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97

魔法袋的礼物
首页 > 社会工作者 > 社会工作者案例解析题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LY的小世界

已采纳

社会工作者多角度介入个案案例分析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手法之一,是社会工作者实务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对一个个案的介入中,社工会根据案主的特征以及需求,不会仅仅运用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而是会运用多种不同的理论进行跟进,以期达成个案目标。那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分析多角度介入个案案例,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个案背景

案主芳姐(化名),52岁,6岁丧父,母亲独立养育兄妹4人导致积劳成疾,几年后身患肺癌转移脑癌,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不能自理,只能依靠子女照顾。案主婚后育有一子,1993年10月丈夫毫无征兆地不幸猝死,案主当时31岁,儿子只有5岁。1994年母亲去世,一年内痛失两位亲人,使案主痛不欲生,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极度厌世。而且案主于2001年下岗,一直靠打散工维持母子二人生活,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总是十分地卖命,唯恐失去这份工作,致使案主感觉力不从心。案主丧偶二十多年,只有与儿子相依为命,但目前案主与儿子关系极差,致使案主情绪低落。家中的物品多数都是街坊更新换代而淘汰的,但是与邻居关系紧张,由于常年精神和经济的巨大压力使案主身患多种慢性疾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痛风、白内障等,长期的贫困无助,导致案主精神压抑崩溃焦虑,悲观厌世、极度自卑、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再加上更年期综合症造成案主性格孤独,对每件事都耿耿于怀,情绪陷入低谷,终日闷闷不乐!

二、接案:曲折中前进

案主是主动求助型的,因此她主动向社工讲述她面临的困境,社工也认真的倾听与探索,并及时对案主问题进行澄清,在澄清的过程中,社工与案主共同进行,以增进案主对自身问题的了解。根据案主的表述,社工对案主目前面临的困境做出初步的预估,目前案主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1、情绪问题:案主始终不能对其小时候爸爸的突然离世,和刚结婚没多久的老公的突然离世释怀,害怕这种状况也发生在儿子的身上,虽然母子关系较差,但是也经常提心吊胆、再加上更年期,案主怕病、怕老、怕穷的心理状态更加严重,目前表现为焦虑,压抑、苦恼、无助的情绪状态。2、就业问题:案主目前在一家公司做门卫,但是工作条件十分的差,而且工资很低,一直想要再做份兼职,比如家政之类的,希望社工的帮助,而且案主在做工作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力不从心,怕得罪人,怕被老板解雇。3、家庭关系:与儿子关系较差,也常常给儿子施加一定的压力,导致儿子不愿意回家,母子之间的沟通也没办法正常进行。案主同意社工的对问题的归纳。

但是由于案主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社工刚进入社工行业不久,经验不足,并且案主承认自己需要改变是一件困难的事,由于求助者本身的自尊、自我完整及独立人格,接受他人影响是一件困难的事,并且对一个陌生人坦诚、信任同样也是一件困难的事。于是,社工咨询中心两名专业督导,请督导给出一些建议与指导,并积极同中心经验丰富的社工进行交流,以解决社工的疑问及在开展个案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最终,经过社工与案主对案主问题澄清后,案主愿意接受服务,社工也与案主建立初步的工作契约,确定工作目标与工作重点,界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三、情绪问题的处理:优势视角的运用

当案主开始探寻、重新发现和修饰自己的才能和天赋之时,你就会看到他们之中的火花。这些火花将点燃充满希望的、充满活力的、忠诚奉献的和行之有效的社会工作的火焰。

经过前期社工的倾听与陪伴,社工与案主建立了信任关系。

案主经常说到自己身上的衣服以及家中物品大部分是街坊淘汰掉的东西,但案主却拿来穿,拿来用,但是案主又是一个要面子的人,穿着这些衣服总觉得没有自信,觉得别人都瞧不起自己。而且爸爸和老公的突然离世对案主心灵造成重创,心理阴影较重,认为自己是世上最倒霉的人,从来没有走过好运,再加上目前儿子的不听话,家中东西坏了没人修理等,使案主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案主做什么事都力不从心,对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每天躺在床上会想很多很多的事,而且焦虑不安!

