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自考 > 南京工程学院自考专业代码查询

南京工程学院自考专业代码查询

发布时间:

南京工程学院自考专业代码查询

06是南京工程学院的专业组代码。每个代码代表着不同的专业,比如01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03是工程造价专业,06是历史政治专业组。

学校代码:国标代码11276,江苏省招生代码为1114经教育部批准,南京工程学院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采取“3+1”的培养方式,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与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芬兰奥卢大学采取“4+0”的培养方式,合作举办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南京工程学院是江苏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具有本科学生的教育培养资格及相应的学位授予权。是一所源于机械、电力、核工业等行业,工学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理学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应用型高校。

学校江苏招收代码普通类是1114,中外合作办学是1614 。南京工程学院国标码是11276。专业代码请见招生专刊专业名称前专业序号。

南京工程学院自考专业代码

06是南京工程学院的专业组代码。每个代码代表着不同的专业,比如01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03是工程造价专业,06是历史政治专业组。

学校江苏招收代码普通类是1114,中外合作办学是1614 。南京工程学院国标码是11276。专业代码请见招生专刊专业名称前专业序号。

开考专业本科(独立本科段) 专业代号 专业名称 主考学校 2020115 经济学(委托)【停考不收新生】 苏州大学 2020117 审计学 南京审计学院 2020119 餐饮管理 扬州大学 2020120 金融管理 南京财经大学 2020121 调查与分析(委托) 南京财经大学 2020142 工商管理 南京大学 2020173 国际经济与贸易 南京财经大学 2020204 会计 南京财经大学 2020208 市场营销 南京财经大学 2020210 旅游管理 南京师范大学 2020216 电子商务 南京财经大学 2020218 人力资源 南京大学 2020226 商务管理 南京财经大学 2020229 物流管理 南京财经大学 2020232 劳动和社会保障 苏州大学 2020267 公共管理专业(暂定) 河海大学 2020279 工程管理 南京工业大学 2020282 采购与供应管理 南京财经大学 2020314 销售管理 南京大学 2030106 法律 南京大学 2030108 律师 苏州大学 2030109 监所管理(委托) 中央司法警官教育学院 2030203 社会工作与管理 南京大学、苏州大学 2030302 行政管理学 南京大学 2030401 公安管理(委托)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40102 学前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 2040107 教育管理 江苏教育学院 2040110 心理健康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 2040112 小学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 2040202 思想政治教育 江苏教育学院 2040302 体育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 2050104 秘书学 南京师范大学 2050105 汉语言文学 南京师范大学 2050113 汉语言文学教育 江苏教育学院 2050201 英语 南京师范大学 2050202 日语 东南大学 2050206 英语教育 江苏教育学院 2050218 商务英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50302 广告学 南京大学 2050305 新闻学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 2050309 公共关系 南京大学 2050434 美术 南京艺术学院 2050437 艺术设计 南京艺术学院 2050438 动画设计 江南大学 2050460 游戏艺术设计 南京艺术学院 2060102 历史教育 江苏教育学院 2070102 数学教育 江苏教育学院 2070202 物理教育 江苏教育学院 2070302 化学教育 江苏教育学院 2070402 生物教育 江苏教育学院 2070702 地理教育 江苏教育学院 2080302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扬州大学 2080307 机电一体化工程(委托) 南京理工大学 2080327 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专业(本科段) 南京工程学院 2080702 计算机及应用 南京大学 2080705 电子工程 南京理工大学 2080708 计算机通信工程 南京邮电大学 2080709 计算机网络(委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80745 计算机科学教育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2080806 建筑工程 扬州大学 2081102 环境工程 河海大学 2081203 化学工程 南京工业大学 2081308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江南大学 2081311 营养、食品与健康 南京医科大学 2081726 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2082205 工业工程(委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82208 计算机信息管理(委托) 南京大学 208221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南京理工大学 2082218 电子政务 苏州大学 2090403 畜牧兽医 扬州大学 2090609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与管理【停考不收新生】 南京林业大学 2090615 现代农业管理 南京农业大学 2100702 护理学 南京医科大学 2100804 中药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100805 药学 南京医科大学 2100902 卫生事业管理 南京医科大学 2020267 公共管理 河海大学 2090115 园林 南京林业大学 2040125 义务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

