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17

真水岂无香
首页 > 四川自考 > 四川自考经济学导论题库答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纯情小泰伦

已采纳

第一章题目 第一章 导论 一、 判断 1. 以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悬赏分:2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4 天 23 小时 | 提问者:青椒猫头鹰 您有这套题的答案吗?详细一点的第二章2、选择题(1)4 (2)3 (3)2 (4)2 (5)3 (6)2 3、(1)根据公式Qd=Qs ,可得 PE=6,QE=20 (2)PE=7,QE=25 (3)PE=5.5,QE=22.5

271 评论

阿tin逐梦游

答案选A。解题思路是:1、C代表“消费支出”;2、Y代表“收入”;3、1000为固定系数a,也就是说不管收入是多少,是没有为“0”也好,还是有收入的(但不管具体是多少收入),都要花1000这个固定数的消费支出。4、这样,根据题意代入:4000=1000+0.6*5000,进行验证,是符合等式要求的,所以,答案选A。其他选项等式两边是不相等的,均为错误选项。

310 评论

真理在朕

一、单选题 1.在经济学说发展,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概念的是( ) A.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C.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始人马克思 D.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 A.生产关系 B.生产工具 C.物质资料生产 D.劳动力的支出 3.要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必须 ( ) A.保持长期稳定不变 B.落后于生产力状况 C.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 D.超越生产力状况 4.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是 ( )。(2012.1 真题) A.社会方式和自然方式 B.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C.自然方式和市场方式 D.计划方式和行政方式 5.人类社会进入铁器时代是在( ) A.原始公社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早期 C.奴隶社会中期 D.奴隶社会末期 6.决定经济体制模式的最终根据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经济制度 C.历史文化传统 D.现实国情 7.商品是 ( ) 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B.任何社会的劳动产品 C.任何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D.不要求等价补偿的物品 8. 形成商品二因素的原因是 ( ) A.生产商品的劳动需要人和工具 B.生产商品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C.生产商品的劳动同时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生产商品的劳动包括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 9. 通货膨胀是指 ( ) A.任何形式的货币流通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的现象 B.伴随商品生产一同出现的现象 C.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现象 D.纸币发行数量超过了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而产生的现象 10.一般价值形式是指( )。(2012.7 真题) A.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B.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C.一系列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种商品上 D.一系列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11.工作日绝对延长生产出的剩余价值是( )。 (2011.7 真题)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超额利润 12.I(v+△v+m/x)=II(c+△c)是 ( ) A.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B.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D.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13.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 ( ) A.商品的个别价值 B.商品的社会价值 C.商品的生产价格 D.商品的垄断价格 14.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2012.4 真题) A.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B.土地的等级差别 C.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D.土地的稀缺 15.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 ( ) A.C+V B.C+V+M C.V+M D.C+M 16.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的商品生产价格总额一般情况下 ( ) A.低于其商品价值总额 B.高于其商品价值总额 C.等于其商品价值总额 D.与商品价值总额无关 17.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 A.金融资本 B.银行资本 C.工业资本 D.商业资本 18. 资本主义垄断阶段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 ) A.垄断消灭竞争 B.垄断缓和竞争 C.竞争凌驾于垄断之上 D.垄断和竞争并存 19.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 )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我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 ) A.1978年改革开放 B.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C.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1954年宪法的颁布 2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分配原则是( ) A.按资分配 B.平均分配 C.按劳分配 D.按生产要素分配 22.一般来说,第二产业是( )(2011.7 真题) A.农业和畜牧业 B.工业和建筑业 C.信息业和房地产业 D.商业和金融业 23.关于农业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B.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起着关键作用 C.农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 D.农业为人们生存和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24.我国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是 ( ) A.保证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B.使劳动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保证劳动者充分就业 D.实现共同富裕 25.2012年,国务院决定将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退税率上调至17%。这种调节经济的手段属于 ( )手段 A.行政 B.财政 C.经济 D.法律 26.下列各项,不属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有 ( ) A.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 B.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C.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27.