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在职研究生 > 青海开放在职研究生

青海开放在职研究生

最新回答

康康是逗逼
主要看个人能力,一般来说是比较难的。
青海大学坐落在青藏高原古城-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北郊,始建于2022年,是青海省唯一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经过几次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学校现有5个校区,占地面积2692亩,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学校现设有农牧学院、化工学院、财经学院、农林科学院、牧兽医科学院、成教学院、机械系、水电系、建工系、经济系、社科系、基础部、体育部等六院五系二部。全校共有教师、科研人员930名,其中高级职称277名,国家级专家43名,省级专家15名。全校共有全日制本专科生5187人。学科设置涵盖农、工、理、经、管五大学科门类。设本科专业33个,其中省级重点学科6个(动物科学、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农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有各类教学实验室45个,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高原动物疾病实验室、化工原理实验室),有牧研究所、旱作农业研究所等9个专业研究所,有青藏高原油菜中心、生物中心、野生植物中心三个研究中心和两个科技开发公司。学校还设有国家种质复份库,青藏高原农业分析中心,青藏高原农作物新品种品质测试中心和欧盟援建的马铃薯病毒检测中心。学校图书馆面积为10000平方米,藏书80万册。公开出版《青海大学学报》、《青海牧兽医杂志》、《青海农林科技》等学术期刊。目前,学校被确定为省内重点建设的大学,也是清华大学对口支援的高校和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高等院校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校坚持以邓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治校,改革兴校,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和管理工作,使学校各项工作得到全面发展。
学校利用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环境,使科学研究具有独特的内容和优势,教学科研实力不断增强。2022年以来共承担科研项目150余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项目86项;发表学术论文2200余篇,出版著作40余部;共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47项,其中“沙棘遗传改良研究”项目获202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高寒草场放牧家补氮技术研究”获2022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为青海省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促进科技开发为已任,立足本省资源条件和农牧业生产的实际,在柴达木化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黄河上游水电资源梯度开发,高寒草地牧业可持续发展、高原动物疾病防治、高原农作物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有色金属资源开发、荒漠化土地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解决了我省工、农、牧业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建校以来,学校累计培养各类人才3万余名,这些学生遍布青海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发挥着骨干带头作用,对促进青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新的世纪里,青海大学坚持“特色为先,质量为本”的办学理念,遵循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扩大办学规模,调整学科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好机遇,加快发展。要努力把青海大学建成以工学、农学为主,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等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与成人教育适度发展,教学和科研并重,“产、学、研”紧密结合,重点培养适应本省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成为支持青海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基地,为青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
萌萌哒蜗牛
海军副司令员没有叫宋一平的,只有叫丁一平的。
丁一平-简介
丁一平(2~),海军副司令员,中将军衔。湖南省湘乡市人,系开国中将、原南京高级步兵学校政治委员丁秋生之子。大学本科文化程度。2022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2022年2月加入中国党。先后毕业于海军学院、海军指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和国防大学。党校省部级在职研究生班毕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
丁一平-学习简历
2022年青岛嘉峪关路小学毕业。
2022年青岛第15中学毕业。
2022年09月至2022年01月,在海军指挥学院舰艇指挥班学习。
2022年09月至2022年07月,在海军指挥学院合成指挥班学习。
2022年09月至2022年12月,在国防大学国防研究班学习。
2022年09月至2022年07月,在党校省部级在职研究生班学习。
