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98

lily完美lily
首页 > 审计师 > 审计师审计质量控制措施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桐叶封弟

已采纳

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审计工作进行时保持审计质量规定性的一种方式。影响 审计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部因素一般是指被审计单位的 内控制度和 经营管理水平,职工的素质和国家的经济法规建设等。这些外部因素是不可控因素。影响 审计质量的内部因素一般包括 审计人员的素质、 审计准则、审计法规、 审计程序、审计科研工作开展,以及 审计机关的 行政管理制度建设等,这些因素是可控的。 审计质量控制就是对这些可控因素的 控制。按照 控制论的原理, 审计质量控制是对审计工作质量全面的、系统的和连续的控制。按照发生 控制的时间可分为 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 事后控制三部分。

357 评论

潘潘大小J

暖贴还是喜欢阳光毕竟足够温暖,还是喜欢一个人毕竟那么习惯。

344 评论

小二郎爱学习

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控制措施

基层审计机关由于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突出,审计质量控制机制不够健全等原因,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难免有不到位的地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质量,有的甚至埋下严重的风险隐患,应引起高度重视。那么如何加强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控制呢?一起来看看!

(一)加大审计前期调查的力度。

“凡事预则立”,审计工作需要充分准备,审计前必须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经营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如果不进行充分的审前调查就仓促上阵,审计质量就很难保证。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审前调查是为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和组织审计实施工作进行的必要准备,是不可替代的审计程序。在调查前,审计人员要根据被审计单位规模大小,结合审计项目的难易程度,拟定好需要调查的内容逐项列出调查提纲,同时考虑好调查所要达到的目的及其需要采取的方式方法,布置好人员分工和时间安排,并将以上事项制定出审前调查方案,以利审前调查工作顺利进行。在实施审前调查时,审计人员要根据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和审计项目的性质,分别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查阅资料、填报表格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方法进行调查,从正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另外也可以从侧面调查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遵守经济秩序、资信和诚信记录等情况,如走访被审计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有关监管部门及其他与被审计单位有经济业务往来的相关部门;必要时还可以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试审,先行测试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寻找内部控制薄弱环节,以减少审计实施时间,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二)认真编制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龙头”。它是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一个综合性文档,通过统筹计划和安排,明确具体目标、细化内容、突出重点;实施方案是执行审计和质量检查的标准,依照实施方案,可以明确审计人员审什么、怎么审、是什么,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报告的基础。审计报告中的审计评价严格要求审计组对所涉及的审计领域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因此,好的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灵魂,是审计组的“作战计划”,是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要对审前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关注资料间的异常变动,分析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和线索,确定审计重点;收集了解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其他文件资料,对曾经审计过的单位,要查阅了解过去审计的情况,从促进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提高效益出发,确定具体审计目标。在分析被审计单位有关情况的基础上,运用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紧紧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步骤和方法。要提高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制质量,必须注意抓好以下四个环节。一是明确审计目标,细化审计内容。审计目标决定审计内容,审计内容为实现审计目标服务。细化审计内容就是要根据审计目标的要求,有选择的确定需要查明的具体的经济事项。细化审计内容应该有确定的审计范围和重点,应该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二是突出审计重点。审计重点是指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大影响的审计事项。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要认真分析审前调查取得的资料,结合以往的审计成果,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线索,确定审计重点。三是确定审计步骤和方法。确定审计步骤和方法的原则是应有利于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具有操作性,并且能够减少随意性,避免审计资源浪费。每个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不同,决定着审计步骤和方法不同,审计步骤和方法具有多样性。由于对被审计单位情况变化较多,审计实施方案中确定的审计步骤和方法不一定都具有适用性。在这种情况下,为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实施情况,适时调整审计实施方案,进一步确定适用的审计步骤和方法。四是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应当明确审计组长、主审及审计人员各自承担的责任,建立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明确审计人员在各项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应定期检查审计项目档案,加强对审计方案执行及审计目标实现情况的检查,对查出的问题予以通报,进一步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

