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震厦门大学mba

  • 回答数

    16

  • 浏览数

    161

细毛1015
首页 > mba考试 > 陈震厦门大学mba

1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雯雯闯天涯

已采纳

野生11为什么离开萝卜报告因为野生11去实现心愿了《萝卜报告》是由北京籍名赛车手陈震主持的汽车评测类节目。

193 评论

美利达达道路

诸葛亮志存高远,他躬耕南阳之时自比管、乐,很可能仅是其追求的较低目标。以三国当时形势而言,不排除诸葛亮亦有争夺天下、建立王霸之业的雄心。可惜的是,由于诸葛亮出道太迟,汉朝十三州之地已被各路诸侯瓜分殆尽。诸葛亮已失去自树大旗,成为独霸一方诸侯的最佳时机。胸怀济世之才,欲图王霸之业的诸葛亮要想攀上权力的高峰,唯一的途径只能是择主而事之,这对诸葛亮而言,虽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但与司马懿相似,仍是实现其政治目标的重要契机。 一 借刀除关羽 诸葛亮攫取权力的最大障碍是谁,毫无疑问,是关羽。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虽然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但最终却导致荆州失守,自身也为孙权所杀。 诸葛亮对襄樊战役采取了壁上观的态度,致使关羽兵败临沮,蜀中却无一卒往援。而曹操亲统大军屯驻摩陂,并不断调遣于禁、庞德、徐晃率兵增援樊城,如此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蜀汉方面也丝毫没有采取任何对策,最后当关羽败走麦城,全军覆没之际,蜀中援军还是迟迟不至。最终关羽被东吴擒杀。 关羽镇守荆州,手握重兵,骄狂不可一世,不但易代(刘备死后)之后将难以对付,即使刘备健在之时,诸葛亮也很难越过关羽这道障碍,而攫取更大的权力。所以诸葛亮宁可丢失荆州,也要借吴人之手除掉关羽。 二 操控后主掌政权 诸葛亮执政时并没有被时人视为事君以礼、谋国以忠的圭臬。反之,蜀汉政权中,李严、廖立、来敏、魏延等人对诸葛亮专政揽权颇多微词,诸葛亮在世时,迫于其权威,人皆不敢直言指斥。然而,诸葛亮甫卒,丞相参军、安汉将军李邈即上书后主刘禅,曰: 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蜀汉政权中不仅李邈有此看法,甚至连尚书令李严亦猜忌诸葛亮有不臣之心。《三国志·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云:“(李)严与(诸葛)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 自王莽始,权臣易代,夺取帝位,必先封王,加九锡,然后再龙袍加身,登上九五。汉末,曹操欲加九锡受汉禅,遭到心腹荀彧的坚决反对,“荀彧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李严亦是刘备临终时的托孤重臣,难道他的天良已尽,会容忍异姓篡夺刘氏江山?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劝诸葛亮受九锡,只有一种解释合乎常理,即表面上尊崇诸葛亮功高盖世,当赐以殊礼,而实际上是在试探诸葛亮是否将走王莽、曹操的道路,加九锡,建国封王,进而代蜀汉称帝。 按理来说,作为托孤重臣的诸葛亮对此应表示极大的愤慨,除严厉斥责李严外,也应郑重表明自己一心事主、效忠汉室的心迹。但诸葛亮的答书却并非如此,他回书曰: 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及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曹)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锡)邪。 诸葛亮云“十命”,乃指“九锡”之外再加“一锡”,可见其“十命”之谓比李严劝进九锡更上一层。我认为诸葛亮这番话的口气相当大,完全不像出自一个自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之口,说得难听一些,反倒像一个乱臣贼子所言。众所周知,九锡非人臣之常器。汉制,非刘氏不封王,曹操封魏王,加九锡,不臣之心路人皆知,诸葛亮难道不懂这个道理?汉魏之际,除曹操受九锡外,还有刘备自加九锡,称汉中王。孙权受魏主曹丕九锡,称吴王。曹操、刘备、孙权为三国之主,难道诸葛亮欲与他们比肩? 诸葛亮同刘备的君臣关系曾被世人赞不绝口,然而诸葛亮同后主刘禅的关系又如何呢?通过对有关史料的仔细分析,我认为,诸葛亮秉政后,根本就没有把后主刘禅放在眼里。他颐指气使,动辄教训皇帝。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又告诫刘禅,“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进而特别指出,“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明确要求刘禅把宫中之事也要交给他的“相府”来管,如若后主不答应,那就是“内外异法”了。诸葛亮的这番话固然是出于治国安邦之需,但他一连讲了这么多“宜”怎样,“不宜”怎样,其口气之严厉,完全不像人臣之语,而犹如一个严厉的父亲在教育不听话的儿子。尤其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把自己丞相府的地位同皇帝宫中的地位并列等同,而实际上则是凌驾于皇帝之上,这显然严重违反了封建专制体制所规定的君臣名分。诸葛亮觉得这样还不够,继要刘禅将宫中之事交给“相府”处理后,又举荐将军向宠“为督”,说只要“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此前执掌保卫皇室的禁军统领是刘备的心腹大将赵云,而此刻诸葛亮将其带走出征,换成了自己的心腹向宠,虽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是人尽其用,但联系《出师表》的前后语义和当时的形势,不能说没有一点其他用心在内吧! 尽管刘备临崩时托孤于诸葛亮,但在人事安排上,是令其作为辅政大臣,而并非让诸葛亮单独执政,刘备除规定诸葛亮与李严并受遗诏辅政外,又“呼鲁王(备次子刘永)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这无疑是要刘禅兄弟与诸葛亮共同治理蜀国,因诸葛亮是元老重臣,故新君须以父辈之礼尊崇之。但诸葛亮却完全违背了刘备的遗诏。诸葛亮让李严留在永安,自己则扶刘备灵柩回成都,办完丧事,便开府治事。自此,诸葛亮独揽了蜀汉全部的军政大权,“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大举北伐时,刘禅已是二十多岁,年富力强,正值青春有为之际。按汉制,诸葛亮应还政于后主,但诸葛亮不愿放权,甚至想都没有想过让刘禅“亲政”。刘禅虽然对诸葛亮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只得感慨叹息:“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诸葛亮临终前,在其接班人的问题上也独断专行,根本不同后主商量。而刘禅也不敢擅作主张,居然派尚书李福千里迢迢地从成都赶赴陕西岐山五丈原军中,代表皇帝聆听“相父”的指示。可见,刘禅当时的处境和汉献帝毫无二致,是个十足的傀儡君主。 三 北伐的真正目的 刘备逝世后,诸葛亮虽独揽朝中大权,但在蜀汉政权内还没有建立起绝对的权威,诸葛亮治国理民的政治才能以及联吴抗曹的外交之才世人有目共睹,然而其军事才能究竟如何呢?刘备在世时,亮仅以“抚民划策见任”,从未单独领兵作战。众所周知,三国乃争战之世,非用武治戎不能立国。曹操、司马懿、孙策、周瑜、陆逊等人皆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而威震诸侯,闻名天下。诸葛亮若要代汉自帝,必须在蜀汉朝廷中树立崇高的声望和绝对的权威,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建立显赫的军功。 对于蜀汉政权而言,不北伐必然坐以待毙,对于诸葛亮个人而言,不北伐就不能显示其军事才能,蜀中士人就不会心悦诚服,也无法树立起个人声望,最终也就不能达到登上帝王宝座的目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的主旋律就是两个字:北伐。这是诸葛亮执政后,举国上下推行的一以贯之、始终不变的政策,“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锡)邪”!在我看来,诸葛亮这番话并无任何矫情饰伪,反倒是心中隐私的真情流露。因为北伐一旦取得成功,诸葛亮将功高盖世,无人可与之颉颃。届时,其已功高不赏,他要废掉“不才”的刘禅而“自取”,就有雄厚的政治资本。 蜀汉北伐的胜算到底有多少?其实诸葛亮的心里是非常清楚的。巴蜀之地虽号为“天府”,但毕竟仅一州之土,其战士人民,只天下九分之一也。单凭蜀汉自己的力量欲收复中原、一统华夏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作为三国时期超一流政治家的诸葛亮知己知彼,他对形势的判断洞若观火,绝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那么,为何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呢?对此问题,陈寿倒是作了很好的诠释,寿云:“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诸葛亮想通过北伐来证明,蜀汉政权中能够“蹈涉中原”,与强敌曹魏争高低者,唯有其一人而已,这是其代汉称帝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政治砝码。 四 打压魏延 魏延善养士卒,勇略过人,是北伐时蜀中唯一一员超群绝伦的上将。刘备拔魏延为汉中太守,“一军皆惊”。在北伐中,魏延曾率兵大败魏国名将郭淮,立下赫赫战功。然而诸葛亮对于魏延这样一个难得的将才却始终不肯委以方面之任。 魏延的军事才干,诸葛亮不是不知,但为何不尽其才?个中之因值得探究。由于北伐是诸葛亮称帝的本钱,故北伐的军事指挥大权必须牢牢掌握在他自己手中。魏延可以建立战功,但必须在诸葛亮的直接指挥下,是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结果。然而“性矜高”的魏延却冀图“如韩信故事”,单独统率一支军队,独当一面,这在诸葛亮看来,就是要摆脱他的领导,和诸葛亮争夺北伐的军功,这当然遭到诸葛亮的制而不许。 诸葛亮与魏延关于北伐路线之争的公案,曾引起后世史家的浓厚兴趣,为之争论不休。 北伐的成败既关系到蜀汉政权的安危,也关系到诸葛亮“禅代”的政治目标是否能够实现,诸葛亮深知其中利害,故其用兵怎能不谨慎持重呢?其实,诸葛亮对北伐的期望值并不太高,以弱蜀主动攻击强魏,这本身就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只要能夺取曹魏的部分疆土,取得局部战争的胜利,就足以显示诸葛亮杰出的军事才能,并给其带来崇高的政治声望。若依魏延之计,诸葛亮即使奇袭长安得手,但不过二十日,魏军就会重新集结,全力反扑(这是魏延本人的估计),蜀军必然要在关中这一曹魏的心脏地区同魏军主力展开殊死决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若战事旷日持久,诸葛亮将长期不能返朝主政,则恐大权旁落于他人之手。若一旦失利,蜀军损失惨重,诸葛亮不仅不能实现“自取”的图谋,甚至连相位亦难保。事关个人政治命运的这一重大决策,诸葛亮当然是要慎之又慎。作为三国时期一流军事家的诸葛亮,不可能不懂得出奇制胜的兵家常理。但是使用“奇谋”的风险是极大的,若“奇谋”不成,军队损失惨重,诸葛亮本人就将身败名裂,称帝则更无从谈起。 人的欲望与追逐的目标是会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即如曹操“亦未遽有觊觎神器之心。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曰:其初起兵时,仅“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操之“不逊之志”,是在其“三分天下有其二”时,才逐渐萌生的。诸葛亮遭逢乱世,幸遇明主,初必竭尽全力酬答刘备的知遇之恩。然“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又掌握了蜀汉全部的军政大权,其是否能心甘情愿地辅佐幼主,就很值得怀疑。汉魏之际,皇权衰落到极点,君臣名分的纲常伦理亦遭到严重破坏,这就给权臣受九锡与禅代鼎革提供了政治土壤与舆论导向。在此历史背景下,一旦时机成熟(比如北伐大获全胜),诸葛亮效仿“汉魏故事”,在蜀中筑起受禅台代汉称帝亦是极有可能的。

