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经济师第十二章笔记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34

油炸妹子
首页 > 经济师 > 初级经济师第十二章笔记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essiedido

已采纳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考试内容:资本总公式及其存在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掌握)。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是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和资本的区别在于它们不同的流通形式: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W一G—W);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G—W—G)。这两者的区别在于: (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 (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都是货币; (3)流通中的媒介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商品和资本流通的目的和内容不同: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货币。 资本总公式:G—W—G′。G′=G+ΔG,ΔG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 资本运动最根本的特点: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转化为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是矛盾的:经过流通过程,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考试内容: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及特点(掌握)。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劳动力作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选题)。 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生活资料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具体包括三个部分(多选题): (1)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此外,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力商品最主要的特点。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力商品最主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般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考试内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其中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价值增值过程的实质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工人的劳动时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二)资本的价值形式 考试内容:资本的价值形式。 资本在价值形式上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以机器、厂房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叫做不变资本(不会发生增值)。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叫做可变资本(生产出剩余价值)。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考试内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掌握)。 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雇佣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时,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其联系表现在:(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两者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资本主义初期主要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考试内容: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掌握)。 利润和剩余价值不能直接等同,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07年、08年考过),利润则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态或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即m/v。利润率则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即m/(c+v)。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不是预付总资本)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考试内容: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掌握)。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即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即: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本。 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完全掩盖了利润的来源和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被进一步掩盖了。 (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考试内容: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掌握)。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生产价格的形成,实际上是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部分在不同生产部门进行平均分配的结果。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来的,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与价值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背离,但是,这种背离并不意味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相反,它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 因为:①从个别部门看,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可能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有量的差异;但从全社会来看,被资本家阶级所占有的全部平均利润的总和等于全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②从个别部门看,价值与生产价格在量上有差异;但从全社会来看,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量。③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商品价值量就降低,从而生产价格也会下降。 生产价格只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只是价值规律实现形式的改变。 五、剩余价值的分割 考试内容:剩余价值分割的实质及具体形式(掌握)。 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多种具体的资本形式,如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农业资本等,与不同的资本形式相对应,剩余价值也分割为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资本主义地租等多种具体形式(多选题)。 剩余价值的分割,清晰地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对剩余价值的共同瓜分,从而进一步提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四种形式: (一)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职能资本。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从表面上来看,商业利润是商品销售价格高于商品购买价格的差额。 商业利润的本质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二)利息 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借给职能资本家(包括工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使用的闲置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具体形式。 利息就是借贷资本家由于让渡资本使用权而取得的报酬,是由职能资本家支付的。利息在本质上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借贷资本家获得了利息,也参与了对剩余价值的瓜分。 (三)银行利润 银行利润的本质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四)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是租地的农业资本家作为使用土地的报酬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了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经济关系。资本主义地租主要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形式。 1.级差地租 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是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它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必须由劣等地的生产价格决定。 2.绝对地租 它是农产品价格超过生产价格的余额。 农业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部门,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 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六、剩余价值的流通过程 (一)资本循环 考试内容:资本循环的阶段、形式和应具备的条件(掌握)。 资本的本质在于运动,只有在不断运动中资本才能得到增值。 产业资本的循环是揭示资本运动本质的典型形式。产业资本是指投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 产业资本的循环必须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的形式是货币资本,即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货币资本的职能就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能创造剩余价值),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的形式是生产资本,即以生产要素形式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本的职能就是生产出剩余价值。 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的形式是商品资本,即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有三种循环形式,即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了解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 (二)资本周转速度 考试内容: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掌握)。 产业资本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就是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速度可以用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两个方面来表示(多选题)。 周转时间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 资本周转时间是指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资本循环一次所需要的时间。资本周转时间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构成。 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它由四个部分组成:①劳动时间;②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③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④正常的停工时间。在这四个部分生产时间中,劳动时间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因而起决定作用。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必须减少那些非劳动时间。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资本周转的次数。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而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过程及实现条件 考试内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过程及实现条件(掌握)。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互相联系的单个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互相交错、互为条件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的运动。 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从价值形式上看,社会总产品是由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所构成;从实物形态上看,则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部分构成。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也划分为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即第一部类(I)和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即第二部类(Ⅱ)。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及其条件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就是指社会剩余产品是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积累,生产在维持原来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I(v+m)=Ⅱc,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 从这一基本条件可以引申出两个条件:①I(c+v+m)=Ic+Ⅱ c;②Ⅱ(c+v+m)=I(v+m)+Ⅱ(v+m)。这两个条件表明,第一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以及第二部类所生产的消费资料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即总供给与总需求要保持基本平衡。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及其条件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是指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投入生产,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 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的资本,主要有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用于追加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用△c表示),另一部分是用于追加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用△v表示)。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I(v+△v+m/x)=II(c+△c),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这三者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与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 从这一基本实现条件,可以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 I(c+v+m)=I(c+Δc)+Ⅱ(c+Δc) Ⅱ(c+v+m)=I(v+Δv+m/x)+Ⅱ(v+Δv+m/x) 以上三个实现条件,从不同侧面说明了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之间、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总结: 社会资本再生产: (1)简单再生产:Ⅰ可变资本+剩余价值=Ⅱ不变资本 (2)扩大再生产:Ⅰ可变资本+追加可变资本+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Ⅱ不变资本+追加的不变资本 记忆技巧:左侧是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右侧是不变资本。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考试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产生的根源。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和作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经济危机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制性的暂时调节作用。但这种调节作用是以破坏社会生产力为代价的。

