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58

海洋嗨阳
首页 > 审计师 > 探索总审计师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黑粉精灵

已采纳

副部级。

审计署机关行政编制为682名:含两委人员编制6名、援派机动编制3名、离退休干部工作人员编制15名以及派出审计局人员编制。

其中:审计长1名、副审计长4名,总审计师1名(副部级),司局级领导职数102名(含派出审计局领导职数60名、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1名、离退休干部办公室领导职数1名)。

扩展资料

参加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由本人提出申请,单位审核批准后,携带有关证件到当地考试管理机构报名。经资格审查合格后,发给准考证。

符合条件的考生可在规定时间登录当地人事考试网,在线填写提交报考信息,并按有关规定办理资格审查及网上缴费手续。

考试凭准考证和身份证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

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人员参加考试,实行属地管理原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审计师考试

133 评论

L1ttleJuan

审计署总审计师相当于副审计长级别,也就是副部级。目前国家审计署的总审计师是孙宝厚。

260 评论

苏夏夏110

是副级干部。

审计署机关行政编制为682名(含两委人员编制6名、援派机动编制3名、离退休干部工作人员编制15名以及派出审计局人员编制)。

审计署跨部门设立派出审计局。派出审计局根据审计署的授权,依法进行审计工作。派出审计局人员有权列席、参加被审计单位领导班子和其他方面的有关会议。被审计单位应为派出审计局提供必要的、长期使用的办公用房和其他办公设施。

2018年3月,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优化审计署职责;

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重大项目稽察、财政部的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监督检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的职责划入审计署,相应对派出审计监督力量进行整合优化,构建统一高效审计监督体系。

审计署负责对国家财政收支和法律法规规定属于审计监督范围的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署的主要职责是:

(一)主管全国审计工作。负责对国家财政收支和法律法规规定属于审计监督范围的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对审计、专项审计调查和核查社会审计机构相关审计报告的结果承担责任,并负有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的责任。

(二)起草审计法律法规草案,拟订审计政策,制定审计规章、审计准则和指南并监督执行。制定并组织实施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和专业领域审计工作规划,制定并组织实施年度审计计划。

参与起草财政经济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草案。对直接审计、调查和核查的事项依法进行审计评价,做出审计决定或提出审计建议。

(三)向国务院总理提出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结果报告。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发现问题的纠正和处理结果报告。

向国务院报告对其他事项的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情况及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通报审计情况和审计结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214 评论