社工同案主分析案主面临的不幸,并将其赋予意义,来自外部的伤害即是父亲和丈夫的突然离世,来自与内部的障碍是害怕这种不幸会降临在儿子身上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以及想到这么多年来自己所受的苦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此,社工同案主分析熬过二十多年案主来自内部的毅力以及虽然下岗但是能够生活的能力等等,看到案主身上的优势并聚集潜能,夸赞案主身上的优势。除此之外,同案主畅想积极的愿景,乐观取向的看待问题,对解决问题有信心,把握一切可能机会,接受不可能改变的东西。

社工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引导案主从不幸中学习,改变和成长。社工与案主开放式的情感表达,用互动与幽默分享自己的感觉(包括快乐与痛苦、希望与失望)。案主表示与社工接触的这段时间有所改变,心情爽朗了一些!

四、巩固改变:阳性强化法的运用

笔者认为运用阳性强化法的前提是社工与案主的互动关系,社工同感的运用,会使案主产生“社工明白我的感受”;社工的温暖和接纳,使案主觉得“知道社工尊重我,她很仁慈,一点也不苛刻,是完完全全地接纳我,所以我不会感到威胁”;社工的真挚与诚实,使案主感觉“知道社工并不虚伪,而且是表里如一地和我相交”,社工专业能力的展现,使案主产生“知道社工有能力帮助我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案主才会对社工产生信任,运用阳性强化法的效果较好。

社工每次与案主面谈,发现案主情绪控制的较好或者与儿子打电话没有再发生争吵,社工就会表扬案主的行为,以巩固案主的改变。而且社工还会对案主设定目标,如:这个星期我可以允许自己胡思乱想3次,下个星期2次,对案主每次达到目标时,社工也会进行及时强化。此外,社工同案主模拟与儿子通电话的情景,在此过程中如果案主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社工也会对案主进行赞扬。

在同案主接触的这段时间,案主在情绪管理方面以及与儿子关系方面有所好转,针对此,案主还写封感谢信,以感谢社工的帮助!

五、虽有好转,仍需陪伴

目前来说,虽然案主在情绪方面,和儿子关系方面有所好转,但由于此个案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可作为长期个案跟进。治疗过程的主要工作是通过社工的真诚、无条件的接纳和同感,使案主处于一种不同于日常经验的真诚关系中,在这种不设防的状态下,案主更可能坦露与发泄平时掩饰的情绪与需要,从而增加自我了解与自我表达,最终产生自我接纳的效果!在此个案中,社工先是处理案主的情绪问题,也将处理情绪问题贯穿于整个个案中,在接下来的时间,社工会一如既往的陪伴案主,直到解决其在就业关系中产生的问题,以及与儿子的矛盾关系为止!

142 评论

鑫方盛商城

一、单项选择题

1.矫正社会工作领域中的院舍训练,通常是为违法犯罪人员,尤其是()而设置的。

A.违法犯罪青少年

B.违法犯罪的高龄老人

C.违法犯罪的妇女

D.犯罪行为轻微的成年人

2.社区矫正对象徐某因故意伤害罪被判缓刑三年。他从小生长在离异家庭,奶奶将他一手抚养长大,百般宠爱,徐某逐渐成了一个事事以自我为中心,行为偏执、冲动、任性的“小霸王”。矫正初期,无论社会工作者怎样努力,徐某总是沉默不语,消极抵触。但社会工作者并没有放弃,从生活琐事开始,真心实意地关心徐某,渐渐地,徐某开始对社会工作者产生了信任。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坚守了()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