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争夺主要集中在() A.经济领域 B.政治领域 C.争夺世界霸权 D.重新分割世界领土 28.发达国家之间在商品出口上发生冲突属于( )(2011.7 真题) A.生产领域的矛盾 B.贸易领域的矛盾 C.投资领域的矛盾 D.金融领域的矛盾 29.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 )(2012.7 真题) A.从质量型向数量型转变 B.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C.从内涵型向外延型转变 D.从效益型向速度型转变 30.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 ) A.合理、互惠互利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发展对外贸易 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二、多选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说明,人们是可以( ) A.认识它 B.利用它 C.消灭它 D.发现它 E.创造它 2.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是( ) A.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特点 B.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 C.经济体制可以脱离经济制度独立地存在和运转 D.在经济制度不变的情况下,经济体制可以发生变化 E.不同的经济制度的国家,在经济体制上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C.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 D.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 E.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没有价值 4.下列关于货币的说法是正确的选项有() A.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与支付手段 B.货币的出现使商品内在的矛盾外化 C.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而货币天然是金银 D.货币是以观念的形式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的 E.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5.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主要是依靠 ( ) A.延长劳动日 B.增加劳动强度 C.提高劳动生产率 D.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E.提高商品的价格 6.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所表示的经济关系的差别在于( ) A.利润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C.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D.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E.利润率模糊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社会资本是 7.金融寡头在政治上建立统治的途径有( )(2011.7 真题) A.“个人联合” B.金融寡头亲自担任政府要职 C.聘请过去的军政要员到企业任职 D.建立各种咨询机构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 E.使自己的代理人担任政府机关要职 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 ( ) A.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B.不能用每个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时间来衡量 C.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D.所指的“劳”是指被市场承认的劳动量 E.还没有成为占主体地位的分配方式 9.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变动的总趋势是 ( ) A、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质量日益提高 B.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 C.第三产业的结构逐渐下降 D.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 E、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数量迅速增加 10. 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关系的特征是 ( ) A.敌对的 B.具有相互依赖性 C.仍具有剥削与被剥削、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性质 D.融合的性质 E.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对立 三、简答题 1.简述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机制。 2.简述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作用的二重性。 3.价值是怎样转化为生产价格的? 4.简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5.简述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四、论述题 1.论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含义及其关系。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个人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3.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安全有何影响?应如何应对?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A知识点:导论难度:22、答案:C知识点:导论难度:33、答案:C知识点:导论难度:34、答案:B知识点:第1章难度:35、答案:D知识点:第1章难度:36、答案:A知识点:第1章难度:37、答案:A知识点:第2章难度:28、答案:C知识点:第2章难度:49、答案:D知识点:第3章难度:310、答案:C知识点:第3章难度:311、答案:A知识点:第4章难度:312、答案:C知识点:第5章难度:313、答案:C知识点:第5章难度:3解析: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社会平均利润,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价值也就转变为生产价格。故答案为C。 14、答案:B知识点:第5章难度:215、答案:C知识点:第4章难度:316、答案:B知识点:第5章难度:517、答案:A知识点:第6章难度:418、答案:D知识点:第6章难度:219、答案:A知识点:第7章难度:220、答案:C知识点:第7章难度:321、答案:C知识点:第7章难度:322、答案:B知识点:第8章难度:323、答案:B知识点:第8章难度:324、答案:A知识点:第9章难度:225、答案:C知识点:第9章难度:326、答案:D知识点:第10章难度:227、答案:A知识点:第11章难度:228、答案:B知识点:第11章难度:229、答案:B知识点:第8章难度:230、答案:B知识点:第12章难度 二、多选题 1、答案:ABD知识点:导论难度:22、答案:ABDE知识点:第1章论难度:53、答案:ABD知识点:第2章难度:34、答案:BCE知识点:第3章难度:35、答案:AB知识点:第4章难度:36、答案:BCE知识点:第5章难度:47、答案:ABCDE知识点:第6章难度:48、答案:ABCD知识点:第7章难度:49、答案:ABD知识点:第8章难度:310、答案:BCE知识点:第11章难度:3 三、简答题 1、答案:⑴ 受供求等因素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⑵ 商品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因为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另一方面,商品的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⑶ 价值规律是通过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的作用实现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的。 