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儿童发展理论自考重点知识点

儿童发展理论自考重点知识点

发布时间:

儿童发展理论自考重点知识点

儿童发展观除了儿童发展的概念以外,还包括儿童人性特点、儿童发展的性质、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和儿童发展的价值等重要内容.历史上曾对教育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儿童发展观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遗传决定论人性,被普遍地看做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类相区别的、由人类个体所表现出的类化特征.这种类化特征除了人类共有性之外,在人类内部,每个人在展示这些类化特征时,还同时展示出了个体的特殊性.例如,运用语言的能力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但就单个人而言,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还存在着表达能力高低的差别,语调语速的差别等.人类思想的繁荣更揭示了人类在其本质特点之一——思维能力展现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那么这种个体间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呢?有人认为,人性个体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这种主张被称之为遗传决定论.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一)基督教的“原罪说”这是西方中世纪教育史上一种典型的儿童观,它视儿童为生而“有罪”的人,赎罪就是人生的目的,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尽快赎罪的手段.“原罪说”扼杀了儿童活泼的天性、灿烂的童年.在中世纪基督教学校中,儿童与成人的差别被忽视了,学生被要求严格地按学校内刻板的作息方法进行学习,完全没有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学生们被迫重复着枯燥的读书、劳动、唱赞美诗等活动,若有违规行为,还要受到体罚.(二)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这种儿童观认为,儿童发展的目标及个性的差别,早已由人性的自然素质所决定了.他认为上帝造人是采用了金、银和铁三种不同的材料.金质者最为高贵,他们的发展目标是治学和管理国家,因而他们需要接受最高等级的教育;而银质者,其发展目标是武士,只需接受初等教育就足够了;铁质者的天资最差,没有什么发展前途,无需接受什么教育.铁质者需要的不是才能的开发,因为他们没有才能的天赋条件,他们只需掌握某种劳动的技能,养成服从的品性就足够了.(三)中国古代的儿童观我国古代儿童观是围绕对人性的认识展开的,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认为,人具有基本道德的萌芽,即善端,包括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儿童的发展就是让这些本来存在的萌芽能够生长.孟子主张注重教育内容对儿童的影响,其目的是引发儿童固有的良知、良能.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认为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如下:

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理论研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元分析研究),第二层次是(发展理论)的研究。

3、作为一门学科,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应揭示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又十分重视发展的差异性。

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幼儿教资保教必背知识点如下:

1、理解婴幼儿发展的涵义、过程及影响因素等。了解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并能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论述儿童发展的实际问题。了解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发展趋势,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教育的适宜性。

2、掌握幼儿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掌握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掌握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掌握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3、理解幼儿发展中存在个体差异,了解个体差异形成的原因,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教育中的有关问题。掌握观察、谈话、作品分析、实验等基本研究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初步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和教育需求。了解幼儿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或障碍,如发育迟缓、肥胖、自闭倾向等。

其他:

1、直观行动思维。直观行动思维又叫动作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它的特点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直观的、具体的解决问题依赖实际动作。

2、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幼儿的头脑中充满着颜色、形状、声音等生动的形象,比如,兔子总是“小白兔”、猪总是“大肥猪”,奶奶总是白头发的,儿子总是小孩。

3、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抽象概念为形式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它主要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思维,是人类最基本也是运用最广泛的思维方式。

儿童发展理论自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如下:

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理论研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元分析研究),第二层次是(发展理论)的研究。

3、作为一门学科,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应揭示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又十分重视发展的差异性。

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孩子要健康成长,除了身体,还有心理,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一、填空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2、心理过程分为三个具体过程,它们是(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设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4、(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上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5、人脑由(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构成,其中,高级神经中枢指(大脑)。

