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重点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重点

发布时间:

社会研究方法自考重点

第八章访谈法 第一节访谈法的特点与类型 1.S访谈法——又叫访问法,即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交谈而获取信息的一种调查方法。其的特点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在同一时间里进行交谈,既包括面对面的直接交谈也包括借助于电话等通讯手段而进行的远距离交谈,以及通过翻译交谈等。 2.访谈法的主要优缺点; 优点:1.信息量大; 2.灵活性高; 3.适用范围广; 4.控制性强; 5.访谈法可以与其他方法相结合。 缺点:1.开放式的访谈标准不一,其结果难以进行定量研究; 2.成本较高; 3.访谈通常时间长;4.隐蔽性差(被调查者不愿意个人信息被别人知道); 5.受访谈对象周围环境的影响大。 3.访谈法的主要类型: a) 根据对访谈过程的控制程度,可以分为结构式访谈法与无结构式访谈法; b) 根据访谈中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交流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访谈法和间接访谈法; c) 根据被访谈的人数,可以分为个别访谈法和集体访谈法; d) 根据谈对象的特点,可以分为一般访谈法和特殊访谈法。 结构式访谈法:也叫标准化访谈法,就是按照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问卷所进行的访谈。其特点是访谈中提出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和顺序以及被访者回答的格式和记录方式都是相同的,访谈结果在形式上比较统一,便于进行量化统计分析; 无结构式访谈法:也叫开放式访谈或非标准化访谈法,是指不对访谈的方式和内容预设严格的限制,而只是按照一个大致的访谈提纲而围绕某一主题所进行的访谈。其特点是弹性大,有利于充分发挥访谈者和被访谈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了解到原设计方案中没有考虑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但是比较费时,访谈结果取决于访谈员,且难以进行定量分析; 直接访谈法:就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使用同一语言进行的面对面交谈而获取信息的调查方法; 间接访谈法:就是调查者借助于通讯工具对被调查者进行的非面对面的交谈,或者通过翻译进行不同语言交谈而获取信息的调查方法;其中电话访谈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间接访谈方法。 个别访谈法:是由调查者和一个被访者所构成的访谈,,常用于深入了解特定个体的情况,尤其是用于了解带有个人隐私性和隐蔽性的问题; 小组访谈法:又称座谈法、集体访谈法,是由调查者同时对多名调查者进行的访谈,其特点是可以与多名被调查者对所访谈问题进行讨论;在社会研究中,调查者常邀请同类群体人就某一问题进行小组访谈,这种方法称为焦点小组法(也称为专题小组访谈)。 一般访谈法:指一般调查对象,如普通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等进行的访谈。这种访谈按一般访谈程序和方法就行了。 特殊访谈法:指对特殊调查对象(特殊地位、身份、聋哑人、儿童等)和在特殊情景下(突发现场、监狱等)进行的调查。 第二节访谈的程序 1.L访谈法的程序:分为①访谈的准备、②进入访谈、③访谈的控制、④结束访谈、⑤访谈记录与资料审核五个阶段。 2.访谈准备工作的基本步骤; 1.熟悉调查内容;2.了解被访者的社区特征;3.确定并了解访谈对象;4.拟定实施访谈的工作计划;5.准备工具。 3.进入访谈的技巧; 第一步是要取得地方机构或主管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是在入户调查); 第二步是与访谈对象见面,建立融洽的关系,消除被调查者的疑虑,愿意配合。 4.访谈控制的技巧:主要是通过提问(在结构式访谈中)与采用一定的表情和动作(在开放式访谈中)。 a) 提问控制:1、恰当的提问方式;2、恰当的题目转换方式;3、控制跑题(采用归纳法、提要法、以动作转换话题);4、对问题的追问(中立的追问方式:①复述问题、②复述回答、③表示理解和关心、④停顿、⑤一个中立的问题或评估);5、合适的发问与插话; b) 表情与动作控制:1、动作技巧;2、表情技巧。 5.结束访谈的技巧:应掌握两个原则——1、适可而止(即访谈时间不宜过长,不要超过2小时);2、要把握住结束谈话的时机。 6. 访谈记录的种类:1、当场记录;2、事后记录;3.资料审核(记录的真实性进行侧面核实或者与其他调查材料进行比较核实)。 7. Y结合课本知识,进行一次现场访谈或者模拟访谈,掌握访谈过程中各种技巧的应用; 8. 在访谈之初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1.由于陌生感而使被调查者拘束无言。2.调查对象以各种原因拒绝受访,访谈者因此产生怯场或不耐烦情绪。 3.由于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地位不平等,产生不自然感。 除对访谈对象表示礼貌外,可以先谈谈调查对象具备或熟悉的方面,有利于调查的气氛后,就可详细说明要调查的内容,提出第一批问题 第三节访谈员的选择与训练 1.L如何选择访谈员;应具备2个条件: a) 任何研究的访谈员都应具备的条件(一般条件):诚实与精确(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兴趣与能力、勤奋负责、谦虚耐心。 b) 由研究主题的性质、社区类型及调查对象的特点所规定的条件(特殊条件):性别、年龄、教育、语言与社会背景。 2.访谈员培训的一般步骤; 1、研究指导者作简要介绍。介绍该项研究的目的,意义及调查事项等。 2、阅读问卷、调查员手册或访谈指南及其他与该项研究有关的材料。 3、举行模拟访谈,使每个访谈员实际操作一遍。 4、结合模拟访谈,集体讨论。 5、建立监督管理办法。 3.访谈员调查守则的一般内容:这是访谈中具有普适性,一般性的指导原则。 1、外观与举止得体;2、熟悉调查的问卷;3、严格遵循问卷的要求提问;4、如实记录被访者的回答;5、认真保管和及时上交调查资料;6依法行事和遵守伦理规范。 第四节小组访谈法 1.S小组访谈法——就是调查者邀请若干被调查者,通过小组座谈的方式了解社会情况或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实质上是访谈法的一种扩展形式,同个案访谈法一样,都是进行直接的口头调查,其特点是访谈的对象是若干个被调查者,是比访谈法更高一个层次的调查方法。) 2.L小组访谈法的种类 a) 按照调查的主要目的来区分:一类是以了解情况为主的小组访谈;另一类是以研究问题为主的小组访谈。 b) 按照会议的形式来区分:一类是互相讨论式的小组访谈(即与会者互相研讨和争论,可补充和反驳);另一类是各抒己见的小组访谈(即与会者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但一般不批评别人的意见,(头脑风暴法) 3.小组访谈法的实施过程: a) 小组访谈前的准备:①明确访谈的主题;②准备调查纲目;③确定访谈规模;④物色访谈对象;⑤选好访谈的场所和时间。 b) 访谈过程的指导和控制:①打破短暂的沉默;②创造良好的访谈气氛;③开展民主,平等的讨论;④把握访谈的主题;⑤做一个谦虚,客观的主持人;⑥做好被调查者之间的协调工作;⑦应当场作好访谈记录。 c) 作好访谈后的工作:①及时整理访谈记录;②回顾和研究访谈的情况;③进一步查证事实;④作必要的补充调查。 4.小组访谈法的优点 1、了解情况快,效率高; 2、可以通过被调查者之间的相互交流而获得更多的信息; 3、有利于把调查与研究结合起来、把认识问题与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结合起来。 访谈法的缺点:一是容易受到其他受访者的影响;二是保密性差;三是比较费时。 5.Y围绕某一调查选题,设计一个小组访谈的方案;

