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经济师 > 吉林省高级经济师样本

吉林省高级经济师样本

最新回答

瞳言無忌
北华大学是吉林省省属规模最大的重点综合性大学,2022年经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坐落在风景迷人的雾凇之都、中国魅力城市——吉林市。
学校现有东、南、北三个校区,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4亿元,馆藏图书27万册。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2100人,其中本科生18803人。拥有27个学院政法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外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生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交通建筑工程学院、林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检验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经济学院、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另有3个部中心大学外语教研部、教育技术中心、工程训练中心;63个本科专业,涵盖10个学科门类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学;38个硕士学位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医学,涵盖了9个学科门类、21个一级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森林培育;6个省重点学科森林培育、临床检验诊断学、专门史、内科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课程与教学论;1个省重点实验室森林与生态环境实验室;1个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历史与文化研究院;1个省博士后科研创业基地;1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检验与测试基础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示范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学校是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是全省唯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至2022年9月末,师资队伍总量达到1559人,其中教授212人,副教授539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首席教授1人,省主讲教授1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省高级专家1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6人;省级拔尖创新人才12人;享受特殊津贴30人;校教学名师11人,校学科带头人65人,校中青年骨干教师97人。
学校依托自身办学条件和教育资源优势,加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区域、行业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不断提高贡献率。近三年,教师承担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省、市科研课题234项,企事业委托项目25项,校管项目392项。已通过国家、省、市厅局鉴定的科研成果71项,其中结论为国际先进的2项,国内领先的14项,国内先进的24项;获得省、市厅局科研成果奖130项,国家专利9项;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977篇。教师承担各类教学研究项目440项国家34项、省102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93篇;出版教材、著作149部。在近两届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评奖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0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总数和获省级一等奖以上成果数居省属高校之首。
学校实施开放发展战略,拓展办学空间,先后与、、韩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加拿大等国家的27所院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合校七年来,聘请外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170余人次,派出中青年骨干教师、科研与骨干赴、、、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访学、科研合作、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60余人次。学校还与韩国开展2+2、3+2模式和与开展1+2+1、MBAl+1模式的合作办学,与姊妹校进行学生对等交流。学校先后两批接受来自巴基斯坦、索马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84名留学生进入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习。2022年8月批准学校成为接受中国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 2022年学校与韩国江原大学校共建孔子学院。学校主动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融汇交流中得到了新的发展。
学校萃取高等教育改革成果的精华,传承原四校半个世纪办学积淀的底蕴,特别是经过组建以来的建设发展,办学条件和校园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专业结构日趋合理,办学层次日益齐全,教师队伍结构比较合理,设备、设施条件初具规模,国际教育和学术交流深入开展。当前,全校师生正遵循“崇德尚学、自强力行”的校训,为把北华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教学质量高,科研实力强,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而不懈努力。
历史沿革

