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马原高频考点

自考马原高频考点

发布时间:

自考马原高频考点

高频考点之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万学海文辅导专家把考研政治要点总结如下: 1.原因和结果因果联系是揭示客观世界中相互联系的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反映了事物发展过程中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其中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首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次,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原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有一定的原因。原因不仅可以用于结果,结果又能反作用于原因,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时间顺序性。因果联系的多样性主要有几种类型: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因果联系的时间顺序性是确定不移的,原因只能在先,结果必然在后。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正确认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才能同唯心主义的“因果报应”论、神学目的论划清界限。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科学认识的前提。③正确地认识因果关系,有利于总结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活动中的预见性。考研政治真题分析:重要考点,注意理解(2013年单选题第2题)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 )A.主观联系B.必然联系C.因果联系D.本质联系【答案】C2.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与不确定趋势之间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必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性质和趋势,偶然性则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确定的性质和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偶然性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不起决定作用。必然性和偶然性也是密切联系的: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背后都隐藏着必然性,受制于必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努力探索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增强行动的自觉性。同时也不能忽视偶然性的作用,偶然性是科学发现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着重要作用,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是科学创新的必由之路。科学探索的任务就是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即通过大量偶然性发现必然性。如果没有偶然性就无法认识必然性,科学研究将无法进行。既要反对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的错误,又要反对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的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必然性: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不确定的趋势注意必然性和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所起到的不同作用偶然性是不是科学发现的“敌人”而是“机遇”3.可能性与现实性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之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把握可能性这个范畴,要注意区分几种不同的情况:①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②要区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是在现实中有较为充分根据,在现阶段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是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和条件,因此在将来才可以实现的可能性。③要区分两种相反的可能性,做事情应从最坏的可能着想,争取使事物向最好的可能方面发展。④要区分不同程度的可能性。对于可能性还要注重量上的区别,区分可能性程度的大小,努力增大有利的可能,减少和避免有害的可能。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不同。可能不是现实,现实不是可能,二者不能等同。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考研政治中唯物辩证法关于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创造条件使有利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从而获得实践活动的成功。第一,可能性包含在现实性之中,因此,我们必须使理想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我们向往未来必须重视现在,树立理想必须面对现实。每一个当代青年都应该有理想,有了理想,生活便有了远大的目标,内心世界便是充实的,行动也就有了强大的动力。但理想要成为现实,就必须立足于现实,否则就只能是空想。要把理想变为现实,必须从当前的实际出发,所谓“眼往高山,脚踏实地”就是这个意思。面对现实而不甘于现实,从现实出发去改造现实。第二,可能向现实的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因此,只有充分发挥我们的能动性,才可以创造有益于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第三,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也使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了充分发挥的余地。重要考点,注意理解(2007年单选第2题)“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技,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B.对人是否有利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答案】C4.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内在根据与外在表现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现象又可分为真象与假象,其中真象是指事物本质的真实的、正面的表现,而假象则是指对事物本质的反面的、歪曲的表现。无论真象还是假象都是客观的,都表现着本质。本质则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首先二者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区别。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而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只有通过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丰富生动的,本质则是比较普遍深刻的。其次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是表现着本质的现象;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现象与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②现象与本质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③科学研究的正确道路就是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必须获得尽可能全面正确的现象材料,通过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过程,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还要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从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再到更深层次的本质,不断推进科学的发展。5.内容与形式内容与形式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内容是构成事物诸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而形式则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内容是活跃的、易变的,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有两种基本情况:凡是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我们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对形式进行调整和改造,反对夸大形式的形式主义;也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反对否认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万学海文考研辅导专家提醒大家考研政治知识点具有小结的性质,理论地位很重要,着重理解。 《来源:2014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考点巧解》