329 评论

香雪海Jackie

因为野生11去实现心愿了,《萝卜报告》是由北京籍名赛车手陈震主持的汽车评测类节目

98 评论

健康是福83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最受世人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几乎是中国 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建安十二年,二十六的诸葛亮 结束了他多年的隐居生活,走出了山林。正如刘备是一个谜,诸葛亮也是一个谜。他似 乎是上天专为刘备准备的人才,他也似乎一直在等待刘备的召唤,在众多的可供投靠报 效的人群之中,诸葛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刘备,这是古往今来很多人不能理解的一个问 题。诸葛亮为什么会对刘备情有独钟?他在刘备身上究竟看到了什么?诸葛亮究竟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诸葛亮出山的前 前后后,《易中天品三国》之“慧眼所见”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易中天: 我们这一集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当中,诸葛亮为什么一 眼就看中了刘备呢?这个我们就要稍微地讲一下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尤其是他的 青年时代是怎样的。从陈寿的《三国志》那里我们得知,诸葛亮是一个少年天才,陈寿 的《三国志》对诸葛亮有这样一个描述,陈寿在写《三国志》之前为诸葛亮编了一个文 集,他把诸葛亮的文集上交给皇帝的时候写了一篇表文叫做《上诸葛亮集表》,在这个 表文里面陈寿是这样描述诸葛亮的: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诸葛亮是一个少年天才,也是一个帅哥,身高一米八四而且容貌甚伟,不仅仅是个 子高,当时人都觉得他很特别。他的身世我们知道的不多,只知道他是一个孤儿,从小 跟着叔父诸葛玄生长成人,诸葛玄来到荆州以后诸葛亮也来到了荆州,住在隆中。诸葛 亮到了隆中以后过的是一个耕读生活,所谓耕读生活就是一边种地、一边读书,后来诸 葛亮在自己的《出师表》里面是这样描述的: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那么这句话,苟全性命、不求闻达恐怕是有点套话的意思,那你不求闻达你最后出 山干什么呢?“躬耕于南阳”,这个事情看起来是真的,但是这个事情它也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靠种地来谋生,但是根据诸葛亮的家世来看倒不至于是一个普通农民,因此还 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参加农业生产在当时也是一种雅兴,是一种雅事,后来我们看嵇康, 嵇康是打铁的,你说他就是个铁匠吗?他不是,用现在的话说是玩儿酷。当然诸葛亮到 底是谋生还是雅兴现在我们弄不清楚了,但是我可以肯定一条,不管是出于哪一个原因 ,诸葛亮种地的时候一定是分认真,因为诸葛亮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我非常敬佩 他的,就是做事情一丝不苟,这个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且他当了丞相以后事必躬亲 ,所有的事情他都是亲历亲为,我怀疑这是他在隆中种地的时候就养成的习惯。但是另 一方面,诸葛亮读书却很马虎,《三国志》的说法是“观其大略”,就是说诸葛亮的朋 友们读书都非常认真,字字推敲,诸葛亮拿来一看,一目十行,观其大略,相当于后来 陶渊明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其实是会读书,观其大略就是能够掌握精髓,不 求甚解就是善于抓住要害,这叫做会读书,而且在我看来,一个人只要不是做学问的, 读书就应该像诸葛亮和陶渊明说的那样观其大略、不求甚解,不要去咬文嚼字,不要去 抠那些很小很细的小问题,这正如一个要得天下的人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诸葛亮 就是这样一个大气的人。 除了耕田和读书以外,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个是抱膝长啸,一个是好为梁父吟 。“长啸”是什么呢?长啸我估计是种导引之术,就是一口气从丹田提上来,从喉管里 发出去;那么“梁父吟”呢?梁父吟原来是一种葬歌,葬礼上唱的歌,是比较悲凉的。 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一个身长八尺、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在山林 之间,坐在一块石头上,两个手抱住自己的膝盖,望着那山林,一声长啸,那是一种什 么样的境界啊。我觉得在诸葛亮的啸和他的歌里面,体现了他博大的对人生、对社会的 悲悯情怀,慷慨悲凉,它体现了诸葛亮对世事人生的深度关切。这就是典型的国士了, 而且是无双国士,国士的特点是什么?我在讲《汉代风云人物》的时候讲过:以天下为 己任,诸葛亮就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志向的人。 *诸葛亮是一个无双国士。在隐居隆中时,他读书交友、静观天下之变,经过十年 的艰苦磨砺,诸葛亮已经成为一名志向远大、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的青年才俊。在诸葛 亮的抱膝长啸里,易中天先生读出了诸葛亮悲天悯人的情怀,满腹经纶的诸葛亮不会安 心待在隆中,他一定要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但是,仅仅凭借一腔热血就能成就大事吗 ?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是否有成就事业的能力和条件呢? 诸葛亮也有能力,他后来平治天下就是他能力的表现。那么他有条件没有呢?有。 第一,诸葛亮有一个好背景。诸葛亮祖上是做官的,他的祖父官还做得很大,他的 父亲和叔叔也都担任过地方官,所以他是官宦人家,官宦子弟,对于官场上的事情他是 知道一些的,官场里的关系他也是有一些的。 第二个,诸葛亮有一个关系网。诸葛亮的岳母是襄阳地区最大的豪族蔡讽的女儿, 蔡讽两个女儿、一个儿子,这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诸葛亮的岳父,一个嫁给了荆州牧刘 表,他这个儿子叫蔡瑁,也是权重一时的人。也就是说荆州地区最高行政长官是诸葛亮 妻子的姨父,荆州地区重要的官员是诸葛亮妻子的舅舅,所以这个关系网是很了不得的 。而这件事情又有一段佳话,诸葛亮的岳父叫黄承彦,这个人非常欣赏诸葛亮,有一天 他就去找诸葛亮跟他说,孩子啊,我有一个女儿长得很丑,但是非常有才华,你愿意娶 她吗?诸葛亮说愿意啊,黄承彦马上回家就把他女儿装到车上送诸葛亮家里去了。这个 事情它也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说黄承彦的女儿不丑,黄承彦说家有丑女是谦词 ,中国人嘛,比方说儿子叫犬子,女儿就叫丑女,你不能当真啊,我家有犬子,说你儿 子狗儿子啊,不能当这个真;另一种说法就说是考验一下诸葛亮,看你是重才重德还是 重色,诸葛亮经受了考验,重德重才,还是娶了一个漂亮女孩回去了。但是我认为黄承 彦的女儿恐怕是丑的,为什么呢?黄承彦是这样说的,他说:“身有丑女,黄头黑色, 才堪匹配”,12个字,如果是谦词的话他不会说得这么具体,黄毛丫头,脸皮黑黑的, 他不会说这么具体,这是一个证据;第二个证据就是当时这个事情在荆州地区、襄阳地 区传为笑谈,最后老百姓还编了两句民谚,叫做“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就 说挑老婆可别学诸葛亮,黄阿承他家那个嫁不出去的丑丫头被他娶回去了,所以看来是 个丑丫头。 那么如果黄承彦的女儿真的是比较丑的,那么就有问题了,什么问题呢,诸葛亮为 什么愿意呢?我们前面讲过,诸葛亮是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有才有貌的一个大帅哥他 为什么要娶一个丑姑娘呢?也有各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就是诸葛亮高风亮节,重德重才 不重貌,不以貌取人,这是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相反,说诸葛亮看重的是黄承彦的 这个关系网,因为黄承彦和荆州地区最高行政长官刘表用咱们北方话说叫担儿挑,是连 襟,你要从政,你有这么一个关系是极为有利的。那么到底是哪一种原因呢?我们现在 也不能把诸葛先生请来问问,而且历史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也不敢唐突古人妄下结 论,请电视机跟前的观众朋友们自己判断。 第三个条件,就是诸葛亮有一个小圈子,这个圈子我们不妨称之为荆襄士人集团。 