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20

孑子孓COMIC
首页 > 社会工作者 > 美国社会工作者守则的感悟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书画人生

已采纳

社会工作者的理念 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社会工作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以为民解困和助人自助为宗旨的、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手段的专业性、职业化的社会服务工作。 其一,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活动。如果说医生的职责是为人们医治生理上的疾病,那么,社会工作者的职责首先是帮助那些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的人。从最初的施舍、慈善行动发展而来的'社会工作一开始就带着鲜明的助人的特征,成为一种充满爱心的崇高的事业。但是,社会工作的当代发展已经在两个方面超越了传统的救贫济弱的活动范围。社会工作有志于为全体人民 提供 服务,调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创造和谐的社区环境,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社会工作已经发展出一套专门的技术与方法,从而成为当代社会中一种得到普遍认同的专业,一种不可或缺的专门职业。 其二,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美国《社会工作年鉴》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工作,不论其工作对象是着重于个人或团体,均以协助其依特殊的需要或能力,配合社会的需求,使获得社会关系的调整与生活的改善。"为了培养具有社会工作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许多国家都在大学里设立了社会工作学院或社会工作系,培养社会工作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一些国家还设立了社会工作教学委员会,以规范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设置,推进社会工作教学的发展。我国于1988年下半年开始初建社会工作专业,目前,社会工作属于社会学学科下的一个分支学科。 其三,社会工作是一种专门的职业。美国的一位学者在《纽约时报》的一 篇 社论中说:"一种新的职业已经并且正在我们鼻子底下日渐成熟,这就是社会工作。人们过去曾把社会工作想象成一种手挎菜篮去帮助穷人的活动,现在,社会工作是一种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艺术的手段去解决各种各样社会问题的职业。"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近几年来,许多人虽然已经认识到社会工作区别于传统城市居委会中的婆婆妈妈们所 提供 的那种社会服务,但是,社会工作至今尚未从原有的职业分类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主要在传统的职业框架中展开。从职业分化的角度看,我国的社会工作者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其四,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早在40年前,威特默就写过一本名为《社会工作--一种社会制度分析》的著作,他在书中说:"社会工作是一个有组织的机构或社团为解决个人所遭遇的困难而 提供 有一种援助,为协助个人调整其社会关系而 提供 的各种服务。"社会工作是由政府或民间组织 提供 的一种规范化的、专业的服务,它因此而被纳入现代社会的制度系统中,成为贯彻政府的福利政策、确保社会稳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的制度。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

134 评论

终于改了名字

社会工作伦理守则,重点有“核心价值”,“伦理原则”,“伦理冲突”,“伦理守则”的六个部分。现行伦理守则共三章30条。第一章总则部分,明确定义社会工作和服务对象,标明核心价值及伦理原则以及伦理冲突时之优先原则。核心价值为人性尊严;伦理原则为尊重、关怀、正义、坚毅、廉洁、守法、专业;伦理冲突时应以保护生命为最优先考虑原则。第二章社会工作伦理守则有六大部分,分别是社工师对案主、对同僚、对实务工作、作为专业人员、对社会工作专业以及对社会大众的伦理守则,其中分别是: (1)对案主的伦理守则,重点在:案主优先、自我决定、告知义务、专业关系、合理收费、隐私保密。(2) 对同僚的伦理守则,重点在:合作尊重、资源整合、专业信任、伦理申诉。(3) 对实务工作的伦理守则,重点在:资源分配、专业技能、忠实记录、转介服务、合理工作、权益保障。(4) 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守则,重点在:自我成长、包容异同、注意言行、参加公会。(5)对社工专业的伦理守则,重点在:专业形象、专业实践、专业分享、专业制度。(6) 对社会大众的伦理守则,重点在:社会福利、倡导公益、保护弱势、公平正义、权益保障。第三章附则,主要说明违反的处置以及守则修订的程序。

