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初中化学自学考试答案解析

初中化学自学考试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

初中化学自学考试答案解析

2020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中)参考答案与解析

【来源于网络】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21.【参考答案】

(1)①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加;②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缓慢增加;③T<24℃时,相同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T>24℃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2)①结果及变化趋势简洁明了。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等特点。统计图可以使复杂的统计数字简单化、通俗化、形象化,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比较;②便于理解数据关系。可直观展示统计信息变化规律,便于知识挖掘和直观感受信息结果。

22.【参考答案】

(1)概念形成策略的一般步骤为:呈现实例→确认概念→强化练习→发展思维技巧。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

呈现实例:利用教材中红磷的燃烧和铁与硫酸铜的反应两个探究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再利用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的实验探究,发现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得出相矛盾的结论,分析原因是因为有气体生成,且为开放的空间,进一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确认概念:动画展示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微观示意图,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确认概念。

强化练习:呈现质量守恒定律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

发展思维技巧:通过例题讲解判断质量守恒的方法。如: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质量不变等。

(2)概念同化,指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它的基本形式包括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概念图策略是一种关于概念知识、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系统结构、计划流程等的图形化表征方式,能够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中构建“概念图”的具体策略是:设计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衔接知识、疏通思路;组织概念网络,促进新旧知识同化;反思评价,修正、发展知识结构;变式练习应用概念,强化理解。概念图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化学知识认知结构,从而使其转化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实现由“学会”转为“会学”。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23.【参考答案】

(1)正确答案为D。

(2)学生选错可能是因为:

①没有认识到实验中所取红磷的量不足时,会导致装置内氧气不能全部消耗,因此使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会小于五分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①不正确。

②没能准确的分析没有塞紧瓶塞造成的后果,也就没能分析得到若未塞紧瓶塞,实验装置漏气,会使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五分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②不正确;

③没能分析清楚实验前若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会造成的后果,因为弹簧夹没有夹紧会导致实验中装置内的气体受热膨胀而逸出,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会大于五分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③不正确;

④分析时,没能清楚插入燃烧匙太慢的后果,也就没有意识到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因此测定氧气体积分数增大,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④不正确;

以上即为学生选择错误的可能原因。

(3)通过本道题,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有:

①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大约为五分之一;

②进行该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比如必须保证红磷过来以保证氧气消耗完全,为了避免集气瓶中气体逸出,操作必须要快一些;

③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可以根据这一现象判断压强的变化情况,同时也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学习到的技能如下:

①实验仪器的组装与气密性检验技能;

②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基本实验操作,比如红磷的点燃操作、弹簧夹的使用等;

③实验探究与质疑能力,能够根据实验自主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并且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在经过与其他小组进行对比之后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加以改善;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共20分)

24.【参考答案】

(1)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对微观世界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是学生走进微观世界的第一步,该部分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此外,改部分的教学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2)实验1观察酚酞溶液在蒸馏水中的颜色是对比方法的引导;实验2观察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色的实验是知识的铺垫。这样可以降低探究的难度。实验3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分子不断运动的性质。

以上实验探究过程中才用了实验、对比、分析、归纳、抽象等科学方法。

(3)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究、思考的过程等。

教师在讲授时并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授,将分子的性质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发现,从而从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同时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由学生自主学习,参与知识生成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学生情感体验;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计题(本大题1小题,共30分)

25.【参考答案】

(1)第一、【实验9-5】和【实验9-6】能够建立教学逻辑体系。首先,通过【实验9-5】和【实验9-6】来讨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结合实验说明: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然后,结合【实验9-6】中硝酸钾晶体的析出介绍了结晶现象。最后,结合【实验9-5】【实验9-6】,总结了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

第二、【实验9-5】和【实验9-6】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其中【实验9-5】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溶质溶解是有限度的,而【】实验9-6】能够说明温度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影响。

第三、实验教学符合新课标的探究理念,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实验探究,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进一步提升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理解其含义,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加强对知识的迁移,达到学以致用。

3.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中,感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体会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较强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含义。

【难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教师提问:日常生活中在水中不断的加入糖会有什么现象产生?为什么会出现不再溶解的现象?

(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指导学生进行实验9-5、9-6实验。要求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按照活动小组,根据任务安排进行动手实验。

教师总结:结合上述实验现象,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师提问:请学生根据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含义的理解,对上述实验中溶液的状态试着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全部溶解。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只有部分溶解,此时是饱和溶液。然后再加入15mL水,因为又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所以此时为不饱和溶液。

教师提问: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学生回答: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①加入溶质;②降温;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①增加溶剂;②升温。

教师说明: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三)拓展提升

提出问题:在大箩卜上挖一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将食盐水倒出来,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在倒出的溶液中还可以溶解少量食盐。这说明( ).

A.倒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B.倒出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原溶液中溶剂多了 D.原溶液中溶质少了

【答案】AC。

(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

作业:思考“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

初三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u—64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变化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 B、食物腐烂 C、金桂飘香 D、尘土飞扬 2、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食盐 B、空气 C、白酒 D、干冰 3、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燃烧时,主要反应为:5O2 + X 3CO2 + 4H2O,由此可知X的化学式为( ) A、CH4 B、C2H4 C、C3H8 D、C3H8O 4、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甲烷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氮气 5、下列食物中主要富含蛋白质的是( ) 6、下列化肥中,从外观即可与其他化肥相区别的是( ) A、硝酸钾 B、碳酸铵 C、氯化钾 D、磷矿粉 7、保护环境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 B、合理使用农家肥和化肥 C、推广使用一次性木质筷子 D、禁止焚烧秸杆 8、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是的( ) A、蔗糖 B、面粉 C、植物油 D、钡餐 9、2008年9月,三鹿婴幼儿奶粉因新增三聚氰胺)C3H6N6)致使一些婴幼儿患肾结石病。下列关于三聚氰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三聚氰胺由碳、氢、氮三个元素组成 B、三聚氰胺中碳、氢、氮质量比为1:2:2 C、三聚氰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6.7﹪ D、三聚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g 10、下列化学知识运用错误的是( ) A、施加熟石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 B、用氢氧化钠溶液清除餐具上的油污 C、用活性炭可除去冰箱异味 D、被雨淋溼的脚踏车应立即擦干以防生锈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合金、合成材料、合成橡胶等都是重要的有机合成材料 B、“白色污染”是指白色塑料袋造成的污染 C、用甲醛浸泡水产品以达到保鲜的目的 D、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 12、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好酒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D、空气是混合物——空气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13、只用水不能区分各组物质(物质均为固体)的是( ) A、生石灰、氯化钠 B、碳酸钙、氢氧化钠 C、苏打、小苏打 D、硝酸钾、硝酸铵 14、下列离子能在PH = 12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SO42-、NO3-、K+、H+ B、Na+、Cl-、OH-、Al3+ C、Cl-、NO3-、K+、Na+ D、Ag+、Cl-、CO32-、K+ 15、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a g氯酸钾与b g二氧化锰充分反应得到c g氧气,残留固体质量为d g,则d = a –c B、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固体,升温,硝酸钾固体质量增加 C、将100mL酒精与100mL水混合,能形成200mL溶液 D、向1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中加入10mL蒸馏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g 16、文文的家庭化学实验室有如下物品:①试管 ②烧杯 ③煤气和煤气炉 ④托盘天平⑤筷子 ⑥铁钉 ⑦食盐 ⑧食醋 ⑨石灰水 ⑩牵牛花汁 ⑾水 ⑿饮料吸管 ⒀胶头滴管⒁小勺。只利用这些物品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 A、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拨出的气体中CO2含量的不同 B、探究牵牛花汁是否可作指示剂 C、探究加速食盐溶于水的有效方法 D、探究铁钉锈蚀的条件 17、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的CO2,发生如下反应:Ca(OH)2 + CO2 = CaCO3↓+ H2O , CO2 + CaCO3 + H2O = Ca(HCO3)2 ,Ca(HCO3)2易溶于水。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 18、如图甲、乙两个装置均可通过胶头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加某种液体,达到使气球鼓起起的目的,锥形瓶和胶头滴管放入物质正确的一组是( )

