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经济师 > 财政支出分为经济师

财政支出分为经济师

最新回答

DP某某某


财政

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财政活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经济现象。但“财政”一词出现在中文词汇中至今却只有百年的历史。据考证,清朝光绪2022年,即 1898 年,在戊戌变法“明定国是”诏书中有“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的条文,这是在文献中最初启用“财政”一词。“财政”一词的使用,是当时维新派在引进西洋文化思想指导下,间接从“进口”的,而则是来自英文 public finance 一词。先生在辛亥时期,宣传三义曾多次应用“财政”一词强调财政改革,成立时,主管国家收支的机构命名为。相应机构的英文用词为“Department of Treasury”,本来的意思是金库或国库,在我国也译为。


20 世纪 40 年代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对“财政”一词作如下解释:财政谓理财之政,即国家或公共团体以维持其生存发达之目的,而获得收入、支出经费之经济行为也。财政就是理财的政策。财政不仅仅关系到机关的运行,还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存状态等等。



赤字

在会计学中,当支出大于收入时,这笔差额通常用红色字体标出,用以醒目提示风险,赤字由此而来,通俗来讲,赤字往往代表入不敷出。

财政赤字分类:结构性赤字、周期性赤字

结构性赤字是指发生在已给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如失业率不超过 4-5%)条件下的赤字,也称为充分就业赤字。结构性赤字是由财政政策的变量决定的,是一种外生变量,体现财政政策变量对经济的影响。


周期性赤字是指由于经济周期的波动而产生和增减的赤字。周期性赤字是由经济周期波动决定的,它体现经济运行对财政平衡的决定作用,是一种内生变量,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增减。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分类比较复杂,统计繁琐,大家有个大致概念即可。目前分类方式有两种,一个是按照财政收入形式分类,一个是按照财政收入方式分类。

财政支出

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支出的经济分类

实际上是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即根据财政支出所产生收益的时间将财政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净贷款三大类。这是现代公共经济学研究财政支出的一种重要分类方法。


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

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可将全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如各部门的事业费。

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各部门的投资拨款,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等。


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产生的原因就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

赤字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有意安排,被称为“赤字财政”或“赤字预算”,它属于财政政策的一种;另一种情况,即预算并没有设计赤字,但执行到最后却出现了赤字,也就是“财政赤字”或“预算赤字”。


财政赤字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财政赤字是司空见惯的,可以说是一种世界性经济现象。虽然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极力主张“廉价“保持财政收支的平衡,但财政赤字已是屡见不鲜。

中国每年都有赤字预算?

国家每年3月份左右的时候会提交预算,其中就包括了赤字预算,也就是说国家已经做好了“入不敷出”的准备,国家的支出超过收入,是为了将资金投入社会,所以一定程度的财政赤字对当前发展是有利的,但同时也说明了市场经济的下行压力,需要出手干预,长期来看,赤字预算绝不是什么苦口良药。所以大家不要将赤字预算多少和经济好坏直接划等号,在经济繁荣这件事情上,只要泡沫没有破,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

宇宙无敌的猫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
一、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1、经济性因素
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和的经济干预政策。
2、政治性因素
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1)政局是否稳定;
(2)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
3、社会性因素:
人口因素、文化背景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政支出规模。
二、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
1、福利经济学通过效用最大化方法,将市场有效供给运用到公共用品供应中,通过影响财政支出增长的变量,
2、公共物品的需求、公共物品的成本和价格、公共物品的质量、生产组织形式等,分析研究财政支出规模。
3、近年来财政体制改革中采取编制部门预算、实行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及对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办法,都是从微观入手,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控制财政支出规模而采取的有效办法。
三、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
1、静态指标

1)绝对指标
①绝对指标的概念:以一国货币单位表示的财政年度内实际安排和使用的财政资金的数额。
②绝对指标的作用:第一,其是计算相对指标的基础;第二,对绝对指标从时间序列加以对比可以看出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趋势
2)相对指标
①相对指标的概念:绝对指标与有关指标的比率。
②相对指标的作用:
2、动态指标
1)动态指标是考察财政支出变化发展趋势的指标
2)动态指标的类型
①财政支出的边际系数=财政支出增加额/国民生产总值增加额。
②财政支出的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四、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分类
1、按照考察时点的不同,可分为预算支出规模和决算支出规模。

