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儿童发展理论自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儿童发展理论自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

儿童发展理论自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1.格塞尔既重视儿童的行为模式,还重视什么? B A、量变 B、个别差异 C、质变 D、相互作用 2.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什么? B A、遗传 B、成熟 C、环境 D、训练 3. 在格塞尔看来,成熟是如何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发展的?A A、突然转变 B、阶段连续 C、逐渐过渡 D、线性连续 4. 格塞尔把儿童机能一侧占优势的现象称为什么?C A、单侧原则 B、偏好原则 C、不对称原则 D、主导性原则 5. 格塞尔认为儿童行为的变化有时好有时差,因而具有什么样特性?B A、冲突性 B、周期性 C、矛盾性 D、方向性 填充题: 6.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 成熟 。 7.格塞尔认为,儿童对自己的行为能进行 自我 调节。 8.格赛尔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了相互交织、机能不对称、发展方向 原则 个体成熟原则 、 自我调节原则 。 9.格塞尔认为发展具有方向性,如, 由上而下 ,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名词解释: 行为模式(A.Gesell)PPT33 机能不对称原则书 P27-28 准备(A.Gesell) 简答题: 1.格塞尔提出的儿童行为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什么是儿童的行为模式?行为模式与个别差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当儿童处于“准备”状态时,成人应取什么态度? 4.格塞尔的成熟理论对当前的教育有什么现实意义? 5.结合当前的社会心理和教育现状去重新认识成熟势力发展理论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小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是( ) A.0-1岁 B.1-2岁 C.2-3岁 D.3-6岁 2.幼儿的行为动机常表现为( ) A.内部动机 B.间接动机 C.直接动机 D.远景动机 3.有的儿童在观察时,能够根据观察任务,自觉地克服困难和干扰进行观察。这说明他们观察的( ) A.持续性延长 B.目的性加强 C.细致性增加 D.概括性提高 4."六一"儿童节聚会时,小朋友们一听到《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乐曲时,就知道自已曾经唱过。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 A.再认 B.识记 C.回忆 D.保持 5.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的研究指出,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反应,即( ) A.愉快与惊奇 B.愉快与悲伤 C.愉快与厌恶 D.愉快与不愉快 6.属于儿童道德范畴的社会性内容是( ) A.亲子关系 B.亲社会行为 C.同伴关系 D.性别角色行为 7.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 A.无意想像 B.有意想像 C.再造想像 D.幻想 8.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2-4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概念或象征性阶段 C.直觉思维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9.某小朋友在语言活动中,一直认真地、完整地听完了老师讲的故事。这说明该小朋友具有( )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 10.儿童从出生至3个月处于前言语的( ) A.简单发音阶段 B.连续音节阶段 C.学话萌芽阶段 D.复杂发音阶段 11.学前儿童行动过程中,体现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最主要指标是( ) A.有意性 B.目的性 C.计划性 D.坚持性 12.在幼儿期,应主要发展幼儿的( ) A.第二语言 B.书面语言 C.口头语言 D.对话语言 13.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月一个样;可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 A.发展的连续性 B.发展的整体性 C.发展的不均衡性 D.发展的高速度 14.属于性格特点的是( ) A.动力性 B.遗传性 C.惯常的行为方式 D.对刺激的反应强度 1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一定年龄阶段"是( ) A.0-1岁 B.1-3岁 C.3-6岁 D.0-6岁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A 2.C 3.B 4.A 5.D 6.B 7.A 8.B 9.C 10.A 11.D 12.C 13.C 14.C 15.D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1903年美国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此书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作者是( ) A.杜威 B.斯金纳 C.霍尔 D.桑代克 2.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 ) A.新旧知识的联系 B.对新知识的理解 C.主动形成认知结构或表征 D.对新知识的应用 3.知识的基本单位是( ) A. 概念 B.表象 C.概念和表象 D.符号 4.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最早把有关学习方法的学习概括为( ) A.学习策略 B.学会学习 C.认知策略 D.元认知策略 5.儿童能对某一概念的属性进行抽象,并将类似的属性加以认同,这是概念形成的( ) A.抽象化阶段 B.类化阶段 C.辨别阶段 D.符号化阶段 6.任何一个问题都必须具有四种成分,即( ) A.目的、条件、障碍、方法 B.目的、个体已有知识、障碍、方法 C.目的、条件、已有知识、障碍 D.目的、条件、已有知识、方法 7.人本主义学习观的代表人物是( ) A.班杜拉 B.罗杰斯 C.斯金纳 D.布鲁姆 8.美国心理学家贾德在学习迁移理论中,提出( ) A.经验泛化论 B.关系转换说 C.相同要素论 D.认知结构论 9.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学习任务难度中等时,最佳水平的学习动机强度应为( ) A.较高 B.较低 C.中等 D.极高 10.学生中常常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多半的原因是( ) A.道德认识不足 B.缺乏愿望与热情 C.道德意志力不够 D.缺乏合理的行为技能 11.实验研究表明,儿童倾向于自发、适时地使用复述策略的年龄是( ) A.5岁 B.7岁 C.9岁 D.11岁 12.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记诵,教师经常用歌谣、口诀等方法,充分利用音韵和节奏把零散的枯燥的信息编成口诀,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阅读理解策略 13.某生学习英语字母"b"时,总是发出汉语拼音的"b"的音,这种心理现象是( ) A.功能固着 B.反应定势 C.智力低下 D.场依存性 14.某位老师在班级教学中,常常激励学生相互启发,尽可能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是( ) A.联想法 B.清单法 C.试误法 D.脑力激励法 15.道德性的社会行为理论代表人物是( ) A.班杜拉 B.皮亚杰 C.斯陶布 D.科尔伯格 16.科尔伯格的道德性研究与皮亚杰的研究有不同之处,科尔伯格强调( ) A.理论研究 B.问卷调查研究 C.实验研究 D.应用研究 17.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最有效的纪律约束方法是( ) A.强化 B.强制 C.法制约束 D.集体约束 18.智力测验的总体结果表明,就全体人类而言,智力超常者和低常者的人数表现出( ) A.男性与女性相等 B.男性多于女性 C.男性少于女性 D.与性别无关 19.在心理学上,鉴定一个人的性格可以采用( ) A.卡特尔量表 B.韦克斯勒量表 C.比奈量表 D.瑟斯顿量表 20.某生在学习上极其努力,但学业成绩仍跟不上班集体,多次承受失败之痛苦,因而产生被动、退缩、无动力、不进取。这种心理反应是:( ) A.认识功能障碍 B.无助感 C.自我估价降低 D.焦虑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以下哪种关于师生关系的特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 A.师生关系是一种多重角色的人际关系 B.师生关系是一种有主导面的多重角色的人际关系 C.师生关系是一种双向性的人际关系 D.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性的人际关系 2.班集体的形成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 A.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形成期 B.松散期、权威期、凝聚期、形成期 C.权威期、同化期、凝聚期、成熟期 D.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成熟期 3.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 A.原则定向、良心定向 B.社会契约定向、良心或原则定向 C.惩罚和服从定向、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D."好孩子"定向、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 4.心理健康具有( ) A.绝对性 B.可变性 C.稳定性 D.相对性 5.斯金纳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 A.认知目的说 B.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C.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D.社会学习理论 6.杜威认为,问题解决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 ) A.疑问、分析、假设、检验、结论 B.疑问、分析、假设、检验和评价、结论 C.疑问、分析、假设、评价、结论 D.疑问、分析、假设、检验、评价 7.个人智力的量化结果是( ) A.智力水平 B.智力测验 C.智力发展水平 D.智商 8.瞬时记忆又称作为( ) A.知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感觉记忆 D.视觉记忆 9.在派生类属学习中所学习的新概念是( ) A.下位概念中的一个特例 B.上位概念中的一个特例 C.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念 D.下位概念中的一个新概念 10.强化可以分为( ) A.有效强化和无效强化 B.正强化和负强化 C.长期强化和短期强化 D.食物强化和语言强化 11.迁移量的计算公式为( ) A.迁移量(%)= ×100 B.迁移量(%)= ×100 C.迁移量(%)= ×100 D.迁移量(%)= ×100 12.学校教育中有三个核心因素。这三个核心因素是( ) A.教师、学生和家庭 B.教师、学生和环境 C.教师、学生和社会 D.教师、学生和教材 13.一般认为,较为理想的复习8.DE 29.ABE 30.ABE

