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经济师 > 经济师财政税收6

经济师财政税收6

最新回答

玲珑金月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中国财政政策的主要职能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我国采取积极财政政策的特点:6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实现同比增长6%,如果今年后几个月数据与此相当,财政收入增长8%的年度预算将不至于落空,而这正是一直最担心的问题。

  困难显然还很大。

  “近期财政收入增幅有所回升,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成品油税费改革后转移性消费税增加较多以及一些一次性收入增加的影响。”6月份收支报告指出,全年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而支出势头不减。

  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告诉本报记者,如果考虑到大量的或有负债和隐性负债,财政压力已经非常明显,如果经济没有明显起色,那么未来的财政状况将令人担忧,财政空间也将变得越来越狭窄。

  对此,7月23日召开会议强调,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宏观政策取向不能改变。

  从近来高层反复强调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看,积极财政政策远没到功成身退之时。而积极财政政策如何继续则成为摆在决策者眼前的难题。

  “积极财政政策方向不变,但会致力于结构调整。”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等多位专家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前期“救急式”保增长措施已初见成效,下一步重点将从“救急”调整为“养生”。

  收支矛盾尖锐

  税收收入的负增长局面从2022年7月一直延续到今年5月。

  时至6月,在经济刺激政策带动下,增值税、营业税实现正增长,带动税收才首次实现正增长2%。

  而整个上半年,受税收收入持续负增长拖累,在非税收入同比增长4%补充下,全国财政收入仍然同比下降了4%。

  收入下降的同时,财政支出却在大量增加。

  去年第四季度已安排新增投资1040亿元,2022年共安排新增投资4875亿元。截至6月25日,18万亿元新增公共投资已安排资金5915亿元。

  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财政盈余58亿元同比大幅下降了约5%,其中,支出则同比大幅增长3%。

  事实上,企业所得税等与生产相关税种的大幅减收,还反映出实体经济依然不容乐观。对此,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马海涛指出,特别是企业经济形势依然没有走出困境。

  “目前,财政收支形势不容乐观。”王雍君直言,即使“保八”成功,财政收入依然很难乐观,历来财政收入的波动幅度都远大于经济增速。

  而财政压力还不止如此。

  在王雍君看来,9500亿财政赤字在3%的警戒线范围内,但若加上规模巨大的隐性债务,财政压力就非常大了。据他分析,公开官方数据并不包括那些通常不透明、数额巨大的隐性债务,如财政担保和财政支持的政策性银行均发放了大量高风险贷款,一旦出现问题,这些负债的还本付息将不得不由承担。

  税改进退两难

  严峻的财政形势下,既定的税制改革则走向了两难路口。

  5月25日,批转关于《202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要求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其中物业税、环境税、个税、资源税等广受关注的税制改革被再次提及。

  但是,记者一直跟踪采访获悉,这些广受关注的税制改革并没有进一步的实质进展。最典型的是资源税改革,这个早在2022年底就已经确定要出台的改革方案,至今难产。

  《202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公布之时,曾有专家分析,为增加提振经济的财力保证,以增加财政收入,一系列税制改革提速可能成为选择,不过到目前为止,税制改革提速迹象并没有显现。

  有人士告诉记者,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出台税改方案将更加谨慎、难度也更大。

  现在的问题是,增加企业税负的税改将增加企业负担,对实现经济复苏不利;而有利于企业的减税政策则会造成财政进一步减收,加剧财政困难局面。

  事实上,此前公布的高达5000亿规模的减税方案,已然加剧了财政收入的困难局面。上半年税收收入分析明确指出,政策性减收因素影响较大。

  记者了解到,受减税政策影响,证券交易印花税和车辆购置税在股票、汽车成交额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依然减收,出口退税大幅增加也相应减少了税收收入。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胡少维则撰文指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运行中不确定因素和突发性风险依然较多,即使相关税制改革方案成熟,也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把握好出台时机。

  取道结构调整

  时至年中,收支困局背景下,下半年财政政策如何取舍?