2014考研政治马原高频考点精解——马原理唯物论重要考点分析一、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含义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种概括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在恩格斯和列宁的下列论述中。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考研 钻石卡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纳入对物质的理解,既把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又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二、意识观(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考研 钻石卡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2)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三、运动观(1)物质与运动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旅游管理考研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2)运动与静止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四、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五、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旅游管理考研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这一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1.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本质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所以,实践是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3)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③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上述各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2.实践与人的存在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地位,实践构大学考研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才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这种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便构成了人的物质生活本身,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自身。总之,实践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是人类的存在方式。3.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这里说的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它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人类社会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大学考研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因此,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4.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的实践存在方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在实践中,人把自然界既作为自己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又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之后,就从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因此,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5.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旅游管理考研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的本质特性。【习题精练】一、单选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变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2.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客观性 B.有限性 C.相对性 D.一维性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二、多选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与意识对立的绝对性只有一点,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二者之间的对立只有相对而言的意义。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时间相对性。时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和物质运动不可分,时间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题目中原子处于不同速度下其自身的时间会有不同,这是时间相对性的表现。故答案为选项C。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本质的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本质问题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观念、意识“不外是”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所谓“改造过”,指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信息进行了能动的加工,意识、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即意识具有主观反映性的特征,本身并不是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列宁语)。因此正确选项是旅游管理考研D。选项A把意识看成“人脑中的特有的物质”,是19世纪中叶欧洲某些庸俗唯物主义者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否认了意识的主观反映性特征。选项B把人脑看成意识的“源泉”,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意识的“源泉”是实践和客观物质世界,人脑则是意识的思维器官,它不能凭空产生意识。选项C否认了意识和物质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本质区别。因此,A、B、C都应排除。正确答案是选项D。二、多选题1.【答案】A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展开来有二层含义:一是说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反映;二是说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因此马克思概括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所以A、D两项是正确选项。B项忽视了意识反映事物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错误选项。虚幻的观念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选项C说法错误。2.【答案】A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这道试题的出处是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第三章,原文是:“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是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最为广泛的哲学范畴,给物质下定义,必须从与意识的关系这个角度来下,“除了指出它们之中哪一个是第一性的,不可能,实质上不可能再下别的定义。”因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在这个范围内,两者的对立是绝对的,即无条件的、不能改变和颠倒的,否则,就不能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但是,一切对立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不例外。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具有相对性,是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万学海文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总之,物质和意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具有同一性。如果否认这一点,就会陷入二元论或不可知论、形而上学唯物论。因此,正确选项是A、B。选项C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属于“凡是物质都有意识,万物都有灵魂”的“物活论”观点,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选项D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即意识与物质从来都是并存的,否认了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也不了解意识是对物质的主观反映,否认了意识同物质的原则区别,属于庸俗唯物主义思想。3.【答案】C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题干的引文是马克思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著名科学论断。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离不开物质的,但又是不同于物质的精神现象;所以,E项是错误的。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所以A项是错误的。意识是人脑这一特殊物质的机能,但不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所以,B项也是错误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意识是客观事物反映在主观中的映象,即“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意识同物质具有同一性。所以,选项C和选项D都是正确的。

