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在职研究生 > 中国地大地质工程在职研究生

中国地大地质工程在职研究生

最新回答

o0小惠惠0o

中国地质大学好就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学校的前身是2022年院系调整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是建国初期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直属、自然资源部共建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资源产业经济为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等多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中国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是北京高科大盟成员高校;中国高校行星科盟签约成员;是中国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地学研究的基地。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16个教学单位,41个本科专业。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工程硕士领域,14个类型的专业学位授权点。

有在职教职工1461人。全日制在校生16898人,其中本科生8443人、硕士研究生6464人,博士研究生1779人,留学生和港澳台侨学生212人。继续教育和网络远程教育在读生10万余人。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小喵酱碎碎念
西南交通大学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的研究生在国内属于较好的专业。
西南交通大学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是中国现代地质学科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培养的毕业生中,仅在地质学科就出现过包括何杰(1906级)、刘恢先(1929级)、陈清如(1948级)、薛禹群(1949级)等院士在内的地质学家,袁见齐、王鸿桢院士也曾在校任教(2022年院系调整时调入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地质专业毕业生在铁路一统天下。
西南交通大学(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是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原)、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2022计划”“卓越计划”重点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研究型大学,是“中法4+4”“中欧精英大盟”主要成员,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及国家“援藏计划”培养院校,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成都。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的建设目标:面向国家资源需求目标和国民经济建设主,以资源勘查和工程建设中重大战略性问题为重点,深入开展固体矿产和能源矿产的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和预测与评价研究,复杂条件下资源的勘查、探测、开发和钻探工程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岩土钻掘与防护工程、环境与工程探测技术和地质害防治研究,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建设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使本学科在国内继续保持领先地位,部分领域和方向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zhang太太

我国的工程地质学经过近2022年的发展,今天已成为一门研究内涵丰富、理论体系严谨,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并且是国际工程地质界的重要一员。

纵览中国工程地质学的研究领域,是相当广阔的。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岩体工程特性研究和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创立

大量的岩体工程实践遇到的是地基、边坡和地下工程围岩的变形问题,促使工程地质学家与岩石力学家、土木工程师们关注对岩体介质特性的研究,认识到岩体与岩石是既有着本质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介质。著名工程地质学家谷德振和他的同事们在一系列岩体工程勘察中,发现岩体的力学性质和行为主要受控于软弱结构面的展布,包括层面、断裂面、节理、片理等,使岩体成为非连续、非均质、各向异性的介质。他们首先从地质建造着手,划分工程地质岩组,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方法,研究结构面的形成机制和空间分布规律,进而研究岩体结构特性,划分岩体结构类型。再按不同结构类型和工程建筑要求进行岩体力学试验及测试,最后再根据岩体结构特征和力学属性,建立力学模型作数学模拟和稳定性分析。将工程地质学与地质力学、岩石力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它的理论体系、研究思路和方法,在国际上独树一帜。

20世纪2022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设立了工程地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吸收国内学者共同协作,开展工程地质前沿课题和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研究工作,每次学术委员会上都要讨论工程地质学发展的趋势和应制定的科研方向。无形中成为我国工程地质学的研究中心,推动着我国工程地质学的不断发展。

二、区域工程地质和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

我国地域辽阔,受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制约,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因此,区域工程地质研究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规划布置以及地质环境保护等意义重大。早在20世纪2022年代末,老一辈工程地质学家刘国昌、张咸恭、姜达权等就开展了此项研究工作,出版专著和编制全国工程地质分区图。几十年来,各大河流域、部分省区和西南、西北山区都开展了较的区域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经过数年的努力,于2022年首次出版了由任国林主编的1∶400万《中国工程地质图及说明书》,并附有全国工程地质分区图;2022年出版了由段永侯主编1∶600万《中国环境地质图系》,图系以工程地质内容为主。标志着我国区域工程地质环境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区域地壳稳定性”的术语是由原苏联工程地质学家最早提出的,但未作说明和专门研究。在20世纪2022年代末,我国学者谷德振和刘国昌倡导此项研究工作。它的涵意是指岩石圈内正在进行的地质、地球物理作用对地壳表层及工程建筑安全的影响,即地壳现代活动对工程安全的影响程度。其研究思路是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强调以地质构造研究为基础,以断裂活动性、现代地应力场和活动性为主要研究内容,最终进行区域稳定性分级,分区和评价。在该研究领域,胡海涛等依据李四光的“安全岛”思想,指导重大工程场址的选择,取得了重要成果。例如,二滩水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的成功选址即是。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对我国工程地质勘察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且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研究领域。

