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经济师 > 经济师怎么验证真假

经济师怎么验证真假

最新回答

暖暖烛光2016
经济学要怎样学才对(一)

今天要跟你们谈的是怎样学好经济学,把自己当年的经验择其优而舍其劣,也就是我今天认为经济学应该怎样学才对。首先要说的,是如果你跟着我建议的方法学,在大学考试,或到外地争取什么博士,凶多吉少。我走的是实证经济学的路,着重于理论的实用性,不花巧,写出来的学术文章不一定可以打进今天的国际学报。昔日可以,今天或多或少有点困难,虽然某些学报编辑记得我这个人,可能给个面子。当年在西方发表的文章,今天还有人记得,但在「格局」与思维上,与今天的是不同的了。

不容易解释发生了什么事。我的经济学很传统,从史密斯到李嘉图到米尔到马歇尔到鲁宾逊夫人到凯恩斯到费沙等,我都读得认真。跟着是森穆逊、阿罗、史德拉、佛利民、艾智仁、赫舒拉发、普纳、高斯等较为近期的,也读得认真。可以说,一九六五年之前的文献我读得多而透。六五到六九年间,我转攻资料性的读物。一九六九之后,自己不再进图书馆,要什么资料由助手替我找寻。大约一九七二起,我谢绝替学报评审文章。行内朋友找我研讨,懂得一定奉陪。一九八二回港任职后,通讯没有今天那样方便,交谈是减少了。喜欢魂游四方,不熟知我的人不容易跟我交谈。像巴赛尔那种愿意跟着我魂游的行内君子不多。 我认为一个人在求学时要多读他家之作,但当自己进入了创作时期,要重视的还是自己怎样想。我的经济学底子很传统,比今天的新秀传统得多了。熟读传统,有欣赏的也有不欣赏的。选择自己认为可取的发展下去,过程中修改了不少认为有不足之处的前贤之见,而好些认为一无是处的,淘汰了。

这样的发展不是很有意思吗?夸夸其谈的背后,知道自己沧海一粟,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也不少。一士谔谔地走自己的路,走了三十年,心领神会,对自己的进度是挺满意的。但当我偶尔翻阅今天的经济学报,不容易见到自己熟知的传统。术语好些还是以前的,但看不到传统的思维。新秀们放弃了传统,我则认为史密斯的传统怎样也不要放弃。

回头说自己的经济学着重于实用性,是指解释力,解释人的行为,解释因为人的行为而引起的各种现象。我认为解释现象是经济学的唯一用途,没有其它。福利经济学是。不是说不应该关注社会福利,而是任何人都可以是「专家」,不需要读过经济。二百多年来,经济学无法证明,从某甲手上拿了一元,交到某乙的手上,社会福利会改进或改退。

学经济可以协助赚钱吗?可以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或减少的机会,但我没有遇到过一位富豪是经济学家。我自己母亲的投资命中率比我高,但她连书也没有读过,不识字。经济学可以协助决策吗?可以解释怎样的政策会有怎样的后果,但如果关心会否接受你的建议,不被气才奇怪。

解释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但这里说的是科学解释(scientific explanation)。一门科学往往由一些没有学过的人想出来。我们是后学,学经济是学经济科学了。科学有科学的规格。任何人接受这规格,同意其中的理论,那么任何人对同一现象的解释,大致上应该相同。物理、化学、生物学都有这样的一般性。这方面,经济学比较麻烦:自称是经济学家的五花八门,懂的不懂的各持己见,忽略了经济科学的规格。史德拉(G J Stigler)曾经对我说:「如果你说自己是个物理学家,听者会回应:『物理学我不懂。』不再说下去。但如果你说自己是个经济学家,听者会回应:『经济学吗?我不懂,但我认为……』跟着滔滔不绝。」

其实作为科学,经济在规格上与物理或其它自然科学没有什么不同。方法是一样的,而其可靠性也没有多大分别。后者很多人不同意,认为经济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not an exact science)。他们认为经济学的推断往往模棱两可,或各各不同,没有像物理学那种精确的解释力。

为此我曾经举出一个简单的例子,今天一些的教授「盗」而用之,使我高兴。四十年前在教学生时,我说:「如果我把一张百元钞票放在有行人的街道上,没有风吹,也没有警察,我敢打赌,这张钞票会不翼而飞,不见了。有谁敢跟我打赌?一百博一?一万博一?要赌的请站出来。」这就是了。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化学,都无从推断或解释那张百元钞票为什么会不翼而飞。在人类发明的所有科学中,只有经济学可以推断,可以解释,而其准确性与物理或化学等自然科学是一样的。当然,在某些情况下,该钞票可以相当持久地留在地上,正如秋天的黄叶无风自落,但秋风起黄叶却可飘到天上去。

