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资格证百科 > 高中教师资格证地理真题

高中教师资格证地理真题

发布时间:

教师资格证高中地理真题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2014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证高中学段各学科笔试真题:2014下半年浙江教师资格证笔试真题重现—《高中历史》2014下半年浙江教师资格证笔试真题重现—《高中化学》2014下半年浙江教师资格证笔试真题重现—《高中地理》2014下半年浙江教师资格证笔试真题重现—《高中美术》2014下半年浙江教师资格证笔试真题重现—《高中英语》2014下半年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重现—《高中语文》2014下半年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重现—《高中数学》2014下半年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重现—《高中政治》2014下半年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重现—《高中音乐》2014下半年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重现—《高中物理》2014下半年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重现—《高中体育》2014下半年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重现—《高中生物》2014下半年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重现—《高中信息技术》浙江教师资格面试真题信息详情台州中公教育网站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真题

【摘要】对于考试大纲来说,我们知道它是备考的方向,也是我们复习的依据,当然对于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来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科目是高中学科科目,当然,不同科目考试大纲有所不同,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2020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一、考试目标(一)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能力了解地理科学的特点。掌握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础理论。运用空间思维等地理科学的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二)地理教学知识与运用能力了解初中和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地位、理念、设计思路和主要内容。掌握地理教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常用方法。会初步运用地理教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地理教学的实际问题。(三)地理教学设计能力了解高中学生地理学习需求和已有学习经验。掌握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能够结合具体的课题进行地理教学设计。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熟悉主要的地理过程;掌握组成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熟悉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况。掌握运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绘制地理图表等基本技能;熟悉地理实验和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学科特点;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会运用地理科学一般方法解释、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二)教学知识与运用熟悉高中地理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特点;熟悉高中地理课程设置和设计思路;掌握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了解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方法。掌握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熟悉地理教材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掌握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使用条件;掌握地理教学基本技能的作用和要求;掌握地球仪、地理图册、投影仪、多媒体、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基本用途和使用方法;掌握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教学评价的基本方式和作用。熟悉地理教学的基本理论;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分析和解决教学目标设计、地理教材使用、地理教学方法优化、地理教学媒体选用、地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三)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1)了解一般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基础和需求。(2)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3)完整、规范、具体地表述课时目标。分析教学内容(1)确立适切的教学重点。(2)恰当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1)关注优化教学方法。(2)合理组合教学方法。(3)恰当选择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1)设计明确的教师活动。(2)设计合理的学生活动。(3)设计恰当的测评题目。形成完整的教案(1)掌握教案的基本形式。(2)掌握教案必备的组成要素。三、试卷结构以上就是2020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有关内容,当然考试大纲很重要,但是自身的努力也很重要,考试技巧、考试资讯等等,也要关注起来,加油!

