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1

MichaelShaoer
首页 > 社会工作者 > 社会工作者应对案主焦虑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刘阳780210

已采纳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分析

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涉及情感、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等多个方面,阻碍个人的健康成长、破坏家庭和谐、妨碍社会运行。青少年边缘人格的形成受到个体、家庭、学校、社区以及同龄群体等多个社会化主体因素的共同影响。那么,下面是我为大家提供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的表现及危害

就当前的医疗发展水平而言,对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的治疗主要是依托于心理治疗并配合药物治疗来控制病情。可以说,对边缘人格障碍青少年群体的介入对社工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社工在接触边缘人格障碍青少年之前,必须严格按照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和技巧,对边缘人格障碍病症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以便应对在与边缘人格障碍青少年接触过程中的突发情况,从而更好地提供服务。因此,研究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的表现及危害对社会工作有效介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及其表现

边缘人格障碍“是以情感、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的不稳定及冲动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既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因为青少年时期人的情绪处于非常活跃和敏感的阶段,存在较高的边缘人格障碍风险。从已有研究结果看,在早期及时地进行干预治疗有助于改善边缘人格障碍青少年的生活处境,减少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形成的可能。

凯斯(Kaess)等人从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的特征、早期诊断和干预等方面进行研究,指出对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的早期诊断是进一步干预治疗的前提。边缘人格障碍涉及到个体的情感控制、冲动控制、人际关系和自我形象等多个方面。而对边缘人格障碍的特征,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在其出版的《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一书中有过规定,在此基础上,参照郭慧荣、肖泽萍等人及国外已有相关研究,归纳出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的一般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当外部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青少年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甚至自卑感,同时还会产生一种兴奋感和全能感。二是人际关系不稳定。青少年由于情智发展不成熟,与他人的交往多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二者的关系经常在极端亲密和极端对立之间快速转换。三是对外部环境产生敌对憎恨感。由于对外界过于敏感,青少年往往觉得自己是被拒绝和被抛弃的对象。四是容易受挫,抗压能力不强,甚至有自毁、自杀等极端倾向。五是自我认同感缺失,自我意向不连续不一致且互相矛盾,严重者会出现短暂的应激性精神病性症状,致使青少年出现人格解体和非真实感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偏执症状和分离症状。

(二)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的危害

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是一种“稳定的不稳定”人格障碍症,其危害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若不能得到及时干预和治疗,将会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造成无法预知的破坏。现有研究习惯于将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的危害分为四类:攻击——反社会型、主动——家庭冲突型、被动——否定型、孤僻——社会隔离型。这种划分方式可能并不完美,但却对了解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的危害提供了大致思路,即可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角度进行。

1. 个人角度

青少年时期是生命周期中重要的社会化阶段,是个人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许多社会价值、生活技能也将在这个阶段习得。边缘人格障碍的首要危害是易造成青少年自我概念、自我身份的混乱,导致发展停滞,严重者产生人格分裂症状,并对后期成长形成持久的不良影响。其次,青少年患者在控制自己的情绪上非常困难,容易使自己处于一种极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而愤怒,时而忧郁,在日常生活中反复经历不同情绪的快速转变。再次,青少年患者会表现出一些自暴自弃的行为,如沉浸于毒*、烟酒、赌博、淫秽乱中,易产生自残乃至自杀等冲动行为。但是当身体处于良好状态时,又会对自己的冲动行为产生强烈的自责感。最后,边缘人格障碍使青少年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表现糟糕,从而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严重影响。

2. 家庭角度

从对青少年人群特点的了解可知,他们普遍具有一种叛逆心理,表现出对家庭、对父母的反叛。边缘人格障碍使青少年表现出更为激烈的反抗家庭的行为,对家庭和谐产生巨大威胁。他们可能对父母产生敌对情绪,漠视父母的权威,挑衅甚至攻击父母,忽视家庭的存在,不遵从甚至抵制家庭教育,对家庭设置构成极大的潜在风险,进而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3. 社会角度

首先,青少年群体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边缘人格障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产生极大影响,这就使未来社会建设者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其次,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患者情绪的极不稳定性以及行为冲动等特点,使这一人群容易产生反社会的心理和行动,破坏社会秩序,妨碍社会良性运行,如暴力打砸、抢劫行窃,攻击家庭、学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等。

二、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因素

青少年期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排除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的形成更多源于个体的后天习得。影响和制约人格形成、变化、发展更为重要的因素是人生存于其间的整体社会环境。人从一出生就与周围的环境紧密联系,人格的发展是个体在同社会或同伴所建立的关系中形成的。个体从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不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形成、发展和完善自己人格并积极作用于社会。而这一社会化过程涉及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群体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则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主要的社会化主体有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媒以及社区等。下面将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区因素以及同龄群