「某些情况」的指定是重要的。科学方法称之为验证条件(test conditions),经济学则称为局限条件(constraints)。这就带来推测与预测之分。推测是要指定条件的。条件是真实世界的条件,可以观察到。条件不对,推测的效果往往不同。推测与解释是同一回事。在我指定的条件下,推测百元钞票会在街道上不翼而飞,逻辑说,等于我解释了该钞票为什么会消失。推测是prediction,是解释,永远有条件。经济推测要指明局限条件,有时不言自明,用不着说出来,但有时不说清楚条件为何听者或读者会被误导。不管条件的推断不是推测,而是预测,forecast是也。这是看水晶球,或者是看。不是科学,但相信水晶球的人甚众。先生这个行业有了数,历久不衰。

举个例子吧。我称「推断」股市走势的图表派为派。什么三角形呀,什么双肩呀,等等,是没有条件指定的。这是预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预测股市的图表派没有指明局限条件及局限的转变。这是看,有人为之发达,也有人为之破产,但人还是人,不少相信,所以先生有收入。

科学是有法则的,逻辑的法则,科学的方法(The Methodology of Science)是也。逻辑属哲学系,可能是人类最湛深的学问,深得有点发神经,不主张同学们钻进去。然而,基本的「方法」逻辑重要,尤其是对中国的青年来说,多多少少总要知一点。

我曾经是二十世纪哲学逻辑加纳(R Carnap)的学生,不是入室弟子,但算是得到少林方丈指点过一两手。是二十世纪大名鼎鼎的维也纳学派的思维,在三卷本的《经济解释》的首卷《科学说需求》中的第一章——《科学的方法》——我从经济实证的角度解释过了。写于一九年,那章写得称意而重要,同学们要一读再读。说重要,因为那是我知道的唯一的从经济实证的角度论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哲学逻辑走进了象牙之塔,走进了一个圣殿,其中的君子不能分身参与实证科学(empical science)的研究工作。我学了象牙塔内的一小点就跑出来,作了多年的实证研究,然后回顾塔中所学,以自己的实证或验证经验与逻辑哲学互相印证,写成了该章。

该章很长,这里不重述。要说的重点,是科学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而是求可以被事实。可以被事实但没有被,科学理论就算是被证实或验证(confirmed)了。A theory cannot be pven; it can only be confirmed——同学们要记着这句话。Pving与confirming不同,在实证科学中有着微妙而重要的分别。前者是证实了,不可能错,正如数学上证实了的定理。后者呢?以中文言之也可说是证实,较为正确是验证了是对的,没有错。但验证了的对,还可能错,对了无数次还可能错。可以被事实(可以错)但没有被,英文字是confirm——还可能是错的证实。文化不同,严格来说,中文没有这个字。

我自己在经济科学方法上的主要贡献,是指出与坚持,验证理论一定要用可以观察到的变量。浅得离奇,对得无话可说,但经济学者一般不重视。或者说,他们认为那样浅,是小儿科,没有想深一层,无从验证的却认为是验证了。说什么意图,谈什么意欲,又或者搞什么博弈、什么偷懒出术的,在真实世界看得到吗?不是说人不会博弈,但在观察上我们怎可以知道?我看着一个貌美如花的女人,目不转睛,意图相当明显,但我可没有动手动脚,你怎可以知道我的意图是什么?要以我的行为验证你的理论,你只能说我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个女人,因为是事实,可以观察到,而如果换了一个男的,我忙顾左右,也可以观察到,也是事实。如果你发明了一个「异性相吸」的理论,你只能从上述的可以观察到的行为验证。我不认为今天盛行的博弈理论是可取的实证科学,因为其中无从观察的变量太多,不能验证。

一般而言,科学的起点是一些武断的假设,称公理(postulate或axiom)。通常不真实,往往抽象。所谓公理,是参与的人不准在公理上争辩。经济学的第一个公理是所有人的行为都是个人选择的结果。跟着的第二个公理,是每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在局限条件的约束下争取最大的利益——我曾经称之为「自私的假设」——又称局限下争取极大化(constrained maximization)。这就带来一个难题:「极大化」用什么来量度呢?财富(wealth)、收入(income)、盈利(pfit)、租值(rent)、功用(utility)——都有经济学者采用。

出自洛杉矶加大与芝加哥大学的传统,我首先淘汰了盈利,因为盈利是意外的收获,逻辑说不可以刻意地争取。行内最普遍地采用的是「功用」,但我个人从开始就避之则吉。这是因为功用是空中楼阁,二百年前由边沁(J Bentham)想象出来,真实世界不存在。功用是个变量(vaable),科学理论往往有无从观察的变量存在。从开始写博士论文起,我知道验证只能靠可以观察到的变量,无从观察的以少为妙。功用不是真有其物,多个香炉多只鬼,可以不用当然不用。