就是荆州襄阳地区当时聚集了很多的名士,老一辈的有司马徽、庞德公,年轻的有诸葛 亮、徐庶、石韬、孟建,都是一时之选,都是人才,这些人经常在一起交流切磋,而且 都很看好诸葛亮,甚至送了他一个雅号,就叫做卧龙先生,而且当他们觉得时机成熟的 时候,他们会隆重地推出诸葛亮。我们知道刘备认识诸葛亮,就是荆襄士人集团介绍给 刘备的,徐庶、司马徽、庞德公等等这些人都做了宣传推介工作,所以诸葛亮从政的条 件非常之好。 于是我们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他既然有如此之好的从政条件,为什么不出山呢? *三国时期的诸葛家族人才辈出,其中最耀眼的星辰就是诸葛亮。由此看来,诸葛 亮不但有远大的志向,还有成就大业的背景和关系网,但是有一点令人不解,诸葛亮既 然如此有条件和能力,那么他为什么隐而不出呢?诸葛亮到底在观望什么呢? 这就要弄清楚诸葛亮的志向,据说诸葛亮和他的几个年轻朋友石韬、徐庶、孟建一 起聊天的时候,他说过这样的话,他说你们几个如果从政至少也可以做到一个郡首,就 是郡一级的官,大家说那你呢?诸葛亮笑而不言,只是笑,不回答,其实答案早都有了 ,《三国志》怎么说他?“每自比管仲、乐毅”,管仲是什么人,名相,乐毅是什么人 ,名将,诸葛亮的目标很清楚,出将入相,建功立业,惊天伟地。所以他的志向是非常 大的,他这么大个志向他就必须给自己选个好老板。因为我们知道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年 代,一个有抱负、有作为的人他可以有三种选择,第一种就是像曹操那样,自己打江山 ;第二种像周瑜那样,帮别人打江山;第三种就是像那些隐士一样,我谁也不帮在家待 着。诸葛亮显然选择的是做一个贤相,做一个名将,做一个平治天下的定鼎之臣,所以 他一定要给自己选个好老板。 那么诸葛亮放眼望去,这么多的公司,这么多的企业,这么多老板,选哪个?最方 便的是刘表,曹操和孙权他也在招揽人才,——刘备这个时候还没成气候——他决定都 不选择,为什么呢?刘表太差、曹操太强、孙权空间太小。刘表的差我们以后再说,这 里提一句,就是当时中原动乱的时候中原很多的人才都跑到了荆州,刘表一个都不能用 ,这样一个根本不会用人的人诸葛亮很快地就把他pass了;曹操呢,曹操太强了,曹操 手下人才济济,自己就是一个一等一的人才,诸葛亮过去了以后摆哪个位置啊;那么孙 权呢,孙权这边也不行,孙权一文一武两个重臣一个张昭一个周瑜,跟孙家的关系非同 一般,那叫升堂拜母,就是张昭和周瑜都是享受了升堂拜母待遇的,升堂拜母是什么意 思呢?就是到了孙权或者孙策,准确说是孙策了,到孙策家里请他们到后堂去拜见孙策 的母亲,人了干儿子的,所以诸葛亮如果到了江东地位肯定在张昭和周瑜之下,甚至在 鲁肃之下,这是诸葛亮不愿意的。 因为诸葛亮的目标很清楚,就是我到了这个老板那里,一要见用,就是被他用,第 二要重用,第三最好专用,这个他是很明确的。那么孙权这个地方显然是空间太小。因 此对于他来说,最好的选择是一个什么呢?是一个将来能够成就霸业或者帝业的还不成 气候的英雄,最好是能够成就帝业,就是将来能做皇帝,退一步不能成就帝业成就霸业 ,称霸一方也可以,但是现在要不成气候,是个候补皇帝。也就是说这个人要有志向, 要有条件,但是志向不明显,甚至不明确,他的条件还不成熟,还有欠缺,所以才需要 我诸葛亮去帮助他。也就是说诸葛亮还要求自己到了这个集团以后有大显身手的空间和 可能,他是要做事的。那么请大家想想,符合这个条件的是谁呢?只有一个人,他就是 刘备。 *胸怀大志的诸葛亮,密切关注着时势和时局。经过一番对比,他决定既不选择拥 有政治优势的曹操,也不选择文韬武略的孙权,而最终把目标锁定在了刘备身上。诸葛 亮的这一举动,成为他让人不解的最大谜团,因为此时的刘备还寄人篱下,依附于刘表 ,这样一个势单力薄的人,为什么会吸引诸葛亮的目光,刘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有什么特殊的魅力呢? 我觉得刘备作为一个候补皇帝是很合格的,第一,他有帝王之分,就是他有成为一 个皇帝的可能性,可能性在哪里呢?两点,第一,出身,刘备是刘氏宗室,是皇帝家族 的人,当然他这个血缘关系已经非常淡薄了,甚至不大说得清楚,但是他亮出这个招牌 以后大家都也还认了,而且细细排起来,当今圣上还得唤他一声叔,叫做刘皇叔,他是 皇帝的叔叔呀,那么如果说这个皇帝不中用了,换他叔叔来当比换一个外姓人来当在当 时还是要方便一些,说得过去一些,这是一条。第二条呢,刘备的形象好,两耳垂肩, 双手过膝,帝王之相,不像曹操,孙权形象也好的,这三个人当中形象最差的就是曹操 ,这也是曹操最后不敢称帝的原因之一,是个次要原因,但是也是个原因,我们今天当 然主张不要以貌取人,但是古人不这么看,古人他以貌取人,很讲究形象的。曹操这个 人形象不好,望之不似人君,一看上去不像个皇帝样,这个不行,刘备像,孙权也像。 第二,刘备有帝王之志,就是他是想当皇帝的。刘备两个儿子叫什么呢?一个叫刘 封,一个叫刘禅,合起来就是“封禅”,封禅是什么呢?封禅是中国古代有德帝王祭奠 泰山的仪式,这里面有两个条件,或者说有三个条件,第一个,这个祭祀主体只能是皇 帝,第二个,还不是一般的皇帝都可以,要有德之君,你无德还没有资格,第三个就是 祭奠是要在泰山上做的。就是在泰山顶上祭天叫做“封”,在泰山脚下祭地叫做“禅” ,合起来叫封禅,你刘备如果不相当皇帝你把儿子叫封禅干什么?那说明他想当皇帝。 第三点,刘备有帝王之术。刘备这个人自称是汉高祖刘邦的很远很远的后代了,我 刚才说了这个血缘关系现在不大搞得清楚,但是这个人和汉高祖确实是很像,也是从小 就好逸恶劳,吃喝玩乐,喜欢音乐、狗、马和女人,这个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在什么地 方呢?不一样在于刘邦喜欢骂人,开口就骂,刘备不骂人,刘备没有看见过他骂人的记 录,也就是说刘备比刘邦做人还要厚道,至少是看起来做人比刘邦厚道,所以他非常得 人心。据说他担任平原相的时候他手下有一个老百姓瞧不起他,这个家伙凭什么给我当 领导,就买通刺客去谋杀刘备,结果刺客来了以后,刘备按照他接待人才的那种方式又 接到了这个刺客,和他一起喝酒,和他一起吃饭,和他一起玩儿,玩完以后刺客说我是 来杀你的,不过我看你这个人这么好我不杀了,我告诉你是有人要杀你的。为什么这个 刺客不杀他?就是因为刺客看到刘备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年代表现确实很好,根据史书记 载,刘备当时一个是保卫地方,有别人打过来以后他保卫这个地方,第二个救济穷人, 第三个就是所有的那些士人他也不管人家地位高、不管人家地位低,一律平等予以对待 ,只要对方是个士人,是个人才,他来了以后刘备一定是和他同桌吃饭,一起谈话,平 起平坐,很得人心。 第四点,就是刘备有帝王之福。刘备是个有福气的人,在三国的三巨头当中,他和 孙权两个都算有福气的。福气最大的是孙权,十八岁的时候就接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 他的父亲孙坚、他的哥哥孙策已经帮他把天下打下来了,留下一批忠心耿耿的辅佐他的 人,张昭、周瑜啊都是非常忠诚的,而且在整个的群雄逐鹿的过程中孙权基本上是用不 着亲临第一线的,自然有人帮他打,福气最好。刘备他也算个有福气的,为什么说他有 福气呢?他刚一出山就得到了关羽和张飞,我们知道不管古代的战争还是现代的企业, 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而人才难得啊,人才为什么难得呢?因为一个最好的人才,我们要 求他既忠诚又能干,而老板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忠诚的不能干,能干的不忠诚,很 难找到又忠诚又能干的,这个刘备刚一出道就来俩,关羽和张飞真是又忠诚又能干,你 说是不是福气? 但是他的命运又很坎坷,他的道路又很曲折,他奋斗了那么多年还是没有根据地, 还是没有自己的队伍,还是成不了气候,还是要依附他人。据说有一次他和刘表两个人 喝酒,然后中途他上了一趟厕所,回来以后就流泪,刘表说你为什么刘泪啊?刘备说, 刚才我上厕所的时候低头看了一下,发现我的两条大腿都长出肥肉来了,我可是长期骑 马打仗的人啊,我的腿上只能有肌肉,不能有赘肉,我就想起我现在这么大一把年纪了 还一事无成,所以悲从心来。确实是,到建安十二年刘备四十六岁了,你要知道古人跟 我们现在不一样啊,我们现在46岁那叫正当年,古人三十六岁就要称老夫了,刘备觉得 自己真是前途光明我看不见,道路曲折我走不完啊。 我们知道,刘备他之所以奋斗了这么长时间都没有能够成了气候,是两个原因。第 一我们讲,他有英雄之志、有英雄之气、有英雄之魂、有英雄之义,但缺什么呢——英 雄之地,就是说他缺一个用武之地,这是他缺的第一条。第二,他有帝王之分、有帝王 之志、有帝王之术、有帝王之福,他为什么没有成帝王呢——他缺一条成功之路。他这 么多年都没有找到自己发展的正确的政治路线,而这两样东西这个时候都开始有了,因 为诸葛亮来了,是诸葛亮让他得到了用武之地,是诸葛亮为他指出了成功之路,所以诸 葛亮来到刘备的身边真是刘备的大幸,是曹操的大不幸。当然了,我们不可以夸大个人 的作用,后来局势的发展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是诸葛亮一个人造成的,但是不可 否认在那个时代,这样的一个人物的出现确实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参考资料:

194 评论

好食物一起分享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 蜀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由于其本身的智慧和《三国演义》一书的渲染与宣扬,诸葛亮在民间成为智慧的化身,现有“事后 诸葛亮”一说,意思是事后聪明。诸葛亮还发明了孔明灯和手推车(木牛流马)。 生平与功绩 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家世二千石。9岁母亲章氏去世。12岁父亲诸葛圭去世。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197年 叔父去世,诸葛亮和和弟诸葛均移居南阳郡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虽躬耕陇亩,仍志向远大,自比管仲、乐毅。后与徐庶, 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交好俱游学,曾求学于司马徽,庞德公等当时名士,并娶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后来罗贯中将这一事实 加以艺术描写,遂成为封建社会君臣相得的典范。诸葛亮进入刘备阵营后,被派往东吴,负责联吴抗曹,并最终成功促进孙刘 联盟建立。使得赤壁之战中,孙权和刘备联军大破曹操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平定荆南。后刘 备入川,诸葛亮坐镇荆州。但庞统的身亡使得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改命关羽负责荆州防务。 诸葛亮在川期间,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络原来刘璋部下和益州豪强大族。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 大力拔擢,被称赞为能尽时人之器用。他法令严明,赏罚必信。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诸葛亮受任丞相、录尚书 事。223年(章武三年),刘备病笃,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他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对于诸葛亮何时当 政有争议。有人认为刘备一直十分看重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另外有些人认为直到刘备去世,诸葛亮才实权推行自己的主 张。 诸葛亮主政后,先重建孙刘联盟,建兴三年(225年)蜀汉南部的南中地区少数民族在孟获率领发动叛乱。诸葛亮即亲率大军, 深入不毛,采取参军马谡建议,以攻心为主,打击为首分子,尽量争取当地上层大姓和民众支持,有的被起用为地方长官。一 年多后,这些地区的统治得以稳固,为后来的北伐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汉中,开始第一次北伐。参军马谡极受器重,北伐中马谡为先锋,违反节度,为魏将所 败,亮流涕处死,并以用人失察自请贬官。建兴十二年(234年)54岁的诸葛亮于第五次北伐魏国中病故于五丈原,归葬定军 山。

145 评论

设计监理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今湖北襄阳以西十三公里的古隆中山,当时为南阳郡辖区]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余间殿宇,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迹和揽胜之地。诸葛亮年谱年号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 0岁 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 8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1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硅去世。 兴平元年 194 13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亮玄收养, 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 初平2年 195 14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 16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隆中. 建安4年 199 18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 26岁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 即著名的“草庐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13年 208 27岁 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建安14年 209 28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 30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 33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4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 37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 40岁 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 42岁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 43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 蜀建兴3年 225 44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蜀建兴4年 226 45岁 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蜀建兴5年 227 46岁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蜀建兴6年 228 47岁 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 48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 50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合。 蜀建兴11年 233 52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 53岁(享年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89 评论

nono521521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今湖北襄阳以西十三公里的古隆中山,当时为南阳郡辖区]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余间殿宇,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迹和揽胜之地。 诸葛亮年谱 年号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 0岁 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 8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1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硅去世。 兴平元年 194 13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亮玄收养, 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 初平2年 195 14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 16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隆中. 建安4年 199 18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 26岁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 即著名的“草庐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13年 208 27岁 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建安14年 209 28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 30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 33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4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 37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 40岁 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 42岁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 43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 蜀建兴3年 225 44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蜀建兴4年 226 45岁 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蜀建兴5年 227 46岁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蜀建兴6年 228 47岁 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 48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 50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合。 蜀建兴11年 233 52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 53岁(享年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252 评论

耶阿吃吃吃

因为野生11去实现心愿了,《萝卜报告》是由北京籍名赛车手陈震主持的汽车评测类节目。野生11是杜伦大学MBA,自媒体创业者。

358 评论

罗夕夕1976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今湖北襄阳以西十三公里的古隆中山,当时为南阳郡辖区]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余间殿宇,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迹和揽胜之地。 诸葛亮年谱 年号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 1岁 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 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硅去世。 兴平元年 194 14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亮玄收养, 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 初平2年 195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 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隆中. 建安4年 199 19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 27岁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 即著名的“草庐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13年 208 28岁 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建安14年 209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 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 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 38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 41岁 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 43岁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 44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 蜀建兴3年 225 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蜀建兴4年 226 46岁 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蜀建兴5年 227 47岁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蜀建兴6年 228 48岁 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 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 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合。 蜀建兴11年 233 53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 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266 评论

huazhiqingci

181年(光和四年)一岁

出生于山东琅邪阳都县的一个士大夫家庭,先祖诸葛丰曾担任汉朝的司隶校尉,其不畏强暴、惩治外戚的事迹载于史册,家风廉洁,疾恶如仇。其时父亲诸葛珪在泰山郡任郡丞,叔父诸葛玄在朝中任职。