丁一平-任职简历
2022年3月任海军护卫舰支队战士、副班长。2022年4月任海军昆明舰指挥仪军士长、副枪炮长。2022年11月任海军成都舰副枪炮长。2022年11月任海军护卫舰支队司令部作训科参谋。2022年8月至2022年9月任海军长沙舰副舰长、舰长。
2022年9月被授予海军上校军衔,2022年晋升为海军大校军衔,2022年7月晋升为海军少将军衔。2022年7月晋升为海军中将军衔。2022年6月,在海军361潜艇事件中,给予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海军北海舰队司令员丁一平、海军北海舰队政治委员陈先锋行政降职处分,丁一平、陈先锋军队行政职务分别降了一级,即由大军区副职降为正军职,军衔也分别由中将降为少将,首开一九八八年授衔以来之先例。2022年8月,丁一平被重新任命为海军副司令员,军衔恢复为中将。
灵魂尽头z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是集青海省五大农作物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的综合农业科研所,也是全省最大的农业专业技术研究所,建所历史已达50余年。主要开展农作物遗传资源、农作物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设有小麦研究室、马铃薯研究室、青稞研究室、蚕豆研究室、豌豆研究室、品种资源研究室、旱作农业研究室、成果研究室、植物新品种测试(西宁)分中心等9个专业研究室(中心);青海省马铃薯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青海省青稞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现有在职人员45人,其中: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19人(其中正高职称的6人、副高职称的13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的9人、其他人员3人。有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5人、大学本科17人、其他12人。享受津贴专家2人,青海省级优秀专家1人,青海省级优秀专业人才1人。
2022—2022年间作物所曾先后5次荣获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先进集体称号,5次荣获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先进党支部称号,4次荣获青海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22年荣获青海省创建学习型组织“标兵班组”称号;2022年获青海省颁发的“青海省模范集体”称号。2022年在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研究、开发能力”综合评估中,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居青海省35个研究所首位。
多年累计取得国家和省级科研成果175项,有33项成果获得各级奖励。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奖25项,其它奖励5项。其中“十五”以来我所培育农作物新品种29个,获奖成果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丰收计划奖三等奖1项。“十五”以来累计获得国家和省级科研成果40项,有12项成果获得各级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奖9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四等奖2项),其它奖励3项,这些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优秀科研成果如小麦品种“青春38”、“青春39”、“青春40”;蚕豆品种“青海9号”、“青海10号”、“青海11号”、“青海12号”、“青海13号”;豌豆品种“草原12号”、“草原24”、“草原25号”等系列新品种;马铃薯品种“青薯168”、“青薯2号”、“青薯6号”等系列新品种;青稞品种“昆仑164”、“昆仑12号”、“昆仑13号”等,这些成果的取得和推广应用,在我省农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22——2022年间,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丰硕成果,重大农业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农业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积极进展。2022年青薯2号马铃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历史上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所获得的国家级奖项;同年草原276豌豆新品种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2年青海10号蚕豆新品种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2年青海11号蚕豆新品种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2—2022年获得各类省部级科研成果20项。作物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60%。农业科技进步的丰硕成果,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成立于2022年,是青海省从事马铃薯、球茎花卉及野生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的主要科研单位之一,下设植物病毒检测中心、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马铃薯高山实验站、抗旱生理研究室、植物脱毒技术研究室、科管科及开发科。