话虽如此,同学们对功用的理念是要深入认识的。不需要用,但要知道其中玄机。这是因为功用理论经过多年发展,带来了两方面的重要思维。其一是以数字排列选择。不管用什么名目来排列,这排列重要,而熟知功用排列的哲理,对极大化的思维有助。其二是近代的功用排列,用序数(ordinal numbers)。序数是以数字分高下,不比较数字之间的差距,也即是说数字不可以加起来。从选择的角度解释行为,选择的排列重要,而从边际转变的角度论选择,我们是不需要顾及数字之间的差距的。

用上功用理论的理念,却放弃了以功用作为量度选择的工具,在经济学行内不止我一人,但恐怕不及一掌之数。我认为功用量度在行内盛行,主要是数学方程式可以写得漂亮。我的兴趣是理论的实用性。真实世界不存在的变量,以少为妙,可以不用不应该用。在从事解释行为或现象的经济学者中,喜欢以功用量度而又用得最出色的,应该是贝加(G S Becker)。个人认为,贝加可以解释的,我可以不用功用方程式也解释得到,而用上功用量度,好些时会中套套逻辑(ttology)之计,高明如贝加也不一定避得开。

方程式,方程式!同学们要用我当然不反对,但千万不要因为好看或显得有学问而用之。好看,却比不上流畅的文字。学问吗?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方程式是不能把学问加上去的。同学们要学数,花一两年工夫值得。一般学子没有戴维德或高斯或奈特的天赋,数学于是对思维有助。如果有史密斯的天赋,学数更是多此一举了。

量度极大化,我有时用财富,有时用收入,有时用租值。各有各的方便之处,也各有各的困难。「财富」的困难是要靠利息率的存在,而没有市场则没有利息率。「收入」的困难是秒秒不同,这秒高那秒低,不一定是选这秒的。「租值」的困难是要在特别情况下才可以用。我自己三者皆用,看情况而定,而如果集中于边际转变来处理选择,大有可为:解释行为只须从边际看。这些我在《经济解释》的卷二——《供应的行为》——分析得清楚,这里不说了。在量度极大化这个话题上,于今回顾,当年有三项读物给我深远影响:A A Alchian,The Meaning of Utility Measurement;R Sttz,Cardinal Utility;I Fisher,The Theory of Interest。后者开头的一百五十多页最重要,非读不可。

同学们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去掌握量度极大化的几种价值选择。不是价(pce),而是价值(value)。价是另一回事,属于局限那边,是后话。

不能肯定同学们要花多少时日,才能充分地掌握量度「极大化」的几种价值,懂得遇上怎样的问题要选用哪一种。首先是要掌握前文提到的几种价值概念。我推荐了几项读物,而自己的心得都写进了三卷本的《经济解释》的首两卷中。不要轻视这些价值概念。西方的经济学发展了二百多年,到今天,大致上这些概念可取而重要。原则上,这些概念的正确掌握,几个月的工夫足够。困难是不同读物有不同的说法,而不同教授所说的也往往不同。实在太多不懂的人写书或教学了。能通透地掌握价值概念的经济学者不多,而能掌握局限条件(constraints,价值的另一面)的更少。

经济是一门重视概念的科学。可取的理论不多,也不难,远不及自然科学那样湛深,但概念的变化多,一般性大,而概念掌握得稍有差池,简单理论的威力就发挥不出来。这样,从事者逼着把理论搞得复杂,用上「拓朴」等湛深数学。是今天的「主流」吧,但我没有见到这样的文章,对基础概念掌握不足的,能成功地解释现象。同学要掌握正确的概念,但读物胡说,老师不懂,很麻烦。同学们于是要讲一点际遇,明师难求,懂得选择读物是起码的要求了。

说过了,经济解释是解释人的行为,以及人的行为引起的各种现象。史密斯的伟大传统说人的行为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我们接受,而加上小孩子也能明白的数学理念,「在局限条件下争取极大化」这个公理就成为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这公理直白,浅的,没有玄机,困难是概念的掌握:极大化的量度价值概念与局限变化的概念。局限是约束,经济学翻为成本、代价、价格等,牵涉到资源、产出的边际下降,而在社会中则要加上最难处理的产权及交易费用。

这就带到经济解释的重心所在。所有经济解释都环绕着如下一个问题:某些局限变了,人的行为会怎样变呢?想深一层,人的行为变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它局限会变,人的行为又会怎样变呢?社会的整体又如何?本来是简单的学问,一下子复杂起来。