246 评论

幸福0571

西方社会工作价值基础分析

导语:社会工作发源于人道主义与民主的理念,它的价值观基于对所有人的平等、价值与尊严的尊重。基于百年的历史,如今的社会工作实践已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满足人类需求与开发人类潜能之上。人权与社会公正是社会工作开展的动力与合法性所在。我们与社会弱势群体一道,致力于减轻贫困、解放那些脆弱的和受压迫的人们,以提高弱势群体的社会参与度。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根植于各国与全球职业伦理。

当然,社会工作与中国社会间并非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它是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因此,对于处在现代化之中的中国来说,发展社会工作是不容回避的现实,是中国现代化的内在需求。只不过是我们在发展它时,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社会的社工发展之路,鉴于价值观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拟对社会工作在中国的价值基础进行浅显的探讨。

对西方社会工作价值基础的分析

要探讨中国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就有必要先对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进行了解和分析。本文认为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古希腊的幸福论认为,幸福是与别人分享得来的,富人要想感到身心愉快,要获得别人喜欢和赞美,甚至要想控制别人就应该向穷人提供财富。这种观念使穷人有机会从富人那里获得救助。当然也促使了人们的善义之举。

而基督教则“强调对弱者的爱护就是对上帝的崇敬,对弱者的冷漠就是对神的损害。”认为人的本性有共同来源,人性都被打上“原罪”的烙印,又因耶稣的赎罪而获得解脱,人能否取得最终拯救,取决于是否热爱上帝,并遵循他的教导爱人如己。这样,基督教便以上帝的崇高名义取消了人在自然上和道德上的不平等,基督教的爱便成为扩大的父子之爱,兄弟之爱,即利他主义的博爱,这种爱促使教徒给予他人以主动、积极的关怀,帮助苦难中的人,而这也正好是教会搞慈善事业的主要原因。

2、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对中世纪封建教会神权至上的一种思想潮流。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恢复人的尊严,强调人的价值和力量,要求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主张把人从教会的桎梏和封建等级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反对出世思想,反对禁欲主义,肯定现世生活幸福和享乐。[4]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掀起了一场革命,而人道主义和人权理论也正是它的重要产物。

人道主义的最初发展阶段即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它是人类追求真、善、美,发扬人性,把人的价值、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放在首位的社会思想和哲学思想。它直接面向社会现实,反对人的异化与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极权主义,重视对人的存在的心理分析,关注人性的改变和完善。

而人权理论照样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潮的产物。当时,人文主义者提出“人权”以反对封建特权和神权,他们强调人有权享受幸福满足个人的利益和需要,要求自由和维护人的尊严。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和卢梭等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人权理论,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人人都享有人身、思想、财产和自由的“自然权利”,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尽管人权理论在当时是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的,但它的进步性是显而易见的。

3、民主思想。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文demokratia,它由demos和kratos两个字合成。Demos是“人民”和“地区”的意思,kratos是“权力”与“统治”的意思,希腊文的基本含义是指“人民的权力”或“人民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分区选出的代表治理或统治”。显然民主最初是普通大众追求政治权利的一种思想,它同“专制”和“极权”相对立。

民主的基础是平等,具体到社会政治领域而言,其实质就在于要把民众从专政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社会发言权和管理权,使多数人的权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得以体现,民主政治支持多元论,接受并推动多元化的社会,同时,民主政治反对暴力和压迫,借助于合理的手段去解决冲突。

民主思想在文艺复兴之后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具有了更多的含义,并且也由政治领域扩散到文化、艺术等其他众多领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起源于资本主义社会早期,当人们发现他们在封建社会废墟上建立的新社会——资本主义,仍然充满了罪恶,甚至是更加不公平,剥削更为严重,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时,他们便又憧憬和设计一个新的合理的、公平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幸福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形态便是社会主义社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费边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对社会工作有较直接影响的是后两者。