生物所主要从事马铃薯育种、植物茎尖脱毒、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化生产脱毒植株苗、植物病毒检测、植物蛋白质分析等研究工作。现有各种大、中型实验设备40多台(套),价值1200多万元。主要有大型超净工作台、大型高压消毒锅、超低温冰箱、冷冻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全自动紫外分光光度计、96孔自动洗涤机、ELISA读数仪及面积1300平方米的全自动温室等。现有职工16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8人,助理研究员5人。
研究所主要从事马铃薯育种、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病毒检测、盐湖微生物研究等工作,实施完成省、部、国家级农业研发项目27项,获得省科技成果4项,其中科技成果“马铃薯脱毒与繁育技术研究”荣获2022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引进和培育马铃薯新品种3个,其中抗旱、优质、高产新品种青薯9号申请国家品种权保护并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申请国家专利1项。
2022年“马铃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研究”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22年实施欧盟援助“青海马铃薯发展项目”,从国外引进先进仪器设备60多台套,组建了“青海省马铃薯脱毒中心实验室”;2022年完成了种子工程项目“青海省马铃薯脱毒中心建设”,现已达到年繁殖脱毒试管苗达120万株,年生产微型薯250万粒的能力;建立有县级原原种繁殖基地300亩;高山原种繁殖基地2022亩,可年生产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约4000吨。另外,经过多年的努力,在2022年选育出抗旱优质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该品种的推广,将大大改善我省马铃薯的品种结构,进一步提高我省马铃薯的产量及品质,从而促进西部地区马铃薯产业向高产、优质、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现正实施的项目有跨越计划“抗旱优质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试验与示范”、行业专项子专题“马铃薯旱作节水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星火计划项目“青藏高原脱毒马铃薯种薯标准化服务和技术开发”、省科技厅“马铃薯茎尖超低温保存技术研究”及“大蒜脱毒技术研究及应用”等项目,另外研究所所长为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022-2022年度到位科研经费1200多万元,为研究所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研究所通过项目的顺利实施,为青海省的马铃薯脱毒种薯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青海省的马铃薯生产水平更上了一个台阶,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使青海省在马铃薯品种选育、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鉴定、脱毒苗快繁、原原种生产、种薯基地建设和新品种推广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技术成果,使青海省在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及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同时,为了进一步研究开发青藏高原特有的植物资源,研究所在紧紧抓住脱毒马铃薯这个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研究开发领域,开始着力研究高原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生物技术研究所机构设置所设科室科室工作内容负责人植物病毒检测中心病毒检测与质量认证周云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基因工程技术研究杨永智马铃薯高山实验室原种繁殖、资源鉴定叶广继抗旱生理研究室植物抗旱机理研究王舰植物脱毒技术研究室脱毒技术研究及利用蒋福祯科管科科研项目组织与管理周云开发科品种示范推广、种薯销售贾豪科研团队:团队人员共19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7人、博士学历2人、硕士学历6人,博士生导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
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带头人:杜德志,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油菜改良青海省春油菜分中心主任、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油菜学组副组长,《中国农业科学》和《西北农业学报》编委;主要从事春油菜品质育种和优势利用研究,先后主持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7个(青杂1~7号),这些高产优质的油菜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约1900万亩,种植区累计增收约18亿元,并从根本上改善了种植区农民食用油的品质,其中青杂1号和青杂2号先后获得了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荣获首届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荣誉称号,享受特殊津贴。
研发条件:拥有品质分析、小孢子培养、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共4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超过了300m,有科研试验地30亩、活动网室10亩、温室384m、晒场1000m、种子仓库495m、挂藏室400m,拥有国内最大的杂交油菜制种基地,年制种面积近1万亩。
