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传播学概论自考笔记百度云

传播学概论自考笔记百度云

发布时间:

传播学概论自考笔记百度云

那就好像没有哦传播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由于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神经病学、等等,都与传播学相关。它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传播的本质和概念;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功能;各种传播媒介的功能与地位;传播制度、结构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

《传播学概论第二版》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教育传播学_华南师范大学》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教育传播学_华南师范大学|(6.3.1)--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pdf|(6.2.4)--最小代价律原理.pdf|(6.2.3)--信息来源定律.pdf|(6.2.2)--重复作用原理.pdf|(6.2.1)--抽象层级原理.pdf|(6.1.3)--强效果论.pdf|(6.1.2)--有限效果论.pdf|(6.1.1)--子弹论.pdf|(5.5.1)--优秀教育传播环境的特点.pdf|(5.4.2)--教育传播环境的设计.pdf|(5.4.1)--传播环境的作用.pdf|(5.3.1)--教育传播师生传播心理.pdf|(5.2.1)--教育传播学教师的传播行为.pdf|(5.1.2)--教育传播中的学生角色.pdf

自考传播学概论笔记百度云

《传播学概论第二版》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自考传播学概论笔记百度云盘

先做真题集,这里有一份最全的考研历年真题资料分享给你

链接: 

通过不断研究和学习历年真题,为考生冲刺阶段复习提分指点迷津,做真题,做历年真题集,对照考纲查缺补漏,提高实战素养,制定做题策略,规划方向;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可以去道客巴巴和豆丁上看啊亲 都是分享的知识考点

链接:

新闻传播学(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是国家一级学科,下设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国际新闻、数字出版等专业,高考文理兼招。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执政党的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各类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涉及的领域为互联网与新媒体。

对于传播、传播学、传播学史及著名的传播学者,我们这一代人确实知之不多。记得第一次听说传播之词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林帆老师和陈韵昭老师到青海考察访问之际。当我们乘快艇在青海湖劈波斩浪的时候,两位老师在船舱里给我这位当年的学生“上课”,说起传播,说起信息、反馈,说起传者、受众、把关人,说起传播模式——“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产生什么效果?”当然,这些都是片言只语。回到西宁,我专门请陈韵昭老师给《青海日报》的编辑、记者讲了半天课,讲述传播和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她讲到威尔伯·施拉姆,讲到夏威夷传播研究所……以后我虽然也曾翻阅过威尔伯·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还有那段著名的开场白———“当我在写这几行字的时候,把视线从纸上移开,抬头就可以看见夏威夷那犬牙交错郁郁葱葱的群山。如果向水天相接的海岸线望去,可以看到可能是第一批岛民登岸的地方……”———但总的来说,对传播仍然学得不多、知之甚少。 这里要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给我们翻译出版了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埃弗里特·罗杰斯的《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照罗杰斯的说法:“任何涉入一条新的河流的人都想知道这里的水来自何方,它为什么这样流淌。”从“传播”这条河流的流淌中,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在美国产生、发展的过程。传播学作为专门的领域,其产生和发展与美国社会生活的进程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而且这部“历史教科书”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传记式的编年史工作,在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学史。”本书译者殷晓蓉概括得好:“罗杰斯循着传播学发展的现实轨迹和思想脉络,开创了一种将理论、历史和个人传记结合起来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翔实而又准确地论述了一门新兴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有中国学者论说:凡著述,有经验性、实用性而无理论性、前瞻性,失之过浅;有理论性、前瞻性,而无经验性、实用性,失之过虚。理论性、前瞻性如树之根、树之干;经验性、实用性如树之枝、树之叶,两者互为依存,缺一不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将这两者结合、交融得可以说是恰到好处,这也是这部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专著比较好读的原因所在。 1991~1992年,罗杰斯“身处一个合适的地方,来写作一部关于传播学史的著作”。从他的工作室的窗户望出,“越过拉克尼他湖和斯坦福大学红色瓦片的屋顶,我能够看到已故的威尔伯·施拉姆的传播研究所的位置,它最初是在印刷大楼,然后在西普莱斯会堂,现在是在斯坦福建筑群,每一次转移都象征着传播学领域之逐渐地被接受。”罗杰斯将百年历史的叙述截止于1960年,最后一章也是“威尔伯·施拉姆和传播学的建立”。然而,“传播”这条新的河流依然在流淌,而且1960年后的这几十年,人类经历的是一场“传播革命”。美国传播学者威廉斯将人类传播历史浓缩为一天24小时,其中无线电报、彩色电视、通讯卫星、家用电脑、航天飞机等,都是近期的传播“震撼”,他将24小时剩下的40多秒留给了20世纪的最后20年。如今进入了21世纪,“传播革命”更迅猛发展,过去我们只能以声音、图像及文字来传递信息,现在可以应用电磁能量的振动来接受与传送信息,于是距离不再是距离;声音、文字及图像都可以由数码传送,三者的区别日趋淡薄;人们不断追求“输入、输出”,频频与电脑沟通而少与人脑沟通,威尔伯·施拉姆担心的工具理性会淹没道德理性及传统的德行,也许不是杞人忧天

