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65

fightingBB
首页 > 公务员考试 > 王安石谈公务员考试的诗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芒果小丸子哟

已采纳

宝应二三进士见送乞诗 少喜功名尽坦涂,那知干世最崎岖。草庐有客歌梁甫,狗监无人荐子虚。解玩山川消积愤,静忘岁月赖群书。惭君枉盖如平昔,不笑谋生万事疏

116 评论

正在缓冲1234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5.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6.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9.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10.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276 评论

小麻烦ly

鱼跃龙门,喜极而疯的范进,“中举”前后的百味人生 范进出身贫寒,家中仅“ 住着一间草屋,一厦披子,门外是个茅草棚 ”,这般境遇,着实有些落魄。 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范进纵身一跃,义无反顾跳进了能够让人化龙升天的“科举”之中。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范进这一跃前前后后就是二十多年,转眼他也年过半百,才好不容易考中了一个秀才。 他的命运,也在这一刻发生了转变 。 范进中了秀才的消息传来后,一向对他不屑一顾的岳丈胡屠户,提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便来为他祝贺。胡屠夫见着女婿,颇为感慨:“ 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 。” 胡屠夫先是吐槽了一下把女儿嫁给范进后,自己这些年过得太累了,而后话题一转,“自己积了德”连带着范进也享福,中了个秀才。 在胡屠夫看来,既然是中了秀才,那就是有了功名的体面人,所以,他该教会范进基本的礼仪: 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妆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儒林外史》 【范进中举剧照】 不过秀才在科举体制中,仅比童生高一筹,范进不满足自己努力这么多年,就止步于此,他便和几个同案之人相约,打算再冲刺一下“举人”。 但奈何囊中羞涩,家无余粮,范进只好找到岳丈请求支援一点路费,胡屠夫却对他一阵奚落: 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是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 ! 范进心有不甘,便靠着同伴的援助,偷偷去省城参加了乡试。 一个月后,出榜之日,报录人来了,他带来了让乡邻始料不及的消息:“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之后,意外发生了,范进欢呼雀跃,他一边高喊着:“噫!好!我中了!”一边大笑着往门外奔去,“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 乐极生悲,哪成想苦熬了二十多年不得志的范进,突逢喜讯,却“喜极而疯” 。 众人思量之后,想到去找胡屠夫来震慑范进,让其清醒过来的办法。 胡屠夫打醒范进后,态度与范进中举前,来了个180°的大转弯: “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剧照】 范进的遭遇,便是古代科举社会中“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观念的真实写照,他在中举前后体会到的百味人生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的读书人是如何通过科举制度改变自己的命运。 接下来,我们从政治、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对科举制度来个全方面的介绍 。 一、古代选拔人才这件事,还是“科举”考试最公平、给力 “科举”制度的产生,历经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它诞生于隋唐时期, 其形成的过程中吸收了先秦到隋唐时期这个阶段内选拔人才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 。 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历朝历代使用的选拔人才的策略中,以先秦时期的“大比”制度、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最具有代表性。 “大比”制度又被称为乡举里选制度,它是先秦时期用来选拔士以下阶层的人才选拔制度。我们知道在先秦时期,贵族阶层职位的继承上,施行的是父死子继的“世卿世禄制”,唯有基层职位才对平民开放,这就是“大比”制度诞生的环境。 “大比”制度,三年举办一次,主要选拔的对象是在地方上“德行道义”都很出色的人。 汉承秦制,西汉的统治者在继承了“乡举里选”的人才选拔方式后,又在选拔标准、选拔范围上做出了改进。 汉高祖刘邦上台后,曾“诏举三老”,他让地方上选出年龄在50岁以上,“ 有修行,能率众为善 ”者协助地方官员处理政务。 吕后和汉惠帝,在此基础上,又把 孝顺父母兄长(举孝廉)、善于耕作 加入进了选拔标准。 汉文帝和汉武帝时期,这两位立志建功立业的君王,为了避免自己在施政上出现大过错,他们又要求所选拔的人才要“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 ”。 