知识点:第2章难度:32、答案: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具有二重性。(1)信用促进了市场经济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信用可以增加投资机会,促进资本的自由转移,推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信用可以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促进企业规模扩大;信用可以加快商品流转的速度、节约流通费用;可以给居民提供新的投资渠道和金融资产的持有方式,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国家可以通过信用工具调控国民经济运行。(2)信用也加深了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主要表现在:加深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出发生产过剩危机;还会引发信用危机,如果商业信用引发的债务不能得到偿还,就会导致商业信用减少,从而银行无法收回贷款,造成信用危机;信用刺激投机,引发经济秩序混乱。 知识点:第3章难度:43、答案:(1)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许多生产部门所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出现了差别,有的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剩余价值,有些部门的利润低于剩余价值。这样,这些部门的商品价格便与其价值不一致。现在,商品不再以价值为标准出售,而是以生产成本加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出售。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3)生产价格的形成,实际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不同生产部门平均分配的结果。 知识点:第5章难度:54、答案:(1)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比上年总量的增长比例,反映的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只要经济总量增加了,也就实现了经济增长。(2)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整体水平的提高,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质量的提高。(3)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不是一个概念,经济发展包含着比经济增长更广泛的内容。经济发展包含了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并不能等同于经济发展,如果只有经济增长但是没有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发展。 知识点:第8章难度:45、答案: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主要有:(1)非歧视性原则。非歧视性原则主要体现为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互惠原则等条款。(2)透明度原则。透明度原则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缔约国可以保护本国某些产业,但保护的手段必须是透明的;二是各缔约国的贸易法规、政策、措施应是充分透明的。(3)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单方面优惠原则(4)允许例外和实施保障措施。一般情况下适用于各成员的贸易条款,在特定情况下成员可以采取例外和保障措施,即不承担或不履行已的义务。 知识点:第10章难度:3四、论述题1、答案:(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以个别资本增大为前提。而个别资本的增大,则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这两种方式来实现的。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自己的资本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积聚要受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的限制,也受社会资本分散程度的限制。因此,资本积聚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和积累的发展,被资本集中突破。资本集中是指已经存在的若干规模较小的资本,通过吞并或联合,合并为较大的资本。(2)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的关系: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有着内在联系,主要表现为资本积聚的增长能够促进资本集中的发展,而资本集中也能加速资本积聚。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也有重要区别,主要表现在二者对社会资本的影响不同,限制二者增长的因素不同,二者增长速度不同。 知识点:第4章难度:32、答案:(1)个人收入分配中的效率是指通过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各种要素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指权利和机会平等。按照公平原则的要求,个人所得到的收入的多少应以所依据的分配尺度来确定,收入应与决定收入的尺度相对应。(2)个人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二者之间既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又存在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实行,打破了平均主义分配方式,但也造成了个人收入差距。任个人收入差距发展逐步扩大,会使公平和效率走向极度失衡,影响经济的发展。允许适度差距的存在,有利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3)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兼顾公平和效率,再次分配要更加重视公平,避免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知识点:第4章难度:33、答案:(1)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在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从外部给各国的经济安全带来了威胁和侵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引进外资不当,可能会使本国产业政策受到冲击。而跨国公司主导了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使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失去了主动权。第二,经济全球化对国家贸易安全的影响。国际贸易摩擦的增加,使一国的对外贸易利益受到损害。第三,经济全球化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国际资本市场更加统一、开放,但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又会使金融危机在国际间迅速传播和扩大。第四,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扩散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使各国经济运行的困难增加。第五,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加强国际经济领域的合作和协调,而国际经济领域的合作和协调是以各主权国家让渡部分经济权力为前提的,这又会使各国政府调控本国经济的能力因此而弱化。(2)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要做到:第一,增强经济实力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保证。第二,加强国际合作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必由之路。要加强各国政府间的国际经济合作,加强区域性的国家间经济合作。第三,建立预警机制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建立国家层次的经济安全预警及重大冲突处置机制,就成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