序号 A B C D 装置名称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锥形瓶内物质 HCl气体 NaCl固体 CaCO3 固体NaOH NH3 Cu CO2 锌粒 胶头滴管中物质 NaOH溶液 H2O 稀盐酸 H2O H2O 稀盐酸 NaOH溶液 稀硫酸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4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5分) 19、(4分)某天然矿泉水的主要成份如下,请认真阅读后填空。 主要成分(mg/L): 碳酸氢根(HCO3-):173—205 氯离子(Cl-):1.0—8.0 硫酸根(SO42-):16.08—19.52 钠离子(Na+):8—50 镁离子(Mg2+):2.5—12.5 PH值:7.8±0.5 (1)“SO42-”中数字“2”的含义是 。 (2)该矿泉水显 性(填“酸”、“碱”或“中”)。 (3)日常生活中用 区别软水和硬水,可通过 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0、(4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元素知识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表包含部分元素的相关资讯,完成以下填空: (1)1869年,科学家 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2)请画出17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该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3)上表中最活泼的金属元素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 (填化学式)。 21、(6分)构建知识网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右图是关于铁化学性质的知识网路(“→”表示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其中B是密度最小的气体,C为红色固体单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物质的化学式为 。 (2)B物质的一种用途是 。 (3)反应②还需要的一种反应物是 (填化学式)。 (4)写出反应③的方程式,并注明基本反应型别: ( )。 22、(4分)请仔细观察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你可得到:同一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的变化规律是 。 (2)已知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条件下可发生化学反应。甲、乙两同学对该反应的生成物有不同观点。甲同学认为生成物为CuSO4和H2O,乙同学认为生成物为CuSO4、SO2和H2O。请结合资讯书写出你认为正确的反应方程式 , 被还原的物质是 。 23、(3分)经过一年化学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快慢、现象、生成物等与反应物的量有着密切关系。请各举一例说明: (1)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 。 (2)反应物的量不同,反应现象可能不同 。 (3)反应温度不同,反应速率可能不同 。 24、(4分)请分别用一种试剂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杂质(假设所选试剂与杂质恰好完全反应)。 物质 杂质 除杂质所用试剂(填化学式) (1) CO CO2 (2) NaCl Na2CO3 (3) C CuO (4) KCl Fe2(SO4)3 三、实验设计与探究题(本大题共13分) 25、(5分)现有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回答问题: (1)在加入药品之前应对实验装置进行 。 (2)可用于实验室制备和收集O2的一套装置是(填字母番号) 。写出用此装置制备O2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 (3)若选用A装置制备气体时应考滤的因素是 。 26、(8分)已知Cl2通入水中形成的溶液叫氯水。发生的反应为: Cl2 + H2O = HCl + HclO(次氯酸)、 2HClO 2HCl + O2↑。 (1)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2)将氯水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溶液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任写一个体现该溶液化学性质的方程式: 。 (3)往新制氯水中放入一小块红色布条,一段时间后观察,红布条褪色。请对此现象进行探究(只需提出假设、方案,不需要说出方案实施的具体结果)。 假设一:生成的HClO使红布条褪色 方案一:往新制备的HClO溶液中放入一小块红布条,一段时间后观察布条颜色变化。 假设二: 。 方案二: 。 假设三: 。 方案三: 。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6分) 27、(6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体验“工业冶炼金属”的过程。在实验室做了CO还原CuO的实验,他们称得装有CuO粉末的试管重42g,反应完全后,恢复到室温称量,试管和固体残留物共重40.4g,并收集到CO2 4.4g,请你和他们一起计算: (1)42g – 40.4g = 1.6g,1.6g表示 的质量。 (2)该反应制得铜的质量为多少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C 4、A 5、A 6、D 7、C 8、A 9、C 10、B 11、D 12、B 13、C 14、C 15、D 16、D 17、A 18、D 二、填空题 19、(1)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2)碱 (3)肥皂水 加热煮沸 20、(1)门捷列夫 (2) 得到 (3)Na2O(Na2O2) 21、(1)Fe3O4 (2)冶炼金属(作燃料等) (3)C(或CO或H2) (4)Fe + CuSO4 = FeSO4 + Cu 置换反应 22、(1)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2)Cu + 2H2SO4(浓) CuSO4 + SO2↑+2 H2O 浓硫酸 23、(1)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 (2)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3)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和加热的条件下分解速率不同 24、(1)NaOH (2)HCl (3) H2SO4 (4)Ba(OH)2 (其它答案合理也给分) 三、实验设计与探究 25、(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AC或AE (BC或BE) 方程式略 (3)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要加热 26、(1)+1 (2)HCl Zn + 2HCl = ZnCl2 + H2↑等 (3)假设二:生成的HCl使红布条褪色 方案二:往盐酸溶液中放入一小块红色布条,一段时间后观察布条颜色变化 假设三:水使红布条褪色 方案三:往水中放入一小块红色布条,一段时间后观察布条颜色变化(其它答案合理也给分) 四、计算题 27、(1)反应的CuO中氧元素(其它答案合理也给分) (2)6.4g

答案A 解析如下 CO2+Ca(OH)2=CaCO3↓+H2O 生成白色沉淀CaCO3总的的物质的量为n(CaCO3)=0.05mol,则CO2的总的物质的量为n(CO2)=0.05mol 设n(Fe2O3)=x mol,n(CuO)=y mol Fe2O3+3CO=2Fe+3CO2 n(Fe)=2x mol,n1(CO2)=3x mol CuO+CO=Cu+CO2 n(Cu)=y mol n2(CO2)=y mol 依题意,列方程组 3x+y=0.05 112x+64y=2.41 解得 x=0.01 y=0.02 所以 a=160×0.01+80×0.02=3.2 选A

依题意得,CO2与CuO的比值为3比5,可知a/(a+b)=3/5可知选C

选B 解析: 已知甲和丁反应有气泡生成,说明甲和丁中有一种物质是盐酸,另一种物质是碳酸钠; (1)盐酸能与本题中的三种物质发生反应,所以甲为碳酸钠,丁为盐酸 (2)氧化铜只与盐酸反应,所以戊为氧化铜 (3)盐酸还与氢氧化钙反应,所以丙为氢氧化钙 (4)二氧化碳可与氢氧化钙反应,所以乙为二氧化碳 所以各物质分别为:甲为碳酸钠,乙为二氧化碳,丙为氢氧化钙,丁为稀盐酸,戊为氧化铜。 A错,甲是盐与丙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 B对,乙与戊都是氧化物:CuO、CO2属于氧化物 C错,丙与丁反应不会生成白色沉淀:Ca(OH)2+2HCl=CaCl2+2H2O D错,丁和戊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CuO+2HCl=CuCl2+H2O是复分解

希望能帮到你

为你解答,请采纳! 向盛有一定量的H2O2溶液的烧杯中加入MnO2 ,但过氧化氢完全分解后氧气的质量保持不变,A正确;向盛有一定量碳酸钙粉末的烧杯中加入稀盐酸会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由于水中含有氧元素,故烧杯中氧元素的质量不会为零,B错误;向等质量的镁、铁两种金属,分别放入同浓度的稀硫酸,因为没有指明硫酸的质量故不能确定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C错误;引燃密闭集气瓶中的木炭,氧气的质量一定,当氧气完全消耗好,木炭不能继续燃烧,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变,D错误。故选A。

1、Zn+H2SO4=ZnSO4+H2->气体,银电极被电镀一层铜; 2、硫酸锌,R、Zn、Cu、Ag a、R>Ag(选a)

分析:A.符合置换反应的条件:单质+化合物=另外一种单质+另一种化合物,所以A是正确的。 B.符合质量守恒,所以正确。 C.错误。原因是:CO+CuO=CO2+Cu D.错误。原因反例:Fe+CuSO4=FeSO4+Cu

22% 金属与酸根的质量比是25/(100-25-35)=25/40 当金属的质量分数为30时,金属的质量与酸根的质量比为30/(30×40/25)=30/48 那么盐中对的质量分数我100-30-48=22(%)

1. 反应物质等式左右质量守恒每6gA,8gB生成9gD5gC 等比计算得15gC,B质量就是24g 2. 同样等式左右质量守恒A10g,B?反应生成4gD,8gC B质量是2g A:B=5:1

.A、B、C、D、E分别是常见的酸、碱、盐,已知A是含钠元素的化合物,E是蓝色沉淀。它们之间有如下关系: (1)2A+B C+2H2O (2)C+D BaSO4↓+2A (3)D+CuSO4 BaSO4↓+E↓ 根据上述资讯,推断各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A、B、C、D、E、F六种化合物,它们在溶液中可发生如下反应:⑴B+A→C+H2O; ⑵C+KOH→D↓+E; ⑶E+AgNO3→F(白色)↓+KNO3; E中加入Ba(NO3)2溶液,无明显现象,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B可能是碱性氧化物 B.D不一定是碱 C.F一定是氯化银 D.B与A的反应一定属于中和反应 已知A、B、C、D、E、F6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 (1) A+B→C+H2O (2) (2)C+KOH→D↓(蓝色)+E (3) B+D→C+H2O (4) (4)E+BaCl2→F↓(白色,不溶于稀硝酸)+KCl 根据上述变化关系,推断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A ;B ;C ; D ;E ;F 。 先传这几个,有时间再给你传吧!