6、(脑)和(脊髓)构成中枢神经系统。

7、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反射)。

8、英国哲学家(洛克)摒弃了传统的性恶论和性善论,指出儿童天生既不是善良的,也不是罪恶的。

9、(卢梭)指出。儿童教育要顺应自然,不能催熟,不应体罚,教育要注意个别差异,不要造就“稚气的博士和衰老的儿童”。

10、1882年,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1、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12、任何研究都有一个时间上的取向。据此,我们把研究分为(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两大类。

13、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可以具体体现为三种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

14、理论研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元分析研究),第二层次是(发展理论)的研究。

二、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2、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者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3、情感过程:情感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对客观事物要求的反映。

4、意志过程: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5、个性心理:一个人的心理过程的发展成熟水平,与其遗传素质、社会关系、所受教育和个人经验相结合,最终整个成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这种总的精神面貌,成为个性。

6、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成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加以观测,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并加以比较。

7、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指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测(即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

三、简答题

1、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各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1)纵向研究的优点:可以使研究者随着时间的进程,直接地测量个体变化的速率,取得发展的第一手资料。缺点:耗时费力;对象有时缺乏典型性,且难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2)横断研究的优点:较短时间得到大量数据,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缺点:时间较短,难以寻找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也难以分析出儿童早期经验对当前反应的影响。如果控制不当,容易形成抽样误差,造成虚假结果。

2、作为一门学科,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应揭示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又十分重视发展的差异性。为什么?

(1)揭示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发展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基本要求。

(2)重视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也就是承认发展的多元性,承认不同发展条件(包括不同的生理条件)、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文化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合理性。这是学科人文化嗯体现,也是社会认识进步的反映。

3、如何理解个体发展中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1)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是在人的活动中得到统一的。心理发展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先天程序的展开,也不能机械地归结为后天环境的复写。

(2)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就是主体对客体采取的一系列活动。这种活动包括向外和向内两个不同方向。主客体相互作用向外可以把人的认识对象加以组织使这些外部对象与人的认识形成特定的关系,主客体相互作用向内可以将人的动作加以组织,连接成头脑内部连贯的,概括的,简缩的智力活动。

4、如何理解个体心理发展中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1)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并不矛盾,可以把它们看作对立的统一,即发展是一个有阶段的连续过程。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和前提,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完善和提高。在新阶段中,前一阶段并没有消失,而且被整合在其中。新阶段表面上是突发的,但实质上是从先前的阶段中衍生出来的。各个发展阶段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逐级包含。新阶段的发展内涵既是新的构建,有是对原有水平的重新塑造。

(2)心理的发展阶段在内部是连贯的,有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既没有绝对起点,又不是间断跳跃的不断建构的发展全过程。

1、单项选择题艾里克森认为成年中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

A、爱的品质

B、智慧、贤明品质

C、关心品质

D、诚实品质

2、填空题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的观点。

3、填空题一个中班男孩对“夏景”的想像是:“小姐姐坐在河边,天热,她想洗澡,她还想洗脸,因为脸上淌汗。”这是()想像。

4、单项选择题在描述人的聪明程度时,现在通常用的是().

A.智力年龄

B.比率智商

C.离差智商

D.情感智商

5、判断题瓦龙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6、填空题幼儿中期以后,还根据日夜和季节变化来对()定向。

7、判断题&nbs p;阅读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大声的或无声的)过渡。

8、填空题1岁半的儿童只能集中注意:()

9、填空题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这是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10、单项选择题心理学家塞尔曼把儿童友谊发展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其中亲密共享阶段是()

A、4-9岁

B、6-12岁

C、9-15岁

D、10-15岁

11、单项选择题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A、达尔文

B、普莱尔

C、皮亚杰

D、霍尔

12、判断题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有力地说明了生理成熟对学习技能的作用.