自考传播学概论笔记百度云下载

服了,我刚修复答案了怎么没有了呢?你就把这些读书笔记按照读书报告的写法写出来就可以了啊这些是我在网上搜到的,你去百度一搜索就知道了,读书报告的格式你搜索一下就知道啦,希望对你有用第一章 传播是怎样发展的 第一节 “传播”的含义 人类传播是人做的某种事。它本身是没有生命的。它本身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除非是传播关系中的人使之成为不可思议。信息本身并无含义,除非是人使之有含义。 传播不是全部(甚至大部分不是)通过言词进行的。 在传播关系中,人们总是带着“第三只耳朵”倾听的。 第二节 传播的开端 原始单细胞生物也能处理某种信息,这就是传播学的实质。 ……处理从环境得到的信息以及同其它个体建立关系……只是刚刚踏上现代传播学的门槛。 (现代传播学的真正建立经历了)……使人的信息始终比较便于携带并在时间和空间方面与人本身更可分的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第三节 语言的产生 这些声音选择了使它们与之联系的原来的经验中的一部分含义。 ……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日益增多……,这个过程有必要寻找共同语言。 第四节 文字的产生 文字是人与人之间有了较多的来往和频繁的接触之后出现的。 书写语言象口头语言一样,不仅反映人类接触的频繁程度以及征服、思想和更大的社会组合,更重要得多的是,还反映各种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文字发明……,它们能够有较多的时间处理现有信息和为未来制订计划。这也必定大大加速了人在想要改变生活方式时就予以改变的能力。 第五节 大众媒介的产生 从技术角度讲,古腾堡所作的以及自从他的时代以后大众媒介所作的,就是把一架机器放进传播过程,复制信息,几乎无限制的扩大一个人分享信息的能力。传播过程并没有什么变化,但由于人要*信息过日子,这种分享信息的新能力便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由于传播是根本的社会过程,由于人类首先是处理信息的动物,因此,信息状况的重大变化,传播的重大牵连,总是伴随着任何一次重大社会变革的。 《传播学概论》第二章 传播起什么作用 难以用言词说明“传播起什么作用”的原因:(1)传播行为已成了多么自然的事,以及最初采用传播的理由已多么深深的消失在过去的阴影中;(2)利用传播的各种理由往往是非常复杂的,而且不一定能从表面看出的;(3)传播的实际后果并不始终是有意的后果。 第一节 人类传播——三位心理学家的看法 瑞士的儿童成长心理学家让·皮亚热把儿童的谈话分为社交性(90%)的和自我中心性的。 ……数量相当惊人的传播行为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 学识渊博的心理学家爱德华·托尔曼曾经称人类讲话只不过是“一种工具……”。 即使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也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 威廉·斯蒂芬森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中,集中谈……有关传播的目的不是完成任何事情而只是一种满足感和快乐感的部分。 大多数这一类单因素理论的缺点是,它们可能不厌其烦地解释,但什么都没有说清楚。 第二节 传播的社会功能 政治学家、传播学的先驱哈罗德·拉斯维尔在一篇精辟的文章中指出传播有三个社会功能:(一)环境监视,(二)使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相关联以适应环境,(三)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查尔斯·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书中从社会学的角度勾画对传播的看法时,在拉斯维尔的的三个范畴之外又增加了第四个功能——娱乐。 梅尔文·德弗勒《大众传播的各种理论》 ……经济功能。首先,传播必须满足绘制环境的经济图标的需要,以致每个人和组织就能构成自己对特定时刻的买和卖的机会的印象。……其次,经济政策必须或者是通过个人和组织,或者是通过国家起关联作用。……最后,必须提供技术方面的指导和对经济行为的展望。 第三节 传播应用于个人的社会功能 人类传播既是个人行为也是社会关系。 在刻度尺的一端,社会雷达行为是非常具体的。……刻度尺的另一端,这种雷达行为是非常笼统的。……我们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利用传播作为我们的社会雷达。 ……由于密切注意新闻和各种思想的交战,他们克服了孤独和疏远带来的寒冷和黑暗。 决定和操纵通常好比是一块硬币的两面。任何有重要意义的决定,通常是巧妙操纵的结果;任何涉及别人的决定都需要某种操纵才能付诸实践。