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27

妳是在誇我咩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陈海贤知名心理咨询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绿桑坊蚕被店

已采纳

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他统治着一个富裕的国家。有一次,他到一个离王宫很远的地方旅行。回到王宫后,他不停的抱怨脚非常痛,他以前从未走过那么长的路,更何况他所走的路异常崎岖难行。于是,愤怒的国王向天下发布诏令,让百姓用皮革铺好每一条道路。显然,这要用掉无数张牛皮,花费巨额的金钱.这时,一位大臣冒着触犯国王的危险进言到:“陛下,为什么要花那么多不必要的金钱呢?你何不剪一小块牛皮包在自己的脚上呢?”听了大臣的话,国王很惊讶,但略加思考,他就接收了这个大臣的建议。 皮鞋就这么诞生了,国王为自己做了一双厚底牛皮鞋。为了让生活更美好,我们一在改变世界,但有时候更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我们的内心。人人都想改变,改变意味着什么你们真的了解吗?让我们从《了不起的我》这本书中去寻找答案?作者陈海贤,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知名心理咨询师,阿里巴巴商学院特聘教授。拥有13年心理咨询经验,接待过6000多位来访者。曾在浙江大学心理中心任职,期间开设“积极心理学”通识课,颇受欢迎。当我们对现实感到不满意的时候亦或者觉得痛苦迷茫、碌碌无为的时候,我们都会想到改变。于是我们为自己制定了一系列的改变方案,然后很神奇的我们感觉到内心的焦灼得到了一些平复,但是年尾回顾的时候,我们制定的改变方案依旧只是一份方案而已。不禁纳闷:改变为什么这么难呢?改变之所以难,是因为我们对改变不够了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意思就是想要打败敌人,我们就必须要足够了解敌人。同样的如果我们想要通过改变来获得不一样的生活,那么我们就需要对改变本身有足够的了解。陈海贤老师在《了不起的我》中这样定义改变:“改变的本质就是创造新的经验,用新的经验代替旧的经验。创造新经验需要通过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切身体验到它。如果只有想象中的期待,而没有新行为带来的新经验,改变就很难发生。”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改变仅仅停留在想的阶段,确定好目标后就赶紧制定一系列的方案,制定了方案就满足了我们对改变的期待,也消解了我们对现实的不满和恐慌,于是我们的心理得到了满足,但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产生新的行为和经验,所以改变自然也就不会发生。想要改变切实的发生,需要做出新行为形成新的经验,这个新的经验通过正强化的作用,让我们能够切实的体验到改变的好处,那么改变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生。知乎上有个帖子说的是“21世纪,副业是刚需吗?”话题很热,下面回复的也很多,有许多人在帖子下面留言说自己也知道副业是刚需,但是自己本职工作忙,而且题主所说的副业方法对自己根本不适用,因为题主会的这些她都不会。这些人想要改变却觉得无能为例,想要过与现在不一样的生活,但最后却依旧在原地踏步,终日惶惶虚度光阴。那么到底是什么在阻止我们去改变呢?《了不起的我》一书中借用了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的关于“大象和骑象人”的比喻来形容自我。在这个比喻中将人的情感比作大象,而人的理智比作骑象人,那么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看似是在指挥大象,但和大象的力量比起来,骑象人的力量又是那么的渺小,如果大象想要往左,骑象人想要往右的话,那么最终的结果一般就是以大象想去的方向为准。因为大象一般受到了被强化的经验支配。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情感提供动力。 情感的自我是我们在改变路上的第一只拦路虎,只有我们了解了情感这头大象的脾气和秉性去改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有一个朋友,从去年的时候就嚷嚷着要辞职,因为现在的工作基本是996,虽然工资很高,但是基本没有生活。但是直到今天她还在原单位就职。