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00

诗涵百草兔
首页 > 自考本科 > 中药化学自考试题答案解析网盘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真锈菜刀

已采纳

☆ 考点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中药之所以能够防病治病,其物质基础在于所含的有效成分。如淀粉、树脂、叶绿素等一般被认为是无效成分或者杂质。 从药材中提取活性成分的方法有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及升华法等。一般用溶剂法提取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有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等。 1.浸渍法:是在常温或温热(60~80℃)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浸渍药材以溶出其中成分的方法。本法适用于有效成分遇热不稳定的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中药的提取。 2.渗漉法:是不断向粉碎的中药材中添加新鲜浸出溶剂,使其渗过药材,从渗漉筒下端出口流出浸出液的一种方法。 3.煎煮法:是在中药材中加入水后加热煮沸,将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的方法。此法简便,但含挥发性成分或有效成分遇热易分解的中药材不宜用此法。 4.回流提取法:是用易挥发的有机溶剂加热回流提取中药成分的方法。但对热不稳定的成分不宜用此法。 5.连续回流提取法:弥补了回流提取法中溶剂消耗量大,操作繁杂的不足,实验室常用索氏提取器来完成本法操作。但此法时间较长。 6.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 7.固体物质在受热时不经过熔融直接转化为蒸气,蒸气遇冷后又凝结成固体的现象叫做升华。中药中有一些成分具有升华的性质,能利用升华法直接从中药中提取出来。 ☆☆☆☆考点2: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 1.利用温度不同引起溶解度的改变以分离物质,如常见的结晶及重结晶等操作。理想的溶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不与重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在较高温度时能够溶解大量的待重结晶物质;而在室温或更低温度时,只能溶解少量的待重结晶物质。(3)对杂质的溶解度或者很大或者很小。(4)溶剂 的沸点较低,容易挥发,易与结晶分离除去。(5)无毒或毒性很小,便于操作。 一般可以根据结晶的形态和色泽、熔点和熔距及色谱法来判断结晶纯度。 2.在溶液中加入另一种溶剂以改变混合溶剂的极性,使一部分物质沉淀析出,从而实现分离。常见的如在药材浓缩水提取液中加入数倍量高浓度乙醇,以 沉淀除去多糖、蛋白质等水溶性杂质(水-醇法);或在浓缩乙醇提取液中加入数倍量水稀释,放置。以沉淀除去树脂、叶绿素等水不溶性杂质(醇-水法);或在 乙醇浓缩液中加入数倍量乙醚(醇-醚法)或丙酮(醇-丙酮法),可使皂苷沉淀析出,而脂溶性的树脂等类杂质则留存在母液中等。 3.对酸性、碱性或两性有机化合物来说,常可通过加入酸、碱以调节溶液的pH,改变分子的存在状态(游离型或解离型),从而改变溶解度而实现分离。例如,一些生物碱用酸性水从药材中提出后,加碱调至碱性即可从水中沉淀析出(酸-碱法)。 4.酸性或碱性化合物还可通过加入某种沉淀试剂使之生成水不溶性的盐类等沉淀析出。例如酸性化合物可做成钙盐、钡盐、铅盐等;碱性化合物如生物碱等,则可做成苦味酸盐、苦酮酸盐等有机酸盐或磷钼酸盐、磷钨酸盐、雷氏铵盐等无机酸盐。 ☆ 考点3:液-液分配柱色谱 1.正相色谱与反相色谱:液-液分配柱色谱用的载体主要有硅胶、硅藻土及纤维素粉等。根据烃基(-R)长度为乙基(-C2H5)还是辛基(- C8H17)或十八烷基(-C18H37),分别命名为RP-2、RP-8及RP-18.