局限有变,人的行为跟着变,但要解释或推断这行为的变动,行为不可以乱变一通,不可以像阿康那种「无定向风」。要解释或推断行为,行为一定要受到约束,而在科学上——任何科学——约束行为的规律就是理论了。经济学的结构是简单的:局限怎样变,人的行为一定会跟着怎样变,而约束这「一定」的规律,主要是那大名鼎鼎的需求定律(The Law of Demand)。经济学有不少定律,或有不少理论,但大部分可有可无,只有需求定律不可或缺。没有需求定律就没有西方经济学,事情就是那么简单。原则上,所有其它经济定律都可用需求定律代替,又或者所有其它经济理论都可从需求定律变化出来。任何理论,不论微观或宏观,某一点违反了需求定律,该理论一定错!所以同学们要学好经济理论,一半以上时间要集中于需求定律。其它的多知一点无妨,但如果同学对需求定律的理解与体会,可以给我打上七十分,其它的理论一概不知也算到位,是个及格的经济学家了。

需求定律说,任何物品,何时何地,价格下降其需求量一定上升。不容许有任何例外,因为如果有例外,理论就不可以被人的行为,无从验证,所以不能解释人的行为。同学们都知道,经济课本说有吉芬物品这回事。吉芬物品是指那些价格下降需求量跟着下降的物品,或价格愈高需求量愈大——这是了需求定律。逻辑说,吉芬物品可以存在,正如逻辑说万有引力可以失灵。这就是困难:如果吉芬物品被容许在真实世界存在,而我们不能事前划分哪些是吉芬物品哪些不是,那么人的任何选择行为都不可能被需求定律,也即是说该定律无从验证,于是半点解释力也没有。所有的经济学概念及其它理论皆要与需求定律挂钩,没有该定律,经济学的整个架构就会下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不少价格理论尝试在逻辑上把吉芬物品推出门外,都不成功。我在六十年代搞起了风浪,指出在几个不同的假设下,吉芬物品可以被拒诸门外,但因为用上无从观察的变量,不妥。后来还是接纳了史德拉与艾智仁的办法,把需求定律作为一个公理(a postulate),武断地不容许吉芬物品存在。一九六六年,在加州长堤大学任教职,我对同事E Dvorak指出,逻辑上,吉芬物品不能在市场成交,只可以在一人世界或永远不交换的物品出现,把他吓了一跳,大叫天才。但既然吉芬物品可以武断地废除,我的天才不值钱。虽如是,三十多年后我还是把该推理写进《科学说需求》的第四章第六节。(这里要向同学解释一点。今天的经济学教科书,吉芬物品一般存在。教科书是为了赚钱,或起码要有出版社收容,否决吉芬物品的存在不容易卖出去。可见一般大学里的教授,对经济解释是没有兴趣的。)

回顾平生,在需求定律这个重要话题上,对我影响最大的读物是佛利民的《马歇尔需求曲线》(M Fedman, The Marshallian Demand Curve)。虽然有好几处我不同意其分析,但该文对需求的经济思维实在好,今天的同学还要一读再读。整体而言,需求定律分析得最详尽的,应该是我于二○○一年发表的《科学说需求》(《经济解释》卷一)。该卷分析的何谓价、何谓量、不变量的选择、品味不变的假设、消费者盈余、否决剪刀论,等等,大部分不能从其它读物找到。不全是我的发明,而是经过多年从读物及师友间的吸纳,经过自己不断地在街头巷尾找现象印证,左改进右改进,日夕思想到过了退休之年,知道打通了经脉,全盘掌握,毫无沙石,才动笔写出来的。

这里有一个要点——非常重要而又头痛的——同学们要注意。这是需求定律(或需求曲线)所说的需求量(quantity demanded),是一个无从观察的变量(vaable),真实世界不存在。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变量是成交量(quantity transacted),不是需求量。需求量是一个意图之量,是经济学者想象出来的,不真有其物。于是,经济学分析的短缺(shortage)或剩余(surplus)

都是空中楼阁,真实世界不存在,靠这些理念作经济解释不可能不是。我说过,一个假说(hypothesis)的验证必定要用上两个或以上的可以观察到的变量,但理论的起点往往要用无从观察的变量,然后通过逻辑,推出可以观察的变量才能作假说的验证。这样看经济分析,可以避免的话,无从观察的变量愈少愈好。需求定律中的需求量无从观察,但这定律不可或缺,所以需求量是经济学中唯一的我不能不接受的无从观察之物。处理经济解释的一个重点,是要懂得怎样把真实世界没有其物的需求量(一个概念上的变量),按着逻辑的规格,带到可以观察的成交量或其它现象那边去。《科学说需求》的第六章对这个问题交代过、解释过怎样处理。