教师资格证真题高中地理

【 #教师资格证# 导语】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陆续发布中, 在考后整理了很多网友提供的2019上半年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版本一   一、考题回顾   高中地理《影响气候的因素》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出示热带雨林景观图、温带落叶阔叶林、苔原冰原景观图,请学生猜测这些自然景观都是出现在什么气候类型下,引导学生得出这是不同气候下形成的景观,进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气候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教师活动】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气候的特点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总结】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时期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地经常性天气的综合表现。并补充说明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强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   1.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教师活动】气候的两个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引导学生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就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教师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提问问题让学生思考有哪些因素。   【问题】   (1)为什么赤道与两极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   (2)为什么地中海沿岸地区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   【教师总结】   (1)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上分布不均,使地球上的热量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少,这是造成各地气候出现差异的基本因素。   (2)大气环流——造成气候差异的直接因素。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   2.下垫面因素   (1)海陆差异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出示以莫斯科和伦敦为例呈现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图。(教师从地理位置、气候类型、气温年较差和全年降水等方面启发学生思考)   【问题】伦敦与莫斯科的气候有何差异?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   【师生总结】伦敦气候常年温和湿润,莫斯科寒冷干燥。主要受距海远近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水热特征不同,因此形成大陆性和海洋性两种气候类型。   (2)洋流因素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回顾全球洋流分布图,让学生观察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伦敦和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分别是什么气候类型,思考这些气候类型与所经洋流有何关系。   【师生总结】洋流对所经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有着显著影响。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一般地,暖流经过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寒流经过的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3)地形因素   【教师过渡】其实,海陆位置、洋流,都属于下垫面。同学们,还能想到下垫面的因素中还有什么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吗?并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温度高,阴坡温度低。   【过渡】像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都属于自然因素,那么人类活动会不会影响气候呢?   环节三:巩固提高   让学生观看课件中呈现的火电厂释放大量废热图片、工人铺设水泥路图片,并前后4人为一组按照之前分析自然因素的方法进行讨论分析,并得出人类活动(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也会影响气候。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让学生自主总结。   作业:思考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类,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差异、洋流、地形等。   人为因素:工厂废气排放,对下垫面性质的改变等。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答案】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   第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   版本二   一、考题回顾   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的影响,思考在城市发展中与交通布局影响的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什么,进而引出购物,从而导出对商业网点的布局,引入本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商业网点的概念   【教师活动】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商业网点的概念。   【教师总结】指能够聚集人流、物流的各种“节点”。可以是大、中、小城市,也可以是城市内部具有聚集人流、物流功能的商业中心。   (二)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形成的影响   【材料展示】展示“中国城市分布图”   【提问】   1.思考中国古代,近代与现代重要城市的分布位置有什么特点?   2.中国当前城市分布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   3.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布局有什么影响?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指导   【师生总结】城市主要是分布在交通线沿线以及交汇处。中国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与重要铁路公路干线,以及沿海地带。   (三)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发展的影响   【材料展示】展示“北京市1980年城市布局示意图”以及“2018年城市布局示意图”   【提问】   1.两个阶段中北京市大型商场布局有什么变化?   2.两个阶段北京市城市交通发展有什么变化?   3.导致商业网点布局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总结】北京市商业网点由最初的集中于市中心西单、王府井,扩散为各个交通环线周边均有布局。北京市的交通发展呈现“环—线”式分布。   商业网点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交通位置优越的地方发展,随着小汽车的普及,交通运输的发展,传统中心商业区出现衰落。   环节三:巩固提高   思考城市的发展过程与交通运输方式布局、商业网点的变化之中有哪些联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让学生自主总结。   作业:课下查找本城市的交通运输发展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商业网点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商业网点主要是分布在交通线沿线以及交通枢纽地带,同时在沿海地带也有广泛商业网点分布。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要求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谈谈如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答案】   (1)可以采用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教材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地理设计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学习活动。常见的设计主题如土地利用、城乡规划、交通规划、工业区选址、某个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3)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如在“全球变暖”的教学中,教材指出“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教师可对此提出不能从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探讨。   (4)设置错误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教师可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故意设错,引导学生去发现,并纠正。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节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这样的命题,对此教师可设计“没有地球自转,地球就没有昼夜更替”的错误命题,让学生去判断正确与否,最后学生认识到地球没有自转也有昼夜更替,只不过是一年只有一次昼夜更替。   版本三   一、考题回顾   高中地理《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出新课   环节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回顾上节课所讲的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农林业相对发达,提问学生,东北的土地资源有什么特点,进而提问东北的农业与林业种植有什么特点,进而引入本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农业基地   【展示材料】教师在PPT中展示建国前后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作物的照片。   【提问】   (1)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以什么业为主?   (2)建国前后农作物的种植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看图分析,思考交流。   【师生总结】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以耕作业为主,建国之前主要是旱作杂粮,建国后结构更加合理主要是玉米、大豆。   1.结构完整、耕作业为主   【展示材料】教师PPT展示“东北三省农业产值结构”“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东北三省粮食产量构成”图。   【提问】   (1)为什么说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   (2)分析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的特点。   (3)分析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构成的特点。   【师生互动】读图思考,教师提问。   【师生总结】   (1)东北三省的农业产值中,农业占主导地位,占一半以上;其次是牧业,占32.9%;渔业占8.9%,林业占2.3%,所以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   (2)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中,以粮食作物,其次分别为油料作物和蔬菜作物。   (3)粮食产量构成中,谷物占绝对优势,其次是豆类和薯类。谷物类中,玉米比重高达65.76%,其次为稻谷、小麦。   2.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展示材料】PPT展示“东北地区商品粮、糖、油、棉基地县分布”图。   【提问】   (1)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哪些?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2)东北地区的主要糖料作物是什么?商品糖基地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内?   (3)东北地区商品粮油基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师生活动】学生读图,教师引导总结。   (二)林业基地   【展示材料】教师PPT展示“东北地区林地分布”图,结合教材内容思考。   【提问】   (1)东北地区的林木有哪些特点?主要集中分布在哪里?东北地区有哪三大林区?   (2)针叶林、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体现了自然带分布的什么规律?   (3)经济林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师生总结】   (1)林木蓄积量大,木材产量高,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   (2)针叶林主要在大兴安岭北部山地,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以东,松辽平原以北广大山地。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3)经济林主要是在辽东半岛以及辽河平原。   环节三:巩固拓展   解决课前悬疑:东北地区农林业发达的原因是什么?跟土地资源有什么关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课后搜集东北地区农林业在建国之后的发展历程,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东北地区山区农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参考答案】   (1)存在问题:采育失调,以采伐为主;毁林开荒,森林火灾。   (2)发展方向:以森林资源为保育的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工业。   (3)发展重点:林木,人参,养鹿,林蛙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有哪些好处呢?   【参考答案】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思维永远由问题开始”。首先独具匠心的设问是成功点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极为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其次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的作用。最后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建立和谐课堂氛围,提高教与学的作用。