  “将致力于结构调整。”王雍君等接受本报采访的多位人士分析下一步积极财政政策方向时认为,大方向肯定不会变。

  王雍君认为,国内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能过剩;所以,结构性减税、停止或减少对产能过剩产业的补贴、优化涉外税收优惠政策是下一步重点。

  申银万国宏观分析师李慧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前期“救急式”的保增长措施已初见成效,宏观政策重点将从“救急”调整为“养生”,调结构将成为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祝宝良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下半年不宜再加大“保增长”方面的政策刺激力度,应将工作重点放在落实和完善已出台的政策上,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结构调整、科技支撑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培育带动新一轮经济复苏的新增长点。

  “启动内需的投入不能仅着眼于总量上的扩张,更应该基于未来发展的宏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胡少维称。
黑白无距离
财政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主要有两方面的手段:①通过税收进行调节,如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而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通过征收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而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②通过转移支付,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以维持居民最低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增值税是对企业征收的税,是财政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的手段。
00

优路教育专注工程、财经、教师行业准入类职业(执业)资格认证培训等近40个考前辅导培训业务,专本科学历继续教育业务。

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202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真题及答案4月13日已做变更_中级经济师题库
人事部更新202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真题及答案改革后经济师考试科目变更为机考

广告
经济法基础模拟真卷_经济法基础基础真题及答案_经济法基础重点归纳
经济法基础,为您提供经济法基础考试真题经济法基础真题,

广告
2022年研究生报考条件报考须满足以下条件:_专科生考研条件
考研条件:具有国家承认的专科以上学历具有国民系列教育

广告
相关问题
财政直接调节居民收入水平,除运用税收手段外,还使用 。
D 【答案解析】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主要是通过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来实现的。其中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手段,一是通过税收进

2022-06-10
财政直接调节居民收入水平,除运用税收手段外,还使用 。
D 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主要是通过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来实现的。其中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手段,一是通过税收进行调节,如通

2022-09-24
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当前大数据技术的基础是由 首先提出的
2022法理学试题及答案
微观经济学考试题库
财政支出政策手段
财政政策手段主要包括
财政手段有哪些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财政直接调节居民收入水平,除运用税收手段外,还使用 。
D 【答案解析】 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主要是通过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来实现的。其中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手段,一是通过税收

2022-06-10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2022-11-24
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其手段和机制是什么
收入分配,即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结果进行纠正,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 机制和手段: 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财政直接投资等; ③通过税收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

2022-06-15
3
稳定收入
全球主要指数
创业融资的途径有哪些
不是财政支出政策手段
低投入高利润行业
财政政策手段包括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政策工具有哪些
的手段。主要有公债、财政贷款周转金。 公债是财政筹集资金、调节经济、实现预定 水平的波动,进而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 自动稳定器主要包括累进的公司所得税、个人

2022-07-05
6
个人所得税与调节收入分配的关系
工资增长水平和平均工资水平。允许企业适调节局部收入分配等。由于涉及的主要对象 个人收入渠道和类别的增加,愈来愈暴露出它的弊端,一是处于同一收入水平的纳税人因

2022-04-18
财政与金融的重点
它可以调节企业利润水平;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 3经济稳定 即通过财政收支及财 以新替旧偿还法等等五种。 2偿债资金来源主要有设立偿债基金、依靠财政结余、通

2022-03-11
13
财政作用于社会公平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同时,在此前提下,财政进行收入分配和调节的范围和主要方式是: 1主要运用税收调节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使之符合社会公平。
中国神运
6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实现同比增长6%,如果今年后几个月数据与此相当,财政收入增长8%的年度预算将不至于落空,而这正是一直最担心的问题。

  困难显然还很大。

  “近期财政收入增幅有所回升,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成品油税费改革后转移性消费税增加较多以及一些一次性收入增加的影响。”6月份收支报告指出,全年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而支出势头不减。

  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告诉本报记者,如果考虑到大量的或有负债和隐性负债,财政压力已经非常明显,如果经济没有明显起色,那么未来的财政状况将令人担忧,财政空间也将变得越来越狭窄。