A.接纳

B.保密

C.个别化

D.非评判

3.社会工作者牛慧通过与受助者(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和周围社区的接触了解,写出一份有关犯罪嫌疑人背景的调查报告,提交法庭作审判参考。这是矫正社会工作者在服务对象()的主要工作职责。

A.司法审判前

B.司法审判后

C.监禁场所中

D.社区矫正中

4.某地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社会工作者首先应()。

A.安抚灾民的情绪

B.对灾民进行心理辅导

C.为受灾群众提供生活保障

D.紧急救援,帮助转移群众

5.社会工作者谢宏宇主要负责安置工作。最近其所在的社区有一批退伍士兵等待安置,但是由于人员太多,没有太多合适的单位和岗位,因此无法全部安置。对那些一时无法安置的人员,谢宏宇需要做的工作不包括()。

A.让他们先回家慢慢等待

B.组织支持小组

C.在征得个人同意的基础上,可以推荐他们去一些私营的小企业

D.安排有一技之长的退伍士兵在社区从事志愿服务

6.张某就职于某社会服务机构,他最近在所服务的社区进行人口普查,结果发现,社区的人口构成中既有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下岗职工,也有因公牺牲的军人家属、退伍红军老战士、伤残复员军人。以上几种人群中,属于国家抚恤对象的有()。

7.对于有问题的家庭,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家庭社会工作的核心目标是()。

A.给家庭提供经济援助

B.给家庭提供情绪疏导

C.帮助家庭恢复其社会功能

D.帮助家庭协调家庭关系

8.马女士前一阵因为一些家事无法解决而求助于社会工作者季阿姨,在两人的交往中马女士收获颇丰,因此与季阿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她开始习惯了不管是家事还是公事都希望季阿姨帮助解决,尽管已经到了结案期,但是马女士还是事事都要依靠季阿姨。马女士的这种表现属于服务对象负面反应中的()。

A.否认

B.依赖

C.倒退

D.忧郁

9.某社会工作者鼓励救助对象参与社区活动,为社区的发展献计献策,并在救助对象中发现和培养了骨干来关心和帮助其他人。社会工作者这种做法所产生的作用是()。

A.改善救助对象的生活环境

B.发展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

C.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率

D.促进救助对象的能力建设

10.某社区根据政府“居家养老”政策的要求,策划“老人饭桌”项目,为社区内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务。在服务项目策划中期,社会工作者应做的工作是()。

A.了解服务对象需求

B.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

C.评估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D.设计服务项目的评估方法

二、多项选择题

1.小沈是一位刚刚加入服务机构的社会工作者,他针对有网瘾问题的小学生草拟了一份主题为“做祖国建设的合格接班人”的服务计划。内容包括:历史名人是怎样成才的,学生的主要人生任务是什么,祖国需要怎样的建设者,生活中你最敬佩谁等。活动的形式包括讲座、参观、游戏、同学互动、亲子互动等。机构督导在肯定小沈计划优点的同时,指导小沈按照服务计划制订的原则对服务计划进行修改完善,督导有针对性地提出的修改原则包括()。

A.计划要有服务对象的参与

B.计划要与工作的总目的相符合

C.计划要考虑经济效益

D.计划要详细、具体和可操作

E.计划要随情况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2.残疾预防是在发生伤、病、残之前,预防其发生或减轻其功能障碍程度的措施,三级预防是我国目前采用的方式。下列属于一级预防的有()。

A.减少暴力

B.预防交通意外

C.进行免疫接种

D.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残疾后产生各种障碍

E防止伤害后出现残疾,提供残疾早期筛查

3.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社区康复的内容包括()。

A.就业指导

B.开展残疾预防

C.开展康复评定

D.开展全面康复服务

E.建立个案工作机制

4.范某曾因欺诈被判入狱,服刑期满后,决心痛改前非,积极到社会上找工作,但是因有犯罪前科,找工作屡屡失败。此时虽得到家人的谅解,但却受到周围人的排斥,想做生意他又没有钱,于是只能到小区门口摆了个杂货摊以维持生计,但终因生意惨淡无法继续维持。面对范某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如果介入,可以采取的策略有()。