2019下半年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在攻关 学习网抄的!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问答导入。展示中国三大自然区的范围,提问学生自己的家乡属于哪个自然区,平时常说的“南方北方”以何为界?带着问题,引入本课。环节二:新课讲授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图1-1-7找出东部季风区可以分为哪几部分,以什么地理事物为分界线。【学生总结】分为南北两大区域,以秦岭—淮河为界线。【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同时回归教材,思考秦淮一线还是哪些地理事物的分界线。【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师生总结】秦淮一线除了是南北方的分界线并与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吻合之外,还具有以下地理意义:小麦与水稻、旱地与水田、湿润与半湿润地区、河流是否有结冰期、亚热带与暖温带、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教师活动】PPT展示《南北地区分区的自然差异》,提问:(1)我们是根据什么条件东部季风区划分成四个分区?(2)除了这两个因素之外,四个分区在哪些自然地理因素方面还有差异,尝试总结为表格。【师生活动】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师生总结】根据水分和热量进行划分。2.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师活动】展示视频《南北方人文环境差异》,提问:(1)南北方地区在哪些方面有差异?(2)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明显的南北方生活方式的区别?【师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指导。【师生总结】北方作物一年一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耕地以旱地为主,是中国小麦、棉花、杂粮的主要产地;南方作物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耕地以水田为主,是中国稻谷、茶叶、蚕丝的主要产区。此外,人们的文化风俗,如:饮食、服饰、生活习惯、方言词汇、歌曲戏剧等,南北方各不相同。【教师活动】展示《南北方地区居民建筑实景图》。提问:(1)南北方地区的居民建筑有什么最明显差异?(2)原因是什么?【学生总结】北方地区降水变率大,多为平顶屋,可以节省建材;南方地区降水丰富,为方便排水,居民建筑屋顶坡度大。【教师活动】展示《南北方交通线路示意图》与《南北方工业分布示意图》,提问:(1)南北方的交通方式有什么区别?(2)为什么北方经济以重工业为主,而南方的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师生总结】北方是铁路和干线公路的主要分布区,南方地区的内河运输较为普遍。矿产资源存在南北地域差异,在资源蕴藏量上,北方具有较大的优势。环节三:巩固提高根据所学知识,将南北差异总结为表格。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让学生自主总结。作业:课下询问家人朋友还有哪些南北差异。【板书设计】

一、简述科技水平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参考答案】 1.机械迅速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2.化肥、良种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 3.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销售范围。 二、应如何评价学生的地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 【参考答案】 对地理知识的评价,要依据“内容标准”的行为动词来确定评定的层次要求。对于要求描述、说出的内容,评价标准可以定位在评价学生的表述状况;对于要求学会、运用、举例、用实例说明、用图说明的内容,可以定位在评价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质量以及能否将相关地理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之中。 对地理技能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技能的方法和要领的了解程度,选择应用地理技能的合理程度,运用地理技能的熟练程度。例如要评价“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这一标准要求的地理技能,可以采取布置学生读地形图、完成读图分析题等方式加以评价。评价可围绕如下方面展开:一是评价学生头脑中有无图1的认知结构,有则要判断其是否完整和准确;二是评价学生是否有条理、有顺序并能熟练地从地势、地形类型构成和地形分布状况等方面获取信息;三是评价学生能否合理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获取的信息得出相关结论。 三、请谈谈本堂课你是如何突破重难点的? 【参考答案】 教学重点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基于此我设立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人文因素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难点是学会分析某区域农业区位的变化。为了突破重点我采用多媒体呈现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归纳总结,然后再由教师总结;其次为突破难点,我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案例分析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教师资格证地理高中真题