体因素等方面探讨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

(一)个体:自我认知不足,缺乏积极引导

生命经验会改变人格。埃里克森认为,成长中的人格就是学会在不同时间运用不同能力,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全新的个体的过程。而在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中,每一阶段都会面临特定的危机,因为初期的成长总是会伴随着本能能量的转换,容易产生每个阶段特定的弱点。进入青春期后,随着“力比多”的变迁,能力倾向的发展以及社会角色的尝试使青少年的自我整合能力有所提高,个体在童年时期所建立起来的认识又将受到质疑。这一时期青少年自我在外表和内心间存在差距,自我同一性的需要往往使青少年陷入“我是谁”与“他人认为我是谁”的自我认知困境。

与此同时,埃尔德(Elder)认为生命历程是个体在一生中不断扮演的社会规定的角色和事件,这些角色或事件的顺序是按年龄层级排列的。在个体生命历程中,某一社会角色或生命事件的失败,都可能影响其整个生命历程。例如青少年在校学习过程中,因一次考试作弊,被要求公开保证不再违规,会直接将心理较为脆弱的“问题青少年”完全暴露在公众面前。老师的批评与学生的嘲笑会迫使青少年选择用逃避的方式寻求自我保护,将自我置于群体的边缘。

(二)家庭:家庭功能残缺,情感纽带断裂

家庭是个体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机构。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青少年人格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罗文格尔(Loevinger)认为,在青少年期结束前,家庭是个人“自我发展”最具有影响力的环境。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家庭经济以及亲子互动等都会影响青少年人格的发展。

1. 家庭结构:家庭功能缺失

通常,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即家庭由多少人组成,家庭规模大小;二是家庭模式要素,即家庭成员之间怎样相互联系,以及因联系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家庭模式。这里主要以单亲和离异两类特殊家庭为对象来分析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通过整理各类研究发现,来自单亲或离异家庭的青少年出现越轨行为的可能性远大于双亲家庭青少年。一般而言,家庭结构的残缺往往意味着家庭功能的缺失,最直观的影响是家庭经济收入减少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减弱。

有研究者对父母离异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长期跟踪,发现父母在其前青春期或者青春期阶段离婚的个体,往往以后会出现适应问题,即使在两三年之后也是如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来自单亲或离异家庭的青少年就不如双亲家庭的青少年。就离异家庭而言,有时候父母离异并非总是带来坏的结果,相反,也可能是化解家庭矛盾的一种有效方式。值得关注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来自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偶尔会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他们与双亲家庭比较时,难免会觉得受到不

公正对待,偶尔会遭受他人言语的中伤。对此,他们要么忍气吞声,要么拳脚相向。如果父母不及时引导,很容易为其边缘人格障碍的形成留下隐患。

2. 家庭教育:教育方式的不适与家庭教育的缺位

在家庭教育中,子女往往直接或间接地成为父母意志的继承者和价值投射的“镜子”。尤其是在专制型的家庭教育下,父母运用惩戒性的、专制的、粗暴的管教方式,迫使子女无条件接受其制定的标准和规范,限制子女自主性发挥时是这样。研究发现,不适当的家庭教育将子女塑造成冲动、僵化、死板、悲观、逃避、退缩性格,让子女在心理上“自我囚禁与压缩”,成为害怕面对问题、无法忍受挫折的人。同时,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叛逆期”, 过于强硬的手段往往会适得其反,只会将子女推向另一个极端,制造一系列极端行为予以反抗,如自杀、酗酒、打架、离家出走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形成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教育方式的不适,而是家庭教育的缺位。很多家庭无法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而将希望完全寄托于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然而,事实证明,责任的推卸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促成了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的进一步发展。

3. 亲子互动:代际情感纽带断裂

良好的亲子互动有助于青少年自我人格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家庭为青少年提供情感支持的有效途径之一。以“五人格”模式来说,感受到家庭支持的青少年,“五人格”会产生变化,其中“令人愉悦”人格因素跟“感受到家庭支持”关系最密切。

然而,随着人类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看子女,不可能很好地关注到子女身心的发展。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子女大多数时间在学校,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极为有限,金钱成为许多青少年与父母联系中最为频繁的要素,情感上的沟通互动极为有限。青少年容易认同家庭提供的经济或物质上的支持,而家庭情感归属却逐渐减弱,代际情感纽带断裂,不健康情绪无法及时排解,更得不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只能将之埋藏心底。长此以往,会使得青少年不敢或不想与父母乃至他人沟通,从而逐渐走向边缘。