第九章观察法 第一节观察法概述 1.S观察法——就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和其他辅助观察设备,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以取得研究所需要的第一手资料的一种方法。 2.L科学观察的主要特征: 1、在观察之前先具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或假设,然后根据研究需要有目的的通过观察获取资料; 2、需要有系统的观察设计;3、有系统完整的记录;4、观察过程应避免主观和偏见; 5、观察的过程和获得的资料可以重复查证。 3.试分析观察法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第一,观察法可以实时地观察到社会现象或行为的发生。 第二,能够得到不能直接进行访问调查或不便于进行访问调查的对象的资料。 第三,通过一些特殊的设备或特殊的方式,观察者可以在不干扰被观察者的情况下,获取最真实的资料。 缺点:第一,观察法可获取最生动真实的资料,但真正碰到要观察的事件有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第二,人类社会中有许多现象是不适宜或不可能直接观察的,特别是涉及到人的隐私行为。 第三,研究事物或现象在长时间内发展变化的历程或趋势,观察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四,当感觉到有观察者的在场很可能会改变被观察者的行为 第二节观察法的基本类型 1.根据观察场所和对观察的情景与条件的控制程度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 实验室观察: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在对观察的情景与条件进行严格控制的前提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的例子是班杜拉等人进行的有关模仿学习的研究。 实地观察: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对在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并收集资料的方法。例子为戈夫曼对精神病院的研究。 2.根据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说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观察法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又称局内观察;指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或团体之内,作为被观察者中的一员来进行观察;它是实地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参与观察是人类学家研究原始部落文化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如马林诺夫斯基对土著民的研究。 非参与观察:又称局外观察;指观察者被置身于观察活动或团体之外,以局外人的身份对研究对象的活动和表现进行的观察;实验室观察是一种典型的非参与观察,其例子为美国反**书刊委员会抽取一些城市成人书店进行研究。 3.根据观察过程的控制程度和观察内容的标准化程度,观察法可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是指严格地界定研究问题和观察的项目,依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并采取标准化的工具进行记录的观察;其例子为贝尔斯对小团体内部互动历程分析。 非结构式观察:是指对研究的问题和观察的项目没有严格的界定,对观察的结果也不采用标准化的记录方式的观察。是依据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所进行的自然观察。 4.根据观察对象是正在发生的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还是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发生后所留下的痕迹分: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是通过对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现象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间接观察:是通过对社会现象或人的行为发生以后留下的各种痕迹的观察和记录,收集用来反映和推断此前发生的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的资料的方法;根据观察的内容性质的不同分为:物质痕迹观察和行为标志观察;其中韦布将物质痕迹观察分为磨损测量(如图书馆书的磨损程度)和累计物测量(如考古发掘) 5.L实验室观察与实地观察的优缺点; 实验室观察兼具观察法和实验法的优点:具有科学研究所要求的精确、客观和可重复验证性,可用来收集研究对象的自然发生的行为的最真实完整全面的资料。缺点:由于实验情景要对干扰变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对实验对象进行人为的操纵,一定程度上失去人类生活的现实性,如集群行为或隐私行为,不可能通过操纵在实验室中发生。 与实验室观察相比,实地观察研究具有更大的弹性,可随时根据需要修正研究设计,更接近生活的真实性。缺点:常常无法观察到与研究有关的行为和事件,容易受研究者个人倾向的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重复验证性也较差。 6. 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的优缺点; 参与观察较少受研究者先入之见的影响,能获得最丰富、最真实的资料。观察者完全参与到被观察者的实际生活。 缺点:依赖于观察者的敏感性、领悟能力和技巧,观察者的主观作用和影响很大,由此获得的资料往往缺乏必要的信度,当知道自己正被观察时,被观察者往往会表现出与通常情况不一样的行为,影响资料的真实性。 非参与观察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缺点:只能获取表面的资料,不能获取更深层次的信息。 7. 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的优缺点 结构式观察的结果可以做严格的数理推理并用来验证研究假设。但需事先作大量的探索性研究。但过于标准化的观察范畴和记录工具将会降低观察的灵活性。 非结构式观察没有严格界定的观察项目和标准化记录方式的约束。优点在于它的弹性。缺点在于观察过程、内容、记录会因观察者不同而不同,带有个人色彩,观察结果缺乏必要的信度,难于重复验证。资料没有统一的形式,只能进行定性分析。 8.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的优缺点 直接观察是跟间接观察相对的,直接观察的对象也就是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一般都是直接观察 第三节观察的实施过程 1.S观察共分三个阶段:即1、准备阶段;2、实施阶段;3、观察资料的审核、整理与分析阶段。 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1、明确观察的目的;2、制定观察方案;3理论准备和物质准备。) 一个完整的观察方案应包括:①观察的目的和意义;②观察方式;③观察的对象和内容(观察内容包括:情景、人物、目的、社会行为、频率与持续期);④观察的工具和记录的方式;⑤观察的时间和地点;⑥观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2.观察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 观察实施是观察研究过程中重要意义的工作,它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观察方案所规定的内容和步骤,系统,客观,准确的获取经验材料,观察实施是否顺利关系到能否收集到研究所需要的客观,准确的资料,从而决定了观察研究的成败。其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进入观察现场;2、对变量进行操纵与控制或参加到观察对象的生活当中;3、进行观察或测量并记录观察资料。(记录观察资料的方式为当场记录和事后记录) 3.观察资料整理与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 a) 对资料的审核。1、检察观察资料是不是严格遵循调查提纲获得的;2、如果能用多种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则应把通过观察法获取的资料和通过其他方法获取的资料进行比较,核实;3、当观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时,调查人员要随时将获取的信息同小组其他调查人员所取得的信息进行比较;4、对于较重要的问题,要注意调查时间的长短。 b) 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这是对观察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类、加工、统计和分析、使得资料简化、条理化、系统化、并在此基础上获得研究结论和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 第四节观察的信度与效度 1.S观察的信度:是指观察所获得资料的可信赖,可验证的程度。它包括三种类型:1、不同观察者的相关程度;2、稳定系数(即同一观察者在不同时间观察的符合程度);3、信度系数(即不同观察者在不同时间观察的符合程度)。 2.L影响观察信度的因素:观察的信度的高低决定了观察研究科学性的高低。有很多因素影响观察的信度: 1.观察内容界定的明确性。2.观察类别定义的严格性。3.环境的变化。 4.人的变化。 3.提高观察信度的方法;要提高观察的信度,增加观察研究的科学性: 首先,必须明确界定观察的内容,尽量减少观察内容的随意性。 其次,必须对观察的类别进行严格的定义,减少分类的随意性。 第三,必须考虑环境的变化和人在时间中的变化 4.观察的效度:是指观察所获得资料能够准确、真实、客观地反映被观察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程度 5.影响观察效度的因素: 1、观察方式、观察人员、观察地点和观察时间对于研究课题的适当性。 2、观察内容的选择与操作化的方式。 3、“观察者偏见”列子。说符>中的失斧疑邻这典故就是的反映。 4、“被观察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就是的反映。 5、观察者的观察的敏锐性和记忆的准确性。 6. 提高效度的方法: 1.在观察的准备阶段注意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和收集资料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观察方式、观察人员和观察时间。 2.针对研究需要选择确定观察的内容,尽量明确和具体。 3.虽然在观察和处理资料过程中不能做到完全客观,不存偏见,但承认存在观察者偏见的可能性就为减少或消除偏见提供了可能性。 4.在不违反科学研究伦理规范的条件下,尽量采用匿名的方式。 5.对观察者进行必要的训练,提高其观察的敏锐性和记忆的准确性。