1.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小卷答案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小卷答案 1.一些初中化学基础题 1.远古植物的遗体埋于地下,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千万年才形成的2.远古动植物……3.增大接触面,加快反应速率4.温度,溶剂的浓度,溶质的浓度,大气压强5.Fe3O4+2C=3Fe+2CO2↑(条件是高温) Fe3O4+4CO==3Fe+4CO2 6.铝 锌7.含铁的质量分数高,含有害元素少,开采量大 8.先撤酒精灯,后撤导管。 目的是要防止生成的炙热铁与空气接触,重新被氧化成氧化铁,红褐色的固体逐渐变成黑色的固体,水槽有气泡逸出Fe2O3+3CO=2Fe+3CO2(条件为加热)。 2.初中化学基础知识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OH-);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如Cl-- 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3.初中化学试题 选择题 1.考查关于化学基本概念知识的选择题 这类选择题考查考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解和运用情况.其中一类是考查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的内涵是否掌握得准确、严格.所谓概念的“内涵”,就是在学习化学概念时,通常所说的“定义”. 例如:原子是 [ ] A.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 B.物理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C.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不能再分的微粒 本题的题干——“原子是(什么)”,说明题目考查的是原子的定义.正确地回答本题,要求考生必须准确地掌握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还应能够正确地区分原子和分子这两个容易混淆的重要概念.否则,就有可能错选为D,或错选为A和B. 另一类题目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适用范围(即所谓概念的“外延”)掌握得是否正确. 例如: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A.白磷在空气中自燃 B.干冰在室温时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C.用盐酸除去铁锈 D.加热蓝色胆矾变成白色粉末 本题考查学生能否运用物理变化的概念正确认识选项中所给出的四个变化,判断出哪个选项属于物理变化.要求学生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物理变化(即物理变化的定义),其次要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这是关键),最后要从选项中识别出“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B.当然,如果考生达到了熟练掌握以上三点要求,并且对于某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能够迅速作出判断(如“同一物质的三态变化肯定属于物理变化”等),则能更快地得出本题答案. 有些选择题考查了学生能否清楚地从不同角度掌握同一个概念. 例如:关于H2S、H2O、H2SO4、H2四种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都含有氢元素 B.氢元素都以化合态存在 C.氢元素的化合价都相同 D.都含有两个氢原子 在题干所给的四种物质中,前三种为化合物,第四种为单质,所以学生能比较明确地否定选项B和C.但对A和D这两个叙述,会有一部分学生识别不清楚.正确地回答本题,要求考生在考试时应认真、仔细审题;同时对于物质的组成的叙述,必须分清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角度进行的.本题的题干中说“四种物质显然是从宏观角度,所以对应的正确答案应选“元素”——A,也是从宏观角度叙述物质组成的.对于答案D,若将题干加以修改,就是正确答案了:“四种物质的一个分子中”,“都含有两个氢原子.” 又如,在CO2、SO2和NO2分子中含有一样多的是 [ ] A.氧元素 B.氧原子 C.氧化子 D.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因为题干中说“在……分子中……”(微观),所以应从微观角度确定正确答案B. 有些选择题在一个题中考查多个概念的知识点. 例如:下列物质中,具有还原性的单质是 [ ] A.一氧化碳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碳 这个题既考查对有还原性的物质的掌握情况,又考查能否区分单质和化合物.选项中有还原性的物质是A、D;其中属于单质的是D.由于本题所属的大题开头,在提示性说明中指出“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而选项的顺序中又把“一氧化碳”放在A,如果考生审题不细心,将“单质”误认为“物质”,或仅看到“具有还原性”就答题,很可能选A丢D,使本题不能得分. 又如,在t℃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x克,蒸干后得不含结晶水的晶体y克,则该物质在t℃时的溶解度和t℃时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应是哪组表达式 [ ]这个题同时考查学生对溶解度和质量分数两个概念的掌握情况.正确回答本题,首先应掌握溶解度、质量分数的概念;其次要认真审题,搞清楚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和求解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题中溶液、溶剂、溶质三者的质量关系弄清楚. 溶液质量:x克 溶剂质量:(xy)克 溶质质量:y克 设溶解度(t℃)为S, 溶质 溶剂 y xy S 100同选项A一致. 再求质量分数: 也同选项A一致.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 2.考查关于化学基本理论的选择题 这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初中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对有关规律的应用能力. 例如: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 ] 题目中让指出表示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考生应了解构成物质的几种基本微粒——分子、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等;还要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分子和原子是不带电的,因而微粒中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应相等;阳离子和阴离子是带电微粒,其中的质子数大于电子数的是阳离子(如选项中的B),而电子数大于质子数的是阴离子,即本题正确答案是C. 这类选择题中,有些考查学生对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最外层电子排布相同或有某种变化规律的微粒是否能够识别. 例如:下列各组微粒中,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结构相同的是 [ ] A.F的Na B.Mg和S2 C.O2-和Na+ D.Cl和S 考生要对核电荷数为1~18的各元素原子结构及其简单离子的结构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才能正确地回答此题.氖的核电荷数是10,其原子核外电子分别排布在K层和L层,K层有2个电子,L层有8个电子.符合题干要求的微粒应是原子核外有两层电子的非金属元素(如F、O、N等)的阴离子,或原子核外有三层电子的金属元素(如Na、Mg、Al等)的阳离子.因此,只有答案C符合题意. 从另一角度来考虑这个题目,可能会更快地得出正确答案:其他元素构成的微粒,由于核电荷数与氖不同,而核外电子排布又与氖原子。 4.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 + CD = AD + 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 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23、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4、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 + Cl - HNO3==H+ + NO3- H2SO4==2H+ + 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 + OH - NaOH==Na+ + OH - Ba(OH)2==Ba2+ + 2OH -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 + NO3- Na2SO4==2Na+ + SO42- BaCl2==Ba2+ + 2Cl - 25、酸性氧化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6、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 .10H2O、CuSO4 . 5H2O) 27、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 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28、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基本知识、理论: 1、空气的成分:氮气占78%, 氧气占21%, 稀有气体占0.94%, 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与杂质占0.03% 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NO2 、CO、SO2、H2S、NO等物质 3、其它常见气体的化学式: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 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氢根)、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课本P。

方程式为:2C2H5OH+5O2=2CO2+6H2O+2CO(方程式中间的数字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解:设同时产生一氧化碳的质量为x 2C2H5OH+5O2=2CO2+6H2O+2CO 88 56 176 x 88/56=176/x x=56×176/88 x=9856/88 x=112 答:. .. ...................

中药化学自考试题答案解析

2020年自考备考已经开始,自考历年真题对考生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资料,考前每道真题至少要做1-2遍才会事半功倍。网给大家整理了 2020年8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自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起来试试吧!

解析

A.事物的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B.事物的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C.事物的量没有发生巨大变化

D.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表明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参见教材P65。

平时课堂时注意点,多看看有关医学的书籍,这样应该就能过了但也得看你的运气!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教材答案从哪找,自考教材答案在哪找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自考对答案在哪里自考的答案各个省都没有公布的,考试答案都在教材上,需要自己把它找出来。自考的复习方法:1、网上下载历年试卷和考试大纲,把答案在教材书上找出来。因为自考试题是从题库中出来的,往往会反复考到,只要把这些题目都背下来,一般及格没有问题。2、根据大纲复习,要求识记和掌握的重点背下来,就可以有好的成绩。3、考试时,要把名词解释当简答题回答,凡是能记住的内容只要卷面允许,都写上去。4、自考的题目范围广,但难度不大,所以要记住的内容比较多。自学考试学习方式灵活、工学矛盾小、费用低,实行“宽进严出”,“教考分离”,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均可参加自学考试。自学考试采用学分累计的方式逐步完成学业,学习者完成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并取得合格成绩,完成毕业论文或其他教学时间任务,思想品德鉴定合格者准予毕业取得相应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自考试卷答案在哪找中国教育在线。自考考试试卷答案可以登录中国教育在线查找。作为专门的在线教育平台,中国教育在线的备考指导栏目就专门收录有自考的历年真题和模拟练习题,还有备考的知识点指导。自考会计有哪些教材?你可以上你所在省的自考网上看一下上面都有介绍哪个学校开考该专业,考该专业要考哪些具体课程的详细介绍自考真题那里找答案啊?重庆的自考全国考办自2002年起不再公布答案,可以通过购买相关辅导书得到更多历年试题的解析————《徐州方舟教育》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专业名称:中药学 专业代码:100802学科门类:医学药学类主考学校:福建中医学院学历层次:本科段开考方式:面向社会,开考体制改革试点序号 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教材名称 编著者 出版社 版次 1 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王顺生李 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2 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卫兴华赵家祥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3 0015 英语(二) 14 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上,下册) 高远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4 3034 药事管理学 3 药事管理学 吴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年版 5 3047 分析化学(二) 8 分析化学(上、下册) 黄世德 梁生旺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年版 3048 分析化学(二)(实践) 2 6 3049 数理统计学 4 中医药统计学 周仁郁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年版 7 3050 药理学(三) 5 药理学 吕圭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年版 3051 药理学(三)(实践) 1 8 3052 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 6 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 刘落宪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年版 9 3053 中药制剂分析 4 中药制剂分析 梁生旺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年版 10 3054 中药制剂分析(实践) 2 6999 毕业论文(答辩) 0 学分 55 加考课程 3046 中药药理学 4 中药药理学 沈映君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7年版 2974 中药学(一) 6 中药学(一) 张廷模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0年版 3038 中药化学 6 中药化学 肖崇厚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7年版 3039 中药化学(实践) 2 3040 中药鉴定学 7 中药鉴定学 李家实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6年版 3041 中药鉴定学(实践) 2 注意:实践的考试一般只有在所实践课程的理论过了才可以考。我目前是在考福建中医学院的中药学本科。如果你买到的教材是正规的话,书的背后都有该课程的考试大纲,同时教材的封面都会写该课程的编码。