189年(中平六年)九岁

生母章氏于阳都逝世。同年汉灵帝崩于宫中,少帝即位;董卓进京,废少帝而立献帝。大将军何进为宦官所杀,曹操、袁绍出逃,组织军力,密谋讨卓。

192年(初平三年)十二岁

父亲诸葛珪去世,全家在继母和叔父的照顾下得以维持生计。是年董卓被诛,其部将大乱长安,吕布败逃,王允遇害。

194年(兴平元年)十四岁

兄诸葛瑾携母赴江东。亮与姐弟寄养于叔父玄家中;是年徐州牧陶谦病逝,刘备受其遗命代之。

195年(兴平二年)十五岁

诸葛玄为避战乱,出任豫章郡太守,亮亦随叔父离开故乡,前往南昌。不久诸葛玄为朱皓所取代,全家投奔荆州刘表。

197年(建安二年)十七岁

叔父玄去世,亮率家人来到襄阳城西二十里之隆中,开始晴耕雨读,潜心世务的隐居生活。是年袁术称帝于寿春。

198年—206年(建安三年—十一年)

在此时期内,亮与荆襄名士广泛结交,并娶黄承彦之女为妻。孙策脱离袁术而独立,平定江东,后其弟孙权代之。曹操于官渡大破袁绍,北击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刘备丢失徐州,投奔刘表,但不为所用,赋闲日久,遂有髀肉之叹。

207年(建安十二年)二十七岁

刘备三赴隆中,聘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在会面中,亮提出著名的先荆后益、三分天下、一统中原的宏图大略——《隆中对》,从此开始一生波澜壮阔的政治、军事生涯。

208年(建安十三年)二十八岁

曹操南征,刘表病故,其子琮降曹。刘备携民渡江,为曹军大破于当阳。危急之时,亮只身往东吴游说孙权,促成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大败曹操,

209年(建安十四年)二十九岁

刘备上表立刘琦为荆州牧,趁机收复荆南四郡。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211年(建安十六年)三十一岁

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刘备,使击张鲁,亮与关羽镇荆州。是年孙夫人归吴,欲携阿斗以为质,亮命赵云等截江夺回。

214年(建安十九年)三十四岁

刘备围雒城一年不下,急调援军入川,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217—219年(建安二十二年—二十四年)

刘备亲率诸军,进兵阳平关,争夺汉中。亮奉命留守成都,足食足兵。

221年(章武元年)四十一岁

刘备建号称帝,拜亮为丞相。是年备大举东征,孙权称臣于魏,被封吴王,亮留守成都。

223年(建兴元年)四十三岁

刘备于白帝城病危,诏亮以托孤之任。后主禅继位,改元建兴,亮开府治事,封武乡侯,总理蜀汉朝政。是年魏国诸重臣各有书于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籓。亮遂不报书,作《正议》以答之。同年,安抚蜀中三郡叛乱,遣专使与东吴和好。

225年(建兴三年)四十五岁

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227年(建兴五年)四十七岁

向后主上《出师表》,表明统一中原,兴复汉室之决心,率军屯驻汉中,准备北伐。是年,长子诸葛瞻出生。

228年(建兴六年)四十八岁

一出祁山,声东击西,降三郡,收姜维。但因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兵败街亭,致使全军撤退。亮以二罪并罚,遂斩马谡,同时上表自贬三等,以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同年十二月,二次北伐,出散关以攻陈仓,粮尽不克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229年(建兴七年)四十九岁

三度北伐,收取武都、阴平二郡,败走郭淮,因功复丞相位。是年孙权称帝,亮以魏国未灭,联吴为上,乃遣卫尉陈震庆权正号。

230年(建兴八年)五十岁

魏国曹真等数路进犯,但因子午谷道险难行,又为大雨所阻,魏明帝下诏班师。亮遂遣魏延、吴懿深入西羌,大破魏军。

231年(建兴九年)五十一岁

复出祁山,以木牛运;先于上邽击败魏军,又于卤城大破司马懿。但因李严假传圣旨,只得退军,于归途中设伏射杀魏国名将张郃。

232年(建兴十年)五十二岁

屯兵汉中,休练士卒,制作木牛流马,屯田积粮,准备与魏国长期作战。

234年(建兴十二年)五十四岁

知会东吴,东西并进,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司马懿坚守壁垒,避不交锋,亮遂临战屯田,与魏军相持百余日,不幸积劳成疾,病逝军中。临终属以后事,大军安然退回,遵遗嘱葬于定军山。