第五章抽样 第一节抽样的概念与程序 1.S抽样——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经常从一个规模很大的研究对象中,选出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这个选举过程就是抽样,即抽样就是指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选取一组元素的过程。 2.总体:在抽样中全部研究对象被称为总体。可分为研究总体和目标总体(即调查总体),样本只能推论目标总体而非研究总体。 3.样本:就是在抽样中,从总体中抽取的元素的集合。 4.抽样框:研究者在实际抽样中,经常是先找到一份近似涵盖所用总体元素的名单,然后从名单中抽取部分元素,这份名单就是抽样框。 5.元素:在抽样中,每一个具体的调查对象被称为元素。 6. 抽样单元:即抽样框中的总体元素,有时候抽样单元与分析单位相同; 7. 参数值:一般来说,总体的情况或者特征是未知的由参数值来描述; 8. 统计值:一般来说,样本的情况或者特征是已知的由统计值来描述; 9. 抽样误差:参数值与统计值之间的差异就是抽样误差,它是衡量样本代表性大小的标准,取决于总体的异质性的程度和样本的规模。 10. 两种抽样类型的差异; 抽样方法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其的区别是概率抽样能够比较精确地估算出抽样误差,根据被抽样出的少数对象的情况,便可以对全体对象的情况进行推论,而非概率抽样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法对全体对象进行推论的,同等的被抽中的可能性是区别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根本标志。 11.Y结合具体实例,说明抽样的基本步骤; 分为三个步骤:设计抽样方案、抽取样本、评估样本等步骤。设计抽样方案:首先界定总体;其次是介绍抽样框的具体内容;第三是要确定样本所含个体数目;最后是根据不同的目标总体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 第二节非概率抽样 1.S非概率抽样——是依据研究者的主观意愿,判断或是否方便等因素来选取对象(抽取样本),即放弃随即原则。其抽样方法有:(方便抽样、配额抽样、判断抽样、雪球抽样)主要适用于很难编出抽样框的抽样。 2.方便抽样:又称为偶遇抽样,是指研究者使用对自己最为便利的方法来选取样本,这种方法很容易产生系统误差,样本代表性很差,典型的例子是电视台、报纸的街头拦人调查。 3.配额抽样:首先要根据某些参数值,确定不同总体类别中的样本配额比例,然后按比例在各类别中进行方便抽样。 4.判断抽样:又称为立意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其研究的目的或专家的判断来选取样本,对研究者个人的研究素质要求比较高。 5.雪球抽样:也称为网络抽样,是一种根据已有研究对象的介绍,不断辨别和找出其他研究对象的累积抽样方法。 6. L非概率抽样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非概率抽样的成本比较低,操作比较方便,但无法预先估计抽样误差,因此很难对总体情况做出可靠的推断。 7. Y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判断抽样的基本步骤; 首先:研究者用判断抽样来选择特别能提供信息的独特个案; 其次,研究者用判断抽样来选取很难接近的特殊人群;如城市流动人口; 最后,某种特殊的个案类型,以便于进行深入探究; 第三节概率抽样 1.S概率抽样——是按照随机原则进行的抽样,也称为随机抽样。它是实现由样本推断总体的方法,不仅能使研究者选取要素时避免各种形式的系统误差,而且还能估计出抽样误差的大小。分为: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和多阶段整群抽样等抽样方法。 2.简单随机抽样:也称纯随机抽样,是指研究者严格按照随机原则来抽取样本。 3.系统抽样:又称为机械抽样,抽样效果与简单随机抽样相同,但操作起来却容易多,系统抽样的样本元素是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从总体中抽取的,由于等间距抽取是最常用的规则,所以也称为等距抽样,是一种准随机抽样方法。 4.分层抽样:是指研究者先把总体分为若干个同质的层(次级总体),任何用简单随机或系统抽样方法,从每层中抽取样本元素。 5.整群抽样:是以群为抽样单元的抽样方法。 6. 一段整群抽样: 是整群抽构成样本,不再进一步抽样。多段整群抽样:是整群抽构成样本后,进一步抽取样群或元素。对群的抽样可以采用简单随机、系统或分层抽样方法进行。 7. L随机原则; 随机原则在数学上是有特定含义的,它意味着在选取对象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排除任何事先设定的模式,使每一个对象被选中的概率都相等,即满足等概率要求,另一方面,对象之间相互独立,任何一个对象是否入选样本与其他对象无关,或者说,每一个对象的抽取都是相互独立的,是一种随机事件,即满足独立性要求;抽样过程中引入随机性有两条理由:首先,随机抽样由于排除了研究者个人对样本的主观决定,可避免研究者自觉或不自觉的偏见。其次,随机抽样是以概率理论为基础,因此可以计算参数值和抽样误差。概率抽样和等概率抽样在概念上并不相等, 概率抽样:非零概率被抽中,抽中概率可相等,称为等概率抽样,也可不等,称为不等概率抽样。随机抽样是一种等概率抽样。 8. Y结合具体实例,说明简单随机抽样的基本步骤:先建立抽样框,在从抽样框中选取元素构成样本。 9. 设计一个在百万人口的城市中进行一个千户居民调查的概率抽样方案,并说明这一方案所依据的原理;p102 第四节样本规模 1.S抽样精度:是指抽样中希望达到的精确度,其实就是能够容忍的抽样误差e.当总体规模到达一定的时候,抽样精度并不按照样本规模的增大而提高; 2.总体规模和总体异质性程度对样本规模的影响; 在确定精度的条件下,总体规模与样本规模之间是一种非线形关系,即总体规模增大到一定的时候,增大样本规模,其抽样精度不一定增大。 一般来说,给定抽样精度后,总体异质性程度越小,所需样本规模也究越小,反之亦然。(总体标准差是反映总体元素之间异质性程度的指标;) 3.试析影响样本规模的各种因素? 抽样精度是影响样本规模的首要因素。抽样精度越高,样本规模也越大。对较大总体,在给定精度的条件下,总体规模与样本规模之间是一种非线性关系,样本增大并不会带来精度的线性增长。总体标准差是反映总体元素间异质性程度的指标。给定抽样精度,总体异质性程度越小,样本规模也越小,代表性越好。此外,研究者的财力、物力、人力和研究计划要使用的时间长短对样本规模都会有影响 4.L样本规模的估算方法; 其公式为 n=t*t*p(1-p)/e*e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重点