247 评论

我许你一世安好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 简答: 1、劳动力商品价值 105 答:劳动力诗人的劳动能力,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方面,1、维持劳动者本人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2、山羊劳动者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保证劳动力的补充和延续。3、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费用,以适应生产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此外,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2、货币流通规律 121 答: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即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1、待销售的商品总量。2、商品价格水平。3、单位货币流通速度。他们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销售的商品总量*商品价格水平/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销售的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3、利润率的因素 137 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决定利润率的因素有: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3、资本周转速度。4、不变资本的节省。 3、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 答:平均利润率是按社会总资本计算的利润率,继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等与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哪些基本经济特征 61 答:1、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但仍比较落后。2、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共同发展。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5、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240 答: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是: 1、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要保持平衡,即 I(v+m)=IIc。要实现简单再生产,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与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要保持一致的比例关系,达到供求平衡,是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 2、第一部类产品的实现和两大部类补偿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要保持平衡,即;I(c+v+m)=Ic+IIc。社会生产要按照原有规模不断地进行,第一部类生产的产品就必须能够补偿两大部类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 3、第二部类产品的实现要与两大部类个人消费需求之间保持平衡,即:II(c+v+m)=I(c+m)+II(v+m)。社会上用于个人消费需要的产品必须和第二部类所生产的产品保持平衡,简单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辨析: 1、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始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 错。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始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 2、一切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对于商品生产者和够吗这可以同时拥有。 错。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矛盾的统一 3、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是产业资本运动所经历的三个阶段,都必须创造剩余价值。 对。 4、宏观经济调控的总体目标就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即实现总共给量和总需求量的相等。 对。这是保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论述: 1、如何理解知识经济时代及其特点。 答:最早使用知识经济一词的是联合国研究机构,他在60年代初使用这一概念说明新型经济的性质。狭义的知识经济是指知识产业,广义的知识经济是指一种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特点是:1、以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为基础,经济发展持续化。2、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经济信息网络化。3、以服务产业为主要角色,产业知识化。4、以知识资本为主导,产值轻型化。5、以全球范围为着眼点,世界经济一体化。6、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细胞,决策和管理知识化。7、以学习、教育为根本,人才素质高级化。 2、正确理解企业的素质和活力。 答:企业素质是指决定企业活动能量大小的各种内在因素的综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人员素质,它包括管理人员素质,科技人员素质和直接劳动者的素质。2、技术装备素质,这是企业素质的物质基础。它包括科研、设计、试制、工艺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也包括各种设备、工具等方面的先进性和完备性。3、经营管理素质,这是企业素质的主导。它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组织结构、管理基础工作、经营决策能力等。4、文化素质,这是企业的灵魂和精华。它包括经营哲学、伦理道德、精神风范和价值观念等。 企业活力使企业旺盛的生命力,是指企业在其行为过程中发挥出来的一种不断壮大的能力。企业活力主要包括1、对用户的服务力2、对国家、所有者、职工的贡献力3、对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的吸收力4、对市场的应变力5、产品的竞争力6、开拓进取力7、资产增值力8、职工的凝聚力。------------------------------------------------------------------------- 1、劳动过程的基本要素?7 答: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人们从事社会生产的基本条件。 2、现代生产力有哪些因素?8 答:1、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2、经营性因素。主要指资本。3、运筹性因素。主要指生产的组织管理。 3、人类社会从低向高发展的四个序列?10 答:1、按照经济形态的序列发展。以生产力的构成因素为标志,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三种形态,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社会。2、按照经济形势的序列发展。以社会生产力的性质为标志,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三种经济形势,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3、按照经济制度的序列发展。这个序列的发展是由生产关系的本质决定的,以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为标志,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五种经济制度,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4、按照经济体制的序列。这个序列的发展是由经济形势和经济制度决定的,以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为标志,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多种体制,如同志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等。 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特点?11 答:经济规律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的、普遍的和经常起作用的东西,使经济现象间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是经济运行发展变化的客观必然性。