(三)建立和完善审计质量控制考核制度。

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体系已初步形成,即业务科室负责人对分管领导负责,审计组长对业务科室负责人负责,主审对审计组长负责,助审对主审负责。但由于审计质量标准不确定,日常考核工作不严格,导致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体系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应继续进一步完善审计质量控制考核制度,从根本上促进审计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针对影响审计实施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因素,可采取的对策如下:一是提高对审计实施方案的遵循性,确保审计工作目标的实现。主要措施包括组织审计组全员参与对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写;组织参审人员学习确定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组长或主审对审计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纠正等。二是推行审计日记制度和工作会议制度。实行审计日记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新举措。通过组织审计人员编写审计工作日记,描述审计工作轨迹,来反映审计人员的审计实施过程,便于审计组长和主审了解和掌握参审人员的工作情况,便于评价工作质量和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同时还应大力推行审计组工作会议制度。即由审计组长或主审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审计组工作会议,通过召开审计组工作会议,审计组内部能够得到更充分的沟通,便于集思广益,促进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三是加强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使用补充审计程序。加强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是提高审计实施过程中工作质量的需要,也是审计工作水平的需要。因此,不仅要加强审计理论、审计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培训,而且还要注重先进工作经验的总结和交流,以及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审计人员能够站在较高的起点上,以宽阔的视野从事审计工作,以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同时,审计组内部要做到知人善任,根据审计事项的重要程度,结合审计人员业务状况来分配审计工作,做到人尽其才。并且根据审计工作的具体情况,审计实施中使用必要的补充审计程序,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四)完善审计审理程序,增加审计实施质量控制环节。

审计审理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一个必备程序,它对审计项目的事实、证据、定性、处理、程序进行全程监督。审计审理制度作为质量控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具有重要作用。鉴于审计实施中对审计组工作质量缺少必要监督和制约的实际情况,审计机构应根据审计质量控制的实际情况,将审理工作的着力点前移,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增加必要的审理程序,提高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水平。另外,还要利用审理工作层次高、信息渠道多、反馈及时等优势,对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发挥审理的监督、指导和服务的作用。此外,在必要的时候还要改革机关内部组织机构,实行审、处、执三分离,即审计实施、审计处理、和审计督促整改由三个不同的部门分别执行。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的牵制作用,来完善审计质量控制机制,促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五)做好审计发现的综合分析工作,努力提高审计报告层次 。

做好审计发现的综合分析工作,强化精品意识,提升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水平,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对审计发现进行深加工。分析加工审计成果时,不能停留在发现问题的表面,应注意问题产生的根源、注意审计发现情况的内在联系、注意管理和控制上的重要缺陷。经过对审计发现情况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挖掘和加工后,找出最有价值的信息,为写好审计报告服务。二是审计报告立意层次要高。审计报告反映的审计信息应有利于被审计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改善内部管理,有效防范和规避经营风险。切忌泛泛而论,没有深度,没有重点。三是审计结论力求准确、客观。依据审计发现情况得出的审计结论,一定要体现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审计原则,不可携带任何感情色彩,表达的意思应该简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四是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应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应该直接指向审计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便于被审计单位从根本上纠正审计发现的问题,堵塞管理和控制上存在的漏洞。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贯彻执行

审计署六号令《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简称《办法》),已于今年4月1日起在审计署机关(包括特派办、派驻审计局)和部分地方审计机关试行。最近,我们了解了部分审计机关试行《办法》的情况,发现了贯彻执行中的几个突出问题,希望引起充分重视。

一、“审计组长”的问题

审计组是实施审计项目的基本单位;一个审计项目由一个或若干个审计组负责实施;审计实施方案最终由审计组执行和落实。因此,审计组对于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起着最直接的基础作用。所以,《办法》特别强调和特别明确了审计组及审计组长的质量控制责任。

在以往的审计项目实施中,审计组长一般由审计机关领导或业务部门负责人(业务处、科长)担任,其具体工作一般由“主审”承担。《办法》实施以后,如果沿袭以往的做法,会产生种种弊端。