费边社会主义的社会价值观是:个人必须为社会工作,为公益献身,社会作为回报则必须保证个人的自我实现。人与人在平等的基础上保持协作关系,贫富收入不宜过分悬殊,贫困不仅是个人的事,也是社会的事,有机体(注:来源于和伯特·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说)部分遭到削弱势必危及有机体本身,摆脱贫困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利,它合乎人道主义的原则。在政治上,它认为资本主义应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手段是通过渐进的改良。

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党国际政治思想体系的总称。它否认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认为社会发展不需要革命,只需要不断改良,主张通过议会选举和平掌握政权,建立多党轮流执政的政府,反对暴力革命,主张通过征收高额累进税和遗产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消除两极分化。

5、福利国家(福利主义)。福利国家以福利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为理论支柱,主张国家通过累进税制,社会保障,失业保险,价格补贴,住房资助等办法,提高社会福利,认为这些措施能保证充分就业和经济繁荣,永远消灭贫困和阶级。“从广义而言,福利国家是人道主义精神与资本主义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思想和行为对抗的产物。从狭义而言,它主要是一种社会政策,即政府直接或间接地给社会或其中的某类人提供福利的国家立法。”

福利国家的核心在于其福利的社会性,不是少数特权者享有福利,而是多数成员或者是社会所有成员多享有平等的福利。福利国家后来也成为了费边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费边社会主义的福利思想为:1)从社会有机体的理论出发,强调要提高国民效率,必须保证国民最低生活标准(总体的一部分遭到了削弱势必损害整个有机体的效率);2)从平等、自由、民主、协作与人道主义的社会价值观推论出享受此种最低文明生活是每个公民的天赋权利;3)政府有责任和义务组织各种社会服务,采取各种手段,包括某种形式的财富再分配来达到这一目标。[8]而西欧各国的社会民主党在50年代后,则把建立福利国家作为实现“民主社会主义”的任务和目标之一。福利国家同西方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并成为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所发生的最大变化之一。

当然,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绝不仅是上述五部分,但无疑它们是最重要的。上述价值基础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它是社会工作价值观或价值体系的源泉和土壤,为社会工作看待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直接的或间接的思想指导和方法。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西方社工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价值体系,因篇幅所限,本文不再详细论述,详见Bartlett(巴特勒)[10],Morales(莫雷李斯)和sheafor(雪佛)等人的论述。

由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体系)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工作所关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人和社会。人是核心,是根本出发点,人有与身俱来的价值和尊严,有均等的机会获得个人生存和发展,有天赋的权利参与社会管理和建设,并且个人有自己的独特性和自决的权利。社会是人最为依赖的伙伴,它由人组成,却超越和强大于单个的人,它应该创造民主,公平和环境,调动自身的资源,已给人们提供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保障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既然社会工作所关注的第一要素为人,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关注就表现为对人的爱和助,尤其是对那些弱者的关爱和帮助,当然这种爱是利他主义的博爱,提高全民的生存素质和生活质量(福利主义)是其最高准则,对社会的关注则表现为对社会机制正常运作的严格要求,即积极预防和治理社会发展动力衰竭等问题,因为从本质上讲,这些问题所损害的并不是社会,而是社会中的人。

可见,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体系)不是空穴来风,水上浮萍,而是根植于西方的'文化土壤之上的,无不闪烁着博爱、民主、人文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想的光辉。

社会工作是助人的专业,其基本功能是解决社会问题(实质仍是助人),因此,基督教教会团体及教徒个人的慈善活动,便被一概看作是社会工作的起源,而这种慈善活动的思想动机正是来自于基督教博爱助人的哲学思想,虽然后来形成了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队伍,但基督教哲学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并未结束,社会工作者中大量基督教信奉者的存在,就是一个最有力的事实。