A.对范某进行思想教育,使其改过自新

B.收集详细资料,确定范某的问题和困难

C.舒缓情绪,建立信心,帮助范某寻找一份工作

D.与范某建立良好关系,在最大限度上尊重他的决定

E.介入范某的家庭,通过思想和情绪的疏导,使其家人逐渐接纳范某

5.社会工作者林丽在对社区中的救助对象进行分析时发现,有很大一部分人有劳动能力,只是因失业或者工资低而暂时性贫困。则林丽在协助这些救助对象制定反贫困策略时应该做到哪些?()

A.培养救助对象的工作技能

B.提高救助对象的薪酬待遇

C.帮助救助对象提高认识

D.发掘救助对象个人的社会资源

E.提高救助对象的生存能力

6.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包括()。

A.提高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

B.帮助家庭成员做好改变的准备

C.保证家庭维持有效的家庭功能

D.维护家庭成员满意的日常生活方式

E.促进家庭成员关系的和谐

7.小柔,女,14岁,父亲在她6岁的时候出国读书,到她10岁时回国。在这四年里,小柔一直与母亲生活,母亲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小柔身上,对她倍加呵护。父亲回来后,小柔因与母亲一起睡惯了,不肯单独睡,母亲也就依了小柔。父亲看不惯母亲如此宠爱女儿,夫妻俩时常发生争吵,小柔对此非常忧虑。前年,小柔被诊断为厌食症,一家人非常着急,父母也不再吵架了,他们带小柔去过多家医院,但小柔的病总不见好,医生建议小柔父母在为女儿治病的同时求助社会工作者。经过对小柔生病前的家庭情况的了解,社会工作者发现,小柔的病可能与()有关。

A.父女关系疏离

B.家庭成员过度保护

C.家庭成员对小柔的病过于关注

D.家庭解决冲突的能力不足

E.父母与孩子的界限不清

8.在王老师的班级上,有几个特殊家庭的学生。平时王老师都倡导其他学生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一般来说,特殊家庭的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A.情绪问题

B.经济压力问题

C.孩子照顾问题

D.角色认同问题

E.同辈交往问题

9.学校社会工作者刘宁负责为某学校提供服务,该校将学生按成绩优劣分为一等、二等、三等三个班级。对于三等级的`学生,从全体学生学业辅导的角度,刘宁可以考虑从哪些方面介入?()

A.发展学生的兴趣

B.对学生就业意识进行正确引导

C.帮助学生处理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

D.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掌握新的学习方法

E.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10.社区建立的支援网络主要包括()。

A.互助网络

B.个人网络

C.街道网络

D.邻居协助网络

E.志愿者联系网络

参考答案:

1.【答案】A 院舍服务是社会工作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服务模式。通过向受助者提供住院或寄宿等训练机会,使受助者掌握正常生活的技能,从而顺利回归社会。矫正社会工作领域中的院舍训练,通常是为违法犯罪人员尤其是违法犯罪青少年而设置的。

2.【答案】A 社会工作最基本的信念就是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和尊严,而这种价值和尊严带给每一个人不可剥夺的社会权利,因此,社会工作者对待受助者的基本态度应该是接纳而非批判。社会工作者应该将受助者本身连同他过去的犯罪事实接受下来,然后才能以客观的、体谅的心态,在平等的、安全的气氛中与受助者深入讨论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本题案例中,正是因为社会工作者坚守了接纳的价值理念,才使得徐某逐渐改变了态度,对社会工作者产生了信任。

3.【答案】A 社会工作者介入司法过程,自司法判决前的案件审理阶段就已经开始。这时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已被拘押或保释的、尚未被判定有罪的犯罪嫌疑人。主要工作职责是通过与受助者(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和周围社区的接触了解,写出一份有关犯罪嫌疑人背景的调查报告,提交法庭作审判参考。