第八章访谈法 第一节访谈法的特点与类型 1.S访谈法——又叫访问法,即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交谈而获取信息的一种调查方法。其的特点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在同一时间里进行交谈,既包括面对面的直接交谈也包括借助于电话等通讯手段而进行的远距离交谈,以及通过翻译交谈等。 2.访谈法的主要优缺点; 优点:1.信息量大; 2.灵活性高; 3.适用范围广; 4.控制性强; 5.访谈法可以与其他方法相结合。 缺点:1.开放式的访谈标准不一,其结果难以进行定量研究; 2.成本较高; 3.访谈通常时间长;4.隐蔽性差(被调查者不愿意个人信息被别人知道); 5.受访谈对象周围环境的影响大。 3.访谈法的主要类型: a) 根据对访谈过程的控制程度,可以分为结构式访谈法与无结构式访谈法; b) 根据访谈中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交流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访谈法和间接访谈法; c) 根据被访谈的人数,可以分为个别访谈法和集体访谈法; d) 根据谈对象的特点,可以分为一般访谈法和特殊访谈法。 结构式访谈法:也叫标准化访谈法,就是按照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问卷所进行的访谈。其特点是访谈中提出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和顺序以及被访者回答的格式和记录方式都是相同的,访谈结果在形式上比较统一,便于进行量化统计分析; 无结构式访谈法:也叫开放式访谈或非标准化访谈法,是指不对访谈的方式和内容预设严格的限制,而只是按照一个大致的访谈提纲而围绕某一主题所进行的访谈。其特点是弹性大,有利于充分发挥访谈者和被访谈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了解到原设计方案中没有考虑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但是比较费时,访谈结果取决于访谈员,且难以进行定量分析; 直接访谈法:就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使用同一语言进行的面对面交谈而获取信息的调查方法; 间接访谈法:就是调查者借助于通讯工具对被调查者进行的非面对面的交谈,或者通过翻译进行不同语言交谈而获取信息的调查方法;其中电话访谈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间接访谈方法。 个别访谈法:是由调查者和一个被访者所构成的访谈,,常用于深入了解特定个体的情况,尤其是用于了解带有个人隐私性和隐蔽性的问题; 小组访谈法:又称座谈法、集体访谈法,是由调查者同时对多名调查者进行的访谈,其特点是可以与多名被调查者对所访谈问题进行讨论;在社会研究中,调查者常邀请同类群体人就某一问题进行小组访谈,这种方法称为焦点小组法(也称为专题小组访谈)。 一般访谈法:指一般调查对象,如普通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等进行的访谈。这种访谈按一般访谈程序和方法就行了。 特殊访谈法:指对特殊调查对象(特殊地位、身份、聋哑人、儿童等)和在特殊情景下(突发现场、监狱等)进行的调查。 第二节访谈的程序 1.L访谈法的程序:分为①访谈的准备、②进入访谈、③访谈的控制、④结束访谈、⑤访谈记录与资料审核五个阶段。 2.访谈准备工作的基本步骤; 1.熟悉调查内容;2.了解被访者的社区特征;3.确定并了解访谈对象;4.拟定实施访谈的工作计划;5.准备工具。 3.进入访谈的技巧; 第一步是要取得地方机构或主管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是在入户调查); 第二步是与访谈对象见面,建立融洽的关系,消除被调查者的疑虑,愿意配合。 4.访谈控制的技巧:主要是通过提问(在结构式访谈中)与采用一定的表情和动作(在开放式访谈中)。 a) 提问控制:1、恰当的提问方式;2、恰当的题目转换方式;3、控制跑题(采用归纳法、提要法、以动作转换话题);4、对问题的追问(中立的追问方式:①复述问题、②复述回答、③表示理解和关心、④停顿、⑤一个中立的问题或评估);5、合适的发问与插话; b) 表情与动作控制:1、动作技巧;2、表情技巧。 5.结束访谈的技巧:应掌握两个原则——1、适可而止(即访谈时间不宜过长,不要超过2小时);2、要把握住结束谈话的时机。 6. 访谈记录的种类:1、当场记录;2、事后记录;3.资料审核(记录的真实性进行侧面核实或者与其他调查材料进行比较核实)。 7. Y结合课本知识,进行一次现场访谈或者模拟访谈,掌握访谈过程中各种技巧的应用; 8. 在访谈之初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1.由于陌生感而使被调查者拘束无言。2.调查对象以各种原因拒绝受访,访谈者因此产生怯场或不耐烦情绪。 3.由于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地位不平等,产生不自然感。 除对访谈对象表示礼貌外,可以先谈谈调查对象具备或熟悉的方面,有利于调查的气氛后,就可详细说明要调查的内容,提出第一批问题 第三节访谈员的选择与训练 1.L如何选择访谈员;应具备2个条件: a) 任何研究的访谈员都应具备的条件(一般条件):诚实与精确(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兴趣与能力、勤奋负责、谦虚耐心。 b) 由研究主题的性质、社区类型及调查对象的特点所规定的条件(特殊条件):性别、年龄、教育、语言与社会背景。 2.访谈员培训的一般步骤; 1、研究指导者作简要介绍。介绍该项研究的目的,意义及调查事项等。 2、阅读问卷、调查员手册或访谈指南及其他与该项研究有关的材料。 3、举行模拟访谈,使每个访谈员实际操作一遍。 4、结合模拟访谈,集体讨论。 5、建立监督管理办法。 3.访谈员调查守则的一般内容:这是访谈中具有普适性,一般性的指导原则。 1、外观与举止得体;2、熟悉调查的问卷;3、严格遵循问卷的要求提问;4、如实记录被访者的回答;5、认真保管和及时上交调查资料;6依法行事和遵守伦理规范。 第四节小组访谈法 1.S小组访谈法——就是调查者邀请若干被调查者,通过小组座谈的方式了解社会情况或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实质上是访谈法的一种扩展形式,同个案访谈法一样,都是进行直接的口头调查,其特点是访谈的对象是若干个被调查者,是比访谈法更高一个层次的调查方法。) 2.L小组访谈法的种类 a) 按照调查的主要目的来区分:一类是以了解情况为主的小组访谈;另一类是以研究问题为主的小组访谈。 b) 按照会议的形式来区分:一类是互相讨论式的小组访谈(即与会者互相研讨和争论,可补充和反驳);另一类是各抒己见的小组访谈(即与会者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但一般不批评别人的意见,(头脑风暴法) 3.小组访谈法的实施过程: a) 小组访谈前的准备:①明确访谈的主题;②准备调查纲目;③确定访谈规模;④物色访谈对象;⑤选好访谈的场所和时间。 b) 访谈过程的指导和控制:①打破短暂的沉默;②创造良好的访谈气氛;③开展民主,平等的讨论;④把握访谈的主题;⑤做一个谦虚,客观的主持人;⑥做好被调查者之间的协调工作;⑦应当场作好访谈记录。 c) 作好访谈后的工作:①及时整理访谈记录;②回顾和研究访谈的情况;③进一步查证事实;④作必要的补充调查。 4.小组访谈法的优点 1、了解情况快,效率高; 2、可以通过被调查者之间的相互交流而获得更多的信息; 3、有利于把调查与研究结合起来、把认识问题与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结合起来。 访谈法的缺点:一是容易受到其他受访者的影响;二是保密性差;三是比较费时。 5.Y围绕某一调查选题,设计一个小组访谈的方案;