他们结合到一起构成一种传播管理。 传播还有另一大类用途,我们称之为指导。 正如斯蒂芬森很有说服力地提出的那样,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的游戏或愉快的功能。 小结 传播对人类的功能 我们利用它(传播)作为个人雷达,……作为我们自己的管理工具,用于做出决定,用于说服和操纵别人。……我们特别关心把知识、技艺和规范传给我们社会的新成员…… 同传播的这些工具用途似乎成为对照的是,我们是本着寻求愉快和逃避社会控制的精神进行很大一部分传播的。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 传播过程 第一节 信息的性质 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做信息。 在自然科学中,平均信息量指的是“混杂性”,混杂性,也就是与简单或有条不紊相反的概念。 进化论的伟大原则之一就是平均信息量永远在增加。 信息是减少平均信息量的工具。 正是把这样一些概念运用到人类传播过程中去的可能性,使得四十年代末期香农和韦纳合著的《数理传播论》和韦纳的《控制论》的发表,成为对传播学学者是如此兴奋的事件。……这些新的电学和数学方法的影响,开放了研究人类传播的一系列重要的新认识。这些新认识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信息的性质。 人们从大多数传播所谋求的信息(如果他们是谋求信息而不是斯蒂芬森所描绘的游戏)是那种将有助于他们构造或组织他们的环境某些方面的内容,而这些方面与某种他们必须采取行动的局面是有关的。 最能显示人类特点的技能——处理信息和与其他人分享信息的能力。……人首先是一种能处理信息的动物。 第二节 传播关系 发生传播关系看来是简单的: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由于一些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聚集在一起。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作了精彩描述。人们挤住在一个洞穴里,以至于他们只能对着一面墙,而不是外部世界。在他们后面,明亮的火在燃烧。人们不时地在火前移动,他们的影子投射到洞壁上。观察者永远看不到这些人,只能从他们被摇曳的火光所照出的影子来认识他们。这是对人类传播中发生的情况所作的极好比拟。一位参加者对于另一个人的了解,决不像那个人对他或是她对自己所了解的那样。 有了传播和观察,影影绰绰的人物可能变得越来越鲜明和越来越清晰,但是,它仍然是从现实抽象出来的。它仍然是一出影子戏。 所有参与者都带了一个装得满满的生活空间——固定的和储存起来的经验——进入了这种传播关系,他们根据这些经验来解释他们得到的信号和决定怎样来回答这些信号。 第三节 传播关系的双向性质 最典型的和最频繁的传播格局是一种扩大了的双向关系,在通常的情况下,参加者在这一交流中参加的程度是不同的。这种交流是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符号是共享的,……随着交流的继续进行,理解很可能变得越来越接近。……它意味着共享那些代表信息和导致一种彼此的了解会聚到一起的符号。 以“会聚过程”来描写传播共享是十分恰当的。 第四节 传播契约 从某种意义上说,参加传播的人是由于某种支配他们的表现的契约而进入传播关系的。 雷达行为,反映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为证实他们自己的身份,以预期的方式做出反应以及确认他们的社会成员资格和社交性而达成的一种社会契约。 社会雷达行为通常是在一种不言明的契约的指导下做出来的。 是什么东西使人们进入传播关系呢?在许多情况下是碰巧。……但是这部分地也是出于需要……基本上来说,就是一个人对于进入某种传播关系所能得到的好处和这样做所遇到的困难所作的评估比较。 第五节 传播行为 在最低限度,要有一种A型传播行为,一套符号和一种B型传播行为。而这一过程的特点之一是,在某一瞬间这些符号完全摆脱和不受参加这一过程的任何一个人的控制。因此,这一过程有三个截然不同的和可分离的组成部分,而不用进入黑匣子就能观察到,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进行分析的。 因此,反馈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果不存在反馈,或者迟迟才做出反馈,或反馈是微弱的话……那么,这种局面就会引起传播者的疑惑和不安,并会使传播对象感到失望,有时在传播对象中产生对立情绪。 反馈活动和其他任何传播过程一样:它仅仅是一种倒流,是使传播者很快地对由于他们已发出的符号而引起的符号做出反应的机会。 第六节 电路和行为 研究传播行为就像研究大海一样,研究工作可以在任何水平上进行。但超过一定深度之后,研究工作就只能在黑暗中进行了。 最好把信息看作是一种催化剂,它除了能激发接受信息的人身上的力量以外,本身并没有什么力量。 小结:传播怎么起作用