2014考研政治马原高频考点精解——马原理唯物论重要考点分析一、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含义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种概括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在恩格斯和列宁的下列论述中。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考研钻石卡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纳入对物质的理解,既把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又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二、意识观(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考研钻石卡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2)意识的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三、运动观(1)物质与运动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旅游管理考研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2)运动与静止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四、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五、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旅游管理考研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这一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1.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本质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所以,实践是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3)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③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上述各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2.实践与人的存在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地位,实践构大学考研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才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这种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便构成了人的物质生活本身,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自身。总之,实践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是人类的存在方式。3.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这里说的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它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人类社会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大学考研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因此,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4.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的实践存在方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在实践中,人把自然界既作为自己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又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之后,就从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因此,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5.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旅游管理考研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的本质特性。【习题精练】一、单选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变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2.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客观性 B.有限性 C.相对性 D.一维性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二、多选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与意识对立的绝对性只有一点,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二者之间的对立只有相对而言的意义。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时间相对性。时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和物质运动不可分,时间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题目中原子处于不同速度下其自身的时间会有不同,这是时间相对性的表现。故答案为选项C。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本质的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本质问题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观念、意识“不外是”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所谓“改造过”,指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信息进行了能动的加工,意识、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即意识具有主观反映性的特征,本身并不是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列宁语)。因此正确选项是旅游管理考研D。选项A把意识看成“人脑中的特有的物质”,是19世纪中叶欧洲某些庸俗唯物主义者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否认了意识的主观反映性特征。选项B把人脑看成意识的“源泉”,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意识的“源泉”是实践和客观物质世界,人脑则是意识的思维器官,它不能凭空产生意识。选项C否认了意识和物质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本质区别。因此,A、B、C都应排除。正确答案是选项D。二、多选题1.【答案】A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展开来有二层含义:一是说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反映;二是说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因此马克思概括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所以A、D两项是正确选项。B项忽视了意识反映事物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错误选项。虚幻的观念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选项C说法错误。2.【答案】A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这道试题的出处是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第三章,原文是:“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是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最为广泛的哲学范畴,给物质下定义,必须从与意识的关系这个角度来下,“除了指出它们之中哪一个是第一性的,不可能,实质上不可能再下别的定义。”因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在这个范围内,两者的对立是绝对的,即无条件的、不能改变和颠倒的,否则,就不能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但是,一切对立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不例外。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具有相对性,是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万学海文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总之,物质和意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具有同一性。如果否认这一点,就会陷入二元论或不可知论、形而上学唯物论。因此,正确选项是A、B。选项C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属于“凡是物质都有意识,万物都有灵魂”的“物活论”观点,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选项D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即意识与物质从来都是并存的,否认了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也不了解意识是对物质的主观反映,否认了意识同物质的原则区别,属于庸俗唯物主义思想。3.【答案】C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题干的引文是马克思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著名科学论断。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离不开物质的,但又是不同于物质的精神现象;所以,E项是错误的。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所以A项是错误的。意识是人脑这一特殊物质的机能,但不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所以,B项也是错误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意识是客观事物反映在主观中的映象,即“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意识同物质具有同一性。所以,选项C和选项D都是正确的。

要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当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需要心态、记忆、做题,缺一不可。那么做什么题?如何做题?如何分析?这里,老师来进行一一解答。首先,历年考题必不可少,在历年考题全部掌握之后,再考虑模拟题。通过分析历年考题,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涉及三种题型,单选题、简答题、论述题。今天呢,老师就根据对历年考题的分析数据,筛选出了一些高频知识点,从而带着大家感受主观题(即简答题和论述题)的答题思路。实战演练题目1:(考频:15+)试述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任务目标、方式和手段。【答案】(1)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主要目标,包括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等。(2)调控方式:①国家对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如对国有企业和国有私人合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调控,这在整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调控中所占比重不大。②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节与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杠杆的运用,还可以通过计划的指导,间接地引导私人资本按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方式。(3)调节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个别时候、特定情况下,还可能使用某种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样一种经济调节机制实现的,这也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调控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具体体现。教材定位:第五章第一节第二个知识点。知识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题目2:(考频: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输出对于输出国的作用。【答案】(1)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由此获得大量来自海外的高额利润和利息。(2)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3)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4)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从而强化了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统治地位。教材定位:第五章第一节第二个知识点。知识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题目3:(考频:11+)试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答案】(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的。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量,叫做商品的社会价值。商品交换是按照其社会价值进行的。(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教材定位:第四章第一节第一个知识点。知识点:商品经济题目4:(考频:9+)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答案】(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教材定位:第六章第一节第一个知识点。知识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题目5:(考频:8+)简述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及其相互关系。【答案】(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它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它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过程。③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有时能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但无论外因的作用有多大,都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材定位:第一章第二节第二个知识点。知识点: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题目6:(考频:7+)超额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单个企业能够稳定长期地获得吗?【答案】(1)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个别企业开始,这些企业的资本家就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2)但随着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和技术普及,个别资本家不会一直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教材定位:第四章第二节第二个知识点。知识点: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科目考点较为集中,通过以上六道题我们可以看出来,同一个知识点,可能会考很多次。因此,同学们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总结规律,通过做题记忆相关的知识点,从而学会一类题目的答题方式和思路。预祝大家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温馨提示:犹豫和等待才是升本路上最大的障碍!应届生现在报名可享600-1000助学金~关于提升学历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找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