第三章选题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选题 1.S选题——是指社会研究者根据客观需要和自身的研究兴趣及条件等因素来确定研究题目的过程 2.研究题目——是指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或解决的问题。 3.社会研究的选题过程:a)确定题目的内容;b)确定题目的角度;c)确定题目的层次;d)确定题目的目标。 4.研究项目的可行性——是指一项社会研究项目是否具备相应的研究条件。包括A.研究人员B.方法C.组织体系D.物质条件E.社会等可行性) 5.社会研究的选题的标准; 客观标准:其基础在于选题要符合社会实践或理论发展的客观需要。(重要性、新颖性(体现在:A.研究领域B.视角C.内容D.方法等的新颖性)、可行性的原则(体现在:A.研究人员B.方法C.组织体系D.物质条件E.社会等可行性)) 主观标准:研究者根据自身的价值观、态度、研究兴趣和其他自身的条件而自觉或不自觉地设置的标准; I.受自身价值观和社会态度的左右; II.受其学术兴趣的引导 6.社会研究的题目的来源; 主要来源于社会实践和理论的发展 7.社会研究的选题过程的程序: (1)了解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初步选择研究题目。 (3)论证研究题目的意义:(明确研究的目标和价值。使上级领导和研究资助者明白题目的意义,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4)确定研究的范围、层次和内容。 (5)论证研究项目的可行性。(进一步理解研究项目及其所需要的方法,获得上级的技术和经费支持) 8. Y结合事例,说明社会研究中的各种选题的方式及其各自的特点; a) 研究者选题:其选题方式是研究者按照自己对社会实践及理论发展的理解,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学术发展的需要以及其他相关的条件而选择一定的研究题目,分为 A.纯自主选题 B.申报研究课题 b) 实际工作部门定题:其选题方式为由各类从事实际工作的部门根据其业务工作和组织发展的需要而拟订研究课题, 并且以各种方式让研究者来承担这些课题的研究工作。分为:A.上级定题 B.委托研究课题(多采用招标的方式来选定) c) 学术界选题:其选题方式为:先由一些在一个领域中比较权威的学者们共同讨论确定一些研究题目,然后邀请研究者按照定好的研究题目来申请承担这些研究课题; 第二节研究设计 1.S研究设计——是指研究者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和安排 2.调查研究——是指一种定量研究方法,是指采用问卷调查等结构性访谈的方法取得资料,并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加工分析,从而获得研究结论的研究方式,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获得标准化的数据资料,并且可以大面积的抽样调查,能够较好的反映总体的情况。 3.实地研究——是指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之中,通过与他们的密切接触而理解他们的语言和行为,并通过 观察,深入访谈等方法而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其的优点是能够获得比较真实和深入的研究资料; 4.资料收集——即收集资料的内容和各种收集资料具体方法的总和。包括:各种抽样方法、问卷调查方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技术、文献选择及文献收集技术等等。每种研究方式有各自的收集资料方案,每种研究方式中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收集资料方案 5.L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 a) 明确研究目的与研究性质: 目的: a)确定研究目的的层次,大致分为 A.探索性研究B.描述性研究C.解释性研究 b)在对研究目的的层次做出了明确定位以后,研究者还需要对研究项目的具体目的做出分析和陈述 性质: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b)确定研究分析单位和具体研究对象(有时需确定调查对象):确定分析单位关键是区分群体类别与集合体之间的不同; c)确定研究方式和具体的研究方法:A、确定研究方式(常用的研究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 B、选择资料收集方案,C、设计资料分析方案; 6.社会研究设计中如何确定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 a)确定研究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 b)选择资料收集方案: c)设计资料分析方案: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重点必考

单选30,每个1分;多选10个,每个2分;简答题4个,每个5分;论述题2个,每个11分;应用题1个,8分。

【自考快速报名和免费咨询: 】在自考中,行政管理专业需学习14~16个科目,最快考4次、花费2年的时间就可以顺利通过所有科目。由于大部分省市的自考大专行政管理专业都可以免考数学英语,因此该专业难度较低,成为了自考生的热门首选专业。自考大专行政管理专业不考数学,科目有公共科和选考科,都是背诵类的内容,很容易通过考试。行政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好,适宜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涉外经济管理部门、经济监督检查等管理部门从事政策和法规研究及实际工作。自考行政管理专科阶段需学课程大致是:现代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社会研究方法、行政管理学、法学概论、市政学等,学员会受到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外语、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且能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自考行政管理专业优势是什么行政管理自考专业无需考数学,还可以选择性的不考英语二,因此受到不少自考生的青睐。大部分是记忆内容,问题类型简单。行政管理专业的考试内容基本上是需要背诵的知识点。没有太多的内容可以推断或计算。只要平时多背诵练习题,通过考试应该不难。行政管理专业专门培养的是能在国家机关,国企以及社会团体中进行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 自考专科行政管理专业注意:虽然大自考普遍是全国统考,但除了必考科目大致相同之外,不同省份的主考院校,还会要求其他选考科目。因此会出现,同个专业在不同的省份,考试的科目数和科目要求略有不同的情况。行政管理自考专科专业适合学习基础较为薄弱,想往企事业单位管理方向发展的同学;所以像一些想要报考公务员考试的同学,也可以选择报考行政管理专业。自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社会研究方法自学考试重点

第六章社会研究中的测量 第一节测量的概念与过程 1.S测量——是人们通过对现实世界细致的系统观察而把握某种现象存在程度的过程。 2.测量对于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具有哪些意义? 第一,测量可以使人们客观和精确地把握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存在的状况。 第二,测量工具通常比人的感官更敏感,因此通过一定工具而进行的测量往往比仅靠人自身感觉的测量要精确得多。 第三,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测量,有时候还可以发现一些未知的物体和现象。 第四,靠一定标准化工具测量的结果不会随特定观察者而变化。 第五,测量还能帮助人们观察非物理世界的存在。 3.测量过程; 首先,要把测量对象以概念的形式表示出来,或形成概念化认识(概念化过程)。其次,针对需要测量的概念,构造相应的测量工具。 最后,用测量工具对测量对象进行经验观察,这是“资料收集”的任务 4.测量的评估:测量的成功与否,主要靠信度和效度两项技术性指标来评判。 5.自然科学测量;社会测量也是一种自然科学测量,是一种科学测量; 首先它是按照一定的程序的系统测量,每一步都有详细的记录,可以重复的,客观的和能被检验的, 其次,它不仅有明确的目的,而且还是在一定理论背景下发生的; 最后,它有精心设计的测量工具,特别是有针对类似偏见这种非物理存在,发展出了特殊表工具; 第二节概念化与操作化 1.S概念化——是社会测量的第一个环节,是对概念的含义和应用范围给予清晰说明的过程,即在理论层次上对概念进行了名义定义。 2.操作化;把概念抽象的名义定义进一步具体化,使其转化成能从经验上进行观察和测量的变量和指标,即在经验层次对概念进行操作定义。变量:是概念的具体化,可以在经验层次上观测,表面事物在数量、等级或类别上的变动状态;可以直接观察的变量称为指标;指标比变量更加具体,直接从经验层次反映出概念内涵中某个层次的内容;指标和变量没有实质性的区别,都是从经验层次上对概念含义的说明,只是综合层次略有差别而已。 3.四种测量层次:在量化测量中,测量指标的精确度是用测量层次来衡量的;按精确度由低到高,分为四层:1.定类测量。(即根据属性不同对人或者事件进行分类;)如1表示已婚,2表示未婚。2.定序测量。(不仅根据属性进行分类,而且还根据属性强度的不同对人或事件进行顺序排列。这个距离不等于所测属性强度的间距。),如1表示好,2表示非常好,3表示差。3.定距测量。(以相等的固定间距来确定属性强度的实际距离。但数字相互之间的关系不等于属性强度的关系。)4.定比测量。(将属性强度间的比例关系用间距数字间的比例关系表示出来) 4.L进行概念化的原因; 首先,概念是人们主观上对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抽象概括。 其次,有些测量对象纯粹是一种理论建构,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概念定义 第三节指数与量表 1.S指数——是将多个指标构成的指标群整合为一个单一的分数。 2.量表——是一种将所测量的复合变量的各个方面都按同样的方式将其可取值按一定顺序排列出来的测量工具; 3.指数的建立过程; 首先:指标的选取。这是对指标进行表面效度检验(经可能挑选效度较高的指标)和相关性分析(应排除不相关的指标); 其次:指标的加权。即考虑每个指标在指数构成中的分量如何,对重要指标赋予特殊的分量。 最后处理缺失值的方法; A、如果数据中缺失值占的比重不大(如3%~5%之间),可以考虑删除那些含有缺失值的被访者。 B、如果指数有多个指标,可以考虑用已有数据的平均值来代替缺失值。 C、在大样本和指标较多的情况下,还可以用随机方法给缺失值赋值(不要采用随机赋值的方法); 4.量表的类型: 1) 李克特量表:在实际测量中,一般总是针对某个议题的不同层面,设计出不同的陈述,然后将每一个陈述的测量得分进行加总,用加总的综合得分来代表该议题的测量结果,这种测量形式就是李克特总加量表,,简称总加量或李克特量表。 2) 罗森伯格量表:是按照李克特总加量表的形式而设计的一个具体的量表,它反映了李克特总加量表的基本特点。 3) 语义差异量表:主要用来测量人们对观念、事物或他人的感觉。这种以形容词正反语为基础建立的量表称为语义差异量表。这种形容词大致分为三大类:评价(好与坏)、力度(强与弱)和行动(主动与被动),其中最常用的是评价。 第四节测量质量的评估 1.信度——指使用相同指标或测量工具重复测量相同事物时,得到相同结果的可能性。常见的信度有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 a) 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信度,是用同一测量工具,在两种不同场合对同一群受试者前后测量两次所得到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它是最简单,最直接评估信度的方法,但是其存在不足是第一次测量产生的练习效应会对第二次测量产生影响。 b) 复本信度:是在一个测量中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本来对同一群研究对象进行测量时所得到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也称为等值性信度。如学生考A卷和B卷的成绩都大致相同的话,说明信度较高,但是复本很难构造。 c) 折半信度:是为克服复本信度操作上的困难,心理学家斯皮尔曼使用了一种变通的方法,即只用一个测量工具对同一组一群受试者实施一次测量,但将奇数题和偶数题分开计分,再计算奇数试题和偶数试题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 2.效度——指测量工具能够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征的正确性程度。常见效度有表面效度、内容效度、效标效度。 3.表面效度:指测量结果与人们头脑种的印象或学术界形成的共识之间的吻合程度,如果吻合程度高则表面效度高,测量是否有表面效度,主要基于个人主观判断。它是最容易评估,也是最基本的效度类型。 4.内容效度:指测量在多大程度上涵盖了被测量概念的全部内涵,实际是在检验由操作化得到的经验指标是否能够全面地代表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其也是通过主观判断来实现的,但是比表面效度随意性小。 5.准则效度:又称效标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与一些能够精确表示被测概念的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根据比较标准与测量结果之间是否在时间上有延迟,可分为预测效度和同时效度两种类型。 6.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信度与效度是评估测量质量的两个标准。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效度的充分条件。没有信度就不可能有效度,但有了信度不一定有效度。 首先,有效的测量,一定是可信的; 其次,不可信的测量,一定是无效的; 再有,可信的测量,不一定都是有效的。

