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23

艾薇喵跑
首页 > 浙江自考 > 浙江自学考试考试大纲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小的I

已采纳

自考书的后面都会有买自考书建议在网上买,比你跑来跑去书店强很多哦而且有些在实体书店不一定能找到哦!

233 评论

无敌的小饭桶

上浙江教育考试院自考专栏那里有比较权威的信息,自考专业都有一个特点课程考点和考试大纲与教材辅导书都是一起的.比较方便自学都学习!

355 评论

素手宛花

[00819]训诂学自学考试大纲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二OO七年六月指定用书:《训诂学》,郭在贻著,中化书局2005年9月第一版 参考书:学者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程度与条件(如时间的多少与找书的难易等),按教材后二种附录《训诂学参考文献要目》、《俗语词研究参考文献要目》的提示选择参读,不再另作具体要求。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训诂学是高等学校中文专业选修课,是在学习了《古代汉语》基础课后设置的一门提高课,任务是通过对训诂学各个方面的讨论,使学员掌握训诂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训诂学的源流,从而能准确理解古书字句的意义,提高阅读古籍的实际能力。以此植基,进而有可能得以纠正前人在注释中的错误,解决前人尚未解决的训诂问题。训诂学是一门为解决古书语言问题服务的综合性学问,与多种人文科学以至自然科学都有关联,而与音韵、文字、语法、修辞等邻近学科的关系更为密切,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希望学员对这些邻近学科的基本知识作好复习。在本课程学习中,必须牢固掌握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又由于训诂学的实用性很强,不是空谈理论所能奏效的,它的原理与方法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并用以指导实践的,因此教材中举了一定数量的实例加以阐发证明,学员在学习中熟悉这些带有示范意义的实例,对于加深理解、提高能力,无疑有重要的意义。这是我们要在这里特别提醒学员注意的。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本课程采用郭在贻教授的《训诂学》( 中华书局 2005年版)为教材,内容包括训诂与训诂学、训诂学的内容、训诂学的作用、训诂的条例方式和术语、训诂的方法、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和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训诂学的新领域——汉魏六朝以来的方俗语词研究、训诂源流等十章。现将各章内容提要与学习要求说明如下: 第一章 训诂和训诂学本章简要说明了训诂与训诂学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区别。要求:了解训诂的基本意义与训诂学的主要任务。 第二章 训诂学内容一是释词和解句,其中中心任务是释词。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须对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规律有较充分的认识。二是辨析古书异例。古书异例指古书中某些特殊的语法修辞现象以及古人行文中的一些特殊习惯,不明乎此,则必影响于对古书文句意义的正确理解。要求:明确训诂的内容。理解训诂与义理的辩证关系。对倒文、复文、省文、变文等古书异例有所认识。 第三章 训诂学的作用传统训诂学作为经学附庸,主要目的即在解经。本章则从现代实际需要出发,阐明了训诂学对语文教学、古籍整理及辞书编纂等方面的指导意义:一、指导语文教学:具体在于1.指导我们确认古代词语的正确含义;2.帮助我们裁断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3.帮助我们独立研究,以求得课本或选本未加解释的疑词难句的意义;4.帮助我们发现课本或选本中的注释错误并加以匡正;5.使我们对一些词义不但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为了便于记忆,以上五条可大致以明义、解歧、补阙、正误、知原十字概括之。但要真正理解,必须从书中的举例说明中细加体会。二、指导古籍整理:包括校勘、标点、注释与翻译各个环节。三、指导辞书编纂:辞书应该多备勤查,但不可迷信,其中也会出现错误与漏略的义项,训诂学有助于我们对之进行补正,并抉发语词的意义结构间的内部联系。要求:说明训诂学对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说明不通训诂而从事古籍整理容易在哪些方面出现错误。 第四章 训诂学的条例、方式、术语在前人长期的训诂实践中,已形成一整套训诂条例、方式和术语,不明了这些,则既不能读懂训诂著作,也不能开展训诂工作。要求对本章所举出的条例、方式与术语的含义要充分理解,全部掌握。 第五章 训诂的方法古书中有意义不明的语词,通过哪些手段使之从未知变为已知,这种手段,便是我们所说的方法。本章通过对大量训诂实践活动的分析总结,概括出训诂的八种主要方法。一、据古训 古训包括古代辞书与古代传注。由于作古注的先代学者去古未远,所言虽然不能全无错误,但相对来说比较易得古书的真义,可信程度较高,值得我们重视。较好地运用古训材料可以解决不少古书中的疑词难句。二、破假借 古书多有以假借字代本字的现象,只有把本字找出来,才有可能读通原文,因此破假借就成为训诂的重要方法。破假借必须有语音的根据,有文献的旁证,滥说通假与昧于通假同为训诂中的大弊。三、辨字形 汉字以表意为主,音义常寓于形中,故字形上的差异常常决定着字义上的差异。