三、环境工程地质和地质害的研究

环境工程地质是现代工程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所引起的区域性和危害人类及工程安全的工程地质作用。这些有害的工程地质作用是诱发、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土地荒漠化、滑坡、泥石流等,它们常导致地质害。环境工程地质就是研究这些作用(或问题)产生的机制和条件,进行预测和防治,其目的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我国正式研究环境工程地质始自20世纪2022年代的新丰江水库诱发和上海的地面沉降。2022年代初以来,共召开了四次全国性的环境工程地质学术讨论会,涉及的内容丰富多采。有些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处于先进地位。例如,上海地面沉降的防治,区域性滑坡预测模型。2022年出版了第一本由刘传正著的《环境工程地质学导论》,全面论述了环境工程地质理论体系,基本研究内容以及各类环境工程地质作用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展示了环境工程地质的前景。

与环境工程地质相关的地质害的研究,也主要由工程地质界承担的。近十多年来,对危及人类和工程安全的各种地质害,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年1月召开的全国地质害防治工作会议期间,成立了主要由工程地质学家参加的全国地质害研究会,次年又创办了《中国地质害及防治学报》,对地质害的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对地质害的分类,形成机制、分布规律,预测方法及防治对策与措施等研究成果,及时在学报上开展交流。2022年代还编制了中国地质害类型图,出版了段永侯等的专著《中国地质害》。众多的研究成果及著作,还有具体防治工程的成功,确立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地位。

四、特殊土结构和工程特性的研究

藉助于测试技术的现代化,我国在特殊土的微观结构及其工程特性的研究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所谓特殊土,指的是成分和结构特殊,其工程(地质)性质也特殊的土类。我国几乎所有的特殊土皆有分布,诸如淤泥土、黄土类土、膨胀土、盐渍土、红粘土,多年冻土等,它们的分布都具地域性,因此也可称之为区域性土。由于特殊的不良工程性质,对当地工程建设以及生命财产的安全意义重大,因而促使学者们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张宗祜、高国瑞、黄熙龄、孔德坊、李生林等学者长期以来对黄土类土、膨胀土和淤泥类土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有关它们的微结构特征和分类、物质成分、工程特性及指标,建筑稳定性评价以及处理措施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五、工程地质勘察的理论和技术方法

工程地质学为工程建设服务是通过勘察工作来实现的。工程建筑与其所在的地质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矛盾关系,要通过工程地质勘察才能搞清楚。2022年来,难以计数的大大小小各类工程建筑通过勘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总地说,我国的工程地质勘察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2022年以前,勘察工作体制由全盘学习苏联到自主发展,勘察工作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为国家基本建设的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提供了地质依据。当时在工程选址和场地评价中,着重于工程地质条件的阐明和定性评价为主。第二阶段是2022年到2022年,“”期间工程地质勘察受到严重干扰而很不正常,了基本建设程序,一些大工程搞了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方针,盲目简化勘察程序,有的重大工程实际上搞了一次性勘察,造成严重损失。如葛洲坝水利枢纽、焦枝铁路、第二汽车制造厂等工程即是。第三阶段2022年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年代,形成了较完整的工程地质勘察体制,制定新的勘察规范,与国际接轨,勘察质量大大提高。在土木工程中又引进欧家的岩土工程技术体制,两种技术体制并存。一些重大工程采取国际招标方式,以引进国外先进的勘察技术和资金。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经过数十年实践和理论研究,逐渐形成和完善了我国工程地质勘察的理论体系,即“以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为基础,以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为核心,以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方法为手段,以工程地质评价决策为目的。”这一理论体系在由张咸恭、王思敬和张倬元主编的《中国工程地质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可以无愧地说,我国的工程地质勘察事业在上述勘察理论体系的指引下取得了巨大成就,令世人嘱目。例如,三峡、小浪底、二滩、刘家峡、龙羊峡等一批巨型水利枢纽和水电站工程;大亚湾、秦山核电站;宝成、兰新、成昆、南昆、大秦、京九等铁路干线;还有许多新兴的城市、矿山等等。所取得的优质勘察成果,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设计、施工和运行,也得到了国际同行们的赞许。在勘察基础上,形成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铁路工程地质”、“矿山工程地质”和“城市及房屋建筑工程地质”等专门工程地质系列。