【 #教师资格证# 导语】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陆续发布中, 在考后整理了很多网友提供的2019上半年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版本一   一、考题回顾   高中地理《影响气候的因素》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出示热带雨林景观图、温带落叶阔叶林、苔原冰原景观图,请学生猜测这些自然景观都是出现在什么气候类型下,引导学生得出这是不同气候下形成的景观,进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气候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教师活动】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气候的特点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总结】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时期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地经常性天气的综合表现。并补充说明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强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   1.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教师活动】气候的两个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引导学生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就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教师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提问问题让学生思考有哪些因素。   【问题】   (1)为什么赤道与两极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   (2)为什么地中海沿岸地区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   【教师总结】   (1)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上分布不均,使地球上的热量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少,这是造成各地气候出现差异的基本因素。   (2)大气环流——造成气候差异的直接因素。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   2.下垫面因素   (1)海陆差异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出示以莫斯科和伦敦为例呈现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图。(教师从地理位置、气候类型、气温年较差和全年降水等方面启发学生思考)   【问题】伦敦与莫斯科的气候有何差异?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   【师生总结】伦敦气候常年温和湿润,莫斯科寒冷干燥。主要受距海远近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水热特征不同,因此形成大陆性和海洋性两种气候类型。   (2)洋流因素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回顾全球洋流分布图,让学生观察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伦敦和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分别是什么气候类型,思考这些气候类型与所经洋流有何关系。   【师生总结】洋流对所经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有着显著影响。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一般地,暖流经过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寒流经过的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3)地形因素   【教师过渡】其实,海陆位置、洋流,都属于下垫面。同学们,还能想到下垫面的因素中还有什么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吗?并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温度高,阴坡温度低。   【过渡】像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都属于自然因素,那么人类活动会不会影响气候呢?   环节三:巩固提高   让学生观看课件中呈现的火电厂释放大量废热图片、工人铺设水泥路图片,并前后4人为一组按照之前分析自然因素的方法进行讨论分析,并得出人类活动(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也会影响气候。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让学生自主总结。   作业:思考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类,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差异、洋流、地形等。   人为因素:工厂废气排放,对下垫面性质的改变等。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答案】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   第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   版本二   一、考题回顾   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的影响,思考在城市发展中与交通布局影响的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什么,进而引出购物,从而导出对商业网点的布局,引入本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商业网点的概念   【教师活动】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商业网点的概念。   【教师总结】指能够聚集人流、物流的各种“节点”。可以是大、中、小城市,也可以是城市内部具有聚集人流、物流功能的商业中心。   (二)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形成的影响   【材料展示】展示“中国城市分布图”   【提问】   1.思考中国古代,近代与现代重要城市的分布位置有什么特点?   2.中国当前城市分布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   3.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布局有什么影响?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指导   【师生总结】城市主要是分布在交通线沿线以及交汇处。中国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与重要铁路公路干线,以及沿海地带。   (三)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发展的影响   【材料展示】展示“北京市1980年城市布局示意图”以及“2018年城市布局示意图”   【提问】   1.两个阶段中北京市大型商场布局有什么变化?   2.两个阶段北京市城市交通发展有什么变化?   3.导致商业网点布局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总结】北京市商业网点由最初的集中于市中心西单、王府井,扩散为各个交通环线周边均有布局。北京市的交通发展呈现“环—线”式分布。   商业网点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交通位置优越的地方发展,随着小汽车的普及,交通运输的发展,传统中心商业区出现衰落。   环节三:巩固提高   思考城市的发展过程与交通运输方式布局、商业网点的变化之中有哪些联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让学生自主总结。   作业:课下查找本城市的交通运输发展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商业网点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商业网点主要是分布在交通线沿线以及交通枢纽地带,同时在沿海地带也有广泛商业网点分布。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要求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谈谈如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答案】   (1)可以采用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教材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地理设计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学习活动。常见的设计主题如土地利用、城乡规划、交通规划、工业区选址、某个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3)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如在“全球变暖”的教学中,教材指出“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教师可对此提出不能从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探讨。   (4)设置错误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教师可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故意设错,引导学生去发现,并纠正。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节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这样的命题,对此教师可设计“没有地球自转,地球就没有昼夜更替”的错误命题,让学生去判断正确与否,最后学生认识到地球没有自转也有昼夜更替,只不过是一年只有一次昼夜更替。   版本三   一、考题回顾   高中地理《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出新课   环节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回顾上节课所讲的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农林业相对发达,提问学生,东北的土地资源有什么特点,进而提问东北的农业与林业种植有什么特点,进而引入本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农业基地   【展示材料】教师在PPT中展示建国前后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作物的照片。   【提问】   (1)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以什么业为主?   (2)建国前后农作物的种植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看图分析,思考交流。   【师生总结】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以耕作业为主,建国之前主要是旱作杂粮,建国后结构更加合理主要是玉米、大豆。   1.结构完整、耕作业为主   【展示材料】教师PPT展示“东北三省农业产值结构”“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东北三省粮食产量构成”图。   