13、问答题

2岁的红红很懂事,也很机灵。可是每次不管她多高兴只要砍刀妈妈抱别的小朋友就一个劲地哭闹。红红妈妈感到非常苦恼。

1、请分析红红的心理。(12分)

2、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8分)

14、填空题某幼儿看见人生病要打针吃药,当他看到小树长虫时,就从地上捡起一根小棍给树打针。这说明幼儿思维的()。

15、填空题孩子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春天来了,那么冬天躲到哪里去了?月亮飞得高还是星星飞得高?这说明了幼儿思维的()。

16、单项选择题以下关于学前儿童方位知觉发展趋势的说法,正确的是()

A.3岁儿童仅能辨认上下方位

B.3岁儿童开始辨认前后方位

C.4岁儿童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进行辨认左右方位

D.5岁儿童能达到完全正确地辨认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水平

17、单项选择题训练小学儿童的运算速度,可以促进思维的()

A、敏捷性

B、灵活性

C、深刻性

D、独创性

18、问答题什么是保安负荷?

19、单项选择题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1岁半、2岁是()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0、单项选择题儿童选择同性别伙伴的倾向日益明显的时期约在()

A.2岁以后

B.3岁以后

C.4岁以后

D.5岁以后

21、判断题方位知觉是对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的知觉。研究表明,3岁儿童已能辨认前后方位。

22、填空题()个以后,快乐的情绪又分化为高兴和喜爱。

23、单项选择题自尊感是自我一是中具有评价意义的情感成分,儿童产生自尊感的萌芽是在()

A、2岁左右

B、3岁左右

C、4岁左右

D、5岁左右

24、单项选择题儿童熟练掌握口头言语的关键时期是()

A、婴儿期

B、幼儿期

C、3岁

D、6岁

25、判断题皮亚杰认为,1岁半、2岁——6、7岁是具体运算阶段。

来源:91考试网

26、问答题个体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

27、单项选择题皮亚杰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划分四个阶段,其中7~12岁为:()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8、填空题儿童沟通技能的发展非常迅速,到(),已达到惊人的成熟水平.

29、单项选择题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具有相当显著地位的是()

A、道德感的发展

B、道德言行的一致性

C、道德动机的发展

儿童发展观除了儿童发展的概念以外,还包括儿童人性特点、儿童发展的性质、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和儿童发展的价值等重要内容.历史上曾对教育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儿童发展观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遗传决定论人性,被普遍地看做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类相区别的、由人类个体所表现出的类化特征.这种类化特征除了人类共有性之外,在人类内部,每个人在展示这些类化特征时,还同时展示出了个体的特殊性.例如,运用语言的能力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但就单个人而言,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还存在着表达能力高低的差别,语调语速的差别等.人类思想的繁荣更揭示了人类在其本质特点之一——思维能力展现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那么这种个体间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呢?有人认为,人性个体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这种主张被称之为遗传决定论.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一)基督教的“原罪说”这是西方中世纪教育史上一种典型的儿童观,它视儿童为生而“有罪”的人,赎罪就是人生的目的,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尽快赎罪的手段.“原罪说”扼杀了儿童活泼的天性、灿烂的童年.在中世纪基督教学校中,儿童与成人的差别被忽视了,学生被要求严格地按学校内刻板的作息方法进行学习,完全没有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学生们被迫重复着枯燥的读书、劳动、唱赞美诗等活动,若有违规行为,还要受到体罚.(二)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这种儿童观认为,儿童发展的目标及个性的差别,早已由人性的自然素质所决定了.他认为上帝造人是采用了金、银和铁三种不同的材料.金质者最为高贵,他们的发展目标是治学和管理国家,因而他们需要接受最高等级的教育;而银质者,其发展目标是武士,只需接受初等教育就足够了;铁质者的天资最差,没有什么发展前途,无需接受什么教育.铁质者需要的不是才能的开发,因为他们没有才能的天赋条件,他们只需掌握某种劳动的技能,养成服从的品性就足够了.(三)中国古代的儿童观我国古代儿童观是围绕对人性的认识展开的,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认为,人具有基本道德的萌芽,即善端,包括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儿童的发展就是让这些本来存在的萌芽能够生长.孟子主张注重教育内容对儿童的影响,其目的是引发儿童固有的良知、良能.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认为