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哪些知识,会怎么考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幼儿教育综合知识题目,欢迎参考阅读!

一、单项选择题

1.(  )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A.观察法

B.共情训练法

C.谈话法

D.陶冶法

2.“搞好幼小衔接工作就是要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这种做法(  )。

A.符合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

B.没有意识到幼小衔接工作的核心是提高孩子的内在适应性

C.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识水平

D.值得肯定

3.在幼儿园课程内容组织的常用方法中,强调各种知识之间、知识与儿童经验之间、儿童的各种经验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帮助儿童统整和贯通知识与经验的方法是(  )。

A.纵向组织法

B.逻辑组织法

C.心理组织法

D.横向组织法

4.所谓(  ),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完整地、系统地教授儿童。

A.吸收的心智

B.整个教学法

C.全面教育

D.教、学、做合一

5.下列不属于皮亚杰提出的游戏类型的是(  )。

A.模仿性游戏

B.练习性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规则性游戏

6.“清高孤傲,自命不凡”最容易在(  )亲子关系的家庭中出现。

A.包办型

B.溺爱型

C.保护型

D.放任型

7.皮亚杰采用(  )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

A.视崖实验

B.对偶故事

C.两难故事

D.水下击靶实验

8.幼儿有意动作发生的标志是(  )。

A.反射的建立

B.无条件反射的消退

C.手眼协调动作的出现

D.幼儿能够抬头

9.幼儿在熟悉了“萝卜”“菠菜”等概念之后,逐渐理解了“蔬菜”的概念。这个过程属于(  )。

A.前括学习

B.后括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10.对熟悉刺激的反应恢复并增加对新异刺激的反应,就是(  )。

A.习惯化

B.正强化

C.负强化

D.去习惯化

1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

A.个别的心理特征

B.所有的心理特征

C.典型的心理特征

D.笼统的心理特征

12.幼儿在阅读《西游记》时,根据文字描述在头脑中呈现出孙悟空形象。这是(  )。

A.创造想象

B.再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幻想

13.“发展适宜性原则”是针对幼儿教育界普遍出现的(  )倾向提出来的。

A.幼儿教育多元化

B.幼儿教育制度化

C.幼儿教育小学化

D.幼儿教育特色化

14.“视崖实验”可以测定婴儿的(  )。

A.时间知觉

B.大小知觉

C.方位知觉

D.深度知觉

15.贯穿杜威教学领域各个方面的基本原则是(  )。

A.社会即学校

B.生活即教育

C.从做中学

D.教、学、做合一

16.幼儿如果对客观事物的判断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社会敏感性强,则他的认知风格属于(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依存型

D.场独立型

17.“对幼儿照料与教育,就像纬线和经线一样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这句话体现了(  )。

A.个别教育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保教结合原则

D.集体教育原则

18.被世人誉为“幼儿教育之父”的是(  )。

A.蒙台梭利

B.柏拉图

C.洛克

D.福禄贝尔

19.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由独自搭建发展为能与同伴联合搭建,主要反映了游戏中幼儿(  )的水平。

A.建构形式发展

B.确定游戏主题

C.运用材料

D.社会性发展

20.儿童的精神需要主要有游戏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和(  )。

A.玩的需要

B.父母的需要

C.爷爷奶奶的需要

D.交往的.需要

二、多项选择题

21.20世纪中叶以后,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有(  )。

A.基本理论与实践模式的多样化

B.教育目标的整合化

C.教育机构类型的多元化和社区化

D.教育手段的单一化

E.教育方法的科学化

2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有(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独创性

D.指向性

E.复杂性

23.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可将迁移分为(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一般迁移

D.特殊迁移

E.水平迁移

24.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  )等方面的发展。

A.情感

B.态度

C.能力

D.知识

E.技能

25.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有(  )。

A.攻击性行为

B.嫉妒行为

C.退缩性行为

D.破坏性行为

E.欺行为

一、单项选择题

1.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2.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的核心在于提高孩子的内在适应性,而不是小学化。

3.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横向组织法指的是按广义概念组织课程内容,即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使课程内容与儿童已有的经验连为一体的方法。该方法强调各种知识之间、知识与儿童经验之间、儿童的各种经验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帮助儿童统整和贯通知识与经验。

4.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整个教学法”是陈鹤琴先生提倡的,他反对分科教学,主张综合的单元教学,即把儿童应该学的内容结合起来,完整地教给儿童。

5.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皮亚杰指出,游戏有三种类型,即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

6.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放任型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弱,蛮横胡闹,自私自利,没有礼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7.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为了研究婴幼儿的深度知觉,吉布森和沃克设计了视崖实验,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贾德采用水下击靶实验研究学习迁移。

8.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手眼协调动作的出现是幼儿有意动作发生的标志。

9.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幼儿先学习一些处于下位关系的概念(如“萝卜”“菠菜”等),当熟悉了这些下位概念之后,就容易形成对上位概念的理解(如“蔬菜”)。这种学习过程就是奥苏泊尔提出的“后括学习”。

10.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暂无

11.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12.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与题干相符。

13.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征进行教育,是在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背景下提出的。

14.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视崖实验”是吉布森和沃克设计的测查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

15.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

16.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个体认知风格的类型主要有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其中,场依存型的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判断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社会敏感性强。

17.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幼儿教育要保教并重,这句话体现了教育与保育是密切结合的整体。

18.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福禄贝尔最早命名幼儿园,并提出完整的幼儿教育思想,因此,被世人誉为“幼儿教育之父”。

19.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教师的交往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0.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社会交往需要是儿童的精神需要之一。

二、多项选择题

21.参考答案:A,B,C,E

参考解析:20世纪中叶以后,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有: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模式的多样化;学前教育目标的整合化;学前教育机构类型的多元化和社区化;学前教育方法的科学化。

22.参考答案:A,B,C

参考解析: 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23.参考答案:A,B

参考解析: 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的。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24.参考答案:A,B,C,D,E

参考解析: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25.参考答案:A,B,C,D,E

参考解析: 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有攻击性行为、嫉妒行为、退缩性行为、破坏性行为、残忍行为、欺行为。