【古代社会人才选拔标准的演变过程】 从选拔的效果来看,两汉时期的选拔标准存在着三个大问题: ①所举的“孝廉”,在品行上值得称颂,但他在治国方面却不一定有能力,毕竟孝顺考验的是品行,治国需要的是协调各方、总领全局的能力,两者是不能划等号的; ②举荐人才的资格把握在豪门大族手中,他们在挑选人才名单的过程中,优先考虑自己族中的成员,从而导致寒门子弟很难有机会享受到这一待遇; ③举荐人才的标准是固定的,但选拔的过程并不公开透明,这导致两汉时期部分被选拔的成员名不副实。 《抱朴子·审举》便记载,举荐的秀才,连字都不认识,举荐的孝廉,却是不赡养父亲的不孝子:“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故而,曹丕登基之后,为了一扫察举制的弊端,便采纳陈群的方面,开始施行以“ 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 ”为标准的“九品中正制”。 想法很美满,但现实却很骨感,曹丕的出发点很好,想到了“民意”挑选人才。 不过,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朝廷任命负责考核评判人才档次的中正官,往往出自于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内,他们也陷入了察举制所面临的困境内——任人唯亲 。 这种局面所造成的后果便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语出晋初刘毅《请罢中正除九品疏》) 面对这一情况,人才选拔方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开皇十八年, 隋文帝借鉴两汉时期的“察举”分科测试和九品中正制中的舆论荐人制 ,尝试着采用“ 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剌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的分科考试法来选拔人才。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隋文帝的成功给了隋炀帝灵感,他于大业三年和大业五年两开科举,又“ 置进士、明经二科 ”,为唐代科举制度的成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承隋制,但他们在进士、明经二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 明法、明字、明算等诸科 的考试。 到了武则天时期,她又将武举和殿试加入了科举考试的范畴,这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 相较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而言,科举考试不论门第,唯才是举的做法,在封建社会中,算是最公平、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 。 二、考科举,从考什么聊起 唐代的科举考试考察的范围,大致分为两类: 以进士科和明经科为主选拔通用人才的科目;以算数、天文、律法、书法、医学等内容为主选拔专业性人才的科目 。 进士科,以诗赋为主,兼论时务策论,其题材和用韵都有考究,诗赋多用五言六韵的格式。 明经科,以儒家经典为核心,诸如《礼记》、《春秋左传》、《毛诗》、《周礼》、《仪礼》之类,有时还要加上道家经典《道德经》《庄子》《列子》等书籍。 【注,唐朝以道教为国教,故道家典籍也在科考行列。】 选拔专业性人才的科举考试又称为“制考”,它的考期和考试的内容,都不像进士科和明经科那般稳定,往往存在着皇帝临时起意,突然特诏下令招收某类人才的现象。 【科举考试剧照】 唐玄宗就曾下令召集天下“ 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 ”,当时各地的郡县长官负责选拔地方上前往京城考试的名额,然后“ 尚书覆试,御史中丞监之 ”,最后名副其实的人,便可以特招当官,这也算制考的一类。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上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李林甫恐草野之士对策斥言其奸恶……既而至者皆试以诗、赋、论,遂无一人及第者,林甫乃上表贺野无遗贤。 宋代的时候“重文轻武”,王安石认为特殊专业和诗赋这些东西华而不实,价值不大,便废除了一些科目,并且在进士科中不再考诗赋,而改考经义、论策。(王安石倒台后,诗赋偶尔又出现在科举考试的范畴内。)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在制度方面和唐宋时期大致相同,只是考试的题材变成了由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等固定格式组成,代“圣人立言”的八股文。 三、封建君主们对科举制度寄予了厚望,它的存在又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科举制度的产生,顺应了时代发展对精英人才的客观需求,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科举制度也并非尽善尽美,它依然有其局限性。 ●积极影响 1、教育方面:科举制度提倡“唯才是举”,它的出现推动了崇文尚学社会风气的形成,从而激励了读书人发奋勤学,为古代社会培育了大批有用的人才 ; 教育是兴国之本,思想乃强国之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国民整体文化水平的高低至关重要。 科举制度的出现,为读书人靠“知识改变命运”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它如同一座灯塔般,在人生这片无垠的大海中,为读者人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读书是古人改变命运最轻松的途径,任何人只要肯努力,便有机会如范进那般“鱼跃龙门”一步登天。 