研究成果:建立了成熟的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并广泛应用于育种亲本的快速创建和遗传群体构建;建立了SSR、AFLP和SRAP三种分子标记技术体系,应用这些技术开展了油菜育种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品种指纹图谱构建、杂交种纯度快速鉴定,优良性状的分子标记开发或基因定位等研究;利用白菜型油菜与甘蓝进行杂交人工合成了一批甘蓝型油菜资源,利用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选育出了一批新型特早熟甘蓝型油菜资源,拓宽了甘蓝型春油菜的遗传基础;先后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杂交种7个,其中青杂2号是春油菜区主栽品种,年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早熟品种青杂3号比青油241增产40%左右,基本替代了白菜型油菜青油241,是青海、甘肃两省海拔2750-2900米的油菜主栽品种;青杂5号连续两年(2022-2022)被定为全国油菜主导品种之一,年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青杂6号2022年通过国家审定,比对照青杂2号增产10%左右,适合在整个春油菜区种植;早熟品种青杂7号2022年通过省级审定,比对照青杂3号增产7%左右,适合在青海省海拔2750-2950米的油菜产区种植。
对外交流与人才培养: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著名油菜研究单位在科研、品种选育与推广、研究生培养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29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5篇;已培养了硕士研究生30余人,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25余人、硕士研究生34余人。一、基本情况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园艺所是青海省园艺科研的核心单位,主要开展蔬菜种质创建、新品种选育、设施高效栽培技术、蔬菜安全生产,以及蔬菜遗传多样性和生理生化研究,是青海省蔬菜遗传与生理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宗蔬菜技术体系西宁综合试验站、青海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青海省园艺品种中间试验站的依托单位。下设育种研究室、栽培与生理生化研究室、菊芋研究开发中心、种质资源研究室等专业科室。现有在编职工18名,专业技术人员15名,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8人。硕士学历8人。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现有试验基地120亩,日光节能温室22栋,塑料大棚5座,晒场800m,办公室200m;实验室450m,并配备有相关的仪器设备。
二、工作情况简介
园艺研究所立足青海高原的气候和资源特点,在蔬菜品种选育、保护地设施建设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以及蔬菜安全生产及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和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以来,园艺所共承担国家、省部及其它各类科研课题65项,取得省级科研成果37项,发表论文108篇,选育蔬菜新品种7个,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我所各项蔬菜科研工作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成为我省蔬菜科研的先头军,引领全省的蔬菜科研不断进步,为青海省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三、现有技术基础
1、种质资源及品种选育
已经建成青海省蔬菜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22个科,35个种类,共3500余份蔬菜资源,其中包括辣椒资源600余份,西葫芦500余份,菊芋300余份,葱60余份,甘蓝40余份。应用选育、有性杂交、辐诱变等技术开展蔬菜新品种选育工作,审定青线椒1号、2号线辣椒品种,青芋1号、2号、3号菊芋品种,大通腿葱品种,青甘1号甘蓝品种等蔬菜新品种7个。正在向西葫芦、菜豆、大白菜等蔬菜育种拓展。相关分子育种工作也已起步。
2、蔬菜高效栽培技术
针对青海省冬季低温而持续时间长、气候冷凉、环境洁净等特点,开展蔬菜高效栽培技术和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开展有机生态型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研究,优化筛选主栽蔬菜的基质配方,制定相关技术标准;针对青海省辣椒、黄瓜、番茄等设施蔬菜以及线辣椒、大蒜等特色露地蔬菜,开展蔬菜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形成安全高效的蔬菜生产技术;引进黄瓜、番茄、辣椒等蔬菜新品种50余个,开展蔬菜新品种丰产性、适应性等方面的筛选试验与示范,为青海省的蔬菜品种更新换代提供技术依据。
3、菊芋技术研发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是国内首家开展菊芋研究的单位,主要开展菊芋种质资源收集、新品种选育、生长发育规律、栽培技术、栽培生理等方面的研究。截至目前,已收集、引进和创建菊芋种质资源400余份,创立了国内最大的菊芋种质资源库;选育青芋1号、2号、3号、4号菊芋新品种4个,其中青芋2号菊芋已经成为我国菊芋的主栽品种,并建立起国家级菊芋标准化示范区;取得研究成果12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编制菊芋地方标准8项,发表学术论文32篇。开展的菊芋新品种选育、配套栽培技术、菊芋抗旱生理、果聚糖代谢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正在开展菊芋植物DUS测试技术研究,初步筛选出了可用的菊芋DUS测试性状和标准样本,同时建立了稳定可靠的菊芋ISSR-PCR反应体系,为菊芋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科技成果与示范