自考本科马原的高频考点

马原简答题答题技巧:在自考马原的考试中,考生要将观点前置,让老师一眼明了,切忌答错、遗漏要点。同时,逻辑严密,语言通顺也是比较重要的。

自考本科生在作答时要层次分明,叙述清楚,切记不要层次杂乱,表达不清。除此之外,一定要出重点,详略得当。考生对于自己的观点既不可不作任何说明,也不可做过多说明,时刻注意自己所作答的是简答题。

马原单项选择题的自考作答技巧:

首先,自考本科生可以先使用排除法,对于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找出并予以排除,降低干扰性;其次,自考生要仔细审视题干,准确掌握题意,在选择答案时要把选项与题干的题意联系起来思考,因为会有选项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的情况出现。

自考生切记要把所有选项都看一遍,因为命题者有时会把较符合题意的选项放在前面,而把极符合题意的选项放在了后面。

因为我是文的,我当时考公共课也没怎么准备考了76分,所不高但也马马虎虎。 这个真背不下来是难,那就多看吧,到时候用自忧虑己语言组织,答到点上就行,公共课很好过的。我知道的人基本一次就过,所以只要你看了书,就不要过多忧虑了。老师改卷这个咱没有内部消息,但跟改卷老师很有关系。老师好的话,也很容易过的。肯定改卷也没改高考卷那么认真的。还有字迹尽量清楚,如果写得好看的字那更好了,本人就在上面吃亏啊。真的。技巧真没, 但铤而走险的话 就是带 纸条了。 这个取决于监考老师,如果老师严的话那你一点想法都没有,就监考30人很容易知道每人在干什么的。所以慎重!不推荐。希望对你有所,祝顺利!

我们已经考过了,我可以给你说一下我们的考点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真理与谬误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5.价值规律的作用 6.经济全球化 7.垄断 8.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9.共产主义基本特征 我们出了3道辨析,5道问答,2道论述,我晕,写的我手疼。。 我们昨天刚考完,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我。

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出是消极地、被动得反映和接受外界物件。

事物的普遍联络、意识的能动作用 、认识的本质、真理、价值与真理的辩证统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完善。我们是老师画的重点、是去年考的了、希望能帮到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方法 在考研过程中,我认为政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复习的。虽然考试内容比较多,但是要考出好的成绩,早圆考研梦,就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只要把握好四门功课的学习时间,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考研并非难事。 首先, 谈一下如何选择辅导书的问题。政治辅导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了,但是随着考研形势的变化,市场上涌现出各种各样的考研复习资料,让每一个考生感到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如何对待这些名目繁多的复习资料,这是一个令考生十分困惑的问题。其实,综合性的复习资料可能在编写体例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内容上却是大同小异。因为这些资料在编写时基本上都是按照考研大纲的要求来进行的,知识点都会有。因此,只要选上一本这样的资料并认真吃透,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贪多。另外,有些考生看到“背诵版”就想去买,这也是不必要的,所谓的“背诵版”也就是将自己书上的一些重要的地方重新列出来而已,何必浪费钱呢?本人的政治辅导书就一本教材,一本习题集和一本时事政治,别的什么都没有,考试的时候照样得高分。 其次,本人就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来介绍一下我的学习心得。希望对以后的考研学子有所帮助。 第一,要全面复习,需要系统掌握本编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对一些重点内容进行重点习,不要迷信所谓的押题,猜题,而是要根据教材和考试大纲来安排复习并分析出需要把握的基本内容。 第二,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特别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准确把握。如单项选择题许多是对基本概念的考察,基本概念把握准确就容易排除错误选项。多选题和分析题大多数对基本原理的考察。只要把握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考试中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第三,注意对知识的综合运用。需要注意锻炼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毫无疑问,在复习过程中需要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进行记忆,但只是死记硬背是不行的,要特别训练自己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注意把握各基本原理的内在联络,并善于联络实际。 最后,在复习中,调适心理,保持健康的心态,也显得攸关重要。复习一定要戒烦戒燥,坚持到底,即使你有时候对政治郁闷得要死,你也不要对它产生厌烦心理,这东西一旦产生了,很可能对你今后的复习不利。我政治复习的时候一般都安排在晚上,慢慢地看上3-4个小时,看累了就回宿舍睡觉。即使有点烦躁,到了第二天也就变得没事了,可以继续复习而不受前一天的影响。 总的来说,我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复习,那就是:重视理解运用,切忌死记硬背;注重基础,把握原理;保持良好心态,切忌焦躁不安。