(三)学校:校园氛围异化,教学体制不适当

学校作为一种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正规化学习机构,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要场所之一。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师生关系虽不如亲子关系密切,但教师却往往成为青少年学习的典范,在潜移默化中改变青少年的人格。同时,学校环境与班级气氛对青少年人格的熏陶也具有很大作用。赫尔斯(Hirschi)认为维系社会与个人的联结有四个要素,而这四个要素正好可以用来说明青少年人格边缘障碍与学校的联结关系:

(1)依附:青少年与学校、教师和同学间的依附关系薄弱,感到学习压力大,常被教师责罚以及被同学疏远;

(2)承诺:青少年在学业上不如意,无法承诺在学习上努力,使其学习动机不足,缺乏学习兴趣,缺乏成就感;

(3)信念:青少年的价值观与学校认同的价值观不符合,学校适应困难,师生关系冷漠,对班级与学校缺乏归属感;

(4)投入:青少年选择将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活动上,不遵守学校规范,破坏社会秩序。下面将从以下几步进一步说明:首先,校园氛围。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以及师生关系。事实上,学校氛围对于青少年学习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已为大多数社会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认同。学校氛围的多个方面都对青少年的学习和成就有着重要影响,就如在好学校里良好的课堂氛围会鼓励教师和学生间、学生和学生间的对话,而且更为强调学习而不是记忆。同时,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积极的校园文化,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这种积极的学校氛围能够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并且强化他们对于自身较高的学习能力的感受,这些感受又会导致更好的学校表现。相反,无序的校园环境、低俗的校园文化以及扭曲的师生关系则极有可能促使青少年边缘人格的形成。

其次,教学体制。当前,学校往往侧重于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等次,这种评价方法本身存在着缺陷,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力,学生个人专长得不到合理的关注,从而产生挫败、消极、抵触的心理。这种不良心理长久积累,会使学生将自己界定为无人理解、得不到认可的边缘人。

最后,学校规范。完善的学校规范是调控学生偏差行为的有效手段。然而,近年来,由于学校规范的不健全,加之家庭教育的不合理、父母过分溺爱等因素,学校规范常常陷入困境,无法得以有效实施,学生旷课、晚归、打架、酗酒等行为愈演愈烈。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以及外部引导力量缺失,会促使青少年学生一步步走向社会边缘。

(四)社区:邻里关系冷漠,社区规范缺失

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常常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社会心理、价值标准、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来控制和影响社区成员的行为,使人们在新的生活条件下继续社会化。探索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的形成必然离不开对社区因素的分析。

其一,社区氛围。与学校氛围类似,社区氛围主要包括社区环境、社区文化和邻里关系。良好的社区氛围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社区归属感。作为社区成员活动的主要场所,良好的社区环境为社区氛围的营造提供物质保障,丰富的社区文化为社区氛围的营造提供精神支持,而和谐的邻里关系为社区氛围的营造提供动力源头。然而,由于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现代城市社区不断扩张,社区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社区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或吸引力不够,邻里关系变得冷漠,这就使得生活于其中的青少年从小就失去了应有的乐土,缺少与他人的沟通。

其二,社区规范。社区规范的建立,旨在规范社区行为,维护社区权益,保证社区安全,促进社区稳定、和谐。然而,大多数社区往往是有规范无落实。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规范本身不合理。社区规范应该是社区成员出于对社区的认同,共同制定的约定性规范,而现在的社区规范大多是各单位出于管理的方便,单方制定的社区规范条文。另一方面,社区规范缺乏配套的保障体系。规范的执行往往停留在表面,没有执行规范的人员,更没有执行规范的必要条件。因此,社区常常处于一种失范的危险之中,社区成员处于自我防御状态,加之成员间互不认识,信任缺失问题也就产生了。社区中青少年耳濡目染,慢慢也就对外界产生一种不安全、不信任的心理体验。

(五)同龄群体:“同龄”而“不同群”,群体分层严重

同龄群体是由地位、年龄、性别、兴趣和价值观念基本相同的人所组成的一种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同龄群体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其作用可能大于学校的影响力,甚至大于家庭。同龄群体的影响在各主体因素中均有所体现。如在青少年校内行为的影响因素中,除了教师和其他相关因素外,同龄人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会发挥重要影响,尤其在高中更是如此。当代社会中的同龄群体已经日益成为青少年日常活动的重要环境。