审辨字形,纠正错讹,也常能使纠缠难解的字义随之而明。四、考异文 异文指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以及同一文献的本文在别处的引文用字上的差异。异文的情况较复杂,包括通假字、异体字、同义词以及传抄中的讹字等。前几种情况的异文都有意义上的联系,因此通过考究异文,也往往能解决训诂上的问题。五、通语法 语义和语法是密切相关的,因此研究训诂必须重视语法。对古汉语词法句法规律的认识越透彻,在训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六、审文例 书中说的文例包括连文、对文、俪偶、上下文与整部书的用词等。只有正确全面地认识这些文例,才能解决与这些文例相关的语词问题。七、因声求义 声义关系极为密切。通过语言线索以求语义,不仅能使我们明确认识通假字的关系,更能由声近义通的原理,执简驭繁地掌握一批字的意义间的联系。但这个方法不能滥用,也要避免把问题绝对化。八、探求语源 探索语词得义的来源,也能解决某些训诂上的疑难问题,还可以说明某些名物的“得名之由”。注意在解决一个具体的训诂问题时,常常需要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要求:训诂方法指点学者培养训诂实践能力的可遵循的途径,非常重要。学者必须参照实例,逐项细加体味。要求能说明八种具体方法的运用,同时反过来能从训诂实例中分析出它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 第六章 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治任何一种学问,只有有了正确的观点、态度与方法,才有成功的可能。因之在上一章讲授了方法后,本章与下一章又特别提出观点与态度问题。这里结合语言实际,阐明了掌握历史的、辩证的、唯物的观点对于训诂研究的重要意义。要求:结合语言实际,理解三个观点的意义。说明训诂与音韵、文字、校勘与语法的相互关系。 第七章 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本章提出实事求是、无证不信应成为我们训诂研究的指导方针。针对实际,从正反两方面明确指出训诂研究中的态度问题:务平实忌好奇,重证据戒臆断,宁阙疑勿强解。要求:这三条言之易而行之难,当从实例中认真体会。 第八章 训诂中常见的几种弊病本章举出训诂中的几种弊病,这几种弊病是现代一般古书选注今译中所常见的。知其表现,明其原因,就可以在阅读古籍时对这些问题加以注意。要求:举出训诂中常见弊病的主要表现。在有这类错误的训释与正确的训释对比时有辨识正误判定是非的能力。 第九章 训诂学的新领域——汉魏六朝以来方俗语词的研究传统训诂学多以先秦两汉典籍作为研究对象,而对六朝以来的文献,尤其是其中的方俗语词殊少措意,因之这一部分久为训诂中的薄弱环节,留待解决的问题很多,成为当代训诂研究的重要方面。本章专门阐释了俗语词研究的意义、历史与现状及其研究方法,足以拓宽学者的视野,也为进一步研究指出了一个有意义的方向。要求:理解俗语词研究的意义。了解《诗词曲语辞汇释》、《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二书的主要特点与作用。 第十章 训诂源流述略训诂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历代学者作了大量工作,留下许多重要著作。了解训诂学的发展概要,对于我们继承遗产、扬长弃短,是很有意义的。本章突出重点、顾及全局地对训诂学在历代的主要发展倾向及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作出了叙述。要求:了解训诂学的历代发展的主要特点。了解重要典籍的一些主要注本的书名与著者姓名,如《史记》的三家注、《汉书》的颜师古注、《三国志》的裴松之注、《文选》的李善注,等等。对以下著作的特点以及下列训诂学者的主要著作及观点等要求作为重点掌握:《尔雅》(并要求知道其主要注本)《说文解字》(同上,主要是清《说文》四大家的著作)《方言》(同上)《释名》(同上)《广雅》(同上)《玉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经籍纂诂》郑 玄朱 熹戴 震段玉裁王念孙 王引之俞 樾孙诒让 三、题型举例(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大纲中题型举例仅作参考,实际命题时不受此限)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1.推原二、填空题1.清代训诂大师孙诒让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1.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生死而肉骨:使死者复生,使枯骨长出肉来。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1.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的的: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1.方以智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1.《诗词曲语辞汇释》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 《庄辛说楚襄王》(《战国策·楚策》):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其中,“以其类为招”一句颇费解,清人王念孙指出:“类当为颈,字之误也。招,的也,言以其颈为准的也。《文选》阮籍《咏怀诗》注,引此作‘以其颈为的’,《艺文类聚》鸟部、《太平御览》羽族部并引此云:‘左挟弹,右摄丸,以加其颈。’姚曰:‘《春秋后语》云:以其颈为的。’的或为招,招、的古声相近,故字亦通也。”