307 评论

sizonghang

2022年的初级经济师考试目前距离正式考试已经是越来越近了,考生们目前的心理压力想必也越来越大,在考试之前,我在本文中为各位考生们带来了一份2022年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考点内容解析,供大家参考学习,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

②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商品价格运动表现出来的。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1、价值形式

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来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2)扩大的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

(4)货币价值形式

2、货币本质: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货币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支付手段

4、货币流通规律: 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②商品的价格水平③商品流通速度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开放型经济

(一)区别

1.外向型经济:以出口导向为主,政策性开放。

2.开放型经济:以降低关税壁垒和提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为主,制度性开放。

(二)开放型经济的意义

1.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

2.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3.通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0后对外承诺的国际义务也是一致的。

初级经济师考试内容

《经济基础知识》  :共30章,内容分为六个模块,分别是:经济学基础、财政、货币与金融、统计、会计、法律。涉及的知识广泛,考核全面。

《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  : 共9章,分别为:企业及其管理概述、工商企业组织结构、市场营销管理、生产过程组织、质量管理、技术改造与新产品开发、员工招聘与员工培训、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  : 共14章,分别为:个体心理与行为、团体心理与行为、工作态度与行为、人力资源管理概述、工作分析、招募与甄选、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培训与开发、员工关系管理、劳动法律关系、就业与职业培训、招用人员、劳动标准与劳动保护

《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  : 共9章,分别为:货币与货币流通、信用与利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的资本与负债、商业银行的资产与中间业务、商业银行会计、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国际金融基础

《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  : 共10章,分别为:财政的概念与职能、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财政收入概述、税收基础知识、货物和劳务税制度、所得税制度、其他税收制度、政府非税收入、公债、政府预算管理

《建筑与房地产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  : 共10章,分别为:建筑业与建筑市场、房地产业与房地产市场、工程建设管理基本制度、建设工程投资决策分析与审批、建设工程实施组织模式、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建设工程进度管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与环境管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

初级经济师考试题型及评分标准

1.经济师题型题量及分值

经济师题型全部为客观题 ;初、中级经济师均实行电子化考试,考生全部在计算机上进行作答。两个考试科目实行合并组织、分科目连续作答的方式,每个科目考试时长(最长作答时间)为小时,两科目总计考试时长为3小时。在考试运行过程中,迟到5分钟以上的应考人员不得入场考试,每个科目可以提前15分钟交卷,两科目均在系统中正常交卷后方可离场。

