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32

吧啦左耳
首页 > 社会工作者 > 西方社会工作者的地位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朵喵喵ljh

已采纳

社会工作者的重要性参考 导语:社会工作者 Social worker,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 在国际上,通常称专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才为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目前一个公认的看法是,社工被称为“社会工程师”,是处于政府、社会同个人之间的缓冲区,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对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对于许多人来说,社工的概念尽管还有些陌生,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而今,这个蒙着神秘面纱而又温情脉脉的崭新职业,已经呼之欲出,渐露头角。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工人才”的有力支撑。在我国大陆,社工这个一直不为人们所熟知的职业2006年以来急骤升温,用“高调亮相”来形容现在的社工这种喷薄而出之势最为恰当不过了。 党的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在中国建设宏大的社工人才队伍。首次将“社工人才”写进中央文件,并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开天辟地第一次。当国家从制度层面上建设一支队伍,社工就不是混同在社区和福利机构中的模糊陌生职业,它开始挺立在人们的视野中,它预示着社工春天的到来,预示着社工新时代的开始,也预示着社工职业将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可以肯定,“社会工作”是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七次人民代表大会”的一个关键词,这对全国社会工作者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对社工职业发展也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2006年11月24日,深圳又传来利好消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首次进入民政工作任务,与民政干部职工队伍、社会志愿者队伍并列为民政工作的三支队伍。国家民政部宣布,“十一五”期间,我国民政系统要争取培养超过10万名社会工作人才,并在所有民政范围服务类机构以及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设置社会工作岗位,配备相应的社会工作专门人才。2006年底,中国第一个社会工作学院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成立。 社工职业正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从培训、认证、安置就业,国家在体制上给这个“冷门”职业提供了展现在人们眼前的绿色通道。更重要的是这个职业的诞生,因为将给公益事业注入专业的、新鲜的血液,也必将为自身发展孕育澎湃的动力。这一点可以从上海2006年举办的几场社工招聘会得到证明。在招聘会上,大批报名者蜂拥而至,现场的火爆程度大大超过人们预料,报名总数也比2005年第一批增长了一倍多。与此同时,前来应聘社工职位的人员学历水平也较以往更高,大学本科生,甚至英国、澳洲等地留学归来的高材生也加入了应聘者的队伍。难怪有专家说,“社会工作的春天来了”。 社工在我国的发展始于专业教育。1988年,北京大学设立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个社工专业,开始了重建社工专业教育的进程。到2006年底全国有近200所高等院校设立社工专业,形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三个办学层次。同时,上海、重庆、江苏等部分省市还相继建立社工专业自学考试制度。社工专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为“社工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建设以及社工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000年,从香港社工发展中获得启发,国家民政部开始向人事部提出关于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并于2003年初向各省市民政厅下发《关于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的通知》,积极倡导有条件的省市大胆开展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建设试点工作。2003年上海市率先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同年,江苏省建立社会工作者水平等级考试制度,浙江省建立社会工作与管理岗位资格证书考试制度。北京、天津、福建、重庆、广州、宁波等城市也在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和试点。虽然国家统一的社会工作职业评定还没有正式进行,但是可喜的是已经起步了。 2004年5月16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从工作标准角度规定了社工职业的工作要求、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社工被正式认定为我国的新职业。但其侧重的是建立职业技能资格制度,在职业鉴定中地位设定稍低,与技工排在一起。而在西方和我国港台地区,社工属专业技术人员。鉴于此,2006年7月20日,国家人事部和民政部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首次将社工纳入专业技术的范畴。2006年12月13日,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专家委员会在深圳成立,这意味着我国社工职业水平评价工作从此有了权威性指导机构,标志着我国社工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与此同时,社工人才的出路问题也在国家重点考虑之列。