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资格证百科 > 山西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考点汇总

山西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考点汇总

发布时间:

山西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考点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要复习的量大,想要高效地考过,重点知识一定要记牢,下面整理了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考点20条,大家可以考前复习一下。

1、义务教育特点

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公共性,基础性。

2、义务教育概念

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3、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是主要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4、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要坚持人的发展的全面性

5、活动课程

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从儿童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杜威。

特点:从儿童需要兴趣出发设计课程;以儿童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

6、学科中心课程论

结构主义课程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7、课程内容的构成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构成,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直接经验是指学生为学习书本知识所需要的感性知识,是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8、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方式

课程计划(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教材(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9、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象;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象,加强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机械化学习的现象,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选拔的功能,强调评价促进教师学生发展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10、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发展能力是它的必要条件,知识与能力相互促进相互联系,但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力,二者是不同不发展的,从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得怎么样,学习效果怎么样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主要标志。

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11、备课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教材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12、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上课是中心,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先决条件),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时上课的延续,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成绩的评定与检查是上课的反馈。

13、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它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用注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逻辑能力,鼓励学生动手,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教师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

14、中学常用教学方法

讲授法,口头语言讲授;谈话法(产婆术)教室学生互动提问;讨论法

15、程序教学

是一种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学教学性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16、教学评价的内容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课程的评价。

17、记忆规律在教学中运用

合理安排教学,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充分利用无意识的规律组织教学,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将其系统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记忆能力。

集中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或从给予的信息种产生逻辑结论的思维,从各种解决方法选出最佳。

发散思维,即辐射思维,分散思维,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18、学习概念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改变。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

19、学习的分类

加涅学习分类,信号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奥苏伯尔学习分类,从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从学习材料无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我国学者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20、影响学习的因素

智力因素,一般来说,在其他情况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次智力睡前越高学习成绩越好,但不是决定作用,非智力因素,中等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是有益的,过低或过高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教师资格证中最让人头疼的科目就是教育知识与能力,内容多且难度大,下面汇总了教育知识与能力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供大家复习备考。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藏息相辅等。

2、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的教育加以改变,所以荀子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提倡“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他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3、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4、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11、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2、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6、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9、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20、我国著名教育家包括主张“五育并举”、“以美育代宗教”的蔡元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乡村教育运动先驱梁漱溟。

2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22、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23、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阶级性和相对独立性。

2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制约着学校结构,制约着学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25、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

26、社会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7、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本身的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2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前提基础)、环境(提供可能)、教育(主导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

30、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1、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32、各类学制主要类型包括:双轨制(以英法为代表)、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和分支型学制(中国、前苏联)。

33、旧中国的现代学制包括:1902年“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施),1904年“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改学堂为学校),1922年“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实施时间最长)。

34、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和免费性。

3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36、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

37、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是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38、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对立观点。

39、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40、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灵魂和统帅)、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基础)、美育(动力)和劳动技术教育。

【篇一】2020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顺序性强调的是个体身心发展有方向性和顺序性,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的发展是不可逆并且不可跨越的。如,人的肌肉发展先发展大肌肉群再发展小肌肉群。

所以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应按照学生的发展顺序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切忌拔苗助长和陵节而施。

相关的古文有:盈科而后进;欲速则不达;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阶段性强调的是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如,学生在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等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所以给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启示是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强调同一方面的发展不同速。不同方面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步的。如,个体的身体先成熟,心理后成熟。身体发展在刚出生的一年和青春期发展最快。

所以给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启示是教育要适时而教,抓好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强调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盲人眼睛失明但嗅觉听觉十分灵敏。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所以给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启示是要结合学生实际长善救失,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意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如,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

所以给教师的教学启示是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

【篇二】2020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间接性规律)

直接经验指的是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

直接经验为学生提供实践依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间接经验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学生主要通过教材获得知识。教学过程中需要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基础。

1.俗语及名言

1)陶行知:接枝如接知

2)毛泽东: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只是都是间接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和外域的知识。

3)卢梭: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牛顿:假如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远一些,那是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2.有关理论