三者亲脂性强弱顺序如下:RP-18>RP-8>RP-2。 2.加压液相柱色谱:按加压强弱可以分为快速色谱、低压液相色谱、中压液相色谱及高压液相色谱等。 ☆ ☆☆☆☆考点4: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 1.物理吸附基本规律:相似者易于吸附。硅胶、氧化铝因均为极性吸附剂,因此具有以下特点: (1)对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故同为溶质,极性强者将被优先吸附。 (2)溶剂极性越弱,则吸附剂对溶质将表现出越强的吸附能力。溶剂极性增强,则吸附剂对溶质的吸附能力即随之减弱。 (3)溶质即使被硅胶、氧化铝吸附,但一旦加入极性较强的溶剂时,又可被后者置换洗脱下来。 活性炭因为是非极性吸附剂,对非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在水中对溶质表现出较强的吸附能力。 2.极性及其强弱判断:极性强弱是支配物理吸附过程的主要因素。所谓极性乃是一种抽象概念,用以表示分子中电荷不对称的程度,并大体上与偶极矩、极化度及介电常数等概念相对应。 (1)化合物结构中官能团的极性强弱按下图顺序排列: (2)化合物的极性则由分子中所含官能团的种类、数目及排列方式等综合因素所决定。 (3)溶剂的极性可以大体根据介电常数(ε)的大小来判断。常用溶剂的介电常数及其极性排列如下表所示: 3.聚酰胺吸附色谱法:聚酰胺吸附属于氢键吸附,极性物质与非极性物质均可选用,但特别适合分离酚类、醌类、黄酮类化合物。 (1)聚酰胺的性质及吸附原理:商品聚酰胺均为高分子聚合物质,不溶于水、甲醇、乙醇、乙醚、氯仿及丙酮等常用有机溶剂,对碱较稳定,对酸尤其是 无机酸稳定性较差,可溶于浓盐酸、冰乙酸及甲酸。一般认为吸附强弱则取决于各种化合物与之形成氢键缔合的能力。各种溶剂在聚酰胺柱上的洗脱能力由弱至强, 可大致排列成下列顺序:水→甲醇→丙酮→氢氧化钠水溶液→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 (2)聚酰胺色谱的应用:只限于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制备分离。 4.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原理:大孔吸附树脂具有选择性吸附和分子筛的性能。它的吸附性是由于范德华引力或产生氢键的结果,分子筛的性能是由于其本身的多孔性网状结构决定的。 ☆☆☆☆考点5:性状 多数生物碱为结晶状的固体,有一定的熔点,有些为无定形粉末。少数分子较小的生物碱呈液体状态,其分子结构中不含氧原子如烟碱,或氧原子结合为酯 键如槟榔碱等。个别液体状态及小分子的固体生物碱具有挥发性,如麻黄碱;极少数生物碱还具有升华性,如咖啡因、川芎嗪等。 多数生物碱味苦,少数辛辣或具有其他味道,如甜菜碱具有甜味。 绝大多数生物碱为无色或白色,仅少数分子中具有较长共轭体系及助色团的生物碱有颜色,如小檗碱为黄色、药根碱为红色。有的生物碱在可见光下无色,而在紫外光下显荧光,如利舍平。 ☆考点6:旋光性 大多数生物碱的分子结构中含有手性碳原子且结构不对称,因而具有旋光性,且多呈左旋。 生物碱的旋光性受溶剂及pH、浓度等的影响。如麻黄碱在水中呈右旋,而在乙醇、氯仿及苯中则呈左旋。有的生物碱的旋光性可因外消旋化而消失,如洋金花中的莨菪碱外消旋后成消旋的莨菪碱(阿托品)。 生物碱的生理活性与其旋光性密切相关,一般左旋体的生理活性显著,右旋体的活性弱或无活性。如1-莨菪碱的散瞳作用比d-莨菪碱大100倍,去甲 乌药碱仅1-体具强心作用。但也有少数生物碱右旋体的生物活性较左旋体强,如d-古柯碱的局部麻醉作用强于1-古柯碱。 ☆ 考点7:碱性 1.生物碱碱性强弱的表示方法根据Lewis酸碱电子理论:凡是能给出电子的电子受体为碱;能接受电子的电子受体为酸。碱性强弱可用其碱式离解指 数pKb或其共轭酸的酸式离解指数pKa表示。pKa越大,该碱的碱性越强;反之,pKa越小,碱性越弱。根据生物碱的pKa值大小,可将生物碱按碱性强 弱分为:①强碱:pKa>11,如季铵碱、胍类生物碱;②中强碱:pKa8~11,脂胺类、脂杂环类生物碱;③弱碱:pKa3~7,如苯胺类、六元芳氮杂 环类;④近中性碱:pKa<3,如酰胺类、五元芳氮杂环类。 