吉林师范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2022年清在吉林崇文书院创建的吉林省初级师范学堂。2022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吉林师范学校获得新生,2022年8月迁到江南(现吉林二中校址),2022年7月,吉林师专与四平师专合并,仍称吉林师范学院。2022年12月28日,正式批准吉林师范学校恢复为吉林师范学院。到2022年,吉林师范学院已建成一所学科比较齐全,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办学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地方高师院校。
吉林医学院的前身是2022年孙宗尧创办的吉林私立助产学校。2022年12月被吉林教育厅接收,改名为“吉林省立助产学校”。2022年3月吉林市解放,省人民将原吉林省立助产学校和华英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合并接收,2022年6月改名为“吉林省卫生学校”。9月,校址迁到崇文胡同,即现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所在地。2022年升格为吉林医学院,2022年6月,又调整为吉林省吉林医学专科学校。2022年11月恢复为吉林医学院。至2022年,吉林医学院已成为吉林地区医学教学和研究中心,共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4万人,他们大部分已成为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科研工作的骨干力量。
吉林林学院的前身在吉林林业学校,始建于2022年,校址在长春市何家屯。2022年10月,学校迁往吉林市江南,2022年3月,改名为吉林省林学院,2022年5月,更名为吉林林学院。2022年3月,吉林林学院改建为吉林林业工程学院。2022年吉林省林业技工学校、吉林省林业学校和吉林省林业学校三校合一,成立吉林省林业学校,校址在吉林市江南泰山路32号。2022年12月,经、批准,在吉林省林业学校的基础上,恢复和改建吉林林学院。至2022年,吉林林学院已成为全省的林业教育和科研中心,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共同发展的地方高等学校。
北华大学北校区
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吉林省最早的职业学校——吉林省立职业学校,始建成于2022年9月,原址在吉林市德胜门外,北山脚下。2022年,校名改为吉林省立吉林工科两级中学。2022年吉林解放后,划归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业部领导,改名吉林工业专门学校,选定江北人造石油工厂住宅区作为新校址(现北华大学北校区)。2022年秋,学校改由重工业部领导,改名为吉林工业技术学校。2022年学校创办了吉林电气化学院,2022年6月,经冶金部批准,升格为吉林冶金电气化专科学校。2022年10月,改名为吉林电气化专科学校,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领导。至2022年,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有2022年历史的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电专的校友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现在作为北华大学北校区,位于吉林市龙潭区新山街1号。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位于北华大学北校区,是以培养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为主的工科学院。现有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6个本科专业,《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109人,专科生 152 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121人,专任教师86人,教授9人,副高职称30人。教师中博士3人;省拔尖人才2人。学院设有三个系、一个部,7个实验室,2个中心,5个实习基地。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实力。学院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四等奖1项;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2项;出版专著、规划教材30余部。在国家重要期刊、核心期刊等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EI收录15篇,ISTP收录4篇。目前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科研成果多项,其中《高效大功率整流电源》已应用于上海鑫冶、湖北大冶、山东东营、吉林吉化等20多个省市的大型企业中,近三年产值近千万元,赢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院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成果丰硕,先后获得大学生电子竞赛国家一等奖、二等奖、“挑战杯”竞赛吉林赛区特等奖、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全国冠军等各项奖励100余项,自动化技术创新基地被确定为吉林省示范性大学生创新基地。
学院面向全国招生,毕业生广受社会用人单位欢迎。
机械工程学院位于北华大学北校区,是一所培养以机械为主,机电结合的复合型、宽口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科学院。现有机械设计理论专业硕士点和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工业设计、工业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4个本科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数控技术4个高职专业。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240余名。
学院现有教职工61人,专兼职教师50名。其中教授、副高职称22人、中级职称10人;博士、在读博士9人;硕士、在读硕士26人;现有机械工程、工业设计两个系,1个实验中心,1个技术研究所,6个实习基地。2022年以来共获专利10项;承担国家863项目子项目2项、重点研究项目1项、省部级资助项目5项;先后承担教研课题17项,省部级9项;获得教学成果奖18项,国家级3项,省级7项。三年来共获得科研经费590万元,与周边企业合作完成科研或产业化项目12项。学院骨干教师已经形成了特种机器人技术研究与应用、机械CAD/CAM、机械传动及其自动控制、数字化制造技术等稳定的研究方向,每年都能得到充足的科研经费,并培养一定数量的硕士研究生。学院教师非常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和教学软件的开发工作,为保证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年来,他们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办学思路,注重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理念、采用“导师制”等办法、始终坚持“宽口径、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材培养模式,注重特色教育,把人才培养的质量放在第一位,并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因此,该院的学生受到了较和全面的训练,具备了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在国家和省级各项竞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如: 2022年获吉林省大学生电子竞赛三等奖;2022年获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022年获吉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022年获第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赛铜奖;2022年获吉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赛银奖;2022年获首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东北赛区一等奖;2022年获吉林省大学生电子竞赛二等奖等。另外,该院大学生参加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达30%以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达80%以上。考研率每年在10%以上,而录取率则占报考人数的50%以上。
该院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 ,在2022年3月成立了北华大学机电集成技术研究所,这是一个以实用机器人技术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研究机构,以姜生元博士为代表的一大批中青年教师是该所的骨干力量,另外该所还在校内首创了招收优秀本科生作为研究所科研助理的培养制度,每年培养科研助理15人左右,明确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刺激了本科生的学习热情,所培养的学生不但为研究所完成了很多科研项目,这些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大幅度地得到了提高,深受社会用人单位的好评。该研究所在从事基础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积极创造与相关企业进行深层次技术合作的机会,在科研活动中注重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技术推广。研究所主要从事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工业自动化、机电动力学仿真与模拟(虚拟样机技术)、生产线数控改造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制造、技术咨询等业务。研究所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重大专项子课题“海底管道内爬行器及其检测技术”、重点项目“机械自适应型管道机器人虚拟样机技术研究”、吉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三轴差动管道机器人技术研究”、吉林省科技厅项目“经济型多功能管道机器人”、“缆索维护机器人”等纵向高层次科研项目8项。研究所在北华大学校管科研基金的资助下,努力开展具有市场开发前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预研项目。在管道机器人、缆索维护机器人等方面积累了不少成果,并发表了学术论文20余篇。所长姜生元博士获得了2022年吉林省杰出青年研究基金的资助,在吉林省内具有较高的学术誉。
机械工程学院秉承北华校训,崇德尚学锻造学院培养特色,自强力行打造人才培养亮点,争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级人才。
校标校训