中药化学自考试题答案及解析

周转材料的摊销方法和会计处理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多次使用,并不改变其原有的实物形态,其价值逐渐转移到工程成本中去。周转材料的摊销方法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多次使用,并不改变其原有的实物形态,其价值逐渐转移到工程成本中去,因此,企业应根据周转材料的具体使用情况,采取合适的摊销方法进行价值摊销。按财会〔2003〕27号文件颁布的(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规定对周转材料的摊销方法可以采用一下几种方法:(一)一次摊销法“一次摊销法”是指在领用周转材料时,将其全部价值一次计入成本、费用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易腐、易糟的周转材料,如安全网等。(二)分期摊销法“分期摊销法”是根据周转材料的预计使用期限分期摊入成本、费用。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经常使用或使用次数较多的周转材料,如脚手架、跳板、塔吊轨及枕木等。其计算公式如下:周转材料每期摊销销额=周转材料计划成本×(1-残值占计划成本%)/预计使用期限[例1]某工程领用脚手架一批,计划成本10000元,预计使用16个月,预计残值率为10%,计算本月周转材料摊销额。周转材料每月摊销额=10000×(1-10%)/16=562.5(元)。(三)分次摊销法“分次摊销法”是根据周转材料的预计使用次数将其价值分次摊入成本、费用。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使用次数较少或不经常使用的周转材料,如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所使用的定型模板和土方工程使用的挡板。其计算公式如下:周转材料平均每次摊销额=周转材料计划成本×(1-残值占计划成本%)/预计使用次数周转材料本期摊销额=本期使用次数×周转材料平均每次摊销额[例2]某工程领用定型模板一批,其计划成本8000元,预计残值率为10%,预计使用6次,本月使用2次,计算本月周转材料摊销额。周转材料平均每次摊销额=8000×(1-10%)/6=1200(元)。周转材料本月摊销额=2×1200=2400(元)。(四)定额摊销法“定额摊销法”是根据实际完成的实物”工程量和预算定额规定的周转材料消耗定额,计算确认本期摊入成本、费用的金额。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模板的周转材料。其计算公式如下:周转材料本期摊销额=本期实际完成的单位工程量×单位工程量周转材料的消耗定额[例3]某施工单位现场预制混凝土构件,领用木板一批。根据预算定额规定,完成每立方米工程量木模板的消耗定额为80元,本月实际完成100立方米。计算本月木模板摊销额如下:本月周转材料摊销额=100x80=8000(元)。以上介绍了周转材料摊销的几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无论采用哪几种方法摊销,都不能与实际损耗完全一致,这是由于施工企业都是露天作业,周转材料的使用、堆放都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另外,施工过程中安装拆卸的技术水平、工艺水平,都对周转材料的使用寿命影响很大。因此,企业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对周转材料进行摊销,都应在工程竣工时或定期对周转材料进行盘点,以调整各种摊销方法的计算误差,确保工程或产品计算的正确性周转材料的会计处理一、本科目核算企业能够多次使用,并可基本保持原来的形态而逐渐转移其价值的各种周转材料的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二、本科目应当按照周转材料的种类分别“在库”、“在用”和“摊销”进行明细核算。三、周转材料的主要账务处理。(一)企业购入、自制、委托外单位加工完成并已验收入库的周转材料等,比照“原材料”科目进行处理。 (二)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对周转材料采用一次转销法、分期摊销法、分次摊销法或者定额摊销法。1.一次转销法,一般应限于易腐、易糟的周转材料,于领用时一次计入成本、费用。2.分期摊销法,根据周转材料的预计使用期限分期摊入成本、费用。3.分次摊销法,根据周转材料的预计使用次数摊入成本、费用。4.定额摊销法,根据实际完成的实物工作量和预算定额规定的周转材料消耗定额,计算确认本期摊入成本、费用的金额。(三)领用、摊销和退回周转材料时,采用一次转销法的,领用时应按其账面价值,借记“工程施工”等科目,贷记本科目。采用其他摊销法的,领用时应按其账面价值,借记本科目(在用),贷记本科目(在库);摊销时应按摊销额,借记“工程施工”、“销售费用”等科目,贷记本科目(摊销);退库时应按其价值,借记本科目(在库),贷记本科目(在用)。(四)周转材料报废时,采用一次转销法的,应按报废周转材料的残料价值,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工程施工”等科目。采用其他摊销法的,按应补提摊销额,借记“工程施工”等科目,贷记本科目(摊销);按报废周转材料的残料价值,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工程施工”等科目,同时按已提摊销额,借记本科目(摊销),贷记本科目(在用)。(五)采用计划成本进行周转材料日常核算的,月末结转领用周转材料应分摊的成本差异,借记“工程施工”、“销售费用”等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做相反的会计分录。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在库周转材料的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以及在用周转材料的摊余价值¥5.9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立即获取周转材料摊销方法和会计处理周转材料的摊销方法和会计处理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多次使用,并不改变其原有的实物形态,其价值逐渐转移到工程成本中去。周转材料的摊销方法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多次使用,并不改变其原有的实物形态,其价值逐渐转移到工程成本中去,因此,企业应根据周转材料的具体使用情况,采取合适的摊销方法进行价值摊销。按财会〔2003〕27号文件颁布的(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规定对周转材料的摊销方法可以采用一下几种方法:第 1 页(一)一次摊销法“一次摊销法”是指在领用周转材料时,将其全部价值一次计入成本、费用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易腐、易糟的周转材料,如安全网等。(二)分期摊销法“分期摊销法”是根据周转材料的预计使用期限分期摊入成本、费用。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经常使用或使用次数较多的周转材料,如脚手架、跳板、塔吊轨及枕木等。其计算公式如下:周转材料每期摊销销额=周转材料计划成本×(1-残值占计划成本%)/预计使用期限展开全文免费读周转材料摊销方法...全文限免导长图转存到网盘发送至微信下载文档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版本号8.0.70 隐私政策 权限说明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专属归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第 2 页为您精选周转材料摊销方法...会员文档191篇超实用的敬语练习大全3316人阅读广东省自考《销售业务管理10423》试题及答案(2017年1月)2249人阅读债券价格及收益率1142人阅读金融法语词汇1367人阅读获取全部文档6563人在看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周转材料的摊销方法属于会计估计还是会计政策文件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习题答案 - 百度文库4.1分1002阅读周转材料的常用的几种摊销方法 - 百度文库4.0分2011阅读值得一读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习题及答案 - 百度文库4.1分7519阅读热度TOP剩余15篇精选文档前往APP一键获取全部合集相关文档超实用的敬语练习大全免费获取全文广东省自考《销售业务管理10423》试题及答案(2017年1月)免费获取全文债券价格及收益率免费获取全文金融法语词汇免费获取全文中医执业药师中药化学重点及考点总结2815人已阅读行业好评行政事业单位坏帐的处理2352人已阅读绝绝子小悦悦事件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分析1000人已阅读员工消防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1030人已阅读电子数据取证该怎么做才好?1714人已阅读人工智能试题答案合并修改2056人已阅读常见职业病防治知识2576人已阅读房屋墙体裂缝和成因1000人已阅读《导游业务》考试章节重点总结2254人已阅读2022-2023年副主任医师(副高)-中医内科学(副高)考试题库全真模拟卷3套(含答案)试卷号102804人已阅读ECMO中的抗凝学习2275人已阅读查看更多