学校代码:国标代码11276,江苏省招生代码为1114经教育部批准,南京工程学院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采取“3+1”的培养方式,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与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芬兰奥卢大学采取“4+0”的培养方式,合作举办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南京工程学院是江苏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具有本科学生的教育培养资格及相应的学位授予权。是一所源于机械、电力、核工业等行业,工学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理学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应用型高校。

南京工程学院自考大专专业代码

学校江苏招收代码普通类是1114,中外合作办学是1614 。南京工程学院国标码是11276。专业代码请见招生专刊专业名称前专业序号。

南京工程学院代码是11276,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学校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普通本科大学。学校是全国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服务特需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主要起草单位,也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首批试点高校,是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中国电力高校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2017年,学校成为江苏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在百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定位,形成了校企合作、注重实践、产学研相融的鲜明特色,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沈国荣院士为代表的10多万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机械、电力、能源动力与核工业等行业领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学校牢固树立“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发扬“知行统一,创业创新”的校园精神,以服务地方、行业为主,以本科教育为主,以教学为主,在全国率先提出和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型改革,相关研究与实践一直走在全国最前列,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与同类高校公认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改革发展的“领头羊”。

学校历史

机专历史

1915年,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创建;

1922年,改名为同济大学附设中等机械科;

1926年,改名为同济大学附设机师学校;

1933年,改建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

1935年,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50年11月,该校划归华东工业部领导;更名为同济高级工业学校;

1951年,由上海迁往南京;

1953年,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在机械科的基础上组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土木科迁出组建南京建筑工程学校(南京建筑工程学院);

1958年,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升格为南京机械专科学校;

1959年,南京机械专科学校改建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

1983年,升格为南京机械专科学校;

1993年,南京机械专科学校更名为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1998年4月,由国家机械工业部划转江苏省管理;

电专历史

1946年,江苏省立苏州工业学校创建(“苏高工”);

1953年,更名苏州电力学校;

1954年,更名南京电力学校,校址由苏州迁往南京;

1986年,南京电力学校升格南京电力专科学校,江苏电力职工大学创建(合署);

1992年,更名为“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南京工程学院

2000年6月,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南京工程学院。

2001年3月,原核工业部直属南京工业学校并入南京工程学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637人,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占比48.9%。其中正高217人,博士学位教师706人,学校在职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4人,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116人次;获批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1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4月,学校设有19个教育教学单位,70个本科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机械、电气类专业为教育部首批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试点专业;获批江苏省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江苏省重点专业16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产品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市场营销

省级特色专业(9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2个):机械工程、电气工程。

一级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5个):工商管理、软件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

学术科研

截至2016年8月,学校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首批江苏高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

2005-2007年,学校共承担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95项,“十五”以来,产业依靠学校的支撑,充分发挥产学合作的优势和产业园区的科技孵化功能,申请并获批准专利项目61个,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3项,获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3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截至2015年7月,学校有科技产业7个,其中,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门系统高新技术企业——南京康尼新技术有限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并被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企业,另有两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

学术资源

截至2019年12月,图书馆有馆舍面积3.85万平方米,总阅览座位3500多席,累计馆藏纸质文献200万余册,中文现刊1300多种,中外文电子图书286万余种,中西文全文电子期刊6.5万余种,各类数据库68(含子库)个。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有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两种。《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为江苏省一级期刊,获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社会科学版为省二级期刊,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合作交流

学校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办学的力度,在加强同国内高校、企业交流合作的同时,积极拓宽渠道加强同国外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了与国外高校、企业间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交流关系。截至2016年8月,学校先后与德国、英国、爱尔兰、法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10所高校建立了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关系。19世纪80年代,学校就与德国康斯坦茨工业技术大学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互派。2004年以来,学校又先后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爱尔兰都柏林格林菲斯学院等高校就学分互认等问题达成一致,按照“2+2”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联合办学,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辟了国际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