1)强调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关系的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根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提出了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3)赫尔巴特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与杜威经验中心、活动中心的对立

4)杜威:从做中学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熟练到可以运用就能转化为能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一般能力(即智力)的发展能够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率,更好地掌握知识。

1.俗语及名言

1)无知必无能,高分也低能(剪刀差)。

2)列宁: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

2.有关理论

1)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争论

(三)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组织和引导,教学需要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共同作用。

1.俗语及名言

1)王夫之:学以学夫所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

(学生所学习的东西就是教师所传授的东西,但学习的过程不等于传授的过程;所说教授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但传授过程不等于学习过程)

2)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3)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为了学生的学。

4)教师是舵手,学生是船

2.有关理论

1)赫尔巴特教师中心及杜威学生中心;

2)启发性教学原则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过程中的知情意统一规律;教育性教学规律)

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传授学生知识,又要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具备了基本的道德认识和判断能力,才能促进品德的良好发展;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如坚强的道德意志力可以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

【篇三】2020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是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理论,他借助迷箱实验得出了一系列的理论,首先,他区分了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他认为应答性行为是先出现刺激后出现行为,是低级、被动的,操作性行为是先出现行为后出现强化,是积极主动的行为,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狗进食实验就是应答性行为,而斯金纳的迷箱实验中老鼠的行为则是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重点和核心考点就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斯金纳根据实验结果,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呈现愉快刺激,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比如,小红拾金不昧受到表扬,使拾金不昧的行为增加。负强化使撤销厌恶刺激,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比如,小红拾金不昧,老师撤销了对她迟到的惩罚,使拾金不昧的行为发生频率增加。斯金纳将惩罚也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呈现厌恶刺激,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减少,比如,迟到罚站在门外。负惩罚是撤销愉快刺激,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比如,上课看小说,下课不能出去玩,这就是负惩罚。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中还有一个概念:消退,指不给予任何强化,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比如,学生上课做鬼脸,学生和老师都不予理睬,最终做鬼脸的行为减少。这些就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复习备课时只要借助例子进行理解就能更好的应对考试,不过,要提醒考生的是要注意增加或减少的行为主体是谁,即在判断是强化或者惩罚时,先看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是强化,减少的是惩罚和消退。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师资格考试中的其他考点还有普雷马克原理,普雷马克原理是指用高频的动作强化低频的动作,比如,先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看电视是高频动作,写作业是低频动作,写完作业后给予一个高频动作强化,相当于正强化。

山东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考点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要复习的量大,想要高效地考过,重点知识一定要记牢,下面整理了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考点20条,大家可以考前复习一下。

1、义务教育特点

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公共性,基础性。

2、义务教育概念

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3、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是主要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4、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要坚持人的发展的全面性

5、活动课程

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从儿童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杜威。

特点:从儿童需要兴趣出发设计课程;以儿童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

6、学科中心课程论

结构主义课程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7、课程内容的构成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构成,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直接经验是指学生为学习书本知识所需要的感性知识,是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8、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方式

课程计划(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教材(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9、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象;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象,加强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机械化学习的现象,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选拔的功能,强调评价促进教师学生发展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10、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发展能力是它的必要条件,知识与能力相互促进相互联系,但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力,二者是不同不发展的,从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得怎么样,学习效果怎么样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主要标志。

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11、备课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教材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12、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上课是中心,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先决条件),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时上课的延续,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成绩的评定与检查是上课的反馈。

13、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它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用注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逻辑能力,鼓励学生动手,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教师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

14、中学常用教学方法

讲授法,口头语言讲授;谈话法(产婆术)教室学生互动提问;讨论法

15、程序教学

是一种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学教学性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16、教学评价的内容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课程的评价。

17、记忆规律在教学中运用

合理安排教学,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充分利用无意识的规律组织教学,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将其系统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记忆能力。

集中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或从给予的信息种产生逻辑结论的思维,从各种解决方法选出最佳。

发散思维,即辐射思维,分散思维,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18、学习概念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改变。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

19、学习的分类

加涅学习分类,信号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奥苏伯尔学习分类,从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从学习材料无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我国学者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20、影响学习的因素