以为需求量可以观察到,或以成交量作为需求量的研究分析,无数,都是。
凯恩斯曾经说:「比起其它科学,经济学困难吗?不难,是容易的学问,但杰出者甚少。」我同意这判断。凯氏认为经济学难以杰出,因为某程度上从事者需要是个哲学家、史学家、数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周身刀的。这观点我不一定同意。我认为经济学难达大成,主要是概念不容易掌握,理论太多,搞得太复杂,而最大的困难是从事者对真实世界知得少,知得太少了。像戴维德、高斯那种人,不懂或不用数,理论知得不多,但他们对基础理念有充分的掌握,对世事知得多,足够。

我们不需要有这些的天赋才可以达到师级的层面,但要懂得学习的方法。我自己走过不少冤枉路,误入歧途好几次,可幸及时惊觉,回头是岸,再走。尝试又尝试,终于找到自己的路,打上去。教同学,我只能把自己的经验申述一下。

我认为重要的起点,是入门者要知道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架构,跟着是掌握这架构中的概念与简单理论。有了基础,不妨尝试比较复杂的理论。天赋奇高可以不管复杂的,但我的经验,是猛攻一阵复杂的,再回到简单的基础会有新的理解。三十岁前,我来来好几次,到三十五岁,知道基础架构的掌握充分,概念的理解通透,就再不管复杂的理论了。

这架构就是前文说过的:一、人的行为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二、选择的第一个公理,是在局限下争取个人利益极大化;三、量度极大化的价值概念与局限概念皆重要,掌握不能有差池;四、局限转变引起的行为转变,要受到约束,而这约束主要是需求定律。

这就带来我个人认为是经济学最难处理的地方。局限转变带来的行为转变,要受需求定律的约束。需求定律是约束价格的转变与需求量的转变。因此,要解释行为,任何局限转变,处理的人必须或明或暗地把局限的转变翻为一个价的转变。不容易。更头痛的是,很多行为不通过市场,需求量不一定是市场成交的物品。可幸的是,需求定律的用途,不限于市场物品。任何有价值的物品这定律都可以用,包括声誉、友情、等。不在市场成交,没有市价或价格,用需求定律可以不用市价。非市场的物品,价格变为代价,也即是成本了。

「成本」是cost的中译,不大正确。较佳的译法是「机会成本」,有点不妥,因为经济学没有不是机会成本的成本。最好的译法应该是「代价」,但说「生产代价」中文不容易接受。比起其它科学,经济学是格外重视概念的,而其中最难掌握得好是成本的概念。懂得把任何局限转变翻为成本转变,也即是翻为代价转变,需求定律的运用就过了最困难的一关。可以相当复杂:一项局限的转变可以牵涉到好几方面的需求,因而牵涉到好几方面的代价转变。学而时习之,熟能生巧,我自己到四十岁后,得心应手,任何局限转变,想到与某方面的需求有关时,代价的升升降降立刻知道。

《经济解释》的卷二(《供应的行为》)对成本有详尽的解释,而卷三(《制度的选择》)分析产权与制度,带到社会成本(代价)那方面去,也说得详尽。同学要注意,有些价值,可以倒转过来看为成本,例如租值。又例如利息是收入,转换角度可以作为成本看。三十年前,与老师艾智仁研讨某话题,书信来来好几次,其中一次我写道:「利息不是成本的局部,而是成本的全部。(Interest is not a part of cost, but the whole of cost)」他回信大赞,显然认为我学满了师。

成本的正确概念本来就不容易掌握(见《供应的行为》),而加上产权问题、交易费用、非市场物品等,「成本」或「局限」的转变来得更复杂了。然而,要通过需求定律来解释人的行为,我们一定要把局限的转变翻为价或代价的转变。要记着,凡是转变,不管是代价还是行为,一定是「边际」的,所以解释行为或现象要从边际转变的角度入手。这又带到序数量度或排列选择给我们的方便了。那些批评交易费用难以量度或无从量度,因而没有用场的众君子,是经济解释的门外汉。

有一件事不妨一提。杨小凯曾经批评我不懂得边际分析,但巴赛尔却说边际分析我用得出神入化。二者有冲突吗?不一定。小凯是搞数学经济的,没有作过实证经济研究,从始至终停留在象牙塔内。我是搞实证研究的,数学的边际分析只学几天就认为足够(考理论当年永远第一),早就跑出象牙塔,走到真实世界中,落手落脚地搞起来。在真实世界看边际转变,可以小若沙尘,可以巨似泰山。数学的边际分析与验证的边际处理是两回事。