南京工程学院多年来,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十分注重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台湾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了形式多样的实验室、实验中心或培训中心,以“学以致用”为校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特色,不断探索与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工程基础实验与训练中心是学校的直属教学单位,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实验室、实验中心。截止2008年,学校先后与八家企业进行九个项目的合作。已建成的实验室有:GE-Fanuc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三菱电机自动化实验室、西门子先进自动化示范实验中心、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三菱电机激光加工机实验室、威诺斯汉数控机床实习中心、斯沃数控仿真实验室等

0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技术)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制造技术)0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流体转动与控制)04 机械电子工程05 工业工程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07 车辆工程(汽车技术)08 车辆工程(汽车轨道车辆)09 车辆工程(车辆电子电气)10 车辆工程11 材料科学与工程1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设计)1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14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设备与成型技术)15 金属材料工程16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17 自动化18 自动化(数控技术)19 测控技术与仪器2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多媒体技术)2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技术)2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技术)2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嵌入式系统)2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测试)25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26 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27 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28 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29 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电网监控)30 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供用电技术)3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输配电工程)(支招男生)32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33 通信工程(无线通信)34 通信工程(光纤通信)35 通信工程(计算机通信)36 通信工程 (多媒体通信)37 电子信息工程38 信息工程39 热能与动力工程40 热能与动力工程(火电厂集控运行)

南京工业大学自考专业代码查询

南京工业大学代码是10291南京工业大学(Nanjing Tech University),简称“南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

2020279 工程管理(本科段)主考学校:南京工业大学序号 课程代号 课程名称 学分 1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 2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 00015 英语(二)◆ 14 4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5 5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4 6 28888 工程经济学与项目融资 5 7 06961 工程财务 4 8 06289 工程招标与合同管理 5 9 00054 管理学原理◆ 6 10 06962 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8 11 06086 工程监理 5 12 28895 建筑施工技术◆ 3 13 06087 工程项目管理◆ 5 14 28898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3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不考英语者的换考课程 5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5 28887 土木工程概论 4 15 06999 毕业论文(不计学分) 学分合计 不少于73学分

南京工业大学有工程管理

南京工业大学代码是10291,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代号编排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南京工业大学(Nanjing Tech University),简称“南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人才强校试点高校、江苏省落实“科技创新改革30条”试点高校、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支持高校、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A类高校。

学校由原南京化工大学与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于2001年合并组建而成。其一源头可追溯到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和南京化工学院等历史时期;另一源头可追溯到同济医工学堂于1915年创建的附设机师科,后历经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南京建筑工程学校等历史时期。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设有新模范马路校区和江浦校区,占地面积近4000亩。

历史沿革

民国16年(1927年)6月,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成立,设有化工系。

民国17年(1928年)2月,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为国立江苏大学;同年5月,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

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改为国立南京大学。

1952年,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的土木系、机械系、化工系、电机系、食品工业系以及其他3所高校的部分系科和机构合并组建南京工学院,学校设有化工系。

1958年8月,南京工学院化工系从学校分出,单独创建南京化工学院。

1995年4月,南京化工学院更名为南京化工大学。

民国4年(1915年),上海同济医工学堂机师科建立。

民国11年(1922年),改为同济大学附设中等机械科。

民国15年(1926年),改为同济大学附设中等机师学校。

民国22年(1933年),改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设土木、机械二科。

民国24年(1935年),改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50年11月,更名为华东工业部同济高级工业学校。

2001年2月,南京化工大学更名为南京工业大学;同年5月,原南京工业大学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新南京工业大学。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6月,学校设有11个学部、28个学院,开办本科专业91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教职工3000余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1400余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人才132人次,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团队13个,省部级重点高层次人才139人次、省部级重点高层次团队35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

质量工程

截至2021年6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5个、江苏省品牌专业8个、江苏省特色专业10个、江苏省重点专业类12个(涵盖30个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软件类)试点专业2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

特色专业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测绘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建筑学、安全工程、生物工程、工程管理、化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交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生物工程、安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制药工程、安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动化、地质工程、化学、交通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日语