智力因素,一般来说,在其他情况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次智力睡前越高学习成绩越好,但不是决定作用,非智力因素,中等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是有益的,过低或过高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教师资格证中最让人头疼的科目就是教育知识与能力,内容多且难度大,下面汇总了教育知识与能力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供大家复习备考。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藏息相辅等。

2、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的教育加以改变,所以荀子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提倡“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他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3、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4、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11、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2、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6、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9、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20、我国著名教育家包括主张“五育并举”、“以美育代宗教”的蔡元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乡村教育运动先驱梁漱溟。

2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22、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23、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阶级性和相对独立性。

2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制约着学校结构,制约着学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25、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

26、社会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7、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本身的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2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前提基础)、环境(提供可能)、教育(主导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

30、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1、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32、各类学制主要类型包括:双轨制(以英法为代表)、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和分支型学制(中国、前苏联)。

33、旧中国的现代学制包括:1902年“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施),1904年“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改学堂为学校),1922年“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实施时间最长)。

34、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和免费性。

3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36、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

37、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是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38、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对立观点。

39、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40、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灵魂和统帅)、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基础)、美育(动力)和劳动技术教育。

【篇一】2020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顺序性强调的是个体身心发展有方向性和顺序性,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的发展是不可逆并且不可跨越的。如,人的肌肉发展先发展大肌肉群再发展小肌肉群。

所以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应按照学生的发展顺序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切忌拔苗助长和陵节而施。

相关的古文有:盈科而后进;欲速则不达;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阶段性强调的是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如,学生在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等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所以给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启示是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强调同一方面的发展不同速。不同方面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步的。如,个体的身体先成熟,心理后成熟。身体发展在刚出生的一年和青春期发展最快。

所以给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启示是教育要适时而教,抓好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强调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盲人眼睛失明但嗅觉听觉十分灵敏。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所以给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启示是要结合学生实际长善救失,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意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如,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

所以给教师的教学启示是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

【篇二】2020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间接性规律)

直接经验指的是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

直接经验为学生提供实践依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间接经验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学生主要通过教材获得知识。教学过程中需要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基础。

1.俗语及名言

1)陶行知:接枝如接知

2)毛泽东: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只是都是间接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和外域的知识。

3)卢梭: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牛顿:假如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远一些,那是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2.有关理论

1)强调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关系的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根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提出了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3)赫尔巴特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与杜威经验中心、活动中心的对立

4)杜威:从做中学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熟练到可以运用就能转化为能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一般能力(即智力)的发展能够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率,更好地掌握知识。

1.俗语及名言

1)无知必无能,高分也低能(剪刀差)。

2)列宁: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

2.有关理论

1)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争论

(三)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组织和引导,教学需要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共同作用。

1.俗语及名言

1)王夫之:学以学夫所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

(学生所学习的东西就是教师所传授的东西,但学习的过程不等于传授的过程;所说教授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但传授过程不等于学习过程)

2)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3)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为了学生的学。

4)教师是舵手,学生是船

2.有关理论

1)赫尔巴特教师中心及杜威学生中心;

2)启发性教学原则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过程中的知情意统一规律;教育性教学规律)

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传授学生知识,又要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具备了基本的道德认识和判断能力,才能促进品德的良好发展;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如坚强的道德意志力可以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

【篇三】2020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是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理论,他借助迷箱实验得出了一系列的理论,首先,他区分了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他认为应答性行为是先出现刺激后出现行为,是低级、被动的,操作性行为是先出现行为后出现强化,是积极主动的行为,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狗进食实验就是应答性行为,而斯金纳的迷箱实验中老鼠的行为则是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重点和核心考点就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斯金纳根据实验结果,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呈现愉快刺激,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比如,小红拾金不昧受到表扬,使拾金不昧的行为增加。负强化使撤销厌恶刺激,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比如,小红拾金不昧,老师撤销了对她迟到的惩罚,使拾金不昧的行为发生频率增加。斯金纳将惩罚也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呈现厌恶刺激,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减少,比如,迟到罚站在门外。负惩罚是撤销愉快刺激,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比如,上课看小说,下课不能出去玩,这就是负惩罚。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中还有一个概念:消退,指不给予任何强化,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比如,学生上课做鬼脸,学生和老师都不予理睬,最终做鬼脸的行为减少。这些就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复习备课时只要借助例子进行理解就能更好的应对考试,不过,要提醒考生的是要注意增加或减少的行为主体是谁,即在判断是强化或者惩罚时,先看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是强化,减少的是惩罚和消退。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师资格考试中的其他考点还有普雷马克原理,普雷马克原理是指用高频的动作强化低频的动作,比如,先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看电视是高频动作,写作业是低频动作,写完作业后给予一个高频动作强化,相当于正强化。