依靠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西宁综合试验站以及青海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已经建成蔬菜产业技术转移中心1个,下设育种、植保、土肥、栽培、设施设备等5个功能室;另外在乐都、平安、互助、湟中和大通县建立了产业技术推广中心。已形成具有省级专家与骨干技术人员16名、县级专家与基层技术人员100名,连接示范户20220户的高效示范推广体系;建立起以新品种选育、新品种引进筛选、栽培技术研究、新型设施设备展示示范、新技术引进熟化为主要功能的京青合作蔬菜试验示范基地,引进示范各类蔬菜新品种,接待省内外专家参观指导,培训农民和各类科技人员;同时,在黄河谷地地区的贵德县建立以蔬菜良种繁育技术试验为主要功能的基地50亩,主要开展辣椒、甘蓝、西葫芦、菠菜、萝卜等蔬菜种子的繁育与制种技术研究;在海西州德令哈市开始着手建立非耕地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五、学科建设
本学科为青海大学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三个重点专业方向之一,2022年获批建立“青海大学高原蔬菜遗传与生理科研创新团队”,2022年获批建立“青海大学园艺作物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教学科研团队”。同时,园艺所承担着青海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及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任务,截至2022年5月,已经培养遗传育种硕士研究生4名,在读硕士研究生9名(包括作物栽培硕士生2名)。实验室还为青海大学农学系、生科系本科生提供毕业论文研究实习条件,每年协助培养本科生3-4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创建于2022年,是专业从事农作物有害生物研究与防治的社会公益性省级科学研究机构。现有在职工18人,其中科研人员17人,财务人员1人。在科研人员中,有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5人、高级实验师1人、助理研究员6人、研究实习员2人。全所设植物病害研究室、农业昆虫研究室、杂草科学研究室、作物抗性鉴定中心、生物防治研究室和农药研究室6个研究室(中心)和管理科共7个部门。
2022年以来我所共承担国家、省部级攻关课题,国际合作项目及其它来源研究课题36余项,课题登记成果20余项,其中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1项、国内领先水平2项、国内先进水平6项。《青海省地方标准》登记成果19项。获奖成果1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二等奖一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其它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厅、局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360余篇,其中在国际刊物上发表20余篇,获省级优秀学术论文奖17篇。编写著作一部。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还是农药部农药检定所指定农药登记田间药效试验认证单位。一.基本情况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是全省土壤资源、土地利用、肥料研究、测试分析、耕作制度、土壤微生物和食用菌以及农化科技服务的专业研究机构。建所五十多年来,共承担各类研究、开发项目百余项,其中获奖成果2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主要成果有青海土壤图勘察绘制,柴达木盆地盐碱地改良,荒漠灌区快速经济培肥技术及其理论研究,灌区退耕撂荒地复苏利用技术研究,化肥经济施用技术研究,配方施肥技术研究和成果开发示范推广,温暖灌区轮作与复种制度研究以及土壤薄层整段标本制作等科研成果。农作物专用复混肥研究与开发、土壤微生物利用研究、中-加项目土壤养分资源及平衡施肥技术研究和食用菌种引选及栽培技术研究这些成果已成为农业增产增效主要措施,也为青海省农业发展、科研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经过五十多年发展,已基本形成科研队伍素质较高,设备条件比较先进,学科较齐全的专业研究单位。
现全所在职人员28人,其中高级7人,中级12人,初级7人。具有专业研究室6个,即土壤资源环境、肥料施用、农业微生物、农产品加工、分析测试和食用菌研发。全所现有实验室8个,仪器设备89台(件),可承担土壤、肥料、植物等的物理、化学、生理生化以及水质、有害物质的分析,同时还开展了土壤微生物利用研究、抗生菌剂筛选、菌肥研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肥料使用技术和耕作制度等方面的研究。
二.“十五”以来科研工作及成果
经全所人员积极努力,多渠道争取科研,主要项目有“中国—加拿大合作项目土壤养分资源管理及平衡施肥技术研究”,“全国肥料长期定位检测”,“全国叶面肥效协作网”,青海省科技厅“湟水流域农田主要土壤类型微生物调查”,“海南洲盆地塔拉滩生态治理工程前期调研”,“龙羊峡库区移民区农田盐碱危害及治理”,“新型肥料磁化肥肥效测定”,“三江源生态工程治理”。引进国外技术合作项目“氮素循环损失及对环境影响的研究”。为了使科研成果为生产力,全所重视科技开发,主要项目有农作物高效复混专用肥示范推广,全元有机生物肥研制生产和生物菌肥、叶面肥推广。农业微生物利用研究与开发,在生物菌剂防治土传病害、根瘤菌应用、微生物肥料研制和食用菌高效栽培等方面取得较快进展和效益。通过与国内外协作,拓宽了工作领域,科研项目的实施范围扩大,研究工作逐步深入,科技开发突出了本专业优势,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取得的成果有参与中国农科院土肥所项目“农田土壤钾素状况及钾肥效应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效食用菌双孢菇引种示范”获丰收计划三等奖,承担省科学基金项目“高原富钾地区钾素效应研究”、“农作物高效缓释专用肥研究”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引进强效叶面肥“施丰乐”进行室内、田间多点试验示范,测定增产效果,通过省级评审,申报省主管部门进行产品登记。承担“香日德—巴隆地区农业开发项目前期调研和现场勘察工作”,提供土壤、水质分析结果4000余样次,完成了种植业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国—加拿大钾肥合作项目”已工作2022年,研究内容扩充,资助额度增加。
