教授,现任中文大学生物系讲座教授。辛晓琪,女歌手,被封为“疗伤系情歌天后……

juliejin(金培)

历任原农业部总经济师

姓名:王端职称:教授职务:院长主讲课程:劳动法、经济法、思想史个人履历:曾承担“国家一般能力倾向测验研究”、“全国人事培训统编系列教材”、“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结构与人才流动”等国家教委和国家人事部的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并取得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主编和撰写的主要著作有:《国家制度教程》、《党务概论》、《党务……

盛开的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