4.【答案】D 灾害应急救助包括:(1)紧急救援,减少财产损失。(2)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包括社会工作者应当协助政府部门解决好灾民的吃饭、穿衣、住宿、饮水、医疗等基本生活问题。(3)安抚灾民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发生特大灾害时,“紧急救援,减少财产损失”是当地社会工作者首先应做的,它是指社会工作者应当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帮助转移群众到安全的地方,减少人员伤亡。

5.【答案】A A项的做法违反了社会工作者积极帮助服务对象的原则,故选A。

6.【答案】B 抚恤一般是指国家对因公伤残人员、因公死亡以及病故人员家属所采取的一种物质抚慰形式。我国优抚工作中的抚恤是指残疾军人、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给予的抚恤金优待,分死亡抚恤和残疾抚恤两类。

7.【答案】C 所谓家庭社会工作,是指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帮助家庭解决面临的困难,使其更好地发挥家庭的社会功能,以满足所有家庭成员的发展和情感需要的专业服务活动。故正确答案为C。

8.【答案】B 由于结案意味着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终止,意味着服务对象要回到各自的生活世界中,也意味着其后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就要停止接触,不再有社会工作者的陪伴,因此,终止关系可能给他们带来“分离焦虑”等感受,表现为对这种即将到来的结案产生负面反应。其中,依赖表现为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过分依靠。

9.【答案】D 社会工作者通过拓展救助对象参与社区发展的渠道,培养救助对象的社区参与意识,促进他们参与社区活动,并且协助他们为社区发展提出积极有效的建议。社会工作者还要积极发现和培养救助对象的骨干和精英人物,使贫困群体能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本题中的做法促进了救助对象的能力建设。

10.【答案】C 社区服务(活动)策划是一个理性的过程,分为三个时期:(1)在策划之初,对社区问题和需求进行了科学的评估,并广泛征求了社区居民或服务对象的意见。(2)在策划中期,充分考虑资源状况,估计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订立服务(活动)目标,规划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和人员分工。(3)在策划后期,要确定服务(活动)的成效评估方法。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D 社会工作者制订服务计划的原则有: (1)要有服务对象的参与。(2)要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3)详细和具体。(4)计划要与工作的总目的、宗旨相符合。

2.【答案】ABC 残疾预防是在发生伤、病、残之前,预防其发生或减轻其功能障碍程度的措施。三级预防是我国目前采用的方式:一级预防是预防致残性伤害和残疾的发生,如进行免疫接种、围产期保健、预防性卫生咨询、减少暴力、预防交通意外,加强公共场所的安全等;二级预防是防止伤害后出现残疾,提供残疾早期筛查,早期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定期检查身体、控制危险因素、预防合并症等;三级预防是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残疾后产生的各种障碍,通过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等康复功能训练方法改善功能,预防或减轻残疾。

3.【答案】BCD 社区康复的内容包括:(1)开展残疾预防。(2)开展康复评定。(3)开展全面康复服务。

4.【答案】BCDE 在本案例中,范某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受家庭及社会的排斥、就业困难、缺乏社会适应能力等。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从这些方面着手,介入此案。由此可见,A项不正确。

5.【答案】ADE 社会救助对象大多是老、弱、孤、残、贫的群体,其中一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依靠自身力量难以改善生活状况,还有很大一部分有劳动能力,只是暂时性贫困。对这部分人员,社会工作者就有必要帮助他们制订最有利的反贫困策略,增强自身脱贫能力的培养和塑造。除了给予政策范围内的救助外,社会工作者还需要帮助贫困家庭和个人发掘社会资源,提高生存能力,培养工作技能,改善生活质量,彻底摆脱贫困。同时,还需要运用专业手法,帮助服务对象提高认识,改变观念,逐步走出心理阴影实现自立自救。B项不属于社会工作者的职能。