2、按照选用的价格标准的不同,可分为名义财政支出规模和实际财政支出规模。
3、按照选择的衡量指标类型的不同,可分为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
4、按照指标统计口径的大小,可分为总规模、财政支出规模和地方财政支出规模等
五、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因素

1财政收入总量。即各种公共支出项目的满足程度首先受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的总量和增长情况的制约。财政多收可以多支,更多的财政支出项目也才能得到保证。但是,必须严格区分债务收入和正常的财政收入界限,取消财政向银行的透支和财政性货币发行,才能真正体现财政收入对财政支出总量及其结构的制约。
2国民收入总量。国民收入对财政支出的影响是通过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来反映的。在正常情况下,国民收入增长,财政收支都会因此而增加。但由于可以通过公债的发行来增加财政支出,这又使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并不完全相等,在此情况下,财政支出可以超过财政收入进行分配,但这是对国民收入的一种有偿性调剂,这使国民收入的总量可以支持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并为财政支出结构的形成和调整创造条件。因此,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更能反映财政分配对国民收入的占有额度和影响,也说明国民收入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为财政支出的扩大及结构性调整提供条件,但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
3国家社会的基本需要支出和发展性支出。这主要指在计划年度内财政应保证的上年已达到的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支出,随生产发展和人口增长应相应增加的社会共同需要支出,为满足生产发展和人口增加而必须追加的生产性支出中应由国家承担的部分支出,这是决定财政支出结构的最基础的要素,这三部分支出共同形成财政支出的最低限量。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还应将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于发展生产、提高社会共同消费水平等方面,这也会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
4经济发展规律与社会经济制度。国家实施不同的经济制度可能形成不同的财政支出结构,在计划经济制度下,以生产性支出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支出结构是重要的表现形式,而在市场经济制度下,财政支出则主要以满足公共需要和弥补市场缺陷为主要的支出内容。但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实际上是一种混合经济制度,要求在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条件下,也应适当地发挥干预经济的作用,因此,这对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的形成也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5国家政治制度。在许多条件下,国家政治制度也会对财政支出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这是因为财政支出结构的形成将对社会经济各个层面产生相应的影响,并造成利益的调整,运用不当可能造成国家社会的损失,因此,现代国家通常会规定一定的政治程序来规范财政支出的确定与调整。
五堂宅修
财政支出(public finance expenditure)也称公共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提供公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财政支出是一级为实现其职能对财政资金进行的再分配,属于财政资金分配的第二阶段。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只有按照行政及社会事业计划、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统筹安排运用,才能为国家完成各项职能提供财力上的保证。
  你想下,支出用于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或者用于资金周转。
  (1)按经济性质将财政支出分为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生产性支出指与社会物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如支持农村生产支出、门基金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等,非生产性支出指与社会物质生产无直接关系的支出,如国防支出、武装警察部队支出、文教卫生事业支出、扶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等。 财政支出
  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即按照财政支出是否能直接得到等价的补偿进行分类,可以把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是指购买商品和劳务,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要的或者进行投资所需要的各种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即由社会消费性支出和财政投资支出组成。它是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对社会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较大,执行资源配置的能力较强。在市场上遵循定价交换的原则,因此购买性支出体现的财政活动对能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对与购买性支出发生关系的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 转移性支出是指按照一定方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用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受益者,主要由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组成。它是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较大,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2)按最终用途分类 财政支出
  从静态的价值构成上财政支出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补偿性支出主要是对在生产过程中固定资产的耗费部分进行弥补的支出,如:挖潜改造资金。积累性支出指最终用于社会扩大再生产和增加社会储备的支出,如基本建设支出、工业门基金支出、企业控潜发行支出等,这部分支出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保证;消费支出指用于社会福利救济费等,这部分支出对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起着重大的作用。 从动态的再生产角度考察,则可分为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3)按财政支出与国家职能关系可将财政支出分为: ①经济建设费支出,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支出、地质勘探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工业门基金支出、商贸部门基金支出等; ②社会文教费支出,包括科学事业费和卫生事业费支出等; ③行政费支出,包括公检法支出、武警部队支出等;④其它支出,包括国防支出、债务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等。 (4)按国家预算收支科目将财政支出分为一般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专用基金支出、资金调拨支出和财政周转金支出。财政总预算会计对财政支出的核算按国家预算支出科目分类。 (5)按财政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可以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财政支出
  经常性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社会保障支出。特点是它的消耗会使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受益,直接构成了当期公共物品的成本,按照公平原则中当期公共物品受益与当期公共物品成本相对应的原则,经常性支出的弥补方式是税收。 资本性支出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久品所需的支出,它们的耗费的结果将形成供一年以上的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它的补偿方式有两种:一是税收,二是国债。
早秋2013
支出。是指整个国家中各级支出的总和,由具体的支出项目构成,主要可以分为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购买是指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购买军需品、机关公用品、雇员报酬、公共项目工程所需的支出等都属于购买。购买支出是决定国民收入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规模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增减。购买支出对整个社会总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转移支付是指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转移支付不能算作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它所做的仅仅是通过将收入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