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人人追求“学而优则仕”,这股风气间接带动了民众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古代社会国民的文化水平,为社会培育了许多有用的人才。 【奋发图强的吕秀才】 2、政治方面: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士族掌控朝政的局面,为寒门子弟从事仕途提供了途径,这缓和了百姓和世家贵族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维持封建社会的稳定性 ; 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都沦为了门阀大族谋取私利的工具,它们不仅没起到为国家选择最优质人才的目的,反倒加剧了百姓和世家贵族之间的矛盾。 正如《抱朴子》中记载,依靠人情当上官吏的世家子弟,他们可能并不孝顺、也没有多少才华,这样的人掌握了行政权之后,很难想象他们有能力处理好地方政务,以及会做一名品德高尚为百姓谋福祉的清官 。 科举制度的出现,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它向全社会敞开了入仕的大门,只要你有实力,那么不论你是出身门第,还是寒门子弟,都可以获得同台竞技的资格。 这种唯才是举的选拔方式,大幅度提高了参政人员的文化素养,这批通过层层考试选拔出的知识分子代表着国家的未来。 在史书之中,有太多优秀的政令出自于这批优秀的文人之手,他们独到的手段为国家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同时,科举取士有利于避免门阀士族把控朝政的情况出现,科举制度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科举考试情形】 3、文化艺术方面:唐朝时科举选士重视学子的诗赋才能,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唐朝的文人墨客从小便注重诗赋方面的能力培养,这也为“唐诗”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化史上的瑰宝,它们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将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这样的文坛盛景之所以会出现,也与科举制度的出现有着莫大的干系。 隋唐刚立之初,由于中原大地遭受了几百年战乱的侵袭,文坛领域几乎一片荒芜,当时文坛上所流行的多是南朝歌咏美女、宫室华丽的宫体诗。 闻一多先生斥责这种题材,不过是  “人人眼角里是淫荡” “人人心中怀着鬼胎” ,“在一种伪装下的无耻中求满足” 的宫廷艳情诗。 隋文帝执政后,决定一改这种文化领域奢靡的风气,他大刀阔斧,文坛也因此掀起了一股复苏“建安风骨”的浪潮。 【庆余年范闲斗酒诗百篇】 自从唐朝将“诗赋”列为科举考试的重心之后 ,文人墨客在诗词方面更是下足了功夫,我们所知的白居易、杜甫、李白等享誉盛名的大诗人,便是此中高手。 当时的文人们,将吟诗作对当作了自己事业的一部分,他们细心雕琢自己的作品,只为名作一出,名扬天下的那一刻。 正是在科举的土壤中,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才能跨越时间的长河,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仍然熠熠生辉。 4、科举制度开创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它为世界各国设计选拔人才的制度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经验参考 。 科举制度在为我国古代社会选拔人才方面做出杰出贡献后,它也为世界各国的公务员选拔制度的成型,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为参考。 1855年英国施行了文官考试,美国也于1883年开始仿效英国的办法选拔公务员,在此之后,1884年美国教会出版的 《中国记录与传教士杂志》上出现了这样一段记载: 这一强有力的证据表明 , 科举考试制度的优点和中国政府的榜样,已导致了欧洲和美洲一些最开明的国家,采用这种方法以提高其文官的效率 。 从这段记录,我们可以知道科举制度在传入西方之后,为西方各国的人才选拔方案提供了经验参考。 【注:1855年英国成立了公务员事务委员会,开始改革公务员选拔制度,其中就包括“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的标准。】 ●消极影响 科举制度为社会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然都是积极影响。比如北宋开始重视经义,忽略特殊人才这点,便会导致社会人才结构不完善,出现很多只知经书,不知其它的“偏才”,从而影响社会整体的发展。 对于读书人而言,“万般皆下品”并不是什么好事,这会导致医疗、厨子、裁缝等等其它各行各业人才的缺失,导致招工难的难题。 宋代以后,我国古代社会的科技水平逐渐停滞不前,也与科举制度只重视经义、八股文有关。 【科举考试情景再现】 总结 科举考试本身是一种非常公正、有效的选拔人才的手段,“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它的出现让寒门子弟也有机会晋升“王侯”。 只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是各行各业都包括,而非单单需要某一类型的人才,这也是科举制度逐渐走向没落的原因。 参考资料: 【1】《儒林外史》 【2】《新唐书》 【3】《旧唐书》 【4】《资治通鉴》 【5】《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85 评论

