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84

κiξs飛揚
首页 > 考试报名 > 关键对话培训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aggie800315

已采纳

前言:我们都知道潜意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利用潜意识?让潜意识进入意识,能够改变我们地命运吗?

最近在读一本书《七堂思维成长课--精英群体的行为习惯》,里面提到了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始者 卡尔·荣格 的一句话,让我感到很震撼:

就是这样的一句话,总结了所有我正在进行的自我提升的学习: 我所读的这些自我提升的书籍、做自我改变所作的努力、以及自己在改变之后的成长,本质上都是在让自己认清潜意识、让潜意识进入意识啊! 作为2019年的第一篇文章,来总结这个有关自我提升本质的内容,应该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什么让潜意识进入意识,能改变我们的命运?让我来举几个例子。

在我阅读的这些自我提升的书籍当中,有非常多都提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丹尼尔·卡尼曼 的《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以及他有名的两个概念: “花心思的推理”和“不费力的直觉” 。这两个概念,代表了我们大脑中的两套不同的系统:一套注重分析推理,重在“慢”;一套偏重本能反应,重在“快”。这两套系统共同作用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根据场景的不同而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慢系统负责我们的推理、自我控制、前瞻性思维,但是它可以同时执行的任务少,讲求执行的次序,而且运行慢;快系统负责将慢系统中的任务转换成可以自动处理的行为,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处理海量的任务,但是它基于的是对任务的简化处理和认识。

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两个系统在认知过程中的存在,并且充分和正确地利用它们的话,往往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必要地麻烦和失误。比如,如果长期使用有意识的慢系统,那么由于它消耗精力非常大,会让我们很快就感到疲倦而让效率降低;并且因为慢系统能够处理的任务数很少,仅仅通过它是没法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的。如果仅仅依赖无意识的快系统,那么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力就消失了,完全依赖本能和历史经验,但是学过机器学习的我是知道的,如果没有大量数据集的训练,一个模型是无法准确预测和应用在未来的,那么人也一样,仅仅通过快系统,往往不能得到比较优秀的解决方案;而且因为快系统基于的是对现实的简化,那么我们往往会忽略很多现实中的丰富细节,因而让我们的认知显得片面和不足。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让潜意识进入意识! 《七堂思维成长课》中是这样表述的:首先我们要理解大脑中这两个系统的存在,才能保证自己对不同时刻不同的系统进行调用做好准备,取长补短,利用好慢系统的全面细致,也利用好快系统的迅捷广泛;其次我们可以告诉大脑“什么是重要的”,那么我们的快系统在执行的时候就能做到不对这些信息进行过滤和简化,从而做到轻重分明;最后,我们能意识到快系统对世界的简化,就能解释不同人对待事物的认知角度不同,而且在我们遭遇低谷的时候告诉自己,“另一个角度总是存在,只是我们还没有察觉到”。

我在 万维刚 老师的《经营日课》里面,了解到了 安妮·杜克 的一本书《Thinking in Bets: Making Smarter Decisions When You Don't Have All the Facts》,作为一名心理学博士和曾经的德州扑克冠军,她这本书展示了很多关于决策的思考:

以上的很多观点,都是在印证一个事实:人生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我们拥有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因此应该在分析问题和做决策的时候做到“灰度分析,黑白决策”。我更感兴趣的,是书中对潜意识中的两个偏见的描述。自利性偏差,指的是我们常见的,将自己的成功/失败归结于自己的实力/运气,而将他人的成功/失败归结于他人的运气/实力,这样的一种思维偏见,这种偏见能让我们感觉良好,但是会阻碍我们正确的学习过程,因为我们的学习闭环需要我们对决策结果进行归因之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正反馈或者负反馈,如果归因是错误的,那么我们的行为就不能被正确地评估和改进。动机性推理,指的是我们对一个事物会有先入为主的看法,这种看法一旦形成,是非常难被改变的,而且我们会下意识寻找论据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并且即使反面的事实充足,我们也会将其扭曲来解释为对我们有利的样子。