  收入。再看的收入。税收是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的、无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与购买支出、转移支付一样,税收同样具有乘数效应,即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变动具有倍增作用。当税收不足以弥补支出时,就会发行公债,使公债成为财政收入的又一组成部分。公债是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的债务。它不同于税收,是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包括的债务和地方的债务。

  政策分类
  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2]
  将财政政策分为自动稳定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的。

  (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一种内在的、不需要采取其预行为就可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自动调节经济的运行机制。这种机制也被称为财政自动稳定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累进所得税自动稳定作用。在经济萧条时,个人和企业利润降低,符合纳税条件的个人和企业数量减少,因而税基相对缩小,使用的累进税率将对下降,税收自动减少。因税收的减少幅度大于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的下降幅度,税收便会产生一种推力,防止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的过度下降,从而起到反经济衰退的作用。在经济过热时期,其作用机理正好相反。另一方面,是福利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如果经济出现衰退,符合领取失业救济和各种福利标准的人数增加,失业救济和各种福利的发放趋于自动增加,从而有利于抑制消费支出的持续下降,防止经济的进一步衰退。在经济繁荣时期,其作用机理正好相反。

  (2)相机决策的财政政策,是指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主动灵活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行为,实现财政政策目标。在20世纪2022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中,实施的罗斯福-霍普金斯计划(1929-1933)、实施的时局匡救政策(2022年)等,都是相机决策财政政策选择的范例。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具体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汲水政策是指经济萧条时期进行公共投资,以增加社会有效需求,使经济恢复活力的政策。汲水政策有三个特点:

  第一,它是以市场经济所具有的自发机制为前提,是一种诱导经济恢复的政策;
  第二,它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为手段,启动和活跃社会投资;
  第三,财政投资规模具有有限性,即只要社会投资恢复活力,经济实现自主增长,就不再投资或缩小投资规模。补偿政策是指有意识的从当时经济状况反方向上调节经济景气变动的财政政策,以实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在经济萧条时期,为缓解通货紧缩影响,通过增加支出,减少收入政策来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社会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反之,经济繁荣时期,为抑制通货膨胀,通过财政增加收入、减少支出等政策来抑制和减少社会过剩需求,稳定经济波动。

  2、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
  (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增加国债、降低税率、提高购买和转移支付。
  (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减少国债、提高税率、减少购买和转移支付。
  (3)中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功能盈余
  根据权衡性财政政策,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这样的财政为功能财政。预算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实行扩张型财政政策,即减税和扩大支出就会造成预算赤字。预算盈余是收入超过支出的余额。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增税和减少支出,会产生预算盈余。
  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这是20世纪2022年代大危机以前普遍采取的政策原则。后来这个原则遭到了凯恩斯主义者的攻击。他们认为,衰退时,税收必然会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如果坚持年度平衡预算的观点,那么为了减少赤字,只有减少支出或者提高税率,其结果会加深衰退;当经济过热,出现通货膨胀时,税收必然会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为了减少盈余,只有增加支出或者降低税率,其结果反而会加剧通货膨胀。这样,坚持年度平衡预算只会使经济波动更加严重。

  盈余方向
  所谓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预算盈余。如果这种盈余为负值,就是充分就业的预算赤字。它不同于实际的预算盈余,实际的预算盈余是以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来衡量预算状况的,因此二者的差别就在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与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额。一般来讲,当实际国民收入水平高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水平时,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小于实际预算盈余;若实际国民收入水平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大于实际预算盈余。当然,也会出现实际国民收入和潜在的国民收入相等,因而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实际预算盈余相等的情况。

  赤字公债
  按照功能财政的思想,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干预经济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这种政策从理论上说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相机抉择”,但是事实上多数是搞扩张性财政政策,结果是财政赤字的上升和国家债务的积累。财政赤字是预算开支超过收入的结果。