没有办法 只能多看书

最好的方法就是 买一些辅导教材 比如 一考通之类的

重点背和学  就好点

单看一本书 比较很吃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b卷及其答案武汉大学版 去上学吧资料分享中心看看吧,那里有很多了,可以下载,还有很多对考试有帮助的咨询,每天都更新。

我晕~大家都是过来人~我07级 哲学的实践观和发展观,矛盾观,历史观 经济学从价值到资本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全球化问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义的规律,市场与计划,巨集观调控,市场经济的缺陷(结合经济危机)(重点是生育价值和再生产部分,关于两个部类和六个实现公式要看熟) 其他就是中国化的几个思想 实在不行上校内 里面分享很多

喂,兄弟也是青岛校区的吧,祝考试顺利,现在应该每个专业都有答案了吧

39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1、(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 ⑴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⑵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⑶从它的研究物件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⑷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选)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即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络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 ⑴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 ⑵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⑶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5、(单选)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选)哲学基本问题: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内容:⑴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⑵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7、(选)哲学的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8、(选)联络: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络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9、⑴ 坚持联络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络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辨证法、诡辩法的重要区别所在。 ⑵ 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络形式。 10、(选)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络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⑵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⑶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2、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涵义:⑴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⑵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矛盾的斗争形势: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关系: ⑴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⑵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⑶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⑴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⑵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⑶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⑴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⑵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3、(选)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向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方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14、(选)事物的联络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15、(简)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⑴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⑵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⑶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⑷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回圈,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16、(选)事物的辨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7、(多选/简)辨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在: ⑴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⑵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⑶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⑷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8、(多选/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⑴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⑵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⑶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⑷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9、(论)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⑵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方面特点: 1)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2)反映具有创造性,如果把人的对于物件的反映过程看做是一种资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物件资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物件资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3)因此,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 人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4)总之,反映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创造性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20、(选)认识运动是一个辨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二)2008年04月07日 19:4021、(选)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 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物件的。 ⑵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最根本特征: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最基本哲学前提。 22、(选)真理的绝对性: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⑴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⑵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23、(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⑴从真理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⑵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4、(选)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25、(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2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⑴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⑵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低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⑷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⑴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⑵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 27、(选)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物件、劳动者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28、(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表现: ⑴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⑵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9、(选)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的实质: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⑵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⑶经济建筑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30、(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间落后于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31、(选)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 32、(选)社会形态更替具有统一性,多样性,必然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历史的五种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决定意义,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区域性改善。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3、(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⑴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⑵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⑶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34、(选)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实践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⑴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⑵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实践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35、(选)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邮箱

2014考研政治马原高频考点精解——马原理唯物论重要考点分析一、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含义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种概括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在恩格斯和列宁的下列论述中。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考研钻石卡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纳入对物质的理解,既把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又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二、意识观(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考研钻石卡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2)意识的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三、运动观(1)物质与运动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旅游管理考研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2)运动与静止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四、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五、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旅游管理考研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这一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1.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本质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所以,实践是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3)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③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上述各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2.实践与人的存在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地位,实践构大学考研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才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这种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便构成了人的物质生活本身,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自身。总之,实践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是人类的存在方式。3.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这里说的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它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人类社会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大学考研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因此,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4.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的实践存在方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在实践中,人把自然界既作为自己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又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之后,就从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因此,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5.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旅游管理考研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的本质特性。有点多,但愿对您有帮助