这两个偏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我们的学生时代,面对比自己考试成绩优异的同学的时候,一句酸酸的“他就是蒙对了”,就是自利性偏差的典型体现。我们也都知道《列子·说符》中的一则《疑邻窃斧》寓言:当我们觉得邻居家孩子偷了自己的斧子,那么他的一举一动,哪怕呼吸中都显露出偷斧子的迹象;但是当找到斧子之后,这种怀疑的感觉就立刻消失了。这个寓言,把动机性推理展现地淋漓尽致。同样体现动机性推理的,是现在我们对网络谣言的轻信,以及父母在微信上转发的某一些“养生信息”。这些信息在网络上出现,传播到我们的手机上,当我们看到之初,并不是我们想象的“看到-思考-相信”这样一个过程,而是简单的“看到-相信”,直到某一天因为某些情况我们才会去思考一下这个信息的正确和有效性。但是这种思考,往往会被现实中的类似信息所掩埋,因为社交网络的意义就是在于提供我们“感兴趣”的信息,这样一来,相似信息的出现又会强化我们的错误认知。

读完这本书,我能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因为不确定性,我们要在意识里明白概率的存在,以及其影响下的对错观;因为实力和运气在决策结果里的相互交叉,我们要明白分析问题时候的区分;因为动机性推理和自利性偏差在大脑里天生,我们要让这两种偏差在头脑中被认清,在人生中做到有效规避这两种偏见。作者还提供了两个比较好的方法:一个是前面提到的“敢不敢赌一把?”因为人们一旦把“赌”这个具体化的行为跟自己的抽象认知放在一起,就会对自己的态度严肃起来,而不是仅仅放出一个言论或者想法而不对其负任何责任;另一个就是在做决策的时候,因为结果出现的概率,预先想好可能会出现的结果,就像算法里面的决策树一样,这样一来当不同于之前想象的结果出现的时候,也能够坦然处之。正如 尤利西斯 将自己捆绑在桅杆上,把水手们的耳朵用蜡封住,来隔绝海妖赛壬的美妙歌声诱惑一样,我们如果提前做好不同准备,那么我们就能从容应对任何结果。

这依然是 让潜意识进入意识。

两年前在公司参加了《关键对话》的培训,作为公司转型时期员工所需要做好的心态上的准备。一开始接受培训的时候还是比较抵触,觉得对自己的工作并没有什么帮助,“关键对话?那是高管才能碰到的吧。”但是等到培训结束了之后回到生活,才发现,关键对话比比皆是,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如果把应对关键对话的本领锻炼好了,是能够极大地提高生活质量的。

那么什么是“关键对话”?本质上,关键对话有如下几个特点:

这三点,构成了很容易构成冲突、造成不快、结果很糟的关键对话。在这种关键对话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在培训中,学到的最重要一点就是,“ 退后一步,找到共同的目的 ”。你可能会问,“关键对话不是观点不同的对话吗?为什么要找共同的目的?”其实,在很多的争吵中,人们只是争执的是态度上、表现形式上、或者面子上的谁对谁错,而不是本质上的某一种深层原因。比如,在公司会议上,一个人提出了一个观点,但是另一个人提出了反对意见,然后两个人开始争执,虽然这是一个关键对话,但是很大程度上,这两个人在本质上都是为公司来讨论和想办法;如果能将他们的思路转换到为公司着想这个事情上,也许这场关键对话就能得到解决。其他的情况比如夫妻间关于孩子问题的争吵、跟父母之间关于职业和婚姻的不和、跟上司之间关于工作时间的讨论等等。如果能够找到共同的目的,那么往往能将关键对话转换成对人际关系有着积极意义的谈话。

这就回到我们的题目了。要想做到在关键对话的当口不被情绪所左右,不因为涨红的脸和突增的血压来释放自己不被控制的行为和言语,那么我们就需要 让潜意识进入意识, 意识到自己在关键对话的阶段,而且自己可能会因为情绪失控而沟通失败。时刻在自己的面前放一面镜子,就像自己在大哭的时候,找一面镜子就能帮助自己不哭一样,来帮助自己认清当前的状态,从而有更大可能成功控制自己,完成关键对话的挑战。

在2017年,我订阅了得到APP里面 李笑来 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在这个专栏里面,我学习了很多有意义的概念和思路,比如“成长最重要”、“注意力是最宝贵的财富”、“付费其实是花钱捡便宜”、“打造多维度竞争力”等等。在这些概念里面,有一项被打上了“你应该拥有的最重要的能力”这个标签,它就是“元认知能力”。

那么什么是元认知能力?它的定义是:

在我自己的理解里,元认知其实就是,在自己的面前放一面可以观察自己行为和思想的镜子,然后在自己的每一步行动和每一个想法产生的时候,能够映射给自己观看;或者是另一个自己,只是站在高处,用上帝视角看着现实中的自己。这个“镜子”或者“另一个自己”存在的意义就是在于,让我自己能够用更宽广的视角,来全局地看待自己,而不是让当下的情绪或者感受,迷惘了自己的双眼。

元认知的过程大概是:

这一系列的思考过程,是元认知方法的具体体现,如果能够正确使用,它能够释放出极大的作用:

它们本质上都属于元认知能力的具体表现,而元认知,就是 让潜意识进入意识 的终极能力。

这样一段话,我觉得对锻炼和应用元认知非常有用:

站在更高的层次,不再让大脑原始的响应来指导自己的重要生活,不再“总站在最底层与大脑纠缠”,让自己曾经读过的书、懂得的道理能够真正进入自己的思维里,来指导自己正确的生活,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这篇文章,有点儿像学术界的综述文章,把一个基本理论和几个不同的应用展现出来,是可以让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一些思考。让潜意识进入意识,就等同于加强自己的元认知能力。这一种最重要的能力,配合我们的终身学习以及多维度个人能力培养,一定可以让我们更有效地面对工作和生活。