  弥补赤字的途径有:借债和出售资产。借债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向银行借债,另一类是向国内公众借债。公债作为取得收入的一种形式可以为预算赤字融资,使赤字得到弥补。然而,发行了公债要还本付息,一年年末清偿的债务会逐渐积累成巨大的债务净存量,这些债务净存量所要支付的利息又构成预算支出中一个十分庞大的支出。

  分级
  根据财权和事权相一致的原则,西方国家普遍采取分级的财政体制。在财政分级体制下,税收被划分为税、地方税和与地方共享税三种,分别规定为和地方的财政收入来源;支出也同样被划分为支出和地方支出,并各自规定了相应的支出范围。至于对地方的调节,则主要依靠税收返还制度和支出对地方的财政补助形式进行,财政预算与地方财政预算各自分开,自求平衡。
Rabbit公主
一、省以下财政体制七年来的运行成效

2022年开始对地方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与对我省的财政体制改革同步,我省从2022年起也相应对各省辖市(含常熟市)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市对县、县对乡的财政体制,主各地根据省确定的原则及各地的具体社会经济情况自行确定,从总体上看,各省辖市对所属县(市)均已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对乡(镇)的财政体制,各县(市)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绝大部分乡镇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七年来,分税制财政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各级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从总体上来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具体表现为:一是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收入分配机制,调动了各级理财的积极性,财政收支规模大幅度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省财政总收入由2022年的221.3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865.13亿元,年均增长21.5%;财政支出由2022年的163.87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5.57亿元,年均增长21.6%。二是地方对的贡献越来越大。分税制改革七年来,我省上交财力平均每年以18.9%的速度递增,2022年当年上交财力近270亿元,为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三是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保证了教育、科技、农业等重点支出需要。2022年至2022年,全省教育事业费支出552.37亿元,年均增长16.3%;支农支出190.21亿元,年均增长15.6%;科学事业费支出23.77亿元,年均增长14.8%。四是促进了全省财政收支平衡,为全省财政良性运行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经过全省各级财税部门的共同努力,2022年提前一年实现了省确定的五年彻底消化财政老赤字16.79亿元的目标。

二、调整省以下财政体制的必要性

分税制财政体制运行七年来,由于我省客观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现行财政体制的一些规定与形势发展的要求已不相适应,体制运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

(一)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更加突出,苏南苏北差距进一步扩大。2022年,苏北五市(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五市)面积和人口占全省的比重分别达到51.0%和43.2%,但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的2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288元/人,财政总收入所占比重更低,只占全省市县财政总收入的16.8%;而同期,苏南四市(南京、无锡、苏州、常州四市)面积、人口占全省的比重为23.5%和25.9%,但国内生产总值却达到全省的50.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3043元/人,苏南四市财政总收入占全省市县财政总收入的63.7%,市平均收入是苏北的4.75倍。从收入增量上看,2022年,苏南四市财政总收入比上年增加120.22亿元,占市县财政收入增量的74.4%,而苏北五市财政总收入增量只有11.73亿元,占市县收入增量的7.3%。由于苏北地区财政收入增收乏力,加之收入留用比例的下降,财力增长缓慢,2022年,苏北五市和苏南四市预算内财政供养人员人均可用财力之比为1:2;到2022年两者差距扩大为1:3,苏南苏北地区之间的财力差距进一步扩大。

(二)支出的刚性增长大大超过了财力增长,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分税制后,尽管地方财政收人和财力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由于财政供养人员的过快增长以及受调整职工工资,增加教育。科技、农业投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快住房、医疗、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影响,财政支出呈刚性增长态势,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据统计,1993—2022年,全省市县级可用财力年均增长18.7%,而同期市县级人员经费年均增长35.7%,人员经费的增幅远高于可用财力的增幅。

(三)经济薄弱地区县乡财政运行困难,欠发工资的现象较为严重。截至2022年底,全省个县(市)中,绝大部分县(市)财政预算内供养人员实际人均财力低于11000元,其中人均财力不足9000元的县(市)有30个,人均财力不足5000元的县(市)还有2个。由于人均财力过低,部分市县发生了和教师工资不能按时发放的现象。

(四)省集中的地方税种、专项收入的种类和项目过多,增加了体制结算的繁杂性,造成了体制运行的不规范。我省调整前体制除了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省集中12.5%以外,对一些小税种,如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资源税、印花税等由省集中一部分,另外对一些专项收入如排污费收入、水资源费收入等实行省与市县分成,且这些收入的集中比例不统一,人为增加了体制的繁杂性。