问及理由的时候,她说自己从毕业开始就干的这个行业,想做其他的工作,担心自己不能适应,别人不会给她机会,或者重新找的工作没有这个好。这个朋友之所以一直无法改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觉得自己没有选择,二是不想走出当前的心理舒适区。而这两点恰好是我们做出改变路上的另外两只拦路虎。情感的大象,认为自己没选择,不愿走出心里舒适区,这三个拦路虎,阻碍了我们改变。想要做出改变,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我们能够克服改变的阻力。克服阻力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法来实现:“我也想改变,可是我没有其他选择啊!”这是很多人害怕抑或拒绝改变时给出的理由。为什么会没有选择呢?一是很多人对于选择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只有比现在好的选择才叫选择,或者能达到理想效果的选择才叫选择,否则就是没有选择。实际上,在改变的路上我们从来就不缺少选择,当你放弃改变的方案的时候其实你就做出了一个选择,当你想要改变却不采取行动的时候你也做出了一个选择,甚至你告诉自己你没有选择的时候你也是在作选择。二是因为有时候我们做出选择是需要代价的,而这个代价是需要自己负责的。如果你想要换一份工作,那么你就要重新建立人际关系;如果你想要回老家发展,你需要放弃大城市的机会。所以做出选择有时候意味着我们需要跳出心理舒适区,需要对不确定的结果承担责任。所以很多人会下意识的选择逃避,把“没有选择”当做自己逃避的借口。可是当我们一直告诉自己没有选择的时候,那改变就真的不会发生了。想要改变我们必须告诉自己改变的路上最不缺的就是选择,只要我们拿出勇气,找回对选择的控制权,那我们就已经走在了改变的路上。小步原理指的是在改变的路上迈出小小的一步,获得一个小小的成功。通过不断获得小的成功来积累经验的好处,从而为下一步行动提供心理动力。 情感的大象总是偏向于经验的好处,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让骑象人控制大象向前移动的话,我们就需要创造经验的好处,促使大象移动。那我们又如何确实改变的第一步如何去走呢?《了不起的我》一书中给出了一种叫做奇迹提问的方法。通过假设目标实现了会发生什么事情来倒逼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整个过程,从而确定想要实现这个目标的第一步。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再往前看和往回看时,看到的东西经常不一样。往前看,会看到困难;往回看,会看到方法和路径。上学的时候,每当我在宿舍无法静下心来学习的时候,我都会去图书馆或者自习室学习,在这里我的学习效率和自控力比在宿舍的时候强上好几倍。曾经有一个重要的考试,我担心自己半途而废就和认识的一群小伙伴组建了一个学习小组,每当我太累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看到一起的小伙伴那么努力就又找到了一些动力。后来我知道这种图书馆的学习氛围也好,小伙伴之间的抱团取暖也罢,都拥有一种“场”的力量。这种力量会让我们在改变的路上坚持的更久,是我们完成改变的一大助力。所以想要改变我们也可以刻意的培养一个“环境场”,一个心中关于空间功能的假设。比如你想要减肥就可以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做固定的减肥操,让情感的大象熟悉这样的节奏,那么以后每到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你就会自然而然的做同样的事情,把新行为变成新习惯,新习惯将会带来改变。控制两分法原理指的是:努力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改变很难,那可能是因为我们妄图去控制那些我们无法控制的东西,比如市场环境、实现目标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种种意外等等。所以当我们以改变为切入点,制定好目标后,控制两分法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找出哪些是我们能控制的部分,哪些是我们无法控制的部分,并且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能控制的部分。但正如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一样,很多事情他是既有可以控制的部分又有不可控的部分,而控制两分法的第二步就是找出能控制的部分并做成计划,努力做好它。