这就带来我要说的实践经济学的重点。要解释行为,局限的转变不可以子虚乌有,其转变一定要有可以观察到的事实支持,而如果交易费用等转变不容易一分一毫地量度,以序数排列转变的或大或小有可为。然而,局限转变不易体会,翻为一个价或代价的转变也困难。可以做到,不易。这里要说的重点,是处理真实世界的局限转变,一般不是一个市价转变那么简单,绝大部分不可能从课堂上学得,也不是博士之后坐在办公室内可以知道。同学们从开始的现象作验证。要多做,甚至天天做,开头会觉得经济理论没有什么解释力,但坚持下去,「破案」的实例会愈来愈多,过了几年会觉得复杂的世界一般有简单的理论解释。

是难以自圆其说的现象。所有实证自然科学,不管是物理、生物或化学,学生从中学起就要做实验室工作。经济也是实证科学,但就是进入了大学也没有实验室课程。真实世界是经济学的实验室,大家生活在其中,但大学的教授可没有规定学生要到处观察,不断地试行解释,而那些所谓「实验」课程,只不过拿着些不知怎样弄出来的数字,作些什么统计分析。
水郡都城
证券市场有效性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一,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问题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研究,几乎都是以有效市场假说这一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法玛把大量对证券市场效率的观测,发展成有效市场假说该理论的实质,是研究证券市场场价格对全部相关信息反应的速度和分布有效市场假说较完全市场假说,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为人们指示现实中的证券市场效率与有效市场假说中的三种不同市场效率的差距,查明其原因,进而对症下药,以达到提高证券市场效率的目的,提供了理论指导但是,有效市场假说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基于有效市场假说存在的缺陷,彼得斯提出了分形市场假说,以替代有效市场假说分形市场 说是应用分形几何学这一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来研究证券市场,有专家认为,分形市场假说集中反映了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时下居主流地位的有效市场假说大相径庭,因此,对我们证券有效性的研究,应以这一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之一,才能较客观地揭示出证券市场的特性及有效性
二,关于研究的方法问题
目前,对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研究,更多的是对我国证券市场是达到弱型效率还是达到半强型效率进行检验其中,对证券市场是否达到弱型效率的检验,基本上都是采用随机游走模型和过滤检验两种方法;对证券市场是否达到半强型效率的检验,基本上都是采用市场模型和夏普一林特勒模型两种方法而不同的则只是样本的时间及数据不同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证券市场有效性进行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实证法,尤其是经验性实证法这对于我们解释和预测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达到什么程度,无疑是必要且重要的
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实证法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表现主要有:实证法力图用有限的事实和现象去证明普通的命题,其研究结果便不可避免地带有概率或然性;过分强调假设和数学模型化,可能导致把研究对象过于简单化,从而使研究结果产生较大的性偏差,远离现实忽视甚至否定价值判断,可能造成是什么和为什么之间的割裂,出现描述主义倾向,等等因此,在研究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过程中,实证分折和规范分折都是必要的,缺一不可的把这两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既有助于说明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也有助于说明应该是怎样的问题
三,关于研究的定位问题
笔者认为,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应集中地体现于:证券市场与国民经济运行保持一致性,即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中能够真正起到了应有的促进作用因为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功能和作用,只有在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这一大背景下,才能得出正确的理解和评价而且,还应该看到,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在证券市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经济环境下,又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和侧重点这就客观上决定了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对证券市场有效性的研究有一个定位问题只有定位正确,才能使证券市场有效性的研究为充分发挥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在我国,证券市场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至少应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筹资效应;二是改革效应,即促进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的转变;三是配置效应,即促进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但相比之下,后两大作用更加重要因为对国有企业来说,增强其活力和竞争力的根本问题不在于缺钱,而在于缺少把钱用好的机制因此,这两大作用的发挥,应是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集中体现,或者说是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第一目标然而,目前有许多学者在对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进行研究中,则把其定位单纯地放在证券价格对有关信息做出如何反映的检验上显然,这便忽视了证券市场与国民经济运行的一致性,对当前如何发挥证券市场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而且,由于这种检验的范围仅局限于证券二级市场,忽视了证券一级市场的作用事实上,证券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而有效地发挥证券市场的功能
听雨轩808
那个4级证还算比较硬(其它证,很多只要需要花点钱都能搞到,何谈竞争力)
6级还是认真去考吧;计算机2级,大部分公司都没硬性要求,至于考那一类就更没人要求了,这个证也可以去考一个下来,不过迫切性没有6级那么高。

计算机一级OFFICE、英语4级、二等奖学金、优秀青年志愿者、优秀学生、协会指导老师等这一堆证书,虽然不能说是没用处,不过既然你是岗位,那么这一堆东西对你来说也就可有可无了
虽然你学了公共事业,不过你认为毕业后,能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事实上,从事岗位,比从事技术岗位更要求经验!

