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出身的官员有多少个

自考出身的官员有多少个

发布时间:

自考出身的官员有多少个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从隋唐至清末,一直实行了1300多年,其全盛和完备则在明清时期。两周官吏选拔制度,春秋以前主要是世袭制,即“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期,逐渐实行客卿制,将相往往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两汉时期,有所谓察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保送制,往往名不副实,当时民谣即有“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讥讽。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权力由世家大族控制,形成了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一般老百姓根本没有做官的希望。因为“九品中正制”妨碍了中小地主阶级的进身之路,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对于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也不利。隋朝创立的“开科取士”,即以定期的统一考试来选拔人才并分配官职的办法,是为科举制度的开始。(一)唐代科举与行卷之风在唐代逐渐完善并形成制度的。 从考试科目上说,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三大类别:常举、制举和武举。常举是科举考试中最主要的一种形式,即定期开科取士的考试形式,也叫常科。常科又有常贡科和特设科之分。常贡科主要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等,特设科主要有道举(玄学)、童子(十岁以下能通一经)、一史(《史记》)、三史(《史记》与前后《汉书》)、三传(《春秋》三传)、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和开元礼(开元时期的礼仪)等。有人统计,唐代先后开设过的科目有270科之多。在这些科目中,特设科是不常举行的,常贡科中的明法、明字等也不为人们所看重,而秀才科又太难考,每次只取一二人,后来也停考了,所以明经与进士就成了常科中最重要的考试科目了。其中进士科特别受到重视。因为明经考的是帖经墨义(相当于现在的填空默写),难度较低,而录取的比例却相对较高,为十分之一、二(进士为百分之一、二),所以形成了重进士而轻明经的社会倾向。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并把考中进士比作“登龙门”。制举是一种选拔特殊人才的科举考试,是由皇帝根据某种需要而特别下诏并亲自主持的一种考试。也叫制科。考期不固定,科目也往往是临时决定的,前后也有86种之多,主要的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军谋宏远堪任将率科等。虽说制科高中者即被授以美官和出身,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制科的地位远比不上进士科,认为这不是正途出身。史书记载有张环兄弟八人,七人进士出身,一人制科出身,这七人便不愿和此人坐在一起,兄弟尚且如此,他人复何言。所以制科名望虽高,就其实际地位而言,却远在进士之下。武举是武则大时期创立的一种选拔武将的科举考试。也叫武科。主要项目有:马射、步射、马枪和负重等,也考语言和身材。但却历来不受重视。从考生方面说,唐代的考生主要是两个来源:生徒和乡贡。 生徒是指在中央和地方学校里读书的学生。每年冬天,各级学校都要选送考试合格的学生去尚书省参加省试。这些考生就叫生徒。乡贡是指学校以外的考生。他们先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然后逐级参加地方州县的考试,合格者即被送往长安省试。因为他们是随各州的进贡物品同时解送的,所以称乡贡。这两类考生都是被推举去省试的,所以在唐代又统称为举人,也常说成举进士,意为是推举来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生。如 韩愈《讳辩》:“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有时还直接称为进上。如韩愈《送孟秀才序》:“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这里所说的“进士”,就是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生。唐自秀才科废止后,又常以秀才来统称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生了。