由于教育的普及,青少年同龄群体均为学龄群体,其同伴关系大多发生在校园内。相同的年龄与学习经历使其相互间的同一性较强,同伴关系应当成为青少年情感沟通和支持的主要对象。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物质生活的丰富,加之父母的溺爱,青少年群体容易沉溺于物质需求的满足之中,极易相互攀比。值得注意的是,在家庭经济因素影响下,同龄群体的特征发生了改变,很多同龄群体往往是“同龄”而“不同群”,他们的兴趣、价值观念等都存在着巨大差异。一些青少年不能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只能游离于“群体”之间。

此外,伴随青少年身心不断发展,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关系上,则由亲子关系转至同伴及异性关系。这种与异性的关系又往往伴随着对男女情爱的懵懂追求,表现出明显的早恋行为,这种特殊的同龄群体关系对青少年人格发展至关重要。一旦这种同伴关系破裂,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青少年极有可能出现一些偏差行为,甚至有可能会对其未来的恋爱婚姻观造成影响。

三、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边缘人格问题的途径

托尔认为“ 人在情境中”,个体的发展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各方面因素又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求助者的成长过程。青少年边缘人格的形成与青少年所生活的环境和自身性格有着根本联系。因此,在对具有边缘人格问题青少年介入时,要把青少年放在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通过了解求助者所处环境,把握边缘人格青少年所出现的问题。针对青少年的个人、家庭、社区和学校方面的介入,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担任服务者、提供者和陪伴者角色,促进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还要作为青少年的资源链接者,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建构多元复合主体支持网络,为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提供和谐稳健的环境。

(一)个人层面:心理安抚与认知引导

社会工作者在帮助服务对象前,首先要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方法评估案主是否患有边缘人格障碍病症,社会工作者作为一个陪伴者和支持者,应主动帮助案主联系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同时,应要对案主产生的不适应、恐惧、焦虑情绪进行安抚,鼓励案主接受现实并勇敢面对未来的生活,树立起生活的信心。面对这类案主,社工给予的是“陪伴式”的社会工作服务,但这种陪伴并非像“保姆式”的`照顾,而是运用专业的方法给案主心理上的安慰和情感上的支持,帮助案主减轻边缘人格带来的精神压力和外界施加的舆论压力。如果案主边缘人格症状已经表现出病理学上的精神疾病症状,社工应及时转介案主到其他更专业的康复机构进行治疗,避免因耽误时间而延误病情。

由于边缘人格障碍青少年常常具有情绪极不稳定、自我身份紊乱、恐惧、冲动等症状,在现实社会中常会被贴上“疯子”、“神经病”之类的标签,这种“污名”对边缘人格青少年的心灵造成深刻伤害,使之对周围人群和社会产生怀疑和恐惧,拒绝与人沟通和交流,同时又苦于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长时间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躲避外界的流言蜚语。长期的心理压力和自我封锁极易导致自闭、精神分裂等病症,加重病情,不利于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造成极大伤害。针对边缘人格青少年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应以优势视角介入,充分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能量和欲望,着眼于边缘人格障碍青少年的优点,利用专业评估来发现其独特之处,通过适度鼓励、认知引导、抗逆力激发等方法逐步改变其长期以来的错误认知,使之重拾对生活的信心,达到“生命影响生命,人影响人”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朋辈群体的力量不可忽视。父母的关爱和亲友们的鼓励是青少年回归正常社会的驱动力之一。社会工作者应该在优势视角的引领下,调动边缘人格障碍青少年周边的各种资源,以边缘人格产生的社会原因为焦点,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进行帮助和治疗。

(二)家庭层面:家庭环境塑造与家庭扶助

发展心理学认为,边缘人格障碍与不良家庭环境、混乱的依恋关系、家庭史有关。萨提亚坚信爱的力量所具有的疗效,呼吁由家庭来获得人性的救赎。健康的家庭环境会对青少年边缘人格的治疗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庭结构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同时,要以整个家庭为治疗单位,评估服务对象的家庭结构,促进家庭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方式,营造和谐积极的家庭氛围。通过家庭系统与个人系统的彼此影响、彼此决定、相互塑造来促进青少年边缘人格的改变。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个体行为是由过去的事件尤其是儿童时代人生经历的结果”。同样,青少年边缘人格的产生与孩童时期的不良经历有很大关系。社会工作者介入时还要了解案主的成长经历,分析其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心理治疗与社会治疗模式,积极干预,帮助案主恢复人格结构的平衡。