江苏省品牌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生物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安全工程、制药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江苏省特色专业:自动化、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应用化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城市规划、环境工程

江苏省重点专业类:机械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材料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自动化类(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土木类(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化工与制药类(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地质类(勘查技术与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工程、水质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建筑类(建筑学、城乡规划)、安全科学与工程类(安全工程、消防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程管理、工业工程)

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软件类)试点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4月,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自主设置)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9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

重点学科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2个、江苏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6个。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

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

江苏省重点学科(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

江苏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2个):生物化工、化工过程机械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6个):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业生物技术与医药制造、公共安全与节能、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先进能源技术与装备、土木工程防灾与节能、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土木工程

科研机构

截至2021年6月,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级科研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部级研究中心2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5个。

科研成果

2020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493篇,其中Nature子刊7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4项(含重点项目3项、优青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8项;国家社科基金11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专利奖2项。获批江苏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1项,省杰青项目2项、省优青项目4项。

截至2021年3月,“十二五”以来,学校科研项目及成果获各级各类奖励46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入选2016年度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

截至2021年3月,“十二五”以来,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9994余项。

2022年,南京工业大学“高效稳定钙钛矿光伏器件研究”入选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名单。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10月,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馆藏中外文图书231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211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3.7万种,中外文数据库112个。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6月,学校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海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高校成立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柔性电子创新引智基地”项目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与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化工与建筑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

截至2021年6月,学校与法国勃艮第大学合作举办机器视觉“1+2”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大学合作举办机械工程、制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以及土木工程等4个“3+1”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中机械工程、制药工程项目入选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项目;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2”本科联合培养项目,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合作举办会计学“2+2”本科联合培养项目,与美国东华盛顿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1+2+1”本科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剑桥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英国卡迪夫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学生交流项目;现有来自10多个国家的数十名外籍专家和世界各国的海外留学生600余人。

南京工程学院自学考试专业代码

学校代码:国标代码11276,江苏省招生代码为1114经教育部批准,南京工程学院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采取“3+1”的培养方式,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与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芬兰奥卢大学采取“4+0”的培养方式,合作举办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南京工程学院是江苏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具有本科学生的教育培养资格及相应的学位授予权。是一所源于机械、电力、核工业等行业,工学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理学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应用型高校。

0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技术)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制造技术)0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流体转动与控制)04 机械电子工程05 工业工程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07 车辆工程(汽车技术)08 车辆工程(汽车轨道车辆)09 车辆工程(车辆电子电气)10 车辆工程11 材料科学与工程1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设计)1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14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设备与成型技术)15 金属材料工程16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17 自动化18 自动化(数控技术)19 测控技术与仪器2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多媒体技术)2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技术)2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技术)2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嵌入式系统)2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测试)25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26 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27 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28 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29 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电网监控)30 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供用电技术)3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输配电工程)(支招男生)32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33 通信工程(无线通信)34 通信工程(光纤通信)35 通信工程(计算机通信)36 通信工程 (多媒体通信)37 电子信息工程38 信息工程39 热能与动力工程40 热能与动力工程(火电厂集控运行)

南京工程学院代码是11276,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学校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普通本科大学。学校是全国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服务特需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主要起草单位,也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首批试点高校,是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中国电力高校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2017年,学校成为江苏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在百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定位,形成了校企合作、注重实践、产学研相融的鲜明特色,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沈国荣院士为代表的10多万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机械、电力、能源动力与核工业等行业领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学校牢固树立“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发扬“知行统一,创业创新”的校园精神,以服务地方、行业为主,以本科教育为主,以教学为主,在全国率先提出和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型改革,相关研究与实践一直走在全国最前列,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与同类高校公认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改革发展的“领头羊”。

学校历史

机专历史

1915年,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创建;

1922年,改名为同济大学附设中等机械科;

1926年,改名为同济大学附设机师学校;

1933年,改建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

1935年,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50年11月,该校划归华东工业部领导;更名为同济高级工业学校;

1951年,由上海迁往南京;