周转材料的摊销方法和会计处理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多次使用,并不改变其原有的实物形态,其价值逐渐转移到工程成本中去。周转材料的摊销方法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多次使用,并不改变其原有的实物形态,其价值逐渐转移到工程成本中去,因此,企业应根据周转材料的具体使用情况,采取合适的摊销方法进行价值摊销。按财会〔2003〕27号文件颁布的(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规定对周转材料的摊销方法可以采用一下几种方法:(一)一次摊销法“一次摊销法”是指在领用周转材料时,将其全部价值一次计入成本、费用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易腐、易糟的周转材料,如安全网等。(二)分期摊销法“分期摊销法”是根据周转材料的预计使用期限分期摊入成本、费用。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经常使用或使用次数较多的周转材料,如脚手架、跳板、塔吊轨及枕木等。其计算公式如下:周转材料每期摊销销额=周转材料计划成本×(1-残值占计划成本%)/预计使用期限[例1]某工程领用脚手架一批,计划成本10000元,预计使用16个月,预计残值率为10%,计算本月周转材料摊销额。周转材料每月摊销额=10000×(1-10%)/16=562.5(元)。(三)分次摊销法“分次摊销法”是根据周转材料的预计使用次数将其价值分次摊入成本、费用。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使用次数较少或不经常使用的周转材料,如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所使用的定型模板和土方工程使用的挡板。其计算公式如下:周转材料平均每次摊销额=周转材料计划成本×(1-残值占计划成本%)/预计使用次数周转材料本期摊销额=本期使用次数×周转材料平均每次摊销额[例2]某工程领用定型模板一批,其计划成本8000元,预计残值率为10%,预计使用6次,本月使用2次,计算本月周转材料摊销额。周转材料平均每次摊销额=8000×(1-10%)/6=1200(元)。周转材料本月摊销额=2×1200=2400(元)。(四)定额摊销法“定额摊销法”是根据实际完成的实物”工程量和预算定额规定的周转材料消耗定额,计算确认本期摊入成本、费用的金额。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模板的周转材料。其计算公式如下:周转材料本期摊销额=本期实际完成的单位工程量×单位工程量周转材料的消耗定额[例3]某施工单位现场预制混凝土构件,领用木板一批。根据预算定额规定,完成每立方米工程量木模板的消耗定额为80元,本月实际完成100立方米。计算本月木模板摊销额如下:本月周转材料摊销额=100x80=8000(元)。以上介绍了周转材料摊销的几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无论采用哪几种方法摊销,都不能与实际损耗完全一致,这是由于施工企业都是露天作业,周转材料的使用、堆放都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另外,施工过程中安装拆卸的技术水平、工艺水平,都对周转材料的使用寿命影响很大。因此,企业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对周转材料进行摊销,都应在工程竣工时或定期对周转材料进行盘点,以调整各种摊销方法的计算误差,确保工程或产品计算的正确性周转材料的会计处理一、本科目核算企业能够多次使用,并可基本保持原来的形态而逐渐转移其价值的各种周转材料的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二、本科目应当按照周转材料的种类分别“在库”、“在用”和“摊销”进行明细核算。三、周转材料的主要账务处理。(一)企业购入、自制、委托外单位加工完成并已验收入库的周转材料等,比照“原材料”科目进行处理。 (二)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对周转材料采用一次转销法、分期摊销法、分次摊销法或者定额摊销法。1.一次转销法,一般应限于易腐、易糟的周转材料,于领用时一次计入成本、费用。2.分期摊销法,根据周转材料的预计使用期限分期摊入成本、费用。3.分次摊销法,根据周

法的社会价值和基本价值是() A.正义价值 B.利益价值 C.秩序价值 D.自由价值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法的秩序价值是法自身意义上的价值,这是法的社会价值和基本价值。 网我精心为广大自考学员整理的相关历年试题及答案解析,想了解相关自考试题请持续关注网校。