对你来说,念完硕士也许会好点。

而且你自己也说了,学校不是211,公共大概也不会是什么强项专业吧

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很多企业都再裁撤自己中低层的岗位,你刚毕业的话,经验,资历,职称,职务都没有。加上现在岗位本身就很难找工作,对于稍微好一点甚至一般般的岗位,真正和你竞争的,很多都是已经毕业有几年工作经验,手里有助理职称甚至经济师职称了师兄师姐们,你拿什么和他们竞争呢?

你要真的想从事本专业,而且想某一个说得过去的岗位,那你的竞争力只能来此经验和学历:
工作经验你是不可能有了,想进一步提高自己水平更是开玩笑----半天岗位都没做过的人,怎么提高自己业务水平?(事实上我工作了2年后,才开始对自己的工作比较了解,能够开始处理事务,拿下了中级职称后,工作上才开始做的得心应手。刚毕业的学生,没个一年半载的实习期,工作中根本就起不上什么作用。)
实际工作中,证书什么的用处不大,也就评职称时候用到,至于你的能力,工作中多半是上面领导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yellowmoon27

不锈钢制品目前已大量走入寻常百姓家,然而很多消费者在购买时仍存疑惑--究竟该怎样来辨别其真假?

不锈钢专家、高级经济师郝培钢说,社会上流传可以通过“有磁”或“无磁”来识别不锈钢的真假,但这种方法并不可靠。因为现在很多高级别不锈钢制品也是有磁性的,而且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假冒伪劣不锈钢制品也能做到“无磁”。

郝培钢建议,老百姓在购买不锈钢制品时,可向者索要产品质量保证书,并看一下上面的“铬(Cr)”,是否大于等于10.5%;再按照上面的化学成分,计算一下“铬(Cr)”+3.3倍的“钼(Mo)”+30倍的“氮(N)”-“锰(Mn)”,是否大于等于10。小于10的肯定是假冒伪劣不锈钢产品。

专家提醒说,普通消费者如果要购买不锈钢管之类的常用家庭装饰材料时,应去钢材市场购买,而不要去装饰城之类的装饰材料市场,以保证购买货真价实的不锈钢产品。市场上购买的不锈钢制品其材料成分多半不是符合国家标准的不锈钢。

鉴别不锈钢最简易的方法是在100ml蒸馏水溶解8gCuSO4,再加入3滴浓硫酸,将此溶液滴在不锈钢制品上保持6min,真正的锈钢制不会发生变化,否则就会在钢的表面沉积一层铜(这是我工作中用到的最简单的方法了,千万别说找不到这些东西)。复杂的办法就是进行光谱分析,如果有朋友从事这项工作,那也是举手之劳。  

不锈钢范围很大、种类很多,有些能吸、有些不能,主要是看钢中是否含有铁、镍、钴,如有则可吸,否则不能。例如不锈钢刀就可吸,有些纯装饰用料则不吸,那么也没有硬度。 

事实上各种不锈钢耐腐蚀的程度不同的,都不是绝对不锈,如果你要求的主要是防腐蚀功能,常用316L较好,但不能用磁铁吸的办法区分。最好办法是腐蚀试验,比如酸碱、盐雾试验方法等。