105 评论

sunyang625

诸葛亮的为人品格评述 白亦奠 诸葛亮,这位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传奇式人物,被子人们看作智慧的化身,贤相的楷模。被人们尊之为圣,崇之为神。但他是人不是神。他有成功的勋烈,也有失败的教训;有明查的喜悦;也有遇事多暗的忏悔。有喜、怒、哀、乐和儿女情肠。只是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博求诸家之长的同时,形成了他以儒学为主体,杂以老(李聃)、卫(商鞅)、孙(孙武)学术思想。孜孜以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而形成了他自己的处世哲理及其高尚的人格品位。 二、廉洁自守卫从不特殊 诸葛亮是华夏历史上权贵中高风亮节,廉洁自守,从不特殊的典范。 如:后主即位后,诸葛亮身为丞相,封武乡侯,又领益州牧,集蜀汉大权于一身。这时,常自汲汲于利禄的李严,写信劝他接受九锡,即由皇帝赐予车马、衣服、乐则、朱户、纳陛、弓矢、斧钺、禾巨鬯这是天子给予大臣进爵称的最高礼遇。诸葛亮当即给予拒绝。并写信回答说:“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今计贼未效,知已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都,与诸子并升,虽十年命可受。而况九邪?” 他在《又与李严书》中说:“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张澍注云:“侯之妾尚无副服,其俭德可师矣。” 对于子弟,他也不充许特殊。在《与兄瑾书》中说“乔(诸葛乔,兄瑾之次子,亮之继子)本当还成都,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惟宜同荣辱,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过于谷中。” 特别是他临殁遗表、遗嘱,使人读后不禁肃然。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伏惟陛下,清心寡欲,约已爱民。”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诸葛亮,从隆中决策,占有荆、益,建立和巩固蜀汉政权,他功盖当世,权倾朝野,可他就是这样清清白白地飘然而去,简简单单地长眠在青山之中,后人评论说:“……至读其将殁自表之辞,则知天下物欲,举不足以动之,所为者深,则所发者大,理固然矣……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可谓大丈夫也。”“闻伯夷之风面贪夫廉。”读孔明之《遗表》、《遗嘱》贪夫能不羞死?! 三、虚心纳谏严于律己 “天下奇才!”是出自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之口,而他自己却说:“臣赋性挫直。”其实他除了天资聪慧,敏而好学,学以广才之外,十分重要的是他并不自以为是,而是虚心纳谏。也就是“集众思,广忠益”他说:“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教诲。前参事幼宰(董和),每言则尽,后从事伟度(胡济),数有谏止,(吾)虽资性鄙暗,不能悉纳,然此四子,始终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为直言也。”他结交崔州平和徐元直后与董幼宰、胡济共事,前后相距二十余年,这说明他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是一惯的。他对于听从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错误,“犹弃弊屣而获珠玉”他特别赞赏董和向他提意见的态度,一个意见能反复十次向他提出。直到他最后接受意见或作出解释为止。这里不只是提意见人的态度可佳,更重要的是接受意见人的诚意更为可佳。所以他对群下说:“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特别是街亭之败,箕谷失利,他以至诚之心,引咎自责。上疏自贬云:“臣以才弱,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励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致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受任无方……《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此后,他多次强调:“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阙”……于是“考微劳,甄烈士,引咎责射,布所失于天下。”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的第一次北征,由于军容整,号令明,军威所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皆降。后因马谡的街亭之失,造成全线崩溃。但撤退时,迁西县千余家归于汉中,百姓处于对诸葛亮的敬忠而称贺。诸葛亮答道:“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于虎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历史上曾经有“子文逃富”(不能使百姓脱贫致富,他引咎自责,不领取国家给予的正常薪俸);“申胥逃赏”(挽国家于危难,是臣宰的责任,不应要赏);“田畴逃爵”(帮助曹操平定乌桓,报了乌桓杀其郡名士之仇,而坚持不要曹操的封爵)。前述三子所为,实历史佳话,作为丞相,独揽国柄,引咎自责,布所失于天下者,惟诸葛亮而已。 四、举贤任能邪恶不齿 蜀汉政权仅一州之地,然文武将帅立传者即达八十八人,其中,不乏运筹帷幄之帅才;有勇冠三军的武将;有立法施度的能臣;有临危死节的忠义之士。这和诸葛亮的荐贤任能分不开的。一份《出师表》,他就举荐了一批重要人才“侍中(郭攸之)侍郎(费礻韦、董充),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宫中之事悉以咨之。”“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他的推荐,不是没有道理的,费礻韦曾继蒋琬执政;董充曾为费礻韦副手。为抑制宦官黄皓弄权,使蜀汉政权在诸葛亮后又存在近三十年,惟斯人是赖。至于向宠,军功勋烈,秭归蹉跌,众营皆毁,惟向宠营寨完好,为保护刘备安全退守白帝城立了大功。至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此悉贞亮死节之臣。 他任人唯贤,不限资历门弟,无论来自刘璋旧部,无论来自曹魏,凡有忠虑于国,皆量才录用,平等看待。如法正、李平、董和、张裔、许靖、吕凯、王伉等皆刘璋旧部。刘巴、姜维皆曹魏之能臣名将,而最终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不仅自己千方百计选贤任能,“天水关”收姜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且鼓励部下,积极推荐人才。丞相府参军姚,曾举荐过一大批文武人才,诸葛亮借此教诲群下说:“忠益者莫大于进人,进人者各务其所尚;今姚椽并存刚柔,以广文武之用,可谓博雅矣。愿诸椽各希此事,以司其事。”可见其为国求才之渴,爱才之深。然而对于那些利欲熏心,制造混乱的害群之马,施用诡计的邪恶之徒,他也坚决黜之而不惜。如诸葛亮镇荆州时,他曾对孙权使臣说:“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事业者也。”入蜀之后,廖立自持有才,指责刘备,讥讽关羽,攻击向朗、文恭、郭演长,反对诸葛亮南征,妄自尊大,动摇军心。为除此邪恶之徒,诸葛亮上表弹奏,将廖立削职为民,流放到汶山郡,廖立常冀亮能复用他,闻亮卒,垂泣叹曰:“吾终为左衽矣。” 又如李严(公元230年改李平),虽为刘璋旧部,但在蜀汉政权中由于诸葛亮的推荐,颇得重用,在白帝城与诸葛亮同受托孤之任,后与诸葛亮并任中都护,统领内外军事,封都乡侯。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春,诸葛亮发兵汉中,令李平督运粮草,时置淫雨,运粮误期,他写信要诸葛亮退兵,兵既退,他又怕承担责任,耍两面派手法,被诸葛亮当面揭穿,李平理屈词穷。为正军法,被贬庶民,流放梓潼郡。 在罢黜李平之后,诸葛亮给时任中郎将参军的李平之子李丰写信,要他劝慰父亲,自省前过,只要一心为国,仍有出路。建兴十二年,闻亮卒,李平知不可复出,忧愤而死。 对此,习凿齿赞云:“昔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诸葛亮使廖立垂泣,李平致死,岂徒无怨言而己哉……法行乎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天下有不服者乎?!诸葛亮于是可谓能用刑者矣。自秦汉以来,未知有也。”习凿齿之评,可谓至矣。此无它,“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五、忠心为国鞠躬尽瘁 诸葛亮以其极高尚品格,从而推演到治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民族政策,无愧一代贤相。在他为相的十四年,特别是辅后主的十二年,客观上他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其一,接管的刘璋政权,“满目疮痍,饥蒿草野”;其二,蜀汉仅一州之地,十万之众,国虚民贫;其三,彝陵新败,元气大伤;其四,多年的和吴政策,毁于一旦。孙权有联魏之举;其五,永昌、益州、越西、四郡反叛。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给他留下只有主观努力的一面,他在这一方面的努力,确实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在这方面,他的主观努力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在政治上,对刘室“忠顺勤劳”,以身作则,建兴三年的南征,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履瘴疠之地,涉蛮夷之乡。”“他受遗作相,刘后授之无疑心,武侯处之无惧色,继体纳之无二情,百姓信之无异辞,君臣之际,良可咏矣!”在他的带动下,君臣敬重,上下和睦,吏治清明,人民悦服。 他的德治、法制思想,贯穿于他的治国、治军的全部行动之中,他说:“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他还在《为将》中说:“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者,以身先之;有功者,以身后之;死者,哀而葬之;伤者,泣而抚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在经济上,他坚持大力发展桑蚕,使蜀锦生产达到空前高度。左思在《蜀都赋》中写道:“贝有山积,纤丽星繁。……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这是对当时蜀锦生产的真实写照,他自己也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他务农植谷“闭关息民”,无夺其时,唯薄赋敛。固定一千八百多人,维护都江堰,“千井齐又何秘要”。这是利用天然气,发展盐业,限制酿酒,提高冶炼技术,设置堰官、锦官、司金中郎将、典农校尉、盐府校尉。对国计民生关系重大的盐、铁实行专卖。使蜀汉政权出现“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积蓄饶”的繁荣景象。 在军事上,他的政治口号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辅后主十二年,大的军事行动就达八次之多,而且都是面对数倍、甚至十倍于己的强大之敌。他在治军中强调德治、法制并举,并坚持农战思想。农战,亦称耕战,主张农业和战争结合的经济、军事思想,《商君书?农战》“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要做到“入使民属农,出使民壹于战。”为保证亦农、亦战。他实行士兵轮换制度。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北攻祁山,司马懿率三十万众迎击。此时,恰置蜀军应该轮换,诸葛亮只有八万人,部下认为,应暂停轮换,以壮声威。诸葛亮说:“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原失信,古人所惜。去者装束以待期,妻子鹤望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对此,士兵很受感动,该离队的要求留下,该服役的奋勇作战,此次,射杀魏大将张合,击退司马懿。 此外,军纪严明,挥泪斩马谡,就是典型一例。他还要求战法密当,武器精良,所以推演八阵,进退惟宜,损益连弩,一矢十发,作斧,作匕首,作钢铠、作苦枪、作竹桥以及木牛流马等等,“工械技巧,物究其极”。对此,张博曰:“亮之所能者,日用兵,而民不知兵;日调赋,而民不知赋,军、农并兴,若行无事,以周公之法,而寓于管子之令,天下莫能窥其间,是以神也。” 在外交上,他一直主张联吴抗魏。但由于刘备联吴思想并不坚定,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东吴夺荆州,杀关羽。刘备于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发动彝陵之战,使吴、蜀联合彻底决裂。孙权使都尉赵咨向魏求和,表示对魏文帝要“屈身陛下”。诸葛亮以政治家的宽广胸怀和远见卓识,于建兴元年,就遣使使吴,劝吴与魏绝交,并达到了预期目的。此后多次派费、陈震、张裔、邓芝等要员使吴,“使聘岁通”使南征、北伐无旁顾之忧。 在民族政策上,他采取“西和、南抚”的政策。汉夷之间的民族矛盾,由来已久。据考,自张骞西使至刘备夺益州的三百三十六年间,汉王朝派驻夷越的官吏,对夷民大肆掠夺,残酷镇压,夷民尸骨委积,斗米千钱,汉夷矛盾逐日升级。鉴于历史教训,他平定南中后,不派兵、不派官,使夷人治夷,夷汉粗安。诸葛亮的西和南抚,取得极大成功,直至蜀亡的几十年间,汉、夷之间保持相安无事。 诸葛亮以其高尚的人格情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献身精神,为华夏的道德使,谱写了炫赫宇宙的华章!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 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 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陈寿记述,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韩雪)、等。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35 评论

