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8

萌哒哒的Ashley
首页 > 教师资格证 > 乡村教师资格证面试题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ngelia8412

已采纳

2020下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下午】

【来源于网络】

初中语文《春》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运用温故知新导入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小学阶段学过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并说说景物有什么特点?如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写出春的清新明朗;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写出春江水暖,生机勃勃的意境,以此导入新课。【板书:春】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在聆听、观察画面中理解课文意境。

2.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明确:该文创作时间大约在1933年。此时作者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

3.概括本文的结构特点和各部分内容。

明确:总分总结构。各部分内容分别为:盼春、绘春、赞春。【板书:盼春、绘春、赞春】

(三)深入研读

1.阅读课文,说一说作者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明确:小草、果树、风、雨、风筝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具体地描绘景物的?结合喜欢的语句进行分析。

明确: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中的“钻”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草破土而出的蓬勃之势写得生动俏皮,展现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就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而“嫩嫩的,绿绿的”这两个叠词的使用也使文章更加有韵律之美,更细致体现了春草的生机勃勃。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闹”字将蜜蜂人格化,非常贴切。这样的描写既表现出声响,隐含着一片喧闹沸腾,更寓意着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③“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这句运用了叠音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叠音体现了声音美和语感美。“在雨里静默着”是将房屋人格化,将蛰伏了一冬的房屋描绘得更富有灵性,装点着烟雨初春的乡村。【板书:修辞手法】

3.小组讨论:除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作者还调动了各种感官。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明确:作者描写景物时调动了触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如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是调动触觉,让人觉得非常亲切且生活化,写出了春风和暖轻柔的特点。又如“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是调动了嗅觉,写出了春风清新的特点。又如作者写清脆婉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是调动了听觉,这些是春天特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便形成了动听的春日交响曲,体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板书:调动感官】

4.课文的最后三段,作者是如何赞美的?

明确:作者连用三个比喻,用娃娃、小姑娘、青年的形象突出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以此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板书:喜爱赞美】

(四)拓展延伸

举办朗诵比赛,看看谁读得更有感情。

明确: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包括重音、节奏、停顿、语气等方面。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老师总结,作者通过运用多种手法描绘春天,表现了作者对于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布置作业:搜集其他作者描写春天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初中教材中还选有朱自清的哪些作品?请简单介绍一篇。

【参考答案】

初中教材中还选有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篇散文,开头直抒胸臆,开宗明义,在回忆往事中追述与父亲在火车站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护儿子的真挚感情。接着抒发自己与父亲分别后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与开头相照应,直抒胸臆,表达情怀。

从全文来看,父亲处境凄凉艰难,内心悲痛难过,苦不堪言。但仍沉着平稳,还劝慰儿子不必难过,偏要到车站送儿子。他体态蹒跚,样样事情还要自己干,心甘情愿为儿子做一些琐屑之事,老境颓唐却惦念儿孙。作者起初对父亲缺少理解,抱怨并暗笑他有点迂腐,后来才转变为对父亲的理解,认识到父亲对自己的疼爱,进而抒发了对父亲的真挚感情。从艺术性来看,这篇文章朴素无华,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这也是朱自清先生一贯的文风。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授课中你是如何引导学生品评文章阅读的语言美的?

【参考答案】

①分析语言美,要重视整体把握。一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二是整体把握文章语言风格和语言美的特色。

②分析语言美,要重视微观解剖,要重视修辞现象。对语言中的修辞现象,要能指认其名称,熟悉其一般性的特点和在文章中显示的特点。例如本文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中的“钻”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草破土而出的蓬勃之势写得生动俏皮,展现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就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而“嫩嫩的,绿绿的”这两个叠词的使用也能够让同学们读来体会到韵律之美。

③分析语言美,要重视训练和积累。学语文应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品味语言美也是如此。

354 评论

假装不在上海

2018年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版:《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透视,以及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能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等方法,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建构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难点】

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抓拍了一张照片,大家站的很整齐,第一张照片是从正面拍摄的,第二张是从侧面拍摄的,对比一下这两张照片,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第一张照片中第一排的同学们身高基本上是相同的,而第二张照片中后面的却变矮了,这是为什么?引出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环节二:欣赏作品,探究规律

(一)透视的概念

1.出示霍贝玛的油画作品《村道》,霍贝玛运用透视现象描绘了一条乡间小路,小路两旁矗立着细而高的树木,大家仔细观察近处和远处的树木一样吗?有哪些不同?远处的树木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欣赏并回答:这张画构图独特,画面中乡间小路两旁的树木由近及远,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在远方,形象地再现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作品体现了乡村生活的甜美、洋溢着明朗而宁静的乐观情绪。

2.教师追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路灯、铁轨等

(二)视平线

1.出示北京颐和园长廊图片,同学们尝试把颐和园长廊柱子的顶端与底端连起来看看有什么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总结,柱子由近及远越来越短小,最后消失于一点,这个点就是消失点。通过消失点并与眼睛平行的水平线就是视平线,平视时,视平线与地平线重合。

2.引导学生欣赏霍贝玛的《村道》,并提出问题:这幅作品中同样隐藏着消失点和视平线,你能找到它们吗?尝试着画一画。

环节三:实践练习,运用透视

1.提出问题:画透视的场景时,应该注意哪几个问题呢?