儿童发展理论自考重点知识点总结

儿童发展观除了儿童发展的概念以外,还包括儿童人性特点、儿童发展的性质、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和儿童发展的价值等重要内容.历史上曾对教育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儿童发展观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遗传决定论人性,被普遍地看做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类相区别的、由人类个体所表现出的类化特征.这种类化特征除了人类共有性之外,在人类内部,每个人在展示这些类化特征时,还同时展示出了个体的特殊性.例如,运用语言的能力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但就单个人而言,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还存在着表达能力高低的差别,语调语速的差别等.人类思想的繁荣更揭示了人类在其本质特点之一——思维能力展现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那么这种个体间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呢?有人认为,人性个体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这种主张被称之为遗传决定论.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一)基督教的“原罪说”这是西方中世纪教育史上一种典型的儿童观,它视儿童为生而“有罪”的人,赎罪就是人生的目的,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尽快赎罪的手段.“原罪说”扼杀了儿童活泼的天性、灿烂的童年.在中世纪基督教学校中,儿童与成人的差别被忽视了,学生被要求严格地按学校内刻板的作息方法进行学习,完全没有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学生们被迫重复着枯燥的读书、劳动、唱赞美诗等活动,若有违规行为,还要受到体罚.(二)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这种儿童观认为,儿童发展的目标及个性的差别,早已由人性的自然素质所决定了.他认为上帝造人是采用了金、银和铁三种不同的材料.金质者最为高贵,他们的发展目标是治学和管理国家,因而他们需要接受最高等级的教育;而银质者,其发展目标是武士,只需接受初等教育就足够了;铁质者的天资最差,没有什么发展前途,无需接受什么教育.铁质者需要的不是才能的开发,因为他们没有才能的天赋条件,他们只需掌握某种劳动的技能,养成服从的品性就足够了.(三)中国古代的儿童观我国古代儿童观是围绕对人性的认识展开的,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认为,人具有基本道德的萌芽,即善端,包括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儿童的发展就是让这些本来存在的萌芽能够生长.孟子主张注重教育内容对儿童的影响,其目的是引发儿童固有的良知、良能.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认为

教育部考试中心根据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制定各科考试大纲。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规定了考试内容和要求、试卷结构、题型示例等,是考生学习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以下是各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儿童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

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儿童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

(一)成熟势力说

代表人物:盖赛尔【美】。

主要观点:儿童自身的生理成熟影响着技能的学习和个性的形成(双生子爬梯实验)

(二)行为主义学说

1.华生的观点

提出“刺激一反应”理论,认为行为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已知刺激能预知反应,已知反应就能推断出刺激。否认遗传的作用。

2.斯金纳的观点

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即由刺激引起的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即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他更强调操作性或工具性条件反射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消退和惩罚。

(三)精神分析学说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人的发展是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作用的结果)

(1)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2)幼儿期(1-3岁):自主对羞愧。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

(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

(5)青春期(12~18岁);建立自我同一性。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四)认知发展学说

代表人物:皮亚杰

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

(五)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因为“刺激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已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

1.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参与性学习: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在做中学。