哈西哈西哈西

因为野生11去实现心愿了,《萝卜报告》是由北京籍名赛车手陈震主持的汽车评测类节目。

349 评论

莫奈小兔

起初的诸葛亮,或扁舟江湖之中,或访僧道山岭之上,或寻友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貌似闲云野鹤,世中神仙,却又自比管、乐。实乃“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长空雪乱飘,改尽旧江山”。 慧眼识人的刘备一针见血:既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因此,刘备成了诸葛亮的千古知己。 诸葛亮走出茅庐之时,还想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哪知滚滚红尘中荣华富贵太过迷人,到死也不曾返乡。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诸葛亮成了智慧的别名。只可惜,诸葛亮所谓的智慧,并非为人造福,而是为了如何置人于死地。 客气时,面对诚实的鲁肃,孔明又哄又吓:若不准我文书,我翻了面皮,连八十一州都夺了。心烦时,将俘虏衣服脱了,经墨涂面,步行出阵,以此折辱司马懿;送女人衣物给司马懿,以企激怒对方出战---这样的智慧,满街的小痞子都能想出来。豪情时,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城,盘蛇谷中烧得孟获三万藤甲军互相拥抱,伸拳舒腿,死于谷中,臭不可闻。最终连他自己都不安起来:“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他所担心的,并不是多少人亡家破,只是他自身的寿限。 诸葛亮有堪称古今一绝的辱人的本领:轻摇三寸舌,骂得王朗撞死马下;一纸书信,气死病中周瑜,曹真。对老者,对病残,全无怜惜之心,活脱脱一个索命鬼。 正如周瑜所评价的,诸葛亮是奸猾之徒。 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用在诸葛亮身上,最恰当不过。 自我标榜“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诸葛亮,在战争的急流漩涡中,能横立潮头不可一世,缘自他心肠之硬、手段之恶。为了他那点可怜的所谓忠心抱负,穷兵黩武,伏尸百万,血流成河,一次次将无辜的军民,抛进战火的地狱。他狡猾的屠人点子,从纯粹的军事学角度研究,还可理解;可身受其害、被他当作工具草芥的平民百姓,却自觉自愿地尊他敬他,是何情结? 我们今天所赞美崇敬的英雄,应是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的关天培、吉鸿昌……而不是为了个人或某小集团利益,置人民于战争水火的野心家。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智慧,应是教人如何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幸福生存,愉快发展。可翻开历史,连篇累牍所歌颂的,是一场场灾难深重的战争,一个个毫无人性杀人不眨眼的大屠夫。持久统一,津津有味。这样的文化,这样的心态,缘于什么? 体小胆弱之人,屡遭欺侮,正面的反抗冲突,不但无法取胜,还会加剧不幸。这个时候,便期盼半路杀来个程咬金,除暴安良,救他离险。程咬金盼不来,便把希望寄托在以弱胜强的计谋上。也许,正因为明争有害无益,才导致黑处的暗算至今未断。手无缚鸡之力、胜敌百万之众的诸葛亮,无疑是其最大的成功者。他胜算的明谋极少,一个个陷井暗算的阴谋,匪夷所思,空前绝后。从这个意义上说,尊崇诸葛亮,是不是一种弱者的病态情结? 唯其缺乏,才崇尚。 山川因诸葛亮的出世,多了一片片冒烟的焦土;人间因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多洒下一掬掬悲酸泪水。除了用成堆的血肉给刘备几人造下安乐窝,对平民对社会,别说用今天的民主思想,就是从当时的人民大众角度来拷问,诸葛亮又有多大价值,多大意义? 对上司刘备,仁慈若老母,忠诚若猎犬,纯真若羔羊,即使对刘备的几个磕头兄弟,也是催眉折腰;但对诸如魏延之类无靠山的手下,却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对于他眼里的敌方,手段之阴黑,心肠之冷硬,令人发指。诸葛亮实在是刘备膝下一只既可捕获猎物看家护院,又会讨主子欢心的狗奴才。 人们常常嘲笑历史上那些因儿女情长,耽搁了前程事业的项羽们是妇人之仁;赞美那些铁手腕的刘邦、诸葛亮们。一个有血有肉、有亲有爱健全的人,连一点起码的妇人之仁都不曾有,按中国传统的说法,哪他还算什么东西?他所谓的前程事业,不是为弱妇幼子,是为谁?依此理论,“泰坦尼克号”临危乘船脱险的,应该先是首长,其次是皇亲国戚,再次是骨干……最后的最后,才是弱妇幼子? 这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蛇一样冷血的英雄,不要也罢。 “出师一表真名世,谁人堪称伯仲间?”名人一句话,把一未恐天下不乱的战争贩子诸葛亮,打扮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老臣,美滋滋地捧上了天,成为灿烂的明星,至到现在还红得发紫。 古今颂扬的《出师表》,无非是一纸开动战争机器的宣言、争地杀人的申请,搞破无数家庭、将诸多健壮之士送于伤残死亡的黑手。字里行间,寻不到一丝一毫恤民怜弱的平民思想。诸多年来,无数文人雅士,不仅自己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还教导着一代又一代的稚子幼儿,对此精品细揣、感激涕零。 呜呼,无法可想! 将这样一篇血腥的封建低级文章,郑重其事的放进中学语文课本,想让我们的孩子从《出师表》里面,从诸葛亮身上,学些什么?