江西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考点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一直是所有教资备考生的难点,知识点太多太杂,要背的内容从天文到地理,从人文法律到教育政策。今天实实在在的考点总结,你一定不能错过。最近给大家整理了今年科目二的主要考点,大家对照考点去进行复习冲刺,相信拿下科目二会很容易。

一、科目二考情了解

科目二虽然分为中学和小学,但备考的原理是一致的,从考情上可以看出,科目二中考查主观题的比重非常大,因此我们要注重掌握知识识记的方法,可以用口诀记忆、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记忆。只有在识记的基础上,做题时才能运用自如,取得不错的分数。

除此之外,材料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需要大家形成良好的答题模式。

教学设计题分析

教学设计题共有6小题,包括中文与社会、数学与科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六个学科。其中报考语数英专业的考生在6个学科中任选1小题作答。报考音体美专业的考生在音乐、体育、美术三个学科中,任选1小题作答。分值为40 分,一般分为三个小题,需要拿到25分以上。

材料分析题作答思路

第一步:审清题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审题:题目考查几问,应该回答什么,分条作答;题目应该运用什么知识点作答。

第二步:分析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筛选理论,准确定位;找到关键信息,例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其他行为;根据材料筛选知识点,带着知识点去回顾材料。

第三步:作答方法。作答时要分条列点,按照“理论+解析+材料”逐条回答,要做到条理清晰。

二、小学科目二考试大纲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

小学科目二完整大纲:

(一)教育基础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学生指导

1、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2、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

3、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4、了解小学生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的相关知识。

5、掌握指导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

6、掌握小学生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7、能够根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

8、能够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促进小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三)班级管理

1、了解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

2、了解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3、了解小学班队活动的基本类型。

4、了解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知识。

5、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6、掌握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7、能够针对班级实际和小学生特点,分析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

8、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有效的班队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四)学科知识

1、了解小学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学科发展的重大事件。

2、了解小学有关学科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掌握小学有关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领域所涵盖的核心知识及其关联。

4、能够针对小学生综合学习的要求,适当整合小学有关学科内容,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五)教学设计

1、了解小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依据和步骤。

2、了解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的基本认知特点;。

4、了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5、理解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学习经验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影响。

6、掌握小学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步骤和要求。

7、能够依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案设计。

(六)教学实施

1、了解小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2、了解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基本方法。

3、了解小学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

4、了解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和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

5、掌握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和主要方法。

6、掌握小学课堂教学总结的基本方法。

(七)教学评价

1、了解小学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类型和主要方法。

2、了解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类型和主要方法,以及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3、能够针对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进行恰当评价。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客观题为40分,主观题110分。

教学设计题为6选1,试卷上会分别给大家提供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6道教学设计题,考生可任选其中一道作答。

题目一般是给出教材中的一页插图,然后附上三个小问,要求考生按照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许多考生比较头疼的题目,需要首先整体熟悉教学设计方法,再按照科目集中准备。

三、中学科目二考试大纲

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中学科目二完整大纲: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二)中学课程

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3、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

4、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三)中学教学

1、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2、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3、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

4、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1、了解感觉的特性;理解知觉的特性。

2、了解注意的分类,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了解记忆的分类,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

3、了解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了解学习动机的功能,理解动机理论,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5、了解学习迁移的分类,理解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6、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掌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7、理解并运用行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促进教学。

(五)中学生发展心理

1、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2、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3、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