北华大学校训释义:
崇德:崇尚有德的人。语出《书·武成》“崇德报功”。
尚学:尊重知识,追求真理。尚:推崇;尊重。学:学问;知识;学说;学术。
自强:自己努力向上。语出:《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礼记·学记》“知困,然后自强也”。
力行:努力从事,尽力去做。语出《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史记·儒林列传》“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崇德尚学,自强力行”,比较贴切地概括了该校的发展历程与价值追求,有较强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从哲学视角看,它反映了该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认知自我的态度方法,体现了尊重知识、追求真理的学术取向,自强不息、身体力行的干事精神和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是世界观和方相统一的哲学概括。
从历史视角看,它反映了原四校的历史沉淀、凝聚和发展,符合学校的自我定位。既是原四校校训及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学校组建以来所积淀成果的总结和升华。
从文化视角看,它反映了北华人在传承、整理和发展科学文化活动中形成的关于自身的价值追求、行为方式和行为准则的文化成果,既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求、真理的探索和对科学的崇尚,是北华人自强不息,不怕困难,追求卓越,勇于奉献,在困境中崛起精神的真实写照。
本校训形式简单,内涵丰富,好读易记,易于在师生中传诵。
北华大学标志设计创意说明:
本标志以学位帽为主要元素,配以江水、双环符号和北华大学中英文对照设计而成。学位帽是代表高校的最佳视觉形象,是学识的象征,双环符号代表科研,二者结合很好地体现了“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四条江水寓意着原四所高校,于2022年9月合并,它们共同汇入松花江,犹如丰满大坝泄洪齐发,又如原四所高校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实现实质融合,同舟共济、激流勇进。学位帽下的发构成既是阳光又似太阳,同时又是科技的象征,12个锯齿象征着一年中的12个月。标志整体形式为圆形,它是团结、向心力、凝聚力的象征,同时也象征地球,寓意学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兰色寓意浩瀚、深远和纯净,象征着天空和海洋,也是北国江城的最佳体现。整个标志融思想性、可识性、艺术性、独创性为一体,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心向着谁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座落于吉林春市人民大街南端,依傍在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学校与中国党2022年创办的第一所金融学校——东北银行专门学校同根同源,与2022年建立的吉林省财政金融学校一脉相承。2022年,中国总行在吉林省财政金融学校的基础上恢复建立,2022年在校内创办中国吉林省分行职工大学,2022年升格为长春金融专科学校,2022年更名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2022年实行与地方共建。学校集金融人才培养、金融行业培训、金融科技创新、金融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一体,是吉林省现代金融职业教育服务基地和金融服务业人才供给的主渠道。
学校现有在校生6700余人,设有金融学院、会计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经济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业教育学院、主义学院、文化基础部和体育教研部10个教学单位,开设金融、投资与理财、国际金融、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技术、国际贸易、商务经纪与、市场营销、物流等34个专业,是吉林省金融专业设置最早、专业覆盖面最广的院校之一。现有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教学改革示范专业2个、吉林省高等学校高水平专业(群)5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教学改革示范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群2个、省级品牌专业群3个、省级精品课5门、优秀课24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支、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现有教职工380余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87人,博士、在读博士32人,硕士248人,拥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金融行指委委员1人、省决策咨询委员1人、享受特殊津贴1人、长白山技能名师3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1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3人、吉林省社会科学学科规划专家5人,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10余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形成了一支学历较高、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学校以服务金融领域为特色,致力于技术技能型金融人才培养,与多家银行、企业合作,建立了百余家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了27个专业实验室,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电子商务等专业全覆盖的校内实训基地,全面推进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创办创建了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吉林省科技金融研究中心、吉林省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东北亚金融博物馆等国内首创和吉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正逐步成为吉林省金融业发展的智库。
学校在金融教育领域独树一帜,办学治校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先后荣获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状、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吉林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因在全国和我省金融教育领域影响广泛,被吸纳为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名誉理事单位、全国金融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教分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金融博物馆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吉林省金融学会常务理事长单位、吉林省政治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长单位,是全国和吉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吉林省职业教育现代化学徒制首批试点院校、吉林省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获得单位、吉林省职业教育示创新型物流高技能人才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吉林省金融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起单位、吉林省职业教育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吉林省高校社科期刊研究会单位,《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吉林省一级期刊。
学校生源质量优良,人才培养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招生工作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录取分数线、第一志愿投档率和报到率连续保持吉林省同类院校之首。其中金融、会计专业均在二本线左右,普通专业录取均为三本线上,毕业生连续三年初次就业率超过9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为100%,在金融行业就业的学生比例超过50%;专升本录取率达到50%,名列全省前茅。 恢复建校近2022年来,学校为全国培养了近4万名优秀毕业生,培训金融行业员工5万多人次。校友中任各级金融机构局长、行长以上职务的1500余人,金融高管5000余人,在我省县以上、银监局、各类金融机构任中层以上的占50%以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总行监事长陈跃军、中国天津分行行长兼局长周振海、吉林省银监局原局长高飞、中国银行原吉林省分行行长张平、光大银行长春分行行长王守坤、中国交通银行吉林省分行行长刘清军、盛京银行长春分行行长张学文、吉林银行长春分行行长王俊翔、安华农业保险公司张剑峰、都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国如、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董事长田中君、吉林省阜康酒精集团公司董事长杨文柱等均为学校毕业生。学校被誉为吉林省“金融界黄埔、银行家摇篮”。
学校坚持“科学、、务实、求是”的办学精神,秉承“诚信、笃学、崇实、创新”的校训,全面提升内涵、拓展外延、凝聚力量,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金融特色鲜明,东北亚区域合作办学水平较高,核心竞争力较强的职教本科。
0脾氣钚壞0

