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87

可以了bb
首页 > 公务员考试 > 纳贤公务员考试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Banyantree212

已采纳

时至今日,公务员是一个相当吃香的职业,但是要想成为公务员,就需要通过国家的考试与层层选拔,最终才能够成功跻身进公务员的行列。

现今的公务员如果放在古代,多多少少也算是个朝廷官员了。下面大家就一起来看看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吧,然后看哪个朝代的公务员最难考。

一、夏商周的世卿世禄

其实早在夏代我国就已经建立起了初步的选官制度,但由于史料记载不全,所以具体情况不太明晰。

到了殷王时期,有记载“殷正百辟”的记载,即指殷王直接统治地方的各种官职,而这些官职主要来源就是靠着王室贵族和奴隶主们的直接册封,这种一般都是子孙后代为官。而另一种则是从非世袭的贵族中挑选比较贤明的人来做官。

这两种形式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都是由君主或者诸侯们凭借自己的意志来认定,没有什么规范的制度,这大概就是早期的官职任选制度。

到了西周和春秋时期选官的制度变成了,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作为基础的世官制制度,当然这一时期也并不全部官职都是来自于世家贵族,与世官职相伴随的还有“选贤与能”,就是说这一时期也会从下面的民间选拔少数人进朝为官。

但是这一时期从民间选拔上来的官吏都不会掌握重权,大多担任的都是一些基层的官位。

然而到了春秋晚期诸侯争霸,各国大量笼络贤才,这一时期又有了自荐的任官模式,例如苏秦、张仪等人都是通过游说自荐然后直接被封为宰相的。

随着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崛起,他们大部分人都并不是贵族出身,但在一方却拥有很庞大的势力,因此他们希望能够获得与自己身份地位相匹配的官职。

这样旧的选官制度就不再适用于当前的社会形式了,各诸侯国为了能够笼络更多人才,只能对新兴地主阶级妥协,在选官制度上做出一定的改变。

二、秦的选官制度

秦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具备一套非常完善的选官制度了,这套制度在秦统一全国后受到大力推行,这套选官制度对官吏选拔的条件、任免、考核、奖惩都进行了明细的规定,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忠君的政治标准。要求被选拔的官吏必须忠于自己效忠的君主,维护皇帝的专制和国家政权的统一,这是作为最基本的要求。

德才标准。这里的德才标准指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和封建政权,这里判断一个人的德才合不合适的标准是以地主阶级的标准来判断的。

品格与作风标准。

《秦简·为吏之道》中写着“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蔡,安静毋苛,审当赏罚。”

且还明确的规定了凡是为官者必须要遵守“五善”“五失”的规则。

“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

五善的意思就是为吏者要忠顺朝廷,尊敬上级,廉洁奉公不能以权谋私,办事要谨慎妥当,要多做利国利民的好事而且还要懂得谦虚礼让,同事之间要和睦相处。

“吏有五失”“:一失夸以世,二失姿以大,三失擅制割,四失犯上弗知害,五失贱士而贵贝货。”

五失的意思是说不要只知道夸夸其谈,不去做为,也不要总是自我吹嘘,更不要总是自作主张,轻易许诺,胡乱表态。不可以目无王法,犯上作乱,不要看轻人,贪慕名利。

爱民、勤政标准。明确的规定了要做到爱民凡事要亲力亲为,做到人民的表率。

之后秦统一全国后又增加了两种选拔方式。

军功选拔制度。

军功选拔顾名思义就是按军功行赏,秦初秦国中央和各级地方官吏的组成结构大致分为三类。

是秦国的原班人马,通过战功行赏继续继任。

是在统一战争中战功显赫的人,秦统一后新组建的官吏体系大部分官吏都是从这类人中选拔出来的。

是原六国的旧部,秦吞并六国后,六国有些残余势力选择归顺秦国,秦便选择了其中一些任用。

试吏法。

试吏法就是秦通过各地的舆论反映来选择在当地比较有声望的有志之士,通过一定的测试后如果合适,便选任为当地的基层官吏。这种因地制宜的选拔方式让各个地方能够更好的发展。

三、汉代的察举制

汉代开始为了选拔更多优秀人才,开始推行察举制,汉政府通过这个方式为中央选拔了不少人才,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政府的正常运转。

察举制就是皇帝下诏书面向全国公开征求人才,中央或者各地方的官吏向朝廷推荐民间的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择优授予官职录用。

由于汉代开启了独尊儒术的局面,因此两汉期间举荐的人士只能是儒家学子,其他各家弟子均不能被举荐。察举制算是初步开启了考试选官的制度,察举制的考察主要分两大类。

特举特科

特举特科是指皇帝因为时势需要临时规定一些考察科目,因此这种考察方式并不会定期举行,正因为这种考察方式并不是定期举行的,所以通过这种选拔方式入朝为官的人数并不算多。

岁举特科

岁举就是每年都要进行的选举方式,科目是孝廉和茂才,孝廉就是历史上说的“举孝廉”,推举能尽孝悌,正直清廉的人。茂才原本应该称为秀才,但是因为与光武帝刘秀的名讳冲撞了,因此改为茂才。茂才主要是选拔文采出众的读书人,在当时茂才的地位是要比孝廉的地位高的。

汉代的察举制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彻底否认,但很显然汉代的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还是不够完善,存在很多漏洞,毕竟举荐人才的权利还是掌握在当朝权贵大臣们手中的,因此也导致很多真正的人才并没有办法出人头地。