所以在唐代,秀才、举人和进士,指的常常是同一种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生。这和明清时期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从考官方面说,制科的考官是皇帝,常科的考官是尚书省的官员。最初主持省试的是吏部考功司的员外郎(司的副长官,从六品上。由于品级大低,权威性不够;有一次竟引发了考生不服评判,与考官当场争执的事件。以后便改由礼部主持,考官的品级也相应地提高为礼部侍郎(部的副长官,正四品下)了。考官称“知贡举”,唐人的文章常称为“有司”或“主司”。若礼部侍郎缺职而由他官主考时,则称“权知贡举”。从考试过程上说,唐代的第一级考试是州县的考试,称解试。解试中试者于当年十月至长安报到,参加省试,解试中试即为乡贡生,第一名称解元或解头,这是对校外学生说的。学校里的学生则由学校直接选送至长安参加省试。省试也叫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所以又叫春闱。“闱”是考场的意思。考试的时间是一天,但可延长到晚上。一般日暮之后,允许点两三支木烛,木烛烧完便须交卷。省试中试称及第,也称登第、登科等,十分荣耀,被视为“登龙门”。由于考生多穿白衣应试,故又有“白衣公卿”或“一品白衫”之誉。因为唐时科举考试前各地举子先向礼部报名,投递履历表,叫做“投状”,所以后来进士第一叫做状元或状头。礼部试及格后,有时皇帝还亲自考一次,这是殿试之始,新进士录取后,照例在长安杏园举行宴会,叫做探花宴,选进士中年少俊秀者二三人为探花使或探花郎(后来以此称殿试第三名为探花),又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以资纪念,热闹非凡。孟郊有诗写他及第后的心情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后来“春风得意”就成了进士及第的代称。在唐代,制科考试合格后即可授予官职,而进士及第后,一般却只是有了出身,只是初步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要做官还要经过吏部的“关试”(或称“释褐试”),吏部的考试分身、言、书、判四项。先考书、判,检查书写工整和文理通达的程度,相当于现在的笔试;后考身、言,检视面貌是否端正,口齿是否清楚,相当于现在的面试和口试。通过吏部考试的才能发给称为“告身”的授官凭证。未能通过的,就要请求当权者向朝廷保举做官了,这叫“论荐”。如果保举不成,就只能去藩镇节度使处做幕僚,过一段时间再争取保荐,韩愈中进士后,就是三次未能通过吏部的关试,求权臣论荐又不受赏识,结果只得在宣武军节度使董晋的麾下当了几年幕僚后,才被荐举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唐代的取土,除了看考试的成绩外,还往往需要有当权显贵或知名人士的推荐,因而形成了一种唐朝特有的名叫行卷的社会风气。所谓行卷,就是考生把自己平日的文学创作抄写在卷轴上,在考试之前呈送给显贵或名人,通过他们向知贡举(礼部侍郎)推荐,以增加自己及第希望的一种手段,这是一种闱外活动,但在当时却是完全合法的。行卷是一种凭借作品进行自我介绍的手段。这种手段能在唐朝存在并盛行,是和当时不糊名的考试制度密切相关的。因为不糊名,考生的一切就都是公开的,主考官就能在试卷之外,参考他平日的作品与名声来决定去取,考生也因此有了表现自己和托人推荐的可能。行卷也确实使一些人崭露了头角。杜牧因《阿房宫赋》而得到吴武陵的推荐,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行卷之风的盛行,对唐代文学的发展无疑是具有积极作用的;考试和推荐相结合,也无疑是有利于人才的选拔的。但也因此产生了一些弊端。一些考生弄虚作假,欺世盗名;一些权贵营私舞弊,干扰录取工作。宰相杨国忠的儿子未被录取,他竟大怒说:“生子不富贵耶?”迫使主司录取,而且名列前茅。行卷到后期已完全没有积极意义了。北宋行糊名制后,行卷之风便再也吹不起来了。(二)宋代的糊名与“天子门生”宋代基本上沿袭唐制,但又有所发展:一是多科并为一科。宋初科目比唐时还多,除进士、明经等外,又有九经、五经、三史、三传、三礼等十来个科目。王安石变法,并其他科目为进士一科。二是考试内容侧重经义。唐时以诗赋取士,王安石认为浮华不切实用,改试经义,即解释五经的意义,实际上就是后来八股文的始诵。三是考期定为三年一届。唐至宋初,每年一次,间或两年一次,宋英宗以后固定为三年一次,元明清三代遂为定制。名额也扩大许多,唐时每科进士不过二三十人,宋时通常在二三百,最多达到五六百人。四是进士分列等级。唐时尚未分,宋以后分为一甲二甲三甲四甲五甲,每甲无定数。元顺帝以后只分一二三甲,一甲只限三人。五是殿试成为定制,并且一概录取。六是增设乡举一级考试。唐时应进士试的人,由学馆或地方推举,通称举子,或者举人,并不一定通过地方考试。宋以后,应礼部试之前,必先试于本乡州府,元代也是如此。不过和明清乡试不同的是,宋元乡举及格之后,并不成为一种固定的身份,举子如应礼部试不及格,下一届还必须应乡举考试,而明清时期乡试及格成为举人之后就不再参加乡试了。