自考马原简答题高频考点

马原简答题答题技巧:在自考马原的考试中,考生要将观点前置,让老师一眼明了,切忌答错、遗漏要点。同时,逻辑严密,语言通顺也是比较重要的。

自考本科生在作答时要层次分明,叙述清楚,切记不要层次杂乱,表达不清。除此之外,一定要出重点,详略得当。考生对于自己的观点既不可不作任何说明,也不可做过多说明,时刻注意自己所作答的是简答题。

马原单项选择题的自考作答技巧:

首先,自考本科生可以先使用排除法,对于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找出并予以排除,降低干扰性;其次,自考生要仔细审视题干,准确掌握题意,在选择答案时要把选项与题干的题意联系起来思考,因为会有选项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的情况出现。

自考生切记要把所有选项都看一遍,因为命题者有时会把较符合题意的选项放在前面,而把极符合题意的选项放在了后面。

马原简答题答题技巧介绍如下。

一、单项选择题答题技巧。

1、仔细审视体感,准确掌握题意,选择答案时要把选项与题干的题意联系起来思考,选择哪个选项根据其是否符合题意,而不是根据该选项的含义是否正确,因为选项本身含义正确的不一定符合题干的题意。

2、对照题干的题意,仔细审视各个选项,找出干扰项予以排除。干扰项的特点是似是而非,其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要避免受其误导而错选。

3、要在仔细审视完各个选项后再确定选择哪一项,切勿刚刚看完一两个选项就确定答案。因为单项选择题要求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命题者有时把似乎符合题意的选项放在前面,而把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放在了后面。

二、简答题答题技巧。

1、观点正确,论点全面。回答问题要放置观点错误、遗漏要点。

2、逻辑严密,语言通顺。回答问题要层次分明,叙述清楚,切记层次杂乱,表达不清。

3、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对论点既不可不作任何说明,也不可分析说明过多,显得繁琐。

三、论述题答题技巧。

1、观点要全面系统,论据要充分,对观点的分析要深入透彻,观点不得有遗漏,也不能只有观点,缺乏论据,没有分析。

2、要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既不能只讲理论,也不能空举例。

1。简述划分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的意义; (2) 它的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 (3) 它 的科学性表现为不带任何偏见,它的理论是深刻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 发展。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 为前提。 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论的第一和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论述题 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 义。 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 意义。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试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 如何才能更好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人类社会历史为什么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

自学考试马原简答论述高频考点

因为我是文的,我当时考公共课也没怎么准备考了76分,所不高但也马马虎虎。 这个真背不下来是难,那就多看吧,到时候用自忧虑己语言组织,答到点上就行,公共课很好过的。我知道的人基本一次就过,所以只要你看了书,就不要过多忧虑了。老师改卷这个咱没有内部消息,但跟改卷老师很有关系。老师好的话,也很容易过的。肯定改卷也没改高考卷那么认真的。还有字迹尽量清楚,如果写得好看的字那更好了,本人就在上面吃亏啊。真的。技巧真没, 但铤而走险的话 就是带 纸条了。 这个取决于监考老师,如果老师严的话那你一点想法都没有,就监考30人很容易知道每人在干什么的。所以慎重!不推荐。希望对你有所,祝顺利!