第一章 社会研究导论 1、简述社会研究的特征 ① 经验性。经验性,是指社会调查研究活动是通过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实而获得对社会的认识。 ② 理论性。社会研究的理论性包含接受理论指导和得出理论两层含义。 ③ 目的性。首先,社会研究是一种有目的的认识活动。每个社会研究项目的第一步都是要根据理论发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而确定研究题目和明确研究的意义。 ④ 社会性。社会性特征,是指社会研究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2、试述社会研究的社会性 (论述) 所谓社会性特征,是指社会研究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首先,社会研究的目标具有社会性的意义。一般说来,社会研究的选题应该具有社会意义,它应该对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社会研究是一种社会活动。一方面,在当代社会中绝大多数调查研究活动都是以有组织的方式进行的,在社会调查活动中需要有各种机构和各类人员的分工合作;另一方面,许多社会研究活动,尤其是较大规模的调查和研究活动需要有大量的社会配合。因此,在社会研究活动中会涉及分工、合作、配合等一系列的社会互动过程。 再次,社会研究活动要符合法律和社会规范,并受其他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 最后,社会研究的结果会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学术发展等方面产生影响。 3、简述社会研究的基本要素 任何一项社会研究活动都包含:社会研究主体、社会研究对象、社会调查内容、社会调查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要素。 4、简述各类组织在社会研究活动中一般扮演哪几种角色 (1)社会研究活动的组织者 (2)社会研究项目的委托者 (3)社会研究项目的承担者 (4)社会研究的资助者 5、试述社会研究的目的(论述) 社会研究是一项有目的的社会认识活动,其目标在总体上看是为了获得对于人的行为和对社会的可靠认知。 (1)探索未知的事物 社会研究者探索未知社会现象的原始动机首先为了服务于社会实践,即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需要了解人的行为和社会运行的规律。 在人们的行为和社会运行中有大量未知的领域,需要通过专门的社会研究活动去加以探索。 (2)验证不确定的知识 在复杂多变的当代社会中,经验和常识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因此,需要通过专门的社会研究来将经验和常识上升为可靠的理论和社会知识。经过科学验证的知识会更加可靠,人们按照这些可靠的理论和知识来进行决策,将大大减少决策的失误。 (3)扩展已有的知识 在社会研究活动中,研究者们以已有的知识(理论)为基础,通过科学的研究工作而得到新的知识。通过不断的研究,人们对某一社会现象的认识将不断地加深。 6、试述社会研究的意义 所谓社会研究的意义,是指一项社会研究活动及其研究结果对研究主体(研究者、委托者等)所能够产生的作用。社会研究的意义主要分为理论性意义和应用性意义。 (1)社会研究的理论性意义。 社会研究的理论性意义主要指社会研究对理论发展做出的贡献。社会研究在理论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它可以通过可靠经验资料和科学的推论而提出并验证新的理论,可以*虚假的或过时的理论,可以为现有的理论增添新的内容从而丰富了已有的理论,以及可以扩展或限定已有理论适用的范围等等。 (2)社会研究的应用性意义 社会研究的应用性意义又称为“实践意义”或“实际意义”,它是指社会研究的成果能够直接应用于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更具体地讲,一项社会研究是否具有应用性意义,主要看其研究成果能否直接应用于当前的社会实践,帮助人们解决各类社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社会研究项目都兼有理论性意义和应用性意义,但许多社会研究项目在理论和由于两个方面各有侧重。 7、简述社会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所谓客观性原则,简单说就是实事求是的原则,是指社会研究应该尽可能客观地反映社会实际情况。 (2)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 价值中立,是指研究者在社会研究过程中不受对所研究问题的价值判断的影响。 价值关联,是指研究者的研究工作要受到他们对所研究问题的价值判断的影响。 (3)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 社会研究的对象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并且研究过程中往往包含了较复杂的程序,因此,社会研究工作除了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外,还要求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上都采取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 (4)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 社会研究本身是一项社会活动,因此,必须符合法律和社会规范的要求,而不能超越法律和社会规范之上。社会研究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其研究活动及其结果不应该对社会中个人的正常生活和各类组织的正常运行产生负面影响。 8、试述社会研究方法的意义 √ 社会研究方法在现代社会研究中的意义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1)保证社会研究客观性的意义 在社会研究中采用科学方法的首要意义是社会研究客观真实性要求,即在社会研究中要通过科学方法去把握真实的社会现象,客观性分析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符合社会事实的结论。 (2)提高社会研究活动效率的意义 在社会研究中,采用科学方法的另一方面意义源于社会研究活动简捷性和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的要求。当代社会中每天都有大量的问题需要研究,不可能对每项研究工作都投入大量的研究资源,因此,要求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即在保证研究结论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在研究工作中对研究资源的消耗。而这一要求也是靠在社会研究中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保证的。 9、简述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特征 ① 经验型。所谓经验性方法,是指研究者通过直接接触社会实际而获得关于社会现实的第一手资料的手法,其具体方法包括访谈、观察、实验等。 ② 理论性。所谓理论性特征,是指在现代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中,注重理论对经验研究的指导,并且重点要解决从具体的经验资料到普遍性理论概括的逻辑过程。 ③ 规范性。所谓规范性特征,是指社会研究方法体系同时也是社会研究活动的规范体系,为研究者提供研究的手段,也规范着研究工作的各个环节。 ④ 多样性。所谓多样性特征,是指社会研究方法体系是由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组成的,并且在社会研究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 10、简述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 所谓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是指社会研究过程中一般需要采取的各个步骤及其先后次序。 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一般是: ① 确定研究题目阶段、 ② 研究设计阶段、 ③ 收集资料阶段、 ④ 整理和分析资料阶段、 ⑤ 研究报告的写作和发表阶段。