4、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

5、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结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6、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7、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六)中学生心理辅导

1、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熟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

2、理解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包括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

(七)中学德育

1、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2、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3、熟悉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

4、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

5、理解德育原则,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径。

6、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的意义及基本途径。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客观题为42分,主观题109分。

比较特殊的题型是辨析题,辨析题像大家比较熟悉的判断题,除了说明题干说法正确和错误以外,还需要解释正确或错误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则是通过一段故事性的材料,回答材料后的问题,在回答时要注意将理论与材料结合起来。

教师资格证中最让人头疼的科目就是教育知识与能力,内容多且难度大,下面汇总了教育知识与能力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供大家复习备考。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藏息相辅等。

2、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的教育加以改变,所以荀子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提倡“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他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3、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4、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11、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2、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6、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9、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20、我国著名教育家包括主张“五育并举”、“以美育代宗教”的蔡元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乡村教育运动先驱梁漱溟。

2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22、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23、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阶级性和相对独立性。

2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制约着学校结构,制约着学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25、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

26、社会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7、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本身的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2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前提基础)、环境(提供可能)、教育(主导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

30、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1、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32、各类学制主要类型包括:双轨制(以英法为代表)、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和分支型学制(中国、前苏联)。

33、旧中国的现代学制包括:1902年“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施),1904年“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改学堂为学校),1922年“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实施时间最长)。

34、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和免费性。

3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36、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

37、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是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38、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对立观点。

39、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40、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灵魂和统帅)、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基础)、美育(动力)和劳动技术教育。

《教育知识与能力》要复习的量大,想要高效地考过,重点知识一定要记牢,下面整理了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考点20条,大家可以考前复习一下。

1、义务教育特点

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公共性,基础性。

2、义务教育概念

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3、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是主要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4、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要坚持人的发展的全面性

5、活动课程

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从儿童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杜威。

特点:从儿童需要兴趣出发设计课程;以儿童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

6、学科中心课程论

结构主义课程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7、课程内容的构成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构成,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直接经验是指学生为学习书本知识所需要的感性知识,是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8、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方式

课程计划(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教材(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9、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象;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象,加强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机械化学习的现象,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选拔的功能,强调评价促进教师学生发展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10、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发展能力是它的必要条件,知识与能力相互促进相互联系,但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力,二者是不同不发展的,从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得怎么样,学习效果怎么样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主要标志。

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11、备课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教材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12、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上课是中心,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先决条件),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时上课的延续,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成绩的评定与检查是上课的反馈。

13、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它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用注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逻辑能力,鼓励学生动手,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教师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

14、中学常用教学方法

讲授法,口头语言讲授;谈话法(产婆术)教室学生互动提问;讨论法

15、程序教学

是一种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学教学性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16、教学评价的内容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课程的评价。

17、记忆规律在教学中运用

合理安排教学,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充分利用无意识的规律组织教学,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将其系统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记忆能力。

集中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或从给予的信息种产生逻辑结论的思维,从各种解决方法选出最佳。

发散思维,即辐射思维,分散思维,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18、学习概念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改变。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

19、学习的分类

加涅学习分类,信号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奥苏伯尔学习分类,从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从学习材料无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我国学者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20、影响学习的因素

智力因素,一般来说,在其他情况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次智力睡前越高学习成绩越好,但不是决定作用,非智力因素,中等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是有益的,过低或过高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广西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考点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要复习的量大,想要高效地考过,重点知识一定要记牢,下面整理了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考点20条,大家可以考前复习一下。

1、义务教育特点

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公共性,基础性。

2、义务教育概念

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3、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是主要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4、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要坚持人的发展的全面性

5、活动课程

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从儿童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杜威。

特点:从儿童需要兴趣出发设计课程;以儿童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

6、学科中心课程论

结构主义课程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7、课程内容的构成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构成,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直接经验是指学生为学习书本知识所需要的感性知识,是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8、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方式

课程计划(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教材(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9、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象;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象,加强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机械化学习的现象,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选拔的功能,强调评价促进教师学生发展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10、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发展能力是它的必要条件,知识与能力相互促进相互联系,但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力,二者是不同不发展的,从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得怎么样,学习效果怎么样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主要标志。