基督教哲学中的博爱及助人思想源于“教徒皆兄弟”这一人人平等思想,但这种平等更多是精神层面的平等,它教导人们可以在天国(彼岸)里获得自由和平等,这种出世思想所导致的结果是,教会团体及教徒对处于困境者只能给予一种被动的,浅层次的,软弱无力的帮助,要么是施舍一些衣食,要么把人拉入教会,进入信仰中的天国以求对现世(此岸)的解脱,这种帮助显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也不适合社会发展趋势。于是马丁·路德等人便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而这正是文艺复兴时期。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封建的神权统治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先进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正在萌芽,社会正孕育着革命,人文主义、民主思想等文化运动向封建神权专制体制发起了冲锋,这种思想解放的影响遍及西方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与基督教哲学相比,人文思想所要追求和达到的则是世俗中的平等,它是直接的,实实在在的,发生在现世生活中的,而不是在彼岸的天国里,它符合了时代的要求,它要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人的平等、自由、尊严和幸福。因此,它比基督教更富于实践性,更深刻,更全面,作为在此案中追求人的福祉的社会工作来说不可避免地深受影响。“这也正是许多社会工作者常以人道主义自居的根源,社会工作者当然不纯粹是人道主义者,但他们的价值观很多显然是建立在人道主义的价值观之上的。”美国社会工作人员伦理守则的第一条也曾写道:社会工作是建立在人道主义与民主理想的基础上的。

民主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就在于,追求民主已经成为社会工作的目标之一,Morales和Sheafor在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中说:“人民必须有平等的机会参加社会的塑造。”社会必须给民众以民主参与和管理的权利,以便为成员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机会,使每个人都能发挥其最大的潜在能力。同时,人们只有获取了广泛的民主,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去贡献于社会,实现贝姆所说的“每个人都有义务去寻求自我实现的方法,以便能贡献于社会”。民主思想还对社会工作的方法产生了影响,社区工作和小组工作(团体工作)中都有民主思想的成分。

社会工作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但却从来不诉诸于暴力,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中不存在“暴力”二字,社会工作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手段是点点滴滴的改良,他们认为阶级矛盾是可以调和的,问题是可以用温良方式解决的,这种观念正是来自于西方社会主义(不含马克思主义),这也是社会工作能够在西方社会生存发展,而不被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国家所接受的一个原因。社会主义拓宽了社会工作的视野,使其有了更为明确的社会目标,“一个理想的社会应有其职责与能力去为每一个人提供解决困难,预防问题及促进自我能力实现的充分机会”[Bantlett],“社会应提供资源与服务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使人们免于饥寒、痛苦、失学或受歧视”[Sheafor],这些价值观正是社会主义思想的反映。

福利国家是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抗中成长的,它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就在于,“越来越多的人从社会福利的观念出发去认识社会工作,随着社会保障体系及福利国家的出现,社会福利观已经成为某些地区或国家社会工作的主旨,”社会福利已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福利行政已成为社会工作主要工作方法之一,社会工作者已成为开展福利工作的主要力量。

由此可见,社会工作虽然根植于基督教哲学的慈善观,却是在人文主义、民主思想、社会主义和福利国家等思想的土壤上成长、壮大。这些思想都是西方社会几百年来最为重要的社会思想,其产生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社会危机四伏,矛盾冲突加剧,它们为解决问题的思想主导,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社会工作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吸取其精华,逐步完善和确立了自己的价值观,因此,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体系,它不停地吸收着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精华,以服务于自己的根本功能——解决社会问题。

304 评论

囩囩囡囡

美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历程及启发

美国社会工作起源于殖民时期的志愿者服务,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美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历程及启发,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美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四个时期

美国社会工作起源于殖民时期的志愿者服务,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但其成为具有专业技能和资质要求的职业和专业则是基于近百年来的发展。通常,美国社会工作专业(职业)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志愿服务到成为职业(1915 年之前)

殖民时期,生存条件非常恶劣, 个人和家庭的存活部分依赖朋友、邻居和社区中的志愿者的志愿服务。随着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这些志愿服务逐渐地走向正式化。A l e x i s 曾就19 世纪80 年代早期美国遍地开花的社会组织这样评论道:“所有年龄、条件及性格的美国人都在不断地形成(各种)组织,为人们提供娱乐、建立教堂、餐馆、医院、监狱和学校。”