儿童发展理论自考题库答案及解析

1.格塞尔既重视儿童的行为模式,还重视什么? B A、量变 B、个别差异 C、质变 D、相互作用 2.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什么? B A、遗传 B、成熟 C、环境 D、训练 3. 在格塞尔看来,成熟是如何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发展的?A A、突然转变 B、阶段连续 C、逐渐过渡 D、线性连续 4. 格塞尔把儿童机能一侧占优势的现象称为什么?C A、单侧原则 B、偏好原则 C、不对称原则 D、主导性原则 5. 格塞尔认为儿童行为的变化有时好有时差,因而具有什么样特性?B A、冲突性 B、周期性 C、矛盾性 D、方向性 填充题: 6.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 成熟 。 7.格塞尔认为,儿童对自己的行为能进行 自我 调节。 8.格赛尔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了相互交织、机能不对称、发展方向 原则 个体成熟原则 、 自我调节原则 。 9.格塞尔认为发展具有方向性,如, 由上而下 ,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名词解释: 行为模式(A.Gesell)PPT33 机能不对称原则书 P27-28 准备(A.Gesell) 简答题: 1.格塞尔提出的儿童行为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什么是儿童的行为模式?行为模式与个别差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当儿童处于“准备”状态时,成人应取什么态度? 4.格塞尔的成熟理论对当前的教育有什么现实意义? 5.结合当前的社会心理和教育现状去重新认识成熟势力发展理论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小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是( ) A.0-1岁 B.1-2岁 C.2-3岁 D.3-6岁 2.幼儿的行为动机常表现为( ) A.内部动机 B.间接动机 C.直接动机 D.远景动机 3.有的儿童在观察时,能够根据观察任务,自觉地克服困难和干扰进行观察。这说明他们观察的( ) A.持续性延长 B.目的性加强 C.细致性增加 D.概括性提高 4."六一"儿童节聚会时,小朋友们一听到《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乐曲时,就知道自已曾经唱过。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 A.再认 B.识记 C.回忆 D.保持 5.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的研究指出,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反应,即( ) A.愉快与惊奇 B.愉快与悲伤 C.愉快与厌恶 D.愉快与不愉快 6.属于儿童道德范畴的社会性内容是( ) A.亲子关系 B.亲社会行为 C.同伴关系 D.性别角色行为 7.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 A.无意想像 B.有意想像 C.再造想像 D.幻想 8.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2-4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概念或象征性阶段 C.直觉思维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9.某小朋友在语言活动中,一直认真地、完整地听完了老师讲的故事。这说明该小朋友具有( )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 10.儿童从出生至3个月处于前言语的( ) A.简单发音阶段 B.连续音节阶段 C.学话萌芽阶段 D.复杂发音阶段 11.学前儿童行动过程中,体现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最主要指标是( ) A.有意性 B.目的性 C.计划性 D.坚持性 12.在幼儿期,应主要发展幼儿的( ) A.第二语言 B.书面语言 C.口头语言 D.对话语言 13.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月一个样;可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 A.发展的连续性 B.发展的整体性 C.发展的不均衡性 D.发展的高速度 14.属于性格特点的是( ) A.动力性 B.遗传性 C.惯常的行为方式 D.对刺激的反应强度 1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一定年龄阶段"是( ) A.0-1岁 B.1-3岁 C.3-6岁 D.0-6岁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A 2.C 3.B 4.A 5.D 6.B 7.A 8.B 9.C 10.A 11.D 12.C 13.C 14.C 15.D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1903年美国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此书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作者是( ) A.杜威 B.斯金纳 C.霍尔 D.桑代克 2.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 ) A.新旧知识的联系 B.对新知识的理解 C.主动形成认知结构或表征 D.对新知识的应用 3.知识的基本单位是( ) A. 概念 B.表象 C.概念和表象 D.符号 4.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最早把有关学习方法的学习概括为( ) A.学习策略 B.学会学习 C.认知策略 D.元认知策略 5.儿童能对某一概念的属性进行抽象,并将类似的属性加以认同,这是概念形成的( ) A.抽象化阶段 B.类化阶段 C.辨别阶段 D.符号化阶段 6.任何一个问题都必须具有四种成分,即( ) A.目的、条件、障碍、方法 B.目的、个体已有知识、障碍、方法 C.目的、条件、已有知识、障碍 D.目的、条件、已有知识、方法 7.人本主义学习观的代表人物是( ) A.班杜拉 B.罗杰斯 C.斯金纳 D.布鲁姆 8.美国心理学家贾德在学习迁移理论中,提出( ) A.经验泛化论 B.关系转换说 C.相同要素论 D.认知结构论 9.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学习任务难度中等时,最佳水平的学习动机强度应为( ) A.较高 B.较低 C.中等 D.极高 10.学生中常常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多半的原因是( ) A.道德认识不足 B.缺乏愿望与热情 C.道德意志力不够 D.缺乏合理的行为技能 11.实验研究表明,儿童倾向于自发、适时地使用复述策略的年龄是( ) A.5岁 B.7岁 C.9岁 D.11岁 12.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记诵,教师经常用歌谣、口诀等方法,充分利用音韵和节奏把零散的枯燥的信息编成口诀,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阅读理解策略 13.某生学习英语字母"b"时,总是发出汉语拼音的"b"的音,这种心理现象是( ) A.功能固着 B.反应定势 C.智力低下 D.场依存性 14.某位老师在班级教学中,常常激励学生相互启发,尽可能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是( ) A.联想法 B.清单法 C.试误法 D.脑力激励法 15.道德性的社会行为理论代表人物是( ) A.班杜拉 B.皮亚杰 C.斯陶布 D.科尔伯格 16.科尔伯格的道德性研究与皮亚杰的研究有不同之处,科尔伯格强调( ) A.理论研究 B.问卷调查研究 C.实验研究 D.应用研究 17.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最有效的纪律约束方法是( ) A.强化 B.强制 C.法制约束 D.集体约束 18.智力测验的总体结果表明,就全体人类而言,智力超常者和低常者的人数表现出( ) A.男性与女性相等 B.男性多于女性 C.男性少于女性 D.与性别无关 19.在心理学上,鉴定一个人的性格可以采用( ) A.卡特尔量表 B.韦克斯勒量表 C.比奈量表 D.瑟斯顿量表 20.某生在学习上极其努力,但学业成绩仍跟不上班集体,多次承受失败之痛苦,因而产生被动、退缩、无动力、不进取。这种心理反应是:( ) A.认识功能障碍 B.无助感 C.自我估价降低 D.焦虑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以下哪种关于师生关系的特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 A.师生关系是一种多重角色的人际关系 B.师生关系是一种有主导面的多重角色的人际关系 C.师生关系是一种双向性的人际关系 D.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性的人际关系 2.班集体的形成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 A.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形成期 B.松散期、权威期、凝聚期、形成期 C.权威期、同化期、凝聚期、成熟期 D.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成熟期 3.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 A.原则定向、良心定向 B.社会契约定向、良心或原则定向 C.惩罚和服从定向、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D."好孩子"定向、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 4.心理健康具有( ) A.绝对性 B.可变性 C.稳定性 D.相对性 5.斯金纳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 A.认知目的说 B.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C.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D.社会学习理论 6.杜威认为,问题解决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 ) A.疑问、分析、假设、检验、结论 B.疑问、分析、假设、检验和评价、结论 C.疑问、分析、假设、评价、结论 D.疑问、分析、假设、检验、评价 7.个人智力的量化结果是( ) A.智力水平 B.智力测验 C.智力发展水平 D.智商 8.瞬时记忆又称作为( ) A.知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感觉记忆 D.视觉记忆 9.在派生类属学习中所学习的新概念是( ) A.下位概念中的一个特例 B.上位概念中的一个特例 C.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念 D.下位概念中的一个新概念 10.强化可以分为( ) A.有效强化和无效强化 B.正强化和负强化 C.长期强化和短期强化 D.食物强化和语言强化 11.迁移量的计算公式为( ) A.迁移量(%)= ×100 B.迁移量(%)= ×100 C.迁移量(%)= ×100 D.迁移量(%)= ×100 12.学校教育中有三个核心因素。这三个核心因素是( ) A.教师、学生和家庭 B.教师、学生和环境 C.教师、学生和社会 D.教师、学生和教材 13.一般认为,较为理想的复习8.DE 29.ABE 30.ABE