1、答题的顺序要先易后难 在拿到试卷的时候,可以先把考卷大致地看一遍,然后再答题;也可以直接按先后顺序答题。但不论怎样,面对试卷都要冷静,不要紧张,对于容易的、会答的题,先把他们答出来;而对于那些比较困难的、一时还把握不准的问题,可以先放下来。等到把容易的题全部答出来之后,再去思考那些较难的题。一定要避免出现一味地去思考、琢磨那些难题,把时间都浪费到这些题上,等到考试时间结束的时候,真正会答的题反而没有时间答了。 2、答题要准确,条理要清楚,要点要突出 在答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条理清楚,要点突出。对于问答题,应逐条答出。 3、对于不同的题型,要采用不同的答题技巧 (1)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最容易丢分的一种题型。这类题型一般有5个备选答案,正确的答案最少是2个,最多是5个。这类题型的得分标准是只有全对才得分,多选、少选、错选都不得分。考生在选择时,必须根据题意进行具体分析。有些多项选择题是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回答这个问题包括几项内容,对这些问题,要从整体上去分析;有些多项选择题是写出一个概念或问题,再以另外的方式或语言给出几个备选答案,对这类问题则需要采用排除法,把不符合题意的答案排除掉,剩下的可能就是正确答案。 (2)单项选择题。这类考题一般是先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写出一个不完整的句子,然后给出四个备选答案。在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要求考生把正确的答案选择出来。这种试题容量大、覆盖面广,不但能考核考生的记忆、理解能力,还可考核考生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运用能力。回答单项选择题时,如果能准确地认定正确答案,说明考生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如果不能准确地认定正确的答案,则需要采用排除法,即首先将错误的答案一一排除,逐步向正确的答案逼近,最后经过分析思考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3)判断题。这类试题看似容易,实际上最容易出错。有些判断题,第一印象似乎正确,仔细分析,则会发现问题,因此对这类题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对于那些问题出得十分肯定的判断题,更应该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常常是考核考生是否掌握了市场营销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如果考生概念不清,是容易判断错误的。 (4)填空题。填空题主要是考核考生对市场营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的掌握程度。这类试题主要是凭考生的记忆来填充,也属于容易丢分的一类试题。有些考生在解答填空题时,仅对确切记住的考题进行填充,而对没有记住的考题则完全放弃,这也是一种比较机械的做法。实际上,对那些没有完全记住、或把握不准的考题,也不应该完全放弃,而应通过前后联系,结合所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填充。 (5)问答题。问答题主要是要求考生解答有关问题,包括有关概念的理解,有关理论的阐述等,这类试题侧重于考察考生的理解和记忆力。有些在教材中有现成的答案,有些则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考生在分析的基础上概括解答。考生在解答这类问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条理清楚,突出重点,回答充分。 (6)名词解释题。名词解释题主要是考核对市场营销学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解释名词要力求准确、简明,但也不要遗漏一些基本内容,回答不全也会失分。应对自考中简答题,主要有以下几点总结:一、要在背书的过程中加强与本专业的朋友的联系 这一点是我始终强调的,只有在广泛的交流中,吸取别的朋友的好方法,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特别是如果能在专业版里同一些朋友就某些问题作讨论,则效果会更好,因为在讨论的过程中,本身是需要学习和提高的,不然的话就会出现无法可说的局面。 4. 背书的时间,一般以早晚为合适,如果另有时间当然也可以背了,就这看你自己的情况而定了。二、对简答论述题自已进行简化:三、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理解再苦背 凡是理解了的大题,背起来很容易,而且就算考试的时候把一些地方忘了,也不影响你的整个答题效果,理解的意思就是当你学习的时候能够不要想自已是要参加考试,而是要真正的进入到书本的知识中去,比如说考邓小平理论概论 ,那么你就要把自已当作邓小平同志,围绕在政治,经济,文化,党建、一国两制等方面展开学习,再结合这些年的国家建设现实情况加以理解,当理解以后就再发点时间死背,那么无论过多少年你都不会轻易的忘记现在学的内容。