03——01,吉林省四平师范学院中文系学生;
01——09,吉林省四平师范学院教师、助教;
09——07,吉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
07——01,吉林省教委处主任科员;
01——02,吉林省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组织部副部长;
02——01,吉林省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部长;
01——08,中国吉林国际合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吉林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副总经理、高级经济师(05)(其间:09—09吉林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研究生,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08——10,中国吉林国际合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吉林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总经理;(2022年8月副厅级)
10——03,深圳市建设投资控股公司海外业务部经理;
03——11,深圳市建设投资控股公司助理;
11——04,深圳市天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04——08,深圳市国有资产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委员,兼深圳市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董事(09);
08——08,深圳市国有资产局副局长、党委委员,兼深圳市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董事,兼深圳华星光电有限公司董事长(03);
08——09,深圳市副(正局级),深圳市办公厅主任、党组书记;
09——03,深圳市人民副(正局级),市办公厅主任、党组书记;
03——04,深圳市人民副、党组成员,市办公厅主任、党组书记;
04——01,深圳市人民、党组成员,市办公厅主任(2022年12月免)、党组书记;
01——04,深圳市会副主任、党组成员,深圳市总工会党组书记;
04——11,深圳市会副主任、党组成员,深圳市总工会、党组书记;
11——,深圳市会副主任、党组成员,深圳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广东省总工会副(兼职)。
11高振怀不再兼任深圳市总工会、党组书记。