国家民政部门将率先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残障康复、公益类民间组织和家庭生活服务等领域设置社会工作者岗位,多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提高民政工作领域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北京市宣称,“十一五”期间,将对各居委会主任、村委会主任、社区服务人员、殡葬工作者等社会工作者评定初、中、高职称等级,并考虑相应的待遇。而广州日前出台的《广州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暂行规定》指出,社工可通过认定、考试和评审等方式取得职业资格,即使居住在广州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也可申报社工职业资格。 社工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美国专业社工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日本为5‰,加拿大为‰,我国香港地区仅注册的社会工作者就占总人口‰。按发达国家和地区标准,我国至少需要200万专业社工,也就是200万个工作岗位。目前,我国有城市低保对象220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6500多万,残疾人口8200多万,重点优抚对象460多万,孤儿万,还有老年人口亿,常年受灾人口1个多亿。但截止2005年底,我国民政系统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仅有万。仅就工作量而言,平均1个工作人员要为1000名重点民政对象提供服务,这与社会工作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从这个角度来说,社工人才缺口很大,社工职业大有用武之地。 按照新的国家标准,社工岗位将分为四类:一是各级各类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如民政部门,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主要业务部门,要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才,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二是公益服务类的事业单位,如各类社会福利服务机构、社会救助机构、优抚安置机构等提供社会服务的机构要大量设置社工岗位;三是社区,包括街道和居委会两个层次,要结合本社区特点,在社会工作机构,如社区服务中心和社会工作站等大量设置社工岗位,使用社工;四是大量民办的公益性、慈善性社会团体、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如养老机构、助残机构、青少年服务机构等,要配备必要的专职社工人员,提供专业服务。从中可以看出,社工最主要的就业领域是:学校、企业、医疗社工机构、老年福利机构、矫治机构、社区部门、社会保障部门、青少年工作机构、婚姻辅导机构、家庭社会工作机构、居民小区等。 在国外,社工处于中产阶级收入水平。在我国香港,社工专业毕业生一般要比其他专业毕业生的薪水高出约20%左右,一般初级社工月薪在~万元港币,高级社工年薪能达到40万元以上。社工在我国是个全新的职业,它的薪水应该处于什么标准?是否有相关的职业可以参照?社工目前的收入水平与其付出的专业劳动是否成正比?等等,目前国家正在加强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有望较快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给专业社工提供用武之地。上海日前表示,即将出台《上海市在社区推进社工的实施办法》,对社工应得的薪酬、岗位做出明确规定,成熟的“一级社工”月收入有望突破万元。 正如其他新事物一样,社工职业作为一种创新,是时代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和趋势。也正因为如此,它不可避免地受着这样那样的因素制约。缺乏规范的岗位设置、科学的从业标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社会认同等,是我国社工职业发展缓慢的普遍原因。 长期以来,社工一直处于“冷门”状态,甚至大多数人把社会工作误以为成简单的“居委会工作”,“老年人做的事”,社工职业总体上专业化程度还不高。目前在职在岗的社工绝大多数都未接受过专业学习,而从高校科班毕业的那一小部分社工,实务能力也难如人意。尽管培养或引进了部分社工人才,但现有从业人员总体上学历、水平较低,而且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工专业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难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服务,缺乏行业自律和评估,无法有效应对和解决新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如上海浦东区为2006年司法社工试点区,但其社工多由司法系统转岗或社会招聘而来,真正社会专业出身的所占比重不到1%。 社工职业还面临一系列体制性障碍。比如,社工作为专业技术人才的身份与薪酬之间的差异较为显著,职业资格认证没有发挥提升“人才价值”的实效,职业资格证书与职称不挂钩、与岗位配置不配套,人才聘用缺乏统一标准,服务价值长期被低估,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体制没有确立,行政、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各类社会组织不够发达,各级财政投入不足,等等。这些因素导致大量社工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社工职业的大力发展。据悉,北京大学社工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前沿社工的学生不到10%。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比率还高一点。社工毕业生考研、出国、流向其他行业的较多,流失率不小于40%。2006年上海社工职业资格考试报名人数比2005年减少了近4成。其中“社工人才”比较集中的复旦大学2006年毕业22名大学生,但真正从事社工行业的只有2人,从事相关行业的有3人。在社工刚刚起步的今天,更多的广大“社工人才”“翘首企盼”决策者能够出台更加明晰和有力的政策。 一种新职业受到重视需要时间,我们的观察仍须假以时日。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做出积极探索:如广州的东山荔湾等地接受了社工专业者的思路,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番禺荔湾等地试设禁毒社工等。但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不仅仅是社工人才之福,更是将社会工作推向前进之必要,最终有利于协调经济与社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