第一,审计机关领导或业务部门负责人担任审计组长,严重混淆了各自的质量控制责任,造成质量责任不清、质量控制流于形式的后果。《办法》相对于以前的国家审计准则,一个重大的创新和发展在于第一次明确划分了审计机关领导、业务部门负责人、审计组长、审计人员各自的质量控制责任。其中,审计组长承担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和责任,审计机关领导和业务部门负责人也在更高层次上承担了相应的质量控制责任。在明确划分这些责任的基础上,才能够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如果审计机关和业务部门负责人担任审计组长,一身兼“二职”甚至“三职”,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必然造成质量控制责任不清楚,质量责任的追究对象不明确,质量控制制度不能发挥作用的后果。

第二,审计机关领导或业务部门负责人担任审计组长,严重“弱化”或削弱了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机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是行政领导,他们有大量的全局或部门的工作要处理,不可能经常固定在一个审计组工作;由他们担任审计组长,很难实施日常的质量控制程序、履行日常的质量控制职责。这样做必然严重“弱化”或削弱质量控制工作。针对这种情况,《办法》专门规定:审计组长可以委托有资格的审计人员(主审)履行其授权范围内的职责,但审计组长要对授权履行职责的结果承担责任。

审计机关领导或部门负责人担任审计组长,目的为了显示对一些审计项目的重视,或与被审计单位的“级别对等”。事实上在有些会谈中,“级别对等”是必要的,但领导不一定任组长;如果审计组工作需要领导出面,领导不担任组长也可以出面参加有关的会议。

第三,在领导担任审计组长的情况下,其质量控制职责实际多由“主审”担当;但是《办法》没有规定“主审”的质量控制责任。因此,这种做法无论对于领导还是“主审”,都是很不适当的。

在加强审计组长质量控制责任的同时,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也应当主要考核组长履行质量控制责任的情况:对于履行职责优秀的,应当优先晋升或评定,反之应当推迟晋升或评定。

二、收集审计证据的问题

目前收集审计证据的最大问题是“滥取证”:一些审计人员收集了一些与所要证明的审计事项关系不大甚至无关的所谓“证据”,而且数量很大。“滥取证”造成审计人员的时间很紧张、不必要的审计档案太多,浪费了大量审计资源;而所需要的审计证据却不充分,审计项目质量不高。特别是一些不必要的取证工作很难得到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配合,取证困难。

《办法》针对收集审计证据的问题,做出一些新的、明确的规定。

《办法》规定,只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于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才收集审计证据;此外的大多数审计事项可以不必收集审计证据,只在审计日记中记载查证过程和结果即可。《办法》的新规定大大减少了审计人员收集证据的工作量,节约了审计时间、人力和费用,使之更能集中力量深入审查重点审计事项,集中精力查证所隐含的深层次问题。

为了给审计人员提供一些收集审计证据的指导性意见,《办法》提出了审计证据的一些质量特征,即相关性、可靠性、重要性、合法性等“四性”。《办法》还要求审计人员要对取得的证据进行分析判断、综合归纳;要将审计证据按照审计事项分类,按照与审计事项的相关程度排序;要对审计证据进行比较判断,决定取舍,剔除与审计事项无关、无效、重复、冗余的证据;要对审计证据进行汇总分析,确定某一审计事项的审计证据是否足以支持审计结论;等等。

在贯彻执行《办法》的过程中,有些审计人员对于上述规定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把握,对待具体的审计事项及其审计证据,难以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收集、分析、判断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最主要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审计过程就是收集、分析、判断审计证据的过程。因此,合格的审计人员应当具备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审计证据的能力,并对审计证据做出适当的专业判断;就象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要能够及时准确地记录会计事项的会计科目、会计账目一样。收集审计证据的最终目标是“充分支持审计结论”,达不到这个目标的,就不是合格的审计证据。

三、审计日记记录的问题

实行审计日记制度,是我国审计机关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上的重大发展和创新。目前这项工作存在两个比较大的问题。