weddinglily

一、治国 1、 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病,终无大患 ——《三国志?魏书?杜畿传》 2、 构大厦者先择匠而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而后定民 构:架屋。简:通“柬”,选择。佐:辅助的人。 ——《意林》引《物理论》 3、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房玄龄语 4、 正其本者万事理,劳于永者逸于使 劳于永:为长远利益而操劳。逸:安心。使:经常忙碌。 ——唐?张九龄《对嗣鲁王道坚所举道侔伊吕科?第一道》 5、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公上疏言,~。其言切至。”6、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居安:处于安全的境况。备:事先有准备。——《左传?襄公十一年》 7、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为wéi:做,防止。未有:没有发生之时。未乱:尚未发生动乱。 ——《老子》六十四章 8、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 ——《管子?正世》 9、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浚:开浚,疏通。 ——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魏徽上疏 10、 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 召远:招徕远方的人。修:整治。近:指国内。闭:堵塞。 ——《管子?版法》二、治民 1、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惟:惟独,只有。邦:国。本:根本。 ——《尚书?五子之歌》 2、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 夫:发语词,无实义。别而听之:分别听信个人之辞。合而听之:全面听取。圣:无所不通。 ——《管子?君臣上》 3、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 为wéi:治理。正:使正当。 ——汉?王符《潜夫论?务本》 4、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三国志?吴书?骆统传》 5、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 兴行:重德行。 ——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6、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 安土重zhòng迁:安居于本土,不愿轻易迁动。卒cù:同“猝”,突然。顺:顺其意。逆:背其意 ——《三国志?魏书?袁涣传》 7、可怀以德,难屈以力 怀:怀柔,感化;《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8、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宽:为政宽大。信:建立威信。任:信服。 ——宋?苏辙《新论下》 9、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 达人:通达事理的人。 ——唐?王维《赠房卢氏琯》10、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 意谓关心百姓的利益愈深,那就对各项设计措施考虑得十分周密。 ——宋?欧阳修《偃虹堤记》:“~,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11、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 任:承担。患:患难。 ——宋?苏轼《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不允诏》12、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释:解除。 ——明?黄宗羲《原君》13、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 积力:全成之力。举:举动,行动。即:就。 ——《文子?下德》 14、莫三人而迷 三人:指多数人。意谓没有多数人的意见就会迷惑。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引古 三、为政 1、政贵有恒 恒:长久不变。 ——《尚书?毕命》:“~,辞尚体要,不惟好异。” 2、有理而无益于治者,君子弗言;有能而无益于事者,君子弗为 弗:不。为wéi:做。、 ——《尹文子》卷上 3、居之以强力,发之以果敢,而成之以无私 居:平时。发:发动。果敢:坚决勇敢。意谓国家平时要有实力,发动一件事要坚决勇敢,取得 成功必须无私。 ——宋?苏辙《新论中》 4、政纲虽举,必求益其所未至;德泽虽布,必思及其所未周 益:增益,扩大。未至:没有达到的地方。及:及到。未周:没有覆盖的地方。 ——《宋史?薛极传》 5、上安下顺,弊绝风清 弊:弊端。绝:绝迹。风:风气。 ——宋?周敦颐《拙赋》 6、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先民:古代贤人。询:询问,请教。刍荛chúráo:割草打柴的人。 ——《诗经?大雅?板》 7、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夫:一般人。诺诺:连声答应,表示顺从不违。士:有识见的人。谔è谔:直言争论。 ——宋?苏轼《讲田友直字序》 8、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 宇:屋檐。失:失误。草野:指民间。经:儒家经典。诸子:诸子百家。 ——汉?王充《论衡?书解篇》 9、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苟:如果。法:取法。周:合。循:遵循。 ——《淮南子?氾论训》10、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 治:治理,掌握。不若:不如。时:时机,时势。 ——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时者国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四、品德1、公家之事,知无不为 ——唐?杨炯《盐亭县令南阳邹思恭字克勤赞》2、利居众后,责在人先 ——唐?韩愈《送穷文》3、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 ——宋?苏洵《审敌》4、至公而行之以恕,至仁而照之以明 至:极。恕:体谅。明:明察。 ——宋?苏轼《谢宣谕札子》5、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 ——《春秋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言而不信,何以为言?”6、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驱民:管辖百姓。 ——宋?王安石《商鞅》:“~。今天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7、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诱:受引诱。誉:赞扬。恐:害怕。诽:毁谤。 ——《荀子?非十二子》8、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有所未正也 身:自己。人:别人。 ——宋?苏轼《私试策问七首之七》9、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与:对于。人:别人。求备:求全责备。检:检查,检点。身:自己。不及:不够。 ——《尚书?伊训》10、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自见:表现自己。自是:自以为是。彰:清楚。 ——《老子》二十二章1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履lǚ:踩踏。 ——《诗经?小雅?小旻》12、虚己而乐闻 虚己:自己谦虚。乐闻:高兴听到人家的意见。 ——唐?刘禹锡《魏生兵要述》13、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日:每天。孜zī孜:努力不怠。逸豫:安闲逸乐。 ——《尚书?君陈》14、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匮kuì:贫乏。 ——《左传?宣公十二年》引古箴言15、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 饶:富裕。 ——《荀子?修身》16、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恒念:经常想到。维:是。 ——明?朱柏庐《治家格言》17、君子耻食其食而无其功,耻服其服而不知其事 食其食:吃东西。功:功绩。服其服:穿衣服。 ——宋?苏洵《彭州圆觉禅院记》18、苟利国家,不求宝贵 苟:如果。 ——《礼记?儒行》19、朗如日月,清如水镜 —— 唐?杨炯《郪县令扶风窦兢字思谨赞》2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正派。 ——《论语?子路》载孔子语2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自反:自我反省。 ——《礼记?学记》22、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淡薄:恬淡寡欲。致:达到。兼履:指天普遍地覆盖万物,喻恩泽广大,无所遗漏。 怀:安抚。制为:决断。 ——《淮南子?主术训》23、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争得:怎么能够。这两句比喻德行高超,才能苦尽甘来。 ——元?高明《琵琶记?旌表》24、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非:批评。当dàng:正确。是:肯定。谄谀chǎn yú:巴结奉承。 ——《荀子?修身》25、身如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唐?刘禹锡《元日感怀》26、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 莫大于:没有比……更大。 ——隋?王通《文中子?关朗》