249 评论

beetleleon

西方社会工作价值基础分析

导语:社会工作发源于人道主义与民主的理念,它的价值观基于对所有人的平等、价值与尊严的尊重。基于百年的历史,如今的社会工作实践已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满足人类需求与开发人类潜能之上。人权与社会公正是社会工作开展的动力与合法性所在。我们与社会弱势群体一道,致力于减轻贫困、解放那些脆弱的和受压迫的人们,以提高弱势群体的社会参与度。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根植于各国与全球职业伦理。

当然,社会工作与中国社会间并非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它是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因此,对于处在现代化之中的中国来说,发展社会工作是不容回避的现实,是中国现代化的内在需求。只不过是我们在发展它时,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社会的社工发展之路,鉴于价值观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拟对社会工作在中国的价值基础进行浅显的探讨。

对西方社会工作价值基础的分析

要探讨中国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就有必要先对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进行了解和分析。本文认为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古希腊的幸福论认为,幸福是与别人分享得来的,富人要想感到身心愉快,要获得别人喜欢和赞美,甚至要想控制别人就应该向穷人提供财富。这种观念使穷人有机会从富人那里获得救助。当然也促使了人们的善义之举。

而基督教则“强调对弱者的爱护就是对上帝的崇敬,对弱者的冷漠就是对神的损害。”认为人的本性有共同来源,人性都被打上“原罪”的烙印,又因耶稣的赎罪而获得解脱,人能否取得最终拯救,取决于是否热爱上帝,并遵循他的教导爱人如己。这样,基督教便以上帝的崇高名义取消了人在自然上和道德上的不平等,基督教的爱便成为扩大的父子之爱,兄弟之爱,即利他主义的博爱,这种爱促使教徒给予他人以主动、积极的关怀,帮助苦难中的人,而这也正好是教会搞慈善事业的主要原因。

2、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对中世纪封建教会神权至上的一种思想潮流。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恢复人的尊严,强调人的价值和力量,要求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主张把人从教会的桎梏和封建等级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反对出世思想,反对禁欲主义,肯定现世生活幸福和享乐。[4]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掀起了一场革命,而人道主义和人权理论也正是它的重要产物。

人道主义的最初发展阶段即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它是人类追求真、善、美,发扬人性,把人的价值、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放在首位的社会思想和哲学思想。它直接面向社会现实,反对人的异化与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极权主义,重视对人的存在的心理分析,关注人性的改变和完善。

而人权理论照样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潮的产物。当时,人文主义者提出“人权”以反对封建特权和神权,他们强调人有权享受幸福满足个人的利益和需要,要求自由和维护人的尊严。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和卢梭等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人权理论,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人人都享有人身、思想、财产和自由的“自然权利”,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尽管人权理论在当时是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的,但它的进步性是显而易见的。

3、民主思想。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文demokratia,它由demos和kratos两个字合成。Demos是“人民”和“地区”的意思,kratos是“权力”与“统治”的意思,希腊文的基本含义是指“人民的权力”或“人民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分区选出的代表治理或统治”。显然民主最初是普通大众追求政治权利的一种思想,它同“专制”和“极权”相对立。

民主的基础是平等,具体到社会政治领域而言,其实质就在于要把民众从专政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社会发言权和管理权,使多数人的权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得以体现,民主政治支持多元论,接受并推动多元化的社会,同时,民主政治反对暴力和压迫,借助于合理的手段去解决冲突。