第一,审计日记的记录时间仅限于现场审计阶段,这与《办法》的规定不符。《办法》规定:审计日记是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的书面记录。一个审计项目实施包括三个阶段:准

备阶段、现场审计阶段、报告阶段。因此,从一个审计项目立项以后,参加该项目的审计人员就要开始记录审计日记,从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开始,经过审前调查、编制实施方案,现场审计,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和证据,起草修改审计报告,直到该项目发布(送达)审计报告的全过程,都要记录审计日记。对此,一些审计人员理解为,只有现场审计阶段才记日记,其他时间不记日记。这种理解明显不符合《办法》的规定精神。一个审计人员参加其中的一项工作,就要记录这项工作的日记。

第二,何时记日记的问题。《办法》规定:审计人员要“逐日”编写审计日记,即每天都要记录当天的审计工作情况。一些审计事项可能持续几天,其间审计判断和结论可能泻艽蟊浠;这些变化及其依据都?逐日“记录下来,作为控制质量的重要依据。只有在极特殊的情况下,当日来不及记录,才可能第二天补记前一天的工作情况。

四、审前调查的问题

审前调查的问题有两个:第一,要不要每个审计项目都搞审前调查?第二,如何把握审前调查的时机?

审前调查,以前在“方案准则”里也有规定,但是不够突出,特别是执行得不够好,大多数项目没搞审前调查,或者调查不够深入,走马观花,达不到质量控制的要求。《办法》实施后,一些审计人员还是对审前调查存有疑虑,或者认为“没必要”,或者限于时间要求“来不及”调查。对此,应当继续强调审前调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国审计机关二十年来的经验表明,编制审计方案的核心工作和前提是审前调查;一个审计项目搞得好不好、质量高不高,关键取决于审前调查。因此,《办法》重点加强了审前调查的规定,要求每个审计项目都要先搞审前调查。当然,根据每个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时间和人员安排,以及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程度不同,审前调查可以灵活掌握和安排。例如较大规模的审计项目,被审计单位量多面广、分布范围广泛、情况复杂的,要安排比较多的人员和时间,进行比较深入的审前调查,反之,则可以安排相对简单的审前调查。

关于审前调查的时机,也可视实际情况而定。根据《办法》规定,审前调查一般安排在编制工作方案之后、编制实施方案之前进行;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再次调查,即编制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之前各调查一次。《办法》还规定,审前调查一般在送达审计通知书之前进行;如果被审计单位不配合或拒绝审前调查,也可以先送达审计通知书,然后再进行审前调查。

五、《办法》的适用范围问题

《办法》明确规定:《办法》适用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可以“参照执行”。但是一些审计机关感到,《办法》的绝大部分内容同样适用于经济效益审计。

审计署“五年规划”提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并重,要逐年加大效益审计份量;到2007年,效益审计将占全部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这样,今后几年审计机关的效益审计项目将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效益审计也需要遵循一个质量控制办法,以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因此,建议审计署明确:审计机关的效益审计可以参照执行这个“质量控制办法”。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自4月1日才开始施行。目前贯彻执行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还不是很多、很深,以上只是调查中初步了解到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338 评论