《传播学概论》(威尔伯-施拉姆(W.Schramm))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传播学概论

作者:威尔伯-施拉姆(W.Schramm)

译者:陈亮

豆瓣评分:8.6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年份:1984年

页数:313页

内容简介:

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最著名的著作.

该书第一版于1973年出版,原名为"Men,Messages, and Media: A Look at Human Communication",由施拉姆一人完成.

1982年此书出版第儿版,由施拉姆和波特合著,书名为"en,Women,Messages, and Media: nderstanding Human".

1984年新华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第二版.

该书是最早翻译成中文的传播学著作,开启了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大门.是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

在中国影响十分大.

作者简介:

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1907-1987),美国学者,被誉为传播学的奠基人,曾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传播中心、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和夏威夷东西方中心传播研究所主持研究工作和任教。他创建了第一批以“传播”命名的大学教学和研究单位;撰写了第一批传播学课程的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他还是传播学大师级外国学者中对中国关注最多的一位。

施拉姆编写了二十多部与传播学相关的著作,要者除本书外还包括《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效果》(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大众传媒与国家发展》(Mass Media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我们的儿童生活中的电视》(Television jn the Lives of Our Children)、《报刊的四种理论》(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合著)等。

《教育传播学_华南师范大学》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教育传播学_华南师范大学|(6.3.1)--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pdf|(6.2.4)--最小代价律原理.pdf|(6.2.3)--信息来源定律.pdf|(6.2.2)--重复作用原理.pdf|(6.2.1)--抽象层级原理.pdf|(6.1.3)--强效果论.pdf|(6.1.2)--有限效果论.pdf|(6.1.1)--子弹论.pdf|(5.5.1)--优秀教育传播环境的特点.pdf|(5.4.2)--教育传播环境的设计.pdf|(5.4.1)--传播环境的作用.pdf|(5.3.1)--教育传播师生传播心理.pdf|(5.2.1)--教育传播学教师的传播行为.pdf|(5.1.2)--教育传播中的学生角色.pdf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考点讲义.pdf》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考点讲义

自考传播学概论笔记百度云网盘

《传播学概论(第2版)》(许静)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传播学概论(第2版)

作者:许静

豆瓣评分:7.4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8-1

页数:219

内容简介:

简明而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各基本分支领域,如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小群体传播、组织传播、语言和非语言传播、大众传播以及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着重探讨了大众传播的技术发展、组织生产、规范管理及效果研究,对传播学研究方法也有初步的介绍。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学以及公共关系、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基础课教科书。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考点讲义.pdf》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考点讲义

对于传播、传播学、传播学史及著名的传播学者,我们这一代人确实知之不多。记得第一次听说传播之词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林帆老师和陈韵昭老师到青海考察访问之际。当我们乘快艇在青海湖劈波斩浪的时候,两位老师在船舱里给我这位当年的学生“上课”,说起传播,说起信息、反馈,说起传者、受众、把关人,说起传播模式——“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产生什么效果?”当然,这些都是片言只语。回到西宁,我专门请陈韵昭老师给《青海日报》的编辑、记者讲了半天课,讲述传播和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她讲到威尔伯·施拉姆,讲到夏威夷传播研究所……以后我虽然也曾翻阅过威尔伯·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还有那段著名的开场白———“当我在写这几行字的时候,把视线从纸上移开,抬头就可以看见夏威夷那犬牙交错郁郁葱葱的群山。如果向水天相接的海岸线望去,可以看到可能是第一批岛民登岸的地方……”———但总的来说,对传播仍然学得不多、知之甚少。 这里要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给我们翻译出版了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埃弗里特·罗杰斯的《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照罗杰斯的说法:“任何涉入一条新的河流的人都想知道这里的水来自何方,它为什么这样流淌。”从“传播”这条河流的流淌中,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在美国产生、发展的过程。传播学作为专门的领域,其产生和发展与美国社会生活的进程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而且这部“历史教科书”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传记式的编年史工作,在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学史。”本书译者殷晓蓉概括得好:“罗杰斯循着传播学发展的现实轨迹和思想脉络,开创了一种将理论、历史和个人传记结合起来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翔实而又准确地论述了一门新兴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有中国学者论说:凡著述,有经验性、实用性而无理论性、前瞻性,失之过浅;有理论性、前瞻性,而无经验性、实用性,失之过虚。理论性、前瞻性如树之根、树之干;经验性、实用性如树之枝、树之叶,两者互为依存,缺一不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将这两者结合、交融得可以说是恰到好处,这也是这部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专著比较好读的原因所在。 1991~1992年,罗杰斯“身处一个合适的地方,来写作一部关于传播学史的著作”。从他的工作室的窗户望出,“越过拉克尼他湖和斯坦福大学红色瓦片的屋顶,我能够看到已故的威尔伯·施拉姆的传播研究所的位置,它最初是在印刷大楼,然后在西普莱斯会堂,现在是在斯坦福建筑群,每一次转移都象征着传播学领域之逐渐地被接受。”罗杰斯将百年历史的叙述截止于1960年,最后一章也是“威尔伯·施拉姆和传播学的建立”。然而,“传播”这条新的河流依然在流淌,而且1960年后的这几十年,人类经历的是一场“传播革命”。美国传播学者威廉斯将人类传播历史浓缩为一天24小时,其中无线电报、彩色电视、通讯卫星、家用电脑、航天飞机等,都是近期的传播“震撼”,他将24小时剩下的40多秒留给了20世纪的最后20年。如今进入了21世纪,“传播革命”更迅猛发展,过去我们只能以声音、图像及文字来传递信息,现在可以应用电磁能量的振动来接受与传送信息,于是距离不再是距离;声音、文字及图像都可以由数码传送,三者的区别日趋淡薄;人们不断追求“输入、输出”,频频与电脑沟通而少与人脑沟通,威尔伯·施拉姆担心的工具理性会淹没道德理性及传统的德行,也许不是杞人忧天

那就好像没有哦传播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由于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神经病学、等等,都与传播学相关。它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传播的本质和概念;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功能;各种传播媒介的功能与地位;传播制度、结构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

  • 索引序列
  • 传播学概论自考笔记百度云
  • 自考传播学概论笔记百度云
  • 自考传播学概论笔记百度云盘
  • 自考传播学概论笔记百度云下载
  • 自考传播学概论笔记百度云网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