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52

sleepworm88
首页 > 会计 > 河南省正高级会计公示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刘聪1988

已采纳
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也称会计平衡公式,或会计方程式,它是对各会计要素的内在经济关系利用数学公式所作的概括表达。  静态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等式,是由静态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组合而成。其公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动态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等式,是由动态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组合而成。其公式为“收入-费用=利润”。  综合会计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会计等式是指明各会计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的恒等式,所以也称为会计恒等式或会计平衡式。  (1)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称为财务状况等式,它反映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具体而言,它表明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资产以及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资产要求权的基本状况,表明企业所拥有的全部资产,都是由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的。  (2) 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会计等式,称为财务成果等式,它反映了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会计要素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  (3)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这一等式综合了企业利润分配前财务状况等式和经营成果等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相互联系。  商务印书馆《英汉证券投资词典》解释:会计等式 英语为:accounting equation。在会计记账过程中资产和负债之间的等恒关系。如公司资产减去负债等于股东权益。  [编辑本段]基本会计等式  任何企业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定有一定数量的资产。而每一项资产,如果我们一分为二地看,就不难发现,一方面,任何资产只不过是经济资源的一种实际存在或表现形式,或为机器设备,或为现金、银行存款等。另一方面,这些资产都是按照一定的渠道进入企业的,或由投资者投入,或通过银行借入等,即必定有其提供者,显然,一般人们不会无偿地将经济资源(即资产)让渡出去,也就是说,企业中任何资产都有其相应的权益要求,谁提供了资产谁就对资产拥有索偿权,这种索偿权在会计上称为权益。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会计等式:  资产=权益  这一等式表明,会计等式之所以成立就是因为资产和权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归企业所有的一系列财产(资产),另一方面是对这些财产的一系列所有权(权益)。而且,由于权益要求表明资产的来源,而全部来源又必与全部资产相等,所以全部资产必须等于全部权益。  而权益通常分为两种:一是以投资者的身份向企业投入资产而形成的权益,我们称为所有者权益;  另一种是以债权人的身份向企业提供资产而形成的权益,我们称之为债权人权益或负债。  这样,上述等式又可表达成: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就是基本的会计等式。  然而上述等式仍存在不足。一方面,企业一旦进入正常的经营活动循环,其资产就会不断地变换形态。这时,再试图区分哪部分资产是业主投入形成的,哪部分资产是通过借款等渠道形成的,相当困难。对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从性质上看,债权人和业主对企业的要求权(权益)也是不同的。债权人希望借款人到期能顺利偿还本金,并能支付预定的利息;业主则希望通过有效的经营等活动,尽可能多地赚取利润。另一方面,企业赚得再多,债权人也只能得到约定的本息,多余的就归所有者了,这样,上述资产负债表等式也可以表述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一方面表明,负债的求偿能力高于所有者权益,另一方面,表明所有者权益是企业全部资产抵减全部负债后的剩余部分,因此,所有者权益也被称为“剩余权益”。这一术语,形象、贴切地说明了企业所有者对企业所享有的权益和风险:当企业经营成功、不断实现利润时,剩余权益就越来越大;反之,如果企业经营失败,不断出现亏损,剩余权益就会越来越小;当企业资不抵债时,剩余权益就为零或负数。  对基本会计等式,我们要理解、牢记的是:任何时点,企业的所有资产,无论其处于何种形态(如现金、银行存款、固定资产等),都必须有相应的来源。或者是借入的,或者是所有者投入的,或者是经营过程中所赚取的(这一部分也归所有者)。换言之,企业的所有资产都必定有相应的来源,这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在任何情况下,其左右平衡的关系都不会被破坏。  [编辑本段]会计等式的含义  在会计核算中反映各个会计要素数量关系的等式,称为会计等式,又称会计方程式、会计平衡公式。  [编辑本段]会计等式包括:  (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一个企业的资产和权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实际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不同方面,是从资金的占用形式和来源两个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的结果。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就有一定数额的权益,反之,有一定数额的权益,就有一定数额的资产。资产和权益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在数量上一个企业的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必定相等。即:  资产=权益  或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  上述会计等式,说明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大会计要素的内在关系,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试算平衡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因此,又称之为资产负债表等式。  有时资产负债表等式也表述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  (二)收入-费用=利润  收入、费用与利润的关系表示如下:  收入-费用=利润 (2)  上述会计等式说明了收入、费用和利润三大会计要素的内在关系,是编制利润表的理论依据。因此,又称之利润表等式。  (三)资产负债等式与利润表等式之间的关系  等式(1)反映的是企业某一时点的全部资产及其相应的来源情况,是反映资金运动的静态公式。等式(2)反映的是某企业某一时期的盈利或亏损情况,是反映资金运动的动态公式但仅从这两个等式还不能完整反映会计六大要素之间的关系。  等式(1)与等式(2)可合并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3)  企业定期结算并计算出取得的利润,取得的利润在按规定分配给投资者(股东)之后,余下的部分归投资者共同享有,也是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因此上述等式又回复到: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由此可见,等式(1)是会计的基本等式,通常称之为基本会计等式或会计恒等式。等式(2)和等式(3)虽不是基本会计等式,但等式(2)是对基本会计等式的补充;等式(3)是基本会计等式的发展,它将财务状况要素,即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和经营成果要素,即收入、费用和利润,进行有机结合,完整地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内在联系。
258 评论

