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56

蔡蔡7878
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马原高频考点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虾米啊1

已采纳

高频考点之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万学海文辅导专家把考研政治要点总结如下: 1.原因和结果因果联系是揭示客观世界中相互联系的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反映了事物发展过程中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其中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首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次,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原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有一定的原因。原因不仅可以用于结果,结果又能反作用于原因,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时间顺序性。因果联系的多样性主要有几种类型: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因果联系的时间顺序性是确定不移的,原因只能在先,结果必然在后。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正确认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才能同唯心主义的“因果报应”论、神学目的论划清界限。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科学认识的前提。③正确地认识因果关系,有利于总结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活动中的预见性。考研政治真题分析:重要考点,注意理解(2013年单选题第2题)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 )A.主观联系B.必然联系C.因果联系D.本质联系【答案】C2.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与不确定趋势之间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必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性质和趋势,偶然性则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确定的性质和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偶然性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不起决定作用。必然性和偶然性也是密切联系的: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背后都隐藏着必然性,受制于必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努力探索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增强行动的自觉性。同时也不能忽视偶然性的作用,偶然性是科学发现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着重要作用,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是科学创新的必由之路。科学探索的任务就是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即通过大量偶然性发现必然性。如果没有偶然性就无法认识必然性,科学研究将无法进行。既要反对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的错误,又要反对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的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必然性: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不确定的趋势注意必然性和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所起到的不同作用偶然性是不是科学发现的“敌人”而是“机遇”3.可能性与现实性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之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把握可能性这个范畴,要注意区分几种不同的情况:①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②要区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是在现实中有较为充分根据,在现阶段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是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和条件,因此在将来才可以实现的可能性。③要区分两种相反的可能性,做事情应从最坏的可能着想,争取使事物向最好的可能方面发展。④要区分不同程度的可能性。对于可能性还要注重量上的区别,区分可能性程度的大小,努力增大有利的可能,减少和避免有害的可能。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不同。可能不是现实,现实不是可能,二者不能等同。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考研政治中唯物辩证法关于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创造条件使有利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从而获得实践活动的成功。第一,可能性包含在现实性之中,因此,我们必须使理想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我们向往未来必须重视现在,树立理想必须面对现实。每一个当代青年都应该有理想,有了理想,生活便有了远大的目标,内心世界便是充实的,行动也就有了强大的动力。但理想要成为现实,就必须立足于现实,否则就只能是空想。要把理想变为现实,必须从当前的实际出发,所谓“眼往高山,脚踏实地”就是这个意思。面对现实而不甘于现实,从现实出发去改造现实。第二,可能向现实的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因此,只有充分发挥我们的能动性,才可以创造有益于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第三,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也使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了充分发挥的余地。重要考点,注意理解(2007年单选第2题)“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技,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B.对人是否有利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答案】C4.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内在根据与外在表现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现象又可分为真象与假象,其中真象是指事物本质的真实的、正面的表现,而假象则是指对事物本质的反面的、歪曲的表现。无论真象还是假象都是客观的,都表现着本质。本质则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首先二者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区别。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而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只有通过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丰富生动的,本质则是比较普遍深刻的。其次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是表现着本质的现象;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现象与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②现象与本质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③科学研究的正确道路就是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必须获得尽可能全面正确的现象材料,通过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过程,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还要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从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再到更深层次的本质,不断推进科学的发展。5.内容与形式内容与形式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内容是构成事物诸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而形式则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内容是活跃的、易变的,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有两种基本情况:凡是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我们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对形式进行调整和改造,反对夸大形式的形式主义;也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反对否认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万学海文考研辅导专家提醒大家考研政治知识点具有小结的性质,理论地位很重要,着重理解。 《来源:2014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考点巧解》