【提问】   (1)为什么说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   (2)分析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的特点。   (3)分析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构成的特点。   【师生互动】读图思考,教师提问。   【师生总结】   (1)东北三省的农业产值中,农业占主导地位,占一半以上;其次是牧业,占32.9%;渔业占8.9%,林业占2.3%,所以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   (2)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中,以粮食作物,其次分别为油料作物和蔬菜作物。   (3)粮食产量构成中,谷物占绝对优势,其次是豆类和薯类。谷物类中,玉米比重高达65.76%,其次为稻谷、小麦。   2.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展示材料】PPT展示“东北地区商品粮、糖、油、棉基地县分布”图。   【提问】   (1)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哪些?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2)东北地区的主要糖料作物是什么?商品糖基地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内?   (3)东北地区商品粮油基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师生活动】学生读图,教师引导总结。   (二)林业基地   【展示材料】教师PPT展示“东北地区林地分布”图,结合教材内容思考。   【提问】   (1)东北地区的林木有哪些特点?主要集中分布在哪里?东北地区有哪三大林区?   (2)针叶林、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体现了自然带分布的什么规律?   (3)经济林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师生总结】   (1)林木蓄积量大,木材产量高,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   (2)针叶林主要在大兴安岭北部山地,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以东,松辽平原以北广大山地。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3)经济林主要是在辽东半岛以及辽河平原。   环节三:巩固拓展   解决课前悬疑:东北地区农林业发达的原因是什么?跟土地资源有什么关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课后搜集东北地区农林业在建国之后的发展历程,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东北地区山区农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参考答案】   (1)存在问题:采育失调,以采伐为主;毁林开荒,森林火灾。   (2)发展方向:以森林资源为保育的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工业。   (3)发展重点:林木,人参,养鹿,林蛙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有哪些好处呢?   【参考答案】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思维永远由问题开始”。首先独具匠心的设问是成功点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极为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其次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的作用。最后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建立和谐课堂氛围,提高教与学的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两极地区的投影是( )。 A、正轴投影 B、斜轴投影 C、 D、横轴投影 2、暂无 热带云雾林一般分布在热带山地的山顶或山脊,有持续性或季节性云雾覆盖,植株相对矮小、树干弯曲。海南岛热带云雾林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上,下图为该岛云雾林主要分布区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海南热带云雾林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针叶林 D、苔原 4-12题暂无 读东南亚和西亚的民居图片,回答13~14题。13、西亚房屋具有墙体厚、窗户小的建筑特点,保持这种建筑特点主要是为了( )。 A、防寒保暖 B、有利于防潮 C、可防止热量传导入室内 D、冬暖夏凉,比较经济 14、造成两地差异的原因是( )。 90年代-20年代的渤海赤潮情况变化图,回答15-16 15、【3个时期中的赤潮变化特点中说法正确的】 16、【为什么某时期当地的赤潮减少了】(海洋开发技术不足 ) 某县市前6次人口普查图(三条增长折线图:人口增长+0-11岁增长+65岁以上增长情况)。回答17-18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项:进入本世纪以来,人口机械式增长,青壮年人口增加;人口死亡率上升,人口老龄化严重) 18、暂无 “一带一路”是国家发展战略,(“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19、“一带”运输方式比“一路”运输方式的优势是( )。 A、途径国家多 B、投资省 C、运量大 D、连续性强 21、普通话在城市中普及程度高,在乡村普及程度低,这种文化扩散形式是( )。 A、刺激扩散 B、传染扩散 C、等级扩散 D、迁移扩散 22、甲是上海,乙是四川,两个区域经济互补,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甲向乙提供技术 B、乙向甲提供资本 C、甲向乙提供能源 D、乙向甲提供人才 “渔光互补”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的发展模式,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得到推广且以小型分散式为主。下图为杭州市郊区渔光互补产业园景观图通过调节太阳能电池板与水面之间的夹角,可以提高“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读图完成24~25题。 24、“渔光互补”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 )。A、增强地面辐射 B、增强温室效应 C、降低生物多样性 D、降低水温 25、“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大范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设置的原因是( )。 A、增加区域电能输出量 B、占用耕地少且当地湿地广布 C、降低技术成本 D、减少水旱灾害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4分,共24分) 26、简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的内容。 27、绘制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并说出采用此图进行教学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意义。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8题16分,第29题16分,第30题20分,共52分) 28、根据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位置概况图材料二:科罗拉多河流域的气温降水量统计图(1)说出科罗拉多河流域的气候类型,并说出气候特征。 (2)分析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大致走向,说出大峡谷的形成过程。 (3)分析米德湖水库对区域带来的积极影响。 29、材料:以下是贾老师在城市化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 师:城市化等级有几种? 生1:5种 师:是根据什么划分的?每个国家的划分标准一样吗? 生2:人口规模不一样 师:我们居住的城市属于哪个等级? 生3:大城市吧 生4:应该是中等城市是吧 师:对,那么城市发展对区域发展有什么好处呢?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本市的城市化对于当地区域发展有怎样的推动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当讨论问题宣布之后,学生立刻进行讨论。教师在讲台上时不时看看手表、翻翻教材并在本子上写着)。 师:好,时间到,下面请哪位同学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5:我认为我市的城市化速度太慢对区域发展没多大作用。 生6:是啊,没有什么效益很好的企业,区域靠什么发展呢? 生7:本市人口不少,也算中等城市了,可是经济不如浙江一个小城镇好。 …… (学生一个接一个陈述,抱怨本市经济落后,教师面带微笑,时而点头。这样大约持续了7、8分钟后老师示意讨论停止) 师:这个问题讨论的不错,这个问题就讨论到这里,下面进入下一话题的学习。 (1)结合材料,指出材料当中贾老师教学的不当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8分) (2)结合材料,指出贾老师组织讨论活动的不当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8分) 30、下面是王老师在“水循环的过程”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视频播放“小水滴的故事”动画资料,出示图片“水循环的过程”,呈现系列问题(略)学生围绕系列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出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及每种类型的主要环节。 呈转:水循环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会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使水循环过程发生变化,展示“黄河流域示意图”,分发如下资料:①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植树造林、人工降雨等图文资料;②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黄河流域气候统计资料;③黄河下游发生断流的年份及20世纪50到90年代引黄河水量的资料。 让学生结合水循环原理讨论并回答以下原理 (1)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可能施加的影响。 (2)黄河下游断流现象说明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发生了变化,其主要成因是什么? (3)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避免黄河下游断流?问题: (1)王老师在上述教学片段中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3分) (2)补全材料中下划线处略掉的系列问题(写出四个可能的问题)。(8分) (3)结合材料分析王老师分发的几组资料能够培养学生的哪些地理能力。(9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4分) 31、阅读关于“地球运动”的相关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版)》中“宇宙中的地球”内容标准的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地球运动”的部分内容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9分) (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理由。(15分)