两宋历时320年,科举开考118次,在重文抑武基本国策的指导下,两宋政府很重视文官人才的选拔,对科举考试十分看重。针对唐五代科举考试中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北宋政府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予以弥补,使科举选官制度渐臻完备。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措施就是糊名和天子门生。1.先说糊名。糊名是针对有唐的行卷之风而形成的。有唐的行卷之风,在后期滋生了许多弊病,为权贵干扰录取工作汗了方便之门。北宋初年,此类行卷之风依然很盛行,权贵们常在主考官上贡院时,向他推荐人才,称之为“公荐”。为避免权贵的干扰,杜绝开后门的流弊,以使取士尽量公平,于是就形成了糊名的制度。所谓糊名,就是把考卷上写有考生姓名、籍贯等有关内容的地方反转折叠,用纸钉固定密封起来,也叫弥封。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杜绝考官的作弊。两宋时期,在朝廷和地方的各级科举考试中,都是普遍实行这种糊名制度的,还设有专门的弥封官来掌管这项工作。但糊名制依然难以彻底杜绝作弊的可能,因为考官还可以通过辩认字体,通过让考生在试卷上作一些记号等办法来作弊,因此就进一步有了弥补糊名之不足的誊录。宋朝专门设立了一个誊录院来掌管誊录的事情。考生交卷后,弥封官即予糊名,然后发送誊录院,誊录院书吏把考卷抄成副本后再送考官评阅。这样,考官就再也无法辩认字体或暗号了。权贵子弟的特权被取消,考官个人对考生的好恶也无法左右录取工作,考生成绩的评定就相对比较客观了。如宋仁宗时有个考牛叫郑獬,非常自负,他对自己在省试中名列第五的成绩非常个满,感到很委屈,因而在给主司的谢启中大发牢骚,把主司比作驽马和顽石。主司对他恨之人骨,在殿试时,把一份自以为是郑獬的卷子判为落选,不料拆封后发现,郑獬非但没有落选,反而是高居了第一;又如宋神宗时,苏拭对一个叫李 zhai的考生非常赏识,也拿了一份自以为是他的卷子高兴地批了好多字,还说:“这一定是我的李zhai!”不料拆封后一看,也不是李zhai的,李zhai居然落选了。这两个例子说明,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对防止主考官的“询情取舍”还是有相当作用的。与糊名、誊录相关连的还有一个锁院的制度。为防止权臣的干扰,防止泄密和舞弊,两宋时,考官一经任命,就进入贡院办公,与外界完全隔离,家人也不能见面。阅卷和评卷时也实行这种锁院的办法。锁院的时间,有时竟长达五十天以上。锁院、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避免了有唐行卷之风吹起的种种弊端,避免了因权臣干扰和考官好恶等原因造成的不公,完善和严密了科举考试制度,从而保证了录取工作的相对公平性。2.天子门生唐朝的科举考试,同科及第的进士互称同年,称主考官为座主、座师或恩门,自称门生。这样,新进士就和主考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师生关系,新进士常把自己的及第看作是主考官对自己的一种恩情而感恩戴德,于是科举考试就成了主考官结党营私,建立和培植自己势力的一种渠道,这对皇帝的集权统治是非常不利的,唐末的牛李党争是为明证。赵匡胤有鉴于此,就把最终决定考生能否被录取的大权移到了自已的手上,从而形成了科举的第三级考试:殿试。皇帝成了最终的主考官,成了所有新进士的恩门,所有的新进士都成了皇帝的学生,成了天子门生,他们感恩戴德的对象只能是皇帝了。这样,皇帝就把科举的取士大权牢牢地抓在了自己的手上。这对巩固皇帝的集权统治应该说是有利的。其实,殿试倒也不是赵匡凤的首创,早在武则天时就已经有过了。武则天为了避免人才被埋没,就在省试结束后,亲自对所有的新进士进行一次殿前的加试予以考察,这就是当时的殿试。但这类殿试在唐代时断时续,并没有形成一种制度。所以唐代的科举考试实际上还是两级考试制,即州府的解试和礼部的省试两级。而到北宋时,赵匡胤明确宣布说,所有礼部考试录取的考生,都必须到皇帝的殿前来进行复试,由皇帝亲自确定他们最终录取的名次。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殿试制度,科举考试也就从两级考试制度演进为三级考试制度了。据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的记载,殿试制度的最后形成似乎是带有一定的偶然性的。《石林燕语》说,宋太祖开宝六年(973),翰林学士李昉主持省试,录取了38名考生,赵匡胤在召对这些考生时,发现有两个考生材质太差而予以淘汰,其中一个叫武济川的刚好是李昉的同乡,这就引起了太祖的怀疑。而当时一些落第的考生又正好在击鼓控告李昉营私舞弊,希望能复试。于是太祖就命令在落第的考生中选出195人,和已录取的38人一起殿试,结果已录取的38人中有10人落选。李昉为此受到了降职的处分,而殿试则由此成了科举最高一级的考试形式,一直延续到了清朝。北宋初年刚实行殿试时,参加殿试的考生总有一些会名落孙山,有人多次通过省试却多次在殿试中落第,不免心有怨言。