1863 年成立马萨诸塞慈善部之后,社会工作逐渐发展为带薪职业。而对社会工作成为一种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是1877 年,布法罗(水牛城)成立了慈善社(慈善组织协会)。之后,不少城市都效仿之。1893 年, 布法罗慈善组织社的Nathaniel S. Ro s e n a u 提出,当下最迫切的是, 从事慈善工作的人有责任接受特殊训练。这也直接导致1898 年的纽约公益学校的组建。该学校在纽约慈善组织协会秘书Edward 的指导下, 开始为带薪社会工作者提供六周的暑期训练营,之后,培训时间延长至一年,最终延长至两年。

导致社会工作成为一种职业出现的另一影响因素是1886 年睦邻运动(settlement movement)的兴起。继伦敦汤恩比馆之后,美国一些社会改革家如珍.亚当斯(Jane Addams) 和柯以特(Stanton Coit)分别在芝加哥和纽约建立了睦邻舍。仅短短15 年的时间,当时美国就有上百所的睦邻舍在行动,被评价为“无数的年轻人投入到1890 年代的睦邻运动中……对20 世纪的社会工作和社会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社会工作实践与应用的制度化最初起步于1905 年马萨诸塞州的全科医院。在R i c h a r d C. Cab ot 等人的指导下,在医院里建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医务社会工作部。其间关于医务社会工作与护士的身份之争纷纷扰扰若干年。医务社会工作者对专业教育更感兴趣,因为这样有助于他们超越“暖心”的附属地位,而成为能够理解病人困境产生的身体与社会情境的专业者。而且,职业的专业化也使其与医学院建立某种联系成为可能。1912 年,美国波士顿社会工作学院设立了一年制的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班。

社工职业联合会的成立对作为一种职业的社会工作的发展亦有重大影响。1873 年, 美国成立了国家慈善联合会,后更名为美国慈善矫治委员会(N a t i o n a l Con ferenc e on Char itie s and Cor r e c t ion s), 促使志愿者和专业工作者合作, 讨论社会问题, 为服务供给出谋划策。自此,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与其他关切社会福利的志愿组织划清了界线。

第二个时期:专业化初期(1915-1950 年)

1915 年的美国慈善矫治委员会的会议上,Abraham Flexner 提出了一个议题:“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吗? ”并提出了界定专业与否的六项标准,认为“社会工作”“绝对接近”是一种专业。之后,为了建立自己的专业属性,社会工作者相继为之奋斗了35 年。

建立专业规范是奋斗内容之一。1921 年时社会工作者达成共识,即“我们需要一个标准,一个规范,必须去遵守的规范,否则我们将永远处于低下的社会地位”。之后,便在1923 年的美国社会福利委员会会议上,起草并讨论了一个行业规范,即“个案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试行稿)”。尽管它从未成为正式运行规范,却代表着职业规范标准化的努力之始。

对社会工作职业的专业化影响最大的恐怕是分支专业组织的成立与发展,而这也引起了综合性专业组织与分支专业组织间的权力分割。综合性组织与分支专业组织之间的结构关系成为影响其职业的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1917 年美国成立了社会工作者交流协会,提供职业咨询和发布职业需求,随后还涉及专业标准的界定与认证。1921 年,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取而代之, 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专业协会。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的功能却在日后逐渐被不断成立的更加专门化的分支专业组织削弱。