一、简述科技水平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参考答案】 1.机械迅速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2.化肥、良种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 3.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销售范围。 二、应如何评价学生的地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 【参考答案】 对地理知识的评价,要依据“内容标准”的行为动词来确定评定的层次要求。对于要求描述、说出的内容,评价标准可以定位在评价学生的表述状况;对于要求学会、运用、举例、用实例说明、用图说明的内容,可以定位在评价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质量以及能否将相关地理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之中。 对地理技能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技能的方法和要领的了解程度,选择应用地理技能的合理程度,运用地理技能的熟练程度。例如要评价“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这一标准要求的地理技能,可以采取布置学生读地形图、完成读图分析题等方式加以评价。评价可围绕如下方面展开:一是评价学生头脑中有无图1的认知结构,有则要判断其是否完整和准确;二是评价学生是否有条理、有顺序并能熟练地从地势、地形类型构成和地形分布状况等方面获取信息;三是评价学生能否合理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获取的信息得出相关结论。 三、请谈谈本堂课你是如何突破重难点的? 【参考答案】 教学重点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基于此我设立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人文因素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难点是学会分析某区域农业区位的变化。为了突破重点我采用多媒体呈现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归纳总结,然后再由教师总结;其次为突破难点,我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案例分析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高中教师资格证真题地理