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11、备课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教材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12、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上课是中心,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先决条件),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时上课的延续,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成绩的评定与检查是上课的反馈。

13、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它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用注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逻辑能力,鼓励学生动手,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教师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

14、中学常用教学方法

讲授法,口头语言讲授;谈话法(产婆术)教室学生互动提问;讨论法

15、程序教学

是一种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学教学性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16、教学评价的内容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课程的评价。

17、记忆规律在教学中运用

合理安排教学,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充分利用无意识的规律组织教学,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将其系统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记忆能力。

集中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或从给予的信息种产生逻辑结论的思维,从各种解决方法选出最佳。

发散思维,即辐射思维,分散思维,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18、学习概念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改变。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

19、学习的分类

加涅学习分类,信号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奥苏伯尔学习分类,从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从学习材料无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我国学者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20、影响学习的因素

智力因素,一般来说,在其他情况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次智力睡前越高学习成绩越好,但不是决定作用,非智力因素,中等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是有益的,过低或过高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教师资格证中最让人头疼的科目就是教育知识与能力,内容多且难度大,下面汇总了教育知识与能力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供大家复习备考。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藏息相辅等。

2、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的教育加以改变,所以荀子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提倡“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他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3、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4、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11、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2、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6、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9、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20、我国著名教育家包括主张“五育并举”、“以美育代宗教”的蔡元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乡村教育运动先驱梁漱溟。

2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22、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23、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阶级性和相对独立性。

2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制约着学校结构,制约着学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25、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

26、社会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7、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本身的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2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前提基础)、环境(提供可能)、教育(主导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

30、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1、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32、各类学制主要类型包括:双轨制(以英法为代表)、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和分支型学制(中国、前苏联)。

33、旧中国的现代学制包括:1902年“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施),1904年“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改学堂为学校),1922年“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实施时间最长)。

34、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和免费性。

3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36、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

37、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是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38、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对立观点。

39、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40、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灵魂和统帅)、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基础)、美育(动力)和劳动技术教育。

【篇一】2020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顺序性强调的是个体身心发展有方向性和顺序性,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的发展是不可逆并且不可跨越的。如,人的肌肉发展先发展大肌肉群再发展小肌肉群。

所以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应按照学生的发展顺序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切忌拔苗助长和陵节而施。

相关的古文有:盈科而后进;欲速则不达;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阶段性强调的是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如,学生在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等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所以给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启示是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强调同一方面的发展不同速。不同方面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步的。如,个体的身体先成熟,心理后成熟。身体发展在刚出生的一年和青春期发展最快。

所以给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启示是教育要适时而教,抓好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强调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盲人眼睛失明但嗅觉听觉十分灵敏。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所以给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启示是要结合学生实际长善救失,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意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如,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

所以给教师的教学启示是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

【篇二】2020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间接性规律)

直接经验指的是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

直接经验为学生提供实践依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间接经验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学生主要通过教材获得知识。教学过程中需要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基础。

1.俗语及名言

1)陶行知:接枝如接知

2)毛泽东: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只是都是间接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和外域的知识。

3)卢梭: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牛顿:假如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远一些,那是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2.有关理论

1)强调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关系的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根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提出了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3)赫尔巴特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与杜威经验中心、活动中心的对立

4)杜威:从做中学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熟练到可以运用就能转化为能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一般能力(即智力)的发展能够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率,更好地掌握知识。

1.俗语及名言

1)无知必无能,高分也低能(剪刀差)。

2)列宁: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

2.有关理论

1)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争论

(三)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组织和引导,教学需要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共同作用。

1.俗语及名言

1)王夫之:学以学夫所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

(学生所学习的东西就是教师所传授的东西,但学习的过程不等于传授的过程;所说教授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但传授过程不等于学习过程)

2)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3)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为了学生的学。

4)教师是舵手,学生是船

2.有关理论

1)赫尔巴特教师中心及杜威学生中心;

2)启发性教学原则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过程中的知情意统一规律;教育性教学规律)