贵州米粉
《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真的是出了不少好书。这是一本哲学入门读物,你会在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哲学史上的重要哲学家及其观点与哲学事件,享受到思考的乐趣。
开篇问题:
有没有某种你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东西,如果有,它是什么?
如果你只有几分钟可以活了,那么你将怎样利用这段时间?如果还能活几天呢?二十年呢?
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曾经说过,人的生民就像牛或昆虫的生命一样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吃饭、睡觉、或过一段时间、生殖,别的动物也是如此,生命没有任何最终的目的。你会怎样来回答他?人的生活拥有哪些牛或者昆虫那里无法找到的目的?你的生活的目的是什么?
你上帝吗?为什么?上帝是怎样的(也就是说你所的是什么?)你怎样想一个不信上帝的人证明你所的是真的,即上帝的确是存在的(什么回事你改变想法)?
如果你不上帝,那么为什么不信?描述一下你不相信的到底是什么(有没有其他你原籍接受的上帝概念?什么会使你改变想法)。
下面哪种东西最“真实”——是你所坐的椅子,构成这张椅子的分子,还是当你坐在上面时的感觉印象?
假设你是心理学家实验室里的一只动物,但你拥有思想和感觉的所有能力,也就是说有一个与现在完全相同的“心灵”。你无意中听到科学家跟一位助手说:“别担心,它只是一直不会说话的动物,既没有思想,也没有感觉,只是在按照它的本能活动罢了。”你怎样证明你的确具有思想和感觉,有一个“心灵”?
现在假设有一位心理学理论家(比如哈佛大学的BFSkinner(1904-1990),行为心理学家,操作性条件反理论的奠基者)这样说,一般说来,没有所谓“心灵”这种东西,人只是“行动”罢了(也就是说根据从环境中接受到的刺激去移动身体和发出声音)。你将怎样证明你的确有一个心灵,你不仅仅是一个自动机或者机器人,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感觉的存在。
假如你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每个人都相信地球是静止不动的,而太阳、月亮和群星则围绕地球,沿着可以预测的轨道作着也许比较复杂的运动。你反驳说:“你们都错了,地球是绕太阳转的。”但没有人同意你的说法。他们都认为你疯了,因为人人都感到地球并没有运动,人人都看到太阳、月亮和群星在运动。到底谁是正确的?难道真的可能只有你懂得真理,而其他人都是错的?
“生活不过是一场梦”,一首流行的老歌这样唱到。假如你觉得有这样一种想法是可能的或者至少是可以设想的比如在一堂哲学课上:你此时此刻仍然还在床上睡着觉,只不过是梦见自己在读一本哲学书。你应该怎样向自己证明这不是真的,你其实正醒着(捏自己并不管用,为什么)?
9.把你当成小说中的任务描述一下自己。谈谈你的举止、行为、习惯、个性以及特征用语。你最终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吗?喜欢(或不喜欢)他的哪些方面?
你怎样喜爱那个以为外星来客解释你是谁(什么)?
我们发明了一台机器,它是一个有着若干电极和一个生命维持的箱子,名叫:快乐箱。只要你进入这个箱子,就会体验到一种特别快乐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它可以产生足够多的变化是你不会失去新鲜感。现在我们想要请你去试试。只要你愿意这么做,你可以随时决定出来或者不出来;但是我们可能会对你说,人一旦进入箱中,还没有谁愿意出来过。过了十几个小时左右,我们接通了生命维持,人们就在那里耗完他们的一生。当然,他们其他什么事也没做,所以过了若干年以后,由于缺乏锻炼,他们的身体开始变得臃肿,摇摇晃晃,但他们似乎从未此烦心过。现在轮到你做决定了:你愿意跨进快乐箱吗?为什么?
一个好人(一个不去做恶,制作分内事的人)必定会快乐吗?换句话说,你相信生活最终是公平的吗?一个恶人——至少是最后——必定会受苦吗(如果不会,为什么每个人还要力图做一个好人)?
13你相信杀生在仍和情况下都是错误的吗?
你是否曾经做过一个不牵涉别的任何人而完全只属于你自己的决定(也就是说,不是因为你的父母向你提出,不是因为你的朋友或电视、书籍、的影响,也不是因为迫不得已或过分受到某个人活着某种情况的影响)?
自由总是一件好事吗?
你想要孩子吗?

相关问答

经济师证验证真假

通过证书查询验证在线验证证书信息真伪,防止别人用假证中国人事考试网公布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查询验证服务正式开通,2022年3月16日以后,我们可以通过中国人事考试网“资格证书”栏目来查验经济师证书的真伪。首次推出的查询验证范围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共同颁发的2022年度全国专……

长草的燕窝

经济师怎么验证真假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亲爱的您好,您的问题已经收到了ÿ。我是金融,是金融理财师,现任财务经理,毕业于吉林大学,主修经济学和学,拥有八年金融工作经验,我正在快马加鞭整理回复您的答案,预计三分钟内回复您,您不要着急,认真专业的答案马上就回复您'。分辨银元真假的5种方法:听音法、掂量法、秤量法、视形法……

贝贝781213

验证经济师证件真假

通过证书查询验证在线验证证书信息真伪,防止别人用假证中国人事考试网公布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查询验证服务正式开通,2022年3月16日以后,我们可以通过中国人事考试网“资格证书”栏目来查验经济师证书的真伪。首次推出的查询验证范围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共同颁发的2022年度全国专……

旅游新四力

中级经济师怎么查验真假

摘要申报人要认真履行“诚信承诺”,一个年度内只能申报一次专业技术资格,且不得以兼职、挂靠、假冒等形式通过其他单位申报。咨询记录·回答于2022-08-04高级职称的业绩资料借用别人的会不会查出来,怎么识别真假您好,我是百度咨询的合作律师,已经收到您的问题了,目前咨询的人比较多哈~请稍等2分钟的哦,亲……

lavender522

中级经济师证怎么验真假

证券市场有效性研究中的三个问题一,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问题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研究,几乎都是以"有效市场假说"这一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法玛把大量对证券市场效率的观测,发展成有效市场假说该理论的实质,是研究证券市场场价格对全部相关信息反应的速度和分布有效市场假说较完全市场假说,无疑是前进了……

超级懒喵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