144 评论

爱吃奶糖的鱼

这门配套的辅导教材是没有的,网上有历年试卷可作练习之用。考试大纲在浙江教育考试院网上有。 [07409] 《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2010年12月自学用书:《唐宋词通论》,吴熊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版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宋词研究》是对中国文学史进行断代分体专题研究的课程,现被列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自学考试的选修课之一。宋词与唐诗、元曲并称。它继唐诗之后代表了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宋代文学的一个杰出成就。千余年来,词与诗并行发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主要体式。词学也从宋至清,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专门之学。本课程涵盖从晚唐、五代至南宋末年的词史发展,而以宋词为主要对象,同时也旁及词学研究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自学应考者以现代意识观照历史文化,熟悉词体特征及其发展,掌握唐宋词流变的基本脉络,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状况和目前进展为,以丰富知识,拓阔视野,提高艺术素养与研究能力。学习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了解与掌握词的体制以及小令、长调等词调类别;领会词的艺术特质,探讨词与诗在内容风格以及艺术手法上的若干重要差异;了解唐宋词的发展过程和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阅读与熟悉宋词中的一些名家名作,并能够进行分析与鉴赏。本课程以吴熊和著《唐宋词通论》为主要教材。具体作品可阅读有关宋词选集,如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唐宋词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可择便任选一种。 二、考核目标第一章 词源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词体与词乐的关系,对词体的起源有正确的认识。 考核知识点:词在唐五代时称为曲子或曲子词。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它的本义就是配合燕乐乐曲用以歌唱的歌词。词是随着隋唐燕乐(宴乐)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文艺。燕乐是唐代各种俗乐的总称,是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域胡乐与中原本土的俗乐融汇而成的一种新乐。它继先秦雅乐、汉魏六朝清乐之后,开辟了一个新的音乐时代。由于燕乐兼容胡汉,在乐律、乐器、乐曲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风行于唐代宫廷及南北各大都市。公私宴会与娱乐场所,大都有燕乐乐曲的演奏。唐崔令钦《教坊记》有一张《曲名表》,记载了开元、天宝间唐玄宗建立教坊后所演奏的乐曲,有大曲与杂曲共324曲。这些教坊曲后来有很多被配上歌词传唱开来。它们就成了有声有辞、声辞相配的最早一部分词调。唐教坊曲和中晚唐的民间俗曲,都是词调的重要来源。有乐始有曲,有曲始有词。因此,要谈论词的起源,必须从词与燕乐的关系入手。不从词乐说起,词的起源以及词的体制、律调、作法等问题,将无从得到确切说明。但是词作为一种音乐文艺,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词的产生不但需要燕乐风行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环境,它同时还关涉到当时的社会风习,人们的社交方式,以歌舞伴酒的歌伎制度,以及文人同乐工歌伎交往中的特殊心态等一系列问题。词的社交功能与娱乐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同它的抒情功能相伴而行的。不妨说,词是在综合这些复杂因素在内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文化现象。