燕然铭石

吉林大学法学院数十年来为中国法学界、司法实务界、政界乃至商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中坚作用。 何鹏 在我国首开研究外国刑法之先河,是新中国最早以以比较刑法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顾问,入选《当代中国法学名家》
刘楠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入选《当代中国法学名家》
刘文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经济法学科创始人之一(吉大本科),入选《当代中国法学名家》
张文显 吉林省高级人民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社科委委员(法学组召集人),中国法理学研究会顾问,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哲学博士,博导;原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吉大本硕博),入选《当代中国法学名家》
郑成良 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社科委委员,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教授,刑法学博士,博导;国家法官学院原院长(吉大本硕博)
徐显明 山东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全国人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社科委委员,中国法理学研究会会长,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授,宪法行政法学博士,博导;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吉大本硕,与上交大原副校长郑成良为同班同学)
注:张、郑、徐三人被誉为“吉学三剑客”(北海道大学法学院院长语),硕士同出王子琳教授师门。
徐祥民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院长、博导,历史学博士、法学博士、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
杨泉明 四川大学党委书记(列入,副部长级)
石少侠 国家检察官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入选《当代中国法学名家》
车丕照 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兼法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国际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吉大本硕)
申卫星 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副院长(吉大本硕)
傅廷中 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吉大硕士)
崔建远 清华大学法学院原副院长,现任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吉大本硕),入选《当代中国法学名家》
高鸿钧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现任中国比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副会长(吉大本科)
韩世远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吉大本硕)
刘瑞复 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博士生导师组组长(吉大本科)
张 骐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比较法与法社会学研究所执行所长,兼任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副 (吉大本科)
吴振兴 武汉大学刑事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吉大本硕博)
韩大元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宪法学研究会会长,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吉大本科),入选《当代中国法学名家》
龙翼飞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吉大本科),入选《当代中国法学名家》
王 轶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博导,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吉大硕士)
王 牧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吉大本科)
王传丽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原院长(吉大硕士)
莫世键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现任院长(吉大本科)
许 清 中国政法大学宪法教研室主任、教授 (已退,吉大本科)
信春鹰 中国法学研究所原所长,现任全国,全国人工委副主任(副部长级)(吉大本硕,并且为新中国第一个女法学硕士),入选《当代中国法学名家》
霍存福 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入选《当代中国法学名家》
钱弘道 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曾任中国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比较法研究室副主任,中国比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吉大本科)
孙世彦 中国法学所教授,国际法室主任(吉大本硕)
义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冰人、体坛风云人物(硕博)
杜青林 部部部长,全国副,曾任海南省和四川省的省委书记
奚晓明 最高人民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二级官。(本)
高憬宏 最高人民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二级官。(本硕博)
孙 谦 最高人民副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本硕博),入选《当代中国法学名家》
戴玉忠 最高人民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副部级),二级大检察官(本)
张 军 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本)
姜建初 最高人民副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硕)
胡可明 副主任(本)
梁国庆 曾任最高人民常务副检察长(本)
赵登举 曾任最高人民副检察长(本)
谢安山 曾任最高人民副院长(本)
郝赤勇 党组成员、副部长、政治部主任(本)
白景富 部原常务副部长(正部级)(本)
李 熙 中纪委委员,中纪委驻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本)
何晔晖 全国会副(本)
桂敏杰 中国证券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本)
汪永清 第十八届委员,政法委员会委员、,副、机关党组成员(本)
王晓晖 副部长、新闻发言人(本硕)
孟祥锋 国家局长(本博)
刘 飏 中国法学会常务副会长(正部级),曾任副部长(本)
陈 杰 全国副会长
李忠信 部文联副,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部法制局局长(本)
童兆洪 浙江省高级人民原副院长
孙万胜 吉林省高级人民原副院长
陈凤超 吉林省人民副检察长
韩起祥 吉林省人民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本)
敬大力 湖北省人民检察长(本)
周玉华 山东省高级人民院长(本)
王记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党组书记
吕岩峰 吉林省高级人民副院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教授,博导
韩 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委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
吴兰 辽源市委委员、、书记(本硕博)
滕刚 孝感市委副书记、(博)
程龙 共青团吉林省委书记(本硕博)
法进衍 山东省厅长
张建国 深圳市会副主任、曾任吉林省高级人民副院长,深圳市人民检察长、党组书记、市委政法委副书记。
布小林 内蒙古自治区副
王国栋 黑龙江省人民副检察长
李向武 原吉林省人民检察长
张鹤松 原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长
罗黔生 贵州黔西南州委、政法委书记
胡成全 黑龙江省司法厅厅长
王腊生 江苏省人工委副主任
何访拔 原北京市人民检察长
杨庆祥 原吉林省高级人民院长
李中和 河南省高级人民副院长
李庚香 河南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李言静 海南省第五届委员会、省党组成员、机关党组书记(硕) 杨广生 贵州省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
沈春耀 第十一届全国、全国人律委员会委员、全国会办公厅研究室主任
王俊峰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十一届全国委员,金杜律师事务所(2022——2022连续三年被亚洲法律事务评为年度中国律师事务所,是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律师事务所,被公认为是中国top3的律所)创始合伙人,管委会
赵大华 吉林大华铭仁律师事务所创始人, 主任 本硕
岳 成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创始人
王 丽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创始人,任主任 (本硕博)
李贵方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创始人,副主任 (本硕博)
王英哲 北京奋迅律师事务所创始人,主任合伙人 (本)
陈瑛明 上海瑛明律师事务所创始人,主任合伙人 (本) 修涞贵 修正药业集团董事长,全国劳动模范