92 评论

我爱欧文

本书详细剖析了人们在沟通上常见的盲点,并提供了许多立竿见影的谈话、倾听、行动技巧。说的切中要点,让对方清楚知道你的看法,是一种能力;说的圆满得体,让对方自动反省,是一种智慧。运用本书提供的技巧,不论是多么难以应对的局面,你都能够以事半功倍的效率轻松面对。 Kerry Patterson,2004年,凯瑞获得杨百翰大学马里奥特管理学院迪尔奖,以表彰他在组织行为领域的杰出贡献。凯瑞在斯坦福大学从事组织行为方面的博士研究工作。 Joseph Grenny是一位知名主题演讲师,也是在企业变革研究领域从业20多年的资深顾问。此外,他还是非盈利组织Unitus的共同创始人,该组织致力于帮助世界贫困人口实现经济自立的目标。 Ron McMillan是一位广受好评的演讲师兼企业咨询顾问。他是柯维领导力研究中心创立者之一,曾担任该中心的研发部副总裁。罗恩和众多企业领导合作过,其中既包括一线经理也包括财富500强企业高级总裁。 Al Switzler是一位著名咨询顾问兼演讲师,为财富500强中数十家企业提供过服务,主要从事培训和管理指导工作。艾尔是密歇根大学行政开发中心讲师。 要掌握两大原则即可圆满的解决关键对话问题:明确自己的对话目的,即我们希望通过对话实现什么目标;在对话过程中始终注意维护安全感,即让对方毫无心理压力的和你展开沟通。 沟通最大的问题在于,人们想当然的认为已经沟通了。—萧伯纳 关键对话有三个特点: 双方的观点有很大差距; 对话存在很高的风险; 对话双方的情绪非常激动。 当我们面对重要问题保持沉默时,我们的生活便开始上演悲剧了。—马丁路德金 BOSS提出一个方案,没人敢反对,凯文却在这个时候表态了,他的话很简单:我能和你讨论一个问题么?……除了凯文之外,大家都毫无例外的认为摆在他们前面的只有以下两种选择:1.当面反对,把老板惹恼。2.沉默接受错误决定,不管公司遭殃。 成功对话的关键在于相关信息的自由交流,即双方愿意公开坦诚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感受。在和对方展开对话时,每个人都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对话高手的做法是努力营建一种安全氛围,让双方都愿意向共享观点库中添加信息 。此时他们并不会同意所有看法,他们只是努力做出一种保证,保证双方都能开诚布公的表达任何意见。随着大家对各自不同方案理解的加深,他们会在彼此之间建立信任感。 共享观点库能让人们团结起来,对决策目标深信不疑,能主观上积极的投入决策的实施过程中去。只有当对话者开诚布公的共享看法时,他们才会实现观点的自由交流。违心服从的人仍然保留着自己的看法。避免迫使人们接受我们的观点,以及沉默不语。 怒不可遏时的话语是最令人后悔的表达。—安布罗斯比利斯 改变错误的观点,即认为我们的苦恼是由他人导致的。正如我们认为别人应该做出改变一样,我们能够启发激励和塑造的人只有一个,就是自己。 对话高手非常清楚自己希望从对话中获得什么,从来不做傻瓜式选择 (非黑即白似得选择)。和那些错误的认为只能逃避或对抗的问题解决者不同,对话高手认为,无论出现多么棘手的情况,对话永远都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在受到攻击时,我们的思维短路,忘记鼓励大家向共享观点库添加信息的目标,转而希望战胜对方,惩罚对方或是寻求安全港湾。错误做法:纠正事实,抓住细节狡辩,指出对方的漏洞。一心只想着给对方制造痛苦。逃避对话,尽量保持面子上的一团和气。 首先,关注你的真实目的。审视自己真正目的是什么?留意你的目标是否出现了变化。我希望自己,我希望对方,我希望我我们之间的关系,实现什么目标?要想实现这些目标我该怎么做?控制好的你身体。 其次,拒绝做出傻瓜式选择。 对话高手在拒绝傻瓜式选择时会提出新的选择,转而寻找更有意义的对比说明 。首先,你应当阐明自己的真正目的。其次,说明你不想实现的目标。最后,给自己提一个更复杂的问题,把前两步结合起来。留意你是否总是告诉自己必须在说实话和顾面子之间,在成败之间做出两极化选择。 没有一个无赖认为自己是无赖,自知之明简直是一种美德。—韦达 必须关注内容和原因,如果你能弄明白对方生气,保留自己观点,沉默以对的原因,那就能想办法把他们拉回到正常对话中来。 当对话从正常讨论变成激烈争执时,你就应该注意了。只有在安全的对话气氛中,你才可以畅所欲言。其实人们不会因为你表达的内容感到气愤,他们表现出抵触情绪是因为他们在对话中失去了安全感。因此,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对话内容本身,而在于对话的方式和气氛 。我们要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观察对方的安全感是否出现危机。 不要让安全问题把你引入歧途。当对方感到失去安全感时,他们会表现出令人气恼的举动。这时你应当这样考虑:哦,原来他们感到对话气氛不够安全,我要想办法提高他们的安全感才行。把沉默和暴力表现理解成对方失去安全感的信号。沉默包括任何有意拒绝观点的交流行为,这种方式几乎从来都是逃避潜在问题的方式。掩饰是指对问题轻描淡写或有选择性的表达观点。逃避指完全避开敏感话题的行为。退缩指彻底退出对话机制。 暴力包括任何试图迫使,控制或强迫对方接受自己观点的语言行为。控制是指胁迫对方按照你的思路考虑问题。贴标签是指把某些人或某些观念贴上标签,把他们是为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人或事物。