yoyobear1988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196 评论

宝贝baby996

会计方程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账户余额平衡公式  资产、费用账户期末余额=资产、费用账户期初余额+资产、费用账户本期增加数-资产、费用账户本期减少数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净收益类账户期末余额=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净收益账户期初余额+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净收益账户的本期增加数-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净收益账户本期减少数  借贷记账法  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权益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  增减记账法的平衡关系  1、差额平衡法  资金占用类科目增方余额-资金占用类科目减方金额=资金来源类科目增方金额-资金来源类科目减方金额  2、余额平衡法  资金占用类各科目期末余额之和=资金来源类各科目期末余额之和  资金收付记账法的平衡关系  资金来源总额-资金运用总额=资金结存总额  1、发生额差额平衡  资金来源及资金运用类科目收方发生额合计-资金来源及资金运用类科目付方发生额合计=资金结存类科目收方发生额合计-资金结存类科目付方发生额合计  2、余额平衡  资金来源类科目收方余额-资金运用类科目付方余额=资金结存类科目收方余额  复式反收付记账法平衡关系  1、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  或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  2、所有账户收方余额合计=所有账户付方余额合计  企业未达账项的调节方法  1、双方余额调节法  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项目-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项目=银行对账单余额+企业已收银行未收的项目-企业已付银行未付的项目  2、单方余额调节法  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企业已付银行未付的项目+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项目-企业已收银行未收的项目-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项目=银行对账单余额  或银行对账单余额+企业已收银行未收的项目+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项目-企业已付银行未付的项目-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项目=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  3、差额调节法  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银行对账单余额=(企业已收,银行未收的项目-企业已付,银行未付的项目)-(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项目-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项目)  库存现金限额  库存现金限额=前一个月的平均每天支付数额×限定天数  赊销净额百分比法  坏账损失估计数额=当期实际赊销净额×估计坏账百分比  估计坏账的百分比=(估计坏账-估计坏账收回)/估计赊销净额  应帐账款余额百分比法  坏账损失估计数额=期末应收账款余额×估计坏账百分比  期末坏账准备账户应调整的数额=(坏账准备账户期初余额+坏账准备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坏账准备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期末估计的坏账损失数额  应收票据贴现净额  应收票据贴现净额=应收票据到期价值-贴现息  应收票据到期价值=面值(不带息票)=面值+利息(带息票据)  贴现息=票据到期价值×贴现率×(贴现天数/360)  存货计价方法  1、先进先出法  2、后进先出法  3、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  期末结存存货成本=期末结存存货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期初结存存货实际成本+本期收入存货实际成本-本期发出存货的成本  加权平均单价=(期初结存存货实际成本+本期收入存货实际成本)/(期初结存存货的数量+本期收入存货的数量)  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期发出存货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4、移动加权平均法  库存存货成本=库存存货数量×当前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发货前库存存货总成本-发出存货的成本  移动加权平均单价=(本次收货前结存存货总成本+本次收入存货实际成本)/(本次收货  前结存存货数量+本次收入存货数量)  发出存货的成本=发出存货数量×当前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存货成本差异  1、存货成本差异额=存货的实际成本-存货的计划成本  2、存货的成本差异率=(期初存货的成本差异额+本期收入存货的成本差异额)/(期初存货的计划成本+本期收入存货的计划成本)×100%  3、发出存货分摊的成本差异额=发出存货计划成本×存货的成本差异率  4、发出存货实际成本=发出存货计划成本+发出存货分摊的成本差异额  间接费用的分配  1、按定额耗用量的比例分配间接费用  各种产品应分配的间接费用=该种产品的定额耗用量×分配率  各产品的定额耗用量=各种产品的单位耗用定额×该产品的实际产量  分配率=应分配的费用/全部产品的定额耗用量  2、按实际耗用的工时分配间接费用  各种产品应分配的间接费用=该种产品的生产工时数×分配率  分配率=间接工资总额/全部产品生产工时总数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  1、直接分配法  各受益部门(产品)应分配的费用=辅助生产单位成本×该部门(产品)的受益数量  辅助生产单位成本=辅助生产费用总额/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或劳务总量  2、一次交互分配法  材料费用分配  1、重量(体积、产量)比例分配法  某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产品的重量(产量或体积)×分配率  分配率=应分配的材料费用/各种产品的加工重量(产量或体积)  2、定额耗用量比例分配法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数量×材料单价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数量=该种产品的材料定额消耗量×材料消耗量分配率  某种产品的材料定额消耗量=该种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  材料消耗量分配率=材料实际总消耗量/各种产品材料定额耗用量之和

137 评论

相关问答

  • 河南高级会计师公示

    满足什么条件能报考河南高级会计师我看到:通知:部分论文、考试、答辩取消、条件放宽。查阅各省最新政策可搜:全国论文办15837185981通知(在百度、360、搜

    善美梅子 6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湖南省高级会计公示

    楼上误导人,商誉不属于无形资产,它产生于企业收购合并,是指收购方支付的对价超过被收购方资产公允价值扣除负债公允价值之后的余额。简单的说来,A公司收购B公司,花费

    amy229815572 1人参与回答 2024-06-13
  • 河南省正高级会计公示

    是毛利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  其计算公式为: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它反映了企业产品销售的初始获利能力,是企业净利润的起点,没

    sleepworm88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3
  • 四川省正高级会计师公示

    题主,高级会计职称是副高级职称等级。高级会计职称分设副高级和正高级,高级会计师是考试与评审相结合方式,正高级会计师一般采取评审方式。

    虾球麻麻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3
  • 云南省正高级会计师公示

    正高名额一个单位给1个正高级别是一种待遇的级别,在每一个领域内都有一套级别职称的称呼。“正高”职称主要包括:教授级高工、研究员、主任医师、正高级会计师、教授、正

    暗旦无光 1人参与回答 2024-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