周转材料的摊销方法属于会计估计

中药化学自考试题答案解析网盘

☆ 考点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中药之所以能够防病治病,其物质基础在于所含的有效成分。如淀粉、树脂、叶绿素等一般被认为是无效成分或者杂质。 从药材中提取活性成分的方法有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及升华法等。一般用溶剂法提取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有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等。 1.浸渍法:是在常温或温热(60~80℃)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浸渍药材以溶出其中成分的方法。本法适用于有效成分遇热不稳定的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中药的提取。 2.渗漉法:是不断向粉碎的中药材中添加新鲜浸出溶剂,使其渗过药材,从渗漉筒下端出口流出浸出液的一种方法。 3.煎煮法:是在中药材中加入水后加热煮沸,将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的方法。此法简便,但含挥发性成分或有效成分遇热易分解的中药材不宜用此法。 4.回流提取法:是用易挥发的有机溶剂加热回流提取中药成分的方法。但对热不稳定的成分不宜用此法。 5.连续回流提取法:弥补了回流提取法中溶剂消耗量大,操作繁杂的不足,实验室常用索氏提取器来完成本法操作。但此法时间较长。 6.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 7.固体物质在受热时不经过熔融直接转化为蒸气,蒸气遇冷后又凝结成固体的现象叫做升华。中药中有一些成分具有升华的性质,能利用升华法直接从中药中提取出来。 ☆☆☆☆考点2: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 1.利用温度不同引起溶解度的改变以分离物质,如常见的结晶及重结晶等操作。理想的溶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不与重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在较高温度时能够溶解大量的待重结晶物质;而在室温或更低温度时,只能溶解少量的待重结晶物质。(3)对杂质的溶解度或者很大或者很小。(4)溶剂 的沸点较低,容易挥发,易与结晶分离除去。(5)无毒或毒性很小,便于操作。 一般可以根据结晶的形态和色泽、熔点和熔距及色谱法来判断结晶纯度。 2.在溶液中加入另一种溶剂以改变混合溶剂的极性,使一部分物质沉淀析出,从而实现分离。常见的如在药材浓缩水提取液中加入数倍量高浓度乙醇,以 沉淀除去多糖、蛋白质等水溶性杂质(水-醇法);或在浓缩乙醇提取液中加入数倍量水稀释,放置。以沉淀除去树脂、叶绿素等水不溶性杂质(醇-水法);或在 乙醇浓缩液中加入数倍量乙醚(醇-醚法)或丙酮(醇-丙酮法),可使皂苷沉淀析出,而脂溶性的树脂等类杂质则留存在母液中等。 3.对酸性、碱性或两性有机化合物来说,常可通过加入酸、碱以调节溶液的pH,改变分子的存在状态(游离型或解离型),从而改变溶解度而实现分离。例如,一些生物碱用酸性水从药材中提出后,加碱调至碱性即可从水中沉淀析出(酸-碱法)。 4.酸性或碱性化合物还可通过加入某种沉淀试剂使之生成水不溶性的盐类等沉淀析出。例如酸性化合物可做成钙盐、钡盐、铅盐等;碱性化合物如生物碱等,则可做成苦味酸盐、苦酮酸盐等有机酸盐或磷钼酸盐、磷钨酸盐、雷氏铵盐等无机酸盐。 ☆ 考点3:液-液分配柱色谱 1.正相色谱与反相色谱:液-液分配柱色谱用的载体主要有硅胶、硅藻土及纤维素粉等。根据烃基(-R)长度为乙基(-C2H5)还是辛基(- C8H17)或十八烷基(-C18H37),分别命名为RP-2、RP-8及RP-18.三者亲脂性强弱顺序如下:RP-18>RP-8>RP-2。 2.加压液相柱色谱:按加压强弱可以分为快速色谱、低压液相色谱、中压液相色谱及高压液相色谱等。 ☆ ☆☆☆☆考点4: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 1.物理吸附基本规律:相似者易于吸附。硅胶、氧化铝因均为极性吸附剂,因此具有以下特点: (1)对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故同为溶质,极性强者将被优先吸附。 (2)溶剂极性越弱,则吸附剂对溶质将表现出越强的吸附能力。溶剂极性增强,则吸附剂对溶质的吸附能力即随之减弱。 (3)溶质即使被硅胶、氧化铝吸附,但一旦加入极性较强的溶剂时,又可被后者置换洗脱下来。 活性炭因为是非极性吸附剂,对非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在水中对溶质表现出较强的吸附能力。 2.极性及其强弱判断:极性强弱是支配物理吸附过程的主要因素。所谓极性乃是一种抽象概念,用以表示分子中电荷不对称的程度,并大体上与偶极矩、极化度及介电常数等概念相对应。 (1)化合物结构中官能团的极性强弱按下图顺序排列: (2)化合物的极性则由分子中所含官能团的种类、数目及排列方式等综合因素所决定。 (3)溶剂的极性可以大体根据介电常数(ε)的大小来判断。常用溶剂的介电常数及其极性排列如下表所示: 3.聚酰胺吸附色谱法:聚酰胺吸附属于氢键吸附,极性物质与非极性物质均可选用,但特别适合分离酚类、醌类、黄酮类化合物。 (1)聚酰胺的性质及吸附原理:商品聚酰胺均为高分子聚合物质,不溶于水、甲醇、乙醇、乙醚、氯仿及丙酮等常用有机溶剂,对碱较稳定,对酸尤其是 无机酸稳定性较差,可溶于浓盐酸、冰乙酸及甲酸。一般认为吸附强弱则取决于各种化合物与之形成氢键缔合的能力。各种溶剂在聚酰胺柱上的洗脱能力由弱至强, 可大致排列成下列顺序:水→甲醇→丙酮→氢氧化钠水溶液→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 (2)聚酰胺色谱的应用:只限于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制备分离。 4.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原理:大孔吸附树脂具有选择性吸附和分子筛的性能。它的吸附性是由于范德华引力或产生氢键的结果,分子筛的性能是由于其本身的多孔性网状结构决定的。 ☆☆☆☆考点5:性状 多数生物碱为结晶状的固体,有一定的熔点,有些为无定形粉末。少数分子较小的生物碱呈液体状态,其分子结构中不含氧原子如烟碱,或氧原子结合为酯 键如槟榔碱等。个别液体状态及小分子的固体生物碱具有挥发性,如麻黄碱;极少数生物碱还具有升华性,如咖啡因、川芎嗪等。 多数生物碱味苦,少数辛辣或具有其他味道,如甜菜碱具有甜味。 绝大多数生物碱为无色或白色,仅少数分子中具有较长共轭体系及助色团的生物碱有颜色,如小檗碱为黄色、药根碱为红色。有的生物碱在可见光下无色,而在紫外光下显荧光,如利舍平。 ☆考点6:旋光性 大多数生物碱的分子结构中含有手性碳原子且结构不对称,因而具有旋光性,且多呈左旋。 生物碱的旋光性受溶剂及pH、浓度等的影响。如麻黄碱在水中呈右旋,而在乙醇、氯仿及苯中则呈左旋。有的生物碱的旋光性可因外消旋化而消失,如洋金花中的莨菪碱外消旋后成消旋的莨菪碱(阿托品)。 生物碱的生理活性与其旋光性密切相关,一般左旋体的生理活性显著,右旋体的活性弱或无活性。如1-莨菪碱的散瞳作用比d-莨菪碱大100倍,去甲 乌药碱仅1-体具强心作用。但也有少数生物碱右旋体的生物活性较左旋体强,如d-古柯碱的局部麻醉作用强于1-古柯碱。 ☆ 考点7:碱性 1.生物碱碱性强弱的表示方法根据Lewis酸碱电子理论:凡是能给出电子的电子受体为碱;能接受电子的电子受体为酸。碱性强弱可用其碱式离解指 数pKb或其共轭酸的酸式离解指数pKa表示。pKa越大,该碱的碱性越强;反之,pKa越小,碱性越弱。根据生物碱的pKa值大小,可将生物碱按碱性强 弱分为:①强碱:pKa>11,如季铵碱、胍类生物碱;②中强碱:pKa8~11,脂胺类、脂杂环类生物碱;③弱碱:pKa3~7,如苯胺类、六元芳氮杂 环类;④近中性碱:pKa<3,如酰胺类、五元芳氮杂环类。 2.生物碱碱性强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生物碱的碱性强弱与其氮原子在分子中的结合状态及其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关。主要影响因素有氮原子的杂化方式、电性效应、空间效应及分子内氢键形式等。 (1)氮原子的杂化方式与碱性的关系:生物碱分子中的氮原子有sp3、sp2和sp三种杂化方式。氮原子的杂化方式与碱性强弱的关系表现为:sp3>sp2>sp。 (2)电性效应与碱性的关系:生物碱分子结构中的电性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能影响氮原子上电子云的分布,因而影响生物碱的碱性大小。 ①诱导效应:生物碱分子中的氮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受到氮原子附近供电基(如烷基)和吸电基(如各类含氧基团、双键、苯基)诱导效应的影响。供电子诱导效应使氮原子上电子云密度增加,碱性增强;吸电子诱导效应使氮原子上电子云密度减小,碱性降低。 ②共轭效应:当生物碱分子中氮原子的孤电子对与π-电子基团共轭时一般使生物碱的碱性减弱。常见的有苯胺和酰胺两种类型。 苯胺型:苯胺氮原子上的孤电子对与苯环兀-电子形成p-π共轭体系后,其碱性较环己胺弱得多。 酰胺型:酰胺中氮原子上的未共用电子对与羰基形成p-π共轭效应,使其碱性极弱,不易与酸成盐。 (3)空间效应与碱性的关系:多数生物碱具复杂的稠环结构,如果分子的立体结构对氮原子产生空间位阻,不利于氮原子接受质子,则生物碱的碱性减 弱,反之则碱性增强。例如,东莨菪碱分子结构中氮原子附近较莨菪碱多连一个6,7位环氧基,对氮原子产生显著的空间阻碍,其碱性较莨菪碱弱,山莨菪碱分子 中的6-OH对氮原子接受质子也产生立体阻碍,但不及东莨菪碱的氧环影响大,故其碱性介于东莨菪碱与莨菪碱之间。 (4)氢键效应与碱性的关系:当生物碱成盐后,N原子附近如有羟基、羰基,并处于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分子内氢键时,其共轭酸稳定,碱性强。 ☆ ☆☆☆考点8:沉淀反应 大多数生物碱在酸水或稀醇中与某些试剂生成难溶于水的复盐或络合物的反应称为生物碱沉淀反应,这些试剂称为生物碱沉淀试剂。 1.常用的生物碱沉淀试剂:常用的生物碱沉淀试剂的名称、组成及反应特征见下表: 2.生物碱沉淀反应的条件及阳性结果的判断 (1)反应条件:生物碱沉淀反应一般在稀酸水溶液中进行。 (2)阳性结果判断:对生物碱进行定性鉴别时,应用三种以上沉淀试剂分别进行反应,如果均能发生沉淀反应,可判断为阳性结果。但需注意,极少数生 物碱不与一般生物碱沉淀试剂反应,如麻黄碱、咖啡碱,需用其他检识反应鉴别;而有些非生物碱类物质也能与生物碱沉淀试剂产生沉淀反应,如蛋白质、多肽、氨 基酸、鞣质等,同时,大多中药的提取液颜色较深,影响颜色的观察。 3.生物碱沉淀反应的应用:生物碱沉淀反应主要用于检查中药或中药制剂中生物碱的有无,即生物碱的定性鉴别,可用试管进行定性反应,或作为薄层色 谱或纸色谱的显色剂(常用碘化铋钾试剂)。另外在生物碱的提取分离中还可作为追踪、指示终点。个别沉淀试剂可用于分离纯化生物碱,如雷氏铵盐可用于沉淀分 离季铵碱。 ☆☆考点9:总生物碱的提取 1.脂溶性生物碱的提取 (1)水或酸水提取法:常用0.5%~1%的硫酸或盐酸,采用浸渍法或渗漉法提取,个别含淀粉少者可用煎煮法。 (2)醇类溶剂提取法:用醇类溶剂,采用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和连续回流提取法提取。 (3)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法:利用游离生物碱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性质,用氯仿、苯、乙醚以及二氯甲烷等溶剂,采用浸渍、回流或连续回流法提 取。由于生物碱大多与植物体内的有机酸结合成盐的状态存在,因此一般需将药材用碱水(石灰乳、碳酸钠溶液或稀氨溶液)湿润,使生物碱游离后提取。若提取液 中亲脂性杂质较多,可采用与醇类溶剂提取液相同的处理方法得到总生物碱。 2.水溶性生物碱的分离。 (1)沉淀法:利用生物碱能与生物碱沉淀试剂生成难溶于水的复合物而从水中析出的原理,以达到与亲水性杂质分离的目的。 (2)溶剂法:利用水溶性生物碱能够溶于极性较大而又能与水分层的有机溶剂(如正丁醇、异戊醇或氯仿一甲醇的混合溶剂等)的性质,用这类溶剂与含水溶性生物碱的碱水液反复萃取,使水溶性生物碱与强亲水性的杂质得以分离。 ☆ 考点10:薄层色谱 1.吸附薄层色谱法 (1)吸附剂: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和氧化铝,最常用的是氧化铝。硅胶本身显弱酸性,直接用于分离和检识生物碱时,与碱性强的生物碱可形成盐而使斑 点的Rf值很小,或出现拖尾,或形成复斑,影响检识效果。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在涂铺硅胶薄层板时用稀碱溶液(0.1~0.5N的氢氧化钠溶液)或缓冲 液制成碱性硅胶薄板;或者使色谱过程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即在展开剂中加入少量碱性试剂,如二乙胺、稀氨溶液等;或在展开槽中放一盛有稀氨溶液的小杯,用中 性展开剂在氨蒸气中进行展开。氧化铝本身显弱碱性,且吸附性能较硅胶强,其不经处理便可用于分离和检识生物碱。 (2)展开剂:展开剂系统多以亲脂性溶剂为主,一般以氯仿为基本溶剂,根据色谱结果调整展开剂的极性。一般来说,硅胶和氧化铝薄层色谱适用于分离和检识脂溶性生物碱。尤其是氧化铝的吸附力较硅胶强,更适合于分离亲脂性较强的生物碱。 2.分配薄层色谱:用于分离有些结构十分相近的生物碱,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1)支持剂与固定相:常用硅胶或纤维素粉作支持剂,以甲酰胺或水作固定相。 (2)展开剂:分离脂溶性生物碱,以亲脂性有机溶剂作展开剂;分离水溶性生物碱,则应以亲水性的溶剂作展开剂。在配制流动相时,需用固定相饱和。 ☆ ☆☆☆考点11:概述 1.苷中与苷元连接的常见的单糖 (1)五碳醛糖 (2)六碳醛糖 (3)甲基五碳醛糖 (4)六碳酮糖 (5)糖醛酸单糖分子中伯醇基氧化成羧基的化合物叫糖醛酸。 2.与苷元连接的二糖:常见的有龙胆二糖、麦芽糖、冬绿糖、蚕豆糖、昆布二糖、槐糖、芸香糖、新橙皮糖等。 ☆☆☆☆☆考点12:苷键的裂解 1.酸催化水解 (1)按苷键原子不同,酸水解的易难顺序为:N-苷>O-苷>S-苷>C-苷。 (2)呋喃糖苷较吡喃糖苷易水解,水解速率大50~100倍。 (3)酮糖较醛糖易水解。 (4)吡喃糖苷中吡喃环的C5上取代基越大越难水解,因此五碳糖最易水解,其顺序为五碳糖>甲基五碳糖>六碳糖>七碳糖。如果接有-COOH,则最难水解。 (5)氨基糖较羟基糖难水解,羟基糖又较去氧糖难水解。 (6)芳香属苷如酚苷因苷元部分有供电子结构,水解比脂肪属苷如萜苷、甾苷等要容易得多。 (7)苷元为小基团者,苷键横键的比苷键竖键的易于水解,因为横键上原子易于质子化。 2.酸催化甲醇解:在酸的甲醇液中进行甲醇解,多糖或苷可生成一对保持环形的甲基糖苷的异构体。 3.碱催化水解:苷键具有酯的性质时,碱就能水解。 4.酶催化水解:用酶水解苷键可以获知苷键的构型,可以保持苷元结构不变,还可以保留部分苷键得到次级苷或低聚糖,以便获知苷元和糖、糖和糖之间 的连接方式。常用的酶有:①β-果糖苷水解酶:如转化糖酶,可以水解β-果糖苷键而保存其他苷键结构;②a-葡萄糖苷水解酶:如麦芽糖酶;③β-葡萄糖苷 水解酶:如杏仁苷酶,可以水解一般β-葡萄糖苷和有关六碳醛糖苷,专属性较低。纤维素酶也是β-葡萄糖苷水解酶,穿心莲中的穿心莲内酯19-β-D-葡萄 糖苷用硫酸水解时将发生去氧和末端双键移位,而用纤维素酶水解可得到原苷元。此外蜗牛酶,高峰氏糖化酶,橙皮苷酶,柑橘苷酶等也常用于苷键水解。 5.氧化开裂法:Smith裂解是常用的氧化开裂法,可以开裂1,2-二元醇。此法性质温和,特别适用于一般酸水解时苷元结构容易改变的苷以及不易被酸水解的C-苷,但对苷元上也有1,2-二元醇结构的苷类并不适用。 ☆ 考点13:提取方法 自植物中提取苷类物质,一般都是采用水或醇进行抽提。在提取时首先必须明确提取的目的要求,即要求提取的是原生苷、次生苷,还是苷元,然后,根据 要求进行提取,其提取方法是有差别的。由于植物体内有水解酶共存,在提取过程中易使苷类物质分解,因此在提取原存形式的苷时,必须抑制或破坏酶的活性。一 般常用的方法是在中药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钙,或采用甲醇、乙醇或沸水提取,同时在提取过程中还须尽量避免与酸和碱接触,以免苷类水解,如不加注意,则往往 得到的不是原生苷,而是已水解失去一部分糖的次生苷,甚至苷元。 ☆ ☆☆☆考点14:糖的鉴定 1.纸色谱:纸层析后糖斑点的显色,可利用它的还原性或形成糠醛后引起的一些呈色反应。常用显色剂有:硝酸银试剂,使还原糖显棕黑色;三苯四氮唑 盐试剂,使单糖和还原性低聚糖呈红色;苯胺-邻苯二甲酸盐试剂,使单糖中的五碳糖和六碳糖所呈颜色略有区别;用3,5-二羟基甲苯-盐酸试剂,使酮糖和含 有酮糖的低聚糖呈红色;过碘酸加联苯胺,使糖、苷和多元醇中有邻二羟基结构者呈蓝底白斑。 2.薄层色谱:糖的极性大,在硅胶薄层上进行层析时,点样量不宜过多(一般少于5/g)。纸色谱所用的显色剂同样适用于薄层色谱。 3.气相色谱:由于气相色谱灵敏度高,又可同时进行分离和定性定量,所以在糖的鉴定上也用得很普遍。 4.离子交换色谱:与气相色谱相比其优点在于不必制成衍生物,而且可以直接用水溶液进行分离。 5.液相色谱:备有几种检出器,其中折光检出器的灵敏度为可检出20/g. ☆ ☆考点15:苷键构型的决定 糖与糖之间的苷键和糖与非糖部分的苷键,本质上都是缩醛键,也都存在端基碳原子的构型问题。测定苷键构型的问题主要有三种方法,即酶催化水解方法、克分子旋光差法(Klyne法)和NMR法。 1.利用酶水解进行测定:如麦芽糖酶能水解的为a-苷键,而杏仁苷酶能水解的为β-苷键。但必须注意并非所有的β-苷键都能为杏仁苷酶所水解。 2.利用Klyne经验公式进行计算。 3.利用NMR进行测定:在糖的1HNMR谱中,端基质子信号在δ5,0附近,其他一般糖环质子信号在δ3.5~4.5间。绝大多数的吡喃糖,如 葡萄糖的优势构象中C2-H为竖键质子,当C1-OH处在横键上(β-D-苷),C1-H和C2-H的两面角近180°J值在6~8HZ间。当C1-OH 处在竖键上(a-D-苷),Cl-H和C2-H的两面夹角近60°。J值在3~4Hz间,因此我们可以根据Cl-H和C2-H的偶合常数来判断苷键构型。 ☆ ☆☆考点16:醌类结构与分类 1.萘醌类:化合物从结构上考虑可以有α(1,4)、β(1,2)及amphi(2,6)三种类型。萘醌类还原后即得到无色的萘氢醌,后者又可重 新氧化得到萘醌,并重新显色。许多萘醌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如从中药紫草及软紫草中分得的一系列紫草素及异紫草素衍生物,具有止血、抗炎、抗菌、 抗病毒及抗癌作用,与其清热凉血的药性相符,可认为这些萘醌化合物为紫草的有效成分。 2.菲醌类:天然菲醌类衍生物包括邻醌及对醌两种类型。如从中药丹参根中提取得到多种菲醌衍生物,其中丹参醌Ⅰ、丹参醌ⅡA、丹参醌ⅡB、隐丹参 醌、丹参酸甲酯、羟基丹参醌ⅡA等为邻醌类衍生物,而丹参新醌甲、丹参新醌乙、丹参新醌丙则为对醌类化合物。丹参醌类成分具有抗菌及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 由丹参醌ⅡA制得的丹参醌ⅡA磺酸钠注射液已用于临床,用于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 3.蒽醌类:(1)单蒽核类。(2)双蒽核类:①二蒽酮类衍生物:二蒽酮多以苷的形式存在,若催化加氢还原则生成二分子蒽酮,用FeCl3氧化则 生成二分子蒽醌。如中药大黄、番泻叶中致泻的主要成分番泻苷A、B、C、D等皆为二蒽酮类衍生物。二蒽酮类化合物C10-C10′键易于断裂,生成蒽酮类 化合物。大黄中致泻的主要成分番泻苷A,就是因其在肠内转变为大黄酸蒽酮而发挥作用。②二蒽醌类:蒽醌类脱氢缩合或二蒽酮类氧化均可形成二蒽醌类。天然二 蒽醌类中两个蒽醌环都是相同且对称的,由于空间位阻的相互排斥,使两个蒽环呈反向排列,如山扁豆双醌。③去氢二蒽酮类。④日照蒽酮类。⑤中位苯骈二蒽酮 类。 ☆ ☆☆☆考点17:醌类的理化性质 1.性状:醌类化合物如无酚羟基,则近乎无色。天然醌类多为有色晶体。颜色由黄、棕、红、苯醌及萘醌多以游离状态存在,而蒽醌类则往往结合成苷,存在于植物体中。 2.升华性:游离的醌类多具升华性,小分子的苯醌类及萘醌类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出,可据此进行提取、精制。 3.溶解性:游离醌类多溶于乙醇、乙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微溶或不溶于水。 4.酸碱性:蒽醌类衍生物多具有酚羟基,故具有酸性,易溶于碱性溶剂。醌类衍生物酸性强弱的排列顺序为:含COOH>含2个以上β-OH>含1个β-OH>含2个以上α-OH>含1个α-OH.在分离工作中,常采取碱梯度萃取法来分离蒽醌类化合物。 如用碱性不同的水溶液(5%碳酸氢钠溶液、5%碳酸钠溶液、1%氢氧化钠溶液、5%氢氧化钠溶液)依次提取,其结果为酸性较强的化合物(带 COOH或2个β-OH)被碳酸氢钠提出;酸性较弱的化合物(带1个β-OH)被碳酸钠提出;酸性更弱的化合物(带2个或多个α-OH)只能被l%氢氧化 钠提出;酸性最弱的化合物(带1个α-OH)则只能溶于5%氢氧化钠。 ☆ ☆☆☆考点18:醌类的显色反应 1.Feigl反应:醌类衍生物在碱性条件下加热与醛类、邻二硝基苯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醌类在反应中仅起传递电子作用。 2.无色亚甲蓝显色试验:无色亚甲蓝乙醇溶液(1mg/ml)专用于检识苯醌及萘醌。样品在白色背景下呈现出蓝色斑点,可与蒽醌类区别。 3.Borntrager‘s反应:在碱性溶液中,羟基醌类颜色改变并加深,多呈橙、红、紫红及蓝色。如羟基蒽醌类化合物遇碱显红~紫红色,称为Borntrager’s反应。蒽酚、蒽酮、二蒽酮类化合物需氧化形成蒽醌后才能呈色,其机制是形成了共轭体系。 4.Kesting-Craven反应当苯醌及萘醌类化合物的醌环上有未被取代的位置时,在碱性条件下与含活性次甲基试剂,如乙酰乙酸酯、丙二酸酯反应,呈蓝绿色或蓝紫色。蒽醌类化合物因不含有未取代的醌环,故不发生该反应,可用于与苯醌及萘醌类化合物区别。 5.与金属离子的反应:蒽醌类化合物如具有a-酚羟基或邻二酚羟基,则可与Pb2+、Mg2+等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 ☆ ☆考点19:蒽醌类化合物的分离 1.蒽醌苷类和游离蒽醌衍生物的分离:蒽醌苷类与游离蒽醌衍生物的溶解性不一样,前者易溶于水,而后者则易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等,因而常用与水不混溶的有机溶剂萃取或回流提取蒽醌粗提物,可将两者分开。 2.游离蒽衍生物的分离:一般采取溶剂分步结晶法、pH梯度萃取法和色谱法。pH梯度萃取法是最常用的手段,根据蒽醌的α与β位羟基酸性差异及羧 基的有无,使用不同碱性的水溶液,从有机溶剂中提取蒽醌类成分。另外柱色谱法也是常用手段,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磷酸氢钙、聚酰胺,一般不用氧化铝,以免 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吸附。通常酸性强的蒽衍生物被吸附的能力也强,蒽醌类比蒽酚类易被吸附。 3.蒽醌苷类的分离:蒽醌苷类水溶性较强,需要结合吸附及分配柱色谱进行分离,常用的载体有聚酰胺、硅胶及葡聚糖凝胶。 ☆☆☆☆考点20:香豆素的结构与分类 香豆素的母核为苯骈α-吡喃酮。 1.简单香豆素类:是指仅在苯环有取代基的香豆素类。绝大部分香豆素在C-7位都有含氧基团存在,仅少数例外。伞形花内酯,即7-羟基香豆素可以 认为是香豆素类成分的母体。其他C-5、C-6、C-8位都有存在含氧取代的可能,常见的基团有羟基、甲氧基、亚甲二氧基和异戊烯氧基等。 2.呋喃香豆素类 (1)6,7-呋喃骈香豆素型(线型):此型以补骨脂内酯为代表,又称补骨脂内酯型。 (2)7,8-呋喃骈香豆素型(角型):此型以白芷内酯为代表。 3.吡喃香豆素类 (1)6,7-吡喃骈香豆素(线型):此型以花椒内酯为代表,如美花椒内酯。 (2)7.8-吡喃骈香豆素(角型):此型以邪蒿内酯为代表,如沙米丁和维斯纳丁。 (3)其他吡喃香豆素:5,6-吡喃骈香豆素如别美花椒内酯;双吡喃香豆素如狄佩它妥内酯。 4.异香豆素类:是香豆素的异构体,在植物中存在的多数为二氢异香豆素的衍生物,其代表化合物有茵陈炔内酯、仙鹤草内酯等。 5.其他香豆素类:是指a-吡喃酮环上有取代基的香豆素,C-3,C-4上常有苯基、羟基、异戊烯基等取代,如沙葛内酯、黄檀内酯等。