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在于:1、经济规律赖以存在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2、经济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客观的。3、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5、划分经济形态的标准?19 答:1、人类对自然界改造和控制的能力。2、劳动资料。3、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社会。 6、工业经济时代的特点?29 答:工业经济是以机器体系为特征的,人类生产力由于手工生产力上升为机器生产力,依次为周兴,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体转变为以工业为主体,能源基础已不是简单的自然力,而是经过再开发的二次能源,劳动方式也不是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而是工厂制、公司制的集体劳动。总之工业经济时代是以机器-电力技术体系取代手工-体力技术体系,从而实现了飞跃式的科技进步。是人类升昌礼又一次发生了巨大的质变。 7、知识经济时代对社会有哪些影响?36 答:1、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2、社会制度的变化。3、社会主体和劳动结构的变化。4、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5、社会经济理论的变化。 8、自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51 答:1、自由竞争占据主导地位。自由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普遍经济现象。2、工业资本占统治地位。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尽管商业资本、银行资本等都有很大发展,但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并不起决定作用,前者只是执行商品交换的职能,后者主要是充当普通信用的中介人,这个时期,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只有工业资本数额较大而居主导地位。3、商品输出是对外输出的主要形式。4、在对殖民地进行经济掠夺的同时,开始了对世界领土的瓜分和占领。通过进行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工业化,个个资本主义先进的工业国,凭借壮大起来的经济实力对外大肆进行扩张、侵略和掠夺,占领和瓜分世界领土,建立自己的殖民领地。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势?55 答: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2、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与干预。3、国家对国际经济的干预与协调。 10、社会主义的本质? 62 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1、经济体制及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63 答:经济体制及其与经济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是:1、经济制度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是经济利益的调节体系,是指社会经济生活中各方面的责、权、利的关系。2、经济制度从总体上反映经济形态的本质和内涵,是较深层次的概念,他决定经济生活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原则。经济体制是体现这种本质和内涵的形势和载体,是较浅层次的、接近现象形态的概念。3、经济制度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通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产生的,它主要反映基本生产关系的变化,有一定的稳定性。经济体制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通过简便的深化过程产生的,他较多地反映生产力的变化,是多变的。两者的联系是经济制度制约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反映经济制度的性质,实现经济制度的要求。但经济体制不是消极的,他对经济制度有着重要的能动作用。 12、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70 答:1、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所有。 13、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73 答:1、简单商品经济阶段,又称小商品经济阶段。2、社会化商品经济阶段,又称市场经济阶段。 14、商品二因素是?76 答:1、商品的使用价值。2、商品的价值 1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77+ 答: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①具体劳动是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具体劳动过程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质,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②抽象劳动是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实际上就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1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层含义?78 答:1、生产单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生产一种商品的社会必须总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7、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变化之间的关系?79 答: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有密切挂系。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商品的价值与生产这些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而与所耗费的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18、等值形式的特点?81 答:1、作为等价物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2、生产等价物商品的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3、生产等价物商品的个别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19、货币的本质和特点?83 答: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0、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86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他的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必须按其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作用是: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合理的配置资源。2、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促进社会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20、市场经济? 答:以市场为基础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形式。 21、资本的构成?101 答:资本是投入到生产过程中能进行报纸和增值的价值。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可变资本是用于购买劳动力商品的那部分价值,不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根据资本不同部分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资本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指用来购买机器、设备、供给、厂房等劳动资料的资本。流动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22、剩余价值?剩余价值量?110 答:剩余价值是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形成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价值。