民主思想在文艺复兴之后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具有了更多的含义,并且也由政治领域扩散到文化、艺术等其他众多领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起源于资本主义社会早期,当人们发现他们在封建社会废墟上建立的新社会——资本主义,仍然充满了罪恶,甚至是更加不公平,剥削更为严重,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时,他们便又憧憬和设计一个新的合理的、公平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幸福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形态便是社会主义社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费边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对社会工作有较直接影响的是后两者。

费边社会主义的社会价值观是:个人必须为社会工作,为公益献身,社会作为回报则必须保证个人的自我实现。人与人在平等的基础上保持协作关系,贫富收入不宜过分悬殊,贫困不仅是个人的事,也是社会的事,有机体(注:来源于和伯特·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说)部分遭到削弱势必危及有机体本身,摆脱贫困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利,它合乎人道主义的原则。在政治上,它认为资本主义应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手段是通过渐进的改良。

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党国际政治思想体系的总称。它否认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认为社会发展不需要革命,只需要不断改良,主张通过议会选举和平掌握政权,建立多党轮流执政的政府,反对暴力革命,主张通过征收高额累进税和遗产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消除两极分化。

5、福利国家(福利主义)。福利国家以福利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为理论支柱,主张国家通过累进税制,社会保障,失业保险,价格补贴,住房资助等办法,提高社会福利,认为这些措施能保证充分就业和经济繁荣,永远消灭贫困和阶级。“从广义而言,福利国家是人道主义精神与资本主义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思想和行为对抗的产物。从狭义而言,它主要是一种社会政策,即政府直接或间接地给社会或其中的某类人提供福利的国家立法。”

福利国家的核心在于其福利的社会性,不是少数特权者享有福利,而是多数成员或者是社会所有成员多享有平等的福利。福利国家后来也成为了费边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费边社会主义的福利思想为:1)从社会有机体的理论出发,强调要提高国民效率,必须保证国民最低生活标准(总体的一部分遭到了削弱势必损害整个有机体的效率);2)从平等、自由、民主、协作与人道主义的社会价值观推论出享受此种最低文明生活是每个公民的天赋权利;3)政府有责任和义务组织各种社会服务,采取各种手段,包括某种形式的财富再分配来达到这一目标。[8]而西欧各国的社会民主党在50年代后,则把建立福利国家作为实现“民主社会主义”的任务和目标之一。福利国家同西方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并成为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所发生的最大变化之一。

当然,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绝不仅是上述五部分,但无疑它们是最重要的。上述价值基础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它是社会工作价值观或价值体系的源泉和土壤,为社会工作看待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直接的或间接的思想指导和方法。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西方社工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价值体系,因篇幅所限,本文不再详细论述,详见Bartlett(巴特勒)[10],Morales(莫雷李斯)和sheafor(雪佛)等人的论述。

由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体系)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工作所关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人和社会。人是核心,是根本出发点,人有与身俱来的价值和尊严,有均等的机会获得个人生存和发展,有天赋的权利参与社会管理和建设,并且个人有自己的独特性和自决的权利。社会是人最为依赖的伙伴,它由人组成,却超越和强大于单个的人,它应该创造民主,公平和环境,调动自身的资源,已给人们提供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保障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既然社会工作所关注的第一要素为人,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关注就表现为对人的爱和助,尤其是对那些弱者的关爱和帮助,当然这种爱是利他主义的博爱,提高全民的生存素质和生活质量(福利主义)是其最高准则,对社会的关注则表现为对社会机制正常运作的严格要求,即积极预防和治理社会发展动力衰竭等问题,因为从本质上讲,这些问题所损害的并不是社会,而是社会中的人。

可见,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体系)不是空穴来风,水上浮萍,而是根植于西方的'文化土壤之上的,无不闪烁着博爱、民主、人文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想的光辉。

社会工作是助人的专业,其基本功能是解决社会问题(实质仍是助人),因此,基督教教会团体及教徒个人的慈善活动,便被一概看作是社会工作的起源,而这种慈善活动的思想动机正是来自于基督教博爱助人的哲学思想,虽然后来形成了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队伍,但基督教哲学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并未结束,社会工作者中大量基督教信奉者的存在,就是一个最有力的事实。