laijiaying4
吉林市的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比较好,部分专业都要求过本科线的那种,而且就业率也很高,这个学校就在吉林站附近,交通特别便利。
如果你要学电子商务专业,吉林市有个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这个专业会好一些。
现在把这两个学校的相关信息写下来,你自己再参考参考吧。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简介
名称变迁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备案、吉林省教育厅直属的高职学院,是吉林省首批重点建设的示范性高职学院。学院坐落在全国魅力城市—吉林省吉林市。   学院始建于2022年,时称“吉林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后又名“中国黄金矿
校徽
产公司吉林中等技术学校”(简称“黄金学校”),2022年更名为“吉林冶金工业学校”, 2022年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校园概况
  学院在吉林市设有三个校区(主校区,东校区,北校区),占地面积510亩,总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教职工409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的教师91人,“双师型”教师88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吉林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2人,吉林市拔尖人才1人 ,吉林市学术带头人2人, “省级教学团队”2个。
院系设置
  学院设有材料及资源系、电气工程系、机械系、工商系、计算机系、旅游系、外语系及基础部、体育部、社科部共七个专业系三个教学部。各类在籍学生10327人,全日制在校生7827人,成教生2500人。   学风建设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努力打造专业特色鲜明、师资实践能力较强、实习实训条件优越、就业有保障、学生有作为的品牌专业。现已建成以冶金为特色,以自动化专业、信息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群为龙头,以制造、材料、资源类相关专业群和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群
主校区教学楼
为两翼的专业建设格局。现设有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电厂热能动力装置、金属矿开采技术、冶金技术、电子商务、导游等47个专业。其中,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紧缺人才培养试点专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示范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冶金技术、涉外旅游、计算机网络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四个专业为省级改革试点专业。   “尚德励志、精技强能”,学院坚持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把课堂搬到实验室,把实验室建成教学工厂,先后建成电气智能、过程控制技术和电气技术及工艺、机床电气判故等78个校内实训室,其中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冶金实训基地被确定为国家建设的实训基地。并与吉林通钢集团、长春客车厂、华为集团、大连IT职教实训基地等国内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产学研校企合作关系,建成了54个校外实训基地。   为“交给每位学生一把开启就业之门的钥匙”,学院积极推行“多证书”制度。学院是吉林省首批设立职业技能鉴定训练基地院校之一,先后被确定为“吉林省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基地”等,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批准的鉴定工种达到59个,学生持证率超过80%。   学院始终坚持就业的导向地位,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通过订单培养推动就业,先后与通钢集团、吉林建龙、长春一汽等10余家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或定向培养协议。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就业基地建设,形成以东北三省为中心,依托冶金企业和装备制造业,建立冶金、机电、材料等专业的就业基地;以北京为中心,辐环渤海经济区建立计算机、工商、物流、应用电子等专业的就业基地的良好局面。我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85%以上,被吉林省评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活动照片11张  学院图书馆是全国高职高专KI数字图书馆示范单位,全部采用计算机网络,并设有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图书馆藏书39万册。   学院树立了“学院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工作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几年来,学院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大赛获多项表彰,并获国家专利两项。   学校依托自身办学条件和教育资源优势,加强人才培养和应用科学研究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区域、行业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不断提高贡献率。至2022年底,学院获得吉林省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申报立项教科研课题1项,其中11项为国家级教科研项目,44项为省级项目;完成论文、著作等560余项,其中进入EI检索论文3篇,CSSCI检索2篇,46项获省市级以上奖励,国家精品教材1部,规划教材1部。学院被中国教师奖励基金会确定为“科研兴教单位”。同时,学院还是国家级项目“吉林省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成员,承担了吉林高职教育唯一分课题的研究任务。学院拥有《电子CAD技术》、《网络操作》、《电机及拖动》《地下金属矿开采》等4门省级精品课,《爆破工程》、《市场营销》等20门省级优秀课。
所获荣誉
  学院先后获得“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吉林省首批重点建设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吉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吉林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吉林市先进党委”、“吉林市先进单位”、“吉林省高校档案工作评估优秀学校”、“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示范基地”、“全省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先进单位”、“吉林省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吉林省高校妇委会工作先进单位”、 “吉林省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 、“吉林省大学生素质教育示范基地”等。   学院萃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成果的精华,传承近半个世纪办学积淀的底蕴,特别是经过近几年来的建设发展,办学条件和校园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专业结构日趋合理,办学实力日益增强。当前,全院师生正遵循“尚德励志、精技强能”的校训,为把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职院校而不懈努力!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位置图
编辑本段院系设置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努力打造专业特色鲜明、师资实践能力较强、实习实训条件优越、就业有保障、学生有作为的品牌专业。现已建成以冶金为特色,以自动化专业、信息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群为龙头,以制造、材料、资源类相关专业群和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群为两翼的专业建设格局。现设有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电厂热能动力装置、金属矿开采技术、冶金技术、电子商务、导游等47个专业。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其中,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紧缺人才培养试点专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示范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冶金技术、涉外旅游、计算机网络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四个专业为省级改革试点专业。编辑本段专业设置