2.生物碱碱性强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生物碱的碱性强弱与其氮原子在分子中的结合状态及其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关。主要影响因素有氮原子的杂化方式、电性效应、空间效应及分子内氢键形式等。 (1)氮原子的杂化方式与碱性的关系:生物碱分子中的氮原子有sp3、sp2和sp三种杂化方式。氮原子的杂化方式与碱性强弱的关系表现为:sp3>sp2>sp。 (2)电性效应与碱性的关系:生物碱分子结构中的电性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能影响氮原子上电子云的分布,因而影响生物碱的碱性大小。 ①诱导效应:生物碱分子中的氮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受到氮原子附近供电基(如烷基)和吸电基(如各类含氧基团、双键、苯基)诱导效应的影响。供电子诱导效应使氮原子上电子云密度增加,碱性增强;吸电子诱导效应使氮原子上电子云密度减小,碱性降低。 ②共轭效应:当生物碱分子中氮原子的孤电子对与π-电子基团共轭时一般使生物碱的碱性减弱。常见的有苯胺和酰胺两种类型。 苯胺型:苯胺氮原子上的孤电子对与苯环兀-电子形成p-π共轭体系后,其碱性较环己胺弱得多。 酰胺型:酰胺中氮原子上的未共用电子对与羰基形成p-π共轭效应,使其碱性极弱,不易与酸成盐。 (3)空间效应与碱性的关系:多数生物碱具复杂的稠环结构,如果分子的立体结构对氮原子产生空间位阻,不利于氮原子接受质子,则生物碱的碱性减 弱,反之则碱性增强。例如,东莨菪碱分子结构中氮原子附近较莨菪碱多连一个6,7位环氧基,对氮原子产生显著的空间阻碍,其碱性较莨菪碱弱,山莨菪碱分子 中的6-OH对氮原子接受质子也产生立体阻碍,但不及东莨菪碱的氧环影响大,故其碱性介于东莨菪碱与莨菪碱之间。 (4)氢键效应与碱性的关系:当生物碱成盐后,N原子附近如有羟基、羰基,并处于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分子内氢键时,其共轭酸稳定,碱性强。 ☆ ☆☆☆考点8:沉淀反应 大多数生物碱在酸水或稀醇中与某些试剂生成难溶于水的复盐或络合物的反应称为生物碱沉淀反应,这些试剂称为生物碱沉淀试剂。 1.常用的生物碱沉淀试剂:常用的生物碱沉淀试剂的名称、组成及反应特征见下表: 2.生物碱沉淀反应的条件及阳性结果的判断 (1)反应条件:生物碱沉淀反应一般在稀酸水溶液中进行。 (2)阳性结果判断:对生物碱进行定性鉴别时,应用三种以上沉淀试剂分别进行反应,如果均能发生沉淀反应,可判断为阳性结果。但需注意,极少数生 物碱不与一般生物碱沉淀试剂反应,如麻黄碱、咖啡碱,需用其他检识反应鉴别;而有些非生物碱类物质也能与生物碱沉淀试剂产生沉淀反应,如蛋白质、多肽、氨 基酸、鞣质等,同时,大多中药的提取液颜色较深,影响颜色的观察。 3.生物碱沉淀反应的应用:生物碱沉淀反应主要用于检查中药或中药制剂中生物碱的有无,即生物碱的定性鉴别,可用试管进行定性反应,或作为薄层色 谱或纸色谱的显色剂(常用碘化铋钾试剂)。另外在生物碱的提取分离中还可作为追踪、指示终点。个别沉淀试剂可用于分离纯化生物碱,如雷氏铵盐可用于沉淀分 离季铵碱。 ☆☆考点9:总生物碱的提取 1.脂溶性生物碱的提取 (1)水或酸水提取法:常用0.5%~1%的硫酸或盐酸,采用浸渍法或渗漉法提取,个别含淀粉少者可用煎煮法。 (2)醇类溶剂提取法:用醇类溶剂,采用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和连续回流提取法提取。 (3)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法:利用游离生物碱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性质,用氯仿、苯、乙醚以及二氯甲烷等溶剂,采用浸渍、回流或连续回流法提 取。由于生物碱大多与植物体内的有机酸结合成盐的状态存在,因此一般需将药材用碱水(石灰乳、碳酸钠溶液或稀氨溶液)湿润,使生物碱游离后提取。若提取液 中亲脂性杂质较多,可采用与醇类溶剂提取液相同的处理方法得到总生物碱。 2.水溶性生物碱的分离。 (1)沉淀法:利用生物碱能与生物碱沉淀试剂生成难溶于水的复合物而从水中析出的原理,以达到与亲水性杂质分离的目的。 (2)溶剂法:利用水溶性生物碱能够溶于极性较大而又能与水分层的有机溶剂(如正丁醇、异戊醇或氯仿一甲醇的混合溶剂等)的性质,用这类溶剂与含水溶性生物碱的碱水液反复萃取,使水溶性生物碱与强亲水性的杂质得以分离。 ☆ 考点10:薄层色谱 1.吸附薄层色谱法 (1)吸附剂: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和氧化铝,最常用的是氧化铝。硅胶本身显弱酸性,直接用于分离和检识生物碱时,与碱性强的生物碱可形成盐而使斑 点的Rf值很小,或出现拖尾,或形成复斑,影响检识效果。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在涂铺硅胶薄层板时用稀碱溶液(0.1~0.5N的氢氧化钠溶液)或缓冲 液制成碱性硅胶薄板;或者使色谱过程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即在展开剂中加入少量碱性试剂,如二乙胺、稀氨溶液等;或在展开槽中放一盛有稀氨溶液的小杯,用中 性展开剂在氨蒸气中进行展开。氧化铝本身显弱碱性,且吸附性能较硅胶强,其不经处理便可用于分离和检识生物碱。 (2)展开剂:展开剂系统多以亲脂性溶剂为主,一般以氯仿为基本溶剂,根据色谱结果调整展开剂的极性。一般来说,硅胶和氧化铝薄层色谱适用于分离和检识脂溶性生物碱。尤其是氧化铝的吸附力较硅胶强,更适合于分离亲脂性较强的生物碱。 2.分配薄层色谱:用于分离有些结构十分相近的生物碱,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1)支持剂与固定相:常用硅胶或纤维素粉作支持剂,以甲酰胺或水作固定相。 (2)展开剂:分离脂溶性生物碱,以亲脂性有机溶剂作展开剂;分离水溶性生物碱,则应以亲水性的溶剂作展开剂。在配制流动相时,需用固定相饱和。 ☆ ☆☆☆考点11:概述 1.苷中与苷元连接的常见的单糖 (1)五碳醛糖 (2)六碳醛糖 (3)甲基五碳醛糖 (4)六碳酮糖 (5)糖醛酸单糖分子中伯醇基氧化成羧基的化合物叫糖醛酸。 2.与苷元连接的二糖:常见的有龙胆二糖、麦芽糖、冬绿糖、蚕豆糖、昆布二糖、槐糖、芸香糖、新橙皮糖等。 ☆☆☆☆☆考点12:苷键的裂解 1.酸催化水解 (1)按苷键原子不同,酸水解的易难顺序为:N-苷>O-苷>S-苷>C-苷。 (2)呋喃糖苷较吡喃糖苷易水解,水解速率大50~100倍。 (3)酮糖较醛糖易水解。 (4)吡喃糖苷中吡喃环的C5上取代基越大越难水解,因此五碳糖最易水解,其顺序为五碳糖>甲基五碳糖>六碳糖>七碳糖。如果接有-COOH,则最难水解。 (5)氨基糖较羟基糖难水解,羟基糖又较去氧糖难水解。 (6)芳香属苷如酚苷因苷元部分有供电子结构,水解比脂肪属苷如萜苷、甾苷等要容易得多。 (7)苷元为小基团者,苷键横键的比苷键竖键的易于水解,因为横键上原子易于质子化。 2.酸催化甲醇解:在酸的甲醇液中进行甲醇解,多糖或苷可生成一对保持环形的甲基糖苷的异构体。 3.碱催化水解:苷键具有酯的性质时,碱就能水解。 4.酶催化水解:用酶水解苷键可以获知苷键的构型,可以保持苷元结构不变,还可以保留部分苷键得到次级苷或低聚糖,以便获知苷元和糖、糖和糖之间 的连接方式。常用的酶有:①β-果糖苷水解酶:如转化糖酶,可以水解β-果糖苷键而保存其他苷键结构;②a-葡萄糖苷水解酶:如麦芽糖酶;③β-葡萄糖苷 水解酶:如杏仁苷酶,可以水解一般β-葡萄糖苷和有关六碳醛糖苷,专属性较低。纤维素酶也是β-葡萄糖苷水解酶,穿心莲中的穿心莲内酯19-β-D-葡萄 糖苷用硫酸水解时将发生去氧和末端双键移位,而用纤维素酶水解可得到原苷元。此外蜗牛酶,高峰氏糖化酶,橙皮苷酶,柑橘苷酶等也常用于苷键水解。 5.氧化开裂法:Smith裂解是常用的氧化开裂法,可以开裂1,2-二元醇。此法性质温和,特别适用于一般酸水解时苷元结构容易改变的苷以及不易被酸水解的C-苷,但对苷元上也有1,2-二元醇结构的苷类并不适用。 ☆ 考点13:提取方法 自植物中提取苷类物质,一般都是采用水或醇进行抽提。在提取时首先必须明确提取的目的要求,即要求提取的是原生苷、次生苷,还是苷元,然后,根据 要求进行提取,其提取方法是有差别的。由于植物体内有水解酶共存,在提取过程中易使苷类物质分解,因此在提取原存形式的苷时,必须抑制或破坏酶的活性。