攻击就是希望为对方制造痛苦,贬低和威胁对方。 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篮子里。—《圣经》 只要能及时发现安全危机,你就可以暂时退出对话,营造安全气氛,谈后随心所欲的和对方讨论任何问题。暂停对话,营造安全,返回对话。 关键对话会出错并不是因为对方不喜欢对话的内容,而是因为他们觉得对话内容表明你有不轨意图。因此,安全感的第一个条件是共同目的。努力关注共同的出现危机的信号:自我防御,沉默,无端指责。强调共同性,寻找共同性。 对话能成功维持吗?互相尊重是对话持续的因素。当人们感到不受尊重时,他们会变得非常情绪化,从恐惧变得愤怒异常。思考对方觉得我是否尊重他们。你能尊重不愿尊重的人吗?在对话中尊重感的丧失通常是因为我们认为对方和自己不同,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人。如果我们能把对方看成和自己差不多的人,这种感受就会消失。发现相互尊重或共同目标出现危机时,有三种有效的应对技巧:道歉,对比说明,创建共同目的。在必要的时候道歉。当你犯下伤害对方的错误时,你应当道歉。 利用对比法消除误会。对比法是一种是非型陈述,其结构包括:打消对方认为你不尊重他们或抱有不轨企图的误解(否定部分)。确认你对他们的尊重,明确你的真实目的(肯定部分)。对比说明并非道歉,可提供背景和平衡。 “准确的说我不想让你认为我对你的工作表现不满意,我希望能跟你继续合作,我认为你的表现不错,不过工作准时对我来说很重要,我希望你能在这方面做出一些改进,如果你能在这个方面稍加关注,其他方面就没问题了”(糖和鞭子,创业维艰里说这方法过时了)当对方误解你的目的时,千万不要在这个问题上和他们争论。正确的做法是利用对比法消除误解。 当你感到对方和你的目的不一致时,应当暂停争议对话,关注对方的目的,创建共同目的。 积极寻找共同目的。做出单边承诺,表示你愿意继续进行对话。你必须同意和对方取得一致,假设和对方具有共同目的,要想停止争论,我们必须摒弃这种想法:我们的选择是绝对最好和唯一正确的,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我们永远不开心。 识别策略背后的目的。对话陷入僵局的原因在于双方目标不一致。在达成共同目的之前,你必须先了解对方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开发共同目的。你发现对方的目的之后,会意识到你们的目的存在共同之处,这时只需提出共同策略即可。通过关注更高层次和更为长期的目标,你可以找到超越短期妥协的新选择。 问题不在于你如何玩游戏,而在于游戏如何玩你。 实际上他人是无法让你陷入某种情绪的,是你制造了自己的情绪,是你让自己感到害怕,烦恼或气氛。产生负面情绪后,要么控制它,要么被它控制。 正是因为你觉得这种情绪既合理又正确,因此不愿意尝试改变或是质疑这种情绪。 在他人的行为和我们的感受之间的确存在着一个中介环节,行为本身无法也不会造成情绪反应。中介环节是一种心理状态: 在观察到对方行为之后,产生某种情绪之前,我们在大脑中构思的想法或情节。我们会对观察到的事实赋予某种意义,猜测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 所见所闻—主观臆测—形成感受—展开行为 ,有能力主观臆测的是且仅是我们自己,这就表明,如果能构思不同的情节,我们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想法是我们判断失误的基础,它是我们对事实作出的解释。即使你意识不到这一点,主观臆测还是随时在你的脑中发挥作用。他抢我功劳—他觉得我好欺负—收到伤害—暗中攻击。 一系列事实片段的组合会让我们形成无数的想法。只要控制了想法的构思,我们就可以免受它的影响了,先控制自己的感受,然后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 【行为】关注自己的行为表现,询问:我是否表现出沉默或暴力应对的方式? 【感受】确定行为背后的感受,询问:是什么情绪导致我做出这种行为的? 【想法】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询问:产生这种情绪的想法是什么? 【见闻】寻找想法背后的事实,询问:这种想法的形成有何依据? 不要把想法和事实混为一谈。通过关注行为把事实和想法区分开来。通过关注那些过激措辞来审视自己的想法。 留意三种常见的小聪明: 受害者想法—“这可不是我的错”这种想法会把我们变成无辜的受害者,基本模式是对方是错误的邪恶的,自己是善良的正确的,多数对话中,你提出受害者想法时,目的是要掩饰自己在问题中的责任。 大反派想法—“这都是你造成的”我们把问题归咎于对方的邪恶目的,然后正义凛然的告诉每一个人。我们会夸大自己的无辜,会过度强调对方的错误或愚蠢之处,完全忽略他们身上任何善良中立的意图和突出的表现。注意双重标准。 无助者想法—“这事我也没办法”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无力做出任何积极努力或表现得有所帮助。面对对话中的问题,我们认为根本没有有建设性的解决方式,以此当做自己不愿作为的借口。当我们把对方的行为视为习以为常和难以改变的习性时,无助者想法就很容易出现。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错误想法?它们符合实际情况,它们让我们摆脱困境,它们能为我们的言行不一提供借口。 