社会研究方法自考重点总结

第六章社会研究中的测量 第一节测量的概念与过程 1.S测量——是人们通过对现实世界细致的系统观察而把握某种现象存在程度的过程。 2.测量对于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具有哪些意义? 第一,测量可以使人们客观和精确地把握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存在的状况。 第二,测量工具通常比人的感官更敏感,因此通过一定工具而进行的测量往往比仅靠人自身感觉的测量要精确得多。 第三,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测量,有时候还可以发现一些未知的物体和现象。 第四,靠一定标准化工具测量的结果不会随特定观察者而变化。 第五,测量还能帮助人们观察非物理世界的存在。 3.测量过程; 首先,要把测量对象以概念的形式表示出来,或形成概念化认识(概念化过程)。其次,针对需要测量的概念,构造相应的测量工具。 最后,用测量工具对测量对象进行经验观察,这是“资料收集”的任务 4.测量的评估:测量的成功与否,主要靠信度和效度两项技术性指标来评判。 5.自然科学测量;社会测量也是一种自然科学测量,是一种科学测量; 首先它是按照一定的程序的系统测量,每一步都有详细的记录,可以重复的,客观的和能被检验的, 其次,它不仅有明确的目的,而且还是在一定理论背景下发生的; 最后,它有精心设计的测量工具,特别是有针对类似偏见这种非物理存在,发展出了特殊表工具; 第二节概念化与操作化 1.S概念化——是社会测量的第一个环节,是对概念的含义和应用范围给予清晰说明的过程,即在理论层次上对概念进行了名义定义。 2.操作化;把概念抽象的名义定义进一步具体化,使其转化成能从经验上进行观察和测量的变量和指标,即在经验层次对概念进行操作定义。变量:是概念的具体化,可以在经验层次上观测,表面事物在数量、等级或类别上的变动状态;可以直接观察的变量称为指标;指标比变量更加具体,直接从经验层次反映出概念内涵中某个层次的内容;指标和变量没有实质性的区别,都是从经验层次上对概念含义的说明,只是综合层次略有差别而已。 3.四种测量层次:在量化测量中,测量指标的精确度是用测量层次来衡量的;按精确度由低到高,分为四层:1.定类测量。(即根据属性不同对人或者事件进行分类;)如1表示已婚,2表示未婚。2.定序测量。(不仅根据属性进行分类,而且还根据属性强度的不同对人或事件进行顺序排列。这个距离不等于所测属性强度的间距。),如1表示好,2表示非常好,3表示差。3.定距测量。(以相等的固定间距来确定属性强度的实际距离。但数字相互之间的关系不等于属性强度的关系。)4.定比测量。(将属性强度间的比例关系用间距数字间的比例关系表示出来) 4.L进行概念化的原因; 首先,概念是人们主观上对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抽象概括。 其次,有些测量对象纯粹是一种理论建构,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概念定义 第三节指数与量表 1.S指数——是将多个指标构成的指标群整合为一个单一的分数。 2.量表——是一种将所测量的复合变量的各个方面都按同样的方式将其可取值按一定顺序排列出来的测量工具; 3.指数的建立过程; 首先:指标的选取。这是对指标进行表面效度检验(经可能挑选效度较高的指标)和相关性分析(应排除不相关的指标); 其次:指标的加权。即考虑每个指标在指数构成中的分量如何,对重要指标赋予特殊的分量。 最后处理缺失值的方法; A、如果数据中缺失值占的比重不大(如3%~5%之间),可以考虑删除那些含有缺失值的被访者。 B、如果指数有多个指标,可以考虑用已有数据的平均值来代替缺失值。 C、在大样本和指标较多的情况下,还可以用随机方法给缺失值赋值(不要采用随机赋值的方法); 4.量表的类型: 1) 李克特量表:在实际测量中,一般总是针对某个议题的不同层面,设计出不同的陈述,然后将每一个陈述的测量得分进行加总,用加总的综合得分来代表该议题的测量结果,这种测量形式就是李克特总加量表,,简称总加量或李克特量表。 2) 罗森伯格量表:是按照李克特总加量表的形式而设计的一个具体的量表,它反映了李克特总加量表的基本特点。 3) 语义差异量表:主要用来测量人们对观念、事物或他人的感觉。这种以形容词正反语为基础建立的量表称为语义差异量表。这种形容词大致分为三大类:评价(好与坏)、力度(强与弱)和行动(主动与被动),其中最常用的是评价。 第四节测量质量的评估 1.信度——指使用相同指标或测量工具重复测量相同事物时,得到相同结果的可能性。常见的信度有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 a) 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信度,是用同一测量工具,在两种不同场合对同一群受试者前后测量两次所得到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它是最简单,最直接评估信度的方法,但是其存在不足是第一次测量产生的练习效应会对第二次测量产生影响。 b) 复本信度:是在一个测量中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本来对同一群研究对象进行测量时所得到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也称为等值性信度。如学生考A卷和B卷的成绩都大致相同的话,说明信度较高,但是复本很难构造。 c) 折半信度:是为克服复本信度操作上的困难,心理学家斯皮尔曼使用了一种变通的方法,即只用一个测量工具对同一组一群受试者实施一次测量,但将奇数题和偶数题分开计分,再计算奇数试题和偶数试题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 2.效度——指测量工具能够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征的正确性程度。常见效度有表面效度、内容效度、效标效度。 3.表面效度:指测量结果与人们头脑种的印象或学术界形成的共识之间的吻合程度,如果吻合程度高则表面效度高,测量是否有表面效度,主要基于个人主观判断。它是最容易评估,也是最基本的效度类型。 4.内容效度:指测量在多大程度上涵盖了被测量概念的全部内涵,实际是在检验由操作化得到的经验指标是否能够全面地代表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其也是通过主观判断来实现的,但是比表面效度随意性小。 5.准则效度:又称效标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与一些能够精确表示被测概念的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根据比较标准与测量结果之间是否在时间上有延迟,可分为预测效度和同时效度两种类型。 6.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信度与效度是评估测量质量的两个标准。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效度的充分条件。没有信度就不可能有效度,但有了信度不一定有效度。 首先,有效的测量,一定是可信的; 其次,不可信的测量,一定是无效的; 再有,可信的测量,不一定都是有效的。

