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66

萤火虫在哪里
首页 > 重庆自考 > 重庆自考训诂学资料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宝宝的口红

已采纳

翻译题 1 《国语 召公谏厉王弥谤》: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句读: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翻译:卫王发怒,找来卫巫,让他去侦探诽谤国王的人。卫巫把自己侦探到的诽谤国王的人报告厉王,厉王就把批评的人杀掉。 2 《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句读: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翻译:房子前壁开了四扇窗子,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 3 《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句读: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翻译:您老送燕后上车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为她的远嫁而悲伤,确实是爱怜她。 4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句读: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好衣服穿,有肉吃,年轻人没有挨饿的,挨冻的,(能把国家治理成这样)而不实行王道的,还没有这种情况。 5 《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句读: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翻译:然而陈涉只是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作门枢的穷人,是个地位低下的农奴,是个正在发配边疆的罪人。 6 《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句读: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翻译:熊在咆哮,龙在吼鸣,岩泉在震响,它们的声音使深林战栗,让高山惊动。 7 《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句读: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翻译:如果灭亡郑国对您秦国有好处,那我岂敢半夜三更跑来麻烦您?请您不要帮晋国灭郑国,这样对您对郑国都有好处。 8 《史记 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 句读: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 翻译:伯夷、叔齐虽然是贤德之人,但实际上是在得到孔子的颂扬后,声名才更加显扬;颜渊虽然好学,但也要追随在贤者之后,德行才更加突出。而一般的隐士,他们的德行虽然有的跟伯夷差不多,却由于没有好的机遇,大都名声被淹没而不能称扬于世,真是可悲呀! 9 《论语 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句读: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翻译: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东西可去争抢,如果一定说有的话,那就是比赛射箭的时候吧。但也会相互作揖礼让后登台,下场后还要互相敬酒。这种”争“也显示出君子的风度。” 10 《左传 僖公三十二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句读: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翻译:你怎么还能理解我的意图?如果只活到60岁的话,你的坟墓上的树也该有两手合抱那粗了! 分析题 1 《诗经 唐风 山有枢》:“子有廷内,弗洒弗扫。”毛《传》:“洒,洒也”。试分析毛传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的关系。 答:《说文 水部》:“洒,涤也。从水,西声。古文以为洒扫字。”《说文》多次用“洒”的本义为训,应读同今“洗”字。《说文》又有“洒”字,是散水于地之义。可见“洒”用作“洒”,是本有其字的通假,所以毛亨认为有解释的必要。 2 谓之、曰、为 “曰”“谓之”“为”解释词义,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作”,通常在属中求别,兼含同义词的辨析。“曰”“谓之”“为”的训释常隐含着同义词的辨析,隐含的内容可以参见同书的训释或纂集类的训诂专著。 《诗经 齐风 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毛传:上曰衣,下曰裳。 原文中衣、裳同时出现,注释可以辨析、比较。 《诗经 邶风 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毛传:南风谓之凯风。 《诗经 邶风 凯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毛传:南风谓之凯风。 同样隐含着同义词辨析的内容。 3 谓 用“谓”解释词义,多为词义的具体指向。可能是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词语的特殊义、灵活义,也可能是具体所指的人或事。 《汉书 循吏传》: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 颜师古注:胜谓以威力克而杀之,安谓以德化抚而安之。 《论语 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何晏《集解》:马(融)曰:“子者,男子之统称,谓孔子也。” 4 犹 “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用来解释词义时,主要是沟通词的相关含义和古今变化。 《汉书 陈胜项籍传》:良与俱见沛公,因伯自解与羽。 颜师古注:自解,犹今言分疏也。 颜师古用当时(即唐代)的语言解释汉代的语言。 5 之言 “之言”的主要作用是以音义相通词作为训释词,从而沟通两词的同源关系。 