  对此,7月23日召开会议强调,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宏观政策取向不能改变。

  从近来高层反复强调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看,积极财政政策远没到功成身退之时。而积极财政政策如何继续则成为摆在决策者眼前的难题。

  “积极财政政策方向不变,但会致力于结构调整。”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等多位专家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前期“救急式”保增长措施已初见成效,下一步重点将从“救急”调整为“养生”。

  收支矛盾尖锐

  税收收入的负增长局面从2022年7月一直延续到今年5月。

  时至6月,在经济刺激政策带动下,增值税、营业税实现正增长,带动税收才首次实现正增长2%。

  而整个上半年,受税收收入持续负增长拖累,在非税收入同比增长4%补充下,全国财政收入仍然同比下降了4%。

  收入下降的同时,财政支出却在大量增加。

  去年第四季度已安排新增投资1040亿元,2022年共安排新增投资4875亿元。截至6月25日,18万亿元新增公共投资已安排资金5915亿元。

  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财政盈余58亿元同比大幅下降了约5%,其中,支出则同比大幅增长3%。

  事实上,企业所得税等与生产相关税种的大幅减收,还反映出实体经济依然不容乐观。对此,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马海涛指出,特别是企业经济形势依然没有走出困境。

  “目前,财政收支形势不容乐观。”王雍君直言,即使“保八”成功,财政收入依然很难乐观,历来财政收入的波动幅度都远大于经济增速。

  而财政压力还不止如此。

  在王雍君看来,9500亿财政赤字在3%的警戒线范围内,但若加上规模巨大的隐性债务,财政压力就非常大了。据他分析,公开官方数据并不包括那些通常不透明、数额巨大的隐性债务,如财政担保和财政支持的政策性银行均发放了大量高风险贷款,一旦出现问题,这些负债的还本付息将不得不由承担。

  税改进退两难

  严峻的财政形势下,既定的税制改革则走向了两难路口。

  5月25日,批转关于《202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要求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其中物业税、环境税、个税、资源税等广受关注的税制改革被再次提及。

  但是,记者一直跟踪采访获悉,这些广受关注的税制改革并没有进一步的实质进展。最典型的是资源税改革,这个早在2022年底就已经确定要出台的改革方案,至今难产。

  《202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公布之时,曾有专家分析,为增加提振经济的财力保证,以增加财政收入,一系列税制改革提速可能成为选择,不过到目前为止,税制改革提速迹象并没有显现。

  有人士告诉记者,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出台税改方案将更加谨慎、难度也更大。

  现在的问题是,增加企业税负的税改将增加企业负担,对实现经济复苏不利;而有利于企业的减税政策则会造成财政进一步减收,加剧财政困难局面。

  事实上,此前公布的高达5000亿规模的减税方案,已然加剧了财政收入的困难局面。上半年税收收入分析明确指出,政策性减收因素影响较大。

  记者了解到,受减税政策影响,证券交易印花税和车辆购置税在股票、汽车成交额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依然减收,出口退税大幅增加也相应减少了税收收入。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胡少维则撰文指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运行中不确定因素和突发性风险依然较多,即使相关税制改革方案成熟,也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把握好出台时机。

  取道结构调整

  时至年中,收支困局背景下,下半年财政政策如何取舍?

  “将致力于结构调整。”王雍君等接受本报采访的多位人士分析下一步积极财政政策方向时认为,大方向肯定不会变。

  王雍君认为,国内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能过剩;所以,结构性减税、停止或减少对产能过剩产业的补贴、优化涉外税收优惠政策是下一步重点。

  申银万国宏观分析师李慧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前期“救急式”的保增长措施已初见成效,宏观政策重点将从“救急”调整为“养生”,调结构将成为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祝宝良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下半年不宜再加大“保增长”方面的政策刺激力度,应将工作重点放在落实和完善已出台的政策上,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结构调整、科技支撑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培育带动新一轮经济复苏的新增长点。

  “启动内需的投入不能仅着眼于总量上的扩张,更应该基于未来发展的宏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胡少维称。
颖的时光
6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实现同比增长6%,如果今年后几个月数据与此相当,财政收入增长8%的年度预算将不至于落空,而这正是一直最担心的问题。