98 评论

超级好奇诶

2014考研政治马原高频考点精解——马原理唯物论重要考点分析一、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含义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种概括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在恩格斯和列宁的下列论述中。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考研 钻石卡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纳入对物质的理解,既把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又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二、意识观(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考研 钻石卡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2)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三、运动观(1)物质与运动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旅游管理考研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2)运动与静止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四、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五、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旅游管理考研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这一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1.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本质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所以,实践是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3)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③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上述各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2.实践与人的存在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地位,实践构大学考研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才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这种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便构成了人的物质生活本身,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自身。总之,实践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是人类的存在方式。3.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这里说的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它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人类社会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大学考研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因此,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4.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的实践存在方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在实践中,人把自然界既作为自己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又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之后,就从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因此,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5.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旅游管理考研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的本质特性。【习题精练】一、单选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变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2.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客观性 B.有限性 C.相对性 D.一维性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二、多选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与意识对立的绝对性只有一点,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二者之间的对立只有相对而言的意义。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时间相对性。时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和物质运动不可分,时间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题目中原子处于不同速度下其自身的时间会有不同,这是时间相对性的表现。故答案为选项C。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本质的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本质问题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观念、意识“不外是”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所谓“改造过”,指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信息进行了能动的加工,意识、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即意识具有主观反映性的特征,本身并不是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列宁语)。因此正确选项是旅游管理考研D。选项A把意识看成“人脑中的特有的物质”,是19世纪中叶欧洲某些庸俗唯物主义者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否认了意识的主观反映性特征。选项B把人脑看成意识的“源泉”,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意识的“源泉”是实践和客观物质世界,人脑则是意识的思维器官,它不能凭空产生意识。选项C否认了意识和物质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本质区别。因此,A、B、C都应排除。正确答案是选项D。二、多选题1.【答案】A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展开来有二层含义:一是说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反映;二是说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因此马克思概括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所以A、D两项是正确选项。B项忽视了意识反映事物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错误选项。虚幻的观念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选项C说法错误。2.【答案】A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这道试题的出处是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第三章,原文是:“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是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最为广泛的哲学范畴,给物质下定义,必须从与意识的关系这个角度来下,“除了指出它们之中哪一个是第一性的,不可能,实质上不可能再下别的定义。”因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在这个范围内,两者的对立是绝对的,即无条件的、不能改变和颠倒的,否则,就不能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但是,一切对立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不例外。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具有相对性,是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万学海文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总之,物质和意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具有同一性。如果否认这一点,就会陷入二元论或不可知论、形而上学唯物论。因此,正确选项是A、B。选项C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属于“凡是物质都有意识,万物都有灵魂”的“物活论”观点,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选项D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即意识与物质从来都是并存的,否认了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也不了解意识是对物质的主观反映,否认了意识同物质的原则区别,属于庸俗唯物主义思想。3.【答案】C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题干的引文是马克思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著名科学论断。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离不开物质的,但又是不同于物质的精神现象;所以,E项是错误的。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所以A项是错误的。意识是人脑这一特殊物质的机能,但不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所以,B项也是错误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意识是客观事物反映在主观中的映象,即“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意识同物质具有同一性。所以,选项C和选项D都是正确的。