【 #教师资格证# 导语】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陆续发布中, 在考后整理了很多网友提供的2019上半年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版本一   一、考题回顾   高中地理《影响气候的因素》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出示热带雨林景观图、温带落叶阔叶林、苔原冰原景观图,请学生猜测这些自然景观都是出现在什么气候类型下,引导学生得出这是不同气候下形成的景观,进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气候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教师活动】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气候的特点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总结】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时期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地经常性天气的综合表现。并补充说明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强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   1.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教师活动】气候的两个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引导学生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就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教师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提问问题让学生思考有哪些因素。   【问题】   (1)为什么赤道与两极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   (2)为什么地中海沿岸地区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   【教师总结】   (1)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上分布不均,使地球上的热量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少,这是造成各地气候出现差异的基本因素。   (2)大气环流——造成气候差异的直接因素。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   2.下垫面因素   (1)海陆差异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出示以莫斯科和伦敦为例呈现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图。(教师从地理位置、气候类型、气温年较差和全年降水等方面启发学生思考)   【问题】伦敦与莫斯科的气候有何差异?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   【师生总结】伦敦气候常年温和湿润,莫斯科寒冷干燥。主要受距海远近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水热特征不同,因此形成大陆性和海洋性两种气候类型。   (2)洋流因素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回顾全球洋流分布图,让学生观察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伦敦和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分别是什么气候类型,思考这些气候类型与所经洋流有何关系。   【师生总结】洋流对所经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有着显著影响。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一般地,暖流经过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寒流经过的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3)地形因素   【教师过渡】其实,海陆位置、洋流,都属于下垫面。同学们,还能想到下垫面的因素中还有什么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吗?并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温度高,阴坡温度低。   【过渡】像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都属于自然因素,那么人类活动会不会影响气候呢?   环节三:巩固提高   让学生观看课件中呈现的火电厂释放大量废热图片、工人铺设水泥路图片,并前后4人为一组按照之前分析自然因素的方法进行讨论分析,并得出人类活动(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也会影响气候。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让学生自主总结。   作业:思考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类,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差异、洋流、地形等。   人为因素:工厂废气排放,对下垫面性质的改变等。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答案】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   第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   版本二   一、考题回顾   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的影响,思考在城市发展中与交通布局影响的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什么,进而引出购物,从而导出对商业网点的布局,引入本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商业网点的概念   【教师活动】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商业网点的概念。   【教师总结】指能够聚集人流、物流的各种“节点”。可以是大、中、小城市,也可以是城市内部具有聚集人流、物流功能的商业中心。   (二)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形成的影响   【材料展示】展示“中国城市分布图”   【提问】   1.思考中国古代,近代与现代重要城市的分布位置有什么特点?   2.中国当前城市分布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   3.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布局有什么影响?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指导   【师生总结】城市主要是分布在交通线沿线以及交汇处。中国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与重要铁路公路干线,以及沿海地带。   (三)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发展的影响   【材料展示】展示“北京市1980年城市布局示意图”以及“2018年城市布局示意图”   【提问】   1.两个阶段中北京市大型商场布局有什么变化?   2.两个阶段北京市城市交通发展有什么变化?   3.导致商业网点布局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总结】北京市商业网点由最初的集中于市中心西单、王府井,扩散为各个交通环线周边均有布局。北京市的交通发展呈现“环—线”式分布。   商业网点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交通位置优越的地方发展,随着小汽车的普及,交通运输的发展,传统中心商业区出现衰落。   环节三:巩固提高   思考城市的发展过程与交通运输方式布局、商业网点的变化之中有哪些联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让学生自主总结。   作业:课下查找本城市的交通运输发展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商业网点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商业网点主要是分布在交通线沿线以及交通枢纽地带,同时在沿海地带也有广泛商业网点分布。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要求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谈谈如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答案】   (1)可以采用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教材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地理设计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学习活动。常见的设计主题如土地利用、城乡规划、交通规划、工业区选址、某个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3)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如在“全球变暖”的教学中,教材指出“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教师可对此提出不能从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探讨。   (4)设置错误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教师可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故意设错,引导学生去发现,并纠正。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节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这样的命题,对此教师可设计“没有地球自转,地球就没有昼夜更替”的错误命题,让学生去判断正确与否,最后学生认识到地球没有自转也有昼夜更替,只不过是一年只有一次昼夜更替。   版本三   一、考题回顾   高中地理《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出新课   环节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回顾上节课所讲的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农林业相对发达,提问学生,东北的土地资源有什么特点,进而提问东北的农业与林业种植有什么特点,进而引入本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农业基地   【展示材料】教师在PPT中展示建国前后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作物的照片。   【提问】   (1)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以什么业为主?   (2)建国前后农作物的种植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看图分析,思考交流。   【师生总结】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以耕作业为主,建国之前主要是旱作杂粮,建国后结构更加合理主要是玉米、大豆。   1.结构完整、耕作业为主   【展示材料】教师PPT展示“东北三省农业产值结构”“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东北三省粮食产量构成”图。   【提问】   (1)为什么说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   (2)分析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的特点。   (3)分析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构成的特点。   【师生互动】读图思考,教师提问。   【师生总结】   (1)东北三省的农业产值中,农业占主导地位,占一半以上;其次是牧业,占32.9%;渔业占8.9%,林业占2.3%,所以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   (2)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中,以粮食作物,其次分别为油料作物和蔬菜作物。   (3)粮食产量构成中,谷物占绝对优势,其次是豆类和薯类。谷物类中,玉米比重高达65.76%,其次为稻谷、小麦。   2.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展示材料】PPT展示“东北地区商品粮、糖、油、棉基地县分布”图。   【提问】   (1)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哪些?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2)东北地区的主要糖料作物是什么?商品糖基地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内?   (3)东北地区商品粮油基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师生活动】学生读图,教师引导总结。   (二)林业基地   【展示材料】教师PPT展示“东北地区林地分布”图,结合教材内容思考。   【提问】   (1)东北地区的林木有哪些特点?主要集中分布在哪里?东北地区有哪三大林区?   (2)针叶林、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体现了自然带分布的什么规律?   (3)经济林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师生总结】   (1)林木蓄积量大,木材产量高,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   (2)针叶林主要在大兴安岭北部山地,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以东,松辽平原以北广大山地。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3)经济林主要是在辽东半岛以及辽河平原。   环节三:巩固拓展   解决课前悬疑:东北地区农林业发达的原因是什么?跟土地资源有什么关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课后搜集东北地区农林业在建国之后的发展历程,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东北地区山区农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参考答案】   (1)存在问题:采育失调,以采伐为主;毁林开荒,森林火灾。   (2)发展方向:以森林资源为保育的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工业。   (3)发展重点:林木,人参,养鹿,林蛙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有哪些好处呢?   【参考答案】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思维永远由问题开始”。首先独具匠心的设问是成功点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极为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其次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的作用。最后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建立和谐课堂氛围,提高教与学的作用。