《周礼 春官 大宗伯》:以肆献祼享先王 郑玄注:祼之言灌,灌以欎鬯,谓始献尸求神时也。 “祼”和“灌”同源词,音义相通。 《周礼 春官 大宗伯》:蔽芾甘裳,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裳,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裳,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郑玄笺:拜之言拔也。 “之言”在这里是指出“拜”为“拔”的假借字,不过也没有超出通过语音线索寻求语义的功能。 6 貌 “……貌”在训诂中用来表示事物的某种形态,有描写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样子”。被训释词主要为形容词,其中大部分是叠音词或联绵词。 《周礼 齐风 载驱》:汶水汤汤,行人彭彭。 毛传:汤汤,大貌。彭彭,多貌。 7 《国语 召公谏厉王弥谤》:“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注〕:“〔以告〕:按照(卫巫)的报告。以,按照,依据。”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 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作注者的意思是“以告”为介宾结构作“则杀之”的状语。但“则”作为连词没有连接介宾状语的用法,把“以告则杀之”看作单句不符合汉语语法。其实这应该是个复句,前后分句的主语并不相同,意思是:巫把自己侦探到的谤王者告知厉王,厉王就把谤者杀死。“以”虽然是介词,但介绍的对象不是“告”,而是省略的“谤者”。 8 《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注〕:“〔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院子周围砌上墙,用(北墙)挡着南边射来的日光。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垣,矮墙,也泛指墙。”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 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注释,“垣墙”是动词砌上垣墙,“周”是名词周围,“庭”是名词院子,那么对应原句连起来就是“砌上垣墙周围院子”,虽可意会,但不成辞例,不合语法。其实,“垣墙”仍然是名词,句中作状语,“周”为动词,围绕之义。全句的意思是: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 9 《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注〕:“念悲其远也:惦念着她,为她远嫁而伤心。”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 答:这样的注解不对。按照注释,原文应该表述为“念之,悲其远也”,这并非作者原意,也不合古人行文之法。其实“念”也是“悲”,古人习惯把两个意义相近的字连在一起使用,它们表达的是一个复合的整体意义,不能分别解释为两种不同的含义。这里的“念悲”就是“悲伤”的意思,人还没离开,也不到“惦念”的时候。全句的意思是:您老送燕后上车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为她的远嫁而悲伤,确实是爱怜她。 10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注〕:“〔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这样的注解好吗?为什么? 答:这条注释不能算错。但“为王”究竟是称王、做王还是达到王道、实行王道?“使天下百姓归顺”是“王”本身的含义还是言外之意?表述欠缺。而实际上,梁惠王此时已经是王,所以这里谈论的不是当不当王的问题,而是怎样实行王道的问题。他们谈话的的主题是王道,“然而不王者”的“王”就是上下文“王道之始也”的“王道”,因此应该解释为“王,指王道。用作动词,实行王道。全句的意思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好衣服穿,有肉吃,年轻人没有挨饿的,挨冻的,(能把国家治理成这样)而不实行王道的,还没有这种情况。 11 贾谊《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注〕:“〔瓮牖绳枢〕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形容家里穷。”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 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照注释,破瓮是作窗户的材料,而草绳却是系户枢的工具,两句的语意结构关系不一致。其实“瓮牖”与“绳枢”结构相同,语意关系一致。“瓮”和“绳”都是表示原料的定语。全句的意思是:然而陈涉只是个用破瓮作窗户、用绳子作门枢的穷人,是个地位低下的农奴,是个正在发配边疆的罪人。 12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注〕:“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之间。殷,这里用做动词,震动。”这样注解对吗,为什么? 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照注释,殷,这里用做动词,震动。“但”像雷鸣般的声音“不知所出,跟原文对应不上。”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之间“也似是而非,不合常理。且下句的主语不知所云。其实,这里的”殷岩泉“只是句法上错综变化了一下,语意结构跟”熊咆“”龙吟“是一致的,当讲成”岩泉殷“,他们共同构成全句的主语部分。”岩泉“返指岩间之泉,是”殷“的主语。这样全句就结构整齐,语意顺畅了。全句的意思是:熊在咆哮,龙在吼鸣,岩泉在震响,它们的声音使深林战栗,让层巅(高山)惊动。 13 《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注〕:“〔敢以烦执事〕可以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对对方的敬称。”这样注解对吗,为什么? 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照注释,大凡讲“麻烦”谁,都是指说话者把自己的某件施加给别人的情况。而“亡郑这件事”却不是烛之武自己一方的事,怎么会说拿这事来麻烦秦件呢?