  困难显然还很大。

  “近期财政收入增幅有所回升,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成品油税费改革后转移性消费税增加较多以及一些一次性收入增加的影响。”6月份收支报告指出,全年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而支出势头不减。

  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告诉本报记者,如果考虑到大量的或有负债和隐性负债,财政压力已经非常明显,如果经济没有明显起色,那么未来的财政状况将令人担忧,财政空间也将变得越来越狭窄。

  对此,7月23日召开会议强调,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宏观政策取向不能改变。

  从近来高层反复强调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看,积极财政政策远没到功成身退之时。而积极财政政策如何继续则成为摆在决策者眼前的难题。

  “积极财政政策方向不变,但会致力于结构调整。”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等多位专家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前期“救急式”保增长措施已初见成效,下一步重点将从“救急”调整为“养生”。

  收支矛盾尖锐

  税收收入的负增长局面从2022年7月一直延续到今年5月。

  时至6月,在经济刺激政策带动下,增值税、营业税实现正增长,带动税收才首次实现正增长2%。

  而整个上半年,受税收收入持续负增长拖累,在非税收入同比增长4%补充下,全国财政收入仍然同比下降了4%。

  收入下降的同时,财政支出却在大量增加。

  去年第四季度已安排新增投资1040亿元,2022年共安排新增投资4875亿元。截至6月25日,18万亿元新增公共投资已安排资金5915亿元。

  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财政盈余58亿元同比大幅下降了约5%,其中,支出则同比大幅增长3%。

  事实上,企业所得税等与生产相关税种的大幅减收,还反映出实体经济依然不容乐观。对此,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马海涛指出,特别是企业经济形势依然没有走出困境。

  “目前,财政收支形势不容乐观。”王雍君直言,即使“保八”成功,财政收入依然很难乐观,历来财政收入的波动幅度都远大于经济增速。

  而财政压力还不止如此。

  在王雍君看来,9500亿财政赤字在3%的警戒线范围内,但若加上规模巨大的隐性债务,财政压力就非常大了。据他分析,公开官方数据并不包括那些通常不透明、数额巨大的隐性债务,如财政担保和财政支持的政策性银行均发放了大量高风险贷款,一旦出现问题,这些负债的还本付息将不得不由承担。

  税改进退两难

  严峻的财政形势下,既定的税制改革则走向了两难路口。

  5月25日,批转关于《202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要求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其中物业税、环境税、个税、资源税等广受关注的税制改革被再次提及。

  但是,记者一直跟踪采访获悉,这些广受关注的税制改革并没有进一步的实质进展。最典型的是资源税改革,这个早在2022年底就已经确定要出台的改革方案,至今难产。

  《202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公布之时,曾有专家分析,为增加提振经济的财力保证,以增加财政收入,一系列税制改革提速可能成为选择,不过到目前为止,税制改革提速迹象并没有显现。

  有人士告诉记者,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出台税改方案将更加谨慎、难度也更大。

  现在的问题是,增加企业税负的税改将增加企业负担,对实现经济复苏不利;而有利于企业的减税政策则会造成财政进一步减收,加剧财政困难局面。

  事实上,此前公布的高达5000亿规模的减税方案,已然加剧了财政收入的困难局面。上半年税收收入分析明确指出,政策性减收因素影响较大。

  记者了解到,受减税政策影响,证券交易印花税和车辆购置税在股票、汽车成交额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依然减收,出口退税大幅增加也相应减少了税收收入。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胡少维则撰文指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运行中不确定因素和突发性风险依然较多,即使相关税制改革方案成熟,也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把握好出台时机。

  取道结构调整

  时至年中,收支困局背景下,下半年财政政策如何取舍?