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传授学生知识,又要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具备了基本的道德认识和判断能力,才能促进品德的良好发展;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如坚强的道德意志力可以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

【篇三】2020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是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理论,他借助迷箱实验得出了一系列的理论,首先,他区分了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他认为应答性行为是先出现刺激后出现行为,是低级、被动的,操作性行为是先出现行为后出现强化,是积极主动的行为,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狗进食实验就是应答性行为,而斯金纳的迷箱实验中老鼠的行为则是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重点和核心考点就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斯金纳根据实验结果,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呈现愉快刺激,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比如,小红拾金不昧受到表扬,使拾金不昧的行为增加。负强化使撤销厌恶刺激,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比如,小红拾金不昧,老师撤销了对她迟到的惩罚,使拾金不昧的行为发生频率增加。斯金纳将惩罚也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呈现厌恶刺激,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减少,比如,迟到罚站在门外。负惩罚是撤销愉快刺激,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比如,上课看小说,下课不能出去玩,这就是负惩罚。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中还有一个概念:消退,指不给予任何强化,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比如,学生上课做鬼脸,学生和老师都不予理睬,最终做鬼脸的行为减少。这些就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复习备课时只要借助例子进行理解就能更好的应对考试,不过,要提醒考生的是要注意增加或减少的行为主体是谁,即在判断是强化或者惩罚时,先看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是强化,减少的是惩罚和消退。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师资格考试中的其他考点还有普雷马克原理,普雷马克原理是指用高频的动作强化低频的动作,比如,先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看电视是高频动作,写作业是低频动作,写完作业后给予一个高频动作强化,相当于正强化。

陕西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考点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要复习的量大,想要高效地考过,重点知识一定要记牢,下面整理了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考点20条,大家可以考前复习一下。

1、义务教育特点

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公共性,基础性。

2、义务教育概念

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3、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是主要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4、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要坚持人的发展的全面性

5、活动课程

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从儿童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杜威。

特点:从儿童需要兴趣出发设计课程;以儿童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

6、学科中心课程论

结构主义课程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7、课程内容的构成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构成,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直接经验是指学生为学习书本知识所需要的感性知识,是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8、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方式

课程计划(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教材(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9、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象;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象,加强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机械化学习的现象,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选拔的功能,强调评价促进教师学生发展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10、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发展能力是它的必要条件,知识与能力相互促进相互联系,但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力,二者是不同不发展的,从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得怎么样,学习效果怎么样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主要标志。

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11、备课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教材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12、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上课是中心,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先决条件),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时上课的延续,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成绩的评定与检查是上课的反馈。

13、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它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用注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逻辑能力,鼓励学生动手,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教师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

14、中学常用教学方法

讲授法,口头语言讲授;谈话法(产婆术)教室学生互动提问;讨论法

15、程序教学

是一种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学教学性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16、教学评价的内容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课程的评价。

17、记忆规律在教学中运用

合理安排教学,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充分利用无意识的规律组织教学,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将其系统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记忆能力。

集中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或从给予的信息种产生逻辑结论的思维,从各种解决方法选出最佳。

发散思维,即辐射思维,分散思维,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18、学习概念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改变。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

19、学习的分类

加涅学习分类,信号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奥苏伯尔学习分类,从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从学习材料无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我国学者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20、影响学习的因素

智力因素,一般来说,在其他情况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次智力睡前越高学习成绩越好,但不是决定作用,非智力因素,中等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是有益的,过低或过高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教师资格证中最让人头疼的科目就是教育知识与能力,内容多且难度大,下面汇总了教育知识与能力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供大家复习备考。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藏息相辅等。

2、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的教育加以改变,所以荀子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提倡“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他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3、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4、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11、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2、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6、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9、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20、我国著名教育家包括主张“五育并举”、“以美育代宗教”的蔡元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乡村教育运动先驱梁漱溟。

2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22、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23、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阶级性和相对独立性。

2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制约着学校结构,制约着学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25、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

26、社会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7、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本身的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2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前提基础)、环境(提供可能)、教育(主导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

30、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1、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32、各类学制主要类型包括:双轨制(以英法为代表)、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和分支型学制(中国、前苏联)。