中药化学的意义;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概况。?说 明 标有“???”标志的为需掌握的内容;标有“??”标志的为需熟悉的内容;标有“?”标志的为需了解的内容;无标志的为参考内容。?中药化学的含义???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中药理论,运用化学及物理原理和方法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中药化学的内容 ???中药化学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是中药中主要类型化学成分[举例说明]的含义、结构及分类、理化性质、检识、提取、分离、结构测定等。也包含某些常用中药(如麻黄、黄连、人参等)所含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重要的理化性质、检识、分离等内容。?在中药专业中的地位 ??中药化学在中药专业中是一门专业课,同时具有专业基础课的性质,也就是说中药鉴定、中药药理、中药药剂、中药炮制等课程需要中药化学的知识。??中药化学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探索中药防治疾病原理方面、控制中药材及制剂的质量方面、中药新药研究方面,在探讨中药炮制原理方面,在研究中药资源等方面,中药化学的知识都是不可缺少的。中药来源于植物、动物、矿物。植物性中药占大多数。世界很多国家进行天然药,特别是植物药的研究。有的国家应用植物药的历史也很久远,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比较深入。我国从六、七十年代以来对天然药特别是中药的研究发展很快,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第二: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的一般方法 课 时 本章内容为4学时。?教学目的 掌握中药成分的一般提取、分离方法,熟悉结构测定的一般程序。 ?教学重点 中药成分提取方法、分离方法,结构测定的一般程序。 ?说 明 标有“???”标志的为需掌握的内容;标有“??”标志的为需熟悉的内容;标有“?”标志的为需了解的内容;无标志的为参考内容。1/66页研究中药化学成分时,提取、分离、鉴定是必不可少的三个步骤。首先是把化学成分从药材中提取出来,其产物含多种成分,即为复杂的混合物,然后经过初步分离纯化及进一步分离得到达到一定纯度的单体成分,才能进行结构鉴定。