6.【答案】BCD 家庭社会工作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功能,即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帮助家庭成员做好改变的准备,保证家庭维持有效的家庭功能以及维护家庭成员满意的日常生活方式。

7.【答案】ABD 社会工作一直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而在微观、中观、宏观的环境中,家庭的影响力无疑是最大的。令人担忧的是,不少青少年的家庭存在结构不完整、关系不平衡、互动不合理等问题。他们的家庭关系或者边界不清,父母过度保护;或者家庭关系疏离,父母不闻不问;或者家庭结构不完整。因此,家庭层面的社会工作服务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正确答案为ABD。

8.【答案】ABC 特殊家庭学生主要指的是单亲家庭、再婚家庭、服刑人员家庭、残疾人家庭的学生。这一部分学生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一是情绪问题。二是经济压力问题。三是孩子照顾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ABC。

9.【答案】ACDE B项仅是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辅导,显然不符合题意,故选ACDE。

10.【答案】ABDE 社区建立的支援网络主要有:(1)个人网络,主要是针对服务对象个人的现存人际关系以及其所置身的环境内具有发展潜力的成员。(2)志愿者联系网络,用于社区中拥有极少个人联系的服务对象,将他们与可以提供帮助的志愿者建立联系,建立一对一的帮助关系。(3)互助网络,把面对相同问题或具有相似兴趣、能力的人聚合在一起,帮助他们建立联系,促进他们互相帮助、互相支援。(4)邻居协助网络,社会工作者认为社区中的邻里、社区商店员工、物业公司职工、保洁员、保安员等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支援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可以用最自然、最快捷的方式为服务对象提供支持。

199 评论

路小佳路过

参考解析: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在接案面谈中没有完成的主要任务如下:1、了解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看法。在社会工作者与小军母亲的面谈中,小军的母亲一直强调自己对小军倾注了很多心血,而丈夫一天到晚不在家,回家就骂儿子,把过错都推到丈夫的身上,没有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应在面谈中深入了解小军的母亲对自己的看法,找出问题的原因。2、澄清角色期望和责任。面谈要澄清双方的期望和应尽的责任,通过协商减少差异。案例中小军的母亲一直强调让社会工作者说服小军回家.社会工作者并没有让服务对象承担自己的责任。小军出走是他的整个家庭造成的,单靠社会工作者一个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让小军的母亲承担相应有的角色和责任。3、激励并帮助服务对象进入受助者角色。社会工作者在面谈时要帮助并引导服务对象逐渐接受自己的角色,以便双方能够相互配合,从根本上解决小军出走的问题。4、促进及引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小车的母亲对小军要求严格,事事包办、处处操心,小军的成绩下降,被母亲狠狠训斥,因此,小军离家出走主要是他母亲引起的。然而在面谈中,小军母亲丝毫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社会工作者也没有进行引导,以促使小军母亲改变这种态度和对待小军的行为。

314 评论

相关问答

  • 社会工作者案例分析题技巧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要点 社会工作是一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助人自助的专业性社会服务工作,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和专门的职业。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要

    那一朵云啊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社会工作者赋权案例解析

    1。张先生的困境是年老独居,疾病缠身,求医无门。2。社工应采取的介入策略:(1)个人服务:以居家养老方式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2)社区服务:联系社区医院的家庭病

    失忆看星星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7
  • 社会工作者题目解析及答案

    2017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考试试题及答案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服务对象积极反应的支持者、鼓励者,

    天晴小猪猪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社会工作者案例分析试题

    2017年社会工作师实务案例模拟题及答案 一、案例分析题 (1) 学校社会工作者小林收到一封求助信。她是玲玲,l2岁,目前就读于小学六年级。她在信中写道 :“

    霏霏头头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7
  • 中级社会工作者案例分析题

    2017年社会工作师考试时间已经确定了,为6月17日和18日,那么好有近两个月的考试,考生们对于社工考试试题的题型了解多少呢?这些题型的分布是怎样的?下面为大家

    美食侦探01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