153 评论

キーちゃん

首先我同意你的说法,他就是气量狭小、权利欲望强。其次我还认为他奸诈自私胆小如猫,好比说过江吊孝,好像是挺勇敢,实际上是带着赵云。

95 评论

麦兜的秒杀季

因为野生11去实现心愿了《萝卜报告》是由北京籍名赛车手陈震主持的汽车评测类节目。

152 评论

李哈尼尼

其实答案可以搜到我就借花献佛了诸葛亮的相貌:“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诸葛亮的人品:“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诸葛亮的子嗣:先从兄诸葛瑾过继其次子诸葛乔为子,诸葛乔年二十五卒;亲子诸葛瞻字思远(诸葛亮长子——大度容人注)。“景耀...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瞻长子尚与瞻俱没。次子京及攀(诸葛攀是诸葛亮义子诸葛乔之子——大度容人注)子显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京位至江州刺史”; 诸葛亮其妻名字:“襄阳记曰: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由此可知,诸葛亮之妻姓黄,但名字不得而知。所谓“黄月英”系民间传说,未载正史; 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刘)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诸葛)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拜亮为丞相...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以上引文均出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是人们争论最多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本用不着争论,在《辞海》、《大英百科全书》等权威辞书里,提到三国时代的大“家”就只有两人:一是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或诗人),另一个就是诸葛亮——政治家、军事家。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争论呢?这是因为,颠覆历史已经成了当今历史学家及其爱好者的特征——许多历史人物已经被评了百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如果不颠覆历史,不和传统的历史评价唱反调,如何能一鸣惊人,如何能引人瞩目。所以,过去说不好的历史人物,我一定要为他找一些好处(比如对隋炀帝、对秦桧、对李鸿章);过去说好的历史人物,我也一定要找点毛病出来(比如对岳飞、对诸葛亮)。于是,历史学界也不是清水衙门了,历史学家们也照样可以成为先富起来的人。只是,历史真的可以随意颠覆来颠覆去吗? 首先,作为军事理论家,诸葛亮的军事著述之多,在三国时期无人出其右:《南征》、《北出》、《兵要》、《传运》、《军令》(上、中、下)等有案可稽,《将苑》中“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这几句话,已为历代军事指挥人员(包括其他行业有识领导)奉为座右铭; 其次,诸葛亮还是三国时代最出色的军事发明家。他推演确定的八阵图,使中国传统军事阵法达到了最高峰;他发明的木牛流马,是当时军队后勤供给最先进的运输工具;他“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是当时最具杀伤力的远程武器,他的这些发明创造同样是当时无人匹敌的; 当然,处在那样一个改朝换代的战乱年代,是否为军事家,主要还要看他的军事实践,即是否有过统兵打仗的经历以及他的战绩。谈及此处,我不由得要先发一段议论: 自从极亲曹操(其实,这种所谓的“亲”也未必是真的“亲”,其目的也不外为了能引人瞩目而故作惊人之语)的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CCTV-10的“百家讲坛”中狂吹了贾诩、郭嘉后,这两个人的所谓军事才能就被众多“易粉”和一些满足于一知半解的听讲者捧上了天,这真是一个极为荒唐极为可笑的现象。我不否认他们的确是曹魏集团的重要谋士,在许多关键场合、关键问题上给曹操谋划过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策,然而,既没有姓孙武那样举世公认的军事理论著述、又没有统领过军队、亲临疆场指挥打仗的人,居然就成了“军事奇才”,这岂非咄咄怪事!袁绍阵营中的田丰、沮授甚至吕布手下的陈宫,他们遇事为其主做的分析、提出的建议也都准确、很好,但无奈袁绍、吕布均非明主,所以这几个谋臣的才能被后人忽略了。其实,除了未能选择明主外,他们哪一点比贾诩、郭嘉差!郭嘉的确给曹操出了不少的好主意,但并不是曹操的每次胜利都源于郭嘉的计谋:比如,官渡之战,当与袁绍陷入相持时,曹操有心退兵,是荀彧而不是郭嘉阻止了他。更何况,即使郭嘉在,曹操也不是没打过败仗,比如濮阳败给吕布、宛城败给张绣、征刘表张绣中贾诩之计等等,易中天为何对此视而不见呢?贾诩也一样,曹操征宛城破张绣,贾诩除了献投降计外,别无良策;张绣叛曹后依附刘表,曹操前往征伐,又大破之,贾诩同样束手无策。曹操因袁绍袭许都而撤兵,此时的贾诩灵感来了,这便有了“贾文和料敌决胜”(对此,《三国演义》的描写和《三国志》基本相同)。易中天为什么只提他后面的“料敌决胜”却避而不谈他前面的无计可施呢?郭嘉也好、贾诩也好,有主意他们就可以向曹操献计献策,没有主意他们就可以缄口不言,自有他人出谋划策,何况曹操本人也是足智多谋。诸葛亮则不同,刘备大事小情都要问计于诸葛亮,而诸葛亮则须每求必应。孰优孰劣,还不一目了然吗?马谡给诸葛亮出的主意也是百发百中,如果他没有后来的守街亭,是不是也可称为“天生的军事奇才、其军事能力超过诸葛亮”?如果仅仅出谋划策纸上谈兵就可算军事奇才,那赵括可称“天下第一军事奇才”了。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尚不被称为军事家,也没有人称其为“军事奇才”。贾、郭被称之为“军事奇才”,实在是“军事奇谈”。陈寿在《三国志*庞统法正传》中说:“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庞统与荀彧(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并驾齐驱,法正和程昱、郭嘉相当——连庞统、荀彧都在郭嘉之上呢,更别提贾诩了。 为了“抗衡”诸葛亮,有些人还抬出周瑜、司马懿说事儿,然而,他们“抗衡”得了吗? 周瑜,满打满算,就打了“赤壁之战”这一场硬仗,还是在自己的“主场”。即便是赤壁之战,也不是他独自打的:“权…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诸葛)亮诣先主(刘备),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三国志*诸葛亮传》;“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刘)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三国志*周瑜传》。无论从哪个资料看,赤壁之战都不是周瑜单独打的。周瑜功劳确大,但不能全都算在他头上; 至于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比,我们还是看看蜀、魏、晋之外中立方人士吴人张俨怎样评价的吧——《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吴大鸿胪张俨作默记,其述佐篇论亮与司马宣王书曰:...魏氏跨中土,刘氏据益州,并称兵海内,为世霸主。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 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这才是客观的评价! 接下来,言归正传,谈一谈诸葛亮的军事实践与战绩:论文韬武略,曹操在三国时期可谓首屈一指,但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后,曹操就没再得到什么便宜。而刘备则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由原来的“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裴松之注*三国志*先主传》)一变而为无往不胜。孔明不仅帮助刘备硬是在天下已被基本瓜分完毕的形势下“先取荆州后取川”,实现了《隆中对》中的预言;更以一介书生统领千军万马助东吴赤壁破曹、从荆州直取成都、六次北伐强大的曹魏令其惶惶不可终日。而且,他与之作战的对手都十分强大,曹魏集团自不必说,就是益州刘璋,那也是久居川蜀,几代的地头蛇,又是易守难攻的地形,而诸葛亮仍能助刘备战而胜之(取川蜀庞统有功,但他过早阵亡。最后解决问题的还是诸葛亮),这岂是“军事才能平平”所能做到的!三国时期,包括曹操在内,没有谁能超过诸葛亮带兵打仗的次数,如果他的军事才能不行,刘备、刘禅岂能让他长期最军队统帅,还不早就“下课了”! 有些人(包括那个现在火得不可一世的易中天)根据陈寿《三国志》里一句“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便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实在是荒唐的很。稍微动下脑子就能明白,作为西晋臣子,如果不这样说,那末,他将置其主子——宣帝司马懿于何地?即使如此,他也不得不通过司马懿之口夸赞诸葛亮:《三国志*诸葛亮传》:“亮...卒...。及军退,宣王(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这难道不是在称赞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是在夸奖他的政治和外交才能吗? 有些人总是讲这个胜仗是刘备打的,那个胜仗是刘备打的,可为什么不想想,在得到孔明之前,刘备东投西靠,如丧家之犬;得孔明之后,攻无不取战无不胜,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这难道是他在得了孔明之后突然自己脑袋开了窍而与孔明没有关系吗? 比如,火烧博望,有人说是刘备干的,与诸葛亮无关,因为诸葛亮那时还没出山呢?果真如此吗?《裴松之注*三国志》记:“刘备以建安十三年败,遣亮使吴,亮以建兴五年抗表北伐,自倾覆至此整二十年。然则备始与亮相遇,在败军之前一年时也”,也就是说,诸葛亮出山是在建安十二年。而“(建安)十二年,曹公北征乌丸”(同上),夏侯敦、于禁败于博望应该是在曹操北征乌丸之后,如何能肯定地说火烧博望于诸葛亮无关呢? 让我们看看世人是如何评价刘备与诸葛亮的:《裴松之注*三国志*先主传》:“初,刘备袭蜀,丞相掾赵戬曰:‘刘备其不济乎?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徵士傅干曰:‘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何为不济也?’”一个“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的人,居然终成鼎立三足之一,没有诸葛亮的“谋”,哪得如此! 早在《隆中对》时诸葛亮就说过:“...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那末,为什么后来他未待“天下有变”就急于出击曹魏呢?有人说,这是诸葛亮自恃才能穷兵黩武。但问题不能这样看: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天下尽知这是个昏庸的皇帝。有诸葛亮在,刘蜀固然可以自保,但一旦诸葛亮去世,则刘蜀必然成为别人(或曹魏、或孙吴)的口中食、囊中物,这一点也是天下尽知。因此,诸葛亮必须要赶在自己在世时完成统一大业,即使力所不殆也要勉为其难以求一逞。即所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诸葛亮《后出师表》)。 明了了这一点,对诸葛亮以最弱小的刘蜀却频繁征讨最强大的曹魏就不会觉得奇怪了。但弱小蜀汉终究没能完成统一大业,对此,《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应该说这个看法是比较准确的。然而,有些人却因此诟病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种人真是太浅薄了! 拿破仑先有法俄战争之败,最后的滑铁卢战役使其再无回天之力,但全世界没有人否定他军事家的地位; 纵观曹操一生,尽管有众多谋士为其出谋划策,但也打了不少败仗,特别是灭袁绍、收荆州之后,其实力已是天下第一,尽管如此,还是遭遇了赤壁惨败,以后又在征汉中的作战中折损了大将夏侯渊,失利于刘备。却没人因此否认曹操军事家的地位; 而诸葛亮完全凭着自己个人的智慧,统帅千军万马东征西讨,更多的时候都处于以弱敌强之势,却依然能攻城略地斩将夺隘进退自如,怎么就“军事才能平平”呢?这也太双重标准了吧。 更何况,北伐果真无功吗?第一次北伐夺得三郡,虽然得而复失但迁徙人口入汉中扩充了国力;第二次北伐进退有度,因故退兵时斩敌大将王双,令魏军望而却步不敢进逼;第三次北伐夺武都、阴平二郡扩展了蜀汉的版图;第四次曹魏强势攻蜀,诸葛亮以弱抗强,举重若轻潇洒御敌,轻松击退司马懿入寇;第五次北伐,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垒,获得“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之战果。在因粮草不济而退兵时还顺手射杀了名将张郃;第六次北伐兵临渭水,直指长安,以十万军兵对抗二十万众,以弱敌强,主动出击,接连取胜,打得国力最为强大的曹魏及其统帅司马懿龟缩不敢出战。正像前面提到的张俨所说的那样:“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如果不是征战途中诸葛亮病死与五丈原,最后的胜利必将属于诸葛亮。 至于有些人认为诸葛亮的声誉是被《三国演义》捧起来的,更是荒唐之极。说这话的人,既没有起码的历史常识,又没有起码的文学常识:“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给诸葛亮这样高评价的人是谁,诗圣杜甫。难道唐朝的杜甫也会受明朝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 游过成都《武侯祠》的人都知道它门前有座建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碑文的作者斐度是中唐时期功绩卓著的名宰相;书写者柳公绰是柳公权的哥哥,也是位大书法家,刻碑者鲁建是当时碑刻者中的绝顶高手。因文、书、刻历来为人们称绝,所以此碑被称为“三绝碑”。如此兴师动众,难道也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碑文言道:“尚父(姜子牙)作周,阿衡(伊尹)佐商,兼齐管(仲)、晏(婴),总汉萧(何)、张(良),异代而生,易地而理,遭遇丰约,亦皆然矣。”如此高的评价,难道也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其实,与其说后人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不如说罗贯中、毛宗岗等人受了前人的影响更确切。因为,毕竟人家生活的年代比我们距三国时代近了好几百年。 最后,我用杜甫的另一首咏颂诸葛亮的诗《《蜀相》》结束本文吧:“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46 评论

相关问答

  • 厦门大学mba5cs

    厦门大学MBA项目发展近30年来,秉承”5Cs+L”的培养目标(即致力于培养具有竞争力(Competitiveness)、自信心(Confidence)、合作精

    落樱似雪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厦门大学mba陈守德

    陈守德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76年5月出生,2003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历。2003年8月至今,就职于厦门大学会计系,任副教授。现

    泷泷大魔王 1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厦门大学mba2018

    2019年学费以厦门大学财务处和招生办公布的为准。2018级MBA的全程培养费为:全日制14.8万、非全日制(厦门班17.8万、福州班17.8万、深圳班19.8

    郑小包允在 6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厦门大学MBA陈晨

    名单如下: 1、于凯江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2、马启敏 安阳市妇幼保健院 3、王永杰 吉林省人民医院 4、王丽华 武警西藏总队林芝支队后勤保障大队卫生队

    guaziqiaqia 7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厦门大学mba厦门

    厦门大学mba学费:厦大MBA每年学费是25.8万 一、厦门大学mba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芒果小丸子哟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