以下是小葵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第一章绪论的知识点 1.发展的定义 发展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 2.发展与结构变化的关系 ①发展是一种变化,是一种连续的、稳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应发生在个体内部。 ②发展是由决定要素之间联系的基本规则的获得或变化组成的。 3.发展理论 发展理论的三大任务 ①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的发展过程。 对心理过程的描述,来源于观察和实验。观察与实验的资料,是构成发展理论的基础。格塞尔 ②描述几个心理领域之间的变化关系。 应该研究心理系统的整体性,研究各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只有充分研究各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才能全面地把握心理的实质。 ③解释发展的因素(动力)和机制。 发展理论必须说明心理发展的规律、趋势和原则,阐述变化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揭示调整发展速率的变量。 发展理论的这三项任务并不是孤立的。一个具体的发展理论总是在这三项任务中迂回前进,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4.发展理论的作用 发展理论具有组织信息和指导研究的作用。 5.发展理论的主题 ①心理的实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人的本质,就是心理的实质的真实内涵。在心理学中,关于心理的实质的分歧集中在把人当作机械,还是当作有机体以及把人当作是单独的个体还是当作 社会 的一员两点上。 ②量变与质变 量变涉及变化的熟练频率或程度,质变典型地包含结构或组织的变化。发展理论更重视质的变化,也就是结构的变化。阶段式质变。 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 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 ④理论自身的建设 发展理论所关注的主题,实际上也是心理科学面临的主题。 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支柱,在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时最核心的任务是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培养理性思维的能力,提高辨别良莠、识别真假的能力。

儿童发展理论自考题库答案解析

资料:阐述:联结主义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直接建立联结的过程。强化在S—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S—R联结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景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认知主义者认为,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并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映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长时记忆系统中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景,学习受主题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联结主义与认知主义理论有如下不同: 1 两者适用范围不同,联结主义的理论适用于某些较为简单的技能的学习,在这一类学习中不需要依靠过去的经验,并且不对学习者自身的素质做出要求;认知主义的理论主要针对较复杂的各种知识的学习,学习的好坏受学习者当前的认知结构的影响。 2 两种理论强调的学习环境不同。联结主义强调学习的外部环境,包括强化因素,刺激的性质,数量等因素,认为外部环境是决定学习者学习好坏的因素。认知主义较为强调学习者的内部环境,包括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以往与学习材料有关的学习经验等的影响,学习者头脑中经验的丰富性与认知结构的合理性是成功学会新知识的重要因素。 3 两种理论对待学习者的看法不同。联结主义不区分学习者的个别差异性,认为所有学习者经过合理的强化练习都能掌握被传授的知识,学习不成功是因为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强化的结果;认知主义则认为由于每个个体经验和知识的不同,对同样传授的知识,习得的水平和体会到的知识会各有不同,并且认知主义者强调新知识的认知水平应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水平保持合理的差距,过难或过易的知识都不利于学习者的学习。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联结主义的理论是适用于简单的,能直接看见效果的,适用于所有人群的知识技能的学习,而认知主义理论则适用于较为复杂的,对头脑中认知结构和经验产生影响的,以个体以往经验为基础的知识经验的学习。

儿童发展理论自考题可以登录查找。作为专门的在线教育平台,的备考指导栏目就专门收录有自考的历年真题和模拟练习题,还有备考的知识点指导。点击底部咨询官网。 自考学习 1全面提升学习兴趣,比机械记忆强太多 学习兴趣是最关键的,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对于刚接触的学习材料抱有新鲜感,利用好这心态,进行最全面的学习备考材料,圈要点、查资料、做笔记。全面学习的趣味性非常高,考生也能基本掌握考试内容。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2深入学习,发掘重点 当我们对所学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后,就要开始深入学习,对照考纲挖掘所学内容里的重点,最后将书里的重点内容,反复记忆、消化。 因为自考试题是从题库中出来的,往往会反复考到,只要把这些题目都牢记于心,及格率大大增加。 3熟能生巧,量化试题 根据大纲复习,要求识记和掌握的重点背下来,就可以有好的成绩。 在复习的时候,也不仅仅看书、做笔记这么简单,要知道我们是自考生!在读书复习的时候,大量做考卷做试题,才能让我们自己发现不足之处重点突破。 4知识有共性,举一反三 在我们不断进行学习、做习题的时候,还要学会总结,易错的地方马上纠正,并发现这些所学知识的共性,学会举一反三。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儿童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心理的内部矛盾。

儿童发展课程是沈阳师范大学建设的慕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该课程于2018年03月06日首次在中国大学MOOC开课,授课教师为但菲、李文辉、索长清、祖静。据2021年9月中国大学MOOC官网显示,该课程已运行8学期。

儿童发展课程共十三章,包括学前儿童言语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胎儿的发育与出生、学前儿童生理与动作发展、学前儿童发展理论、学前儿童人格发展等内容。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庭模式如何转变,社会对儿童成长与发展一直给予密切的关注。

如何从科学的视角了解儿童认知、情感及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是儿童发展课程要解决的问题。儿童发展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必修课程,通过对学前儿童言语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胎儿的发育与出生、学前儿童生理与动作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理论、学前儿童人格发展等内容的学习,使学习者掌握儿童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具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解决儿童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婴幼儿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

2、了解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3、具备运用所掌握的婴幼儿心理发展理论和知识解释、分析现实生活中婴幼儿的问题。

4、了解婴幼儿发展规律,形成科学的儿童发展观。

5、理解婴幼儿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欣赏、热爱婴幼儿。

儿童发展理论自考题库及答案详解

根据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幼儿期的发展危急是 A.主动对内疚 B.勤奋对自卑 C.自主对羞愧或疑虑 D.自我统一对角色混乱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C 幼儿期:指18个月~3岁发展阶段,此期发展的危机是自主对羞愧或疑虑危机。 本题知识点:成长与发展理论, 我整理的相关历年试题及答案解析,想了解相关资料请持续关注历史新知。