有人超车插队,你下意识的加速堵上前面的空间。你想:别想超我车,你这白痴我都排了这么久。 你应该留意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你是先认为那司机自私然后才决定让他不插队的吗?当然不是,在你为自己的自私行为寻找借口之前,你根本没有理由认为对方是自私的。 也就是说,在你做出错误行为之前,你是不会在大脑中虚构这些小聪明式的想法的,你之所以气恼是因为自己的言行不一。 当我们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时,便会固执的认为问题是对方引起的,我们是无辜的,事情根本没有办法解决,而不是关注自己的作为。 当我们想要需找借口而不是解决问题时,便会在大脑中虚构错误的想法 。寻找借口绝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但为了掩饰错误我们会表现得这样做很正当。 意识到自己正在为错误行为寻找借口时,对话高手会暂停交流,努力改变错误想法,构思正确想法。所谓正确想法,指的是那些可以引导积极情绪的想法,因为只有积极的情绪才能导致对话等健康的应对方式。 把受害者变成参与者。如果你发现你把自己描述成受害者,问自己:我是否故意忽略自己在这个问题中的责任?这个问题可以帮助你面对事实,让你意识到自己也是造成问题出现的一部分原因。要想改变错误想法,第一步是在你的描述中添加重要的事实。你的同事总把无聊工作交给你,但你没提到每次老板夸你有责任感你都笑的合不拢嘴。 把大反派变成正常人。如果你在对话中把对方视为险恶小人,问自己:一个理智的正常人为什么会这样做?询问这样一个问题,目的并不是要为对方的错误行为寻找借口,如果他们的确有错,我们可以以后找机会解决。学会把对方当做正常人来对待,目的是改变我们自己的错误想法和情绪。实际上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巧应用的成熟,慢慢的我们会越来越不关注对方的行为目的,不再沉浸于寻找对方邪恶动机的徒劳游戏,而是关注其行为会对我们造成的影响。 把无助者变成行动者。如果你发现自己在对话中总是抱怨无力改变事实,你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希望为自己,他人,为我们的关系实现什么目的?要实现这些目的现在我该怎么做?你应当公开诚恳有效的和对方讨论问题,而不是肆意抨击对方,为自己寻找借口。 在有人称其直言不讳时反问,还有人比我更直言不讳吗?—多罗西帕克 分享争议性观点。菜鸟表现有两种,一是自顾自说不顾他人感受,二是完全沉默,让对话失去意义。 维持安全感。自信,可以和任何需要讨论问题的人谈论任何需要解决的问题。谦逊,既对自己要表达的观点感到自信,又会意识到对方的看法也是有价值的,无须时刻证明自己是对的。技巧,兼顾坦诚和保证对话安全。 综合陈述法。维持对话意味着,不管你多么怀疑对方,在对话中都不能破快对他们的尊重,同样你也不能用威胁和指责的方式破坏对方的安全感。想想你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对话实现这些目的,不要将仓促做出的判断付诸行动。 分享事实经过—说出你的想法—征询对方观点—做出试探表述—鼓励做出尝试 分享事实经过,事实是最不会引起争议的内容,是最具说服力的内容,是最不会令人反感的内容。你应当以事实为基础,并告诉他你由此得出的结论,让对方设身处地的为你着想。 说出你的想法。你应当表现得自信,不要堆积问题,注意安全问题和使用对比方法。不要为你的观点道歉,使用对比法的目的是不在看法问题上打折扣,而是要确保对方准确的理解你的意图。 征询对方观点,鼓励对方陈述他们看到的事实,产生的想法。 做出试探表述。目的是说明这只是我们不成熟的想法,绝不是板上钉钉的事实,要推动观点的交流,而不是强迫对方屈从于我们的意志。鼓励对方说出不同的看法,坚持这样做,直到他们真正理解你交流的意愿。 软弱:我觉得很不好意思跟你提,可是…… 强硬:好啊,你连你妈煮的鸡蛋都信不过! 不卑不亢:我感觉到你好像不信任我,是这样吗?如果是,我想知道我做错了什么? 当我们感到必须强迫接受自己的观点时,通常是因为我们坚信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这样做是在自欺欺人,为自己找借口。 如何做出改变?首先关注自己的行为,对问题本身越关注,你就越难以做出正确的行为表现。其次,缓和你的做法。表现出宽容的心态,假定对方的观点也有价值,请他们说出看法。最后控制你的表现,放弃你强硬立场和绝对化的表达,但不要放弃你的观点,调整好表达策略。强硬的表达会招致抵触情绪。 说服别人的一个最好方法是用你的耳朵—听听他们在讲什么。—迪恩拉斯克 自我审视,做好倾听的准备。真诚,好奇,坚持,耐心。人们的看法可以迅速转变,但强烈的情绪影响并不会马上消退。 鼓励对方探索行为模式。这次对话是发生于对方行为模式末端的(所见所闻—主观臆测—形成感受—展开行为)。在帮助对方回顾其行为模式时,我们不但能抑制自己的反应,还可以回到情绪产生的根源去解决问题。 四种倾听手段:询问观点,确认感受(你好像对我很生气),重新描述(你看看我的理解是否正确),主动引导。 如果对方观点错误怎么办。我们的目的是了解他们的看法, 理解并不等于认同 。 当他们的观点和你的看法相距甚远时,你该如何应对呢?赞同,把同意的看法表示出来,然后继续展开对话;补充,我们不同意的只是一小部分,“你说的没错,我还注意到……”比较,你要做的不是指控对方的观点错误,而是承认你们的看法不同,“我觉得我们的看法有些不同,我来说明一下。” 