剩余价值量及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比率。它反映劳动者为自己的劳动和为资本提供的剩余劳动时间之间的量的关系。 23、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111 答: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通过延长工作日使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增加的方法叫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它以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前提,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或个别资本家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因为它同样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资本家之间相互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在客观上对推动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起了积极作用。 24、通货膨胀类型?122 答: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就是通货膨胀。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程度看,通货膨胀可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抑制型通货膨胀。从价格上涨速度来看,通货膨胀可以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温和式通货膨胀、恶性式通货膨胀。从产生原因看,可以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进型、结构型和国际传递型等多种类型。 25、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智能型态?126 答:产业资本顺序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相应的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态,最后带着新增加值回到原出发点的运动就是资本循环。 26、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129 答: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资本要连续循环就必须在空间上合乎比例的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态上。在时间上这三部分都要连续不断的依次转化他们的形态,资本循环这种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一方面,资本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他们才能相继的运动,并存遭到破坏,继起就会停顿。另一方面,资本的三种形式在时间上必须相继进行循环,才能保证他们同时并存,相继运动一旦停止,并存就会陷于混乱。资本运动这种既并存又继起的关系,说明其连续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这也是资本循环得以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27、资本的周转?129 答:资本的运动是不断重复的循环。资本循环,不是当作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作为周期性的过程来看待时,就叫做资本周转。资本循环的周而复始、不断重复就是资本周转。 28、资本的周转效果?131 答:资本周转的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1、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节省预付资本。2、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3、加速资本周转可以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从而使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能更快地实现,是在生产能够顺利进行。 29、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二者关系?134 答:名义工资使企业用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也称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劳动者用货币工资世纪能够购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是同一工资的两个侧面,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经常不一样,这是因为实际工资除了决定于名义工资的数量外,还受物价水平、房租高低、税收负担程度以及各种服务费用高低等多种因素影响,名义工资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劳动者的实际收益水平和生活状况。 30、影响利息率的主要因素?141 答:1、平均利润率。2、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3、借贷的风险程度、贷款期限的长短、贷款数额的多少、借贷市场的竞争程度 31、有价证券?价格的决定?143 答:有价证券是具有一定票面金额,代表债券或财产所有权的凭证。他的价格取决于:1、使它能带来的收益。2、当时银行的存款利息率。有价证券价格等于有价证券的收益除以银行的存款利息率。 32、地租的形势、定义?145 答:地租市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取得的一种收入。地租形势有:1、级差地租。2、绝对地租。3、准地租。4、经济地租。 33、土地价格?147 答:土地价格是一定量资本化的地租。他的高低取决于抵足量的多少和利息率的高低及土地的供求关系。 34、恩格尔定律?151 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家庭支出中用来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率就越大; 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获平均支出中用来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用来买食物的支出将会下降。 35、影响需求的因素?154 答:1、商品自身的价格。2、相关商品的价格。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及社会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4、消费者的偏好。5、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6、政府的消费政策。7、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 36、边际效用?157 答: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37、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关系?171 答: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出量所支付的追加成本。他是产量增加一单位时总成本的增加量。边际收益是指每增加销售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他们的关系是: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说明还有潜在利润没有得到,应继续增加生产。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企业亏本,就会减少产量。如果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对企业最为有利,实现了最大利润原则。 38、市场?类型?184 答:市场是商品经济的范畴,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它包括:1、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2、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3、市场是商品流通的总表现。4、市场是一种经济调节机制或运行方式。市场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第一; 按市场竞争程度:1、完全竞争市场。2、垄断竞争市场。3寡头垄断市场。4、纯粹垄断市场。第二; 按市场供求状况:1、买方市场。2、卖方市场。第三; 按市场空间结构:1、区域性市场。2、全国市场。3、世界市场。第四; 按市场时间结构:1、现货市场。2、期货市场。3、信用交易市场。第五; 按市场交易对象:1、商品市场。2、劳动力市场。3、金融市场。4、房地产市场。5、技术市场。6、信息市场。7、产权市场。8、旅游市场。9、文化教育市场。第六; 按商品地价值; 1、高档商品市场。