以下是小葵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第一章绪论的知识点 1.发展的定义 发展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 2.发展与结构变化的关系 ①发展是一种变化,是一种连续的、稳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应发生在个体内部。 ②发展是由决定要素之间联系的基本规则的获得或变化组成的。 3.发展理论 发展理论的三大任务 ①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的发展过程。 对心理过程的描述,来源于观察和实验。观察与实验的资料,是构成发展理论的基础。格塞尔 ②描述几个心理领域之间的变化关系。 应该研究心理系统的整体性,研究各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只有充分研究各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才能全面地把握心理的实质。 ③解释发展的因素(动力)和机制。 发展理论必须说明心理发展的规律、趋势和原则,阐述变化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揭示调整发展速率的变量。 发展理论的这三项任务并不是孤立的。一个具体的发展理论总是在这三项任务中迂回前进,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4.发展理论的作用 发展理论具有组织信息和指导研究的作用。 5.发展理论的主题 ①心理的实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人的本质,就是心理的实质的真实内涵。在心理学中,关于心理的实质的分歧集中在把人当作机械,还是当作有机体以及把人当作是单独的个体还是当作 社会 的一员两点上。 ②量变与质变 量变涉及变化的熟练频率或程度,质变典型地包含结构或组织的变化。发展理论更重视质的变化,也就是结构的变化。阶段式质变。 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 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 ④理论自身的建设 发展理论所关注的主题,实际上也是心理科学面临的主题。 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支柱,在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时最核心的任务是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培养理性思维的能力,提高辨别良莠、识别真假的能力。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学前教育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 )2)调查法(3)实验法; )4)案例研究法)5)行动研究法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实现(1)实现学前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一天生活中的各种活动。)2)幼儿教师在实现教育目标中的作用在教育工作中,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正确认识和把握教育目标,对照和反思自己对幼儿的态度和言行,自觉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幼儿教师应自觉抵制社会的消极影响。)3)贯彻落实幼儿教育目标应注意的问题计划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人施教相结合。2 .学前教育体育的实施原则(1)定型原则;(2)科学原则【适度适量】;(3)多样性原则(4)渐进性原则;5 )兴趣和实效性原则;6 )全面发展原则3 .学前儿童益智的实施原则(1)专业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2)教师指导与幼儿探索相结合(3)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相结合;(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相结合4 .学前儿童学习德育的实施原则(1)“规范”与“尊重”相结合原则;(2)坚持正面教育原则(3)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5 .学前儿童美育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尊重学前儿童审美兴趣,注意个体差异。)重视学前儿童美育中的形象性。)3)重视学前儿童美育中的情感性。(4)重视学前儿童健全人格。)5)重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2019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综合素质试题(幼儿园)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选(共10题,每题3分,共30分) 1.幼儿园的双重任务是( )。 A.保教幼儿和服务家长 B.看护幼儿和服务家长 C.培养习惯和传递知识 D.保育和教育幼儿 1.【答案】A。解析: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条明确提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故此题选择A。 【知识点】学前教育原理——幼儿教育的概述与发展——幼儿教育的概述——我国幼儿园的双重任务 【难度等级】★ 2.幼儿认真完整地听完教师讲的故事,这一现象反映了幼儿注意的什么特征?( )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广度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 2.【答案】C。解析: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题干中描述的幼儿完整听完老师讲故事体现的是注意的稳定性。故此题选择C。 【知识点】学前儿童发展——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注意的品质与幼儿园的活动 【难度等级】★ 3.小红知道9颗花生吃掉5颗还剩4颗,却算不出“9-5=?”这说明小红的思维具有( )。 A.具体形象性 B.抽象逻辑性 C.直观动作性 D.不可逆性 3.【答案】A。解析:具体形象性指幼儿的思维主要是依赖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的。材料中幼儿能够运用花生的表象进行计算,但是不理解抽象的数学算式,说明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故答案选A。 【知识点】学前儿童发展——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具体形象思维 【难度等级】★ 4.按照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的观点,“了解青蛙生长发育过程”属于( )。 A.情感目标 B.认知目标 C.动作技能目标 D.行为目标 4.【答案】B。解析:布鲁姆等人将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类目标。认知领域的目标是由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及智力发展诸目标组成。题干中“了解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属于对知识的理解目标,故答案选B。 【知识点】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流程——活动目标的设计 【难度等级】★ 5.阳阳一边用积木搭火车,一边小声地说:“我要快点搭,小动物们马上就来坐火车了。”这说明幼儿自言自语具有的作用是( )。 A.情感表达 B.自我反思 C.自我调节 D.交流信息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前儿童自言自语的作用。自言自语可以起着指导和调节幼儿行为的作用,幼小儿童不会独立思考问题,而要依靠外界条件,因此还不能产生内部言语。幼儿的出声的自言自语,是一种说出声音的思维过程,同时也起着指导自己行动的作用。题干中幼儿说“我要快点搭”体现了这一作用,因此选择C。 【知识点】学前儿童发展——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言语的概述(讲义无此知识点) 【难度等级】★★ 6.人体各大系统中,发育最早的是( )。 A.淋巴系统 B.生殖系统 C.神经系统 D.消化系统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幼儿神经系统的特点。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得最早,淋巴系统发育得最快,12岁左右达高峰,以后逐渐退化,生殖系统在幼儿时期进展缓慢,到青春期迅速发育并达到成人水平,因此本题选C。 【知识点】学前儿童发展——幼儿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幼儿的生理发展特点——幼儿神经系统的特点与保育 【难度等级】★ 7.教师通常在班设置许多活动区,提供多层次的活动材料,让幼儿自选,这遵循的心理发展原则是( )。 A.阶段性原则 B.社会性原则 C.操作性原则 D.差异性原则 7.【答案】D。差异性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则。差异性原则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既要满足全体幼儿的一般需要,又要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幼儿的特殊需要。题干中多层次的材料体现了有难有易符合幼儿认知、游戏水平的个体差异,且让幼儿自选,满足了幼儿的特殊需要。故选D选项。 【知识点】讲义无此知识点 【难度等级】★ 8.幼儿园教师要能接住幼儿抛来的“球”,并用恰当的方式把“球”抛回给幼儿,让活动能持续下去,这里所体现的教师角色是( )。 A.幼儿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B.幼儿学习活动的管理者 C.幼儿学习活动的设计者 D.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8.【答案】D。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解析:本题考查幼儿园的教师角色。题干中强调教师灵活处理“抛球”与“接球”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抛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体,彼此没有地位的高低和尊卑的差别。虽然合作双方的经验水平不对等,但教师更强调幼儿的主动探索和自由表达。所以双方是合作的伙伴关系。故选D选项。 【知识点】幼儿园教育法律法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 【难度等级】★ 9.下列有关幼儿美术教育的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支持幼儿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独特感受 B.