①能够有目的地安排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

②能够运用透视现象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

2.艺术实践:运用透视知识,创作一幅有透视现象的风景画。

环节四:展示评价,小结作业

1.学生自愿展示作品,教师引导学生从透视的规律出发进行评价,并提出问题:看一看,同学们的作品是如何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

2.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视平线和消失点,并运用透视现象成功地表现了一幅风景画。透视现象可以表现室外风景,也可以表现室内空间,以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四、板书设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一、透视现象

近大远小、近高远矮、近粗远细、近疏远密

二、透视规律

消失点、视平线、消失线

五、教学反思

86 评论

海棠花花

【导读】教师考试的答辩大多会围绕设计思路、教学实施和教师结构化等题目发问。小学教师资格证学科知识答辩在教师资格证面试中非常重要,面试中会有两个方面的考察,分别是试讲和答辩,答辩在试讲之后进行,对于试讲的结果会产生一些影响,所以想要面试取得比较好的分数,答辩也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提前把考官可能问到的问题进行汇总,组织好作答思路,保证遇到此类问题能够很好的作答,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学科知识答辩:《金色的草地》一起来看看吧。

1.请你谈谈朗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1)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诵读,就是通过把文章读得琅琅上口,对文章里的词汇、词语搭配、句式、语言气势与格调通过诵读熟悉起来,这样良好的语感就基本形成了。语言能力更多的时候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就能提高的,而是靠语感能力来感知的。通过诵读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这是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和基本规律。

(2)朗读,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体裁和不同的教学程序选择合适的朗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例如,我要求学生打了预备铃就齐读当天要讲的课文,这样在课文分析之前,通过齐读让学生熟悉内容,有利于老师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在课文分析之后,再借齐读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朗读,促进学生悟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教育名言,广为人们所引用,它告诉我们“多读书”的重要性。写好文章也得益于多读书,理解课文更是如此。试想,学生刚刚拿到一篇文章,在朗读文中词汇、句子正确都很困难的情况下,不管我们怎样精心设计导语,学生也很难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的情感。对此,我们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把课文读通并初步读懂。这是引导学生悟情的基础。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请你谈谈你对本文的理解?

【参考答案】

《金色的草地》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生活在乡村的小男孩通过观察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并寻找原因的过程。课文语言平实,意境优美,充满童真童趣。本课的教学重点仍在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并相互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增强自己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因此,本课的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草地上的游戏和蒲公英的变色上,要联系实际生活,引领学生体会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抓住典型语言信息,领悟观察带来的好处。通过设计情境表演、有感情朗读、对比发现、资料补充、读写结合等教学环节,教师引领学生感悟大自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3.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通过反复诵读,想象景象,感受自然景观的美好,体会发现自然奥秘的乐趣,激发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这样设计的教学依据是:根据《义务教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讨论与诵读的过程中,自发地理解课文,而非教师灌输式地讲授。同时,三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不够成熟,理解能力较薄弱,只有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才能更好地吸收知识。此外,在针对低年级学段的学生授课时,要充分发挥朗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最后,要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勇于探索的意识。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4.为什么要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一样?

【参考答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好的老师,能因材施教,爱生如子。正如陶行知“爱满天下”,并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又如龚自珍所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选择了这个行业,就是选择了燃烧自己,为祖国的新生力量奉献自我。

由此可见,教师这一职业所赋予的本意。同时,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也将“爱”划入重要的范畴——关爱学生,如何关爱学生,到底要关爱到何种程度,我认为一位老师就应该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去看待,只有保持好这样一颗大爱之心,秉持好一位教师该有的专业态度,才能干好教师这个职业,保证教育不变质。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5.请你谈谈教学过程中音频和图片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因为教学对象都是三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较差,图片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多媒体节省了很多板书的时间,提高了课堂的利用率。色彩缤纷的视频图片也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意识。总之,使用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文本,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关于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学科知识答辩:《金色的草地》,就说到这里了,以上的这几个问题希望大家好好准备,把教师资格证面试要点提前了解,提前做好必要准备,保证考试成功!

266 评论

相关问答

  • 乡村教师资格证面试考哪些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

    叶子飞扬 9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乡村教师资格证面试是真的吗

    需要的。教师资格证拿证流程分为笔试、面试、认定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通过才可以拿到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统考目前全国大部分省份是一年2次,可以关注本省份的教师资格考

    super船长 6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定向乡村教师资格证面试难吗

    教师资格证国考的通过率不高的,全国的平均通过率在30%左右,尤其是面试,很多考生没有教学经验,上台容易紧张,一紧张就会忘词,一忘词就会越发紧张,导致最后的成绩很

    Smile丶燚 6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乡村教师资格证面试几次机会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哦 教师资格证面试一年两次,分为上半年和下半年。一般情况下,上半年面试报名时间在4月份,面试时间在5月份;下半年面试报名

    V大米爸爸V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乡村教师资格证面试怎么选择

    考生网上报名时须根据户籍(或居住证)所在地,在校生按学籍关系所在地按《面试填报考区对照表》选择对应考区,不得跨区报考,农、林系统考生可就近选择考区报考。

    美利达达道路 5人参与回答 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