社会工作教育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可圈可点。该时期主要致力于如何将社会工作教育从培训机构转移至学院或大学,因为那里才是更多职业的专业教育所在地。1919 年, 美国社会工作者专业培训学校联合会成立,会员既有培训机构,也有附属于大学的培训院校。该组织的目标就在于发展社会工作教育的专业标准。1927 年的一个巨大进步是将职业培训学校联合会并入美国社会工作学院联合会。最初,培训机构可以提供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教育。到1939 年时,美国社会工作学院联合会(AASSW) 决定, 只有隶属于大学的两年制研究生项目才是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这直接遭到了那些提供本科专业教学的学院的反对。1942 年, 美国社会服务行政学院联合会成立,成为其历史上第二个专业教育组织。社会服务行政学院联合会组织中西部更多的公立大学提供学士和一年制的研究生水平专业教育课程,被描述为“是对不现实和不成熟的坚持研究生培训的反抗运动,也是对过于强调仅把专业的个案工作作为主要社会工作技能的反抗运动”。1951 年,这两大组织最终合并为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即CSWE)。

另外,1926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 社会工作者的平均年薪是1517美元, 比当时小学教师的平均年薪低18%, 比当时中学教师的平均年薪低38%, 证明了该时期社会工作相对较低的社会地位。这项研究激起了社会工作者对专业地位的诉求,成为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积极力量。

第三个时期:成果巩固期(1950-1970 年)

1950 年, 几个专业协会和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达成一致,同意共同组建社会工作会员组织临时委员会[Temporary Association of S o c i a l Work Memb e r s h ip Organization (TIAC)],其目的在于成为专业协会的核心组织。经过努力, TIAC 在1952 年促成了几个专业组织的融合。到1955 年时,这种融合完成,生成为美国国家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其主要目标是:(1)提升社会工作服务行政;(2)促进社会工作研究;(3)完善社会工作实践;(4) 提升社会工作教育;(5)为专业招生; (6)改善社会条件; (7)获得公众理解; (8)改善社会工作者的薪资和工作条件;(9)发展、传播、强化道德准则; (10)资格和能力认证;(11)促进其他国家的职业发展。

1961-1965 年短短四五年时间里,美国国家社会工作协会的会员数量已经从28000 个增长至45000 个。协会会员大规模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工作者认证学会(Academy of Ce r t i f ie d S o c i a l Worke r s AC SW)的成立。该学会要求社会工作者必须同时满足既是国家社会工作协会会员又具备两年督导经验这两个条件。这就迫使社会工作者加入国家社会工作者协会,以期获得资格认证。

19 世纪50 年代晚期, 美国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思考充斥着当时的社会工作研究。格林伍德(Gr e e nwo o d)运用相对接近的研究方法对专业属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确定专业界定的五大属性,即: 理论体系、专业权威、社会认可、道德规范守则、专业文化。1958 年, 美国国家社会工作协会发布了“社会工作实践的明确定义”,被认为是界定社会工作专业边界这个艰巨任务富有价值的开始。1960 年,美国国家社会工作协会采用道德守则指导专业实践,由此完成迈向具有完整意义上的专业性的重要一步。

第四阶段:脱离专业模式(1970年至今)

所谓脱离专业模式,是指1970 年代以后美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取向更加开放。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获得专业职业资质的门槛降低;二是社会工作实践教育趋向通识教育;三是与其他专业的合作不断加强。

1960 年代晚期和1970 年代早期,随着社会意识的不断觉醒,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活动领域变得比此前几十年里都更加积极活跃,被描述为“准备离别临床导向的阵地,挥师社会行动的前线”。因为一心想要达到更高的专业地位,激进的社会工作者有时会做些不受欢迎的事情。这种颇有争议的行为给公众留下了不友好的专业形象。随着联邦政府支持的减弱,社会工作者又再次转回到了更多的临床方向,社会政策的取向也刮起了怀旧风。

1970 年, 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 A S W)做了一件极具戏剧性的事。NA SW 修订了其入会条件:任何人,只要完成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C S W E)认可的本科课程,获得学士学位,就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职业资格的获取以具有本科水平的专业教育为前提,这为不少少数族裔群体和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低的人进入这个行业提供了机会,因为他们不必同时满足本科和硕士的教育背景要求。1985 年的数据显示, 23500 名主修社会工作专业学士学位的学生中,有 的学生是少数族裔背景;当年14055 名全日制M SW 学生中,仅有 的少数族裔。然而处于该层次的社会工作者从未被具有专业硕士学位的社会工作者所认可和接受,形成了专业人才内部的'结构性歧视。