224 评论

Lydia胖胖

2014考研政治马原高频考点精解——马原理唯物论重要考点分析一、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含义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种概括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在恩格斯和列宁的下列论述中。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考研钻石卡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纳入对物质的理解,既把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又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二、意识观(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考研钻石卡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2)意识的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三、运动观(1)物质与运动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旅游管理考研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2)运动与静止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四、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五、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旅游管理考研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这一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1.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本质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所以,实践是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3)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③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上述各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2.实践与人的存在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地位,实践构大学考研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才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这种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便构成了人的物质生活本身,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自身。总之,实践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是人类的存在方式。3.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这里说的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它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人类社会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大学考研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因此,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4.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的实践存在方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在实践中,人把自然界既作为自己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又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之后,就从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因此,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5.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旅游管理考研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的本质特性。【习题精练】一、单选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变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2.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客观性 B.有限性 C.相对性 D.一维性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二、多选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与意识对立的绝对性只有一点,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二者之间的对立只有相对而言的意义。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时间相对性。时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和物质运动不可分,时间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题目中原子处于不同速度下其自身的时间会有不同,这是时间相对性的表现。故答案为选项C。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本质的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本质问题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观念、意识“不外是”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所谓“改造过”,指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信息进行了能动的加工,意识、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即意识具有主观反映性的特征,本身并不是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列宁语)。因此正确选项是旅游管理考研D。选项A把意识看成“人脑中的特有的物质”,是19世纪中叶欧洲某些庸俗唯物主义者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否认了意识的主观反映性特征。选项B把人脑看成意识的“源泉”,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意识的“源泉”是实践和客观物质世界,人脑则是意识的思维器官,它不能凭空产生意识。选项C否认了意识和物质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本质区别。因此,A、B、C都应排除。正确答案是选项D。二、多选题1.【答案】A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展开来有二层含义:一是说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反映;二是说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因此马克思概括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所以A、D两项是正确选项。B项忽视了意识反映事物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错误选项。虚幻的观念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选项C说法错误。2.【答案】A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这道试题的出处是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第三章,原文是:“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是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最为广泛的哲学范畴,给物质下定义,必须从与意识的关系这个角度来下,“除了指出它们之中哪一个是第一性的,不可能,实质上不可能再下别的定义。”因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在这个范围内,两者的对立是绝对的,即无条件的、不能改变和颠倒的,否则,就不能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但是,一切对立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不例外。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具有相对性,是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万学海文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总之,物质和意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具有同一性。如果否认这一点,就会陷入二元论或不可知论、形而上学唯物论。因此,正确选项是A、B。选项C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属于“凡是物质都有意识,万物都有灵魂”的“物活论”观点,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选项D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即意识与物质从来都是并存的,否认了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也不了解意识是对物质的主观反映,否认了意识同物质的原则区别,属于庸俗唯物主义思想。3.【答案】C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题干的引文是马克思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著名科学论断。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离不开物质的,但又是不同于物质的精神现象;所以,E项是错误的。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所以A项是错误的。意识是人脑这一特殊物质的机能,但不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所以,B项也是错误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意识是客观事物反映在主观中的映象,即“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意识同物质具有同一性。所以,选项C和选项D都是正确的。

339 评论

o0小惠惠0o

要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当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需要心态、记忆、做题,缺一不可。那么做什么题?如何做题?如何分析?这里,老师来进行一一解答。首先,历年考题必不可少,在历年考题全部掌握之后,再考虑模拟题。通过分析历年考题,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涉及三种题型,单选题、简答题、论述题。今天呢,老师就根据对历年考题的分析数据,筛选出了一些高频知识点,从而带着大家感受主观题(即简答题和论述题)的答题思路。实战演练题目1:(考频:15+)试述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任务目标、方式和手段。【答案】(1)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主要目标,包括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等。(2)调控方式:①国家对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如对国有企业和国有私人合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调控,这在整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调控中所占比重不大。②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节与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杠杆的运用,还可以通过计划的指导,间接地引导私人资本按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方式。(3)调节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个别时候、特定情况下,还可能使用某种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样一种经济调节机制实现的,这也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调控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具体体现。教材定位:第五章第一节第二个知识点。知识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题目2:(考频: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输出对于输出国的作用。【答案】(1)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由此获得大量来自海外的高额利润和利息。(2)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3)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4)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从而强化了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统治地位。教材定位:第五章第一节第二个知识点。知识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题目3:(考频:11+)试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答案】(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的。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量,叫做商品的社会价值。商品交换是按照其社会价值进行的。(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教材定位:第四章第一节第一个知识点。知识点:商品经济题目4:(考频:9+)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答案】(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教材定位:第六章第一节第一个知识点。知识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题目5:(考频:8+)简述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及其相互关系。【答案】(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它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它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过程。③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有时能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但无论外因的作用有多大,都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材定位:第一章第二节第二个知识点。知识点: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题目6:(考频:7+)超额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单个企业能够稳定长期地获得吗?【答案】(1)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个别企业开始,这些企业的资本家就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2)但随着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和技术普及,个别资本家不会一直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教材定位:第四章第二节第二个知识点。知识点: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科目考点较为集中,通过以上六道题我们可以看出来,同一个知识点,可能会考很多次。因此,同学们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总结规律,通过做题记忆相关的知识点,从而学会一类题目的答题方式和思路。预祝大家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温馨提示:犹豫和等待才是升本路上最大的障碍!应届生现在报名可享600-1000助学金~关于提升学历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找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