基督教哲学中的博爱及助人思想源于“教徒皆兄弟”这一人人平等思想,但这种平等更多是精神层面的平等,它教导人们可以在天国(彼岸)里获得自由和平等,这种出世思想所导致的结果是,教会团体及教徒对处于困境者只能给予一种被动的,浅层次的,软弱无力的帮助,要么是施舍一些衣食,要么把人拉入教会,进入信仰中的天国以求对现世(此岸)的解脱,这种帮助显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也不适合社会发展趋势。于是马丁·路德等人便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而这正是文艺复兴时期。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封建的神权统治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先进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正在萌芽,社会正孕育着革命,人文主义、民主思想等文化运动向封建神权专制体制发起了冲锋,这种思想解放的影响遍及西方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与基督教哲学相比,人文思想所要追求和达到的则是世俗中的平等,它是直接的,实实在在的,发生在现世生活中的,而不是在彼岸的天国里,它符合了时代的要求,它要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人的平等、自由、尊严和幸福。因此,它比基督教更富于实践性,更深刻,更全面,作为在此案中追求人的福祉的社会工作来说不可避免地深受影响。“这也正是许多社会工作者常以人道主义自居的根源,社会工作者当然不纯粹是人道主义者,但他们的价值观很多显然是建立在人道主义的价值观之上的。”美国社会工作人员伦理守则的第一条也曾写道:社会工作是建立在人道主义与民主理想的基础上的。

民主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就在于,追求民主已经成为社会工作的目标之一,Morales和Sheafor在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中说:“人民必须有平等的机会参加社会的塑造。”社会必须给民众以民主参与和管理的权利,以便为成员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机会,使每个人都能发挥其最大的潜在能力。同时,人们只有获取了广泛的民主,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去贡献于社会,实现贝姆所说的“每个人都有义务去寻求自我实现的方法,以便能贡献于社会”。民主思想还对社会工作的方法产生了影响,社区工作和小组工作(团体工作)中都有民主思想的成分。

社会工作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但却从来不诉诸于暴力,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中不存在“暴力”二字,社会工作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手段是点点滴滴的改良,他们认为阶级矛盾是可以调和的,问题是可以用温良方式解决的,这种观念正是来自于西方社会主义(不含马克思主义),这也是社会工作能够在西方社会生存发展,而不被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国家所接受的一个原因。社会主义拓宽了社会工作的视野,使其有了更为明确的社会目标,“一个理想的社会应有其职责与能力去为每一个人提供解决困难,预防问题及促进自我能力实现的充分机会”[Bantlett],“社会应提供资源与服务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使人们免于饥寒、痛苦、失学或受歧视”[Sheafor],这些价值观正是社会主义思想的反映。

福利国家是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抗中成长的,它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就在于,“越来越多的人从社会福利的观念出发去认识社会工作,随着社会保障体系及福利国家的出现,社会福利观已经成为某些地区或国家社会工作的主旨,”社会福利已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福利行政已成为社会工作主要工作方法之一,社会工作者已成为开展福利工作的主要力量。

由此可见,社会工作虽然根植于基督教哲学的慈善观,却是在人文主义、民主思想、社会主义和福利国家等思想的土壤上成长、壮大。这些思想都是西方社会几百年来最为重要的社会思想,其产生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社会危机四伏,矛盾冲突加剧,它们为解决问题的思想主导,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社会工作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吸取其精华,逐步完善和确立了自己的价值观,因此,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体系,它不停地吸收着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精华,以服务于自己的根本功能——解决社会问题。

286 评论

迪拉索高品

社会工作者是做什么的

导语:社会工作通过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可以达到促进其正常生活、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等功能。

社会工作者是指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机构、家庭、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主要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它与人们把本职工作之外的福利性、公益性和非专业性助人活动称为的社会工作,有本质不同。

(1)义务工作者简称“义工”,也称“志愿者”,是指基于社会责任及义务,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为促进社会的改善和发展,无偿参与社会服务的人员。