2.经济师各题型评分标准

186 评论

吃尸体的秃鹰

一、社会主义再生产 (一)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 考试内容: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 社会主义再生产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 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社会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 考试内容: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是指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 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及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率来扩大生产的规模。 在现实生活中,两者往往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 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应当把扩大再生产的立足点转移到内涵扩大再生产上来。 二、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 (一)产业结构的内涵及其划分 考试内容:产业结构的内涵及分类方法。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及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基本方面。 经常采用的产业分类方法有: 提示:掌握分类方法及分类结果。 1.两大部类分类法 即把整个社会生产归纳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同时,每一产业内部还存在部门产业结构。 2.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二、三产业 提示:此问题掌握三个产业分别包括哪些部门。 第一产业:用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着的劳动对象进行生产的初级产品的生产部门,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 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一步加工的生产部门,包括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不生产物质产品而只提供服务的部门,即广义的服务业,包括流通部门(商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等)和服务部门(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旅游业、技术和信息服务业等) 3.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 即根据不同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不同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划分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考试内容: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1.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产业结构必须适合不断变化的消费结构,以消费结构作为安排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出发点。 2.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经济技术资源二大类,自然资源分为生态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四种类型。科学技术越发达,产业结构受自然资源结构的约束度越小。经济技术资源是业已形成的生产技术条件。 3.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投资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产业结构又制约着新的投资结构。 4.科学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1)新的科学技术可改造传统产业 (2)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会形成新的产业部门。 5.劳动力素质和数量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注重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6.产业间的关联方式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建立起来合理的产业间联系。 (三)产业结构的优化 考试内容:产业结构优化(掌握)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间建立起的结构和的比例关系。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短期目标:实现产业结构的运行均衡;长期目标:实现产业结构高度优化。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目标的途径: ①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业结构转换机制,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市场机制、宏观调控的作用,推动产业发展和调整。 ②选准主导产业,培育战略产业,强化基础产业 在产业结构中,根据各种产业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一般可以区分为:主导产业、战略产业、基础产业和一般产业。 提示:要熟悉每种产业的概念:P62。 我国目前的主导产业:建筑业、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等; 战略产业:生物技术、高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 基础产业:农业、能源、原材料工业以及交通、通讯、服务、科技、教育等产业。 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考试内容: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我国实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1)国民生产总值(GNP):又称为国民总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它不包括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和重复计算因素,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全部新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种中间消耗的价值,只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国内生产总值能较全面反映一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和实力。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少,基本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富裕程度。 (3)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本国企业和本国居民在国内、国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额;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所有企业和人员(包括外国企业和人员)在本国境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额。 将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国民收入的来源,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起点。 联系: GNP=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GDP=GNP-国外净要素收入 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的性质和形式是由社会生产方式,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成员中进行的。 (1)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分为三部分:税金或利润→上交国家;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 (2)集体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分为四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合作事业基金→上缴集资单位或主管部门;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 (3)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分为三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公积金、公益金→集体提留;个人收入→农民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和生产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三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三种基本的原始收入。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通过再分配形成的收入,称为派生收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继初次分配之后,国民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1)进行再分配的原因: ①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的劳动者劳动报酬的需要。 ②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家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③设立社会保障基金。 ④建立社会后备基金,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 (2)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①国家财政收支。 ②银行信贷,信贷作为社会主义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手段,有两个方面:一是存贷款活动本身,二是差别利率。 ③劳务费用的支付 ④价格体系。 (二)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考试内容: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1.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构成 概念:积累基金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主要用作追加的生产资金部分。消费基金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用来满足劳动者个人消费及社会消费的那部分资金 构成:积累基金由扩大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三部分构成。在积累基金中,扩大生产基金是最主要的部分。 消费基金分为社会消费基金(国家管理基金、文教卫生基金、社会保障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基金) 个人消费基金和社会消费基金的比例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制约。 2.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积累基金代表着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消费基金代表着劳动人民的个人利益和当前利益。两者在根本上是相统一的。但两者也有矛盾的一面:此消彼长。这是在劳动者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可以通过正确的处理得到解决。 3.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安排两者的比例→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原则: (1)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兼顾积累和消费,使积累基金要保证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消费基金要能保证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 (3)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关系。 (4)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考试内容: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1.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社会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福利而提供物质帮助的各项措施的统称。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 2.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改革目标:完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资金来源多渠道,待遇结构多层次,保障方式多形式,管理体制法制化、社会化和规范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改革的具体内容(多选题): (1)完善和扩大社会保障项目,开展多种类的社会保险; (2)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和扩大社会保障对象; (3)加强社会保障立法,使社会保障法制化; (4)实行社会化的社会保障管理; (5)建立多层次保障制度。 3.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和社会安定 (2)有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3)有利于政府精简机构和减轻负担 (4)有利于引导合理消费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政府、企业、个人共同负担和筹集社会保险费用。 四、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考试内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益的提高等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总供给量的增加。两层含义:商品和劳务总供给量是增加的;人均占有的商品和劳务也是增加的。 经济发展:不仅是一般的经济增长,而且是指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经济及社会发展程度等在内的各种结构的协调与优化。 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但它却是其中最基本、也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 (二)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 考试内容: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指资源的总体配置方式,即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劳动、资本、土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种基本要素。科学技术、经济制度也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粗放型和集约型。 粗放型经济增长是指主要依靠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来增加产品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集约型经济增长是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和途径。 (三)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 考试内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决策体系,它包括一个相对较长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等方面的决策。 特征: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首先要依据物质生产发展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其次要依据本国的国情和国际环境,再次要充分考虑到需要和可能,具有可行性。 经济发展目标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国民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示,还可用劳动生产率、人均主要产品占有量、人均预期寿命、死亡率、人均收入、人均居住面积、教育普及率、人口增长等指标表示。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到20世纪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第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第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三,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007年11月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提出的新要求(P68):六项内容。 (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考试内容: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并强调了“五个统筹”的任务目标,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开放和对外开放。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统筹兼顾” 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转变政府职能;(2)建立健全财税体制、社会保障制度、政绩考核制度等方面的机制;(3)改变经济增长方式;(4)突出社会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实解决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81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级经济师第二十四章

    许多小伙伴都想考试中级经济师证,那么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难不难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难不难”,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难

    小尾巴摇阿摇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中级经济师第十三章第二节

    不同类型投资方案的评价指标 (一) 独立方案选择 简单的独立方案选择问题,通过方案组合的方法是可以找到解的。但是,现实中的问题要比其复杂得多于且方案

    激动的小胖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中级经济师第二十章第二节

    《经济基础知识》在中级经济师考试中是一门难度较低的基础级科目,从往年来看,该科目涉及的考点是比较多的,那么《经济基础知识》有哪些重点章节值得注意?怎么学习?中级

    难得明白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初级经济师第二十二章

    2022年初级经济师考试报名陆续就要开始了,掌握初级经济师考试大纲对于备考和考试都非常重要,下面是初级经济师《经济法基础》2022考试大纲,供大家参考。第一章

    尚居装饰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中级经济师工商第二章笔记

    (六)了解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1、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基本原理对各类存款来说都是成立的。 在理解创造过程时,作出了五个方面的

    安德鲁鱼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