一 般常用的方法是在中药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钙,或采用甲醇、乙醇或沸水提取,同时在提取过程中还须尽量避免与酸和碱接触,以免苷类水解,如不加注意,则往往 得到的不是原生苷,而是已水解失去一部分糖的次生苷,甚至苷元。 ☆ ☆☆☆考点14:糖的鉴定 1.纸色谱:纸层析后糖斑点的显色,可利用它的还原性或形成糠醛后引起的一些呈色反应。常用显色剂有:硝酸银试剂,使还原糖显棕黑色;三苯四氮唑 盐试剂,使单糖和还原性低聚糖呈红色;苯胺-邻苯二甲酸盐试剂,使单糖中的五碳糖和六碳糖所呈颜色略有区别;用3,5-二羟基甲苯-盐酸试剂,使酮糖和含 有酮糖的低聚糖呈红色;过碘酸加联苯胺,使糖、苷和多元醇中有邻二羟基结构者呈蓝底白斑。 2.薄层色谱:糖的极性大,在硅胶薄层上进行层析时,点样量不宜过多(一般少于5/g)。纸色谱所用的显色剂同样适用于薄层色谱。 3.气相色谱:由于气相色谱灵敏度高,又可同时进行分离和定性定量,所以在糖的鉴定上也用得很普遍。 4.离子交换色谱:与气相色谱相比其优点在于不必制成衍生物,而且可以直接用水溶液进行分离。 5.液相色谱:备有几种检出器,其中折光检出器的灵敏度为可检出20/g. ☆ ☆考点15:苷键构型的决定 糖与糖之间的苷键和糖与非糖部分的苷键,本质上都是缩醛键,也都存在端基碳原子的构型问题。测定苷键构型的问题主要有三种方法,即酶催化水解方法、克分子旋光差法(Klyne法)和NMR法。 1.利用酶水解进行测定:如麦芽糖酶能水解的为a-苷键,而杏仁苷酶能水解的为β-苷键。但必须注意并非所有的β-苷键都能为杏仁苷酶所水解。 2.利用Klyne经验公式进行计算。 3.利用NMR进行测定:在糖的1HNMR谱中,端基质子信号在δ5,0附近,其他一般糖环质子信号在δ3.5~4.5间。绝大多数的吡喃糖,如 葡萄糖的优势构象中C2-H为竖键质子,当C1-OH处在横键上(β-D-苷),C1-H和C2-H的两面角近180°J值在6~8HZ间。当C1-OH 处在竖键上(a-D-苷),Cl-H和C2-H的两面夹角近60°。J值在3~4Hz间,因此我们可以根据Cl-H和C2-H的偶合常数来判断苷键构型。 ☆ ☆☆考点16:醌类结构与分类 1.萘醌类:化合物从结构上考虑可以有α(1,4)、β(1,2)及amphi(2,6)三种类型。萘醌类还原后即得到无色的萘氢醌,后者又可重 新氧化得到萘醌,并重新显色。许多萘醌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如从中药紫草及软紫草中分得的一系列紫草素及异紫草素衍生物,具有止血、抗炎、抗菌、 抗病毒及抗癌作用,与其清热凉血的药性相符,可认为这些萘醌化合物为紫草的有效成分。 2.菲醌类:天然菲醌类衍生物包括邻醌及对醌两种类型。如从中药丹参根中提取得到多种菲醌衍生物,其中丹参醌Ⅰ、丹参醌ⅡA、丹参醌ⅡB、隐丹参 醌、丹参酸甲酯、羟基丹参醌ⅡA等为邻醌类衍生物,而丹参新醌甲、丹参新醌乙、丹参新醌丙则为对醌类化合物。丹参醌类成分具有抗菌及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 由丹参醌ⅡA制得的丹参醌ⅡA磺酸钠注射液已用于临床,用于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 3.蒽醌类:(1)单蒽核类。(2)双蒽核类:①二蒽酮类衍生物:二蒽酮多以苷的形式存在,若催化加氢还原则生成二分子蒽酮,用FeCl3氧化则 生成二分子蒽醌。如中药大黄、番泻叶中致泻的主要成分番泻苷A、B、C、D等皆为二蒽酮类衍生物。二蒽酮类化合物C10-C10′键易于断裂,生成蒽酮类 化合物。大黄中致泻的主要成分番泻苷A,就是因其在肠内转变为大黄酸蒽酮而发挥作用。②二蒽醌类:蒽醌类脱氢缩合或二蒽酮类氧化均可形成二蒽醌类。天然二 蒽醌类中两个蒽醌环都是相同且对称的,由于空间位阻的相互排斥,使两个蒽环呈反向排列,如山扁豆双醌。③去氢二蒽酮类。④日照蒽酮类。⑤中位苯骈二蒽酮 类。 ☆ ☆☆☆考点17:醌类的理化性质 1.性状:醌类化合物如无酚羟基,则近乎无色。天然醌类多为有色晶体。颜色由黄、棕、红、苯醌及萘醌多以游离状态存在,而蒽醌类则往往结合成苷,存在于植物体中。 2.升华性:游离的醌类多具升华性,小分子的苯醌类及萘醌类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出,可据此进行提取、精制。 