科研成果和科技开发工作,以研制和生产农作物高效复混专用肥为主,与化肥企业合作,通过测土分析,设计施肥方案,组织企业生产提供产品为用户服务,专用肥料具有较强针对性,增产显著,基层反映较好。引进示范推广叶面肥施丰乐、高乐、根施微肥、富万钾等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可大量提供生产使用。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始建于2022年,是具高原特色的林业专业研究所。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积极进行内部机构改革,调整专业学科结构以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形成了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运行机制,成为高原林业科研与生产建设不可缺少的科技力量。
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立足于青海高原生态治理和经济建设需要,以开展林木育种、森林培育、生态环境保护、森林经营、荒漠化治理、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城市绿化为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青海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共取得研究成果56项,其中获各类科技奖33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青海省木本植物志》、《青海次生林经营》、《西宁小蛾类图鉴》等专著10余部。
所内设有林木育种、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荒漠化治理、城市林业五个研究室和林业公司。现有职工23人,其中科技20人,其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3人,技术人员多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各研究室简介
一、林木育种研究室
主要研究方向为林木育种、引种、树种驯化。分类选育三江源地区、柴达木地区、东部旱区以及城市绿化的造林树种,进一步加强抗逆性灌木和观赏树木的引种驯化及规模繁育工作,积极寻求生态、观赏和经济多用途树种,开拓林木利用方向,为高原林业生态和林业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二、森林培育研究室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寒区森林培育、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生态工程技术。以高寒区森林培育为重点,开展高原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脆弱生态区的植被恢复相关技术的研究。研究分析高原森林生态环境演替的规律和机制,高原森林生态环境的变化对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高原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促进森林生态功能发挥的主要措施,为高原森林资源的培育和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
三、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室
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保护、森林经营、高原特色植物资源开发。以经济林、食用菌、中藏药及野生植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相关应用基础研究和保护性的开发技术研究。同时以保护森林资源,维护森林生态平衡,治理本区域重大森林病虫危害及抵御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巩固绿化造林成果为总体目标,开展相关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四、荒漠化治理研究室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荒漠化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沙区资源保护与开发。重点研究高寒区土地荒漠化机理与发展趋势,荒漠化防治、高寒湿地保护及重建、高寒沙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及沙区新型产业技术开发。
五、城市林业研究室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原城市林业体系、园林绿化树种资源开发与利用、园林绿化新技术以及绿化工程咨询、设计与施工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资源研究所,成立于2022年9月,是从事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的专业研究所。现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研究人员7人,中级4人,其他人员2名,其中硕士学历5人。专业涉及植物学、微生物、林学、园艺等,研究所下设“植物资源利用研究室”和“食用菌研究室”2个研究室,建有“天然产物实验室”和“微生物实验室”2个实验室。
研究所“十一五”期间承担多项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海省科技厅、青海省等部门下达的科研项目。现已在荒漠资源植物种质资源选择利用、野生植物化学成分研究与开发利用、野生灌木引种驯化、高原城镇园林绿化树种的引选与栽培、高原特色野生食用菌驯化、珍稀食用菌引种栽培及食用菌规模化生产等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激排爱畅想