(五)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较小,对经济薄弱地区的扶持力度不够。2022年省对市县转移支付总额只有3亿多元,2022年虽然增加到6亿多元,但与市县对省级转移支付的要求相比,省级转移支付的力度明显不够,与一些兄弟省份相比,我省对市县的一般转移支付额也明显偏低。

这些问题说明,七年前确定的财政体制部分内容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已不能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要求,必须下决心对省以下财政体制进行调整,逐步解决体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进一步优化财政的各项职能。

三、省对市财政体制调整的原则和总体目标

为做好省对市的财政体制调整工作,省委、省依据我省客观情况,确定了“激励苏南,锦上添花;扶持苏北,雪中送炭”的财政体制调整指导思想,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以及逐步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基本要求,省财政厅制定了财政体制调整的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财政体制调整的原则:

1.“在国家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总体框架下,对现行财政体制作必要的调整”。在国家未对分税制财政体制作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我省这次财政体制调整,仍应坚持分税制财政体制方向,调整方案的设计要符合国家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总体要求。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地区间存在合理差距”。“公平”不等于“平均”,苏南地区人均财力近两年得到缓解,相对高于苏北地区,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也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财政体制的调整不能演变为“杀富济贫”,不能也不应以牺牲效率来获得绝对的公平。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地方要全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就要有相应的财力。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是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的,应当允许地区之间财力水平存在合理差距,使各地区财政支出水平基本上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鼓励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达到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3.“既考虑地方既得利益,又有利于地区间财力的相对平衡”。原来的财政收入形成的财力已经进入各地的支出基数,如果对存量财力的分配进行重新调整,必然会影响地方的既得利益,财政体制调整的阻力也会很大。采用增量调整的办法,既保证了地方既得利益,又能集中一部分资金,有利于财政体制调整方案的顺利实施。

4.“充分发挥政策的正面导向作用,调动地方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保护财政收入抓得好、财政支出(特别是对财政供养人员)控制得紧的地区的积极性,鼓励各地增加收入、控制人员、节减支出。简单用人均财力的概念,不利于控制人员和增加财政收入。

5.“建立相对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近两年我省经济薄弱地区发生的教师工资不能按时发放,这说明缺乏相应的财力。要通过转移支付的办法,为这些地方履行职能提供必要的财力保证。在补助总额的确定上,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全省各市县人均财力普遍还不够高,加之需补助地区财力缺口非常大,通过这次调整很难一下子到位,只能采取建立转移支付制度的办法,逐步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地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的相对均等化。

6.“方案设计科学、合理、公正、透明和简便”。

(二)财政体制调整的总体目标:

认真落实省委、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为地方履行职能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逐步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的相对均等化,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达到保稳定、促改革和支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目的;进一步增强省级财政调控能力,为加大省级转移支付力度创造条件;着力解决现行体制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财政困难县(市)标准财政供养人员年人均财力达到11000元左右,保障其最基本的支出需要;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地方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增强地方财政的自给能力和自求平衡意识;逐步理顺财政分配关系,健全约束机制,建立规范的财政体制。

四、省对市财政体制调整的主要内容

1、简化和改变省级集中财力办法。取消原省集中的增值税12.5%和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排污费、水资源费等按比例分成以及税收返还增量省集中0.05的政策,原上交省部分,以2022年为基数,实行定额上交。以2022年为基期年,核定各市地方财政收入基数和税收返还基数。今后比基数增长部分,省统一集中20%。考虑到2022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为保证农材基层的正常运转,对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省不集中。金融保险营业税、省属企业所得税仍作为省级收入。

2、建立相对规范的转移支付和转移支付正常增长机制。为解决县乡财政困难,近年来,我省逐年加大了对市县转移支付力度,2022年省对市县一般转移支付总额为3.67亿元,2022年增加到6.09亿元,今年在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10.47亿元、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专项转移支付2.5亿元的基础上,准备进一步压缩省级支出,将压缩的省级支出用于增加对县乡的转移支付,将一般转移支付增加到10.8亿元。为改变过去各地对转移支付心中无数、不便于年初预算安排的局面,同时为了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和不合理因素对方案的影响,此次财政体制调整,我省取消了省对市县每年的年终困难补助,采用全国统一、相对规范的转移支付办法,通过测算出的标准收入、标准支出和标准财政供养人员等数据计算核定了各
地的转移支付基数(将2022年标准人均财力低于11000元的县(市)列入财政转移支付的范围,按照各地标准人均财力与11000元的差额,省补助50%)。同时,建立了转移支付补助增长机制,今后凡达到“三保”(保吃饭、保运转、保平衡)的,实行补助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挂钩的办法,即地方财政收入每增长1%,转移支付补助增长1.1%。