应该广泛地从文学的、音乐的、文化的各种角度,观照词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关于词起于何时,从宋代起,就有三种不同说法:一是起于隋唐之际。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张炎《词源序》谓:“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一是起于盛唐。李清照《词论》:“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她就以开元、天宝年间李衮“歌擅天下”说起,历数自唐至宋的词坛流变。一是起于中唐。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说:“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此格虽云自王涯始,然贞元、元和之间,为之者已多。亦有在涯之前者。”这三种说法当然各有所据,然亦不免各有所偏。根据现有资料,这三种说法其实可以统一起来,它们实际指的是词依燕乐而兴的三个阶段。隋唐之际为燕乐的传入和兴起之始;盛唐曲调繁衍,流变日烦,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乐曲条件;中唐则文人填词的风气渐开,“依曲拍为句”的填词方式至此方始确立。9世纪初白居易、刘禹锡依曲拍为句作《忆江南》词,可以作为词体确立的一个标志。其特点是以乐定词,由齐言转向杂言。此后就在按谱填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整套词的体制与格律。旧说李白曾作《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两首词,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推为“百代词曲之祖”。但这两首词是否李白所作,明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成为词史研究中的一个悬案。从现有资料来看,怀疑的理由比较充分,足以论定它们为李白所作的证据则颇感薄弱。词起于中唐之说,较之认为词起于盛唐,似乎更符合历史事实。考核要求:探讨词的起源须从它所依附的音乐背景入手(了解)第一节 燕乐与词——我国诗、乐结合的新传统先秦以来诗、乐结合的三个阶段(一般掌握)燕乐的形成、特点与运用(重点掌握)燕乐定律的依据(一般掌握)第二节 唐教坊曲——唐五代词调的渊薮唐代教坊曲的兴起与《教坊记》(重点掌握)唐代教坊曲与唐五代词兴起之间的关系(重点掌握)第三节 从选词以配乐到由乐以定词——词体的形成过程声诗与曲子词的异同(重点掌握)《唐声诗》(一般掌握)声诗入乐带来的矛盾(重点掌握)宋人关于声诗演变为曲子词的几种不同解释(一般掌握)词体确立的标志与大致的时间(重点掌握)相传为李白二词(《菩萨蛮》、《忆秦娥》)的真伪问题(一般掌握)思考题1、什么叫燕乐?词的产生与燕乐有什么关系?研究词的起源,为什么必须从词乐入手?2、为什么说词起于中唐,其根据是什么?3、围绕托名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两首词,有过哪些争论?4、唐曲子与宋词的关系如何?第二章 词体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词体在形式体制上的基本特征,理解词与曲的关系。考核知识点:词在形式体制上的特点,源于它同燕乐之间“诗乐相生”的亲缘关系,由它作为燕乐曲辞的性质所决定。词曲相依,其方式就是由乐以定词,依曲以定体。曲调是一首歌曲的音乐形式,词调则是符合某一曲调的歌词形式。词调的长短、分段、韵位、句法以及字声,主要取决于曲调。这是词调对曲调的依从性。但词调一经成体,它就可以脱离曲调,作为一种新的格律诗体而被运用。这是词调对曲调的独立性。唐宋词人,在依曲定体的基础上,借鉴前代诗歌主要是唐代近体诗的声律,创制了千百个词调,使这种独具风度声响、有着严整而完备格律的词体得到了充分发展。词与诗在形式体制上的区别,主要有下列五点:一、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调名。调名本是曲名,除了表明其音乐内容,有时还表示曲调的性质和令、引、近、慢等乐曲类别。词调就依曲为名,不而另外据词意立题。二、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居多。唐宋曲调的结构,大都分为两段,即由两个乐段组成一曲。初期的短词小令,乐止一段,少数长调慢曲,则多至三段、四段。词调的分片,就是依照乐曲的分段而来。片又称为“遍”或“阕”。词仅一片的为“单调”,两片的为“双调”,三片、四片的则称为“三叠”、“四叠”。三、词的押韵位置各调不同。乐曲有“均”,一均就是一个乐句。若干乐句组成一个乐段,若干乐段组成一个乐曲。词中一韵,就是乐曲中的一个乐句,若干乐段组成一个乐曲。词中一韵,就是乐曲中的一个乐句。