【免费定制个人学历提升方案和复习资料: 】北京中医药大学,一共需要考13门课程(含选修课), 分别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医古文(一)、中医基础理论(一)、中药学(一)、方剂学(二)、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有机化学(四)。自考考试计划下方免费学历提升方案介绍: 2019年10月自考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真题与答案 格式:PDF大小:1770.18KB 201710自考00506写作一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223.56KB自考/成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中药化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学 大 药 医 中 西 广 潘为高 院 学 药 高 为 潘 教材所涉相关参考书目(大致了解)① 肖崇厚等 中药化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② 沈阳药科大学,姚新生,《天然药物化学》,第四 版,200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③ 徐任生等 天然产物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④ 姚新生等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学 大 药 医 中 西 广 出版社,1997⑤ 于德泉、杨峻山 分析化学手册 第七分册:核磁共 振波谱分析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院 学 药 高 为 潘第一章 绪论 学 大 药 医 中 西 广 院 学 药 高 为 潘 第一节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中药化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结合【中医中药 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化学及其它科学的 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药化学成分和有效 成分】的学科。2. 中药化学研究内容:中药的化学成分和有效成 分的【化学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提学 大 药 医 中 西 广 取、分离方法】、【检识和结构鉴定方法】。 其次是生物合成途径和必要的化学结构的修饰 或改造,以及构效关系等。3.研究对象:中药、特别是植物来源中药的化学院 学 药 成分。 高 为 潘 第一节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4. 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某一种中药可能含有几种类型的成分,而每一个类型 又可能含有少则几种、多则十几种、几十种化学成分 。一种中药如此,复方中药就更复杂了。由于生源途径的关系,一种中药中往往存在母核相同 学 大 药 医 中 西 广 、取代基不同的同一类型成分,也有不同类型的成分 。例如,人参含20余种三萜皂苷类,其都有相同或类 似的母体;同时人参又含有黄酮、多糖及挥发油等。1.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作用的化学成分称有效成分。 2.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 分离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3.溶剂提取法根据被提取成分的溶解性能选用合适的溶剂和方法将有效成分从药材中溶 解出来的方法。 4.相似相溶原则极性成分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成分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5.浸渍法将药材粗粉装入适宜容器中加入适量溶剂多用水和乙醇浸泡提取的方法。 6.煎煮法将药材饮片或粗粉置适当容器中加水加热煮沸将所需成分提出来的方法。

自考分析化学二答案解析

Ka=[H+]*c(A-)/c(HA)c(HA)/c(A-)=[H+]/Ka分别是:1/1.8,1/5,5浓度越接近,缓冲能力越大,故第一种缓冲容量大。

2。 B. 4.76 Kw=KaKb, -logKw=14 = pKa + pKbpKb=14 - pKa= 14-9.24=4.764.B. 8.1~10.1指示剂的变色范围pH=pKHIn +,-17.C.3 (但是前两个终点突跃不大)第一个在pH=4-5第二个在pH=5-6第三个在pH>68. A. 如果晶核的聚集速度>定向速度,则易得到非晶形沉淀 如果晶核的聚集速度>定向速度,则易得到小的,多晶形沉淀 9。D. 同离子效应显然。11。E. 线性关系好,准确度一定高 其他的都错。12。 C. 0.7000(5位) 四位。

张梅高考化学一路复习全套视频(价值4980元)百度网盘

链接: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分析化学第二版课后张梅答案详解》百度网盘资源下载

链接: 提取码: zaf3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 索引序列
  • 初中化学自学考试答案解析
  • 中药化学自考试题答案解析
  • 中药化学自考试题答案及解析
  • 中药化学自考试题答案解析网盘
  • 自考分析化学二答案解析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