(2)社区专职工作者是指专门从事社区居委会工作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社区专职工作者由通过社会公开招考的人员和社区居民中的离退休人员组成。

(3)心理咨询师是指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岗位分成四类:一是公务员岗位系统,主要是指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司法、公安等职能部门中从事社会政策制定、执行等有关工作的岗位。二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类事业单位相关岗位,包括老年人社会福利院、残疾人社会福利院、儿童社会福利院、精神病人福利院、敬老院、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收养服务机构、社区服务中心、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复员军人慢性病疗养院、复退军人精神病院、光荣院、军休所等机构开展社会服务的岗位;三是与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相关的群团组织和相关民间组织的相关岗位,包括为儿童、青少年、妇女、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专业社会服务的岗位。四是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岗位,部分接受大专层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社会工作者,也可通过“选聘结合”的方式,进入社区居委会,成为专职社区工作者,从事动员社区资源、服务人民群众、解决社区问题、推动社区发展的工作。另外,社会工作者也可以经政府批准,建立独立的民间社会服务机构,从事社会工作服务。

理论上说,从事民政系统包括福利,社区,居委会等从业人员都可定位为社会工作者。通常指从事社会工作的教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专业人员。西方国家主要指在各类社会福利机构或设施中服务的.人员。中国泛指在国家机关和群众团体中,从事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风俗改造、社会基层管理等方面的社会服务工作的人员。

社会工作者队伍基本上由3部分人组成:

①从正式的社会工作学院毕业,取得社会工作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者;

②在有丰富社会工作经验的人指导下,能完成社会工作任务者;

③在社会工作的基层单位从事社会服务者。

社会工作者应具备如下条件:

①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为社会成员真诚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尊重服务对象的主人翁地位的民主观念,以及在工作中克己奉公、廉洁自守的品格。一些国家订有社会工作人员守则,对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行为、态度、责任、道德、品格等作出具体规定。

②广博、系统的知识。要求掌握社会制度、国家和政府体制、经济建设、民族文化、生态系统、人格发展与行为特征、家庭与团体、社会服务和社会互助组织、社区发展与服务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

③角色能力。应具有多重角色,能充当直接或间接服务的实施者,社会立法、社会政策和领导决策的执行者,同有关专业和技术部门、团体与人员联系、合作的活动者。这需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有善于与服务对象和其他工作对象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有适应变化发展的客观环境和掌握时机的应变能力;有较强的综合概括能力和组织才能;有一定程度的想像、联想和创造能力。随着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和深入,社会工作者的地位日趋重要,许多国家加强了对社会工作人员的培训,以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素质。

241 评论

Too兔rich

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是指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的条件有:除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应熟悉与社会工作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应能熟练运用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社会工作方法,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挖掘潜能、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

195 评论

相关问答

  • 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工作地位

    社会工作师待遇是基于国家福利体系的发展。目前医务社工待遇最好,老龄化问题初步突显,未来可能老年服务社工会不错。国内,香港发展最好,中专毕业的社工第一年都能拿到1

    zhangalan26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2
  • 提升社会工作者的地位

    职业社会工作者素质状况调查及对策 摘 要: 在对郑州市二七区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基本情况、基本岗位等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社区工作者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麦麦舞雨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2
  • 国外社会工作者的地地位

    概述社会工作者在社会行政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究竟是做什么的,作为社会工作者,需要为国家做什么事情,新开的社会工作专业以后是如何发展的,社会工作在社会行政中的作用是

    迷糊喵星人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一方面,通过解决问题和增强能力使服务对象有能力应对环境的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通过调动环境中的资源和改善环境,向人们提供更多支持。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和良

    腹黑芝士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2
  • 社会工作者的地位

    导语:在国外社工是一项收入很高且热门的职业,而在我国社工才刚刚起步,香港和广州地区社工体系比较成熟。其实,现在我们国家很需要专业社工人才。国家领导已增加了对社会

    艾吃艾美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