每个人都有能力选择不作为。—塞缪尔约翰逊 双方在决策之前先决定如何决策,千万别把对话当决策,对话是获取双方观点的过程,但并不表示他们一定会参加决策行为。为避免期望值遭到破坏,我们必须学会区分对话和决策。 权限分明时的决策。当你有管理权时,应当由你决定采用哪种决策方式;权限不明时的决策。所有参与者都必须说出自己的看法,包括由谁做出最终选择一事的看法。 命令式。通常在外部力量对我们施加命令或我们主动将决策权交给他人的情况下发生。选择这种方式时,我们的任务不是去决策,而是执行决策。在主动交出决策权的情况下,我们要么认为问题无风险,要么认为决策者具有能力做出正确选择。 顾问式。决策者在做出选择之前要倾听他人意见。顾问式是一种有效获得观点和支持,同时又不会影响决策过程的决策方式。 投票式。投票式适用于强调效率的场合,你只需在几种现成的方案中挑选一个即可。在面对几种合理方案时,投票式是最节省时间的方式。 共识式。决策者必须讨论到所有人都取得一致意见。好处是带来高质量意见,坏处是浪费时间。适用于高风险复杂问题和每个决策者都必须支持最终选择的问题。在对四种决策方式进行选择时,你应当考虑以下问题: 关注者。确定那些人想参与决策,哪些人会受决策影响。 知情者。确定哪些人具备做出最佳决策的能力。 支持者。确定哪些人在决策中会以管理者的身份对你表示支持。 参与者。你的目的应当是让最少的人参与又获得足够的支持。当你的决策涉及多个参与者时,任务布置不明会造成一定的行动混乱,你应当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行动人。人人有责等于没人负责。如果不把任务明确到每个行动者,你的决策很可能落到无人执行的下场。分配任务你必须明确每个行为人的姓名,说明每个人具体负责什么工作,谁是管理者对整个工作负责。 行动目标。必须说明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在分配任务时,必须说明想要实现的每个细节目标。 行动时间。缺少时间期限的任务目标根本不会激励人们的行动欲望,相反只会带来一堆问题。 检查方法。分配任务时必须强调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的频率和方式。通常情况下,你只需在实施过程中进行阶段性检查即可。 把各种结论,决定和安排的细节详细记录下来,注意说明每项任务的行动人,行动目标和截止时间,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你应该在关键点核对自己的记录,然后对任务实施情况进行审核。 无论面对什么话题,无论面对什么对手,我都能在辩论中胜出。大家都知道这一点,聚会时都躲着我。为了表示尊重,他们根本都不邀请我。—戴夫巴里注意观察,善于改善对话技巧的人总是不停的问自己是否还在对话框架;营造安全感。 我让人感觉我的目的是什么?我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怎么才能实现这些目的?我希望怎样,不希望怎样,怎样做到?我陷入沉默或暴力状态了吗,对方陷入沉默或暴力状态了吗?我是否建立了共同目的,是否保持了彼此尊重?我的想法是什么,我是否忽略了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责任?我是否对对方观点完全开放,我讨论的是不是真正的问题?我是否积极了解对方看法,我是否努力避免不必要的不合?

93 评论

相关问答

  • 人机对话考试

    人机对话考试的意思是:人机对话考试是指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根据考试设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命题、组卷,并完成试题呈现、接受答案、计分、数据分析以及结果解释等

    豆瓣酱7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seo关键词培训

    SEO行业培训价格是不同的,线下学费一般在1到2万之间。 Seo属于网络营销的一项工作,属于偏向技术的运营岗位。一般来说,它分为搜索引擎优化专家,搜索引擎优化主

    小轩3636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9
  • 美术培训机构关键字

    现如今国家都鼓励一个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社会中有许多的家长会送自己的孩子去美术培训机构学习美术,提升孩子的技能。而在选择机构之时,大家也都是先通过机构的

    選擇淡定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9
  • 双排键培训中心

    去晓雯音乐咨询一下吧,这个学校还是不错的。

    小捞出吱吱吱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郑州双排键培训

    很多了,每个大点的小区都会有的,每条宽些的马路都会有钢琴培训学校!选择二手钢琴,首先选择乐器比较集中的地方,因为想在乐器比较集中的地方生存,必须有各方面的优势,

    小熊缭乱1990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