当时逗留在京师开封的举子竞有六七千人之众,不少人耽搁了十多年还找不到出路,所以有时便会酿成一些考生的闹事事件,有的穷考生因无力还乡甚至有投河自尽的。一个叫张元的,因多次殿试失败竞投奔了西夏,为西夏出谋划策侵扰北宋边境,搞得宋朝不得安宁。于是宋仁宗时便决定“进士殿试,皆不黜落”。从此,殿试就只是重新排定名次,再也没有人名落孙山了。宋太宗时,殿试录取的进士始分为三甲,即赐进士及第(前三名)、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三个等级。北宋时,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第一甲的三名称调鼎甲,也都可以称为状元。至南宋后,始以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在唐朝,考中进士只是有了出身,要做官还得经过吏部的考试。而在宋朝,这种做法有了变化,通过殿试后,可立即授以官职,成绩优异者,还很快就可获得高官。宋朝的状元,往往在十多年以后就可以成为执政大臣,状元及第在宋朝是一种巨大的荣耀。(3)明清科举明清科举制度更加完备、严密,在考试等级上固定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分别录取秀才、举人、进士;在考试内容上以八股为主,在保密手续上更加复杂繁琐。下面就分别介绍。关于秀才的考试秀才是明清时期参加最初一级科举考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正式称呼是生员,又叫诸生、序生,俗称秀才,不过和汉唐时期的秀才含义已大不相同。在没有取得生员资格以前的应试考生,不论年龄大小,从十几岁到五六十岁,一律称为童生,所以有“白发苍苍老童生”的笑话。童生考秀才,要经过三次考试:县试、府试、院试,统称童生试,又叫小考。县试由知县主持,考期多在每年2月。童生先向本县衙门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三代履切,并且由同考的五个童生具连环保,叫做“五童结”。还要由本县秀才中的廪生具保,叫做“廪保”。保证不是冒籍、匿丧,保证出身清白,不是娼优皂隶的子孙,才能参加考试。因为每县每次录取秀才的名额有限,所以本县人总是严防外地人冒籍参加考试,为此常常引起纠纷甚至打架,叫做“打冒籍”。按照封建礼节,遇有父母之丧,27个月内不得参加科举考试,违者叫做“匿丧”。县试共考五场,第一场考八股文两篇,清代加试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清早进场,即日交卷,不得点灯,姓名弥封,以防舞弊。阅卷人由知县及其幕僚担任,不得委派本县学官或书院院长,以防询私。由于县试只是预试性质,一般录取从宽,第一场及格后即可参加府试。第二场以后各场,考生可以自愿参加,带有参考性质。县试及格称“出案”,第一名称为“县案首”。府试由知府主持,考期多在4月,一般须经县试及格后方能参加。其报名、具保、考试办法与县试大体相同。也是考一场,及格后即可参加院试,第二场以后各场自愿参加,府试第一名称为“府案首”。院试由中央政府委派的官员主持。明代称为提督学院,或提学道,清代称学政,俗称学台。由中央政府各部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三年一任,每省一人。由于考试工作特别重要,所以不论学政原来品级高低,地位与本省总督、巡抚平等。学政职务除考试童生外,还包括考试秀才和学官。学台衙门在省城,但院试并不在省而在府。学政依次到省属各府分别考试童生和生员叫做“案临”。应试童生与县试、府试一样履行报名、具保等手续,除五童结、廪保之外,还另加派保人,保人也须是廪生。在童生点名入场时,派保须站在一旁,唱名时当面答应,发现问题立即追究。考生进场搜查甚严,不许带片纸只字,进场后对号入座。考桌为长条木桌,每桌10人。考题不印,口头宣读后贴在木牌上,举示全场。院试基本上是两场,第一场为正场,考八股文两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第二场为复试,考八股文一篇,试帖诗一首。院试分县录取,每县名额因各县钱粮人丁多少而不同。院试及格,就取得了秀才资格,被送入县学或府学学习,身份叫做县学生员或府学生员,文雅的说法叫“游泮”(因为学宫门前有半圆形池水叫泮水),通俗的说法叫“进学”,第一名叫“院案首”。进学之后就换上秀才的制服,明代戴方巾,清代帽尖用银顶,身着蓝袍,俗称蓝衫。进学之后,秀才要拜学官为老师.接受学官的教育和管理。生员依照成绩,分为贡生、廪生、增生、附生、监生等不同名目。贡生是贡献于朝廷送入国子监学习的生员。关于举人的考试明清时期的举人是参加全省范围的科举考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文雅的称呼叫做孝廉,其实和汉代的孝廉性质并不一样。全省的考试叫做“乡试”,因为在秋天举行,又叫“秋闱”。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遇有国家庆典,临时增加一次,叫做恩科。乡试之年叫大比之年。乡试的考官,与学政同样须从进士出身的各部官员和翰林中选任,不过品级比学政%