里根政府保守政治风气的回归, 降低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获得工作的机会。1970 年代末主修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的学生数量达至峰值, 之后就急剧下降,到1983 年时下降了1/4, 但1983 年之后又开始逐渐回升。M SW 学生人数也是如此, 1970 年代末至1983 年间不断下降, 至1983 年时少了1/5, 但1983 年之后却开始相对平稳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劳工统计署(the of Labor Statistics)对社会工作岗位需求增长的预测是“与平均水平持平”,到1995 年时已转变为全年均“高于平均水平”。这显然要归功于社会工作者注册模式的改变。社会工作人才市场不断增加的供需矛盾在不断地调和着人们服务需求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比例。

围绕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一直都存在这样一个争议,即社会工作实践教育应该是通才教育还是专门具体的教育。而社会工作实践基础教育的通才取向则是本时期的主要特点之一。这意味着在其他专业趋向于精细化时,社会工作却选择了相反的方向。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要求学士学位教育把“培养实践领域的通识人才”作为基本教育目标。而硕士教育则在一年制或两年制的全部或部分时间里进行通才性实践教育。这种实践模式被认为是兼容了在人和人类环境之间转换的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助人者的概念。该目标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专才教育。专才教育是建立在通才教育基础之上,而后扩展至专门领域或更加高级的通才实践教育。1985 年R u b i n 的一份报告显示,61% 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直接进入应用实践领域;18% 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学习更高级的通才实践方法;其余的分布在各种行政或管理岗位,以及社区组织、社区计划项目岗位。从本科毕业生所选择的实践领域或社会问题领域来看,22% 的学生选择精神健康或社区精神健康领域;16% 的学生选择卫生护理领域;14% 的学生选择家庭服务领域;11% 的学生选择儿童福利实践领域。这反映了美国社会工作的实践与专业应用一直着重于传统受欢迎且专业上可接受的领域。

随着自身专业身份的稳固,社会工作者开始和其他专业一起致力于加强专业间的合作实践与教育。其动因主要来自专业间合作实践与教育的国家联盟,即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和社会工作者协会加入了来自医学、法学、神学、教育、护理、心理学的平行联合,成立“卫生学科同盟”,以探索通过专业间的合作来改善人类服务途径。这和之前企图创建一种新的专业而不是混迹于祛魅的现有专业(比如“人类服务” 运动)相反,开始探究一种独立的、有贡献的专业行为,以合作的方式参与到人类服务领域。学者们普遍认为,随着美国社会的复杂化,单一的专业化方法已经很难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当只有专业和职业的精细化(专门化)而没有专业间的合作时,受到损害的主要是人类服务机构的客户。

美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反思和启示

在专业组织、实践者、学者的共同努力推动下,美国花费了70 多年的时间努力使社会工作成为一种专业,完成了职业化与专业化过程, 同时推动了社会福利政策的不断完善,增进民众福祉。如今专业共识已经形成,即社会工作是众多专业中一个目标独特的专业,旨在帮助人们通过与其环境互动的方法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已经被授予职业地位与专业权威,为那些有需求的人认真地用专业权威提供专业的助人服务,尽管有时他们的专业性受限于所在的服务机构。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几十年来一直在证明社会工作者的知识、价值和技能基础。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并建立了评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教育水平的标准,源源不断地为该行业输送具备专业知识的职业人才。在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方面,社会工作也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却有效的“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体系,建立了一套程序以解决社会工作者可能出现或面临的问题,以履行专业和职业责任,保护服务使用者(案主)和普通公众有可能会遇到的因专业垄断而产生的专业滥用问题。