出示范画让幼儿模仿 C.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美 D.为幼儿的美术创作提供丰富的材料 9.【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指南》中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指南》中指出,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理解他们欣赏时的行为、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提供丰富的材料、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题干要求选择不正确的指导方式,故此题选择B。 【知识点】幼儿园教育法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表现与创造 【难度等级】★ 10.芳芳在数积木,花花问她有几块三角形的,芳芳点数:“1.2.3.4.5.6.6个三角形”,花花又给了她4块,问她现在有多少块三角形积木,芳芳边点数边说:“1.2.3.4.5.6.7.8.9.10,我有10块啦!”就数学领域而言,下列哪一条最贴近芳芳的最近发展区( )。 A.认识和命名更多的几何图形 B.默数,接着数等计数能力 C.以一一对应的方式数10个以内的物体,并说出点数 D.通过实物操作进行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能力 10.【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此题可运用排除法,题干中主要阐述点数、说出总数等数概念的特点,A选项强调对图形的认识,与题意不符;C选项是芳芳现有的发展水平,而题干要求是体现芳芳最近发展区的,与题意不符;题干中幼儿还处在一一对应点数和说出总数的阶段,且每次都是从头数起,因此,更进一步的发展,应该强调芳芳能够接着数、默数等计数能力的发展,故B选项更符合题意,选择B。 【知识点】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思维基本形式的发展——学前儿童概念的掌握 【难度等级】★ 二、简答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1.列出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施要求并分别举例说明。 11.【答案要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1)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生活化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例如:课程内容的安排可依据节日顺序展开,或者依据时令、季节变化规律来组织等。 (2)幼儿园课程资源利用的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主张“社会即学校”,认为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不能局限于狭小的教室,应让幼儿回归大自然、大社会的怀抱。例如:主题活动“春天”,教师可利用春天的树木、景色变化等自然资源组织活动;幼儿园中组织“安全防火活动”,可利用幼儿家长的职业进行课程组织。 (3)幼儿园课程教学实施的生活化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将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内容纳入课程领域,课程实施中教师应提倡为幼儿创设多种多样的生活化学习情境,加强教育同生活的联系,学前儿童在各种情境中的经验加以整合。例如:提供丰富的材料与玩具、人际关系、操作探索中获得各种经验。又如:为了了解秋天的变化,教师组织主题活动“金色的秋天”,带领幼儿到户外摘果实、捡树叶活动满足幼儿的探索心理,真正了解秋天的特点。 【知识点】讲义无此知识点 【难易等级】★★ 12.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幼儿的注意是否集中? 12.【答案要点】 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的对象上,而且也指这些心理活动“深入于”该对象的程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幼儿的注意是否集中:观察幼儿在集体教育活动和游戏中的注意类型、注意维持的时间、和注意发生时的行为表现。 (1)注意类型: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且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它主要受刺激物本身特点的影响,包括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运动变化及对比关系等。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并且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当主体对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抗干扰能力时,能保持较高水平的有意注意。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幼儿注意的杂乱性减少,变得更专一,更能获取信息。 (2)注意维持的时间: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能集中注意3~5分钟,4岁幼儿能集中注意10分钟,5~6岁幼儿能集中注意15分钟左右,如果教师组织得法,5~6岁幼儿可以集中注意20分钟。 (3)注意发生时的行为表现: ①适应性运动。幼儿在注意某一对象时,通常会形成有利于指向和集中的动作和状态。如,注意听时的“侧耳倾听”,注意看时的“目不转睛”,注意想时的“全神贯注”。 ②无关运动停止。当注意发生时,幼儿会终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例如,当幼儿注意听讲时,会停止小动作或不再交头接耳,表现得非常专注和安静。 ③生理运动变化。注意发生时,幼儿的呼吸会变得轻微和缓慢,而且呼吸时间也发生变化,通常是呼得更长、吸得短促。 (4)教师可以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观察幼儿在进行各种环节的活动时是否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顺利进行。 【知识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难度等级】★★ 三、论述题(20分) 13.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和游戏的涵义分别是什么(4分)试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16分) 13.【参考答案】 两者的含义: (1)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是指全班一起进行的活动形式。这种活动的特点是集中性和统一性,即活动是全员参与的,并有统一的活动目标和活动要求。 (2)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游戏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对幼儿来说,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消遣,还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是一种自发的学习,具有:学习目标是隐含的,学习方式是潜移默化的,学习的动力来自幼儿内部的特点。 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活动中的主体不同。游戏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是活动的真正主体,幼儿可以自由支配、自己协商自己的活动,教师更多起到的是观察者和指导者的作用。而集体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与支持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的参与支配程度相对更高。 ②活动的形式不同。集体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所进行的活动,具有集中性和统一性的特征。而游戏中幼儿的活动是自主的,可以通过集体的形式进行,也可以是以小组或个别的形式组织。 (2)联系 ①教育目的一致。游戏的内容与目的要围绕教学的目标进行,教师要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愉快体验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机统一。因此,教师既要熟悉游戏的理论,了解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又要找与之相适宜的教学活动,并与游戏结合在一起。 ②两者互为补充。游戏是顺利开展集体教学活动的“温床”,集体教育活动又能提升和巩固儿童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体现“寓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的教育理念;在课程游戏化的大背景下,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可以辅助集体教学活动,或者集体活动用游戏的方式来开展;也可以用游戏活动作为集体活动后的延伸,让游戏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有效衔接起来。 【知识点】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概述——集体活动;游戏活动的指导——幼儿游戏——幼儿游戏的内涵 【难度等级】★★★ 四、材料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4.材料,教师出示饼干盒,问亮亮里面有什么,亮亮说“饼干”,教师打开饼干盒,亮亮发现里面装的是蜡笔,教师盖上盖子后再问:“欣欣没看出这个饼干盒,等一会儿我要问欣欣里面装的是什么,你猜她会怎么回答?”亮亮很快就说:“蜡笔” 问(1)亮亮更可能是哪个年龄班的幼儿(6分) (2)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14分) 14.【答案要点】 (1)亮亮更可能是幼儿园中班的幼儿。一方面,4岁左右的幼儿还不能很好的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开,认为别人想的和自己所知觉到的一样,因此会出现错误信念;另一方面,从幼儿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幼儿对事物的判断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问题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所以材料中亮亮的表现更倾向于中班幼儿。 (2) ①亮亮的行为体现错误信念。 错误信念是指向儿童描述一个故事情景(通常故事中主人公的信念与事实不相符),然后主试向儿童提问,看儿童是否能推断出主人公的真实信念。 