当然,孩子患有边缘人格障碍对家庭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伤害。父母一方面要为孩子的治疗四处奔走,一方面还要面对嘲笑和讽刺,承担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社工介入边缘人格青少年家庭,首先要舒缓其父母的精神压力,同时发挥资源链接作用,寻求政府和民间机构的帮助,帮助边缘人格障碍青少年家庭联系专门从事青少年救助的基金会、康复院等公益组织,减轻边缘人格障碍青少年家庭的经济压力。在边缘人格障碍青少年家庭的精神层面,社会工作者应运用团体工作的方法,帮助其父母链接相同群体,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互助和信息共享,建构一种正向的小组“场域力”,促进小组成员实现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形成相互支撑的精神动力,逐步走出边缘人格带来的阴影,回归正常社会。同时社工还可以聘请边缘人格障碍方面的专家来为这些家庭成员做治疗辅导和培训,提高家庭成员和服务对象预防边缘人格的水平和能力。

(三)社区层面:支持网络建构与和谐社区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虽然这句话是过于夸大环境作用的“环境决定论”,但是从中不难看出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和影响。社区是青少年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在青少年病态人格恢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工作者应该调动社区的积极因素,呼吁居民接纳边缘人格障碍青少年及家庭,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

要塑造一个利于边缘人格青少年康复的社区环境,社工应从以下几点努力:第一,加强社区宣传。让社区居民了解边缘人格青少年的痛苦和困扰,鼓励社区居民接纳具有边缘人格特征的青少年及其家庭,避免用“有色眼镜”或者“问题青少年”的眼光去看待他们。鼓励社区成员多给予边缘人格青少年正面的鼓励和支持,减少其无力感和失落感。第二,强化社区组织。为了让边缘人格青少年在社区更好地接受治疗,社会工作者应协调社区居委会和其他相关机构,协助建立社区医疗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加强各社区组织之间以及社区组织与边缘人格障碍青少年之间的联系,以便在其产生冲动、愤怒等不良情绪时能够及时有效地提供药物控制和心理安抚。第三,加强社区参与。社区参与不仅要求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活动,还要求服务对象与家庭成员一起参与社区活动。一方面通过居民在社区活动中培养相互关怀、互助互济的美德,改善社区成员间的关系,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另一方面让边缘人格障碍青少年与人群接触,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其适应群体性社会生活,逐步摆脱孤僻、自卑、无力感等负面情绪。第四,注重社区自助。“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基本原则之一,社会工作者应协助社区居民全面动员社区内部资源,建立社区互助和自助系统。同时社区成员也要理解和体谅边缘人格青少年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利用社区支持网络积极协助其家庭成员,共同帮助青少年康复。

(四)学校层面:营造良好校园氛围与学习环境

学校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自然也是社会工作介入帮助边缘人格障碍青少年的重要领域。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学校系统时,首先要借助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学校大环境中把注意力聚焦于与案主互动最为密切的学龄群体和教师群体,做到有的放矢。在与同龄群体互动方面,边缘人格青少年主要面对的是集体生活融入问题。为此,社工应积极与相关教师沟通,倡导同学积极给予边缘人格青少年以正面支持和评价,以真诚的心和宽容的态度来接纳边缘人格障碍青少年,不要因为他们某些异样的特征或者不稳定的情绪而排斥他们,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在与教师群体互动方面,边缘人格青少年要面对的是能否被教师接纳的问题和学习困难的问题。在这方面,社工应加强与任课教师和相关行政人员的联系,一方面,让学校相关领导和教师了解并接纳边缘人格障碍青少年。另一方面,针对边缘人格障碍青少年的特殊情况,要采取个别化的对待方式,有针对性地改变学校以“高分定优劣”的教学模式和体制规范。社工应积极与教师磋商、探索,建立一种能使边缘人格障碍青少年自由自在、自动自发学习的方式,如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开展网络授课、家庭课堂等多渠道帮助边缘人格障碍青少年逐步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应充当学校和家长的联系人,协调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共同致力于边缘人格青少年的康复。

299 评论

苏夏夏110

1.个案工作过程

(1)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那些尚未使用或接受社会工作资源帮助、但未来可能需要服务资源和协助的服务对象,或者当服务对象并没有求助,但可能需要协助,或者是虽然没有求助但已妨碍他人或其它系统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时,即为“潜在案主”。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与“现有案主”工作,同时,还要与“潜在案主”建立联系,促使“潜在案主”成为“现有案主”。