词调《八声甘州》,即由八韵组成一曲。元夏庭芝《青楼集》记歌妓李定奴于勾阑中曾唱《八声甘州》,喝彩八声。四、词采用长短句,句法参差多变。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词的分句,则与曲拍有关。句之长短,字之多寡,就依曲调的节拍而定。词有了长短错综的句式与和谐的声调,即使不付之歌唱,吟诵起来也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五、词的字声配合更为严密。词的字声组合基本上和诗律相似,但变化甚多。有些词调除了分平仄,还要严辨四声阴阳。作词有“审音用字”之说,以文字声调与乐曲的音调相谐合。象周邦彦、姜夔等号称“知音”的词人,审音用字则更为讲究。了解词体的特点,词对曲的依从性,不能不首先予以注意。无视这一点,将无从说明词体的由来。但不能由此而把词看作曲的附属物,抹煞唐宋词人在创建这种新诗体方面的重要创造,词与燕乐既有“诗乐相生”的一面,同时又有“诗乐相妨”的一面。在唐宋词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词、乐相合与词、乐相离,这两种倾向就始终存在,互为消长。后面一种倾向后来逐渐上升至主导地位,摆脱了词对曲的依从,词才取得了独立的文学生命,充分发挥其抒情功能。词与音乐这种始合而终离的关系,是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的。考核要求:词的性质与多种异名(一般掌握)第一节 词的创作——按谱填词按谱填词及其两种形式:音谱与词谱(重点掌握)唐宋曲谱的基本状况:官谱、自度曲谱与通俗曲谱(一般掌握)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保存了曲调最多而又最完整的宋词乐谱(一般掌握)唐宋词在声、辞配合形式上,为何不可能是一字配一音?(一般掌握)词谱取代音谱的原因(重点掌握)宋代名家词起代词谱的作用(重点掌握)词谱取代音谱后,按谱填词的含义有何变化?(一般掌握)词谱的代表性著作(一般掌握)按谱填词的双重影响(重点掌握)第二节 词体的形成——依曲定体词调与曲调的双重关系:依从性与独立性(一般掌握)词调与近体诗的主要区别(重点掌握)词依曲定体的主要表现(重点掌握)片的含义(一般掌握)词调的分段(一般掌握)单调(一般掌握)双调及相关的名词,如阕、重头曲、大头曲、换头、过遍(重点掌握)三叠及相关的名词,如双拽头(重点掌握)四叠(一般掌握)词的依腔押韵(一般掌握)词押韵与近体诗押韵有什么区别?(一般掌握)唐宋人关于“依曲拍为句”的不同理解(一般掌握)词的一调多体现象(一般掌握)词律对近体诗声律的继承与发展(一般掌握)词协律的一般原则(一般掌握)词中重视去声字(一般掌握)词律发展的趋势(一般掌握)词律中为何重视去声字的运用(一般掌握)宋词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倾向:乐律化与诗化(一般掌握)思考题1、为什么诗词的形式体制主要是由它作为燕乐歌辞的性质决定的?2、词在形式体制上有哪些特点?3、举宋词数首加以标点、分片和标明韵位。 第三章 词调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词调的来源、分类及其发展沿革的趋势。考核知识点:词调大都是从曲调转化而来的。唐宋词调,据清代万树《词律》、王奕清等《词谱》著录,总数在1000以上,其组成情况相当复杂。就它们的来源与作者说,有来自民间的,有创自唐教坊、宋大晟府等音乐机构的,也有一些是词人的自度曲。就它们的音乐成分说,有接近传统的清乐的,有属于来自西域的胡部诸乐的;出于燕乐系统的,唐代燕乐与宋代燕乐也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部分是金元音乐。就它们的句式说,固然以长短句为主(宋人所创词调全是长短句),但也有部分词调保持五言、六言、七言等整齐句式。就它们的运用方式说,词调绝大多数是单独运用、单谱单唱的,但它同时还用于歌舞、说唱、杂剧等其他艺术形式,其运用方式也多种多样。如用于转踏、鼓子词的,是同一曲调的联章;用于大曲、法曲的,是同一宫调的多种曲调的联套;用于诸宫调的,则是不同宫调的多种曲调的联套等等。唐宋词调,主要有大曲、杂曲两类。大曲是唐宋时代的大型歌舞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奏成,一套大曲往往多至十余段甚至三十余段,全部演奏不易。通常是采用其中美听而能独立流传的一遍用作词调,称为“摘遍”。杂曲有令、引、近、慢诸体。令又称为小令、歌令、令曲、令章。词曲称令,盖出于唐人宴席间所行的酒令。歌令一般调短字少,因此凡小调曲也可概称为令。引又称为引子,常用作一套乐曲中的序曲。近又称为引拍。引与近两类词调,其长短、字数大都介于小令与慢词之间,后来被视为中调。慢是慢曲子的简称,与急曲子相对而言,一般字多调长,以一曲8韵的居多。令、引、近、慢各有其不同的节奏与唱法,在作法上也有所不同。