材料中的亮亮知道盒子里面装的是蜡笔,但是欣欣是没有见过的,也就意味欣欣不知道盒子里面装的是蜡笔,当老师问亮亮,欣欣认为盒子里是什么时,亮亮却直接说“蜡笔”。说明亮亮不能够正确判断他人的心里想法。体现了错误概念的特征。 ②亮亮的行为体现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为中心是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并判断事物。 材料中的亮亮通过教师打开饼干盒知道了材料是蜡笔的形象,体现了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符合中班幼儿的思维特点。同时亮亮将自己对盒子中具体材料的认知等同于欣欣的认知,体现了没有站在欣欣的角度思考问题的特征。说明了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知识点】学前儿童发展——学前儿童发展概述——心理理论——错误信念;学前儿童发展——学前儿童发展概述——心理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前儿童发展——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难度等级】★★★ 15.材料 在开展“烧烤店”游戏前,大一班的李老师加班加点为幼儿准备了烧烤架、烧烤夹、以及各种逼真的“鱼丸”“香肠”“土豆片”等食材;大二班王老师没有直接投放材料,而是与幼儿商量,支持他们自己去寻找,搜集所需材料,幼儿游戏情景,分别见图1(大一班)和图2(大二班) 问(1)哪位教师的做法更恰当(4分) (2)请分别对两位教师的做法进行评析(16分) 15.【答案要点】 (1)大二班王老师的做法更恰当。理由如下: 材料中“烧烤店”的游戏属于角色游戏,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处于合作游戏阶段,喜欢与同伴一起游戏,能按自己的愿望主动选择并有计划的游戏。材料中大一班的老师虽然用心准备了游戏材料,但是没有考虑到幼儿的自主性,限制了幼儿在游戏中想象力的发展,因此是不恰当的。大二班王老师没有直接投放材料,而是与幼儿商量、支持他们去寻找和收集材料的做法更符合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因此王老师的做法更恰当。 (2) ①李老师的做法不恰当。首先,游戏是幼儿在假象的情景下反映现实生活,具体表现为以物代物、以人代人。大一班的李老师在游戏时为幼儿准备的材料太逼真,不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其次,游戏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游戏中的材料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来提供。大一班的李老师没有了解幼儿的想法而是直接为幼儿来提供材料符合幼儿游戏自主性的特点的要求。最后,李老师投放的材料过于逼真,缺少了可探索性和可操作性,不利于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②王老师的做法恰当,符合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有利于幼儿游戏的开展。首先,王老师的做法有利于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同时能够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材料中,王老师与幼儿商量、支持他们自己去寻找,收集所需材料的做法能够使幼儿更主动积极的参与游戏中,同时通过自己寻找材料的方式能够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其次,王老师的做法能够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同时激发幼儿在游戏中更好的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材料中王老师并没有直接选择自己认为比较合适的材料,而是让幼儿自己寻找,能够使幼儿大胆的结合生活经验并且展开想象,从生活中挖掘和发现合适的材料进行游戏。最后,王老师的做法符合活动区材料投放的启发性、操作性、探索性的要求。材料中王老师让幼儿自行寻找的材料,如树叶、签子等均来自于生活中,有趣、可变、可操作,不仅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同时也能够让幼儿自主地进行设计制作。 【知识点】游戏活动的指导——幼儿游戏、幼儿园游戏的条件创设、幼儿园各类游戏的指导——角色游戏的指导 【难度等级】★★★ 五、活动设计题(30分) 16.最近,大三班许多小朋友用大大小小的纸盒制作小汽车等物品,马老师发现:制作的汽车装饰不太一样,但结构差不多,往往只有车厢、车轮、车灯等,马老师认为可以根据这种情况生成一个“汽车”主题活动,引发幼儿深度学习。 请帮助马老师设计“汽车”主题活动 要求:(1)写出主题活动的总目标。(8分) (2)围绕主题设计三个子活动,写出其中一个子活动的具体活动方案,包括活动名称、目标,准备和主要环节。(14分) (3)写出另外两个子活动的名称、目标(每个活动4分,共8分) 【参考设计】 活动名称:大班主题活动《小汽车》 【活动总目标】 1.情感目标:喜欢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汽车,萌发对于动手操作的兴趣。 2.技能目标:能够采用多种形式,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不同造型的小汽车。 3.认知目标:知道生活中有不同种类的汽车,并了解各种各样小汽车的特征。 子活动一 大班艺术领域美术活动《我的小汽车》 一、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喜欢进行美术绘画活动,乐意与同伴分享自己设计的小汽车造型。 2.技能目标:能够大胆想象,创意地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小汽车造型。 3.认知目标:了解汽车有各式各样的造型,知道不同汽车的造型特点。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了解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小汽车,并知道各种汽车的造型特点。 2.活动难点:积极参与绘画活动,大胆发挥想象,设计不同的汽车造型,并用画笔表现出来。 三、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观察过各种各样的汽车。 2.物质准备:纸张若干、画笔若干、各式各样汽车造型的图册。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音乐导入 教师带领幼儿歌唱《我的小汽车》,激发幼儿兴趣,吸引幼儿注意力,并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总结:儿歌中的小汽车开进了我们活动室,请小朋友们来欢迎小汽车和它的小伙伴们。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各种造型的汽车图册,幼儿认真观察,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引导幼儿总结各种汽车的造型特点,整体感知“小汽车”的绘画特征。 (1)师: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在生活中都见到过什么样的汽车?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2)师总结:小汽车的造型有很多种,每一种小汽车都有自己的造型,各不相同。 2.教师分发绘画材料,讲解绘画注意事项,并提出启发性建议,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创意进行作画,并巡回进行指导。 (1)师:请小朋友们大胆想象,用自己的画笔设计出喜欢的小汽车。 (2)教师观察幼儿绘画表现,并进行个别指导。 3.教师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引导幼儿相互之间进行评价,体验绘画活动带来的乐趣。 (1)师:请小朋友们和其他同伴说一说自己设计的最独特的小汽车。 (三)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幼儿在本次绘画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肯定鼓励,并组织幼儿回收整理绘画材料,自然结束本次活动。 (1)师:小朋友们都是小小设计家,能够用自己的画笔设计出最神奇的小汽车。现在请小朋友们整理好画笔和纸张,方便我们下次使用。 五、活动延伸 教师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绘画作品《我的小汽车》投放进展览区,引导幼儿相互之间再次进行欣赏与互评。 子活动二 大班健康领域体育活动《小汽车总动员》 一、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喜欢和同伴一起合作进行体育游戏,萌发喜爱体育运动的意识。 2.技能目标:能够遵守游戏规则,与同伴合作进行“小汽车总动员”的体育游戏。 3.认知目标:理解小汽车在马路上行驶的游戏规则,知道“小汽车”上坡跑的动作要领。 子活动三 大班艺术领域音乐活动《我的小汽车》 一、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喜欢用自己的动作表现小汽车的造型特点,体验音乐表演带来的乐趣。 2.技能目标:能够声音优美地唱出《我的小汽车》,并创编动作大胆表现小汽车的造型。 3.认知目标:理解《我的小汽车》的儿歌大意,知道小汽车有不同的声音和造型。 【知识点】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幼儿园其他形式活动设计经典案例——主题活动 【难度等级】★★★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的心理当家是( ) A.佛洛伊德 B.马斯洛 C.皮亚杰 D.维果斯基 2.幼儿期注意发展的特点是( ) A.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B.有意注意占优势,无意注意逐渐发展 无意注意逐渐发展,有意注意未发现 D.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未出现 3.洗手时,东东突然叫了起来:“洗手液溅进眼睛里了!”这时老师首先应该做的是( ) A.用流动水冲洗眼睛 B.用干净的纸或软布擦眼睛 C.找保健医生 D.拉开眼皮吹一吹 4、幼儿时期占优势的记忆类型是( ) A意义记忆 B.形象记忆 C.词语逻辑记忆 D.动作记忆 5.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幼儿自我评价特点的是( ) A.依从性 B.表面性 C.主观情绪性 D.全面性 6.在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最应该强调的是( ) A.画面干净、美观 B.画得和教师的一样 C.按照自己的意愿大胆表达 D.画得越像越好 7下列选项中属于实施正面教育原则方法的是( ) A.树立榜样 B 只表扬不批评 C.纠正错误 D.对幼儿的错 8.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根本目的是( ) A.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 B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 C.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D.完成园长交给的任务 9新入园时,如果班里有个幼儿哭了,其他幼儿也会跟着哭。这是( ) A.情绪的动机作用 B.