(2)对案主的需要和问题进行评估

收集案主自身及家庭资料,评估其问题,以决定帮助的介入点。

(3)制定计划、介入干预与总结检讨。

制定工作计划的和目标的原则是:工作目标与社会工作者的专长以及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机构的功能相一致;目标应是案主和社会工作者共同协商的结果;目标制定后,社会工作者要与案主订立工作契约,促使双方承担各自的责任。

2.个案工作技巧

(1)沟通技巧

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运用好以下三种符号。

语言符号:社会工作者在与案主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力求把话说的悦耳、清楚、准确、恰当、巧妙。

身体符号: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动作及仪表等与语言搭配使用。

环境符号:包括时间观念、交流中的说话时机、沟通场所、交流时身体距离的把握。

(2)关系技巧

真诚和有同理心的回应技巧;表现温暖和关怀的技巧;表明尊重案主的技巧。

(3)过程技巧

接案和约定技巧、评估技巧、签订契约技巧、介入技巧和检讨及终结技巧等。

3.个案工作理论模式

(1)危机介入模式。

在该模式下,社会工作者承担着提供信息和建议的角色,必要时,也可以积极主动、直接、系统化的进行介入。

社会工作者进行危机介入时,要将引起危机的事件或原因具体化和清晰化。要限定介入的时间,鼓励案主面对未来,在特定阶段,还要承担案主榜样的作用,引导案主怎样有效应对问题。

(2)任务中心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主要应用于八类问题:人际冲突、不满意的社会关系、正式组织中的问题、角色困难、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情绪问题、资源不足问题和行为问题,其对象可以是个人、夫妇或家庭。

在该模式下,社会工作者承担着资源顾问的角色,案主与社会工作者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该模式认为问题的原因不仅仅是案主本身,其外部因素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它强调案主的优点和优势,以及案主的网络资源的重要性,所以,在问题探索、协议和确定任务阶段,确定的任务不仅仅是针对案主的,是针对案主有关外在系统的。这也是该模式的优点所在。

(3)社会心理模式。

社会心理模式认为,案主受到心理、生理和他生活的生活环境三方面的交互影响,强调社会工作者要整体的去了解和认识案主,从案主自身和案主所生活的.环境这两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社会心理模式融合了意识、潜意识、人格功能、人类行为和情绪的知识,通过认识和理解人及其心理的发展过程,来找出案主问题的根源,帮助社会工作者制定个别化的“诊断与治疗计划”,帮助案主解决问题,促进个人成长。

(4)行为治疗模式。

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影响。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的四种学习形态(反应学习、操作学习、观察学习、认知学习)行为治疗模式运用奖罚分明的工作方式,让案主不断重复期望行为,渐渐消除问题行为,同时通过树立榜样,让案主学习正确的行为模式等,最终达到案主问题的解决。

该模式主要适用于恐惧症、焦虑症、抑郁症、社交困难及问题行为等。

(5)叙事治疗模式。

该模式以日常对话为基础,从多向价值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社会工作辅导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在辅导关系和辅导技巧上的一些变化,并透过“故事叙说”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

叙事治疗模式与传统个人工作模式相比,更能使社会工作者和案主进行反思,调整他们对生命的态度,明确生命的抉择,重写生命故事,而不再仅仅是一套治疗“工具”或“技术”。

【拓展】个案工作定义

作为现代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的个案工作是一个助人的历程,是以个人或个别家庭为服务对象,让其更好发挥社会功能。其目的是帮助人们解决本身能力和资源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协助过程中,个案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维持着面对面或一对一的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与技巧协助失调的个人改善环境,增进生活适应能力;协调社会关系,建立良性互动网络;调适自我功能,促进人格发展;以健康、成熟的心态,来认识及面对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善用社会资源和机会,来解决问题,以提升自我信心和生活质量。

基本原则

(一)个别化原则

含义:将案主看成独特的个人,重 视案主对待困难和问题的感受与看法。

要求:社会工作者认同和了解每个个案的独特性,并运用不同的原则和方法来帮案主达成较好的适应。

(二)接纳原则

含义:接纳他人,尊重、欣赏个人和团体的差异

要求:社会工作者承认案主有自由 表达情感(包括负面情感)的权利, 应投入地聆听,既不阻止,也不责备。

(三)承认的原则

含义:承认案主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发 展潜能以及改变的能力。

要求:不能以轻视、反感、责备的态度 对待案主,应抱有尊重的态度,帮助案主从防卫中解脱出来,以更有效的 方法来面对自己的问题。

(四) 理解关怀的原则

含义:案主常常希望自己的感受或 表达出的情感,能得到工作者的了解、支持与共鸣。 要求:在个案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需要适度的情感介入。