材料及资源系
  金属矿开采技术   选矿技术   冶金技术   材料工程技术   矿山机电
电气工程系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   发电厂及电力   机电一体化技术   电气自动化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应用电子技术   应用电子技术   供用电技术   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   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
机械系
  数控技术   模具设计与制造   机械设计与制造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
工商系
  会计电算化   电子商务   会计与审计   工程造价   物流   市场营销
计算机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信息   网络   软件技术   动漫设计与制作   图形图像制作
外语系
  应用韩语   商务英语
旅游系
  涉外旅游   导游   酒店   会展策划与编辑本段学风校训
  校训:尚德励志 精技强能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学院始建于2022年8月,初始为“吉林有色金属工业学校”。2022年3月更名为“中国黄金矿产公司吉林中等技术学校”,2022年12月学校又更名为“吉林冶金工业学校”,2022年1月学校正式升格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开始与昆明工学院联办专科函授教育,2022年与东北工学院联办专科函授教育,2022年开始与东北大合招收专升本函授学员,2022年学院被吉林省自考委批准为高职院校自考主考院校。   学院初期办学条件极其艰苦,资金不足,物质条件极度匮乏,但全校师生休戚与共,以大无畏的精神和饱满的热情和干劲将学校建了起来并根据所设专业实践性强,培养目标要求操作能力强的特点,短期内从全省冶金企事业单位抽调一批学历层次高、生产实践经验丰富,技术水平相当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了学校教师队伍,在这期间,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2022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走上领导岗位,他们带领广大教职工超前思维,使学校得到了超常规发展。   2022年学校被原国家教委评为国家级重点学校”,经过多年充实 、积淀和发展,于2022年经吉林省人民批准,改建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美丽的北国江城——吉林省吉林市,是一所具有60多年职业教育历史的省属高职院校。学院曾隶属于铁路行业,其前身是创建于2022年的吉林铁路经济学校和创建于2022年的吉林铁路运输职工大学,2022年6月两校合并,2022年8月移交吉林省,由省教育厅,2022年2月,经省批准改建为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吉林省唯一一所具有铁道类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多年来与铁路企业建立起的长期稳固合作关系和广阔的人脉是学院特有的行业背景优势。2022年11月,学院牵头组建了吉林铁道职业教育集团,加盟单位74家。   学院设东西两个校区,东校区位于通江路2号,西校区位于中兴街43号。总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4万余万册。学院现有49个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具有仿真职业环境,装备先进、功能齐全、软硬件配套的校内实习实训演练室和演练场。有45个校外实习基地。学院还建有标准田径场、各类球场、学生活动中心等文化体育活动设施。为满足学院科学发展,适度扩大规模的需要,学院决定整体购置新校区,改善办学条件。学院新校区位于吉林市永吉经济开发区,位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核心地带,占地面积约87万平方米。将建成集教学、实训、培训、生活为一体,以人为本、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美观庄重、生态环保的新型校园。   学院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6803人,教职工404人,专任教师236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的92人,具备“双师”资格的113人。专业带头人9人,骨干教师15人。为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学院还从相关的企业和单位聘请了230位有实践经验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主要讲授实践性课程。编辑本段学校环境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学院坐落在以晶莹剔透的雾凇美景而闻名世界的中国魅力城市——吉林市。学院交通便利,环境幽雅别致,面对青山,依江而建,景色旖旎,是读书求学的理想之地。编辑本段办学条件
  学院建有近30处稳定的校外实习科研教学基地。有多媒体教室21个、多媒体语音教室1个,计算机机房14个。图书馆藏书22万册,报刊600余种,并引进了“万方数字资源”。电子图书阅览室拥有各种电子图书资料和电子期刊供查阅。良好的教学条件为保证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本段专业设置
  为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需要,学院积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改造。目前设有七系五部:即铁道运输系、铁道工程系、铁道机车车辆系、电气工程系、汽车工程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经济系和基础部、培训部、成人、体育教研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学院在充分发挥铁路特有专业优势的同时,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理、工、文、经济、等多学科交叉互补、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目前,学院开设有铁道运输、铁道工程、铁道机车车辆等18个专业。编辑本段招生情况
  两年来,学院的招生形势良好,生源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保证。2022年学院首次招收高职学生,计划招生820人,实际招生941人,报到率达97%,居全省高职院校之首。2022年计划招生1320人,在录取分数线以上第一志愿报考我院的考生达2022余人,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活动照片17张实际招生1613人。目前现有在籍学生8001人,全日制生6803人,成教生1198人编辑本段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专业、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比较合理并有较强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有专任教师226人,其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67人 ,讲师127人,69人具有硕士学位和在读研究生。   学校成立至今,已为全国铁路和地方企事业单位输送了30000余名大中专毕业生。近几年来,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用人单位给予我院高度评价,特别是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将为学院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据初步统计,建校以来,有近百名毕业生成为铁路及地方厅局级领导,有近800名毕业生成为处级领导,有千余名毕业生成为铁路站段级领导。很多毕业生都成为工作岗位上的技术骨干力量,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22年学院属地移交以来,在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学院以邓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依据“高起点规划学院,高质量建设学院,高标准学院,高效益经营学院,高素质提升学院”的工作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办学理念,抓机遇、抢市场、求生存、谋发展,主动适应、主动服务于铁路改革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学院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办学实力和办学效益,学院的各方面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先后被吉林省命名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被市委、市命名为吉林市先进单位、吉林市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吉林市综合治理标兵单位。