291 评论

相关问答

  • 蓬安女公务员王莉

    教你如何顺利度过试用期 试用期的薪水并不代表今后的薪资水平,和外界比较薪资福利往往影响你的心态,成为顺利转正的绊脚石。 人才的优势不是靠个人来发

    abcdeffggg 6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浅谈公务员考试的目的

    近几年有很多毕业生,毕业后都选择考公务员,原因是工作稳定,体面,爸妈喜欢,有更多的人都想去考,所以自然而然会竞争力也就上来了,你今年考了两次参加的应该都是省考吧

    川猫之介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谈谈公务员考试的

    稳定:公务员有稳定的工资,如果你考上了公务员,每天早九晚五完成自己的本质工作,双休休息,空余的时间多,可以做其他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退休了也有退休金,可以一直拿

    xiaowanziji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王安石公务员考试题

    春秋战国秦代名人: 澹台灭明:春秋末鲁国孔子学生,教育家 陈婴:秦末筑南昌城为郡治所 曾据:西汉曾氏南迁之祖 灌婴:汉初大臣 筑九江城 梅福:

    karenchao1983 6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谈谈我的公务员考试经历

    千万不要自暴自弃,稳住心态。当成绩不理想时不要灰心,面试没通过时学会安慰自己,专业、单位都会影响上岸几率,要对自己有信心,踏实学习。

    八宝爱上粥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