医院占地面积61009平方米,建筑面积225321平方米,全院固定资产98亿元,正式编制床位1200张,实际开放床位1258张。床位使用率98%。全院在职职工1481名,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院职工总数的0%,其中高级职称96名,副高职称180名,中级职称412名,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104名。2022年被授予内科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点,2022年被授予外科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点。
医院内设有延安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延安市骨科中心、延安市牙防中心、延安影像诊断治疗中心、延安市基因诊断中心、血液病实验室、皮肤实验室、PCR实验室、脑脊液细胞学实验室和血液流变学实验室。为医疗技术的提高、临床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人才观念
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引培并举。制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划,重视对中青年人才的培养,有意识地将青年骨干推向医教研前沿,重点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学历、实用型、短缺型人才;高薪聘请了普外科、骨外科及影像诊断中心的学科带头人。2022年该院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建立了军民共建关系,开展政治共建、管理共建、业务共建,取得了丰硕成果;2022年先后又与解放军总医院、海军总医院及武警总医院建立了帮建关系。

虾子王0001

青海大学保研少数优待。

少数名族是具有一定的优惠政策的。根据青海大学的官方网站:在网上报名时须如实填写少数身份,且申请定向就业少数地区;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且毕业后在公布的区域自治地方定向就业的少数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或者工作单位在公布的区域自治地方,且定向就业单位为原单位的少数在职人员考生,可按规定享受少数照顾政策。

享受政策注意事项:

考生第一志愿报考非青海大学的考生一律不能享受少数照顾政策;考生在读期间不得解除定向协议,即不能更改录取类别,并且不得更改定向单位;考生毕业后,必须回协议上的定向单位工作。毕业时学校研究生招生就业办公室开具报到证上的报到单位也仅限为协议上的定向单位。

若符合规定,并达到国家线中“少数政策分数线”要求,且申请享受少数照顾政策的考生,务必在3月19日前将相关材料提交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进行审核,逾期视为自动放弃。

以上内容参考:青海大学-关于我校2022年硕士研究生享受少数照顾政策

相关问答

珠海开放大学在职研究生

珠海开放大学是珠海市举办的成人教育机构,2022年创立至今,其前身为珠海广播电视大学,主校区位于香洲区人民东路123号,在金湾区设有分校,除此之外没有举办任何分支机构。主营开放教育(国开、广开),同时举办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成人高考、业余高中、华侨大学面向港澳台地区成人函授和奥鹏体系内东北师范大学……

HaoRen19990828

上海开放大学在职研究生

在职研究生有奖学金吗?对于很多参加在职研究生教育的人员来说,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富裕,虽然在职学习有稳定的收入,但一次性支付学费,对于他们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经济压力。不少人想知道,读在职研究生有奖学金吗?2022年10月,财政出资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普通高等学校中表现优异的全日制研究生。根据相……

食客小冬

上海开放免考在职研究生

汽车方面的知识??你是指哪方面的??你是想学技术方面的??还是公司内管理方面的???如果要读研究生的话,可以考虑考5月份的在职研究生,获得的硕士学位和全日制的一模一样,而且你也不用放弃工作,免试入学。南开大学现在上海开始招生了,你如果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下。在职研上海班报名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学习费用【……

脸红红1121

上海开放大学有在职研究生

上海有院校招收在职研究生,很多上海本地院校招收在职研究生,异地院校也会在上海开设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如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开大学、财经大学等。详情可在中国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查看。在职研究生有奖学金吗?对于很多参加在职研究生教育的人员来说,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富裕,虽然……

尚同家园

上海开放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的在职研究生。跟你这个想学的要求很像!你可以去上海在职研究生网上看看相关的招生简章。他们里面有个华东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的招生专题。-----上海在职研究生网51zaizhi021-51078321------法学在职研究生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急需……

珊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