  “将致力于结构调整。”王雍君等接受本报采访的多位人士分析下一步积极财政政策方向时认为,大方向肯定不会变。

  王雍君认为,国内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能过剩;所以,结构性减税、停止或减少对产能过剩产业的补贴、优化涉外税收优惠政策是下一步重点。

  申银万国宏观分析师李慧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前期“救急式”的保增长措施已初见成效,宏观政策重点将从“救急”调整为“养生”,调结构将成为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祝宝良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下半年不宜再加大“保增长”方面的政策刺激力度,应将工作重点放在落实和完善已出台的政策上,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结构调整、科技支撑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培育带动新一轮经济复苏的新增长点。

  “启动内需的投入不能仅着眼于总量上的扩张,更应该基于未来发展的宏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胡少维称。
希望采纳
福娃小宝贝
搜:河南职称论文大学郑州高级经济师学院全国发表中心。河南职称论文大学郑州高级经济师学院15个专业:工商、农业、商业、财政税收、金融、保险、运输(水路、公路、铁路、民航)、人力资源、邮电、房地产、旅游、建筑12个专业,其中运输分为水路、公路、铁路、民航4个子专业。
河南高级经济师12个专业:2022河南评审合格:工商119人、人力资源71人、金融48人、财政税收43人、建筑29人、交通运输23人、商业12人、社会事业8人、房地产6人、邮电4人、保险1人。与2022年比,缺:旅游专业,是取消了,还是合格0人?)
河北高级经济师5个专业:工商、农业、金融、人力、建筑
北京高级经济师4个评委会23个专业:
经济系列经济高级评委会(4专业名称:财政经济、税收经济、农业经济、经济,证书打印专业名称:同专业名称)
经济系列工商高级评委会(8专业名称:房地产经济、基本建设经济、工业经济、商业经济、运输经济、旅游经济、国际商务、企业,证书打印专业名称:同专业名称)
经济系列金融高级评委会(5专业名称:证券、保险、银行、期货、投融资,证书打印专业名称:金融)
经济系列人力资源高级评委会(6专业名称:人力资源规划、薪酬激励、绩效考核、教育培训、测评与招聘、就业保险,证书打印专业名称:人力资源)
山东高级经济师16个专业(经济、企业、房地产经济、运输经济()、保险、财政税收、金融、人力资源、劳动经济、建筑经济、农业经济、工商、经济信息、市场营销、经济研究、商业经济
安徽高级经济师13个专业:工业经济、工商、商业经济、农业经济、建筑经济、房地产、运输经济、财政经济、金融、税务、旅游经济、信息经济、人力资源
江西高级经济师2022改为闭卷笔试,有5位论文顾的都是工商专业,其他不详。2022有顾客说:与中级专业完全相同。
辽宁高级经济师2022改为闭卷涂卡(单选、双选、多选),专业不详。
浙江高级经济师2022年改为面试答辩。2022年及以前是人机对话(副高),5个专业:决策、、人力、营销、公关。

相关问答

经济师-财政税收

财政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主要有两方面的手段:①通过税收进行调节,如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而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通过征收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而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②通过转移支付,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以维持居民最……

三石太保

经济师财政税收6

2022年至2022年在茂名县钢铁厂任团总支副书记。2022年至2022年在电白县财政局任办事员。2022年至2022年在湛江财贸学校读财政专业。2022年至2022年在电白县财政局任。2022年11月至2022年5月任深圳市税务局第一分局科员。2022年5月至2022年1月任深圳市税务局办公室副主……

80年代之后

经济师(财政税收)

财政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主要有两方面的手段:①通过税收进行调节,如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而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通过征收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而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②通过转移支付,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以维持居民最……

huang8023ta

中级经济师财政税收6

中级经济师考试对你大学学习的专业没有门槛,只要学历和职业时刻门槛: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专业职业满6年。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专业职业满4年。所以你需要到达以上职业年份,报名时单位给你提供一个从事经济类相关职业年份证明。而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分《经济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与实务》两个科目。其中《专业知识……

和平海棠

经济师财政税收好考吗6

你好,我是会计专业的,想考经济师,问下经济师里的专业有十几个是我自己任选一个专业考吗还是学会计的只能考哪一个,比如我想考财政税收专业行不行 注:根据人事部办公厅《关于调整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业设置的》(人办发[2022]18号)及有关文件精神,初、中级《专业知识和实务》科目均分为工商、农业、商业、……

寒江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