情绪的信号作用 C.情绪的组织作用 D.情绪的感染作用 10.从生活中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原因是( ) A.教师容易制作教具 B.便于教师教 C.符合家长的希望 D.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二、简答题 11.简述种植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12.根据右图说明儿童动作发展规律。(缺图) 三、论述题 13.有家长说:“这家幼儿园天天让孩子玩,什么都没教。不教拼音,不教写字,孩子连字都认不了几个。”为什么说该家长的说法是错误的?请说明理由。 四、材料分析题 14.材料: 毛毛是个活泼的孩子。这学期体检时,毛毛被检查处弱视,需要戴眼镜治疗李老师发现毛毛戴眼镜后变得沉默了,还时不时把眼镜摘下来。李老师关心地问毛毛,毛毛说怕被小朋友笑话,所以不想戴。于是李老师组织了一次“眼睛生病怎么办”的集体活动。活动后,幼儿都知道了眼睛生病要治疗,毛毛戴眼镜也是为了治疗,毛毛又戴上了眼镜,又和往常一样活泼好动了。 问题: (1)李老师组织这次活动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李老师的做法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15.材料: 新入职的王老师第一次带大班小朋友做操时,发现大象的动作有些混乱,有的胳膊向左伸,有的向右伸,这是为什么呢?昨天老教师带操时,明明大家动作很整齐啊! 问题: (1)请从幼儿左右概念发展水平的角度分析,幼儿动作混乱的原因。 (2)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五、活动设计题 16.菊花开了,枫叶红了。幼儿园准备组织大班幼儿去秋游。园里已经联系好和车辆。要求各班老师写出自己班的工作计划。 要求:假设你要是大二班的老师,请写出你班的工作计划,包括内容、目的和方法等。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参考答案】 D. 维果斯基 2.【参考答案】 A. 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3.【参考答案】 A. 用流动水冲洗眼睛 4.【参考答案】 B. 形象记忆 5.【参考答案】 D. 全面性 6.【参考答案】 C. 按照自己的意愿大胆表达 7.【参考答案】 A. 树立榜样 8.【参考答案】 C. 家园合作,形成校园合力 9.【参考答案】 D. 情绪的感染作用 10.【参考答案】D. 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简答题 11.【参考答案】 1.种植活动对幼儿教学的意义 种植是孩子们实践、探索的好活动,好奇和探究种植活动强调真实和体验,它为孩子们展现了大自然的本色,激发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因此在幼儿园的一小块“种植园地”,组织幼儿开展科学种植活动。让种植活动成为幼儿的教育资源,从而开拓幼儿的视野,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而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2.种植活动对幼儿成长的价值 (1)在种植中习得管理能力 在种植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周边的教育资源。让教师、幼儿、家长一起参与播种管理。动员大家一起收集各种种子,把收集的种子一并呈现在幼儿们面前,让他们充分讨论:“我们班的种植园地应该种些什么?种植园地上要种各种蔬菜应该怎样划分呢”?幼儿们各抒起见,在讨论中达成了共识,合理安排种植了芹菜、蚕豆、油菜、土豆、大蒜、萝卜等。并请幼儿的奶奶(老农)一起参与指导种植园地,使幼儿们了解到要让蔬菜长的好,要经常去管理,施肥、浇水、锄草。在每天的自由活动时间,时常有幼儿提醒老师一起管理种植园地,参与管理已融入幼儿们每天的生活。 (2)在种植中培养观察能力 植物的生长变化是一个需要耐心照料与等待的过程。各种植物在孩子们的期待中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发生着变化。在观察种植园地时,孩子们养成了习惯,总要人手一本带好种植记录本,记录本中记录着植物的点滴变化,在记录中孩子们惊喜的发现了植物生长的有趣现象:萝卜开的是大大的白色花,油菜、青菜开的是黄花,蚕豆开的是粉色的花;花谢了,有的结籽、有的结豆荚。我们平时吃的土豆是在泥土里挖出来的,这些又都是蔬菜的种子。同时,结合主题活动《有用的植物》进行教学,特别是在开展绿色菜篮子和种植园地的活动中,找到了主题活动和种植园地的结合点,发挥了种植园地的作用。 (3)在种植中提高语言能力 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现的需求,在活动中孩子的表现非常积极,对自己的想法和意见都充满自信。首先,利用口头交流的传统表达方式让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的发现和记录,如“我的空心菜长得绿油油的”“我的西红柿可真红”“我的茄子多长”等这些表达带有幼儿观察成功的愉快体验,为幼儿表达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其次,运用图示记录法等科学表达方式,引导幼儿用图画的形式将每天认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画在自己的图画本上,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多种形式的种植活动不仅满足幼儿这一需要,在整个过程中还培养了幼儿从小爱生活、爱自然、爱护植物的情感。同时,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幼儿学科学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参考答案】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论述题 【答案解析】 家长不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存在严重的小学化倾向。 小学倾向的坏处:讲课则一味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等,由于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使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小学化严重危害身心健康,与社会要求背道而驰,不符合新世纪育人的需要,对幼儿形成负面影响。 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内容不了解。 幼小衔接工作第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第二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第三做好儿童入学前的准备工作。 四、材料分析题 【答案解析】 (1)李老师组织这次活动解决的是毛毛怕别人笑话而不戴眼睛的问题。 ①依据教育目标,满足幼儿发展的整体需要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由教育目标决定,教育目标规定了内容的范围和要求。幼儿园教育目标体现为 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包括身体、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等多方面。 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首要标准,是对于幼儿来说是有用的,能够满足幼儿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②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基础 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基础的学习内容是有效的学习内容。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 实施的有效性。幼儿具有特定的年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过程与个性,不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幼儿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行为习惯等,这些都是制约教育活动内容的有效性及有效性大小的重要因素。 (2)以下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 ①遵循幼儿生活的逻辑,而非学科知识的逻辑 遵循幼儿生活的逻辑,这是幼儿园课程设计与编制的一大特征。幼儿园课程以幼儿生活为基础,以幼 儿的兴趣、需要为出发点,从幼儿生活中发掘有教育价值的事件、现象、问题等,将之转化为课程内容和 有意义的课程活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②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非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活动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特征。因为幼儿需要游戏,游戏反映了幼儿的需要,游戏是幼儿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所以幼儿园不能像中小学那样主要通过“上课”来实施课程,而必须以游戏作为课程的基本形式。如果幼儿园用上课来代替幼儿游戏,以上课为主要形式,那就是“小学化”了,幼儿园课程也就不称为幼儿园课程了。幼儿园课程常常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出来,幼儿的游戏又常常生成课程。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经常会生成新的活动,获得新的经验。因此,幼儿的游戏与课程是难以分开的。 【答案】 (1)幼儿左右概念发展如下: ①大班幼儿只能辨别自己的左右 《指南》中数学认知:5-6岁幼儿能辨别自己的左右。材料中,幼儿园大班认识左右,是以自身为中心认识左右,所以会出现动作混乱的特点。 ②教师要进行镜面示范 幼儿园教师面向幼儿做示范动作时,其动作要以幼儿的左右为基准,即“镜面示范”。 如教师指导幼儿学习舞蹈、体操等动作时,应该面对幼儿做示范动作,示范左右方位的动作需要和幼儿学做的动作正好相反,如同照镜子时做出的动作一样。材料中,教师没有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镜面示范进行带操,故出现动作混乱的现象。 (2)丰富幼儿空间方位识别的经验,引导幼儿运用空间方位经验解决问题。 ①请幼儿取放物体时,使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位词。 ②和幼儿一起识别熟悉场所的位置。 ③在体育、音乐和舞蹈活动中,引导幼儿感受空间方位和运动方向。 ④和幼儿玩按指令找宝的游戏。对年龄小的幼儿要求他们按语言指令寻找,对年龄大些的幼儿可要求按照简单的示意图寻找。

  • 索引序列
  • 儿童发展理论自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儿童发展理论自考题库答案及解析
  • 儿童发展理论自考题库答案解析
  • 儿童发展理论自考题库及答案详解
  •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