乐曲有其时代性与地域性。唐宋两代乐曲的变动很大,词调的演变也就反映着乐曲的因革与兴衰。大体说来,唐五代词调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大盛。柳永、苏轼、周邦彦等在慢词的创制与运用上分别作出重要贡献。南宋时除姜夔、吴文英等词人自度曲外,词调发展呈现停滞状态,最后趋于衰落。音乐文艺的重心遂由词而转向金元曲子与南戏。考核要求:第一节 词调的来源词调多种形式的来源与作者(重点掌握)第二节 曲类与词调大曲、法曲、曲破(重点掌握法曲)令、引、近、慢的含义与特点(重点掌握)令、引、近、慢的均拍(重点掌握)词调分小令、中调、长调的来源、依据与缺陷(一般掌握)唐宋其他曲体形式:品、中腔、踏歌、三台、促拍、序破子、木笪、诸宫调(一般掌握)第三节 词调的异体变格——乐曲移调变奏转调的含义与多种形式(重点掌握)犯调的含义、宫调相犯与词调相犯、柳永与周邦彦等人的犯调之作(重点掌握)偷声、减字的含义与常见词调(重点掌握)添声、添字、摊声、摊破的含义与常见词调(重点掌握)叠韵、改韵(重点掌握)第四节 选声择调择声情的含义(重点掌握)常见词调的声情特点(一般掌握)柳永、苏轼、辛弃疾等人选声择调的差异(重点掌握)择新声的含义与原因(重点掌握)新声与词的流传之间的关系(一般掌握)唐宋词人(如温庭筠、晏殊、辛弃疾、陈人杰等)择调的偏好(一般掌握)择曲名的含义(重点掌握)择调时须注意调名的常见几种类型(一般掌握)词与调名的由合到分(一般掌握)择调须咏调名本意的几种类型(一般掌握)第五节 词调的演变词调不断演变的原因(一般掌握)唐五代词调的特征(重点掌握)北宋词调的特征(重点掌握)南宋词调的特征(重点掌握)思考题:1、何谓令、引、近、慢?2、柳永、苏轼、周邦彦对丰富与发展北宋词调有过什么贡献?3、什么叫自度曲?姜夔十七首自度曲的价值何在?第四章 词派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宋代若干重要词派的特征,理解宋词发展流变的过程。 考核知识点:宋词承唐五代曲子词发展而来。结集于西蜀的《花间集》和李煜、冯延巳代表的南唐词,对两宋词坛有着重大影响。宋初西蜀欧阳炯、荆南孙光宪、南唐李煜先后入宋,为易代之际传递词风脉络。北宋前期词人,大都出于江南,主要继承了南唐词风。来自江西的晏殊和欧阳修,就使南唐词风入宋后又复炽转盛。清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中说:“(欧阳)文忠家庐陵,而(晏)元献家临川,词家遂有西江一派。其词与元献同出南唐,而深致则过之”。晏殊之子晏几道,他的《小山词》自序,亦自谓“续南部诸贤绪馀”,即承继南唐词风。不过晏几道又渐染花间的秾丽,与晏、欧的疏隽闲雅,又有不同。花间词、南唐词所用的体调,概为小令。敦煌词与《尊前集》虽有长调慢曲,但不过偶见,未成风气。自中唐词之初起,下及北宋的2个多世纪中,以短章小词配合令曲的局面,基本上相沿未改,这个局面要直到柳永词的推开,始得改观。柳永以仁宗时代都市流行的新声慢曲,填词传唱,从而取代了唐五代旧有的小令,形成了长调为主、小令为辅的宋词格局。柳永的《乐章集》中,慢词长调多达100余首,使词调获得了新的重要来源。两宋慢词的兴盛,就是柳永开始的。柳永的歌词还远传到宋以外的西夏,据说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西北游牧地区也唱开了以汴梁的“京乐”为主的声调谐美的柳永词。柳永词从词调到作法,都代表了宋词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他除了发展慢词,还采用了适合慢词的赋体的作法,善于铺叙,形容北宋承平气象和羁旅行役。柳永词的另一特色,就是近于俚俗,因此盛行于市井巷陌。但他的一些名作,俗中有雅,不乏风致。柳永词还下开金元曲子,在敦煌曲与金元曲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苏轼鉴于柳永等耽于风情、有失雅正的弊病,对宋词进行了全面改革。苏轼对词的全面革新,集中到一点,就是陈师道《后山诗话》所说的“以诗入词。”苏轼在唐宋词史上的作用,在于提高词品,扩大词境,改变词风,推进词律。这几个方面的成就,都与他的“以诗入词”有关。不过“以诗入词”也是有限度的,决不等于诗词混一或诗词合流,苏诗与苏词,不仅体调不同,而且风味、情趣也各有所擅。苏轼一面大胆革新词风,一面又悉心尊重和维护词体的特点。他十分注意发挥词体音律谐美、句式参差、用韵错落等优长,创造了其古、近体诗所未能达到的独特的词的境界。因此,苏轼既“以诗入词”,正其本原;又“以词还词”,完其本色。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苏轼对词的革新才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明张綖《诗余图谱》提出词有二体:“一体婉约,一体豪放。”清王士祯《花草蒙拾》就把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二派。