2.下列对该河流的水文特征描述错误的是( )。

A.河流年径流量较大 B.河流的汛期较长,主要集中于夏季

C.冬季有凌汛现象 D.河水以雨水补给为主

3.图中流域中上游重点发展了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其主要的区位优势是( )。

①有色金属原料丰富 ②廉价水电

③经济发达,基础好 ④科技发达

⑤廉价水运

A.①②⑤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4.2013年10月30日,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出现严重低枯水位。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流域内年降水量异常偏少 B.入湖河流中上游过度取水

C.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 D.全球变暖导致冰雪融水减少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解析:图中河流位于中亚地区,河流主要补给水源是冰雪融水,C错。甲河段位于河流下游,因沿岸地区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流量小于乙河段,A错。位于温带地区,有结冰期,B错。流经干旱地区,沿岸平原广布绿洲,D对。

2.【答案】C。解析:图示河流为珠江流域,地处我国亚热带地区,河流无结冰期,故选C。

3.【答案】A。解析:图中河流流域中上游重点发展了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其优势为:有色金属原料丰富、廉价水电(有色金属冶炼需电解,耗能大)、廉价水运,经济和科技并不发达,所以选A。

4.【答案】A。解析:鄱阳湖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受季风影响2013年降水较常年偏少,导致湖水水位下降水位偏低。若是上游过度引水和流域内植被破坏引起的水位偏低,不应只是一年也不应只出现在某时刻;湖水是降水补给为主,不是冰川融水补给的。选A正确。

2019下半年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在攻关 学习网抄的!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问答导入。展示中国三大自然区的范围,提问学生自己的家乡属于哪个自然区,平时常说的“南方北方”以何为界?带着问题,引入本课。环节二:新课讲授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图1-1-7找出东部季风区可以分为哪几部分,以什么地理事物为分界线。【学生总结】分为南北两大区域,以秦岭—淮河为界线。【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同时回归教材,思考秦淮一线还是哪些地理事物的分界线。【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师生总结】秦淮一线除了是南北方的分界线并与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吻合之外,还具有以下地理意义:小麦与水稻、旱地与水田、湿润与半湿润地区、河流是否有结冰期、亚热带与暖温带、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教师活动】PPT展示《南北地区分区的自然差异》,提问:(1)我们是根据什么条件东部季风区划分成四个分区?(2)除了这两个因素之外,四个分区在哪些自然地理因素方面还有差异,尝试总结为表格。【师生活动】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师生总结】根据水分和热量进行划分。2.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师活动】展示视频《南北方人文环境差异》,提问:(1)南北方地区在哪些方面有差异?(2)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明显的南北方生活方式的区别?【师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指导。【师生总结】北方作物一年一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耕地以旱地为主,是中国小麦、棉花、杂粮的主要产地;南方作物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耕地以水田为主,是中国稻谷、茶叶、蚕丝的主要产区。此外,人们的文化风俗,如:饮食、服饰、生活习惯、方言词汇、歌曲戏剧等,南北方各不相同。【教师活动】展示《南北方地区居民建筑实景图》。提问:(1)南北方地区的居民建筑有什么最明显差异?(2)原因是什么?【学生总结】北方地区降水变率大,多为平顶屋,可以节省建材;南方地区降水丰富,为方便排水,居民建筑屋顶坡度大。【教师活动】展示《南北方交通线路示意图》与《南北方工业分布示意图》,提问:(1)南北方的交通方式有什么区别?(2)为什么北方经济以重工业为主,而南方的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师生总结】北方是铁路和干线公路的主要分布区,南方地区的内河运输较为普遍。矿产资源存在南北地域差异,在资源蕴藏量上,北方具有较大的优势。环节三:巩固提高根据所学知识,将南北差异总结为表格。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让学生自主总结。作业:课下询问家人朋友还有哪些南北差异。【板书设计】

  • 索引序列
  • 教师资格证高中地理真题
  • 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真题
  • 教师资格证真题高中地理
  • 教师资格证地理高中真题
  • 高中教师资格证真题地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