你的分类不太好,填问题时别再放在这类中了,大哥,这里是入学信息类的,谁能知道啊?应当是在社科类因为这样你才是问的懂行的人这里比较冷清,那里人多另外,你注意,再提问时,要把分类放在合适的目录下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在题目上就体现出来,举个例子:我想知道,江苏科技大学的教材用书是哪个版本的?如果问:1、江苏科技大学的教材用书是哪个版本的?分类是:入学信息类2、考研用书的问题分类是:考研类

房玄龄,孔颖

童生---高中秀才---学士举人---硕士进士---博士翰林院学士或编修---院士

自考出身的官员有多少

除要求全日制本科学历的职位外,全日制本科生可以报考的,可以从本科生手中报考! (当然,专家很合口味)如果你想知道具体有多少职位,可以在申请当地公务员考试的官网上查询。不用说,放几张图吧。 不同地区对学历的要求不同,以甘肃省公务员招聘为例。上面的红框中显示全日制学历的是只有全日制本科生才能申请的职位。但是,大多数职位不要求全日制学历。 如下图的红框所示。这些对全日制学历没有特别要求的职位,可以直接从考生那里应聘,但专业还是要对口。 (想参加考试的考生请尽量选择对口职位多的专业) )! 从本科生中可以选择的职位还很多,但是即使专业不合适,第三个也不用关注我的同学,免费咨询我的学历计划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受歧视的。自考本科毕业,只要符合条件,成绩合格是可以考取检察官的。

不会受到歧视的,你们的考法以及做法都是一致的;是可以去考取的,要懂得这方面的知识,可以买一些书籍去提升自己。

有 你家里要有太阳 照样考公务员 进去了本科不管他是什么名牌呀 一律平等!学历都是本科

自考出身的官员有多少人

四川籍部级干部有1326人。根据相关查询信息显示,以四川省为例,省委常委13人,人大副主任7人,非常委副省长7人,非常委政协主席副主席10人,两高2人,合计39人。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共1326人。

房玄龄,孔颖

自考文凭可以参加考试,你是想自考?