马原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运动观: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马原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马原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④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原考点4:发展与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趋势、规律、进程、必然性都可以代替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趋势、规律、进程、方向都可以代替方向)、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过程论思想:①任何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②任何事物都是暂时性的存在,都是要灭亡的,世界上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事物;③世界不是现有、现成、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无数个具体过程的集合体。马原考点5: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①时间上有先后(前后相继);②内容上是引起和被引起、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彼此制约:前一个导致后一个产生)。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区别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可能性(有)和不可能性(无)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实现的条件或根据;现实的可能性(充分)和抽象的可能性(不充分)的区别在于:条件或根据是否充分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的:①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③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现象和本质相互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马原考点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马原考点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马原考点8: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马原考点9:肯定和否定、辩证否定观与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与辩证否定观相对立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它的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马原考点10: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单选题1、2题只要A、B、C、D选项中有它就直接选)。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出处)。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原因)。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强调验证)。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结果)。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原考点11: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动力作用。②诱导作用。③激发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并重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马原考点12:真理的具体性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马原考点13: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则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但是,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马原考点1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马原考点1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马原考点16: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①是社会分工的存在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商品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商品价值的质即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商品价值的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马原考点17:劳动力商品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马原考点18: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再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表明,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率表示:m′=m/v。剩余价值率还可以表示为: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马原考点19: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除了延长劳动时间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马原考点20: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职能。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循环,就叫资本的周转。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二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社会生产是连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马原考点21: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有局限性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有局限性:①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的选举事实上是有钱人的游戏,是资本玩弄民意的过程。②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资本特权的基础上的,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严重的不平等,资本主义法律的实质是将这种不平等合法化。③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其多党制则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④政党恶斗相互制肘,决策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马原考点22:垄断利润的来源垄断利润的来源包括:(1)对国内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2)通过控制市场占有非垄断企业的利润;(3)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国外利润;(4)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马原考点2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经济危机呈现新的特点:①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日趋严重,产业竞争力下降;②经济高度金融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③财政严重债务化,债务危机频繁爆发;④两极分化和社会对立加剧;⑤经济增长乏力,发展活力不足,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交织在一起;⑥金融危机频发,全球经济屡受打击。

在备战自考时,简答题和论述题总是给我们一万点暴击,因为这两部分分值高、范围广、背诵时间长,而且最关键的是,背过题总是很快就忘记了,这让很多同学都十分苦恼。不过有学霸结合自身经验整理出了一个帮助记忆的好方法,一起来参考下吧。 过目不忘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尤其是面对毛概、马原等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时更是如此。考这些科目时,想要在简答题、论述题上拿到不错的分数,我的经验是这样的: 一、先理解,再死记硬背 凡是理解了的大题,背起来很容易,而且就算考试的时候把一些地方忘了,也不影响你的整个答题效果,理解的意思就是当你学习的时候能够不要想自已是要参加考试,而是要真正的进入到书本的知识中去。 比如考毛概,那么你就要把自已假象作领导人并代入特定时期和大环境,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理解性学习,理解以后再花些时间背诵,那么无论过多少年你都不会轻易的忘记现在学的内容。 二、抓重点,去粗取精 例如面对 CI(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功能 这样长篇大论的题目,需要自己对教材文字进行归纳总结,我对答案的整理如下: 1)增加企业的市场开拓力; 2)强化企业信息的沟通; 3)激励企业内部员工的士气; 4)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吸收; 5)增强金融机构和股东的好感及信心; 6)协调经费的合理使用 答案整理好后,背诵时的记忆点为:对外(开拓市场,引才),对内(沟通、提气、增信、成本)。 大题只要有了骨架和记忆点,大家就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扩充了,只要答出了这些知识点,拿高分都是分分钟的事哦,这时你会发现,原来那些冗长吓人的大题全都是纸老虎啊! 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多与同学沟通,多向学霸学习,将他们复习的好方法借鉴过来,不断优化自身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这样才能提升学习能力。当然,如果你是一名社会型自考生,边工边读的你无法找到同学沟通交流。

马原自考视频

马原发给你了 只有马原

2022肖秀荣政治系列

链接:

若有资源问题欢迎追问~

03《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点精讲

链接: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建议B站找一下自考马原的课程,自学一下,我下半年找了孙卓老师的视频,做了笔记,80分过。

  • 索引序列
  • 自考马原高频考点
  • 自考本科马原的高频考点
  • 自考马原简答题高频考点
  • 自学考试马原简答论述高频考点
  • 马原自考视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