当前,新技术方法在工程地质勘探中被推广应用,已取得了较好效果。例如,遥感图像(航卫片)在工程地质测绘填图中的应用;大口径钻进和小口径金刚石钻进在水电工程地质勘探中的采用,砂石层钻探与取样新技术,套钻和岩芯定向钻进技术;声波探测、地质雷达、地球物理层析成像技术(CT)、钻孔彩色电视录像及图像处理等物探技术的使用;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地质勘察中普遍采用,各种专用软件的开发等。

2022年来我国的工程地质教育一直兴旺不衰。至今全国有十余所高等学校设置有培养工程地质专业人才的院系,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研究生和本科生。此外,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多所科研机构专门培养工程地质专业研究生。形成了一支宏大的工程地质专业队伍。在教学实践中,编写出了各具特色的系列工程地质专业教材。高校和科研院所还承担了一些重大的生产和科研课题,既完成了生产、科研任务,又培养了优秀专业人才。

中国工程地质界与国际工程地质协会的联系密切,在20世纪2022年代初不少同行加入了国际工程地质协会,建立中国国家小组,随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一起活动。中国工程地质界积极参加国际工程地质协会组织的学术活动。自2022年起我国组团参加了历届国际工程地质大会,所提交的论文数都位居前列。现任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是我国工程院院士王思敬教授,他是2022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8届国际工程地质大会上被推选担任此职的,这是中国工程地质界的骄傲!

肚皮吃饱了

一、学校的地址不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二、学校的规模不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截至2022年10月,学校占地面积1421758平方米,校舍面积58平方米;设有19个学院,65个本科专业;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程硕士、MBA、MPA等10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包涵14个工程领域;有教职员工3122人,全日制在校学生26103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17个教学单位,42个本科专业。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工程硕士领域,11个类型的专业学位授权点。在职教职工1400余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外籍院士6人。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

三、学校的影响力不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列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国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和技术转移基地,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地球科学国际大盟、“七校联合办学”重要成员,被誉为“中国地球科学的最高学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直属、共建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资源产业经济为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等多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位列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国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是中国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地学研究的基地。是北京高科大盟成员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60所合作院校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枫月絮影
很多个专业都有研究生呀,大部分本科专业都有想对应和相关硕士点,有全日制学术性硕士研究生,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有在职硕士研究生,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有和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等联合培养博士生,有博士后流动站,到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部官方网站上看看。你想了解研究生哪方面的情况呢?

相关问答

地质工程在职研究生

如果你打算报考地质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你现在是不可以的。因为地质工程专业的在职研究生考试是要参加GCT联考的,而地质工程(代码430118)是需要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应届生是不可以的。在职研究生不需要工作经验年限的专业有:控制工程、软件工程、信息与通讯工程、计算机技术专业。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世界杯之猪

工程地质在职研究生

2022年9月出生于四川成都,中员,重庆大学矿业学科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1978-2022年在重庆大学矿山工程物理专业读本科,1982-2022年在重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读硕士研究生,1988-2022年在重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2022年获博士学位,1997-2022年在东京大学作……

爱上家装饰

在职研究生地质工程

如果你打算报考地质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你现在是不可以的。因为地质工程专业的在职研究生考试是要参加GCT联考的,而地质工程(代码430118)是需要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应届生是不可以的。在职研究生不需要工作经验年限的专业有:控制工程、软件工程、信息与通讯工程、计算机技术专业。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zq13301666852

中国地质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没有目前没有开设远程班。所以,在职人员不能异地学习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都是以面授课为主,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在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方面了在职人员与老师零距离沟通,有任何问题可以及时解决。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没有目前没有开设远程班。所……

飛天彩绘

中国地大地质工程在职研究生

地质工程的研究生应该是中国地质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和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最好。其中成都理工大学和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中国工程地质两大学术体系的发源地。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谷德振、孙玉科等为首的研究团体提出了岩体结构控制论,成都理工大学张倬元、王兰生等为首的研究团体则提出了岩体地质历史演变分析理论,……

lclcjun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