苏轼的词,被认为是开了豪放一派。在苏轼之前,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写边塞秋思,王安石《桂枝香》(登临纵目)写金陵怀古,可算是豪放派的先声。不过分宋词为婉约、豪放两派,并不全合宋词实际,已招致众多的异议。秦观的词,过去被尊为婉约派的正宗。李清照《词论》说秦观词的特点是“专主情致”。他是李煜之后最为本色的抒情词人。他的小令,兼有李煜的淡雅深婉和晏几道的妍丽俊逸,使南唐以来的抒情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周邦彦是北宋末的大词人。他精于乐律,知音识曲。对审定古调尤其是创制新调有重要贡献。周邦彦的词融化唐诗如己出,多取李贺、李商隐、温庭筠、杜牧等清辞丽句入词,所以缜密典丽,富艳精工。他的词精研词法,讲究布局结构,可以示人以作词门径。周邦彦的《片玉集》在南宋被奉为典范。南宋后期,“远祧清真,近师白石”,几乎成了一般词人的共趋的风尚。北宋著名词人,还有张先、贺铸等。张先与柳永大体同时,小令、长调俱工。他仍以小令的作法作长调,词风介乎晏、欧与柳永之间,正处于这两种词风的中间状态。贺铸曾任武职,刚直有侠气。他以《青玉案》(凌波不过)一词著名。但除了这些哀怨之音,值得称道的还有《六州歌头》等慷慨豪迈之作,在北宋词中别创一格。赵鼎作于建炎元年(1127)的《满江红》(丁末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是现今可考的第一首南渡词。北宋沦亡之痛冲刷了原先弥漫词坛的笙萧细响,使一向远离政治的词,在这次空前的民族灾难中获得新的机运。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收有赵鼎、李光、李纲、胡铨四人的《南宋四名臣词》一卷,加上岳飞的《小重山》诸词,表明南宋词有个很好的开端。老词人张元干南渡时已60岁,他一变原来婉丽妩秀之体,他的《芦川词》以《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新州”、“寄李伯纪丞相”二词压卷,慷慨悲凉,郁塞不平,更为日后的辛弃疾爱国词派导夫先路。李清照对两宋词的发展有其特殊贡献。南宋以来的抒情词,经过二晏、欧阳修到秦观,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但有时不免令人感到缺乏时代气息。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宋之际的沧桑巨变,她的前期词以空灵飞动的女性笔触自写闺阁心情,为传统的抒情词吹进了清新的空气;她的后期词则突出抒写苦难的时代中一个饱经忧患者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这些词就深深地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在李清照的词中,时代悲剧和她个人的独特感受与艺术独创性完全融合在一起,使传统抒情词又一次得到充实和改造。在南宋时期,有继承大晟乐、专门作词应制的康与之、曹勋、曾觌等一派,有潇洒飘逸又颓唐自放的朱敦儒一派,但代表民族正气的辛弃疾爱国词派是这时期的主流。辛弃疾爱国词派,阵容甚壮,贯穿于整个南宋时期。它上承苏轼,南渡初一些“中兴名臣”为之前驱,陆游、陈亮等爱国志士为之羽翼,之后犹不乏有力的后继者,如刘过,刘克庄,黄机等。它的余波,直至宋末元初的刘辰翁等人。有了辛弃疾词派,南宋词坛才出现了雄视一世的“虎虎有生气”的局面。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有620首,是宋代词人中创作数量传世最多的。辛弃疾以炽热的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斗争精神倾注于词,使词里跳动着国家民族的脉搏。词的艺术容量和抒情功能在他手中达到了新的高度。辛弃疾的词显然受到苏轼的影响,但辛词的风格主要来源于他的时代和他的思想性格。苏、辛并称,二家词风实有同有异。认真说来,他们的不同之处,也许并不小于他们的相同之处。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就注意到苏、辛之间的重要区别。稼轩词的风格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化,在两宋词人中也较为突出。张孝祥亦是南渡大家。他仰慕苏轼,“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他的《于湖词》220余首,词风即介乎苏、辛之间。姜夔与辛弃疾的创作年代相若,他于稼轩词酣畅淋漓之外,另立一宗,向风慕义者,一时蜂起,形成了南宋中后期左右词坛的一个重要派别,其影响还一直下及于清初的浙派词。他的《白石道人歌曲》84首,辞语尔雅,韵度高绝,为宋词带来了新的意境和格调。