以上就是我对你的解答,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相关问答

吉林省高级经济师

校简介  长春税务学院正式更名为吉林财经大学  3月22日,向吉林省人民发出(教发函【2022】41号文件),正式批准长春税务学院更名为吉林财经大学。  指出,《吉林省人民关于申请将长春税务学院更名为吉林财经大学的函》(吉政文【2022】113号)收悉,根据《高等教育法》和《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

丶沫小若

吉林省高级经济师样本

宋尚龙,2022年生,本科学历,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中员,吉林省代表,全国代表。曾任长春市二道区城建局副局长、长春龙达建筑实业公司总经理、吉林亚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吉林亚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吉林银行董事。先后被评为长春市创业先锋、吉林省优秀党员、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吉林……

慵懒安静的阳光

吉林省经济师证书样本

刘鸿魁行长2022年出生,中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经济师。曾任中国工商银行郑州市金水支行副科长、科长,中国工商银行郑州市分行储蓄处副处长,中国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营业部黄河支行副行长。后赴英国利兹大学语言中心英语培训,英国伯明翰大学商学院学习;后任英国巴克莱银行伦敦分行个人金融部高级客户经理,英国巴克莱……

枫中落叶

吉林省高级经济师怎么样

宋尚龙,2022年生,本科学历,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中员,吉林省代表,全国代表。曾任长春市二道区城建局副局长、长春龙达建筑实业公司总经理、吉林亚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吉林亚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吉林银行董事。先后被评为长春市创业先锋、吉林省优秀党员、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吉林……

小琳仔仔

吉林省高级经济师怎样答辩

摘要各市(州)卫生健康委,省,委直属各单位:为切实做好我省2022年度卫生高级职称评审答辩工作,现将有关事项如下。一、答辩时间2022年12月14日至15日。具体时间以答辩人员本人在“四川省卫生高级职称评审”确认的答辩时间段为准。二、答辩地点祥宇宾馆(地址:成都市武侯区新南路103号)。咨询记录·回……

我是娜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