有 你家里要有太阳 照样考公务员 进去了本科不管他是什么名牌呀 一律平等!学历都是本科

自考出身的官员有多少钱

要哪个朝代的?历代都不同,以下是清朝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大清朝官员俸禄 清代发俸银与禄米两种,按不同身份和职司可分为八大系列。每年春秋两季发给,春季以正月二十为限,秋季以七月二十为限。 1、宗室封爵: 顺治元年,始定诸王、贝子、贝勒、公俸禄。摄政王3万两,辅政王1.5万两,亲王1万两,郡王5千两,贝勒2500两,贝子1250两,镇国公、辅国公625两;顺治七年又加给禄米。后几经调整,最后确定为(一说禄米均减半): 亲王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 郡王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 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 贝勒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 贝子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 镇国公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 辅国公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一等镇国将军岁俸银410两,禄米410斛; 二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85两,禄米385斛; 三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60两,禄米360斛; 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335两,禄米335斛; 一等辅国将军岁俸银310两,禄米310斛; 二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85两,禄米285斛; 三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60两,禄米260斛; 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235两,禄米235斛; 一等奉国将军岁俸银210两,禄米210斛; 二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85两,禄米185斛; 三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60两,禄米160斛; 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135两,禄米135斛; 奉恩将军岁俸银110两,禄米110斛。 2、公主、格格和额驸 固伦公主:居住京师则俸银400两,禄米40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000两,俸锻30匹; 和硕公主:居住京师则俸银300两,禄米30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400两,俸锻15匹; 郡主:居住京师则俸银160两,禄米16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60两,俸锻12匹; 县主:居住京师则俸银110两,禄米11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10两,俸锻10匹; 郡君:居住京师则俸银60两,禄米6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60两,俸锻8匹; 县君:居住京师则俸银50两,禄米5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50两,俸锻6匹; 乡君:居住京师则俸银40两,禄米4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40两,俸锻5匹; 六品格格:居住京师则俸银30两,禄米3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30两,俸锻3匹。 固伦公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300两,禄米300斛;外藩则俸银300两,俸锻10匹; 和硕公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250两,禄米250斛;外藩则俸银255两,俸锻9匹; 郡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100两,禄米100斛;外藩则俸银100两,俸锻8匹; 县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60两,禄米60斛;外藩则俸银60两,俸锻6匹; 郡君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50两,禄米50斛;外藩则俸银50两,俸锻5匹; 县君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40两,禄米40斛;外藩则俸银40两,俸锻4匹。 3、世爵俸禄: 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二等公685两,三等公660两,一等侯又一云骑尉635两,一等侯610两,二等侯585两,三等侯560两,一等伯又一云骑尉535两,一等伯510两,二等伯485两,三等伯460两,一等子又一云骑尉435两,一等子410两,二等子385两,三等子360两,一等男又一云骑尉335两,一等男310两,二等男285两,三等男260两,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235两,一等轻车都尉210两,二等轻车都尉185两,三等轻车都尉160两,骑都尉又一云骑尉135两,骑都尉110两,云骑尉85两,恩骑尉45两。