(五) 非评判的原则

含义: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不能简单地 否定服务对象,不能以自己的价值文化去批判服务对象。

要求:工作者以非评判的态度了解案主 及其问题,在适当的时候向案主说明工作者的工作是帮助他,而不是审视他、评判他、给他做结论。

(六) 案主参与及自决的原则

含义:尊重案主自我决定的权利,不能帮案主做最后的决定。

要求:社会工者应处于分担、支持、提示的地位,他可以告诉案主如何获得帮 助,但该建议是否被采用则由案主自己决定。

(七) 保密性原则

含义:保守案主在专业关系中所显露的秘密。

要求: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对不必要的事项不要深究,另一方面对必要的资料应注意保密。 方式:不向他人透漏案主的姓名、资料, 不向他人提及会谈的过称及内容,不让他人旁观。

特点介绍

注重以个人为工作对象;

注重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助人关系;

注重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调整,兼顾形成问题的内因和外因;

注重知识基础。

作用

帮助个人或家庭善用社会资源;

帮助个人或家庭挖掘潜能;

帮助个人或家庭适应新的生活转变做准备;

帮助个人或家庭处理突发性的危机事件

162 评论

苏州耕牛装修

社会工作者多角度介入个案案例分析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手法之一,是社会工作者实务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对一个个案的介入中,社工会根据案主的特征以及需求,不会仅仅运用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而是会运用多种不同的理论进行跟进,以期达成个案目标。那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分析多角度介入个案案例,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个案背景

案主芳姐(化名),52岁,6岁丧父,母亲独立养育兄妹4人导致积劳成疾,几年后身患肺癌转移脑癌,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不能自理,只能依靠子女照顾。案主婚后育有一子,1993年10月丈夫毫无征兆地不幸猝死,案主当时31岁,儿子只有5岁。1994年母亲去世,一年内痛失两位亲人,使案主痛不欲生,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极度厌世。而且案主于2001年下岗,一直靠打散工维持母子二人生活,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总是十分地卖命,唯恐失去这份工作,致使案主感觉力不从心。案主丧偶二十多年,只有与儿子相依为命,但目前案主与儿子关系极差,致使案主情绪低落。家中的物品多数都是街坊更新换代而淘汰的,但是与邻居关系紧张,由于常年精神和经济的巨大压力使案主身患多种慢性疾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痛风、白内障等,长期的贫困无助,导致案主精神压抑崩溃焦虑,悲观厌世、极度自卑、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再加上更年期综合症造成案主性格孤独,对每件事都耿耿于怀,情绪陷入低谷,终日闷闷不乐!

二、接案:曲折中前进

案主是主动求助型的,因此她主动向社工讲述她面临的困境,社工也认真的倾听与探索,并及时对案主问题进行澄清,在澄清的过程中,社工与案主共同进行,以增进案主对自身问题的了解。根据案主的表述,社工对案主目前面临的困境做出初步的预估,目前案主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1、情绪问题:案主始终不能对其小时候爸爸的突然离世,和刚结婚没多久的老公的突然离世释怀,害怕这种状况也发生在儿子的身上,虽然母子关系较差,但是也经常提心吊胆、再加上更年期,案主怕病、怕老、怕穷的心理状态更加严重,目前表现为焦虑,压抑、苦恼、无助的情绪状态。2、就业问题:案主目前在一家公司做门卫,但是工作条件十分的差,而且工资很低,一直想要再做份兼职,比如家政之类的,希望社工的帮助,而且案主在做工作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力不从心,怕得罪人,怕被老板解雇。3、家庭关系:与儿子关系较差,也常常给儿子施加一定的压力,导致儿子不愿意回家,母子之间的沟通也没办法正常进行。案主同意社工的对问题的归纳。

但是由于案主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社工刚进入社工行业不久,经验不足,并且案主承认自己需要改变是一件困难的事,由于求助者本身的自尊、自我完整及独立人格,接受他人影响是一件困难的事,并且对一个陌生人坦诚、信任同样也是一件困难的事。于是,社工咨询中心两名专业督导,请督导给出一些建议与指导,并积极同中心经验丰富的社工进行交流,以解决社工的疑问及在开展个案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最终,经过社工与案主对案主问题澄清后,案主愿意接受服务,社工也与案主建立初步的工作契约,确定工作目标与工作重点,界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三、情绪问题的处理:优势视角的运用

当案主开始探寻、重新发现和修饰自己的才能和天赋之时,你就会看到他们之中的火花。这些火花将点燃充满希望的、充满活力的、忠诚奉献的和行之有效的社会工作的火焰。

经过前期社工的倾听与陪伴,社工与案主建立了信任关系。

案主经常说到自己身上的衣服以及家中物品大部分是街坊淘汰掉的东西,但案主却拿来穿,拿来用,但是案主又是一个要面子的人,穿着这些衣服总觉得没有自信,觉得别人都瞧不起自己。而且爸爸和老公的突然离世对案主心灵造成重创,心理阴影较重,认为自己是世上最倒霉的人,从来没有走过好运,再加上目前儿子的不听话,家中东西坏了没人修理等,使案主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案主做什么事都力不从心,对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每天躺在床上会想很多很多的事,而且焦虑不安!