第八章访谈法 第一节访谈法的特点与类型 1.S访谈法——又叫访问法,即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交谈而获取信息的一种调查方法。其的特点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在同一时间里进行交谈,既包括面对面的直接交谈也包括借助于电话等通讯手段而进行的远距离交谈,以及通过翻译交谈等。 2.访谈法的主要优缺点; 优点:1.信息量大; 2.灵活性高; 3.适用范围广; 4.控制性强; 5.访谈法可以与其他方法相结合。 缺点:1.开放式的访谈标准不一,其结果难以进行定量研究; 2.成本较高; 3.访谈通常时间长;4.隐蔽性差(被调查者不愿意个人信息被别人知道); 5.受访谈对象周围环境的影响大。 3.访谈法的主要类型: a) 根据对访谈过程的控制程度,可以分为结构式访谈法与无结构式访谈法; b) 根据访谈中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交流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访谈法和间接访谈法; c) 根据被访谈的人数,可以分为个别访谈法和集体访谈法; d) 根据谈对象的特点,可以分为一般访谈法和特殊访谈法。 结构式访谈法:也叫标准化访谈法,就是按照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问卷所进行的访谈。其特点是访谈中提出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和顺序以及被访者回答的格式和记录方式都是相同的,访谈结果在形式上比较统一,便于进行量化统计分析; 无结构式访谈法:也叫开放式访谈或非标准化访谈法,是指不对访谈的方式和内容预设严格的限制,而只是按照一个大致的访谈提纲而围绕某一主题所进行的访谈。其特点是弹性大,有利于充分发挥访谈者和被访谈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了解到原设计方案中没有考虑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但是比较费时,访谈结果取决于访谈员,且难以进行定量分析; 直接访谈法:就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使用同一语言进行的面对面交谈而获取信息的调查方法; 间接访谈法:就是调查者借助于通讯工具对被调查者进行的非面对面的交谈,或者通过翻译进行不同语言交谈而获取信息的调查方法;其中电话访谈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间接访谈方法。 个别访谈法:是由调查者和一个被访者所构成的访谈,,常用于深入了解特定个体的情况,尤其是用于了解带有个人隐私性和隐蔽性的问题; 小组访谈法:又称座谈法、集体访谈法,是由调查者同时对多名调查者进行的访谈,其特点是可以与多名被调查者对所访谈问题进行讨论;在社会研究中,调查者常邀请同类群体人就某一问题进行小组访谈,这种方法称为焦点小组法(也称为专题小组访谈)。 一般访谈法:指一般调查对象,如普通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等进行的访谈。这种访谈按一般访谈程序和方法就行了。 特殊访谈法:指对特殊调查对象(特殊地位、身份、聋哑人、儿童等)和在特殊情景下(突发现场、监狱等)进行的调查。 第二节访谈的程序 1.L访谈法的程序:分为①访谈的准备、②进入访谈、③访谈的控制、④结束访谈、⑤访谈记录与资料审核五个阶段。 2.访谈准备工作的基本步骤; 1.熟悉调查内容;2.了解被访者的社区特征;3.确定并了解访谈对象;4.拟定实施访谈的工作计划;5.准备工具。 3.进入访谈的技巧; 第一步是要取得地方机构或主管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是在入户调查); 第二步是与访谈对象见面,建立融洽的关系,消除被调查者的疑虑,愿意配合。 4.访谈控制的技巧:主要是通过提问(在结构式访谈中)与采用一定的表情和动作(在开放式访谈中)。 a) 提问控制:1、恰当的提问方式;2、恰当的题目转换方式;3、控制跑题(采用归纳法、提要法、以动作转换话题);4、对问题的追问(中立的追问方式:①复述问题、②复述回答、③表示理解和关心、④停顿、⑤一个中立的问题或评估);5、合适的发问与插话; b) 表情与动作控制:1、动作技巧;2、表情技巧。 5.结束访谈的技巧:应掌握两个原则——1、适可而止(即访谈时间不宜过长,不要超过2小时);2、要把握住结束谈话的时机。 6. 访谈记录的种类:1、当场记录;2、事后记录;3.资料审核(记录的真实性进行侧面核实或者与其他调查材料进行比较核实)。 7. Y结合课本知识,进行一次现场访谈或者模拟访谈,掌握访谈过程中各种技巧的应用; 8. 在访谈之初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1.由于陌生感而使被调查者拘束无言。2.调查对象以各种原因拒绝受访,访谈者因此产生怯场或不耐烦情绪。 3.由于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地位不平等,产生不自然感。 除对访谈对象表示礼貌外,可以先谈谈调查对象具备或熟悉的方面,有利于调查的气氛后,就可详细说明要调查的内容,提出第一批问题 第三节访谈员的选择与训练 1.L如何选择访谈员;应具备2个条件: a) 任何研究的访谈员都应具备的条件(一般条件):诚实与精确(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兴趣与能力、勤奋负责、谦虚耐心。 b) 由研究主题的性质、社区类型及调查对象的特点所规定的条件(特殊条件):性别、年龄、教育、语言与社会背景。 2.访谈员培训的一般步骤; 1、研究指导者作简要介绍。介绍该项研究的目的,意义及调查事项等。 2、阅读问卷、调查员手册或访谈指南及其他与该项研究有关的材料。 3、举行模拟访谈,使每个访谈员实际操作一遍。 4、结合模拟访谈,集体讨论。 5、建立监督管理办法。 3.访谈员调查守则的一般内容:这是访谈中具有普适性,一般性的指导原则。 1、外观与举止得体;2、熟悉调查的问卷;3、严格遵循问卷的要求提问;4、如实记录被访者的回答;5、认真保管和及时上交调查资料;6依法行事和遵守伦理规范。 第四节小组访谈法 1.S小组访谈法——就是调查者邀请若干被调查者,通过小组座谈的方式了解社会情况或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实质上是访谈法的一种扩展形式,同个案访谈法一样,都是进行直接的口头调查,其特点是访谈的对象是若干个被调查者,是比访谈法更高一个层次的调查方法。) 2.L小组访谈法的种类 a) 按照调查的主要目的来区分:一类是以了解情况为主的小组访谈;另一类是以研究问题为主的小组访谈。 b) 按照会议的形式来区分:一类是互相讨论式的小组访谈(即与会者互相研讨和争论,可补充和反驳);另一类是各抒己见的小组访谈(即与会者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但一般不批评别人的意见,(头脑风暴法) 3.小组访谈法的实施过程: a) 小组访谈前的准备:①明确访谈的主题;②准备调查纲目;③确定访谈规模;④物色访谈对象;⑤选好访谈的场所和时间。 b) 访谈过程的指导和控制:①打破短暂的沉默;②创造良好的访谈气氛;③开展民主,平等的讨论;④把握访谈的主题;⑤做一个谦虚,客观的主持人;⑥做好被调查者之间的协调工作;⑦应当场作好访谈记录。 c) 作好访谈后的工作:①及时整理访谈记录;②回顾和研究访谈的情况;③进一步查证事实;④作必要的补充调查。 4.小组访谈法的优点 1、了解情况快,效率高; 2、可以通过被调查者之间的相互交流而获得更多的信息; 3、有利于把调查与研究结合起来、把认识问题与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结合起来。 访谈法的缺点:一是容易受到其他受访者的影响;二是保密性差;三是比较费时。 5.Y围绕某一调查选题,设计一个小组访谈的方案;

  • 索引序列
  • 社会研究方法自考重点
  •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重点
  •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重点必考
  • 社会研究方法自学考试重点
  • 社会研究方法自考重点总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