3.溶解性:游离醌类多溶于乙醇、乙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微溶或不溶于水。 4.酸碱性:蒽醌类衍生物多具有酚羟基,故具有酸性,易溶于碱性溶剂。醌类衍生物酸性强弱的排列顺序为:含COOH>含2个以上β-OH>含1个β-OH>含2个以上α-OH>含1个α-OH.在分离工作中,常采取碱梯度萃取法来分离蒽醌类化合物。 如用碱性不同的水溶液(5%碳酸氢钠溶液、5%碳酸钠溶液、1%氢氧化钠溶液、5%氢氧化钠溶液)依次提取,其结果为酸性较强的化合物(带 COOH或2个β-OH)被碳酸氢钠提出;酸性较弱的化合物(带1个β-OH)被碳酸钠提出;酸性更弱的化合物(带2个或多个α-OH)只能被l%氢氧化 钠提出;酸性最弱的化合物(带1个α-OH)则只能溶于5%氢氧化钠。 ☆ ☆☆☆考点18:醌类的显色反应 1.Feigl反应:醌类衍生物在碱性条件下加热与醛类、邻二硝基苯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醌类在反应中仅起传递电子作用。 2.无色亚甲蓝显色试验:无色亚甲蓝乙醇溶液(1mg/ml)专用于检识苯醌及萘醌。样品在白色背景下呈现出蓝色斑点,可与蒽醌类区别。 3.Borntrager‘s反应:在碱性溶液中,羟基醌类颜色改变并加深,多呈橙、红、紫红及蓝色。如羟基蒽醌类化合物遇碱显红~紫红色,称为Borntrager’s反应。蒽酚、蒽酮、二蒽酮类化合物需氧化形成蒽醌后才能呈色,其机制是形成了共轭体系。 4.Kesting-Craven反应当苯醌及萘醌类化合物的醌环上有未被取代的位置时,在碱性条件下与含活性次甲基试剂,如乙酰乙酸酯、丙二酸酯反应,呈蓝绿色或蓝紫色。蒽醌类化合物因不含有未取代的醌环,故不发生该反应,可用于与苯醌及萘醌类化合物区别。 5.与金属离子的反应:蒽醌类化合物如具有a-酚羟基或邻二酚羟基,则可与Pb2+、Mg2+等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 ☆ ☆考点19:蒽醌类化合物的分离 1.蒽醌苷类和游离蒽醌衍生物的分离:蒽醌苷类与游离蒽醌衍生物的溶解性不一样,前者易溶于水,而后者则易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等,因而常用与水不混溶的有机溶剂萃取或回流提取蒽醌粗提物,可将两者分开。 2.游离蒽衍生物的分离:一般采取溶剂分步结晶法、pH梯度萃取法和色谱法。pH梯度萃取法是最常用的手段,根据蒽醌的α与β位羟基酸性差异及羧 基的有无,使用不同碱性的水溶液,从有机溶剂中提取蒽醌类成分。另外柱色谱法也是常用手段,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磷酸氢钙、聚酰胺,一般不用氧化铝,以免 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吸附。通常酸性强的蒽衍生物被吸附的能力也强,蒽醌类比蒽酚类易被吸附。 3.蒽醌苷类的分离:蒽醌苷类水溶性较强,需要结合吸附及分配柱色谱进行分离,常用的载体有聚酰胺、硅胶及葡聚糖凝胶。 ☆☆☆☆考点20:香豆素的结构与分类 香豆素的母核为苯骈α-吡喃酮。 1.简单香豆素类:是指仅在苯环有取代基的香豆素类。绝大部分香豆素在C-7位都有含氧基团存在,仅少数例外。伞形花内酯,即7-羟基香豆素可以 认为是香豆素类成分的母体。其他C-5、C-6、C-8位都有存在含氧取代的可能,常见的基团有羟基、甲氧基、亚甲二氧基和异戊烯氧基等。 2.呋喃香豆素类 (1)6,7-呋喃骈香豆素型(线型):此型以补骨脂内酯为代表,又称补骨脂内酯型。 (2)7,8-呋喃骈香豆素型(角型):此型以白芷内酯为代表。 3.吡喃香豆素类 (1)6,7-吡喃骈香豆素(线型):此型以花椒内酯为代表,如美花椒内酯。 (2)7.8-吡喃骈香豆素(角型):此型以邪蒿内酯为代表,如沙米丁和维斯纳丁。 (3)其他吡喃香豆素:5,6-吡喃骈香豆素如别美花椒内酯;双吡喃香豆素如狄佩它妥内酯。 4.异香豆素类:是香豆素的异构体,在植物中存在的多数为二氢异香豆素的衍生物,其代表化合物有茵陈炔内酯、仙鹤草内酯等。 5.其他香豆素类:是指a-吡喃酮环上有取代基的香豆素,C-3,C-4上常有苯基、羟基、异戊烯基等取代,如沙葛内酯、黄檀内酯等。