2、中档商品市场。3、低档商品市场。第七; 按商品流通环节:1、批发市场。2、零售市场。3、储运市场。第八; 按购买者:1、老年人用品市场。2、儿童用品市场。3、妇女用品市场。4、民族特需用品市场。5、劳保用品市场。第九; 按产品形态:1、有形场品市场。2、无形产品市场。第十; 按营销方式:1、超级市场。2、商场。3、连锁商店。4、专卖商店。5、集市。6、物资交流会。7、商品展销会。8、信托商店。9、交易所等。 39、市场机制及其系统?188 答:市场机制是经济机制的一种具体形式,时值在市场集体中,通过各种市场组合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自行调节的机能和方式。市场机制有三类因素:1、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机制因素,主要是经济利益和经济风险。2、对市场直接发生调节作用的机制因素,主要是市场价格、市场供求和市场竞争。3、对市场间接发生影响的机制因素。如成本、利润、信贷等,以上这些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他们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市场包括三个子系统:1、商品市场的机制。2、资金市场的机制。3、劳动力市场的机制。 40、市场构成因素?189 答:1、市场主体。2、市场客体。3、市场行为。4、市场秩序。 41、市场体系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92 答:市场体系在市场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社会经济的运行都离不开市场体系。第一; 从经济运行的微观层次来看。1、市场体系是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实体的前提。2、市企业之间进行经济联系的纽带。3、是使企业搞活的重要条件。第二; 从经济运行的宏观层次来看。1、市场体系是国家进行宏观间接调控的必要环节。2、是国家利用经济手段进行调节的基础。3、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条件。第三; 从经济运行的国际范围来看。1、市场体系是实现国内外市场对接的基本条件。2、是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3、是引进外资的客观基础。 42、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195 答:1、市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2、市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3、市社会利益多元化的客观要求。 43、宏观经济调控任务内容?200 答:1、总量平衡。2、适度增长。3、结构合理。4、稳定物价。5、充分就业。6、调节消费。7、社会公平。8、国际收支平衡。9、维护市场秩序。10、保护生态环境。 44、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206 答:1、经济手段。包括:经济政策手段、经济杠杆手段。2、计划手段。3、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4、国家创新体系。 45、经济生活国际化的理论依据?218 答:1、国际分工是经济生活国际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2、比较利益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动力。3、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内容。4、国际价值规律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基本规律。 46、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241 答:1、要有追加的生产资料。2、要有维持追加劳动力所必需的消费资料。用公式表示是:1、I(c+v+m)>Ic+IIc 2、II(c+v+m)>I(c+m/x)+II(v+m/x) 47、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247 答:经济增长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及其效率。具体讲包括资本的投入,劳动的投入,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的进步及人口增长及其素质的提高等因素。 48、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249 答:1、保持适当的投资规模,重视速度、比例、效益的统一。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型”为主的扩大再生产道路。3、提高科技水平,加快技术改造。4、加强科学技术管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5、控制人口,提高劳动者素质。 49、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254 答:1、国民生产总值(GNP)2、国内生产总值(GDP)3、国际收支 50、经济结构的涵义、概念?264 答: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种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形式和方式。内容包括:国民经济有哪些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的性质和特点; 国民经济各种要素的组成状况及比例关系; 国民经济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关系的变化等。含义有:1、是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2、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构成及比例关系。 51、产业结构分类?266 答: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各类产业所占的比重及组合状况。划分方法是:第一; 按物质生产部门划分的产业结构。1、两大部类分类法。2、农轻重分类法。第二; 按生产要素划分的产业结构。1、劳动密集型产业。2、资金密集型产业。3、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三; 按生产技术发展状况划分的产业结构,即新旧产业划分法。1、传统产业。2、新兴产业。第四; 按三次产业划分的产业结构,即三次产业分类法。我国对三次产业划分的规定是: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除去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52、调节经济结构的必要性?275 答:1、调整结构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2、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3、结构合理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保证。4、是合理配置资源的内在要求。5、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迫切要求。6、是迎接新的经济时代来临的需求。7、是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的需要。 53、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282 答:1、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2、以本国的国情为客观依据。3、以客观经济规律为依据。4、以国际形势的大环境为依据。

296 评论

相关问答

  • 四川自考经济学二试题及答案

    答案选A。解题思路是:1、C代表“消费支出”;2、Y代表“收入”;3、1000为固定系数a,也就是说不管收入是多少,是没有为“0”也好,还是有收入的(但不管具体

    芒果小丸子哟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5
  • 四川自考经济学二试题及答案汇总

    很抱歉的告诉LZ,自考的任何考卷都没有官方标准答案~ 自考官网上只有题目没有答案~据说是没有标准答案才不公布的~晕…… 要答案,只能去找民间自考论坛,那里有山寨

    Emily147303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5
  • 四川自考经济学二试题汇总答案

    25.销量上升 销量上升26.不该承接这项业务27.这道题请参考一下内容:规模收益类型的判定我们可以从生产函数的代数表示式来判定该生产函数规模收益的类型。假设在

    扈志泉额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5
  • 四川自考经济学导论题库

    经济学基础题目可以在百度上搜,上面有大量的题库可供学习,并且有些还会有答案,十分方便,可以高效的学习;经济学基础的题目还可以不用搜,那就是可以去找该课程的任课老

    shishan786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5
  • 四川自考经济学导论题库及答案

    B ABE ABD

    大能苗*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