还有不列等的闲散公255两,闲散侯230两,伯品级官205两,子品级官180两,男品级官155两,轻车都尉品级官130两,骑都尉品级官105两,云骑尉品级官80两。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1两,兼支给米1斛(一说半斛)。 4、文职官俸: 顺治元年按明例支给俸禄柴直,十三年裁汉官柴薪银,雍正三年(1725年)定在京汉官照俸银支给俸米。清代文职官俸计分十等:一品岁俸银180两,禄米180斛;二品155两,禄米155斛;三品130两,禄米130斛;四品105两,禄米105斛;五品80两,禄米80斛;六品60两,禄米60斛;七品45两,禄米45斛;八品40两,禄米40斛;正九品33两1.14钱,禄米33斛1.14斗;从九品兼未人流31两5钱,禄米31斛半。从雍正起,由于京官清苦,特支双俸(米除外),称“恩俸”。(一些高级大臣俸米也加倍支给) 5、外藩蒙古俸禄: 分九等:汗岁支银2500两,缎40匹;亲王2000两,缎20匹;世子1500两,缎20匹;郡王1200两,缎15匹;长子、贝勒各800两,缎13匹;贝子500两,缎10匹;镇国公300两,缎9匹;辅国公200两,缎7匹;札萨可一等台吉100两,缎4匹。又,科尔沁部亲王照汗例支俸,赐有达尔汉号者岁支银20两,锻4匹。轮值充当乾清门行走者有专门俸银:一等台吉100两,二等台吉80两,三等台吉60两。加有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世爵的,照八旗世职,减半给俸。另有一部分蒙古官员,比照八旗武职减半给俸。 6、回爵之俸: 主要是编入札萨克的哈密、吐鲁番两地之王公、台吉。最高的郡王岁支银800两,辅国公200两,一等台吉100两,二等台吉80两,三等台吉60两,四等台吉40两。又有不列等的内大臣,照八旗减半支俸,侍卫照八旗支俸。还规定每俸银1两,兼支米1斛。 7、八旗绿营武职: 京师武职为:一品岁俸银180两,禄米90石;二品155两,禄米77石5斗;三品130两,禄米65石;四品105两,禄米52石5斗;五品80两,禄米40石;六品60两,禄米30石;七品45两,禄米22石5斗;八品40两,禄米20石;正九品33两1.14钱;从九品31两5钱。 驻防八旗:一品(将军、都统)年俸银95.823/81.694两(分正、从),年薪银144两;二品(副都统)年俸银67.576/53.458两,年薪银144两;三品(城守尉、协领等)年俸银39.34两,年薪银120两;四品(防守尉、佐领等)年俸银27.394两,年薪银72两。 还有蔬菜烛炭银、灯红纸张银等名目。如绿营岁支所得如下: 提督(从一品)俸银81.693两,薪银144两,蔬菜烛炭银180两,灯红纸张银200两,合计605.893两; 总兵(正二品)俸银67.575两,薪银144两,蔬菜烛炭银140两,灯红纸张银160两,合计511.575两; 副将(从二品)俸银53.457两,薪银144两,蔬菜烛炭银72两,灯红纸张银108两,合计377.457两; 参将(正三品)俸银39.339两,薪银120两,蔬菜烛炭银48两,灯红纸张银38两,合计243.339两; 游击(从三品)俸银39.339两,薪银120两,蔬菜烛炭银36两,灯红纸张银36两,合计231.339两; 都司(正四品)俸银27.393两,薪银72两,蔬菜烛炭银18两,灯红纸张银24两,合计141.393两; 守备(正五品)俸银18.705两,薪银48两,蔬菜烛炭银12两,灯红纸张银12两,合计90.705两; 千总(正六品)俸银14.9**两,薪银33.036两,合计48两; 把总(正七品)俸银12.471两,薪银23.529两,合计36两。 8、新军俸禄: 清末新军月俸定制为: 总统官薪水银600两,公费银1000两,合计1600两; 统制官薪水银400两,公费银600两,合计1000两; 统领官薪水银250两,公费银250两,合计500两; 统带官薪水银200两,公费银200两,合计400两; 步工辎管带官薪水银100两,公费银140两,合计240两; 马队带队官薪水银100两,公费银80两,合计180两; 炮队带队官薪水银100两,公费银160两,合计260两; 步工辎队官薪水银50两,公费银10两,合计60两; 马队队官薪水银50两,公费银8两,合计58两; 炮队队官薪水银50两,公费银14两,合计**两; 总参谋官薪水银250两; 教练官薪水银100两。 由于薪俸偏低,自雍正起火耗归公,出现养廉银,至乾隆是时又有补充调整,实际成为一种附加的俸禄,数额大大高于正俸。据《大清会典》中所载地方官员养廉银一般为:总督13000-20000两,巡抚10000-15000两,布政使5000-9000两,按察使3000-8444两,道员1500-6000两,知府800-4000两,知州500-2000两,知县400-2000两。另如河道总督6000两(其中北河总督系直隶总督兼领,支银1000两),管河道员2000-4000两,漕运总督9520两,盐运使2000-5000两,盐法道2000-4240两。佐贰官也均有,但数目与正印官相差很远。京官由朝廷波出一部库银作为养廉银,但数目比地方官少很多,大多数人仍以正俸为主。 武官也有养廉银,如道光中有关绿营各级的养廉银数目如下: 提督:京师(巡捕营)800两,直省2000两,边疆(新疆伊犁等镇)2800两; 总兵:京师800两,直省1500两,边疆2100两; 副将:京师700两,直省800两,边疆1200两; 参将:京师600两,直省500两,边疆800两; 游击:京师500两,直省500两,边疆600两; 都司:京师300两,直省260两,边疆380两; 守备:京师240两,直省200两,边疆320两; 千总:京师140两,直省120两,边疆180两; 把总:京师100两,直省90两,边疆120两; 外委千把总:京师20两,直省18两,边疆28两。