因此汉后期有句话“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就是对察举制度很好的讽刺。

三、曹魏之后的九品中正制

因为东汉中期后世家大族、党派、外戚、宦官等之间的争斗愈发激烈,导致社会危机加重,汉代的选官制度逐渐崩坏。曹魏时期曹丕接受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选官事宜主要由各品的中正官负责。这就对中正官的要求很高,中正官要具备慧眼识人的才能,还要像官职的名字一样,不偏不倚中正纳贤。

九品中正制是把士人和官吏总共分为了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九个等级,然后通过士人的品阶来分配不同品阶的官职。九品中正制的品地品评有很严格的程序,需要层层审核、申报。

这期间评级的品级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很有可能根据每个中正不同的评价,最终导致品阶与最初的评级有所不同。九品中正制的评级依旧有三项。

簿阀:就是指家世出身。

状:是对行为才德的评价,也包括任官时所做的政绩。

品:就是九品里的评级。

采取九品中正制来选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汉代察举制腐败的现象,通过中正的逐层评级可以最大程度的杜绝朋党勾结等现象的出现,使选官的权利成功的收归了中央。但到了东晋中后期,这种制度弊端也开始显现出来了,九品中正制逐渐沦为加强门阀统治的工具。

四,隋朝之后的科举制

科举制作为我国古代最科学的“公务员”选拔制度。

科举考试是从隋唐到清代、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公务员”选拔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从隋朝开始,开始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科举制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隋朝以前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的缺点,为寒门名士提供了入仕的机会。

科举制这一制度自从出现后一直到近代,才由学校彻底取代,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科举这种选官制度比起之前的那些选官制度真的是公平实用很多了。虽然清朝后期的八股取士限制了人们的思想,但不能否认,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功绩是功大于过的。

都说现在考公务员难,实际上,不管是在哪个朝代,想当个公务人员看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国的公务员选拔制度发展到现如今已经是相当完善了。如果你也有一颗考公的心,那不如去试试看,万一一不小心就考过了呢。

335 评论

蛋爹是石头

明朝科举制与唐朝科举制之比较 ⑴主要不同:①具体目的不同:唐朝是为了选才纳贤,而明朝是为了严厉控制士人思想。②考试范围不同:唐朝是经义、时务和读经史,而明朝的出题范围主要是四书、五经,没有时务和历史。③考试文体不同:唐朝主要是诗赋、帖经墨义等,而明朝则是八股文。④结果不同:唐朝的科举制选拔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并促进了唐诗的繁荣;而明朝的科举制则严重束缚了士人的思想,培养了皇帝的忠实奴仆。 ⑵主要原因:①唐朝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朝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选拔有用人才。②明朝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统治者采用各种手段加强君主专制,所以明朝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士人的思想控制,科举制成为加强君权的一种手段。 ⑶评价: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和繁荣的基础,唐朝的科举制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提供了充裕的人才储备。而明朝的“八股取士”不仅摧残了人才,而且它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说明科举制发展到明朝,已失去了初创时的积极意义,走到了穷途末路。 八股取士对文体有 严格的限制,实际上是一种思想控制,极大的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有 消极影响,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科举则是一种合理公正的选拨官吏的方法,促进了官吏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平民也有可能参政,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但它忽视了实用学问,在王安石变法里明确提出科举弊端,进行科举改革,科举始于隋朝,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科举的形成,唐太宗用进士,明经两科,武则天武举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科举制,总之,科举对极大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

124 评论

杨枝甘露儿

隋文帝当皇帝后,发现“九品中正制”都被玩坏了。几百年来,朝廷官员基本是根据门第、关系来推荐的,鱼龙混杂。于是,他对大臣们说:“你们推荐的人到底有没有本事,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那就通过考试来筛选吧。”这就是科举制的雏形。此时的科举是先进行推荐,然后通过考试来过滤,基本还是在小圈子里玩。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直到宋朝,因为书籍的大规模传播,寒门通过读书科举来提升阶层,才真正得到实现。此后千年,再也没有门阀士族产生,也没有数百年的分裂。……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019·黄石)与提示信息“十年寒窗,连中三元,金榜题名”相关的制度是科举制。(2017·黄石)201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制度有利于国家人才的选拔。历史学者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曾写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人仕途的现象”。他称赞的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2012·鄂州)在我国,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有“国考”之称。这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我国古代称为科举制。

261 评论

相关问答

  • 集贤公务员考试吧

    哈尔滨的公务员不好考,因为目前来说大家都考公务员。可以说人很多,考上的难度很大,所以如果你不学的非常精,根本和他会失之交臂。

    马路口的miraale 8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公务员考试能纳贤吗吗

    拥有编 制,工作“分配”谈到工作分配这大概是上一代人的记忆了,但如今的公 务 员也差不多是属于“分配”工作的,只需要通过国家或各省市举办的相关考试,就能拥有事业

    一天五吨饭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9
  • 纳贤公务员考试分数查询

    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已经正式结束,今年参考人数有152.5万!参考率约为78.3%,接下来同学们可能最关心的无疑是成绩查询,公务员笔试成绩什么时候公布?在

    南宫火却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奉贤公务员考试

    (一)贯彻执行上级有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法律、法规;结合本区实际,拟订本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研究起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并组织

    哎呀呀biubiubiu 6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纳贤公务员考试靠谱吗

    这种情况当然是不可信的,因为公务员考试并没有捷径,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有努力学习才可以。

    烧饼小顺顺 6人参与回答 202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