307 评论

独家记忆159

中药化学的意义;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概况。?说 明 标有“???”标志的为需掌握的内容;标有“??”标志的为需熟悉的内容;标有“?”标志的为需了解的内容;无标志的为参考内容。?中药化学的含义???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中药理论,运用化学及物理原理和方法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中药化学的内容 ???中药化学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是中药中主要类型化学成分[举例说明]的含义、结构及分类、理化性质、检识、提取、分离、结构测定等。也包含某些常用中药(如麻黄、黄连、人参等)所含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重要的理化性质、检识、分离等内容。?在中药专业中的地位 ??中药化学在中药专业中是一门专业课,同时具有专业基础课的性质,也就是说中药鉴定、中药药理、中药药剂、中药炮制等课程需要中药化学的知识。??中药化学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探索中药防治疾病原理方面、控制中药材及制剂的质量方面、中药新药研究方面,在探讨中药炮制原理方面,在研究中药资源等方面,中药化学的知识都是不可缺少的。中药来源于植物、动物、矿物。植物性中药占大多数。世界很多国家进行天然药,特别是植物药的研究。有的国家应用植物药的历史也很久远,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比较深入。我国从六、七十年代以来对天然药特别是中药的研究发展很快,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第二: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的一般方法 课 时 本章内容为4学时。?教学目的 掌握中药成分的一般提取、分离方法,熟悉结构测定的一般程序。 ?教学重点 中药成分提取方法、分离方法,结构测定的一般程序。 ?说 明 标有“???”标志的为需掌握的内容;标有“??”标志的为需熟悉的内容;标有“?”标志的为需了解的内容;无标志的为参考内容。1/66页研究中药化学成分时,提取、分离、鉴定是必不可少的三个步骤。首先是把化学成分从药材中提取出来,其产物含多种成分,即为复杂的混合物,然后经过初步分离纯化及进一步分离得到达到一定纯度的单体成分,才能进行结构鉴定。