社工同案主分析案主面临的不幸,并将其赋予意义,来自外部的伤害即是父亲和丈夫的突然离世,来自与内部的障碍是害怕这种不幸会降临在儿子身上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以及想到这么多年来自己所受的苦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此,社工同案主分析熬过二十多年案主来自内部的毅力以及虽然下岗但是能够生活的能力等等,看到案主身上的优势并聚集潜能,夸赞案主身上的优势。除此之外,同案主畅想积极的愿景,乐观取向的看待问题,对解决问题有信心,把握一切可能机会,接受不可能改变的东西。

社工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引导案主从不幸中学习,改变和成长。社工与案主开放式的情感表达,用互动与幽默分享自己的感觉(包括快乐与痛苦、希望与失望)。案主表示与社工接触的这段时间有所改变,心情爽朗了一些!

四、巩固改变:阳性强化法的运用

笔者认为运用阳性强化法的前提是社工与案主的互动关系,社工同感的运用,会使案主产生“社工明白我的感受”;社工的温暖和接纳,使案主觉得“知道社工尊重我,她很仁慈,一点也不苛刻,是完完全全地接纳我,所以我不会感到威胁”;社工的真挚与诚实,使案主感觉“知道社工并不虚伪,而且是表里如一地和我相交”,社工专业能力的展现,使案主产生“知道社工有能力帮助我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案主才会对社工产生信任,运用阳性强化法的效果较好。

社工每次与案主面谈,发现案主情绪控制的较好或者与儿子打电话没有再发生争吵,社工就会表扬案主的行为,以巩固案主的改变。而且社工还会对案主设定目标,如:这个星期我可以允许自己胡思乱想3次,下个星期2次,对案主每次达到目标时,社工也会进行及时强化。此外,社工同案主模拟与儿子通电话的情景,在此过程中如果案主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社工也会对案主进行赞扬。

在同案主接触的这段时间,案主在情绪管理方面以及与儿子关系方面有所好转,针对此,案主还写封感谢信,以感谢社工的帮助!

五、虽有好转,仍需陪伴

目前来说,虽然案主在情绪方面,和儿子关系方面有所好转,但由于此个案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可作为长期个案跟进。治疗过程的主要工作是通过社工的真诚、无条件的接纳和同感,使案主处于一种不同于日常经验的真诚关系中,在这种不设防的状态下,案主更可能坦露与发泄平时掩饰的情绪与需要,从而增加自我了解与自我表达,最终产生自我接纳的效果!在此个案中,社工先是处理案主的情绪问题,也将处理情绪问题贯穿于整个个案中,在接下来的时间,社工会一如既往的陪伴案主,直到解决其在就业关系中产生的问题,以及与儿子的矛盾关系为止!

96 评论

相关问答

  • 社会工作者使用对质对焦

    社会工作个案工作基本知识要点 关于个案工作的技巧根据个案工作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会谈、建立关系、收集资料、方案策划和评估等。那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个案工

    旧在现在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4
  • 社会工作者对案主态度

    对人尊重的态度和同感的理解是需要通过语言来传递或表达的,因此,沟通双方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艺术是取得良好沟通效果的关键。那么社会工作者又是怎么运用沟通技巧的呢?下面

    jessiemaomao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3
  • 社会工作者的身份焦虑

    社工职业身份可能会遇到伦理方面的道德挑战。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伦理难题一方面反映了人类社会不同文化、心理认知和制度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工作实践中

    ni入戏太深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3
  • 社会工作者对质与对焦

    社会工作小组工作基本模式 对于小组工作技巧是社会工作实务的技术之一,小组工作技巧包括建立关系、诊断、系统观察、组织和介入小组、领导、沟通、参与小组、专业判断、运

    花花绿绿2014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3
  • 对焦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个案工作基本知识要点 关于个案工作的技巧根据个案工作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会谈、建立关系、收集资料、方案策划和评估等。那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个案工

    365033189次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