changyin1116

一、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的主要表现李金华审计长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四个字:“管理+效益”。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也又进一步强调:要“把内部审计作为一个控制系统,而不是一个检查系统”,“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内部审计要以事前、事中审计为主”,“内部审计要以体现中国特色为主”。这是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新形势下,对内部审计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定位,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六个转变”。1.实现审计理念上的转变。要由重检查纠错、轻评价治理,向检查与评价、纠错与治理并重转变,内部审计要从重结果、重在治标向重过程、重在治本转变。2.实现审计定位上的转变。要由维护财经法纪,向提升企业价值、服务于企业总体目标转变,审计的目标从差错纠弊向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转变。3.实现审计职能上的转变。要由单纯监督向监督与评价并重转变,通过逐步开展专项内部控制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或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审计体现在各种常规审计之中,来体现内部审计评价的职能,通过鉴证和评价,查找存在的薄弱环节,揭示可能存在的损失浪费问题,促进资产的使用效益和效果的提高4.实现审计内容上的转变。要由财务收支向经营管理全方位延伸,审计范围和内容要从财务收支、经济责任审计向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方向延伸。5.实现审计方式上的转变。要由事后结果审计向全过程审计转变,通过事前把关、事中监督和事后审计查处,坚持预防为主,实现审计关口前移,帮助企业查漏补缺,改善管理,加强企业风险控制,提高经济效益。6.实现审计手段上的转变。要由手工操作为主,向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将现场审计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相连接,将计算机辅助审计广泛运用到企业海量的业务当中去,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三、如何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发展与转型(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增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自觉性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全省各内审机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清思路,把握重点,着眼于新的发展与实践。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内审工作落实到保护生产力、提高管理水平、增加效益上来,着力把握内审发展规律,创新内审发展理念,转变内审发展方式,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和效果,努力揭示和遏制影响单位经济发展的关键难题,通过完善内控制度,降低风险,保护生产力的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内审工作放到单位总体战略布局中去。要按照本单位的总体布局开展内审工作,推进单位的经济和文化建设,促进单位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单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生产生活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二)以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指导内审工作,提高内审工作质量1.从规范财经秩序入手,不断坚持和改进财务收支审计。要按照“总体把握、整体提高”的指导方针,以促进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为目的,深入开展财务收支审计,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揭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督促整改,提高审计的整体效能;在审计过程中,要积极向效益审计方面延伸,把揭露问题与规范管理、促进改革结合起来,揭示体制性、制度性缺陷,促使有关部门严格按照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促进有利于组织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2.从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入手,不断改进、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首先,要进一步突出重点。要把审计监督的着力点放在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方面,重点关注热点、热点问题,关注本级及直属各单位负债的规模、结构、成因、偿还能力和风险状况,关注重大决策事项的程序和效果,发现和揭示擅自决策或因决策失误造成资金损失浪费、国有资产流失及其他违纪违规问题等。其次,要进一步深化审计内容。要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为重点,以领导干部履行经济决策权、执行权、管理监督权为主线,关注内控制度、重点支出、单位债务、国有资产管理、重大建设项目的决策等,深入分析,揭示问题,促进整改。最后,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逐步规范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方式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审计报告模式、审计结果利用等,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和其他审计方式的有机结合,争取做到“逢离必审”和“先审后离”。3.从促进节约、提高效益入手,不断加强和完善效益审计等审计模式。各内审机构一是要进一步增强效益审计理念,拓宽效益审计的工作思路,突破传统审计方式局限,从真实性、合法性为主向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并重转变,从内审向经营者负责变为向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二是要坚持走符合我省省情、尊重客观规律、借鉴国际国内经验的路子,加大效益审计探索力度,扩大效益审计范围和含量;三是要坚持“点、线、面”相结合,既搞单独立项的效益审计,又把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等专项审计紧密结合起来,构建“立体式”效益审计模式;四是要结合本组织实际,加强效益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降低审计风险。同时,要积极组织开展内控测评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分析、判断组织风险所在及程度,调整审计工作重点,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规避组织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审计效率。(三)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推进内审工作全面转型,永葆内审事业的生机和活力1.树立内审新理念。实现内审转型,首先需要转变观念。内审工作既要重监督,也要重服务;既重结果,也重过程;既重事后,也重事中、事前;既重财物,也重业务和管理;既重合规,更重3E(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既重揭示问题,也重建议落实;既重静态,更重动态;既重内部控制,更重风险管理;既重独立行为,也重互动。积极探索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的审计新模式。各级内审协会也要通过举办报告会、高级论坛、理论研讨会和培训班等形式,以及运用杂志、网站等媒体进行宣传,使广大内审人员尽快树立内审转型的新理念,为推进内审转型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2.要创建内审工作新机制。为了更好的发挥内审监督职能作用,应将内审机构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中,隶属于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或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设立总审计师制度,赋予内审机构对所有职能部门进行审计的职能,督促被审计部门对内审机构建议限期反馈,从根本上赋予内审机构实现职能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内审工作全面转型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各内审机构必须下大力气从内审的目标、职能、内容、方式、范围等方面摆脱陈旧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审计目标要从查错纠弊向管理效益审计的综合目标转变,帮助管理层建立一套健全、合理、有效的内控体系,提出规避风险的咨询建议;审计职能要从监督导向型向咨询服务型转变,通过深入到规划、投资、建设、生产等环节的咨询服务,为完善内部控制、节约投资、降低能耗、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审计内容要从以审查财务收支为主,向评价内控健全性、有效性为主转变;审计方式要从事后向事前、事中和全过程审计转变;审计范围要从局部到整体,从财会业务向相关业务部门、各个层次、各个环节拓展。3.要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以往的内审聚焦于财务事项,审计报告的出台为审计结束的标志。在新的审计模式下,各内审机构要根据单位内部各领域发生风险概率大小,慎重选择审计对象;要开展内审投入产出分析,其中不仅包括内审机构自身审计资源投入产出效果分析,还应包括审计建议和审计意见采用的投入产出分析。因此,提交审计报告不是审计的终结,还应对审计意见和建议进行后续跟踪和调查,以确保审计效果。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内审信息化建设。要通过开发辅助审计软件,实现从客户端实时采集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使审计实施从现场审计向远程和非现场审计过渡;通过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审计作业管理,将单位管理层、各职能部门和现场审计组串联成一个网络,把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信息、审计工作底稿等一系列审计管理工作都集成在一个平台上来完成。4.要不断拓展内审服务领域。在开展财务管理规范化活动中,要积极探索挖本治源的有效途径,从本源上治理部分企事业单位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内控执行不力等违纪违规问题,在制度上解决个别单位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的问题;要通过归纳共性问题,分析个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分类指导,对口监督,结对服务,形成各负其责、分类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审帮促”相结合,通过开展财经法律法规宣传、审计进课堂等活动,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自觉意识。在开展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活动中,各级内审协会要通过主动热情办好事、真心诚意做实事、雪中送炭解难事,增强审计服务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81 评论

AndyBarrel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的定义:“总审计师”是指负责按照内部审计章程以及“内部审计定义”、《职业道德规范》和《标准》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活动的高级职位人员。目前,对于总审计师的职责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定义或界定标准,各个国家以及国内的各类企业都是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制度增加定义。以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创集团”)为例,总审计师的职责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参与公司指标制定与绩效考核,参加“三重一大”的评审;参与内部控制的制度建立及执行评估,参与经营风险评估。(二)组织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审计制度建设;组织制定审计工作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三)督促、指导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审计监督工作,并对审计工作质量负总责。(四)组织领导内部审计机构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并督促实施。(五)审定公司内部审计报告,负责组织审计成果运用的落实和检查工作。(六)负责协调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工作。

118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探月第一位总审计师

    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组委会专家介绍孙家栋,男,1929年生,辽宁省瓦房店市人,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

    愿无悲喜2015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2
  • 索耶内部审计师指南怎么样

    现代内部审计之父——劳伦斯·索耶(Lawrence B·Sawyer)劳伦斯·B· 索耶(Lawrence B·Sawyer)是一位律师、作家、会计师和内部审计

    我喜欢DHC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总审计师总会计师

    总会计师是领导级别,总会计师是在单位主要领导人领导下,主管经济核算和财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其职责是:1、编制和执行预算、财务收支计划、信贷计划,拟订资金筹措和使

    罂粟女孩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索耶内部审计师指南下载

    纸笔考试:考试参考用书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组织翻译和编写:《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实施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内部审计基础》(中英文对照)《内部审计实务

    山寨天后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总审计师制度的探索与思考

    公司内部审计其实是公司最后最重要的一道关口,防范错弊,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中,对企业的长治久安是功不可没的。这就决定了审计绝不是查查账就可以了,还应该通过与被审单位

    猎户座HS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