3、建立激励机制。以往省对下财政补助采取的是定额补助的办法,补助一旦进入基数后,不再具有约束力,不论受补助地区努力情况如何都不影响补助,因而不能调动地方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为改变这种现状,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政策的正面导向作用,不让财政收入抓得好、财政支出(特别是财政供养人员)控制得紧的地区吃亏,在此次调整中,全省采用按GDP等计算标准财政收入,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及乡镇个数、中小学学生数等计算行政人员和教师数量,没有采用各地上报数。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各地增加收入、控制人员节减支出。对享受财政转移支付的县(市),在通过规范的转移支付办法核定补助基数的基础上,采取了补助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挂钩的办法;对没有享受财政转移支付补助的市县(市),采取奖励与地方上交挂钩的办法:对标准人均财力在11000-13000元的市、县(市),按其地方财政收入当年新增上交额给予20%的发展资金,对标准人均财力超过13000元的市、县(市),按其地方财政收入当年新增上交额给予10%的发展资金。发展资金用于支持当地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此外,对全省所有的市、县建立了地方财政收入上台阶奖励制度。省辖市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每增加1亿元,省一次性奖励30万元,县(市)每增加4000万元,省一次性奖励20万元。

4、财政体制调整的配套措施。(1)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和“一是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安排支出,对省补助县(市)的财力,各县(市)要主要用于解决机关、教师及离退休等人员的工资发放和弥补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同时要保证地方机构的正常运转,保证当年地方财政收支平衡。(2)加快预算编制改革步伐,创新体制。推行部门预算,增加预算约束力。改革财政资金缴拨方式,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3)严格控制各种要求财政增支的升级、达标活动。凡超越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的升级、达标活动。财政,律不予补助。(4)加快机构改革步伐,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调整学校布局,对教师队伍合理定编,精简冗员。(5)规范财政性资金的分配秩序。减少多部门参与财政收入分配的现象,严禁在财政体制之外调用属于下级的财力。大力压缩省级各部门对市县补助的专项资金,特别是用于竞争性领域的资金,将压缩的资金用来增加对市县的财政转移支付。除保留教育、农业、科技和抚恤社会救济专款(这些专款只补助,原则上不得要求地方配套)外,其它专项资金从2022年起,力争每年压缩三分之一,通过三年的努力,取消省级部门对市县补助的专项资金。

相关问答

经济师财政支出规模

自2022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变化,这60多年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9-202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1976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1978-1991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1992-至今市场经济时期;(一)1949-202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财政支出规模……

狼人发生地

财政支出分为经济师

【导读】参加202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的考生,除了需要进行《经济基础》的复习,还需要进行专业实务的备考,实务专业有10各科目,分别是工商、财税、农业、金融、保险、人力、旅游、运输、建筑房地产、知识产权,作为2022参考考生,考试复习的依据自然就是考试大纲了,在新的中级经济师财政税收大纲没有出来之前,我……

大璐璐131483

财政支出分类经济师

【导读】初级经济师是考生公认的难度不是很大的考试,不仅因为考试科目比较少,更重要的是考试的重点都在教材上,也是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基本在2022初级经济师考纲中,就会把2022年考试的内容概括出来,考生其实只要根据考试大纲进行复习就可以了,目前,2022年初级经济师考试大纲还没有公布,我们可以根据2……

木秀于森林

经济师财政支出分类

【导读】参加202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的考生,除了需要进行《经济基础》的复习,还需要进行专业实务的备考,实务专业有10各科目,分别是工商、财税、农业、金融、保险、人力、旅游、运输、建筑房地产、知识产权,作为2022参考考生,考试复习的依据自然就是考试大纲了,在新的中级经济师财政税收大纲没有出来之前,我……

宇过天晴……

经济师财政支出的分类

财政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财政活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经济现象。但“财政”一词出现在中文词汇中至今却只有百年的历史。据考证,清朝光绪2022年,即1898年,在戊戌变法“明定国是”诏书中有“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的条文,这是在文献中最初启用“财政”一词。“财政”一词的使用,是当时维新派在引进西……

王小虎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