自考出身的有很多当大官和大老板的。现在的官员文凭很多都不是全日制高等学历,而是通过后期的再职学习获得的,当然有很多是通过权力关系获得的。

这个各朝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官员工资按年发放,称为年俸,以米折算,以石为单位,比如明代七品县令为50石

以那时候的GDP指数。大概折合现在每年17万美圆左右的年薪。

自考出身的官员多吗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 自考本科行政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1、公务员,许多国家部委例如公安部,水利部、文化部、民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地方政府都需要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可以做办公室文员,如综合办公室秘书、办公室管理、人事管理、党委办公室职员、政策法律办公室文员等。 2、企业人事行政部门或总裁办公室从事行政专员、行政助理、人力资源专员、人力资源和行政主管、总经理助理、人力资源总监、董事会秘书职务。 3、参与企业业务部门、市场部、企划部的业务推广、公关策划及市场策划工作。 4、从事文秘工作。 自考的含金量和效力 自学考试的学历受到国家的承认,自学考试毕业生享有与普通高校同类毕业生相同的待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经考试合格的,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国务院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中也明确规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获得者的待遇与普通高校同类毕业生相同”。自考毕业证可以用于考研,出国留学等。其中澳大利亚、英国的高等学府都承认,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承认自考学历。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自考当地政策, 点击立即了解>> 行政管理可以看成管理学上的"万金油",无论政府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需要该专业人才。 自考行政管理的就业职位: 1、事业单位:自考行政管理毕业生可以在党政机关从事行政、助理、协调层、决策层等职位; 2、高校科研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涉外经济管理部门、经济监督检查等管理部门从事政策和法规研究及实际工作,学校、科研部门的教学或科研工作; 3、中大型企业:中外大中型企业前台秘书、行政主管、行政总监、总经理助理等职位。 自考的含金量和效力 自学考试的学历受到国家的承认,自学考试毕业生享有与普通高校同类毕业生相同的待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经考试合格的,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国务院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中也明确规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获得者的待遇与普通高校同类毕业生相同”。自考毕业证可以用于考研,出国留学等。其中澳大利亚、英国的高等学府都承认,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承认自考学历。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不是。根据百度百科查询到,国企很多领导都不是自考的,都是统招毕业的。自考本科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的简称,自考本科是我国基本高等教育制度之一,成绩合格后由主考学校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联合颁发大学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学信网可查,符合条件者由主考大学授予学士学位。

  • 索引序列
  • 自考出身的官员有多少个
  • 自考出身的官员有多少
  • 自考出身的官员有多少人
  • 自考出身的官员有多少钱
  • 自考出身的官员多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