1953年,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在机械科的基础上组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土木科迁出组建南京建筑工程学校(南京建筑工程学院);

1958年,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升格为南京机械专科学校;

1959年,南京机械专科学校改建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

1983年,升格为南京机械专科学校;

1993年,南京机械专科学校更名为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1998年4月,由国家机械工业部划转江苏省管理;

电专历史

1946年,江苏省立苏州工业学校创建(“苏高工”);

1953年,更名苏州电力学校;

1954年,更名南京电力学校,校址由苏州迁往南京;

1986年,南京电力学校升格南京电力专科学校,江苏电力职工大学创建(合署);

1992年,更名为“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南京工程学院

2000年6月,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南京工程学院。

2001年3月,原核工业部直属南京工业学校并入南京工程学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637人,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占比48.9%。其中正高217人,博士学位教师706人,学校在职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4人,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116人次;获批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1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4月,学校设有19个教育教学单位,70个本科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机械、电气类专业为教育部首批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试点专业;获批江苏省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江苏省重点专业16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产品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市场营销

省级特色专业(9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2个):机械工程、电气工程。

一级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5个):工商管理、软件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

学术科研

截至2016年8月,学校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首批江苏高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

2005-2007年,学校共承担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95项,“十五”以来,产业依靠学校的支撑,充分发挥产学合作的优势和产业园区的科技孵化功能,申请并获批准专利项目61个,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3项,获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3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截至2015年7月,学校有科技产业7个,其中,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门系统高新技术企业——南京康尼新技术有限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并被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企业,另有两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

学术资源

截至2019年12月,图书馆有馆舍面积3.85万平方米,总阅览座位3500多席,累计馆藏纸质文献200万余册,中文现刊1300多种,中外文电子图书286万余种,中西文全文电子期刊6.5万余种,各类数据库68(含子库)个。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有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两种。《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为江苏省一级期刊,获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社会科学版为省二级期刊,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合作交流

学校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办学的力度,在加强同国内高校、企业交流合作的同时,积极拓宽渠道加强同国外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了与国外高校、企业间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交流关系。截至2016年8月,学校先后与德国、英国、爱尔兰、法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10所高校建立了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关系。19世纪80年代,学校就与德国康斯坦茨工业技术大学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互派。2004年以来,学校又先后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爱尔兰都柏林格林菲斯学院等高校就学分互认等问题达成一致,按照“2+2”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联合办学,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辟了国际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

南京工程学院多年来,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十分注重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台湾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了形式多样的实验室、实验中心或培训中心,以“学以致用”为校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特色,不断探索与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工程基础实验与训练中心是学校的直属教学单位,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实验室、实验中心。截止2008年,学校先后与八家企业进行九个项目的合作。已建成的实验室有:GE-Fanuc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三菱电机自动化实验室、西门子先进自动化示范实验中心、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三菱电机激光加工机实验室、威诺斯汉数控机床实习中心、斯沃数控仿真实验室等

0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技术) 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制造技术) 0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流体转动与控制) 04 机械电子工程 05 工业工程 0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07 车辆工程(汽车技术) 08 车辆工程(汽车轨道车辆) 09 车辆工程(车辆电子电气) 10 车辆工程 11 材料科学与工程 1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设计) 1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 14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设备与成型技术) 15 金属材料工程 16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17 自动化 18 自动化(数控技术) 19 测控技术与仪器 2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多媒体技术) 2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技术) 2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技术) 2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嵌入式系统) 2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测试) 25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26 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 27 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28 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29 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电网监控) 30 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供用电技术) 3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输配电工程)(支招男生) 32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33 通信工程(无线通信) 34 通信工程(光纤通信) 35 通信工程(计算机通信) 36 通信工程 (多媒体通信) 37 电子信息工程 38 信息工程 39 热能与动力工程 40 热能与动力工程(火电厂集控运行)

  • 索引序列
  • 南京工程学院自考专业代码查询
  • 南京工程学院自考专业代码
  • 南京工程学院自考大专专业代码
  • 南京工业大学自考专业代码查询
  • 南京工程学院自学考试专业代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