替代性学习:也叫观察学习,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外显行为。

2.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4.在学校中存在着大量的观察学习。

(六)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按加德纳的解释,智力是在某种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之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与生产创造所需的能力。他认为,智力主要有以下七种能力构成:①语文能力,包括说话、阅读、书写的能力;②数量能力,包括数字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③空间能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④音乐能力,包括对声音的辨识与韵律表达的能力;⑤运动能力,包括支配肢体以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⑥社交能力,包括与人交往且和睦相处的能力;⑦自知能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同时,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也为我国新课程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以下是小葵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第一章绪论的知识点 1.发展的定义 发展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 2.发展与结构变化的关系 ①发展是一种变化,是一种连续的、稳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应发生在个体内部。 ②发展是由决定要素之间联系的基本规则的获得或变化组成的。 3.发展理论 发展理论的三大任务 ①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的发展过程。 对心理过程的描述,来源于观察和实验。观察与实验的资料,是构成发展理论的基础。格塞尔 ②描述几个心理领域之间的变化关系。 应该研究心理系统的整体性,研究各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只有充分研究各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才能全面地把握心理的实质。 ③解释发展的因素(动力)和机制。 发展理论必须说明心理发展的规律、趋势和原则,阐述变化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揭示调整发展速率的变量。 发展理论的这三项任务并不是孤立的。一个具体的发展理论总是在这三项任务中迂回前进,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4.发展理论的作用 发展理论具有组织信息和指导研究的作用。 5.发展理论的主题 ①心理的实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人的本质,就是心理的实质的真实内涵。在心理学中,关于心理的实质的分歧集中在把人当作机械,还是当作有机体以及把人当作是单独的个体还是当作 社会 的一员两点上。 ②量变与质变 量变涉及变化的熟练频率或程度,质变典型地包含结构或组织的变化。发展理论更重视质的变化,也就是结构的变化。阶段式质变。 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 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 ④理论自身的建设 发展理论所关注的主题,实际上也是心理科学面临的主题。 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支柱,在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时最核心的任务是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培养理性思维的能力,提高辨别良莠、识别真假的能力。

儿童发展理论自考重点知识点汇总

教育部考试中心根据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制定各科考试大纲。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规定了考试内容和要求、试卷结构、题型示例等,是考生学习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以下是各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儿童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

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儿童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

(一)成熟势力说

代表人物:盖赛尔【美】。

主要观点:儿童自身的生理成熟影响着技能的学习和个性的形成(双生子爬梯实验)

(二)行为主义学说

1.华生的观点

提出“刺激一反应”理论,认为行为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已知刺激能预知反应,已知反应就能推断出刺激。否认遗传的作用。

2.斯金纳的观点

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即由刺激引起的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即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他更强调操作性或工具性条件反射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消退和惩罚。

(三)精神分析学说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人的发展是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作用的结果)

(1)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2)幼儿期(1-3岁):自主对羞愧。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

(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

(5)青春期(12~18岁);建立自我同一性。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四)认知发展学说

代表人物:皮亚杰

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

(五)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因为“刺激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已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

1.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参与性学习: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在做中学。

替代性学习:也叫观察学习,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外显行为。

2.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4.在学校中存在着大量的观察学习。

(六)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按加德纳的解释,智力是在某种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之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与生产创造所需的能力。他认为,智力主要有以下七种能力构成:①语文能力,包括说话、阅读、书写的能力;②数量能力,包括数字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③空间能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④音乐能力,包括对声音的辨识与韵律表达的能力;⑤运动能力,包括支配肢体以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⑥社交能力,包括与人交往且和睦相处的能力;⑦自知能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同时,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也为我国新课程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学前教育原理自考重点如下: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起源。2、原始社会的儿童公育。3、预成论。4、欧文学校和福禄贝尔幼儿园。5、近代学前教育思想:夸美纽斯、洛克、卢梭、福禄贝尔。6、现代学前教育思想:杜威、蒙台梭利、陶行知、陈鹤琴。7、艺友制。8、“活教育”理论。9、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0-1、5岁、1、5-3岁阶段)。10、最近发展区。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1、学前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学前教育对经济的反作用。2、学前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学前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3、学前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学前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4、学前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5、学前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1、儿童发展的概念。2、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3、遗传素质对学前教育的影响。4、社会环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5、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观因素。6、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7、儿童发展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第四章、学前教育的全面发展教育1、《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2、学前儿童体育的概念。3、学前儿童体育的实施原则。4、学前儿童智育的概念。5、学前儿童智育实施的原则。6、学前儿童德育的概念。7、学前儿童德育的意义。8、学前儿童德育实施的原则。9、学前儿童美育的概念。10、学前儿童美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如下:

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理论研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元分析研究),第二层次是(发展理论)的研究。

3、作为一门学科,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应揭示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又十分重视发展的差异性。

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知识点

学前教育原理自考重点如下: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起源。2、原始社会的儿童公育。3、预成论。4、欧文学校和福禄贝尔幼儿园。5、近代学前教育思想:夸美纽斯、洛克、卢梭、福禄贝尔。6、现代学前教育思想:杜威、蒙台梭利、陶行知、陈鹤琴。7、艺友制。8、“活教育”理论。9、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0-1、5岁、1、5-3岁阶段)。10、最近发展区。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1、学前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学前教育对经济的反作用。2、学前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学前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3、学前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学前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4、学前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5、学前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1、儿童发展的概念。2、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3、遗传素质对学前教育的影响。4、社会环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5、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观因素。6、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7、儿童发展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第四章、学前教育的全面发展教育1、《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2、学前儿童体育的概念。3、学前儿童体育的实施原则。4、学前儿童智育的概念。5、学前儿童智育实施的原则。6、学前儿童德育的概念。7、学前儿童德育的意义。8、学前儿童德育实施的原则。9、学前儿童美育的概念。10、学前儿童美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儿童发展观除了儿童发展的概念以外,还包括儿童人性特点、儿童发展的性质、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和儿童发展的价值等重要内容.历史上曾对教育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儿童发展观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遗传决定论人性,被普遍地看做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类相区别的、由人类个体所表现出的类化特征.这种类化特征除了人类共有性之外,在人类内部,每个人在展示这些类化特征时,还同时展示出了个体的特殊性.例如,运用语言的能力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但就单个人而言,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还存在着表达能力高低的差别,语调语速的差别等.人类思想的繁荣更揭示了人类在其本质特点之一——思维能力展现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那么这种个体间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呢?有人认为,人性个体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这种主张被称之为遗传决定论.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一)基督教的“原罪说”这是西方中世纪教育史上一种典型的儿童观,它视儿童为生而“有罪”的人,赎罪就是人生的目的,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尽快赎罪的手段.“原罪说”扼杀了儿童活泼的天性、灿烂的童年.在中世纪基督教学校中,儿童与成人的差别被忽视了,学生被要求严格地按学校内刻板的作息方法进行学习,完全没有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学生们被迫重复着枯燥的读书、劳动、唱赞美诗等活动,若有违规行为,还要受到体罚.(二)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这种儿童观认为,儿童发展的目标及个性的差别,早已由人性的自然素质所决定了.他认为上帝造人是采用了金、银和铁三种不同的材料.金质者最为高贵,他们的发展目标是治学和管理国家,因而他们需要接受最高等级的教育;而银质者,其发展目标是武士,只需接受初等教育就足够了;铁质者的天资最差,没有什么发展前途,无需接受什么教育.铁质者需要的不是才能的开发,因为他们没有才能的天赋条件,他们只需掌握某种劳动的技能,养成服从的品性就足够了.(三)中国古代的儿童观我国古代儿童观是围绕对人性的认识展开的,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认为,人具有基本道德的萌芽,即善端,包括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儿童的发展就是让这些本来存在的萌芽能够生长.孟子主张注重教育内容对儿童的影响,其目的是引发儿童固有的良知、良能.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认为