186 评论

suki子雅

2014考研政治马原高频考点精解——对立统一规律重难点全解析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它是对事物辩证认识的实质;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1.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辩证海文考研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列宁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斗争形式,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斗争形式也不同。不能把斗争性归结为一种形式,也不能把斗争形式的改变误认为斗争的消失。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接、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形而上学割裂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在它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这种只见对立、不见同一或者只见同一、不见对立的观点往往造成思想上的绝对化和片面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的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它是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方法。2.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仅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在内容,而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所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就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或者说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考研辅导班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意义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我们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它还说明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指导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基础。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科学和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考研培训盾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中,人的思维中的矛盾是客观世界矛盾的反映。只要我们从事物的内部,从联系和运动中看事物,就会发现矛盾。“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科学都是研究事物矛盾的,科学每前进一步都是以揭露和认识新矛盾为内容的。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包含矛盾的,因而对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析也是应该分析的,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复杂的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的矛盾,从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从横向讲,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各种运动形式相互区别,就是由各自的特殊矛盾规定的。从纵向讲,一个系统的矛盾的展开和逐步解决都要经历或长或短的过程和阶段,都有其特殊矛盾。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意义就在于,它既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未来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也会层出不穷。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3.矛盾分析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海文钻石卡视频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习题精练】一、单选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居安思危”这种思想,意识到了“安”与“危”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 )A.相互转化 B.相互区别C.相互对立 D.相互作用2.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是( )A.主要矛盾 B.次要矛盾C.矛盾的主要方面 D.矛盾的次要方面3.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②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③实现事物的质变 ④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④ D. ①③④ 二、多选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使自己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2.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挨饿。”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 )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 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C.利己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 D.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E.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E.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4.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E.抽象和具体的关系【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危”,居安时应思危,防止“安”向“危”转化。因此正确答案为A选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相互作用的,但是本题题干的意思是“安”与“危”的相互转化,因此,选项BCD都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是选项A。2.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国共两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国共两党之间虽仍有摩擦,但他们之间的矛盾已是次要矛盾。所以,正确答案为选项B。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矛盾有多对,不止一个,选项CD是相对于一对矛盾而言,因此与题干不符。3.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相教育学考研辅 导互依存,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这是事物发展的重要前提;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②③是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作用的表现。所以,选项ABD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C。二、多选题1. 【答案】ABDE【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各有其重要作用,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全面分析、理解和把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树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辩证思维方法,善于运用这一观点分析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推动事物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1999年,中美两国经过旷日持久的谈判,终于就中国加入WTO达到了“双赢”协议,这是中美双方长期谈判相互斗争的结果,体现了矛盾斗争性的作用,因此应选A。长期的谈判使中美双方认识到,中美双方的发展是互为条件的,是相互促进的,这体现了矛盾同一性的作用,因此应选B。长期谈判还使双方认识到,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这又体现了矛盾同一性的作用,因此应选E。总之,中美双方在谈判中体现了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达到了“双赢”的结果,因此应选D。因为是“双赢”,而不是“单赢”,所以并不体现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与本题中“双赢”不合。所以选项C应予排除。2. 【答案】ABDE【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同一性概念,并涉及到唯物史观部分考点。矛盾的同一性包含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指对立面互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即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第二,指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即相互贯通性。饭店的广告幽默画“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体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相互依存,因此应选A。这幅幽默画也体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具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具有直接利益上的一致性,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人们到饭店用饭是一种商品交换活动(买和卖),产品交换属于生产关系中的重要环节,幽默画体现了商品交换背后的人与人关系,也体现了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因此应选D和E。选项C“利己是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的观点是片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利己”作为人的活动的指导思想属于社会意识,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则属于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在生产力还没有达到充分发展的程度,在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及其影响的条件下,在存在商品交换和劳动还是人的谋生手段的时候,利己思想有其产生、存在的必然性,有着广泛的影响,但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并非一切人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利己为出发点的。3. 【答案】BDE【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原理。该题的目的是考查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在三大规律中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考研 钻石卡规律和范畴的主线,所以,B、D、E三项都是正确的。A项属于否定之否定规律,C项属于量变质变规律。因此,本题中A、C两项不入选。4. 【答案】ABDE【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该题的立意是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白马非马”错误命题,加深对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同范畴的理解,再通过对普遍性和特殊性不同范畴的区别,加深理解“白马非马”命题错误的所在。马是普遍性、共性、一般、抽象,白马是特殊性、个性、个别、具体。“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辩证关系。所以,A、B、D、E四项都是正确的。因为普遍不等于整体,特殊不等于部分,这是不同性质的范畴。所以,C项是错误的。