不合情理。其实,这里给秦伯添麻烦的不是“亡郑这件事”,而是人家好好地正要“亡郑”,烛之武却“夜缒而出,见秦伯”,打搅了人家的正常秩序,影响了秦伯的休息,这才可以说麻烦。全句的意思是:如果灭亡郑国对您秦国有好处,那我岂敢半夜三更跑来麻烦您?请您不要帮晋国灭郑国,这样对您对郑国都有好处。 14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注〕:“〔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这样的注解好吗?为什么? 答:这条注释不能算错。但“为王”究竟是称王、做王还是达到王道、实行王道?“使天下百姓归顺”是“王”本身的含义还是言外之意?表述欠缺。而实际上,梁惠王此时已经是王,所以这里谈论的不是当不当王的问题,而是怎样实行王道的问题。他们谈话的的主题是王道,“然而不王者”的“王”就是上下文“王道之始也”的“王道”,因此应该解释为“王,指王道。用作动词,实行王道。全句的意思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好衣服穿,有肉吃,年轻人没有挨饿的,挨冻的,(能把国家治理成这样)而不实行王道的,还没有这种情况。 15 《史记 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这句话按“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句读对吗?为什么? 答:这样的句读不对。按这种句读,“将类”解释为“种类”的“类”,便断作“若此类”,意思是像这样一类人。其实,“类”在古文中属下读,意思是“大抵”。全句的意思是:夷、叔齐虽然是贤德之人,但实际上是在得到孔子的颂扬后,声名才更加显扬;颜渊虽然好学,但也要追随在贤者之后,德行才更加突出。而一般的隐士,他们的德行虽然有的跟伯夷差不多,却由于没有好的机遇,大都名声被淹没而不能称扬于世,真是可悲呀! 16 《论语 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如何断句? 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论语》中凡言“必也”都是放在否定性语意之后,“必也”是对前文否字。 17 《诗经 周南 兔罝》:“肃肃兔罝.”毛《传》:“肃肃,敬也。”郑《笺》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肃、宿古通用,《少牢?馈食礼》郑注“宿读为肃”是也。肃亦训缩,《豳诗》“九月肃霜”。毛《传》“肃,缩也”是也,肃肃盖缩缩之假借。《通俗文》:“物不申曰缩。”兔罝本结绳为之,言其结绳之状则为缩缩。缩缩为兔罝结绳之状,犹赳赳为武夫勇武之貌也。《尔雅?释器》:“[纟句]谓之救,律谓之分。”王观察云:《尔雅》系二者于释罗网之后,盖罗网之属。律当作率,《说文》:“率,捕鸟毕也。”“毕,田网也”。今按,王说是也。救之言纠结也,分之言纷乱也,与此诗肃肃为兔罝状义相近。《传》《笺》俱训肃肃为敬,似非诗义。试分析马瑞辰考证的方法和材料。 答:他用了因声求义的方法,“肃”“缩”同音。利用对文来比较互证。他还参照了其他书中的材料,用《尔雅》的材料。 18 阅读材料(“造舟于河”材料略)分析考证的步骤。 答:对象:“造舟于河”中“造”的词义。 证据材料,一是声近义通方面的,“造”与“曹”声近义通,“曹”有并比、比次义;二是古代文献及其训释方面的。“造”、“次”一声之转,物的副次叫作“簉”,是比次义,“次”也有比次义。文献方面的证据,除了新考得的薛综《东京赋》注“造舟,以舟相比次为桥”等,就是引用孔颖达所举的训释等。 论证,综合《诗经》《尔雅》《东京赋》材料及孙炎等人的训释,加上 “曹”、“次”的音近义通的材料,用因声求义的方法,证知“造舟”的“造”是比次义。 论述题 1 “字”与“词”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 答:“字”与“词”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①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字与词是相互关联而彼此区别的两个概念,词是语义的运用单位,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在使用过程中,字词关系的对应表现得比较复杂。 ②字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从一个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来看,可以有种种现象。a.一个字记录一个单词(如水,山等);b.一个字记录多音词中的一个语素(如天下、社稷等);c.一个字记录多音语素中的一个音节(如犹豫、玲珑等);d.一个字记录两个单音词的组合(如“诸”是之于的合音词等)。 ③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是可以变化的。语言文字的错综变化可能影响相对稳定的形音义关系。a.因词义引申渐远,分化为新词而文字未变,形成一字记录两词的现象(如朝,本义是早上,后引申为朝代等义);b.因文字假借而记录了不同的词,形成一字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现象(如角,本义是兽角,假借为古代宫商角徵羽的角,也假借为角色的角;);c.因汉字在演变过程中产生大量异体字,形成多字记录一词的现象(如“哲”,有喆、悊、嚞等异体。);d.因词义引申或意义使用的范围不同产生文字孳乳现象,形成以不同的汉字记录音义相通的同源词的现象,这些汉字的形体或相关,或不相关(如遘媾篝沟购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字从冓者,谓若交积材也”)。 2 “义”与“训”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 答:“义”与“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①义指词义即词所负载的客观内容;训指训释,即对词义这一客观内容的人为表述。人为表述的训释应该符合词义的客观内容,因而理论上它们可以统一。 ②但实际上,由于对词义的认识不足,训释可能无法准确地反映词义;又由于各人的条件不同,对同一词义可能得出不同的认识,从而作出不同的训释。因此实际训释通常不等于客观词义。 ③在实际的训诂材料中同训者未必同义,同义者未必同训,可见“义”跟“训”是两个东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④训的范围不限于义,许多训释根本不是对词义的表述,如声训意在探源,文意训释有的是临时所指,有的是言外之意,有的是语用说明,有的是背景知识。这些注释可以叫“训”,但不是对词义客观内容的表述,因而不是“义”。