一 遗传决定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天赋或本能决定人的发展。一个人的能力、性格、兴趣与生俱来,遗传决定的,环境和教育只能加速或延缓,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与前途。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强调生物因素,强调本能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他把人的一切行为都解释为人所固有的欲望、本能,其中起基本作用的是性欲。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认为儿童行为系统建立的顺序与成熟机制关系极大,环境与教育只是为发展提供适当时机。著名实验有双生子爬楼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遗传决定论的学者认为儿童发展主要是内部素质或本能的实现,并没有否定教育和环境作用,而且他们所说的遗传决定论是说的儿童内在的成熟机制并不是单指某种基因的遗传。柏拉图的“学习即回忆”也属于遗传决定论。杜威主义也应该偏向于遗传决定论。二 环境决定论这种理论片面夸大环境或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下为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通过训练可以决定儿童的行为英国洛克的“白板说”。认为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把儿童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简单的理解为机械的被动反应,忽视儿童的主动性,把教育归结为培养行为技能,要加强训练,往往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儿童。

第二章,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答: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和不意识两个部分,认为无意识决定了人的许多日常行为,后来发展成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本我是人最原始的、本能的部分,是无意识的部分。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目的在于追求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越大。自我是人格的意识结构部分,它是人格中理性的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作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因为自我能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自由活动。自我的主要目的是满足本我的冲动,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行事。超我是人格中的控制部分,超我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它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良心,一个是自我理想。良心是惩罚性的、批判性的部分,它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自我理想是超我的积极部分,是由雄心壮志、理想所构成的,激励着个体为某个目标奋斗。超我是在婴儿经常遇到父母和社会的规范和纪律要求中,在内化父母和社会的道德标准时产生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这三可避免会发生冲突。在成熟的健康的人格中,这三种万分保持着动态的平衡:三我表达基本需要,自我约束本我的冲动,以便有足够的时间去现实的手段来满足这些需要,而超我决定自我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策略是否符合道德原则。本我好比是生物人,自我是现实人,超我是道德人。三者取得平衡时,人格才能健康成长。过于强大的本我会使得儿童过分怎么和不尊重他人的权利;过于强大的自我会使人过度自信、自负和轻视他人;过于强大的超我则会经常在自我达不到超我的要求时自责、内疚,不断体验到道德焦虑,会陷入到一种经常性的羞愧和罪恶感之中,严重时会引起心理疾病。二、埃里克森把人的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面临的危机和冲突是什么?答:八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1、信任对怀疑(0-1岁)婴儿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这是生命发展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婴儿是否得到了充满爱的照料,他们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他们的的啼哭是否得到注意,这对儿童将来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如果儿童得到较好的扶养并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将对周围世界产生基本信任感,这种信任感既指对他人的信任感,也指对自己的信任感。然而,有一些婴儿从没有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关爱和照顾,这使他们产生一种基本的不信任感,认为世界是危险的,这些儿童在一生中对他人都会是疏远的,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在这一阶段,对个体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照看者。2、自主对羞怯(1-3岁)一周岁以后儿童会主动形成一种与外界的关联感。这一阶段儿童出现自我控制的需要和倾向,渴望自主,除了养成适宜的大小便习惯、自我照料外,他已经不满足于停留在狭窄的空间之内,而渴望新世界。儿童能够更好地控制肌肉,开始能够控制外部世界,凡事都喜欢自己动手而不喜欢他人的干预。在这个时期,他们常常要尝试自己能力的范围和大小,儿童必须学会“自主”——自己吃饭、穿衣、讲究卫生等。如果实现了这种自主,儿童就会觉得自己是独立的,会富于自信心;如果不能实现这种自主自立,儿童可能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并感到羞耻。这一阶段自主意识的发展对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具有较强自主性的儿童,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将很愿意掌握自己的命运,自信使他们能向艰难困苦挑战。相反,羞和怀疑的儿童将永远是追随者,他们依赖性强,缺乏果断性,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足够的自信,而这些正是激烈竞争中得能成功的必要条件。这一阶段,对个体自主发展最具影响力的仍然是父母。3、

  • 索引序列
  • 儿童发展理论自考重点知识点
  • 儿童发展理论自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 儿童发展理论自考重点知识点总结
  • 儿童发展理论自考重点知识点汇总
  •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知识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