纵观美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历程,着实感觉到其奋斗成为一种被公众认可、具有专业权威和职业地位甚至学科地位的过程之艰难。反观中国大陆社会工作30 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唏嘘之外,实在任重道远。职业地位与专业权威紧密互构,没有专业权威和专业地位,就会缺乏相应的职业地位与职业权威。同样, 没有职业地位与职业权威,就难以推动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

如果要比较中美两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历程,则有必要对“profession”和“discipline”进行区分。“pr ofe s s ion”一词在英语中意指“需要特殊技能和资质的工作”, 尤其是指“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工作”。“discipline”一词在英语中意指“学科”,是一种知识领域,尤其是指在大学中人们学习或被教授的一门科目或课程。美国和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历程可分别概括为“内生性”的专业发展路径和“植入性”的学科发展路径。所谓“内生性”的专业发展路径,是指其最终成为一种专业的发展逻辑主要是建立在内部条件和内部环境基础之上的,而外部条件和外部因素对其形成和发展有关联、互补,甚至可能融为一体而共同形成其促生因素或力量。所谓“植入性”的学科发展路径,是指学科发展主要依赖外部力量与外部因素的构建与影响, 内生因素或内在条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甚至被忽略。在“植入性” 的学科发展路径中,学科与社会职业需求的衔接、在职业结构与专业结构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就似乎变得更加艰难。

美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志愿者服务—职业—职业培训—专业(同时发展成为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学科)的路径。在这样的路径中,从最初的志愿者服务蜕变为一种职业,源于对服务提供者技能与素养的需求。当它蜕变为一种职业后,就有了职业技能的需求, 于是就产生了职业培训学校。为了获得职业地位和职业权威,职业培训被搬进了大学课堂,通过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而成为大学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发展历程中少不了社会政策转向、政府福利理念和福利政策、组织间结构关系等的影响。从零散的技能培训到大学的学位课程体系的建立, 成为具有很强“专业性”特点的学科体系,是基于实践过程中的服务需求,而这种需求则是主要的“内生性”力量。

中国大陆社会工作尽管只经历了短短的30 多年时间,但其发展路径相当清晰,把其描述为从一个构建大学学科体系到不断谋求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过程,并概括为“植入性”的学科发展路径并不过分。国内社会工作专业开始于大学的学科建设。“象牙塔”内的学科建设基本参照西方学科体系,尤其是几乎照搬我国香港地区的高校学科建设体系。而且在建立该学科体系的时候,并没有完全考虑学科成立的基本要素,比如师资能力和水平、社会职业体系基础、专业水平与标准、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等。这种“植入性”的学科发展路径因其话语体系与现实需求存在距离,在推动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的改善、为民众谋福祉方面的作用有限,难以突破现有职业结构的藩篱,是国内社会工作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尴尬问题的主要原因。“一穷二白”做社工,可以说是对国内社会工作专业起源的真实写照。同样, “一穷二白”做社工,也应该成为我们反思社会工作学科建设、职业和专业发展30 多年来经验和困境的起点。

177 评论

相关问答

  • 社会工作者的感悟

    社会工作是一个性质明确又处于发展中的专业和社会服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你参考! 篇1 离开社群工作快四年了,但在那工作的二十三个春秋深藏在我的

    leemary6401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美国社会工作者守则的感悟

    社会工作者的理念 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

    孑子孓COMIC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美国社会工作者守则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我整理的读德胜员工守则有感,希望能

    識食過人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英国社会工作者伦理守则

    简单的说,社工在未来会有所作为,但是就目前和我国国情来看,情况不容乐观。1.工资低。深圳还算是高的4k,其他城市2k就不错了。2.地位低。现在基本是无人管状态,

    秀之美--艳梅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对社会工作者的感悟

    社工待遇已经快和事业单位差不多了。 从召开的“全国社会工作本土化与社会工作实务高级研修班”了解到,自2008年以来,我国共有4万多人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

    谁的吴邪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