87 评论

周周-Sophia

你可以去重庆自考网上去看看,那上面有很多你想了解的信息,比如重庆有哪些学校开设了自考,都有哪些专业,那些考试科目,报名时间、考试时间、考试安排等,各地的考试科目不可能都一样的,你去自考网上看看就知道汉语言文学有哪些考试科目了,而且通过跟行政管理的科目的比较或许就能发现哪个专业好过了,其实这也要看你个人兴趣爱好,你喜欢哪个专业,自考付出的努力都是一样的,你自己比较比较吧

213 评论

傲慢的猩猩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训诂学用什么教材,四川自考训诂学教材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1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08年版王顺生、李捷高等教育出版社公共2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年版卫兴华、赵家祥北京大学出版社30015英语14《大学英语自学教程》99/98版高远高等教育出版社公共课4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6《中国现代文学史》1999年版吴宏聪、范伯群武汉大学出版社5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7《中国古代文学史》2000年版罗宗强、陈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6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7《中国古代文学史》2000年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70540外国文学史6《外国文学史》2000年版金元浦、孟昭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80541语言学概论6《语言学概论》2000年版胡明杨语文出版社90037美学6《美学》2007年版朱立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0081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4《巴金研究》1993年版胡永修、周芳芸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考生任选二门。免试英语者另选三门加考课程,学分不低于14学分。110819训诂学5《训诂学》2004年版宋子然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20321中国文化概论5《中国文化概论》2000年版王宁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3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1993年版皮朝纲、蒲友俊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40815西方文论选读4《当代西方文艺理论》2005年版朱立元华东师大出版社150820汉字学概论5《汉语文字学概要》2004年版徐志奇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毕业论文不计学分基本上就是上述这些了,不同地区也不会变动太大。如果你有这些课程的教材和书籍卷子要购买你可以去百度一下自考图书馆,这是购买自考教材的网站。有了这些自考就很有保障了如果要自学的话这些好学吗?本回答由网友推荐哪位能人能指点一下山东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哪些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书:>赵家祥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邓小平理论概论学习书:>钱淦荣主编中国财经出版社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学习书:>巩献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毛泽东思想概论学习书:>罗正楷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学习书:>卫兴华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日语学习书:>陈常好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俄语学习书:>钟鼎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学习书:>蒋孔阳、朱立元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写作学习书:>李保初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文学概论学习书:>童庆炳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学习书:>王富仁、刘勇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学习书:>刘锡庆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学习书:>郭英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学习书:>郭英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外国文学作评选学习书:>刘象愚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学习书:>杨陆、周一民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学习书:>李国英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学习书:>郭志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学习书:>朱金顺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书:>韩兆琦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书:>韩兆琦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史学习书:>匡兴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语言学概论学习书:>岑运强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学习书:>李运富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汉字学概论学习书:>杨润陆主编长城出版社英语学习书:>高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书:>赵鸿德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什么是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中国传统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 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它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的意义。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知道什么是训诂学吗?狭义的训诂学指语义学,为小学的一个分支,广义的训诂学除了语义学外还包括音韵学、文字学。我们通常讲的训诂都是针对狭义而言,“训诂”也称作“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训诂指用当时的文字对古书字义做出解释,训诂的方法有形训、声训、义训、互训、反训等。形训指用字形说明字的意义和来源;声训指用同音或近音的字来解释字义;义训是不依借字形或字音而直接对字义进行解释;互训是指用同义的字词来互相解释;反训是用反义的字词来进行解释;递训是用几个字词进行连续的解释。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97 评论

凌空抽筋

训诂,为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就是解释的意思,具体指解释古代汉语(文言文)中字词的意义。“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用现代汉语说,训,就是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的字义。“诂”,《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174 评论

相关问答

  • 重庆2021年自考训诂学真题

    08年第七题答案是什么?

    袜子飞了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7
  • 重庆自考本科训诂学

    学历层次:本科·本科段 主考学校:四川师范大学课码序号课程名称学分备注必考选考加考3708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709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

    微雨燕双飞1988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8
  • 重庆自考本科训诂学真题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重庆自考课程教材有哪些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

    ace922apple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7
  • 重庆自考本科训诂学视频

    训诂学比较难。唐诗研究比较好考。 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

    呵呵呵达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8
  • 重庆自考本科训诂学试题

    不一样的,题型一般是一样的。内容就不一样。其实要买书还是方便啊。

    猪猪爱吃草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