清空和骚雅,便是姜夔词的主要特点,也是这一派词人追求的主要目标。姜夔词中有《扬州慢》等17首自度曲,都旁注音谱,是现存宋人词集中仅有的完整的宋词乐谱,是研究南宋词乐的珍贵艺术文献。吴文英词,其源流承自周邦彦。不少人说吴文英的词象七宝楼台一样眩人耳目,但终不免晦涩。其实他于周邦彦的“明秀”之外,另创一种“隐秀”的风格。他的《梦窗词》330余首,即以绵密研炼见称。宋末词人大都近于江湖派人物,但宋亡之后,志士词和遗民词又有不少佳作。文天祥、刘辰翁等发扬苏、辛词风,周密、王沂孙、张炎、蒋捷等谨持周、姜衣钵,宋元之际词坛,主要就是这样两派。前者悲歌慷慨,后者凄断苦咽,这两种音色,虽有高低强弱的不同,但起协奏了宋词的尾声。考核要求:第一节 唐宋词分派的由来宋代词论中析派、辨体之说的萌芽(一般掌握)明清词论家以婉约、豪放(二分法)论词的得与失(重点掌握)清人论唐宋词派的多元化趋势(一般掌握)第二节 倚声椎轮大辂——敦煌曲子词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与整理(一般掌握)《云谣集杂曲子》(重点掌握)敦煌曲子词的作者与题材(一般掌握)敦煌曲子词的特点(重点掌握)第三节 齐梁诗风下的《花间集》《花间集》的编者(一般掌握)《花间集》的性质——“诗客曲子词”(一般掌握)《花间集》的作者与选量(一般掌握)温庭筠在花间词人中的地位与贡献(重点掌握)温庭筠词的特点(重点掌握)温庭筠词的代表作(《菩萨蛮》)(重点掌握)韦庄为何与温庭筠并称(重点掌握)韦词与温词的差别(重点掌握)《花间集》中的风土之作(一般掌握)第四节 南唐君臣与宋初词坛五代词的两个创作中心(一般掌握)冯延巳在词史上的特殊地位(重点掌握)冯延巳《阳春集》所收作品的真伪问题(一般掌握)冯延巳词中的“寄托”问题(一般掌握)冯延巳词的特点(重点掌握)南唐君臣与西蜀君臣艺术修养及词风的差异(重点掌握)李璟的创作(一般掌握)李煜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重点掌握)李煜词的分期、变化与代表作(重点掌握)南唐词风对宋初词人(晏殊、欧阳修等人)的影响(重点掌握)第五节 有井水处皆歌柳词柳永的生平与柳词的创作时代(一般掌握)柳词的分期与变化(一般掌握)柳永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重点掌握)柳词的创调之功(重点掌握)柳词多用赋体(创法之功)(重点掌握)柳词雅俗并存(俗不伤雅,雅不避俗)的特色(重点掌握)柳词的代表作(重点掌握)柳词的影响(重点掌握)第六节 苏轼指出向上一路,全面改革词风苏轼“以诗为词”的含义(重点掌握)苏轼革新宋词所取得的主要成果(重点掌握)苏轼词风的特点(重点掌握)苏词的代表作(重点掌握)苏词的影响(重点掌握)第七节 从秦观到周邦彦元祐词坛的主要作家(重点掌握)秦观词的贡献与特点(重点掌握)秦观词的代表作(重点掌握)秦观词的影响(重点掌握)贺铸词的特点(一般掌握)贺铸词的代表作(一般掌握)周邦彦词的逐渐流行及其原因(一般掌握)周邦彦词的地位、特点与贡献(重点掌握)周邦彦词的代表作(重点掌握)周邦彦词的影响(重点掌握)(这里字数不够帖了)

258 评论

吃鱼的猫g

每一科书的后面都有自考大纲.

130 评论

相关问答

  • 2021自考本科考试大纲浙江

    一、报考须知(一)从2018年起,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均按申请毕业当年执行的各专业计划要求办理毕业手续(各专业计划以浙江省自考委公布的正式文件为准)。相关专

    复方氨酚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浙江专升本数学考试大纲

    可以登录该省的教育考试院官网查看考试大纲。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

    pinkyoyo0403 7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浙江专升本考试大纲

    浙江专升本考试科目分为文科和理科,文科考大学语文和英语、理科考高等数学和英语,专业课由学校制定。国家认可的专升本有普通专升本,自考专升本,成考专升本和国开专升本

    egyptshizhe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浙江各专业课程自学考试大纲

    自考书的后面都会有买自考书建议在网上买,比你跑来跑去书店强很多哦而且有些在实体书店不一定能找到哦!

    queenwendy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浙江省自学考试大纲

    每一科书的后面都有自考大纲.

    cocoabread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