185 评论

哈布斯窗帘

马原简答题答题技巧:在自考马原的考试中,考生要将观点前置,让老师一眼明了,切忌答错、遗漏要点。同时,逻辑严密,语言通顺也是比较重要的。

自考本科生在作答时要层次分明,叙述清楚,切记不要层次杂乱,表达不清。除此之外,一定要出重点,详略得当。考生对于自己的观点既不可不作任何说明,也不可做过多说明,时刻注意自己所作答的是简答题。

马原单项选择题的自考作答技巧:

首先,自考本科生可以先使用排除法,对于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找出并予以排除,降低干扰性;其次,自考生要仔细审视题干,准确掌握题意,在选择答案时要把选项与题干的题意联系起来思考,因为会有选项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的情况出现。

自考生切记要把所有选项都看一遍,因为命题者有时会把较符合题意的选项放在前面,而把极符合题意的选项放在了后面。

270 评论

相关问答

  • 学信网怎么查不到自考学历证明

    学籍,代表的是学生属于某个学校,在某个学校上学。而自考,是同学自学参加考试,没有志愿填报、录取流程、入学考试,也就不存在入学的说法,所以自考没有学籍。 自考和一

    pan369247787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6
  • 学信网怎么查不到自考学历证明书

    【自考快速报名和免费咨询: 】自考报名对报考人员没有学历和身份限制,但是自考专升本在自考本科毕业前需要提供专科学历进行学历认证,这时候会有很多同学发现自己的大专

    小捞出吱吱吱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8
  • 学信网怎么查不到自考学历证明了

    【自考快速报名和免费咨询: 】自考报名对报考人员没有学历和身份限制,但是自考专升本在自考本科毕业前需要提供专科学历进行学历认证,这时候会有很多同学发现自己的大专

    春天的玉米粒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8
  • 学信网查不到自考学历证明

    自考学历在取得毕业证之后1至2个月能够在学信网查到,如果没有查到可以向所在院校咨询。 自考学历 1、学信网能查到的是个人的学籍和学历相关内容,自考没有在线学籍,

    呵呵呵达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8
  • 学信网查不到自考学历证明书

    自考学历在学信网查询不到最常见的一种原因就是毕业时间过短,自考学历信息在学信网上查询的时间也是有所规定的,自考考生需要在通过全部科目,符合毕业申请条件下申请毕业

    猪猪爱吃草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