279 评论

哈韩哈哈规格化

。。ISBN: 9787516824344 。。文件格式:epub 。。内容简介。。 如何养成一个新习惯? 如何让心智变得更成熟? 如何拥有高质量的关系? 如何走出人生的艰难时刻? 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什么不同的使命? …… 破解这些难题,心理学能够提供很多有用的线索。 陈海贤博士把自己13年心理咨询的经验和思考,结合多个心理学流派的理论,从行为、思维、关系、瓶颈期和人生地图这5个层面出发,给你一套实现人生突破的系统方法。 书里不打鸡血,不灌鸡汤,而是提供一系列改变与发展的实用工具,直击人生的种种问题。帮你创造更满意的人生,成就了不起的自己。。。作者简介 。。 陈海贤,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知名心理咨询师,阿里巴巴商学院特聘教授。拥有13年心理咨询经验,接待过6000多位来访者。曾在浙江大学心理中心任职,期间开设“积极心理学”通识课,颇受欢迎。。。精彩短评。。 # 上次读这类书掉眼泪同样是陈海贤的《幸福课》:面对不完美的父母,除了愤怒和原谅,我们“还可以选择悲伤”,那一刹那就像和什么自己一直与之抗争的东西和解了,原来我可以在看过之后并不去做什么,只是单纯悲伤而已。而这次他说“过程的意义在于让一切发生”,说实话我甚少能感受到人生被什么点亮,有的话大多因阅读而起,但这句话于我就有这么神奇。我想起许多晦暗的时光,诸多埋怨,无非是把自己置身于一系列结果之中,仿佛一切为的就是等待宣判,可宣判往往意味着终结,所有意义和价值真的深埋在这么短暂又无趣的终结里吗…书中许多理论自不必说,心理学读的足够多会觉得熟悉,人可以牢记许多理论在挫折是反复诵读聊以自慰,可真正必要的是发自内心的觉悟,所以它触动我的是夹杂在间隙中的几个短句,仿佛若有光,之后是微弱的豁然开朗感,小而足够。 # 1、小步子原理 核心就是专注于当下能做的事情上。 2、控制两分法 第一步:在思考担心的事情里,找出哪些是自己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把注意力转移到能控制的部分上来。 第二步:在不能控制的部分里,再找出能控制的内容来,并作成计划,努力把它做好。 3、我现在能做什么?我愿意这么做吗? 我以前看心理学方面的书,都是试图在里面对号入座找到自己的“病 症”或是找到人生的答案,而现在,或者说在陈老师的书里,我更多的是想着如何去实践、运用、训练自己,而不找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是看到一条延伸向前的道路。 # 我一直都很喜欢陈海贤老师分析,看待问题的角度和陈述。 这本书中最喜欢第一章对于改变自己的讨论。章节抽丝剥茧,教你如何真正地找到并直面改变自己时所遭遇的困难和恐惧。 扣掉的一星在于和音频课还是太像了,我本来期待有更多深入、系统化的整理。所以和书相比,我还是更推荐音频课~ # 可是,独立并不是容易的事。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意味着孤独。 一个独立的人,是在心理上真正断乳的人。当他遇到麻烦或心情不好时,他不再对亲人、朋友、同事怀有“理所当然”的期待。他可以求助,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同时他知道,别人帮不帮他,是别人的课题。从独立的那天开始,他就失去了抱怨的理由和资格。当然,他也不需要对别人的情绪怀有什么理所当然的责任,因为这是别人的课题。去掉了了人与人之间习以为常的用挖制和期货来维持联系的方式、一个独立的人怎么能不孤独呢? 孤独,也许正是人生的某种真相。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另一个人,也没有人能完全为另一个人的生活负责。我们总说,这是“我的”家人、“我的”恋人、“我的”孩子、“我”最好的朋友,好像我们拥有某个人一样。拥有是人际关系史中最大的幻觉、没有人能修拥有另一个人、我们只是在各自的旅程相遇、彼此同行。这种相遇又长又短,最终我们还是会分开各走各的路。 但正是因为别人没有必要一定对我们好,才有了感恩的理由。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对方会不会欺我们,才会有信任。正是因为我们能够离开,坚守才显得可贵。自由是美德的前提,所有人际关系中美好的东西,只有出于自愿的选择,才会变成一种美徳。 引自 --新关系:关系是如何进化的 # “我现在能做什么?我愿意做吗” 想象你有一个孩子。他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却因为贪玩的天性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再想象你是这个孩子的爸爸或妈妈。你会怎么教育这个孩子呢?你觉得那个孩子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教育呢? 孩子需要的,不是严厉的批评,当然也不是放纵,是那种带着爱的规范,慈爱而坚定。坚定是不忘目标和方向,慈爱是能够原谅和接纳,毕竟,他只是个孩子。 你就是那个孩子。你也应该成为自己慈爱而坚定的父母。告诉自己,我只是一个凡人,接纳自己的不足,爱自己。在拖延之后,用自我激励代替自我谴责,提醒自己能够做得更好。同时,不把上一次的拖延看作需要偿还的欠债,而看作一个结束。带着新的目标轻装上阵,重新出发,是在内疚和自责中重新积聚能量的不二法门。因为说到底,能把我们从拖延症中拯救出来的,还得靠爱啊。 回过头来看那两个分裂的自我:那个上进的你和那个堕落的你当然都是你。当你想懒惰的时候,用激励代替责备,告诉自己:“你能做得要比现在能做的多。”当你休息的时候,也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我累了,让我休息会。” 所以,试着尊重另一个自己吧,就像尊重一个朋友一样。放弃和自己之间的斗争吧,就像一个征战多年的士兵,终于要解甲归田一样。

158 评论

candyfloss365

结婚了。陈海贤是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在2013年就已经结婚了。结婚是指配偶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配偶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及其他责任。

349 评论

相关问答

  • 心理咨询师陈海贤是哪里人

    结婚了。陈海贤是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在2013年就已经结婚了。结婚是指配偶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配偶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承担由此而产生

    龙真妈妈 2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陈海贤心理咨询师怎么样

    。。ISBN: 9787516824344 。。文件格式:epub 。。内容简介。。 如何养成一个新习惯? 如何让心智变得更成熟? 如何拥有

    猫爷爱大王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心理咨询师陈海贤介绍自己

    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他统治着一个富裕的国家。有一次,他到一个离王宫很远的地方旅行。回到王宫后,他不停的抱怨脚非常痛,他以前从未走过那么长的路,更何况他所走的路

    蘑菇Miranda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上海的知名心理咨询师

    上海比较有名的有: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技术中心、德瑞姆和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个人觉得你离华师大也不算太远,可以选择(我就是在华师大读的),当然你可以去德瑞姆问一下,他

    卷卷卷和毛 6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贵阳知名心理咨询师陈昌海

    何胜先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上世纪90年代末,邻居唐坤地占了何家30平方米土地扩建房屋,起初答应补偿,但补偿款一直拖至2005年。这一年,唐坤地被任命为坪丰村

    丫丫由由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