33、旧中国的现代学制包括:1902年“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施),1904年“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改学堂为学校),1922年“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实施时间最长)。

34、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和免费性。

3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36、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

37、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是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38、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对立观点。

39、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40、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灵魂和统帅)、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基础)、美育(动力)和劳动技术教育。

【篇一】2020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顺序性强调的是个体身心发展有方向性和顺序性,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的发展是不可逆并且不可跨越的。如,人的肌肉发展先发展大肌肉群再发展小肌肉群。

所以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应按照学生的发展顺序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切忌拔苗助长和陵节而施。

相关的古文有:盈科而后进;欲速则不达;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阶段性强调的是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如,学生在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等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所以给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启示是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强调同一方面的发展不同速。不同方面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步的。如,个体的身体先成熟,心理后成熟。身体发展在刚出生的一年和青春期发展最快。

所以给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启示是教育要适时而教,抓好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强调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盲人眼睛失明但嗅觉听觉十分灵敏。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所以给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启示是要结合学生实际长善救失,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意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如,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

所以给教师的教学启示是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

【篇二】2020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间接性规律)

直接经验指的是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

直接经验为学生提供实践依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间接经验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学生主要通过教材获得知识。教学过程中需要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基础。

1.俗语及名言

1)陶行知:接枝如接知

2)毛泽东: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只是都是间接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和外域的知识。

3)卢梭: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牛顿:假如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远一些,那是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2.有关理论

1)强调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关系的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根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提出了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3)赫尔巴特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与杜威经验中心、活动中心的对立

4)杜威:从做中学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熟练到可以运用就能转化为能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一般能力(即智力)的发展能够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率,更好地掌握知识。

1.俗语及名言

1)无知必无能,高分也低能(剪刀差)。

2)列宁: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

2.有关理论

1)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争论

(三)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组织和引导,教学需要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共同作用。

1.俗语及名言

1)王夫之:学以学夫所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

(学生所学习的东西就是教师所传授的东西,但学习的过程不等于传授的过程;所说教授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但传授过程不等于学习过程)

2)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3)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为了学生的学。

4)教师是舵手,学生是船

2.有关理论

1)赫尔巴特教师中心及杜威学生中心;

2)启发性教学原则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过程中的知情意统一规律;教育性教学规律)

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传授学生知识,又要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具备了基本的道德认识和判断能力,才能促进品德的良好发展;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如坚强的道德意志力可以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

【篇三】2020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是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理论,他借助迷箱实验得出了一系列的理论,首先,他区分了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他认为应答性行为是先出现刺激后出现行为,是低级、被动的,操作性行为是先出现行为后出现强化,是积极主动的行为,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狗进食实验就是应答性行为,而斯金纳的迷箱实验中老鼠的行为则是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重点和核心考点就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斯金纳根据实验结果,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呈现愉快刺激,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比如,小红拾金不昧受到表扬,使拾金不昧的行为增加。负强化使撤销厌恶刺激,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比如,小红拾金不昧,老师撤销了对她迟到的惩罚,使拾金不昧的行为发生频率增加。斯金纳将惩罚也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呈现厌恶刺激,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减少,比如,迟到罚站在门外。负惩罚是撤销愉快刺激,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比如,上课看小说,下课不能出去玩,这就是负惩罚。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中还有一个概念:消退,指不给予任何强化,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比如,学生上课做鬼脸,学生和老师都不予理睬,最终做鬼脸的行为减少。这些就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复习备课时只要借助例子进行理解就能更好的应对考试,不过,要提醒考生的是要注意增加或减少的行为主体是谁,即在判断是强化或者惩罚时,先看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是强化,减少的是惩罚和消退。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师资格考试中的其他考点还有普雷马克原理,普雷马克原理是指用高频的动作强化低频的动作,比如,先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看电视是高频动作,写作业是低频动作,写完作业后给予一个高频动作强化,相当于正强化。

  • 索引序列
  • 山西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考点汇总
  • 山东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考点汇总
  • 江西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考点汇总
  • 广西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考点汇总
  • 陕西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考点汇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