110 评论

大财891088

【免费定制个人学历提升方案和复习资料: 】北京中医药大学,一共需要考13门课程(含选修课), 分别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医古文(一)、中医基础理论(一)、中药学(一)、方剂学(二)、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有机化学(四)。自考考试计划下方免费学历提升方案介绍: 2019年10月自考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真题与答案 格式:PDF大小:1770.18KB 201710自考00506写作一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223.56KB自考/成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256 评论

遍地孔方兄

中药化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学 大 药 医 中 西 广 潘为高 院 学 药 高 为 潘 教材所涉相关参考书目(大致了解)① 肖崇厚等 中药化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② 沈阳药科大学,姚新生,《天然药物化学》,第四 版,200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③ 徐任生等 天然产物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④ 姚新生等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学 大 药 医 中 西 广 出版社,1997⑤ 于德泉、杨峻山 分析化学手册 第七分册:核磁共 振波谱分析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院 学 药 高 为 潘第一章 绪论 学 大 药 医 中 西 广 院 学 药 高 为 潘 第一节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中药化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结合【中医中药 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化学及其它科学的 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药化学成分和有效 成分】的学科。2. 中药化学研究内容:中药的化学成分和有效成 分的【化学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提学 大 药 医 中 西 广 取、分离方法】、【检识和结构鉴定方法】。 其次是生物合成途径和必要的化学结构的修饰 或改造,以及构效关系等。3.研究对象:中药、特别是植物来源中药的化学院 学 药 成分。 高 为 潘 第一节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4. 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某一种中药可能含有几种类型的成分,而每一个类型 又可能含有少则几种、多则十几种、几十种化学成分 。一种中药如此,复方中药就更复杂了。由于生源途径的关系,一种中药中往往存在母核相同 学 大 药 医 中 西 广 、取代基不同的同一类型成分,也有不同类型的成分 。例如,人参含20余种三萜皂苷类,其都有相同或类 似的母体;同时人参又含有黄酮、多糖及挥发油等。1.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作用的化学成分称有效成分。 2.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 分离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3.溶剂提取法根据被提取成分的溶解性能选用合适的溶剂和方法将有效成分从药材中溶 解出来的方法。 4.相似相溶原则极性成分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成分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5.浸渍法将药材粗粉装入适宜容器中加入适量溶剂多用水和乙醇浸泡提取的方法。 6.煎煮法将药材饮片或粗粉置适当容器中加水加热煮沸将所需成分提出来的方法。

312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药化学自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恩!!!!这里面去看下!!!!!有没你要的!!!相关点内容:【网络综合 - 江苏自学考试(自考)】:专业名称:2100804 中药学(本科段)主考学校:南京中医

    创兴门窗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9
  • 中药化学自考试题答案及解析

    周转材料的摊销方法和会计处理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多次使用,并不改变其原有的实物形态,其价值逐渐转移到工程成本中去。周转材料的摊销方法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多次使用,并不改

    fairyzhangyanting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9
  • 中药化学自考试题答案及解析汇总

    可口服的激素类药物有() A.雌二醇 B.炔雌醇 C.甲睾酮 D.黄体酮 E.甲羟孕酮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BCE 【答案解析】 在雌二醇17α-

    克利玛碴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9
  • 中药化学自考试题答案及解析视频

    周转材料的摊销方法属于会计估计

    昵称真是醉了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9
  • 中药化学自考试题答案解析

    2020年自考备考已经开始,自考历年真题对考生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资料,考前每道真题至少要做1-2遍才会事半功倍。网给大家整理了 2020年8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秀之美adahe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9