不想不想澪

一、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一)注册会计师内在原因 1.业务层面(1)审计证据不足。注册会计师不能按照审计准则对所需审计证据做出充分的收集。对影响审计质量的审计证据获取不充分,对重大的问题没有查明,造成审计的偏差。(2)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现阶段,有些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不够规范,层次不够清楚,随意性大,这就直接影响了审计报告的编制,从而影响了审计的质量。(3)审计人员业务专业水平不足。审计人员业务知识及专业水平不足,导致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对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的运行无法做出准确的判定,对于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是否失真,是否存在重大错报等无法明确的查明。2.道德层面(1)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存在经济利益关系。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要求其与被审计单位相互独立,不存在经济利益、关联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串通提供虚假信息,欺信息使用者,审计质量较差。(2)审计工作存在收费混乱的现象。审计工作的收费问题一直是影响审计独立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现阶段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在审计定价方面存在激烈竞争,客户有可能会在审计收费上以解聘来威胁事务所就范。(二)注册会计师自身以外的原因1.国家、社会监督层(1)审计制度不完善。完善的审计制度建设是审计质量的有效保障。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出现参与企业做假问题,很大程度源于我国监督体制和处罚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监督部门对审计机构的监管过于松懈,相关的法律责任过轻。(2)社会公众对审计缺乏监督。社会公众作为社会的主人翁,是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审计报告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对被审计单位的判定,然而,现阶段,社会公众大多缺乏能力也缺乏意识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导致审计存在过失或欺行为,审计质量受到影响。(3)媒体监督力度不够。传媒作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监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媒体的报道往往更具有公信力,使人信服。然而现阶段,媒体对审计质量的报道还存在误差,例如记者接受贿赂,对审计质量存在问题情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媒体监督不够光明,力度较弱。2.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1)内部审计人员选用、配置的控制乏力,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审计职业道德,对查出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向提供的信息缺乏真实信,而且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也不完善,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足。(2)对内部审计的监督较薄弱。目前, 内部审计只有简单的复核制度,监督处于低层次水平,仅限于编制底稿人员是否签字、其工作底稿要素是否填写齐全、报告结构和用词表达是否规范等。二、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一)规范审计基础工作,确保审计工作有效、顺利的进行审前调阅原有的审计档案,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状况,确定审计的范围、重点和方法,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充分收集所需审计证据。编制尽可能详细的审计工作计划,要根据确定的项目内容,逐项逐步编制分项目审计工作底稿,按分项目审计工作底稿的性质、内容进行分类归集,综合编制汇总审计工作底稿。(二)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审计业务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工作经验。(三)建立注册会计师信用考核制度行业管理部门应针对每一个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建立独一无二的信用资料,同时还可定期或不定期抽查注册会计师执行独立审计准则、执业道德等信用情况,并向外进行报告。(四)建立审计收费监管机构,提高审计收费水平建立与企业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独立的审计收费监管机构,使得审计关系主体三方从形式上和实质上都保持了独立性,注册会计师避免了来自被审计单位由于审计收费金额而产生的压力。(五)完善审计制度,为提高审计质量提供制度保障切实推行审计项目审理制度、审计业务质量检查制度、审计责任制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等国家审计制度,有利于约束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六)增加公众监督要增强公众的审计监督意识,对违犯审计准则等的审计行为要及时进行揭发。审计工作的每一环节都要向社会公众披露,使公众有资料可依,可以清晰的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七)充分运用媒体资源,加强媒体的宣传力媒体对企业、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等都有监督作用。对于被审计单位与注册会计师串通欺信息使用者,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行为,媒体要予以曝光。同时,媒体也受到其他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的监督。(八)加强内部审计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建立与企业相适应的内部审计程序,明确审计责任,建立专门的以专职审计师为主的审计业务监督和考核部门, 制定明确的审计业务监督和考核程序及方法。

323 评论

相关问答

  • 审计师措施费怎么计算

    土建定额大部分是以直接工程费用为基数进行计取的,而安装工程中多数以人工费为基数进行计取。 例如:如果某工程土建定额直接费为100元,乘以安全文明施工增加费(假设

    紫色super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外部审计师频繁更换措施

    外部审计多为独立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外的国家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以及独立执行业务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进行的审计。对于聘请外部审计,首先是选择有资质、阅历和

    lin12345610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审计师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种类有三种: (一)无保留意见。 说明审计师认为被审计者编制的财务报表已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并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者的财务状

    Titi080808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外部审计师的保障措施

    外部审计的管理办法:1、公司总部及各分子公司应当设置专人负责协调外部审计业务。2、审计协调人应在外部审计进场前,与外部审计项目经理沟通,获得外部审计的审计计划,

    实创13720050898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审计师落实取证主要措施

    正确运用审计取证方法,就有可能搜集到可靠、相关、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顺利完成审计任务创造条件。

    大锅饭饭饭饭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